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革命與歷史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起源

革命與歷史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起源

發布時間:2021-02-24 17:31:12

① 被認為是用馬克思主義來分析中國歷史的一個專著,是第一本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的專著是什麼

被認為是用馬克思主義來分析中國歷史的一個專著,是第一本馬克思主專義史學理論的專著是《屬史學要論》李大釗(1889-1927)著。


《史學要論》簡介:

《史學要論》李大釗(1889-1927)著。1924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署名李守常)。李大釗是我國馬克思主義的奠基人之一。1919年後,他發表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唯物史觀在現代史學上的價值》等著作論文,並在各大學講授「史學思想史」、「史學要論」、「唯物史觀研究」等課程。在這些論文和講授中,他較系統地介紹唯物史觀關於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階級和階級斗爭、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作用等基本原理,開展對唯心史觀的批判。

《史學要論》是他運用唯物史觀研究史學理論的成果,是我國第一部馬克思主義史學概論。他闡述什麼是歷史和歷史學、歷史學的系統、歷史學的科學地位、歷史學與其它學科的關系以及歷史學研究的任務等問題,介紹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學理論,批判地主資產階級舊史學,並倡導史學革命,提出要以唯物史觀「改作」、「重作」全部歷史。

② 學習歷史的意義和作用

精華答案 好評率:100% 歷史學的功用 英國詩人雪萊曾這樣寫道:「歷史,是刻在時間記憶上的一首迴旋詩。」 也因此,歷史學就有了它最重要的功用——經世致用。 何謂經世?致力於國家,致力於社會謂之經世;何謂致用,以我之所學,化我之所用謂之致用。 「以史為鑒」,「讀史明智」……都在強調著歷史學的現實指導作用,對個人、對民族、對人類的啟示和幫助。 當一個民族成為能夠從歷史中不斷汲取力量、不斷思考、不斷創新、不斷反省的民族時,那將是整個地球,乃至宇宙之福。 補充回答: 學習歷史、從歷史中取得借鑒,是人類社會一個永恆的課題。自進入人類社會以來,人類就知道向歷史學習了。梁啟超20世紀20年代講中國歷史研究法,在講到史學的起源時,對史學的最初形式作了想像的描述:「當人類之漸進而形成一族或一部落也,其族部之長老,每當游獵之隙暇,或值佳辰令節,輒聚其子姓,三三五五,圍爐藉草,縱談己身或其先代所經之恐怖所演之武勇等等。聽者則娓娓忘倦。」也就是說,最初的歷史形式是傳說故事。人們通過這些傳說故事,就能夠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史」的產生,是人類社會的大事。一般動物也有記憶和模仿的本能,但它沒有知識,它不能將第一代所積累的經驗傳至二代、三代,這是因為動物沒有「史」。人類則不然,先代的生活經驗,能以記誦或記錄的形式,留傳後世,歷數百年數千年而不失墜。人類文明之所以不斷進化,「史」的作用可謂大矣。完全可以說,歷史意識的產生和歷史記載的出現,是人類與其他動物區別開來的一個重要標志。 「中國『歷史作家』的層出不窮、繼續不斷,實在是任何民族所比不上的」。黑格爾在他的《歷史哲學》中,通過與其他國家的橫向比較,得出這樣一個認識。的確,中華民族歷來就有治史、學史、用史的傳統。西周時期的周公就提出「殷鑒」思想,司馬遷作史,意在「述往事,思來者」。歷史學家大都懷著匡世救俗的責任感,來研究和寫作歷史著作。對於歷史的價值,唐代的史學評論家劉知幾講的十分精彩,他說:「史之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務,為國家之要道,有國有家者,其可缺之哉?」 史之有用,大概誰都否認不了。至於為什麼有用,中國傳統的史學理論很少上升到科學理性的高度,回答這個問題。20世紀20年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奠基人李大釗,以唯物史觀為指導,講述史學理論,指出:「橫著看人類,便是社會;縱著去看人類,便是歷史。歷史就是社會的變動。」從而指出了歷史與社會的關系。西方生機主義哲學提出,歷史為進化而存在,為生機開展而存在,歷史具有生命性,認為歷史、現實、未來都是一線下來、有機聯系的。這一點與唯物史觀的認識有相通之處。