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的歷史40字
中國歷史是指中國從中華文明產生到現在的歷史。中國歷史悠久,自黃帝部落的姬軒轅(也稱公孫軒轅)時期算起約有5000年;從三皇五帝算起約有4600年;自夏朝算起約有近4100年。
2. 中國航天發展史
中國航天發展史
要中國航天事業自1956年創建以來,經歷了艱苦創業、配套發展、改革振興和走向世界等幾個重要時期,迄今已達到了相當規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設計、生產和試驗體系;建立了能發射各類衛星和載人飛船的航天器發射中心和由國內各地面站、遠程跟蹤測量船組成的測控網;建立了多種衛星應用系統,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間科學研究系統,取得了多項創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質好、技術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隊伍。
空間技術
1. 人造地球衛星。中國於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製並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獨立自主研製和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截至2000年10月,中國共研製並發射了47顆不同類型的人造地球衛星,飛行成功率達90%以上。目前,中國已初步形成了四個衛星系列——返回式遙感衛星系列、「東方紅」通信廣播衛星系列、「風雲」氣象衛星系列和「實踐」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衛星系列,「資源」地球資源衛星系列也即將形成。中國是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衛星回收成功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中國是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製和發射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的國家。中國的氣象衛星、地球資源衛星主要技術指標已達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的國際水平。近幾年來,中國研製並發射的6顆通信、地球資源和氣象衛星投入使用後,工作穩定,性能良好,產生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運載火箭 。
中國獨立自主地研製了12種不同型號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適用於發射近地軌道、地球靜止軌道和太陽同步軌道衛星。「長征」系列運載火箭近地軌道最大運載能力達到9200千克,地球同步轉移軌道最大運載能力達到5100千克,基本能夠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自1985年中國政府正式宣布將「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投入國際商業發射市場以來,已將27顆外國製造的衛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在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市場中佔有了一席之地。迄今,「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共實施了63次發射;1996年10月至2000年10月,「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連續21次發射成功。
3.航天器發射場。
中國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三個航天器發射場,並圓滿完成了各種運載火箭的飛行試驗和各類人造衛星、試驗飛船的發射任務。中國航天器發射場既可完成國內發射任務,又具有完成為國際商業發射服務和開展其他國際航天合作的能力。
4. 航天測控。
中國已建成完整的航天測控網,包括陸地測控站和海上測控船,圓滿完成了從近地軌道衛星到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從衛星到試驗飛船的航天測控任務。中國航天測控網已具備國際聯網共享測控資源的能力,測控技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載人航天
中國於1992年開始實施載人飛船航天工程,研製了載人飛船和高可靠運載火箭,開展了航天醫學和空間生命科學的工程研究,選拔了預備航天員,研製了一批空間遙感和空間科學試驗裝置。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國成功地發射並回收了第一艘「神舟」號無人試驗飛船,標志著中國已突破了載人飛船的基本技術,在載人航天領域邁出了重要步伐。
參考資料:
1.人造地球衛星。中國於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製並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獨立自主研製和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截至2000年10月,中國共研製並發射了47顆不同類型的人造地球衛星,飛行成功率達90%以上。目前,中國已初步形成了四個衛星系列——返回式遙感衛星系列、「東方紅」通信廣播衛星系列、「風雲」氣象衛星系列和「實踐」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衛星系列,「資源」地球資源衛星系列也即將形成。中國是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衛星回收成功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中國是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製和發射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的國家。中國的氣象衛星、地球資源衛星主要技術指標已達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的國際水平。近幾年來,中國研製並發射的6顆通信、地球資源和氣象衛星投入使用後,工作穩定,性能良好,產生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3. 中國航天歷史
