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宋德金的個人簡 歷
1962年畢業於吉林大學歷史學系,曾任東北文史研究所實習研究員、吉林省社內會科學院助理容研究員,參與《社會科學戰線》雜志創辦工作,任編輯。1979年,調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編輯部。1980年,《歷史研究》隸屬在本編輯部基礎上組建的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先後任編輯、副編審、編審,編輯室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副總編輯、《歷史研究》雜志主編。曾任中國社會史學會副會長、中國遼金史學會會長等。研究方向是遼金史、中國社會史。
B. 程妮娜的人物經歷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史學科評審組專家;
中國民族史學會副會長;
中國世界民族學會副會長;
中國民族史學會遼金暨契丹女真史分會副會長;
吉林省「高句麗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成員; 《古代中國東北民族地區建置史》,中華書局2011年。獲吉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金代政治制度研究》,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年,獲長白山優秀圖書獎二等獎。
《中國地方史論》(合著),吉林大學出版社1994年,獲第三屆吉林省優秀圖書獎二等獎;長白山優秀圖書獎一等獎。
《東北史》(主編),吉林大學出版社2001年,獲長白山優秀圖書獎三等獎。
《中國地方史綱》(主編),吉林大學出版社2007年,獲第二屆吉林省圖書出版精品獎。中國大學出版社圖書獎首屆優秀學術著作獎二等獎。
另外,參著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第十二卷、宋德金《中華文明史》第六卷等6部著作 《金初勃堇初探》,《史學集刊》1986年2期。
《試論金初路制》,《社會科學戰線》1989年1 期,
《金代農業技術初探》,《中國農史》1989年3期。
《契丹婚制婚俗探析》,《社會科學戰線》1992年1期。
《論金世宗、章宗時期宰執的任用政策》,《史學集刊》1998年1期。
《金前期軍政合一的統治機構元帥府初探》,《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9年3期。
《金代監察制度探析》,《中國史研究》2000年1 期。
《東北古史分期探賾》,《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2年2期。
《強力與綏懷:遼宋民族政策比較研究》,《文史哲》2006年3期。
《遼代烏古敵烈地區屬國、屬部研究》,《中國史研究》2007年2期。
《女真與北宋的朝貢關系研究》,《鄧廣銘教授百年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書局2008年11月。
《近現代鄂倫春社會轉型中人口問題探賾》,《社會科學戰線》2010年1期。
《漢代東北亞封貢體制初探》,《學習與探索》2010年3期。
《遼朝黑龍江流域屬國、屬部朝貢活動研究》,《求是學刊》2012年1期。
《唐朝渤海國朝貢制度研究》,《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3年3期。
《漢唐時期肅慎、挹婁、勿吉、靺鞨諸族及其朝貢活動研究》,《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4年2期。
《羈縻與外交:中國古代王朝內外兩種朝貢體系——以古代東北亞地區為中心》,《史學集刊》2014年4期。
發表學術論文、譯文90餘篇,多篇為《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中國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或論點摘要。 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攻關項目《中國歷代邊疆治理研究》,2010年立項。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教育部項目《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程》(國家「十一五」重點圖書出版規劃、國家古籍整理出版「十一五」重點規劃),《金史》修訂主持人,2009年-2014年。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古代中國東北民族朝貢制度研究》, 2006-2011年。
國家「東北工程」項目《東北民族區域設置研究》2002-2003年。
吉林省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隋唐中央政權的東北民族政策與邊疆治理》,2001-2003年。
吉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漢唐時期東北亞冊封體制研究》,2006-2010年。
吉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高句麗、渤海歷史再研究》,2011-2013年
C. 原駐東京總領事史克立資料
京師范大學歷史系06年考研復試辦法
專業名稱
方向
學科綜合考試科目
參考書目
課程與教學論 歷史課程與教學論 歷史教學概論 《歷史教育學》金相成主編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考古學及博物館學 各方向 考古學基礎 《中國大網路全書?考古學》 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 夏鼐主編
《中國考古學通論》 張之恆編 南京大學出版社
歷史文獻學 各方向 古代漢語 可以使用任何相關教材作參考書
專門史 社會史(含環境史) 社會史理論與方法 《中國社會史論》 湖北教育出版社 宋德金、周積明
《中國社會史概論》馮爾康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文化史 文化史 《西方文化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庄錫昌主編
《中國文化概論》 北師大出版社1995年版 張岱年 方克立主編
中外關系史 中外關系史 《中外關系史》 蘭州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盧葦
《中華民國外交史》 石源華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中國古代史 各方向 中國古代史 《中國古代史》(上、下冊) 北師大出版社 晁福林、施建中主編
中國近現代史 各方向 中國近現代史(含共和國史) 《中國近代史》 北師大出版社 鄭師渠主編