據此,我們可以認為,「歷史」具有二重性的特點:一方面,歷史是過去的事情,過去的事情就一去不復返了;另一方面,過去的事情雖然形式上過去了,但它的精神,它的影響有很多遺留下來,對現實、對未來產生這樣或那樣的作用。所以,如何認識歷史,在很多情況下,並不是純粹的認識論或知識論的問題,而是關系著如何處理現實和開辟未來的問題。同時,由於歷史與現實、未來有這種割不斷的聯系,所以,探索過去,對了解現在、預測未來是有幫助的。《易傳》中說「彰往而知來」,道理就在這里。 認識歷史,必須通過歷史學才能實現。歷史學是人文社會科學當中的一門基礎學科,也是關乎人的素質修養的學問。無論從事科學研究,還是了解社會現實、制定各項政策、提高個體人文修養,離開了歷史學,都是沒有根基的。80年前,李大釗說過:「研究歷史的趣味的盛行,是一個時代正在生長成熟、正在尋求聰明而且感奮的對於人生的大觀的徵兆。這種智力的老成,並於奮勇冒險的精神,不但未有以消阻,而且反有以增進。」他認為,「立在過去的世界上,尋出來的新世界,是真的,實的,腳踏實地可以達到的」。他把歷史比作「時」在人生世界上建築起來的一座高樓,登之愈高,無限的未來世界,才能看得愈加清楚。史學對於人生修養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史學能夠陶煉人們科學的態度。所謂科學的態度,一是尊疑,一是重據,而史學即以此二者作為寶貴的信條。史學這種求真的態度,「熏陶漸漬,深入於人的心性,則可造成一種認真的習性」,以這種態度求學,則真理可明;以這種態度作事,則功業可就。「這種科學的態度,造成我們腳踏實地的人生觀」。李大釗這些話,雖很朴實,卻意味深長,值得重溫。 由此可見,一個國民,不能沒有一定的歷史知識;一個領導幹部,更不能忽視歷史學的修養。一個民族,只有重視歷史,她才具有高度的自我發展意識,才能胸懷寬廣,視野開闊,才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補充回答: 什麼要學習歷史,這似乎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而且對於它,人們也能夠給出多種答案,如歷史知識能夠增長人的智慧,學習歷史能夠提高治國安邦的本領,學習歷史有益於個人的修養等等。對於不同的人來說,學習歷史還會有不同的作用。所以,肯定性的答案能夠給出很多。然而,在西方,受後現代思 潮的影響,出現了所謂的後現代史學。後現代史學具有否認歷史的客觀性、真實性的傾向,對歷史學的功用和價值也提出了質疑。在這種情況下,有人對為什麼學習歷史這樣一向勿容置疑的問題也感到困惑了。 其實,後現代史學對歷史客觀性的否定,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物,一百多年來,西方的相對主義史學思潮一直都說,歷史有歷史學家的主觀因素在裡面,歷史學不是科學;還有的史學家甚至用挑釁似的語言說:「歷史是歷史學家製造出來的」。在中國,近代以來,也有歷史相對主義思潮出現,這當然與西方的思潮有聯系,但是在整個史學界,它始終沒有占據主導地位。學習歷史的意義,已經受到千百萬人民群眾個人經驗的證實,受到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實踐的證實。 黨的幾代領導集體都非常重視歷史,號召全體黨員學習歷史,指出黨的高級領導幹部尤其要重視學習歷史。在革命戰爭年代,毛澤東深感歷史知識的重要性,並把它提到關系革命事業能否成功的高度。他說:「指導一個偉大的革命運動的政黨,如果沒有革命理論,沒有歷史知識,沒有對於實際運動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勝利是不可能的。」「學習我們的歷史遺產,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給以批判的總結,是我們學習的另一任務。我們這個民族有數千年的歷史,有它的特點,有它的許多珍品。對於這些,我們還是小學生。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這對於指導當前的偉大的運動,是有重要的幫助的。」鄧小平把歷史經驗比作「寶貴財富」,他的政治智慧與深邃的歷史意識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在他的講話和文章中,處處閃耀著歷史總結的光芒。他在論述撰寫《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時,指出歷史認識對統一思想、團結一致向前看具有重大意義。在與戈 爾巴喬 夫的會談中,他談到近百年來的中國史,談到了近幾十年來,中國人感到對中國的威脅從何而來。鄧小 平為什麼要講這個歷史?他說「講清這個問題可能對解決遺留下來的問題,對弄清『開辟未來』的某些概念有好處,所以值得講一講」。這是說,國家之間的交往重點是向前看,朝友好的方向發展,但必須尊重歷史。只有對歷史有正確而清醒的認識,未來的友好關系才有可靠的基礎。江澤 民同志、胡錦 濤同志也多次講到歷史學習的重大意義。
請採納。

