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近現代史感覺線索很亂,有沒有什麼辦法
歷史大事年表
歷史大事年表
中 國 時 間 世 界
1488 葡萄牙人迪亞士發現好望角
1492 哥倫布在西班牙支持下發現美洲
1498 葡萄牙人達•伽馬發現到印度的新航路
1517 馬丁•路德揭開宗教改革運動序幕
1519-1522 麥哲倫在西班牙支持下進行環球航行
葡萄牙侵佔澳門 1553
荷蘭侵佔台灣 1624
1640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
鄭成功收復台灣 1662
1687 牛頓發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1688 英國光榮革命,標志革命結束
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 1689 英國頒布《權利法案》,確立君主立憲制
1765 珍妮紡紗機發明,揭開工業革命序幕
1775 來剋星頓槍聲—美國獨立戰爭爆發
1776 《獨立宣言》發表,標志美國建國
1782 瓦特改良蒸汽機
1781 約克鎮戰役—美國獨立戰爭勝利
1787 美國制定1787年憲法
1789 美聯邦政府成立;法國大革命爆發;
頒布《人權宣言》
1792 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
1804 拿破崙頒布《拿破崙法典》;
拿破崙稱帝,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
1807 美國富爾頓製成汽船
1814 英國史蒂芬孫發明火車;
拿破崙第一次下台
1815 滑鐵盧戰役失敗,拿破崙再次下台
1836-1848 英國憲章運動
林則徐領導虎門銷煙 1839
鴉片戰爭爆發 1840 英國完成工業革命
中英《南京條約》簽訂 1842
1848 《共產黨宣言》發表,馬克思主義誕生
太平天國運動 1851-1864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6-1860
《天津條約》簽訂 1858
洪仁玕《資政新篇》 1859 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北京條約》簽訂 1860
曾國藩創辦第一家官辦軍企安慶內軍械所 1861
1868 日本明治維新開始
1870 普法戰爭;法蘭西第二帝國覆亡,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宣告成立;
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
1871 巴黎公社;
德國完成統一,頒布《德意志帝國憲法》
1875 法國頒布《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標志共和政體最終確立
1876 美國貝爾發明電話
福建巡撫丁日昌在台灣架設第一條電報線 1877
中國自建的第一條鐵路-唐胥鐵路建成 1881
1886 德國卡爾•本茨發明汽車
甲午中日戰爭 1894-1895
《馬關條約》簽訂;公車上書 1895 法國盧米埃爾兄弟發明電影;
義大利馬可尼發明無線電通訊
戊戌變法 1898
義和團運動 1898-1900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900 德國普朗克提出量子理論
《辛丑條約》簽訂 1901
1903 布爾什維克黨形成,列寧主義誕生;
美國萊特兄弟發明飛機
中國同盟會成立;
《定軍山》-中國電影誕生 1905 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論
武昌起義 1911.lO.10
中華民國成立;清帝退位;
頒布《臨時約法》 1912
(民國元年)
二次革命 1913
1914-1918 第一次世界大戰
袁接受"二十一條";護國運動開始;
新文化運動興起 1915
1917 俄國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勝利,世界現代史開端
五四運動 1919
中共一大,標志中共成立 1921
1921-1927 新經濟政策
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綱領 1922 蘇聯成立
中國國民黨一大召開,國民革命運動興起; 1924
1925 蘇聯斯大林開始推行工業化方針
北伐戰爭開始 1926 英國貝爾德發明電視
國民革命運動失敗;中共發動南昌起義,八七會議,秋收起義;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找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 1927
1929-1933 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危機
九一八事變,東北三省淪陷 1931
1933 羅斯福就任總統,實行"新政"
紅軍長征 1934.10
-1936.10
遵義會議;一二九運動 1935
西安事變 1936.12.12
七七事變,全民族抗戰開始;
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
第二次國共合作實現,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
