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所長是什麼級別
中國社會科學院是國務院直屬機構,為正部級。但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下面還有專具體的分院,如中國屬歷史研究院(正廳級),而世界歷史研究所是中國歷史研究院的組成所,故全稱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世界歷史研究所,所以為正處級單位。而不是正廳級。
2.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怎麼樣
簡介: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是國家級專業中國近代歷史研究機構,回 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至1949年間答中國歷史的國家專業研究機構。1950年5月在華北大學歷史研究室的基礎上正式創建。初屬中國科學院。1954年至1959年一度稱為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第三所。197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成立﹐改稱現名。
3. 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怎麼樣
簡介:中國社會抄科學院西亞非洲研襲究所系根據毛澤東主席的指示於1961年7月4日成立,原名亞非研究所,隸屬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 學部。西亞非洲研究所是多學科綜合性的研究所,研究領域包括中東、非洲73個國家和地區,以該地區和國家當代政 治經濟發展和國際關系為研究重點。同時開展對該地區歷史、社會、文化、民族、宗教、法學等領域的研究。西亞非洲研究所現有職工62人,其中40名是專業人員。設有4個研究室和2個研究中心:中東研究室、非洲研究室、國際關系室、社會文化研究室、南非研究中心和海灣研究中心。
注冊資本:71萬人民幣
4. 誰知道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所呂耀東老師的詳細信息及著作情況
個人簡介: 男,1965年7月出生。漢族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獲法學博士 對外關系研究室副研究員1988年7月在山西師范大學政法系獲法學學士學位。同年7月,分配到山西省教育學院政治系任助教、講師,講授政治學、社會學、當代世界政治經濟與國際關系等課程。 1996年7月在大連理工大學社會科學系獲法學碩士學位。 1999年7月在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系獲歷史學碩士學位。 2002年7月在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獲法學博士學位。同年7月,分配到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對外關系研究室工作。研究領域當代日本外交政策與中日關系主要研究成果《冷戰後日本的總體保守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出版《現代政治學》,山西省高校聯合出版社1992年版(合編)《簡明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程》,海洋出版社1992年版(合編)《二戰後的日中關系和國際環境》,《國際政治研究》2000年第3期(譯作)《〈灜環志略〉反映的近代世界格局》,《晉陽學刊》2002年第1期《徐繼畲對近代世界西方列強國家實力的認識》《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02年第2期等。目前研究的課題冷戰後日本「總體保守化」分析研究當代日本政府效能與外交研究
來源: 互聯網
提示: 以下內容為模糊查詢結果,不盡正確,請予諒解.
相關圖書: 《商業實用責任會計》 呂耀東著 山東人民出版社 1991
《商業租賃會計》 呂耀東主編 山東人民出版社 1988
5. 從哪裡可知歷史研究的前沿知識
中國社會科學院 http://www.cass.net.cn/
國家文物局 http://www.nach.gov.cn/
先秦史研回究答室http://www.xianqin.org/
6. 裘錫圭的學術經歷
