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歷史讀完

中國歷史讀完

發布時間:2021-02-24 13:10:27

『壹』 讀中國歷史從哪開始讀

中國通史類書籍,最為出名者,也是目前傳播最廣者,應該數10家書:
1。呂振羽《簡明中國通史》
2。範文瀾《中國通史簡編》
3。翦伯贊《中國史綱要》
4。郭沫若《中國史稿》
5。白壽彝《中國通史綱要》
6。周谷城《中國通史》
7。尚 鉞《中國歷史綱要》
8。鄧之誠《中華兩千年史》
9。錢 穆《國史大綱》
10。夏曾佑《中國古代史》

下面逐本予以介紹:
1。呂振羽《簡明中國通史》該書特色:
a-編纂體例上打破王朝世系和上古、中古、近古、近世等籠統模糊的
舊史體例,按照馬克思注意社會形態發展學說,將中國歷史分為原始
社會、奴隸制社會、封建制社會,其中從西周起算初級封建制社會,秦
以後到清為專制主義封建制社會。
b-力求擺脫以政治或者思想為主線的傳統窠臼,以生產力和生產關系
的矛盾發展為基礎,階級斗爭為線索,貫徹以人民為本的歷史唯物主義。
重點著力描寫人民為本位的偉大指揮和創作,對統治階級中的偉人和英
雄給予適當評價。
c-注意經濟、思想、文化、政治、科技等在歷史總過程中的相互影響
和綜合作用。
d-民族處理上,注意避免封建正統觀念和大民族主義的影響,比較客
觀的描繪了各民族的貢獻,揭示了民族融合、團結的主題。

2。範文瀾《中國通史簡編》本書特色:
a-書中肯定歷史的主人是人民,否定了傳統史書以帝王將相作為主人
的觀念。
b-按照一般社會歷史發展規律,劃分中國社會歷史段落。支持西周
封建說。並將封建社會劃分為三個階段:西周到秦統一、秦到南北朝、
隋唐到鴉片戰爭。
c-肯定農民的歷史作用,同時也指出農民階級本身缺乏組織性和覺悟
性,應此對歷史只能起到有限推動作用。
d-注意收集生產斗爭的資料,古代的科學發明以及相關農業、手工業
的狀況寫的不少。

3。翦伯贊《中國史綱要》本書特色:
a-在古代史分期問題上,支持西周封建殺,認為春秋是封建領主制和
地主經濟萌芽時期,戰果是從封建領主制向地主制過渡時期;認為西
周的領主制萌發時間早,是由原始社會的農村公社演變過來;認為封
建領主制社會的主要階級是領主貴族和農奴。
b-在土地制度上,認為西周是封建領主所有制;春秋時期也是井田制
度,但逐漸瓦解,土地買賣關系出現在春秋末年;秦滅六國後土地私有
制在全國實現
c-農民戰爭問題上,把中國古代的農民的階級斗爭、農民起義和農民
戰爭看作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但對農民斗爭的落後性和盲目性
也有所描述。

4。郭沫若《中國史稿》本書特色
a-中國古代社會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三個發展階段。
b-原始社會從原是人群到氏族制度的轉變經歷了幾十萬年,大約從幾萬
年前開始經濟母系氏族公社,約五千多年前進入父系氏族公社時期。
c-夏朝的建立是奴隸制社會的開始,社會已經分裂成階級,出現國家。
d-戰國以後至1840年,中國是封建制社會。

5。白壽彝《中國通史綱要》本書特點:
——注重體系、輪廓和線索。
——講清重點、難點和特點。
——力求明白、准求和凝練。
a-封建社會分段為成長(秦漢)、發展(三國到唐)、繼續發展(五
代宋元)、衰老(明清),之後分別是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和新民主
主義革命時期。
b-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階級關系的變
化、階級斗爭的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中外關系的發展。
c-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指南,但一般不引證經典作家的原話。
d-以史料為根據,但一般很少引用現成的原始材料。
e-避免使用過多的術語和專有名詞;書後附有人名、地名、民族、事
件等重要名詞的索引。

