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是京張鐵路填補了中國鐵路史上的空白,而不是唐胥鐵路
唐胥鐵路是中國自建的第一條鐵路,起自唐山,止於胥各庄(今河北省豐南區),長9.7公里回。現為北京至沈陽鐵路答的一段。於1881年5月開工興建,11月完工。軌距為1435毫米,採用每米重15公斤的鋼軌。唐胥鐵路建成後,清政府以機車行駛震及皇帝陵園為由,只准許以騾馬曳引車輛,所以被世人稱為「馬車鐵路」。直至1882年始改用機車牽引。這條鐵路有利於當時開平煤礦的煤運。1887年唐胥鐵路延修至蘆台,1888年展築至天津,全長130公里,命名為「津唐鐵路」。但是其設計者卻是英國工程師金達力。
京張鐵路起始自北京豐台柳村,經居庸關、八達嶺、河北的沙城、宣化至張家口。全長約200多千米。1905年9月開工修建,於1909年建成通車。是中國首條不使用外國資金及人員,由中國人自行建設完成,投入營運的干線鐵路。由當時的清政府委派詹天佑為京張鐵路局總工程師(後兼任京張鐵路局總辦)。 也就是完全的自主知識產權。
⑵ 古代的交通工具是怎麼樣的
獨木舟:交通工具的濫觴
早期的人類大多是沿河而居的,跟水打交道多了,便漸漸發現了水的浮力,一些輕的東西在水裡竟然不會下沉。為了適應捕魚和渡河的需要,人們便用簡單的工具創造了最早的水上工具一獨木舟。這個時候大概是石器時代。有的學者曾在丹麥馬格勒莫塞發現了一些古代的槳,經分析竟發現它們是公元前8000年左右的東西。在英國的約克郡,有人也從一個泥沿炭澤中發掘出了一支公元前7500年的木槳。這支槳一定是用來劃一種中間掏空的獨木舟的,其年代約為公元前6300年。在我國,1956年在浙江出土的古代木筏,據鑒定是4000年前舊石器時代的遺物。舟筏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史前,獨木舟的製造和應用,是人類歷史上的一件大事。有了獨木舟,人們的活動范圍擴大了,從此可跨越水域去開拓新的天地。
早期的獨木舟都很原始。原始人類將巨大樹干用火燒或用石斧加工成中空的獨木舟,雖然簡單,但可以做得相當大。在英國的林肯郡就發現一隻獨木舟,竟長達16米,寬1.5米。
筏與木船:現代船舶的雛形
製作獨木舟對缺乏先進工具的原始人來說,實在是太復雜了。人們又將樹干、竹竿、蘆葦等捆紮成筏,或用獸皮做成皮筏在水上浮行。筏相對獨木舟來說要穩當安全得多,並且取材方便,製造簡單。但是這種筏的性能也不大好,遇上激流則穩定性很差。人們又開始尋找方法找別的東西來代替。
進入青銅器時代,人們已經掌握了青銅器具,能夠比較輕易地將原木劈開成板來造木板船。考古學家們在考察古代木船時很驚異地發現這些船與現代的木船幾乎一模一樣:外面用木板平接或搭接成為船殼子,中間加上幾根橫木作為船的「肋骨」;為防止漏水,在木縫里則塞些麻布、油灰之類的東西,使其彌縫。由此看來古人造船的技術確是十分高明。
帆船:人類航運的一大進步
木船和筏航行時的動力一般是篙櫓或槳,但是用他們來行船並不令人滿意,既費力又沒效率。人們便尋找一種新的工具,這種工具就是帆。傳說有位巴比倫的英雄加麥西企圖飄洋過海時,遇到在死水處擺渡的艄公,艄公要他製作一根18英尺長的篙,可是可憐的加麥西發現,他就是把120根這么長的篙接起來也撐不到海底。怎麼辦?他發現海面上正颳起了風,於是他便脫掉了身上的衣服,舉起雙臂當作桅桿,扯起衣服作帆,站在船上隨風吹去。這個傳說說明人們已經認識到了可以借風行船,帆船於是也自然而然地出現了。
