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核歷史

中國核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24 12:07:16

『壹』 中國核試驗的歷程是怎樣的

中國第一次核試抄驗以塔爆方式進行,用的是「內爆法」鈾彈。1965年5月14日第二次核試驗時,核裝置用飛機空投。1966年10月27日第四次核試驗時,核彈頭由導彈運載。

自1945年原子彈問世以來,原子彈技術不斷發展,體積、重量顯著減小,戰術技術性能日益提高。原子彈小型化對於提高核武器的戰術技術性能和用作氫彈的起爆裝置具有重要意義。為適應戰場使用的需要,發展了多種低當量和威力可調的核武器。

『貳』 中國核電的發展歷史概況有哪些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做出了自主設計、建造秦山30萬千瓦壓水堆核電站和引進建設大亞灣萬千瓦壓水堆核電站的戰略決策。繼1991年秦山核電站和1994年大亞灣核電站建成投運後,我國又先後建設了秦山二期、嶺澳、秦山三期和田灣核電站,形成浙江秦山、廣東大亞灣和江蘇田灣三個核電基地。目前我國已經投運的核電機組11台,總裝機容量910萬千瓦。2008年,核電佔全國電力裝機總容量的1.3%,核電年發電量683.94億千瓦時,佔全國總發電量的2%左右。

我國已經具備30萬—60萬千瓦壓水堆核電站自主設計能力,基本具備了第二代百萬千瓦級核電站設計能力,以及自主批量規模建設的工程設計能力。在核電設備製造方面,60萬千瓦和100萬千瓦核電站國產化率可達70%以上。

我國核電站投入運行以來,核電發電量和上網電量逐年穩步提高,其運行業績和管理水平均達到世界先進水平。2008年,中核集團核電發電量為376億千瓦時,相當於當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700多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20多萬噸。環境監測表明,核電廠周圍環境的輻射水平仍保持在核電廠建成前的環境水平。

進入新世紀,國家對核工業的發展做出新的戰略調整,到2020年,我國核電運行裝機容量將突破4000萬千瓦,核電裝機容量將占電力總裝機容量的5%。而且經過近30年的發展建設,我國基本具備了「中外結合,以我為主,發展核電」的能力。隨著浙江三門、山東海陽為代表的第三代核電站的開工建設,我國核電工業的春天已經到來。

『叄』 中國核彈發展史(要有多詳細就多詳細)

我認為,《簡氏戰略武器》的編輯之擅長製造有關中國出售導彈的謠言。他們這樣做有著特別的目的,我將在後面詳細闡述。根據簡氏太空飛行詞典,中國第一代偵察衛星(FSW-1)重量2,500公斤,用和發射(DF-5洲際導彈)同樣的推進器CZ-2C發射。這一信息被中國提供用CZ-2C助推器發射2000公斤國際衛星所證實。500公斤的差值是由於衛星外表有保護其穿過大氣層的覆蓋物。FSW-1偵察衛星是可回收的,因此它的身體強度要能重返大氣層,所以又需要另外一層防護。相比之下,法國的阿利亞納Ariane-4有更長更寬的覆蓋物,重達900公斤和520公斤用於飛行控制和制導的媒介設備艙(VEB)。可以合理的假設CZ-2C的媒介設備艙至少500公斤重。加上CZ-2C第二級火箭發動機4000公斤的乾重,至少7000公斤的衛星加上媒介艙,發動機被加速到7900米/秒將衛星送入太空的速度。對於8000英里范圍的洲際導彈,燃料燃盡速度大約7200米/秒。(下面是一段有關洲際導彈射程的論證,從略)中國知道,導彈發射井很容易被敵人的衛星定位,而且中國的早期預警系統是不完備的,報警中發射是非常危險的。中國認識到,加強、堅固發射井是必敗之道,於是中國核潛艇技術於美、蘇之後產生。中國為避免非常脆弱的發射井基地部署戰略彈道導彈,取而代之的將洲際導彈藏入地下隧道和深山峽谷中加固後的洞穴。那些導彈在洞穴中得到保護,移出來發射。這種部署的命令控制要容易得多。

