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高中歷史怎麼才能學好
轉載以下文章供你參考:
新課程背景下的高中歷史復習策略淺談
福鼎一中 陳德康
【摘要】新課程背景下,如何適應新高考?三輪復習法是高三歷史復習的一種好模式,我們應該用新的史學觀念統領復習內容,用新的復習觀念貫穿復習過程。
【關鍵詞】新高考 三輪復習法 更新觀念
隨著新課程的實施,新高考正向我們走來。我們將應如何應對?心若在,夢就在,一切將重頭再來。在新課程背景下,我們根據本省實際情況,結合廣東、江蘇、山東等省備考經驗,提出了以下幾點粗淺看法。
一、構建三輪復習模式
三輪復習法是經過長期探討形成的科學有效的復習方略,符合當年高考和教材實際。我們應面對新課標實際,按照新課標要求,建立起與新課程相配套的新三輪復習模式和運行程式。一輪重基礎、二輪重綜合、三輪重訓練,已成大家共識。但如何操作,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下面,我們著重介紹二種做法。
1、「基於教材、立足考綱」復習法
⑴復習內容及總體時間安排
輪次 時間 復習內容 命題范圍 驗收方式
第 暑期一個月 必修一 必修一 單元測試
一 9月初至10月中旬 必修二 必修一二 半期考
輪 10月中旬至12月初 必修三 必修一二三 單元測試
復 12月初至09年1月初 重大改革的回眸 單元測試
習 09年1月初至2月中旬 歷史人物評說高考內容 模擬考(一)
第 09年2月下旬至 古代史 單元測試
二 09年5月中旬 近代史 高考內容 省檢(一)
輪 現代史 高考內容 省檢(二)
選修模塊 單元測試
第
三 09年5月中旬以後 回歸考點
輪 關注熱點 高考內容 模擬考(三)
模似訓練 模擬考(四)
⑵具體操作
第一輪復習仍是單元復習,其要求是緊扣課標和考綱,根據教材順序,循序漸進地復習。堅持「全面、系統、扎實、靈活、規范」方針,全面落實單元基礎知識,系統掌握單元線索和階段特徵,科學、合理地建立單元知識結構,合理、有序地培養通識能力,力求落實基礎知識,提高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培養綜合意識和知識遷移能力。本輪復習的重點是抓基礎,對基礎知識的復習要全,不留死角;將基礎知識落實砸牢,使之步步到位。
第二輪復習是按考綱規定進行通史加專題的復習。根據考綱要求,把必修內容按時序分古代、近代和現代三大部分,古代史包括古代中國和古代希臘羅馬,近代史包括近代世界和近代中國,現代史包括現代世界和現代中國。同時根據考綱把每一斷代史內容再分成政治、經濟、思想等專題。本輪復習時,既要著眼於通史知識體系的構建,又要鞏固各時段的專題知識體系,兩者相互穿插、整合,從而理清歷史知識的縱橫聯系,建立起合理通達的學科知識體系和知識結構。
第三輪復習要緊扣教材,查缺補漏。加強基礎知識的鞏固和能力的培養,同時針對高考的熱點、難點,適當進行跨學科的綜合聯系和復習。以考帶練,以練促考。加大材料綜合題的閱讀量和訓練量。加強與其他先進地區的經驗交流,特別是對最新高考信息的捕捉。並注意調節學生考前心理。
⑶特點
該復習方法的特點:一是比較平穩,特別是第一輪復習是按照教材順序,即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和選修模塊,循序漸進地復習,學生能較快地進入復習狀態。二是重在打基礎,圍繞著考試內容,通過多種方式進行溫故知新,這對歷史基礎知識不是很好的學生來講,更為有利。
採用該復習法,特別要注意一個難題,即如何做到復習不是單純的重復?尤其是要處理好第一輪與以前歷史教學的關系,第二輪與第一輪的關系。有人把平時的學習比作在顯微鏡下觀察部分事物,而把復習比作在望遠鏡下觀察事物的整體。所以復習時應把教材重新組織,把它再加深提高,以促進消化和吸收。
2、「基於考綱,重整教材」復習法
⑴復習內容及總體時間安排
輪次 時間 復習內容 命題范圍 驗收方式
第 2008年暑 中國歷史(古代—近代—現代 中國古代史 階段測試
一 假開始至 世界歷史(古代—近代—現代) 中國近代史 半期考
輪 2009年1月 中國現代史 階段測試
復 底2月初 選修一、選修四模塊 世界古代史
習 世界歷史
必修一、二、三選修一或選修四 期末考試
第 09年2月 中國歷史(古代—近代—現代) 模擬考(一)
二 中旬至 世界歷史(古代—近代—現代) 高考內容 省檢(一)
輪 09年5月 選修模塊 省檢(二)
中旬 模擬考(二)
第 09年5月 回歸考點
三 中旬以後 關注熱點 高考內容 模擬考(三)
輪 模擬訓練 模擬考(四)
⑵具體操作
第一輪復習,建立基於考綱和課標的整體搬家式的通史復習架構。即按考綱的內容時序體系,將按課程標准所設專題編寫的教材知識整體分配到這一復習體系中,不作大的改動,保證原有教材的完整性,但又使學生能夠有一些通史感。如中國古代史包括:專題一「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專題二「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專題三「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專題四「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化」。在第一輪復習中,教師引導學生根據課標和考綱進行全面復習、扎扎實實、逐專題逐課地復習;知識求面、求廣暫不求深;求基礎暫不求知識的縱橫聯系和綜合;線索求大暫不求細;同時注重學生識記、理解、分析、歸納、綜合等基本能力的培養。
第二輪復習,立足考綱、重整教材,建立真正意義上的「通史」,注重史實歸類整合、注重階段特徵。第二輪復習要求在第一輪復習基礎上,進一步打通必修模塊之間的聯系,將散見於必修教材各專題、各課中的同一朝代或同一時期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相關內容給予縱橫聯系,形成前後貫通、全面系統的知識專題。具體操作:組建14個完全意義上的通史單元,如中國古代史包括:單元1「先秦」、單元2「秦漢」、單元3「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單元4「宋元」、單元5「明清(1840年前)」。每一單元下設以下內容:建立時序、階段特徵、知識結構、同步訓練。第二輪復習要求學生在更高的層次上把學過的知識簡單化、規律化、系統化。學習是一個由薄到厚的過程,復習則是由厚到薄的過程。通過第二輪復習,引導學生藉助比較、組合、刪減、抽象等思維過程,獲得一個更核心更簡單的規律性知識框架,將學科知識變成學習者的知識。
第三輪復習,主要任務是重新回歸考點,鞏固考點,並進行模擬訓練。在復習的最後階段,根據考綱,我們必須再回到考點上,根據考點深度與難度,同考點進行一次對話與交談,在對話中進一步加深對史實的了解。最後階段的訓練,要注意試題的質量,強調等到時等量訓練,應通過訓練培養學生的答題感,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答題的最佳路徑。
⑶特點
該復習方法的特點:一是比較靈活,根據課標和考綱,對教材進行了重新整合,使各輪次學習和復習有了明顯區別,從技術上避免了復習不是單純的重復。二是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尤其是有利於歷史基礎較好的學生,教材經過重新整合後,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和能力提高。
採用該復習法,特別要注意一個難題,即如何重新整合教材?尤其是第二輪復習,要進一步打通必修模塊之間的聯系,將散見於必修教材各專題、各課中的同一朝代或同一時期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相關內容給予縱橫聯系,形成前後貫通、全面系統的知識專題;每一單元下設以下內容:建立時序、階段特徵、知識結構、同步訓練。這無疑會大大增加教師的備課量,也對教師的歷史專業素養提出很高的要求。
二、更新觀念迎接新高考
高中新課程改革,首先要求我們改變落後的觀念。只有改變舊的觀念,才能經得起新高考的檢驗。
1、用新的史學觀念統領復習內容
通觀高中《歷史課程標准》,「我們可以發現其中較突出地體現了三種史學觀念—唯物史觀、文明史觀和全球史觀。對這三種史觀的把握,既是我們進行新課程教學的前提,也是我們備考新課程高考的基礎」。[1]
⑴唯物史觀
建國後的中學歷史教學體系是依照馬克思創立的唯物史觀建立起來的。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的唯物史觀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其中以羅榮渠為代表的現代化史觀備受矚目。尤其要關注以下幾個現代化史觀的觀點。
①現代化定義:18世紀後半期西方工業革命以後出現的一個世界性的全球發展階段進程。從廣義來看,我們可以把現代化理解為工業革命以來的生產力發展引起了社會生產方式的大變革,進而引發了全球政治、文化、思想、社會組織、社會行為等系列領域的深刻變化。而從狹義來看,則可以理解為第三世界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縮小與發達國家差距的過程。
②人類社會的發展歸根到底是以生產力的發展為核心的,但同一性質和水平的生產力可能與幾種不同的生產關系相適應。現代史觀認為,到目前為止,人類社會的生產力無非是經歷了三次大的躍進——工具製作和火的使用、農業生產力和工業生產力,而同一生產力可能會導致不同的生產關系。例如工業生產力可能導致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也有可能導致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還有可能導致既包括社會主義因素,又包括資本主義因素的生產關系。
③非經濟因素對歷史發展起著巨大作用。過去我們對非經濟因素的評價,僅局限於承認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起反作用,但現代史觀認為,事情絕非如此簡單。親緣關系、宗教觀念、政治權力等非經濟因素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有時是非常致命的。
⑵文明史觀
我國研究文明史的學者中,馬克垚教授和趙林教授是比較突出的兩位。下面簡要歸納文明史觀對新課程教學的影響。
①文明史觀認為歷史研究中可以獨立說明問題的基本范疇或單位是文明。在舊課程中,我們的教學體系是以五個社會形態的變化為依據建立起來的,而文明史觀有更多樣的分類方法。例如,根據文明形態,可以分為採集文明、狩獵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後工業文明等;根據地域特點,可以分為古代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中國文明等;根據宗教特點,可以分為中世紀的西方基督教文明、阿拉伯伊斯蘭文明、中國儒家文明等。
②文明史觀強調的是長時段的歷史變遷。以文明作為研究單位時,就不可能一一照顧到具體的國家和民族的變遷線索,而必須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具體的時間和地域來把握歷史發展的宏觀特徵,即以更廣闊的視野,突破國別史、朝代史的界限,才能更好地挖掘事物的本質特徵。例如,我們把「歐洲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與發展」作為一個專題,其立足點就是把它視為人類近代政治文明的一個進步。在講述這一制度文明時,涉及英、美、法、德等多個國家,正是這些國家幾百年的發展才顯示出代議制的特徵。
③文明史觀認為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同樣重要。政治文明、經濟文明和精神文明雖然都屬於文明的不同剖面,但它們都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並未存在教條化的誰決定誰的的問題。例如,建國後毛澤東極其強硬的對外政策成為了新中國政治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也不是單純由當時中國的生產力水平所能夠解釋得通的,這需要從毛澤東的個人性格和1840年以來中國的歷史中去尋找答案。