南京大屠殺 1937
1939-1945 第二次世界大戰
毛澤東發表《新民主主義論》;百團大戰 1940
1944 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
中共七大召開;抗戰勝利;
重慶談判,《雙十協定》簽訂 1945 美國研製原子彈成功;聯合國成立
國民黨發動全面內戰,人民解放戰爭開始 1946 美國發明第一台電腦;丘吉爾發表鐵幕演說
劉鄧大軍挺進中原;
解放戰爭進入戰略反攻;
內蒙古自治區成立 1947 杜魯門主義出台;
馬歇爾計劃;
關貿總協定簽訂
三大戰役:遼沈、淮海、平津 1948-1949
七屆二中全會召開;
渡江戰役,國民政府覆亡;
中國人民政協會議召開,通過《共同綱領》;新中國成立;與蘇聯建交 1949 北約組織成立;
《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簽訂;
抗美援朝開始 1950
西藏和平解放 1951 歐洲煤鋼共同體建立,
歐洲一體化進程開始
過渡時期總路線提出;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 1953
三大改造 1953-1956
一五計劃 1953-1957
第一屆全國人大召開,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參加日內瓦會議 1954
參加萬隆會議,提出「求同存異」方針 1955 華約成立,兩大軍事對峙格局形成
中共八大召開;三大改造完成,社會主義制度確立;「雙百」方針提出; 1956
「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 1958
三年經濟困難 1959-1961
調整經濟八字方針提出 1960
1961 不結盟運動興起
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4
西藏自治區成立 1965
十年「文化大革命」 1966-1976
1967 歐共體成立;
成功發射「東方紅1號」人造衛星 1970
重返聯合國;乒乓外交; 1971
尼克松訪華,簽署《中美聯合公報》;
田中角榮訪華,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2
袁隆平成功研製出雜交水稻 1973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
鄧小平全面整頓國民經濟 1975
恢復高考 1977
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十一屆三中全會;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78
中美建交 1979
設立四大經濟特區 1980
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1982
鄧小平提出「三個面向」的教育方針 1983
開放14個沿海城市;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 1984
中共十三大 1987
設立海南經濟特區 1988
1989 APEC成立
1991 蘇聯解體
鄧小平南巡講話;
中共十四大 1992
互聯網開通 1993 歐盟成立
1994 北美自由貿易區成立
提出「科教興國」戰略 1995 WTO成立
7.1香港回歸;
中共十五大 1997
12.20澳門回歸 1999
上海合作組織成立;
中國加入WTO 2001 美國911事件
2002 歐元正式啟用
「神舟五號」發射,楊利偉登上太空 2003
⑵ 中國現代歷史發展線索 (1949年建國之後)
(1)1949-1956:過渡時期「新民主主義階段」:
1950-1953:抗美援朝戰爭,1951:西藏和平解放,中國大陸基本完全解放;三反五反運動1954:憲法頒布,確立人大制度;
1953-1956:三大改造,使中國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
1956-1966:進入社會主義(較穩定期):
1957:「一五」計劃完成,
1958:大躍進
1959-1961:三年自然災害,
1964: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打破核壟斷
(2)1966-1976:文化大革命,
1967: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1970: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
1971:中華人民共和國重返聯合國,使中國國際威望大幅提升,拉開中國第二次建交高潮。
1972:中美關系正常化,中日建交。
1976:粉碎四人幫,文革結束。
1977:恢復高考。
(3)1978至今:改革開放。使中國經濟與綜合國力大幅提升,國際地位進一步提高。
1978: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確立改革開放的政策。
1979:確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中國快速解決了溫飽問題。對越自衛反擊戰。
1982:;中英談判香港問題。
1987:中葡談判澳門問題。
1997:香港回歸祖國。
1998:朱鎔基實行市場經濟改革,奠定當今之經濟運作基礎。
1999:澳門回歸祖國
2001:中國「入世」,對外開放進入新台階。