1995年初,中國媒體報道了在北方著名山脈中經過十多年建設,完成了為中國戰略導彈的「長城工程」。仔細的看看地形圖讀一讀新聞報道,可以推斷出,地下網路隧道工程在著名的太行山脈位於河北和山西省之間。根據新聞報道,數萬名工程兵花費十多年在那裡挖掘隧道。

正常的一隊士兵(大約100人)每月大約能挖100米隧道(根據有關鐵路隧道的新聞報道)不用任何先進的隧道挖掘機械。於是上萬工程兵(=數百隊)經過十多年在太行山脈構築了數千公里的地下隧道網路,隱藏著一部份中國戰略導彈。我猜想之所以叫「長城工程」不會沒有長城有至少5000公里長的原因。像其他所知山脈擁有提供給中國戰略導彈的地下隧道網路,太行山脈有許多懸崖絕壁和山谷,在1000到2000米短距離內有很大海拔差。你可以很容易挖掘有1公里土地厚度的隧道網路。

在美、蘇兵工廠,一個典型的50萬噸級當量的核彈頭,能夠在地上挖」一個70米深300米寬的大坑,遠能夠足以摧毀導彈發射井或機場。如果特別強化了針對地下目標,它可以製造一個有200米直徑的球狀彈坑於地下。如果要摧毀有1公里厚度土層覆蓋的地下隧道至少需要3顆50萬噸TNT當量的核彈頭在同一點上連續滲透爆炸。即使俄羅斯的巨型2000萬噸級核彈SS-18,也至少需要2顆在同一點上。而且,用三顆核彈,每顆只能破壞少於300米的隧道。假定太行山脈下的地下隧道只有1000公里長,一個就需要用10000顆50萬噸級當量的核彈頭以保證隧道網路的徹底摧毀。你要知道精確的隧道網路地區劃是非常不可能的。而且這只是中國幾個導彈基地中的一個。

中國從六十年代中期開始在山中挖掘地下隧道。挖隧道不需要高技術,只要炸葯和混凝土,加上熱情的從不缺乏的年輕士兵。中國各地有許多巨大的山脈。所以在中國的中部和南方山脈也有著用於戰略導彈力量的地下隧道網路。即使你可以用數萬顆核武器把它們統統掃除,問題是,這么多的核彈頭在地面爆炸,如此多的塵埃被拋入高層大氣,在平流層中向全球擴散,陽光將被阻擋,我們將進入真正的「核冬天」,這顯然是個很不美妙的畫面,即使我們在美國的「朋友

『肆』 求中國核武器發展歷程!!

1.1955年,中國地質部門就開始了鈾礦的勘探,並找到了豐富的鈾礦。

2.1956年,國防部成立了第五 研究院,即第一個導彈研究機構,院長由科學家錢學森擔任。

3.1958年秋天,34歲的物理學家鄧稼先擔任了核武器的研究設計院的理論部主任。他在 北京大專 院 校選擇了28名專家,組成了中國核武器研究的基本科技力量。

4.1959年,中國科學家們對第一顆原子彈的理論計算獲得了成功,以祝麟芳任廠長、姜聖階任總工 程師的核工業企業的建設也初獲成效。在蘇聯撤走專家之後,中國重新調整計劃,代號為「596」工程。

5.1964年10月,中國完成了第一顆原子彈的組裝。 10月16日15時,在人跡罕見的羅布泊,巨大的蘑菇狀煙雲騰空而起,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伍』 中國核電的發展歷史

1、起步階段20世紀70年代初~1993年

1974年,我國成為世界第七個具備獨立設計、建造核電站能力的國家,自主設計建造了我國第一座核電站—秦山核電站,讓中國從此用上了核電。但我國核電技術儲備不夠,能力不足,需要藉助國外先進成熟的核電技術,因此在1993和1994年,我國和法國合作,引進了兩套核電機組,並建立大亞灣核電站。

