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中國5000年的歷史
我們偉大祖國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按照古代的傳統說法,從傳說中的黃帝到現內在,大約有四千多年容的歷史,通常叫做「上下五千年」。
也可以說是從史前的傳說到現在。
你看看這個網址 http://ke..com/view/290351.htm
2. 簡介中國5000年的歷史
最近,夏商周斷代工程己經取得突破性成就。專家己公布了《夏商周年表》,確定夏代始年約為公元前2070年。黃帝事夏一千年左右。這樣算來,從黃帶至今已有五千年的歷史。
一般講文明史,是以城、青銅和文字為標志的。考古工作者已在河南淮陽發現了一座屬於黃帝時代的古城遺址-平糧台古城遺址,在這里發現了標志文明的青銅和文字。就文字而言,通常把甲骨文看做是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估計距今三千年左右。1986年,考古工作者在陝西發現了黃帝時代的骨刻文字,專家認為這才是中國最古老的文字。科學家還發現山東大波口文化中晚期?quot;陶文"與商朝的甲骨文有一脈相承的跡象,估計 "陶文"距今約五千年。1993年5月,考古工作者在山東的一座古城遺址中又發現了一種與甲骨文差別較大的"陶文"。"陶文"是刻在陶片上的,有11個宇,分五行排列。第一行3宇,其餘各行皆2字,文字大小均勻,筆劃纖細。陶文距今也接近五千年。專家們還發現了河圖和洛書。河圖刻有一到十個自然數排列圖形,洛書刻有一到九個自然數排列圖形。這些圖形是刻在距今約五六千年的龜甲上,人稱 "河洛文化"。有人稱這是中華文化的源泉。
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城頭山遺址發現了距今六千多年的古城和祭壇。距今約七千年的河姆渡遺址的文明程度也有力地證實中國的文明史在五千年以上。
3. 怎麼介紹中國上下5000年
《上下五千年》原有已故林漢達教授的一份未完成的遺稿。林先生生前曾打算寫一套包括整個古代史時期的故事。由於他過早地離開了人世,他只寫到東漢以前的部分,沒能實現他的寫作計劃。少年兒童出版社的編輯同志把他的遺稿交給我,要我整理和補寫一些篇目,並且把林先生未寫的部分(從三國到清代鴉片戰爭前)續寫完成。林漢達教授是一位教育家和語言學家。他在寫歷史故事方面,是下過一番功夫的。他把寫歷史故事作為對「新語文的嘗試和舊故事的整理」。他所寫的不少歷史故事讀物,有其獨特的風格,早已膾炙人口。要續寫他的稿子,是相當困難的。但是經過再三考慮,我還是接受了這個任務。我接受這個任務的主要原因是我自己也一直有這樣的願望,想給少年讀者寫一本介紹中國歷史的讀物。我認為做一個中國人,應該了解一點中國的歷史。我們的祖國是一個偉大的國家。中華民族是一個有悠久、燦爛文化的民族。了解祖國的過去,才能更加熱愛祖國的現在和將來。在我國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發生過許多有意義的事件,涌現出許多優秀的人物,把這些歷史事件和人物介紹給少年讀者,可以開闊他們的眼界,啟發他們的智慧,培養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熱情。盡管時代不同了,但是歷史上許多故事,從各個不同角度,對我們都有一定的教育和借鑒作用。我曾經從事中小學教育工作,在工作實踐中,體會到要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除了加強讀寫教學以外,擴大學生知識面也是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尤其是歷史知識,跟語文知識的關系十分密切。現代漢語中有不少詞語,特別是成語典故,多半出自於各種歷史書籍。在一些古今的典範作品中,運用史實的地方更不少見。因此,讓學生從小讀一些歷史,對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陶冶他們的美好情操無疑是有益的。我國的史籍太多,而且古代史的原著都是用文言文寫的。一般少年讀者要讀這些書當然很困難,何況現在學生要學的學科門類那麼多,很少有可能去接觸原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覺得運用史籍中的豐富材料,來整理一套淺近的比較有系統的歷史讀物,這個工作是很有意義的。《上下五千年》是一套故事化的歷史讀物。在這套書中,作者選擇重要和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根據史籍材料,加以組織和剪裁,用通俗的現代語言寫出來,不加鋪敘和描寫,基本上沒有虛構。這樣,在情節的生動性方面,不能不受到史料的限制;而對讀者了解歷史,提供的材料是比較可靠的,有根據的。用故事化形式來講述歷史,有它的局限性。通過故事,讀者只能了解某一歷史事件或某一人物活動的片斷;有的故事,可能只反映事件的現象,至於它的經濟、政治的背景(特別是經濟背景)以及它和思想文化發展的關系,不大可能用故事形式來詳細論述。