1956年國務院總理周恩來主持制定中國12年科學發展規劃,把噴氣推進和火箭技術列為國家的重點發展項目。在國務院副總理聶榮臻的領導下,於1956年 10月8日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根據1957年中蘇兩國政府簽訂的新技術協定,1960年前,蘇聯曾對中國建立火箭導彈研究、試驗機構和仿製蘇制導彈提供援助。之後,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即開始獨立研製各類導彈和火箭。
1958年8月,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根據同年5月毛澤東主席的提議把發射人造衛星列入科學發展規劃。中國科學院成立了「中國科學院 581組」和上海機電設計院,以開展空間物理研究和探空火箭研製工作。此後,中國科學院成立星際航行委員會,開展了航天技術的規劃工作和學術活動,著手建設空間環境模擬試驗室,研究人造衛星跟蹤測量技術。
1965年1月,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決定在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的基礎上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機械工業部,統一管理火箭導彈的研究、設計、試制、生產和基本建設。1965年8月,中共中央批准《關於發展我國人造衛星工作的規劃方案建議》,決定由中國科學院、第七機械工業部、第四機械工業部分別負責衛星本體、運載火箭和地面觀測、跟蹤、遙控系統的研製工作。同年12月,中國科學院成立衛星設計院,開始進行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方案設計和各系統的研製。1968年2月20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成立,把分散在各部門的衛星研究、設計、試制、試驗機構統一組織起來,加速了各類人造衛星的研製工作。1970年5月,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劃歸第七機械工業部領導。1982年5月,第七機械工業部改名為航天工業部。與此同時,航天器發射場、航天測控中心和觀測台、站陸續建成和完善,形成了完整的航天工程體系。1970年中國研製成功第一枚運載火箭和發射自己的第一顆人造衛星後,開始發射小型科學衛星。1975年研製成功兩種大推力運載火箭,並開始發射返回型遙感衛星(又稱科學探測和技術試驗衛星)。1981年 9月20日成功地用一枚火箭發射三顆空間物理探測衛星。1984年4月,中國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的試驗通信衛星發射成功。
4. 中國航天的歷史
中國航天事業發展記事
神舟五號飛船的順利返回,標志著我國突破和掌握了載人航天的基本技術,完成和實現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一步的計劃和目標,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也是發展中國家第一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活動的國家。
·2003年10月15日 「神舟五號」飛船發射升空
·2002年12月30日 「神舟四號」飛船發射升空
·2002年3月25日 「神舟三號」飛船發射升空
·2001年1月10日 「神舟二號」飛船發射升空
·1999年11月20日 「神舟一號」飛船發射升空
86年神舟計劃啟動,92年彈射倉第一次實驗,99年神舟一號發射,03年神舟5號第一次載人上天,05年神舟6號第一次進行多人多天飛行任務,第一次有人參與的空間實驗和第一次進入軌道倉。
公元2002年3月22日凌晨,當長征二號F」捆綁式大推力運載火箭運載著「神舟三號」 發射升空成功時,每一個中國人都無不為之自豪。「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中國的發展終歸依靠科技的進步。中國的航天事業,是中國科技事業的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一代又一代中國科技人員智慧和汗水的結晶。現在讓我們來簡單的回顧一下中國航天事業半個世紀以來所走過的曲折之路:
公元1000年,中國製造出世界上第一枚火箭;直到公元13世紀,歐洲人才從中國人手中得到這份稀世厚禮-- 火箭術。
公元1840年,英國用大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當英軍的火箭落在了清皇們的頭上時,
火箭的子孫們才恍然大悟:「火箭!中國的火箭呢?」。
中國,本是在這個世界上最先發明了火箭的國家,但由於長期的閉關鎖國加上苦不堪言的百年挨打史,最終卻落得個火箭幾乎要斷子絕孫的下場。
多少人在著急:丟了火箭,等於丟了打狗棍!
多少人在渴盼:火箭,你何時才能重返故鄉?
終於,1960年,啃白菜幫子,吃麥糊糊,卻精神飽滿;中國的火箭將士們,忍著飢餓的肚子,開始了從仿製蘇聯導彈到自己設計導彈的艱難跋涉。
1962年3月21日,中國第一枚自行設計的火箭在酒泉發射場升空10秒後,一個跟頭栽下來。
1966年10月27日,寫了遺書又交了「最後一次」黨費的「戈壁七雄」走進地下控制室;當中國宣布導彈核武器發射成功的消息時,全世界都被震動了。
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第一次亮相。
1970年,我國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了第一顆東方紅衛星;此後,我國用洲際運載火箭改造而成的長征二號運載火箭連續發射幾十顆科學實驗、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全部成功。
八十年代初,中國自行研製的運載火箭日趨成熟。1980年5月18日,我國的第一枚洲際彈道導彈向太平洋海區發射成功;1982年10月中旬,我國自行研製的核潛艇從水下發射的戰略火箭准確命中目標。
1984年4月8日,「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將第一顆同步通信衛星送人地球靜止軌道集中體現了我國現代火箭技術的最新成就。......