《中國現代史》 北師大出版社2004年版 王檜林主編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北師大出版社 郭大鈞主編
世界史 世界上古史 世界上古史 《世界上古史》 北師大出版社 周啟迪主編
世界中古史 世界中古史 《世界中古史》 北師大出版社 孔祥民
世界近代史 世界近現代(含世界當代史) 《世界近代史》 北師大出版社2004年版 劉宗緒主編
《世界現代史 北師大出版 盧文璞主編《世界當代史》北師大出版社段炳鱗主編 《資本的年代》霍布斯鮑姆 江蘇人民出版社
《革命的年代》霍布斯鮑姆 江蘇人民出版社
《當代史學主要趨勢》巴勒克拉夫(英)上海譯文出版社1998年版
D. 請問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制定教材有哪些
京師范大學歷史系06年考研復試辦法專業名稱方向學科綜合考試科目參考書目課程與教學論 歷史課程與教學論 歷史教學概論 《歷史教育學》金相成主編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考古學及博物館學 各方向 考古學基礎 《中國大網路全書?考古學》 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 夏鼐主編
《中國考古學通論》 張之恆編 南京大學出版社
歷史文獻學 各方向 古代漢語 可以使用任何相關教材作參考書
專門史 社會史(含環境史) 社會史理論與方法 《中國社會史論》 湖北教育出版社 宋德金、周積明
《中國社會史概論》馮爾康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文化史 文化史 《西方文化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庄錫昌主編
《中國文化概論》 北師大出版社1995年版 張岱年 方克立主編
中外關系史 中外關系史 《中外關系史》 蘭州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盧葦
《中華民國外交史》 石源華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中國古代史 各方向 中國古代史 《中國古代史》(上、下冊) 北師大出版社 晁福林、施建中主編
中國近現代史 各方向 中國近現代史(含共和國史) 《中國近代史》 北師大出版社 鄭師渠主編
《中國現代史》 北師大出版社2004年版 王檜林主編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北師大出版社 郭大鈞主編
世界史 世界上古史 世界上古史 《世界上古史》 北師大出版社 周啟迪主編
世界中古史 世界中古史 《世界中古史》 北師大出版社 孔祥民
世界近代史 世界近現代(含世界當代史) 《世界近代史》 北師大出版社2004年版 劉宗緒主編
《世界現代史 北師大出版 盧文璞主編《世界當代史》北師大出版社段炳鱗主編 《資本的年代》霍布斯鮑姆 江蘇人民出版社
《革命的年代》霍布斯鮑姆 江蘇人民出版社
E. 新中國60多年的歷史,哪個時期的【馬克思主義】最濃厚
新史20世紀初期新史發展基礎產1949前已逐步發展起馬克思主義史黨政府支持1956前已歷史發展主流新立60歷史發翻覆變化取輝煌走曲折道路新歷史發展劃三階段新立文化革命爆發十七第階段十文革第二階段新期第三階段
新十七史認識史界少歧意見別甚至持基本否定意見認期左傾思想盛行者研究問題意識形態發假問題我認新立初十七歷史發展非重要期取輝煌主要表現:第新立歷史發展提供良術環境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黨家指導思想歷史發展指導原則極促進馬克思主義史發展史界知識思想改造運胡適代表資產階級思想批判今看其歷史認識局限性其積極作用主要馬克思主義社經濟形態說、階級析毛澤東關於歷史近代社矛盾說於促進史家深入系統研究歷史發揮重要作用黨百家爭鳴政策1954—1957初及l961—1963良術研究氣氛形面發揮極其重要作用兩期歷史發展黃金代隨著家規模社主義建設始批考古遺址發現發掘極推新考古歷史發展1956l961展規模民族調查工作我留數億字民族、歷史資料些取與黨政府支持密第二馬克思主義史主導位確立歷史科體系基本形新立久創立科院設立近代史研究所、考古研究所等機構隨相繼創辦歷史研究所、世界史研究所1952全院系調整根據蘇聯歷史專業教計劃新制訂自高等校歷史教計劃1956重新審定高等院校歷史各科教綱編寫新歷史教材頒發新歷史教計劃同始制訂歷史十二發展規劃1961宣部教育部支持翦伯贊、鄭挺組歷史教材編寫組組織全許著名史家高等院校師編寫批高水平歷史教材及參考書20世紀五六十代新實行研究制度派往蘇聯留家培養些高素質歷史教科研才於歷史業數發展由1953歷史教師、研究500發展1962萬余吳玉章、郭沫若、範文瀾、翦伯贊、侯外廬、胡繩等傑馬克思主義史家推歷史發展做突貢獻創立新史研究史組織全歷史家始關於奴隸社與封建社期、封建社內部期、近代史期及封建土所制形式、漢民族形、資本主義萌芽問題、歷史物評價問題、歷史主義與階級析等重要問題爭鳴極推馬克思主義史發展第三期發表數量眾具較高術水準史論文版批高水平歷史論著新立久黨政府力支持《歷史研究》、《歷史教》、《文史哲》、《史月刊》(原稱《新史通訊》)等專業雜志相繼現《光明報》、《民報》、《新建設》等報刊史工作者發表論文重要陣通史編纂面範文瀾修訂《通史簡編》五代十前部問世翦伯贊《史綱要》基本編著完侯外廬《思想通史》編寫工作完郭沫若主持編寫《史稿》史編著型歷史資料《近代史資料叢刊》千萬字篇幅豐富資料更給新歷史增添亮麗色彩近代經濟史研究顯著嚴平《近代經濟史資料選輯》孫毓棠、汪敬虞及陳真、姚洛《近代工業史資料》彭澤益《近代手工業資料》姚賢鎬《外貿易史資料》宓汝《近代鐵路史資料》聶寶璋《近代航運史資料》等紛紛問世斷代史研究面楊寬、楊翼驤、何茲全、王仲犖、韓磐、岑仲勉、吳楓、韓儒林、傅衣凌、鄭挺等皆取巨外近現代史研究、共黨史研究、世界史教研究及科建設面都新進展第四新立十七史其足集於重問題農民戰爭史研究討論研究面尚較狹窄等其缺陷政治史干預特別左傾極左思潮史危害更電影《武訓傳》批判始歷史與現實間矛盾突顯露l957反右斗爭擴化所謂右傾思想修主義展批判躍進厚今薄古及拔白旗、插紅旗史革命嚴重挫傷些史家情馬克思主義歷史發展造嚴重危害於史革命現偏向吳玉章、範文瀾、郭沫若、翦伯贊、吳晗等著名史家都曾竭盡全力予糾打破王朝體系、忽視歷史資料及片面強調勞民否定傑歷史物貢獻等極左做提嚴批評1961良社氛圍歷史步入健康發展軌道①毛澤東強調抓階級斗爭現實政治影響l964劉節、周谷城、羅爾綱等史家批判特別姚文元、戚本禹等於告目吳晗、翦伯贊粗暴政治批判搞亂思想隨導致所謂文化革命爆發
十文革期馬克思主義史遭嚴重摧殘範文瀾、郭沫若處境維艱翦伯贊、吳晗、何干、鄧拓、華崗、李平等歷史發展做突貢獻史家迫害致死呂振羽、侯外廬、周谷城、尚鉞等許著名史家遭受殘酷迫害《歷史研究》等雜志停辦停止招科院各高校歷史家部戴各種各帽接受批鬥勞改造1972l975周恩鄧平著手整頓背景各面情況些變化些史家重新召集起繼續二十四史點校工作譚其驤《歷史圖集》編著工作艱難重新起步央關單位召集部史工作者事俄關系史研究l975些者私始術研究工作侯外廬近代哲史、白壽彝通史、胡繩近代史、邱漢宋明理研究等都已始工作河北著名農民戰爭史研究專家漆俠則始浩瀚宋代歷史文獻研究整理於篡黨奪權需要江青代表四幫集團利用手權力打著批林批孔招牌搞起影射史儒斗爭通貫歷史甚至世界歷史達打倒周恩鄧平代表黨家重要領導罪惡目江青皇夢搖旗吶喊肆吹捧歷史呂武則影射史與科歷史著本質區別影射史歪曲歷史做郭沫若、侯外廬、呂振羽、白壽彝等者都曾採取迂抵制態度文化革命術危害搞亂馬克思主義搞亂思想篡改馬克總主義階級斗爭說l950—1960代史界左傾思潮推向極端歷史引向災難深淵