2、適度發展階段1994年~2005年

雖然核電屬於潔凈能源,但是由於技術不穩定,同時國際發生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等核電事故,因此我國對於核電發展持謹慎態度,加上當時我國電力供應相對充足,對核電的需求迫切度不高,因此國家將核電定位為補充能源,核電站發展處於適度發展階段。

3、積極快速發展階段:2006年至今

隨著我國工業的快速發展,電力供應開始感受壓力,同時處於環境保護的需要,清潔能源的比例開始逐漸加大,核電地位上升。20016年我國發布《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2005-2020年)》,明確指出「積極推進核電建設」,確立了核電在我國經濟與能源可持續發展中的戰略地位。自此,我國核電進入規模化發展的新階段。

(5)中國核歷史擴展閱讀:

在核能發電佔比方面,核電是眾多國家的重要電力來源,其中核能發電佔比最高的國家是法國(75%),其他發達國家比如美國(19%)、俄羅斯(18%)、韓國(30%)、瑞典(38%)等核能發電比例都很高。

2016年我國核電發電量僅佔全國累計發電量的3.56%,核電發電比重排在世界有核國家的末尾,明顯低於世界10.8%的平均值。盡管中國核電整體規模並不算小,但相對於中國龐大的經濟體量和巨大的用電需求,中國核電所做出的貢獻仍然是非常小的。因此,中國核電的上升空間是非常大的。

『陸』 中國核工業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秦山核電站是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首座核電站。
秦山核電站是我國核工業發展史上的一座豐碑。

它記載了中國核電之路艱辛的歷程、輝煌的業績、發展的前景,承載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團結拼搏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是國家的光榮,是中國核工業從「以軍為主」到「軍民結合」二次創業的光輝典範。

可是,秦山這個令中華民族驕傲的名字,最初的代號叫什麼?從命名到首次發電又經歷了漫漫多少年?這期間又有多少核電創業者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演繹了多少依靠科學,銳意創新的感人故事呢?

「二機部不能光是爆炸部,要搞原子能發電。」1970年2月8日,這是周總理在聽取了上海市請求建設核電站的匯報後說的,中國的第一座核電站因此被命名為「七二八」工程。

1974年3月31日,周總理在北京召開的中央專委會上親自審查批准了《上海「七二八」核電工程建設方案》及《「七二八」核電站設計任務書》,指出:「一定要以不污染國土、不危害人民為原則。」周總理進一步指出:「對這項工程來說,掌握核電技術的目的大於發電。」

1981年10月31日,國務院批准國家計委等五委一部《關於請示批准建設30萬千瓦核電站的報告》,1982年6月13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核工業部正式上報《關於請示批准30萬千瓦核電站廠址定在浙江省海鹽縣秦山的報告》。同年11月,國家經委批復同意核電廠址定在浙江海鹽縣秦山。

1982年12月30日,在第五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上,中國政府向全世界鄭重宣布了建設秦山核電站的決定。

秦山核電站於1985年3月澆灌第一罐混凝土,1991年12月15日首次並網發電。

秦山核電站是我國第一個自主設計、自主建造、自主運營的核電站,結束了中國大陸無核電的歷史,實現了零的突破。秦山核電公司依靠自己的力量,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吸取國外核電站的先進經驗,加強電站日常管理和核安全文化建設,花大力氣培養核電站運行和檢修人員,順利地完成了電站換料大修任務,電站一個燃料循環周期內的連續安全運行天數逐年提高,電站安全運行不斷刷新紀錄。

