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擴張主義歷史

中國擴張主義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24 08:16:21

Ⅰ 許烺光1979年的論文《中國擴張主義的神話》

(1)聯系工作實際
選題要結合我國行政管理實踐(特別是自身工作實際),提倡選專擇應用性較強的課屬題,特別鼓勵結合當前社會實踐亟待解決的實際問題進行研究。建議立足於本地甚至是本單位的工作進行選題。選題時可以考慮選些與自己工作有關的論題,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使自己的實踐工作經驗上升為理論,或者以自己通過大學學習所掌握到的理論去分析和解決一些引起實際工作問題。
(2)選題適當
所謂選題要適當,就是指如何掌握好論題的廣度與深度。
(3)選題要新意
所謂要有新意,就是要從自己已經掌握的理論知識出發,在研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善於發現新問題,敢於提出前人沒有提出過的,或者雖已提出來,但尚未得到定論或者未完全解決的問題。只要自己的論文觀點正確鮮明,材料真實充分,論證深刻有力,也可能填補我國理論界對某些方面研究的空白,或者對以前有關學說的不足進行補充、深化和修正。這樣,也就使論文具有新意,具有獨創性。

Ⅱ 為什麼中世紀時期被稱為擴張主義的中世紀

中世紀
中世紀史也叫中古史,指的是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這一時期的歷史.封建制度的形成、發展和解體是這一時期歐洲歷史的主線.但是世界各國封建社會的發展是不平衡的,當西歐在5世紀剛剛進入封建社會的時候,中國已經走完了約1000年封建社會的歷程.
在歐洲的封建社會里,國王、貴族和騎土等大大小小的封建主構成了金字塔般的等級制度,但是他們的權力和義務都是有限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這種復雜的等級關系使得歐洲封建國家長期處在割據狀態,和東方中國「普天之下,莫非王上;率土之濱,莫非王巨」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君主專制大不一樣.各國統治者仍不斷進行戰爭,相互搶掠吞並,許多國家一直沒有出現統一的穩固政權.封建地主憑借土地所有權和政權對農民進行剝削.在歐洲,基督教會已成為封建統治工具,他們和世俗封建主共同維護封建制度.農民和農奴的勞動被封建主以勞役、實物地租、名目繁多的捐稅和教會「什一稅」等形式侵吞.農民的反抗持續不斷,但是起義的規模一般比較小,沒有像中國那樣發生過多次推翻了一個王朝的大規模農民戰爭.
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封建經濟主要是以一家一戶農民為基本生產單位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農民由於可以擁有一些基本的生產、生活資料,可以獲得一定的勞動產品,因此,勞動積極性比奴隸高得多.中世紀時代鐵制工具早已普及,再加上生產技術不斷進步,使社會財富大大豐富起來,並且促進了商業的發展.14、15世紀在地中海沿海地區,商品經濟發達的城市出現了專門從事商品生產的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中國在16、17世紀,在江南一帶城市中也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在封建生產關系中滋生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說明封建社會已經走到它的盡頭.從那時候起,歐洲一些國家的資本主義興起已形成一個不可逆轉的勢頭.

Ⅲ 急急急急急急急呀!!! 高中歷史.目前中國擴張論和中國威脅論盛行的原因.

蘇聯解體後中國是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中西意識形態、社會制度對立;改革開放內後,中國快速發容展,西方國家擔心中國威脅其利益/安全;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依然存在。 謝謝採納,小兵歷史老師很樂意為您服務,可追問/長期提問

Ⅳ 工業革命以後資本主義列強的全球擴張的歷史必然性,這種擴張如何使中國逐步淪

工業革命後資本主義列強全球擴張的歷史必然性是生產力發展,需要市場,必須對外擴張,這種擴張使列強覬覦中國廣大市場,最終打開中國國門。

Ⅳ 結合世界歷史的殖民擴張,聯系中國歷史,總結一下英,法德俄日美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中國的侵略擴張史實。

