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誰知道傘的歷史和由來
傘是我國首創,據傳是魯班的妻子雲氏發明的。《孔子家語》中說:「孔內子之郯,遭程子於途,傾蓋容而語。」這里的「蓋」就是指「傘」。《史記·五帝紀》記有與傘同類的雨具,可見傘在我國已有四千多年歷史了。最早稱傘為「華蓋」,唐朝李延壽寫的《南史》和《北史》才正式為傘定名。古時的傘,是達官顯貴的裝飾品和士大夫權勢的象徵物,帝王將相出巡時,長柄扇、「萬民傘」左簇右擁,乘坐的車輿上張著傘,表示「蔭庇百姓」。官位、職務不同,「羅傘」的大小、顏色都嚴格區分,這一慣例一直傳到明朝。紙傘是漢朝以後出現的,唐朝時傳入日本,16世紀才傳入歐洲。義大利藝術大師達·芬奇受傘的啟發,設計了第一個降落傘。18世紀發明的傘齒輪,也是仿照傘的截面形狀設計的。
1957年,北京師范大學老焱若教授從人體肘關節能曲能伸受到啟發,想到若能根據這個原理,製造一種像人的肘關節一樣伸曲靈活的折疊傘,人們攜帶起來就方便多了,於是,他對現行傘進行改進,設計出了圖紙,並親手制定出加工工藝及模具設計,最後與北京一家機械加工廠——中孚工廠達成協儀,由該廠承製並銷售。折疊傘因其攜帶方便而深受廣大群眾歡迎,沒過多久,便在全國各地流行開來。
Ⅱ 」傘」的歷史,急~!
傘是我國首創,據傳是魯班的妻子雲氏發明的。《孔子家語》中說:「孔子之郯,遭程子於途,傾蓋而語。」這里的「蓋」就是指「傘」。《史記·五帝紀》記有與傘同類的雨具,可見傘在我國已有四千多年歷史了。最早稱傘為「華蓋」,唐朝李延壽寫的《南史》和《北史》才正式為傘定名。古時的傘,是達官顯貴的裝飾品和士大夫權勢的象徵物,帝王將相出巡時,長柄扇、「萬民傘」左簇右擁,乘坐的車輿上張著傘,表示「蔭庇百姓」。官位、職務不同,「羅傘」的大小、顏色都嚴格區分,這一慣例一直傳到明朝。
紙傘是漢朝以後出現的,唐朝時傳入日本,16世紀才傳入歐洲。義大利藝術大師達·芬奇受傘的啟發,設計了第一個降落傘。18世紀發明的傘齒輪,也是仿照傘的截面形狀設計的。
1957年,北京師范大學老焱若教授從人體肘關節能曲能伸受到啟發,想到若能根據這個原理,製造一種像人的肘關節一樣伸曲靈活的折疊傘,人們攜帶起來就方便多了,於是,他對現行傘進行改進,設計出了圖紙,並親手制定出加工工藝及模具設計,最後與北京一家機械加工廠——中孚工廠達成協儀,由該廠承製並銷售。折疊傘因其攜帶方便而深受廣大群眾歡迎,沒過多久,便在全國各地流行開來。
參考資料:http://info.fushi.hc360.com/Html/001/005/19280.htm
Ⅲ 傘的發展過程
公元前1100年,中國人已經使用傘,那時已經用傘表示身份。傘骨用竹或檀香木製成,上面覆以樹葉或羽毛做的傘面。公元12世紀英語才出現「傘」這個詞。以前一直只有陽傘,到1733年,巴黎人用油布做傘面,才製成雨傘。1750年,英國的漢威到外國旅行後帶了一把傘面回倫敦,轟動一時。1874年雪靠耳附近迪卡地區的金屬拉絲工霍克斯取得弧形鋼質傘骨的專利權。
有了此傘骨,傘可以收緊,從此成為英國紳士常用的雨具。1930年柏林人豪普特發明了伸縮傘。在學術界也有人說,公元4世紀三國時期中國人才發明了傘。
唐朝的造紙業十分發達,社會用紙廣泛。有的工匠在紙上塗桐油,製成能防雨的油紙傘,作為羅傘(即綾羅面料傘)的一個補充。誰知大受歡迎。一時間,下雨人人舉紙傘的情景,在長安各地隨處可見。明代皇帝朱元璋,明文規定庶民不得用羅傘,只可用紙傘。清代的民間,在廣東、福建等地大量製造黑布傘,行銷國外。
在世界上的其他國家,傘也曾經是庄嚴和帝王的標志。泰國國王外行,金色羅傘張立於後。緬甸君主的尊號是巨傘之王。日本天皇每次出遊,總有一持傘者恭敬陪同。這些傘都各有本國的特色。
傘在唐朝時由中國傳入日本。公元781年在京城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的大街上,有一天突然之間落下雨點。滿街來往的人都打著傘走過,只有一個前來中國留學的日本和尚沒有傘。他摸摸自己濕淋淋的光頭,好像明白了一件事。回國的時候,他買了許多傘,千方百計帶到日本,送給了親戚朋友。從此,雨傘便在日本流行起來。