6。周谷城《中國通史》本書特色:
a-主張將秦漢劃為奴隸制社會,認為新莽元年(公元9年)為封建社
會開始。
b-書中有「任何其他中國通史著作未曾運用過的史學理論,未曾采錄
的新鮮材料,未曾使用過的編制方法」。
c-提倡「歷史完形論」,做到選材以歷史自身為標准,行文以說明歷
史史實為標准,標題以符合內容為標准。
d-將孔子與法家相提並論,說孔子是右翼代表貴族奴隸主,法家是左
翼,代表了工商奴隸主。
e-注意地理環境和天然資源對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作用。
f-沿用古代史,中世前期,中世後期,近代史四個分段。從公元9年到
五代末期為封建社會全盛期,從北宋初期到鴉片戰爭定為封建社會持續
時代。

7。尚鉞《中國歷史綱要》本書特色:
a-在商代以前(有文字記載以前),中國社會處於原始公社時期。
b-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出現是人類社會的第一次大分裂;我國奴隸
社會的開端是有甲骨文的商代。
c-從春秋中葉、戰國到西漢是奴隸制進一步發展時期,西漢則是鼎盛
時期。
d-魏晉以後才進入封建社會,而隋唐到兩宋是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
明清則是封建社會的末期。
e-資本主義萌芽最早出現在萬曆年間,在絲織業、棉紡織業、陶瓷製
造業中最早出現,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批工業城鎮。

8。鄧之誠《中華兩千年史》本書特色:
a-體裁:依照記事本末體,以制度、學術、文學、風俗等事為區分寫成,
然後排比史料,先為長編,再進行刪削定稿。
b-斷限:以秦開始,以清末為界。
c-分期:秦漢三國為一個時代,兩晉南北朝為一個時代,隋唐五代為一
個時代,宋遼夏金元為一個時代,明清為一個時代。
d-取材:取材首重正史、史貴求真。重視用史表來體現史實。全書共有
136個表,分為各朝代帝系表、疆域表、官製表、刑名表、經濟發展情況
表、中外交通表、群雄割據表、人民舉兵簡表等。
e-史學思想:誠欲救亡,莫如讀史;重視經濟的優良傳統;厚古薄今;
重視歷史地理及官制沿革;注重記載外交通史及民族史;重視人民的反抗;
注重文化學術史的記載;重視記載社會風俗習尚。
f-不足之處:略於史觀,不輕下斷語;用文言文書寫此書。

9。錢穆《國史大綱》本書特色:
a-對於史料派和考古派,持批評態度,稱他們為考證派,主要代表人物是
李濟(前者)和王國維(後者)。
b-首重政治制度,次學術思想,又次社會經濟。社會經濟為最下層基礎,
政治制度為最上層結構,而學術思想為中層的干柱。
c-反對全盤西化,指出中西文化演變有不同軌跡。
d-引用資料不僅無充分運用文獻,而且地下資料也還注意不夠。

10。夏曾佑《中國古代史》本書特色:
a-分期:上古分為兩部分——一為太古時代,因無信史,稱之為傳疑時代;
二為由周中葉到戰國時代,稱之為化成時代。
中古分為三部分——一為由秦至三國,稱之為極盛時代;
二為由晉到隋朝,稱之為中衰時期;
三為唐朝一代,稱之為復盛時代。
近古分為兩部分——一為五代宋元明,稱之為退化時期;
二為明代二百六十年,稱為更化期。
b-用達爾文的進化論理論來揭示歷史進化的問題。
c-只從文化方面來尋找歷史的因果關系,而沒有注意到從社會經濟、政治、
文化諸方面綜合研究。
d-不限於帝王將相一人一家之事,但也決不否定英雄人物的雄才大略的作用。
非常強調孔子、秦皇和漢武。
e-第一次運用章回體編寫史書。

lz自己選擇吧,給我分數吧

『貳』 怎樣讀中國歷史

王學泰:我讀過他的《中國人史綱》,還有這個《通鑒紀事本末》等著作。首先是文筆,柏楊不單純是把文言文翻成了白話文,而是把一個枯燥的,我們現代人很難讀懂的文學作品翻譯成非常流暢的白話文,每一篇都像是短篇小說似的,讀起來非常有興趣。