因此,《上下五千年》可以作為一種學習歷史的輔助讀物,不能代替歷史教科書。寫歷史讀物,不能不涉及一些觀點問題。在這方面,仍要保持林先生的做法,即作者盡量不發議論,少作分析;有些問題,留給讀者自己去分析、思考、批判。當然,在材料的取捨上,語氣的褒貶上,作者實際上已經表示了自己的態度。我覺得還有兩點需要說明:第一,在運用原史籍材料的時候,作者力求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加以選擇、剪裁。但是不用現代的觀點去修改史料。故事中人物的活動、語言,基本上是按照原來的歷史原樣寫的。第二,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評價,不能離開具體的歷史條件,也不能輕易地全盤肯定或者全盤否定。不能一說好人,就什麼都好;一提壞人,就壞到底。本書里的每則歷史故事,只反映事件或人物的一個側面,一個片斷,不能憑它來對某一事件或者人物作全面的評價。《上下五千年》按歷史順序編寫,涉及的時間自遠古至清朝鴉片戰爭前。
4. 中國歷史文化導游詞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的汽車正行駛在八達嶺高速公路上,馬上就要進入即將參觀的八達嶺景區。前面的那座山就是軍都山,八達嶺長城就盤踞在這座山上。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古代人民就已經開始修建長城了,那個時候諸侯爭霸,為了保護自己的領地不被侵犯,所以在各自的邊界上紛紛修築了長城,叫做互防長城。
而我國曾經出現了三個修築長城的高峰,分別是秦長城,漢長城,明長城。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原,建立了秦王朝,為了加強統治,防禦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所以派大將蒙恬30萬軍隊和很多勞力將原來北方的燕、趙、秦長城連了起來,並加以擴充,歷時9年修築了一條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綿延萬里的長城,這也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道萬里長城。到了漢朝,漢武帝也是為了加強防禦,「不叫胡馬度陰山」,修築了一條近兩萬里的長城,同時這也保護了新開發的絲綢之路,漢長城是秦長城的一道前沿陣地和防線,它西起新疆,東到遼東,是中國歷史上修築長城最長的朝代。而明長城則是中國歷史上修築長城的最高峰,工程之大,技術之精是獨一無二的。當年朱元璋在統一全國建立明王朝的過程中,採納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當時元朝雖然已經滅亡,但是還保持著比較完整的軍事實力,加上逐漸崛起的女真族的不斷侵擾,所以開始修築長城。明朝大規模修築長城達到了18次之多,到了明朝末年才基本完工,東起遼寧丹東鴨綠江邊的虎山,西到甘肅嘉峪關的明長城全長6350公里。明長城具備三個特點,築構完備,管理完善,布局嚴密。而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八達嶺長城就是明長城的一部分。而長城在我國古代最原始的目的雖然是防禦,但是它同時還起到了其他的作用。第一就是軍事作用,第二則是經濟作用,它不僅促進了屯田的開發和北疆經濟的發展,而且也是中原的百姓安居樂業,第三是促進了各民族的融合。此外,它還保護了通訊和促進了對外開放。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國古代,不僅僅只有這三次修築長城的經歷,據統計,在上下兩千年裡,先後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都修建過長城,有人做過粗略的計算,如果將長城改建成一道高5米,厚1米的大牆,繞地球10圈兒多都有富裕。著名的民間傳說:烽火戲諸侯和孟姜女哭長城也是發生在萬里長城上的。如今,長城在經過幾次修整之後,基本恢復了以往的面貌,在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而且它還是當今世界上畛さ姆烙
5. 中國5000年歷史有哪些經典故事
圍魏救趙:魏抄軍打到邯鄲後圍而不攻,齊威王率5都之兵11萬救魏,孫臏命田忌率精兵8萬直搗大梁,龐涓兩萬武卒(這種武卒身穿60斤重甲,行動緩慢)回師大梁,被齊國的伏擊的騎兵打的全軍剁血,魏王只好求合!
十面埋伏:漢軍主將韓信布下多路伏兵,打的項羽的10萬大軍潰不成軍,僅剩4萬殘兵敗將,嚇得項羽之軍士氣全無,被漢軍圍困,再無翻身之力。
指鹿為馬:秦二世登基後大權落入奸臣趙高之手,上朝時趙高為所欲為,有一回,趙高說有好馬,卻牽上一隻鹿,大臣們分成兩派,一派反對趙高,一派支持趙高,結果反對趙高的人全被殺了,以後朝堂上再無人反對趙高!
