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歷史上,伊斯蘭世界出現過哪些英雄人物
薩拉丁、帖木兒。
B. 穆斯林世界,遜尼派與什葉派有什麼淵源
遜尼派和什葉派是伊斯蘭教的兩個主要教派。「遜尼」和「什葉」都音譯自阿拉伯語,前者意為「道路」,指在穆罕默德之後,接受艾布·伯克爾、歐麥爾、奧斯曼和阿里四大哈里發所確立的行為規范和准則;後者意為「追隨者」,特指第四大哈里發阿里的追隨者。
在伊斯蘭社會的領導權問題上,遜尼派承認四大哈里發和以後的伍麥葉王朝、阿拔斯王朝以及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哈里發的合法性;什葉派則認為只有阿里是穆罕默德的合法繼承人,伊斯蘭社會應該由阿里及其後裔領導,他們被尊稱為伊馬目。
在教義方面,什葉派將信伊馬目作為基本信條之一,而遜尼派對此卻不予承認。由於在伊馬目的數目和人選上存在分歧,什葉派又分為不同支派。其中主流為十二伊馬目派,此外還有伊斯馬儀派、宰德派等非主流派。
在歷史上,什葉派形成了包括大阿亞圖拉、阿亞圖拉和霍賈特伊斯蘭在內的宗教學者等級制度,這在遜尼派里是沒有的。什葉派規定信徒必須追隨一位宗教學者,這使得高級宗教學者具有巨大的社會影響力。
目前,遜尼派約佔世界穆斯林總數的90%,什葉派約佔10%。什葉派占人口多數的國家包括伊朗、伊拉克、巴林和亞塞拜然,在黎巴嫩、葉門、土耳其、沙特、阿聯酋、科威特、敘利亞、阿富汗、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國也有一定數量。
什葉到底是怎樣一個教派,其分布又是如何?
當今回教世界中,什葉派是遜尼派主流之外最大支派,其源流可以一直追溯到回教史的最早期。「什葉」一詞,在阿拉伯語中義謂「黨派」,源自回教早期的「阿里黨(什葉阿里)」,這里的阿里,便是伊斯蘭先知穆罕默德的堂弟兼女婿。
順便說一下,阿里作為穆罕默德的堂弟而娶其女兒法蒂瑪為妻,似乎有違中國的輩分區別。但是從歷史角度,這不僅是包括阿拉伯和猶太人的閃族文化風俗,也常常見於南北朝到隋唐時代的中國。唐朝著名詩人白居易的父母,便是舅舅和甥女結婚。
什葉派的產生,起源於穆罕默德逝世之後,以阿拉伯半島北部部落傳統勢力為一方,和強調先知本人宗教遺產的南部勢力為另一方之間的分歧。
當時阿里才三十歲出頭,盡管他在傳播和捍衛新興宗教時貢獻巨大,出於阿拉伯社會的尊老傳統,第一任回教政教合一領袖哈里發(阿拉伯語「繼承者」),由代表傳統部落勢力的阿布巴克出任。
此後哈里發再傳三傳,都落在傳統勢力手中,刺激了回教內部的分歧。第三任哈里發遇刺後,在反對派的推舉下,阿里終於出任第四任哈里發。
但是阿里出任哈里發,反而加劇了回教內部的紛爭,以至公開內戰,並終於導致阿里在公元661年被政敵刺殺。此後阿里的兒子哈桑盡管「高票當選」哈里發,卻被迫讓位,讓政敵登位而建立倭馬亞王朝(中國《唐書》記載中稱之為白衣大食),「阿里黨」由此開始遭到大批迫害,甚至連阿里本人也遭到「批判」,什葉派也因之成形。
因受迫害而隱瞞身份
什葉派歷史上的一個關鍵事件,是公元681年,阿里的另一個兒子胡賽因作為當時先知穆罕默德碩果僅存的外孫和「阿里黨」的領袖,公開舉起反抗主流派的大旗,在伊拉克的卡爾巴拉城戰敗被殺害。這一事件(以及阿里的被刺)成為今天什葉派悲情心結的歷史起點。
伊拉克薩達姆政權倒台後,4月下旬近百萬什葉派信徒前往卡爾巴拉城朝聖,震動美國朝野,便是紀念胡賽因的殉難(回歷每年正月初十)。
從胡賽因殉難開始,什葉派一直代表了回教中的非主流派,受到主流派的壓制、歧視和迫害。例如阿巴斯王朝(黑衣大食)利用什葉派力量推翻倭馬亞王朝後,又反過來迫害什葉派信徒。
但是這種逆境,也加深了什葉派的宗教信念和凝聚力。什葉派有一個自我隱瞞身份的「他欺也」教義原則,就是出於這一受迫害歷史。
據一般估計,在整個回教世界,什葉派約佔10%。但由於「他欺也」原則,這一比例可能低估。例如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便估計中東地區什葉派人口有1億2500萬,占本地回教總人口的12%以上。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什葉派有分化出好些支系,現存主要有三大分支。
第一,十二伊瑪目宗,是什葉派的最大宗派,主要分布在伊朗、伊拉克和波斯灣其他地區(包括沙烏地阿拉伯東部),其他分布在亞塞拜然(原伊朗領土)、阿富汗、黎巴嫩、敘利亞、印度次大陸等地。
第二,五伊瑪目宗,主要分布在葉門,據稱占當地人口40%之眾。
第三,伊斯馬義宗(也稱七伊瑪目宗),主要分布在印度、中亞、伊朗、敘利亞、東非等地。
另外,目前控制敘利亞的阿薩德父子政權,屬於阿拉維教派,也算是什葉派的一個支派。現代已經成為世界性宗教的巴哈依教,早先也出自什葉派一支。
在上述提及的地區之外,什葉派的分布非常廣泛,從中國新疆到亞洲各地,都有人數不明的什葉派。但是因為主流派的壓制和「他欺也」原則,其具體情況常常撲朔迷離。例如馬來西亞曾經宣布希葉派為非法,證明東南亞也有潛在的什葉派溫床。