隨著秦山二期、三期、廣東大亞灣、廣東嶺澳等一座又一座核電站工程的順利建成,經過近二十年核電建設實踐的磨練和考驗,如今我國已系統地掌握了核電站建造的關鍵技術和與國際標准接軌的先進的工程管理規范和方法,建立起一套比較完整、科學、有效的核工程質量和安全保證體系,從而使我國核設施的建造和運行保證了核安全,為國際所公認。核工業建設戰線以核電站建造為主業的科技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能力的整體優勢已基本形成。核工程、核電工程建設領域取得的成就,不僅帶動了整個核工業保持一支核科技隊伍,實現寓軍於民,以民養軍,保持核威懾技術能力的戰略目標,而且為國家調整和優化電源結構,促進國民經濟建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柒』 中國核武器研究史

在紀念中國核試驗成功50年之際,人人總會想起「如果沒有兩彈一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新疆羅布泊爆炸成功。50年來,盡管西方一些輿論常常對中國的核政策和核武器指指點點,但中國始終強調「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堅定承諾永遠不對無核國家和無核區使用核武器。有中國戰略學家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國研製核武器的目的是為了最終消滅核武器。」而在英國民間研究機構「核消除運動」主席看來,過去半個世紀,中國沒有因為擁有核武器而去威脅世界、獲取地區利益,中國所表現的姿態,就是一個負責任的有核國家。

「中國擁有了原子彈,卻沒有引發世界核戰爭」

「老實告訴你,約翰遜先生(時任美國總統),中國在沒有核武器的時候,根本就沒有懾服於你們的核威脅。中國現在有了核武器,固然可以增強我國的國防力量,但是我們從來沒有把我們的安全感建築在核武器上。」這是1964年10月22日發表在《人民日報》上的題為「打破核壟斷,消滅核武器」重要文章中的一段話,體現了我國擁有核武器後的國家立場,也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烙印。

回想那段重要歷史,國家安全政策委員會高級研究員楊承軍告訴《環球時報》記者:「1964年10月16日下午,我國試驗成功原子彈,當日《人民日報》發表重要社論,鮮明提出中國的核政策是『不首先使用』,堅定承諾永遠不對無核國家和無核區使用核武器,強調中國研製核武器的目的是為了最終消滅核武器。這篇社論所提出的重要思想,我國至今仍在沿用,已成為我們堅定的基本國策」。他披露,社論中的很多用語都是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親自撰寫修改的,今天看起來仍然是用詞精準、立場鮮明、大氣磅礴。

「中國依靠自身力量進行原子彈試驗獲得成功,迫使美國陷於不能無視中國的狀態。」「中國核試驗是對以美蘇為中心的、固定化的國際關系的決定性破壞,把世界大快步推向多極化。」這些是半個世紀前國際媒體報道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時的主調。即使當時日本國內對中國的核試驗有不少「抗議」聲,甚至剛舉行一周的東京奧運會增添了一層「緊迫感」,但共同社1964年10月18日的電文同樣認為:「中國的核試驗,不亞於1949年打破美國核壟斷局面的蘇聯核試驗,它對世界政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日本外務省官員承認,進入排外的核「俱樂部」使中國獲得「亞洲第一大國」的稱號,很難再把「共產黨中國」排除出國際大家庭。《讀賣新聞》在題為「激動的世界和日本」的社論說:「赫魯曉夫下台、中國的核試驗、英國工黨的勝利,這些相繼發生的不尋常的變化,是戰後國際政治劃時代的重要事件。」《瑞典日報》說:「中國在赫魯曉夫下台後立刻爆炸原子彈是一個諷刺。」合眾國際社稱:「心理上的影響是巨大的。一個非白人的國家第一次打開軍事技術中最深奧的秘密。中國人已插足於一個過去只有西方民族才能進入的領域。」

