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文學史的發展歷程是什麼
中國文學史的分期
三古、七段 文學發展變化的九個方面 上古期 中古期 近古期
如果將中國文學史比作一條長河,我們從下游向上追溯,它的源頭是一片渾 茫的雲天,不可詳辨。我們找不到一個起源的標志,也不能確定起源的年代。那 口傳時代的文學,應當是十分久遠的,後來的文字記載不過是對那段美麗夢幻的 追憶而已。最保守的說法,從公元前11世紀,也就是《詩經》中的一些詩篇出 現的時候起,這條長河的輪廓就已經明朗起來了,後來逐漸匯納支流,變得越來 越寬廣。這中間有高潮也有低潮,但始終沒有中斷過。若論文學的悠久,只有古 希臘文學、古印度文學可以與中國文學相比;若論文學傳統的綿延不斷,任何別 的國家和民族的文學都是不能與中國文學相比的。
河流有上游、中游、下游,中國文學史也可以分成上游、中游、下游,這就 是上古期、中古期、近古期。三古之分,是中國文學史大的時代斷限。在三古之 內,又可以細分為七段。
三古、七段的具體劃分如下:
上古期:先秦兩漢(公元3世紀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漢
中古期:魏晉至明中葉(公元3世紀至16世紀)
第三段:魏晉至唐中葉(天寶末)
第四段:唐中葉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葉(正德末)
近古期:明中葉至「五四」運動(公元16世紀至20世紀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鴉片戰爭(1840)
第七段:鴉片戰爭至「五四」運動(1919)
三古、七段說主要著眼於文學本身的發展變化,體現文學本身的發展變化所 呈現的階段性,而將其他的條件如社會制度的變化、王朝的更替等視為文學發展 變化的背景。將文學本身的發展變化視為斷限的根據,而將其他的條件視為斷限 的參照。一種根據,多種參照,也許最適合於描述整個中國文學的歷史過程。文 學發展變化的階段性可以和社會制度的變化以及王朝的更替相重合,但社會制度 的變化或王朝的更替,只是導致文學變化的重要原因,而不是這變化的事實本身。
所謂文學本身的發展變化,可以分解為以下九個方面:一、創作主體的發展 變化;二、作品思想內容的發展變化;三、文學體裁的發展變化;四、文學語言 的發展變化;五、藝術表現的發展變化;六、文學流派的發展變化;七、文學思 潮的發展變化;八、文學傳媒的發展變化;九、接受對象的發展變化。三古七段 就是綜合考察了文學本身這九個方面的因素,並參照社會條件,而得出的結論以 往研究文學史,對文學傳媒和接受對象這兩方面很少注意,尚不足以對文學的發 展變化作出全面的考察。文學傳媒和接受對象深刻地影響著文學的創作,實在是 不容忽視的。
一、上古期
上古期包括先秦、秦漢。
我們首先注意到中國文學的各種體裁幾乎都孕育於這個時期。散文可以追溯 到甲骨卜辭;詩歌可以追溯到《詩經》、《楚辭》和漢樂府;小說可以追溯到神 話傳說,《左傳》、《史記》等歷史散文,以及諸子散文中的寓言故事;辭賦可 以追溯到《楚辭》。駢文中對偶的修辭手法,在這個時期也已出現;就連戲曲的 因素在《九歌》中也已有了萌芽。其次,中國文學的思想基礎也是孕育於上古期 的。特別是儒道兩家的思想影響著此後幾千年作家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第三,中國的文學思潮以儒道兩家為主,儒家注重文學的社會功能,道家注重文 學的審美價值,這在上古期也已經形成了。影響著整個中國文學的一些觀念,如 「詩言志」、「法自然」、「思無邪」、「溫柔敦厚」等等,都是在這個時期提 出來的。第四,從文學的創作、傳播、接受來看,士大夫作為創作的主體和接受 對象,文字作為傳播的主要媒介,中國文學的這個基本格局也是在上古期奠定的。 直到宋代出現了市民文學,才使這個格局發生了變化。
上古期的第一段是先秦文學。在這個階段,文學的創作主體經歷了由群體到 個體的演變,《詩經》里的詩歌大都是群體的歌唱,從那時到中國文學史上第一 位詩人屈原出現,經過了數百年之久。上古巫史不分,史從巫中分化出來專門從 事人事的記錄,這是一大進步。而士的興起與活躍,對文學的發展又起了關鍵性 的作用。先秦文學的形態,一方面是文史哲不分,另一方面是詩樂舞結合,這種 混沌的狀態成為先秦的一大景觀。所謂文史哲不分,是就散文這個領域而言,在 講先秦散文時我們無法排除《尚書》、《左傳》、《國語》、《戰國策》等歷史 著作,也無法排除《周易》、《老子》、《論語》、《孟子》、《莊子》等哲學 著作,那時還沒有純文學的散文。至於詩歌,最初是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的, 《呂氏春秋》里記載的葛天氏之樂,以及《尚書·堯曲》里記載的「擊石拊石, 百獸率舞」,都是例證。《詩經》、《楚辭》中的許多詩歌也和樂舞有很大關系。 風、雅頌的重要區別就是音樂的不同,據《史記·孔子世家》,《詩》三百五篇 都可以和樂歌唱。《楚辭》中的《九歌》是用於佘祀的與樂舞配合的歌曲。
