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簡述中國科學技術對人類歷史的貢獻

簡述中國科學技術對人類歷史的貢獻

發布時間:2021-02-24 13:14:38

㈠ 中國古代在科技方面對世界做了哪些貢獻

希望對你有幫助 我國古代先進的科學技術成就 從原始社會末期到奴隸社會的夏、商、周時期,中國的水稻種植,絲織,青銅冶鑄,天文,數學,醫學等方面,就以其獨創性的科技成就領先於世界。進入封建社會時期,科技文化更是得到迅速的發展。扁鵲,墨翟,華佗,張仲景,張衡,蔡倫,祖沖之,賈思勰,孫思邈,一行,沈括,畢升,郭守敬,黃道婆,李時珍,宋應星,徐霞客,徐光啟等一大批科學家,發明家光耀華夏,名震環宇;《周髀算經》、《九章算術》、《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齊民要術》、《夢溪筆談》、《武經總要》、《本草綱目》、《天工開物質》、《農政全書》、《徐霞客游記》等科技巨著,浩如煙海;科技成就碩果累累,不勝枚舉。在技術方面有蠶桑,茶,冶鐵煉鋼,絲棉紡織,造紙,造船,指南針,印刷術,火 葯,製糖,建築,陶瓷,橋梁,水排,水運儀象台,指南車,印刷術,火 葯,製糖,建築,陶瓷,橋梁,水排,水運儀象台,指南車,記里鼓車,龍骨水車,水磨,水碾,獨輪車,針灸,人痘接種,麻沸散,馬頸套,弓弩,管狀火器,天然氣,煤,石油等。在科學方面,天文歷法上的日月食、慧星、客星、流星、太陽黑子觀測,大明歷,授時歷等許多歷法。數學上的十進位值制記數法,籌算,商高定理,開平方,立方,高次方,一元二次和三次方程解法,「盈不足」演算法,徽率,祖率,「祖亘公理」,賈憲三角等。物理上的杠桿原理,小孔成像,凹面鏡,凸面鏡,平面鏡成像,透光鏡,共鳴現象,聲音反射等。化學上的硫化汞製作,濕法煉銅,火 葯,煉鋅等。地理上的岩溶地貌,溶洞,中國水系考證,礦物記載,地圖製作,化石成因等。農學和生物學上的輪製作,果樹嫁接,人工選擇,植物分類等。醫葯學上的醫療理論,疾病的診斷,治療,葯物認識等。在我國古代科技領先於世界的成就中,還遠遠不止這些,這些偉大的科技成就傳播到了世界上許多國家,從而影響了世界歷史的發展。 我國古代科技對世界的影響 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傳到國外並產生巨大影響的,當首推四大發明——指南針,火 葯,造紙術和活字印刷。指南針的傳入,使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麥哲倫環球航行等偉業得以成功,促進了十五世紀的地理大發現,掀起了歐洲資產階級以掠奪殖民地財富為目的的航海探險高潮,從而加快了資本的原始積累,促進了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從此西方的發展超過了東方,改變了世界長時期形成的東方先進西方落後的格局。火 葯,特別是管形射擊火 葯武器的輸入,徹底改變了戰爭方法。歐洲中世紀封建統治者壁壘森嚴的城堡,在火炮轟擊下土崩瓦解,不堪一擊;披堅執銳不可一世的騎士,在火槍面前毫無用武之地。大大加速了歐洲封建統治階級的崩潰,並成為歐洲資產階級征服新大陸,打敗東方許多民族與國家的得力工具。造紙和印刷術的輸入,不僅促進了歐洲科學文化的普及和提高,特別是為新興資產階級和代表其階級利益的教派,在製造革命或革新的輿論上,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其次,中國古代的天文歷法和醫葯學成就也對世界產生了特別顯著的影響。 在天文上,我國古代許多天象記錄,年代連續,詳細完備,准確性高,時間最早。如對日食,彗星,新星,太陽黑子,恆星等天象的觀測和記錄。我國豐富和准確的天象觀測記錄,是同先進的觀測儀器分不開的。戰國時期造出的渾儀,是世界上第一架觀測天體位置的儀器。東漢天文學家張衡製成的水運渾天儀,可以准確地自動演示天體運行情況,是現代天象儀的前身,又是世界上最早的機械記時器,近代的機械鍾表就是由此演變而來。宋朝天文學家蘇頌和韓公廉製造了有活動屋頂和旋轉機構的水運儀象台,現代天文台正是取法於此而有了可以開啟的圓頂和跟蹤機構。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改造結構復雜的渾儀而製成的簡儀,其原理在現代的大型望遠鏡,各類測量和航空航海等儀器中得到廣泛應用。 在歷法上,我國從夏朝開始就有了歷法。今天在民間廣泛使用的農歷,又稱夏歷。在古代世界歷法中,是一種很進步的歷法。春秋時期,我國首創用19年七閏的方法,非常精確的調整陰陽歷。這是一項具有世界意義的偉大的貢獻。元代科學家郭守敬集古今歷法之大成,他算出一年有365·2425天,跟地球實際繞太陽一周的周期只差26秒。他編制的《授時歷》,跟現行公歷《格里高利歷》一年周期相同。卻比《格里高利歷》早300年。 在醫葯學上,中國醫學自成體系,與西醫相得益彰。在中醫療法中,針炙療法獨具特色,秦漢以後,傳到了亞歐各地。至今,針灸治療術不僅仍為歐、亞許多國家採用,深受各國人民歡迎,而且其治療原理在現代科學中還是人們探討的課題之一。長期被歐洲醫學界奉為權威的《醫典》,其作者阿拉伯醫學家阿維森納在著書時就採用了許多中國醫葯學知識。書中的許多脈象是采自《脈經》的資料,這對阿拉伯診斷學的發展有一定影響。書中還提及麻疹的預後和用水蛭吸毒等治療方法。《醫典》中也記有許多中國葯物。此外,阿拉伯人的吸入麻醉法也源於華佗的酒服麻沸散。 世界人工免疫法的先驅-—中國人痘接種法,到18世紀中葉,已傳遍歐亞。當時的法國思想家伏爾泰說:「我聽說一百年來中國人就有這種習慣,這是被認為全世界最聰明最講禮貌的一個民族的偉大先例和榜樣。」由此可見,我國的人痘接種法的影響。 我國古代醫葯學著作浩如煙海,並且很多都被介紹到了海外。特別是明朝醫葯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它已被譯成朝、日、英、德、法、俄、拉丁文等文字在世界各國流傳。其植物分類法是當時世界上最科學,最詳盡的分類法。這是我國葯物學和生物學對世界的貢獻。 此外,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還是近代西方科學技術發展的基礎之一。中國古代的煉丹術傳到西方轉化成煉金術,而中國的煉丹術和西方的煉金術共同積累了大量的原始化學知識,中國古代的煉丹術也就成了近代化學的先驅。推動英國工業革命的動力-—蒸汽機,瓦特在改進過程中得到了中國水排的曲柄連桿裝置的啟示。又如作為現代計算機基礎的數學二進制,是萊布尼茨從中國八卦研究中得來。而中國發明的算盤是最早的手動計算器,可說是計算機的祖宗。

