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國際象棋在中國的歷史

國際象棋在中國的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24 11:03:03

1. 國際象棋是起源於中國嗎

關於國際象棋的起源一共有以下幾種說法:

①根據歷史傳說記載,國際象棋起源於古印度,至今見諸於文獻最早的記錄是在薩珊王朝時期用波斯文寫的.據說,有位印度教宗師見國王自負虛浮,決定給他一個教訓.他向國王推薦了一種在當時尚無人知曉的游戲.國王當時整天被一群溜須拍馬的大臣們包圍,百無聊賴,很需要通過游戲方式來排遣郁悶的心情.
國王對這種新奇的游戲很快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高興之餘,他便問那位宗師,作為對他忠心的獎賞,他需要得到什麼賞賜.宗師開口說道:請您在棋盤上的第一個格子上放1粒麥子,第二個格子上放2粒,第三個格子上放4粒,第四個格子上放8粒……即每一個次序在後的格子中放的麥粒都必須是前一個格子麥粒數目的倍數,直到最後一個格子第64格放滿為止,這樣我就十分滿足了. 「好吧!」國王哈哈大笑,慷慨地答應了宗師的這個謙卑的請求.
然而等到麥子成熟時,國王才發現,按照與宗師的約定,全印度的麥子竟然連棋盤一半的格子數目都不夠.這位宗師索要的麥粒數目實際上是天文數字.
許多學國際象棋的人都以為,國際象棋起源於印度。這源於英國人威廉·瓊斯1790發表在《亞洲研究》上的「印度象棋」一文。西方學者大多贊成他的觀點。因為那時候的世界文化就是英國文化。
關於國際象棋的產生,國際上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據說2000年以前,印度有一個非常殘暴的國王。自己獨斷專行,想干什麼就干什麼。國王有個親信大臣,他想拿「君王不能離開臣民而存在」的道理來勸告國王,但又不敢公開提出自己的意見。他想出了一個暗示的辦法:在木製棋盤上,用骨制的棋子組成兩支軍隊進行戰斗;每一方面有一個首腦——王,另有車、馬、象、兵四個兵種,組合成一個陣容的整體,王是最主要的棋子,王一死,戰斗便結束;王同時又是很弱的一環,他只能依靠戰友——即別的更有力的棋子保護,這些棋子必須在整個戰斗過程中同心協力來保衛王。棋子裡面比王還要弱的,要算是兵了。但如果善於指揮,使兵深入敵壘,走到對方的底格時,兵就可以變成最強的棋子。這就是第一盤象棋的產生,並很快就傳播開了。它一方面往西傳到波斯、阿拉伯和歐洲,經過改變,形成現代的國際象棋;另一方面往東傳到緬甸、東南亞和中國。

