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寫中國沉痛歷史電影

寫中國沉痛歷史電影

發布時間:2021-02-25 01:05:04

㈠ 抗戰題材影視劇觀後感500字

——《為了勝利》讀後感
1931年9月18日是中華民族的國恥日,看了一部愛國題材的電影,名為《為了勝利》。說實話這是我第一次看這種完整敘述中國抗日戰爭歷史的紀錄片,感觸頗深!
我們絕不能忘記這一天,絕不能忘記當年國土淪陷的慘痛歷史,絕不能忘記國家落後分裂和對侵略者妥協退讓的沉痛教訓。在那段血與火的歲月中,中華民族覺醒了。從那時起開始的抗日戰爭,鮮明地展示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品格、民族團結意識、民族英雄氣概、民族自強信念、民族創造精神和民族奉獻精神。正是這種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始終鼓舞著中國人民誓死抗爭,直至奪取抗戰的輝煌勝利,並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歷史證明中華民族一定會勝利,正義一定會勝利。
以前我們認為只要我們自己明白這段歷史就行了,從現在的情況看不是這樣。日本政府的種種錯誤行為,從歷史教科書到參拜靖國神社。這一切讓我們明白不僅僅我們自己要了解和明白這段歷史,同時要讓全世界的人們都了解這段歷史,都明白這段歷史。讓共同反對戰爭,反對日本的歪曲歷史的行為成為全球人們共同的行為。不能讓日本的錯誤行為蒙蔽了其它國家愛好和平的人們,不能讓日本的錯誤聲音掩蓋正義的聲音。
77年過去了,中華民族遭受侵略、壓迫、奴役的命運一去不復返。今日的中國經濟發展、社會穩定、人民安康,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各項事業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世界依然很不太平,我們既面臨發展的難得歷史機遇,也面臨許多新問題、新矛盾和新挑戰,全體中華兒女始終要居安思危、自強不息。
讓所有中華兒女的力量擰成一股繩吧,中華民族從此是戰無不勝的!

㈡ 歷史影片觀後感

看了《甲午風雲》這部電影,我為鄧世昌濃弄的愛國情意所感動。

電影描述了1894年,日本在中國領海內肆意挑釁。北洋大臣李鴻章極力主張求和。致遠號」管帶鄧世昌主動請纓,海戰中,鄧世昌代替旗艦指揮作戰,率領「致遠」號官兵英勇戰斗,把敵人打得落花流水。後來因為炮彈已經打完了,鄧世昌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撞沉敵艦「吉野」號。做出了這個決定後,全艦無一人退縮。但是在追趕「吉野」號時,不幸被魚雷擊中,全艦官兵壯烈犧牲。到現在這部展現以失敗告終的中日甲午戰爭的悲壯史詩
還時時刻刻震撼著我的心靈!

自鴉片戰爭以來的中國近代史,是一部飽受帝國主義列強凌辱瓜分的劇辱史,也是一部中國人民前仆後繼英勇抗擊帝國主義侵略的斗爭史。爆發於十九世紀末的中日甲午戰爭,雖然以中國的失敗而告終,但影片在表現這一歷史悲劇時,則突出了中華民族不屈的民族精神,氣勢磅礴地譜寫了一曲愛國主義頌歌,把一段本是"灰溜溜"的歷史,塑造成了一件"亮晶晶"的傑出藝術經典。發生在一個世紀前的甲午海戰,一直是我中華民族的恥辱。日本自從1868年明治維新以後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他看到歐美殖民者紛紛侵佔中國領土,也對中國虎視眈眈,1894年,日軍挑起了侵略朝鮮和中國的中日甲午海戰。
甲午海戰這一個歷史事件,悲壯地歌頌了海軍將領鄧世昌,水兵王國成等中國廣大愛國官兵在黃海海戰中頑強的戰斗精神和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體現了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在我國反侵略史上譜寫了光輝的一頁,同時也揭露了帝國主義者的侵略本質和清廷的昏庸腐敗,暴露了慈禧、李鴻章、方伯謙等民族敗類賣國求榮的丑惡嘴臉。
關於中國的慘敗,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1、最根本的原因是社會制度的差異。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後,走上了快速發展的資本主義道路,不但擺脫了半殖民地的地位,而且成為世界強國,而中國正處在晚清統治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成為列強瓜分的目標。
2、清朝統治的腐敗。慈禧、李鴻章等人寄希望於外國調停,沒有把 立足點放在自身力量上來。據說日本為了備戰,天皇帶頭捐了4萬元,日本各界更是競相傾囊,而慈禧太後為了舉辦萬壽慶典,挪用了1500萬兩海軍軍費,以致於北洋水師缺銀少餉。
3、直接原因是指揮不當,貽誤戰機。李鴻章避敵保船,不準海軍出戰,最終喪失了制海權。本來中國國力和軍事實力並不比日本差,中國經過洋務運動,重工業和軍事都取得不少發展,日本由於是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重工業比較薄弱,其實力於中國不相上下,本來可以一戰,但由於指揮者缺乏預見,准備不足是戰爭失敗的認識原因。
經過甲午海戰,對中國對日本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對於中國,被迫簽訂了又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使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大大加深,清政府已經完全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甲午海戰的失敗,使洋務派「自強求富」的夢想最終化為泡影。自此,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而勇敢先進的中國人,也在血與火的交織中奮勇抗擊,和爭取民族獨立,拉開了義和團運動和辛亥革命的序幕。
對於日本,不但擴大了殖民地范圍,戰爭賠款也使日本的經濟飛速發展。自此,日本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在全世界的范圍內與列強爭奪殖民地的斗爭也日趨激烈,為發動新的戰爭作了准備,最終形成了法西斯策源地,為其上世紀30年代大舉侵華埋下了伏筆。
110年前,在我國黃、渤海水域爆發了震驚中外的甲午海戰,那是場刻骨銘心的戰爭,給中華民族帶來的創傷,至今仍隱隱作痛。110年的國恥,提醒我們「生於憂患,死於安樂」,100年的屈辱,我們將永不忘記。
今天,我們要學習鄧世昌那種氣壯山河的英雄氣概和堅強不屈偉大精神,現在,我們的國家強大了,她的強大靠的不是別人,靠的正是這一代又一代的人的勤奮與努力。當然還有那在戰場上付出了生命與鮮血的英雄人物。我們將高喊著「振興中華」來祭奠那些在戰爭中為國捐軀的民族脊樑!!!