㈡ 從古代到現代,都有哪些中國科學家為對人類社會做出過貢獻

錢學森,人稱中國導彈之父。他是一位上海人,是在加州理工大學畢業的,曾經在美國兩所著名學院任職教授。但是在1955年之後,他便回到了國家,打算為祖國效力。

可是,袁老先生的出現,讓吃不飽飯的貧苦人們看到了曙光,讓大家再也不用感受餓肚子的痛苦。他發明出來的雜交水稻,使得田地中種出來的糧食產量大幅度的提升,水稻產量一提升,那自然糧食就變多了,同時,糧食的價錢也就變低了。如今,家家戶戶都能夠吃上大米飯,這一切都得感謝這位老先生。

㈢ 論述中國的四大發明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四大發明是關於中國科學技術史的一種觀點,是指中國古代對世界具有很大影響的四種專發明,是古代漢族勞屬動人民的重要創造,一般是指造紙術、指南針、火葯及印刷術。
此一說法最早由英國漢學家李約瑟提出並為後來許多中國的歷史學家所繼承,普遍認為這四種發明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且這些發明經由各種途徑傳至西方,對世界文明發展史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①造紙術的發明:為人類提供了經濟﹑便利的書寫材料,掀起一場人類文字載體的革命。
②印刷術的出現:加快了文化的傳播,改變了歐洲只有上等人才能讀書的狀況。
③指南針的發明:為歐洲航海家進行環球航行和發現美洲提供了重要條件,促進了世界貿易的發展。
④火葯武器的發明:改變了作戰方式,幫助歐洲資產階級摧毀了封建堡壘,加速了歐洲的歷史進程。

㈣ 中國古代在科技方面對世界做了哪些貢獻

國古代先進的科學技術成就 從原始社會末期到奴隸社會的夏、商、周時期,中國的水稻種植,絲織,青銅冶鑄,天文,數學,醫學等方面,就以其獨創性的科技成就領先於世界.進入封建社會時期,科技文化更是得到迅速的發展.扁鵲,墨翟,華佗,張仲景,張衡,蔡倫,祖沖之,賈思勰,孫思邈,一行,沈括,畢升,郭守敬,黃道婆,李時珍,宋應星,徐霞客,徐光啟等一大批科學家,發明家光耀華夏,名震環宇;《周髀算經》、《九章算術》、《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齊民要術》、《夢溪筆談》、《武經總要》、《本草綱目》、《天工開物質》、《農政全書》、《徐霞客游記》等科技巨著,浩如煙海;科技成就碩果累累,不勝枚舉.在技術方面有蠶桑,茶,冶鐵煉鋼,絲棉紡織,造紙,造船,指南針,印刷術,火 葯,製糖,建築,陶瓷,橋梁,水排,水運儀象台,指南車,印刷術,火 葯,製糖,建築,陶瓷,橋梁,水排,水運儀象台,指南車,記里鼓車,龍骨水車,水磨,水碾,獨輪車,針灸,人痘接種,麻沸散,馬頸套,弓弩,管狀火器,天然氣,煤,石油等.在科學方面,天文歷法上的日月食、慧星、客星、流星、太陽黑子觀測,大明歷,授時歷等許多歷法.數學上的十進位值制記數法,籌算,商高定理,開平方,立方,高次方,一元二次和三次方程解法,「盈不足」演算法,徽率,祖率,「祖亘公理」,賈憲三角等.物理上的杠桿原理,小孔成像,凹面鏡,凸面鏡,平面鏡成像,透光鏡,共鳴現象,聲音反射等.化學上的硫化汞製作,濕法煉銅,火 葯,煉鋅等.地理上的岩溶地貌,溶洞,中國水系考證,礦物記載,地圖製作,化石成因等.農學和生物學上的輪製作,果樹嫁接,人工選擇,植物分類等.醫葯學上的醫療理論,疾病的診斷,治療,葯物認識等.在我國古代科技領先於世界的成就中,還遠遠不止這些,這些偉大的科技成就傳播到了世界上許多國家,從而影響了世界歷史的發展. 我國古代科技對世界的影響 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傳到國外並產生巨大影響的,當首推四大發明——指南針,火 葯,造紙術和活字印刷.指南針的傳入,使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麥哲倫環球航行等偉業得以成功,促進了十五世紀的地理大發現,掀起了歐洲資產階級以掠奪殖民地財富為目的的航海探險高潮,從而加快了資本的原始積累,促進了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從此西方的發展超過了東方,改變了世界長時期形成的東方先進西方落後的格局.火 葯,特別是管形射擊火 葯武器的輸入,徹底改變了戰爭方法.歐洲中世紀封建統治者壁壘森嚴的城堡,在火炮轟擊下土崩瓦解,不堪一擊;披堅執銳不可一世的騎士,在火槍面前毫無用武之地.大大加速了歐洲封建統治階級的崩潰,並成為歐洲資產階級征服新大陸,打敗東方許多民族與國家的得力工具.造紙和印刷術的輸入,不僅促進了歐洲科學文化的普及和提高,特別是為新興資產階級和代表其階級利益的教派,在製造革命或革新的輿論上,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其次,中國古代的天文歷法和醫葯學成就也對世界產生了特別顯著的影響. 在天文上,我國古代許多天象記錄,年代連續,詳細完備,准確性高,時間最早.如對日食,彗星,新星,太陽黑子,恆星等天象的觀測和記錄.我國豐富和准確的天象觀測記錄,是同先進的觀測儀器分不開的.戰國時期造出的渾儀,是世界上第一架觀測天體位置的儀器.東漢天文學家張衡製成的水運渾天儀,可以准確地自動演示天體運行情況,是現代天象儀的前身,又是世界上最早的機械記時器,近代的機械鍾表就是由此演變而來.宋朝天文學家蘇頌和韓公廉製造了有活動屋頂和旋轉機構的水運儀象台,現代天文台正是取法於此而有了可以開啟的圓頂和跟蹤機構.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改造結構復雜的渾儀而製成的簡儀,其原理在現代的大型望遠鏡,各類測量和航空航海等儀器中得到廣泛應用. 在歷法上,我國從夏朝開始就有了歷法.今天在民間廣泛使用的農歷,又稱夏歷.在古代世界歷法中,是一種很進步的歷法.春秋時期,我國首創用19年七閏的方法,非常精確的調整陰陽歷.這是一項具有世界意義的偉大的貢獻.元代科學家郭守敬集古今歷法之大成,他算出一年有365·2425天,跟地球實際繞太陽一周的周期只差26秒.他編制的《授時歷》,跟現行公歷《格里高利歷》一年周期相同.卻比《格里高利歷》早300年. 在醫葯學上,中國醫學自成體系,與西醫相得益彰.在中醫療法中,針炙療法獨具特色,秦漢以後,傳到了亞歐各地.至今,針灸治療術不僅仍為歐、亞許多國家採用,深受各國人民歡迎,而且其治療原理在現代科學中還是人們探討的課題之一.長期被歐洲醫學界奉為權威的《醫典》,其作者阿拉伯醫學家阿維森納在著書時就採用了許多中國醫葯學知識.書中的許多脈象是采自《脈經》的資料,這對阿拉伯診斷學的發展有一定影響.書中還提及麻疹的預後和用水蛭吸毒等治療方法.《醫典》中也記有許多中國葯物.此外,阿拉伯人的吸入麻醉法也源於華佗的酒服麻沸散. 世界人工免疫法的先驅-—中國人痘接種法,到18世紀中葉,已傳遍歐亞.當時的法國思想家伏爾泰說:「我聽說一百年來中國人就有這種習慣,這是被認為全世界最聰明最講禮貌的一個民族的偉大先例和榜樣.」由此可見,我國的人痘接種法的影響. 我國古代醫葯學著作浩如煙海,並且很多都被介紹到了海外.特別是明朝醫葯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它已被譯成朝、日、英、德、法、俄、拉丁文等文字在世界各國流傳.其植物分類法是當時世界上最科學,最詳盡的分類法.這是我國葯物學和生物學對世界的貢獻. 此外,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還是近代西方科學技術發展的基礎之一.中國古代的煉丹術傳到西方轉化成煉金術,而中國的煉丹術和西方的煉金術共同積累了大量的原始化學知識,中國古代的煉丹術也就成了近代化學的先驅.推動英國工業革命的動力-—蒸汽機,瓦特在改進過程中得到了中國水排的曲柄連桿裝置的啟示.又如作為現代計算機基礎的數學二進制,是萊布尼茨從中國八卦研究中得來.而中國發明的算盤是最早的手動計算器,可說是計算機的祖宗.