一、中英《南京條約》及附件
1.中英《南京條約》
《南京條約》共13款,其主要內容如下:
(1)割讓香港島。
(2)賠款2100萬銀元。
(3)五口通商。
(4)協定關稅。
2.中英《南京條約》附件
為了議定開口通商後的關稅稅率和其他有關問題,1843年10月,英國又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又稱《五口通商附粘善後條款》),作為《南京條約》的附件。其主要內容如下:
(1)低關稅率。
(2)領事裁判權。
(3)片面最惠國待遇。
(4)英國人可在通商口岸租賃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
二、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
1.中美《望廈條約》
清政府派耆英與顧盛於1844年7月在澳門附近的望廈村簽訂。主要內容是:
(1)使美國享有英國在《南京條約》及其附件中取得的除割地、賠款外的一切特權。
(2)美國兵船可任意進入中國各通商口岸「巡查貿易」。
(3)美國人在通商口岸「開設醫院,建立教堂」,從而便利了美國對中國進行文化侵略。
2.中法《黃埔條約》
繼美國之後,1844年10月,法國也派特使強迫清政府在停泊於黃埔的一艘法國兵艦上簽訂了中法《黃埔條約》。《黃埔條約》使法國除享有美國在《望廈條約》中取得的一切特權外,又增加了法國在通商口岸建造教堂及墳地,中國還要予以保護的條款。
三、《天津條約》
1858年6月,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清政府被迫先後與俄國、美國、英國和法國簽訂《天津條約》。俄在條約中取得了沿海通商、內地傳教、領事裁判權和片面最惠國待遇等一系列特權。美國也攫取了許多特權。
英法《天津條約》主要內容有:
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增開牛庄(後改為營口)、登州(後改煙台)、台灣(後定為台南)、淡水、潮州(後改為汕頭)、瓊州、漢口、九江、南京、鎮江為通商口岸;英法等國人可往內地旅遊、通商、自由傳教;外國船舶可在長江各口岸往來;修改稅則,減輕商船噸稅,對英賠款銀400萬兩,對法賠款銀200萬兩。
11月,桂良等在上海又同英法美三國簽訂《通商章程善後條款》,規定:鴉片貿易合法化;中國海關由英國人「幫辦稅務」;海關對進出口貨物按照時價值百抽五征稅;洋貨運銷內地,只納按照價值2.5%的子口稅外,免徵一切內地稅。
四、中英、中法《北京條約》
1860年10月清政府同英法在北京簽訂《北京條約》。主要內容是:承認《天津條約》完全有效;增開天津為商埠;准許英法招募華工出國;割讓九龍司地方給英國;退還以前沒收的天主教堂資產,法國傳教士在各省租買田地,建造自便;賠款英法軍費各增至800萬兩,恤金英國50萬兩,法國20萬兩。
這些不平等條款使中國的主權遭到進一步破壞,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了。
五、《中法和約》(又稱《中法新約》)
1885正當抗法戰爭大獲全勝的時候,清政府卻於4月7日下令停戰撤兵。6月9日,李鴻章在天津與法國訂立《中法和約》(又稱《中法新約》),中法戰爭結束。和約的主要內容是:
中國承認越南是法國的保護國;中法兩國派員會同勘定中國和越南北圻邊界;同意在雲南、廣西兩省的中越邊界指定兩處開埠通商;中國今後修鐵路,應與法國商辦。從此,法國侵略勢力伸進我國雲南和廣西,大大加深了我國西南邊疆的危機。這正是:法國不勝而勝,中國不敗而敗。
六、中英《煙台條約》與《藏印條約》《藏印續約》
1876年9月,清政府於派李鴻章與英方代表威妥瑪簽訂了中英《煙台條約》和《入藏探路專條》。中英《煙台條約》,除了有關「馬嘉理事件」的「撫恤」、「賠款」、「懲凶」、「道歉」等條文外,還有另外幾項重要內容:開放宜昌、蕪湖、溫州、北海四處為通商口岸;擴大領事裁判權;減免子口稅;准許英國人在內地「探路」。
《煙台條約》簽訂後,英國一再派人企圖入侵西藏。1890年和1893年,中英先後簽訂《藏印條約》與《藏印續約》,承認錫金歸英國保護,開放亞東為商埠,英國在亞東享有治外法權以及進口「貨物」五年不納稅等特權。從此,英國勢力伸進了西藏,這為以後進一步侵略西藏提供了便利條件。
七、中日《馬關條約》
清政府在甲午戰爭中戰敗後,被迫於1895年4月17日在馬關簽訂《馬關條約》。《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有:
中國承認朝鮮完全「獨立自主」,實質是要中國承認日本對朝鮮的完全控制;中國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及所有附屬島嶼和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白銀2億兩;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日船可以沿內河駛入上述各口;日本可在中國通商口岸任意設立工廠,產品運銷內地只按進口貨納稅,並准在內地設棧寄存。
《馬關條約》是日本在西方列強的支持下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也是自《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喪權辱國條約。它給中國社會造成了極其嚴重的危害,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八、《辛丑條約》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與俄、美、英、法、德、日、意、奧、西、比、荷等11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辛丑條約》共12款,另有19個附件,主要內容有:
(1)向各國賠款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年息4厘,本息共計9.8億多兩,以海關稅、常關稅和鹽稅做擔保。
(2)將北京東交民巷劃為「使館區」,允許各國派兵把守,中國人則不準居住。
(3)大沽炮台及北京到大沽沿路的所有炮台一律拆除;准許各國在北京及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的12個戰略要地駐軍。
(4)要懲辦在義和團運動中和帝國主義做對的官吏,永遠禁止中國人民成立或參加任何反帝組織,違者處死。各省官員對所屬省內發生的反帝事件,「必須立即彈壓懲辦」,否則,該官員即行革職;永不敘用。
(5)改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首,以辦理今後對外事宜。
《辛丑條約》是帝國主義強加給中國的又一個極其嚴重的不平等條約,標志著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Ⅵ 資本主義擴張經歷了哪幾個階段其文化擴張的表現形式和動力機制又是什麼