②直到20世紀70年代以後情況才發生了變化。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博士在其所著《中國科學文化史》中明確提出,象棋是中國人的創造。他詳盡地分析了中國古代游戲——六博與與天文、象術、數學的關系,他說:「只有在中國,陰陽理論的盛行促使象棋雛形的產生,帶有天文性質的占卜術得以發明,繼而發展成帶有軍事含義的一種游戲。」接著陸續有蘇聯學者發表文章,批駁印度起源說。1972年南斯拉夫歷史學家比吉夫的專著《象棋——宇宙的象徵》斷定象棋首先出現在公元569年的中國(象戲),然後才逐漸傳播開來。
蘇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研究員切列夫考博士在1984年1月號的《蘇聯棋藝》上發表文章,根據他的研究,國際象棋起源於易經的思想:64格,對應八八、六十四卦,黑白對應陰陽。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見到專家學者的反駁文章。可以認為,切列夫考博士「國際象棋起源於易經思想」的觀點,在世界上已經站住了腳。
大約至少在公元前五千年以前,在中國出現了8x8的線圖(甘肅永昌鴛鴦池遺址出土彩陶繪圖)。在公元前10世紀以前可以斷定已經有了「六博」這種古棋。公元前5世紀六博經過改革而成「塞戲」。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6年在世)曰:「不有博弈者乎」(《論語》)這句話里,博弈即指六博和圍棋。史料記載公元6世紀(南北朝後期)北周武帝發明的「象戲」(公元569年)和唐代於地下發現的「百寶象棋」基本相同:8×8盤(64格),立體子,棋子擺在格子上面,也就是現代國際象棋的格局。
至遲於公元6世紀末、7世紀初,象戲進入印度(不排除更早一些的「六博、塞戲」和「類象戲」進入印度的可能性),形成了「恰圖朗茲」,進入中東形成了「沙特蘭茲」。恰圖朗茲和沙特蘭茲譯成中文都是「四色棋」(或「四方棋」)。考古的實物根據是8世紀以後印度才有四色棋的存在。最早的關於「四色棋」的文字記載是公元九世紀的克什米爾史詩《拉特納卡爾》。「沙特蘭茲」後來演變成「波斯象棋」並傳入歐洲。大約在15世紀木定型為今天的現代國際象棋。
「印度起源說」產生於英國人,最好也是由英國人來否定「印度起源說」。1984年版的大英網路全書上,關於國際象棋的起源,還說是印度或中國,而且重點介紹印度起源說。但是,2003年在英國出版《國際象棋中國學派》英文版時,在英國最大出版集團編輯撰寫的簡介中,一上來就已經有了這樣一句話:「雖然一些最早形式的國際象棋是在遠古的中國被發現」。要讓英國學者改變觀點可不是簡單的事情啊。
今天人們探討國際象棋的起源,是通過傳說、假說、考古和邏輯這四種方式,來作出各種各樣的結論。假說指明考古論證之方向,傳說補充考古邏輯之不足。畢竟國際象棋產生的年代太古老了,象最古老的歷史一樣,真實的再現要經過極為漫長的過程。不過,從整體方面看,關於起源問題,有兩點得到世界的公認:1、國際象棋起源於亞洲,後來傳入歐洲。2、最初的規則是擲骰子來決定誰走棋。
此外,專家學者在起源邏輯上有幾點似乎已經達到共識:第一,國際象棋是人造物。本質上是模型。第二,國際象棋是人類思想、意識的物化。本質上是模擬。第三,現代國際象棋是古代棋不斷演變的結果。第四,演變的影響來自各個方面(包括各種棋相互之間的影響)。第五,演變的模式是漸變和突變。第六,演變和連續性共存。第七,起源的研究應從國際象棋結構三要素——棋盤、棋子、棋規——入手。第八,對於國際象棋的起源、演變和定型來說,棋盤、棋子、棋規擔當不同的角色。第九,棋盤、棋子、棋規這三者未必是同時出現的。第十,沒有「最初的發明者」。對此可以這樣來解釋:在現實世界中,時間是不可逆的。因此,時間可以創造歷史,時間也可以消滅歷史。從這種邏輯出發,我們永遠不可能找到「最初的發明者」。只好無奈地滿足於「社會的產物,智慧的結晶。」實際上,從許多方面看,國際象棋更象電影。

③關於國際象棋起源,還有一種說法是,國際象棋是由阿拉伯人發明的。因為人們今天熟悉的國際象棋是在波斯發展起來的。國際象棋里「戰車」一詞就源自波斯語。

2. 國際象棋的歷史是什麼

國際象抄棋在世界上非常流行,每隔幾天就有一場重大比賽舉行,全世界的國際象棋愛好者已達上億人。關於國際象棋的起源,有種種傳說。其中有一個著名的傳說是這樣的:傳說二千年前的印度,戰亂四起,民不聊生。人們熱衷於戰爭,互相殘殺,情景慘不忍睹。為了消滅戰爭,維持和平,聰明能乾的宰相達依爾想出一個好主意:發明一種類似兩軍打仗的游戲,將人們的精力吸引到棋盤上來,藉以消滅戰爭,保持和平。這種游戲就是早期的國際象棋。

3. 國際象棋和中國象棋有何淵源

中國象棋和世界象棋表面上看起來大同小異,除了在規則、走法上有一些差別,另外中國象棋多了炮和士,國際象棋多了後,實際上兩者蘊含的文化差異卻非常大。

首先從棋盤上來看,中國象棋中間以「楚河漢界」相隔,比較生動地表現了古時兩軍對壘的場景。另外,中國象棋的棋子都擺在交叉點上,通過線與對方交鋒;國際象棋則沒有界河分隔,棋子都擺在格子里,棋盤的差異體現了中國人運籌帷幄以及西方古戰場上滿盤皆兵的作戰風格。

炮:

國際象棋和中國象棋最大的差別就是炮,追求大一統的中國古代社會,城市是政治中心,城市管理鄉村, 城市的規模較大,城市失守,意味著統治權的喪失,擁有城市就擁有了一切,城市的職能決定了攻佔城市的重要性,所以中國象棋里有炮,這是攻堅的需要,但在西方封建社會里諸侯的基地不過是城堡,迴旋的餘地小,野戰決定命運,戰爭的成敗更主要取決於各級將士的素質和表現,戰爭更體現人的因素,所以國際象棋沒有炮。

後:

在國際象棋中,後的作用舉足輕重,中世紀的歐洲,王室之間的聯姻是常態,諸侯之間通過聯姻結成聯盟,王後是力量結合的紐帶,國際象棋中王後威力巨大與此有關。婦女是各級騎士崇拜的偶像,王也不過是大騎士。王後力量超群,是決定勝利的關鍵。當然後的威力強大,也是西方女權的見證。但在中國古代,婦女地位低下,皇後也不過是皇帝的附屬品,在中國象棋都看不到後的影子。

兵:

在國際象棋和中國象棋中,兵的規則都是只能沖鋒不能後退,在最前方保家衛國。但是不同的是中國象棋中的兵無論如何沖鋒陷陣也都還是兵,拱到底線就沒什麼用了,這一點也說明中國封建社會等級森嚴,老百姓永遠是老百姓,老百姓不在乎政權的興亡,明哲保身比什麼都重要,當順民是首選,因此奮斗沒有價值也就失去了動力。而國際象棋中的兵被稱作是靈魂棋子,一旦攻到底線可以升變為王以外的任何子力,「不想當將軍的兵不是好兵」 ,這體現了西方論功行賞的公平性,只要付出就會有回報。尊重個性的民族和開放性的棋義大概也是國際象棋在國際上成為主流棋種原因吧。

王:

王是勝負的標志,中國象棋中的「將、帥」龜縮在九宮之中,他是國家的象徵,是「被軟禁起來的傀儡」,一旦遭到攻擊,必須士相守衛才能逃過一劫,但在國際象棋中,王沒有皇宮,他的助攻作用非常明顯,到了殘局必須「御駕親征」的,國際特級大師古菲爾德曾經說過:「在開局階段,王是一個嬰兒;在中局階段,王是一個小孩;在殘局階段,王則是一個成年人。」充分說明了國際象棋里王的作戰價值,尤其在殘局中可以隨意行走的特點就凸顯出來。還有國際象棋中的「王車易位」一方面是幫助王逃離險境,另一方面也更大方便出動了車,有研究顯示「王車易位」的規則源於中國古戰場的故事,也更加說明象棋應該起源於中國。不論如何,這都是一個更加靈活變通的游戲規則。

車:

中國象棋中的車威力巨大,所謂「一車九子寒」,車的作用也說明了象棋應該起源於中國,理由是中國古代車兵曾經是最重要的兵種,先秦時期衡量一個國家的戰鬥力看的就是車兵,所謂的「萬乘之國」或「千乘之國」, 「乘」就是車兵,車兵越多發言權越大,「萬乘之國」是天子,「千乘之國」只能是諸侯了,因此「車」是戰爭的靈魂,是地位的保證,只能威力巨大了。國際象棋中的車准確的說法應該是城堡,中世紀的歐洲城堡是防守和進攻的基地,是諸侯的堡壘,諸侯重視塔,但城堡不是輕易可以搬得動的,其能力受到了限制,所以國際象棋中的「車」威力小於中國象棋中的「車」,重要性也低於中國象棋中的「車」。

象:

中國象棋中的相(象)主要是防守,而且只能在自己的地盤內行走,因為相是文官,所以是不出門打仗的;而國際象棋中的相威力很大,可以突破河界的限制去攻打,因為歐洲人對象兵的畏懼是有歷史傳統的,大象組成的部隊在冷兵器時代,生命力強於任何部隊,令人望而生畏,這一點在 「帝國時代」游戲中也可以得到印證。

馬:

國際象棋與中國象棋中的馬最大的區別是在於蹩馬腳。騎兵是當時中世紀歐洲軍隊的核心,歐洲以平原為主,騎兵強大了就可以所向披靡,所以國際象棋中騎士的馬沒有任何限制,蹩馬腿也就無從談起。但中國就不同,蒙古人差不多可以縱橫當時所有的文明世界,但一入江南,江河山脈,使蒙古人一籌莫展,有力氣使不出來,所以中國象棋中的「馬」到處被蹩腿,騎兵的作用被限制了。另外一方面,蹩馬腿也是中國封建社會官府腐敗,內部勾心斗腳的淋漓體現。

士:

在中國象棋中,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越靠近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是越離帥府近的,越有名無實;越靠近「基層」的,越出類拔萃。士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士雖然是國家的精英、棟梁之材,卻只能在狹小的後宮裡面踱步,不能大展宏圖,這就是中國封建官場中的機構臃腫,講排場擺架子,卻忽視了量才錄用、論功行賞。國際象棋中沒有設置士,就是精兵簡政,小政府輕賦稅,王無士保鏢護衛,更加行動自由,身先士卒,呈現一個積極開放的國家形象。