㈤ 近代的中國對世界的科技發展做出了哪些貢獻

民國時,侯德邦發明的候氏制鹼法,將鹼的製取率提高20%.清朝洋務運動時中國的發明的無煙火葯領先於歐美各國

㈥ 誰能簡述一下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成就

1.造紙術

(1)西漢先後出現絮紙和麻纖維紙。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繪有地圖的紙,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紙。

(2)東漢宦官蔡倫於105年改進造紙術,製造植物纖維紙。

(3)造紙術6世紀傳到朝鮮、越南和日本,8世紀傳到中亞,並經阿拉伯人傳到非洲和歐洲。

2.印刷術

(1)隋唐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經、日歷和詩,現存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我國印製的《金剛經》卷子。

(2)五代有了雕版印刷的整部書籍。

(3)宋代雕版印刷業很發達,刻印的書,字體工整,裝訂精美。11世紀中葉,北宋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比歐洲早400年。

(4)元朝出現錫、木活字。後來又有銅、鉛活字印書。

(5)活字印刷術發明後,向東傳入朝鮮、日本,向西傳入埃及和歐洲,改變了當時歐洲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和受高等教育的狀況。

3.指南針

(1)戰國時期發現磁石指南特性,發明「司南」。

(2)北宋已會使用磁針指南,後來把磁針裝在羅盤上,製成指南針用於航海。

(3)南宋時指南針傳到印度、阿拉伯、波斯等國,促進了各國航海事業發展,並為新航路的開辟和實現環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條件。

4.火葯

(1)唐朝時《真元妙道要略》一書最早提到了火葯,唐末火葯開始用於軍事。

(2)北宋時火葯已廣泛在軍事上使用,東京設立「廣備攻城作」,製造火葯和火器;宋仁宗時成書的《武經總要》記載了許多火器的製作方法。

(3)南宋時發明了「突火槍」,管形火器的出現,開創了人類作戰史的新階段。

(4)金的火器製造業比較發達,所制的「震天雷」、「飛火槍」威力很大。金的軍隊用這兩種火器打退了蒙古軍隊的進攻,取得局部勝利。

(5)我國發明的火葯在13世紀中期傳入阿拉伯,後來又由阿拉伯傳入歐洲。

(二)中國古代的天文歷法成就

(1)夏朝:歷法「夏小正」,載有一年中各個月份的物候、天象、氣象和農事情況。

(2)商朝:干支紀日法是商朝歷法最大成就,它是世界上延續時間最長的紀日方法。商朝甲骨文保留了我國最早的日食、月食和新星記錄。

(3)春秋:留下世界公認的關於哈雷彗星的最早記錄,比歐洲早670多年。歷法已經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統,基本上確立了十九年七閏的原則,比歐洲早160年。

(4)戰國:《甘石星經》是世界最早的天文學著作;人們還測定了一年的季節。

(5)西漢:武帝時制定「太初歷」。前28年西漢關於太陽黑子的記錄是世界最早的太陽黑子記錄。

(6)東漢:張衡發明了渾天儀和地動儀(比歐洲早1700多年)。

(7)隋唐:①隋朝天文學家劉焯編制的《皇極歷》,創立了計算日月運行的新方法,是當時最先進的歷法。②唐朝天文學家僧一行,在《皇極歷》的基礎上制定的《大衍歷》,比較准確地反映了太陽運行的規律,系統周密,表明中國古代歷法體系的成熟。③一行還是世界上用科學方法實測地球子午線長度的創始人。