1747年,英國的商人漢威到中國廣州辦貨。他看見人們撐著黑布傘在雨中行走,覺得挺好。臨回國前帶了一把傘回倫敦。1750年,當他在倫敦鍾塔下張開傘遮雨的時候,被過路人視為怪物加以嘲笑:「哈,男士不尊重天意,躲在怪物下邊不出來,太不象話了。」還有人指責他,這是對上帝的不恭,應當受到懲罰。漢威不予理會,每天上街帶傘,宣傳使用傘的好處。
傘第一次在美國紐約出現,是在18世紀末葉,街頭上出現一片混亂。婦女們大呼小叫,認為這個既能伸開又能縮小的怪物,簡直能把人嚇得半死。頑皮的小孩子跟在後邊,不停地朝打傘的人扔石頭……
由此可知,一件發明要得到社會認可,一件商品要能被人們接受,決不是件簡單、容易、輕松的事,有時要經歷不少的誤會、波折。
幾十年之後,羅馬教皇對傘發生了興趣。他以上帝的名義為傘洗刷不白之冤。教皇出場有專人撐傘侍候,以顯示其庄嚴、鄭重。
傘不僅是人們使用的工具,也是一種收藏品。
法國有個名叫約索夫·哈姆的人,以專門收藏世界上各種傘而聞名。他藏有9個世紀以前的歐洲貴族用的陽傘,也有中國杭州出產的紙傘,以及日本製作的各種花布傘。其中最小的傘只有3.5厘米長;最大的傘傘面直徑長12米,撐起來足有半個籃球場那般大。
現在,傘的作用被廣大的人們所承認,它已經成為日常旅行、外出的必帶物品。隨著制傘工業的發展,各具特色的傘:帶收音機的傘、有香味的傘、能照明的傘、防暴催淚傘、盲人探路傘等都相繼問世,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許多方便和樂趣。
隨著時代的前進,傘的品種越來越多,用途也越來越廣。自動傘、折疊傘早已不是什麼稀罕,無柄傘又返回到「頭頂荷葉」狀,戴在孩子們和女士騎車族的頭上。什麼收音機傘、太陽能傘、盲人傘、防暴傘等等也紛紛問世。在美國佛蒙特州的威努士城,人們用一種重量很輕、卻比鋼鐵堅固,又能透光的泡沫有機玻璃作傘面,用縱橫交錯的金屬製成大骨架,利用一個巨大的電動機來操縱一把高67米,面積達4000平方米的世界上最大的巨傘,這把傘已成了美國游覽觀光的景點。由「門背一根竹子、撐起來一間屋子」的燈謎,到「風和日麗,功成身退,風雨關頭,挺身而出」的贊譽,既概括了傘的作用更稱頌了傘的風格。玲瓏花傘,旋開了江南的雨季。
2008年開始,市面上出現了各種各樣、富有創意的雨傘,如水壺傘、香水傘。
一、基本信息
相傳在4000年前,當時的部落首領黃帝與另一個部落首領蚩尤在涿鹿(今河北省境內)打仗。時值春末夏初,風刮土揚,烈日炎炎。黃帝命人在戰車上撐起一個叫做「華蓋」的用具,就是用來遮住陽光、擋住風沙,好看準對方的軍隊陣勢,以便決定攻打對策。後來,黃帝打勝了。
古人迷信,以為是「華蓋」保佑的結果,因此視它為榮譽和權力的象徵,黃帝走到哪裡,華蓋跟到哪裡。所謂華蓋就好像一頂圓形布蓋子下邊支著一根長棍,不能收攏也不能伸大,比較笨重。傘這個名詞,在我國南北朝時才出現,很形象。此前的古代,都稱為蓋。
二、
傘的折數
傘具根據功能設計的不同,在折數上有很大區別。
一般來說按折數,傘具市場中的傘主要分為四大類:直桿傘(一折)、兩(二)折傘、三折傘、五折傘。所謂幾折幾折傘,是指傘的骨架(龍骨)可以折疊幾次的意思。比如兩折傘就是傘架可以折疊兩次的意思。
首先,直桿傘或者叫一折傘。主要是雨傘居多,也有晴雨兩用的,各個傘具廠家都差不多生產有此類直桿傘具。其優點是傘骨一般都為鋼架,結實耐用,老人還可以當拐杖使用。缺點是較長,一般攜帶不是很方便,占空間。
其次介紹一下兩折傘。這個折數一般多為高檔遮陽傘、洋傘。熟悉陽傘的童鞋們可能都知道,兩折傘一般比較貴。這是因為它們一般骨架設計穩固,布料傘多為刺綉、進口色膠布等,加上精緻的設計良好的做工,所以價格定位在中高檔。主要優點:質量沒得說,設計很漂亮,攜帶也方便,防風防曬效果很好。缺點:稍微比五折、三折傘重那麼一點點(也許不是缺點哦)。
