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一位學者在世界歷史

中國一位學者在世界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24 19:29:45

⑴ 中國得學者為什麼寫世界史總是扯開中國

蒙古帝國應該是世界史的一部分。 因為第一,現在政治地圖中,不管什麼版原因外蒙古還是個獨立的主權國權家。真正的蒙古帝國就發源在那裡。所以按現在來說蒙古帝國是世界史。 第二,按當時的政治格局來說,南宋才是正統王朝,女真人和黨項人也算唐朝少數民族,而蒙古族則是一個全新的異族,因此金和西夏勉強算是中國少數民族王朝的話,蒙古完全是一個外國勢力。 第三,元朝統一中國,蒙古人既沒有像遼人一樣被同化,也沒有像滿人一樣完全成為中國一個少數民族,而是保持了自己的獨立性。蒙古人統治中國就像諾曼底人統治英國一樣,英國人不會把法國人的歷史作為自己的驕傲,中國人也不該把蒙古帝國並入中國歷史。蛇吞象會消化不良的

⑵ 關於中國乃至世界歷史,哪一部分是客觀真實且不觸及任何利益團體即百分百可信的,哪一部分是可能被雕刻的

個人理解,早期的中國歷史,例如:《史記》,《漢書》,《三國志》 ,由於當時的君主內對於樹碑立傳,書寫容歷史還沒有認識那麼深刻,則這些歷史書籍應該只是司馬遷、班固、陳壽作為一個純學者通過大量調研和考量記錄下來的歷史文案。

而後面的朝代,大家都會讀這些前朝資料,同時也越來越認識到個人形象在歷史長河中的保存,因此,逐漸演變為由皇帝主持、支援並命令大量的學者、文官一同貢獻、考察、編撰歷史文獻,則這些書籍就會相對被雕刻,例如:《永樂大典》、《四庫全書》等等,這種君主主宰編撰文獻的情形,至明清時代被演繹到將極致,可參考漢武帝、康熙大帝。

另外:由於永樂大典、四庫全書,包羅萬有(尤其是永樂大典,目前舉國保存的,也已經是不完整的殘本了),在當時編撰時就已經由當時的學者收集了大量的書籍作為權衡、參考,因此,此兩套書籍,對於前朝的記載應該是相對非常全面和盡量客觀的。

⑶ 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有什麼聯系

中國歷史是世界歷史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中國歷史,從夏朝算起,有近4100年歷史;從中國第一個統一的朝代秦朝算起,約有2241年。在世界歷史中占據著不可或缺的地位。

在世界歷史公元前5000~前500年中,依據中國歷史大系表順序和中國古籍記載,華夏文明經歷了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黃帝(軒轅氏)、堯、舜、禹等時代。

發展到後來的炎帝和黃帝為共主。到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建立、大禹治水、階級社會的產生、夏啟建國、少康中興、夏桀亡國、商朝的興衰、成湯建商、商朝的滅亡、商朝的農業生產技術、神奇的甲骨文、發達的青銅文化;

禮樂統治下的西周等級、森嚴的分封制、周公制禮作樂、西周的宗廟祭祀、國人暴動與宣王中興、三星堆文化、紛亂的東周、平王東遷、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清凈無為」的道家、孔子創立儒學、《考工記》問世。

(3)中國一位學者在世界歷史擴展閱讀:

中觀歷史的研究介紹:

中國歷史並不是歸類於人文科學或社會科學中,而是其間的橋梁。合並了兩大領域的研究方法。一般來說,史學家通過研究各種書面文字但並不局限與此,努力並嘗試解答和歷史有關的問題

歷史知識的原始資料分為文字記載的、口頭流傳的、保留下來的歷史遺跡,通常歷史學家會綜合三種方法進行理解研究,而文字記載經常被作為強調的重點,因為它普遍紀錄了發展的時間。這種強調引申出了一個新領域,史前史,也可稱為史前學,研究的是沒有書面紀錄的那一個時期。