(8)元朝:元初設立太史局編制新歷法。郭守敬改進了簡儀和圭表,主持全國范圍的天文測量,編《授時歷》年周期與現行公歷同,但早於現行公歷300年問世。

(三)中國古代的數學成就

(1)西周:商高講過「勾三股四弦五」這一勾股定理特例,載於《周髀算經》。

(2)春秋:九九乘法表。

(3)西漢:劉歆推算圓周率為3.1547。

(4)東漢:《九章算術》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應用數學。

(5)三國:劉徽運用極限理論,提出計算圓周率的正確方法。

(6)南朝:祖沖之精確地算出圓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間,這一成果比歐洲早一千年。他還為《九章算術》作注。又著《綴術》等書。

(7)唐朝:著名數學家王孝通撰寫的《緝古算經》,首次提出三次方程式正根的解法,能解決工程建設中上下寬狹不一的計算問題,是對古代數學理論的卓越貢獻,比阿拉伯人早三百多年,比歐洲早六百多年。

(8)明代:數學家程大位編著《演算法統宗》,奠定了後世珠演算法基礎。

(9)清代:蒙古族數學家明安圖推出「割圓九術」,將其研究成果整理成《割圓密率捷法》。他用解析幾何方法把三角函數和圓周率的研究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四)中國古代的醫學成就

(1)商周:已有豐富的醫葯學知識。

(2)戰國:扁鵲是當時的名醫,後代醫家奉之為「脈學之宗」。他發明的「四診法」成為中國中醫傳統的診病法。醫學分科。有著名的醫學著作《內經》。

(3)西漢:戰國問世,西漢編定的《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較早的重要醫學文獻,奠定了祖國醫學的理論基礎。西漢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醫方經》記載了幾百個葯方。

(4)東漢:《神農本草經》是中國第一部完整的葯物學著作。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是後世中醫的重要經典,後人稱張仲景為「醫聖」。華佗擅長外科手術,被譽為「神醫」。他發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

(5)隋唐:①我國的一些外科手術,如拔牙、血管結扎等,是世界上最先進的。②隋朝太醫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是古代醫學史上探討病因、病理內容最豐富的一部著作。③唐朝傑出醫學家孫思邈著的《千金方》,全面總結歷代和當時的醫學成果,有許多創見,在我國醫葯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④吐蕃名醫元丹貢布編著的《四部醫典》,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⑤唐高宗時編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國家頒布的葯典。

(6)北宋:①醫學以小兒科、產科和針灸科最著名。②《小兒葯證直訣》為我國古代重要的兒科著作。③《十產論》是著名的產科著作。④針灸學家設計了便於醫術學習的針灸銅人模型。⑤《洗冤錄》是南宋法醫學家宋慈所著,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法醫學書籍。⑥王安石變法時設太醫局,局內辦有醫學校。

(7)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葯物一千八百多種,方劑一萬多個,全面總結了16世紀以前的中國醫葯學,被譽為「東方醫葯巨典」。

(五)中國古代的地理成就

(1)《周易》一書首先提出了「地理」名稱。

(2)戰國時期的《山海經》反映了那個時期人們對中外地理的認識。

(3)西晉裴秀繪制出《禹貢地域圖》,提出繪制地圖的6項原則,即「制圖六體」。這一理論一直沿用到明末。

(4)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作《水經注》,是一部綜合性地理著作。

(5)明代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記》是一部地理學巨著,書中對石灰岩溶蝕地貌的觀察和記述,早於歐洲約兩個世紀。

(六)農業、手工業論著

(1)《齊民要術》:北魏賈思勰著,是現存一部最早、最完整的農書。

(2)《夢溪筆談》:北宋沈括著,是我國科學發展史上的珍貴遺產。

(3)《農政全書》:明末徐光啟著,論述了農學理論,並介紹了歐洲的水利方法,是我國古代優秀的農學著作。

(4)《天工開物》:明末清初的科學家宋應星所著,被後人譽為「17世紀中國工藝網路全書」。

(5)《河防一覽》:明朝潘繼馴所著,總結了我國古代治理黃河水患的經驗。

(七)中國古代領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1)先秦:商朝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和月食記錄。春秋魯國天文學家留下世界上關於哈雷彗星的最早記錄。戰國甘德、石申的《甘石星經》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

(2)秦漢:編寫於前1世紀的《周髀算經》比西方早500年提出勾股定理的特例。西漢《九章算術》有些內容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張衡的地動儀是世界上最早測定地震方位的儀器,比歐洲早1700多年。

(3)三國兩晉南北朝:祖沖之在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准確到小數點後七位數,比歐洲早1100多年。

(4)隋唐:趙州橋是現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僧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測量子午線。唐太宗時辦了分科較細的醫學校,比西方早200年。《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編定和頒布的葯典,比歐洲早800年。《金剛經》卷子是現存世界上最早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5)宋元: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比歐洲早400年。發明了指南針並用於航海。唐宋時發明了火葯和火葯武器。沈括的「十二氣歷」比英國早800年。郭守敬的《授時歷》比現行公歷確立早300年。

同步導學

我國古代科學技術能夠達到較高水平的原因:從科學技術史的角度來看,中國的確有許多發現、發明對世界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那麼古代中國科學技術為什麼能取得較高成就呢?這除了我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人民聰明勤奮,在長期和自然界作斗爭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知識這些條件外,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權制度功不可沒。在封建社會,個體農民、小地主、手工業者,他們沒有必要也沒有可能供養脫離生產的科學技術人員,因此對於科學技術的發展來說,國家的支持就顯得特別重要。比如,造紙

技術的改進是在宮廷官員領導下取得的,經過皇帝下令推廣。張騫、班超、甘英等探險家開辟絲綢之路,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都是由朝廷組織的。火葯雖然來自煉丹術,如果沒有統治者的支持,煉丹家不但無法生活,更沒有煉丹必須的設備和原料。標志航海技術水平的鄭和遠航,完全是由國家組織領導的。各朝都把天文的機構——司天監由高級官吏太史令直接領導。皇帝還經常過問天文觀測的歷法改革。我國所以有世界最豐富的天象記錄,應該主要歸功於中央集權國家的支持和組織。

