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思想解放潮流歷史總結

中國思想解放潮流歷史總結

發布時間:2021-02-24 21:15:12

『壹』 中國近代史上有幾次思想解放潮流分別是影響

有三次思想解放潮流。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是1898年維新派與頑固勢力的論戰,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是1905年—1907年革命派與保皇派的論戰,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是1915年開始的新文化運動。

第一次:19世紀末,資產階級維新派與封建頑固勢力進行激烈的論戰,這是資本主義與封建思想的交鋒,形成了中國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影響:此次論爭是資本主義思想同封建主義思想的正面交鋒,此後形成中國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推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的發展。

第二次:20世紀初,資產階級革命派與保皇派展開了激烈的論戰,使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得到傳播,形成了中國近代又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影響:通過論戰,民主革命思想得到進一步傳播,有力地推動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來。

第三次:1915年,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它提倡民主、科學、新文學、新道德,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在社會上掀起一股空前的思想解放潮流。這次思想解放潮流也為馬克思主義傳播奠定思想基礎。它弘揚了民主和科學的思想。

(1)中國思想解放潮流歷史總結擴展閱讀:

1915年的「新文化運動」 以當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為標志,以陳獨秀、胡適之為代表的知識分子在近代西方先進思想的推動下,沖破了幾千年封建文化的牢籠,高喊 「科學和民主」,開展新文化運動,推動著中國社會大改造。

先進的知識分子,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創立了中國共產黨,從此中國進入了嶄新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代。新文化運動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啟蒙運動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它以勇往無前的大無畏精神和與傳統觀念徹底決裂的激烈姿態。

對封建專制主義,封建倫理道德和封建迷信愚昧進行了無情的批判,喚醒了一代青年,是中國的知識分子尤其是廣大青年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學思想的洗禮。

『貳』 近代中國思想解放潮流的意義

中國近代共有四次思想解放潮流:

第一次:維新派與封建頑固勢力的論戰(19世紀末)
19世紀70年代以後,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從自由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的過程中,加劇了對中國的侵略,尤其是甲午中日戰爭後,中日《馬關條約》的簽訂不但使列強對中國的侵略由以商品輸出為主過渡到以資本輸出為主。同時,各國還紛紛在中國強占「租界地」,劃分「勢力范圍」,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此時,隨著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剛剛登上歷史舞台的民族資產階級為了挽救民族危亡和發展資本主義積極奔走呼號,以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和嚴復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以飽滿的熱情宣傳維新思想,同以榮祿、李鴻章和徐桐為代表的封建頑固派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
這場論戰核心是:要不要變法;要不要興民權,實行君主立憲;要不要倡西學,改革教育制度。
作用及影響:通過論戰,作為新的經濟力量和政治力量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第一次給封建頑固派以異常沉重的打擊,猛烈抨擊了封建的舊制度、舊思想和舊文化,廣泛傳播了西方資產階級的自由平等學說和興民權、實行君主立憲等進步主張,使越來越多的知識分子開闊了眼界,開始擺脫封建思想的束縛,形成了近代以來中國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第二次:保皇派與革命派的論戰(1905—1907年)
20世紀初,隨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清政府變成了「洋人的朝庭」,資產階級革命運動已經成為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但是,當時流亡海外的康有為、梁啟超等為清政府的假立憲所迷惑,繼續鼓吹改良,抵制日益高漲的革命運動,對革命派進行了惡毒攻擊,這種倒行逆施不可避免地遭到了以孫中山、章炳麟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有力還擊。
這次論戰核心是: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實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變封建土地制度。
作用及影響通過論戰,資產階級革命派徹底揭穿了改良派企圖通過改良來遏製革命的真面目,辯明了革命道理,受到了普遍的擁護,使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得到了廣泛傳播,形成了近代以來中國的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
第三次:前期新文化運動(1915—1917年)
辛亥革命失敗後,北洋軍閥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在思想領域里掀起了一股尊孔復古的逆流。受辛亥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出現了「短暫的春天」,資產階級隊伍一度壯大起來,為了啟迪廣大人民的覺悟,以陳獨秀、李大釗、魯迅和胡適為代表的激進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以《新青年》為陸地,在思想文化領域里同封建勢力展開了十分激烈的斗爭。
此次新文化運動的核心是:提倡科學與民主,反對愚昧與專制;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宣傳馬克思主義.
作用及影響:新文化運動是資產階級在思想文化領域里的一次偉大戰斗,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給封建勢力以沉重的打擊,喚醒了中國人民尤其是廣大青年知識分子,促使他們拋棄腐朽的封建思想,追求民主與科學,追求救國救民的真理,形成了近代以來中國的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第四次:馬克思主義的傳播(1919年)
五四運動後,在新思潮大量涌現、諸多學說流派爭鳴斗勝的形勢下,馬克思主義以其高度的科學性和革命性逐漸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進步青年。
早在清末民初,一些來華的外國傳教士、中國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和中國無政府主義者就在報刊上對馬克思、恩格斯及其理論作過零星的介紹。但他們對這一科學理論的了解和認識是非常膚淺和片面的,他們的介紹一直沒有引起人們的特別關注。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十月革命後,以李大釗為代表的先進分子開始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
作用與意義:
①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與新文化運動的發展相互促進,大大啟發了人們的思想覺悟,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和愛國運動的開展.
②大大增強了工人階級斗爭的信心,推動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的結合,這不僅促使中國工人階級迅速登上了政治舞台,而且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加速了毛澤東思想的產生.
③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准備了思想和組織基礎,使一批先進知識分子從革命民主主義者轉變為共產主義者,他們創立了中國共產黨,開創了中國革命史的新紀元.