秦漢文學屬於上古期的第二段,秦漢文學出現了不同於先秦文學的一些新的 特點。首先是創作主體的處境有了變化,戰國時代游說於列國之間的士,聚集到 統一帝國的皇帝或諸侯王周圍,形成若干作家群體,他們以歌功頌德或諷喻譎諫 為己任。如武帝時的司馬相如、東方朔,吳王劉氵鼻門下的枚乘、鄒陽。這些「 言語侍從之臣」正好成為大賦這種漢代新興文體的作者。與漢代大一統的政治局 面相適應,漢代文學以大為美,鋪張揚厲成為風尚。「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的政策相適應,漢代文學失去了先秦文學的生動活潑與多姿多彩,而形成格式化 的、凝重板滯的風格。然而,對於中國詩歌來說,漢代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朝代。 《詩經》那種四言的軀殼到漢代已經僵化了,楚辭的形式轉化為賦,漢代樂府民 歌卻以一種新的姿態、新的活力,先是在民間繼而在文人中顯示了不可抗拒的力 量,並由此醞釀出中國詩歌的新節奏、新形式,這就是歷久不衰的五七言體。
二、中古期
中古期從魏晉開始,經過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到明朝中葉為止。
為什麼將魏晉作為一個新時期的開端,並將魏晉到明中葉這樣長的時間劃為 一個中古期呢?這是考慮到以下事實:第一,這時開始了中國文學的自覺時代, 並在南北朝完成了這個自覺的進程。第二,文學語言發生了劃時代的變化,由古 奧轉向淺近。第三,這是詩、詞、曲三種重要文學體裁的鼎盛期,它們分別在中 古期內的唐、宋、元三朝達到了高峰。第四,文言小說在魏晉南北朝已初具規模, 在唐代達到成熟。白話短篇小說在宋元兩代已經相當繁榮,白話長篇小說在元末 明初也已出現了《三國志演義》、《水滸傳》等作品。第五,文學傳媒出現了印 刷出版、講唱、舞台表演等各種新的形式。第六,文學創作的主體和對象,包括 了宮廷、士林、鄉村、市井等各個方面。總之,中國文學所有的各種因素都在這 個時期具備了而且成熟了。
中古期的第一段從魏晉到唐中葉。這是五七言古體詩繁榮發展並達到鼎盛的 階段,也是五七言近體詩興起、定型並達到鼎盛的階段。詩,占據著文壇的主導 地位。文向詩靠攏,出現了詩化的駢文;賦向詩靠攏,出現了駢賦。從「三曹」、 「七子」,經過陶淵明、謝靈運、庾信、「四傑」、陳子昂,到王維、孟浩然、 高適、岑參、李白、杜甫,詩歌的流程清楚而又完整。杜甫既是這個階段最後的 一位詩人,又是開啟下一階段的最早的一位詩人,像一個里程碑矗立在文學史上。 「建安風骨」和「盛唐氣象」這兩個詩歌的範式,先後在這個階段的頭尾確立起 來,作為一種優秀的傳統,成為後代詩人追慕的極致。這又是一個文學創作趨於 個性化的階段,作家獨特的人格與風格得以充分展現。陶淵明、李白、杜甫,他 們的成就都帶著鮮明的個性。此外,這個階段的文學創作,宮廷起著核心的作用, 以宮廷為中心形成若干文學集團,文學集團內部成員之間相互切磋,提高了文學 的技巧。以曹操為道的鄴下文人集團在發展五言古詩方面的作用,齊梁和初唐的 宮廷詩人在建立近體詩格律方面的作用,都是有力的證據。在這個階段,玄學和 佛學滲入文學,使文學呈現多姿多彩的新面貌。在儒家提倡文學的政治教化作用 之外,玄學家提倡的真和自然,已成為作家的美學追求;佛教關於真與空的觀念、 關於心性的觀念、關於境界的觀念,也促進了文學觀念的多樣化。
中古期的第二段是從唐中葉開始的,具體地說就是以天寶末年「安史之亂」 爆發為起點,到南宋滅亡為止。唐中葉以後文學發生了一些值得注意的變化:韓、 柳所提倡的古文引起文學語言和文體的改革,宋代的歐陽修等人繼續韓、柳的道 路,完成了這次改革。由唐宋八大家共同實現的改革,確定了此後的文學語言和 文體模式,一直到「五四」才打破。詩歌經過盛唐的高潮之後面臨著盛極難繼的 局面,詩人們紛紛另闢蹊徑,經過白居易、韓愈、李賀、李商隱等中晚唐詩人的 努力,到了宋代終於尋到了另一條道路。就宋詩與唐中葉以後詩歌的延續性而言, 有這樣兩點值得注意:由中晚唐詩人開始,注重日常生活的描寫,與日常生活相 關的人文意象明顯增多,到了宋代這已成為一種普遍的風氣;由杜甫、白居易開 創的反映民生疾苦積極參與政治的傳統,以及深沉的憂患意識,在晚唐一度減弱, 到了宋代又普遍地得到加強。就宋代出現的新趨勢而言,詩人與學者身份合一, 議論成分增加,以及化俗為雅的美學追求,也很值得注意。作為宋詩的代表人物, 黃庭堅與江西詩派具有比較明確的創作主張與藝術特色。蘇軾、楊萬里、范成大、 陸游等也各以其自身的特點,與江西詩派共同構成有別於唐音的宋調。唐中葉以 後曲子詞迅速興盛起來,經過五代詞人溫庭筠、李煜等人之手,到了宋代遂蔚為 大觀,並成為宋代文學的代表。柳永、蘇軾、周邦彥、李清照、辛棄疾、姜夔等 人的名字也就永遠鐫刻在詞史上了。唐中葉以後傳奇的興盛,標志著中國小說進 入成熟的階段;而在城市文化背景下,唐代「市人小說」的興起,宋代「說話」 的興盛,則是這個階段內文學的新發展。
