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道家思想對中國歷史的影響

道家思想對中國歷史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1-02-24 10:58:13

A. 道家思想對中國歷史和現實的影響,要詳細點

道家思想,分黃老,莊子,和朱揚為三者結合體。
漢朝文景之治採用道家無為而回治才能是秦末漢答初社會動盪群雄逐鹿時期對社會經濟破壞的恢復起到了很有效的恢復,對後來漢武大帝的北擊匈奴,東征朝鮮,南收南越,西吞西域,奠定了雄厚的物質經濟基礎。

B. 道家對中國古代社會的影響

道家以「道」為核心,認為天道無為、主張道法自然,提出無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剛、剛柔並濟等政治、軍事策略,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是「諸子百家」中一門極為重要的哲學流派,存在於中華各文化領域,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大量的中外學者開始注意到與吸取道家的積極思想,故學者說:「道家思想可以看為中國民族偉大的產物。是國民思想的中心,大有『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氣概。」

對中國的影響
1、對中國傳統政治的影響。道家對中國傳統政治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道家黃老派的理論和實踐上。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競爭加劇。為了因應這種局勢,黃老道家首先提出了法、術、勢、利、力等概念,使先秦學術擺脫了理想主義的窠臼,開始走上了現實主義的道路。在此基礎上,黃老道家又提出了道生法的主張,不但解決了法律本身合法性的問題,還為道家治世開辟了道路。另外,黃老道家還提出了因天循道、守雌用雄、君逸臣勞、清靜無為、因俗簡禮、休養生息、依法治國、寬刑簡政、刑德並用、兼采百家等一系列的政治主張,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社會政治學的精華。從道家治國的實踐來看,不管是齊威王治下的齊國還是呂不韋執政時期的秦國,以及後來的文景之治,都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即使儒家思想取代了道家思想成為了國家的正統思想後,黃老道家的治國思想並沒有完全消失。大多數時候,統治者像漢宣帝說的那樣,是「霸王道雜用之」。即有時是「外儒內法」,有時是「外用儒術,內用黃老」,每當君權受到主客觀條件的部分限制時,黃老道家就會復活,並帶來經濟文化上的繁榮,中國歷史上的許多皇帝,如唐玄宗、宋徽宗、朱元璋、康熙等都曾註解過《道德經》,「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康乾盛世」,以及兩宋時期經濟文化的高度繁榮、今天改革開放的成就,都與黃老思想有密切關系,因此民間有「治世道,亂世佛,由治到亂是儒家」的說法。另外道家老莊派和楊朱派對中國傳統政治也有影響,他們代表著政治上的隱逸和出世傾向;使中國知識分子形成了一種政治上「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曠達態度。同時,老莊派桃花源的理想也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2、對傳統法律制度的影響。道家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支柱之一,曾以黃老道家的形式在先秦和西漢初期對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產生了很大影響,以至於後世有人用道法家稱呼黃老道家。儒家獨尊後,中國法律制度形成了外儒內法的格局,但道家思想所倡導的法之原則與精神,還是間接隱性地對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之格局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首先,道家以普遍的自然理性為准則,主張道法自然緣道生法,不但說明了法律合法性的來源,劃分了無道之法和有道之法的界限,還為道家治世鋪平了道路。並且對儒家法天和春秋決獄的思想也有一定影響。也對單純的依法治國是一個警示。其次, 道家提倡「無為」和「自然」,認為民間有自發形成自我約束規范的能力,並且認為這種以民情和天道為基礎形成的自然規范,遠比統治者煞費苦心設計的法律要明智得多。所以提倡因俗而治的法律原則。這一思想被歷代統治者所吸納,成為一項中國古代重要的法律原則。所以後世對少數民族的統治、民間的細作(如田土、婚姻等)均採取「因俗而治」的政策。最後,道家主張無為而治寬刑簡政,所以崇尚「簡、平」的法律審美觀。這一審美意趣也影響到了中國古代法律的審美傾向,最終上升到「法貴精當」、「寬嚴適中」等法律的實質美學,成為制定法律所遵循的基本審美原則,也成為衡量一個朝代法度優劣的標志。