什葉派信奉「伊瑪目」教義
在伊拉克,巴格達以西50公里的費盧傑鎮,是薩達姆執政復興黨的據點,也是遜尼派回教徒的聚居地。
什葉派與遜尼派在宗教教義上的最大區別,是什葉派信奉的伊瑪目教義。「伊瑪目」一詞在阿拉伯文中原來只是指祈禱主持人,在遜尼派中仍然如此,可是在什葉派中卻有極為重要的意義,代表上帝和世人之間的中介,具有半神半人的地位。
按什葉派教義,伊瑪目來自先知的家屬後代,阿里及其兩子是什葉派所有各宗共同供奉的最早三位伊瑪目,其下則視各宗而不免有所同異。
以十二伊瑪目宗為例,該宗認定從阿里開始,總共有過十二位伊瑪目,前十一名過世後,第十二名伊瑪目遁世隱沒,在世界末日之前會復現於世。
由於歷史根源,什葉派特別尊崇以阿里及其子孫代表的先知的親屬後代。在什葉派的影響下,遜尼派也不得不為倭馬亞王朝時期遭到批判的阿里「平反」,但是其在遜尼派信徒中的地位還是不能與什葉派相比。
順便說一下,阿里和法蒂瑪所生的子女後代,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唯一後裔。什葉派尊崇阿里及其子孫,並不意味「聖裔」都自動成為什葉派。例如元朝名臣咸陽王賽典赤贍思丁是先知聖裔,也是中國許多回族家庭的祖先。但並無任何證據表明贍思丁是什葉派。
出於歷史原因,什葉派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悲情主義和所謂彌賽亞(救世主)情結,常常表現出很強的宗教熱情。在卡爾巴拉朝聖期間見到的自我鞭笞和號哭,是典型例子。什葉派被認為比遜尼派激進,多半是出於這一宗教感情。
什葉派不承認阿里之前三個哈里發的合法性,有額外的宗教節日,婚姻規定有差別等等。此外和遜尼派的具體宗教儀式差別不是太大。但是每年麥加朝聖期間,卻可見到一個有趣的特點,即什葉派信徒必然乘坐敞蓬(沒有車頂的)巴士,而遜尼派則兩種巴士不拘。
什葉派的起源悠久,並且在回教世界的分布廣泛,但是它基本上一直是個少數派,為什麼能在波斯灣地區成為主導性的多數力量呢?這個問題,和伊朗歷史密切相關。
伊朗和其他中東回教國家的一個關鍵差別,是它不同於阿拉伯文明的「先伊斯蘭」文化,這一古老文化播及的范圍,從埃及和兩河流域(相當於今天的伊拉克),一直延伸到中國西部。
例如基督教《聖經》的許多故事和伊朗有關,《馬太福音》敘述耶穌出生時前來朝拜的幾個東方賢人(新加坡聖經公會譯為博士),原詞是古伊朗的教士(單數magus,復數magi)。近年在陝西的考古發現表明,連中國的「巫」,也可能起源於這個伊朗古詞。伊拉克首都巴格達一名也來自伊朗語,義為「神賜」。
波斯灣成反主流溫床
回教在阿拉伯半島興起後迅速擴張,征服了以祆教(拜火教)為國教的波斯(伊朗)薩珊王朝。這里一段有趣史實,是波斯和其他一些祆教屬國面臨阿拉伯入侵,不斷尋求唐朝的援助,薩珊朝亡國之君的王子卑路斯,流亡並死在中國。唐朝也支持波斯復國。
唐玄宗天寶十載(751年),朝鮮族名將高仙芝率領唐朝和中亞各國聯軍,與阿拉伯軍隊在中亞怛邏斯河畔苦戰五天,最終因突厥葛羅祿軍臨陣叛變而大敗。據中亞史專家斷言,如果唐軍在怛邏斯戰役中獲勝,不僅伊朗可望復國,中亞今天將會是說華語的儒教-佛教文化區,無回教立足之地。一戰之差,改變了世界歷史。
暴力征服的結果,是在伊朗和其他被迫回教化的地區,長期存在反對阿拉伯統治的暗流,而反主流的回教什葉派,不免和這一股反抗暗流匯合,使得波斯灣地區一直是什葉派的溫床。什葉派認為第四位伊瑪目的生母是波斯薩珊王朝的公主,便是明證。
什葉派的一個重要轉機,是1258年元憲宗蒙哥母弟旭烈兀受命攻佔巴格達,處死回教阿巴斯王朝最後一任哈里發,遜尼派主流幾遭滅頂打擊,群龍無首,長期受壓制的什葉派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旭烈兀後來經兄長元世祖忽必烈封授,建立伊朗伊利汗國,其主要謀士便是什葉派。學者們因此認為:蒙古征服是什葉派十二伊瑪目宗在伊朗紮根的時代。
後來庫爾德族薩法維家族在伊朗建立薩法維王朝,此時土耳其奧斯曼帝國逐漸征服了大部分阿拉伯地區,奧斯曼蘇丹自封哈里發,以全世界回教正統領袖自居。
伊朗因為有和阿拉伯文化不同的獨立傳統,堅持和回教主流勢力分庭抗禮,薩法維王朝宣布以十二伊瑪目宗為伊朗國教,確立了什葉派主導伊朗的事實,同時推動什葉派在伊朗文化圈和舊有領土內不斷擴展,逐漸造成今天什葉派在波斯灣的盛況。
遜尼派的長期壓迫
同屬波斯灣地區的伊拉克今天的什葉派多數,與近鄰伊朗有密切的關系,但是伊拉克本身也具有什葉派滋長的天然土壤。
舉例而言,最後一位「遁世」不計,十一名伊瑪目中,六位墓地在伊拉克,葬在今天伊朗境內的只有一位。特別是第一任伊瑪目、什葉派心目中的「亞聖」阿里,葬於伊拉克什葉派重鎮納傑夫,加上第三任伊瑪目胡賽因殉難和葬身之地卡爾巴拉,成為世上所有什葉派最重要的兩個聖地。
再如伊朗什葉派領袖霍梅尼在1960年代遭到放逐,曾長期住在伊拉克,醞釀伊斯蘭革命。總之,伊拉克成為伊朗之外的另一個什葉派重地,是不以華盛頓意志為轉移的歷史大勢。