粉碎四幫特別黨十屆三全召歷史始進入撥亂反、拓進取新代新期史界取突主要表現幾面第史界撥亂反工作取巨效歷史研究全面展l97811月15《光明報》發表蘇雙碧《評姚文元(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該文揭清算極左思潮序幕l9798月陳智超等撰著《歷史審判——四幫影射史剖析》反思批判極左思潮史危害重要問題黎澍做巨貢獻《歷史研究》陣力推面研究全面展自發表文章1985版《再思集》收錄面關重要著述社科院及研究院立全哲社科研究全面起步胡喬木、周揚、鄧力群等做突貢獻①隨著全高校歷史專業研究招制度恢復史重建歷史科規劃議召新歷史研究全面復甦隨著吳晗、翦伯贊、呂振羽、何乾等批史家平反關論著再版研究文章、論著斷問世馬克思主義史家研究陸續展l950—60代探討五朵金花研究、歷史物評價問題、封建社期延續問題等再掀起討論熱潮歷史理論核史理論研究逐漸展認識進步深化經撥亂反馬克思主義運用面廣史工作者克服種簡單化、公式化毛病再熱衷於摘引馬恩列斯毛別詞句力圖運用觀點探討及世界歷史實際研究者重視確處理歷史與現實政治關系歷史再屬於某種臨、局部甚至錯誤政治需要②理論聯系實際馬克思主義風進步發揚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同注重歷史自身理論探討傳統史及近代史西史理論借鑒基礎推進特色馬克思主義史理論論建設第二歷史科建設取巨效新科領域斷辟發展歷史轄八二級科新期都取巨陳高華、張彤主編《20世紀社科》(歷史卷)張海鵬主編《歷史30》、於沛、周榮耀主編《世界歷史30》及陳其泰主編《馬克思主義史理論》等論著已系統總結論述其突史理論及史史科發展思想文化史研究社史研究熱潮現史理論與史史科主要於形史理論、古代史史、近現代史史、西史史基本科格局現批科發展具重要影響論著史理論面眾史概論教材基礎姜義華等者編著《史導論》、龐卓恆等《史概論》等作家十五規劃教材廣史工作者所接受陳啟能、蔣椿組織者編著《史理論辭典》史史研究面白壽彝先做突貢獻進入新世紀主編《史史教本》、六卷本《史史》終問世奠定科發展堅實基礎何兆武、陳啟能、張廣智、於沛等者推西近現代史史研究做重貢獻相繼版《代西史理論》、《歷史理論與史理論》、《二戰歐美史新發展》、《現代西史》、《20世紀西史》等重要論著傳統文化研究新期受重視除傳統儒佛道思想文化研究外齊魯文化、楚文化、三秦文化、巴蜀文化及近代思想文化等面研究取顯著績版批論著社史研究1987異軍突起馮爾康、陳旭麓、張靜等著名者推社史研究論理論研究各領域各歷史期實證研究面都取顯著社史研究呈現蓬勃發展勢據者統計僅2001見諸報刊社史論文767篇①周積明、宋德金主編《社史論》(湖北教育版社2000版)程度展示新期社史研究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推社史研究做重貢獻承擔家社科基金重點課題古代社史卷本1990代陸續問世先版宋鎮豪《夏商社史》、李斌城等《隋唐五代社史》、朱瑞熙等《遼宋西夏金社史》、史衛民《元代社史》等論著外馮爾康、建華《清社》陳旭麓《近代社新陳代謝》喬志強《近代社史》蔡少卿《近代黨史研究》張靜、劉志強主編《北洋軍閥統治期社變遷》魏宏運主編《二十世紀三四十代冀東農村社調查與研究》鍾文典主編《近代廣西社研究》鄭振滿《明清福建家族組織與社變遷》陳支平《近五百福建家族社與文化》等論著都社史研究力作李文海推近代災荒史研究做重貢獻與同仁合作先版種近代災荒研究著作《近代災荒紀》、《災荒與飢饉:1840—1919》、《近代災荒紀續編》、《荒政全書》等論著社史通史專史研究面取顯著效由龔書鐸任總主編曹文柱、朱漢主編8卷本《社通史》1996由山西教育版社版;譚松林主編、位者撰著7卷本200萬字《秘密社》2002由福建民版社版;馮爾康主編《社結構演變》(河南民版社1994版)等等所些都程度豐富推進歷史及馬克思主義史發展第三家力支持新期版批術具高水平、量術論著除實現範文瀾、郭沫若願望由社科院組織專家者完《通史》外白壽彝先主持l2卷本《通史》張海鵬組織近代史所者編著10卷本《近代通史》林甘泉、吳承明等主編9卷本《經濟通史》許滌新等主編《資本主義發展史》林甘泉主編《土製度史》白鋼主編10卷本《政治制度通史》吳於廑、齊世榮主編6卷本《世界史》馬克壺主編《世界文明史》葛劍雄合著6卷本《移民史》等部影響論著紛紛問世艘新歷史研究面貌改觀家啟投資數億元夏商周斷代工程、文明起源研究、型清史編纂等工程除家社科基金每資助力度斷加外教育部設置些歷史型研究課題重點攻關課題總言新期歷史取面論通史、專門史及世界史、歷史理、文物考古等面專題研究及進步面都取顯著效再論說新期歷史所發展益於我改革放政策益於平建設環境較寬松術氣氛益於我廣史家拓進取益於黨政府力支持
看績同新期史研究現問題容忽視傳統思想文化反思面歷史虛主義思潮19~80代甚流行;近現代史研究面20世紀90代現告別革命思潮革命與現代化立起些問題經史界深刻反思糾新期馬克思主義史主流位遇嚴峻挑戰20世紀80代初面新立幾十馬克思主義史斷遭受簡單化教條化危害史界曾經度現淡化馬克思主義理論傾向些提馬克思主義論喊乾嘉錯誤ISl號些思想新期直蔓延甚至形思潮針些錯誤思潮尚鉞、尹達、劉、羅爾綱等史家結合自史研究論述何待馬克主義理論及堅持馬克思主義重要問題些問題我《新史五十》論述白壽彝、羅爾綱、漆俠等著名史家都強調史研究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重要性新期通史、史史、太平史、經濟史研究等面取巨術說明馬克思主義並妨礙術研究極促進歷史研究發展馮爾康談自社經濟史研究談馬克思主義宏觀理論影響及20世紀五六十代史界封建社許重問題爭論影響關於歷史研究說:關於史理論我強調實證與理論結合實證史定要升理論能滿足於般性陳述①何茲全、林甘泉等史研究面做巨貢獻者唯物史觀斷遭受責難情況明確表示自仍堅信唯物史觀些值我習
F. 中國史學研究經歷了漫長的發展變化過程。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8分)材料一 天命難言,非聖人莫能
(1)司馬遷堅持天命觀。(1分)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董仲舒提出天人感應的思想,主張君權神授。(2分) (2)前者史家關注著名人物事跡,近世史家關注全體國民;前者史家注重記事,近世史家注重探索歷史發展規律;前者史家為王朝服務,近世史家注重探索挽救民族危亡的出路。(4分) (3)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中國在學術界提倡百家爭鳴,《歷史研究》創辦並得到發展,促進了學術交流;(3分)文化大革命期間,由於強調階級斗爭,《歷史研究》停刊、復刊,史學研究受到嚴重干擾(3分);改革開放以後,由於思想解放和百家爭鳴方針的貫徹執行,以及中外交流的增強,《歷史研究》煥發了生機,取得了顯著成績。(3分) 《歷史研究》經歷了創辦發展、遭遇挫折到煥發生機的過程,說明了學術領域的發展與一個國家的局勢(或國情)是密切相關的。(2分)
G. 宋德金的著作目錄