『叄』 中國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經歷哪三個階段呈現了哪些特徵

三大特徵: (1)近代中國人學習西方、尋求變革的思想主題是為了中國的獨立版、民主和富強,學習西方權與抵制侵略、啟蒙和救亡相連,體現了強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質;
(2)近代中國人學習西方是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斷深化的歷程;
(3)中國人對西方文化的認識經歷了一個由被動接受(新思想的萌發、洋務運動)到主動選擇(例如辛亥革命)的過程,最終中國共產黨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

四個階段:1.從鴉片戰爭到甲午戰爭:地主階級學「器物」;
2.從戊戌變法到20世紀初, 資產階級學「制度」
3.1915年至1919年(新文化運動時期): 資產階級學「思想文化」 ;
4.從五四運動到新中國成立:中國共產黨從「走俄國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即從「城市中心道路」到「農村包圍城市」。

『肆』 怎樣看待中國近代思想解放的歷程 如何認識近代中國思想解放潮流的內在差異 急求!!!!!!!!

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歷程

從鴉片戰爭後至新中國成立之前,近代中國的思想界經歷了從「學器物」到「仿製度」、「走俄國的路」再到「走自己的路」的曲折歷程。

一、從鴉片戰爭至甲午戰爭:地主階級學「器物」

1.林則徐、魏源:「開眼看世界」

很久以來,西方人來華都被稱為到天朝上國朝貢。鴉片戰爭前夕,清朝統治面臨危機,而歐美列強崛起,加緊對外擴張。鴉片戰爭中,天朝上國被一個西方島國打得一敗塗地,使華夏鄙視遠夷的傳統觀念受到猛烈的沖擊。一些愛國的封建士大夫在嚴峻的現實面前,開眼看世界,尋求強國禦侮之道。林則徐是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則徐在官署中設立譯書館,還仿製西方戰艦,邁出了「師夷長技」的第一步,他提倡的學習西方的「長技」主要指軍事科學技術。魏源在《海國圖志》一書進一步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救國主張,明確提出向西方學習的具體內容和方法。此外當時介紹世界知識的書籍還有姚瑩的《康輶紀行》和徐繼畲的《瀛環志略》等。這些思想的傳播為中國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貴的思想准備,開闊了人們的眼界,引導人們注意世界形勢,對近代維新變法思想有一定的影響。