3、對傳統軍事思想的影響。道家尤其是黃老道家,在致力於治身治國的同時,也對決定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戰爭給予了高度關注。所以《老子》、《黃帝四經》、《鶡冠子》、《文子》、《呂氏春秋》、《管子》、《淮南子》中均包括大量的軍事思想,這些軍事思想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第一,反戰論;第二,不得已而戰;第三,以奇用兵;第四,柔弱勝剛強。另外黃老道家普遍還有出「義兵」(即正義軍隊)的思想,而這些觀點和思想對中國傳統軍事思想有很大影響,以至於後世許多人將《老子》、《鶡冠子》當兵書看待,同時將張良、諸葛亮、劉基等具有相當軍事謀略的人當成了道家。
4、對傳統科學技術的影響。中國的傳統科學範式,始終在追求事物內在的道,而在道的追求中形成以道為核心,以天地人關系為主線,以自然為原則,以道、元氣、陰陽、有無、自化等為基本概念的有機科學思想體系。這種科學思想體系與以邏輯分析為核心的西方機械科學思想體系截然不同,卻與現代自組織化理論、復雜科學體系有許多相似之處。並對如何認識大自然、如何防止科學技術對人類的危害至今還有重大的參考價值而在這種有機的科學思想體系形成過程中,道家思想的影響最為突出,道家道教不僅嚴格區分了普通知識與技術知識的區別,還通過道進乎技」、「順應自然」、「以道馭術」、「悟性思維」等思想影響了後世中國的技術發展,同時還通過稷下道家、呂氏學派、淮南學派、道教組織等道家道教「科學共同體」對中國古代科技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所以英國學者李約瑟認為,「道家乃是中國的科學和技術的根本。」道家思想和這種有機科學思想體系的發展,一方面抑制了名家墨家思想中蘊含的以邏輯分析為核心的機械科學思想的發展,讓古代中國的科學理論水平遠不如古希臘,並讓中國在近代科學的發展中無所作為;另一方面卻使中國成為世界獨一無二的技術大國和技術強國。都江堰、長城、蘇州園林、絲綢、瓷器、風箱乃至鑽井等等,至今風采依舊,向人們述說著中國古代技術的輝煌。
5、對文學藝術的影響。道家思想尤其是道家老莊派對中國文學藝術的影響,超過了諸子百家,也超越了儒家思想和佛教思想,這種影響如此之大,至今仍然沒有過時,許多近現代文學藝術大家,如魯迅、郭沫若、胡適、周作人、林語堂、廢名、施蟄存、沈從文、汪曾祺、范曾、阿城、韓少功、閻連科、高行健等,都曾受過道家深刻的影響,其作品中也有濃厚的道家意味,以至於有人將高行健獲得諾貝爾獎文學獎看作是「莊子的凱旋」。綜合來看,道家對中國文學藝術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在審美觀上,道家主張道法自然,所以追求自然美就成為了中國文學藝術的最高境界。體現在文學創作上,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來雕飾」;體現在繪畫藝術上,就是水墨畫簡淡含蓄形神兼備的風格;體現在建築藝術上,就是私家園林「雖由人做,宛自天開」的意境;體現在音樂藝術上,就是古琴「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同時道家主張無為自化,得意忘言,所以也使文藝形成了虛實相生的審美追求。如建築的亭台樓閣:「江山無限境,都聚一亭中」、「惟有此亭無一物,坐觀萬景得天全」皆盡虛實之妙;詩中絕句「無字處皆其意」,追求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空白之美;中國畫也是多在一幅空虛的背景上「以一管之筆,擬太虛之體」、「無畫處皆成妙境」;書法上同樣講究「潛虛半腹」,「筆不周而意已周」。同時,由於道家思想與盛世關系密切,所以有助於增加文學藝術的豪氣,而在衰世中道家思想是文人的治療創傷的精神支柱,所以又造就了文學藝術曠達放逸的藝術風格。另外,道家主張高下相隨正反相倚,極大地影響了中國文學藝術的結構。如楷書的「逆鋒落筆」:「將欲順之,必故逆之;將欲落之,必故起之」;中國建築,尤其是園林,總愛追求一種欲顯先抑,欲直而曲,欲放先收的曲折反復之效果,小說戲曲的故事進程也多是如此:先是由合到分,然後中間經過無數的曲折,最後又由分到合,以大團圓作為結局。
6、其他影響。道家對中醫、傳統養生學、中華武術、茶道等也有巨大影響,自古以來就有「醫道相通」的說法。這種影響最早可以追溯到黃老道家的典籍——《黃帝內經》,它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後來的中醫學和養生學則在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礎上,吸收了《易經》和道教的諸多思想,以調陰陽,和氣血、保精神為原則,以望聞問切為診斷手段,以運用調神、導引吐納、四時調攝、風水環境、道樂書畫,茶養、食養、葯養、節欲、辟穀、食氣等多種方法。來調和陰陽、疏通氣血、培補精氣、鍛煉筋骨,頤養臟腑,調理肌膚。達到身心和諧健康的目的。至於中華武術,在形成的過程中也曾深受道家的影響,國際功夫大師李小龍,就曾在他的畢業論文中討論過道家思想與中華武術的緊密關系。具體來說,道家思想對中華武術的影響主要表現在「認識論」和「方法論」兩個方面,在認識論方面,武術汲取了道家哲學思想關於宇宙本源的「道論」、「氣論」及「天人合一」的觀點來解釋武術的本質。在方法論方面,武術汲取了道家「物極必反」、「以靜制動」、「以柔克剛」、「後發制人」、「師法自然」等思想,作為武術技擊思想的指導原則,並追求一種「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李小龍語)的境界。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太極拳,它剛柔相濟、虛實相應、動靜相宜、開合有度、圓活順達,可以說與道家思想達到了高度契合的地步。