④文明史觀認為應該在歷史中尋找對今天仍然起作用的東西。中學歷史課程存在的理由就是幫助學生認識現實社會,而非進行歷史專業教育。例如,我們並不需要學生掌握完整的古希臘羅馬的內容,只強調當中的民主精神和法律精神,因為這是古代文明留給我們的精神遺產,而且這些精神產品至今強烈地影響著我們的現代社會。
⑤文明史觀強調歷史對個人的影響以及個人對歷史的影響。從文明史的角度看,歷史最激動人心的一面倒不是英雄們金戈鐵馬、氣吞山河的傳奇故事,而是老百姓的桌上餐、身上服如何靜悄悄地改革。例如,隋唐的均田制不只是一項國家政策,它直接關繫到每個農民有多少田可耕;哥倫布到達美洲不只是他個人的偉業,還影響到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
⑥文明史觀的研究方法強調多學科的綜合。20世紀70年代以來,史學與各學科聯系姻成為了大趨勢。例如:「從近年的研討題目看,經濟—社會史的探討范圍涉及經濟發展、農業、工業、貿易與金融的變化,人口、國家社會政策、家庭及社會關系、女性問題、科學及生態、習俗與信仰等各個方面。」[2]
⑶全球史觀
全球史觀興起於20世紀下半葉的美國,在我國較早倡導這一理論的是歷史學家吳於廑先生。全球史觀對我們教學和命題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全球史觀的基本理論特徵之一是對歐洲中心論的批判。強調只有運用全球性觀點,才能了解各民族在各個時代中相互影響的程度,以及這種相互影響對決定人類歷史所起的重大作用。
②全球史觀的興起與當前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密切相關。於沛先生曾指出:「『全球歷史觀』的出現不是偶然的,它是歷史科學自身發展過程中的產物,但它首先是時代的產物,即是15世紀『地理大發現』所開始的全球化進程延續至今,在20世紀下半期這一特定的歷史時代的產物。」[3]
③全球史觀以「社會空間」作為審視歷史的基本單位。如果說唯物史觀以生產力作為審視歷史的基本單位,文明史觀以文明作為審視歷史的基本單位,那麼全球史觀是以「社會空間」作為審視歷史的基本單位。所謂的「社會空間」,是指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生活圈。這種生活圈可大可小,但當中的內容卻直接影響到人類的每一個個體。例如,一種疾病可能在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家庭中存在,同樣,也可以在一個國家、一個洲乃至全球范圍內傳播,理論上任何一個人都有受傳染的可能性。在此思路下,移民史、疾病傳播史、宗教傳播史、植物傳播史、氣候變遷史、生態演變史、風俗流變史、語言演變史等應運而生
④人類的主觀行為在社會規律的面前並非無能為力。全球史觀並不太強調歷史發展的必然性,認為人類社會的本質是中性的,它並不註定要進步,也不註定要倒退,它到底是進步還是倒退,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幹了些什麼,如果他們幹了聰明的事情,這個社會就會進步,如果幹了愚蠢的事情,這個社會就會倒退。因此,個人對歷史影響是巨大的,甚至一些偶然的因素也會極大地改變歷史的面貌。例如,18世紀後全球人口急劇增長並非必然的,它是由很多偶然的因素導致的,其中很重要一點就是原產於美洲的玉米、馬鈴薯、番薯的全球種植。
⑤全球史觀重視整體與局部、中心與邊緣的關系。例如,我們講鄭和下西洋的盛舉時,強調明朝國力強盛,而全球史觀學者卻認為:除此之外,當時印度洋上出現了歷史上少有的海上霸權真空——阿拉伯人勢力衰落,土耳其人忙於中東事務,歐洲基督教徒尚未稱霸,這才給了鄭和下西洋千載難逢的機遇。
2、用新的復習觀念貫穿復習過程
新課程改革向我們傳遞了許多新的觀念,如「新課程要關注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4]基於高中新課程的高考歷史復習在觀念上也關注以下幾個個方面。
⑴從「教師為本」到「學生為本」
作為教師,我們習慣於從「教」的角度去設計教學。以「教師為本」的復習課,不利於學生能力的形成,也難以適應以能力立意為主要特徵的高考改革。我們認為,高三歷史教學要牢固確立「學生為本」、「學生是復習備考的主體」的備考觀。面對新高考,歷史教學必須從關注這節課我講了多少」轉變到「這堂課學生能提高多少」上來;從關注「這道題我布置學生做了沒有」轉變到「這道題學生能從中悟出多少」上來,使歷史復習備考實現從勤奮型向效益型的轉變。
以「學生為本」要求我們教學設計的側重點應放在導讀、導學、導練、導評上。「導讀」重在引導學生學會在課本上圈、劃、注、摘、做讀書筆記、編寫讀書提綱、提煉學習要求等,在做導讀設計時可多通過一些提示性設問來引導學生閱讀。「導學」強調的是教師的釋疑解惑,包含著教師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導練」強調的是教師對訓練試題選擇的把握和監控,試題應有目的性、針對性、有效性、科學性,切忌淪為題海戰術。「導評」關注的是試卷講評課,有練必改,有改必評,評要到位,查找問題,不斷提高。
⑵從「以本為本」到「重整教材」
「以本為本」曾長期左右著我們的教、學、考。在「一本教科書」下,死教、死背、死考,弄得歷史教學死氣沉沉。現在高中歷史新課程教材共有四種版本,「以一本教材」命題已成為歷史,課程改革推動著高考命題必須超越教材命題。超越教材命題,昭示著任何一本教材都無法成為復習的固定藍本,為此,歷史教師必須具有整合意識,重構復習教材。重整教材遵循「求同存異」的原則,應以課標為依據,以人民版和嶽麓版教材為平台,著力整合各種資源,剔除其中遠離課標的知識點,統整二種版本教材的交叉知識點,讓學生一看就能明白掌握什麼?掌握到什麼程度?從而搭建一個適合全體學生展開高效歷史復習的新舞台。另外,審慎處理好必修與選修的關系——一般說來,必修內容可以體現在選修部分的命題中,必須適當注意選修模塊與必修模塊之間的有機聯系。
我們認為在高三歷史教學中應注意整合下列三類資源:資源1:《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准》、《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准解讀》、《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課程教學要求—歷史》、《福建省歷史科高考考試大綱》。資源2:人民版高中歷史教材必修1—3,選修1、2、4;嶽麓版高中歷史教材必修1—3,選修1、2、4。資源3:2007年和2008年新課程省份高考歷史試卷
⑶從「注重強度」到「注重效率」
實踐證明,單靠延長學生滯留學校的時間、加班加點、加大學生學習強度,並不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科學備考、注重實效才是取勝之道。如何提高效率?一是,要通過對課標、考試大綱和多種版本教材的研究,從中發現、提煉核心知識點、主幹知識。二是,要突出課堂教學主陣地,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復習課要注意精講多練,「精講」要講得必要、講得明白、講得精彩,「多練」要強調用問題來驅動學生學習,使課堂充滿探究的氛圍。三是,要加強學生考試技能的培訓,要特別重視非選擇題答卷規范化的訓練。為此,要求學生做到:其一,要嚴格按照答題紙的注意事項和要求作答,特別是不要超出答題區域;要對應好答案與設問的順序,以防顛倒錯位。形式上要段落化、序號化、整潔化。「段落化」指所需回答問題要按答題紙中的序號自成一個段落,使段落分明、條理清晰。「序號化」指回答問題的各個並列要點之間用①②之類序號分隔,使要點突出,一目瞭然。「整潔化」指卷面美觀,整齊潔凈。書寫字體要大小適中,防止過小或過大。其二,答案內容要面全、點齊、話簡。「面全」指所回答問題角度齊全;「點齊」指所回答問題的要點齊全,在把握不準的情況下,可比預測的要點多出1到2個要點,以免失分;「話簡」指回答問題的語言簡潔明了,用史實說話,避免文學化語言。
⑷從「浮於表面」到「細節落實」
有的學生,平時說起歷史,好像什麼都知道,可是考試成績卻令人失望。究其原因:平時學習歷史喜歡誇誇其談,浮於表面,學習不踏實、不落實,歷史基礎知識薄弱,所以,經不起歷史考驗。我們都明白這樣一個道理:上課+不落實=0;布置作業+不檢查=0;100-1≠99=0;抓住不落實的內容+追究不落實的學生=落實。細節決定成敗。
在此,著重談談歷史基礎知識的落實。最基礎的東西最有生命力,最基礎的東西最具有遷移力。歷史復習如何落實基礎知識?一是,通過學生自學教材去落實,對教材中的考點內容既要理解更要准確記憶;二是,通過遷移去落實,藉助圖片資料、文獻資料去深化,通過不斷變換學習材料,使學生既有新鮮感,又能提高效率;三是,通過訓練去落實,圍繞著考點內容,設計若干問題,引導學生去思考、解答,從而檢驗學習效果;四是通過聯系去落實,即通過聯系幫助學生把散見於歷史課本各章節中同類型、同性質、同特徵、相關聯的考點內容予以縱橫聯系,使學生理清了頭緒,減少了相互混淆,加深了理解記憶。
⑸從「閉目塞聽」到「關注熱點」
以往,我們經常以「不變應萬變」、「以本為本」的態度對待各種熱點問題,兩耳不聞窗外事,照樣能指導學生參加高考。新課程背景下,這種態度顯然是不對的。熱點問題是歷史命題不可迴避的興奮點,熱點是加強歷史與現實聯系「橋梁」。它能充分體現史學「學以致用」、「以史為鑒」的功能。尋找熱點要注意把熱點問題與歷史學科基礎知識聯系起來,找准熱點與學科知識的聯結點(切入點)。具體地說,要求依據歷史學科特點,就某一熱點問題,研究其可能從哪些角度設問,涉及到哪些知識點,怎樣規范答題,切忌泛泛而談、過於空洞抽象。要把熱點問題考點化,並設計成具體的題目,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訓練。以熱點問題為背景的試題,其設問的角度大都很小、很具體,這就要求學生在回答這類問題時一定要注意「就事論事」。
熱點問題除了我們平常所講的「社會熱點」,還應包括「學科熱點」。關注「社會熱點」要結合時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當今世界各個方面。關注「學科熱點」,要結合學術研究動態、課程改革動態、高考試題研究等方面。關注「學科熱點」時要注意:一是學術動態要與歷史教學實際適當聯系;二是課改動態要與教育法規相結合;三是試題研究要與新課程改革省份高考試題特點相結合。
㈡ 大國崛起的評價總結
《大國崛起》作品評價:
1、中國日本史學會會長湯重南、北京大學歷史學系主任牛大勇評:
該片的歷史事實把握得比較准,在基礎上抓住了大國興衰的主題。該片從中國人的特殊視角探尋了九個大國崛起的經驗和教訓,為中國的四個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必要的借鑒和參考。
該片的立意是高遠的、敘述是說理的,是一部難得的用影像資料、用電視人的語言說明了中國是世界中的中國,中國人應該具備世界和國際的眼光。該片的教育意義較為豐富,也引發了中國世界史學者們的思考 。
2、中國前駐德國大使梅兆榮、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一鳴、中國前駐法國大使蔡方柏、社科院世界歷史研究所所長於沛評:
該片以濃縮的方式闡述了有關國家發展具體的過程當中所發生最重要的事件,是富於教育意義的,也有助於促進觀眾或者是讀者,能夠進一步地研究歷史 。
該片有非常寬廣的視野,有很縱深的歷史感,給觀眾很多啟迪 。該片最有價值的地方,就是讓國民能夠了解外部的情況。
該片對於世界史,中國世界史學科的發展,對於中國世界史學科的建設做了一個非常有益的嘗試,同時能夠使人民更好地認識現實,更清醒地展望未來 。
(2)世界歷史100集於沛擴展閱讀
《大國崛起》是由周艷執導的12集歷史題材電視紀錄片,於2006年11月13日在中央電視台財經頻道首播 。該片記錄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美國九個國家相繼崛起的過程,並總結了國家崛起的歷史規律。
2005年7月31日,該片第一個攝制組出發。為了最大可能地抵達真實的歷史,該片的七個攝制組分赴歐、亞、美九個國家進行深入采訪和實地拍攝,拍攝了大量的歷史檔案、文物、遺跡等,獲得了大量第一手資料。2005年10月29日,該片攝制組結束取景和采訪,完成全部拍攝。