中國科學技術自身的缺陷:盡管中國古代在科學技術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其自身的缺陷也是十分明顯的。從直觀上看,中國的科學技術只停留在經驗的形態上,缺少歐洲近代科學嚴密的理論體系,也沒有得出普遍的科學規律和定則來。這說明它自身有著明顯的缺陷,大體有如下幾方面的弊病:(1)滿足於實際上的應用,沒有形成理論上探討和深思的風氣。對自然現象的觀測入微,是中國學者的一大特長。比如,人人都看到過下雪現象,而中國古代的學者卻能首先發現雪花的結晶體是六角形的幾何體。這是一個了不起的發現。但是,每一個角之間的關系,中國學者卻從不深究,更未從幾何學的角度去作探討。這和古希臘幾何學形成鮮明對照。(2)中國學者形成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觀,這種世界觀中包含一些人與自然協調的正確思想,但也會妨礙對自然的研究,更無益於對人事的研究。中國有對太陽黑子、彗星、隕石雨、日暈、月暈、新星、超新星的最早觀察和記錄,然而長期以來,卻把它們與人事聯系在一起,糾纏不清。(3)科學實驗是建立近代科學的基礎。不進行實驗,便不能由表及裡,發現事物內部的運動規律。實驗是受控的,只要掌握受控條件,任何人都可以得出同樣的預期結果。中國古代的學者缺少這方面的傳統訓練。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王陽明「格竹子」。王陽明是影響幾代人的大學問家,他的朋友坐在亭子里觀察竹子生長的機理,一連坐了3晝夜,終於病倒;他繼而靜觀7天,仍無所獲,他便得出道理,認為「其格物之功只能在身心上做」。這些大思想家認為,「致知在格物,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研究自然事物變成了心性之學。

東西方科學技術的差距從15世紀開始:大約從15世紀後半期開始,近代科學在西歐興起,我國的科學技術不但被西方迅速趕上和超過,而且日益走向衰落。首先這一時期中西科學技術成果在內容和方法上的差距加大。在內容上,中國在科學上的主要成就大多屬於應用科學,如《本草綱目》、《農政全書》、《天工開物》等。而同一時期西方科學的發展主要是理論科學。科學家努力的重點,不在於實際的應用,而在於對事物及其規律的探索。例如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如果從實用的觀點看,比起托勒密的「地心說」不能顯出明顯的優越性,但就人類對太陽系的認識而言,哥白尼學說更能反映天體運行的本質。伽利略更是一位對理論充滿情趣的人,他對自由落體定律、慣性定律、拋物體運動的軌跡等所做的探索,大都寄予對事物和規律的追尋。在研究方法上,西方科學家所進行的科學研究大多使用觀察和實驗的方法。而中國仍然主要採用傳統的整理典籍和總結經驗的方法。李時珍《本草綱目》的成書過程,充分體現著這一傳統研究方法的使用過程。16世紀中西科學在內容上和研究方法上的差別,正是近代科學與傳統科學本質差別的具體體現。

為什麼中國沒有產生近代科學?(1)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固有的分散性和狹隘性,不可能使科學應用達到較大規模,從而使近代科學的產生和應用失去了應有的土壤。(2)封建統治者實行「重農抑商」和「閉關鎖國」政策,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也阻礙了和工商業有關的科技的發展。(3)明清統治者實行文化專制主義,如八股取士,大興文字獄,把大量知識分子迫入了脫離實際、脫離生產、脫離對自然界觀察研究的歧途,使近代科學在中國失去了產生和發展的政治文化基礎。(4)教育的落後。中國封建教育以儒學為主要內容,以培養封建官吏為目的,很少涉及生產和科學知識。而在教育上採取的私塾教育,既不利於科學間的互相融合,也不利於培養大批人才。總之,日趨腐朽的封建制度是阻礙中國近代科學出現的最根本原因。

中國古代「匠」的地位:在封建官僚社會里,科學家、技師、工匠不像在古希臘或近代歐洲那樣,有著獨立的社會地位,一般來講,在政治和經濟上都服從於封建國家。大型的水利工程和土木工程自不必說,幾乎任何一種新式的復雜機械,如早期的水車和歷代水力趨動的天文儀器,不是在皇家宮廷製作,便是在地方豪門的家庭作坊里產生。這些科學家、技師有的本身就是官吏,有的是依附於官吏的食客。張衡、杜詩、蔡倫、宇文愷、李誡、蘇頌、沈括、燕肅、郭守敬都是做過官的人,馬鈞、耿詢、丁諼則是依附於豪門貴族的門人。因此,科學家們的成就,就往往取決於封建國家的盛衰。大體說來,封建國家國勢強盛時,諸如天文學、都邑營造、車服器械等方面,就會有所發展,反之,就無所建樹。百工的地位,比出身於士大夫階層的科學家更低的多。他們從事的職業往往被稱為「賤業」的倍受歧視。百工的技藝常常通過血統延嗣一代一代留傳下來,具有濃厚的狹隘性和保守性,一旦家族絕嗣,世代辛勤積累的寶貴技藝就會頻於失傳。這種恪守祖傳的技術模式妨礙技術的交流,並與科學的精神背道而馳。

古代科學技術成就與局限性給我們的啟示:從國家來講,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經濟搞上去,為科學技術的發展奠定雄厚的物質基礎;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文化教育事業,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要重視人才,尊重人才,充分發揮科技人才的作用,要建立知識創新體系,鼓勵知識創新。要充分認識科學理論的指導意義,明確科學技術的作用。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明確在激烈的科學技術競爭中,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是極其重要的。要全面行使國家職能,把發展科學技術和教育作為國家的戰略重點。