劉蘇里:作為一個非專業人員使這么大勁用於中國歷史,我想直接原因跟他九年的牢獄之災有直接的關系,就是說,每一個人對歷史的感受,很難想像僅僅是通過讀這種文字就能夠獲得那麼切身的感受。我個人其實也是這樣一個了解歷史、讀歷史、喜歡歷史,包括對柏楊東西的喜歡,是這么一個過程。我們生命本身的展開跟歷史當中某一段感受能契合,你是門外看戲也好,還是感同身受,這種感受會油然而生。

柏楊先生用力於歷史是與他想挖掘中國文化的問題有直接的關系。我們今天讀歷史,做歷史寫作,還有多少人能夠像柏楊先生當年那樣對歷史發奮。這個作品當中所蘊含著柏楊先生幾近生死的體驗和對中國文化幾近生死的體驗。我們喜歡歷史,讀歷史,從歷史當中想得到什麼東西,柏楊先生是能夠給我們啟發的。

《醜陋的中國人》和《紀事本末》之間的關系,恰好在兩點上可以有對應的參考。一方面就是說,《紀事本末》展開了醜陋中國人更加細致的那一面,整個《紀事本末》當中我讀到的故事,差不多全是爾虞我詐的故事,勾心鬥角的故事,互相殺戮的故事,強佔地盤,合縱連橫,這一撥取代另一撥,這種醜陋不僅是中國歷史上是這樣,西方歷史上大體也是如此。

還有一個啟發就是說,我們祖先的歷史盡管是血淋淋的,但是你可以看到歷史發展脈絡,發展到今天,人這個物種在進步,包括中國人也在進步,以至今天,我們可以在傳媒上面討論自由問題,民主問題,自由憲政問題等等。

我想柏楊先生是不是有這樣的意圖,讓我們從血腥的歷史當中看到,我們人類,我們中國人曾經就是那樣一個德行,同時又不能灰心,我們經過一千幾百年,因為柏楊先生這本書寫到一千年,是不是還有一種可能性使我們從征伐惡斗當中走過來,建立一種比較清明的制度,這就是我讀這兩本書的一些感受。

雷頤:我記得最開始知道柏楊還是20多年前他的《醜陋中國人》,那麼火,好幾個出版社都出了,完了之後社會反響很大,也引起了很大的政治性的壓力,沒有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很難想像。

前兩年有一個出版商讓我推薦幾本書,我說柏楊的《中國人史綱》很好,但是出了好久了,不一定暢銷,他們就讓我寫了序,結果沒想到就暢銷了。柏楊的書實際上是想挖我們中國傳統文化裡面負面的東西,叫劣根性也好,醬缸文化也好, 80年代我們對傳統文化反對是很激烈的,甚至比他還激烈,但是為什麼沒有他那麼大的效果,是因為沒有他的歷史積淀厚。

柏楊先生讀歷史是在監獄里用生命讀出來的,有過生死的考驗,這個地方讀出來的歷史和純學者讀出來是不一樣的,這也是我覺得某種程度上他對歷史的體驗體悟和看法更加深刻,要超過學者,學者寫出來往往是一堆的術語,而他是濃縮了生命的體驗。

柏楊先生的書不是學術著作,但是並不是說學術著作才有深刻的見解,有很多小說,甚至對歷史的見解透徹超過學術著作,柏楊先生作品就屬於這一類,用自己生命體驗寫的歷史著作。