帆船的歷史大約有6000多年了。在埃及出土的一件公元前40闐年的陶器上便繪有最古的帆船的圖像:船的前端突出向上彎曲,船的前部有一個小方帆。不過這種船有個弊病就是只能利用順風,不能利用側旁吹過來的風。不過人畢竟是最聰明的,在漫長的歷史中,我們的祖先一步步地對帆船的結構和樣式作了改進,不斷提高帆船的性能。船造得越來越大,帆和桅桿越來越多,速度越來越快,水面上逐漸成了帆船的一統天下。從15~19世紀中葉,是帆船發展的鼎盛時期,15世紀初中國航海家鄭和遠航東非組成的龐大船隊便都是由帆船組成的。1492年哥倫布率領西班牙船隊到西印度群島時乘座的「聖瑪麗亞」號,就是一艘長28米,排水量約200噸的三桅帆船。在帆船發展史上,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臘古羅馬人,西北歐最優秀的航海民族維京人,以及中國人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帆船發展的最後一個頂峰是19世紀中葉美國的飛剪式快速帆船,在此之後,蒸汽輪船興起,帆船便漸漸沒落了。
輪子:人類最偉大的發明
在遠古時代,人們採集和狩獵所得的收獲物必須搬運,陸上最早的運輸工具是木棒,或者由兩人抬,或一人扛。在考古發掘出來的約5000年前蘇美爾人的石雕上,就刻有兩人用一根木棒抬死鹿的圖像。後來人們又改用橇,這種橇其實也就是一種在地面上滑動拖曳的木板。這種橇的摩擦阻力很大,並且由於路面不平整往往造成很多不方便。於是人們便又在木板底下安放圓木,讓橇在上面滾動,便大大減少了阻力。可是這種方法也很費力,常常要邊拉橇邊放圓木,人們又想出一個方法,將圓木固定在橇底下,省卻了許多麻煩。這種固定在橇底下的圓木便是以後輪的雛形。
不要小看這個發明,誇張地講,輪改造了整個人類的歷史,因為輪不僅僅用在運輸上,而且用在科技的許多領域,例如,機械中缺少了圓形的齒輪,肯定成不了機器。輪的出現,將人類的交通事業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蘇美爾人和中國人的車
許多學者認為:車是蘇美爾人在公元前35世紀首創的。從圓木滾子分出軸和輪兩部分,既是橇進一步形成車的過程,也是橇和車的明顯的區分,蘇美爾人正是首先完成了這一步。我國也是歷史上最早使用車的國家。相傳在4600年前黃帝大戰蚩尤時就出現了車。大約4000年前,一個名叫薛的部落以造車聞名於世。中國的許多古書中都記載了奚仲造車的故事,在我國歷史博物館中,現在還陳列著一個商代車的模型,這是一輛精緻的兩輪車,有一轅、一衡、兩軛、一輿,從結構上講十分完整,體現了中華民族當時造車技術的高度水平。
古代中國的造車技術,一直都比西方人先進。在中國的周代,便開始用油脂作為車輛的潤滑劑,中國漢代就出現了四輪車,比西方早了一個多世紀。在東漢和三國時期出現了一種經濟又實用的運輸工具——獨輪車。這種車現在還能見到,其優點是輕、小,不佔空間,什麼路都能走,特別適宜於羊腸小道。《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六齣祁山時,蒲元造了「木牛」為蜀軍運送糧食。據許多學者考證,這種「木牛」就是一種獨輪車。中國古代還有張衡發明的自動記路程的記里鼓車、三國時代馬鈞發明的指南車、八輪車、十二輪車,等等。中國古代車的發展早已成了中國文化最具魅力的部分之一。
駕馬服牛:馬車的興衰
車最早是由人來推挽的。當人們已經能夠馴服牛、馬等牲畜後,人們又用牲畜來牽引。畜力車比人力車載運能力大,而且速度也快,行駛里程也更遠。單駕兩輪車是畜力車的最初韻形式,但後來就用兩匹或四匹馬駕車和牽引。駕車的馬稱為服馬,而在兩側同牽引的則是驂馬。而古代埃及,則又發明了一種軛,將軛加在牲畜肩上,通過製成弓形的部分和加上墊子減輕繩索的壓力。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馬車逐漸成為陸地上使用最多的交通工具。在戰爭中,馬車還成為一種強有力的武器,以其快速、沖擊力強而成為諸兵種中的王牌之師,在中國的商周時代,一國的軍事實力甚至還要以戰斗馬車的數量來衡量。