2.洋務派:「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外國經濟侵略加劇,國內有太平天國運動,政局岌岌可危。洋務派看到西方船堅炮利,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來改變現狀。中學指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的綱常名教;西學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學技術。「中學為體」,是以中國的綱常名教作為決定國家命運的根本;「西學為用」是採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國家在教育、賦稅、武備等方面的一些具體措施,舉辦洋務新政,來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19世紀60~90年代,以「師夷長技以自強」為旗幟,進行了長達30多年的洋務運動。洋務運動培養了一批翻譯、軍事和科技人才,在溝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學習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開了窗口。但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地主階級進行道路選擇的前提,也就是說,他們把西方先進的軍事、經濟技術(即先進的社會生產力)強行嫁接到落後的社會制度上來,這種違背社會發展規律的做法註定要失敗。

二、從戊戌變法至五四運動前夕:資產階級學「制度」

1.維新派:學習君主立憲

早期維新思想產生於19世紀60年代以後,伴隨著西方資本主義的思想文化的傳入和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而產生。早期維新派認識到向西方學習不能僅僅局限於「器物層次」,必須上升到經濟、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領域,才能挽救民族危亡。但是,早期維新思想沒有上升到系統完整的理論,更沒有付諸實際行動。

19世紀90年代,維新思想有了進一步發展。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維新派,把西方資本主義政治思想與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文化相結合,提出了系統的理論和明確的施政綱領。他們要求在中國實行君主立憲,發展資本主義。他們通過與封建頑固勢力的論戰,使西方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學說開始在中國傳播開來,一些知識分子擺脫封建思想束縛,形成了近代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的高漲。著名思想家嚴復以進化論為思想武器,論證變法維新的迫切性和合理性,以便達到救亡圖存,自強保種的目的。雖然後來的戊戌變法只持續了103天就告失敗,但它對封建專制制度和傳統觀念產生了沖擊,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

2.革命派:學習民主共和

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開始用民主革命思想來改造中國,提出了三民主義,要求實行民主共和政體,發展資本主義。1905-1907年,資產階級革命派與保皇派之間展開激烈論戰,爭論的核心問題是要不要以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結果,民主革命思想得到進一步傳播,形成了中國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動了資產階級革命高潮的到來。雖然後來辛亥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但是民主共和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

『伍』 中國近代史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近代以來,為了挽救中華民族危亡,先進的中國人在宣傳各自的政治主張時,都同各種守舊勢力進行了一場又一場思想斗爭。通過斗爭,批判了形形色色的舊思想、舊觀念和舊學說,廣泛地宣傳了各種適應時代要求和社會發展的新思想、新觀念和新學說,先後掀起了四次彪炳史冊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一次:維新派與封建頑固勢力的論戰(19世紀末)

19世紀70年代以後,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從自由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的過程中,加劇了對中國的侵略,尤其是甲午中日戰爭後,中日《馬關條約》的簽訂不但使列強對中國的侵略由以商品輸出為主過渡到以資本輸出為主。同時,各國還紛紛在中國強占「租界地」,劃分「勢力范圍」,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此時,隨著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剛剛登上歷史舞台的民族資產階級為了挽救民族危亡和發展資本主義積極奔走呼號,以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和嚴復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以飽滿的熱情宣傳維新思想,同以榮祿、李鴻章和徐桐為代表的封建頑固派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

這場論戰主要圍繞三個問題進行:要不要變法;要不要興民權,實行君主立憲;要不要倡西學,改革教育制度。

通過論戰,作為新的經濟力量和政治力量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第一次給封建頑固派以異常沉重的打擊,猛烈抨擊了封建的舊制度、舊思想和舊文化,廣泛傳播了西方資產階級的自由平等學說和興民權、實行君主立憲等進步主張,使越來越多的知識分子開闊了眼界,開始擺脫封建思想的束縛,形成了近代以來中國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第二次:保皇派與革命派的論戰(1905—1907年)