既然有這樣的地理背景和人口現實,伊拉克的什葉派為什麼在過去一直處於被統治被壓制的地位?這里有歷史和現實政治多種原因,而這些原因,反過來又影響到伊拉克未來的政局發展。
自從穆罕默德逝世,直到蒙古征服,巴格達始終是「回教教皇」哈里發的首都,壓制在整個回教世界屬於少數的什葉派,自然不遺餘力。此後伊拉克大部歸屬奧斯曼帝國,奧斯曼蘇丹自封哈里發,也不會允許什葉派出頭。
與伊朗幾百年來什葉派當家作主的情況對比,遜尼派的長期壓迫,無疑加劇了伊拉克什葉派的悲情心結,有強烈願望要在政治上「翻身」和獨立自主。薩達姆垮台後什葉派宗教情緒暴漲,以及近日不斷表示反對美國控制,代表這一長期積蓄的歷史情感。
一次大戰之後奧斯曼帝國崩潰,英法兩國一反原先幫助阿拉伯各國獨立的許諾,食言而肥,瓜分阿拉伯世界。英國在伊拉克扶植了來自阿拉伯半島的遜尼派哈希姆傀儡王朝,實質上實施殖民統治。
反對西方世界的支配
伊拉克什葉派從1920年代起,成為反對英國統治的伊拉克民族主義的中堅,因此遭到英國當局的鎮壓和專門防範。在非殖化和伊拉克哈希姆王朝垮台時,居人口多數的伊拉克什葉派卻錯過掌權機會,這是一個重要原因。
但是這一教訓,也造成什葉派對西方的深刻敵視。從1920年代起,主要什葉派學者紛紛著重批判西方特別是英國帝國主義,反對西方對世界的支配控制,成為現代什葉派意識形態和宗教理論的有機部份。這一歷史經歷,顯然會使美英欲用西方模式在伊拉克「建立民主」困難重重。
伊朗伊斯蘭革命中爆發的反美浪潮,使得美國在過去二十多年中,一直以扶持遜尼派阿拉伯政權抑制什葉派,作為在回教世界的基本政策。隨即發生蘇聯入侵阿富汗,促使美國非常短視地鼓勵「伊斯蘭聖戰」,來遏制蘇聯的擴張。
這樣的政策,終於造成薩達姆坐大和沙烏地阿拉伯遜尼派瓦哈比原教旨極端主義在回教世界泛濫成災的雙重惡果,又增加什葉派對美國的強烈敵意。
第一次海灣戰爭結束之際,伊拉克什葉派在美國煽動下大批起義,反抗薩達姆。可是華盛頓又擔心什葉派借機壯大,始亂終棄,聽任起義者被薩達姆殘酷鎮壓。此事的後遺症,使得今天布希政府要獲得伊拉克什葉派的信任合作,談何容易。
但是在理論上,美英和波斯灣地區的什葉派有一個共同目標。什葉派長期受壓,主要是因為回教社會的宗教專制。而什葉派的復興,正是在於阿拉伯和回教世界的民主化潮流。
筆者同意民主化是遏制回教極端主義的最好方案。只要華盛頓有肚量允許伊斯蘭民主的自由發展,美國和伊拉克什葉派未嘗不能成為同路人。如同美國攻打塔里班和薩達姆時,伊朗「積極中立」而予以實際合作的例子。
問題是發展民主的關鍵之一是不同利益間的妥協,包括國內和國際間的妥協。西方要促進回教社會民主化,一個重要前提,是要對回教世界的經濟和政治利益做出必要的讓步和妥協,包括石油資源的控制和利用,以及巴勒斯坦不公正局面的改變。
從這一角度,正如《紐約時報》資深記者弗里德曼尖刻指出,布希政府的強烈單邊主義色彩無法予人太多的信心。
最後必須指出,與遜尼派的政教合一傳統不同,什葉派歷史上主張政教分離。目前伊拉克什葉派的一位最高權威繼續強調宗教應該超越政治,至今為止絕大多數回教極端恐怖分子屬於遜尼派,都體現了這點。
但是一旦捲入政治,什葉派組織有遜尼派不及的經濟資源:按照先知穆罕默德家庭曾經享有的特權,什葉派教會的宗教稅率為百分之二十,是基督教會傳統什一稅的兩倍。這是白宮在處理伊拉克什葉派問題時不得不注意的要點。
中國的穆斯林全部都是遜尼派,也可稱為正統派
C. 歷史上哪些著名人物是伊斯蘭教徒
歷史是上最著名的,應該是穆罕默德了。
世界第一偉人穆罕默德。
參考資料:://hi..com/%D6%D8%D2%F4%B4%C5%C1%A6/blog/item/8c5d60104a4f6404203f2e55.html
二十世紀中葉,法國的一個圖書俱樂部計劃出版一套偉人傳記,事先在讀者中作了一次民意測驗,詢向他們所希望列入這套叢書的偉人姓名。出乎預料,在大多數選票上赫然名列榜首的竟是穆罕默德。
美國的歷史學家邁克爾·哈特在他所著的《影響歷史的一百位名人排行榜》中,穆罕默德居首位,列在穆罕默德之後的是:2 牛頓.3 耶穌.4 釋迦牟尼.5 孔子.6 保羅.7 蔡倫.8 谷登堡.9 哥倫布.10 愛因斯坦.11 巴斯德.12 伽利略.13 亞里士多德.14 歐幾里得.15 摩西.16 達爾文.17 秦始皇.18 奧古斯都.19 哥白尼.20 拉瓦錫.21 君士坦丁大帝.22 瓦特.23 邁克爾·法拉第.24 麥克斯韋.25 路德.26 喬治·華盛頓.27 卡爾·馬克思.28 萊特兄弟.29 成吉思汗.30 亞當·斯密.31 愛得華·德·維爾(莎士比亞).32 約翰·道耳頓 .33 亞歷山大大帝.34 拿破崙·波拿巴.35 托馬斯·愛迪生.36 安東尼·范·列文虎克.37 威廉·莫頓.38 馬可尼.39 希特勒.40 柏拉圖.41 克倫威爾.42 亞歷山大·貝爾.43 亞歷山大·弗萊明.44 洛克.45 貝多芬.46 海森堡.47 路易斯·達蓋爾.48 西蒙·玻利瓦爾.49 笛卡兒.50 米開朗琪羅.51 烏爾班二世.52 歐麥爾一世.53 阿育王.54 奧古斯丁.55 威廉·哈維.56 歐納斯特·盧瑟福.57 約翰·加爾文.58 孟德爾.59 馬克思·普朗克.60 利斯特.61 奧托.62 皮薩羅.63 科爾特斯.64 托馬斯·傑弗遜·傑弗遜.65 伊沙貝拉一世.66 斯大林.67 愷撒.68 威廉一世.69 弗洛伊德.70 愛德華·詹納.71 倫琴.72 巴赫.73 老子.74 伏爾泰.75 開普勒.76 費密.77 歐勒.78 盧梭.79 馬基亞維里.80 馬爾薩斯.81 約翰·肯尼迪.82 平克斯.83 摩尼.84 列寧.85 隋文帝.86 達·伽馬.87 居魯士大帝.88 彼得大帝.89 毛澤東.90 弗郎西斯·培根.91 福特.92 孟子.93 瑣羅亞斯德.94 伊麗莎白一世.95 戈爾巴喬夫.96 美尼斯.97 查里曼.98 於名萱.99 查士丁尼一世.100 摩訶毗羅. 