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描寫古詩詞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

描寫古詩詞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

發布時間:2021-02-24 21:06:22

1. 中國古詩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

在中國文化傳統中,詩有著極為獨特而崇高的地位。
(一)詩歌是人類抒情表意最為重要的方法之一。《詩•大序》評價古詩,「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可見,國人早就認識到詩歌是抒發情感、表達意志的重要方式。
(二)詩歌開拓了人類的精神世界。在中國文化傳統中,對個體自我最為幽微的探索,不是哲學,而是詩歌。生命、愛情、寂寞、苦惱、感動、徹悟,在這些即時的、神秘的、獨特的精神體驗中,詩在風吹雲動、花開葉落的境界里,揭示了人的生命的有限性,並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這種有限性,開拓了人類的精神世界,賦予短暫的生命以意義。
(三) 詩歌給人們帶來了無限的美感。詩和音樂相伴而生,所以,音樂節律就成了詩歌最重要的結構方式。從早期詩歌蘊含的古老民間歌謠的情態,到楚辭音韻婉約纏綿,再到與古體詩相對的是近體詩或格律詩,這些精美雅緻的詩歌形態,以及蘊藏其中的豐富細膩而新穎別致的意境,是智慧和敏感心靈的結晶,是中國形式美學的高峰。
所以,古詩在中國文化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中國燦爛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是人文教育和語言文字學習的豐富資源。在浩瀚如煙的文學長河中,古詩就如璀璨的明珠傳承著華夏兒女的血脈精髓。

2. 唐詩的文學成就、代表人物、代表作及文學風格,產生的歷史背景,在歷史上的影響和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唐代是中國詩歌的黃金時代。這個朝代詩人眾多,詩作繁富,其輝煌成就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地。如果將歷代詩歌比作藝術的百花園,那麼在這座花園中,花兒開得最鮮艷,最繁盛最惹人喜愛的,就屬唐詩這朵奇葩了。

代表人物:李白
他能夠把人們心中想到,可是講不出來的那種感情,或者是能講,卻講得不太好的那種情況變得非常美麗,叫人家感覺到不僅把我的話講出來了,而且幾百倍幾千倍地比我的好。所以寧肯念他的詩來表達我的感情。杜甫是與李白同時代的唐代大詩人,兩個人曾經一起攜手出遊,吟詩唱和。比李白華少十多歲的杜甫對李白的詩文敬仰無比,他總是念念不忘李白,「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贊嘆李白的詩文是「筆落原風雨,詩成泣鬼神」。如果打個比方的話,就像夏夜的星空一樣,有這么多燦爛的明星,這么多明星簇擁著一個明月,那個明月就是李白。

李白的代表作就多了:
蜀道難 梁甫吟 將進酒 行路難三首 長相思 俠客行 關山月 長干行二首 玉階怨 清平調詞三首 春思 秋歌 秋浦歌(選二) 夢游天姥吟留別 金陵酒肆留別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送友人 宣州謝□樓餞別校書叔雲 山中問答 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把酒問月 登金陵鳳凰台 望廬山瀑布水二首 秋登宣城謝眺北樓 望天門山 夜下征虜亭 客中行 早發白帝城 秋下荊門 宿五松山下荀媼家 夜泊牛渚懷古 月下獨酌 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 獨坐敬亭山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聽蜀僧浚彈琴 軍行 從軍行 春夜洛城聞笛 等等
我們比較熟悉的將進酒:

將進酒【唐】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鍾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將進酒》篇幅不算長,卻五音繁會,氣象不凡。它筆酣墨飽,情極悲憤而作狂放,語極豪縱而又沉著。詩篇具有震動古今的氣勢與力量,這誠然與誇張手法不無關系,比如詩中屢用巨額數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萬古愁」等等)表現豪邁詩情,同時,又不給人空洞浮誇感,其根源就在於它那充實深厚的內在感情,那潛在酒話底下如波濤洶涌的郁怒情緒。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詩情忽翕忽張,由悲轉樂、轉狂放、轉憤激、再轉狂放、最後結穴於「萬古愁」,回應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氣勢,亦有曲折,縱橫捭闔,力能扛鼎。其歌中有歌的包孕寫法,又有鬼斧神工、「絕去筆墨畦徑」之妙,既非

3. 如何評價《詩經》在中國文學歷史上的地位

《詩復經》是華夏詩源,起源已久,制搜集了各地古風,集先秦詩歌之大成,有哀而不傷樂而不淫的說法,描寫生動,從中可看見數千年前的蔚然大氣的詩意及先民的生活方式,最給人以無限聯想,開華夏詩歌之先,一呼一吸一點一嘆皆有靈意,如觀畫,賞長草曠野低樹江影,那種淡淡的質朴。又有見識高絕之士認為詩經經儒家刪減盡留些雅意而沒了上世狂盪,已成了古板的儒學教材,這也算說法。(以上是在下一點見解,唯樓主納之!)