20世紀初,隨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清政府變成了「洋人的朝庭」,資產階級革命運動已經成為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但是,當時流亡海外的康有為、梁啟超等為清政府的假立憲所迷惑,繼續鼓吹改良,抵制日益高漲的革命運動,對革命派進行了惡毒攻擊,這種倒行逆施不可避免地遭到了以孫中山、章炳麟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有力還擊。

這次論戰也主要圍繞三個問題進行: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實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變封建土地制度。

通過論戰,資產階級革命派徹底揭穿了改良派企圖通過改良來遏製革命的真面目,辯明了革命道理,受到了普遍的擁護,使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得到了廣泛傳播,形成了近代以來中國的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

第三次:前期新文化運動(1915—1917年)

辛亥革命失敗後,北洋軍閥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在思想領域里掀起了一股尊孔復古的逆流。受辛亥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出現了「短暫的春天」,資產階級隊伍一度壯大起來,為了啟迪廣大人民的覺悟,以陳獨秀、李大釗、魯迅和胡適為代表的激進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以《新青年》為陸地,在思想文化領域里同封建勢力展開了十分激烈的斗爭。

在新文化運動中,激進的民主主義者提倡民主,反對封建的特權政治;提倡科學,反對迷信和愚昧;提倡資產階級新道德,反對封建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新文化運動是資產階級在思想文化領域里的一次偉大戰斗,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給封建勢力以沉重的打擊,喚醒了中國人民尤其是廣大青年知識分子,促使他們拋棄腐朽的封建思想,追求民主與科學,追求救國救民的真理,形成了近代以來中國的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第四次:問題與主義之爭(1919年)

五四運動後,馬克思主義得到進一步傳播,從根本上改造中國社會的呼聲日益高漲。這引起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的反對。1919年7月,胡適在《每周評論》31期上發表《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一文。他認為「空談好聽的『主義』是極容易的事,是阿貓阿狗都能做的事,是鸚鵡和留聲器都能做的事」。他主張「少談些主義」,是反對宣傳馬克思主義,否認馬克思主義對中國革命的指導作用。胡適主張「多研究些問題」,是反對「根本解決」中國的社會問題,主張一點一滴地進行改良。同年8月,李大釗在《每周評論》35期上發表《再論問題與主義》,指出問題與主義是不可分割的關系,「我們的社會運動,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實際問題,一方面也要宣傳理想的主義」。他針對胡適反對「根本解決」的觀點,指出「必須有一個根本的解決,才有把一個一個的具體問題都解決了的希望」。「問題與主義之爭」標志著新文化運動中統一戰線的內部馬克思主義與改良主義的公開分裂。

通過論戰,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進一步闡明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的關系,擴大了馬克思主義的影響。

『陸』 中國近代歷史思想解放潮流。全部

一、新思想的萌發

成為近代向西方學習的口號,同時也是對幾千年傳統心態一次挑戰,邁出了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第一步。對當時知識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學習有重要的啟迪作用。

二、維新思想

1、維新變法思想推動了戊戌變法運動。戊戌變法是近代中國先進知識分子探索救國救民真理的一次愛國運動,也是資產階級啟蒙運動,開闊了知識分子的眼界,提高了他們參與政治的熱情。

2、維新派對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觀上也有利於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

3、這次變法大大激發了人民的愛國思想和民族精神,資產階級維新派反對封建專制,抨擊封建思想文化,主張興民權,提倡新學,促進了人民的覺醒,是又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三、孫中山的三民主義

三民主義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綱領。表達了資產階級在政治、經濟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國人民實現民族獨立和民主權利的願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論指導。在思想上達到了當時最高水平,推動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發展。

四、新文化運動

新文化運動前期是資產階級的新文化反對封建舊文化的斗爭。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使人們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弘揚了民主和科學的思想,形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奠定了思想基礎,並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的發展;

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領域的延續,它在政治上給專制主義以空前沉重的打擊,是一場偉大的民主主義的思想啟蒙和文化革新運動,推動了五四運動的發生。