『叄』 想系統了解中國歷史,史記讀完了再讀什麼

這個想要系統了解中國歷史,就要閱讀中國的二十四史,這樣就可以系統了解中國歷史

『肆』 如何系統的讀中國歷史

補充: 作者: 樊樹志 副標題: 復旦大學精品課程 isbn: 7101050506 書名: 國史十六講 頁數: 283 出版社: 中華書局 定價: 32 裝幀: 平裝 出版年: 2006-4 《國史十六講》:極好的中國歷史入門書籍 中學時歷史學得比較好,標志就是考試常得100分。當然,那是應試教育的結果,只要在考前把各種運動的年代和意義背得滾瓜爛熟,考起試來自然會得心應手。後來選擇了理科,進入大學,畢業後專心於軟體技術,十年左右的時間內遠離了人文學科,不再仔細體會魯迅的文章中省略號的六重含義,也不再深入分析李自成起義的歷史背景。後來隨著走上管理崗位,開始對歷史等人文學科產生興趣,從清朝入手斷斷續續地讀一些歷史方面的書,如《正說清朝十二帝》、《雍正皇帝》等,並對《漢武大帝》等歷史劇情有獨鍾,但一直缺乏對中國歷史的完整認識,直到讀完這本《國史十六講》。 《國史十六講》是作者在系列講座的基礎上成稿,採用專題的形式,以文化在歷史進程中的變遷為主線,概略性地介紹了從中國人的起源到清朝的閉關自守的過程,其中對每個朝代的政治體制變遷、文化發展、社會特點等方面的提綱攜領的介紹有助於讀者從整體上把握歷史的延續性,從而避免過多地陷入到細枝末節當中。歷史是不可分割的,正如書中所說,泱泱大漢得益於秦的奠基,盛唐氣象離不開隋的創制。該書的另一個特點是除了引用《史記》等經典歷史著作外,還較有針對性地引用了《世界文明史》、《亞洲史》、《中國人口史》、《中國制度史》多本中外歷史學家的研究著作和論文,顯示出作者作為一個歷史教授的嚴謹和博學。 ...補充: 作者: 樊樹志 副標題: 復旦大學精品課程 isbn: 7101050506 書名: 國史十六講 頁數: 283 出版社: 中華書局 定價: 32 裝幀: 平裝 出版年: 2006-4 《國史十六講》:極好的中國歷史入門書籍 中學時歷史學得比較好,標志就是考試常得100分。當然,那是應試教育的結果,只要在考前把各種運動的年代和意義背得滾瓜爛熟,考起試來自然會得心應手。後來選擇了理科,進入大學,畢業後專心於軟體技術,十年左右的時間內遠離了人文學科,不再仔細體會魯迅的文章中省略號的六重含義,也不再深入分析李自成起義的歷史背景。後來隨著走上管理崗位,開始對歷史等人文學科產生興趣,從清朝入手斷斷續續地讀一些歷史方面的書,如《正說清朝十二帝》、《雍正皇帝》等,並對《漢武大帝》等歷史劇情有獨鍾,但一直缺乏對中國歷史的完整認識,直到讀完這本《國史十六講》。 《國史十六講》是作者在系列講座的基礎上成稿,採用專題的形式,以文化在歷史進程中的變遷為主線,概略性地介紹了從中國人的起源到清朝的閉關自守的過程,其中對每個朝代的政治體制變遷、文化發展、社會特點等方面的提綱攜領的介紹有助於讀者從整體上把握歷史的延續性,從而避免過多地陷入到細枝末節當中。歷史是不可分割的,正如書中所說,泱泱大漢得益於秦的奠基,盛唐氣象離不開隋的創制。該書的另一個特點是除了引用《史記》等經典歷史著作外,還較有針對性地引用了《世界文明史》、《亞洲史》、《中國人口史》、《中國制度史》多本中外歷史學家的研究著作和論文,顯示出作者作為一個歷史教授的嚴謹和博學。 如果對中國歷史感興趣並希望所有了解,《國史十六講》無疑是一本極好的入門書籍。 讀罷全書,筆記如下: 1. 文化的發展依賴於特定的歷史背景 中國古典哲學是社會的、政治的和倫理的,反映了一個屢起沖突、政治混亂的時期。其代表是儒家和道家學說,都產生於晚周時期大動亂的形勢下,力圖提出穩定社會和安撫人心的原則。儒家側重強調穩定社會,個人的行為應該合乎群體的規范,應該「克己復禮」,因而為後代的統治者所採用;道家側重強調內心的和諧,追求消極無為,順其自然。儒家學說和道家學說力圖從不同的角度解決社會的矛盾。 