㈢ 搜索中國八十年代初電影名字

故事片《海之戀》
那個歌是
小船,請告訴我[錢曼華演唱]
故事梗概:
解放、南下、建國、歡慶是和新中國一起誕生的同齡人,有著歡樂的兒童時代。70年代初,當祖國的天空翻滾著烏雲時,他們開始走向生活。解放當了海軍戰士,在艱苦的釘子島上守衛海防。南下、歡慶在技工學校畢業後,一起到海洋研究所工作。建國下了鄉。酷愛海洋研究的南下,與海洋科學儀器廠工人立秋邂逅相遇,共同的理想和愛好,使他們產生了誠摯的愛情。緊跟"四人幫"政治風向的歡慶,為了往上爬,不僅整死了研究所的老幹部--南下的父親,撈到了一個研究室副主任的位子,還昧著良心誣陷南下為反革命,對他進行隔離審查。立秋家受到南下的株連、立秋的母親要立秋與南下斷絕關系。在嚴酷的壓力下,立秋違心地表示願意與南下劃清界線,勉強地與從農村回城的建國交了朋友。立秋的妹妹臘月開朗、潑辣、勇敢,是個成績突出的劃船運動員。她主動追求解放,經過一番波折,他倆開始相愛。卑鄙的歡慶對臘月早就有意。為了將她占為已有,誣陷解放與南下搞反革命串連。企圖置解放於死地。當臘月了解到真情後,毅然離家去釘子島海洋站同解放結婚。南下在歡慶一夥的迫害下,盡管身心交瘁,仍堅持撰寫科學論文,並深深思念著立秋。立秋被迫即將與建國成婚,但她的心是屬於南下的。一天,經老科學家的幫助,她到隔離室秘密探望南下。見到南下的慘狀,她心如刀絞,十分痛苦。南下由於堅持不寫誣陷解放的材料,在肉體精神上進一步遭到歡慶等人的摧殘,生命垂危。正要與建國舉行婚禮的立秋聞訊後,急忙趕到醫院,南下卻已去世。立秋決定解除與建國的婚約,以妻子的名義沉痛悼念南下。她佇立在大海邊,看著海鷗在海天中翱翔,默默地思念著他……