五、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1、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與新文化運動的發展相互促進,促進了人們思想解放和愛國運動的開展。

2、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礎。

3、與中國革命相結合,產生了毛澤東思想,為中國民主革命革命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指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締造了新中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發展了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

4、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相結合,產生了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思想,為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建設指明了方向。

(6)中國思想解放潮流歷史總結擴展閱讀:

追溯黨在改革開放以前的歷史,至少有兩次重大的轉折,是以解放思想為先導而得以實現的。

1、一次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在黨內「左」傾教條主義錯誤導致中國革命出現嚴重挫折後,毛澤東號召全黨從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蘇聯經驗和共產國際指示神聖化的錯誤思想中解放出來,逐步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的第一次結合,形成了毛澤東思想,最終取得了革命的勝利。

這一時期,雖然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並沒有明確提出「解放思想」這一概念,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每一步推進,中國革命事業的每一步發展,實際上卻都是以解放思想為先導的。

2、另一次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在蘇聯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暴露後,毛澤東又號召全黨以蘇聯為鑒戒,走自己的路,開始探索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的第二次結合。不久,他開始正式使用「解放思想」的概念。

同樣是在1958年召開的成都會議上,針對破除斯大林和前蘇聯經驗的迷信問題,他強調指出:「揭掉蓋子,破除迷信,去掉壓力,解放思想,完全必要。」 這期間,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所進行的很多探索和嘗試,為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提供了最直接、最珍貴的啟示。

『柒』 通過學習西方三次思想解放潮流的歷史,你有何啟示

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探索是由「器物」(洋務運動)、「政治制度」(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到「思想文化」(五四運動),再加一步,那就是「社會主義道路」的學習(十月革命到新中國成立)。
一、從鴉片戰爭至甲午戰爭:地主階級學「器物」
1、林則徐、魏源:「開眼看世界」
鴉片戰爭中,天朝上國被一個西方島國打得一敗塗地,使華夏鄙視遠夷的傳統觀念受到猛烈的沖擊。一些愛國的封建士大夫在嚴峻的現實面前,開眼看世界,尋求強國禦侮之道。林則徐第一個正眼看世界。魏源總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
這些思想的傳播為中國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貴的思想准備,開闊了人們的眼界,引導人們注意世界形勢,對近代維新變法思想有一定的影響。
2、洋務派:「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19世紀60~90年代,以「師夷長技以自強」為旗幟,進行了長達30多年的洋務運動。洋務運動培養了一批翻譯、軍事和科技人才,在溝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學習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開了窗口。
但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地主階級進行道路選擇的前提,這種違背社會
發展規律的做法註定要失敗。
二、從戊戌變法至辛亥革命:資產階級學「制度」
1.、維新派:學習君主立憲 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維新派,把西方資本主義政治思想與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文化相結合,要求在中國實行君主立憲,發展資本主義。
他們通過與封建頑固勢力的論戰,使西方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學說開始在中國傳
播開來,一些知識分子擺脫封建思想束縛,形成了近代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的高漲。
2、革命派:學習民主共和 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開始用民主革命思想來改造中國,提出了三民主義,要求實行民主共和政體,發展資本主義。
雖然後來辛亥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但是民主共和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
三、從民初到五四運動時期:無產階級學「思想」
1、陳獨秀、李大釗:學習「民主」和「科學」 1915年,陳獨秀創辦《新青年》,高舉「民主」與「科學」兩面大旗,對封建專制和封建道德思想進行了最猛烈的抨擊。這一口號反映了中國社會發展的要求和人民的迫切需要,有力地推動了新文化運動的發展。
但新文化運動目標是建立一個西方式的資產階級現代國家。設想是美好的,但脫離了中國的實際,而不可能實現。
2 、北京青年:五四運動
五四運動是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五四運動是中國革命史上劃時代的事件,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
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從而在思
想上和幹部上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准備了條件。
四、從十月革命至新中國成立:中國共產黨從「走俄國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1、十月革命:馬克思主義的宣傳與擴大
俄國十月革命爆發,李大釗在中華大地上第一個舉起社會主義大旗。他指出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紀中世界革命的先聲」,確信「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2、中國共產黨:社會主義道路的領軍人
1927年大革命失敗以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探索出了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城市的「工農武裝割據」道路。中國革命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不斷從勝利走向成功,最終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
啟示
鴉片戰爭使古老的中國陷入了空前的民族危機,近代中國的先進人物對學習西方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學習的內容逐漸增多,失敗孕育成功,懷疑孕育追求,他們的探索為中國人民最終找到一條實現國家獨立富強的道路,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