同樣,唐朝的古典詩歌非常繁榮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唐高宗李淵喜歡詩歌,因而在剛剛形成的科舉制度中加試詩賦,為擅長寫詩者提供入仕的正途,至盛唐時以詩賦取士更見推重。 2. 繁榮和創造的黃金時代---宋朝 在大部分人的知識體系中,提到宋朝時總想起偏安杭州的昏庸皇帝趙構和屈死的「精忠報國」英雄岳飛。但在作者筆下,這是一個前所未見的發展、創新和文化繁榮的時期。文官政治取代了軍人政治,一掃貴族階層對政治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平民通過科舉制度進入統治階層,其比例超過官員總數的三分之一,為歷代之最。宋皇帝趙恆在此背景下寫下了「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男兒若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的三大發明印刷術、火葯、指南針誕生於宋代,並由此改變了整個世界的全部面貌和狀態:印刷術在知識傳播方面,火葯在戰爭上,指南針在航海上,並且隨著這些發明的利用又引起了無數的變遷。這些變化促進了15世紀、16世紀的大航海時代的到來。 在宋代,儒家思想深入影響社會的各個層面。在學術上,朱熹在程顥和程頤的基礎上完成了儒學的二次復興。同時,在儒家思想的長期熏陶下,社會上出現了諸多孝義之家---後人稱之為義門,影響最大的當推浙江浦江縣的「義門鄭氏」,依靠一部以朱熹家禮為宗旨的家訓---《鄭氏規范》,不僅維系了大家族內部幾代人的和諧共處,而且維系著大家族和鄉鄰之間的和諧相處,歷經宋元明三代傳頌不息。 3. 中央之國的盛衰 曾有人言,中國人不懂得利用老祖宗的遺產,只知道把指南正的技術用來製造羅盤,把火葯技術用來製造鞭炮。這種說法是不完全客觀的,火葯早被用於製造火槍火炮,指南針也已用於航海,這里的關鍵原因是長期以來中國是名副其實的「中央之國」,甚至是世界的中心,皇帝和大臣們都沒有徵服世界的願望。在明朝,中國的絲綢、棉布、瓷器被運往世界各地,與此同時世界白銀產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流向了中國。在這種背景下,鄭和比西方人早一個世紀開始大航海的嘗試,先後七次下西洋,主要目的是要「宣教化於海外諸番國」、「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顯示天朝大國的富庶與強盛,而沒有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建立殖民地的雄心和野心。也正是因為中國的富庶,使得西方列強一直垂誕於中國,並在後來大舉入侵由於閉關導致軍力落後的清王朝。 4. 其它有趣的知識 中國歷史的三個時代:部落時代;封建時代;郡縣時代。 「封建」一詞來源於周朝的封幫建國。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給七十一家諸侯(其中五十三家與周天子同性姬),用同性諸侯構築起一道屏障,來捍衛周天子的中央權威。這與今天的封建主義、封建社會已經大不相同。 坐凳子是五胡十六國時期漢人胡化的結果。中原漢人原本席地而坐,並無坐椅子、凳子的習慣。隨著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在胡人漢化的同時,漢人在生產、生活中也潛移默化地吸收了胡人的部分習俗,典型的例子就是「胡床」。胡人發明的高足座椅,被漢人稱為「胡床」。胡床自北向南逐漸流行,促使高足傢具的興起,終於改變了漢人席地而坐的習慣。 忠孝不分家,臣不事君,則子不孝父。唐朝的安史之亂中,安祿山、史思明先後背叛唐朝稱帝,但後來因為爭搶皇帝寶座,安祿山被兒子安慶緒所殺,史思明被兒子史朝義所殺。唐朝末年,宣武節度使朱溫憑借軍事實力廢除名義上的唐哀宗,該國號為梁,因而成了五代史上的第一個皇帝---梁太祖,但不久被自己的兒子朱友珪所殺。收起