中古期的第三段從元代開始,延續到明代中葉。從元代開始敘事文學占據了 文壇的主導地位,這是具有重大意義的。從此,文學的對象更多地從案頭的讀者 轉向勾欄瓦舍里的聽眾和觀眾。文學的傳媒不僅是寫在紙上或刻印在紙上的讀物, 還包括了說唱扮演的藝術形式。儒生社會地位降低,走向社會下層從事通俗文學 的創作,先是適應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學形式,繼而提高這些文學形式,於是出現 了關漢卿、王實甫、馬致遠、高明等一大批不同於正統文人的作家。元代的文學 以戲曲和散曲為代表,以大都為中心的雜劇與以溫州為中心的南戲,共同創造了 元代文學的輝煌,而明代流行的傳奇又是對元曲的繼承與發展。元末明初出現了 《三國志演義》、《水滸傳》這兩部長篇白話小說,成為這個階段的另一標志, 它們的出現預示著一個長篇小說的時代到來了。
三、近古期
明嘉靖以後文學發生了劃時代的變化。這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隨 著商業經濟的繁榮、市民的壯大、印刷術的普及,文人的市民化和文學創作的商 品化成為一種新的趨勢;適應市民這一新的熱愛群體的需要,文學作品的內容、 題材、趣味,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同時,在表現正統思想的士大夫文學之外, 反映市民生活和思想趣味的文學占據了重要的地位。《金瓶梅》的出現就是這種 種現象的綜合反映。二、在王學左派的影響下,創作主體的個性高揚,並在作品 中以更加強烈的色彩表現出來;在文學作品中對人的情慾有了更多肯定的描述; 對理學禁慾主義進行了強烈的沖擊,從而為禁錮的人生打開了一扇窗戶。湯顯祖 的《牡丹亭》所寫的那種「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愛情,便是一種新的呼聲。 晚明詩文中所表現出來的重視個人性情、追求生活趣味、模仿市井俗調的傾向, 也透露出一種新的氣息。三、詩文等傳統的文體雖然仍有發展,但已翻不出多少 新的花樣。而通俗的文體顯得生機勃勃,其中又以小說最富於生命力。這些通俗 文學藉助日益廉價的印刷出版這個媒體,滲入社會的各個階層,並產生了廣泛的 影響。從以上各方面看來,明代中葉的確是一個文學新時代的開端。
從明嘉靖初到鴉片戰爭是近古期的第一段。明清易代是一個巨大的變化,特 別是對那些漢族士人的震動極其強烈,但清代初期和中期的文學創作基本上沿襲 著明代中葉以來的趨勢,並沒有發生巨大變化。在近古期第一段,文學集團和派 別的大量涌現以及它們之間的論爭,是一種值得注意的現象。在詩文方面有公安 派、竟陵派、神韻派、格調派、性靈派、桐城派的主張和創作實踐,在詞的方面 有陽羨詞派、浙西詞派、常州詞派的主張和創作實踐,甚至在戲曲方面也有以「 臨川派」和「吳江派」為主的兩大群體的論爭。在不同流派的相互激盪中,涌現 出一些傑出的作家,清詩、清詞取得不可忽視的成就。值得特別注意的還是戲曲、 小說方面的收獲。湯顯祖的《牡丹亭》、洪升的《長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 共同達到傳奇的頂峰。近古期的第一段是白話長篇小說的豐收期,吳承恩的《西 游記》、蘭陵笑笑生的《金瓶梅》、吳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紅樓夢》, 是這個階段的巔峰之作。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是中國文言小說的一座高峰。
近古期的第二段是從鴉片戰爭開始的。與明清易代相比,鴉片戰爭的炮聲是 更大的一次震動。鴉片戰爭帶來千古未有之變局,從此中國由封建社會淪為半封 建半殖民地社會。西方文化開始湧入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而中國許多有識之士 在向西方尋求新的富國強兵之路的同時,也尋求到新的文學靈感,成為一代新的 作家,龔自珍、黃遵憲、梁啟超便是這批新人的代表。與社會的變化相適應,文 學創作也發生了變化。救亡圖存的意識和求新變於異邦的觀念,成為文學的基調。 文學觀念也發生了變化,文學被視為社會改良的工具,在國民中最易產生影響的 小說的地位得到充分肯定。隨著外國翻譯作品的逐漸增多,文學的敘事技巧更新 了。報刊這種新的媒體出現了,一批新的報人兼而具有作家的身份,他們以報刊 傳播其作品,寫作方法也因適應報刊這種形式的需要而有所變化。在古文領域內 出現了通俗化的報刊文體,在詩歌領域里提出了「我手寫我口」這樣的口號。
近古期的終結,也就是中國古代文學的終結,我們仍然劃定在「五四」運動 爆發的1919年。這是因為「五四」作為一次新文化運動,不僅在社會史上開 啟了一個新的時期,也在文學史上開啟了一個新的時期。在「五四」運動之前雖 然出現了一些帶有新思想與新風格的作家,但那仍然屬於古典文學的范疇。「五 四」運動中涌現出來的那批作家才有了質的變化。我們既注意19世紀末以來文 壇發生的漸變,更注重「五四」這個大的開闔。「五四」闔上了中國數千年古典 文學的門,同時打開了文學的一片嶄新天地。