然後來介紹一下三折傘。這類三折傘分布甚廣,一般大部分雨傘、陽傘都是這樣設計的。不信,你可以把你的傘拿出來檢查一下。多半是三折的哦。應該說,這是比較中庸的設計,不張揚也低調。從質地、使用等方面來看都是比較適中的設計。質量好,使用壽命較長,防曬防風較好,重量適中,長短也適中。整體也是適中,是比較大眾化、實用化的設計理念。
最後介紹一下五折傘。這類傘以短小精悍、攜帶方便著稱。主要爭對一般傘具長而沉的毛病,由樹脂骨、高級鋁合金骨架設計而成。很多陽傘設計成五折就是這樣的。主要弊病就是傘骨,風大雨大傘骨是承受不住的。所以,這類傘具用於防曬是比較明智的,防風防雨得小心哦。
Ⅳ 雨傘是誰發明的,講講歷史
是誰發明的雨傘?對這個問題一直眾說紛芸。有的說,埃及人最早使用雨傘,早在公元前1200年,埃及(Egypt)的貴族們外出旅遊時常常要奴隸(slave)為他們撐太陽傘(parasol)。羅馬人用傘遮擋地中海地區的陽光。在中國,傘是公元前1000年由魯班的妻子發明的,傘被稱作「能移動的房屋」。
在英國,在18世紀才開始使用雨傘。佰納斯 傘一度是女性的專用品,表示女人對愛情的態度。把傘豎起來,表示對愛情遙堅貞不渝;左手拿著撐開的傘,表示「我現在沒有空閑時間」。把傘慢慢晃動,表示沒有信心或不信任;把傘靠在右肩,表示不想再見到你。
到了19世紀男人開始使用傘。
由於英國多雨傘是英國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為傳統的英國生活方式的象徵,成為倫敦商人和官員必之物,英國人的象徵——約翰牛就手中拿著雨傘。在文學作品、電影中也是不可缺少之物。英國於1969年建立傘博物館。傘還有多種用途。傘有時被當作武器。1978年,一們被流放的保加利亞(Bulgaria)人在滑鐵盧大橋上被刺客用傘尖刺傷,中毒身亡。有的傘柄可以噴灑胡椒粉,用來制止惡狗追咬。有的傘柄里有燈光可照明探路。
英國有一種催淚傘,若遇到歹徒,一按傘柄即可噴出催淚瓦斯(tear gas),把歹徒驅跑。傘也能預示人的運氣。如果傘掉在地上,不要自己揀起來,否則壞運氣就會到來。如果在陽光明媚的日子裡打開傘,那就意味你把雨帶來。不要在屋裡撐開傘,也不要把傘放在床上。
Ⅳ 誰知道傘的歷史拜託了各位 謝謝
事物的起源: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雨傘的國家,從發 明之日到現在至少也有 3500 多年的歷史。 事物的演變歷史:到了後魏時期,傘被用於官儀,老百姓將其稱為「羅傘」。官階大小高低不同,羅傘的大小和顏色也有所不同。皇帝出行要用黃色羅傘,以表示「蔭庇百姓」,其實主要目的還是為了遮陽、擋風、避雨。 傘在中國誕生之後,隨著對外開放和交流的日益擴大,也就逐漸傳到了國外。日本在唐朝時先後向中國派出了 19 批「遣唐使」,多 500 餘人,其中有醫師、畫師、音樂家及各方面的學者,他們到中國專門觀摩和學習中國文化,不僅把中國的歷法,天文、音樂、美術等文化帶到了日本,也 包括制傘工藝在內的多種生產技術、製造工藝帶到了日本。 1747 年,英國一位叫祖納斯的商人到中國旅行,發現中國人打著油紙傘在雨中行走,雨停後把傘一收,隨身攜帶,甚為方便,回國時便買了一把。回去後不久,正逢一個雨天,他便撐開帶回去的那把雨傘在倫敦街頭行走。按當時英國的宗教傳統認為:天上下雨是上帝的旨意,用傘遮住雨就是違反天意,是大逆不道的。漢努威因此受到嘲罵和詛咒,甚至有些人向他投擲雞蛋。但是,雨傘的好處卻人人可見,終於在一片反對聲中逐漸盛行起來。到 19 世紀中葉,雨傘成了英國人的生活必備品,而且用傘也成了英國人的一種榮耀。 到了後魏時期,傘被用於官儀,老百姓將其稱為「羅傘」。官階大小高低不同,羅傘的大小和顏色也有所不同。皇帝出行要用黃色羅傘,以表示「蔭庇百姓」,其實主要目的還是為了遮陽、擋風、避雨。 傘在中國誕生之後,隨著對外開放和交流的日益擴大,也就逐漸傳到了國外。