獲獎記錄:
2007年10月,人文類「評委特別獎」,獲獎。
2007年12月,2005-2006年度廣播電視節目優秀專題獎,獲獎。
㈢ 新中國60多年的歷史,哪個時期的【馬克思主義】最濃厚
新史20世紀初期新史發展基礎產1949前已逐步發展起馬克思主義史黨政府支持1956前已歷史發展主流新立60歷史發翻覆變化取輝煌走曲折道路新歷史發展劃三階段新立文化革命爆發十七第階段十文革第二階段新期第三階段
新十七史認識史界少歧意見別甚至持基本否定意見認期左傾思想盛行者研究問題意識形態發假問題我認新立初十七歷史發展非重要期取輝煌主要表現:第新立歷史發展提供良術環境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黨家指導思想歷史發展指導原則極促進馬克思主義史發展史界知識思想改造運胡適代表資產階級思想批判今看其歷史認識局限性其積極作用主要馬克思主義社經濟形態說、階級析毛澤東關於歷史近代社矛盾說於促進史家深入系統研究歷史發揮重要作用黨百家爭鳴政策1954—1957初及l961—1963良術研究氣氛形面發揮極其重要作用兩期歷史發展黃金代隨著家規模社主義建設始批考古遺址發現發掘極推新考古歷史發展1956l961展規模民族調查工作我留數億字民族、歷史資料些取與黨政府支持密第二馬克思主義史主導位確立歷史科體系基本形新立久創立科院設立近代史研究所、考古研究所等機構隨相繼創辦歷史研究所、世界史研究所1952全院系調整根據蘇聯歷史專業教計劃新制訂自高等校歷史教計劃1956重新審定高等院校歷史各科教綱編寫新歷史教材頒發新歷史教計劃同始制訂歷史十二發展規劃1961宣部教育部支持翦伯贊、鄭挺組歷史教材編寫組組織全許著名史家高等院校師編寫批高水平歷史教材及參考書20世紀五六十代新實行研究制度派往蘇聯留家培養些高素質歷史教科研才於歷史業數發展由1953歷史教師、研究500發展1962萬余吳玉章、郭沫若、範文瀾、翦伯贊、侯外廬、胡繩等傑馬克思主義史家推歷史發展做突貢獻創立新史研究史組織全歷史家始關於奴隸社與封建社期、封建社內部期、近代史期及封建土所制形式、漢民族形、資本主義萌芽問題、歷史物評價問題、歷史主義與階級析等重要問題爭鳴極推馬克思主義史發展第三期發表數量眾具較高術水準史論文版批高水平歷史論著新立久黨政府力支持《歷史研究》、《歷史教》、《文史哲》、《史月刊》(原稱《新史通訊》)等專業雜志相繼現《光明報》、《民報》、《新建設》等報刊史工作者發表論文重要陣通史編纂面範文瀾修訂《通史簡編》五代十前部問世翦伯贊《史綱要》基本編著完侯外廬《思想通史》編寫工作完郭沫若主持編寫《史稿》史編著型歷史資料《近代史資料叢刊》千萬字篇幅豐富資料更給新歷史增添亮麗色彩近代經濟史研究顯著嚴平《近代經濟史資料選輯》孫毓棠、汪敬虞及陳真、姚洛《近代工業史資料》彭澤益《近代手工業資料》姚賢鎬《外貿易史資料》宓汝《近代鐵路史資料》聶寶璋《近代航運史資料》等紛紛問世斷代史研究面楊寬、楊翼驤、何茲全、王仲犖、韓磐、岑仲勉、吳楓、韓儒林、傅衣凌、鄭挺等皆取巨外近現代史研究、共黨史研究、世界史教研究及科建設面都新進展第四新立十七史其足集於重問題農民戰爭史研究討論研究面尚較狹窄等其缺陷政治史干預特別左傾極左思潮史危害更電影《武訓傳》批判始歷史與現實間矛盾突顯露l957反右斗爭擴化所謂右傾思想修主義展批判躍進厚今薄古及拔白旗、插紅旗史革命嚴重挫傷些史家情馬克思主義歷史發展造嚴重危害於史革命現偏向吳玉章、範文瀾、郭沫若、翦伯贊、吳晗等著名史家都曾竭盡全力予糾打破王朝體系、忽視歷史資料及片面強調勞民否定傑歷史物貢獻等極左做提嚴批評1961良社氛圍歷史步入健康發展軌道①毛澤東強調抓階級斗爭現實政治影響l964劉節、周谷城、羅爾綱等史家批判特別姚文元、戚本禹等於告目吳晗、翦伯贊粗暴政治批判搞亂思想隨導致所謂文化革命爆發
十文革期馬克思主義史遭嚴重摧殘範文瀾、郭沫若處境維艱翦伯贊、吳晗、何干、鄧拓、華崗、李平等歷史發展做突貢獻史家迫害致死呂振羽、侯外廬、周谷城、尚鉞等許著名史家遭受殘酷迫害《歷史研究》等雜志停辦停止招科院各高校歷史家部戴各種各帽接受批鬥勞改造1972l975周恩鄧平著手整頓背景各面情況些變化些史家重新召集起繼續二十四史點校工作譚其驤《歷史圖集》編著工作艱難重新起步央關單位召集部史工作者事俄關系史研究l975些者私始術研究工作侯外廬近代哲史、白壽彝通史、胡繩近代史、邱漢宋明理研究等都已始工作河北著名農民戰爭史研究專家漆俠則始浩瀚宋代歷史文獻研究整理於篡黨奪權需要江青代表四幫集團利用手權力打著批林批孔招牌搞起影射史儒斗爭通貫歷史甚至世界歷史達打倒周恩鄧平代表黨家重要領導罪惡目江青皇夢搖旗吶喊肆吹捧歷史呂武則影射史與科歷史著本質區別影射史歪曲歷史做郭沫若、侯外廬、呂振羽、白壽彝等者都曾採取迂抵制態度文化革命術危害搞亂馬克思主義搞亂思想篡改馬克總主義階級斗爭說l950—1960代史界左傾思潮推向極端歷史引向災難深淵
粉碎四幫特別黨十屆三全召歷史始進入撥亂反、拓進取新代新期史界取突主要表現幾面第史界撥亂反工作取巨效歷史研究全面展l97811月15《光明報》發表蘇雙碧《評姚文元(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該文揭清算極左思潮序幕l9798月陳智超等撰著《歷史審判——四幫影射史剖析》反思批判極左思潮史危害重要問題黎澍做巨貢獻《歷史研究》陣力推面研究全面展自發表文章1985版《再思集》收錄面關重要著述社科院及研究院立全哲社科研究全面起步胡喬木、周揚、鄧力群等做突貢獻①隨著全高校歷史專業研究招制度恢復史重建歷史科規劃議召新歷史研究全面復甦隨著吳晗、翦伯贊、呂振羽、何乾等批史家平反關論著再版研究文章、論著斷問世馬克思主義史家研究陸續展l950—60代探討五朵金花研究、歷史物評價問題、封建社期延續問題等再掀起討論熱潮歷史理論核史理論研究逐漸展認識進步深化經撥亂反馬克思主義運用面廣史工作者克服種簡單化、公式化毛病再熱衷於摘引馬恩列斯毛別詞句力圖運用觀點探討及世界歷史實際研究者重視確處理歷史與現實政治關系歷史再屬於某種臨、局部甚至錯誤政治需要②理論聯系實際馬克思主義風進步發揚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同注重歷史自身理論探討傳統史及近代史西史理論借鑒基礎推進特色馬克思主義史理論論建設第二歷史科建設取巨效新科領域斷辟發展歷史轄八二級科新期都取巨陳高華、張彤主編《20世紀社科》(歷史卷)張海鵬主編《歷史30》、於沛、周榮耀主編《世界歷史30》及陳其泰主編《馬克思主義史理論》等論著已系統總結論述其突史理論及史史科發展思想文化史研究社史研究熱潮現史理論與史史科主要於形史理論、古代史史、近現代史史、西史史基本科格局現批科發展具重要影響論著史理論面眾史概論教材基礎姜義華等者編著《史導論》、龐卓恆等《史概論》等作家十五規劃教材廣史工作者所接受陳啟能、蔣椿組織者編著《史理論辭典》史史研究面白壽彝先做突貢獻進入新世紀主編《史史教本》、六卷本《史史》終問世奠定科發展堅實基礎何兆武、陳啟能、張廣智、於沛等者推西近現代史史研究做重貢獻相繼版《代西史理論》、《歷史理論與史理論》、《二戰歐美史新發展》、《現代西史》、《20世紀西史》等重要論著傳統文化研究新期受重視除傳統儒佛道思想文化研究外齊魯文化、楚文化、三秦文化、巴蜀文化及近代思想文化等面研究取顯著績版批論著社史研究1987異軍突起馮爾康、陳旭麓、張靜等著名者推社史研究論理論研究各領域各歷史期實證研究面都取顯著社史研究呈現蓬勃發展勢據者統計僅2001見諸報刊社史論文767篇①周積明、宋德金主編《社史論》(湖北教育版社2000版)程度展示新期社史研究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推社史研究做重貢獻承擔家社科基金重點課題古代社史卷本1990代陸續問世先版宋鎮豪《夏商社史》、李斌城等《隋唐五代社史》、朱瑞熙等《遼宋西夏金社史》、史衛民《元代社史》等論著外馮爾康、建華《清社》陳旭麓《近代社新陳代謝》喬志強《近代社史》蔡少卿《近代黨史研究》張靜、劉志強主編《北洋軍閥統治期社變遷》魏宏運主編《二十世紀三四十代冀東農村社調查與研究》鍾文典主編《近代廣西社研究》鄭振滿《明清福建家族組織與社變遷》陳支平《近五百福建家族社與文化》等論著都社史研究力作李文海推近代災荒史研究做重貢獻與同仁合作先版種近代災荒研究著作《近代災荒紀》、《災荒與飢饉:1840—1919》、《近代災荒紀續編》、《荒政全書》等論著社史通史專史研究面取顯著效由龔書鐸任總主編曹文柱、朱漢主編8卷本《社通史》1996由山西教育版社版;譚松林主編、位者撰著7卷本200萬字《秘密社》2002由福建民版社版;馮爾康主編《社結構演變》(河南民版社1994版)等等所些都程度豐富推進歷史及馬克思主義史發展第三家力支持新期版批術具高水平、量術論著除實現範文瀾、郭沫若願望由社科院組織專家者完《通史》外白壽彝先主持l2卷本《通史》張海鵬組織近代史所者編著10卷本《近代通史》林甘泉、吳承明等主編9卷本《經濟通史》許滌新等主編《資本主義發展史》林甘泉主編《土製度史》白鋼主編10卷本《政治制度通史》吳於廑、齊世榮主編6卷本《世界史》馬克壺主編《世界文明史》葛劍雄合著6卷本《移民史》等部影響論著紛紛問世艘新歷史研究面貌改觀家啟投資數億元夏商周斷代工程、文明起源研究、型清史編纂等工程除家社科基金每資助力度斷加外教育部設置些歷史型研究課題重點攻關課題總言新期歷史取面論通史、專門史及世界史、歷史理、文物考古等面專題研究及進步面都取顯著效再論說新期歷史所發展益於我改革放政策益於平建設環境較寬松術氣氛益於我廣史家拓進取益於黨政府力支持
看績同新期史研究現問題容忽視傳統思想文化反思面歷史虛主義思潮19~80代甚流行;近現代史研究面20世紀90代現告別革命思潮革命與現代化立起些問題經史界深刻反思糾新期馬克思主義史主流位遇嚴峻挑戰20世紀80代初面新立幾十馬克思主義史斷遭受簡單化教條化危害史界曾經度現淡化馬克思主義理論傾向些提馬克思主義論喊乾嘉錯誤ISl號些思想新期直蔓延甚至形思潮針些錯誤思潮尚鉞、尹達、劉、羅爾綱等史家結合自史研究論述何待馬克主義理論及堅持馬克思主義重要問題些問題我《新史五十》論述白壽彝、羅爾綱、漆俠等著名史家都強調史研究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重要性新期通史、史史、太平史、經濟史研究等面取巨術說明馬克思主義並妨礙術研究極促進歷史研究發展馮爾康談自社經濟史研究談馬克思主義宏觀理論影響及20世紀五六十代史界封建社許重問題爭論影響關於歷史研究說:關於史理論我強調實證與理論結合實證史定要升理論能滿足於般性陳述①何茲全、林甘泉等史研究面做巨貢獻者唯物史觀斷遭受責難情況明確表示自仍堅信唯物史觀些值我習
㈣ 歷史上著名的皇帝
秦始皇
秦始皇,名嬴政。生於公元前259年,死於公元前210年,活了50歲。他是中國的第一個皇帝,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極富傳奇色彩的劃時代的人物。
漢武帝
漢武帝,名劉徹。是西漢的第五位皇帝,是具有雄才大略的一代雄主。他生於公元前156年,死於公元前87年,活了70歲。他的父親是景帝劉啟,祖父是文帝劉恆,曾祖父是高祖劉邦。他4歲立為膠東王,7歲立為太子。公元前141年景帝病逝,16歲的劉徹登基,是為武帝。他是公元前141年棗公元前87年在位,計54年。
景帝對太子劉徹的教育,有他特殊的想法。為了把太子劉徹培養成一個合格的皇帝,給他特意選配了一位儒學大師衛綰。本來漢初至今,在道家黃老思想的影響下,幾代君主都無一例外地提倡黃帝、老子之學,主張清靜無為,因循守成。但是,景帝面對紛亂的國內外現狀,隱隱感到無為而治的黃老之學已不能適應國家發展的需要。他很有遠見地開始寄希望於儒家學說。為此,他決定把對儒家學說有著深湛修養的、為人行為端正的衛綰,選作太子劉徹的老師。以後的實踐證明,這一決定是非常正確的。
劉徹是個好學上進的皇太子。他的興趣十分廣泛。他學黃老,習儒術,調絲竹,作辭賦和舞刀劍。他胸襟開闊,廣結良友。他作為皇太子,平時學習父皇如何理政,也注意觀察大臣的舉止言行。為將來順利接班,他作著全面的准備。公元前141年,他16歲,景帝為他舉行了隆重的冠禮。加冠典禮的舉行,說明皇太子可以有資格有能力獨立掌權了。不料,在冠禮之後,景帝突患重病死去。當日,皇太子劉徹即位,君臨天下,是為武帝。
16歲的少年天子,雄心勃勃,欲為國效力,一展才華。武帝胸中有數。他深知,要想治理好國家,就必須選賢任能。他登基後的第一件事,就是下詔舉賢。消息傳遍全國,國內學子振奮。或舉薦,或自薦,各地賢良之士,紛紛匯聚京師。武帝十分重視,親自出題,親自閱卷,親自面試。他從中選拔了大批人才。而尤須特別提到的一件事是,他從中選拔了一位拔尖的儒學大師董仲舒。