2004:受孫志剛事件影響,人權入憲。
2008:舉辦北京奧運會,圓1908年中國辦奧運的百年夢想。
2010:舉辦上海世博會,距1910年提出中國辦世博整整一百周年。
⑶ 中國近代歷史線索
1939.6.3虎門硝煙1840.6鴉片戰爭1842《南京條約》1860.10第二次鴉片戰爭1851洪秀全起義1865中亞浩罕軍侵略新疆1876左宗棠收復新疆1884設立新疆行省1894.9中日甲午戰爭1895.4《馬關條約》1900八國聯軍1901《辛丑條約》1860-1890洋務運動1895公車上書1898戊戌變法1905.8中國同盟會1911.10.10武昌起義1911辛凱革命1915新文化運動1917俄國十月革命1919.5.4五四愛國運動1921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1924.5黃埔軍校1927.8.1南昌起義1925.10長征勝利1931.9.18九一八事變1937.7.7七七事變1937.12南京大屠殺1938台兒庄戰役1940.8百團大戰1945.4第七次全國民代表大會制度1945.8美國向日本長崎、廣島投擲兩枚原子彈1945.8.15日本投降1946.6全面內戰爆發1947挺進大別山1948.9-1949.1 遼沈、淮河、平津三大戰役1949.4全國解放(台灣出外)1949.9開國大典1951西藏解放1950.10抗美援朝1950《中國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1953第一個一五計劃1966文化大革命1987鄧小平理論1997.7.1香港、澳門回歸1964.10.16我國第一課原子彈爆發2001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⑷ 中國近現代史的基本線索有哪些
沒有那種的吧
基本線索是 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 由器物版到制度到思想文化,權中國的仁人志士探索出自己的救國之路
現代史土改--三大改造--大躍進及反you擴大化--wenhuadagem--改革開放
⑸ 中國近代史的主線索是什麼
中國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止於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權覆亡,歷經清王朝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
19世紀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強接連發動了侵略中國的戰爭,中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不斷遭到破壞,西方列強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激化.70年代以後,列強對華侵略加劇,中華民族危機日益深重.
中國人民為反抗列強侵略,爭取民族獨立,進行著英勇的斗爭,開始了救亡圖存的探索.以「自強」「求富」為目的的洋務運動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資產階級維新派為了挽救民族危亡,發展資本主義,進行了維新變法運動.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新文化運動沖擊了封建主義的思想、道德和文化,開啟了思想解放的閘門.中國在飽受列強欺凌、被迫開放的環境中不斷進行著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的變革,中國的近代化艱難起步,社會結構開始逐步從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
1919年爆發的五四愛國運動,標志著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第一次國共合作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的高漲.國共合作破裂後,中國共產黨為反抗國民黨統治,進行工農武裝革命,開始了中國革命道路的艱難探索.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中華民族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全國抗日救亡運動不斷高漲.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七七事變,中華民族全面抗戰從此開始.中國人民經過八年浴血奮戰,終於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來反侵略戰爭的徹底勝利.
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面臨著兩種命運、兩個前途的決戰.中國共產黨為爭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國民黨政府在美帝國主義支持下悍然發動內戰.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戰爭,推翻了國民黨在中國大陸的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希望對你有幫助
還有下面的這些觀點:
一、關於「中國近代」的概念嚴格說來,「近代」這個詞,並不是社會發展史上指稱某一確定歷史時期的科學概念.使用上很不統一.一般而言,就歐美目前來說,是把它進入資本主義社會時期作為「近代」的開始.所以世界歷史是把最早的資 產階級革命爆發(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作為「近代」歷史開端的標志.但中國情況不同.在中國歷史上,沒有像歐美國家那樣獨立的資本主義社會時期.我們把1840年作為中國近代歷史的發端,並不是由於這個時候中國社會內部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成熟到了要求取代的封建生關系的程度,因而導致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就像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那樣.而主要是由於外來的侵略.引起中國社會內部的變化,把中國推到一個與過去不同的歷史時期,也就是半封建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這個社會雖然後來也產生了資產階級,也曾有過資產階級掌握政權的階段,但是難以說它是一個完全的資 本主義社會.只是從中國歷史發展階段來說,它約略地相當於資本主義社會的范疇.這樣說來,就是把半殖民半封建的一個社會歷史階段作為「中國近代」歷史.當然,國外有的歷史研究者不這樣看,他們把中國近代的起點上推到十七世紀中葉清朝建立的時候,一方面強調與西歐歷史分期的對應性,另一方面又是意在把中國近代史的主題說成好像是中國國內的民族矛盾.這是不科學的,我們還是著眼中國社會的特點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歷史階段作為中國近代.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歷史,從1840年開始,一直到1949年新中國建立才告結束.那麼是不是應該把整個這一時期都算作「中國近代」史呢?從科學意義上講,應該是這樣.這一觀點,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就有人提出(例如榮孟源在1956年寫的「關於近代史分期問題」一文,就明確表示贊同中國近代史的斷限從1840年起到1949年9月止的意見)後來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到現在看來,應該說得到了基本公認.但是從教學習慣上,一般還是以1919年五四運動為界,把這段歷史劃開,前半段作為「中國近代史」.後半段歸入「中國現代史」.也就是說,只把舊民主主義階級歸入「中國近代史」,而把新民主義革命階段歸入中國現代史.雖說這兩個階段確有不同的特點(主要是革命領導力量不同),但社會性質並沒有變,都應劃在中國近代歷史時期.這是我們要了解的第一個問題.二、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特點和中國古代歷史相比較,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特點是什麼呢?第一,它的歷史變化非常迅速和劇烈中國古代歷史時間漫長,內容豐富,但從歷史發展的宏觀方面,也就是生產方式、政治體制和社會意識形態等方面看,應該說是處於長期相對停滯的狀態,變化非常緩慢,外國一些學者對此大感驚異不解.例如:大文豪雨果感嘆「中國真是保存胎兒的酒精瓶」.而大名鼎鼎的黑格爾曾這么說:「中國歷史本身沒有什麼發展,因此我們不必再與聞該歷史的各個細節方面.」當時德國還有學者說:「在我們面前的中國它沒有過去,而是一個我們古代就認識它,今天依然一模一樣存在的國家.」德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朗克(1795-1886)的說法更典型:「中國人民永遠靜止的人民」(見《中外文化交流史》頁118-119)當然,這種看法存在著很大的歷史偏見,但確也反映出,與外國古代歷史相比,中國古代歷史變化較小.中國近代歷史就不一樣了.算到新中國成立也不過110來年的時間,而歷經新舊民主革命兩個歷史階段,可以說是飛躍式的變化.除了社會性質,革命階段的變化之外,在其他多方面也表現出來,譬如,單說我們要講的近代80年中,就發生了不下十餘起震盪全國甚至有國際影響的戰爭、事變以及人民反抗的重大斗爭.社會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各方面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巨變,對中國近代歷史的變化之劇烈,我們學習當中應注意體察.第二,它的社會變化非常復雜這種復雜性主要源於它不是一個完整的、單一的社會形態.它的表現可以分這么幾點來大致看一下:(1)表現在生方式上.中國近代始終處於舊的生產方式衰敗而末死亡,新的生產方式產生而末壯大的狀態.封建經濟,在鴉片戰爭後呈衰敗趨勢,但封建經濟的基石,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密切結合的自然經濟,始終沒有完全瓦解,相當一部分窮鄉僻壤,甚至直到解放初,這種痕跡仍比較明顯,而應該作為社會上新的生產方式的資本主義近代工業生產,卻主要又不是來源於明末清初以來曾經孕育於封建社會內部的資本主義萌芽(這種萌芽在外國資本主義入侵後,幾乎都被摧殘殆盡),而是由依附於洋務派所辦的民用企業的商股和較小規模的商辦企業,在帝國主義壓迫和封建主義束縛的夾縫中產生和發展的,很有限,在社會生產中始終未能佔主導地位.