一、專書 1.金代的社會生活,陝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2.中國飲食史(第四卷·遼金編),華夏出版社,1999年 3.中國風俗通史(遼金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4.中國歷史(隋唐遼宋金卷·金代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5.中國服飾通史(遼金部分),寧波出版社,2002年 6.中國考試通史(卷二·遼金部分),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 7.遼金論稿,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8.中國歷史·金史,人民出版社,2006年 9.宋德金集(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者文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二、文章 1.吳兆騫和他的邊塞詩,《社會科學輯刊》1980年第6期 2.金代女真族俗述論,《歷史研究》1982年第3期 3.近三十年遼金史若干問題研究,《民族研究》1982年第4期 4.劉祁與《歸潛志》,《史學月刊》1982年第3期 5.「燒飯」瑣議,《中國史研究》1983年第2期 6.《金代的詩歌創作》的史實訂誤與商榷,《文學遺產》1985年第1期 7.談樺木與東北古代文明,《北方文物》1985年第3期 8.金史研究的新成果——評張博泉著《金史簡編》,《中國社會科學》1985年第4期 9.關於遼金史研究的幾個問題,光明日報,1985年6月16日;《新華文摘》1985年第12期 10.金代宗教簡述,《社會科學戰線》1986年第1期 11.開拓研究領域 促進史學繁榮——中國社會史研討會述評,《歷史研究》1987年第1期; 《新華文摘》1987年第3期 12.金代的衣食住行,《遼金史論集》第3期,書目文獻出版社,1987年 13.契丹漢化禮俗述略,《遼金史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4.金章宗簡論,《民族研究》1984年第4期 15.評近年的社會史研究,人民日報,1989年3月31日 16.女真社會史研究的新成果——評王可賓著《女真國俗》,《中國社會科學》1989年第5期 17.正統觀與金代文化,《歷史研究》1990年第1期 18.談談史學著作的可讀性,光明日報,1990年4月18日 19.金代女真的漢化、封建化與漢族士人的歷史作用,《宋遼金史論叢》 第2輯,中華書局,1991年 20.糾正史學著作中的若干混亂現象,光明日報,1991年8月14日 21.《歷史研究》四十年,《歷史研究》1994年第1期 22.金上京訪古,《中國典籍與文化》1994年第3期 23.金代社會與傳統中國,《中央民族大學學報》1995年第3期 24.遼金婦女的社會地位,《中國史研究》1995年第3期 25.評《金代文學學發凡》,人民日報,1995年8月3日 26.回憶陳述先生,《陳述先生紀念集》,內蒙古教育出版社,1995年 27.遼朝正統觀念的形成與發展,《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6年第1期 28.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畫卷——評《中國少數民族文化史》,遼寧日報,1996年3月27日 29.評近十年中國社會史研究,《社會史研究通訊》創刊號,1996年8月 30.金代儒學述略,《遼金史論集》第九輯,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 31.佟冬與歷史學,《社會科學戰線》1997年第4期;《新華文摘》1997年第11期 32.當前俄羅斯史學界對一些重大歷史問題的看法和認識,《對外學術交流情況》第81期;《學術動態》第942期 33.遼朝的「因俗而治」與中國社會,《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8年第2期 34.二十世紀中國遼金史研究,《歷史研究》1998年第4期 35.金代文學研究的新高度——評周惠泉著《金代文學論》,《晉陽學刊》1998年第6期 36.金代的學校考試和詮選考試,《社會科學戰線》1995年第2期;《中國考試史專題論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37.盧溝橋今昔,《文史知識》1999年第3期 38.十年辛苦不尋常 東北史苑添新葩——評佟冬主編《中國東北史》,《中國社會科學》1999年第2期 39.遼金文人與酒,《社會科學戰線》1999年第2期 40.「跨鞍」「捧鏡」之俗源流,《學林漫錄》第十四集,中華書局.1999年 41.遼代文化及其歷史地位,《文史知識》1999年第8期 42.讀《金代政治制度研究》,《民族研究》2000年第2期 43.說「本命年」,《學林漫錄》第十五集,中華書局,2000年 44.遼金文化比較研究,《北方論叢》2000年第1期 45.金中都的歷史地位,光明日報,2003年11月12日 46.雙陸與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歷史研究》2003年第3期 47.序《北京遼金史跡圖志》,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 48.紀念張博泉,《遼金史論叢》,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49.構建理論體系 提高研究水平——重讀胡喬木致黎澍函,《東北史地》2004年第4期 50.遼金人的忠孝觀,《史學集刊》2004年第4期 51.我所知道的李泰棻,文匯讀書周報,2004年9月24日 52.《夷堅志》中的宋金關系和金代社會,《遼金論稿》,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53.序《二十世紀中國歷史學》,《<歷史研究>五十年論文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54.善疑與求實——從華羅庚對盧綸《塞下曲》的質疑想到的,《歷史學家茶座》第2輯,2005年11月 55.蕭觀音冤案與契漢文化沖突,光明日報,2006年2月21日 56.憶楊向奎先生,《歷史學家茶座》第5輯,2006年3月 57.稱謂的嬗變及尷尬——以同志、先生、小姐、師傅為例,《歷史學家茶座》第6輯,2006年4月 58.大金覆亡辨,《史學集刊》2007年第1期 59.讀《龍龕手鏡》札記,《文史知識》2008年第1期 60.金源文化的歷史地位 ,《金上京文史論叢》第2集,哈爾濱出版社,2008年 61.《社會科學戰線》:31年前中國學術期刊史上的奇跡,中國社會科學院報·社科院專刊第3版,2009·5·26 62.東北文化三題,光明日報,2009·7·14 63.一名編輯眼中的鄧廣銘先生,《歷史學家茶座》2009第1輯(總第15輯) 64.大遼故都行,《文史知識》2009年第6期 65.布衣傲王侯——我的老師金景芳先生,《文史知識》2009年第10期 66.五國城文化瑣談,《五國城文化暨滿族故里論壇》,中國戲劇出版社,2009年;《東北史地》2010年第1期 67.