董仲舒自幼熟讀儒家經典。據說,為了刻苦攻讀,他三年不出門,以致不知春夏秋冬。武帝早已微知其名,此次親閱其試卷,被其驚人的論點、嚴謹的邏輯和優美的語言所懾服。在其試卷上批了?#36132;良之首?#22235;個大字,並命速傳董仲舒進宮當面策問,即天子面試。
策問的當天,武帝就天道、人世、治亂等三個方面的問題,進行了三次策問,董仲舒一一從容作答,史稱?#22825;人三策?#12290;?#22825;人三策?#20027;要是說,君主受命於天,就要奉行天道。天道,就是使國家走向大治的途徑。而儒家的仁義禮樂,是推行天道的具體方法。國家的治亂關鍵在於國君。國君首要的是用人。用人得當,方法正確,國家就會大治。反之,國家就會大亂。他建議?#32610;黜百家,獨尊儒術?#12290;
武帝被他的君權神授、天下一統的宏大理論所振奮。他要以儒家學說治國了。後來,經他的老師丞相衛綰的建議,武帝批准,?#32610;黜百家,獨尊儒術?#25104;為漢朝推行新政的指導思想。
人是推行新政的根本。為了選拔通曉儒經的學士,武帝想了很多辦法。有察舉選拔,天子徵召,上書自薦和設立太學等。武帝選人用才,不拘門第,不論輩分。這就使許多有才之士,得到了重用。這對推行武帝的新政起到了關鍵作用。
武帝下令修增漢律,對各級官吏嚴加管理。有功則賞,有過則罰。
武帝推行了?#25512;恩令?#65292;以削弱各諸侯國的勢力。汗高祖劉邦,實行的是周代的分封制和秦朝的郡縣制相結合的制度。除15郡外,又設立了9個諸侯國。封國的諸侯王,權勢很大。他們在本國有人事權、財政權,甚至有部分的軍事權。他們逐漸鬧起獨立來。景帝時,吳楚七國終於叛亂。叛亂雖然被鎮壓下去了,但諸侯國強大的勢力終究是塊心病。武帝想解決這個難題。
大臣主父偃建議實行?#25512;恩令?#12290;其主要內容是,在諸侯國內,諸侯王雖有幾十個王子,原來只有嫡長子可以繼承王位。現下令,推恩各諸侯王,可以在其國內用自己的領土,分封王侯。這樣,大諸侯國就自然分解為幾十個小國了。表面上恩及他們,實則是削弱了他們的勢力。這個政策的實行,大大地加強了中央集權。
武帝採納大臣桑弘羊的建議,決定統一貨幣。下令取消郡國鑄幣權,郡國原有舊錢一律收回銷毀。鑄幣權歸中央所有,統一發行五銖錢。這一舉措,有力地推動了漢朝經濟的發展。
武帝重用大將軍衛青、霍去病,三次反擊匈奴的侵擾,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強盛近百年的塞北匈奴,從此逐漸衰落。漢朝北部邊境10餘年沒有發生戰爭。
武帝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由張騫開辟的東起長安,中經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翻過帕米爾高原,通向中亞和西亞,西達地中海東岸的貫通亞歐的大通道,綿延1000餘公里,後人稱為?#19997;綢之路?#12290;這條大通道的開辟,對中西經濟、文化的交流,對中國多民族國家的形成,意義重大。
武帝於公元前87年病逝。
唐太宗
唐太宗,名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個皇帝。生於599年,病死於649年,死時50歲。18歲,隨父李淵起兵反抗暴虐的隋煬帝。19歲,隨父攻進隋朝首都長安,滅隋,立唐。李淵即位,就是唐高祖。李世民封為秦王,其兄李建民立為皇太子,其弟李元吉封為齊王。27歲,發動玄武門之變,殺兄李建民,弒弟李元吉。李淵退位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為皇帝,就是唐太宗。年號貞觀。
唐太宗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好皇帝,是一個很有作為的政治家。他是治世的明君。他之所以把國家治理得很好,主要是由於他善於聽取各種不同的意見。他深知,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明君兼聽,昏君偏信。這是大臣魏徵跟他講的。有一次,太宗虛心地問魏徵,明君和昏君怎樣才能區分開?魏徵鄭重地答道,國君之所以聖明,是因為他能廣泛地聽取不同的意見;國君之所以昏庸,是因為他偏聽偏信。說完這句話之後,他又舉了歷史上正反兩方面的例子加以論證。他說,古代堯、舜是聖君,就是因為他們能廣開言路,善於聽取不同意見,小人就不能蒙蔽他。而像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這些昏君,住在深宮之中,隔離朝臣,疏遠百姓,聽不到百姓的真正聲音。直到天下崩潰、百姓背叛了,他們還冥濛不知。採納臣下的建議,百姓的呼聲就能夠上達了。魏徵的這些至理名言,深深地銘刻在唐太宗的心裡。
從此,唐太宗便格外注意虛心納諫。他不管你是什麼人,也不管你提意見的態度如何,只要你的意見是正確的,他都能虛心接受。這里有一個?#22238;天之力?#30340;真事。當時,唐太宗下令,要把洛陽破敗了的乾元殿修飾一番,以備作為到外地巡視的行宮。對於皇帝來說,想要修理一下小小的行宮,本來是小事一樁。
可是,有一個小官張玄素,卻上了一道奏摺,痛陳此舉不妥。他說,修了阿房宮,秦朝倒了;修了章華台,楚國散了;修了乾元殿,隋朝垮了。這都是歷史的教訓。現在,我們唐朝百廢待興,國力哪裡比得上當年的隋朝?陛下在國家的破爛攤子上,繼續役使飽受戰亂之苦的百姓,耗費億萬錢財,大興土木。陛下沒有繼承前代帝王的長處,繼承的卻是百代帝王的弊端。如果從這一點看,陛下的過失遠遠超過了隋煬帝。
這是一道筆鋒犀利、擊中要害的奏摺。
但是,小小的張玄素,竟敢把英明的君主唐太宗比作昏聵的暴君隋煬帝,冒犯天威。這不是拿雞蛋往石頭上撞么?滿朝文武都為他捏一把汗。人們都在觀察唐太宗的反應。假如不是唐太宗,而是別的皇帝,看到這一大不敬的奏摺,當即會雷霆震怒,不僅張玄素人頭落地,而且會株連九族。但是,唐太宗就是唐太宗。他不僅沒有怪罪張玄素,反而下令召見他。此時的唐太宗想進一步地試一試張玄素的膽量,就直問道,卿說我不如隋煬帝,那麼,我和夏桀、商紂相比,怎麼樣呢?要知道,夏朝的桀王和商朝的紂王,都是歷史上臭名昭著的暴君。唐太宗這樣問,自有深意。不承想,這個張玄素卻直截了當地答道,如果陛下真的修了乾元殿,那就和夏桀、商紂一樣昏亂。
聽到這句答語,唐太宗不僅沒有發怒,反而被深深地感動了。他想,一個小官,敢於冒死直諫,為了什麼,還不是為了他的江山社稷?因此,唐太宗收回了他的諭旨,停止重修乾元殿。並且表揚了張玄素,同時賞給他500匹絹。對此事一直關注的魏徵,聽到了這個完滿的結局,頗為感觸地嘆道,張公論事,有回天之力,這都是因為是有高尚道德的君子說的話呀!
這個?#22238;天之力?#30340;真事,充分地說明了唐太宗的虛心納諫。
唐太宗還有一個優點,就是知錯必改。有一次,他得到了一隻精美絕倫的鷂鷹。他一時忘記了魏徵平時說的國君不可玩物喪志的話,就興味十足地把鷂鷹放在臂上,逗著玩。不料,巧遇老臣魏徵。唐太宗一時情急,趕忙把鷂鷹藏在懷里。其實,魏徵早已把一切看在眼裡,卻故作不知。走上前去,特意講起古代帝王追求逸樂之事,旁敲側擊帝王不可玩物喪志。唐太宗擔心時間長了,鷂鷹悶死。但是,魏徵說得沒完沒了,唐太宗自知理虧,不敢打斷。結果,鷂鷹還是悶死在懷中。
唐太宗知錯必改,知人善任,且胸有大志。在民族政策上,他把少數民族和漢族看成一家,對少數民族採取了安撫、和親的正確政策。少數民族對唐太宗的政策措施,心悅誠服。唐太宗便具有了很大的向心力,他們紛紛來歸,並尊稱唐太宗為?#22825;可汗?#12290;
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了吐蕃王松贊干布。這是漢藏民族關系史上的一件大事。作為嫁妝,文成公主帶去了大批珍寶、經典、醫書、寶器、金銀、金鞍、佩飾、錦緞、葯品,還有食物、飲料、種子、樹木,還有獅子、鳳凰,等等。文成公主帶去的是中原地區的先進的文明。松贊干布對這樁婚事非常滿意。他對唐太宗自稱女婿,上表祝賀唐太宗遠征的成功。這次聯姻加強了漢藏民族之間的團結,也促進了藏族經濟的發展。
由於用人得當、政策對路、輕徭薄賦、寬刑輕法,使得唐太宗時期的經濟、政治、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唐太宗的貞觀時期,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社會穩定,文化昌盛,史稱?#36126;觀之治?#12290;
唐朝一共有24個皇帝。下面就是宋朝了。
宋太祖
宋太祖,名趙匡胤。是宋朝的開國皇帝。927年出生,976年病死,在世49年。960年,34歲登基,當了皇帝。在位近16年。他是一個很有作為的皇帝。
宋太祖皇位的取得,有其特殊性。他的皇位,不是繼承得來的,也不是起義奪來的,而是異姓發動政變搶來的。這個政變就是歷史上有名的?#38472;橋兵變?#12290;趙匡胤原為五代時後周的一位重臣,握有朝廷的軍政大權。後周世宗死,7歲的小兒即位。第二年,國都開封傳言,北方契丹犯邊。大將軍趙匡胤得旨,親率大兵出城御敵。大軍走到開封東北40里的陳橋驛就停下了,當晚駐扎在這里。經過他的周密籌劃,第二天,官兵在他身上加披象徵皇帝的黃袍,一律推舉他為皇帝。他就這樣當了皇帝。?#38472;橋兵變?#26159;不流血的兵變。其本身無所謂對錯,主要是看宋太祖的所作所為,是否有利於歷史的發展。
宋太祖的最大的歷史貢獻,就是結束了自安史之亂以來,200多年的分裂割據的局面。從而,實現了全國的大一統。這是民心所向,眾望所歸。為了實現全國統一,他高瞻遠矚,採取了很多有力的措施。
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他不動聲色地玩了一個?#26479;酒釋兵權?#30340;把戲。
這要從唐朝的藩鎮割據說起。而藩鎮的出現,與節度使的設置有關。唐朝先在沿邊地區設立節度使。節度使的許可權很大,總攬各州的軍政大權。安史之亂以後,唐朝對投降的叛亂分子,立即授以節度使名號,仍令其照舊統領舊部、就地。他們的屬地逐漸變成了一個個小獨立王國,被稱作藩鎮。
藩鎮權勢漸大,不聽中央指揮,各自獨立。這就是?#34281;鎮割據?#12290;?#34281;鎮割據?#26159;從唐代宗時[762年]開始的。自此以後,中國陷入了長達200多年的分裂局面。這種分裂局面,都是節度使專權,從而導致藩鎮割據造成的。趙匡胤即位之後,曾同政治家趙普談了一次話。他虛心地問道,我想平定天下長久不息的戰亂,你有什麼好辦法嗎?趙普誠懇地回答,有一個好辦法,就是對方鎮的節度使,逐漸削奪他們的權力,限制他們的錢糧,收回他們的精兵。真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宋太祖豁然開朗。
?#26479;酒釋兵權?#65292;就是他實施的第一個步驟。有一天,他專門宴請幾位重臣。酒酣耳熱之際,他說道,人生在世,無非是享受榮華富貴,並使子孫過上好日子。你們何不交出兵權,購置田宅,飲酒作樂,安度晚年呢?大臣們一聽,全都明白了。第二天,他們就都老老實實地交出了兵權。宋太祖授給他們有職無權的高官,讓他們在酒池肉林中度日。就這樣,宋太祖不費一刀一槍,就收回了兵權。
為了使軍權高度集中,宋太祖又創造了行之有效的?#26356;戍法?#12290;所謂?#26356;戍法?#65292;就是中央的禁軍,要按期輪流到各地戍守。將領也要經常調換,使?#20853;無常帥,帥無常兵?#12290;這就造成了?#20853;無常將,將無常兵?#30340;局面。將兵之間生疏,有利於防止軍隊叛變。歷史證明,這一方法,是防止軍閥割據的成功舉措。
宋太祖又針對當時的周邊形勢,提出了?#20808;南後北?#30340;統一全國的戰略方針。南,指的是荊湖、後蜀、南漢、南唐等割據政權。趙匡胤對他們採取了剛柔相濟、軟硬兼施的政策,收到了顯著的效果。他實施各個擊破的策略,迅速地滅掉了幾個小朝廷,實現了南方一統。而對投降的國主,一律封以有名無實的高官,使他們享受榮華富貴。而換來的卻是國家的統一,社會的安定。
宋太祖也是一個善於納諫的皇帝。有一次,有一個臣子立了大功,應予提拔,授給官職。但是,趙匡胤就是看不上他,不同意給他陞官。直言敢諫的大臣趙普上奏,請皇帝批准給該人陞官。宋太祖想,你啥事都管,這次我就是不答應你。看你怎麼辦。他帶點挑釁意味地對趙普說,我就是不想給他陞官,有法你想去!趙普不急不躁地答道,刑,是用來治罪的;賞,是用來獎功的。這是古今的道理。況且,刑罰是國家的刑罰,不是陛下你個人的刑罰。怎麼能從個人的喜怒出發,想怎樣就怎樣呢!