最後要說明的是,三古七段說雖然打破了朝代分期,但我們仍然認為,朝代 分期在目前的文學史教學和研究中符合長期以來的習慣,更便於操作。而且,朝 代的更換有時也確實給文學帶來了興衰變化,漢之盛在賦,唐之盛在詩,宋之盛 在詞,元之盛在曲,上文已經涉及。再以唐、宋兩代詩文的創作而論,隨著本朝 之內時間的推移,都有一個從漸盛到極盛再到漸衰的發展過程。其中似乎存在著 與朝代興衰有關的某種原因,值得我們注意。因此,朝代分期自有其不可完全替 代的理由。三古七段是我們處理中國文學史分期問題的一種新的視角,我們仍然 願意保留朝代分期(如本書四卷、九編的劃分),作為另一種視角,並將二者結 合起來,使之互相補充相得益彰。這就是說,我們主張用雙視角來處理中國文學 史的分期問題。因此,三古七段說更全面的表述是:三古七段雙視角。
❷ 中國歷史文學書
資治通鑒 史記 還有一部很火很有意思的的叫 明朝那些事 據該書作者介紹裡面的每一個故事都是有史學傳記來源的
❸ 中國文學的歷史
我對中國文學也不是太了解,只知道中國文學始於黃老之學.也就是從黃帝那時候開始的.
❹ 中國文學史的發展歷程
文學史概述
教學目的與要求
1、理清文學史脈絡。
2、掌握各個文學史階段的主要文學現象及文學成就。
教學時數
2課時
重點與難點
各個文學史階段的重要文學現象。
一、文學史概念
1、歷史對文學的影響:
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文學內容乃至文學形式。
2、文學對歷史的影響:
通過影響人而影響歷史的發展。
二、中國歷史及中國文學史分期
(一)中國歷史分期:
(二)中國文學史分期:
1、中國古典文學史:(先秦至1840)
先秦文學
秦漢文學
魏晉南北朝文學(東漢建安年代至隋統一)
隋唐五代文學
宋代文學
元代文學
明代文學
清代文學(1644至1840)
2、中國近、現代文學史(1840至1949)
3、中國當代文學史(1949至今)
三、各階段的主要文學成就和現象
(一)先秦文學
1、總體特點:從萌芽到初步發展階段
1、沒有專門從事文學創作的人
2、從本質上說,沒有嚴格意義上的文學作品。
2、主要文學形式及成就
(1)神話:
與西方神話相比,中國神話沒有系統,散亂地保存在《山海經》等書中。
(2)詩歌: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入詩歌305篇,按照音樂分為「風」「雅」「頌」三部分。《詩經》運用賦、比、興三種表現手法,初步開創詩歌創作的藝術傳統。
(3)歷史散文:
以記事記言為主,主要有《左傳》、《國語》、《戰國策》等
(4)諸子散文:
在百家爭鳴的政治文化環境中,產生了諸子散文,如《論語》、《孟子》等,《莊子》的文學性最強。
(5)楚辭:
其明顯的特徵是具有楚文化的獨特風采,以六、七言為主,長短參差,靈活多變,多用語氣詞「兮」。屈原運用楚辭體創作了《九歌》、《九章》,其代表作《楚辭》是我國文學史上最宏偉壯麗的長篇抒情詩,與《詩經》並稱「風騷」。
(二)秦漢文學
1、總體特點:文學的價值開始受到重視
(1)出現完全以文學的感染力為目標的文學樣式:賦
「其始作也,洪淋淋焉,若白鷺之下翔。其少進也,浩浩沂沂,如素車白馬帷蓋之張。其波涌而雲亂,擾擾焉如三軍之騰裝。其旁作而奔起也,飄飄焉如輕車之勒兵。「
(2)文學創作的興盛
(3)出現專門從事文學創作的人
(4)出現了區別文學與非文學的意識
《史記》論及儒學及一般學術時,用「文學」一詞
不指學術而帶有詞章意義時,用「文辭」或「文章」
2、主要文學形式及成就
(1)辭賦:
漢賦經過了騷體賦、大賦、小賦幾個發展階段。
(2)樂府詩:
兩漢文學中最有價值的是樂府詩,樂府本是建於西漢武帝時的官方采詩機構,其所採集的民歌即為樂府詩。樂府詩長於敘事,奠定了中國敘事詩的基礎
(3)文人五言詩:
東漢末年出現的古詩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詩成熟的標志。與樂府詩長於敘事不同,五言詩長於抒情。
(4)《史記》:
代表兩漢散文文學的最高成就的是《史記》。《史記》以人為經,以事為緯,開創了紀傳體這種新的史書體例。在史學、文學方面都有顯著的成就,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三)魏晉南北朝文學
1、總體特點:
(1)對文學的重視和文學觀的發展
對文學的重視,首先表現在社會上層包括帝王在內,普遍熱心文學創作。
由於文學受到重視,文學作品日漸繁多,就開始了將文學與其他學科區別開來,視之為一種獨立學科的意識,南朝宋文帝時,在國家學校中設立文學館,反映了文學在這時已獨立這一史實。
在上述背景下,文學理論呈現出空前繁榮,《文心雕龍》、《詩品》等文學批評著作出現 。
(2)文學集團的活躍
和文學創作的興盛互為因果,出現「竹林七賢」、「二十四友」、「競陵八友」等文學集團,更進一步推動了文學的興盛。
(3)追求美的創造