C. 道家思想及儒家思想對當代中國人的影響

一、道家思想的影響

1、道家主張要順應其發展規律,尊重自然界一切生物的自然屬性,讓其自然得到發展,不去人為的改造干擾。

現代的可持續發展觀,就是一種道家尊重自然的思想的一種延伸,一種具體化,把道家自然的思想實體化。當代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提出,正是以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為出發點,倡導人們更加熱愛自然、回歸自然,希望人與自然在和諧相處的環境中共同發展。

2、道家並不完全反對人有私利,但主張要適可而止。

道家的這種思想在現代解決人生問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上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人們要滿足慾望,是為了尋求幸福快樂。但是他們力求滿足的慾望太多,就得到相反的結果。此觀點直到當今社會還是很受用。

二、儒家思想的影響

1、儒家的道德倫理學說是儒家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形成及發展有其深遠影響。

「孝」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和特徵之一,同時也是儒家倫理思想中基本行為規范和重要道德范疇。在儒家道德體系中,孝悌是仁德的開始和基礎。儒家的眾多關於「孝」的論述,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在當今社會更發揚光大、代代相傳。

2、儒家的教育思想更多的是一種道德教育,對當代人的價值在於思想價值觀的修正。

「有教無類」的思想可以說是最早的平等教育主張。這種思想對於解決今天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脫節的問題應當有借鑒意義。

總之,道家人生哲學的差異和互補,迥異成趣,交相輝映,以其博大精深將永遠閃耀在中國傳統哲學燦爛的文化星空里,也將影響於當今乃至後世。

(3)道家思想對中國歷史的影響擴展閱讀

1、道家思想作為一個復雜的學說,自上古至今,已歷數千餘年,中間自然會經過許多發展的階段,出現許多不同的名稱,這是不言而喻的。在它的較早時期,按地域與時間則有鄭道家、晉道家、秦道家、楚道家、齊道家、戰國道家、先秦道家、原始道家等種種稱謂。