這就是說,陛下你應該講原則,不要耍小孩子脾氣。一席話,說的宋太祖自知理虧,但奈於情面,他一言沒發,站起來就回宮了。可是,固執的趙普卻緊追不舍。宋太祖入宮,他就立在門外等候。出以公心的趙普,很有你不批准,今天就不善罷甘休之意。宋太祖一看,也沒有辦法,是自己不對,就批准了他的要求。
宋太祖終於實現了全國統一的願望。他經過了16年艱苦的南征北戰,才結束了從安史之亂到十國紛爭的200餘年的割據局面。這是他對中國多民族國家的一個重要貢獻。
宋朝之後是元朝。
元太祖
元太祖,名鐵木真。是元朝的開國皇帝。1162年出生。22歲,第一次稱汗,是為蒙古乞顏部可汗。1206年,45歲的鐵木真統一各部,建立蒙古國,被尊為成吉思汗。1227年,66歲病逝。
成吉思汗的歷史貢獻之一,是由於他的努力,在歷史上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棗蒙古族。在他之前的數百年間,蒙古高原上部落林立,互不統屬,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民族。
鐵木真,是鐵匠的意思。鐵木真的父親叫也速該,是蒙古一個部落的首領。鐵木真的母親是月倫夫人。鐵木真9歲時,他的父親也速該,被塔塔兒人毒死。鐵木真牢牢地記住了這一點。也速該的部眾,紛紛離散而去。月倫夫人和幾個兒子孤立無援,陷入困頓之中。而其對立面泰赤烏貴族,對其發難,也拋棄了他們。鐵木真兄弟在苦難中逐漸長大成人。泰赤烏貴族認為,鐵木真很危險,對他心存恐懼,想盡早除掉他。他們派許多兵,到處搜捕鐵木真。鐵木真在森林裡躲藏了10多天,終於脫逃。少年的苦難生活,磨練了他的意志。
鐵木真牢記他的仇敵,一是殺父的塔塔兒人,一是害己的泰赤烏人。為了報仇,他想到了聯合克烈部的脫里汗。這個汗,後來稱王汗。他們有聯合的基礎,就是塔塔兒人是他們的共同敵人。而且,鐵木真的父親,也是脫里汗的?#23433;答?#65292;即盟友。但是克烈部地廣人眾,而且脫里汗又是父輩,要想同人家結盟,必須態度誠懇,謙恭。此時的鐵木真,已經具備了政治家的素質。他經過深思熟慮,對脫里汗謙卑地說:?#20320;是我父親的舊安答,像我的親生父親一樣。我把娶妻時,妻子給姑父的禮物黑貂鼠皮襖,獻給你。?#28982;後,恭敬地將皮襖獻上。脫里汗看著眼前威武的年輕人,又受到如此尊重,十分高興,便同意接納他們。從此,鐵木真就逐漸走上了振興之路。
以後,經過征戰分合,互有消長,經幾個部落的共同推舉,鐵木真就作了蒙古乞顏部的可汗。這是他第一次稱汗。時年22歲。這時在很多方面,他已經顯露出領袖的才能。
1202年,強大了的鐵木真,消滅了宿敵塔塔兒人。
同年,鐵木真和王汗的聯盟大軍,又大敗敵對諸部聯軍。
1203年,鐵木真和王汗決裂。隨後,鐵木真消滅了王汗及克烈部。王汗的勢力范圍全部歸鐵木真所有,鐵木真成為蒙古高原最強大的勢力。此後,鐵木真的大軍,所向披靡,消滅了太陽汗的乃蠻部。就這樣,鐵木真征服了幾乎整個遼闊的蒙古高原。於是,就在1206年,鐵木真再一次稱汗。薩滿教巫師進一稱號:?#20320;是最高的君主,最高的主命你採用成吉思汗的稱號。成是強大、堅強的意思。成吉思是這個詞的復數。成吉思汗就是最高君主或王中之王。?#20174;此,鐵木真就獲得了這個獨有的特殊稱號。同時,成立了大蒙古國。這就標志著一個蒙古民族共同體出現了。
成吉思汗的第二個貢獻,就是為建立大一統的元朝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大軍繼續征討,他削弱了金朝,滅掉了西夏。他死之後,他的子孫們又繼續他未竟的事業。1234年,金朝滅亡。1279年,南宋滅亡。蒙古貴族建立了地域遼闊的元朝。從而,結束了唐朝末年分裂割據的混亂局面。
成吉思汗還率領20萬大軍進行了野蠻的西征,經中亞,西亞,最遠到達歐洲的裏海。給當地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這種行為應該徹底否定。
明太祖朱元璋
功績一:
經過多年艱苦卓絕的征戰,削平群雄,結束了蒙元的統治,統一了全國,建立了嶄新而強大的國家,恢復了漢民族在傳統中國疆域內喪失已久的政權。
說明:
元朝末年政治腐敗,天下大亂間,各地起義軍風起雲涌。朱元璋自參加紅巾軍不久,就以自己的英勇與才智獲得賞識,並努力拚搏,終於從一名普通士兵成長為一支勁旅的統帥,進而率軍消滅了相鄰的好幾個比較強大的割據政權,然後北伐蒙元,一路勢如破竹之下,很快就克復了元朝的都城大都(即今天的北京)。之後,朱元璋又經過幾次討伐,最終統一全國,建立了大明朝。
中國歷史每逢亂世時,便是群雄逐鹿中原爭奪天下的時候,但每次混戰到最後,則又必定會回落到各家歸一、天下一統的局面。而這最後的勝者,通常也總也有其勝出的理由。無論是劉福通、朱元璋,還是張士誠、陳友諒、方國珍,對於腐朽的蒙元統治者來說,那當然都是正義之師;但若拿各支農民軍互相比較的話,那恐怕就沒有正邪之分了——各家都是為了推翻元朝的統治,建立自己的漢族人的政權不是?所以,朱元璋最後的勝利是無可指責的,他既非繼承,也非竊取,而是全憑自己誠實的奮斗奪得這誰都可以奮力搶奪的天下的。事實上,歷代開國皇帝中,朱元璋得國之正是罕有對手可比的。
為什麼最終是朱元璋代表群雄、更代表人民完成了統一國家、結束戰亂、恢復漢民族政權的使命?這究竟是歷史的偶然還是必然?我想,這固然是命運和上天對朱元璋的眷顧,卻也是朱元璋自身才智、力量和德行等綜合優勢的最終勝出,比如朱元璋的軍隊紀律嚴明,對老百姓秋毫不犯,深得民心;比如他的軍隊將士齊心,整體戰鬥力極強,尤其能打惡仗、硬仗;又比如朱元璋在戰略上高瞻遠矚,決策一貫正確,並且高參盡心、猛將雲集……
功績二:
恢復乃至極大地增強了漢族(也包括同被壓迫的同為炎黃子孫的許多其他民族)的民族地位和民族自信心,修復並光大了已經大傷元氣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解說:
元朝統治中國時,蒙古人對漢族施行多種種族歧視政策,比如,第一,老百姓被劃分為四等人,漢族是最低一等;第二,殺死蒙古人者,償命,殺死漢人的,罰交一頭毛驢的價錢;第三,漢族老百姓所娶新媳婦的出夜權必須交給蒙古保長;第四,漢人不能擁有武器,連菜刀也只能幾家合用一把,且由保長負責菜刀的保管;第五,漢人賦役沉重,常年生活在貧苦中,一旦遭遇災荒那就性命難保;第五,漢族無有公職的普通百姓不允許取名字,只能以出生日期為名(所以朱元璋本來叫朱重八,朱元璋這個名字和徐達、常遇春、湯和等名字一樣,都是參加紅巾軍才取的)……
正是在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以後,以漢族為主體的各民族才得以取消了前朝種種落後、殘酷的種族歧視政策,朱元璋並沒有對蒙古人以牙還牙,而是實行各民族一律平等且互相尊重的政策,這使中國在民族和解的基礎上再次邁向了繁榮與強盛。
明朝二百多年間,漢人之鮮明風骨在歷朝歷代可謂僅見,明朝軍隊包括海軍在多次大的對外戰爭中所表現的強勁戰鬥力在總體上也比其他朝代要牛——這其實正是漢族恢復正朔地位後所建立起的極強大的民族自信心的集中表現。
至於朱元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恢復和廣大,實際也是融合和貫通在他整個的軍事活動和施政過程中的,比如朱元璋對鄉村基礎教育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普及,比如他對古代文化經典的研讀、推崇和運用,等等。舉一個朱元璋為自己子孫後代取名的例子。朱元璋給自己的兒子輩取名以單字,如太子朱標、燕王朱棣、寧王朱權……這一輩的名字都帶有「木」字偏旁;朱棣的三個兒子按朱元璋的意思分別取名為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都帶「火」字偏旁)……金、木、水、火、土,陰陽五行之術,長時期內都屬中國傳統文化中精髓之一。朱元璋在這樣的事情上都給出了這般極富傳統文化意味的規定,其對傳統文化之領悟、鑽研之深也可見一斑,其對光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做之努力由此也可見一斑。
康熙
第一,削平三藩,鞏固統一。三藩是指三個降清的明將:平西王吳三桂,鎮雲南;平南王尚可喜(子之信),鎮廣東;靖南王耿繼茂(父仲明、子精忠),鎮福建。他要削平三藩,強化皇權。
第二,統一台灣,開府設縣。從而加強了中央對台灣的管轄,促進了台灣經濟文化的發展。
第三,抵禦外侵,締結和約。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同俄國在尼布楚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表明康熙帝獨立自主外交的勝利。
第四,親征朔漠,善治蒙古。蒙古成為清朝北部堅固的長城。
第五,重農治河,興修水利。停止圈地,招徠墾荒,恢復生產。
第六,移天縮地,興建園林。康熙先後興建暢春園、避暑山莊、木蘭圍場等,乾隆又大興「三山五園」——香山靜宜園、玉泉山靜明圓、萬壽山清漪園(後改名頤和園)和圓明園等,將中國古典園林藝術推向高峰。
第七,興文重教,編纂典籍。他重視文化教育,主持纂修了《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律歷淵源》、《全唐詩》、《清文鑒》、《皇輿全覽圖》等,總計60餘種,2萬余卷。
㈤ 考前如何復習高中歷史
轉載以下文章供你參考:
新課程背景下的高中歷史復習策略淺談
福鼎一中 陳德康
【摘要】新課程背景下,如何適應新高考?三輪復習法是高三歷史復習的一種好模式,我們應該用新的史學觀念統領復習內容,用新的復習觀念貫穿復習過程。
【關鍵詞】新高考 三輪復習法 更新觀念
隨著新課程的實施,新高考正向我們走來。我們將應如何應對?心若在,夢就在,一切將重頭再來。在新課程背景下,我們根據本省實際情況,結合廣東、江蘇、山東等省備考經驗,提出了以下幾點粗淺看法。
一、構建三輪復習模式
三輪復習法是經過長期探討形成的科學有效的復習方略,符合當年高考和教材實際。我們應面對新課標實際,按照新課標要求,建立起與新課程相配套的新三輪復習模式和運行程式。一輪重基礎、二輪重綜合、三輪重訓練,已成大家共識。但如何操作,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下面,我們著重介紹二種做法。
1、「基於教材、立足考綱」復習法
⑴復習內容及總體時間安排
輪次 時間 復習內容 命題范圍 驗收方式
第 暑期一個月 必修一 必修一 單元測試
一 9月初至10月中旬 必修二 必修一二 半期考
輪 10月中旬至12月初 必修三 必修一二三 單元測試
復 12月初至09年1月初 重大改革的回眸 單元測試
習 09年1月初至2月中旬 歷史人物評說高考內容 模擬考(一)
第 09年2月下旬至 古代史 單元測試
二 09年5月中旬 近代史 高考內容 省檢(一)
輪 現代史 高考內容 省檢(二)
選修模塊 單元測試
第
三 09年5月中旬以後 回歸考點
輪 關注熱點 高考內容 模擬考(三)
模似訓練 模擬考(四)
⑵具體操作
第一輪復習仍是單元復習,其要求是緊扣課標和考綱,根據教材順序,循序漸進地復習。堅持「全面、系統、扎實、靈活、規范」方針,全面落實單元基礎知識,系統掌握單元線索和階段特徵,科學、合理地建立單元知識結構,合理、有序地培養通識能力,力求落實基礎知識,提高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培養綜合意識和知識遷移能力。本輪復習的重點是抓基礎,對基礎知識的復習要全,不留死角;將基礎知識落實砸牢,使之步步到位。
第二輪復習是按考綱規定進行通史加專題的復習。根據考綱要求,把必修內容按時序分古代、近代和現代三大部分,古代史包括古代中國和古代希臘羅馬,近代史包括近代世界和近代中國,現代史包括現代世界和現代中國。同時根據考綱把每一斷代史內容再分成政治、經濟、思想等專題。本輪復習時,既要著眼於通史知識體系的構建,又要鞏固各時段的專題知識體系,兩者相互穿插、整合,從而理清歷史知識的縱橫聯系,建立起合理通達的學科知識體系和知識結構。
第三輪復習要緊扣教材,查缺補漏。加強基礎知識的鞏固和能力的培養,同時針對高考的熱點、難點,適當進行跨學科的綜合聯系和復習。以考帶練,以練促考。加大材料綜合題的閱讀量和訓練量。加強與其他先進地區的經驗交流,特別是對最新高考信息的捕捉。並注意調節學生考前心理。
⑶特點
該復習方法的特點:一是比較平穩,特別是第一輪復習是按照教材順序,即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和選修模塊,循序漸進地復習,學生能較快地進入復習狀態。二是重在打基礎,圍繞著考試內容,通過多種方式進行溫故知新,這對歷史基礎知識不是很好的學生來講,更為有利。
採用該復習法,特別要注意一個難題,即如何做到復習不是單純的重復?尤其是要處理好第一輪與以前歷史教學的關系,第二輪與第一輪的關系。有人把平時的學習比作在顯微鏡下觀察部分事物,而把復習比作在望遠鏡下觀察事物的整體。所以復習時應把教材重新組織,把它再加深提高,以促進消化和吸收。
2、「基於考綱,重整教材」復習法
⑴復習內容及總體時間安排
輪次 時間 復習內容 命題范圍 驗收方式
第 2008年暑 中國歷史(古代—近代—現代 中國古代史 階段測試
一 假開始至 世界歷史(古代—近代—現代) 中國近代史 半期考
輪 2009年1月 中國現代史 階段測試
復 底2月初 選修一、選修四模塊 世界古代史
習 世界歷史
必修一、二、三選修一或選修四 期末考試