4. 詩詞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中國俗稱詩的國度,詩歌的種類繁多。古代早期那些短小精悍,而又膾炙人口的歌謠便是詩歌形成的雛形。春秋時期的《詩經》是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它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詩歌三百零五篇。
《詩經》分為「風」,「雅」,「頌」,是我國詩歌歷史的初步形成。戰國時期,詩人屈原又創造出一種詩歌體裁一一騷體,這是一種抒情韻文。以《離騷》為代表,一般篇幅較長,句式靈活參差,多六、七言,以「兮」字作語助詞。到了漢代,以兩漢樂府和東漢末年的文人五言詩成就最高。漢代詩歌是在《詩經》、《楚辭》和秦、漢民歌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大致經歷了從民間歌謠到文人創作、從樂府歌辭到文人徒詩即「古詩」、從四言體到五言體、從騷體到七言體、從敘事詩到抒情詩的發展過程。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詩歌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大約400年間,文人詩和民歌都有很大發展。文人詩方面,先後涌現出「三曹七子」、蔡琰、阮籍、嵇康、左思、陶淵明、「二謝」等一大批卓有建樹的詩人,他們的創作,大大豐富了詩歌表現自我情懷的美學功能。同時,許多詩人在詩歌的語言結構和表達方面作了創新性探索,五言詩走向興盛,七言詩漸成主流,格律詩已具雛形,從詩歌本體上為唐詩的繁榮奠定了基礎。唐朝詩歌可謂是達到鼎盛時期。其詩歌的發達,其數量之眾多,內容之豐富,風格流派之多樣,遠遠超出了任何一個朝代。而先前的一些詩歌體裁,在唐朝也得到了更好的完善。因而我國古代的詩也常用唐詩來概稱。再至宋,元,明清,隨著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的出現,即使這些風格體裁取得如何的輝煌成就,都沒有取代詩歌的地位。到近現代,新體詩脫穎而出。新體詩誕生於五四新文化運動。特點是用白話語言寫作,表現科學、民主等等的新的時代內容,打破舊詩詞格律的束縛,形式上靈活自由,是現當代詩歌的主要形式。縱觀歷史,詩歌文化在中國文化史上有著不可抹滅的舉足輕重的地位。供參考。

5. 詩歌文化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

中國俗稱詩的國度,詩歌的種類繁多。古代早期那些短小精悍,而又膾炙人口的歌謠便是詩歌形成的雛形。春秋時期的《詩經》是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它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詩歌三百零五篇。《詩經》分為「風」,「雅」,「頌」,是我國詩歌歷史的初步形成。戰國時期,詩人屈原又創造出一種詩歌體裁--騷體,這是一種抒情韻文。以《離騷》為代表,一般篇幅較長,句式靈活參差,多六、七言,以「兮」字作語助詞。到了漢代,以兩漢樂府和東漢末年的文人五言詩成就最高。漢代詩歌是在《詩經》、《楚辭》和秦、漢民歌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大致經歷了從民間歌謠到文人創作、從樂府歌辭到文人徒詩即「古詩」、從四言體到五言體、從騷體到七言體、從敘事詩到抒情詩的發展過程。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詩歌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大約400年間,文人詩和民歌都有很大發展。文人詩方面,先後涌現出「三曹七子」、蔡琰、阮籍、嵇康、左思、陶淵明、「二謝」等一大批卓有建樹的詩人,他們的創作,大大豐富了詩歌表現自我情懷的美學功能。同時,許多詩人在詩歌的語言結構和表達方面作了創新性探索,五言詩走向興盛,七言詩漸成主流,格律詩已具雛形,從詩歌本體上為唐詩的繁榮奠定了基礎。唐朝詩歌可謂是達到鼎盛時期。其詩歌的發達,其數量之眾多,內容之豐富,風格流派之多樣,遠遠超出了任何一個朝代。而先前的一些詩歌體裁,在唐朝也得到了更好的完善。因而我國古代的詩也常用唐詩來概稱。再至宋,元,明清,隨著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的出現,即使這些風格體裁取得如何的輝煌成就,都沒有取代詩歌的地位。到近現代,新體詩脫穎而出。新體詩誕生於五四新文化運動。特點是用白話語言寫作,表現科學、民主等等的新的時代內容,打破舊詩詞格律的束縛,形式上靈活自由,是現當代詩歌的主要形式。縱觀歷史,詩歌文化在中國文化史上有著不可抹滅的舉足輕重的地位。