資本主義擴張的歷史比較久。可以遠溯至資本主義萌芽產生之初。在15、16世紀,資本主義萌芽在地中海沿岸的熱那亞等地出現後,資本主義便開始了自己的擴張歷史。當時由於資本主義萌芽剛剛出現,力量比較弱小,而且主要表現為商業資本和高利貸資本,所以,當時的資本擴張主要表現在壟斷商道,和高利貸擴張,而在文化方面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文化擴張。
在17、18世紀,歐洲主要國家的資本主義發展已經初具規模。過去佔主導地位的商業資本已經不再是一枝獨秀,資本主義手工工場,越來越多的出現。當時的資本主義擴張,主要是海外市場的爭奪,也就是原料和市場的爭奪,進行資本主義原始積累。主要表現在爭奪殖民地,努力貿易等等。當時的資產階級主要還是依附在封建王權之下,其海外擴張的主導思想還是前一個階段的重商主義。文化擴張方面也不是很強,最多的表現是傳教。
工業革命後,資本主義在歐美主要國家已經基本確立。這時的擴張主要是產品的輸出、對原料的掠奪和殖民地的爭奪。而且資本主義價值觀念也已經基本成型,這時的文化擴張不僅是簡單的傳教,還包括對外宣傳資產階級價值觀念和推行殖民主義奴化教育等,但是並不重要。這時的擴張以武力侵略的直接掠奪為主。
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後,資本主義國家隊殖民地的掠奪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這是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已經把過去的產品輸出變為資本輸出。同時,在殖民地半殖民地以自己的文化培養符合自己需要的代言人。這時的擴張是經濟上資本輸出,爭執上操控弱小國家內政,文化上推行培養自己代言人的奴化教育,軍事上以武裝侵略為主的階段。但是直接掠奪的手段仍然佔主要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紛紛獨立,打破了帝國主義傳統的世界秩序。直接的武力掠奪和赤裸裸的不平等條約等形式已經行不通了。這時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行的主要是經濟、文化方面的擴張,即建立自己主導並對自己有利的經濟秩序,推廣自己那一套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是中小國家在自己的框架內,按照自己規定的方式與自己交往,以獲得最大利益。也就是我們常見的對富國有利的各種經貿協定,大國強行推行自己的民主政治,同時吸引外國留學生,培植符合大國利益的代言人,對外輸出自己的文化,以強勢文化打壓弱勢文化。
這個問題很復雜,所以,答案也難以一言以蔽之。

Ⅶ 知乎 為什麼 中國 擴張 歷史

1、秦始皇時期
前年--前213年,秦始皇遣將軍蒙恬率軍北擊匈奴,北渡黃河河套,進攻縱深達到今天的陰山河套以北,戈壁以南,秦大勝匈奴後,置九原郡,治所在今天的包頭。從此,黃河河套地區,永歸中國。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隨後蒙恬在燕、趙、秦長城基礎上,修築了萬里長城,成為了此後2000年中國農業文明地域的基本邊界。
2、漢武帝時期
漢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漢車騎將軍衛青發動了進攻匈奴的河套戰役。大破匈奴,收復了被匈奴佔領的河套地區,漢武帝在河套建朔方郡,並建重鎮朔方城。再次確認了中國對於河套地區的統治。
3、漢武帝時期
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驃騎將軍霍去病在河西走廊地區發動了兩次河西戰役,大破匈奴,一舉佔領匈奴最後的一塊膏腴之地--河西走廊,使匈奴人哀嘆:「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漢武帝在河西置張掖郡,並在今天的敦煌以西沙漠邊緣建長城和玉門關和陽關兩座雄關。從此河西走廊永歸中國,只是在唐中期後被吐蕃占據,明代退縮進了嘉峪關。對河西走廊的征服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征服,從此中國打開了中亞的大門。
4、漢武帝時期
漢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衛青,霍去病兩路並發,發動了目的在於征服匈奴的漠北戰役。衛青進攻縱深達到今天蒙古的杭愛山,小破匈奴。霍去病一路,覓得匈奴主力,大獲全勝。封狼居胥,並一直追擊匈奴殘部到了翰海(今天俄羅斯貝加爾湖)。這是中國中央政府軍隊空前絕後的大遠征。本次戰役對擴張來說,意義並不顯著,漢無法長久佔領漠北的土地,漢軍退軍後,並沒有在那裡建行政建制,匈奴很快就重占漠北。
5、漢武帝時期
漢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漢伏波將軍路博德在番禺大破南越,滅南越,置南海(治所在今天廣州),交趾(治所在今天河內)等九郡,從此華南和越南北部納入中國版圖。(秦始皇首先開發五嶺之南,並置三郡,但南越很快獨立。)
6、漢武帝時期
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漢樓船將軍楊仆、左將軍荀彘分率水陸軍兩路進擊衛氏朝鮮,前108年,衛氏朝鮮降。漢置遼東郡(今天遼東半島),玄菟郡(今遼寧東北,北朝鮮),樂郎郡(今平壤),真番郡(今韓國北部),臨屯郡(今韓國東北)五郡,充分說明了遼東和朝鮮半島北部自古以來是中國的領土。
漢武帝對中國版圖的貢獻,在中國歷史上無人能出其右,他鞏固了河套,向北向西佔領了漠南,河西走廊,青海。向南納入了華南,越南北部,開發了西南。向東佔領了遼東和朝鮮北部。在這些新征服的領土中,除了朝鮮北部和越南北部,都成為了中華版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7、漢和帝時期
東漢永元元年(89年),竇憲、耿秉,分三路進擊,大破北匈奴於稽落山。登燕然山(今蒙占杭愛山)刻石記功而還。東漢對北匈奴的攻擊十分堅決,但中國歷代實在無法佔領漠北之地,所以對領土擴張並無多大幫助。東漢擊破北匈奴,反而為鮮卑的發展提供空間,使鮮卑成為此後中國的大患。
8、漢明帝時期
東漢明帝永平十六年(73年)至和帝永元六年(94年),東漢假司馬班超率特種部隊,縱橫西域,西域50餘國均納質歸附,其子班勇繼為西域長使,父子兩代使西域在東漢朝後對中國中央政府長期處於臣服狀態。雖然沒有正式將西域收歸中國,但確認了西域在歷史上的中華屬國地位,這為此後西域納入中國版圖提供了歷史和理論的依據。
9、漢獻帝時期
東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年),丞相曹操在白狼山(今遼寧內蒙邊界的遼西地區)殲滅烏桓主力和袁尚、袁熙殘余勢力。遼西地區,正式納入中國版圖。
10、三國時期
三國蜀後主建興三年(225年),蜀丞相諸葛亮平定南中(今雲南、貴州及四川西南部地區)。建永昌郡(治所在今雲南保山),從此雲貴高原納入中國版圖。
11、唐太宗時期
唐太宗貞觀三年(629年),兵部尚書李靖率軍反擊東突厥,大破東突厥,俘頡利可汗,滅東突厥。建安北都護府。將漠北納入中國版圖,但中國對漠北的征服始終無法鞏固,50年後,突厥復叛。
12、唐太宗時期
唐太宗貞觀九年(635年),西海道行軍大總管李靖率軍在柏海(今青海黃河源頭的鄂陵湖和扎陵湖)大破吐谷渾部,吐谷渾慕容順率部歸唐,被封為可汗、西平郡王,吐谷渾成為唐朝屬國。
13、唐高宗時期
唐高宗顯慶二年(657年),右屯衛將軍蘇定方率軍進攻西突厥沙缽羅可汗部,在金牙山(今中亞塔什干),大破西突厥沙缽羅可汗。滅亡西突厥,唐在西突厥故地設置漾池、昆陵二都護府,以突厥血統唐將阿史那步真、阿史那彌射為都護。唐代疆域擴張到了伊犁河流域。此後唐玄宗擊滅中亞突騎施,把疆域擴展到了蔥嶺以西的河中地區(阿姆河和錫爾河流域)。
14、唐高宗時期
唐高宗顯慶五年(660年),左衛中郎將蘇定方引兵渡海,在熊津江(今韓國南部)口大敗百濟軍,然後水陸並進,直趨百濟都城俱拔城(今韓國全州)。百濟傾國迎戰,仍被蘇定方大破,國王扶余義慈被迫率眾歸降,百濟遂滅。唐在百濟置熊津等五都督府。
15、唐總章時期
唐總章元年(668年)以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統帥諸軍,分道合擊高麗。唐軍攻佔平壤,滅掉高麗。唐廷在平壤置安東都護府,以薛仁貴為檢校安東都護,率兵2萬駐守此重鎮。此後朝鮮北部以平壤為中心,在長達200多年的時間內,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6、蒙古時期
13世紀元朝蒙古的異軍突起,瘋狂的擴張讓世界為之顫抖,可惜的是一個土著游牧民族根本適應不了文明世界,很快崩分離兮了。
17、清朝時期
滿清(1644-1911期間),滿清早期對中華民族還是稍微有點貢獻的,早期對分離主義的打擊雖然不夠徹底,但至少統治了明朝未能涉及的今外蒙古等地區,不過卻在康熙朝喪失了貝加爾湖以東的控制權,從而為俄國人進入富饒的黑龍江流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後期的清朝統治者昏庸無能,喪權辱國,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最為深重的災難,這是中華民族的子孫永遠不會忘記的恥辱。