在華旗,公司將中國象棋中的炮加入其中,演譯為融合中西方文化精髓的愛國者象棋,並將其引申為自身的企業文化。

炮:出奇制勝 事半功倍

炮體現的是一種跳躍性思維,多動腦筋,事半功倍。華旗鼓勵員工先動腦,後動手,再動錢。

王:深入實際,優化管理

在華旗,鼓勵上下級之間的有效溝通,強調無論是總經理、總監還是部門經理、主管都要深入基層,打破管理的邊界,了解第一手的市場信息和客戶需求。

後:重視女性,統合綜效

女性在現實生活中的能力往往受到忽視,華旗重視女性的性格優勢,充分發揮女性半邊天的作用,提倡「統合綜效」的思維方式。

象:內政外交,信息互聯

國際象棋中的「象」是內務和外交皆要負責的「全面人才,華旗提倡對內、對外的開放性,奉行「知彼解己」的思維方式。

馬:鼓勵創新,提倡共贏

華旗鼓勵員工之間共同進步,堅決反對「窩里斗」、「勾心鬥角」;提倡與競爭夥伴之間的共贏,反對互相「拉後腿」、「挖牆角」。

兵:執著追求,實現理想

兵只是攻到底就可以變成王以外的任何角色,華旗的員工只要堅持不斷地努力,每個人都有晉升和發展的機會。

通過國際象棋與中國象棋的比較,完全體現出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異,愛國者國際象棋又是東西方文化的交融,非常人性化,具有深遠長足的實踐意義。我們應將國際象棋的精髓納入我們的思維及行為中,這才是對國際象棋精神的深刻領悟。

4. 國際象棋的來源和故事。

國際象棋是世界上一個古老的棋種。據現有史料記載,國際象棋的發展歷史已將近2000年。關於它的起源,有多種不同的說法,諸如起源於古印度、中國、阿拉伯國家等。

根據歷史傳說記載,國際象棋起源於古印度,至今見諸於文獻最早的記錄是在薩珊王朝時期用波斯文寫的。英國人威廉·瓊斯1790年在《亞洲研究》上發表《印度象棋》一文,認為國際象棋起源於印度。西方學者大多贊成他的觀點。

20世紀70年代以後情況發生了變化。英國學者李約瑟博士在其所著《中國科學文化史》中指出,象棋是中國人的創造。他詳盡地分析了中國古代游戲——六博與與天文、象術、數學的關系。

他說:「只有在中國,陰陽理論的盛行促使象棋雛形的產生,帶有天文性質的占卜術得以發明,繼而發展成帶有軍事含義的一種游戲。」1972年南斯拉夫歷史學家比吉夫的專著《象棋——宇宙的象徵》斷定象棋首先出現在公元569年的中國(象戲),然後才逐漸傳播開來。

(4)國際象棋在中國的歷史擴展閱讀:

在所有棋盤游戲中,國際象棋是一種把戰略戰術和純技術融為一體的理想游戲。和西洋雙陸相比,勝負決定於骰子一擲,誠然是不由自己作主;和國際跳棋相比,棋子的規模化控制了技術上的勝負。和國際象棋在思想性上、科學性上和深度上可以相比的只有中國圍棋、中國象棋。

國際象棋的基本規定:國際象棋由黑白兩棋組成,執白先行,國際象棋的對局目的是把對方的王將殺。一方的王受到對方棋子攻擊時,稱為王被照將,攻擊方稱為"將軍",此時被攻擊方必須立即"應將"(包括墊將、避將、消將)。

如果無法應將,王即被將死,攻擊方取勝。除"將殺"外,還有"超時判負"與"和棋"。

國際象棋幾乎就是融藝術、科學、知識和靈感為一爐的一種游戲。分析對局時是一種邏輯的實驗使用,而在攻王的戰斗中和戰略問題的運籌的時候,就需要有一種創造性的靈感。

不過,國際象棋不是像縱橫字謎那樣單純是一種文字智力的測試。國際象棋的競爭使雙方投入一場不流血的戰斗,是雙方思想和意志的一場激烈尖銳的戰斗以及體力上的堅韌不拔的較量。