而外國資本則比民族資本要強得多.這樣,中國近代的社會經濟就有地方經濟、小農經濟、不同成份的資本主義等經濟多種形態.總之在近代中國始終是多種經濟並存,並不是一種生產方式出現就代替了舊的生產方式那麼單純.(2)表現在階級結構上.正是基於上述一點,各種經濟成份交錯並存,相應,也就造成多種階級力量並存,階級關系錯綜復雜的狀況.我們知道.在中國封建社會是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是最基本的階級.而中國近代情況就不同了,因為半封建、半資本主義並存,所以主要就存在有四大階級:地主階級、農民階級、資產階級、無產階級(另外,還有個別少數民族地區有奴隸主和奴隸、農奴主和農奴的存在,不佔主要地位).而這四個階級各自內部情況又比較復雜且處於劇烈的分化變動之中.例如官僚、買辦、商人等形成的資產階級,許多人前身就是地主,甚至一身兼地主、資本家二任.農民和工人階級又有著天然的聯系,就是破產農民中的一部分人流入城市,充當了無產階級的後備軍,成為工業無產者.就單說資產階級吧,階層十分復雜,可分為官僚買辦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兩大部分,而民族資產階級之中,又明顯地表現出上層和中下層的階層的分野.總之,中國近代的階級狀況是很復雜的.(3)表現在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錯綜交織.中國封建社會,社會主要矛盾比較單純,就是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而到了中國近代,不但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依然作為社會主要矛盾存在,而且又加上了資本-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這對主要矛盾,中國人民肩負了反帝、反封建的雙重任務,而中國封建統治者與外國侵略者之間的關系又是微妙的,即有矛盾沖突的一面,又有勾結聯合的一面,具體情況又因時因事而異,所以,近代中國的反侵略反封建斗爭的格局就十分復雜.(4)還表現在中國是列強共同控制、侵略的半殖民地這樣一種特別狀況.近代中國既不象獨立的國家那樣,也不象被某一個帝國主義國家控制的完全殖民地那樣,它是被列國諸國共同宰割的半殖民地.列強各國的社會特點、地理環境、國力強弱.在國際政治舞台上的地位等條件不同,因而侵略中國的手法、特點也不完全一樣,但它們又都力圖控制和影響中國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各自挾持一派或幾派政治勢力.在侵略當中既相勾結又相爭奪,都想盡多地攫取侵略權益,但又不能獨吞中國這塊肥肉,不能不保持一定均勢將中國置於半殖民地狀態.這也增加了近代中國社會歷史的復雜性.(三)中國近代歷史的分期和基本線索問題.關於中國近代史的分期問題,是胡繩同志於1954年在該年度《歷史研究》第1期上發表的一篇文章首先系統地提出的,該文題目就叫《中國近代歷史的分期問題》.在此以前,中國近代史著作一般沒有作明確的歷史分期,多是「紀事本末體」,就是:以重大事件為主幹,分若干章分別交待各事件的來龍去脈,評述其成敗利鈍和歷史意義等(像范老的《中國近代史》上冊基本就是這樣).這種體裁、體例的優點是能使讀者對某一特定史事的全過程有較完整的了解,但由於一般是以政治事件的始未為主題,從而易於忽略與此事件相聯系的經濟、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內容,且不易顯示整個中國近代歷史的發展線索和規律.自胡繩同志發表《中國近代史的分期問題》,引起了一次卓有成效的關於中國近代史分期問題的大討論,結果 ,胡繩同志在其文中提出的「三次革命高潮說」為學術界所公認,幾成定論.所謂「三個高潮說」,是基本上用階級斗爭的表現來做劃分時期的標志,據此,從中國近代歷史劃出三次革命高潮時期:第一次是1851-1864年的太平天國時期;第二次是甲午戰後的幾年,也就是戊戌變法運動和義和團運動時期;第三次是由1905年同盟會的成立到辛亥革命時期;三次革命高潮構成了中國近代歷史演進的基本線索.據此分別以每一次高潮為一個中心,將整個中國近代史劃分為從時間上能夠銜接起來的三個段落:一是1840-1864年;二是1864-1901年;三是1901-1919年,多年間不管是教科書還是中國近代通史著作,一般都是這個模式.隨著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思想解放運動的發展,從80年代初開始,中國近代史學界就中國近代史的基本線索問題展開了第二次大討論.這次討論是以李時岳同志在《歷史研究》1980年第一期上發表的一篇題為《從洋務、維新到資產階級革命》的文章為起點的.這篇文章是主張按照如其標題所示來認識中國近代史的基本線索的,旨在把資產階級運動的發生、發展認定為中國近代史的基本線索,有人將這種觀點概括為「三個階梯說」.不過,文章中也把太平天國農民戰爭作為中國近代歷史基本線索中的最初一階.李時岳同志對將他的觀點概括為「三個階梯說」也表示不同意(主要是不同意數碼「三」,至於「階梯」之喻,他表示很欣賞),故我們不妨稱之為「四個階梯說」.「三個階梯」也罷,「四個階梯」也罷,反正是突出資產階級運動這條線索,這一點很明顯,這和「三次高潮說」大不相同,是對「三次高潮說」的挑戰.具體歷史事件上,兩者的分歧和差異主要在於:在「三次高潮說」中,沒有洋務運動的歷史地位而突出了義和團運動的歷史地位(是第二次革命高潮的主要標志);在「四個階梯說」中,有洋務運動的歷史地位而排去了義和團運動.