《歷史研究》:新中國歷史學發展的縮影,中國社會科學院老乾局編《人民共和國是一切勝利之源》,世界知識出版社,2009年12月;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5月25日、6月1日「期刊版」刊載詳細摘要 68.海林行,中國社會科學報·社科院專刊第4版「家園」副刊,2010年7月8日 69.元雜劇中的金朝和女真人,《文史知識》2010年9期 70.遼金史研究的現狀與趨勢,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10月21日 71.評「征服王朝論」,《社會科學戰線》2010年第11期 三、索引·資料 1.遼金史論文資料索引(1949—1982),《遼金史論文集》,遼寧人民出版社,1985年 2.中國考試史文獻集成(第四卷·遼金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四、主編或合作主編 1.遼金史論文集,遼寧人民出版社,1985年 2.遼金史論集第四輯(與陳述等),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年 3.遼金史論集第五輯(與陳述等),文津出版社,1991年 4.中華文明史(遼宋夏金卷,與張希清),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 5.歷史愛好者叢書 文化系列20種,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 軍事系列18種,華夏出版社,1996年 6.遼金西夏史研究(與史金波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 7.中國社會史論(與周積明、郭瑩),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H. 中國古代史全一冊的作者介紹
《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選修)中國古代史》(全一冊)是根據教育部2002年頒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和《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歷史教學大綱》,在《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試驗修訂本·選修)中國古代史》(全一冊)的基礎上修訂而成的。此次修訂的指導思想是:遵循「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戰略思想,貫徹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方針,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宗旨,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質量。 普通高中教育,是與九年義務教育相銜接的高一層次的基礎教育。高中教科書的編寫,旨在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文化科學知識、審美情趣和身體心理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終身學習的能力和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高一級學校和社會輸送素質良好的合格畢業生。 依據新大綱,中國古代史為選修課,每周2.5課時,共60課時。本書是選修課本,一共編寫55課時,實際課堂教學內容為43課時,全一冊,供高中三年級相關學生選學。標有★號的部分,為不列入考試范圍的內容,各地各校可根據學生情況確定教學與否。 本書按章節體編排,敘述的內容自先秦的遠古社會起,至清朝(鴉片戰爭以前)止,分為六章。每章開頭有一段引言,主要講述與這一章有關的國際、國內背景及本章的基本線索和特點,以拓寬學生的視野,幫助學生在宏觀上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這一部分內容要求學生掌握。每章下面分若干節,有的節講一課時,有的節講兩課時。需要兩課時的課文包括:第一章第六、七節,第二章第一、二、四、七節,第三章第四節,第四章第四、五、八節,第五章第七、八節,第六章第四、七節。 課文內容分以下幾個部分: 1.課文分正文部分和閱讀部分。正文部分用宋體字排印,為基本要求,是學生需要掌握的內容。閱讀部分用楷體字排印,為學生閱讀參考內容,不做統一要求。 2.練習題著重培養學生分析、理解問題的能力和創新、實踐的能力,除了自由選做題,其他的是學生需要完成的。 3.為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創新思維的能力,在課文的注釋里,適當介紹一些不同的史學觀點,供有興趣的學生思考。 4.每章設有一個「閱讀與思考」,以培養和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這部分內容是供較高水平的學生選用的,不做統一要求。 5.為了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本書還增加了活動課。各地各校可根據具體情況安排活動課的實施。 本書原試驗本由王宏志、史明迅主持編寫工作。顧問:周一良、張傳瑩、蘇壽桐、李純武。參加本書編寫的人員有:臧嶸(第一章、第六章第一節至第五節)、余桂元(第二章、第三章)、王宏志(第四章)、史明迅(第五章)、馬執斌(第六章第六節至第十節)。楊雲做了大量的圖片資料工作。地圖清給:星球地圖出版社歷史地圖編輯室、中國地圖出版社教學中心。統稿:王宏志;馬執斌協助了統稿工作。本書責任編輯:余桂元。特約審稿:曹文柱、張弓、陳梧桐(按章節先後排序)、李岩、齊吉祥等。審閱:史明迅。審訂:呂達、朱明光。 本書此次修訂工作主持人:馬執斌。參加人員有:臧嶸(第一章、第五章第六節等、第六章第一、二節)、余桂元(第二章、第三章)、王宏志(第四章)、史明迅(第五章)、馬執斌(第六章第三節至第七節)。 地圖清繪:中國地圖出版社教學中心。 本書責任編輯:余桂元。楊雲做了部分圖片資料工作。審閱:臧嶸、馬執斌。審定:王宏志、朱明光。特邀審稿:林甘泉、宋德金、陳梧桐。 人民教育出版社 歷史室 2003年3月
I. 契丹王朝的演職員表
註:由視頻信息提取,演員表按出場順序排列。 董新林——中國社科院考版古研究權所 研究員 劉浦江——北京大學歷史學系 教授 邵國田——中國遼金契丹女真史學會 理事 蔡美彪——歷史學家 劉鳳翥——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所 研究員 宋德金——中國遼金史學會 會長 王巍——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 所長 劉喜民——《契丹大遼王朝》作者 關樹東——中國社會科學歷史所 副研究員 田彥國——中國遼金契丹女真史學會 會員 王未想——原巴林左旗博物館 館長 王玉亭——遼上京契丹文化研究學會 副會長
J. 遼、宋、夏、金、元的婚禮習俗演變歷程