6. 詩經的在中國文學史上地位

詩經在我看來,不僅是我們課本上說的是中國古代的文學巨作,是中國專文學的起源,更是古代勞動人屬們和當時的民風民俗的一種真實寫照。例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些句子可能在有些朝代會被當成低俗的文人作品,但是卻可以很好的將年輕男女的情事表現出來。這就是我們現在看詩經的魅力所在。語言沒有唐詩宋詞的那般華麗,但是朴實無華中窺見真情,是一種語言的功底,更是對普通生活的一種文字的駕馭能力。所以詩經的地位,不僅是中國詩歌文學的鼻祖,也是一部不朽的巨作。他可以影響的不是一個時代,而是中國文化的整個歷史!

7. 古詩詞在囯學中的地位

在中國文化傳統中,詩有著極為獨特而崇高的地位。

(一)詩歌是人類抒情表意最為重要的方法之一。《詩•大序》評價古詩,「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可見,國人早就認識到詩歌是抒發情感、表達意志的重要方式。

(二)詩歌開拓了人類的精神世界。在中國文化傳統中,對個體自我最為幽微的探索,不是哲學,而是詩歌。生命、愛情、寂寞、苦惱、感動、徹悟,在這些即時的、神秘的、獨特的精神體驗中,詩在風吹雲動、花開葉落的境界里,揭示了人的生命的有限性,並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這種有限性,開拓了人類的精神世界,賦予短暫的生命以意義。

(三) 詩歌給人們帶來了無限的美感。詩和音樂相伴而生,所以,音樂節律就成了詩歌最重要的結構方式。從早期詩歌蘊含的古老民間歌謠的情態,到楚辭音韻婉約纏綿,再到與古體詩相對的是近體詩或格律詩,這些精美雅緻的詩歌形態,以及蘊藏其中的豐富細膩而新穎別致的意境,是智慧和敏感心靈的結晶,是中國形式美學的高峰。

所以,古詩在中國文化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中國燦爛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是人文教育和語言文字學習的豐富資源。在浩瀚如煙的文學長河中,古詩就如璀璨的明珠傳承著華夏兒女的血脈精髓。

8. 古詩詞在囯學中的地位

古詩詞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9. 唐詩在中國文學的成就 地位及其影響

<<唐詩鑒賞辭典>>序
程千帆
1982年11月1日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

唐詩是中國五七言古今體詩的高峰。

這座高峰的出現不是偶然的。它有多方面的原因:從七世紀初建國到八世紀中
葉安史之亂之前這一百多年,唐帝國的經濟一直是上升的。經濟的發展必然導致文
化的繁榮。即使在安史亂後,由於南方的開發和南北交通保持暢通,經濟和文化增
長的勢頭也沒有停頓下來。這個社會,正是整個唐代文學藝術的溫床。此其一。其
次,由「五胡十六國」極其紛擾混亂的局面到隋唐統一,是一個國內各民族由斗爭
而融合的過程。國內各民族的融合,還加上當時日趨頻繁的國際文化交流,都使得
各階級階層的生活變得豐富復雜,為作家們的修養和創作提供了多種多樣的養料和
素材。其三,在長期南北分裂以後建立起來的唐帝國,對各種思想,也和對各種文
化一樣,採取了兼容並包的態度。例如儒釋道三教就是始終並存的,雖然有的時候
也因人主的好惡,不免軒輊。因此,唐人思想比較活潑,言行較少拘束。這就為詩
歌創作和流行提供了方便,從而形成了唐詩的群眾性基礎。大家都愛寫詩,愛讀詩。
這,對於唐詩的發達,詩人的成長,是不可能不發生積極作用的。其四,唐帝國為
了鞏固其統治,制定和執行了通過科舉從庶族地主中選拔人才的制度,以打破高門
大族對仕途的壟斷。進士是科舉中最貴重的,而進士的考試以詩賦為主要內容。這
種決定士子前途的考試和因之而派生的行卷之風,也直接促進了詩歌的創作。最後,
就詩歌本身而論,經過八代先驅者的努力,五七言古詩已經成熟,律絕詩也基本上
跨越了它們的試驗階段,足供唐代詩人自由採用。前輩們積累起來的藝術經驗,充
份表現了漢語之美的多種樣式,都使得他們易於借鑒昔賢,馳騁才力,發抒性靈,
來擴大詩的反映面,提高詩的表現力。所有這些原因綜合起來,就使得唐詩盛況空
前,後難為繼。