㈣ 有沒有對政治社會影響深遠的電影作品

中國
1、活著1994年導演:張藝謀
余華的原著深沉的表達了生命的尊嚴,在生命被踐踏到底的時候固執的活下去的尊嚴。而張藝謀的電影則是一幅精確的記錄了一個時代的史詩畫卷,它精確的記錄了歷史,當然是以最普通的百姓的視角。而正是因為這種普通的視角,更准確的擊中了中國式的歷史悲劇的本質。
歷史的車輪為何總是這般無情,把我們這個純朴、多災多難的民族總是碾來碾去
2、芙蓉鎮1986年導演:謝晉
本片是謝晉、第四代導演,甚至也是反映中國政治運動電影的代表作品,特別是其中的悲天憫人,寬和沖淡,寵辱不驚的情懷,使謝晉具有了真正的大師的氣場。電影處處見精彩,見人心。胡玉音在墳前見到秦書田,問:你是人是鬼?秦答:這可怎麼說呢,有時候是人,有時候是鬼。那個很明顯原型就是江青的李組長,被紅衛兵鬥倒,和秦書田一起掃街,秦把掃把交給她說:學學吧。李罵道:反動右派!秦只淡淡回答說:你也是人。
活下去,像牲口一樣的活下去。是的,活下去總有希望,在強大的革命機器面前,人,特別是有良心的人,只能這樣卑微的活著,但象王秋赦那樣得了革命病的人,活下去就只能害人害己
3、藍風箏1993年導演:田壯壯
在中國第五代後導演涉及文革的四部影片中,《活著》是以下層百姓為視角的鬧劇,《陽光燦爛的日子》是特權階級兒童眼中置身事外的喜劇,《霸王別姬》是以知識分子視角的悲劇,而只有田壯壯的《藍風箏》,是以最客觀平和的視角拍成,也因此最具有普世價值。
4、投奔怒海1982年導演:許鞍華
本片大概是香港電影中唯一一部具有歷史的厚重質地和沉痛感的歷史電影,它出自一個女性導演之手。許鞍華在這部早期作品中表現出了香港電影人包括新浪潮導演中難得的深沉大氣,她描繪的風雨飄搖的越南世界也表現了當時的一種社會心態。
5、巴山夜雨1980年導演:吳貽弓
第四代反思文革傷痛的代表作品,與第五代的犀利沉痛相比,吳貽弓的本片更加溫情,抱持的是苦難終將過去,光明的未來終會展來的善良願望,講述的是運載一位文革中被關押的詩人的夜航船上,將文革十年的歷史濃縮在幾個人的故事中,充滿了古典式的美學。
本片能讓我們感受到那個時代人吃人的壓抑和人們嚮往自由、獨立以及對生活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
6、千言萬語1999年導演:許鞍華
被英帝國所逼迫的印度王孫,放走了馬克思、恩格斯等反英的一百單八將,《千言萬語》有著一個黑色幽默的開頭,但帶來的卻是一個悲涼的故事,現實中的香港左派黃秋生在片中飾演的左翼神父是片中最出彩的角色,他在傳道時給一個婦女送毛主席語錄,對方詫異的回答他:我游水過來的啊。
7、黑金1997年導演:麥當傑
黑金即政治的代名詞,電影將黑幫與政治聯系在一起,記錄黑幫轉型成為政黨的過程,表現了黑幫和政治本質上的相似(地下黑社會與地上白社會),麥氏兄弟對邪教、官員、黑幫等台灣社會的描述生動而精彩,梁家輝、李立群兩位實力派演員也為這部電影貢獻了精湛的演出。
8、楓1980年導演:張一、張翼
因為在劉慈欣的小說《三體》中被提及,很多人才知道了中國80年代曾有過這么一部,也是惟一的一部表現文革武鬥的電影,表現一對相愛的男女因參加不同的紅衛兵派別而在戰場上生死相搏,記住了電影結尾的那一幕:在武鬥而死的紅衛兵幕群前,孩子問父親:他們是烈士嗎?他們是敵人嗎?父親都答不是。孩子又問:那他們是什麼呢?父親平靜的回答:他們是歷史。
9、光榮的憤怒2007導演:曹保平
一部貌似荒誕實則深刻的寓言,在這場小型農民起義中,我們看到了歷史,看到了麻木的看客,看到了同去革命的阿Q,看到了「見勝兆則紛紛聚集,見敗兆則紛紛逃亡」,看到曾經領導農民起義的四個正直的村官,最後在村民的習慣性畏懼中,在權力的不受監督中,已經隱隱將成為新的「四人幫
10、周恩來1991年導演:丁蔭楠
這是中國政治人物的電影中,較有人情味的一部,主要聚焦於周恩在文革十年中「忍辱負重」,鞠躬盡粹的最後歲月,一個大國的總理,只能幹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被迫與佔領工廠的紅衛兵談判、在陳毅批鬥大會上面對撲上來動武的紅衛兵小將,挺身而出與暴徒對峙,《周恩來》有相當的部分真實還原了歷史
國際
1、索多瑪120天1976年導演:皮埃爾·保羅·帕索里尼
雖然電影的背景是真實存在的墨索里尼「薩羅共和國」,但其實卻是一部以高於人類的視角,審視人類歷史與政治的電影,四位變態的統治者被命名為總統、公爵、主教和法官(分別代表了政權、皇權、教權和法權),在這部引發不適的電影中,人類社會被凝縮成一個只有施暴者、受難者、幫凶(士兵和老妓女)、看客(僕人)四個群體的寓言。如果你理解了這部電影,那麼讓你反胃的將不是那些吃糞、雞奸之類的生理不適,而是對整個人類歷史與種族的丑惡與殘暴的精神不適。雖然充斥著種種的殘暴,帕索里尼的這部電影卻並不是階級斗爭式的二元對立,他讓人看到,受難者會相互出賣以求做穩了奴隸,施暴者同樣的恐懼和可憐,兩者不僅身份可以轉換而且並無太大的差異。它讓我們看到政治的本質是人性惡,就像即使「至今為止最不壞」的民主制度,塔可夫斯基也曾說過:任何人都看得到西方民主的偉大成就,但可悲的是,民主的基礎是人性惡,即認為人性是邪惡的,容易墮落的,必須以完善的法制和嚴謹的分權制度來控制人性的惡,這顯然讓這位真正的理想主義者心中感到痛苦(可能讓他更痛苦的是,他的喊出了全人類最高尚的口號,宣稱要「有鋼鐵般意志,水晶般人格」(斯大林語)的祖國,干出了史上最丑惡的事跡)。《索多瑪120天》是一部充滿勇氣的電影,它直面了人類真正的「原罪」。它的意義是:只有認識到這種原罪,人類進化成為真正的人才有可能。
2、解放軍佔領巴黎1974年導演:讓·雅南
有人問:拍出《虎口脫險》等醜化德國鬼子電影的法國,和拍出《地雷戰》等醜化日本鬼子電影的中國有何區別?也許這個區別就是:法國人還能拍出《解放軍佔領巴黎》這樣嘲弄自身的電影,而中國不能。法國人既可以拍出像《中國姑娘》這樣嚮往烏托邦革命的電影,也能拍出像《解放軍佔領巴黎》這樣對自己的政治幼稚病極盡嘲笑之能事的電影——法國人很偉大。《解放軍佔領巴黎》嘲笑了法國在6、70年代的左翼運動,在這個虛構的電影故事中,解放軍揮師西進,一舉解放歐洲,法國總統望風而逃,軍隊找不到核鑰匙,法國人爭當法奸,紛紛要求入黨,在解放軍選擇大超市作為總部之後,法國偽政府為表忠誠而搬進了小賣鋪,《卡門》改成了《紅色娘子軍》,電視台開始斗資批修,在解放軍最終在資本主義的花花世界中迅速腐化墮落後,堅定的法國左派不能容忍這種修正主義,決心武裝起義捍衛共產主義的正統旗幟……看了這部荒唐的,讓人笑著反思,笑著感動的喜劇,你也許會理解為什麼那麼多影響這個世界進步的偉大理論和思想都出自法國——不管是理論性的天賦人權說,還是實用性的三權分立學說,因為法國人從未放棄思想的自由多元,並將之視為生命的終極目的。