Ⅷ 中國的光榮歷史事件

1、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中國的對內改革先從農村開始。

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實行「分田到戶,自負盈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包干),拉開了中國對內改革的大幕。在城市,國營企業的自主經營權得到了明顯改善。

2、對越自衛反擊戰

對越自衛反擊戰(國際稱「中越戰爭」,越南稱「反中國擴張主義戰爭」),指1979年2月17日—3月16日期間在中國和越南之間的戰爭。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短時間內佔領了越南北部20餘個重要城市和縣鎮,一個月之內便宣稱取得勝利。

隨後解放軍開始對越南北部的基礎設施進行系統毀滅後撤出越南。越南人民軍在中方撤出之後也宣布取得了戰爭的勝利。這場戰爭令中越兩國關系進一步惡化直至最低點。

3、香港回歸

香港回歸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決定在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於1997年7月1日將香港交還給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事件。

英國開始對香港的殖民統治,時間是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時,當時清政府戰敗於1842年8月29日與英國簽訂的《南京條約》,將香港島及鴨脷洲割讓給英國。

1860年10月,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清政府再次戰敗,被迫簽訂《北京條約》,將九龍半島(時稱九龍司地方一區)界限街以南及昂船洲交給英國管治。1898年,清政府與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深圳河以南,界限街以北的230塊大小島嶼總計975.1平方公里的土地租借給英國。

並將租借地稱為「新界」,租期為99年。從1898年7月1日開始,至1997年6月30日期滿。從而佔領香港全境。


4、澳門回歸

澳門主權移交(澳門回歸,葡萄牙語:Transferência de Soberania de Macau)指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政府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葡萄牙共和國結束統治澳門的歷史事件。

葡萄牙開始對澳門的殖民統治,時間是在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葡萄牙人在准備登上澳門時託言商船被風浪沖擊縫裂,貨船潮濕,要求借地晾曬,並賄賂了地方官吏汪柏,取得了停靠澳門碼頭進行貿易的權利。並於1557年正式在澳門定居。