『伍』 讀完<中國歷史>最快要多久

恩 頂樓上的,就以一秒

『陸』 讀完《中國史》後有什麼感受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中華兒女創造的文化博大精深,文明奇跡猶如星夜的盞盞繁星,數不勝數,在人類文明長河中留下了永恆的光芒。

『柒』 讀中國歷史,先讀什麼在讀什麼

先讀正史來,比如史記,二十四自史,中國通史,對整個歷史有了一定了解,再讀古代人寫的小說,散文,詩歌。注意:不要讀野史,野史會誤導你,野史通常是吸引人眼球的噱頭。
根據我的經驗,讀古人所作小說,詩歌,散文是最真切了解實際的最佳選擇。
以杜甫為例:看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再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杜是唐盛世時期人物,卻是這番慘景,可想而知當時是什麼狀況了。
類似的捕蛇者說,賣碳翁等等作品也反映草根生活。
紅樓夢,水滸傳也有很強的歷史現實意義。
文藝作品往往是當時歷史狀況最一針見血的描述載體。其它作品推薦看三言二拍,笑林廣記等等。在看文藝作品時一定把作者的生活背景拿來看一遍,與正史結合著看,你就能推論出歷史的真正侖廓了。

『捌』 讀完《中華上下五千年》後,了解中國歷史該讀什麼

個人建議讀讀司馬遷的史記和資治通鑒 這兩部都被史學界公認為是最靠譜的歷史巨著。

『玖』 想把中國的歷史從頭到尾讀一遍,應該看什麼書,要包括

《中國通史》

歷史是個什麼玩意 中華上下五千年

再細點,就看二十五史啊、內資治通鑒等讀完你就基容本完整的知道了中國的歷史。要讀懂的話,大約十到十五年的時間就差不多吧。

要點娛樂性,就《中國歷史通俗演義》 史學大家蔡東藩先生著 既當小說讀又可作史看 從秦朝寫到民國 是中國最長的一部小說。

『拾』 我想了解中國歷史要看什麼書

可以看《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鑒》等。

1、《史記》

《史記》最初稱為《太史公》或《太史公記》、《太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太史公書》即後來被稱為《史記》的史書創作。該著作前後經歷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

《史記》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萬五千餘字,比《呂氏春秋》多二十八萬八千餘字。《史記》規模巨大,體系完備,而且對此後的紀傳體史書影響很深,歷朝正史皆採用這種體裁撰寫。

2、《漢書》

《漢書》,又稱《前漢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東漢史學家班固編撰,前後歷時二十餘年,於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後唐朝顏師古為之釋注。《漢書》是繼《史記》之後中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後漢書》、《三國志》並稱為「前四史」。

《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漢書》包括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後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全書共八十萬字。

3、《後漢書》

《後漢書》是一部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由中國南朝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編撰。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後漢書》中分十紀、八十列傳和八志(取自司馬彪《續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東漢的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後漢書》大部分沿襲《史記》、《漢書》的現成體例,但在成書過程中,范曄根據東漢一代歷史的具體特點,則又有所創新,有所變動。

《後漢書》結構嚴謹,編排有序。如八十列傳,大體是按照時代的先後進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為兩漢之際的風雲人物。其後的九卷是光武時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將領。

《後漢書》的進步性還體現在勇於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頌正義的行為方面,一方面揭露魚肉人民的權貴,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剛強正直、不畏強暴的中下層人士。例如,在《王充王符仲長統傳》中,范曄詳細地收錄了八篇抨擊時政的論文。

4、《三國志》

《三國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期的魏、蜀、吳紀傳體國別史,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當時魏、吳兩國已有史書,如官修的王沈《魏書》、私撰的魚豢《魏略》、官修的韋昭《吳書》,此三書當是陳壽依據的基本材料。

蜀國無史官一職,故自行採集,僅得十五卷。

陳壽開始在蜀國任職,受宦官排擠不得志。蜀降晉後,歷任著作郎,晚年多次被貶,屢次受人非議,歷經十年艱辛,完成了紀傳體史學巨著《三國志》。

三國志最早以《魏書》、《蜀書》、《吳書》三書單獨流傳,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書才合為一書。而最終成書,因此《三國志》是三國分立時期結束後文化重新整合的產物。此書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

5、《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常簡作《通鑒》),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

在這部書里,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鑒,宋神宗認為此書「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鑒》。《資治通鑒》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

《資治通鑒》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官修史書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

閱讀全文

與中國歷史讀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