3、大獨裁者1940年導演:查理·卓別林
電影拍攝於納粹與希特勒如日中天的時代,電影開頭,卓別林用自己編造的帶有德國口音的語言進行的演講將這位連蕭伯納也崇拜的五體投地的大獨裁者拉下神壇,有偷偷看到《大獨裁者》的德國佔領區的居民曾說:我們的身體是在1945年被解放的,但我們的精神是被《大獨裁者》解放的。《大獨裁者》中的卓別林塑造了一個最讓人難忘的夏爾洛,他一如以往的愚笨、善良,但當他被推上演講台時,他變成了滄桑與悲憫的卓別林,他對那個時代里陷入瘋狂的人們講了一番直到今天我們仍然需要銘記的話:「生活是自由美麗的,但是我們迷路了。貪婪毒害了人的靈魂,憎恨阻隔了世界,一步步讓我們走向血腥。知識讓我們玩世不恭,智慧讓我們冷酷無情。我們想的多,感受的少……現在我的聲音傳到數以百萬的,數以百萬的絕望的男人,女人和孩子們的耳朵里,被那些在暴政制度下痛苦折磨的受難者聽到。我要對那些能夠聽到我講話的人們說,不要絕望恐怖!我們正經受的悲慘遭遇不過是那些畏懼人類進步的人一時貪婪所致。仇恨會過去,獨裁者會死亡,被他們奪走的權力將會重新回到人民的手中。只要人類沒有滅亡,自由之火就永不會熄滅
4、毒太陽1994年導演:尼基塔·米哈爾科夫
俄羅斯民族反思斯大林時代的電影代表作品,電影並未聚焦於宏大的歷史事件,百萬人受難的斯大林大清洗,電影中只表現了微不足道的兩個受害者,而這兩個受害者所展現的政治運動對人類良知的摧殘,其力量更大於對肉體的毀滅。兩個本來都還人格高尚,頗具個人魅力的個體,一個是紅軍師長、戰斗英雄科托夫,一個是白俄羅斯沒落貴族米迪亞,最後前者因為愛上了後者的愛人,而用權力將其調往國外,後者為了能早日回國和愛人重聚,出賣了自己了族人,而當他終於回到祖國時,發現愛人已經成為科托夫的妻子。最終,他帶來了科托夫的戰友斯大林的手令,將科托夫逮捕槍斃,最後,在飄浮在空中的巨大斯大林畫像前,在灼人的毒日前,他決定結束自己的生命。
5、暗殺肯尼迪1991年導演:奧利弗·斯通
即使十幾年後斯通的懷疑被證明是不真實的,也無損於這部「獻給追求真理的年輕人」的影片的偉大。這部電影在美國飽受攻擊,愛國的、以自己的偉大祖國為榮的美國人不能接受這種政府殺總統的陰謀論,於是他們群起圍攻,但是也有美國人認識到:「這部電影的成就不在於它解答了肯尼迪遇刺的秘密,而在於它正試圖喚醒自1963年之後在人們心中漸漸逝去的民族精神」。正如電影結尾吉姆·加里森的演講中說的:「尋求真理,仍然是我們最重要的人生價值。如果真理已經被政府謀殺,如果人民不再受到尊重,那麼這個地方就不是我出生的那個國家,肯定也將不是我想終生與之廝守的國家。」一個國家是否偉大,不在於它是否從未犯錯,而在於它是否有尋求真理,不畏罪惡的勇氣。《暗殺肯尼迪》代表了這種勇氣。
6、再見列寧2003導演:沃爾夫岡·貝克
《再見列寧》讓我們看到的,是正如德國二戰後令人尊敬的重新崛起一般,經歷民族分裂的傷口後重新復興所需的精神力量。在1989年德國柏林牆倒塌的前夕,一個熱愛民主德國的母親發病昏迷,醒來後她所在的國家已經消失,兒子為了讓母親避免刺激,讓「民主德國在79平方米房間里延續」,他偽造了一系列的假新聞,讓淪落為計程車司機的前德國宇航員當選總統,講述起從太空中看地球時,感到人類爭斗的可笑,最終母親發現了兒子的秘密,但她裝作自己不知道,用自己生命的最後階段和兒子一起演完了這場善意的喜劇。這是一部中國人,至少是對這個國家尚懷有關懷的中國人絕對不應該錯過的電影,它讓我們學到用怎樣的心態去面對歷史和未來——在曾經的德國,一道牆分隔了兩種意識形態,而在中國則是一道海峽。
7、竊聽風暴2006導演:弗洛里安·亨克爾·馮·多納斯馬
一部中國人絕對不應錯過的德國電影,原因不是政治,而是這部德國電影向觀眾展示了,政治的改良不是口號,不是立場,而更加是人性的復甦。曾經冷酷無情的竊聽員,因為竊聽一位藝術家而改變了人生——他不是被藝術家的政治理念而打動,而是從藝術家的家庭情感藝術生活中,明白了自己所過的是怎樣一種機械冰冷毫無人性的生活。他幫助藝術家躲過了黑暗的時代,為此而犧牲了自己的前程。這部電影表現出了難得的寬容,包括在暴政中因軟弱而屈服的人。對於在《竊聽風雲》中連「竊聽的權力如何制約不致濫用」都無法表現的中國電影來說,《竊聽風暴》是重要的一課。
8、鐵皮鼓1979導演:沃爾克·施隆多夫
以一個小孩子的眼睛去看歷史,這個小孩子其實是一個拒絕長大的成人,只是他拒絕成人世界的丑惡。他頑固地守著自己的鼓,用可以震碎玻璃的尖叫警告想搶奪他鼓的大人。他看到了納粹黨的上台,看到了成人間在政治的夾縫中的丑惡表演,看到了納粹德國的覆滅,蘇軍的瘋狂報復。最後,他恢復了成長。《鐵皮鼓》是一個寓言,在一個瘋狂的年代裡,一個人用「停止成長」這個荒誕的方式逃離了這個瘋狂的世界,他成為了一個拒絕成人游戲的局外人。
9、給我一個爸1996導演:揚·斯維拉克
一部將親情與政治奇妙的結合起來的電影,在天鵝絨革命前夕,一位捷克老人在無奈中收養了一個蘇聯小孩兒,當時捷克人的痛恨蘇聯人,正如當年中國人的痛恨日本人(了解這點才能理解影片的意義),但老人最終還是與孩子建立了感情,當捷克國安局准備領走這個孩子時,老人帶著他逃離了,途中他們看到了發生革命的新聞,於是回到了布拉格,人山人海的捷克人中甚至還有審問他們的兩個國安局人員,也在揮舞著小旗,看到老人很不好意思的一笑。順說一句,去了解一下本片的歷史背景,你也許能因此理解姜文的那部晦澀的《太陽照常升起》。
10、焦點新聞(Z)1969年導演:科斯塔·加夫拉斯
歷史上第一部真正意義的「政治電影」,由希臘導演科斯塔·加夫拉斯將數年前發生在希臘的,左派議員格里戈里斯·蘭布臘斯基被暗殺,軍事獨裁政府上台的事實搬上銀幕。電影表現了一個打著民主旗號的政府,怎樣打擊異己:威脅阻撓左派集會,組織流氓無賴沖擊會場,襲擊反對派領袖,在議員被殺,司法介入之後,收買威脅證人,散布謠言把議員的名聲搞臭,他們聲稱「防禦黴菌要噴灑三次農葯,同樣,思想上的黴菌,也要以預防為主」。當正直的法官終於把軍警政客們送上法庭時,所有證人均「死於意外」,最終軍政府上台。
如有幫助望採納