在歐洲,羅馬帝國普遍採用馬車來運送郵件。隨著商業的發展和馬車道路逐漸發展,陸上的交通運輸任務幾乎都由馬車來承擔。歐洲中死紀,19世紀,馬車的運用已十分普遍,到了20世紀,馬車改變以往的木鐵結構,採用橡膠輪胎和滾珠軸承,同近代運輸工具鐵路列車和汽車並存。但後來馬車的長途運輸,逐漸為鐵路運輸所取代,陸上短途運輸也遇到了汽車強有力的競爭。馬車便逐漸退出歷史舞台了。
中國特產:抬轎
轎是由人前後相抬的一種工具。在西方載人行走的工具一般是馬車,而在中國,轎卻成了最基本的交通工具,這種工具的動力是人,因而往往只有那些有錢有勢的人才能夠雇得起人抬轎。在中國,轎成了人們身份和地位的象徵。
轎的構造很簡單。簡陋的兩根竹桿加一床涼椅就是一抬;復雜的,用布、木板作一個漂亮的木籠,配上凳子讓人坐。轎的構造簡單,可是規則倒挺多的,比如說抬轎的人數越多,越能顯示乘轎者身份的越尊貴,皇帝的轎子沒有定數,有時十二抬,有時十六抬,前呼後擁的。
轎子的來歷已不可考,不過一般認為這種工具可能是從山鄉里產生的。上山爬坡,極為不便,一些腳力不夠的人尤其如此,於是便僱人抬上去。這種形式傳到城市就演變成轎子了。
⑶ 簡答題何謂馬車鐵路
1881年,中國的第一條鐵路誕生了,他就是唐胥鐵路,同時還使用了第一台國產專蒸汽機車頭[龍號]。但屬通車沒多久,清廷就以[機車直駛,振動東陵,破壞龍脈,且噴出黑煙 ,有傷禾稼]為由,下令禁止使用機車頭,換之以騾馬托載,時人稱為[馬車鐵路]。
中國自建的第一條鐵路,起自唐山,止於胥各庄(今河北省唐山市豐南區),長9.7公里。現為北京至沈陽鐵路的一段。於1881年5月開工興建,11月完工。軌距為1435毫米,採用每米重15公斤的鋼軌。唐胥鐵路建成伊始,清政府以機車行駛震及皇帝陵園為由,只准許以騾、馬曳引車輛,次年(1882年)改用機車牽引。這條鐵路有利於當時開平煤礦的煤運。1887年唐胥鐵路延修至蘆台,1888年展築至天津,全長130公里,命名為「津唐鐵路」。
⑷ 求知中國馬車作為交通工具的歷史
馬車 - 中國馬車
安陽殷墟的考古發掘表明,中國在商代晚期已使用雙輪馬車。中國馬車的起源一直是頗受關注卻又懸而未決的問題。對此,學術界爭論不休。中國學者有的持「馬車中國本土獨立起源說」,有的則持「外來說」,認為中國馬車是來源於中西亞或歐亞草原的。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觀點是:起源於公元前30世紀中期的西亞兩河流域蘇美爾人的馬車,在商代晚期時輾轉傳入中國。
馬車游園
中國古代的馬車用於戰斗之中。一般為獨輈(轅)、兩輪、方形車輿(車箱),駕四匹馬或兩匹馬。車上有甲士三人,中間一人為驅車手,左右兩人負責搏殺。其種類很多,有輕車、沖車和戊車等。戰車最早在夏王啟指揮的甘之戰中使用。以後戰爭規模越來越大,戰車成為戰爭的主力和衡量一個國家實力的標准,到春秋時出現了「千乘之國」、「萬乘之國」。到了漢代,隨著騎兵的興起,戰車逐漸退出了戰爭舞台。1980年陝西臨潼秦始皇陵西側出土了一前一後縱置的兩輛大型彩繪銅車。前面的一號車為雙輪、單轅結構,前駕四馬,車輿為橫長方形,寬126厘米,進深70厘米,前面與兩側有車欄,後面留門以備上下。車輿右側置一面盾牌,車輿前掛有一件銅弩和銅鏃。車上立一圓傘,傘下站立一名高91厘米的銅御官俑。其名叫立車,又叫戎車、高車,乘車時立於車上。
馬車 - 馬車速度
馬車的速度取決於馬的速度,馬越好車速越快,一般是一小時近20公里。一般馬車一天200多公里。但當有急事,並在驛站不停換好馬晝夜行駛的話,最快一天可跑1000多公里。馬跑的時速約20公里,最快時速可達60公里,可連續奔跑100公里,具有名副其實的「馬力」。