按方向則有北方道家與南方道家。從戰國末至秦漢是一大階段,當時人稱「刑 ( 形 ) 名法術之學」或「黃老道德之術」。到魏晉又是一大階段,史稱「玄風」、「玄學」。各階段之道家雖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但又都帶有自己的特點。道家思想,「皆仰取諸象於天,俯查諸度於地。」

效仿天地而為,行為方式則是「為無之事,行不言之教」。「與時遷變,應物變化」。後因側重點不同,而分化為不同派別,形成了多種派別。僅據《漢書.藝文志》載班固所推崇的史官道家流,就有37家,共993篇。然多經秦火,漢火,衣冠南渡亡佚。

2、儒家思想是中國文明史經歷了夏、商、周的近1700年之後,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創立。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在總結、概括和繼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親親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

東周時期,中國社會處於劃時代的歷史變革中,周王室衰微,諸侯坐大,維護封建宗法等級制度的「周禮」遭到極大破壞,諸侯爭霸,社會處於動盪之中。

這時候代表各階級利益的知識分子異常活躍,成為一支重要的社會力量,他們紛紛登上歷史舞台,著書立說,提出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的辦法,形成了諸子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

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墨家,他們各自為新興的地主階級設計了一套結束割據,實現統一的治國方案,為秦漢以後的社會治國思想的選擇奠定了基礎。

D. 道家思想對中華文化的影響

「小國寡民」「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不是政治主張,而是自然結果。內

道家主張無為容,它的政治主張就是沒有政治主張。
道家是徹底唯物主義,沒有主觀能動性,而是客觀能動性。

客觀能動性指人的客觀本能,如人的生存本能、記憶本能、學習本能、思考本能,利用這些本能認識並運用自然客觀規律,促進人的發展,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人的頭腦是大自然賦予人的一個強大的工具或特性,就如同大自然賦予熊之力量、豹之速度、虎之威猛、猴之靈巧,或牡丹之艷麗,蘭花之幽香。

E. 道家思想在中國古代歷史的地位 和影響

道家在哲學、政治、道德、人生觀、美學、宗教子各方面都對中國思想文化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道家在歷史上除了少數時期作為顯性文化存在, 而多數時期則已隱性文化在思怨文化史土起深層作用和影響, 它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之根抵具有深層意蘊的長久生命力。

從政治角度說, 道家對中國古代政治的影響也極為深遠而復雜。道家對政治的影響是雙重的。一方面, 它被統治者視為必不可缺的「 帝王南面之術」 , 努力修習; 另一方面它又被統治者視為異端, 加以歧視。這是因為道家本身就有兩大趨向迥異的流派的緣故。
從哲學角度說.道家對中國古代哲學影響極為深遠。這種影響從先秦就已開始。先秦時代的儒家和法家, 都受到過道家的影響。道家思想在哲學史上的影響, 還表現在許多哲學范疇的廣泛使用上。此外,先秦時的法家很多人都曾受道家影響, 像慎到、申不害、韓非等早年都曾學黃老, 法家本是一個現實功利性很強的學術流派, 他們的哲學基礎可以說全靠道家提供。
從道德角度說, 道家追求倫理道德的內在精神, 對後世的倫理思想史有非常深刻的影響。老子: 「 六親不和有孝慈, 國家昏亂有忠臣,』, 指出人為地提倡某種道德實際乃是這種道德已經淪喪的表現。要調整道德, 調整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 關鍵不在於形式上怎麼提倡, 而是要從人的心靈深處、感情深處解決問題。這一點, 倒與儒家創始人孔子有某種相似之處。
道家的人生觀對後世影響極為廣泛。歷史上那些志趣高遠, 淡薄名利, 胸襟開闊, 性情豁達, 對生活持樂觀態度, 在坎坷挫折面前談笑風生的人, 大多是受道家影響較深的人; 那些外似愚拙, 內藏機智, 寬容大度, 能藏垢納污,不患得患失,不寵辱若驚, 能剛能柔, 能進能退, 辦事穩重沉著, 富於彈性的人, 也多是受道家影響較深的人; 那些僵賽反俗, 不肯向權貴摧眉折腰, 對現實事事看不慣, 又不肯同當權者攜手共進, 只站在一旁冷眼觀看, 發表些充滿憤世嫉俗的高論, 做出些違背常情異事的人, 也往往是受道家影響較深的人;那些與世透巡, 和光同塵, 形如稿木, 心似死灰, 或遁跡山林, 情願薄食菲衣, 與鳥獸同群的人, 也可能是受道家影響較深的人。
道家對宗教的影響也極為深刻。許多學者都已指出, 佛教傳入之初, 人們都把它看成與黃老是同一物事。因為佛教作為外來宗教,不易被人理解, 佛教學者向人們傳播佛教教義, 也往往藉助道家的思想, 所以早期佛教徒中學《老》、《庄》的人特別多。佛教的發展歷程就是越來越中國化的歷程, 最後終於形成了所謂中國化的佛教。佛教的中國化有很多方面的內涵, 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吸收和融合是其主要內涵。而傳統文化中最容易與佛教溝通的是道家文化。