③ 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產生的歷史條件有哪些

當時新文化運動時期 李大釗寫下《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文 在文壇引起了不小的熱潮 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創造先前條件 緊接著 五四運動又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

④ 近代中國歷史和人民為什麼選擇了馬克思主義

1.中國的近代史是中國人民屈辱的血淚史,也是中華民族抗擊帝國主義侵略的抗爭史,在苦難的日子裡,中國的知識分子時時刻刻都在思考著救國之路,那麼,為什麼最後中國人民選擇了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的中國共產黨呢?這是中國人民經過實踐作出的歷史性的選擇.
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的失敗證明了農民階級領導的革命不能救中國.
百日維新和戊戌變法的失敗證明了不觸動封建統治根基的改良運動不能救中國.
辛亥革命的失敗證明了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不能救中國.
最後能夠在苦難和黑暗中拯救中國的就只有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中國共產黨了,最終中國共產黨解放了全中國,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因此,中國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選擇中國共產黨是實踐和歷史必然的結果.
2.五四時期各種社會思潮紛至沓來,錯綜復雜.但百川歸海,在各種思潮的相互比較中,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進而取得了主導地位.在紀念五四運動80周年的今天,重溫這段歷史,探討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革命指導思想的歷史必然性,不僅有助於我們了解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而且對我們今天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作指導,搞好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也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在中國廣泛傳播並迅速地紮根,是與中國知識分子的先鋒與橋梁作用分不開的.五四運動前後中國之所以能選擇馬克思主義,不僅是近代以降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探索救國救民真理的最終必然結果,而且是中國工人階級的發展壯大及其斗爭的實踐需要,更是當時國內外時代背景下中國思想界對西方資本主義制度及其弊端進行反思的正確抉擇.
3.中國共產黨在成立之初,就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寫到了自己的旗幟上,成為了一個以馬列主義理論為基礎的黨,中國共產黨靠著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的革命,經過多年的艱苦奮斗,終於贏得了革命的勝利.
然而,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是攻擊資本主義制度的,可最終卻沒能被西方的無產階級所接受.那麼,為什麼會在中國這個封建社會大展拳腳呢?
我認為可以歸那為五點:
1. 中國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必須拔除;
中國社會封建歷史過長,中國人思想里的封建意識太牢固,從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人們就開始尋求中國新的出路,進行了多次革命,中國革命的根本任務就是要根除封建,不但要根除封建的社會形態,還要根除中國人的封建意識.當時的中國必須要有徹底的革命,那些沒能甚至不敢觸碰封建根基的改良運動、舊式農民起義是行不通的.因此,中國的先進分子必將繼續尋求新的革命為中國來尋找出路.
2.資本主義制度在中國行不通;
上述提到的改良運動與農民起義就是在學習西方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試圖按圖索驥,依照西方資本主義制度來改造中國,把中國富強的希望寄託於實行和發展資本主義.從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革命,到康有為、梁啟超領導的戊戌變法,以至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最後都以失敗告終.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也曾在大陸搞資本主義二十幾年,其結果大家有目共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依舊沒有改變.而且,第一次世界大戰更加證明了資本主義制度本身的弊端與矛盾.因此,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是走不通的.
3.「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
馬克思主義傳到中國來是與當時全局的客觀形式、歷史背景是分不開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十月革命爆發後,李大釗經過不斷地求索和鑒別,逐漸擺脫各種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社會思潮的影響,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率先舉起了馬克思主義旗幟,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馬克思主義者和中國共產主義的先驅者.十月革命促使了一部分的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先進分子產生了,他們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毛澤東曾說:「一切別的東西都試過了,都失敗了.曾經留戀過別的東西的人們,有些倒下去了,有些人覺悟過來了,有些人正在換腦筋.」毛澤東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開拓者和奠基人,在這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其中最主要的貢獻,就是為中國共產黨選擇了一條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正確道路,聯系了中國當時的社會實際特性把純理論的馬克思主義運用到革命中去.
4.五四運動的進一步推動;
五四運動前,還有很多先進分子並不能對馬克思主義給予肯定,在五四運動的推動下,才在中國傳播開來的.五四」運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進行了反帝反封建,同時,先進知識分子與工人群眾結合也就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使得中國工人階級第一次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
5. 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其獨特的優越性;
社會主義的產生,徹底改變了人民群眾受壓迫受剝削的社會地位,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社會主義不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礎上,而主要是在公有制的基礎上發展生產力,從根本上解決了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從而為生產力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社會主義提倡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分配方式,不斷擴大社會福利,實現社會平等,避免兩極分化.我們的社會主義,主要靠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實行對內改革,對外開放,通過充分利用本土資源,不斷完善和發展自己.