文學不再被看作是政教工具,而注重表現個人內心的感受,在題材、風格方面更加註重美,如在題材方面,陶淵明創立了田園詩,謝靈運、謝眺完成了從玄言詩到山水詩的轉變。追求華美的修辭,也是這一時期的普遍風氣。
(4)文學與哲理的結合
由於作家自我意識加強、重視個體價值,再加上當時哲學思考蔚然成風,文學與哲理的融合成為引人注目的新現象。,
2、主要文學形式及成就
(1)詩歌 :
陶淵明是本時期成就最高的作家。另外,南北朝民歌特色鮮明。
(2)散文:
形式更加多樣,檄、碑、誄、序、記、書信等各體文章
(3)辭賦:
抒情小賦佔主要地位,其發展趨勢是逐漸律化。
(4)小說:
習慣上把這一時期的小說分成「志怪」和「志人」二類。志怪小說專記神異鬼怪故事,其中最著名的是東晉干寶的《搜神記》;志人小說現存較完整的是宋代劉義慶的《世說新語》。
(四)隋唐文學
1、詩歌史上的黃金時代
(1)詩人隊伍的擴大和主導力量的改變
自初唐後半階段,宮廷文學就逐漸失去了在詩壇上的主導地位,詩歌創作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文化現象。
(2)唐詩所反映的社會層面擴展
與前一條相聯系,唐代詩人源於各個階層,對社會各方面的了解比較深刻,再加上朝代的變化,詩人具有干涉社會政治的信心和勇氣,因此唐詩所反映的社會生活層面就顯著擴展了。
(3)藝術風格與流派的多樣化
人們習慣上唐詩分成初、盛、中、晚四個時期,在每一個階段,都有一些自標一格的傑出詩人出現,他們共同匯聚成唐詩的盛大局面。
(4)詩歌藝術形式的完善
從根本意義上說,唐人比前人更加註意到詩歌是一種美的構造。
從語言形式上說,語言更加凝煉。
例:
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
2、其它文學形式及成就
(1)唐傳奇
唐傳奇脫離了志怪小說記錄奇聞異事的性質,成為有意識的文學創作,標志著中國古代短篇小說開始進入成熟階段。
(2)散文:
唐代散文最重要的是古文運動的興起,「古文」主要是對於盛行於六朝、在唐代仍據主導地位的駢體文(稱「時文」)而言,指先秦兩漢時期的不講究駢偶的散文。
(3)變文
唐代變文在藝術上比較粗糙,但對後世白話小說和民間講唱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其意義不可忽視。
(4)詞:
詞最初孕育於唐代繁華城市中的歌樓妓館,是歌妓們演唱的小曲,所配合的是唐代新興的燕樂。從總體上說,由於詞是酒宴上的歌曲,內容以委婉抒情見長,很少表現重大的社會內容。
(五)宋代文學
1、主要文學形式及成就
(1)宋詩:
宋詩與唐詩的區別表現在唐詩的豐腴變成了宋詩的瘦勁,唐詩的蘊藉變成了宋詩的深刻,唐詩的通脫變成了宋詩的曲折。
(2)宋詞:
詞在整個宋代沿著「婉約」、「豪放」兩個路線發展。
(3)散文
2、社會結構與文化形態的變化對文學的影響:
城市與商業的發達直接影響了文學觀念、文學內容、文學形式的嬗變與演進。
(六)元代文學
主要文學形式及成就
1、雜劇:
標志著中國戲劇的成熟,元雜劇與散曲合稱為「元曲」,與唐詩、宋詞並舉。
2、散曲:
格律形式:韻腳較密;韻部按北方口語劃分;可以添加襯字。
語言風格:大量運用俗語和口語;句法完整。
例:賓也醉主也醉仆也醉,唱一會舞一會笑一會,管甚麼三十歲五十歲八十歲。你也跪他也跪恁也跪,無甚繁弦急管催,吃到紅輪日西墜,打的那盤也碎碟也碎碗也碎。
(七)明代文學
1、明前期文學(明初到成化末年1368——1487):衰微冷落
2、明中期文學(弘治到隆慶1488——1572):
復甦時期
(1)出現兩個文學集團:「吳中四才子」、「前七子」
(2)俗文學的興盛
3、明後期文學(萬曆到明末1573——1644)
進入高潮,又遭挫敗
(1)理論上的自覺
(2)「公安派」詩歌
(3)晚明小品
(4)通俗文學:小說,戲劇
(八)清代文學
《紅樓夢》:
一部具有歷史深度和社會批判意義的愛情小說
1、寶黛愛情
2、由寶黛愛情看其歷史深度和社會批判意義
(九)中國近現代文學
1、中國近、現代歷史:救亡圖強
2、文學與政治的關系
「欲新一國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國之小說。欲新道德,必先新小說;欲新宗教,必新小說;欲新政治,必新小說;欲新風俗,必新小說;欲新文藝,必新小說;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說」
——梁啟超
3、對魯迅的誤讀
「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
——魯迅《我怎麼做起小說來》
❺ 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歷程
各時期的主要文學樣式
1、上古時期:神話傳說。
2、先秦時期:散文(歷史散文、諸子散文)。
3、兩漢時期:辭賦、樂府民歌、歷史散文。
4、魏晉南北朝時期:詩歌等。
5、唐代時期:詩。
6、宋代時期:詞。
7、元代時期:曲。
8、明清時期:小說。