F. 道家思想對中國古代哪些文人有影響具體的詩歌創作之類的,最好詳細些

道家雖然學派上有所區別,但就其主旨來說是相通的:以「道」為本,自然無為。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老子曾在其著作中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強名之曰道。」。老子提出「道」是宇宙本源,也是統治宇宙中一切運動的法則。這一觀點被後來所有道家所有流派支持,成為道家最基礎核心。在各派之間對「道」的理解有一定差異,通過「道」的概念對世界萬物本源進行了第一次探討,開辟了中國討論形而上學傳統。
「道」與萬物的關系,就靜態而言,「道」是一切人、物共同存在的最終保證,是最高的價值,是終極性的價值根源。就動態而言,道是秩序的凝構及其動力,是「造化」或「造化力」,是使萬物得以相生、相續、轉化、發展的實現性原理。道家認為,天地萬物雖然形態各異,但其本源上相同,所謂「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因此,人們應充分認識並尊重自然界規律,讓宇宙萬物「自足其性」。個人與社會也是共生互存關系,修道不僅要「度己」,而且要「度人」,以各種適宜的方式,圖世界共同的利益。
「無為」被道家認為是「道」的重要特徵之一。其不是指不作為,而是指不經過深思熟慮,無目的地行為。「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道家認識到任何有目的的行為都可能使行為本身產生偏差。「六親不和有孝慈。」表述類似觀點的語句在道家的作品中隨處可見。根據處理問題不同,「無為」的態度既可用於政治,也可以用於修身。道家各派在堅持「無為」本質的前提中,通常給予了「無為」更豐富的內涵。
老子強調統治者必須重身,不迷名、貨。其後各個學派都提出輕物重身的觀點。而莊子,列子將「內聖」的觀點發揮到一個新的高度。

G. 道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有哪些

春秋時期,老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總結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道家完成系統的理論,標志著道家思想已經正式成型。對中華哲學、文學、科技、藝術、音樂、養生、宗教等等影響深遠。

李約瑟說:「中國人性格中有許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來源於道家思想。中國如果沒有道家思想,就像是一棵深根已經爛掉的大樹。」「道家思想乃是中國的科學和技術的根本」,「(道家哲學)對中國科學史是有著頭等重要性的」

有中華文化基石之稱的道家哲學思想,還通過儒學以及中國化之後的佛學而得以不同程度的體現。

道家以「道」為核心,認為大道無為、主張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剛柔並濟等政治、經濟、治國、軍事策略,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是「諸子百家」中一門極為重要的哲學流派,存在於中華各文化領域,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大量的中外學者開始注意到與吸取道家的積極思想,故學者說:「道家思想可以看為中國民族偉大的產物。是國民思想的中心,大有『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氣概。」

東漢末年道教以黃、老道家思想為理論根據,承襲春秋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衍化形成。