馬車 - 馬車賽
馬車賽,
古制車輪
馬術運動比賽項目之一,主要有:四輪馬車賽和輕駕車賽(二輪馬車賽。)四輪馬車賽是國際馬術比賽項目,主要包括三類比賽:(1)馭駕調整測驗。是針對馬匹、挽具、車輛出場的動態儀表,運動的姿勢,馬匹步態的自由規范,動作的協調、輕盈、均勻及軀體的沖動感以及騎手的駕車方式和車馬的調度所進行的比賽。(2)馬車馬拉松賽。針對馬的耐力和適應能力,馬的步調和馭手的指揮調動能力等所進行的比賽。(3)駕車通過障礙賽。針對馭手的技術水平和競技狀態以及馬匹在馬拉松賽後的適應能力和服從程度進行的比賽。①類和③類比賽在馬場進行。②類在具有天然和人工障礙的分段道路上進行。輕駕車賽是騎手駕兩輪輕馬車在橢圓形跑道上進行的速度比賽,比賽所用步法為快步或對側步。
⑸ 中國馬車歷史
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
⑹ 清朝唐胥鐵路為什麼又叫馬車鐵路
1879年,為了方便運煤,在李鴻章的周旋下,清政府勉強同意將鐵路修到胥版各庄。1881年9月,一條權長約10千米,從唐山到胥各庄的鐵路修好了。有了鐵路,但沒有火車頭怎麼能行呢?於是鐵路技術人員自己動手,設計並製造了一台蒸汽機車。火車頭造好後,工人們在車頭兩側畫上了兩條金龍,稱之為「龍」號機車。可笑的是,火車沒跑幾天,就被愚蠢的大臣叫停了。原來他們是怕火車吵到清東陵的祖先,所以禁止在鐵路上跑火車,只允許使用騾或馬拖拉煤車。後來人們給這條只能用騾或馬拉車的鐵路起了個名字,叫作「馬車鐵路」。
⑺ 鐵路在中國的出現,有怎樣的歷史積極意義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條鐵路——京郊鐵路
1865年英商在北京城外修造了一條長約千米0.5的小鐵路,試行小火車,由於時人不料北京人視之為"怪物",喧嘩若狂,慈禧急忙飭令步軍衙門拆卸,成為鐵路史上一大笑料。此事,在李岳瑞的《春冰室野乘》,有記:「同治四年七月,英人杜蘭德,以小鐵路一條,長可里許,敷於京師永定門外平地,以小汽車駛其上,迅疾如飛。京師人詫所未聞,駭為妖物,舉國若狂,幾至大變。旋經步軍統領衙門飭令拆卸,群疑始息。此事更在凇滬行車以前,可為鐵路輸入吾國之權輿。」
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營業鐵路——吳淞鐵路
1874年12月,英國人不顧清政府的反對,在上海擅自修築了吳淞鐵路,這是中國境內第一條用於營運的鐵路。吳淞鐵路從上海起到吳淞鎮止,長14.5公里,軌距762毫米,軌重每米13公斤。不過,這條鐵路畢竟是西洋人強行修造的,事先沒有得到清政府的同意,一些自感土地權利受到損害的沿途農民,不時與鐵路公司發生沖突。1876年火車通行,不久,軋死一名中國人,民情激憤,強行阻止火車行駛。10月,清政府與英國訂立了《收贖吳淞鐵路條款》,以 285,000兩白銀贖回鐵路,並於1877年10月全部拆毀,將鐵軌拋入大海。
中國人自修第一條的鐵路——台灣基隆礦區鐵路
1877年,洋務派大員福建巡撫丁日昌在台灣基隆煤礦的老寮坑礦地至濱海泊船處,自行修建台灣基隆礦區鐵路,開創了我國自行修築鐵路先河。唐廷樞雲:「若煤鐵並運,即須自築鐵路,方可大見利益。是台北礦務,煤井未開,鐵路先已築成,正此之謂」。
中國人自辦的第一個鐵路公司——開平鐵路公司
1881年中國人建成自己修築的另一條鐵路——唐胥鐵路。該鐵路自唐山起至胥各庄(今豐南縣)止,全長9.7公里。採用1.435毫米的軌距和每米15公斤的鋼軌。這條鐵路是為了開發開平煤礦,在清政府洋務派主持下,由開平礦務局負責集資修建。1886年,成立開平鐵路公司,收買唐胥鐵路後開始展築,並獨立經營鐵路業務。開平鐵路公司是中國自辦的第一個鐵路公司。1887年,唐胥鐵路展築至蘆台,1888年展築至天津,1894年天津至山海關間通車,改稱津榆鐵路。