第 09年2月 中國歷史(古代—近代—現代) 模擬考(一)
二 中旬至 世界歷史(古代—近代—現代) 高考內容 省檢(一)
輪 09年5月 選修模塊 省檢(二)
中旬 模擬考(二)
第 09年5月 回歸考點
三 中旬以後 關注熱點 高考內容 模擬考(三)
輪 模擬訓練 模擬考(四)
⑵具體操作
第一輪復習,建立基於考綱和課標的整體搬家式的通史復習架構。即按考綱的內容時序體系,將按課程標准所設專題編寫的教材知識整體分配到這一復習體系中,不作大的改動,保證原有教材的完整性,但又使學生能夠有一些通史感。如中國古代史包括:專題一「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專題二「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專題三「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專題四「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化」。在第一輪復習中,教師引導學生根據課標和考綱進行全面復習、扎扎實實、逐專題逐課地復習;知識求面、求廣暫不求深;求基礎暫不求知識的縱橫聯系和綜合;線索求大暫不求細;同時注重學生識記、理解、分析、歸納、綜合等基本能力的培養。
第二輪復習,立足考綱、重整教材,建立真正意義上的「通史」,注重史實歸類整合、注重階段特徵。第二輪復習要求在第一輪復習基礎上,進一步打通必修模塊之間的聯系,將散見於必修教材各專題、各課中的同一朝代或同一時期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相關內容給予縱橫聯系,形成前後貫通、全面系統的知識專題。具體操作:組建14個完全意義上的通史單元,如中國古代史包括:單元1「先秦」、單元2「秦漢」、單元3「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單元4「宋元」、單元5「明清(1840年前)」。每一單元下設以下內容:建立時序、階段特徵、知識結構、同步訓練。第二輪復習要求學生在更高的層次上把學過的知識簡單化、規律化、系統化。學習是一個由薄到厚的過程,復習則是由厚到薄的過程。通過第二輪復習,引導學生藉助比較、組合、刪減、抽象等思維過程,獲得一個更核心更簡單的規律性知識框架,將學科知識變成學習者的知識。
第三輪復習,主要任務是重新回歸考點,鞏固考點,並進行模擬訓練。在復習的最後階段,根據考綱,我們必須再回到考點上,根據考點深度與難度,同考點進行一次對話與交談,在對話中進一步加深對史實的了解。最後階段的訓練,要注意試題的質量,強調等到時等量訓練,應通過訓練培養學生的答題感,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答題的最佳路徑。
⑶特點
該復習方法的特點:一是比較靈活,根據課標和考綱,對教材進行了重新整合,使各輪次學習和復習有了明顯區別,從技術上避免了復習不是單純的重復。二是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尤其是有利於歷史基礎較好的學生,教材經過重新整合後,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和能力提高。
採用該復習法,特別要注意一個難題,即如何重新整合教材?尤其是第二輪復習,要進一步打通必修模塊之間的聯系,將散見於必修教材各專題、各課中的同一朝代或同一時期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相關內容給予縱橫聯系,形成前後貫通、全面系統的知識專題;每一單元下設以下內容:建立時序、階段特徵、知識結構、同步訓練。這無疑會大大增加教師的備課量,也對教師的歷史專業素養提出很高的要求。
二、更新觀念迎接新高考
高中新課程改革,首先要求我們改變落後的觀念。只有改變舊的觀念,才能經得起新高考的檢驗。
1、用新的史學觀念統領復習內容
通觀高中《歷史課程標准》,「我們可以發現其中較突出地體現了三種史學觀念—唯物史觀、文明史觀和全球史觀。對這三種史觀的把握,既是我們進行新課程教學的前提,也是我們備考新課程高考的基礎」。[1]
⑴唯物史觀
建國後的中學歷史教學體系是依照馬克思創立的唯物史觀建立起來的。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的唯物史觀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其中以羅榮渠為代表的現代化史觀備受矚目。尤其要關注以下幾個現代化史觀的觀點。
①現代化定義:18世紀後半期西方工業革命以後出現的一個世界性的全球發展階段進程。從廣義來看,我們可以把現代化理解為工業革命以來的生產力發展引起了社會生產方式的大變革,進而引發了全球政治、文化、思想、社會組織、社會行為等系列領域的深刻變化。而從狹義來看,則可以理解為第三世界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縮小與發達國家差距的過程。
②人類社會的發展歸根到底是以生產力的發展為核心的,但同一性質和水平的生產力可能與幾種不同的生產關系相適應。現代史觀認為,到目前為止,人類社會的生產力無非是經歷了三次大的躍進——工具製作和火的使用、農業生產力和工業生產力,而同一生產力可能會導致不同的生產關系。例如工業生產力可能導致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也有可能導致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還有可能導致既包括社會主義因素,又包括資本主義因素的生產關系。
③非經濟因素對歷史發展起著巨大作用。過去我們對非經濟因素的評價,僅局限於承認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起反作用,但現代史觀認為,事情絕非如此簡單。親緣關系、宗教觀念、政治權力等非經濟因素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有時是非常致命的。
⑵文明史觀
我國研究文明史的學者中,馬克垚教授和趙林教授是比較突出的兩位。下面簡要歸納文明史觀對新課程教學的影響。
①文明史觀認為歷史研究中可以獨立說明問題的基本范疇或單位是文明。在舊課程中,我們的教學體系是以五個社會形態的變化為依據建立起來的,而文明史觀有更多樣的分類方法。例如,根據文明形態,可以分為採集文明、狩獵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後工業文明等;根據地域特點,可以分為古代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中國文明等;根據宗教特點,可以分為中世紀的西方基督教文明、阿拉伯伊斯蘭文明、中國儒家文明等。
②文明史觀強調的是長時段的歷史變遷。以文明作為研究單位時,就不可能一一照顧到具體的國家和民族的變遷線索,而必須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具體的時間和地域來把握歷史發展的宏觀特徵,即以更廣闊的視野,突破國別史、朝代史的界限,才能更好地挖掘事物的本質特徵。例如,我們把「歐洲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與發展」作為一個專題,其立足點就是把它視為人類近代政治文明的一個進步。在講述這一制度文明時,涉及英、美、法、德等多個國家,正是這些國家幾百年的發展才顯示出代議制的特徵。
③文明史觀認為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同樣重要。政治文明、經濟文明和精神文明雖然都屬於文明的不同剖面,但它們都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並未存在教條化的誰決定誰的的問題。例如,建國後毛澤東極其強硬的對外政策成為了新中國政治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也不是單純由當時中國的生產力水平所能夠解釋得通的,這需要從毛澤東的個人性格和1840年以來中國的歷史中去尋找答案。
④文明史觀認為應該在歷史中尋找對今天仍然起作用的東西。中學歷史課程存在的理由就是幫助學生認識現實社會,而非進行歷史專業教育。例如,我們並不需要學生掌握完整的古希臘羅馬的內容,只強調當中的民主精神和法律精神,因為這是古代文明留給我們的精神遺產,而且這些精神產品至今強烈地影響著我們的現代社會。
⑤文明史觀強調歷史對個人的影響以及個人對歷史的影響。從文明史的角度看,歷史最激動人心的一面倒不是英雄們金戈鐵馬、氣吞山河的傳奇故事,而是老百姓的桌上餐、身上服如何靜悄悄地改革。例如,隋唐的均田制不只是一項國家政策,它直接關繫到每個農民有多少田可耕;哥倫布到達美洲不只是他個人的偉業,還影響到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
⑥文明史觀的研究方法強調多學科的綜合。20世紀70年代以來,史學與各學科聯系姻成為了大趨勢。例如:「從近年的研討題目看,經濟—社會史的探討范圍涉及經濟發展、農業、工業、貿易與金融的變化,人口、國家社會政策、家庭及社會關系、女性問題、科學及生態、習俗與信仰等各個方面。」[2]
⑶全球史觀
全球史觀興起於20世紀下半葉的美國,在我國較早倡導這一理論的是歷史學家吳於廑先生。全球史觀對我們教學和命題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全球史觀的基本理論特徵之一是對歐洲中心論的批判。強調只有運用全球性觀點,才能了解各民族在各個時代中相互影響的程度,以及這種相互影響對決定人類歷史所起的重大作用。
②全球史觀的興起與當前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密切相關。於沛先生曾指出:「『全球歷史觀』的出現不是偶然的,它是歷史科學自身發展過程中的產物,但它首先是時代的產物,即是15世紀『地理大發現』所開始的全球化進程延續至今,在20世紀下半期這一特定的歷史時代的產物。」[3]
③全球史觀以「社會空間」作為審視歷史的基本單位。如果說唯物史觀以生產力作為審視歷史的基本單位,文明史觀以文明作為審視歷史的基本單位,那麼全球史觀是以「社會空間」作為審視歷史的基本單位。所謂的「社會空間」,是指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生活圈。這種生活圈可大可小,但當中的內容卻直接影響到人類的每一個個體。例如,一種疾病可能在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家庭中存在,同樣,也可以在一個國家、一個洲乃至全球范圍內傳播,理論上任何一個人都有受傳染的可能性。在此思路下,移民史、疾病傳播史、宗教傳播史、植物傳播史、氣候變遷史、生態演變史、風俗流變史、語言演變史等應運而生
④人類的主觀行為在社會規律的面前並非無能為力。全球史觀並不太強調歷史發展的必然性,認為人類社會的本質是中性的,它並不註定要進步,也不註定要倒退,它到底是進步還是倒退,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幹了些什麼,如果他們幹了聰明的事情,這個社會就會進步,如果幹了愚蠢的事情,這個社會就會倒退。因此,個人對歷史影響是巨大的,甚至一些偶然的因素也會極大地改變歷史的面貌。例如,18世紀後全球人口急劇增長並非必然的,它是由很多偶然的因素導致的,其中很重要一點就是原產於美洲的玉米、馬鈴薯、番薯的全球種植。
⑤全球史觀重視整體與局部、中心與邊緣的關系。例如,我們講鄭和下西洋的盛舉時,強調明朝國力強盛,而全球史觀學者卻認為:除此之外,當時印度洋上出現了歷史上少有的海上霸權真空——阿拉伯人勢力衰落,土耳其人忙於中東事務,歐洲基督教徒尚未稱霸,這才給了鄭和下西洋千載難逢的機遇。
2、用新的復習觀念貫穿復習過程
新課程改革向我們傳遞了許多新的觀念,如「新課程要關注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4]基於高中新課程的高考歷史復習在觀念上也關注以下幾個個方面。
⑴從「教師為本」到「學生為本」
作為教師,我們習慣於從「教」的角度去設計教學。以「教師為本」的復習課,不利於學生能力的形成,也難以適應以能力立意為主要特徵的高考改革。我們認為,高三歷史教學要牢固確立「學生為本」、「學生是復習備考的主體」的備考觀。面對新高考,歷史教學必須從關注這節課我講了多少」轉變到「這堂課學生能提高多少」上來;從關注「這道題我布置學生做了沒有」轉變到「這道題學生能從中悟出多少」上來,使歷史復習備考實現從勤奮型向效益型的轉變。
以「學生為本」要求我們教學設計的側重點應放在導讀、導學、導練、導評上。「導讀」重在引導學生學會在課本上圈、劃、注、摘、做讀書筆記、編寫讀書提綱、提煉學習要求等,在做導讀設計時可多通過一些提示性設問來引導學生閱讀。「導學」強調的是教師的釋疑解惑,包含著教師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導練」強調的是教師對訓練試題選擇的把握和監控,試題應有目的性、針對性、有效性、科學性,切忌淪為題海戰術。「導評」關注的是試卷講評課,有練必改,有改必評,評要到位,查找問題,不斷提高。