日本在唐朝時先後向中國派出了 19 批「遣唐使」,多 500 餘人,其中有醫師、畫師、音樂家及各方面的學者,他們到中國專門觀摩和學習中國文化,不僅把中國的歷法,天文、音樂、美術等文化帶到了日本,也 包括制傘工藝在內的多種生產技術、製造工藝帶到了日本。 1747 年,英國一位叫祖納斯的商人到中國旅行,發現中國人打著油紙傘在雨中行走,雨停後把傘一收,隨身攜帶,甚為方便,回國時便買了一把。回去後不久,正逢一個雨天,他便撐開帶回去的那把雨傘在倫敦街頭行走。按當時英國的宗教傳統認為:天上下雨是上帝的旨意,用傘遮住雨就是違反天意,是大逆不道的。漢努威因此受到嘲罵和詛咒,甚至有些人向他投擲雞蛋。但是,雨傘的好處卻人人可見,終於在一片反對聲中逐漸盛行起來。到 19 世紀中葉,雨傘成了英國人的生活必備品,而且用傘也成了英國人的一種榮耀 到了後魏時期,傘被用於官儀,老百姓將其稱為「羅傘」。官階大小高低不同,羅傘的大小和顏色也有所不同。皇帝出行要用黃色羅傘,以表示「蔭庇百姓」,其實主要目的還是為了遮陽、擋風、避雨。 傘在中國誕生之後,隨著對外開放和交流的日益擴大,也就逐漸傳到了國外。日本在唐朝時先後向中國派出了 19 批「遣唐使」,多 500 餘人,其中有醫師、畫師、音樂家及各方面的學者,他們到中國專門觀摩和學習中國文化,不僅把中國的歷法,天文、音樂、美術等文化帶到了日本,也 包括制傘工藝在內的多種生產技術、製造工藝帶到了日本。 1747 年,英國一位叫祖納斯的商人到中國旅行,發現中國人打著油紙傘在雨中行走,雨停後把傘一收,隨身攜帶,甚為方便,回國時便買了一把。回去後不久,正逢一個雨天,他便撐開帶回去的那把雨傘在倫敦街頭行走。按當時英國的宗教傳統認為:天上下雨是上帝的旨意,用傘遮住雨就是違反天意,是大逆不道的。漢努威因此受到嘲罵和詛咒,甚至有些人向他投擲雞蛋。但是,雨傘的好處卻人人可見,終於在一片反對聲中逐漸盛行起來。到 19 世紀中葉,雨傘成了英國人的生活必備品,而且用傘也成了英國人的一種榮耀 到了後魏時期,傘被用於官儀,老百姓將其稱為「羅傘」。官階大小高低不同,羅傘的大小和顏色也有所不同。皇帝出行要用黃色羅傘,以表示「蔭庇百姓」,其實主要目的還是為了遮陽、擋風、避雨。 傘在中國誕生之後,隨著對外開放和交流的日益擴大,也就逐漸傳到了國外。日本在唐朝時先後向中國派出了 19 批「遣唐使」,多 500 餘人,其中有醫師、畫師、音樂家及各方面的學者,他們到中國專門觀摩和學習中國文化,不僅把中國的歷法,天文、音樂、美術等文化帶到了日本,也 包括制傘工藝在內的多種生產技術、製造工藝帶到了日本。 1747 年,英國一位叫祖納斯的商人到中國旅行,發現中國人打著油紙傘在雨中行走,雨停後把傘一收,隨身攜帶,甚為方便,回國時便買了一把。回去後不久,正逢一個雨天,他便撐開帶回去的那把雨傘在倫敦街頭行走。按當時英國的宗教傳統認為:天上下雨是上帝的旨意,用傘遮住雨就是違反天意,是大逆不道的。漢努威因此受到嘲罵和詛咒,甚至有些人向他投擲雞蛋。但是,雨傘的好處卻人人可見,終於在一片反對聲中逐漸盛行起來。到 19 世紀中葉,雨傘成了英國人的生活必備品,而且用傘也成了英國人的一種榮耀 到了後魏時期,傘被用於官儀,老百姓將其稱為「羅傘」。官階大小高低不同,羅傘的大小和顏色也有所不同。皇帝出行要用黃色羅傘,以表示「蔭庇百姓」,其實主要目的還是為了遮陽、擋風、避雨。 傘在中國誕生之後,隨著對外開放和交流的日益擴大,也就逐漸傳到了國外。日本在唐朝時先後向中國派出了 19 批「遣唐使」,多 500 餘人,其中有醫師、畫師、音樂家及各方面的學者,他們到中國專門觀摩和學習中國文化,不僅把中國的歷法,天文、音樂、美術等文化帶到了日本,也 包括制傘工藝在內的多種生產技術、製造工藝帶到了日本。 1747 年,英國一位叫祖納斯的商人到中國旅行,發現中國人打著油紙傘在雨中行走,雨停後把傘一收,隨身攜帶,甚為方便,回國時便買了一把。回去後不久,正逢一個雨天,他便撐開帶回去的那把雨傘在倫敦街頭行走。按當時英國的宗教傳統認為:天上下雨是上帝的旨意,用傘遮住雨就是違反天意,是大逆不道的。漢努威因此受到嘲罵和詛咒,甚至有些人向他投擲雞蛋。但是,雨傘的好處卻人人可見,終於在一片反對聲中逐漸盛行起來。