⑹ 中國近代史線索
1、1856 第二次鴉片戰爭
2、1858年6月18日英法聯軍佔領天津。俄、英、法、美強迫清政府分別簽訂《天津條約》。
20、1945 中共七大召開
21、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22、1945年8月28日-10月10日 簽訂《雙十協定》。
23、1949年10月1日 民主革命終結和社會主義革命開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民主革命終結和社會主義革命開始。
⑺ 中國近代史的發展線索有哪幾條
中國近代史始自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止於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權覆亡,歷經清王朝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
19世紀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強接連發動了侵略中國的戰爭,中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不斷遭到破壞,西方列強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激化.70年代以後,列強對華侵略加劇,中華民族危機日益深重.
中國人民為反抗列強侵略,爭取民族獨立,進行著英勇的斗爭,開始了救亡圖存的探索.以「自強」「求富」為目的的洋務運動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資產階級維新派為了挽救民族危亡,發展資本主義,進行了維新變法運動.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新文化運動沖擊了封建主義的思想、道德和文化,開啟了思想解放的閘門.中國在飽受列強欺凌、被迫開放的環境中不斷進行著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的變革,中國的近代化艱難起步,社會結構開始逐步從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
1919年爆發的五四愛國運動,標志著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第一次國共合作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的高漲.國共合作破裂後,中國共產黨為反抗國民黨統治,進行工農武裝革命,開始了中國革命道路的艱難探索.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中華民族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全國抗日救亡運動不斷高漲.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七七事變,中華民族全面抗戰從此開始.中國人民經過八年浴血奮戰,終於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來反侵略戰爭的徹底勝利.
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面臨著兩種命運、兩個前途的決戰.中國共產黨為爭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國民黨政府在美帝國主義支持下悍然發動內戰.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戰爭,推翻了國民黨在中國大陸的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希望對你有幫助
還有下面的這些觀點:
一、關於「中國近代」的概念嚴格說來,「近代」這個詞,並不是社會發展史上指稱某一確定歷史時期的科學概念.使用上很不統一.一般而言,就歐美目前來說,是把它進入資本主義社會時期作為「近代」的開始.所以世界歷史是把最早的資 產階級革命爆發(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作為「近代」歷史開端的標志.但中國情況不同.在中國歷史上,沒有像歐美國家那樣獨立的資本主義社會時期.我們把1840年作為中國近代歷史的發端,並不是由於這個時候中國社會內部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成熟到了要求取代的封建生關系的程度,因而導致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就像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那樣.而主要是由於外來的侵略.引起中國社會內部的變化,把中國推到一個與過去不同的歷史時期,也就是半封建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這個社會雖然後來也產生了資產階級,也曾有過資產階級掌握政權的階段,但是難以說它是一個完全的資 本主義社會.