1984年,我國用自己研製的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將我國自己研製的第一顆通訊衛星送上了距地球3萬6千公里的地球同步軌。
20世紀80年代後期,我國的運載火箭開始進入國際衛星發射市場。
自亞星一號發射成功之後,便一發而不可收。伴隨著衛星發射的需要,我國的運載火箭的種類逐步增多。長征三號甲、長征三號乙、長二捆、長三捆相繼問世,並發射國際衛星成功。
1999年11月20日,我國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一號」遨遊太空,掀開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飛行試驗史上的第一頁。
2001年10月9日國家航天局局長欒恩傑在正在此間舉行的中國工業高科技論壇上做報告時指出,隨著航天三大領域的逐漸統一,我國將加強在這一高技術領域的宏觀管理和政策引導,走有中國特色的航天發展道路,推動中國航天跨越式發展。
2001年11月,我國政府首次發表《中國的航天》白皮書,向世人展示了在21世紀前期中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造福於人類的航天活動的發展前景和奮斗目標。
2001年1月10日凌晨,在西北戈壁灘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神舟二號」無人飛船搭載著動物和微生物細胞組織實驗樣本由「長征二號F」捆綁式大推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成功。宇宙飛船的升空,將是建國以來繼原子彈、氫彈爆炸成功和人造地球衛星升空後,中國最大的一次科學實驗。這是中國航天新世紀獻給祖國母親的一份厚禮。
2002年3月22日22時15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了「神舟三號」飛船。這是一艘正樣無人飛船,除航天員沒有上之外,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狀態完全一致。它標志著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取得了新的重要進展,為不久的將來把中國航天員送上太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02年4月1日16時51分在內蒙古中部地區成功著陸。飛船順利完成原定的空間科學和技術試驗任務。我國載人航天第三次飛行試驗獲得圓滿成功。
「神舟」三號無人飛船的成功發射和返回,表明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技術日臻成熟,為最終實現載人飛行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利用飛船開展的對地觀測,空間材料科學、生命科學及空間環境探測等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進行多學科、大規模和前沿性的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標志
5. 中國偉大歷史成就40字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歷史,新政權代替舊政權的戰爭史,民族融合的歷史,激發出燦爛的東方文化。
6. 中國航天的發展歷史
一九五六年二月,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
一九五六年三月,國務院制訂《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 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十二年內使 中國噴氣和火箭技術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
一九五六年四月,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航空工業委員會,統 一領導中國的航空和火箭事業。聶榮臻任主任,黃克誠、趙爾陸任副主任。
一九五六年五月十日,聶榮臻副總理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國 導彈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見》。五月二十六日,周恩來總理主持中 央軍委會議討論同意,並責成航委負責組織導彈管理機構和研究機構。
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五日,聶榮臻副總理就發展中國導彈事業 向中央報告,提出對導彈的研究採取「自力更生為主,力爭外援 和利用外國已有的科學成果」的方針。十七日,中央批准了這個報告。
一九五八年一月,國防部制訂噴氣與火箭技術十年(一九五 八年至一九六七年)發展規劃綱要。
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之後,中國一些著名科學家建 議開展中國衛星工程的研究工作。一些高等院校也開始進行有關 學術活動。中國科學院由錢學森、趙九章等科學家負責擬訂發展 人造衛星的規劃草案,代號為「五八一」任務,成立了「五八一 小組」,議定建立三個設計院落。八月,第一設計院成立。十一 月,遷往上海,改名為中國科學院上海機電設計院。
一九五八年四月,開始興建中國第一個運載火箭發射場。