6. 介紹中國5000年歷史的書
上下五千年 這個比較好懂
司馬遷的<史記> 這個不太好懂,記載了上自傳說中的黃帝,下至漢武元狩元年將近三千年的歷史。
二十四史
序號 書名 作者 卷數
1 史記 西漢·司馬遷 130
2 漢書 東漢·班固 100
3 後漢書 南朝宋·范曄 120
4 三國志 西晉·陳壽 65
5 晉書 唐·房玄齡等 130
6 宋書 南朝梁·沈約 100
7 南齊書 南朝梁·蕭子顯 59
8 梁書 唐·姚思廉 56
9 陳書 唐·姚思廉 36
10 魏書 北齊·魏收 114
11 北齊書 唐·李百葯 50
12 周書 唐·令狐德棻等 50
13 隋書 唐·魏徵等 85
14 南史 唐·李延壽 80
15 北史 唐·李延壽 100
16 舊唐書 後晉·劉昫等 200
17 新唐書 宋·歐陽修、宋祁 225
18 舊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 150
19 新五代史 宋·歐陽修 74
20 宋史 496
21 遼史 116
22 金史 135
23 元史 明·宋濂等 210
24 明史 清·張廷玉等 332
估計是看不完的,也不容易看懂.雖然有白話文的出版,但是好貴好貴.
還是推薦<上下五千年>吧
7. 中華上下5000年的歷史
三皇五帝
夏朝(約前-約前1675)
商朝(約前1675-約前1029)
西周(約前1029-前771)
東周(前770-前256)-春秋(前770-前476)-戰國(前475-前221)
秦朝(前221-前207)
西漢(前206-8)
(新朝)(9-23)
東漢(25-220)
魏(220-265)-蜀(221-263)-吳(222-280)
西晉(265-316)
東晉(317-420)——五胡十六國(304-439)
南北朝(386-556)
隋 (581-619)
唐 (618-907)
五代十國(公元907-978)
北宋(960-1127) 遼(916-1125) 西夏(1038-1227)
南宋(1127-1279) 金(1115-1234)
元(1206-1368)
明(1368-1644)
清(1644-1911)
三皇五帝
盤古氏
就是我們都熟知的盤古開天闢地故事的主人公,傳說天地是由盤古用斧開的,這一故事到了北魏,經酈道元傳入北方。從此,盤古由流傳於南方少數民族的神話,而發展成為傳說中的中華民族共同的老祖宗。
有巢氏
有巢氏的傳說在先秦古籍已有記載。他是傳說中發明巢居的人。這一傳說反映了我國原始時代由穴居而進入巢居的情況。
女媧氏
女媧的名字最早出自屈原的《天問》:「女媧有體,孰制匠之?」意思是:女媧的身體,是誰造出來的。傳說女媧煉七彩石補天,並造就了人類。,這是母系社會神話的反映。
燧人氏
燧人氏是傳說中發明鑽木取火的人,這在先秦的古籍中已有記載。
伏羲氏
伏羲氏又稱包犧氏,他對人民的貢獻是很大的。「包犧氏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他還發明「結繩為網以漁」,造福於民。
神農氏
神農氏是傳說中的炎帝。炎帝是中國的太陽神,又說他是農業之神,教民耕種,他還是醫葯之神,相傳就是神農嘗百草,創醫學。傳說神農死於試嘗的毒草葯。
黃帝
黃帝是傳說中中華民族的始祖。姓公孫,居軒轅之丘,故號軒轅氏。國於有熊,亦稱有熊氏。
皇帝生性靈活,能說會道,道德情操高尚,被擁為西北方游牧部族的首領。他聯合炎帝,打敗由蚩尤率領的九黎族的入侵,代神農而成為部落聯盟的首領,成為「黃帝」。相傳黃帝時期有許多創造和發明,如養蠶、舟車、文字、音律、算數、醫學等。
歷史上堯,舜,夏,商,周,都是黃帝的後裔,故稱「軒轅後裔」,「炎黃子孫」。
顓頊
顓頊,姓姬,號高陽。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二十歲時,黃帝將帝位傳給了他。
即位後,進行政治改革,顓頊又進行了一次重要的宗教改革。被黃帝征服的九黎族,到顓頊時,仍信奉巫教,雜拜鬼神。顓頊禁絕巫教,強令他們順從黃帝族的教化,促進了族與族之間的融合。他在位78年,死時90多歲,顓頊子孫很多,屈原就是自稱顓頊的後裔。