㈦ 跪求簡述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主要成就的論文

科技
1.四大發明
造紙術發明於西漢,東漢蔡倫加以改進。印刷術、指南針、火葯三大發明,起始遠在宋代以前,但其完成和發展卻在宋代。它代表著宋代自然科學技術的突出成就。四大發明是我國古代科技成就的最高結晶,對我國的文化事業,乃至世界的進步和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是我國成為四大文明古國的重要標志。
2.數學
春秋時期發明了九九乘法表。《周髀算經》所記西周初年的勾股定理,比西方早500年。西漢出現了數學專著——《九章算術》。南朝祖沖之的圓周率比歐洲早1100多年,他的數學專著《綴術》成為唐朝及中世紀朝鮮、日本的教材。
3.天文歷法和地學
夏朝開始有了歷法。商朝時,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日、月食記錄。春秋時留下了公元前613年關於哈雷彗星的最早記錄。戰國時期的《甘石星經》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而且能夠測定一年中的季節。秦漢時有《周髀算經》,東漢張衡發明了地動儀、渾天儀。唐朝天文學家僧一行主持了世界上第一次對子午線長度的測量。北宋沈括創制了「十二氣歷」。元朝郭守敬的《授時歷》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歷法,他還主持了空前規模的天文測量工作。
4.醫葯學
戰國時期有了醫學分科;著名醫生扁鵲提出四診法;《皇帝內經》提出病理學說,為古代醫學發展奠定了基礎。東漢末年,張仲景寫成《傷寒雜病論》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華佗除創制五禽戲外,還發明了麻沸散,開創了世界醫學史上全身麻醉之先河。唐朝有了分科較細的醫學校;《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編定和頒布的葯典;孫思邈著有《千金方》。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集歷代草本葯物之大成,是一部既有總結性,又富有創造性的偉大科學著作。
5.農學
北魏賈思勰著《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的一部最早、最完整的農書。明末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
6.建築學
戰國時期魯國的公輸般會建造房屋、橋梁、改進生產工具,有許多發明創造,被後世木匠尊奉為祖師爺。隋朝工匠李春設計建造的趙州橋,是現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橋。唐朝長安規模宏大,布局嚴整,建築宏偉。秦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明長城東起鴨綠江,西到嘉峪關,萬里長城氣勢雄偉,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明朝北京城布局嚴整,建築華麗,是我國古代城市建築的傑作。
7.其它
北宋沈括反映技術革新成就的巨著《夢溪筆談》,被譽為「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明末清初宋應星的《天工開物》被譽為「中國十七世紀的工藝網路全書」。此外,杜詩、馬鈞、黃道婆等能工巧匠作了許多發明創造。

思想
(1)政治思想:古代思想史的主體是政治思想,而在治國方針上,主要思想又有三種:
影響最大的儒家思想:孔於是儒家的創始人,「仁」是其思想體系的核心,主張以緩和階級矛盾的辦法維護奴隸制度,但在春秋戰國大動盪的時代,孔子思想因不合適宜未被統治者採納。
戰國時期孟子對孔子的學說進行批判繼承,把它發展為「仁政」學說,其核心內容是「民為貴」,這是古代政治思想中民主性的精華。
秦統一後焚書坑儒,儒家思想遭受重創。西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為適應君主專制的需要而提出的「大一統」思想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此儒家思想逐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明清時期,隨著封建君主專制的空前加強,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開始受到沖擊,出現了具有民主色彩的反封建思想,如黃宗羲反對君主專制,顧炎武主張學以致用等。到近代,隨著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廣泛傳播,儒家思想受到進一步沖擊。
新文化運動將斗爭矛頭指向儒家思想,使其正統地位發生動搖;倡導「法治」的法家思想。所謂」法治」,即主張用法令統一人們的思想和行動,從而管理好國家。
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子主張實行「法治」,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國家。這種理淪被秦王贏政所採用,成為他滅六國,建立專制體制的理論基礎。由於嚴刑苛法,橫征暴斂,秦朝短命而亡。秦漢以後,法家作為一個學派消失了,但重視法的作用、強調君主專制的思想卻被歷代繼承下來。
「無為而治」的道家思想:春秋末年,面對社會大變革,老子完成了古代思想從鬼神觀念到「道」的飛躍。他主張「無為而治」,勸告統治者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社會,應該順應時勢和民心,這樣才能天下大治。秦漢以後,每逢大亂平息,人民急需休養生息之時,「無為而治」的思想便受到重視。如西漢初、唐初、明初等,都從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無為而治」的精神。這正是兩千多年來老子的思想始終具有強大魅力的原因。
(2)宗教
道教:出現在東漢中後期。但由於其教理雜亂,遠不及佛教吸引人,更比不上儒學深入人心,因此始終難成氣候。
佛教:西漢時傳人我國中原地區,東漢時在我國逐漸傳播開來。魏晉南北朝時,由於長期戰亂和社會動盪,以及統治者的提倡,佛教在我國日益盛行。隋唐時期,統治者大力提倡宗教,尊重外來宗教,以強化思想統治,但由於儒學與佛教之分、佛教與皇權之爭、佛教與道教之爭以及佛教與地主經濟利益的沖突,佛教最終並未真正成為我國的國教。
(3)哲學思想
隨著人們在生產實踐中對自然界的認識不斷提高,博大精深的中華哲學也不斷發展。荀子、王充、范縝、劉禹錫、柳宗元、王夫之等思想家在同唯心主義斗爭的過程中,繼承和發展了唯物主義思想,為中華民族留下了優秀的文化遺產。

教育
古代教育的發展是經濟發展的結果。但主要是出於統治階級政治的需要。
春秋時期,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孔子開私人辦學之先河,其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影響深遠。
西漢武帝時,在中央設太學,並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統。
唐代科舉制推動了教育事業的發展,私人辦學增多,專業教育開始確立。
宋代教育事業興盛,王安石曾進行教育改革,書院興起。
明代各級學校的教育體制體現出君主專制的強烈色彩。
清代進一步加強了思想控制和文化專制,書院逐漸成為官辦學校。

史學
為維護統治者地位的長治久安,歷代都重視史學,以借鑒歷史教訓。
早在奴隸社會就專設史官。唐初又開創了由宰相主持設史館修正史的先例。
孔子編定的《春秋》是我國現存完備而系統的最早史學著作。
西漢時期為民族文化建設做出最大貢獻的司馬遷撰修《史記》,開創了我國紀傳體通史和傳記文學的先例,代表著那一時代中華民族文化的水準,東漢班固的《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
唐代重視史學,「以古為鏡」。現存二十四史中就有八部是唐代所修。劉知己的《史通》是我國第一部史評專著。杜佑的《通典》是我國最早的典章制度通史。
我國現存最大的編年體史書是北宋司馬光主編的《資治通鑒》,它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也是古代集體編書的典範。