一、契丹、女真等東北各族 在東北各族中,以契丹與女真最具代表性,兩者的婚姻制度與習俗既有相同之處,又有不同之點。 (一)契丹 遼朝建立前,契丹實行群婚與外婚(註:參看向南、楊若薇《論契丹族的婚姻制度》,載《歷史研究》,1980(1); 程妮娜《契丹婚制婚俗探析》,載《社會科學戰線》,1992(1)。)。《隋書》卷84 《北狄傳》稱:契丹「其俗淫」。所謂「淫」,換言之,即群婚。契丹「婚嫁不拘地里」(註:葉隆禮:《契丹國志》卷23《族姓原始》。),並有此一說:「同姓可結交,異姓可結婚。」(註:《遼史》卷71《後妃傳》,卷16《聖宗紀七》,卷4《太宗紀下》,卷25《道宗紀五 》。)婚姻對象是否在本部落不受限制,但應在本氏族外。《東齋記事》卷5 載,「契丹之先,有一男子乘白馬,一女子駕灰牛,相遇於遼水之上,遂為夫婦,生八男子」,從而形成契丹八部落。傳說中的這對契丹始祖,其住地相距甚遠,不僅不同氏族,而且不同部落,可見契丹早已實行外婚制。遼朝建立後,遼太祖及其後繼者就婚姻問題頒布過一系列法令。《契丹國志》卷23《族姓原始》對這些法令有簡要概括:「番法,王族惟與後族通婚,更不限以尊卑;其王族、後族二部落之家,若不奉北主之命,皆不得與諸部族之人通婚;或諸部族彼此相婚嫁,不拘此限。」其主要內容有三: (1)實行王族、後族兩姓世婚制,並且不計輩分, 以致表親聯姻、輩分混亂的現象較普遍。如太祖淳欽皇後之弟蕭室魯娶淳欽皇後之女為妻,系舅舅與外甥女結為夫妻;世宗是太祖淳欽皇後之孫,其懷節皇後竟是淳欽皇後胞弟阿古只之女,系外甥與姨姨成為配偶。 (2)王族、後族與其他民族通婚由皇帝決定,不一概禁止。 聖宗在開泰八年(公元1019年)規定王族顯貴「不得與卑小帳族為婚,凡嫁娶,必奏而後行」(註:《遼史》卷71《後妃傳》,卷16《聖宗紀七》,卷4 《太宗紀下》,卷25《道宗紀五》。)。遼朝推行和親政策,和親高麗、大食、回鶻各1起、吐蕃2起。西夏更是其主要和親對象,多達3起。 (3)對於民間族際通婚,朝廷一般不幹預。余靖《武溪集》卷 18《契丹官儀》稱:「四姓雜居,舊不通婚。謀臣韓紹芳獻議,乃許婚焉。」所謂「四姓」,專指契丹、奚、漢、渤海四族,泛指遼朝轄區各族。會同三年(公元940年),太宗「詔契丹授漢官者從漢儀, 聽與漢人婚姻」(註:《遼史》卷71《後妃傳》,卷16《聖宗紀七》,卷4 《太宗紀下》,卷25《道宗紀五》。),其實並不限於授漢官者。道宗大安十年(公元1094年)六月,下令「禁邊民與蕃部為婚」(註:《遼史》卷71《後妃傳》,卷16《聖宗紀七》,卷4《太宗紀下》,卷25《 道宗紀五》。)。 時值遼朝末年,禁令難以執行。 遼朝建立後,雖實行聘娶婚,但仍有群婚制殘留,以下兩種現象即是其例證。 (1)叔接嫂。哥哥死後,弟弟有權利和義務接續其嫂子為妻, 又稱收繼或轉房。《遼史》卷65《公主表》載,道宗第二女乣里丈夫死後,夫弟訛都斡依照習俗,將收繼乣里為妻。訛都斡不久因犯法被處死,此事未遂。聖宗定要耶律宗政收繼其繼母秦晉國王妃,宗政「辭以違卜,不即奉詔」(註:《全遼文》卷7《耶律宗政墓誌銘並引》, 卷9。)。秦晉國王妃死時,仍以夫妻名義,與宗政合葬。 (2)妹續姊。群婚時代,兄弟共妻,姊妹亦共夫。 遼朝建立之初,演變為「姊亡妹續之法」,即丈夫在妻子死後必須娶妻子的未婚姊妹。《遼史》卷4《太宗本紀下》載,會同三年(公元940年)十一月,太宗「除姊亡妹續之法」。然而這一習俗並未消亡。由《蕭僅墓誌銘》(註:《阜新發現遼代蕭僅墓誌銘》,載《遼金契丹女真史研究》,1987 (2)。)可知,他的兩位夫人系親姊妹。《蕭裕魯墓誌銘》(註:《全遼文》卷7《耶律宗政墓誌銘並引》,卷9。)載,他在其第二位夫人死後,娶夫人之妹為妻。當時有姊妹共夫利於生子之說,道宗將蕭思坦立為皇後,又把其妹妹斡特懶納入宮中。天祚帝的皇後蕭奪里懶與元妃蕭貴哥也是親姊妹。 (二)女真 女真群婚時代的情形,現存文獻缺乏記載。《金史》卷1 《世紀》載,函普來自高麗,留居完顏部。完顏部「兩族交惡,哄斗不能解」。函普應邀「為部人解此怨,使兩族不相殺」,因而「部眾信服之,謝以青牛一,並許歸六十之婦」。 (註:「六十之婦」, 《三朝北盟會編》卷18引苗耀《神麓記》作「室女年四十餘」,比較接近事實。)函普「以青牛為聘禮而納之,並得其貲產」。此後生下二男一女,遂為完顏部人,並被尊為始祖。可見當時妻從夫居,世系及財產繼承均以父系計算,一夫一妻制已確立。夫妻之間有固定稱謂:「夫謂妻為薩薩,妻謂夫為愛根。」(註:《金志·婚姻》。)女真實行氏族外婚制,本氏族外,同姓也可婚配。金朝建立後,才加以禁止。天輔元年(公元1117年)五月,太祖「詔自收寧江州以後,同姓為婚者,杖而離之」(註:《金史》卷2《太祖紀》,卷3《太宗紀》,卷6《世宗紀上》,卷88 《唐括安禮傳》,卷9《章宗紀一》,卷120《世戚傳序》,卷12《章宗本紀四》,卷134《西夏傳贊》。)。天會五年(公元1127年)四月, 太宗詔「合蘇館諸部與新附人民,其在降附之後,同姓為婚者,離之」(註:《金史》卷2《太祖紀》,卷3《太宗紀》,卷6《世宗紀上》,卷88 《唐括安禮傳》,卷9《章宗紀一》,卷120《世戚傳序》,卷12《章宗本紀四》,卷134《西夏傳贊》。)。所謂「合蘇館諸部」,即熟女真。 這兩道詔令表明此前同姓為婚相當普遍。下面四種女真婚俗,系群婚制殘留,但打上了一夫一妻制烙印。(註:參看宋德金《金代的生活、婚姻》,陝西人民出版社,1988。) (1)收繼婚。《金史》卷64《後妃傳下》稱:「舊俗,婦女寡居,宗族接續之。」《金志·婚姻》說:「父死則妻其母,兄死則妻其嫂,叔伯死則侄亦如之。故無論貴賤,人有數妻。」如頗刺淑在胞弟劾者死後,娶弟媳加古氏為妻;熙宗在胞弟常勝死後,將弟媳撒卯納入宮中,並准備立為皇後;睿宗死後,貞懿皇後李氏不肯聽人收繼,只得削發為尼。收繼婚的盛行是造成一夫多妻較普遍的因素之一。范成大《攬轡錄》稱:「虜宮內多寵,其最貴者有元德淑麗溫恭慧明等十妃。臣下亦娶數妻,多少視官品,以先後聘為序。民惟得一妻。」這一婚俗影響到包括漢族在內的金朝轄區各族,世宗在大定九年(公元1169年)正月規定:「漢人、渤海兄弟之妻,以禮續婚者,聽。」(註:《金史》卷2 《太祖紀》,卷3《太宗紀》,卷6《世宗紀上》,卷88《唐括安禮傳》,卷9 《章宗紀一》,卷120《世戚傳序》,卷12《章宗本紀四》,卷134《西夏傳贊》。) (2)放偷日。《虜廷事實·放偷》載, 女真把每年正月十六日定為放偷日,「俗以為常,官亦不能禁。」那天夜裡,既偷財物,又劫閨女。「室女隨其家出遊,或家在僻靜處,為男子劫去。」一月後,男子「方告其父母,以財禮聘之」。往往並不是劫,而是自由結合,早已私訂終身。《松漠記聞》卷上稱:「亦有先與室女私約,至期而竊去者,女願留則聽之。」這雖屬群婚制的遺存,但「是日人皆嚴備」,人們對私有財產如此重視,表明個體家庭已形成。