1582年(明萬曆十年),中葡訂澳門借地協約。澳葡每年向香山縣繳納地租500兩白銀。1840年鴉片戰爭後,清政府戰敗。葡萄牙藉此於1849年後相繼佔領了澳門半島、氹仔島和路環島。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葡人闖入香山築新關閘,擅自以此為澳門之界。

1887年12月,清政府與葡萄牙王國簽訂《中葡友好通商條約》中確認葡萄牙可長駐澳門管理。從而佔領澳門達四百年之久。

5、國有企業改革

國有企業改革是中央實施做強做大國有企業方針的重大戰略步驟,推進國有企業改革,要有利於國有資本保值增值,有利於提高國有經濟競爭力,有利於放大國有資本功能。

國有企業改革可劃分為改革的初步探索、制度創新以及縱深推進三個階段 。國企改革是一個「摸著石頭過河」的「試錯」過程,是中央推動與地方實踐上下結合的產物,本質上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符合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

傳統國有企業在體制、機制以及管理制度等方面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而進行的改革。中心環節和核心內容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增強國有企業活力,提高國有企業的經濟效益。

Ⅸ 誰說中國會實行擴張主義

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不會實行擴張。
中國和平發展的不懈追求是,對內求發展版、求和諧,對外求權合作、求和平。具體而言,就是通過中國人民的艱苦奮斗和改革創新,通過同世界各國長期友好相處、平等互利合作,讓中國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並為全人類發展進步作出應有貢獻。這已經上升為中國的國家意志,轉化為國家發展規劃和大政方針,落實在中國發展進程的廣泛實踐中。

Ⅹ 1870到1945年左右 美國擴張主義的表現有什麼變化

擴張性是資本主義的本質屬性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由於社會生產力與科學技術發展的強力推動和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長期斗爭,資本主義社會發生了許多新的變化。這些變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階級對立和矛盾,但資本主義的本質並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私人佔有制依然是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基礎;貧富兩極分化依然嚴重存在於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中;維護資本家少數人根本利益依然是當代資本主義國家的最主要職能;對外擴張依然是當代資本主義的基本政策。