到 19 世紀中葉,雨傘成了英國人的生活必備品,而且用傘也成了英國人的一種榮耀 到了後魏時期,傘被用於官儀,老百姓將其稱為「羅傘」。官階大小高低不同,羅傘的大小和顏色也有所不同。皇帝出行要用黃色羅傘,以表示「蔭庇百姓」,其實主要目的還是為了遮陽、擋風、避雨。 傘在中國誕生之後,隨著對外開放和交流的日益擴大,也就逐漸傳到了國外。日本在唐朝時先後向中國派出了 19 批「遣唐使」,多 500 餘人,其中有醫師、畫師、音樂家及各方面的學者,他們到中國專門觀摩和學習中國文化,不僅把中國的歷法,天文、音樂、美術等文化帶到了日本,也 包括制傘工藝在內的多種生產技術、製造工藝帶到了日本。 1747 年,英國一位叫祖納斯的商人到中國旅行,發現中國人打著油紙傘在雨中行走,雨停後把傘一收,隨身攜帶,甚為方便,回國時便買了一把。回去後不久,正逢一個雨天,他便撐開帶回去的那把雨傘在倫敦街頭行走。按當時英國的宗教傳統認為:天上下雨是上帝的旨意,用傘遮住雨就是違反天意,是大逆不道的。漢努威因此受到嘲罵和詛咒,甚至有些人向他投擲雞蛋。但是,雨傘的好處卻人人可見,終於在一片反對聲中逐漸盛行起來。到 19 世紀中葉,雨傘成了英國人的生活必備品,而且用傘也成了英國人的一種榮耀。 事物的前景發展:現如今,傘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僅為遮風墚雨所用,它的家族可謂子孫繁衍,款式眾多。有置於案頭、茶幾上的燈罩傘,有直徑達兩米多的海濱浴場遮陽傘,有飛行員必備的降落傘,有折疊自如的自動傘,還有用於用於裝飾的小小的彩色傘 ……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傘的樣式、功能的追求也在不斷求新,因而一些多功能、新樣式的傘也不斷被發明出來。如日本現在已出現了一種十分別致的傘,傘柄上裝有收音機,傘一撐開,就可以聽到優美的音樂。另外,日本人還針對通常的傘不能避免鞋子被雨淋濕的情況,發明了一種鞋傘。這種傘立於鞋尖,下雨進撐開就可以防止鞋子和腳被雨淋濕,但在傘不撐開時,它在鞋子的頭部卻是一種裝飾。國外還有一種帶香味的傘,傘一撐開,芬芳濃郁,可以想像得到,在雨中打著這種傘,心情是何等舒暢!參考資料: http://ke..com/view/41959.html
Ⅵ 詳述雨傘的演變歷史
傳說魯班妻子雲氏也是一位巧匠。《玉屑》上還記述,她是雨傘的發明者,
第一把雨傘就是她送給丈夫出門給人家蓋房屋時用的。 「傘」字早有出現,她大概是造出了能撐合的傘。是誰發明的雨傘?對這個問題一直眾說紛芸。有的說,埃及人最早使用雨傘,早在公元前1200年,埃及的貴族們外出旅遊時常常要奴隸為他們撐太陽傘。羅馬人用傘遮擋地中海地區的陽光。 在中國,傘是公元前1000年由魯班的妻子發明的,傘被稱作「能移動的房屋」。在英國,在18世紀才開始使用雨傘。傘一度是女性的專用品,表示女人對愛情的態度。把傘豎起來,表示對愛情堅貞不渝;左手拿著撐開的傘,表示「我現在沒有空閑時間」。把傘慢慢晃動,表示沒有信心或不信任;把傘靠在右肩,表示不想再見到你。 到了19世紀男人開始使用傘。 由於英國多雨,傘是英國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為傳統的英國生活方式的象徵,成為倫敦商人和官員必備之物,英國人的象徵——約翰牛就手中拿著雨傘。在文學作品、電影中也是不可缺少之物。英國於1969年建立傘博物館。傘還有多種用途。傘有時被當作武器。1978年,一群被流放的保加利亞人在滑鐵盧大橋上被刺客用傘尖刺傷,中毒身亡。有的傘柄可以噴灑胡椒粉,用來制止惡狗追咬。有的傘柄里有燈光可照明探路
Ⅶ 傘的由來
有的說,阿拉伯埃及共和國人最早使用雨傘,早在公元前1200年,阿拉專伯埃及共和國(egypt)的貴屬族們外出旅遊時常常要奴隸(slave)為他們撐太陽傘(parasol)。
羅馬人用傘遮擋地中海地區的陽光。
在中國,傘是公元前1000年由魯班的妻子發明的,傘被稱作「能移動的房屋」。