中國古代文學史是中華文明最值得自豪的瑰寶。中國幾千年來的的封建王朝促進了中國傳統文學的繁榮發展,唐詩、宋詞、元曲的繁榮發展,配合其他漢樂府、歌賦等百家爭鳴,形成了悠久燦爛的中國古代文學史。
而鴉片戰爭帶來的變局,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西方文化開始湧入,帶來無數新的靈感。從此中國文學開始向救亡圖存、改良社會等方向發展,形成近代特色的文學。
(5)中國歷史變遷史文學擴展閱讀
在我國文學史上,詩人詞家多若繁星,他們或因風格相近,或因時代相同,或因同鄉好友,或因父子師生,而各自被歸人不同的流派。這些流派、有前有後,有大有小,地位也有高有低。了解和熟悉它們,對於詩歌欣賞是大有裨益的。
1、【屈宋】
屈宋指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和宋玉。他們都是「騷體」的創始者和代表作家。屈原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大詩人,代表作品有《離騷》等。宋玉寫有《九辯》《風賦》等。他們的詩篇在藝術形式上有不少相似之處,如多用楚國方言,多依楚國音律,大都具有奔放而華美的風格。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高度評價說:「屈宋逸步,莫之能追」。不過,屈宋雖並稱,也有共同之處,但成就的大小卻不能相提並論。
2、【漢賦四大家】
漢賦四大家是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張衡四人。這四人都有多篇代表性的名篇傳世,在當時及後世文壇影響深遠,是漢大賦的最高成就者,標志著漢大賦的內容、風格的成熟。
3、【三曹】
三曹指漢魏曹操與其子曹丕、曹植的合稱。因他們父子兄弟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學上的成就,都對當時的文壇很有影響,是建安文學的代表,所以後人合稱之為「三曹」。
4、【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是漢建安年間(196—220年)七位文學家的合稱,包括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這七人大體上代表了建安時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優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說,得到後世的普遍承認。
❻ 中國古代的文學體裁是如何變化的分別是什麼
世界各民族文學中最早出現的體裁是詩歌,以後小說、戲劇文學才逐漸發展起來。
常見的有詩歌、小說、散文、劇本、劇小說、寓言、通訊等。
1、詩歌
詩歌是用高度凝練的語言,形象表達作者豐富情感,集中反映社會生活並具有一定節奏和韻律的文學體裁。詩歌是一種抒情言志的文學體裁。
2、小說
小說,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體裁。小說刻畫人物的方法:心理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外貌描寫、神態描寫,同時,小說是一種寫作方法。
3、散文
散文是一種抒發作者真情實感、寫作方式靈活的記敘類文學體裁。「散文」一詞大概出現在北宋太平興國(976年12月-984年11月)時期。隨著時代的發展,散文的概念由廣義向狹義轉變,並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
4、劇本
劇本主要分為文學劇本與攝影劇本。文學劇本是比較突出文學性的劇本,攝影感偏低,包含話劇劇本(或稱戲劇劇本)、小說劇本(或稱劇小說)、小品劇本、相聲劇本等。
攝影劇本是比較突出拍攝感的劇本,文學藝術性可高可低(根據影片題材、市場、投資金等綜合情況決定),包含分景劇本、分鏡劇本(分鏡腳本或電影劇本)、台本等。
5、寓言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來寄託意味深長的道理,給人以啟示的文學體裁,字數不多,但言簡意賅。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擬人化的動植物或其它事物。該詞最早見於《莊子》,在春秋戰國時代興起,後來成為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
❼ 中國歷史,文學
文學
漢賦四大家: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張衡
唐詩四大家: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
宋詞四大家:蘇軾、辛棄疾、柳永、李清照(周邦彥亦可)