5. 中國象棋與國際象棋的關系各自的發展歷史

象棋產生於封建時期,它全息地映射著封建的社會秩序和等級倫理。由於各自植根的沃壤不同,中國象棋的藝術和棋理折射著以儒家思想為正統的東方民族文化精神;國際象棋的內蘊則體現著宗教籠罩下的西方民族文化精神。
君王是封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以奪取對方君王為勝利成了象棋藝術的靈魂。這一點東西方不謀而合。細微的區別是,中國象棋的王稱「帥(將)」,是忌諱「犯上」的緣故;國際象棋沒有此類顧慮,文字上自由得多。中國象棋的「帥(將)」,不能出「九宮」,且有「士、象」充當專職護衛力量,始終扮演著幕後指揮的角色,這些對「帥(將)」的特殊保護是「率士之濱莫非王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君王至上的寫照。君王是國家的基石,是國家穩定的前提。國際象棋唯有「王車移位」的特點關照,稍不留神還會失去該權利,「王」可在棋盤上任何一格自由往來,隨時可能御駕親征,對「王」的保護通過其自身靈活機動的躲閃來實現。這與中世紀歐洲頻繁的民族征戰遷徙相關。中國象棋的「帥(將)」不能「對面」,可洞察出儒家禮義的熏染;國際象棋的「王」可以面對面廝殺決斗,隱見血親復仇的烙印。
古代中國,妃嬪媵嬙處於被玩弄的地位,故中國象棋根本沒有「皇後」、「王妃」的位置;國際象棋則不然,「王」的旁邊是僅低於王的、地位顯赫的「後」,「後」是最靈活、最有力、活動范圍最大、威脅最強的棋子,表現出在西方「後」對國家的內政、外交、軍事、文化等往往起著僅次於王的作用。
中國象棋的「士」是宮廷衛士,司「九宮」安全,不離「帥(將)」左右。「象」是臣相,只能於本土飛來飛去。如此寵大的護衛部隊削弱了攻擊的力量,另一方面卻增強了防禦體系,即使前線戰士全部馬革裹屍還,也可能殺和敵軍的騷擾,這些反映出中國君王傳統的求穩怕亂的心理和習慣。國際象棋沒有後勤人員的設置,它的「象」是指教士,分黑的格象,能滿盤飛舞,黑格角的格象各司職互不相交,暗示著東正教、天主教對中世紀歐洲的影響。
中國象棋的「兵(卒)」只能一步步向前走,不能後退,雖有「過河小卒當小車」之說,但它終究是「卒」,到頭無非一「老卒」而矣,隱喻著「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的愚民信條。國際象棋的「兵」雖然也只能前進,但它走到對方底線可開格為「王」之外的任何一子,這展現了西方進取、升遷的慾望和機會。
象棋有法度森嚴的精神,中國象棋對棋子的限制尤為突出,區區十六個子有五個不能過河,「士、象」有法定的路線,「馬」有拐腳之制約,縱是千里馬一旦受制也難以縱橫馳騁,表現著壓抑個性的封建體制。國際象棋沒有對棋子的過多約束,反射著西方豪邁不羈、自由奔放的個人發展。
象棋尚剛,要求積極拼殺作戰,棋子運動能力越強越有優勢。道家思想的融匯,中國象棋戰法中發揚了陰柔的一面,像善守的反宮馬屏風馬即是。西方文藝復興運動及現代意識的滲透,國際象棋向著多元化發展,如浪漫主義學派、局面開派、俄羅斯學派、蘇聯學派、現代主義學派等。

國際象棋起源和發展史 :
國際象棋的起源至今說法不一,有關起源的傳說有各種版本,比較可靠的說法認為它是由古代印度發明的,它的原型是一種叫做「恰圖蘭卡」的棋,其中有4種棋子:步兵、騎步、戰車和大象,正好反映了古代印度軍隊的組成兵種。「恰圖蘭卡」的進一步發展是「沙特蘭茲」,在棋子和規則上有大規模的改進,開始在中亞各民族廣為流傳。然後這種游戲通過貿易、戰爭和宗教等多種渠道,由東方向西方傳播,其傳播的大致路線是:印度——波斯(今伊朗)——中亞——阿拉伯國家——歐洲。在11世紀末,它已遍及歐洲各國。而國際象棋——「Chess」這個名字也是由波斯語和阿拉伯語組成的復合詞,意為「將死對方的王」。

據可靠的文字記載它至少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盡管更多的人相信它起源於東方,但從它的演變史以及發展史,我們不得不承認它是在西方尤其是歐洲定型並流行開來的。在歐洲文藝復興時代,人們對它做了一次大的改革,一些棋子改變了走法,行棋速度明顯變快,例如「原先的大臣」被浪漫的法國人改為王的配偶--後,像社會革命一樣,連性別也變了。至15世紀末進化為現制。當時它與騎術、游泳、射箭、擊劍、狩獵、作詩並列成為騎士教育的七大必修科目。18世紀,以騎士教育為主導的人們把在下棋當中兇猛的進攻和大無謂的棄子看成是勇敢的表現,而不敢接受棄子或防守的一方被認為是怯懦的。但這種騎士風格的弈棋理念和完全不重視防守的戰略思想已經被現代理論所淘汰。
現在,國際象棋在世界各地流行和普及。人類社會不僅僅把它當作游戲和娛樂,還當作一門藝術學科、競技體育項目,甚至開發電腦弈棋,向人類智慧挑戰。
國際象棋最早傳入我國是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當時的中國留學生把國際象棋帶回國內,但未能普及開來。到了上世紀50年代,我國將它列為體育項目,才開始逐漸推廣起來。國際象棋英文「Chess」本身只是棋的意思,因其走法與中國象棋極相似,為了與中國象棋區分開來,人們在前面加上「國際」二字叫國際象棋。在亞洲一些華語地方,也有人稱它為「西洋棋」。國際象棋中6種棋子的命名,也完全是按照中國象棋的叫法而定的。King譯為王;Queen譯為後;Rook:意為城堡,因與車走法一樣,故稱為「車」;Knight:騎士(或稱為爵士),與馬走法類似,稱為「馬」;Bishop:傳教士,與象(相)走法類似,稱為「象」;Pawn譯為兵。
關於中國象棋的起源和發展史 :