美國《國民前衛》周刊1964年10月31日在談到中國核武器的影響時表示:「中國此舉不僅是警告華盛頓,也是警告東京,「東京正在美國的壓力下成為美國空軍和潛艇的正式核基地,在蘇聯和中國現在都有核武器的情況下,日本只有至少嚴守核中立政策才能有把握逃避核戰火。」「俄羅斯之聲」2012年2月進行過「美國上世紀60年代曾想把中國核武器項目扼殺在搖籃里,但怕引發世界大戰最終放棄」的報道。文章最後說,「果不其然,中國雖然擁有了原子彈,卻沒有引發世界核戰爭」。

50年後,外電對中國擁有核武器有了更清醒的認識。德國全球新聞網10月15日在評論「中國首次核彈試爆成功50年」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時說,核武器只是遠東崛起大國的一個發展成就,現在中國已成為各個領域的「領導者」,成為製造手機、智能電視、高鐵、汽車的大國。俄羅斯《莫斯科共青團員報》10月14日發表題為「中國的核戰略:必需的最低限度」的文章稱,自1964年中國進行首次核武器試驗,50年時間過去了,中國研發了一定數量的新型核武器和多次進行試驗。1992年中國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1996年簽署《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

「中國發展核武器庫的唯一目的是避免核訛詐」

中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核政策被外界議論得最多。美國憂思科學家聯盟中國項目主任顧克岡(Gregory Kulacki)近日撰文說:「10月16日,中國將紀念其首次成功核試驗50周年。1964年的同一天,中國政府發表聲明稱——中國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

過去50年來,中國政府多次重申該聲明,最近一次是今年4月。」他認為,該聲明似乎是一種道德宣言或象徵性舉動,但也反映出中國的現實考量,即對中國而言,任何使用核武器的場景都會對中國造成不利結果。因此,避免遭受核訛詐是中國發展核武器庫的唯一目的。印度Zeenew網站今年4月刊文表示:「中國是世界上首個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國家,但巴基斯坦並未如此承諾。」實際上,印度也沒有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

《莫斯科共青團員報》提到,中國公布的國防白皮書中明確指出,在可預見的未來將繼續遵循不首先使用核武器這一原則,對外表明愛好和平的立場。中國核武器的數量將保持在最低限度,但中國的核武器數量對外界來說一直是個秘密。中國表示,其核武器數量沒有超過英國,這樣可以預計,中國核武器數量為200多枚。中國明白,發生核大戰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只保持最低限度的核武器對某些國家實施核遏制。

預計在2021年前,中國核戰略力量在數量上不會發生大變化,中國仍將保護數量不多的核盾牌,但能夠對某些國家實施有效的核反擊。俄《獨立軍事評論》今年5月評論說,盡管中國的核力量遠遠落後於俄美兩國,但它在所有核國家中是唯一公開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國家,中國的原則是擁有保護國家安全的最低限度的核威懾力。

還有國際學者認為,「中國的核武器庫相比美俄來說,太小太單一,警戒狀態過低」,但事實證明,中國的核政策非常有效和巧妙。日本「海國防衛日誌」網站去年3月5日稱,近20年來,中國戰略級彈道導彈的製造尚未達到量產,而且一直控制核武數量的增加,「中國的核武器之所以未對美國的大城市構成核報復攻擊能力,是因為中國一直將核武能力控制在最低程度」。

即使如此,中國核武力量發展仍令美國一些人疑神疑鬼。美國「自由燈塔網站」10月13日報道稱,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今年的年度報告草案表示,中國的核打擊力量依然不為人知,是有意保持「戰略模糊性」。美國帕特森外交和國際商業學院副教授羅伯特·法利今年經常在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上刊文談論「美國是否該擔心中國的核武器」「美國要當心中國五大軍事『撒手鐧』」的話題。法利認為,中國正在改進和重組核武庫,比如研製的「東風-41」洲際導彈表明,中國不再強調「最低威懾」,而是向保證二次打擊的轉變。西方一些文章還談論,相比擁有比較豐富的陸基導彈發射經驗,中國過去還缺乏指揮和控制核潛艇的經驗,但中國正不斷增強「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還有俄媒渲染中國第一枚能機動發射的彈道導彈「東風-31B」射程上萬公里,能抵達美國或俄羅斯的歐洲部分,而且很難讓人捕捉到它的發射信息。