元曲四大家:關漢卿、馬致遠、白樸、鄭光祖
明清小說四大家:羅貫中、施耐庵、吳承恩、曹雪芹
當代散文四大家:楊朔、魏巍、秦牧、劉伯羽(吳伯簫也不錯)
初唐文壇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初唐四大書法家:歐陽洵、褚遂良、虞世南、薛稷
唐代文章四友:杜審言、崔融、李嶠、蘇味道
楷書四大家:唐代顏真卿、柳公權、歐陽洵、元之趙孟頫
宋代書法四大家:蔡襄、黃庭堅、米芾、蘇東坡
北宋文壇四大家:王安石、歐陽修、蘇東坡、黃庭堅
蘇門四學士:黃庭堅、張耒、晃無咎、秦觀
宋代程門四大弟子:謝良佐、游酢、楊時、呂大臨
南宋四大畫家: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
南宋詩壇四大家:楊萬里、陸游、范成大、尤袤
元曲四大家: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
元代儒林四傑:黃晉?虞集、柳貫、揭俊斯
元代山水畫四大家: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
元代詩壇四大家:虞集、楊載、范槨、揭俟斯
元代吳中四傑:高啟、張羽、徐賁、楊基
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周文賓
明代書壇「吳中四子」:祝枝山、唐伯虎、文徵明、徐禎卿
清初畫家四王:王時敏、王 、王鑒、王原祁
清初文學四公子:方以智、陳貞慧、冒襄、侯方域
戰國四公子:齊國孟嘗君、趙國平原君、楚國春申君、魏國信陵君
中興四詩人:陸游、楊萬里、范成大、尤袤
北宋四大書院:廬山白鹿洞書院、嶽麓山嶽麓書院、石鼓山石鼓書院、商丘應天府書院
明代四大傳奇:《紫釵記》、《牡丹亭》、《邯鄲記》、《南柯記》;
四大名花:山東菏澤的牡丹、福建漳州的水仙、浙江杭州的菊花、雲南的山茶花
民間文學四大傳說:牛郎織女、孟姜女尋夫、梁山伯與祝英台、白蛇傳
四大古都:西安、北京、南京、洛陽
古代四庫全書:經、史、子、集
再添一些
中國歷代組合一覽
關鍵詞: 算作是文化常識吧
三皇:伏羲、神農、黃帝
五帝:黃帝、少昊、顓頊、嚳、堯
商紂四諸侯:東伯侯姜桓楚、南伯侯鄂崇禹、西伯侯姬昌、北伯侯崇侯虎
孔門七十二賢:顏回、閔損、冉耕、冉雍、冉求、仲由、宰予、端沐賜、言偃、卜商、顓孫師、曾參、澹臺滅明、宓不齊、原憲、公冶長、南宮括、公皙哀、曾蒧(dian三聲)、顏無繇、商瞿、高柴、漆雕開、公伯繚、司馬耕、樊須、公西赤、巫馬施、梁鱣、顏幸、冉孺、曹恤、伯虔、公孫龍、冉季,公祖句茲,秦祖,漆雕哆,顏高,漆雕徒父、壤駟赤,商澤、石作蜀,任不齊,公良孺,後處,秦冉,公夏首,奚容箴,公肩定,顏祖,鄡單,罕父黑,秦商,申黨,顏之仆,榮旗,縣成,左人郢,燕伋,鄭國,秦非,施之常,顏噲,步叔乘,原亢籍、樂欬,廉絜,叔仲會,顏何,狄黑,邦巽,孔忠、公西輿如,公西箴
春秋五霸: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國學三聖:孔子、老子、墨子
二桃殺三士(中間的三士,不是二桃):張遠山 公孫接、田開疆
中國四大美女:貂蟬、西施、王昭君、楊貴妃
吳越三王:勾踐、范蠡、文種
山東三聖:史聖左丘明、商聖范蠡、武聖孫臏
鬼谷二高徒:孫臏、龐涓
戰國四公子:平原君趙勝、孟嘗君田文、信陵君魏無忌、春申君黃歇
戰國四名將:白起、王翦、廉頗、李牧
戰國四游俠:荊軻、專諸、聶政、要離
聯縱雙名士:蘇秦、張儀
趙國二庭柱:廉頗、藺相如
強秦二名將:王翦、蒙恬
興漢三傑:韓信、張良、蕭何
漢初三大名將:九江王英布、韓王韓信,大梁王彭越
李氏三父子:李廣、李敢、李陵
文景名臣:賈誼、晁錯
西漢二司馬:司馬相如、司馬遷
漢賦四大家:司馬相如、楊雄、班固、張衡
七國之亂: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膠西王劉印、濟南王劉辟光、菑川王劉賢、膠東王劉雄渠
冠軍二侯:衛清、霍去病
許氏二龍:許虔、許劭
雲台二十八將:鄧禹、吳漢、賈復、耿弇、寇恂、岑彭、馮異、朱祜、祭遵、景丹、蓋延、銚期、耿純、臧宮、馬武、劉隆為一列,馬成、王梁、陳俊、杜茂、傅俊、堅鐔、王霸、任光、李忠、萬修、邳彤、劉植、王常、李通、竇融、卓茂
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禹、應瑒、劉楨
河北五廷柱:顏良、文丑、張頜、高覽、淳於瓊
建安一條龍:華歆、邴原、管寧
江東二張:張昭、張紘
徐州四傑:孫乾、簡庸、糜竺、曹豹
蜀漢三諸葛:諸葛亮、諸葛瑾、諸葛誕
曹氏三傑:曹操、曹丕、曹植
桃園三英:劉備、關羽、張飛
蜀漢三傑:諸葛亮、關羽、張飛
蜀漢四相:諸葛亮、蔣琬、董允、費褘
蜀漢五虎大將: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
竹林七賢: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咸、向秀、王戎