關於中國象棋的起源有多種說法:有的認為起源於古代傳說中的神農氏;有的認為起源於傳說中的黃帝;有的認為起源於周武王伐紂時期:「象棋,武王所造,其進退攻守之法,日月星辰之象,乃爭國用兵戰斗之術。以象牙飾旗,故曰象棋。」

更多的認為是秦末楚漢相爭時的產物。韓信發明象棋,用以鍛煉將士的攻殺能力。證據是後世象棋盤上常刻有「楚河漢界」的字樣。無論起源於何時,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受到當時戰爭模式的影響,人文社會的影響,在走法以及規則上不斷地創新,包括兵種的增多。
若從文物出土的角度看,中國象棋成型於北宋,定型於南宋(見南宋詩人劉克庄《象弈一首呈葉潛仲》詩中描繪了棋盤、棋子的形式和下法,與現在流行的下法相同),發展於明朝。基本上最初每個朝代都略有不同,是通過不斷的完善才成為今天的樣子。
有名家說,中國象棋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實踐經驗總結,其傳統性和封閉性更明顯,不了解中國封建文化,就不了解中國象棋。

6. 國際象棋有哪些歷史淵源

一說,源於亞非。
國際象棋源於亞非一帶地區,大約公元2~4世紀時,印度次大陸有一種叫作「恰圖蘭加」(Chaturaji)的游戲,但是這種棋只有車馬象王兵五種棋子,象徵著當時的兵制。當時的規則並非像現在一樣雙方對弈,而是有四方,所以稱之為四方棋。規則是吃掉其他方的所有棋子。四方棋用梵語命名為「恰圖蘭加」。而後傳入波斯,但波斯人咧,口誤,就變成了「恰特蘭格」(Chiat Lange)。然後這名字又被阿拉伯人改稱為「沙特蘭茲」 (Saudi Lanz),接著就從阿拉伯開始廣為流傳。在流傳的過程中,「後」(queen)出現在了棋盤上,但是後只能在斜線上移動,雙方斜線互異,所以不會相遇。15世紀之後,後的威力漸漸被提升,其中一個原因在於兵可以升變,之後漸漸發展為我們現在看到的國際象棋棋盤。
另一說,源於中國
1、在中國古代,琴棋書畫是文人騷客的修身所好,我國古代也有很多內容是琴棋書畫的畫作,但是重點在於,古代一些畫作中,「棋」所畫的是8×8的黑白相間的棋盤,與現在的國際象棋棋盤相符,而不是19×19的單色圍棋棋盤。
2、河南開封出土的北宋銅質棋子,「士」的圖案為身穿戎裝的女子,和西洋棋里的皇後性別一樣。但是北宋時期在15世紀之前。。。也就說這個時候「後」還沒有被創造。