以下,試將唐詩的流變勾畫一個輪廓。

自公元六一八年唐帝國建立後,最初三十餘年,詩壇上仍舊彌漫著梁陳余風。
形式上講究調聲,隸事和內容緣襲宮體,是其主要特徵。只有王績在追蹤晉宋間獨
來獨往因而不免於寂寞的陶淵明。他雖以此為後世所稱嘆,但在當時,也同樣是寂
寞的。

武則天於公元六五五年立為皇後。在她當政時期,唐詩開始呈現了自己的面貌。
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沈詮期,宋之問和杜審言等,陸續登壇。這些人,
在當時封建秩序以及道德規范,審美觀念逐漸恢復正常的基礎之上,改造了宮體詩,
並繼承了南朝詩人對於詩形的講究,完成了五七言律詩( 包括律化了的絕句----小
律詩),完善了七言古體。經過他們的努力,題材和主題由宮廷的淫靡改變為都市的
繁華和正常的男女之愛,由台閣應制擴大到寫江山之美和邊塞之情;風格也由纖柔
卑弱轉變為明快清新。

同時,陳子昂卻走著與這些人在方式上看來相反,而在效果上相成的道路。四
傑等用改造宮體詩的方法結束了「六代淫哇」,而陳子昂則從漢魏風骨中汲取素養
來開辟唐詩的疆域。他是一位能夠把握住對超現實的嚮往和對現實的執著這一基本
矛盾,並且用新的語言和形像來加以表現的詩人,上承阮籍,曹植,下開李白,杜
甫。

如果承認唐詩是中國詩的高峰,那麼,就不能不進而承認:盛唐詩乃是這座高
峰的頂點。

從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這半個世紀通常稱為盛唐。但在公元七五
五年安史亂前亂後,詩壇的面貌是並不一樣的。在這次戰亂以前,詩人們在其創作
中都散發出強烈的浪漫氣息。或者表現為希企隱逸,愛好自然,詩中的代表人物形
像是隱士;或者表現為追求功名,嚮往邊塞,詩中的代表人物形像是俠少。這,實
質上也就反映了他們由於生活道路的千差萬別而形成的得意與失意,出世與入世兩
種互相矛盾的思想感情。不同的生活道路與不同的生活態度,使他們或者成為高蹈
的退守者,或者成為熱情的進取者,或者因時變化,兩者兼之。前人所謂「盛唐氣
象」,在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這種富於浪漫氣息的精神面貌。

孟浩然,王維,常建,儲光羲等的許多作品,都極為成功地描繪了幽靜的景色,
藉以反映其寧謐的心境。這種詩使人脫離現實斗爭,但對於熱中奔競,趨炎附勢者
流,也具有清涼劑的作用,而其所提供的自然美的享受則是不可替代的。這些人是
以寫田園山水詩得名的陶淵明,謝靈運,謝眺的後繼者,氣象的渾穆或有不及,而
措語的精深華妙則有過之。其後的韋應物,柳宗元在這方面是他們的追隨者。

但王維卻在描摹自然,歌頌隱逸之外,還曾將其詩筆擴展到更廣闊的生活領域。
在另外許多同樣成功的篇章中,他反映了當時人們的進取精神和悲壯情懷。王維在
高蹈者孟浩然等和進取者高適,岑參,李頎,王昌齡等之間,恰好是一座橋梁。所
以有些評論家就一方面將其與孟浩然等相提並論,合稱王孟;而另一方面,又將其
與高適等相提並論,合稱王,李,高,岑。當然,這種提法也包含有對詩歌樣式的
考慮在內。王維是兼有五七言古今體之長的,而王孟並提,偏指五律;王,李,高,
岑並提,則偏指七古。