護資本主義統治為政治制度的社會形態。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幾百年來為資產階級所長期固守的這一傳統制度安排,發生了一系列新的變化。主要表現為:資本佔有社會化;財富分配均等化;經濟運行有序化;國家職能公共化。對此,有人斷言,當代資本主義的本質已發生變化。我認為,這種觀點與事實不符。當代資本主義雖然出現某些社會主義的因素,資產階級迫於種種壓力也採取了某些有利於工人階級和其他勞動者的政策,但從總體上說,當代資本主義的本質並未發生根本性改變。
一、私人佔有制度依然是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基礎
實行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私人佔有,是資本主義最本質的屬性,也是資本主義的根本所在。失去了私有制度的支撐,資本主義的根基就會發生動搖,資本主義的大廈就會傾倒。因而,資產階級從來就視私有制度為生命,視私有制為一切。
然而,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命運是不以資本家階級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它的存在以與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為前提條件。恩格斯指出:「社會制度中的任何變化,所有制關系中的每一次變革,都是同舊的所有制關系不再適應的新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1](P218)資本主義社會是私有制社會的最高形態,生產社會化是其最基本特徵,但是,社會化生產和私人佔有制形式在性質上是不能相容的。生產力的社會化客觀上要求生產資料的社會佔有和社會生產的計劃性、有序性與之相適應。但是,在資本主義社會,由於資產階級的本性所決定,在生產力已經社會化的情況下,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仍然是單一的純粹的生產資料私人佔有制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這便使社會化的生產力同資本主義私人佔有生產資料的制度形成了尖銳的矛盾,並導致了其他各種社會矛盾的加深和經濟危機周期性的爆發。社會化生產力向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提出了最無情、最具強制性的要求:要麼死亡,要麼承認生產力的社會本性。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為了挽救資本主義垂危的生命不被日益發展的社會生產力所拋棄,英美等國推行了凱恩斯主義和「羅斯福新政」,把資本主義從死亡之谷中暫時拖了回來。二戰以後,資本主義的生產力又有了新的更高程度的發展。新的技術革命使當代資本主義的生產力由「電氣化時代」進入到「自動化、智能化時代」或「信息時代」。生產力的革命強有力地推動著當代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要求資本主義進一步改變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傳統模式,推行包括國有經濟、私人經濟等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混合經濟模式。因為,固守單一的純粹的生產資料私人佔有制的傳統模式,資本主義經濟很難平穩發展,生產社會化同生產資料私人佔有的矛盾難以緩和。尤其在金融、核電、民航、航天、電力、通訊等領域,離開了國有經濟,國家便失去了穩定的基礎;在一些高技術領域,離開了職工股份所有制和利害攸關者經濟,將無法充分發揮眾多科技人才的技術優勢,也無法保證這些企業持續穩定的發展。
生產力的「客觀要求」將當代資本主義又一次推向了兩難境地;要麼在固守舊模式中迅速死亡,要麼忍痛變革舊模式得以暫時生存。兩害相比取其輕,資產階級選擇了後者。但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里,西方各國並不情願進行大幅度的變革與自我調整,結果受到生產力的無情懲罰。每隔幾年出現一次的經濟危機,猶如緊箍咒一般將資本主義越勒越緊,使他們難以喘息,疼痛難熬。為了擺脫經濟危機的折磨,西方資本主義各國不得不在兩難中做出痛苦的抉擇,在羅斯福新政的基礎上繼續前進,尋求新的適合生產力社會化的生產關系自我調整的路徑。
但是,資產階級是老道的,也是頑固的,他們無論如何變革,決不是想改變資本主義的本質,而是在挽救垂危的生命。正如美國第32屆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所表白的那樣:「在美國,沒有比我更堅信私有企業、私有財產和私人利潤制度。在美國的歷史上,沒有一個政府比本政府為這個制度效力更多。」「假使這個政府當時稍有變更這個制度的意圖,它只要袖手旁觀,讓這個制度繼續下沉就行。」「然而我們沒有這樣做,我們採取了上屆政府在整個危機年代拒絕採取的措施:為了挽救它,我們採取了迅速而激烈的運動。」[2](P534)
當前,資本主義在生產資料佔有方式上的確出現國有經濟、合作制經濟、職工股份所有制經濟等新經濟形式,但這些經濟形式並沒有構成當代資本主義經濟的主體,也沒有成為當代資本主義經濟的基礎。真正構成基礎和主體的生產資料佔有形式仍然是私有制。
在美國,全國土地的59%為私人所有,土地所有制不僅擁有地上權,而且同時擁有一切地下財富。據統計,全美國除土地和自然資源之外的固定資產總值中私營企業佔有60%以上。英、法、德、日等國也與之相差無幾。就是被稱為「人民資本主義」的瑞典,私營企業也約占企業總數的90%,據統計,瑞典經濟的95%由100個大家族所控制,其中,15個家族控制了1/3的工業。[3](P193-194)更為重要的是,一些大的資本家集團,還以各種方式控制著國民經濟的命脈,對國民經濟的發展施加影響。挪威150個家族掌握著全國資源和生產的大部分,直接或間接控制了全國生產和銷售的3/4;瑞典15家最大的壟斷企業年營業額高達260多億克郎,其中54%屬於最大的五家壟斷集團。[4](P146)號稱「民主社會主義」的北歐各國尚且如此,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的情況可想而知。
二、兩極分化依然嚴重存在於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中
增殖自身獲取剩餘價值是資本的本能,賺錢發財是資本家來到這個世界的唯一目的和生活的最大樂趣。馬克思指出,在資本家看來「世界上沒有一樣東西不是為金錢而存在的,連他們本身也不例外,因為他們活著就是為了賺錢,除了快快發財,他們不知道還有別的幸福,除了金錢的損失,也不知道還有別的損失。」[5](P564)資本家所從事的一切活動,都圍繞著金錢進行,都受金錢支配,都由金錢決定。「資本害怕沒有利潤或利潤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樣。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膽大起來。如果有10%的利潤,它就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了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如果動亂和紛爭帶來利潤,它就會鼓勵動亂和紛爭,走私和販賣奴隸就是證明。」[6](P829)