1、對中國傳統政治的影響。道家對中國傳統政治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道家黃老派的理論和實踐上。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競爭加劇。為了因應這種局勢,黃老道家首先提出了法、術、勢、利、力等概念,使先秦學術擺脫了理想主義的窠臼,開始走上了現實主義的道路。在此基礎上,黃老道家又提出了道生法的主張,不但解決了法律本身合法性的問題,還為道家治世開辟了道路。另外,黃老道家還提出了因天循道、守雌用雄、君逸臣勞、清靜無為、因俗簡禮、休養生息、依法治國、寬刑簡政、刑德並用、兼采百家等一系列的政治主張,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社會政治學的精華。從道家治國的實踐來看,不管是齊威王治下的齊國還是呂不韋執政時期的秦國,以及後來的文景之治,都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即使儒家思想取代了道家思想成為了國家的正統思想後,黃老道家的治國思想並沒有完全消失。大多數時候,統治者像漢宣帝說的那樣,是「霸王道雜用之」。即有時是「外儒內法」,有時是「外用儒術,內用黃老」,每當君權受到主客觀條件的部分限制時,黃老道家就會復活,並帶來經濟文化上的繁榮,中國歷史上的許多皇帝,如唐玄宗、宋徽宗、朱元璋、康熙等都曾註解過《道德經》,「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康乾盛世」,以及兩宋時期經濟文化的高度繁榮、今天改革開放的成就,都與黃老思想有密切關系,因此民間有「治世道,亂世佛,由治到亂是儒家」的說法。另外道家老莊派和楊朱派對中國傳統政治也有影響,他們代表著政治上的隱逸和出世傾向;使中國知識分子形成了一種政治上「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曠達態度。同時,老莊派桃花源的理想也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2、對傳統法律制度的影響。道家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支柱之一,曾以黃老道家的形式在先秦和西漢初期對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產生了很大影響,以至於後世有人用道法家稱呼黃老道家。儒家獨尊後,中國法律制度形成了外儒內法的格局,但道家思想所倡導的法之原則與精神,還是間接隱性地對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之格局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首先,道家以普遍的自然理性為准則,主張道法自然緣道生法,不但說明了法律合法性的來源,劃分了無道之法和有道之法的界限,還為道家治世鋪平了道路。並且對儒家法天和春秋決獄的思想也有一定影響。也對單純的依法治國是一個警示。其次, 道家提倡「無為」和「自然」,認為民間有自發形成自我約束規范的能力,並且認為這種以民情和天道為基礎形成的自然規范,遠比統治者煞費苦心設計的法律要明智得多。所以提倡因俗而治的法律原則。這一思想被歷代統治者所吸納,成為一項中國古代重要的法律原則。所以後世對少數民族的統治、民間的細作(如田土、婚姻等)均採取「因俗而治」的政策。最後,道家主張無為而治寬刑簡政,所以崇尚「簡、平」的法律審美觀。這一審美意趣也影響到了中國古代法律的審美傾向,最終上升到「法貴精當」、「寬嚴適中」等法律的實質美學,成為制定法律所遵循的基本審美原則,也成為衡量一個朝代法度優劣的標志。

3、對傳統軍事思想的影響。道家尤其是黃老道家,在致力於治身治國的同時,也對決定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戰爭給予了高度關注。所以《老子》、《黃帝四經》、《鶡冠子》、《文子》、《呂氏春秋》、《管子》、《淮南子》中均包括大量的軍事思想,這些軍事思想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第一,反戰論;第二,不得已而戰;第三,以奇用兵;第四,柔弱勝剛強。另外黃老道家普遍還有出「義兵」(即正義軍隊)的思想,而這些觀點和思想對中國傳統軍事思想有很大影響,以至於後世許多人將《老子》、《鶡冠子》當兵書看待,同時將張良、諸葛亮、劉基等具有相當軍事謀略的人當成了道家。