他說:「我選擇穆罕默德作為世界歷史上第一個最有影響的人物,可能會使一些讀者感到驚奇,也會使另外一些讀者發生疑問,但他確實是歷史上在宗教和世俗兩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的唯一人物。」
無獨有偶,美國國際新聞雜志在20世紀70年代曾向一批有身份的讀者征詢答案:「怎樣才是一名偉大的領袖?綜觀歷史,誰能當此重任?」美國的精神分析學家尤里斯·馬塞曼對這兩個問題作了以下回答:「一位偉大領袖必須起到三種重大作用:第一,為被領導者謀求福利;第二,建立一個令人們在其中能有安全感的社會組織;第三,提出一套使人們真誠信仰的思想體系。綜觀人類全部歷史,能完全起到以上三種作用的偉大領袖,只有穆罕默德一人。他或許就是一切時代最偉大的領袖」。
美國東方學家希提在《阿拉伯通史》中寫道:「從來沒有任何宗教以如此迅速和直接的方式,實現如伊斯蘭教那樣的世界性影響和變化。而且,從來沒有一位新宗教的傳播者,作為他那個時代和民族的宗教領袖,像穆罕默德那樣完美。穆罕默德的個性和他的啟示,他的啟示和政治,他的政治和他的民族的文化發展,作為一個整體是如此緊密地結合在伊斯蘭教的大廈里,以致必須統籌考慮它們相互交替的影響。就是現在,如果我們不依據伊斯蘭教藉以產生和取得統治地位的社會背景,也不可能正確說明穆罕默德的歷史作用以及對當時社會經濟所產生的影響。」
英國著名史學家斯密在他的《穆罕默德與伊斯蘭教》一書中寫道:「穆罕默德是國王,也是教皇。但他是一個沒有以教皇自居的教皇,是一個沒有軍隊的國王,既沒有常備軍,也沒有護衛隊;既沒有王宮,也沒有固定的稅收,倘若有人說他是借神權統治的話,那麼穆罕默德便是這樣的人。因為上帝賦予他一切權柄,既不需要證書,也不需要維護者。」 休慈斯在《伊斯蘭辭典》中寫道:「穆罕默德是歷史中絕無僅有的三重創立者,他創立了一個民族,一個帝國和一個宗教。他自己是個文盲,既不能讀書,也不會寫字。但他卻帶來了一部經典,既是詩篇,又是經典,也是祈禱書,直到今天,還被五分之一的人類所崇敬,被視為妙文、智慧和真理的奇跡。穆罕默德說,這是永恆的奇跡。它的確是一種奇跡。」
近代英國史學界權威衛爾斯說:「穆罕默德在不足四分之一世紀的短時期內,便征服了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大帝國——波斯和羅馬,把歷史顛倒過來,同時,他又駕馭了定居於炎熱的沙漠、以英勇大膽和守舊著稱的民族—連羅馬帝國都無能戰勝的阿拉伯民族。既是這樣,誰還懷疑穆罕默德顯示神跡,藉以戰勝敵人的力量是來自上帝的呢?」
杜德斯博士在他著的《穆罕默德、釋迦與基督》一書內寫道:「穆罕默德是不是一個先知?是的!他確實有兩種最偉大的先知特徵:他有一種能看見他的族人所不能看見的、來自上帝的真理的特徵。他還有一種不可抗拒的內在力,推動他去宣傳這種真理的特徵。關於後一種特徵,穆罕默德在麥加遭受迫害時,財產損失了,賄胳、威脅和利誘,他都遭受了,但他仍然不畏懼地傳達使命。他說:『縱然他們把太陽放在我的右邊,月亮放在我的左邊,列陣對我,我決不會放棄我的使命』。他對宣傳伊斯蘭的要旨——『上帝的獨一』是這樣的堅定不移,是這樣的堅信自己的使命。」
德國史學家狄更斯博士在他的名著《中世紀的阿拉伯人及其對歐洲文化的影響》一書中寫道:「穆罕默德已經把他的族人從企圖滅亡他們的惡魔手中解放出來。換句話說,他已經把他們從兩族互相仇殺的災難中解放出來。這種成功的創舉,過去即使可能,也沒有人敢嘗試。穆罕默德將無數個部落聯合起來,成為一個民族,他灌輸給他們的虔誠的宗教信仰和大無畏的精神,這兩種力量,不僅使他們擺脫了外來的一切束縛和壓迫,而且還使他們成為一個名聲顯赫的偉大民族。這種近乎奇跡的功勛,彷彿是在他們身上潛伏著一種天才,讓他們去創造歷史。它給人們留下了一個深刻難忘的印象,並在世界文化發展史上開辟一個新紀元。」狄更斯博士又寫道:「現在我們不得不問一問自己,什麼因素使穆罕默德能發揮這樣非凡的優勢?他在與阿拉伯人交往的過程中,在極短的時期內,獲得如此極不尋常的成功——全體阿拉伯人都服從他的意志。 「他自己是一個阿拉伯人,他的確不是一個詩人。他從來也不曾希望自己是一個詩人。但,代替詩人天才的是他那具有天賦的、動人心弦、氣勢磅礴的雄辯才能。這種雄辯才能是以真誠的宗教感情為後盾,它比任何創作的詩詞更能深刻地感動著貝杜因人,況且,他自己又是一個勇敢的人,這更加有助於阿拉伯人對他的信仰。