江夏八俊:陳翔、范滂、孔昱、范康、檀敷、張儉、劉表、岑咥
司馬八達:司馬朗、司馬懿、司馬孚、司馬旭、司馬恂、司馬進、司馬通、司馬敏
西園八校尉:蹇碩、曹操、袁紹、鮑鴻、趙融、馮芳、夏牟、淳於瓊
十常侍:張讓、趙忠、夏惲、郭勝、孫璋、畢嵐、段搖、高望、張恭、韓悝、宋典、粟嵩
三國四棋家:馮翎、山子道、王九真、郭凱
亂國二富豪:王愷、石崇
八王之亂:汝南王亮、楚王瑋、趙王倫、齊王冏、河間王顒、成都王穎、長沙王乂、東海王越
王謝二賢:王導、謝玄
西晉二陸:陸機、陸雲
南朝三謝:謝靈運、謝惠連、謝眺
北齊堅壁:斛律光(落鳥都督——驚弓之鳥的故事)、高長恭(蘭陵王)
六朝三丹青: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
隋初四大名將:史萬歲、韓擒虎、賀若弼、楊素
防微杜漸:房玄齡、杜如悔
貞觀十八學士:杜如晦、房玄齡、於志寧、蘇世長、薛收、褚亮、姚思廉、陸德時、孔穎達、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顏相時、許敬宗、薛元敬、蓋文達、蘇勖
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吳中四士:賀知章、張旭、包融、張若虛
安史之亂:安錄山、史思明
河東三風:薛元敬、薛收、薛德音
三李:李白、李賀、李商隱
佛法三譯家:鳩摩羅什、真諦、玄奘
七狼八虎:延平、延定、延朗、延輝、延德、延昭、延嗣、延順
北宋二程:程顥、程頤
龍眠三李:北宋善畫的李伯時、能文的李亮工、工書的李元中
三蘇:蘇洵、蘇軾、蘇轍
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
南宋四大家: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
南宋四元帥:韓世忠、岳飛、張浚、劉琦
成吉思汗四狗:窩闊台、哲別、者勒蔑、速不台
成吉思汗四傑:博爾忽、博爾術、木華黎、赤老溫
元曲四大家 :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
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張夢晉
明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
明代三袁: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
東林六君子:楊漣、左光斗、魏大中、周朝瑞、袁化中、顧大章
明末三大儒:顧炎武、黃宗曦、王夫之
護國三公:戚繼光、袁崇煥、鄭成功
九江五賢:田園詩人陶淵明、江州剌史李渤、江州司馬白居易、理學大師周敦頤、王陽明
八大鐵帽子王:禮親王、鄭親王、睿親王、豫親王、肅親王、庄親王、克勤郡王、順承郡王
三藩、平西王吳三掛、平南王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
顧命八大臣:肅順、載垣、端華、焦佑瀛、杜翰、景壽、穆蔭、匡源
戊戌六君子:林旭、楊銳、譚嗣同、康廣仁、劉光第、楊深秀
永安封王:楊秀清東王,蕭朝貴西王,馮雲山南王,韋昌輝北王,石達開翼王
看些自己有興趣的吧...中國的歷史實在是太豐富了
❽ 古代文體的演變歷史
一:圖畫時期,這一時期文字剛剛誕生,所有的文字都是象形字或會意字,簡單易懂,基本上大家一看都能猜得差不多,頂多也就是書寫人解釋一兩句。大家也就都明白了。但此時文字的缺點也顯而易見,就是具有美術天賦的人不多,只有少數人能夠掌握形象的書寫方式,而且書寫速度由於象形的要求也很慢,文字使用上受到了很大的轄制、
二:抽象時期,為了方便書寫和提高書寫速度,人們對文字進行了抽象處理,文字不再是圖畫。但這一時期文字出現了分化,一個是繼續走象形文字的道路,另一個就是拼音化。象形化有利於多部落不同語言的融合,而拼音化在同一語言的的基礎上,具有相當的優勢,因為他學習簡單
三:刀筆時期,文字是知識傳播工具,因此必然要求擺脫岩畫等固定在一個地方的狀態,文字必然要與相應的記載方式相結合,在諸多記載方式當中,比如埃及的草編紙,西方的牛羊皮,中國的絲綢布匹,無疑都是非常昂貴的,並不適合作為高效率方法,當時唯一的高效使用方式就是竹簡,相對來說竹簡的成本是最低的,但是竹簡必然要求有符合竹簡的記錄方式,那就是隸書,也就是刀刻文字,這是刀筆的由來,筆畫以平直為主,缺少曲線變化。但是西方由於封建割據對文字使用效率不高,不如大統一王朝,因此也沒有出現竹簡。
四:筆墨時期,紙張發明以後,自然進入了筆墨紙硯的時代,文字才出現了豐富多彩的變化,出現了各種字體,
五,印刷時期,隨著時代的發展,文化需求越來越大,活字印刷發明以後,拼音文字的優勢後來居上,更隨著計算機的發展,由於早期技術不成熟,使得漢字出現了輸入難的問題,曾經有人一度唱衰漢字,但事無常態,解決技術問題後,今天漢字的優勢依舊是拼音文字望塵莫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