⑵從「以本為本」到「重整教材」
「以本為本」曾長期左右著我們的教、學、考。在「一本教科書」下,死教、死背、死考,弄得歷史教學死氣沉沉。現在高中歷史新課程教材共有四種版本,「以一本教材」命題已成為歷史,課程改革推動著高考命題必須超越教材命題。超越教材命題,昭示著任何一本教材都無法成為復習的固定藍本,為此,歷史教師必須具有整合意識,重構復習教材。重整教材遵循「求同存異」的原則,應以課標為依據,以人民版和嶽麓版教材為平台,著力整合各種資源,剔除其中遠離課標的知識點,統整二種版本教材的交叉知識點,讓學生一看就能明白掌握什麼?掌握到什麼程度?從而搭建一個適合全體學生展開高效歷史復習的新舞台。另外,審慎處理好必修與選修的關系——一般說來,必修內容可以體現在選修部分的命題中,必須適當注意選修模塊與必修模塊之間的有機聯系。
我們認為在高三歷史教學中應注意整合下列三類資源:資源1:《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准》、《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准解讀》、《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課程教學要求—歷史》、《福建省歷史科高考考試大綱》。資源2:人民版高中歷史教材必修1—3,選修1、2、4;嶽麓版高中歷史教材必修1—3,選修1、2、4。資源3:2007年和2008年新課程省份高考歷史試卷
⑶從「注重強度」到「注重效率」
實踐證明,單靠延長學生滯留學校的時間、加班加點、加大學生學習強度,並不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科學備考、注重實效才是取勝之道。如何提高效率?一是,要通過對課標、考試大綱和多種版本教材的研究,從中發現、提煉核心知識點、主幹知識。二是,要突出課堂教學主陣地,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復習課要注意精講多練,「精講」要講得必要、講得明白、講得精彩,「多練」要強調用問題來驅動學生學習,使課堂充滿探究的氛圍。三是,要加強學生考試技能的培訓,要特別重視非選擇題答卷規范化的訓練。為此,要求學生做到:其一,要嚴格按照答題紙的注意事項和要求作答,特別是不要超出答題區域;要對應好答案與設問的順序,以防顛倒錯位。形式上要段落化、序號化、整潔化。「段落化」指所需回答問題要按答題紙中的序號自成一個段落,使段落分明、條理清晰。「序號化」指回答問題的各個並列要點之間用①②之類序號分隔,使要點突出,一目瞭然。「整潔化」指卷面美觀,整齊潔凈。書寫字體要大小適中,防止過小或過大。其二,答案內容要面全、點齊、話簡。「面全」指所回答問題角度齊全;「點齊」指所回答問題的要點齊全,在把握不準的情況下,可比預測的要點多出1到2個要點,以免失分;「話簡」指回答問題的語言簡潔明了,用史實說話,避免文學化語言。
⑷從「浮於表面」到「細節落實」
有的學生,平時說起歷史,好像什麼都知道,可是考試成績卻令人失望。究其原因:平時學習歷史喜歡誇誇其談,浮於表面,學習不踏實、不落實,歷史基礎知識薄弱,所以,經不起歷史考驗。我們都明白這樣一個道理:上課+不落實=0;布置作業+不檢查=0;100-1≠99=0;抓住不落實的內容+追究不落實的學生=落實。細節決定成敗。
在此,著重談談歷史基礎知識的落實。最基礎的東西最有生命力,最基礎的東西最具有遷移力。歷史復習如何落實基礎知識?一是,通過學生自學教材去落實,對教材中的考點內容既要理解更要准確記憶;二是,通過遷移去落實,藉助圖片資料、文獻資料去深化,通過不斷變換學習材料,使學生既有新鮮感,又能提高效率;三是,通過訓練去落實,圍繞著考點內容,設計若干問題,引導學生去思考、解答,從而檢驗學習效果;四是通過聯系去落實,即通過聯系幫助學生把散見於歷史課本各章節中同類型、同性質、同特徵、相關聯的考點內容予以縱橫聯系,使學生理清了頭緒,減少了相互混淆,加深了理解記憶。
⑸從「閉目塞聽」到「關注熱點」
以往,我們經常以「不變應萬變」、「以本為本」的態度對待各種熱點問題,兩耳不聞窗外事,照樣能指導學生參加高考。新課程背景下,這種態度顯然是不對的。熱點問題是歷史命題不可迴避的興奮點,熱點是加強歷史與現實聯系「橋梁」。它能充分體現史學「學以致用」、「以史為鑒」的功能。尋找熱點要注意把熱點問題與歷史學科基礎知識聯系起來,找准熱點與學科知識的聯結點(切入點)。具體地說,要求依據歷史學科特點,就某一熱點問題,研究其可能從哪些角度設問,涉及到哪些知識點,怎樣規范答題,切忌泛泛而談、過於空洞抽象。要把熱點問題考點化,並設計成具體的題目,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訓練。以熱點問題為背景的試題,其設問的角度大都很小、很具體,這就要求學生在回答這類問題時一定要注意「就事論事」。
熱點問題除了我們平常所講的「社會熱點」,還應包括「學科熱點」。關注「社會熱點」要結合時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當今世界各個方面。關注「學科熱點」,要結合學術研究動態、課程改革動態、高考試題研究等方面。關注「學科熱點」時要注意:一是學術動態要與歷史教學實際適當聯系;二是課改動態要與教育法規相結合;三是試題研究要與新課程改革省份高考試題特點相結合。
參考文獻:
[1]黃牧航.史學觀念的轉變與高考歷史試題的命制[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8(3).
[2]侯建新.經濟—社會史:開拓史學研究新領域[M]//中國歷史學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3]於沛.全球化和全球歷史觀[J].史學集刊,2001(2).
[4]陳偉國.基於高中新課程的歷史復習策略[J].中學歷史教學,2008(1).
㈥ 也界歷史作者是誰
書名:《世界歷史》
作者:於沛、陳啟能、宋正海、鄭群
㈦ 世界歷史的內容介紹
中國世界史研究的產生和發展》 於沛 著 《世界歷史》第1冊。從學術史的層面闡釋了中國世界史研究的萌生、產生和發展,並在此基礎上闡釋了各歷史階段中國世界史研究的方法、創獲與所呈現出的特徵。《人?自然?歷史》 陳啟能 等著 《世界歷史》第2冊。從考察各種人類集團(種族、民族、國家、社會)走過的不同道路著手,比較其歷史發展的異同,提出並探討人類歷史進程中具有共性的重大理論問題。《世界史研究的視角和模式》 姜芃 等著 《世界歷史》第3冊。對一個多世紀以來中國世界史學科的發展作了全面、系統的梳理與總結,在此基礎上,總結並概括了中國世界史研究的整體性和歷史性特點,並對其今後具體研究內容方面的發展趨勢作了分析和預測。《古代社會物質文明》 劉欣如 著 《世界歷史》第4冊。以古代和中世紀歷史上具有開拓性、革命性影響的物質文化及相關物質文化為線索,深入考察了生產工具的改進、農牧業的發展、科技進步等物質文明的成就及世界范圍的經濟文化交流對世界主要地區和國家的社會、經濟、政治生活的影響與作用。《工業化歷程》 王章輝 著 《世界歷史》第5冊。系統地考察了工業革命發生的原因、工業革命的興起與發展、工業革命所導致的社會變化和世界市場的形成等。《現代科技和經濟發展》 吳必康 著 《世界歷史》第6冊。系統地考察了現代科技進步的主要發展階段、基本內容和條件、科技轉化為生產力及其社會影響、現代政府的科技職能和科技政策,以及科技競爭對世界經濟體系的發展的影響等。《城市發展和經濟變革》 俞金堯 等著 《世界歷史》第7冊。從城市的功能入手,考察和分析了歷史上不同經濟條件下城市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重點研究了工業化進程中世界體系結構內的城市功能,注意比較不同地區、國家的城市在社會經濟發展中所起的作用。《西方國家政府與市場經濟》 張麗 等著 《世界歷史》第8冊。以20世紀以來西方主要國家經濟職能的形成演變、政府調控作用的發展和變革為主要研究對象,探討西方各國政府在現代市場經濟發展中的歷史地位和作用,考察其利弊得失。《古代國家的起源和早期發展》 徐建新 等著 《世界歷史》第9冊。運用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觀點,揭示了世界史上國家起源的歷史過程,並通過各個典型地區國家起源及發展道路的深入探討,揭示了世界各地國家起源及其發展道路的統一性和多樣性。書中對該研究領域中一些有爭議的重要問題,也作了深入分析和研究。《中古政治制度》 侯建新 等著 《世界歷史》第10冊。在對中世紀西歐政治制度和秦代以後的古代中國政治制度作了考察和比較研究的基礎上,探討了中古政治制度對國民生活和社會經濟運動的影響。《西方國家政治制度》 武寅 等著 《世界歷史》第11冊。以西方民主制度的誕生、發展、運作、調節、趨勢為主線,揭示這一制度的本質特徵及其在歷史發展進程中展現的多樣性,分析這一制度與經濟發展水平之間的關系及其與民族心理、歷史文化傳統之間的關系。《發展中國家政治制度》 馮秀文 等著 《世界歷史》第12冊。通過對廣大發展中國家政體現狀的分析與研究,展示了發展中國家政體的多樣性。通過對影響發展中國家政體選擇諸因素的分析,闡明了政體是諸因素矛盾運動的合力的結果,它的出現具有歷史客觀性和必然性。《社會主義國家政治制度》 黃立茀 等著 52元《世界歷史》第13冊。一方面考察了20世紀15個社會主義國家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歷史前提,探討社會主義國家在經濟、政治、發展水平和文化傳統方面的共性與特殊性;另一方面,對社會主義各國政治體制模式作了比較研究,比較各種體制類型的共同點與差異。書中還對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作了前瞻性探討。《古代世界的民族與宗教》 劉健 等著 《世界歷史》第14冊。在概述古代民族形成和宗教起源理論的基礎上,系統敘述了古代西亞、北非及南亞等地區民族從游牧到定居的發展過程及發展階段,研究了民族擴張、融合、沖突與宗教的關系,揭示了宗教從自然崇拜到普世宗教的發展歷程。《中古時期的基督教與民族》 郭方 等著 《世界歷史》第15冊。系統考察中古時期基督教與民族的關系。對早期基督教與羅馬帝國各民族的關系,民族大遷徙時代基督教會與各民族關系的變遷,羅馬教會勢力的鼎盛與「基督教世界」觀念的發展,宗教改革與羅馬教會改革及民族國家形成的關系等,都有深入研究。《中亞民族與宗教》 林梅村 著 《世界歷史》第16冊。對中古時期錯綜復雜的中亞民族與宗教關系問題,包括匈奴人與蒙古草原民族之薩滿教、貴霜帝國及其宗教、粟特人與襖教、景教在西域的傳播、回鶻汗國與摩尼教、喀嗽汗王朝與伊斯蘭教東擴等,作了系統的考察和研究。《基督教與近代西方民族國家》 彭小瑜 著 《世界歷史》第17冊。從豐富的基礎史料出發,綜合運用宗教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及民族學的理論與方法,對世界近代史上的基督教與民族國家關系問題作了深入、細致的研究。《二十世紀的民族與宗教》 張建華 等著 《世界歷史》第18冊。以現代化和全球化為主要線索,探討了20世紀世界上主要國家和地區的民族與宗教關系,著重研究了中東、巴爾干、南亞、東南亞、蘇聯境內各地區的民族與宗教關系,探尋民族、宗教矛盾產生的原因,探尋民族、文化融合的基礎。《戰爭與古代社會》 易建平 等著 《世界歷史》第19冊。系統地考察了戰爭在古代政治文明起源與演變中的作用,同時探討了戰爭對國家政治制度形成與發展的影響。《戰爭與近現代社會革命》 湯重南 等著 《世界歷史》第20冊。通過對近現代歷史上英、法、美、俄、中等有代表性的國家經過資產階級革命戰爭或無產階級革命戰爭奪取政權而實現社會革命的歷史考察,具體闡述戰爭在催生近現代社會革命中的巨大歷史作用,並總結出帶有規律性的結論。《兩次世界大戰的起源》 康春林 等著 《世界歷史》第21冊。在考察兩次世界大戰爆發前資本主義世界基本狀況的基礎上,深入研究了兩次世界大戰的起源,扼要地敘述了兩次世界大戰的進程及留給後人的經驗教訓。《戰爭與經濟、科技發展》 張經緯 等著 《世界歷史》第22冊。依照歷史發展的線索,通過分別考察農耕文明時期、工業文明時期、後工業文明時期戰爭與經濟、科技發展的關系,闡明了在世界歷史上戰爭與經濟、科技發展的重要關系。《戰爭與當代國際安全》 張曉華 等著 《世界歷史》第23冊。通過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發生的戰爭進行個案分析,闡述了當代戰爭的性質與特點、戰爭對戰後國際安全格局的影響及戰爭與和平的對立統一關系。《全球國際體系的演進》 李春放 著 《世界歷史》第24冊。站在世界歷史發展的進程中,闡明了古代農業文明時期是全球國際關系體系的孕育期;近代工業文明時期是全球國際關系體系的形成期。分析了世界大戰、政治革命、經濟危機對全球國際關系體系的影響,考察了二戰後全球國際關系體系出現的新情況、新特點。《殖民擴張與南北關系》 高岱 等著 《世界歷史》第25冊。對殖民主義的興起,殖民主義體系的形成及在二戰後的危機,二戰後非殖民化的進程,、第三世界國家爭取民族獨立、經濟獨立的斗爭,第三世界與國際格局的演變關系等作了系統的考察。《二十世紀東西方關系》 劉子奎 等著 《世界歷史》第26冊。對東西方冷戰的起源、危機,東西方的局部熱戰,東西方在第三世界的競爭,東西方的緩和、交流與合作,意識形態、國家利益對東西方關系的影響等作了全面、系統的考察。