因為勇敢、大膽、剛毅、果斷在阿拉伯人看來是最高貴的品質。同時,他又提倡民主平等,這也是與阿拉伯人意氣相投的,是他們最感興趣的。他常常拒絕人們對他的特殊敬仰(個人崇拜),他只希望別人把他當作他們同胞中的一份子看待,他不願別人以『他有神通力』來尊敬他,也不願利用機會讓別人給他一個『奇跡創造者』的聲望。當阿拉伯人要求他顯示奇跡證實他的神聖使命時,他便簡單的答復:『奇跡便是真主的啟示』,他不過是為真主服務的工具而已。 「他對任何人都是和藹可親,他看病人,他親自為亡人舉行葬禮,這都是由於他平素寬厚待人與天性無限仁慈的緣故。」「他的庄嚴儀表配合著他那雙不可思議的炯炯有神的眼神,使得每個接近他的人都肅然起敬。同樣的特徵也明顯地表現在他的聖訓中。聖訓對每個人都是簡明易懂的,他對每個人都是用這種方法談話。」 「他頒布了許多禁令,這些被禁止的事,在過去已危害了阿拉伯人的生命,兩族互相仇殺與殺嬰兒的惡習被永遠禁止了,賭博、高利貸和飲酒也被嚴格地禁止,原先拜偶像的一切形跡也被消滅,許多法律的條文都反對虐待奴隸,縱然不能完全鏟除奴隸制,至少已經為改善奴隸生活,並於最後消滅奴隸制鋪平了道路。」 「一般說來,穆罕默德是寬大而溫厚的,他只是對那些企圖消滅伊斯蘭的人們採取嚴厲制裁。至於他自己,即使在發怒時,也是溫和而可以剋制的,這點明顯地表現在征服麥加後,他對勁敵的態度上。」
法國政治家兼史學家馬塞爾·佩魯東在他的名著《馬格裡布通史》一書中寫道:「當穆罕默德以勝利者的身份進入麥加時,他本可以對古萊什人進行一次正當的報復,可以因他們是偶像崇拜者和長期為敵而予以懲罰。但是,他卻同他的助手們意見相反,同當時的習俗相反。他寬恕了他們,只想到要感化他們,使他們成為更好的輔助者。無疑,這是出於政治上的考慮,然而,這也是他生性仁慈的不容置辯的證明。他雖然已經是一個顯要人物了,但是,他是從苦難生活中過來的人,他卻像父親一般地愛他的人民,他知道他們的缺點,耐心地考慮著可能對他們提出的要求。在那樣變化無窮、動搖不定的環境中,在那些既是貪污腐化者,又是貪污腐化的受害者的阿拉伯中間,他這個阿拉伯人卻堅定而又廉潔,他從未喪失過他的威信,他是一個極有禮貌的人。」 「穆罕默德用革命方式改善了阿拉伯婦女的命運。在他以前,唯一的一條律例是:男人可以隨心所欲,在任何情況,不管男人怎樣作為,都被認為是無可非議的。尊為立法者的穆罕默德把合法的妻子限制為四個。他規定了丈夫對每一個妻子的義務——公平、幫助、愛悅和養育。他曾提出,每個家庭要保留一部分財產以便在丈夫死亡時,分給每一個妻子。他使得人們對母親更加敬重,他取消了阿拉伯人古老習俗中單方面可以離婚的最壞規定。『上帝所倡導的只是:他最喜愛的莫過於解放奴隸,最憎惡的莫過於離婚。」
英國政治家兼史學家希提在《阿拉伯簡史》一書中這樣寫道:「穆罕默德是孤兒出身,自幼貧苦,因此他所制定的法律特別照顧孤兒、奴隸和被欺壓者。」 「穆罕默德在極顯赫的時代,仍過著默默無聞時代的那種艱苦樸素的生活,居住在泥土築成的只有幾個房間的一所小房子里。前面有一個院落和一道圍牆,像現代阿拉伯的舊式房子一樣。常常有人看見他在家裡補綴自己的衣服,他的人民隨時都可以到他那裡去訪問他。」
大馬士革教區牧師法爾西教授說:「穆罕默德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他以後的時代沒有出現過象他這樣的人物,他傳來的宗教是盡善盡美的。 「穆罕默德確實把四千個科學方面、社會方面和法律方面的問題,寄存在他的純潔的教律中,任何一個公正的法學家都會承認他奉上帝的名義召喚人們信仰的這種教律的優越性,因為它是合乎科學邏輯,是適合改進社會制度的。」 「穆罕默德確是世界上空前絕後的大偉人,因為他確已將一個散漫無紀的阿拉伯民族統一起來了,使他們成長為著名於世的一神論民族,他將一個偉大的宗教帶來給他們,對他們規定了權利和義務,並列舉了彼此互相交往的原則,它比世界上任何一種憲法都進步、都完善。」
英國大哲學家卡萊爾在《論英雄先知》一文中寫道:「穆罕默德是一位英雄的先知,自從他出現在阿拉伯半島上,看吧!無人注意的,變成世界聞名的了;微小的,變成世界上最偉大的了。」
英國史學家斯密在他的《穆罕默德與伊斯蘭教》一書中又寫道:「穆罕默德從他的事業開始時起,直到他生命終結,只用了一個稱呼他的稱號—上帝的真正使者。將來有一個時代必將到來,在這個時代里,最進步的哲學家和最虔誠的基督徒都甘願用這個稱號向他致敬誠服。」
英國著名詩人威廉·米勒說:「穆罕默德以言辭明白及宗教簡易見稱,他所完成的事業,為理智驚詫,歷史上找不出像他這樣在很短的時間內喚醒人心、復活仁義,提高道德的維新家。」
英國大哲學家卡萊爾在《英雄與英雄崇拜》一書中又寫道「我愛穆罕默德,因為他沒有虛飾與做作的性格,他是一個曠野中的自助的人,他沒有賣弄的誇耀,也沒有過分的謙恭,他穿著自己補綴的衣服,用簡明的言辭和羅馬皇帝與波斯皇帝談話,他向他們指導這個世界和那個世界所應做的事。穆罕默德是最偉大的先知,他是和平的創始人。」