由於世界各地文字出現的時間各不相同,所以史前史和歷史的主要區別是根據具體的論題而決定。學者們為了易於研究,根據過去人類的范圍將其劃分為不同的階段。劃分過去的方法繁多,包括按年代分類,按文化習俗分類,按不同主題分類。

⑷ 中國現在有哪些科學家的歷史地位,已經超越愛因斯坦了

中國現在有哪些科學家的歷史地位已經超過愛因斯坦了,沒有,確切的說是沒有任何一個人,不光我們是這樣,世界上任何一個科學家都不敢說,自己的地位已經超越了愛因斯坦,因為沒有任何一個科學家會自己這么說,而別人對他的評價也是在他去世之後才會對他一生的成就進行綜合的考評。

現在我們的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的有幾個呢,真正頂尖的科學家不是以獲不獲得諾貝爾獎沒基礎的,但是如果他真的優秀的話,80%的可能性他會獲得諾貝爾獎,如果他都沒有獲得諾貝爾獎,那就不能說這個人在科學領域是受到大多數人認同的,如果一個人的研究沒有受到大多數人的認同證明,他研究的東西不叫科學,因為大家都不認同,就他自己覺得這個東西對那這個有什麼用呢,除非他真的是那種時代巨人,領先時代幾百年,但是目前來說還沒有出現過這樣一個人物,愛因斯坦,也不敢說自己是領先時代,好幾百年的人。

⑸ 中國的學者提出了四大文明古國之說,有怎樣的意義呢

1900年,梁啟超在《二十世紀太平洋歌》中提到,“地球上古文明祖國有四:中國、印度、埃及、小亞細亞是也”,第一次提出“四大文明古國”之說。其中,後來中國學者根據考古成就,將“小亞細亞”改為“古巴比倫”。

⑹ 如何評價南京大學已故教授高華先生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學界的地位

南京大學教授董健:高華之死,令我悲痛,這悲痛壓在內心深處,如鉛似冰,既沉且冷。其實,近幾年來,我年老"心硬",加之患目疾難以讀書,人已似死去一半,對"生"之留戀已大為淡漠,對"死"之悲感也已麻木,故對親朋之死,多淡然處之。但此次高華被萬惡的病魔奪去了生命,我卻難以抑制一種巨大的悲痛,因為我們太需要他了--單就正在蛻變成官場和商場的中國大學來說吧,多麼需要像高華那樣有獨立思想、自由精神的學者來為失魂的大學招魂啊!
中國人民大學政治系教授張鳴追悼高華先生:"高華是我見過的最認真,最嚴 高華教授謹,見識非凡的史學家,是我的良師益友。英年早逝,痛哉惜哉!高華走了,一個有良知的中國學者,一個自甘貧賤的堅持學術操守的學者離開了我們。高華的成就,怎麼評價都不過分。但他的為人,更令人欽敬。跟他交往,感覺他有一肚子的東西要寫,一肚子的東西可寫。他是一個難得的好老師,在重病期間,在病床上,還在修改學生的論文,每個聽過他課的人,都會終身難忘。高華很窮,其實富有天下"。
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許紀霖:這是歲末聽到的最悲哀消息。高華兄是對中共政治有最深邃洞察的當代學者,每一次聽他談中共歷史,都是知性上的享受。他得病之後的堅強、樂觀,讓所有的人都深受感染。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仍然在思考和勉力寫作,沒有什麼人比他更對得起歷史學家和思想者的榮譽了。
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楊天石:"記得他當時文章寫得洋洋灑灑,很有氣派,發言也顯得'高談闊論',讓我印象深刻。"
清華大學副教授劉瑜:"高華老師是中共黨史以及蘇聯黨史的'活字典',他的去世太可惜了。"
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特聘教授楊奎松:高華"是毛澤東研究的排頭兵"。"高華先生肯定是近代史學界研究黨史的佼佼者。在近現代史研究領域,還有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研究,兩方面,高華都領風氣之先。高華的研究有很強的個性,也有很強烈的現實關懷。高華的研究表現了一個學者的誠實、正直和獨立思考"。
香港衛視執行台長楊錦麟:"我與高華有數面之緣,我曾經專程到南京他家中采訪過高華,很有自己堅持的一位學者,為做學問折損了自己的生命。高華不齒與諂媚逢迎者為伍的風骨令人尊敬"。
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王奇生:"2003年在台灣"中研院"史語所,我們相處了大約一個月。高華先生是一個非常純粹的學者,高華在生活中是一個謙謙君子,不像他在學術著作和文章中那樣鋒芒畢露。那次見面之後,我們一直有電話和郵件往來。高華突然去世,我一時難以接受。按照茅海建的說法,搞歷史研究,四十歲才起步,五六十歲是黃金時期,七八十歲還能繼續做,因為歷史學和計算機不一樣,需要很長時間的積累,年紀越大,對歷史的感悟越透徹,越深沉。如果高華先生活到八九十歲,成就真的是不可限量"。"高華的著作,已經經受了時間的考驗,成為了經典。每一年都會有各種好書的評選,有些年度好書,可能是和當年的一些歷史事件和現實關懷有關。但是,能夠沉澱下來的不是很多,高華先生的著作,就經受住了考驗"。
華東師范大學教授陳子善:"真的是令人十分難過!僅57歲,比我還年輕啊。我與高華先生僅一面之緣,高華來我校,我們一起吃過一次飯。高華已患病,話不多,但還是很有精神,對今後的研究抱有信心。我對高華的現代史研究、黨史研究是很佩服的。如天假以年,哪怕只給他十年時間,又該有多少精闢的論著問世"。