㈤ 推薦幾部包含中國大陸的政治片


9、光榮的憤怒2007導演:曹保平
一部貌似荒誕實則深刻的寓言,在這場小型農民起義中,我們看到了歷史,看到了麻木的看客,看到了同去**的阿Q,看到了「見勝兆則紛紛聚集,見敗兆則紛紛逃亡」,看到曾經領導農民起義的四個正直的村官,最後在村民的習慣性畏懼中,在權力的不受監督中,已經隱隱將成為新的「四人幫」。




10、《周恩來》1991年導演:丁蔭楠
這是中國政治人物的電影中,較有人情味的一部,主要聚焦於周恩在文革十年中「忍辱負重」,鞠躬盡粹的最後歲月,一個大國的總理,只能幹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被迫與佔領工廠的紅衛兵談判、在陳毅批鬥大會上面對撲上來動武的紅衛兵小將,挺身而出與暴徒對峙,《周恩來》有相當的部分真實還原了歷史。

㈥ 觀看至少兩部抗日題材的電影,並寫出讀後感

——《為了勝利》讀後感
1931年9月18日是中華民族的國恥日,看了一部愛國題材的電影,名為《為了勝利》。說實話這是我第一次看這種完整敘述中國抗日戰爭歷史的紀錄片,感觸頗深!
我們絕不能忘記這一天,絕不能忘記當年國土淪陷的慘痛歷史,絕不能忘記國家落後分裂和對侵略者妥協退讓的沉痛教訓。在那段血與火的歲月中,中華民族覺醒了。從那時起開始的抗日戰爭,鮮明地展示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品格、民族團結意識、民族英雄氣概、民族自強信念、民族創造精神和民族奉獻精神。正是這種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始終鼓舞著中國人民誓死抗爭,直至奪取抗戰的輝煌勝利,並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歷史證明中華民族一定會勝利,正義一定會勝利。
以前我們認為只要我們自己明白這段歷史就行了,從現在的情況看不是這樣。日本政府的種種錯誤行為,從歷史教科書到參拜靖國神社。這一切讓我們明白不僅僅我們自己要了解和明白這段歷史,同時要讓全世界的人們都了解這段歷史,都明白這段歷史。讓共同反對戰爭,反對日本的歪曲歷史的行為成為全球人們共同的行為。不能讓日本的錯誤行為蒙蔽了其它國家愛好和平的人們,不能讓日本的錯誤聲音掩蓋正義的聲音。
77年過去了,中華民族遭受侵略、壓迫、奴役的命運一去不復返。今日的中國經濟發展、社會穩定、人民安康,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各項事業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世界依然很不太平,我們既面臨發展的難得歷史機遇,也面臨許多新問題、新矛盾和新挑戰,全體中華兒女始終要居安思危、自強不息。
讓所有中華兒女的力量擰成一股繩吧,中華民族從此是戰無不勝的!

《閃閃的紅星》讀後感
今天早晨,老師帶領我們在教室看了一部電影——《閃閃的紅星》。這是一部催人淚下的愛國電影,電影中的主人公潘冬子勇敢、堅強、不怕吃苦,希望有朝一日能成為像他爸爸那樣的紅軍戰士,親手殺死壞蛋們。
我痛恨貪財的地主和殘忍的日本軍,他們不分晝夜地搜刮無辜的老百姓們,只要老百姓有一點兒違抗,不管老人孩子,一律嚴刑拷打。
當潘冬子的媽媽為了掩護鄉親們而被日本軍用大火燒死時,鄉親們哭了,我也哭了,日本軍全是豬狗不如的人!不,他們不是人!潘冬子的媽媽在臨死前唱的那首《映山紅》和那熊熊燃燒的大火,我一生都不會忘記!
最讓我難忘的,是紅軍們再次來到潘冬子家的情景。當戰士們排著整齊的隊伍來到映山紅的花海時,鄉親們都從花海里竄了上來,手捧映山紅,涌到紅軍面前,那熟悉的歌兒再次回響在我的耳邊……
潘冬子最終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把那閃閃的紅星戴在了自己的帽子上,並親手砍死了地主,我在心裡歡呼!鄉親們終於消滅土匪,討還血債了!
看完電影,我深有感觸,也深深明白,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無數戰士用血肉換來的,我們應該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努力學習,共同建設偉大的祖國!

閃閃的紅星觀後感_500字
中國共產黨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今天,我我觀看了一部以一九七三年紅軍長征作故事背景的電影《閃閃的紅星》。
這是一部老電影,它的小男主人公名叫潘冬子,生活在江西柳溪村裡。冬子的父親是一名紅軍戰士,在村中對抗奸角土豪胡漢三,卻不幸被抓,危急中被紅軍赤衛隊員所救,從此冬子對赤衛隊隊長修竹極度崇拜。柳溪村在赤衛隊的保護下過了一段愉快的日子。好景不常,紅軍要遠赴長征,冬子父親也要隨行。父子分別時,潘父贈送一顆紅星帽徽予冬子以作鼓勵。父親離開後,柳溪村只留下少量赤衛隊員駐扎,大漢奸胡漢三在此時僱用了一批冷血殺手返回柳溪村,重新霸佔柳溪村,冬子只好與母親隨赤衛隊遠走避開。赤衛隊在一次策劃反擊中,潘母為救所有人犧牲了。後來,潘冬子靠著自己的勇敢和智慧戰勝了胡漢三,成為了一名小紅軍。
我望著電視,久久不願移開雙眼,我同情潘冬子,但又佩服他的勇敢和智慧。我看著胸前的紅領巾,這才知道了他的來之不易。這神聖的紅領巾是多少人辛苦的汗水!我忽然想起一年級入隊的時候……
我是中國少年先鋒隊隊員,我在隊旗下宣誓:我決心遵照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好好學習,好好工作,好好勞動,准備著為中國共產黨貢獻出一切力量。
我由衷的向大家推薦這一部電影!