帝嚳
帝嚳,姓姬,號高辛,黃帝的曾孫。帝嚳在位時人才濟濟,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帝嚳在位70多年。
堯帝
堯帝,姓尹祁,號放勛。因封於唐,故稱「唐堯」,由於他德高望重,人民傾心於帝堯。他嚴肅恭謹,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團結族人,使邦族之間團結如一家,和睦相處。堯為人簡朴,吃粗米飯,喝野菜湯。自然得到人民的愛戴。
堯到年老時,由四岳十二牧推舉部落聯盟軍事首長繼承人,大家一致推薦了舜。堯帝把自己兩個女兒嫁給了舜,又對他進行了長期的考察,最後才放心的禪讓。
舜帝
舜帝,姓姚,傳說目有雙瞳而取名「重華」,好有虞氏,故稱虞舜。舜之父瞽叟,其弟名象。由於四岳的推舉,堯命他接替自己的首領職位,並把兩個女兒給他作妻室。《堯典》所記舜的主要事跡有:命後稷按時播植百穀;挖溝開渠以利灌溉;疏通河道,治理洪水;公布五刑,除去四凶族。舜知人善任選用能人,如舜任命了許多官職:命禹作司空,主平水土;命棄作後稷,主管農業;命契作司徒,主管五教;命皋陶管理五刑等等。舜為首領時,把各項工作都做的很好,開創了上古時期政通人和的局面,所以舜成為中原最強大的盟主。正如《史記》所雲:「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實際上,當舜之時,國家機器的雛形已經具備了。死後,禪位於禹。
大部分的意見是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稱為三黃,黃帝.顓頊.帝嚳.堯帝.舜帝稱為五帝,這些說法起源於春秋戰國.
夏
夏朝(約公元前2146年-前1675年),始於夏禹,終於桀,共17帝。夏時,開始出現私有制,氏族社會的禪讓制度走到了盡頭,被世襲製取代。社會由原始社會進化到奴隸制社會。夏朝姒姓。
夏代末年,夏王室內政不修,外患不斷,階級矛盾日趨尖銳。商湯看到伐桀的時機已經成熟,乃以「天命」為號召,要求大家奮力進攻,以執行上天的意志。鳴條之戰,商湯的軍隊戰勝夏桀的軍隊,桀出逃後死於南巢,夏王朝從此滅亡。
由於流傳至今有關夏代的史料十分匱乏,所以歷史上是否有夏代存在,曾被許多人懷疑。但是《史記·夏本紀》中記載的夏代世系與該書《殷本紀》中記的商代世系一樣明確,商代世系在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辭中得到證實。這樣,在考古學家對安陽殷墟、鄭州商城等商代的物質文化遺存有了進一步認識的基礎上,提出了夏文化探索的研究課題,希望用考古手段去找到夏代的物質文化遺存,進而恢復夏代歷史。
古史學家依據文獻資料,提出有兩個地區可能是夏人的活動地區:一個是河南西部嵩山附近的登封、禹縣和洛陽平原;一是山西南部的汾水下游地區。
商
商朝(約公元前1675年-前1029年),始於商湯,終於商紂,共30帝,享國646年。因商朝曾都殷,所以商朝又稱殷商。商朝時奴隸製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並在文化,青銅冶煉等發面達到較高的水平。商朝子姓。商王世襲是先弟後子.
商湯立國後,汲取夏代滅亡的深刻教訓,廢除了夏桀時殘酷壓迫人民的暴政,採用了「寬以治民」的政策,使商王國內部的矛盾比較緩和,政治局面趨於穩定,國力也日益強盛起來。他對四周的許多國家進行了征伐,取得了一系列勝利,成為強盛的國家。據文獻記載,商代曾五次遷都。考古學家已在這四個遺址中發現了大型宮殿基址、墓葬及作坊等重要的遺存,如二里頭遺址中部發現的一號宮殿,面積達一萬平方米。商朝後期時期,國內矛盾十分尖銳,四方諸侯也起來反叛。面對這種情況,商王帝辛(紂)不思改變,不聽忠諫,一味追求驕奢淫逸的生活,進一步激化了國內矛盾。同時,他窮兵黷武,調集大軍征伐東夷,加重了民眾的負擔,也使國內兵力空虛。周武王的大軍打到商郊牧野,商王的軍隊毫無鬥志,「前徒倒戈」,為武王的軍隊開道。帝辛看到大勢已去,逃到鹿台,拿出珠玉寶貨自焚而死。商王朝就此滅亡。