文學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文學最具鮮明的時代特色。
春秋時期的《詩經》是我國文學的光輝起點。其中一些詩表達了奴隸反抗壓迫的強烈要求。戰國時期楚辭的出現,是古代詩歌的大解放。屈原的《離騷》抒發了作者希望楚國改革圖強的愛國情懷。
賦是西漢興起的由楚辭演變而來的一種散文和韻文並用的文體,它反映了統治階級的豪奢生活,缺少充實的生活內容。《史記》代表了西漢散文的最高成就。
漢代設樂府,派人到民間采風,收集民歌經加工成為樂府詩,有的揭露了官府對百姓的橫征暴斂。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士族統治腐朽,陶淵明厭惡官場腐敗,創作了田園詩《桃花源詩》及詩序《桃花源記》成為千古絕唱。北方游牧民族的民歌《敕勒歌》和《木蘭辭》反映了民族融合的時代性。
唐詩豐富多彩,是一部形象化的唐史,構成文學史上的顛峰。盛唐李白的詩贊美祖國大好河山。杜甫的詩是安史之亂前後大動盪時代的一面鏡子。由於揭露唐朝後期封建統治者的罪惡,表達對勞動人民的同情,白居易被譽為「人民的詩人」。
宋代經濟的發展、都市的繁榮,促進了詞的興旺蓬勃。宋詞是繼唐詩之後中國文學史上又一座豐碑,金滅北宋前後,李清照的詞風格截然不同。宋金對峙時,陸游的詞強烈要求祖國統一。辛棄疾的詞表現了對北方故土的懷念和抗金的愛國熱情。辛棄疾、陸游的創作成就,標志宋詞達到了高峰。
元代關漢卿的戲劇揭露了封建統治的黑暗,具有強烈的現實性。
明清文學最具成就的是古典小說,明顯體現了封建社會後期抨擊封建禮教、揭露封建制度的時代特徵。

藝術
書法、繪畫、石窟和戲劇藝術主要受政治、經濟或宗教影響。
書法自東漢末年開始成為一門藝術,魏晉南北朝時得到發展,出現古代書聖王羲之。隋唐時日臻成熱,著名書法家顏真卿、柳公權的作品號稱「顏筋柳骨」,各具風格。宋元時期書法成為文人普遍愛好的藝術。明代「吳派」更是把詩、書、畫合。
長沙馬王堆漢墓帛畫,色彩絢麗、線條流暢,描繪細致。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宗教畫流行。
唐時期閻立本、吳道子主要以人物畫為主。在城市手工業和商業發展的推動下,宋元時期的繪畫技術走向成熟。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我國美術史上的不朽傑作。元朝趙孟頰的畫被稱為「神品」。明代蘇州出現「吳派」。清代「揚州八怪」的繪畫突破陳規,別開生面。
出於維護封建統治和宣揚佛教的目的,封建統治者自魏晉至隋唐開鑿了大量石窟,其中最著名的雲岡石窟、龍門石窟、莫高窟,分別表現了雕刻、塑像和壁畫的精湛藝術。
宋朝、金朝已有滑稽戲、講唱戲各種戲劇演出,到元代發展為元曲。明朝最負盛名的是湯顯祖的《牡丹亭》,清朝則以洪的《長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最為著名。

㈧ 科技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有哪些

1、經濟發展

中國的勞動生產率只有發達國家的1/40。科學技內術一旦轉化為生產容力,將大大提高生產效率,從而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其作用遠遠超過了資本和勞動力在經濟轉型中的作用。

2、軍事上戰鬥力

在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題。然而,「冷戰」心態依然存在,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仍然是威脅世界和平與穩定的主要根源。科技力量已成為現代國家的共同選擇。

3、政治上影響力

現代科學技術水平已成為國際政治斗爭中的一塊籌碼,是大國地位的象徵。鄧小平曾經指出:「如果中國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沒有原子彈、氫彈和發射衛星,它就不會成為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大國,也不會像現在這樣具有國際地位。」


4、社會進步

科學技術的生產力創造了一個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但是科學技術的不當使用,在世界范圍內造成了極其嚴重的環境問題。

5、造福人類

科學的目標和任務是造福人類,讓社會擺脫愚昧迷信,在與社會進步的相互作用中,科學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得到不斷加強,科學體系本身也不斷壯大,它是人類的本然需求,對人類歷史的影響日趨顯著。

㈨ 中國的航天科技對全人類有過哪些貢獻

中國進行航天飛行科學實驗,打破了世界上極少數國家壟斷航天技術的局面,既彰顯了雄厚的綜合國力,也是對人類科學與和平事業的貢獻,有助於人類和平利用太空資源、緩解地球面臨的自然壓力。

走向太空、探索宇宙是全人類共同的夢想。太空是全人類共同擁有的疆域,空間資源是全人類共有的財富。載人航天是人類進入太空的階梯,也是人類開發宇宙空間、利用太空資源的必由之路,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希望所在。航天技術涵蓋了許多尖端科學技術,航天技術在生命科學等領域如果能夠有突破性成果,那麼人類的健康和生活將可能出現質的飛躍,其價值更是用數字無法估計的。

神七是中國的,然而科學沒有國界,世界各國所取得的航天成就都屬於全人類,中國的航天成就理所當然也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當今世界,國際航天合作越來越多,合作領域也越來越廣泛。中國躋身於世界航天大國之列,為人類探索太空增添了一支生力軍。中國航天作為世界航天的一部分,必將為人類探索太空事業發揮積極作用。中國航天事業的終極目標就是和平利用太空資源,最終造福全人類。