法國大詩人拉馬丁在《西方學者眼光中的穆聖》一文中寫道:「穆罕默德的生活便是參悟、思考、奮斗,他指責族人的虛偽、無知、荒唐,而他自己卻聰明、大膽、豪爽,他在仇敵中間教化了二十三年,受盡了譏笑和諷剌,但他卻努力於傳達自己的使命,熱心宣傳他的教化,他確信最後必然勝利。因此,他注意天命的宣揚和伊斯蘭信條教律的創設。果然,在他逝世後不久,伊斯蘭教丕熾丕昌,他所表現的一切,都足以證明他毫無欺騙與虛偽.「穆罕默德是一位哲學家、雄辯家、立法家、軍事家和思想的解放者,他曾在地上創建了二十個王朝,在天上開辟了精神的寄託所,具備這些優點的這位先知,若把他放在人類的天平上,誰比他更偉大呢?除了這位完人外,誰能達到這樣超絕的境地呢?」
「所有的權威學者,都一致同意,在當年麥加城民眾中有一個行為端正、心靈純潔的年青人。這個不顯眼的年青人,以他的公正秉性和榮譽感獲得全城人的好評,人們真心對他贊頌,稱呼他是『阿敏』,最可信賴的人。」《穆罕默德的生平》,作者Sir William Muir。
「他是個孤兒,在他的成長中,富有憐憫心,疼愛貧苦人、孤寡、奴隸和不幸的人。二十歲時,他經商很成功,後來被一位富有的寡婦商人僱傭,為她率領一個遠行的駱駝商隊。在他二十五歲時,他的僱主為他的誠實著迷,向他求婚。新娘比他年長十五歲,結婚後成為貞潔的妻子,與忠實的丈夫歡度一生。」 《伊斯蘭:被誤解的宗教》,作者James Michener。
啊!在那位荒漠之子的心靈深處,透過他的黑色眼睛和敞開的胸懷,證明他的誠實,他沒有任何野心。一個偉大而沉默的男子,天公要他誠實,委任他特殊的使命。當時所有的人,只知循規蹈矩恪守傳統,在道聽途說的神話中得到精神滿足,而他,與眾不同,拋棄了傳統的禮儀和虛假的掩蓋,孤身一人,說出了心裡話,與現實對抗。從他身上噴發出天地造化的無窮威力,雷霆萬鈞,而又光彩奪目。他向公眾昭示了天地造化的奧秘事實,一掃傳統的道聽途說的神話,他直接了當地呼喊:『就是我! 在這里!』 神聖的天公的意欲,命令他說出真理。他的一切行為,表達了天公神靈的聲音。那個真理的聲音,人人都必須聆聽,舉世無雙,除此之外,都是從風中傳來的道聽途說,都不可靠。 」《英雄與歷史上的英雄崇拜》,作者Thomas Carlyle。
「肯定地說,他具備所有歷代列聖先知的兩個特點。他的慧眼所及,是造物主的真理,沒有其他人同他分享;他內心裡充滿了向世人展現這個真理的沖動,是一股不可抗拒的心力。」《穆罕默德、佛祖與耶穌》,作者Dr Marcus Dods。
「穆罕默德人品高尚和行為端正的最強有力證明,是追隨他的早期伊斯蘭弟子們,他們都是他的知心朋友或家族親屬。這些人最了解他,知道他的底細,他的任何虛假行為和虛偽表現不可能瞞過這些最貼近的他的人。一個言行不一的人,外面一套,家裡一套,不論怎麼巧妙地喬裝打扮,也無法長期把自己偽裝起來。」《向穆罕默德古蘭經表示道歉》,作者John Davenport。
他隨時准備為自己堅定的信仰從容就義,而跟隨他的那些靈魂高貴的人們,對他深信不疑,推崇他為領袖,理解他所宣布的終極目標。所有這一切,都 證實了他的完美人格,實實在在。如果假設他是一個江湖騙子,恐怕會給我們自己造成更多的自相矛盾,無法把事實解釋清楚,反而越抹越黑。不幸的是,天下所有的歷史偉人,唯獨穆罕默德沒有被西方人接受。如果我們真想理解穆罕默德,說真話,那麼,對他所宣傳的真理與完美的人格不僅應當老老實實地承認事實,而且也應當改正我們從老祖先那裡繼承來的錯誤。」《在麥加的穆罕默德》,作者W Montgomery Watt。
「為了維護他所宣傳的自由,他被迫作戰,參加戰斗,時勢造英雄,他成為軍事領袖。他雖然多次被迫上戰場迎敵,但是每次與敵人力量對比,人員與武器都是劣勢,甚至一與五之比,他卻出奇制勝多次獲得奇跡般的成功。」《伊斯蘭:被誤解的宗教》,作者James A Michener。
「穆罕默德在戰勝敵人的軍事勝利最輝煌之日,也是他個人優秀品格表現最輝煌之時。在他勝利的那天,他寬恕和釋放了曾經多年殘酷迫害和折磨他的古萊氏人;在他光復麥加之日,對反對過他的全體麥加居民實行大赦。當他進入他的敵人老巢城堡時,在他最痛恨的名單上,只有四個罪大惡極者受到他的怒斥,其他人全部被赦免。他的軍隊效仿他的榜樣,進城後,對居民秋毫無患,沒有一個家庭遭到侵犯,沒有一個婦女受到屈辱。只有麥加城中供奉的偶像 遭到沖擊。穆罕默德進入克爾白之後,面對三百六十個大小偶像和神位,他環視一遍,對每個偶像說:『真理來到了,迷誤必然逝去。』 他轉身後,弟子們過來把所有偶像都推倒,頓時全城行動,拉下了家中供奉的神像。史書上記載了穆罕默德和平回鄉的轟轟烈烈偉大場面。在人類史冊中,這是無與倫比的一次勝利者和平進城的範例。」《先知穆聖的言論集》,作者Stanley Lane Poole。
「他的偉大思想與他的簡朴生活形成鮮明對照,他處理公務平易近人,沒有任何華麗詞語的裝飾。當他身處王爺的位置上,還是他自己動手修補皮靴和粗毛外套,自己動手擠羊奶,打掃房間和生火做飯。他的餐桌上最常見的食物是蜜棗和清水,乳製品和蜂蜜是他的奢侈品。在長途跋涉的旅途中,他同下屬們分 享干糧。他勸導人們要仁慈,在他逝世時留下毫無分文的錢袋,就是他真心實意的最好證據。」《向穆罕默德和古蘭經表示道歉》,作者 Jonh Davenport。