1952年入上海復旦大學歷史系,1956年大學畢業後考上研究生,從師著名甲骨學專家胡厚宣教屬授專攻甲骨學與殷商史。同年胡厚宣教授奉調北京,裘亦隨其師入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現屬中國社會科學院)先秦史研究室。1960年研究生畢業後,裘錫圭任教於北京大學中文系,並在朱德熙教授影響下,對戰國文字產生濃厚興趣。
1974年開始先後參加國家文物局組織的整理銀雀山漢墓竹簡、雲夢秦簡、馬王堆漢墓帛書、曾侯乙墓文字資料、江陵望山楚簡、郭店楚墓竹簡和尹灣漢墓簡牘等出土文獻的整理工作。曾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古文獻研究室主任、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從事漢字學、古漢字學和古典文獻學(先秦秦漢部分)的教學和研究工作。現為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
7. 李學勤的自序
《李學勤文集》自序:
起因
1952年,我離開讀書的清華大學,到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參加編著《殷虛文字綴合》,開始了自己的學術生涯。1954年起,在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就是後來的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荏苒至今,已經過去50多年了。
我這些年來的主要研究領域,是先秦的歷史文化。在大學和考古所的幾年,努力學習的是甲骨文和戰國文字。來歷史所後,由於作著名歷史學家侯外廬先生的助手,長一段時間在他指導下做思想史的研究,但先秦還是重點。「文革」後,我轉到古文字古文獻研究室,又到先秦史研究室,便完全回到先秦一段。
先秦歷史文研究特點,是必須涉及多種學科。在狹義的歷史學以外,還得綜合考古學、古文字學、文獻學等等方面,為了進行較研究,甚至需要外國古代的知識。我曾經建議,用「中國古代研究」或「中國古代文明研究」來稱呼這一多學科交叉的領域。在這樣的情況下,我歷年寫的小文也顯得相當駁雜,大家很容易在這本集子里看到這一點。 前些年,我應安徽教育出版社之約,曾經編過一本自選集,1999年以《當代學者自選文庫·李學勤卷》為題出版。那本書共選輯了70篇,這本集子也收入70篇,與安徽教育的那本沒有重復,都是從我以往的書和集子以及報刊上另選的,有興趣的讀者,不妨以這兩本自選集合看。
這本新的集子,在選目上盡力包括我歷年著力過的各種學術方向和問題。其編排的次序.首先是帶有通論性的作品,然後按時代先後,史前與傳說時期和夏代在前面,殷商、西周、東周至秦在後面,隨之是關於典籍文獻和關於簡牘帛書的部分。和安徽教育那本自選集一樣,沒有收我早年寫的現在看來錯誤已多的文章,論古文字因而難於排印的論作也基本不選。
我在先秦歷史文化這個領域里摸索前進的步,是躑躅曲折的。如上文所說,起初由甲骨文和殷商考古著手,又輯集整理戰國文字。六十年代,因深感積累不足,轉而側重金文以及青銅器的研究。七十年代,有機會參加新出土簡帛的整理考釋工作,又跨入新的學科範圍。出於一連串主觀、客觀的原因,對於許多重要問題只能淺嘗即止,給自己留下不少遺憾。今天這個領域有關的各學科或學科分支越來越細化,信息量迅速增長,要想在一個科中保持前沿位置都是非常困難的,像我這樣「橫通」的經歷自然不足為訓。談到我曾涉足的一些學科,想乘這一機會,對其在新世紀的發展說幾點個人的想法,向讀者請教。 甲骨文的研究早已擴充形成了一個相當大的學,即甲學。一般把甲骨學的誕生到發展的歷程分為三階段:自1899年王懿榮發現鑒定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算起,到1928年殷墟考古發掘以前,是第一階段,殷墟甲骨大量私掘和流傳,學者通過甲骨文的研究,認識了甲骨對殷商研究的重要:卷義,推定了殷墟的性質和時代。殷墟發掘開始後,到抗日戰爭時期,為第二段,考古的重大收獲給甲骨的分期研究奠定了基礎,各方面研究擴大了甲骨學的影響。建國之後,是第三階段,甲骨獲得更大進展,特別是《甲骨文合集》等書的完成出版,將材料系統集中,分期研究更是成果頻出,這為今後系統深入的研究工作準備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條件。
釋字仍然是殷墟甲骨研究的一項基本課題,還有相當一批很關鍵的字沒有得到辨識,或者沒有充分解說。我想,應該進行有計劃的考釋工作,優先解決那些對理解整個內容有較大意義的字。甲骨學的研究對象,已經不限於殷墟甲骨了。其實早在1953年,鄭州二里崗就出過字骨,有一片上面是卜辭;2003,濟南大辛庄也發現和殷墟非常接近的卜甲,文字較多。這些仍是商代的,1954年,洪洞坊堆出土了字骨,1956年被鑒定為西周的。此後,各地發現的西周甲骨頗多,近岐山周公廟出土的幾批,更引起公眾的普遍注意。看來,西周甲骨的研究正漸成為甲骨學的一個分支。