⑤ 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法國和中國歷史上出現過什麼革命兩個人的身上有哪些可貴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馬克思主義思想也就是共產主義思想的一部分。《共產主義宣言》,是卡爾·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為共產主義者同盟起草的綱領,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第一個綱領性文獻,馬克思主義誕生的重要標志。由馬克思執筆寫成 。1848年2月在倫敦第一次以單行本問世。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統地闡述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指出共產主義運動已成為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也就是說你所要求的革命至少應該在1848年2月以後,並且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在中國歷史上確實不少,但馬克思主義思想最先是李大釗先生在1920年及以後不斷傳播的,而中國共產黨是在1921年正式成立的,也就是說在中國只要是1921年以後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基本上都是,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即北伐戰爭,又稱「第一次大革命」(1924年至1927年);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亦稱「十年內戰」或「土地革命戰爭」(1927至1937年):1927年8月1日 南昌起義 、1927年8月7日 八七會議 、1927年8月 湘贛邊秋收起義 .....(中間有八年抗日戰爭)........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亦稱「解放戰爭」(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事件太多,就不細說了(你去看下中國近代史的大事年表就基本知道了,)。至於法國,好像就只有那世界上最早的無產階級雛形:1871年的巴黎公社了!
可貴精神嘛,建議你參考長征精神,嗯,希望可以幫上你的忙。

⑥ 馬克思主義對中國歷史發展的重大意義

馬克思主義對中國歷史發展的重大意義:

1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思想傳入中國,是在同各種社會思潮的激盪中,日益彰顯其真理的力量,並為中國的先進分子所接受的。不同思潮的碰撞,各種理論的辯難,是考驗一種思潮生命力的重要方式。

2.在彼此的沖突與碰撞中,有的思潮銷聲匿跡了,有的思潮則日益流行。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思潮,由於影響不斷擴大,它在中國新文化運動及以後的思想文化碰撞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國社會中具有重大影響的思想。

3.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經過長期奮斗,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建立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進行了社會主義建設的艱辛探索,實現了中華民族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的偉大飛躍。

(6)革命與歷史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起源擴展閱讀:

實踐充分證明,歷史和人民對馬克思主義的選擇是完全正確的,中國共產黨在自己的旗幟上寫馬克思主義是完全正確的,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國情的結合是完全正確的。C現實,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隨著新時期的不斷發展,隨著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和世界舞台的中心,馬克思主義將煥發出更加耀眼的真理,馬克思恩格斯設想的人類社會的光明前途將繼續在中國生動地展現。

⑦ 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的歷史背景

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的歷史背景是:

第一、中國革命進程中正反兩方面的實踐經驗。

第二、抗日戰爭時期統一戰線問題上的右傾思想干擾。

第三、毛澤東在全黨實際領導地位的確立。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的過程。具體地說,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結合起來。

同中國的優秀歷史傳統和優秀文化結合起來,既堅持馬克思主義,又發展馬克思主義。一是馬克思主義在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中實現具體化。二是把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經驗和歷史經驗上升為馬克思理論。三是把馬克思主義植根於優秀的中華文化之中。



(7)革命與歷史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起源擴展閱讀:

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解決中國問題的需要。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真理,雖然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但將這些普遍真理應用於中國的具體實際卻是一項極其艱巨的任務。中國共產黨人面對著特殊的國情,在舊中國這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東方大國。

不僅革命的條件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很不一樣,而且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道路也不可能相同;同樣,在新中國如何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如何進行社會主義改革,也不同於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要真正運用馬克思主義來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必須實現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⑧ 中國社會歷史和中國人民為什麼選擇了馬克思主義

網上搜來的,供參考,請採納。
中國的近代史是中國人民屈辱的血淚史,也是中華民族抗擊帝國主義侵略的抗爭史,在苦難的日子裡,中國的知識分子時時刻刻都在思考著救國之路,那麼,為什麼最後中國人民選擇了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的中國共產黨呢?這是中國人民經過實踐作出的歷史性的選擇。
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的失敗證明了農民階級領導的革命不能救中國。
百日維新和戊戌變法的失敗證明了不觸動封建統治根基的改良運動不能救中國。
辛亥革命的失敗證明了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不能救中國。
最後能夠在苦難和黑暗中拯救中國的就只有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中國共產黨了,最終中國共產黨解放了全中國,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因此,中國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選擇中國共產黨是實踐和歷史必然的結果。