資本增殖的最直接來源是剝削本國工人階級。為了從他們身上榨取更多更大的剩餘價值,資本家不惜以廣大勞動者的身體健康甚至生命為代價。馬克思揭露道:「資本由於無限度的盲目追逐剩餘勞動,象狼一般地貪求剩餘勞動,不僅突破了工作日的道德極限,而且突破了工作日的純粹身體極限,它侵佔人身成長、發育和維持健康所需要的時間,它掠奪工人呼吸新鮮空氣和接觸陽光所需要的時間,它剋扣吃飯時間,盡量把吃飯時間並入生產過程。因此對待工人就像對待單純的生產資料那樣,給他吃飯,就如同給鍋爐加煤、給機器上油一樣。」[6](P290-291)
資本家階級的殘酷剝削和壓榨,不僅造成了貧富懸殊和兩極分化,而且也激起了廣大工人群眾的強烈不滿和反抗。據統計,從1919年到1939年的20年中,在資本主義國家中參與罷工的總人數有7400萬,從1945年到1959年的15年中,參加罷工斗爭的總人數已達1.5億,而1960年到1970年的10年中,參加罷工的總人數更達3.6億。進入80年代以後工人斗爭的數量雖有所減少,但卻更加註重質量和成效,[7](P268)這就迫使資本家階級不得不做出一些讓步,在蛋糕做大的同時,分割上適當照顧工人勞動群眾的要求和情緒。通過制定較合理的初次分配政策、實行個人收入累進稅制、社會再分配等措施和機制,縮小收入的差距,出現了所謂「生產上的資本主義、分配上的社會主義」等新變化。但是這些新變化並沒有消除資本主義社會的貧富兩極分化。相反,在某些方面還有所擴大。如美國,1949年—1970年,工人實際工資增加46.1%,而洛克菲勒財團的資產卻增加了438.2%,摩根財團增加362.3%,花旗銀行財團高達870%。1948年,美國100家大公司總經理平均收入202.5萬美元,為工人的93倍,扣除稅率的28%,收入是工人的70倍。1998年大企業總裁的平均年收入為1060萬美元,是藍領工人平均年收入的419倍。1989年美國最底層20%的家庭在美國納稅前總收入中只佔4.6%,收入最高的20%家庭在稅前總收入中所佔份額達到44%;1990年美國收入最高的10%的家庭取得全部家庭稅後收入總額的34.9%,其中收入最高的5%家庭取得25%的份額,而收入最低20%的家庭所佔份額只有4%左右。到1998年,美國收入最低的10%的家庭所擁有的財富僅佔全社會總財富的0.2%。西歐、北歐資本主義國家雖然從總體上比美國要好一些,但也絕無本質上區別。
馬克思早在100多年前就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工人階級經過斗爭,雖然可以吃穿好一些,待遇高一些,持有財產多一些。但是這「不會消除奴隸的從屬關系和對他們的剝削,同樣,也不會消除雇傭工人的從屬關系和對他們的剝削,由於資本積累而提高的勞動價格,實際上不過表明,雇傭工人為自己鑄造金鎖鏈已經夠長夠重,允許把它略微松一點。」[6](P678)
三、維護資本家少數人根本利益依然是當代資本主義國家的最主要職能
國家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自其誕生以來,始終擔負著兩層職能:一是維護在社會中占統治地位階級的利益,鎮壓被統治階級的反抗;二是維護全民族的共同利益,為滿足全體國民的需要管理社會公共事務。這兩種職能在不同性質的國家以及同一國家的不同歷史時期的側重點是不同的。
早期資本主義國家無論從表面上還是從實際上都表現了對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的剝削和鎮壓。它全力維護資本家的絕對剩餘價值生產,對隨意延長工作日給予政府的充分支持;它通過立法等形式,強迫工人階級做資產階級順從的僱傭勞動者,對他們實施極為殘酷的階級壓迫;它不惜運用各種殺人武器和一切國家暴力機器,無情鎮壓工人階級等廣大勞動階級對資本的反抗,充當資產階級的打手。但是,「政治統治到處都是以執行某種社會職能為基礎,而且政治統治只有在它執行了它的這種職能時才能維持下去。」[8](P219)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在工人階級的強烈反抗面前,資產階級不得不承認和尊重這一客觀規律。於是資產階級國家在繼續強化它的鎮壓職能的同時,又在一定程度上採取一些緩和階級矛盾、弱化社會對抗、關心公眾生活等方面的措施,從過去「劊子手」的單面孔,變為「劊子手」加「牧師」的雙面孔。
應該承認,資本主義國家在過去幾十年中所採取的一系列新政策,對現代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社會確實產生過巨大的作用,保證了它長時間的穩定和發展。但是,所有這一切,並沒有改變資本主義國家作為資產階級統治工具的實質,資產階級國家仍然是一個「總資本家」。當代資本主義國家所推行的公共職能的根本目的和出發點,都是為維護資產階級的政治統治和經濟特權的「保命」措施。
首先,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調控,是為避免經濟危機對資本主義的打擊,保證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不在危機中滅亡。資本主義是以生產資料私有為基礎的社會,它的產生雖然有其歷史合理性和進步性,但同時也對其所能夠適應的生產力水平做出了限制。當以個體勞動為基礎的小生產被以大機器工業為基礎的社會化大生產代替時,它的這種歷史合理性和進步性立刻走向它的反面,社會化的生產要求社會化的佔有。但是,失去了私有財產,資產階級就等於失去生命。這就在資本主義社會產生了一種奇怪的現象——一方面生產越來越社會化,另一方面生產資料越來越集中到少數人手中。為了佔有更多的社會財富,私有財產佔有者一方面盲目擴大再生產,一方面加強對廣大僱傭勞動者的盤剝,這就必然導致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造成對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破壞。這說明,「生產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達到了同他們的資本主義外殼不相容的地步。這個外殼就要炸毀了,資本主義私有制喪鍾就要響了,剝奪者就要被剝奪了。」[6](P831-832)
在死亡來臨之際,資產階級國家向資本家伸出救援之手。它通過並購等手段,把瀕監破產的私人企業變成了國有企業,並將它保護起來;通過大量征稅、發行公債等辦法,控制大量國民收入,使財政開支空前擴大,以此興辦一些私人資本無力興辦或投資的企業和部門,為資本家尋找商品出路,為其發展提供後勤服務;通過興辦交通運輸、供電、供水等公共事業,為私人壟斷資本擴大投資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通過興辦教育和科研事業,為私人壟斷資本提供科研成果和現代化生產所必需的熟練勞動力;通過財政、金融等政策對經濟實行廣泛的干預和調節,刺激經濟的發展。總之,資產階級國家所採取的一系列調整經濟的政策,就像向資本家私人資本注射了一支支強心劑,使它們在昏潰中逐漸清醒,在死亡中逐漸復活,一步一步恢復元氣,走向新一輪經濟周期的「繁榮」。