在英國,在18世紀才開始使用雨傘。佰納斯
傘一度是女性的專用品,表示女人對愛情的態度。把傘豎起來,表示對愛情遙堅貞不渝;左手拿著撐開的傘,表示「我現在沒有空閑時間」。把傘慢慢晃動,表示沒有信心或不信任;把傘靠在右肩,表示不想再見到你。
不過我還是覺得是魯班發明了雨傘,因為雨傘和我過古代的亭子很像
傳說在古時候,雨天和炙熱的夏天困擾著人們,人們不得不躲避到小亭子的下面而不能外出。有這樣一個傳說,魯班圍繞著他的四鄰建造了許多小亭子供大家使用,但仍然不能讓人們在狂風暴雨的季節自由地外出活動。魯班的妻子這時照著他丈夫所建亭子的樣式,製成了一個重量輕的竹亭子且帶油紙--這當然就是雨傘。他的妻子對魯班說:「你建造的房子不能搬起移動。我的傘,能帶它到處走動並可以在各種季節里提供防護。」
Ⅷ 中國傘博物館的發展歷史
中國傘博物館綜合展示以中國為代表的傘文化、傘歷史、傘故事、制傘工藝專技術以及傘藝術屬的博物館,是世界首創的傘主題博物館。
中國傘博物館展廳建築面積2411㎡,臨時展廳建築面積527㎡。坐落於拱宸橋橋西歷史文化街區,以拱宸橋為地標,與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中國刀剪劍博物館、中國扇博物館、手工藝活態展示館作為一個整體形成了充滿濃郁歷史文化的博物館群落,成為了杭州城北新人文景觀。穿行於博物館間,是一次枕著運河記憶流淌的、帶著懷舊情懷的尋知之旅。
傘因雨而媚,中國傘博物館和雨密不可分,館內有多媒體演繹的虛擬雨景、小水霧等作為渲染,整個場館以白牆灰瓦色調為主,讓人回憶起戴望舒筆下,那個悠長又寂寥的雨巷裡,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的姑娘。
博物館還設有互動區,可為傘組裝零件,畫傘面,修傘。
Ⅸ 雨傘的發展史
是誰發明的雨傘?對這個問題一直眾說紛芸。有的說,阿拉伯埃及共和國人最早使用雨傘,早在公元前1200年,阿拉伯埃及共和國(Egypt)的貴族們外出旅遊時常常要奴隸(slave)為他們撐太陽傘(parasol)。羅馬人用傘遮擋地中海地區的陽光。在中國,傘是公元前1000年由魯班的妻子發明的,傘被稱作「能移動的房屋」。
在古時候,雨天和炙熱的夏天困擾著人們,人們不得不躲避到小亭子的下面而不能外出。有這樣一個傳說,魯班圍繞著他的四鄰建造了許多小亭子供大家使用,但仍然不能讓人們在狂風暴雨的季節自由地外出活動。魯班的妻子這時照著他丈夫所建亭子的樣式,製成了一個重量輕的竹亭子且帶油紙--這當然就是雨傘。他的妻子對魯班說:「你建造的房子不能搬起移動。我的傘,能帶它到處走動並可以在各種季節里提供防護。」
在英國,在18世紀才開始使用雨傘。佰納斯 傘一度是女性的專用品,表示女人對愛情的態度。把傘豎起來,表示對愛情遙堅貞不渝;左手拿著撐開的傘,表示「我現在沒有空閑時間」。把傘慢慢晃動,表示沒有信心或不信任;把傘靠在右肩,表示不想再見到你。
到了19世紀男人開始使用傘。
由於英國多雨傘是英國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為傳統的英國生活方式的象徵,成為倫敦商人和官員必之物,英國人的象徵——約翰牛就手中拿著雨傘。在文學作品、電影中也是不可缺少之物。英國於1969年建立傘博物館。傘還有多種用途。傘有時被當作武器。1978年,一們被流放的保加利亞(Bulgaria)人在滑鐵盧大橋上被刺客用傘尖刺傷,中毒身亡。有的傘柄可以噴灑胡椒粉,用來制止惡狗追咬。有的傘柄里有燈光可照明探路。
英國有一種催淚傘,若遇到歹徒,一按傘柄即可噴出催淚瓦斯(tear gas),把歹徒驅跑。傘也能預示人的運氣。如果傘掉在地上,不要自己揀起來,否則壞運氣就會到來。如果在陽光明媚的日子裡打開傘,那就意味你把雨帶來。不要在屋裡撐開傘,也不要把傘放在床上。
Ⅹ 傘的歷史變遷
事物的起源: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雨傘的國家,從發 明之日到現在至少也有 3500 多年的歷史。