㈦ 一部清末到解放初期的電影或電視劇

《東方風雲》

主要描述了十九世紀末,以大連旅順人民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專略和屠殺為背景,以表現屬苑鐵匠一家的悲歡離合和苑家二子大勇和小勇由親人變仇敵的人生悲劇,沉痛揭露了日本侵略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的災難和痛苦以及日本軍國主義者在中國犯下的累裂罪惡!苑鐵匠一家以打鐵為生,長子大勇性格淳樸,甚得鐵匠喜愛,次子小勇卻得不到父愛,原因是鐵匠一直懷疑小勇是否自己的親生兒子。
大勇、小勇狩獵時,巧遇在山中遇險的龔如煙,在與他們的朝夕相處中,如煙對大勇萌生了愛意,而小勇也愛上了如煙,但他深感自己配不上如煙,始終不敢向如煙表白。如煙本是朝廷大官龔照嶼之女,並早已與父親手下軍官張揚訂婚,張揚對自己的未婚妻竟然與大勇共處一夜耿耿於懷,受不住閑言碎語,最後悔婚,並離下欲殺大勇之心,而大勇因與如煙身份懸殊,終只能娶了善良賢惠、青梅竹馬的金玲。清廷在旅順修建炮台,張揚被清廷派來監管,得知大勇小勇於此,欲置二人於死地,大勇小勇趁秋夜逃跑,大海跳海逃生,被朝廷救起後遭重用,而小勇被日本人救起,成為了日本人侵華工具。
從此,兄弟二人由親人變成了仇人……

㈧ 求歷史題材的影片觀後感,800字左右。寒假作業,要開學了,急!!!

《上甘嶺》
誰沒有年輕的生命?誰不珍惜這寶貴的年華?誰不渴望幸福的生活?可是在戰場上,我們的英雄,卻用他們年輕的熱血與生命去換取了戰斗的勝利。
電影《上甘嶺》講的是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抗擊美帝侵略者的一次戰役。在這場戰役中,八連已經在山上抗道里堅持戰鬥了一個月。由於敵人的封鎖,部隊嚴重缺水,戰士們的嘴唇都乾裂了。上級領導派來送水的小分隊,隊員們一個個犧牲。為了保存實力,八連戰士們又得下山去搶水。但是,戰士們剛裝好水,就被敵人的流彈打中了。後來,師長派人歷盡千辛萬苦才送上一些蘿卜,並特意送給連長兩個蘋果。雖然連長自己是那樣乾渴,卻把兩個蘋果分成許多片,分別送到全連每個戰士的手上……
看到這里,我的眼睛濕潤了。戰士們在那樣飢渴的情況下,沒有忘記自己的戰友,這種階級友愛是多麼高尚。他們真正做到了「我們的幹部要關心每個戰士,一切革命隊伍的人都要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
我靜靜地坐在電視旁觀看。心裡卻久久不能平靜,心好像被無數的鋼針刺著一樣疼。我想起自己平時對同學的態度不好,心裡難受極了,感到自己臉紅,羞愧。
過去,我在班上算得上一個「吵架、打架王。」我不是找這個吵嘴,就是找那個打架,根本談不上團結友愛,互相幫助。記得有一次,一位同學在跑步的時候不小心踩了我一腳,他一邊跑一邊說:「對不起!」我卻故意刁難他,把他一推,大聲說:「對不起值幾個錢,你把我的鞋子弄臟了,你賠!」那位同學一邊道歉,一邊說:「我不是有意弄臟你的鞋,我幫你洗。行嗎?」可我還是要他賠,並舉起拳頭要打他。旁邊的同學聽到我的叫罵聲,圍了上來。了解情況後,個個都不滿意,眼睛怒視著我,好象說:「如果你再欺負這個同學,我們就去告訴老師。我一看這嚇人的架勢,不敢再說什麼,只好偷偷地溜跑了。
看《上甘嶺》的英雄們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的情景;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同學和同學之間要團結友愛,而像我平時那樣,就會沒有朋友,會變成「離群之雁「。
電視演完了,爸爸和媽媽津津有味地談論《上甘嶺》電影中的精彩情節,可是我這個平時愛鬧的人,卻在一旁默默地思考著……

㈨ 祖國經歷的苦難歷史一百五十字左右

中國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止於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權覆亡,歷經清王朝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

19世紀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強接連發動了侵略中國的戰爭,中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不斷遭到破壞,西方列強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激化。70年代以後,列強對華侵略加劇,中華民族危機日益深重。

中國人民為反抗列強侵略,爭取民族獨立,進行著英勇的斗爭,開始了救亡圖存的探索。以「自強」「求富」為目的的洋務運動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資產階級維新派為了挽救民族危亡,發展資本主義,進行了維新變法運動。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新文化運動沖擊了封建主義的思想、道德和文化,開啟了思想解放的閘門。中國在飽受列強欺凌、被迫開放的環境中不斷進行著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的變革,中國的近代化艱難起步,社會結構開始逐步從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

1919年爆發的五四愛國運動,標志著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第一次國共合作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的高漲。國共合作破裂後,中國共產黨為反抗國民黨統治,進行工農武裝革命,開始了中國革命道路的艱難探索。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中華民族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全國抗日救亡運動不斷高漲。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七七事變,中華民族全面抗戰從此開始。中國人民經過八年浴血奮戰,終於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來反侵略戰爭的徹底勝利。