《戰後西方聯盟》 周榮耀 等著 《世界歷史》第27冊。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聯盟的形成與美國盟主地位的確立、日本與德國國際地位的變化、歐洲一體化的進程及影響、民族民主運動對西方國際關系的沖擊及冷戰結束後的西方國際關系作了系統的考察。《古代西方關於人的觀念》 趙文洪 等著 《世界歷史》第28冊。在探討古代中國、歐洲思想觀念對學術和藝術的影響、重要的學術和藝術成就、學術和藝術發展所體現出的思想觀念的基礎上,從觀念形態角度考察了人在同自然和同人的關系中的地位的歷史演變情況。《古代東方思想文化》 宋峴 等著 《世界歷史》第29冊。對古代印度、古代伊朗、古代中亞及古代朝鮮與日本等地區思想文化作了系統的敘述。《近現代西方公民權利觀念的發展》 劉軍 等著 《世界歷史》第30冊。對西方權利觀念的起源和形成及資產階級形成以後各個時期的權利觀念的演變作了全面、系統的研究。《社會主義思潮的興起與發展》 孫耀文 等著 《世界歷史》第31冊。以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為指導,對世界歷史上存在的種種社會主義流派作了具體的、歷史的考察,實事求是地分析和評論了種種流派的基本思想及其在歷史上的影響和作用。《近現代科技與思想文化》 馬龍閃 等著 《世界歷史》第32冊。以近現代科學技術發展所經歷的幾個時期為基本線索,研究了近現代科學理論和科學思想的發展給人類思想帶來的巨大變化,探討了近現代交通、印刷技術、通信、視聽技術等給人類文化傳播、交流及文化觀念帶來的影響,同時也考察了科技發展給人文精神和價值觀帶來的消極影響。《十六世紀前的中國與世界》 紀宗安 等著 《世界歷史》第33冊。考察的是從中國春秋時期起至16世紀中葉間中國與世界的互動關系。內容涉及漢唐時代中西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響、儒家文化的傳播及影響、四大發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影響及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等。《明清時代的中國與世界》 張順洪 等著 《世界歷史》第34冊。自16世紀中葉至19世紀中葉的三百年間,是中國封建文明從鼎盛走向衰落的時期。而這個時期,西方社會卻進入一個飛速發展階段。這個時期開始時,中國仍處於世界文明發展的前列,而當這個時期結束時,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本書集中考察了這一時期中國與世界的關系及中國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變化。《近代中國與世界》 汪朝光 等著 《世界歷史》第35冊。從西潮沖擊下的中國、西方物質文明與近代中國、西方精神文明與近代中國、世界格局中的近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與近代中國五個方面考察了近代中國與世界的關系。《新中國與世界》 顧寧 等著 《世界歷史》第36冊。對新中國成立後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與發達國家的關系、與第三世界國家的關系及與國際組織的交往等作了系統的考察。《改革開放的中國與世界》 吳恩遠 等著 《世界歷史》第37冊。從政治、經濟、文化體制、科技教育、外經外貿、國際交流與合作、國際秩序等方面系統考察了中國改革開放後與世界的關系。《世界歷史大事年表》(上下) 孟慶龍 等著 《世界歷史》第38冊。本書在較廣泛地吸收國內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世界歷史自古代至2006年間發生的重要歷史事件,作了細致的梳理。在體例上,注重點、線、面結合,疏密有致;在取材上,視野寬闊;在表述上,注重嚴謹、准確、客觀,是一部兼具知識性與學術性的工具書。
㈧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怎麼樣
簡介:抄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成立於1964年5月,前身為1959年設在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歷史研究所的世界歷史研究組;1962年擴建為世界歷史研究室;1964年5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在研究室的基礎上擴編,正式建成世界歷史研究所,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對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歷史進行綜合性研究的專門學術機構。汪世漢、陳翰笙、劉思慕、朱庭光、張椿年、廖學盛、武寅、於沛先後任所長,主持世界歷史研究所的工作。
注冊資本:132萬人民幣
㈨ 今人該怎樣研讀世界史
■「出乎史,如乎道,欲知大道,必先為史。」
歷時5年,煌煌76種90冊之巨的宏大的漢譯世界史出版工程日前竣工。這套由商務印書館、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以及東方出版中心聯合推出的《世界歷史文庫》,一經問世即引起史學界的關注。
世界問題也是中國問題
據介紹,與國內其他的同類歷史書相比,《世界歷史文庫》的特點在於不僅收入了廣受注目的國別史、全球史、當地史,更注重拓展和創新,引領對歷史新角度空白點的挖掘,既涵蓋了比較新穎比較熱門的地理史、海洋史,又補足了在國內屬於稀缺品種的若干國別史。
在研討會上,來自史學界的與會學者表示:在全球化時代,關注世界各國各地區文明發展的源流、現實和未來,不僅僅是新世紀人文學科的一個重點課題,也是許多當代中國知識分子強烈興趣之所在。
甚至,關注別國熱點,不亞於關注自身狀況,也已經成為心態開放、視野開闊的許許多多當代中國人的一種精神生活方式。
如今,中國國力逐漸增強,在世界舞台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國問題既是世界問題,世界問題也是中國問題,認識、研究、解決中國的問題,也應該從世界的視野來觀察,了解世界歷史的必要性越發顯著。同時,任何一個民族、任何一個國家都需要學習別的民族、別的國家的優秀文明成果。
國別史在今天過時了嗎
然而,今人又該怎樣研究世界史?如何看待國別史?學者們的視角則各有不同。
中國社科院世界歷史所副研究員黃艷紅認為,從研究者的角度來說,歷史的認知跟現實的關系非常密切,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學術,沒有一勞永逸的歷史雛形。他舉例分析說,比如說「太平洋史」,這類著作是有一點超越我們過去傳統國家議事的現象;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引起一種新的歷史思維,即不要老是以國別史為主。
那麼,做國別史的研究在今天是否有些過時了呢?北京大學歷史系主任高毅指出,現在是全球化的時代,像國別的歷史,用單獨民族國家的眼光研究歷史的做法,幾乎是越來越不合時宜。而國際史,則是跨國家、跨文化地研究歷史,因為不管是哪個國家,都要有廣闊的視野和全球的眼光。
高毅說,我們研究世界的歷史,外國的歷史,要有一個大的格局,要把中國納入進來,做比較研究。在這種情況下,國別史這樣一種研究乃至它的出版、介紹是越來越不合時宜了。但他同時亦表示,盡管如此,國別史的東西,對當下的中國來說還是很重要的,因為中國的世界史研究學術還是比較薄弱的,所以,好的國別史著作的引進、翻譯、介紹還是必要的,對學術發展有它的意義。
新的眼光與經典的生命力
由於世界史、國別史基本上都是以譯著出版,那麼翻譯誰的版本、什麼版本就是一個不能忽略的問題。
北京大學著名歷史學家錢乘旦舉了一個例子:有一家出版公司,做了兒童世界史讀本,圖文並茂,很漂亮。但是,用了3個篇幅講第二次世界大戰,卻沒有蘇德戰場。「這是什麼意思?現在有些西方歷史學家,是有意識地在抹煞蘇聯紅軍在二戰當中的作用,這是一個傾向,很多剛出現的歷史書,好像完全沒有蘇聯。我舉這個例子,是說我不認為最新出來的書就一定是最好的書」。
錢乘旦表示,其實最新出版的書實不見得比以前寫得好。有一些經典性的著作,它已經被格式化,大家都認為是好的,這才是真好。「剛剛拿出來的東西,也可能會提出一些這樣的觀點、那樣的觀點,你覺得似乎是很新鮮,讓大家覺得以前沒有讀過這樣的東西,現在提出來了;但我覺得它不見得比經典的東西有生命力」。
說到國別史該翻譯誰的版本的話題,在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於沛看來,特別是亞非拉美的國家歷史,大部分是美國的成果、西方的作品。怎麼能夠選擇出那些盡最大可能反映接近其國家歷史的發展的版本,這樣的過程確實很艱苦。
錢乘旦則認為,現在關於世界的歷史,在相當的程度上是被(英文)化的。如果翻譯的作品全部是西方人,特別是英美作者的著作,通過他們去認識世界這會不會有問題?
「打個比方,比如說俄羅斯人,他為了了解中國的歷史,要翻譯一本中國史,他找什麼書,他找美國人寫的中國史翻譯過去更好,還是翻譯一部中國歷史學家寫的中國史更好呢?我認為對俄羅斯人而言,更加能夠讓他們明白中國歷史的,一定是中國的歷史學者寫的中國史。」錢乘旦如是說。
㈩ 《大國崛起》主要內容
內容概括:
15世紀以來,人類社會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原先割裂的世界開始真正意義上地連成了一個整體,彼此隔膜的世界各國開始相互認識和了解,也展開了相互的競爭。
在近現代以來的世界舞台上,有九個國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先後登場,對人類社會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它們是: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美國。
該片解讀了15世紀以來9個世界性大國崛起的歷史,探究其興盛背後的原因,分別詮釋了各大國500年的興起史,為中國的現代化發展進一步尋找鏡鑒,意在「讓歷史照亮行程」。
(10)世界歷史100集於沛擴展閱讀:
分集劇情:
1、第一集:海洋時代
15世紀,歐洲大陸最早的兩個民族國家葡萄牙和西班牙,在國家力量的支持下進行航海冒險:在恩里克王子的指揮下,迪亞士、達·伽馬等葡萄牙一代代航海家們開辟了從大西洋往南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的航線。
在伊莎貝爾女王的資助下,1492年哥倫布代表西班牙抵達了美洲。當麥哲倫船隊(麥哲倫本人在菲律賓意外身亡)完成人類第一次環球航行後,原先割裂的世界終於由地理大發現連接成一個完整的世界,世界性大國也就此誕生。
2、第二集:小國大業
地處西北歐、面積只相當於兩個半北京的小國荷蘭,在海潮出沒的濕地和湖泊上,以捕撈鯡魚起家,從事轉口貿易。他們設計了造價更為低廉的船隻,依靠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商業信譽,逐漸從中間商變成遠洋航行的鬥士。
日漸富有的荷蘭市民從貴族手裡買下了城市的自治權,並建立起一個充分保障商人權利的聯省共和國。他們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聯合股份公司——東印度公司,壟斷了當時全球貿易的一半;他們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個股票交易所,資本市場就此誕生。
3、第三集:走向現代上
16—17世紀與歐洲大陸隔海相望的英國,在1588年與西班牙無敵艦隊的關鍵海戰中大獲全勝,就此逐步登上世界舞台。從中世紀走向現代社會的過程中,強有力的君主製成為關鍵的一環。
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對海洋探險和貿易的鼓勵、開明的治國態度和處理社會矛盾的妥協手段,使這個地處邊緣的島國,迎來了早期的輝煌。
4、第四集:走向現代下
18—19世紀,隨著英國殖民擴張和海外市場的成熟,商品的需求量越來越大,手工工場的生產已經不能滿足需要。為了鼓勵發明創造,英國頒布了世界上最早的《專利法》。
這一切,使得英國出現了全民熱衷於發明、生產和貿易的景象。科學技術是社會發展的關鍵。當牛頓發現了宇宙運行的規律後,科學的精神滲透到英國社會中;當瓦特最終以萬能蒸汽機解決了最核心的動力問題後,英國工業化開始以驚人的速度全面展開。
5、第五集:激情歲月
7世紀時,國王路易十四在法國建立起歐洲大陸最強大的絕對王權,並籍此將法國的經濟、文化、軍事力量都帶到了歷史上的第一個高峰,巴黎城就在那一時期誕生。
路易十四對文化藝術的喜好培育了國民對思想文化的推崇,席捲了整個歐洲的啟蒙思想在法國得到了普遍傳播。
啟蒙思想打破了歐洲中世紀的神學枷鎖,開啟了理性的大門,而法國社會一直無法解決的三個等級之間的矛盾卻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