甲骨學當然不是只研究卜辭文字,而且卜辭的文例等問題要依靠對甲骨形制、卜法等等的認識。以後的學者要突破看拓本、讀文字的限制,對甲骨本身做更多的考察。
同樣的,金文的研究應作為青銅器研究的一個部分。我覺得,青銅器研究早該被視為獨立的學科,要從青銅器的形制、紋飾、銘文、功能、組合、工藝等方面綜合研.或者還可以把藝術的分析賞鑒也列為一種角度。
與甲骨一樣,青銅器是考古遺物.因而需要而首先應當用考古學的方法來研究整理。分期和分域,是這種整理的中心要求,也只有做好分期、分域,才有利於使用青銅器銘文即金文中的歷史材料。
過去許多學者對青銅器分期有重要貢獻,已經建立了很好的框架,但多數是由金文的釋讀和系聯出發的,因為各家對方面的見解容易分歧,分期的結果便大有差異。我有一篇題為《青銅器分期研究的十個課題》的小文,建議:「在分期的方法論上,應強調以考古學的類型學研究放在首位,繼之再以古文字學等去論證和細化。同時,當了解青銅器的演變是多線的,分期必須與分域相結合,排出各個區域不同時期的譜系。」
西周的金文最為豐富典重,與《詩》、《書》等文獻又有密切聯系,影響於歷史文化的研究最為重大。2000年通過驗收的「夏商周斷代工程」所排的西周金文歷譜,在以往各家成果的基礎上做了改進,當然也仍有若干問題有待討論和修正。有幾件很重要的與歷譜相關的器物出現,在這樣的趨勢下,解決久成懸疑的「月相」問題,進一步確定金文歷譜,可能為期不遠。
1926年秋天,王國維先生作《桐鄉徐氏印譜序》,指出近世所出兵器、陶器、璽印、貨幣等六國文字,「上與殷周古文、中與秦文、下與小篆不合」,不能以六書求之者,實際是那時當地的通用文字,與《說文》和正始石經的古文相同,這一真知灼見,開啟了戰國文字研究的肇端。五十年代以來,包括六國文字同秦文字在內的戰國文字研究逐步開展,到七十年代後竟成為古文字學發展最快的分支之一。
中國的古文字,從萌生到殷商、西周一脈相承,進入春秋,隨著國家的走向分裂,出現了西土(秦)與東土的差異,後者到戰國時又區別為三晉、燕、齊、楚等系.造成《說文敘》講的「文字異形」的局面。及至秦兼並六國,在文字上「罷其不與秦文合者」,後世的文字,真草隸篆,皆出於秦文字,六國文字於是廢絕。過去學者論述文字源流,每每空缺了戰國一段,只是在戰國文字研究作為學科分支成熟之後,空白才得以填補。
戰國文字研究興起不久,從事的學者不多,雖然有較多可喜的成果,值得深入討論的問題還是不少。不難預見的是,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會有更多學人對此投入精力,將已有的知識綜合起來,歸納出更多規律性的認識。
在六國文字的幾系裡,蓬文字的研究成果最多,這是因為楚文字出土材料非常豐富,特別是楚帛書、楚簡,不但字多,且有上下文可尋,有些更能與傳世文獻對照,因而備受學者重視,已成為六國文字研究的前沿。另外,秦文字材料的發現也日漸繁多,尤其是西安相家巷秦封泥、龍山裡耶秦簡的出土,數量之大出人意料,使大家對秦文字(戰國時秦國和秦代的文字)的眼界一新,有關研究的擴也是可以預期的。
這里已經說到了簡帛。簡帛學同樣是新興起的一門學科,並且已經分劃出研究簡牘文書和研究簡帛書籍這樣兩個分支。前可溯源到二十世紀初西陲簡牘的發現,關系材料以漢晉更多,從而和先秦的工作聯系較少;後者則多屬戰國到漢初,最引人注目的是荊門郭店和上海博物館收藏的戰國楚簡,再有長沙馬堆發現的漢墓帛書等等,吸引了歷史學、考古學、古文字學諸多方面的學者,正在形成研索討論的熱潮。
簡帛書籍使我們目見古代著作的本來面目,其中不少佚書是連司馬遷、劉向、劉歆也沒有看到。一系列的發現,促使學者對長期以來對古書的看產生改變,不少久被懷疑否定的「偽書」得以昭雪,也有一些確鑿的「偽書」進一步定論。
應該說,我們對這大量空前的發現尚來不及仔細估量、充分消化。太急於導出術思想史高度的結論,恐怕還失之過早。有必要避免一種新材料出現,就隨以「一陣風」式研究的傾向還有不少已出土的簡沒有整理,沒有發表,同時在不久的將來又會有新的材料出土,深入踏實的工作是當前最需要的。
以上講的意見,限於我識力的狹陋,都不夠成熟,確實是「只供參考」。
最後我還想說一下,我個人學習的,雖然主要是這些「」的學科,但我並不認為這些對於先秦歷史文化研究已經夠了。想真正揭示歷史文化的真,除了「實」的研究,還必須有「虛」的指引,這便是理論。回顧上個世紀,先秦一段歷史研究之昕以變革發展。相信在世紀中,理論的不斷創新將對先秦歷史文化的研究起重大的促進作用。
請允許我把安徽教育那本自選集序言的最末一句話再寫在這里:「重讀這70篇小文,瑕疵滿目,為之汗下。讀者如尚以為可教,何幸如之!」
李學勤
2005年3月1日,於北京清華園荷清苑
8.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怎麼樣