『捌』 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潮流是什麼 談談思想

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歷程
從鴉片戰爭後至新中國成立之前,近代中國的思想界經歷了從「學器物」到「仿製度」、「走俄國的路」再到「走自己的路」的曲折歷程.
一、從鴉片戰爭至甲午戰爭:地主階級學「器物」
1.林則徐、魏源:「開眼看世界」
很久以來,西方人來華都被稱為到天朝上國朝貢.鴉片戰爭前夕,清朝統治面臨危機,而歐美列強崛起,加緊對外擴張.鴉片戰爭中,天朝上國被一個西方島國打得一敗塗地,使華夏鄙視遠夷的傳統觀念受到猛烈的沖擊.一些愛國的封建士大夫在嚴峻的現實面前,開眼看世界,尋求強國禦侮之道.林則徐是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則徐在官署中設立譯書館,還仿製西方戰艦,邁出了「師夷長技」的第一步,他提倡的學習西方的「長技」主要指軍事科學技術.魏源在《海國圖志》一書進一步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救國主張,明確提出向西方學習的具體內容和方法.此外當時介紹世界知識的書籍還有姚瑩的《康輶紀行》和徐繼畲的《瀛環志略》等.這些思想的傳播為中國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貴的思想准備,開闊了人們的眼界,引導人們注意世界形勢,對近代維新變法思想有一定的影響.
2.洋務派:「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外國經濟侵略加劇,國內有太平天國運動,政局岌岌可危.洋務派看到西方船堅炮利,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來改變現狀.中學指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的綱常名教;西學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學技術.「中學為體」,是以中國的綱常名教作為決定國家命運的根本;「西學為用」是採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國家在教育、賦稅、武備等方面的一些具體措施,舉辦洋務新政,來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19世紀60~90年代,以「師夷長技以自強」為旗幟,進行了長達30多年的洋務運動.洋務運動培養了一批翻譯、軍事和科技人才,在溝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學習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開了窗口.但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地主階級進行道路選擇的前提,也就是說,他們把西方先進的軍事、經濟技術(即先進的社會生產力)強行嫁接到落後的社會制度上來,這種違背社會發展規律的做法註定要失敗.
二、從戊戌變法至五四運動前夕:資產階級學「制度」
1.維新派:學習君主立憲
早期維新思想產生於19世紀60年代以後,伴隨著西方資本主義的思想文化的傳入和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而產生.早期維新派認識到向西方學習不能僅僅局限於「器物層次」,必須上升到經濟、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領域,才能挽救民族危亡.但是,早期維新思想沒有上升到系統完整的理論,更沒有付諸實際行動.
19世紀90年代,維新思想有了進一步發展.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維新派,把西方資本主義政治思想與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文化相結合,提出了系統的理論和明確的施政綱領.他們要求在中國實行君主立憲,發展資本主義.他們通過與封建頑固勢力的論戰,使西方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學說開始在中國傳播開來,一些知識分子擺脫封建思想束縛,形成了近代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的高漲.著名思想家嚴復以進化論為思想武器,論證變法維新的迫切性和合理性,以便達到救亡圖存,自強保種的目的.雖然後來的戊戌變法只持續了103天就告失敗,但它對封建專制制度和傳統觀念產生了沖擊,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
2.革命派:學習民主共和
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開始用民主革命思想來改造中國,提出了三民主義,要求實行民主共和政體,發展資本主義.1905-1907年,資產階級革命派與保皇派之間展開激烈論戰,爭論的核心問題是要不要以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結果,民主革命思想得到進一步傳播,形成了中國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動了資產階級革命高潮的到來.雖然後來辛亥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但是民主共和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