只是從中國歷史發展階段來說,它約略地相當於資本主義社會的范疇.這樣說來,就是把半殖民半封建的一個社會歷史階段作為「中國近代」歷史.當然,國外有的歷史研究者不這樣看,他們把中國近代的起點上推到十七世紀中葉清朝建立的時候,一方面強調與西歐歷史分期的對應性,另一方面又是意在把中國近代史的主題說成好像是中國國內的民族矛盾.這是不科學的,我們還是著眼中國社會的特點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歷史階段作為中國近代.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歷史,從1840年開始,一直到1949年新中國建立才告結束.那麼是不是應該把整個這一時期都算作「中國近代」史呢?從科學意義上講,應該是這樣.這一觀點,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就有人提出(例如榮孟源在1956年寫的「關於近代史分期問題」一文,就明確表示贊同中國近代史的斷限從1840年起到1949年9月止的意見)後來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到現在看來,應該說得到了基本公認.但是從教學習慣上,一般還是以1919年五四運動為界,把這段歷史劃開,前半段作為「中國近代史」.後半段歸入「中國現代史」.也就是說,只把舊民主主義階級歸入「中國近代史」,而把新民主義革命階段歸入中國現代史.雖說這兩個階段確有不同的特點(主要是革命領導力量不同),但社會性質並沒有變,都應劃在中國近代歷史時期.這是我們要了解的第一個問題.二、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特點和中國古代歷史相比較,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特點是什麼呢?第一,它的歷史變化非常迅速和劇烈中國古代歷史時間漫長,內容豐富,但從歷史發展的宏觀方面,也就是生產方式、政治體制和社會意識形態等方面看,應該說是處於長期相對停滯的狀態,變化非常緩慢,外國一些學者對此大感驚異不解.例如:大文豪雨果感嘆「中國真是保存胎兒的酒精瓶」.而大名鼎鼎的黑格爾曾這么說:「中國歷史本身沒有什麼發展,因此我們不必再與聞該歷史的各個細節方面.」當時德國還有學者說:「在我們面前的中國它沒有過去,而是一個我們古代就認識它,今天依然一模一樣存在的國家.」德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朗克(1795-1886)的說法更典型:「中國人民永遠靜止的人民」(見《中外文化交流史》頁118-119)當然,這種看法存在著很大的歷史偏見,但確也反映出,與外國古代歷史相比,中國古代歷史變化較小.中國近代歷史就不一樣了.算到新中國成立也不過110來年的時間,而歷經新舊民主革命兩個歷史階段,可以說是飛躍式的變化.除了社會性質,革命階段的變化之外,在其他多方面也表現出來,譬如,單說我們要講的近代80年中,就發生了不下十餘起震盪全國甚至有國際影響的戰爭、事變以及人民反抗的重大斗爭.社會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各方面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巨變,對中國近代歷史的變化之劇烈,我們學習當中應注意體察.第二,它的社會變化非常復雜這種復雜性主要源於它不是一個完整的、單一的社會形態.它的表現可以分這么幾點來大致看一下:(1)表現在生方式上.中國近代始終處於舊的生產方式衰敗而末死亡,新的生產方式產生而末壯大的狀態.封建經濟,在鴉片戰爭後呈衰敗趨勢,但封建經濟的基石,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密切結合的自然經濟,始終沒有完全瓦解,相當一部分窮鄉僻壤,甚至直到解放初,這種痕跡仍比較明顯,而應該作為社會上新的生產方式的資本主義近代工業生產,卻主要又不是來源於明末清初以來曾經孕育於封建社會內部的資本主義萌芽(這種萌芽在外國資本主義入侵後,幾乎都被摧殘殆盡),而是由依附於洋務派所辦的民用企業的商股和較小規模的商辦企業,在帝國主義壓迫和封建主義束縛的夾縫中產生和發展的,很有限,在社會生產中始終未能佔主導地位.而外國資本則比民族資本要強得多.這樣,中國近代的社會經濟就有地方經濟、小農經濟、不同成份的資本主義等經濟多種形態.總之在近代中國始終是多種經濟並存,並不是一種生產方式出現就代替了舊的生產方式那麼單純.(2)表現在階級結構上.正是基於上述一點,各種經濟成份交錯並存,相應,也就造成多種階級力量並存,階級關系錯綜復雜的狀況.我們知道.在中國封建社會是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是最基本的階級.而中國近代情況就不同了,因為半封建、半資本主義並存,所以主要就存在有四大階級:地主階級、農民階級、資產階級、無產階級(另外,還有個別少數民族地區有奴隸主和奴隸、農奴主和農奴的存在,不佔主要地位).而這四個階級各自內部情況又比較復雜且處於劇烈的分化變動之中.例如官僚、買辦、商人等形成的資產階級,許多人前身就是地主,甚至一身兼地主、資本家二任.農民和工人階級又有著天然的聯系,就是破產農民中的一部分人流入城市,充當了無產階級的後備軍,成為工業無產者.就單說資產階級吧,階層十分復雜,可分為官僚買辦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兩大部分,而民族資產階級之中,又明顯地表現出上層和中下層的階層的分野.