⑺ 在美國學者哈特所著《歷史上最有影響的100人》書中,我國古代有七人人選。(見圖) 請回答:(5分) (1)從七

(1)可以任選一個談(如秦始皇等);也可選擇一組人物談(如老子、孔子、孟子在思想領回域的成就答;秦始皇、隋文帝、成吉思汗的制度創新成就;蔡倫於自然科學方面的成就)。(2分)
(2)其標準是不僅對中國而且對世界的影響也大。如政治方面,商鞅、漢武帝、唐太宗、康熙等;思想方面,莊子、韓非子等;科技方面,張衡、畢升、沈括等;文學方面.屈原、李白等。(3分,言之成理即可)

⑻ 1839——1949年間,中國享譽世界的傑出學者層出不窮,為何到了今日,我中華之中華之才竟現萎靡

為什麼說「今日中國為何出不了大師」是一個被虛擬建構的偽命題呢?這需要深入討論三點。

第一,大師為何?在思想界熱烈討論「今日中國為何出不了大師」這個命題時,幾乎很少在嚴格意義上定義「大師」概念,每個人心中的「大師」都是被主觀彩繪化的,比如出名的就是大師?不出名的就不是大師?歲數大的就是大師?歲數小的就不是大師?得過什麼獎(例如諾貝爾獎)的或者寫過什麼影響過社會公眾思想書籍的就是大師?沒有得過什麼國際或國家獎的或者僅僅寫過專業領域書籍而影響范圍僅限於自身專業圈的就不是大師?文理科中做思想或做高科技前沿的有當世社會號召力的就是大師?做傳統應用型或者基礎型書齋式學術的可能並不具備當世社會號召力的就不是大師?因此,什麼樣才算「大師」需要科學釐定,否則「今日中國為何出不了大師」這個命題就應該被轉化為「今日中國為何出不了某一種類型的大師」。《現代漢語詞典》對「大師」的解釋是:「在學問或藝術上有很深的造詣,為大家所尊崇的人。」顯然,如果將「大師」的定義作此理解,今日中國「大師」的存在就是一個既定事實,因為當今中國並不缺乏某一專業學科範圍內學問很深、造詣極高並為該專業圈子內所尊崇的人,這反映在幾乎任何一個學科領域中。當然,這里的「大家」只可能是專業圈裡的同行,因為如果將「大家」理解為全部社會各界人士,那麼這就給大師預設了兩個隱性前提:一是大師必須是傳統意義上的網路全書式人物,因為只有這樣,大師才可能被社會各界人士所熟知和尊崇,否則大師將永遠終結在時代精密化分工的客觀社會框架體系之中;二是大師必定是政府廣泛宣傳與意識形態建構的,否則在高度專業化分工的時代,一個人自己本專業尚且需要窮經皓首,更不要說在社會各個領域全面開花並為社會各界人士所尊崇,人類歷史上最後一個網路全書式人物黑格爾已經作古。