『玖』 中國歷史上的思想解放運動,潮流

百家爭鳴
新文化運動
十一界三中全會

『拾』 學了近代中國思想解放潮流 有啥感想 寫 歷史論文

畢業論文是教學科研過程的一個環節,也是學業成績考核和評定的一種重要方式。畢業論文的目的在於總結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成果,培養學生具有綜合地創造性地運用所學的全部專業知識和技能解決較為復雜問題的能力並使他們受到科學研究的基本訓練。
標題
標題是文章的眉目。各類文章的標題,樣式繁多,但無論是何種形式,總要以全部或不同的側面體現作者的寫作意圖、文章的主旨。畢業論文的標題一般分為總標題、副標題、分標題幾種。
總標題
總標題是文章總體內容的體現。常見的寫法有:
①揭示課題的實質。這種形式的標題,高度概括全文內容,往往就是文章的中心論點。它具有高度的明確性,便於讀者把握全文內容的核心。諸如此類的標題很多,也很普遍。如《關於經濟體制的模式問題》、《經濟中心論》、《縣級行政機構改革之我見》等。
②提問式。這類標題用設問句的方式,隱去要回答的內容,實際上作者的觀點是十分明確的,只不過語意婉轉,需要讀者加以思考罷了。這種形式的標題因其觀點含蓄,輕易激起讀者的注重。如《家庭聯產承包制就是單干嗎?》、《商品經濟等同於資本主義經濟嗎?》等。
③交代內容範圍。這種形式的標題,從其本身的角度看,看不出作者所指的觀點,只是對文章內容的范圍做出限定。擬定這種標題,一方面是文章的主要論點難以用一句簡短的話加以歸納;另一方面,交代文章內容的范圍,可引起同仁讀者的注重,以求引起共鳴。這種形式的標題也較普遍。如《試論我國農村的雙層經營體制》、《正確處理中心和地方、條條與塊塊的關系》、《戰後西方貿易自由化剖析》等。
④用判定句式。這種形式的標題給予全文內容的限定,可伸可縮,具有很大的靈活性。文章研究對象是具體的,面較小,但引申的思想又須有很強的概括性,面較寬。這種從小處著眼,大處著手的標題,有利於科學思維和科學研究的拓展。如《從鄉鎮企業的興起看中國農村的希望之光》、《科技進步與農業經濟》、《從「勞動創造了美」看美的本質》等。
⑤用形象化的語句。如《激勵人心的治理體制》、《科技史上的曙光》、《普照之光的理論》等。
標題的樣式還有多種,作者可以在實踐中大膽創新。
副標題和分標題
為了點明論文的研究對象、研究內容、研究目的,對總標題加以補充、解說,有的論文還可以加副標題。非凡是一些商榷性的論文,一般都有一個副標題,如在總標題下方,添上「與××商榷」之類的副標題。
另外,為了強調論文所研究的某個側重面,也可以加副標題。如《如何看待現階段勞動報酬的差別——也談按勞分配中的資產階級權利》、《開發蛋白質資源,提高蛋白質利用效率——探討解決吃飯問題的一種發展戰略》等。
設置分標題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清楚地顯示文章的層次。有的用文字,一般都把本層次的中心內容昭然其上;也有的用數碼,僅標明「一、二、三」等的順序,起承上啟下的作用。需要注重的是:無論採用哪種形式,都要緊扣所屬層次的內容,以及上文與下文的聯系緊密性。
目錄
一般說來,篇幅較長的畢業論文,都沒有分標題。設置分標題的論文,因其內容的層次較多,整個理論體系較龐大、復雜,故通常設目錄。
設置目錄的目的主要是:
1.使讀者能夠在閱讀該論文之前對全文的內容、結構有一個大致的了解,以便讀者決定是讀還是不讀,是精讀還是略讀等。