事物的演變歷史:到了後魏時期,傘被用於官儀,老百姓將其稱為「羅傘」。官階大小高低不同,羅傘的大小和顏色也有所不同。皇帝出行要用黃色羅傘,以表示「蔭庇百姓」,其實主要目的還是為了遮陽、擋風、避雨。 傘在中國誕生之後,隨著對外開放和交流的日益擴大,也就逐漸傳到了國外。日本在唐朝時先後向中國派出了 19 批「遣唐使」,多 500 餘人,其中有醫師、畫師、音樂家及各方面的學者,他們到中國專門觀摩和學習中國文化,不僅把中國的歷法,天文、音樂、美術等文化帶到了日本,也 包括制傘工藝在內的多種生產技術、製造工藝帶到了日本。 1747 年,英國一位叫祖納斯的商人到中國旅行,發現中國人打著油紙傘在雨中行走,雨停後把傘一收,隨身攜帶,甚為方便,回國時便買了一把。回去後不久,正逢一個雨天,他便撐開帶回去的那把雨傘在倫敦街頭行走。按當時英國的宗教傳統認為:天上下雨是上帝的旨意,用傘遮住雨就是違反天意,是大逆不道的。漢努威因此受到嘲罵和詛咒,甚至有些人向他投擲雞蛋。但是,雨傘的好處卻人人可見,終於在一片反對聲中逐漸盛行起來。到 19 世紀中葉,雨傘成了英國人的生活必備品,而且用傘也成了英國人的一種榮耀。
到了後魏時期,傘被用於官儀,老百姓將其稱為「羅傘」。官階大小高低不同,羅傘的大小和顏色也有所不同。皇帝出行要用黃色羅傘,以表示「蔭庇百姓」,其實主要目的還是為了遮陽、擋風、避雨。 傘在中國誕生之後,隨著對外開放和交流的日益擴大,也就逐漸傳到了國外。日本在唐朝時先後向中國派出了 19 批「遣唐使」,多 500 餘人,其中有醫師、畫師、音樂家及各方面的學者,他們到中國專門觀摩和學習中國文化,不僅把中國的歷法,天文、音樂、美術等文化帶到了日本,也 包括制傘工藝在內的多種生產技術、製造工藝帶到了日本。 1747 年,英國一位叫祖納斯的商人到中國旅行,發現中國人打著油紙傘在雨中行走,雨停後把傘一收,隨身攜帶,甚為方便,回國時便買了一把。回去後不久,正逢一個雨天,他便撐開帶回去的那把雨傘在倫敦街頭行走。按當時英國的宗教傳統認為:天上下雨是上帝的旨意,用傘遮住雨就是違反天意,是大逆不道的。漢努威因此受到嘲罵和詛咒,甚至有些人向他投擲雞蛋。但是,雨傘的好處卻人人可見,終於在一片反對聲中逐漸盛行起來。到 19 世紀中葉,雨傘成了英國人的生活必備品,而且用傘也成了英國人的一種榮耀
到了後魏時期,傘被用於官儀,老百姓將其稱為「羅傘」。官階大小高低不同,羅傘的大小和顏色也有所不同。皇帝出行要用黃色羅傘,以表示「蔭庇百姓」,其實主要目的還是為了遮陽、擋風、避雨。 傘在中國誕生之後,隨著對外開放和交流的日益擴大,也就逐漸傳到了國外。日本在唐朝時先後向中國派出了 19 批「遣唐使」,多 500 餘人,其中有醫師、畫師、音樂家及各方面的學者,他們到中國專門觀摩和學習中國文化,不僅把中國的歷法,天文、音樂、美術等文化帶到了日本,也 包括制傘工藝在內的多種生產技術、製造工藝帶到了日本。 1747 年,英國一位叫祖納斯的商人到中國旅行,發現中國人打著油紙傘在雨中行走,雨停後把傘一收,隨身攜帶,甚為方便,回國時便買了一把。回去後不久,正逢一個雨天,他便撐開帶回去的那把雨傘在倫敦街頭行走。按當時英國的宗教傳統認為:天上下雨是上帝的旨意,用傘遮住雨就是違反天意,是大逆不道的。漢努威因此受到嘲罵和詛咒,甚至有些人向他投擲雞蛋。但是,雨傘的好處卻人人可見,終於在一片反對聲中逐漸盛行起來。到 19 世紀中葉,雨傘成了英國人的生活必備品,而且用傘也成了英國人的一種榮耀