集中反映了盛唐時代積極進取精神的,是出自王,李,高,岑等人之手的邊塞
詩。這類詩篇,塑造了許多邊庭健兒的英雄形像。詩人們歌頌從軍報國,建功立業,
卻並不無原則地謳歌戰爭,往往還反對開邊。在寫勝利的喜悅或失敗的痛苦時,也
反映了戰爭對廣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擾和破壞。這些詩交織著英雄氣概與兒女心腸,
極悲涼慷慨,纏綿宛轉之情。其源出於鮑照,劉琨,更上一點,還可以追溯到建安
作家群,雖然那時寫邊塞的作品還很缺少愛情成分。

借詩中隱士和俠少的形像來說明安史亂前的浪漫傾向,並不等於認為當時詩歌
中所反映的僅止於這兩類人的生活,也決非那些詩人描寫的體裁如此狹隘。否則,
許多繁麗的社會風光和莽蒼的邊塞景色會出自佛教徒王維和道教徒李頎筆下,而著
名的七絕組詩<<從軍行>>和<<長信秋詞>>乃是王昌齡一人的手筆,就不免費解了。

但浪漫主義的最高成就卻不能不推李白。自從賀知章稱之為謫仙人,後人又尊
之為詩仙,這就構成了一種錯覺,好像李白之所以偉大,就在於他的人和詩具有他
人所無的超現實性。這是可悲的誤會。事實上,沒有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者是超現
實的,李白何能例外?開元,天寶時代的其他詩人往往在高蹈與進取之間徘徊,以
包含得有希冀的痛苦或歡欣來搖盪心靈,醞釀歌吟。李白卻毫不掩蓋他對功名事業
的嚮往,同時又因為自己絕對無法接收那些取得富貴利祿的附加條件而棄之如敝屣。
他熱愛現實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對其中不合理的現象毫無顧忌地投之以輕蔑。
這種已被現實牢籠,卻又不願意接受,反過來卻想征服現實的態度,乃是後代人民
反抗黑暗勢力與庸俗風習的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這也許就是李白的獨特性,和杜
甫那種始終以嚴肅的,悲憫的心情注視,關心和反映祖國,人民的命運那種現實主
義精神,是相反而又相成的。

安史之亂是唐帝國由盛轉衰的界標,也是唐代文學發展的一個轉折點。活躍於
開元,天寶時代的重要詩人,除孟浩然外,大都死於亂後。他們都經歷了這場由於
統治者的昏聵荒淫而造成的地方軍閥叛亂。在亂前,他們中的多數人為社會表面的
安定繁榮所迷惑,一意追求自適其適的浪漫生活,亂後卻喪失過那種生活所憑依的
許多條件,就轉為意志消沉,再也唱不出熱烈高昂或悠遊自在的歌了。而另外少數
人,則亂前原就比較清醒,在朝野沉酣中,對潛在的嚴重危機已有預感。殘酷的戰
爭,苦難的環境使他們受到鍛煉,教育,使他們在經歷危機的時候也產生了希望,
使他們終於敢於正視慘淡的人生,堅決地站出來,為國家的安危,人民的哀樂而歌
唱。杜甫,就是這少數人中的傑出代表。他以積極的入世精神,勇敢而忠實地反映
現實生活,即使在大局極端危急的情況之下,也從來沒有失去信心。而其所具有
「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的高妙藝術手段,又足以充分地將這種高貴
的思想感情表達出來。在我國詩壇上,杜詩的認識作用,借鑒作用,教育作用和美
感作用都是難以企及的。這就是後人尊之為詩聖,將其作品尊之為詩史的理由。

李詩大源出於<<楚辭>>,杜詩大源出於<<詩經>>和漢樂府,二人又在不同方面
受到<<文選>>很深的影響。安史亂前以李白為代表的浪漫主義和亂後以杜甫為代表
的現實主義雙峰對峙,在詩歌創作方面,顯示了盛唐之所以為盛。