2.五四時期各種社會思潮紛至沓來,錯綜復雜。但百川歸海,在各種思潮的相互比較中,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進而取得了主導地位。在紀念五四運動80周年的今天,重溫這段歷史,探討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革命指導思想的歷史必然性,不僅有助於我們了解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而且對我們今天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作指導,搞好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也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在中國廣泛傳播並迅速地紮根,是與中國知識分子的先鋒與橋梁作用分不開的。五四運動前後中國之所以能選擇馬克思主義,不僅是近代以降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探索救國救民真理的最終必然結果,而且是中國工人階級的發展壯大及其斗爭的實踐需要,更是當時國內外時代背景下中國思想界對西方資本主義制度及其弊端進行反思的正確抉擇。

3.中國共產黨在成立之初,就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寫到了自己的旗幟上,成為了一個以馬列主義理論為基礎的黨,中國共產黨靠著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的革命,經過多年的艱苦奮斗,終於贏得了革命的勝利。
然而,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是攻擊資本主義制度的,可最終卻沒能被西方的無產階級所接受。那麼,為什麼會在中國這個封建社會大展拳腳呢?

我認為可以歸那為五點:

1. 中國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必須拔除;

中國社會封建歷史過長,中國人思想里的封建意識太牢固,從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人們就開始尋求中國新的出路,進行了多次革命,中國革命的根本任務就是要根除封建,不但要根除封建的社會形態,還要根除中國人的封建意識。當時的中國必須要有徹底的革命,那些沒能甚至不敢觸碰封建根基的改良運動、舊式農民起義是行不通的。因此,中國的先進分子必將繼續尋求新的革命為中國來尋找出路。

2.資本主義制度在中國行不通;

上述提到的改良運動與農民起義就是在學習西方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試圖按圖索驥,依照西方資本主義制度來改造中國,把中國富強的希望寄託於實行和發展資本主義。從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革命,到康有為、梁啟超領導的戊戌變法,以至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最後都以失敗告終。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也曾在大陸搞資本主義二十幾年,其結果大家有目共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依舊沒有改變。而且,第一次世界大戰更加證明了資本主義制度本身的弊端與矛盾。因此,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是走不通的。

3.「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

馬克思主義傳到中國來是與當時全局的客觀形式、歷史背景是分不開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十月革命爆發後,李大釗經過不斷地求索和鑒別,逐漸擺脫各種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社會思潮的影響,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率先舉起了馬克思主義旗幟,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馬克思主義者和中國共產主義的先驅者。十月革命促使了一部分的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先進分子產生了,他們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毛澤東曾說:「一切別的東西都試過了,都失敗了。曾經留戀過別的東西的人們,有些倒下去了,有些人覺悟過來了,有些人正在換腦筋。」毛澤東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開拓者和奠基人,在這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其中最主要的貢獻,就是為中國共產黨選擇了一條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正確道路,聯系了中國當時的社會實際特性把純理論的馬克思主義運用到革命中去。

4.五四運動的進一步推動;

五四運動前,還有很多先進分子並不能對馬克思主義給予肯定,在五四運動的推動下,才在中國傳播開來的。五四」運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進行了反帝反封建,同時,先進知識分子與工人群眾結合也就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使得中國工人階級第一次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

5. 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其獨特的優越性;

社會主義的產生,徹底改變了人民群眾受壓迫受剝削的社會地位,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社會主義不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礎上,而主要是在公有制的基礎上發展生產力,從根本上解決了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從而為生產力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社會主義提倡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分配方式,不斷擴大社會福利,實現社會平等,避免兩極分化。我們的社會主義,主要靠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實行對內改革,對外開放,通過充分利用本土資源,不斷完善和發展自己。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道路是歷史上的革命家為中國選擇的一條明智正確之路。雖然在這條道路上灑下了無數革命先驅的血淚,如今看來,那場革命已取得了完美勝利。然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道路還有很長,帶著祖先們的血淚我們新一代必將走得更遠,也必須走得更遠……