中國是火箭的故鄉,中華民族一直在為實現飛天夢想而不懈地探索和努力。神七升空,太空行走之後,航天器交會對接、建造大型空間實驗室、月球探測、深空探測……中國在太空中的腳步將會越走越遠,對人類的貢獻將會越來越大。
集中來說,在中國發展載人航天事業的意義有如下幾個方面:
1.載人航天事業是人類歷史上最為復雜的系統工程之一,它的發展取決於整個科技水平的發展。同時,它也影響這整個現代科學技術領域的發展,同時對於現代科學技術的各個領域提出了新的發展要求,從而可促進和推動整個科學技術的發展。一個國家載人航天技術的發展,可以反映出這個國家的整體科學技術和高科技產業水平,如系統工程、自動控制技術、計算機系統、推進能力、環控生保技術、通信、遙感以及測試技術等諸多方面。它也能體現這個國家近代力學、天文學、地球科學和空間科學的發展水平。沒有航天醫學工程的研究與發展,要想把人送進太空並安全、健康而有效地生活和工作是不可能的。美國赫赫有名的"阿波羅"計劃從1961年開始實施至1972年結束,共花費240億美元,先後完成6次登月飛行,把12人送上月球並安全返回地面。它不僅實現了美國趕超蘇聯的政治目的,同時也帶動了美國科學技術特別是推進、制導、結構材料、電子學和管理科學的發展。在中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的今天,載人航天事業的發展能在極大程度上實現中國科技力量的跨越式發展。
2.發展載人航天是當今各國綜合國力的直接體現。各發達國家都在發展戰略上都將增強綜合國力作為首要目標,其核心就是高科技的發展,而載人航天技術就是其主要內容之一。一個國家如果能將自己的宇航員送入太空,不僅僅是國力的體現,而且也將在很大程度上增前民眾的自豪感,提高民族精神,增強凝聚力。特別是「神舟飛船」計劃一旦獲得成功,將如同60年代的「兩彈一星」工程一樣,引起全世界的注視,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
3.毫無疑問,在地球資源日漸枯竭的未來,對太空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就日漸重要。而載人航天技術顯然在其中佔有重要地位。在已知浩瀚的太空是擁有豐富資源的巨大寶庫,載人航天事業就是通向這個寶庫的橋梁。「太空工廠」可以幾乎像是在變魔術一般,在微重力、真空和無對流的條件下,製造出地球上難以形成的合金材料和其它的相關產品,可以想像如果說前三次工業革命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財富,那麼這次由太空技術引發的「新工業革命」最終將改變整個人類社會的現有模式,「Made In Space」的字樣將充滿整個市場的各個角落。中國要想在未來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離不開開發太空資源的基礎——載人航天技術。
除了以上幾點,載人航天事業的從分發展將標志著人類的發展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的開始。以往只有在科幻電影中才能見到的鏡頭,將一步步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實現。人類轉移到其他星球上居住和生活將不再是幻想,完全可以開發出更加美好的生活空間,來解決生活空間越來越擁擠的現狀,特別對於中國。到了那個時候,人類又將面臨著更多新的考驗和抉擇。

㈩ 科學技術對人民的貢獻

近代科學誕生之初,並沒有顯示出重大的實用價值。近代科學家們基本認為,科學是有關自然、社會和意識的系統而符合理性的知識體系。科學的本質體現在發現新現象,提出新問題,創造新知識,建立新的理論和方法。科學的價值首先體現在對客觀世界的正確認識與合理解釋上。

近現代科學的某些成果,它們的價值也並未都直接體現為現實生產力,而基本體現在認知層面,體現在對真理的追求,對世界的合理性解釋。科學的認知價值,曾經而且依然體現在對人類思想解放的推動。歷史表明,人類文明的進步首先要有人類思想新的解放。近代科學所特有的注重實證,倡導理性和批判質疑精神,成了啟蒙運動思想的核心要素,在推動歐洲社會告別神權迷信和封建統治,進入現代文明社會,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正是由於哥白尼天文學、開普勒天體運動力學、牛頓力學等,使人類形成了對宇宙的唯物論認知;正是由於達爾文的進化論,人類開始從運動、相互作用和發展變化的角度看待生物與人類的起源及進化,形成了科學的生命觀;正是由於心理學和認知科學的發展,人類對自身的意識有了更加系統、科學的認知,推動了唯物辯證科學認識論的形成;正是由於普朗克的量子論、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玻爾的原子論、薛定諤和狄拉克的量子力學,人類的認知深入到微觀快速運動的物質世界,拓展到廣袤的宇宙和宇宙誕生之初,形成了人類新的物質觀、宇宙觀和時空觀。

今天,科學的認知價值仍將對人類的思想進步產生重大影響。目前人類正在探索的基因組、蛋白質組、代謝組、幹細胞、腦與認知以及暗物質和暗能量,正在不斷完善宇宙、生命、人類自身的演化理論和模型,無疑還將引發科學和哲學等發生重大變革,並將進一步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同時,科學中所蘊含的理性思維方式,也影響了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現代經濟學、社會學、人類學等人文社會科學,越來越重視數學與建模方法等實證研究思路,並且更加走向定量化。而注重實證性,注重定量化,注重理性、公平、和諧,又恰恰是當今公共治理的核心所在。

技術本質上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方式。它從誕生之初,就體現出推進人類物質文明進步、保障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價值。火的發明,使人類掌握了抵禦寒冷的武器,擴大了人類的活動時空;農耕技術的發明,使人類開始有了相對穩定的衣食來源,並進而帶動物質交換、社會組織等文明形態的出現,由此,自然人開始演變成社會人;蒸汽機的發明與使用,紡織機等工作機械的發明與改良,拉開了工業社會的序幕;電動機的發明,電力的使用,又將人類帶入電氣化時代;而肇始於20世紀後期,至今仍方興未艾的信息技術,不僅將人類帶入信息社會,而且還推進了經濟全球化和知識化的進程。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正在醞釀的生物技術革命及其資源化、市場化和產業化,所帶來的影響有可能會與信息技術的影響同樣廣泛和深遠。

技術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在經濟社會中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技術的社會價值內涵也因此有了新的擴展。技術、尤其不斷發展高新技術的創造能力,已經成為產業、行業和企業競爭的核心要素,決定著國家和地區的綜合競爭力,並成為經濟發展的推動力,成為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高技術、特別是戰略高技術,已成為國家安全的保障,成為搶占科技、經濟和軍事競爭戰略制高點的關鍵所在。推動技術創新與發展的動力已不僅源於技術人員的發明和創造欲,更源於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拉動,源於科學新知識的推動,源於科學家與工程師對於宇宙、生命和社會進化的認識所得到的啟示、學習和模仿。

在全球化的今天,技術創新必須面向全球市場,必須重視關鍵技術的原始創新,自主創新和系統集成創新,重視引進、消化、吸收基礎上的再創新;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技術創新必須遵循市場規律,走社會化、產業化、市場化和規模化的道路;必須以企業作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必須推進官產學研之間的緊密結合。沒有國立科研機構和大學新知識、新技術和新人才的供給與支撐,企業的技術創新不可能有較大較快的發展,其活力也不可能持久。沒有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則不可能真正完成由知識、技術到產品、工藝的完整創新價值的轉化與實現,完成科技知識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同時,技術創新也需要良好的科技知識和成果的溢出擴散機制,需要中介和風險投資的介入,需要孵化器、需要高技術產業園的集約效應等

閱讀全文

與簡述中國科學技術對人類歷史的貢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