4、對傳統科學技術的影響。中國的傳統科學範式,始終在追求事物內在的道,而在道的追求中形成以道為核心,以天地人關系為主線,以自然為原則,以道、元氣、陰陽、有無、自化等為基本概念的有機科學思想體系。這種科學思想體系與以邏輯分析為核心的西方機械科學思想體系截然不同,卻與現代自組織化理論、復雜科學體系有許多相似之處。並對如何認識大自然、如何防止科學技術對人類的危害至今還有重大的參考價值而在這種有機的科學思想體系形成過程中,道家思想的影響最為突出,道家道教不僅嚴格區分了普通知識與技術知識的區別,還通過道進乎技」、「順應自然」、「以道馭術」、「悟性思維」等思想影響了後世中國的技術發展,同時還通過稷下道家、呂氏學派、淮南學派、道教組織等道家道教「科學共同體」對中國古代科技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所以英國學者李約瑟認為,「道家乃是中國的科學和技術的根本。」道家思想和這種有機科學思想體系的發展,一方面抑制了名家墨家思想中蘊含的以邏輯分析為核心的機械科學思想的發展,讓古代中國的科學理論水平遠不如古希臘,並讓中國在近代科學的發展中無所作為;另一方面卻使中國成為世界獨一無二的技術大國和技術強國。都江堰、長城、蘇州園林、絲綢、瓷器、風箱乃至鑽井等等,至今風采依舊,向人們述說著中國古代技術的輝煌。

5、對文學藝術的影響。道家思想尤其是道家老莊派對中國文學藝術的影響,超過了諸子百家,也超越了儒家思想和佛教思想,這種影響如此之大,至今仍然沒有過時,許多近現代文學藝術大家,如魯迅、郭沫若、胡適、周作人、林語堂、廢名、施蟄存、沈從文、汪曾祺、范曾、阿城、韓少功、閻連科、高行健等,都曾受過道家深刻的影響,其作品中也有濃厚的道家意味,以至於有人將高行健獲得諾貝爾獎文學獎看作是「莊子的凱旋」。綜合來看,道家對中國文學藝術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在審美觀上,道家主張道法自然,所以追求自然美就成為了中國文學藝術的最高境界。體現在文學創作上,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來雕飾」;體現在繪畫藝術上,就是水墨畫簡淡含蓄形神兼備的風格;體現在建築藝術上,就是私家園林「雖由人做,宛自天開」的意境;體現在音樂藝術上,就是古琴「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同時道家主張無為自化,得意忘言,所以也使文藝形成了虛實相生的審美追求。如建築的亭台樓閣:「江山無限境,都聚一亭中」、「惟有此亭無一物,坐觀萬景得天全」皆盡虛實之妙;詩中絕句「無字處皆其意」,追求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空白之美;中國畫也是多在一幅空虛的背景上「以一管之筆,擬太虛之體」、「無畫處皆成妙境」;書法上同樣講究「潛虛半腹」,「筆不周而意已周」。同時,由於道家思想與盛世關系密切,所以有助於增加文學藝術的豪氣,而在衰世中道家思想是文人的治療創傷的精神支柱,所以又造就了文學藝術曠達放逸的藝術風格。另外,道家主張高下相隨正反相倚,極大地影響了中國文學藝術的結構。如楷書的「逆鋒落筆」:「將欲順之,必故逆之;將欲落之,必故起之」;中國建築,尤其是園林,總愛追求一種欲顯先抑,欲直而曲,欲放先收的曲折反復之效果,小說戲曲的故事進程也多是如此:先是由合到分,然後中間經過無數的曲折,最後又由分到合,以大團圓作為結局。