「中國核武器試驗成功後,西方曾蔓延『黃禍論』,但歷史證實,中國是一個負責任的有核國家,並沒有威脅世界和其他國家。」德國柏林中國問題專家夫羅里揚·盧佩16日這樣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他認為,作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簽約國,中國在核裁軍等方面做出表率,維護了世界和平。

回顧這50年,楊承軍說,中國作為負責任的有核國家,我們永遠不會與核大國在核武器上比數量、比規模,只是體現「你有我也有」,以「四兩撥千斤」;我們使用多種技術和管理手段,做到了核安全;我國庄嚴承諾並做到了核不擴散,而在這個問題上,西方核大國卻對不同國家採取了不同的立場和標准,並沒有做到一視同仁。

俄羅斯戰略研究所專家沃爾洪斯基也對美國的做法很不滿,他去年曾提到,「美國在針對已實際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問題上,採用的是令人沮喪的雙重標准」,「世界上唯一在現實戰爭中使用過核武器的國家就是美國,在廣島和長崎使用核武器針對的是當地的平民」。

「中國沒用手中的核武器要挾獲取地區利益」

目前,各家智庫對全球核武器數量的統計有不少出入,估算約有兩萬枚。如果按照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2013年年鑒的數據看,全球核彈頭總數在減少:其中美國從8000枚減至7700枚,處於實戰部署的核彈頭1722枚;俄羅斯從1萬枚減至8500枚,實戰部署約1500枚;法國300枚,英國225枚;「核門檻國家」中,以色列80枚,巴基斯坦120枚,印度90至110枚。

世界保持著「兩超多強」的核戰略格局,而一些有核國家「先發制人」的核打擊原則仍對中國和其他國家構成較大威脅。俄新社10月13日援引俄戰略技術分析中心專家卡申的話說,「中國早晚將成為第三大核武國家,打破俄美壟斷核威懾力的兩極格局,如果中國擁有的核武數量太少,則會面臨逐漸增長的核打擊威脅」。

展望未來的世界核形勢,楊承軍表示,當前國際核形勢不容樂觀,核大國在裁減核武器數量的同時,仍在投入巨資繼續提高核武器質量及實戰化水平;少數國家仍企圖通過研製和發展核武器來提升本國的國際地位,繼續生產和貯存核材料;國際恐怖組織也在千方百計地獲取核材料。他認為,要真正實現「零核世界」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可以肯定的是,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國際地位的提升及核技術的發展,我國在遏制核武器的發展、使用、擴散、直至最終消滅的歷史進程中,必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英國民間研究機構「核消除運動」主席凱特·哈德森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中國並沒有因為擁有核武器而在外交和國防政策上去威脅世界,同時中國也沒有和其他核國家結成所謂的軍事同盟,用手中的核武器去要挾獲取地區利益。相反,中國作為一個核大國卻常常面對一些無核國家的挑釁,從道理上這似乎令人無法理解。哈德森強調,中國所表現的姿態,恰好是一個核國家所應當具備的。他希望,中國在核裁軍問題上,繼續發揮更多的國際影響力,尤其是在朝核問題、伊核問題上施加更多壓力,讓相關國家徹底放棄靠擁有核武器而成為地區強勢國家的幻想。

(7)中國核歷史擴展閱讀:

核武器是指包括氫彈、原子彈、中子彈、三相彈、反物質彈等在內的與核反應有關的巨大殺傷性武器。

核武器爆炸時釋放的能量,比只裝化學炸葯的常規武器要大得多。例如,1千克鈾全部裂變釋放的能量約8×10^13焦耳,比1千克TNT炸葯爆炸釋放的能量4.19×10^6焦耳約大2000萬倍。因此,核武器爆炸釋放的總能量,即其威力的大小,常用釋放相同能量的TNT炸葯量來表示,稱為TNT當量。美、俄等國裝備的各種核武器的TNT當量,小的僅1000噸,甚至更低,已有微型核武器,爆炸當量在幾十噸;大的達1000萬噸,前蘇聯曾試爆過5000萬噸當量的氫彈。