7. 國際象棋的來歷

關於國際象棋的起源一共有以下幾種說法:
1、根據歷史傳說記載,國際象棋起源於古印度,至今見諸於文獻最早的記錄是在薩珊王朝時期用波斯文寫的.據說,有位印度教宗師見國王自負虛浮,決定給他一個教訓.他向國王推薦了一種在當時尚無人知曉的游戲.國王當時整天被一群溜須拍馬的大臣們包圍,百無聊賴,很需要通過游戲方式來排遣郁悶的心情. 國王對這種新奇的游戲很快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高興之餘,他便問那位宗師,作為對他忠心的獎賞,他需要得到什麼賞賜.宗師開口說道:請您在棋盤上的第一個格子上放1粒麥子,第二個格子上放2粒,第三個格子上放4粒,第四個格子上放8粒……即每一個次序在後的格子中放的麥粒都必須是前一個格子麥粒數目的倍數,直到最後一個格子第64格放滿為止,這樣我就十分滿足了. 「好吧!」國王哈哈大笑,慷慨地答應了宗師的這個謙卑的請求. 然而等到麥子成熟時,國王才發現,按照與宗師的約定,全印度的麥子竟然連棋盤一半的格子數目都不夠.這位宗師索要的麥粒數目實際上是天文數字. 許多學國際象棋的人都以為,國際象棋起源於印度。這源於英國人威廉·瓊斯1790發表在《亞洲研究》上的「印度象棋」一文。西方學者大多贊成他的觀點。因為那時候的世界文化就是英國文化。
2、國際上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據說2000年以前,印度有一個非常殘暴的國王。自己獨斷專行,想干什麼就干什麼。國王有個親信大臣,他想拿「君王不能離開臣民而存在」的道理來勸告國王,但又不敢公開提出自己的意見。他想出了一個暗示的辦法:在木製棋盤上,用骨制的棋子組成兩支軍隊進行戰斗;每一方面有一個首腦——王,另有車、馬、象、兵四個兵種,組合成一個陣容的整體,王是最主要的棋子,王一死,戰斗便結束;王同時又是很弱的一環,他只能依靠戰友——即別的更有力的棋子保護,這些棋子必須在整個戰斗過程中同心協力來保衛王。棋子裡面比王還要弱的,要算是兵了。但如果善於指揮,使兵深入敵壘,走到對方的底格時,兵就可以變成最強的棋子。這就是第一盤象棋的產生,並很快就傳播開了。它一方面往西傳到波斯、阿拉伯和歐洲,經過改變,形成現代的國際象棋;另一方面往東傳到緬甸、東南亞和中國。
註:我們永遠不可能找到「最初的發明者」。只好無奈地滿足於「社會的產物,智慧的結晶。」實際上,從許多方面看,國際象棋更象電影。 ③關於國際象棋起源,還有一種說法是,國際象棋是由阿拉伯人發明的。因為人們今天熟悉的國際象棋是在波斯發展起來的。國際象棋里「戰車」一詞就源自波斯語

8. 國際象棋的歷史資料

國際象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搏鬥游戲之一,和中國的圍棋、象棋和日本的將棋同享盛名。一般認為,在公元500年之前,在印度北部就有了這類游戲。當時的棋子比起今日的國際象棋在著法上簡單得多,它們代表在古印度的步兵、武士、戰車和大象。在棋盤上,國王和他的維齊(即今天的後)統帥一切。據多數史學家認為,國際象棋從印度逐漸傳到中亞細亞、中國、波斯和歐洲。11世紀時盛行於君士坦丁堡,是拜占庭皇帝阿列克西斯·康姆涅紐斯很喜歡的一種消遣。

這種游戲一傳到西方,有個別棋子的名稱和設計便與當時歐洲的封建制度中的社會階層掛上了鉤。王和兵當然沒有改變。大象在印度軍隊中是一種重型的力量,在西方則由主教替代,主教在當時中世紀教會中頗有權力,而大象在西方戰事中沒有人知道其威力無比。棋史學家列維在敘述第二次布匿戰爭中漢尼拔曾經在義大利本土上使用獸力作戰。印度棋盤上的武士,變成了馬,世人公認為是騎士制度的一個代表。古戰車變成城堡(德文"turn",西班牙文"torre",法文"tour",均為"城堡"的意思),英文中則為「rook」(城形棋子)。此字源出於波斯文"ruhk"(戰車的意思)或者是出於義大利文"rocco。"(城塔的意思)。最後,維齊轉而名為後,是中世紀宮廷的主要人物。

15世紀末,國際象棋規則在歐洲起了一個自然而然的變化。

其中最重要的變化是後從依附於王而變成在棋盤上極具威懾力量的角色。另外,兵起步時可以選走兩格,象可以在斜線上自由行走以及王能夠和車易位。這些變化可以說已經和今日世界上159個國家和地區所開展的國際象棋走法十分接近了。這種走法已被當今國際棋聯這個國際象棋世界性組織所屬的500萬注冊棋手所認可。直到進入20世紀時,國際象棋仍被認為是貴族和富有閑人的游戲。而今天,自從1917年十月革命後,在蘇維埃政府的重視和大力推動下,使得國際象棋逐漸普及起來。如果說,國際棋聯現有五百萬注冊棋手和數以億計會下國際象棋(據國際棋聯20世紀90年代的統計數字,現全世界大約有三億)的人,那麼,其中除了少數尖子棋手把它作為藝術和終生職業外,其餘都是這種游戲的愛好者。

的確,在前蘇聯和接過前蘇聯"國際象棋王國"旗幟的俄羅斯,國際象棋是國家體育,被奉為"國棋",比足球更受人喜愛。由於國家和群眾的大力推動,在20世紀40年代以來,前蘇聯特級大師們或多或少地控制了世界國際象棋的棋壇,雖然他們的優勢很快受到了英國、美國等西方國際象棋強國的挑戰。