代宗大歷時期(766--779)的作者,由於生活在一個遭受了極大破壞的社會里,
物質精神兩方面都未免貧乏。他們即不如杜甫那樣,在困厄之中依然奮發,所以便
繼承了王維,劉長卿諸人作品中適合於他們生活情調的那一部分,而著眼用力於寫
日常生活。時序的遷流,節物的變化,人事的升沉離合等方面的描繪,貫串於憫亂
哀時的情緒之中,便形成大歷詩歌的基調。詩人們對這些方面具有特殊的敏感,寄
以沉重的感慨,體物甚是工緻,抒情頗為深刻,因而其作品富有人情味。那是一個
從惡夢中醒來卻又陷落在空虛的現實里因而令人不能不憂傷的時代,詩人們具有這
樣的心情,是不足為異的。錢起,朗士元,李端,韋應物,司空曙,盧綸,戴叔綸,
李益等的作品,雖然各有自己的個性,卻都帶有這種烙印。而韋應物之澄澹,李益
之悲慨,尤為後人所稱賞。

由德宗到穆宗約計四十餘年,這時,一度中衰的詩壇又逐漸重振旗鼓。其中憲
宗元和時期(806--820)最為興盛,所謂「詩到元和體變新」。雖然白居易所說「新
體」可能僅指以自己為代表的那一類詩,然而按照我們今天的理解,元和新體主要
指兩個詩派:一派以白居易為首,元稹,張籍,王建,李紳等為羽翼;另一派以韓
愈為首,孟郊,賈島,盧仝,李賀等為羽翼。其源都出於杜甫。從此以後,杜甫在
祖國詩壇上的地位就變得非常突出,而且經久不衰。

白派詩人對杜甫的繼承側重在他敢於正視現實,抨擊黑暗這一方面,並且進一
步努力使自己的語言變得更為通俗流暢,生動感人。他們的樂府敘事詩,無論在題
材的廣闊上,或組織的復雜上,風格的平易上都有所發展,因而容易為讀者所愛好
和接受。與此相反,韓派詩人則繼承了杜甫在藝術上刻意求新,富於創造性的精神,
而特別致力於在杜甫胸中筆下還沒有來得及開拓的境界。在內容上,他們寫險怪,
寫幽僻,寫苦澀,寫冷艷,甚至寫兇狠。在形式上,他們以散文句法入詩,並且大
量使用一些非前人詩中所習見的詞語。他們想通過自己的創造,迫使人們同意詩是
可以這樣寫的。這個願望,到了宋朝,在理論上和實踐上獲得了部分詩人的承認。
在韓派中,李賀在意境和語言上的創新顯得比他家更為突出。除了這兩大派之外,
柳宗元,劉禹錫也是這一時期有成就的詩人。柳詩峻潔而清腴,模山范水之篇,上
承謝靈運。劉詩簡練而沉著,諷刺時政之作,下啟蘇東坡。

文宗到宣宗(827--859)的三十餘年裡,是杜牧和李商隱活躍的時代。杜牧出於
杜,韓,而在風格上將清新峻拔熔為一爐方面有新的發展,這正適合於表達他詩中
較為豐富的政治抱負和激情。李商隱則尤長於七律,在這種樣式已經杜甫作了多方
面開拓之後,還有可喜的發展。他以精心的結構,瑰麗的語言,沉鬱的風格發抒自
己的身世之感,宗國之哀,足以接席杜甫而無愧。雖然有時措意過深,不免晦澀難
懂,和李賀一樣被人所詬病,但懂與不懂,不單是作者一方面的問題,讀者也有一
個正確對待和習慣於新的表現手法的問題。與李商隱齊名的溫庭筠,情思才力,都
比不上李,但其輕艷的作風對唐末詩人頗有影響。

懿宗即位以迄唐亡(860--906),詩人不少,成就不大。其間不少作者,追蹤元
白,以通俗的語言反映社會問題,如杜荀鶴,羅隱,於僨,聶夷中等;還有一些人
則以凄婉輕艷的風格傷悼亂離,如司空圖,吳融,韓渥,韋庄等。而皮日休和陸龜
蒙每於吟詠個人生活的悠閑時,顯出不忘世事的沉痛,有異於其他作家。但這些人
都無法和他們的前輩較量。到了北宋,五七言古今體詩才又以一種新的面貌出現。

以上,是對唐詩流變的一個掛一漏萬式的敘述,聊供讀者參考。

閱讀全文

與描寫古詩詞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