由此,按照這個「大師」標准來看待今日中國,其實各個學科並不缺乏「大師」,只是這些「大師」並不為社會公眾所普遍熟知罷了。

第二,大師是如何生成的?對這個問題的追問,是醫治通過提問「今日中國為何出不了大師」,進而患有大師狂想病與急迫症的需要。大師絕不是被建構的,而是自然生成的。在社會科學中,大師多為具有獨立性和批判性學術精神並具有高尚人格的「牛虻」,他永遠對各種權威保持警惕並時刻從當世的洞穴之外返回當世的洞穴之中以帶來明日的陽光,這是由社會科學本身的特性所決定的。因此,社會科學的「大師」多為死後才被歷史所認定。例如,我們今日所追憶的民國大師們,其實在他們的時代並沒有被認為是大師。今日中國的大師,應該是前一輩的知識分子,而今日中國尚未被固定和塑造出的大師們,在未來的幾十年內,也將陸續呈現,他們的精神也將如今日民國大師們所帶給我們的靈魂洗滌與思想激勵一樣被後世所傳誦。大師總是隔輩的,大師的生成有其自己獨特的認同周期,不可急切。

在自然科學中,繁雜的現代科技創新模式已經不再允許單槍匹馬搞研究了,自然科學前沿問題的突破多是一個相互協同的科技研發團隊來進行的,大師出現的可能性也在逐漸變小,取而代之的則是一個有邊界的學術共同體。當然,在這個學術共同體中有自己的學術領袖與權威,這構成了自然科學中大師出現的雛形,但這種大師與第三次科技革命前自然科學領域大師年輕化的特點相比明顯不同,因為那時候的科技創新多是個體化的,而今日,在儀器精密化和問題交叉化的背景下,個體化的自然科學創新已經罕見,自然科學大師出現的體制不可避免地變成了一種老人體制,所以「今日中國為何出不了大師」這個命題本身還需要時間檢驗。

第三,誰獨斷了「今日中國出不了大師」?學界和其他各界幾乎都沒有認真檢視過這個命題本身的真偽性,就開始在這個共同的前提預設下,來討論中國諸項所謂的不利於大師成長的體制機制問題,結論被標簽化為教育、政治、社會、道德等幾個領域,這是極不負責任的表現。中國教育、政治、社會、道德等確實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它們30年間製造了中國的崛起,同時客觀上自身也存在諸多問題需要改進,但是這樣的改進必須是漸進的、穩步的,且不可被妖魔化而全盤自我否定,千萬不可對匆忙獨斷作無端繳械。目前斷言大師生成與否還為時尚早,因此更應該保證當前中國系列相關政策、體制在宏觀上的連貫性。「今日中國出不了大師」的獨斷偽邏輯,就是試圖為全盤否定既有治理體制與策略從而以休克療法替換漸進改革而設立的理論由頭而已,這個由頭之所以能夠以如此獨斷的形式出現,本身一方面證明了中國公共社會的良性發展,另一方面,也需要社會公眾與國家政府以嚴密理性邏輯與客觀論點思維去辨認各式各樣被公共性虛擬建構的偽命題。

其實,不難發現,被公共性虛擬建構的「今日中國為何出不了大師」這個命題,不過是「今日中國為何出不了當下唯西方標尺所認同的大師」的另一種表達。

與中國一位學者在世界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
© Arrange www.junshiz.cn 2020-2021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