總之,中國近代的階級狀況是很復雜的.(3)表現在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錯綜交織.中國封建社會,社會主要矛盾比較單純,就是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而到了中國近代,不但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依然作為社會主要矛盾存在,而且又加上了資本-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這對主要矛盾,中國人民肩負了反帝、反封建的雙重任務,而中國封建統治者與外國侵略者之間的關系又是微妙的,即有矛盾沖突的一面,又有勾結聯合的一面,具體情況又因時因事而異,所以,近代中國的反侵略反封建斗爭的格局就十分復雜.(4)還表現在中國是列強共同控制、侵略的半殖民地這樣一種特別狀況.近代中國既不象獨立的國家那樣,也不象被某一個帝國主義國家控制的完全殖民地那樣,它是被列國諸國共同宰割的半殖民地.列強各國的社會特點、地理環境、國力強弱.在國際政治舞台上的地位等條件不同,因而侵略中國的手法、特點也不完全一樣,但它們又都力圖控制和影響中國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各自挾持一派或幾派政治勢力.在侵略當中既相勾結又相爭奪,都想盡多地攫取侵略權益,但又不能獨吞中國這塊肥肉,不能不保持一定均勢將中國置於半殖民地狀態.這也增加了近代中國社會歷史的復雜性.(三)中國近代歷史的分期和基本線索問題.關於中國近代史的分期問題,是胡繩同志於1954年在該年度《歷史研究》第1期上發表的一篇文章首先系統地提出的,該文題目就叫《中國近代歷史的分期問題》.在此以前,中國近代史著作一般沒有作明確的歷史分期,多是「紀事本末體」,就是:以重大事件為主幹,分若干章分別交待各事件的來龍去脈,評述其成敗利鈍和歷史意義等(像范老的《中國近代史》上冊基本就是這樣).這種體裁、體例的優點是能使讀者對某一特定史事的全過程有較完整的了解,但由於一般是以政治事件的始未為主題,從而易於忽略與此事件相聯系的經濟、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內容,且不易顯示整個中國近代歷史的發展線索和規律.自胡繩同志發表《中國近代史的分期問題》,引起了一次卓有成效的關於中國近代史分期問題的大討論,結果 ,胡繩同志在其文中提出的「三次革命高潮說」為學術界所公認,幾成定論.所謂「三個高潮說」,是基本上用階級斗爭的表現來做劃分時期的標志,據此,從中國近代歷史劃出三次革命高潮時期:第一次是1851-1864年的太平天國時期;第二次是甲午戰後的幾年,也就是戊戌變法運動和義和團運動時期;第三次是由1905年同盟會的成立到辛亥革命時期;三次革命高潮構成了中國近代歷史演進的基本線索.據此分別以每一次高潮為一個中心,將整個中國近代史劃分為從時間上能夠銜接起來的三個段落:一是1840-1864年;二是1864-1901年;三是1901-1919年,多年間不管是教科書還是中國近代通史著作,一般都是這個模式.隨著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思想解放運動的發展,從80年代初開始,中國近代史學界就中國近代史的基本線索問題展開了第二次大討論.這次討論是以李時岳同志在《歷史研究》1980年第一期上發表的一篇題為《從洋務、維新到資產階級革命》的文章為起點的.這篇文章是主張按照如其標題所示來認識中國近代史的基本線索的,旨在把資產階級運動的發生、發展認定為中國近代史的基本線索,有人將這種觀點概括為「三個階梯說」.不過,文章中也把太平天國農民戰爭作為中國近代歷史基本線索中的最初一階.李時岳同志對將他的觀點概括為「三個階梯說」也表示不同意(主要是不同意數碼「三」,至於「階梯」之喻,他表示很欣賞),故我們不妨稱之為「四個階梯說」.「三個階梯」也罷,「四個階梯」也罷,反正是突出資產階級運動這條線索,這一點很明顯,這和「三次高潮說」大不相同,是對「三次高潮說」的挑戰.具體歷史事件上,兩者的分歧和差異主要在於:在「三次高潮說」中,沒有洋務運動的歷史地位而突出了義和團運動的歷史地位(是第二次革命高潮的主要標志);在「四個階梯說」
⑻ 中國近代史的主要線索
主要有四條線索:
1、列強侵華史
2、中國人民抗爭史、探索史,如太平天國、洋務運動、辛亥革命等
3、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史
4、政權更替史:清政府、北洋軍閥政府、南京國民政府、新中國
⑼ 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兩條主要基本線索
中國近代歷史發展兩條主要基本線索是推翻了封建王朝建立了新民主主義社會,由舊民主主義過渡到新民主主義社會
⑽ 請從兩個不同視角梳理出中國近現代史的基本線索
高中教材在介紹歷史時三本必修都是分別通過政治經濟思想三個方面介紹的,所以應該是在這三個方面。如果是初中的話就選政治和經濟兩個方面分析,包括所有侵略戰爭和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大學的話就幫不了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