一九五八年五月十七日,毛澤東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 指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一九六0年二月十九日,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試驗型液體燃 料探空火箭首次發射成功。九月,探空火箭發射成功。
一九六0年十一月五日,中國仿製的蘇聯「P—2」導彈首 次發射試驗獲得成功。
一九六二年三月二十一日,中國獨立研製的第一枚中近程火 箭發射試驗失敗。一九六三年一月,中國科學院成立星際航行委 員會,由竺可楨、裴麗生、錢學森、趙九章等領導,研究制訂星 際航行長遠規劃。
一九六四年四月二十九日,國防科委向中央報告,設想在一 九七0年或一九七一年發射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
一九六四年六月二十九日,中國自行研製的中近程火箭再次 發射試驗,獲得成功。
一九六四年七月十九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
一九六五年,中央專門委員會批准第七機械工業部制訂的一 九六五至一九七二年運載火箭發展規劃。
中央專委責成中國科學院負責擬訂衛星系列發展規劃。
一九六五年十月,中國科學院受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的委 托,召開第一顆人造衛星方案論證會。
一九六六年六月三十日,周恩來總理視察酒泉運載火箭發 射基地,觀看中近程火箭發射試驗,祝賀發射成功。
一九六六年十月二十七日,導彈核武器發射試驗成功。彈頭精確命中目標,實現核爆炸。
一九六六年十一月,「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和「東方紅一號」 人造衛星開始研製。
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中國研製的中程火箭首次飛 行試驗基本成功。
一九六七年,「和平二號」固體燃料氣象火箭試射成功。
一九六八年二月二十日,空間技術研究院成立。
一九七0年一月三十日,中遠程火箭飛行試驗首次成功。
一九七0年四月二十四日,「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發射 成功。這是中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毛澤東主席等領導人 於「五·一」節在天安門城樓接見了衛星和運載火箭研製人員代表。
一九七一年三月三日,中國發射了科學實驗衛星「實踐一 號」。衛星在預定軌道上工作了八年。
一九七一年九月十日,洲際火箭首次飛行試驗基本成功。
一九七五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中國發射了一顆返回式人造 衛星。衛星按預定計劃於二十九日返回地面。
一九七九年一月七日,遠程火箭試驗一種新的發射方式, 獲得成功。
一九八0年五月十八日,中國向太平洋預定海域成功地發 射了遠程運載火箭。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發電致賀。 六月十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慶祝大會,鄧小平、胡耀邦、 李先念、陳雲、彭真、徐向前等領導人出席,胡耀邦作重要講 話。
一九八一年九月二十日,中國用一枚運載火箭發射了三顆 科學實驗衛星。
一九八二年十月十二日,潛艇水下發射運載火箭獲得成功,回收艙准確地濺落在預定海域。中共中央軍委發電致賀。
一九八四年四月八日,中國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試驗通信 衛星發射成功。十六日,衛星成功地定點於東經一百二十五度 赤道上空。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發電致賀。三十日, 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慶祝大會。
一九八四年四月八日,中國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試驗通信 衛星發射成功。十六日,衛星成功地定點於東經一百二十五度 赤道上空。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發電致賀。三十日, 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慶祝大會。
一九八六年二月一日,中國發射一顆實用通信廣播衛星。 二十日,衛星定點成功。這標志著中國已全面掌握運載火箭技術,衛星通信由試驗階段進入實用階段。
一九八八年九月七日,中國發射一顆試驗性氣象衛星「風雲一號」。這是中國自行研製和發射的第一顆極地軌道氣象衛星。
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中國科學院海南探空火箭發 射場成功地發射了一枚「織女一號」火箭,至此,中國低緯度 區第一次火箭探空試驗圓滿結束。這次為期兩周的試驗共發射 了四枚火箭。
一九九0年四月七日,中國自行研製的「長征三號」運載 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把美國製造的亞洲1號通信衛星送 入預定的軌道,首次取得了為國外用戶發射衛星的圓滿成功。
一九九0年七月十六日九時四十分,中國新研製的大推力 運載火箭——長征二號捆綁式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 射成功,將模擬衛星送入了預定軌道。這枚火箭是由中國新建 的大型航天發射設施發射升空的,同時還為巴基斯坦搭載發射 了一顆小型科學試驗衛星。