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面臨著兩種命運、兩個前途的決戰。中國共產黨為爭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國民黨政府在美帝國主義支持下悍然發動內戰。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戰爭,推翻了國民黨在中國大陸的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希望對你有幫助
還有下面的這些觀點:
一、關於「中國近代」的概念嚴格說來,「近代」這個詞,並不是社會發展史上指稱某一確定歷史時期的科學概念。使用上很不統一。一般而言,就歐美目前來說,是把它進入資本主義社會時期作為「近代」的開始。所以世界歷史是把最早的資 產階級革命爆發(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作為「近代」歷史開端的標志。但中國情況不同。在中國歷史上,沒有像歐美國家那樣獨立的資本主義社會時期。我們把1840年作為中國近代歷史的發端,並不是由於這個時候中國社會內部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成熟到了要求取代的封建生關系的程度,因而導致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就像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那樣。而主要是由於外來的侵略。引起中國社會內部的變化,把中國推到一個與過去不同的歷史時期,也就是半封建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這個社會雖然後來也產生了資產階級,也曾有過資產階級掌握政權的階段,但是難以說它是一個完全的資 本主義社會。只是從中國歷史發展階段來說,它約略地相當於資本主義社會的范疇。這樣說來,就是把半殖民半封建的一個社會歷史階段作為「中國近代」歷史。當然,國外有的歷史研究者不這樣看,他們把中國近代的起點上推到十七世紀中葉清朝建立的時候,一方面強調與西歐歷史分期的對應性,另一方面又是意在把中國近代史的主題說成好像是中國國內的民族矛盾。這是不科學的,我們還是著眼中國社會的特點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歷史階段作為中國近代。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歷史,從1840年開始,一直到1949年新中國建立才告結束。那麼是不是應該把整個這一時期都算作「中國近代」史呢?從科學意義上講,應該是這樣。這一觀點,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就有人提出(例如榮孟源在1956年寫的「關於近代史分期問題」一文,就明確表示贊同中國近代史的斷限從1840年起到1949年9月止的意見)後來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到現在看來,應該說得到了基本公認。但是從教學習慣上,一般還是以1919年五四運動為界,把這段歷史劃開,前半段作為「中國近代史」。後半段歸入「中國現代史」。也就是說,只把舊民主主義階級歸入「中國近代史」,而把新民主義革命階段歸入中國現代史。雖說這兩個階段確有不同的特點(主要是革命領導力量不同),但社會性質並沒有變,都應劃在中國近代歷史時期。這是我們要了解的第一個問題。二、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特點和中國古代歷史相比較,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特點是什麼呢?第一,它的歷史變化非常迅速和劇烈中國古代歷史時間漫長,內容豐富,但從歷史發展的宏觀方面,也就是生產方式、政治體制和社會意識形態等方面看,應該說是處於長期相對停滯的狀態,變化非常緩慢,外國一些學者對此大感驚異不解。例如:大文豪雨果感嘆「中國真是保存胎兒的酒精瓶」。而大名鼎鼎的黑格爾曾這么說:「中國歷史本身沒有什麼發展,因此我們不必再與聞該歷史的各個細節方面。」當時德國還有學者說:「在我們面前的中國它沒有過去,而是一個我們古代就認識它,今天依然一模一樣存在的國家。」德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朗克(1795-1886)的說法更典型:「中國人民永遠靜止的人民」(見《中外文化交流史》頁118-119)當然,這種看法存在著很大的歷史偏見,但確也反映出,與外國古代歷史相比,中國古代歷史變化較小。中國近代歷史就不一樣了。算到新中國成立也不過110來年的時間,而歷經新舊民主革命兩個歷史階段,可以說是飛躍式的變化。除了社會性質,革命階段的變化之外,在其他多方面也表現出來,譬如,單說我們要講的近代80年中,就發生了不下十餘起震盪全國甚至有國際影響的戰爭、事變以及人民反抗的重大斗爭。社會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各方面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巨變,對中國近代歷史的變化之劇烈,我們學習當中應注意體察。第二,它的社會變化非常復雜這種復雜性主要源於它不是一個完整的、單一的社會形態。它的表現可以分這么幾點來大致看一下:(1)表現在生方式上。中國近代始終處於舊的生產方式衰敗而末死亡,新的生產方式產生而末壯大的狀態。封建經濟,在鴉片戰爭後呈衰敗趨勢,但封建經濟的基石,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密切結合的自然經濟,始終沒有完全瓦解,相當一部分窮鄉僻壤,甚至直到解放初,這種痕跡仍比較明顯,而應該作為社會上新的生產方式的資本主義近代工業生產,卻主要又不是來源於明末清初以來曾經孕育於封建社會內部的資本主義萌芽(這種萌芽在外國資本主義入侵後,幾乎都被摧殘殆盡),而是由依附於洋務派所辦的民用企業的商股和較小規模的商辦企業,在帝國主義壓迫和封建主義束縛的夾縫中產生和發展的,很有限,在社會生產中始終未能佔主導地位。而外國資本則比民族資本要強得多。這樣,中國近代的社會經濟就有地方經濟、小農經濟、不同成份的資本主義等經濟多種形態。總之在近代中國始終是多種經濟並存,並不是一種生產方式出現就代替了舊的生產方式那麼單純。(2)表現在階級結構上。正是基於上述一點,各種經濟成份交錯並存,相應,也就造成多種階級力量並存,階級關系錯綜復雜的狀況。我們知道。在中國封建社會是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是最基本的階級。而中國近代情況就不同了,因為半封建、半資本主義並存,所以主要就存在有四大階級:地主階級、農民階級、資產階級、無產階級(另外,還有個別少數民族地區有奴隸主和奴隸、農奴主和農奴的存在,不佔主要地位)。而這四個階級各自內部情況又比較復雜且處於劇烈的分化變動之中。例如官僚、買辦、商人等形成的資產階級,許多人前身就是地主,甚至一身兼地主、資本家二任。農民和工人階級又有著天然的聯系,就是破產農民中的一部分人流入城市,充當了無產階級的後備軍,成為工業無產者。就單說資產階級吧,階層十分復雜,可分為官僚買辦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兩大部分,而民族資產階級之中,又明顯地表現出上層和中下層的階層的分野。總之,中國近代的階級狀況是很復雜的。(3)表現在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錯綜交織。中國封建社會,社會主要矛盾比較單純,就是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而到了中國近代,不但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依然作為社會主要矛盾存在,而且又加上了資本-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這對主要矛盾,中國人民肩負了反帝、反封建的雙重任務,而中國封建統治者與外國侵略者之間的關系又是微妙的,即有矛盾沖突的一面,又有勾結聯合的一面,具體情況又因時因事而異,所以,近代中國的反侵略反封建斗爭的格局就十分復雜。(4)還表現在中國是列強共同控制、侵略的半殖民地這樣一種特別狀況。近代中國既不象獨立的國家那樣,也不象被某一個帝國主義國家控制的完全殖民地那樣,它是被列國諸國共同宰割的半殖民地。列強各國的社會特點、地理環境、國力強弱。在國際政治舞台上的地位等條件不同,因而侵略中國的手法、特點也不完全一樣,但它們又都力圖控制和影響中國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各自挾持一派或幾派政治勢力。在侵略當中既相勾結又相爭奪,都想盡多地攫取侵略權益,但又不能獨吞中國這塊肥肉,不能不保持一定均勢將中國置於半殖民地狀態。這也增加了近代中國社會歷史的復雜性。(三)中國近代歷史的分期和基本線索問題。關於中國近代史的分期問題,是胡繩同志於1954年在該年度《歷史研究》第1期上發表的一篇文章首先系統地提出的,該文題目就叫《中國近代歷史的分期問題》。在此以前,中國近代史著作一般沒有作明確的歷史分期,多是「紀事本末體」,就是:以重大事件為主幹,分若干章分別交待各事件的來龍去脈,評述其成敗利鈍和歷史意義等(像范老的《中國近代史》上冊基本就是這樣)。這種體裁、體例的優點是能使讀者對某一特定史事的全過程有較完整的了解,但由於一般是以政治事件的始未為主題,從而易於忽略與此事件相聯系的經濟、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內容,且不易顯示整個中國近代歷史的發展線索和規律。自胡繩同志發表《中國近代史的分期問題》,引起了一次卓有成效的關於中國近代史分期問題的大討論,結果 ,胡繩同志在其文中提出的「三次革命高潮說」為學術界所公認,幾成定論。所謂「三個高潮說」,是基本上用階級斗爭的表現來做劃分時期的標志,據此,從中國近代歷史劃出三次革命高潮時期:第一次是1851-1864年的太平天國時期;第二次是甲午戰後的幾年,也就是戊戌變法運動和義和團運動時期;第三次是由1905年同盟會的成立到辛亥革命時期;三次革命高潮構成了中國近代歷史演進的基本線索。據此分別以每一次高潮為一個中心,將整個中國近代史劃分為從時間上能夠銜接起來的三個段落:一是1840-1864年;二是1864-1901年;三是1901-1919年,多年間不管是教科書還是中國近代通史著作,一般都是這個模式。隨著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思想解放運動的發展,從80年代初開始,中國近代史學界就中國近代史的基本線索問題展開了第二次大討論。這次討論是以李時岳同志在《歷史研究》1980年第一期上發表的一篇題為《從洋務、維新到資產階級革命》的文章為起點的。這篇文章是主張按照如其標題所示來認識中國近代史的基本線索的,旨在把資產階級運動的發生、發展認定為中國近代史的基本線索,有人將這種觀點概括為「三個階梯說」。不過,文章中也把太平天國農民戰爭作為中國近代歷史基本線索中的最初一階。李時岳同志對將他的觀點概括為「三個階梯說」也表示不同意(主要是不同意數碼「三」,至於「階梯」之喻,他表示很欣賞),故我們不妨稱之為「四個階梯說」。「三個階梯」也罷,「四個階梯」也罷,反正是突出資產階級運動這條線索,這一點很明顯,這和「三次高潮說」大不相同,是對「三次高潮說」的挑戰。具體歷史事件上,兩者的分歧和差異主要在於:在「三次高潮說」中,沒有洋務運動的歷史地位而突出了義和團運動的歷史地位(是第二次革命高潮的主要標志);在「四個階梯說」中,有洋務運動的歷史地位而排去了義和團運動
======================================================
中國近代史從1840年開始到1949年結束。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整個中國近代史是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的歷史。
中國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止於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權覆亡,歷經清王朝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
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開始淪為雙半社會
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開始-進一步淪為雙半社會
1883年中法戰爭-標志著中國西南的門戶被打開了。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國完全淪為雙半社會
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在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它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沉痛地打擊了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
1919年5月爆發了"五·四"學生愛國運動,6月初發展成為以工人階級為主力的全國規模的群眾愛國運動。"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的開端。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中華民族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全國抗日救亡運動不斷高漲。
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七七事變,中華民族全面抗戰從此開始。中國人民經過八年浴血奮戰,終於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來反侵略戰爭的徹底勝利。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北伐戰爭、 土地革命戰爭、 抗日戰爭和全國解放戰爭四個階段,終於在1949年推翻了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府的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1949年,第一屆中國人民政協會召開,標志著中國人民民主革命的偉大勝利。
原因:清政府腐敗無能 封建制度沒落.中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不斷遭到破壞,西方列強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激化。70年代以後,列強對華侵略加劇,中華民族危機日益深重。
=================================================
分為2個階段
第一階段:1840年到1919年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
第二階段:1919年到1949年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㈩ 關於一個很久以前的電影,90後的應該沒看過