6、其他影響。道家對中醫、傳統養生學、中華武術、茶道等也

中華文化之根

有巨大影響,自古以來就有「醫道相通」的說法。這種影響最早可以追溯到黃老道家的典籍——《黃帝內經》,它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後來的中醫學和養生學則在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礎上,吸收了《易經》和道教的諸多思想,以調陰陽,和氣血、保精神為原則,以望聞問切為診斷手段,以運用調神、導引吐納、四時調攝、風水環境、道樂書畫,茶養、食養、葯養、節欲、辟穀、食氣等多種方法。來調和陰陽、疏通氣血、培補精氣、鍛煉筋骨,頤養臟腑,調理肌膚。達到身心和諧健康的目的。至於中華武術,在形成的過程中也曾深受道家的影響,國際功夫大師李小龍,就曾在他的畢業論文中討論過道家思想與中華武術的緊密關系。具體來說,道家思想對中華武術的影響主要表現在「認識論」和「方法論」兩個方面,在認識論方面,武術汲取了道家哲學思想關於宇宙本源的「道論」、「氣論」及「天人合一」的觀點來解釋武術的本質。在方法論方面,武術汲取了道家「物極必反」、「以靜制動」、「以柔克剛」、「後發制人」、「師法自然」等思想,作為武術技擊思想的指導原則,並追求一種「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李小龍語)的境界。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太極拳,它剛柔相濟、虛實相應、動靜相宜、開合有度、圓活順達,可以說與道家思想達到了高度契合的地步。

H. 道家思想對中國古代哪些文人有影響

道家思想起源於春來秋末期,創始源人老聃。老聃姓李,名耳,史稱「老子」。老子的思想主張是"無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
世人所熟知的《飲酒二十首》《歸田園居五首》《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都有著道家的意味。如《飲酒》中陶潛自序「余閑居寡歡,兼比夜已長,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獨盡,忽焉復醉。既醉之後,輒題數句自娛。紙墨遂多,辭無詮次。聊命故人書之,以為歡笑爾。」
其中最令我們所做熟知的,就是被收錄進語文課本的《飲酒(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I. 道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道家哲學首先擺脫儒家社會哲學的進路,直接從天道運行的原理側面切入,開展了以自然義、中性義為主的"道"的哲學。天道運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學即在解明此一原理性內涵,而得以提出一個活潑自在的世界空間。透過對此一世界運行秩序之無定限、無執著的認識,道家哲學發展出迥然不同於儒家的社會哲學,社會只是一方存在的客體,在其中生存的人們,應有其獨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識型態的束縛。基本上道家哲學並不否定儒家的社會理想,但對於社會責任的態度並不先存立場,而能有更尊重人類自主性的態度與存在定位。
道家重視人性的自由與解放。解放 一方面是人的知識能力的解放, 另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前者提出了「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認識原理,後者提出了「謙」、「弱」、「柔」、「心齋」、「坐忘」、「化蝶」等的生活功夫來面對世界。
道家的社會哲學不是進取的,積極的,因為社會只是天道的過程,而不是目的本身。道家認為儒家的社會理想是合理的,但不是絕對的,因此基本上並不需要提出一套決定性的社會理想,因為天道變化,本身無所謂絕對的是非善惡之性能,因而道家強調得更多的是在社會中生存的智慧原理,而且這種智慧必須是能應在任何歷史情境的社會之中都行之有效的生存之道。也就因為道家的社會哲學不以自己發展規格為主,而強調應對的智慧,因此利於人們修養生息的需求,故而讓漢初的黃老之治有了實驗的理論基礎。同時也安定了千百年來中國士大夫失意於儒家本位的官場文化之後,也能有一廣大的心性世界以順遂人生。

道家思想還影響了宗教以及中醫的文化。

J. 道家思想對中國古代哪些文人有影響

道家提倡自然無為,提倡與自然和諧相處。道家先秦各學派中,雖然沒有儒家和墨家有那麼專多的門徒,地屬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隨著歷史的發展,道家思想以其獨有的宇宙、社會和人生領悟,在哲學思想上呈現出永恆的價值與生命力。

佛教傳入我國後,也受到了道家的影響,禪宗在諸多方面受到了莊子的啟發。西漢初年,漢文帝、漢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國,使人民從秦朝苛政中得以休養生息。歷史稱之為文景之治。

其後,儒家學者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並被後世帝王採納。道家從此成為非主流思想,宋朝以後程朱理學興起,獨立的道家思想基本上不復存在。

閱讀全文

與道家思想對中國歷史的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