中國歷史上第一條運客的鐵路——台灣基新鐵路
劉銘傳於1887年奏准修建台灣省鐵路。線路以台北為中心,向東到基隆港,向西南到新竹,分別於1891年和1893年建成,兩段共長約107公里,軌距 1,067毫米,軌重每米18公斤。這是中國第一條官辦且運客的鐵路。
中國第一條自行設計和建造的鐵路——京張鐵路
京張鐵路是詹天佑主持並勝利建成的聯結北京和張家口的一條鐵路,是完全由中國自己籌資、勘測、設計、施工建造的鐵路,全長200多公里。京張鐵路1905 年9月動工,1909年8月建成。京張鐵路是中國人自行設計和施工的第一條鐵路干線,是中國鐵路工程技術的創舉。
⑻ 中國馬車的起源
來源:新華網
偃師二里頭遺址夏代車轍的發現,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一個話題再度被提及:中國古代馬車起源何處?
安陽殷墟的考古發掘表明,我國在商代晚期已使用雙輪馬車。中國馬車的起源一直是頗受關注卻又懸而未決的問題。對此,國內外學術界爭論不休。國內學者有的持「馬車中國本土獨立起源說」,有的則持「外來說」,認為中國馬車是來源於中西亞或歐亞草原的。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觀點是:起源於公元前30世紀中期的西亞兩河流域蘇美爾人的馬車,在商代晚期時輾轉傳入我國。
關於車子在我國的發明與使用,古代文獻多有記載。有黃帝、夏禹或夏禹時的奚仲發明車的說法。還有的文獻記述夏啟曾動用戰車征伐有扈氏,商湯伐夏桀時也曾動用了不少戰車,甚至夏代已有了管理車政的官吏車正等等。如果這些記載屬實,夏代的車子及用車制度已相當發達,但直至目前,尚未找到考古學證據。
在以往的考古工作中,商代早期都城遺址鄭州商城曾發現鑄造車用青銅配件的陶范,在與此同期的偃師商城也曾發掘出車用青銅配件。這些都說明我國在商代晚期之前,不僅有車,而且車上已使用了青銅配件。偃師商城車轍發現後,主持過偃師商城發掘工作的杜金鵬、王學榮曾撰文認為由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看,顯然不宜將晚商馬車之源頭直接追尋到西亞去。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工作隊隊長許宏博士認為,二里頭遺址發現了車轍,可以肯定地說,中國用車的傳統早在殷墟以前數百年就已出現了。二里頭和偃師商城發現的車轍特徵較為接近,形體較小,與安陽殷墟發現的馬車有很大的區別。二里頭時期,是人力駕車還是使用牲畜駕車,使用什麼牲畜駕車,都有待將來的考古發現去證實。另外,在中國晚商以前的遺址中也罕見馬的骨骸。因此,我國商代晚期以馬駕車的習俗,目前尚未在考古學上找到其當地的源頭,晚商時期馬車的起源仍然是待解之謎。
⑼ 中國古代馬車為最重要的交通工具,馬車是怎麼退出歷史舞台的
馬車退出中國的歷史舞台是因為有了更加好的交通工具。在我們國家,馬車的使用具有悠久的歷史,一直到近代,我們國家都還在使用馬車,但是到了近代以後,馬車就逐漸的消失在了歷史當中,到了現在基本上已經沒有了馬車,有的馬車也只是很多地方旅遊的特色節目,今天就讓我們探討一下馬車為什麼會消失在我們的歷史當中。
所以說馬車的消失反映的是時代的前進,隨著人們的科學技術越來越高,可能未來汽車都不會使用了,更何況是最開始的馬車,馬車和現在的交通工具相比,完全就沒有可比性,因此馬車的消失是因為時代和科技的進步導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