在所有棋盤游戲中,國際象棋是一種把戰略戰術和純技術融為一體的理想游戲。和西洋雙陸相比,勝負決定於骰子一擲,誠然是不由自己作主;和國際跳棋相比,棋子的規模化控制了技術上的勝負。和國際象棋在思想性上、科學性上和深度上可以相比的只有日本將棋和中國的圍棋、象棋。

國際象棋幾乎就是融藝術、科學、知識和靈感為一爐的一種游戲。分析對局時是一種邏輯的實驗使用,而在攻王的戰斗中和戰略問題的運籌的時候,就需要有一種創造性的靈感。不過,國際象棋不是像縱橫字謎那樣單純是一種文字智力的測試。國際象棋的競爭使雙方投入一場不流血的戰斗,是雙方思想和意志的一場激烈尖銳的戰斗以及體力上的堅韌不拔的較量。

國際象棋著法多變,趣味橫溢,對於開發少年兒童的智力,更具有極好的效果。因此,目前世界上已有不少國家把國際象棋列入小學課程。

9. 國際象棋與中國象棋分別起源於哪個年代

國際象棋發祥地一般認為是印度,也有人認為是中國。但假如我們籠統地說起源於國運昌盛的亞洲文明古國,那就不會有什麼爭議了。

國際象棋以貿易、戰爭、宗教、外交等不同渠道從東方向西方傳播,它的路線大致是:印度——伊朗(波斯)——中亞——阿拉伯國家——歐洲。在伊朗的歷史文獻中,關於國際象棋的記載可以追溯到中波斯卡爾那馬克時代(約公元590—620年),據說是印度外交官們把這種棋戲帶過去的。公元638年,阿拉伯人征服了伊朗,並從那裡學到了國際象棋,於是國際象棋很快就在阿拉伯的上流社會中得到流行。公元8世紀,阿拉伯人征服了西班牙,國際象棋逐漸又被帶入歐洲。

到了15、16世紀,國際象棋終於定型成今日的樣式和棋制。此後國運與棋運的正比例關系似乎也就更清晰可見了。

16至17世紀,在國際棋壇佔主導地位的是義大利浪漫主義棋派,當時義大利開局風靡一時,這與義大利是文藝復興的搖籃不無關系。

18至19世紀前半葉,英國和法國棋手相繼從世界棋壇崛起。英國工業革命後經濟起飛,引人關注的是英國首創印刷術的嘉士頓發行《國際象棋》一書後,英國棋風大盛。法國執仗棋壇牛耳則是在拿破崙稱帝前後。此後,英國式開局、法蘭西防禦開始流行。

19世紀後半葉,德國和美國逐步強大,其棋藝也開始在世界領先。1851年,國際象棋史上第一次國際循環賽舉行,德國數學教師安德森摘得桂冠。但1858年,美國年輕棋手摩菲在巴黎擊敗了安德森。德國哲學博士拉斯克從1894年至1921年共保持了27年的世界棋王王冠。

在革命導師列寧和斯大林的大力提倡下,蘇聯自20世紀中期起,成了世界棋壇「超級大國」。40多年來,蘇聯棋手所向披靡,幾乎獨霸棋壇。對此,蘇聯人對待國際象棋就像對國防強大、科技發達一樣引以為豪。然而在蘇聯解體後,一向被視為「國棋」的國際象棋運動也不免蒙受損失。

1991年,穩坐世界冠軍後座13年的前蘇聯棋手奇布爾達尼澤失冕於中國年輕棋手謝軍,原因之一就是後方不穩,失去了堅強後盾。

中國象棋具有悠久的歷史。戰國時期,已經有了關於象棋的正式記載 ,如:《楚辭·招魂》中有"蓖蔽象棋,有六簿些;分曹並進,遒相迫些;成梟而牟,呼五白些。"。《說苑》載:雍門子周以琴見孟嘗君,說:"足下千乘之君也,……燕則斗象棋而舞鄭女。"由此可見,遠在戰國時代,象棋已在貴族階層中流行開來了。 三國時期,象棋的形制不斷地變化,並已和印度有了傳播關系。 至南北朝時期的北周朝代,武帝(公元561~578年在位)制《象經》,王褒寫《象戲·序 》,庚信寫《象戲經賦》,標志著象棋形制第二次大改革的完成。隋唐時期,象棋活動穩步開展,史籍上屢見記載。
經過近百年的實踐,象棋於北宋末定型成近代模式:32枚棋子, 有河界的棋盤,將在九宮之中等等。南宋時期,象棋"家澈戶曉", 成為流行極為廣泛的棋藝活動。

閱讀全文

與國際象棋在中國的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