2.為讀者選讀論文中的某個分論點時提供方便。長篇論文,除中心論點外,還有許多分論點。當讀者需要進一步了解某個分論點時,就可以依靠目錄而節省時間。
目錄一般放置在論文正文的前面,因而是論文的導讀圖。要使目錄真正起到導讀圖的作用,必須注重:
1.准確。目錄必須與全文的綱目相一致。也就是說,本文的標題、分標題與目錄存在著一一對應的關系。
2.清楚無誤。目錄應逐一標注該行目錄在正文中的頁碼。標注頁碼必須清楚無誤。
3.完整。目錄既然是論文的導讀圖,因而必然要求具有完整性。也就是要求文章的各項內容,都應在目錄中反映出來,不得遺漏。
目錄有兩種基本類型:
1.用文字表示的目錄。
2.用數碼表示的目錄。這種目錄較少見。但長篇大論,便於讀者閱讀,也有採用這種方式的。
內容提要
內容提要是全文內容的縮影。在這里,作者以極經濟的筆墨,勾畫出全文的整體面目;提出主要論點、揭示論文的研究成果、簡要敘述全文的框架結構。
內容提要是正文的附屬部分,一般放置在論文的篇首。
寫作內容提要的目的在於:
1.為了使指導老師在未審閱論文全文時,先對文章的主要內容有個大體上的了解,知道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研究的主要邏輯順序。
2.為了使其他讀者通過閱讀內容提要,就能大略了解作者所研究的問題,假如產生共鳴,則再進一步閱讀全文。在這里,內容提要成了把論文推薦給眾多讀者的「廣告」。
因此,內容提要應把論文的主要觀點提示出來,便於讀者一看就能了解論文內容的要點。論文提要要求寫得簡明而又全面,不要啰哩啰嗦抓不住要點或者只是乾巴巴的幾條筋,缺乏說明觀點的材料。
內容提要可分為報道性提要和指示性提要。
報道性提要,主要介紹研究的主要方法與成果以及成果分析等,對文章內容的提示較全面。
指示性提要,只簡要地敘述研究的成果(數據、看法、意見、結論等),對研究手段、方法、過程等均不涉及。畢業論文一般使用指示性提要。
關鍵詞
關鍵詞是標示文獻關鍵主題內容,但未經規范處理的主題詞。它是為了文獻標引工作,從論文中選取出來,用以表示全文主要內容信息款目的單詞或術語。一篇論文可選取3~8個詞作為關鍵詞。
正文
一般來說,學術論文主題的內容應包括以下三個方面:1.事實根據(通過本人實際考察所得到的語言、文化、文學、教育、社會、思想等事例或現象)。提出的事實根據要客觀、真實,必要時要註明出處;2.前人的相關論述(包括前人的考察方法、考察過程、所得結論等)。理論分析中,應將他人的意見、觀點與本人的意見、觀點明確區分。無論是直接引用還是間接引用他人的成果,都應該註明出處;3.本人的分析、論述和結論等。做到使事實根據、前人的成果和本人的分析論述有機地結合,注意其間的邏輯關系。
結論
結論應是畢業論文的最終的、總體的結論,換句話說,結論應是整篇論文的結局、是整篇論文的歸宿,而不是某一局部問題或某一分支問題的結論,也不是正文中各段的小結的簡單重復。結論是該論文結論應當體現作者更深層的認識,且是從全篇論文的全部材料出發,經過推理、判斷、歸納等邏輯分析過程而得到的新的學術總觀念、總見解。結論可采「結論」等字樣,要求精煉、准確地闡述自己的創造性工作或新的見解及其意義和作用,還可提出需要進一步討論的問題和建議。結論應該准確、完整、明確、精練。

閱讀全文

與中國思想解放潮流歷史總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