一九九一年一月二十二日下午十八時二十三分,中國第 一枚一百二十公里高空低緯度探空火箭——「織女三號」在中 國科學院海南探空發射場發射試驗成功。一九九四年二月二十 二日,中國第一座海事衛星地面站通過驗收。它的建成填補了 中國高科技的一項空白。
一九九八年五月二日,中國自行研製生產的「長二丙」改 進型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這標志著中國具 有參與國際中低軌道商業發射市場競爭力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為中國航天史創下九項第一
這九項第一包括:
一九六零年九月,中國第一枚近程導彈發射成功。
一九六零年十一月,成功發射了中國第一枚中程導彈。
一九六六年十月,中國第一次導彈攜帶核彈頭的「兩彈結合」發射成功。
一九七零年四月,成功發射了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
一九七五年十一月,成功發射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
一九八零年五月,成功發射中國第一枚洲際導彈。
一九八一年九月,在中國首次以「一箭多星」方式,用一枚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三顆衛星。
一九八七年八月,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第一次為國外衛星提供衛星搭載服務。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在這里進行第一次飛行試驗,成功發射中國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一號。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於一九九二年啟動實施,短短四年時間,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建成中國第一個現代化的載人航天發射場。該中心地處起源於祁連山的弱水河畔,平均海拔一千一百米,地勢平坦,多屬戈壁和沙漠。自然環境惡劣:冬季寒冷,夏季炎熱,年最低氣溫攝氏零下三十四度,最高氣溫四十二點八度。
中國航天技術的發展與展望
張道恆(安徽省阜陽市城郊中學)
一、迅速發展的中國運載火箭技術
1956年10月8日,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這標志著中國航天事業從此拉開序幕。1970年4月24日,中國長征1號運載火箭在甘肅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邁出了中國發展航天技術的第一步,標志著中國已正式進入航天時代,並使中國成為世界第五個獨立研製和發射衛星的國家。1981年9月20日,中國用風暴1號運載火箭同時將3顆衛星送入軌道,它使中國成為世界第三個實現一箭多星技術的國家。1984年4月8日,中國用新研製的長征3號火箭首次將東方紅2號試驗通訊衛星送入赤道上空靜止軌道運行,中國由此成為世界第三個掌握氫氧發動機技術的國家和第五個獨立發射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的國家。1988年9月7日,中國長征4號甲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中國第一顆風雲1號A氣象衛星,它表明中國是世界第四個掌握發射太陽同步軌道衛星技術的國家和第三個擁有極軌氣象衛星的國家。1990年4月7日,中國長征3號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了美國製造的亞洲1號通信衛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進入國際衛星發射服務市場的國家。1999年5月10日,長征4號乙火箭首次發射獲得成功,並把風雲1號C氣象衛星和實踐5號科學實驗衛星送入軌道,這也是長征系列火箭第65次飛行,總計發射衛星80顆,其中中國衛星51顆,外國衛星29顆。
中國運載火箭的捆綁技術、氫氧發動機技術、一箭多星技術、發動機真空狀態下二次點火技術等,使地球同步軌道運載能力從1.5噸提高到5噸,低地球軌道運載能力從2.5噸提高到9.2噸,同時成功開發了用於近地點變軌的EPKM固體發動機和用於發射銥星的衛星分配器。長征火箭的最大運載能力與發射入軌精度已與美國、俄羅斯、歐空局的火箭相當。目前,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技術已處於國際先進水平。
二、飛速發展的中國衛星技術
自1968年2月20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成立以來,中國的衛星技術也取得了飛速發展,研製成功了實驗衛星、返回式遙感衛星、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和氣象衛星、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地球資源衛星等,並在衛星返回、一箭多星、衛星通信、衛星遙感、衛星姿控、衛星熱控、微重力試驗和空間環境地面模擬試驗等方面達到較高水平,其中有些項目已跨入世界先進行列。
1984年4月8日,中國試驗通信衛星發射成功,開創了中國衛星通信的新時代。目前中國已成功發射了5顆東方紅2號系列通信衛星,承擔著全國30路對外廣播、中央電視台一、二套節目和8000路衛星電話的傳輸,使全國收看電視的人口覆蓋率由30%提高到83%~84%。1997年5月12日,載有24個C波段轉發器的中容量通信衛星「東方紅3號」順利入軌,它可同時轉發6路彩色電視和近8000路雙程電話,相當於6顆東方紅2號甲衛星,能滿足2000年甚至更長一段時間衛星通信的要求。