其次,資產階級國家對工人階級採取的「懷柔」政策,是為了保證在激烈的階級對抗中自己不被推翻。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既是一對孿生兄弟,又是一對天生的仇敵。由於資產階級從它誕生那天起,就對無產階級採取了殘酷的剝削和壓迫政策,因而他們之間的階級斗爭也就從他們誕生那天起開始了。早期的無產階級由於自身的不成熟,同資產階級斗爭的內容主要是圍繞經濟問題,斗爭的形式也僅僅是個別企業的工人同個別企業的資本家之間分散的進行,既無政治要求,又無組織形式,更不能觸及資本主義的國家政權。因而,資產階級可以毫無顧忌地運用一切暴力手段予以鎮壓,而且夠能輕而易舉地獲得成功。但是隨著資本主義大機器工業的發展,無產階級逐步成熟起來,他們不再把自己受剝削受壓迫的原因歸罪於機器的使用和個別資本家,而是進一步認識到使用那些機器的社會制度和整個資本家階級的罪惡。於是他們反對資產階級斗爭也從自發階段發展到自覺階段,從無組織的斗爭發展到有組織的斗爭,從經濟斗爭發展到政治斗爭。這種斗爭已經嚴重威脅到資產階級的國家政權,資產階級如果不讓步,就得死亡。於是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收起了刺刀和步槍,代之以「糖餅」和麵包。馬克思揭露道:資產階級很清楚,「為了有可能壓迫一個階級,就必須保證這個階級至少有能夠維持它的奴隸般的生存的條件。」[1](P263)這正是資產階級的陰險和狡詐所在。
四、對外擴張依然是當代資本主義的基本政策
資本天生具有擴張的本能。對外擴張既是它生存的內在需要,也是其發展的外部條件。因而,自資本產生那天起,便在世界范圍內努力尋求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獲取更大價值,「不斷擴大產品銷路的需要,驅使資產階級奔走於全球各地。」[1](P254)在自由資本主義階段,資產階級使用先進的武器和廉價的商品,征服了世界上的幾乎一切民族。使用包括海盜活動、商業戰爭、奴隸貿易、販賣毒品等一切手段,進行殖民掠奪,賺取了大量財富。到帝國主義階段,資產階級更是赤裸裸地使用武力,公開發動戰爭,對其他國家和民族進行奴役和控制,為資本的發展開拓空間。第一次世界大戰,各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為爭奪世界霸權、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而進行的廝殺,造成2000多萬人死亡,3000多億美元的經濟損失。第二次世界大戰,更是在希特勒德國等法西斯國家為了爭取「生存空間」、建立世界霸權的口號下發動起來的,結果造成更為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由於廣大殖民地國家爭取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的斗爭日益強盛,特別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和空前發展,在世界的力量對比上造成了某種相對穩定的平衡和制約,迫使資本主義國家改變原來的策略。他們對發展中國家的資本擴張和控制不再以公開的武力掠奪和血腥的鎮壓為主要手段,而是採取了更隱蔽、更狡猾、更富有欺騙性的手法,甚至有時還帶有種某「友好」與「和平」。
但是,資本的本性是難以改變的,當對它的制約和制衡發生變化以後,它的猙獰面目便會立刻暴露出來,而且更加肆無忌憚,更加貪婪和殘酷。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發生劇變,蘇聯解體,打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形成的雅爾塔體系,從而也打破了世界力量的平衡,美國成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在此情況下,美國的資本主義擴張本性迅速膨脹,它已經不能滿足於自己目前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響,它要獲得更大的勢力范圍,控制更多的國家和地區,並防止重新出現一個能與它相抗衡的國家、地區、或集團。於是,美國和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集團通過轟炸伊拉克占據了前蘇聯在中東的勢力范圍,通過北約東擴占據了前蘇聯在東歐的勢力范圍,通過與亞洲國家的軍事同盟和建立共同防禦體系,進一步控制亞太地區並擴大其影響,而對於那些不願拿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作交易的民族,他們就動用武力——而且是用人類最先進技術製造出來的武器對他們進行最野蠻的轟炸,甚至不顧這些民族生存環境的破壞和子孫後代的健康,1999年3月24日—6月10日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對南聯盟進行的侵略戰爭投下20餘噸能夠導致新白血病及各種畸形病態的貧鈾彈就是最好的證明。
當前,「全球化」已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時髦話題,有的人還對其抱有極大的幻想,認為「經濟全球化已經到來了。共產主義難道還遠嗎?」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世界大同」指日可待了。全球化及其前景真的如此美好?德國《明鏡》雜志的漢斯·馬丁等在《全球化隱阱——對民主和福利的進攻》一書中回答:否。倍受推崇的全球化的神話就是:佔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最富有的國家決定著世界84.7%的社會總產值,84.2%的貿易額,85.5%的各國儲蓄額。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這些最富有的國家與世界上五分之一的最貧窮的國家之間的差距擴大了一倍。它實際上是一個可怕的陷阱,任其發展的結果一定是社會結構的全面崩潰,經濟福利和社會保障不復存在,無法遏制的兩極分化和社會不穩定因素與日俱增。因為全球化的進程實際上是西方主宰的國際經濟秩序通過市場化和政治變革不斷向世界各地擴張、推展的過程,也就是西方占支配和主導地位的經濟秩序和體系的國際化。這一進程是基於後發展國家過渡國家主權和市場來實現的,是以犧牲後發展國家的現實經濟利益為代價的。在這個過程中,居於「中心」地位的西方發達國家通過不平等的世界經濟格局和不公正的貿易關系控制和支配非西方不發達國家,使得他們不得不居於邊陲地位,成為依附於中心國家並為他們的發展提供條件的國家。因此,全球化是資本統治和經濟剝削這一歷史運動的現代表達方式,是資本對世界其餘部分的最終征服,是強者獲其所需,弱者必須放棄其自身的利益。正如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所承認:全球化就是要把整個世界變成一個放大的美國,它「對美國是好事,對其他國家是壞事……,因為它加深了貧富之間的鴻溝。」在全球造成了新的更為慘重的災難和破壞。漢斯·馬丁等上述觀點雖然有些偏頗,沒有看到資本主義在全球化過程中擴展空間上的有限性會給他們帶來「厄運」的一面,但它畢竟給我們科學認識和把握當代資本主義的本質提供了一新的視角。

閱讀全文

與中國擴張主義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