「遠大的抱負,腳踏實地的行動和驚天動地的成就,這是檢驗偉人智慧的三個要點。根據這個標准,在近現代歷史上,還有哪個英雄敢同穆斯林相比?歷史書上記載了許多大英雄,他們的功績或者是指揮過一支強大的軍隊,或者制定過嚴厲的法律,或者建立過地域遼闊的帝國,僅此而已。他們的成就,就算作是歷史業績,只不過是物質性的實物存在,都在他們公德圓滿之後,與他們的軀體同歸於盡,消失在歷史的煙雲之中。這個人的成就,不僅建立了強大的軍隊、確定了嚴明的法制、奠定了龐大帝國的基礎,當時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都是他的忠實臣民,而且相傳幾十個朝代。更有甚者,他發起的世界運動,推倒了聖壇,鏟除了神像,掃除了宗教,改變了人的思維和信仰,洗滌了人的靈魂。他就憑借著一部經典的力量,其中每個字都是法律依據,他創造了一個世界民族,把不同的種族、語言和血統,都合並在一起。這是一個名符其實的精神帝國,在這個帝國之中,產生了無數的哲學家,演說家,傳教士,勇猛的武士,思想征服的學者,維系傳統不變者,以及二十多位王位繼承者。請允許我動問一下,不論從哪種標准檢驗偉人的智慧,還有誰能勝過穆罕默德?」《人類智慧的歷史》,作者Alphonse of Lamartine。
「憑我們凡人的眼力看不到穆罕默德的人格全貌,我們只能看到他的一部分。他留下的遺產多麼光彩奪目啊!我們看到,他是先知,是將軍,是國王,是武士,是商人,是宣教家,是哲學家,是政治家,是演說家,是社會改良家,是孤兒養育者,是奴隸袒護者,是婦女解放者,他又是公正的大法官,又是尊貴的聖人……。他所扮演的所有這些角色,他所展現的所有這些品行,構成了他無與倫比的英雄品質。」《穆罕默德:伊斯蘭的先知》,作者K S Ramakrisshna Rao。
「他應當被稱為是人類的拯救者。我深信,假如有人能像他那樣主宰現代這個世界,他必將有能力解救我們面臨的所有問題,而且給世界帶來人們渴望的和平與幸福。」《真正的伊斯蘭》,作者George Bernard Shaw。
「凡是研究過那位阿拉伯先知的任何人,都會情不自禁地對那位偉人表示敬佩,他知道向人們傳授的信息,對自己的生活也很清楚,因為他是萬靈主宰派遣到人間的一位使者。雖然我向你們提供的知識,在許多人看來很普通,但是就我自己而言,我每次重讀這些資料時,都有新的感受,對這位阿拉伯偉大導師的新敬仰油然而生。」《穆罕默德的生平與教誨》,作者Dr Annie Besant。
「我想知道誰是能抓住今天億萬人心的最強有力的人,而且無可爭議。我越來越感覺到,當年在命運的設計中征服伊斯蘭世界的不是單靠寶劍的力量。征服世界的力量,是先知穆聖的偉大人格,那種簡單樸素、清貧艱苦的生活作風,他對朋友和弟子們的嚴肅承諾、他的英勇無畏、他的公正廉潔、他對真主的絕對敬畏和對事業的絕對忠誠。這些是他成功的因素,掃除了各種障礙,而不是他的寶劍。」《先知穆聖傳記》,作者Mahatma Ganghi。
穆罕黑德出在一個愚昧野蠻的民族,族人與繼母通婚、活埋女兒;那時,酗酒、通姦、賭博和崇拜偶像是每日不可或缺的事。《羅馬帝國的沒落》一書中有此描述:「人的兇殘幾近失去常性,與禽獸無異。」在那日子裡,人獸難以區分,人只是野獸的化身。穆罕默德的到來,使他們從卑賤野蠻之境躍升為——「知識與光明之旗手。」對於阿拉伯人來說,簡直有如自黑暗找到光明。阿拉伯首次得到新生。一個自天地出便浪跡荒漠的窮苦游牧民族,竟自渺小失落之境搖身一變而舉世知名,其後的一百年間,阿拉伯統治伸延至西班牙的格瑞那達。憑著勇武與理智,阿拉伯的光芒照耀了世界——是由於穆罕默德帶給他的族人一套他們前所未的法律、秩序。
D. 伊斯蘭教的歷史
阿拉伯半島多沙漠,所以當地人善於通商。當地也有很多個民族,在最內初各有各的信仰,總的來容說是多神崇拜。後來阿拉伯人開通了一條商道,打通了地中海和絲綢之路。於是被其他國家盯上了。在某一年,波斯和古羅馬一起聯手侵略了阿拉伯,從此這片土地陷入戰爭。真主安拉的信仰,其實很早就有,是阿拉伯土地上的一個民族的。這個族人出了一個姓莫罕莫德的人,他出身貧窮,但是在他20歲的時候娶了一個有錢人家的女人,但那個女人已經40歲了。從此,莫罕莫德也開始有錢,很多人把錢放在他那寄存。在莫罕莫德40多歲的時候,他自稱受到真主的命令,要他小范圍傳教,他的妻子是第一個信徒,然後通過其家庭的財富,讓這個信仰廣為傳播
E. 世界歷史上有沒有出過穆斯林的諾貝爾獎獲獎
阿不都-薩拉姆,巴基斯坦籍1979年諾貝爾物理獎;艾哈邁德-澤維爾埃及和美國雙重國內籍,1999年諾貝爾容化學獎;希爾琳-艾芭迪,伊朗籍,2003 年諾貝爾和平獎;穆罕默德-尤努斯,孟加拉籍, 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穆罕默德-巴拉迪,埃及人,2005年獲諾貝爾和平獎;納吉布-馬赫福茲,埃及人,1988年他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
F. 阿拉伯世界和伊斯蘭世界是同一個概念嗎
阿拉伯世界和伊斯蘭世界是同一個概念嗎?
答:不是一個!前一個是以地域,後一個是以宗教信仰!