(3)搶掠婚。烏薩扎部美女罷敵悔被蜀束水人搶去,生二女, 取名達回、滓賽。完顏部勇、賢二石魯率部眾,攻取其貲產,並將達回、滓賽姊妹劫回,各納其一為妾。此部落男子劫掠彼部落女子為妻,具有明顯的群婚痕跡。劫掠女子與攻取貲產同時進行,搶來的女子屬於一個固定的男子,並且不是做妻,而是做妾,這又打上了一夫一妻制的時代烙印。 (4)隸役婚。《金志·婚姻》載,舉行婚禮時, 「婦家無大小皆坐炕上,婿黨羅拜其下,謂之男下女。」成婚以後,「婿留於婦家執仆隸役,雖行酒食皆躬親之,三年然後以婦歸。」這一習俗頗有女尊男卑的意味,分明是母權制的殘留。但私有制已形成,男子在女家服役三年主要是從經濟上考慮,以此補償女家養育女兒的辛勞與花費。 金朝建立後,出於政治需要,女真統治者在婚姻方面有兩大舉措: (1)鼓勵族際婚。大定十七年(公元1177年), 為防備金朝境內的契丹人與西遼相呼應,起而反抗女真貴族,世宗下詔鼓勵契丹人「與女真(即女真)人相為婚姻」,並把這稱為「長久之計」。(註:《金史》卷2《太祖紀》,卷3《太宗紀》,卷6《世宗紀上》,卷88 《唐括安禮傳》,卷9《章宗紀一》,卷120《世戚傳序》,卷12《章宗本紀四》,卷134《西夏傳贊》。)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四月, 為了緩和移居中原的女真屯田戶與當地漢族人民的矛盾,尚書省提出建議:「齊民與屯田戶往往不睦,若令遞相婚姻,實為國家長久安寧之計。」(註:《金史》卷2《太祖紀》,卷3《太宗紀》,卷6《世宗紀上》,卷88 《唐括安禮傳》,卷9《章宗紀一》,卷120《世戚傳序》,卷12《章宗本紀四》,卷134 《西夏傳贊》。 )章宗當即予以批准。 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十一月,章宗下詔重申:「屯田軍戶與所居民為婚姻者,聽。」(註:《金史》卷2《太祖紀》,卷3《太宗紀》,卷6 《世宗紀上》,卷88《唐括安禮傳》,卷9《章宗紀一》,卷120《世戚傳序》,卷12《章宗本紀四》,卷134《西夏傳贊》。) (2)實行世婚制。《金史》卷64《後妃傳下》稱:「國朝故事, 皆徒單、唐括、蒲察、拿懶、仆散、紇石烈、烏林答、烏古論諸部部長之家,世為婚姻,娶後尚主。」《金史》卷120 《世戚傳贊》也說:「金之徒單、拿懶、唐括、蒲察、裴滿、紇石烈、仆散皆貴族也,天子娶後必於是,公主下嫁必於是。」金朝「昏因有恆族」,推行世婚制度,以便「貴賤等威有別」。(註:《金史》卷2《太祖紀》,卷3《太宗紀》,卷6《世宗紀上》,卷88《唐括安禮傳》,卷9 《章宗紀一》, 卷120《世戚傳序》,卷12《章宗本紀四》,卷134《西夏傳贊》。)由徒單等九姓與完顏氏所組成的世婚集團,其實便是金朝的最高統治集團。 至於社會中下層,擇偶及婚戀形式均較為自由。《三朝北盟會編》卷3引《女真傳》載,年屆婚齡的女真姑娘「行歌於途。其歌也, 乃自敘家世、婦工、容色,以伸求侶之意。聽者有未娶欲納之者,即攜而歸,其後方具禮,偕女來家,以告父母」。指腹為婚在女真人中尤其盛行,《松漠記聞》卷上稱:「金國舊俗,多指腹為昏姻。既長,雖貴賤殊隔,亦不可渝。」 當時居住在東北的室韋實行隸役婚:「婚嫁之法,男先就女舍,三年役力,因得親迎其婦。役日已滿,女家分其財物,夫婦同車而載,鼓舞共歸。」(註:《舊唐書》卷199下《室韋傳》。 )並盛行偷劫婚:「婚嫁兩家相許,婿盜婦去,然後行聘禮。」其實「盜」以男女「相許」為前提,是一種自由結合的形式。其「婦人不再嫁」,並非出於貞節觀念,而是因為迷信,「以為死人妻,難共居也。」(註:方鳳:《夷俗考·北》。) 二、黨項、吐蕃等西北各族 在西北各族中,黨項與吐蕃雖然聯系緊密,但其婚姻制度與習俗自有其特色。 (一)黨項 黨項「不婚同姓」。「同姓」即同一氏族,氏族內婚姻早已被嚴禁。黨項有兩種婚俗,值得重視。(註:參看史金波《西夏文化》,191 ~193頁。) (1)收繼。《舊唐書》卷198《黨項羌傳》稱:「妻其庶母及伯叔母,嫂、子弟之婦,淫穢烝褻,諸夷中最為甚,然同姓不婚。」《新唐書》卷221上《黨項傳》雲:「妻其庶母、伯叔母、 兄嫂、子弟婦,惟不娶同姓。」這些記述含有漢族士大夫的偏見,其實包括漢族在內的許多民族早期都曾實行收繼婚,其用意在於防止本氏族的人口和財產外流。 (2)多妻。宋人說:「蕃戎之俗,諸母眾多。 」(註:《續資治通鑒長編》卷73大中祥符三年三月。)《宋史》卷485《夏國傳上》載,黨項首領李繼遷「連娶豪族」;李德明「娶三姓」;元昊七娶。西夏王族拓跋氏與野利氏等黨項豪族結為世婚集團。一夫多妻並不限於上層,《馬可波羅行紀》講到西夏舊境、甘州(治今甘肅張掖)地區的情形:「其地之人娶妻致有三十。否則視其資力,娶妻之數惟意所欲。然第一妻之地位為最尊。諸妻中有不善者得出之,別娶一人。男子得娶從姊妹,或其父已納之婦女為妻。然從不娶其生母。」(註:馮承釣譯:《馬可波羅行紀》,208~209頁,商務印書館,1936。)「娶從姊妹」之說有誤,與黨項風俗不符。 黨項遷居西北特別是西夏王朝建立後,婚姻觀念與習俗有所變化。西夏號稱「崇尚儒術」(註:《金史》卷2《太祖紀》,卷3《太宗紀》,卷6《世宗紀上》,卷88《唐括安禮傳》,卷9《章宗紀一》,卷120 《世戚傳序》,卷12《章宗本紀四》,卷134《西夏傳贊》。), 受中原文化影響較深並反映在婚姻關繫上。如稱結婚為男娶:「此者男娶也,結婚為之謂」,認為結婚意味著女子依附於男子。基於這一觀念,黨項盛行買賣婚。《文海》中有「婚價」一詞並解釋道:「結婚取女價,向親屬、叔、舅饋物之謂。」丈夫要求妻子單方面保持貞潔,《文海》對「雜種」一詞有解釋:「此者婦人處他人已往而生兒子,則故雜種之謂。」(註:《文海漢文譯本》19·272,7·151,67·222,見史金波等《文海研究》,421、401、495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元昊就有這種觀念,其妻米母氏「生一子,以類他人。殺之」。 民族習俗畢竟具有穩定性,直到西夏建立後,黨項婚姻性愛仍比較自由。《友會叢談》卷下載,麟州(治今陝西神木北)一帶的黨項「凡育女稍長,靡由媒妁,暗有期會,家之不問。情之至者,必相挈奔於山岩掩映之處,並首而卧」。 (二)吐蕃 吐蕃民間一妻多夫,兄弟共妻。這一婚俗與男多女少的人口構成有關,並具有防止家族財產分散、避免妯娌相爭、減少生育等用意。吐蕃還有兩種婚俗引人注目。 (1)僧人廣置妻室。吐蕃這時處於佛教後弘時期,戒律廢弛。 「其人知佛而不知戒,口腹縱而暈酣不厭。 」(註:《隴右金石錄》卷3《廣仁禪院碑》。)僧人驕奢淫逸,公開娶妻生子。如擔任唃廝啰政權論逋即相的僧人李立僧「娶蕃部十八人為妻」(註:《宋會要輯稿》蕃夷4之7。)。(2)貴族一夫多妻。《宋史》卷492《吐蕃傳》載,河湟吐蕃首領唃廝啰有三妻。其子董氈的妻子除遼朝公主而外,另有二妻。在唃廝啰曾孫隴拶的妻子當中,有遼朝、西夏、回鶻三個政權的公主。吐蕃首領一夫多妻與其部眾一妻多夫形成鮮明對照。 當時居住在西北的回鶻對於族際婚無禁忌,其通婚對象除吐蕃外,還有遼朝。《遼史》卷70《屬國表》載,興宗以公主嫁阿薩蘭回鶻即高昌回鶻王。當時回鶻上層受漢族婚俗影響,實行聘娶婚,因而唃廝啰 「欲娶可汗女而無聘財」,甘州回鶻可汗「不許」。(註:《宋史》卷490《回鶻傳》。)至於中下層,保持原始婚俗較多。如從妻居, 回鶻男子婚後住妻家,生孩子後,才夫妻雙雙落戶夫家。《松漠記聞》卷上載,秦州(治今甘肅天水)一帶的回鶻「女未嫁者,先與漢人通,生數子,年近三十,始能配其種類。媒妁來議者,父母則曰:『吾女嘗與某人某人昵。』以多為勝,風俗皆然。」可見回鶻女子婚前性愛較自由,婚後則受限制。「既嫁則加氈帽」(註:《文獻通考》卷347 《四裔考二十四·回紇》。),以此作為標志。