東方風雲《東方風雲》主要描述了十九世紀末,以大連旅順人民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屠殺為背景,以表現苑鐵匠一家的悲歡離合和苑家二子大勇和小勇由親人變仇敵的人生悲劇,沉痛揭露了日本侵略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的災難和痛苦以及日本軍國主義者在中國犯下的累裂罪惡!苑鐵匠一家以打鐵為生,長子大勇性格淳樸,甚得鐵匠喜愛,次子小勇卻得不到父愛,原因是鐵匠一直懷疑小勇是否自己的親生兒子。
大勇、小勇狩獵時,巧遇在山中遇險的龔如煙,在與他們的朝夕相處中,如煙對大勇萌生了愛意,而小勇也愛上了如煙,但他深感自己配不上如煙,始終不敢向如煙表白。如煙本是朝廷大官龔照嶼之女,並早已與父親手下軍官張揚訂婚,張揚對自己的未婚妻竟然與大勇共處一夜耿耿於懷,受不住閑言碎語,最後悔婚,並離下欲殺大勇之心,而大勇因與如煙身份懸殊,終只能娶了善良賢惠、青梅竹馬的金玲。清廷在旅順修建炮台,張揚被清廷派來監管,得知大勇小勇於此,欲置二人於死地,大勇小勇趁秋夜逃跑,大海跳海逃生,被朝廷救起後遭重用,而小勇被日本人救起,成為了日本人侵華工具。
從此,兄弟二人由親人變成了仇人……
類型: 電視連續劇
地區:中國
出品人:朱宏偉 孫惠勇 曹岱
總監制:董長海 李保衛 馬世順
總策劃:辛敏成
製片人:孫蕙斌 馮義婷
演員表:呂良偉 飾演 苑大勇
傅藝偉 飾演 宮如煙
關禮傑 飾演 苑小勇
姚剛 飾演 張揚
閻青紓 飾演 苑妻
哈斯巴根 飾演 苑鐵匠
黃惠 飾演 叢金玲
於連曾 飾演 徐邦道
郭麗紅 飾演 琪兒
李慶祥 飾演 向山哲也
劉建輝 飾演 王三妹
趙健 飾演 宮照愚
張魏 飾演 劉心田
夏星 飾演 貴子
孟慶謹 飾演 關漢華
林濤 飾演 海盜頭
馮素素 飾演 (童年)金玲
魏來 飾演 (童年)大勇
劉占家 飾演 趙懷業

閱讀全文

與寫中國沉痛歷史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