到了後魏時期,傘被用於官儀,老百姓將其稱為「羅傘」。官階大小高低不同,羅傘的大小和顏色也有所不同。皇帝出行要用黃色羅傘,以表示「蔭庇百姓」,其實主要目的還是為了遮陽、擋風、避雨。 傘在中國誕生之後,隨著對外開放和交流的日益擴大,也就逐漸傳到了國外。日本在唐朝時先後向中國派出了 19 批「遣唐使」,多 500 餘人,其中有醫師、畫師、音樂家及各方面的學者,他們到中國專門觀摩和學習中國文化,不僅把中國的歷法,天文、音樂、美術等文化帶到了日本,也 包括制傘工藝在內的多種生產技術、製造工藝帶到了日本。 1747 年,英國一位叫祖納斯的商人到中國旅行,發現中國人打著油紙傘在雨中行走,雨停後把傘一收,隨身攜帶,甚為方便,回國時便買了一把。回去後不久,正逢一個雨天,他便撐開帶回去的那把雨傘在倫敦街頭行走。按當時英國的宗教傳統認為:天上下雨是上帝的旨意,用傘遮住雨就是違反天意,是大逆不道的。漢努威因此受到嘲罵和詛咒,甚至有些人向他投擲雞蛋。但是,雨傘的好處卻人人可見,終於在一片反對聲中逐漸盛行起來。到 19 世紀中葉,雨傘成了英國人的生活必備品,而且用傘也成了英國人的一種榮耀
到了後魏時期,傘被用於官儀,老百姓將其稱為「羅傘」。官階大小高低不同,羅傘的大小和顏色也有所不同。皇帝出行要用黃色羅傘,以表示「蔭庇百姓」,其實主要目的還是為了遮陽、擋風、避雨。 傘在中國誕生之後,隨著對外開放和交流的日益擴大,也就逐漸傳到了國外。日本在唐朝時先後向中國派出了 19 批「遣唐使」,多 500 餘人,其中有醫師、畫師、音樂家及各方面的學者,他們到中國專門觀摩和學習中國文化,不僅把中國的歷法,天文、音樂、美術等文化帶到了日本,也 包括制傘工藝在內的多種生產技術、製造工藝帶到了日本。 1747 年,英國一位叫祖納斯的商人到中國旅行,發現中國人打著油紙傘在雨中行走,雨停後把傘一收,隨身攜帶,甚為方便,回國時便買了一把。回去後不久,正逢一個雨天,他便撐開帶回去的那把雨傘在倫敦街頭行走。按當時英國的宗教傳統認為:天上下雨是上帝的旨意,用傘遮住雨就是違反天意,是大逆不道的。漢努威因此受到嘲罵和詛咒,甚至有些人向他投擲雞蛋。但是,雨傘的好處卻人人可見,終於在一片反對聲中逐漸盛行起來。到 19 世紀中葉,雨傘成了英國人的生活必備品,而且用傘也成了英國人的一種榮耀
到了後魏時期,傘被用於官儀,老百姓將其稱為「羅傘」。官階大小高低不同,羅傘的大小和顏色也有所不同。皇帝出行要用黃色羅傘,以表示「蔭庇百姓」,其實主要目的還是為了遮陽、擋風、避雨。 傘在中國誕生之後,隨著對外開放和交流的日益擴大,也就逐漸傳到了國外。日本在唐朝時先後向中國派出了 19 批「遣唐使」,多 500 餘人,其中有醫師、畫師、音樂家及各方面的學者,他們到中國專門觀摩和學習中國文化,不僅把中國的歷法,天文、音樂、美術等文化帶到了日本,也 包括制傘工藝在內的多種生產技術、製造工藝帶到了日本。 1747 年,英國一位叫祖納斯的商人到中國旅行,發現中國人打著油紙傘在雨中行走,雨停後把傘一收,隨身攜帶,甚為方便,回國時便買了一把。回去後不久,正逢一個雨天,他便撐開帶回去的那把雨傘在倫敦街頭行走。按當時英國的宗教傳統認為:天上下雨是上帝的旨意,用傘遮住雨就是違反天意,是大逆不道的。漢努威因此受到嘲罵和詛咒,甚至有些人向他投擲雞蛋。但是,雨傘的好處卻人人可見,終於在一片反對聲中逐漸盛行起來。到 19 世紀中葉,雨傘成了英國人的生活必備品,而且用傘也成了英國人的一種榮耀。
事物的前景發展:現如今,傘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僅為遮風墚雨所用,它的家族可謂子孫繁衍,款式眾多。有置於案頭、茶幾上的燈罩傘,有直徑達兩米多的海濱浴場遮陽傘,有飛行員必備的降落傘,有折疊自如的自動傘,還有用於用於裝飾的小小的彩色傘 ……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傘的樣式、功能的追求也在不斷求新,因而一些多功能、新樣式的傘也不斷被發明出來。如日本現在已出現了一種十分別致的傘,傘柄上裝有收音機,傘一撐開,就可以聽到優美的音樂。另外,日本人還針對通常的傘不能避免鞋子被雨淋濕的情況,發明了一種鞋傘。這種傘立於鞋尖,下雨進撐開就可以防止鞋子和腳被雨淋濕,但在傘不撐開時,它在鞋子的頭部卻是一種裝飾。國外還有一種帶香味的傘,傘一撐開,芬芳濃郁,可以想像得到,在雨中打著這種傘,心情是何等舒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