4.其一,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為中國選擇馬克思主義提供了契機。就歷史發展境遇而言,俄國和中國有著相似的特徵,雖然俄國搭上了近代工業革命的末班車。一戰期間,俄國陷入了戰爭的泥潭。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把俄國從戰爭的泥潭中解放出來,從而給正在尋找「救國救民」真理的中國的志士仁人開辟了一條新路。於是,在「五四」運動後期,以李大釗和陳獨秀為代表的一部分中國人,便舉起了馬克思主義的大旗,馬克思主義的種子開始在九州大地生根發芽兒。在新文化運動中,各種救國思潮可謂風雲際會,各領風騷。然而歷史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這就和俄國革命的勝利以及中國人實用主義的思維模式是分不開的。俄國人的勝利讓中國人感到馬克思主義的可行性,盡管國人並沒有真正了解馬克思主義究竟為何物。可以說,這一時期的馬克思主義更多地帶有工具的色彩,僅僅是各種救國方案中一個而已。

其二,近代中國所面臨的現實以及中國人的「雙重超越」理想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奠定了思想基礎。近代以來,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是中國人民夢寐以求的理想。面對落後的實際,變法,無論大變還是小變,成了中國人的主旋律。當時,中國可參考的模式只有歐美資本主義。但是,中國的志士仁人們很快就意識到資本主義同樣面臨著許多弊病,因此中國不僅要克服傳統中的頑疾,還要超越資本主義。只有完成「雙重超越」,才能趕上世界的步伐。馬克思主義產生於資本主義社會,其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不可謂不深刻、不透徹。盡管其尚未在實踐的基礎上取得成功,但是在理念領域它又描繪了一個「大同世界」。這個「大同」的理念迎合了中國人的口味兒,也使得它較其它資產階級式的救國模式更容易為國人所接受。

其三,馬克思主義的內在邏輯與中國傳統的思維模式相類似。在中西文化比較領域,這樣一個命題基本上已被學界認同,即西方文化是主客二分的,而中國文化則是渾然一體的。隨著現代化的到來,西方的「主客二分」思維模式受到了內在的挑戰。反思的結果就是從「主客二分」到「主客不分」的轉變,克爾凱克爾、尼采、柏格森等人的思想就是這種轉變的產物。馬克思運用科學的歸納方法來考察人類歷史,從而發現了歷史的規律,溝通了主客之間的鴻溝,真正凸現了人的主體意義,為人的自我實現找到了科學的道路。這種模式與中國傳統中的「知行合一」極其類似,而其現實性(表現為合科學性和規律性)和中國的「重現世」的思維模式則不謀而合。所以,在極其緊迫的年代裡,中國人迫不及待地選擇了馬克思主義。

其四,中國特色賦予馬克思主義以內在的生機與活力。中國人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不等於把馬克思主義變成機械式的教條,也只有「活學活用」,才能發展馬克思主義,才能使馬克思主義充滿生機。在革命年代,假如沒有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領導集體對馬克思主義的「改造」,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命運就很難想像;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如果沒有馬克思主義的「與時俱進」,也就沒有當代社會主義中國的勃勃生機。在這里,就有一個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本土文化的關系問題。一方面,外來的馬克思主義只有符合本地的生活習慣、思維習慣、風俗習慣等,才有存在並發展的可能;另一方面,本土文化也只有接受馬克思主義,才能站在時代的高度來審視自己,以求得枯木開花。

其五,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只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才能發展中國,才能發展社會主義。隨著中國的發展,本土文化意識的回歸也越來越強烈。在這樣的歷史方位,立場決定視野,全面接軌才能實現「雙贏」。現在一部分人站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把本土文化當成沉睡的過去,或者乾脆標上「封建主義」的標簽而永不敘用。豈不知馬克思主義本身就是具體的,而在馬克思本人那裡,階級斗爭也不過是工人階級爭取權利的手段而已,並不具備目的的意義。馬克思本人也並不是有意製造階級對立,其最終目的是為了消除對立,實現階級之上的和平共處。遍觀我國當下的實際,階級斗爭已經成了歷史的一部分,轟轟烈烈的革命時代也成為過去。因此,只有摒棄斗爭思維,立足於幾千年的歷史傳統,促使馬克思主義全面與本土文化接軌,才是「雙贏」的出路。

可以看出,中國的現代化不能沒有馬克思主義。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就少了現代化的標尺,就失去了現代化的目標和方向。同樣,中國的現代化也不能沒有本土文化。拋棄本土文化,馬克思主義就失去了內在的生機和活力,中國的現代化也終將不可能實現。至於二者孰主孰副,我們大可把視野放的長遠一些,讓歷史和人民來決定。

閱讀全文

與革命與歷史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起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