阿拉伯世界:
一.阿拉伯世界幅員廣大,國家眾多,它共有23個國家和地區,即亞洲部分的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阿曼、阿聯酋、卡達、巴林、敘利亞、伊拉克、約旦、黎巴嫩、阿拉伯葉門共和國、葉門人民民主共和國和巴勒斯坦、以色列;非洲部分的埃及、利比亞、蘇丹、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突尼西亞、茅利塔尼亞、索馬里和吉布地,其人口以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民族為主。因此,被稱為「阿拉伯世界」。
阿拉伯世界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它是人類文明發祥地之一,有 6000 - 7000 年的歷史,尼羅河畔的古埃及文化和兩河流域的文化在人類文化寶庫中放射出奇光異彩,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跡之首的金字塔及巴比倫「空中花園」就出自阿拉伯世界。在歷史上,阿拉伯人在幾何、代數、醫學、文學、天文、地理、歷法、水利方面都對人類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位於西亞的耶路撒冷( Jerusalem )是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發祥地,沙烏地阿拉伯的麥加城是伊斯蘭教的第一聖城,也是伊斯蘭教的中心
界定伊斯蘭世界
「伊斯蘭」(Islam) 有兩層含義:一方面,它作為宗教即伊斯蘭教,與基督教和佛教等其他宗教一樣,是一個信念和崇拜體系,即一種精神信仰;另一方面,對於穆斯林來說,它作為一個意義更為廣泛的文明體系,不僅是一種價值觀念、一套完整的政治、經濟、軍事、法律和社會制度,還是一種文化體系甚至生活方式。在阿拉伯語中,「伊斯蘭」意為「服從」或「順從」,即順從真主的意志。伊斯蘭教誕生於公元622年,創始人為穆罕默德。伊斯蘭教的信仰者被稱之為「穆斯林」,即「順從者」。穆罕默德作為「先知」或「聖人」,他接受了真主的「啟示」,並轉述給弟子。這些,「啟示」經後人收集、整理,匯編成《古蘭經》(Quran, 共114章)。 同時,穆罕默德的言行(Sunna)也被整理編纂為《聖訓》(Hadith)。《古蘭經》和《聖訓》同為伊斯蘭教最重要的經典;後者僅次於前者,是對前者的補充和說明。穆斯林除了相信真主作為唯一神的存在、世間一切都是真主的意志、穆罕默德作為先知的使命、贖罪日和來世等主要思想之外,還有五項最基本的義務(Pillars of Faith,在中國被稱之為「五功」)即「念」(念作證詞:「除安拉外,再沒有神;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禮」(禮拜,每天祈禱五次,每周五到清真寺集體做禮拜)、「齋」(齋戒,每年在伊斯蘭教歷的9月,從日出到日落不飲不食)、「課」(將收入的一部分作為稅上繳,收入的五分之一作為施捨捐贈給窮人)、「朝」(朝覲,成年穆斯林凡身體健康和有條件者,一生至少要到聖地麥加的「天房」朝覲一次)。此外,伊斯蘭教還為穆斯林的個人行為和社會活動作出規定,所有規則和戒律經教法學者匯集編纂成為「沙里亞法」(Sharia,即伊斯蘭教法)。在一些伊斯蘭教派中,還規定了為弘揚、傳播伊斯蘭教而進行「吉哈德」(Jihad,即「聖戰」,意為「努力」、「奮斗」)的義務。
「伊斯蘭世界」是宗教、政治、人口、地理四種因素綜合在一起的概念。人們通常所說的「伊斯蘭世界」這個概念,大致可以劃分為三類:一是以國家來界定,即伊斯蘭會議組織的57個成員國,外加波斯尼亞、中非、泰國、俄羅斯等4個觀察員國所組成的「世界」。 伊斯蘭會議組織的成員國包括: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阿富汗、阿聯酋、葉門、阿曼、亞塞拜然、埃及、巴勒斯坦、巴基斯坦、巴林、貝南、布吉納法索、多哥、甘比亞、蓋亞那、吉布地、吉爾吉斯斯坦、幾內亞、幾內亞比索、加彭、喀麥隆、卡達、葛摩、象牙海岸、科威特、黎巴嫩、利比亞、馬爾地夫、馬來西亞、馬里、茅利塔尼亞、孟加拉國、摩洛哥、莫三比克、尼日、奈及利亞、獅子山、塞內加爾、沙特、蘇丹、索馬里、突尼西亞、土耳其、汶萊、烏干達、敘利亞、伊拉克、伊朗、印度尼西亞、約旦、查德、塔吉克、土庫曼、哈薩克、烏茲別克、蘇利南等。其中絕大多數國家的穆斯林占人口多數。根據最新的統計資料顯示,在聯合國成員中,41個國家是穆斯林占絕對多數;其中,32個國家的穆斯林至少佔總人口的86%,另外9國的穆斯林所佔比例為66%至88%不等。二是以穆斯林人口的分布來界定,等同於超越民族和國家界限,由世界所有穆斯林組成的「穆斯林世界」。穆斯林遍及亞、非、歐、北美、南美等五大洲。根據英國穆斯林委員會和美國中央情報局的資料,世界穆斯林總數為15億;基本布局為阿拉伯國家聯盟2.844億、伊朗6540萬、土耳其6240萬、中亞4850萬、阿富汗2270萬、巴基斯坦和孟加拉2.3億、印度1.333億、印尼1.963億、東南亞其他國家3000萬、撒哈拉以南2.54億、歐盟1000萬、俄羅斯2670萬、中國1.331億、北美1040萬、拉美和中美220萬。其中,阿拉伯人約佔世界穆斯林的19%;南亞和東南亞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是穆斯林最集中的地區;印尼是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的穆斯林人口分別為700萬、200萬、600萬、350萬、100萬。就信仰人數而言,伊斯蘭教是世界發展最快的宗教,超過世界人口的增長速度。2000年,世界穆斯林的人數首次超過基督教徒;到2003年,它已經成為法國的第二大宗教,德國和英國的第三大宗教;按現有速度發展,到2023年其教徒總數將超過其它任何信仰。現在,美國的穆斯林已經超過「新教聖公會」的教徒(Episcopalians),很可能在10年內變成第二大宗教團體。三是最狹義的界定,等同於中東的阿拉伯世界外加土耳其、伊朗、阿富汗等國。
G. 從伊斯蘭教的興起與擴張,來論述伊斯蘭教對人類歷史及基督教的影響
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伊斯蘭教世界的國家遍布亞、非兩個大洲,總體算來也有大約五十個。此外,在各大洲很多國家裡都有信仰伊斯蘭教的人民(穆斯林)。這些國家包括一些西方國家諸如英、美、俄、法、德等國家。
伊斯蘭教認為:
人類.都是人祖亞丹的後裔.到先知諾亞時代.生有三子.長子之後裔.形成今天的亞伯拉罕民族[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
次子形成黑人民族.
三子伏西只後裔形成今天黃色人民族...
伏西的八卦.源來自西方......
現在已經有人[作家蘇三]在研究這個話題.已經有4一定的成果...
所以人類各民族本來是一家人..大家都應該團結友愛....
H. 當前伊斯蘭教在現實世界的歷史影響
仍然擁有中亞,西亞和中東的大部分信徒,承擔這些區域的基礎教育,但教內嚴重分裂,各教派互相將對方視為邪教,面對現代社會極速變化缺乏准備,導致部分教派成為恐怖主義溫床
I. 誰能推薦一個關於阿拉伯世界穆斯林世界和猶太人的糾纏歷史的讀物有聲的最好。
歷史上有關於抄三大宗教,穆斯林襲,以及猶太教。最好的讀物就是聖經。三大宗教的,來源都與聖經有關。聖經也是世界上發行量最大的讀物。聖經是每個基督教家庭必備的讀物。所以說你說他好不好看呢!聖經這種,不只有聲音。還有各種教會專門給你講廣播。把每一個,張傑給你詳細的用聲音和圖像的形式給你展示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