1988年、1990年和1999年,中國先後發射了3顆風雲1號極軌氣象衛星,1997年發射了首顆風雲2號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這不僅使中國成為世界第三個同時擁有兩種氣象衛星的國家,而且還大大加速了中國氣象衛星的現代化,使其在天氣預報、減災等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1991年7月~8月,長江流域遭受特大洪澇災害,要不要分洪是個重大決策問題,氣象部門根據氣象衛星的雲圖資料,及時、准確地判斷出天氣變化趨勢,幫助政府作出了不分洪的決定,使40萬人免離家園,4萬公頃良田免遭水淹,僅此一項就減少損失6億多元。
1975年11月26日到1996年10月20日,中國共發射17顆返回式衛星,其中16顆安全回收。回收成功率達94%,這些返回式衛星是遙感技術衛星,它所獲得的衛片具有比例尺較大、圖像清晰、灰度等級較高、視野開闊、速度快、地面解析度高等特點。因此,在國土資源普查、地質勘探、水利建設、地圖測繪、環境監測、鐵路選線、文物考古、城市規劃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例如,在修建大秦鐵路時,最初認為桑乾河是不可通行的地段,鐵路需繞行40千米,還要佔用數千畝良田,後對返回式遙感衛星的衛片研究後發現,桑乾河的地質條件可讓鐵路通過,這樣就為國家節省了4億多元的投資。
1988年8月22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CAST)和巴西空間研究院(INPE)在北京簽訂了關於聯合研製中巴地球資源衛星的協議書,並於1999年10月14日用長征4號運載火箭成功地將中巴聯合研製的首顆地球資源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地球資源衛星是一種利用星載遙感器獲取地球表面圖像數據,用以進行地球自然資源調查和生態環境監測的遙感衛星,具有視點高、視域廣、數據獲取快和可重復覆蓋、連續觀測等特點,可在國土整治、農林、水利、地礦、測繪、海洋和環境等方面大顯神威。它的研製成功,標志著中國傳輸型遙感衛星研製已獲得突破性進展,填補了中國沒有自主的陸地資源遙感衛星的空白。
三、中國已具備載人航天的基本條件
1961年4月12日,蘇聯航天員加加林乘「東方1號」宇宙飛船進入太空,開創了載人航天之先河。載人航天是人類駕駛和乘坐載人航天器在太空中從事各種探測、研究、試驗、生產和軍事應用的往返飛行活動。其目的在於突破地球大氣屏障和克服地球引力,把人類活動范圍從陸地、海洋和大氣層擴展到太空,更廣泛深入地認識整個宇宙。並充分利用太空和載人航天器的特殊環境進行各種研究和試驗活動,開發太空極其豐富的資源。
截止到1998年底,全世界共進行了216次載人航天飛行,其中美國124次,蘇(俄)92次,共有795人次上天,開展了前所未有的空間實驗活動。
40多年來,中國一代代航天人以「兩彈一星」精神創造了一個個奇跡,如今在運載器、測控、發射場和返回式航天器等方面已跨入世界先進行列。這一切,都為中國載人航天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首先,中國目前已擁有發射載人航天飛船的運載工具。前蘇聯和美國第一代載人飛船東方號和水星號重量分別是4.73噸和1.8噸;第二代飛船聯盟號和雙子星座號的重量分別為6.9噸和3.8噸,而中國現有的長征2號E運載火箭的發射能力,已能把9.2噸有效載荷送入近地軌道,上述蘇(俄)、美兩代載人航天飛船均可被它發射入軌。
其次,中國研究空間航天器的生命保障系統已有20多年歷史。早在1964年,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就進行了航天生物學、醫學試驗。1990年10月,中國首次載有高等動物的科學試驗衛星在太空運行8天後安全返回地面,搭載的有小白鼠、果蠅、蠶卵和植物種子等生命體。試驗顯示:中國航天器生命保障系統的設計是成功可靠的。
第三,中國已成功地進行了不載人飛船的發射試驗。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中國第一艘不載人試驗飛船「神舟」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新型長征運載火箭發射升空,並於21日3時41分在內蒙古中部地區成功著陸。「神舟」號試驗飛船的成功發射與回收,標志著中國載人航天技術又有新的重大突破。
此外,中國目前有兩名航天員被派往俄羅斯接受培訓,還有一批航天員在國內太空人培訓基地接受訓練。總之,中國已具備了載人航天的基本條件,中國的載人航天已萬事俱備、呼之欲出
7. 中國航天史有感50字
神舟六來號飛船上天,是中源國航天科技領域取得的又一項重大成就.在浩瀚的太空,第一次出現了中國人的身影,第一次看到五星紅旗在繁星為底的太空被高高挈起,中國用行動證明,中國有能力征服太空,並為人類的文明進步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神舟六號飛船上天,極大地提升了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和中國人的自豪感.近代中國貧窮落後,而今天的中國,在科技強國、科技強軍的道路上奮起直追,不斷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用中華民族的勤勞和智慧,續寫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