『捌』 中國核工業有多少年歷史

我國的核工業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創建和發展起來的。年成立了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開始從事核科學技術研究工作。1954年,我國地質工作者在綜合找礦中,在廣西發現了鈾礦資源。毛澤東在聽取地質部門匯報後指出,我們有豐富的礦物資源,我們國家也要發展原子能。1955年7月,國務院決定,在國家建設委員會設立建築技術局,負責原蘇聯援助的實驗性重水反應堆和迴旋加速器的籌建工作。1956年11月16日,國家建立了第三機械工業部(1958年改為第二機械工業部,1982年改為核工業部) ,在蘇聯援助下建設核工業。1958年,我國第一座重水型實驗用反應堆和迴旋加速器建成並投入運行。1960年,蘇聯政府單方面撕毀協定,翌年撤走在核工業系統工作的233名專家,並帶走了重要的圖紙資料。然而,我國核科技研究和核工業建設並未就此止步,在黨中央的領導下,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繼續發展。1962年11月成立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央15人專門委員會,直接領導研製生產原子彈的工作。1964年10月16日,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1967年6月17日,又成功地進行了第一顆氫彈爆炸試驗;1971年9月,第一艘核潛艇試航成功,表明中國的核工業已有較快的發展,建成了比較完整的核工業體系。70年代末,隨著國家工作重點轉向經濟建設,核工業由主要為軍用服務,轉向軍民結合,以核為主,多種經營,主要從事核能、核技術的和平利用,民用產品的開發。1983年6月,在浙江海鹽縣秦山,開始了中國自行設計的電功率為30萬千瓦的秦山核電站的建設;1984年4月,引進技術設備,在廣東深圳開始建設大亞灣核電站。1988年4月,核工業部撤銷,其政府職能劃入新建的能源部;同時組建了中國核工業總公司,負責對核工業企事業單位的經營管理。90年代以來,核工業繼續貫徹「軍民結合,以核為主,多種經營,搞活經濟」的方針,得到了更快的發展。

『玖』 中國核武器的歷史

和愛因斯坦有大大的關系,他也是反納粹所以給美國搞除了核武器,用來威懾法西斯主義

1,擁有核武器的國家8個(括弧內為第一次核爆時間):

美(45.7)、俄(49.8)、英(52.10)、法(60.2)、中(64.10)、以色列(60年代末)、巴基斯坦(72)、印度(74);

2,有3個是前蘇聯分出來的白俄羅斯、烏克蘭、哈薩克,蘇聯分裂前這3個地方就已經庫存了一些核彈頭和核技術人員,有重新製造核彈頭的條件。但這3國都已經向國際原子能機構公開承諾退還俄羅斯核武器,宣布為無核國家(他們認為這樣更安全)。

3,絕對有能力生產核彈頭的國家有2個:
日本:一方面堅持無核三原則(不擁有、不製造、不運進),另一方面秘密進行准備。世人普遍認為,日本是准有核國家,一年內就可生產出核武器,並一躍成為世界第三核大國。
德國:德國是最早擁有核技術的國家,戰敗後被美國人搶先研製出核彈。現在有25座核電站,德國要想擁有核武器是易如反掌的事。

4,有核計劃,有核技術,有生產核武器潛力的「核門檻」國家(地區)有44個之多:
巴西、南非、利比亞、阿爾及利亞、阿根廷、加拿大、伊朗、朝鮮、韓國、中國台灣、利比亞等等。

5,美國在西歐7個國家部署境內部署了不少核武器,如在法國、英國、德國、土耳其、義大利、荷蘭、比利時。

閱讀全文

與中國核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