(3)搶掠婚。烏薩扎部美女罷敵悔被蜀束水人搶去,生二女, 取名達回、滓賽。完顏部勇、賢二石魯率部眾,攻取其貲產,並將達回、滓賽姊妹劫回,各納其一為妾。此部落男子劫掠彼部落女子為妻,具有明顯的群婚痕跡。劫掠女子與攻取貲產同時進行,搶來的女子屬於一個固定的男子,並且不是做妻,而是做妾,這又打上了一夫一妻制的時代烙印。 (4)隸役婚。《金志·婚姻》載,舉行婚禮時, 「婦家無大小皆坐炕上,婿黨羅拜其下,謂之男下女。」成婚以後,「婿留於婦家執仆隸役,雖行酒食皆躬親之,三年然後以婦歸。」這一習俗頗有女尊男卑的意味,分明是母權制的殘留。但私有制已形成,男子在女家服役三年主要是從經濟上考慮,以此補償女家養育女兒的辛勞與花費。 金朝建立後,出於政治需要,女真統治者在婚姻方面有兩大舉措: (1)鼓勵族際婚。大定十七年(公元1177年), 為防備金朝境內的契丹人與西遼相呼應,起而反抗女真貴族,世宗下詔鼓勵契丹人「與女真(即女真)人相為婚姻」,並把這稱為「長久之計」。(註:《金史》卷2《太祖紀》,卷3《太宗紀》,卷6《世宗紀上》,卷88 《唐括安禮傳》,卷9《章宗紀一》,卷120《世戚傳序》,卷12《章宗本紀四》,卷134《西夏傳贊》。)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四月, 為了緩和移居中原的女真屯田戶與當地漢族人民的矛盾,尚書省提出建議:「齊民與屯田戶往往不睦,若令遞相婚姻,實為國家長久安寧之計。」(註:《金史》卷2《太祖紀》,卷3《太宗紀》,卷6《世宗紀上》,卷88 《唐括安禮傳》,卷9《章宗紀一》,卷120《世戚傳序》,卷12《章宗本紀四》,卷134 《西夏傳贊》。 )章宗當即予以批准。 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十一月,章宗下詔重申:「屯田軍戶與所居民為婚姻者,聽。」(註:《金史》卷2《太祖紀》,卷3《太宗紀》,卷6 《世宗紀上》,卷88《唐括安禮傳》,卷9《章宗紀一》,卷120《世戚傳序》,卷12《章宗本紀四》,卷134《西夏傳贊》。) (2)實行世婚制。《金史》卷64《後妃傳下》稱:「國朝故事, 皆徒單、唐括、蒲察、拿懶、仆散、紇石烈、烏林答、烏古論諸部部長之家,世為婚姻,娶後尚主。」《金史》卷120 《世戚傳贊》也說:「金之徒單、拿懶、唐括、蒲察、裴滿、紇石烈、仆散皆貴族也,天子娶後必於是,公主下嫁必於是。」金朝「昏因有恆族」,推行世婚制度,以便「貴賤等威有別」。(註:《金史》卷2《太祖紀》,卷3《太宗紀》,卷6《世宗紀上》,卷88《唐括安禮傳》,卷9 《章宗紀一》, 卷120《世戚傳序》,卷12《章宗本紀四》,卷134《西夏傳贊》。)由徒單等九姓與完顏氏所組成的世婚集團,其實便是金朝的最高統治集團。 至於社會中下層,擇偶及婚戀形式均較為自由。《三朝北盟會編》卷3引《女真傳》載,年屆婚齡的女真姑娘「行歌於途。其歌也, 乃自敘家世、婦工、容色,以伸求侶之意。聽者有未娶欲納之者,即攜而歸,其後方具禮,偕女來家,以告父母」。指腹為婚在女真人中尤其盛行,《松漠記聞》卷上稱:「金國舊俗,多指腹為昏姻。既長,雖貴賤殊隔,亦不可渝。」 當時居住在東北的室韋實行隸役婚:「婚嫁之法,男先就女舍,三年役力,因得親迎其婦。役日已滿,女家分其財物,夫婦同車而載,鼓舞共歸。」(註:《舊唐書》卷199下《室韋傳》。 )並盛行偷劫婚:「婚嫁兩家相許,婿盜婦去,然後行聘禮。」其實「盜」以男女「相許」為前提,是一種自由結合的形式。其「婦人不再嫁」,並非出於貞節觀念,而是因為迷信,「以為死人妻,難共居也。」(註:方鳳:《夷俗考·北》。) 二、黨項、吐蕃等西北各族 在西北各族中,黨項與吐蕃雖然聯系緊密,但其婚姻制度與習俗自有其特色。 (一)黨項 黨項「不婚同姓」。「同姓」即同一氏族,氏族內婚姻早已被嚴禁。黨項有兩種婚俗,值得重視。(註:參看史金波《西夏文化》,191 ~193頁。) (1)收繼。《舊唐書》卷198《黨項羌傳》稱:「妻其庶母及伯叔母,嫂、子弟之婦,淫穢烝褻,諸夷中最為甚,然同姓不婚。」《新唐書》卷221上《黨項傳》雲:「妻其庶母、伯叔母、 兄嫂、子弟婦,惟不娶同姓。」這些記述含有漢族士大夫的偏見,其實包括漢族在內的許多民族早期都曾實行收繼婚,其用意在於防止本氏族的人口和財產外流。 (2)多妻。宋人說:「蕃戎之俗,諸母眾多。 」(註:《續資治通鑒長編》卷73大中祥符三年三月。)《宋史》卷485《夏國傳上》載,黨項首領李繼遷「連娶豪族」;李德明「娶三姓」;元昊七娶。西夏王族拓跋氏與野利氏等黨項豪族結為世婚集團。一夫多妻並不限於上層,《馬可波羅行紀》講到西夏舊境、甘州(治今甘肅張掖)地區的情形:「其地之人娶妻致有三十。否則視其資力,娶妻之數惟意所欲。然第一妻之地位為最尊。諸妻中有不善者得出之,別娶一人。男子得娶從姊妹,或其父已納之婦女為妻。然從不娶其生母。」(註:馮承釣譯:《馬可波羅行紀》,208~209頁,商務印書館,1936。)「娶從姊妹」之說有誤,與黨項風俗不符。 黨項遷居西北特別是西夏王朝建立後,婚姻觀念與習俗有所變化。西夏號稱「崇尚儒術」(註:《金史》卷2《太祖紀》,卷3《太宗紀》,卷6《世宗紀上》,卷88《唐括安禮傳》,卷9《章宗紀一》,卷120 《世戚傳序》,卷12《章宗本紀四》,卷134《西夏傳贊》。), 受中原文化影響較深並反映在婚姻關繫上。如稱結婚為男娶:「此者男娶也,結婚為之謂」,認為結婚意味著女子依附於男子。基於這一觀念,黨項盛行買賣婚。《文海》中有「婚價」一詞並解釋道:「結婚取女價,向親屬、叔、舅饋物之謂。」丈夫要求妻子單方面保持貞潔,《文海》對「雜種」一詞有解釋:「此者婦人處他人已往而生兒子,則故雜種之謂。」(註:《文海漢文譯本》19·272,7·151,67·222,見史金波等《文海研究》,421、401、495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元昊就有這種觀念,其妻米母氏「生一子,以類他人。殺之」。 民族習俗畢竟具有穩定性,直到西夏建立後,黨項婚姻性愛仍比較自由。《友會叢談》卷下載,麟州(治今陝西神木北)一帶的黨項「凡育女稍長,靡由媒妁,暗有期會,家之不問。情之至者,必相挈奔於山岩掩映之處,並首而卧」。 (二)吐蕃 吐蕃民間一妻多夫,兄弟共妻。這一婚俗與男多女少的人口構成有關,並具有防止家族財產分散、避免妯娌相爭、減少生育等用意。吐蕃還有兩種婚俗引人注目。 (1)僧人廣置妻室。吐蕃這時處於佛教後弘時期,戒律廢弛。 「其人知佛而不知戒,口腹縱而暈酣不厭。 」(註:《隴右金石錄》卷3《廣仁禪院碑》。)僧人驕奢淫逸,公開娶妻生子。如擔任唃廝啰政權論逋即相的僧人李立僧「娶蕃部十八人為妻」(註:《宋會要輯稿》蕃夷4之7。)。(2)貴族一夫多妻。《宋史》卷492《吐蕃傳》載,河湟吐蕃首領唃廝啰有三妻。其子董氈的妻子除遼朝公主而外,另有二妻。在唃廝啰曾孫隴拶的妻子當中,有遼朝、西夏、回鶻三個政權的公主。吐蕃首領一夫多妻與其部眾一妻多夫形成鮮明對照。 當時居住在西北的回鶻對於族際婚無禁忌,其通婚對象除吐蕃外,還有遼朝。《遼史》卷70《屬國表》載,興宗以公主嫁阿薩蘭回鶻即高昌回鶻王。當時回鶻上層受漢族婚俗影響,實行聘娶婚,因而唃廝啰 「欲娶可汗女而無聘財」,甘州回鶻可汗「不許」。(註:《宋史》卷490《回鶻傳》。)至於中下層,保持原始婚俗較多。如從妻居, 回鶻男子婚後住妻家,生孩子後,才夫妻雙雙落戶夫家。《松漠記聞》卷上載,秦州(治今甘肅天水)一帶的回鶻「女未嫁者,先與漢人通,生數子,年近三十,始能配其種類。媒妁來議者,父母則曰:『吾女嘗與某人某人昵。』以多為勝,風俗皆然。」可見回鶻女子婚前性愛較自由,婚後則受限制。「既嫁則加氈帽」(註:《文獻通考》卷347 《四裔考二十四·回紇》。),以此作為標志。
與宋德金中國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發布:2021-03-15 14:26:09
瀏覽:2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發布:2021-03-15 14:24:30
瀏覽:22
郵政歷史故事
發布:2021-03-15 14:21:13
瀏覽:5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