簡介:抄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成立於1964年5月,前身為1959年設在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歷史研究所的世界歷史研究組;1962年擴建為世界歷史研究室;1964年5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在研究室的基礎上擴編,正式建成世界歷史研究所,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對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歷史進行綜合性研究的專門學術機構。汪世漢、陳翰笙、劉思慕、朱庭光、張椿年、廖學盛、武寅、於沛先後任所長,主持世界歷史研究所的工作。
注冊資本:132萬人民幣
9. 想要了解戰國的歷史,推薦幾本有關戰國的書。
告訴你一本《大秦帝國》絕對的好看啊 ~~~~不過就是有點長,有500W字~~~以秦為主線,然後書寫戰國的往事·!!
10. 李發的期刊網站會議
1、南漢《康陵地宮哀冊文碑》釋文補正,《文物》2007年8期
2、漢魏六朝墓誌中品評人物的「聰明」詞族,《綿陽師院學報》2008年10期
3、北朝石刻俗字類型舉隅,《南昌航空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2期
4、跋《奉籍歸唐表》等相關刻石,《歷史文獻研究》(28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10月
5、獨辟蹊徑,洞察精微——評毛遠明《漢魏六朝碑刻校注》,《西南大學學報》2010年6期 1、《甲骨文校釋總集》(第三冊)校正十例,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先秦室網,2009年10月17日
2、《甲骨文校釋總集》(第三冊)校正十三則,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網站,2010年 02月 19日
3、關於甲骨文中的「師」,中國文字學會第五屆年會論文(福建武夷山),2009年8月
4、黃組卜辭補綴一則,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先秦室網站,2009年6月1日
5、黃組卜辭遙綴一則,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先秦室網站,2009年5月13日
6、說「多某」,紀念徐中舒先生誕辰11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成都),2009年4月;後收入《紀念徐中舒先生誕辰11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巴蜀書社,2010年12月
7、關於「多尹」、「多 」與「多君」(筆名:木子弓),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9年3月1日
8、典賓類綴合一則(英藏570+合集6369),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網站, 2010年9月1日
9、有關商與工方關系的甲骨刻辭之整理與研究,語言文字與文學詮釋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台灣東海大學,2010年11月;後收入《語言文字與文學的多元對話》,東海大學中文系,2011年2月
10、甲骨文中的「微」及其地望考,《考古與文物》2011年3期 ①《詩經》「台背」小考,《文獻》2008年4期
② 文字訓詁與古籍整理舉隅,《南昌航空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1期
③讀張家山漢簡《引書》札記 , 《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1期
④詞類活用與語用造詞 ,《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4期
⑤解讀網路文學中的時尚青年流行語 , 《康定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1期
⑥「後(後)」義補釋 ,《辭書研究》2006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