西周
西周朝(公元前1097年-公元前771年),始於文王,終於幽王,共13帝。周朝的始祖名棄,帝嚳的後裔,棄曾做過堯,舜的農師。周朝姬姓。
周族有著悠久的歷史,長期在陝甘一帶活動。至公元前11世紀初,周族的力量日益強大。它不斷向東進逼的勢態,加劇了與商朝的矛盾。此時,商王朝政治腐敗。文王認為伐商條件已成熟,臨終前囑太子發(武王)積極准備伐商。武王即位以後,出兵車300乘、士卒4.5萬人、虎賁(沖鋒兵)3000人,浩浩盪盪地向東進發。許多小國也率兵會合。周武王在牧野誓師,歷數商紂之罪。商紂王發兵17萬與周軍對陣,但軍士們前徒倒戈,引導周軍攻紂。商紂王倉惶逃遁,在鹿台自焚而死,從此,中國歷史進入了周王朝時代。
武王克商以後,把他的同姓宗親和功臣謀士分封各地,建立諸侯國。武王把商紂之子武庚(祿父)封於商都,藉以控制商人;封其弟管叔、蔡叔、霍叔為侯,監督武庚;又將周公封於魯、姜尚封於齊、召公封於燕。周武王死後,因成王年幼,由周公攝政。管叔、蔡叔對周公不滿,說周公意在謀取王位。不久,武庚與管、蔡串通一起,發動叛亂。周公調大軍東征,用了三年時間,終於平定了武庚與管、蔡之亂。東征取得全面勝利,使周王朝的統治得到鞏固。
西周時期的社會經濟比商代又有發展。大量使用奴隸生產,為社會提供了更多的剩餘勞動產品,促使各種手工行業得到發展。青銅業生產進一步擴大。文字的使用也更廣泛。農業、畜牧、紡織、冶金、建築、天文、地理等科學技術也有不少新進展。這些成就促使人們的生產、生活都有變化。西周晚期,人們已經掌握了人工冶鐵技術。
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是中國歷史確切紀年的開始。周宣王繼位後,為解除戎狄的威脅,發動了對戎狄的防禦戰爭,取得了勝利。在對荊楚、淮夷的戰事中,也取得了一些勝利,因而號稱「中興」。但是社會中各種矛盾依然存在,整個社會仍處於動盪之中。宣王之子幽王,寵愛褒姒。申侯勾結犬戎攻打周王,殺幽王於驪山之下,犬戎乘機掠走大量財寶。西周就此滅亡。宜臼靠諸侯的幫助,登上王位,是為平王。他遷居洛邑,從此,歷史進入東周時期。
東周
公元前771年,犬戎殺幽王,滅西周。翌年(即BC770年),幽王太子宣臼由鎬京遷都於洛邑(今河南洛陽),史稱東遷後之周王朝為東周。周赧王59年(BC256年),東周為秦所滅,共傳二十五王,歷時五百一十五年.
在周幽王死後,太子宜臼即位,是為平王。鑒於鎬京殘破,又處於犬戎威脅之下,周平王於公元前770年,在鄭、秦、晉等諸侯的衛護下,遷都洛邑,建立了東周王朝。據《左傳》記載,春秋時共有一百四十多國。其中比較重要的有齊、晉、楚、秦、魯、宋、鄭、衛、陳、蔡、吳及越等國.
春秋時期,牛耕已多有使用。陝西、山西、山東、河南、河北等地戰國鐵犁鏵冠的出土,說明犁耕在中原已經得到推廣。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東周時期,以農田灌溉為重點的水利建設高潮逐漸興起。水利工程有多種類型,如陂塘蓄水、灌溉分洪、渠系灌溉以及多首制引水等。東周的建築技術已有很高的水平。著名的魯班,即魯國人公輸般,是土木工匠中的傑出代表,後人尊稱為祖師。考古發掘所見東周的建築遺跡,多為宮殿遺址,出土的建築構件以瓦當最為常見,還有青銅斗拱、青銅飾件和青銅屋模型等。由此可以想見東周宮殿建築的宏偉壯觀。東周時期,大國爭霸,戰亂頻繁。各諸侯國為其政治、軍事和經濟的需要,在商、西周交通干線的基礎上,不遺餘力地將道路擴展到更為遙遠險絕的地方,因而在客觀上促進了交通的發展。東周的絲綢西傳路線甚至橫貫歐亞大陸。當時馬車的使用已很普遍。 這時,天子直轄的「王畿」,在戎狄不斷襲擾和諸侯不斷蠶食下,大大縮小了,最後,僅剩下成周方圓一二百里,即今河南西部一隅的地盤;同時,天子控制諸侯的權力和直接擁有的軍事力量,也日益喪失。天子不僅經濟上有求於諸侯,政治上也往往受諸侯的擺布。 但天子以「共主」的名義,仍然具有號召力。因此,一些隨著地方經濟發展逐步強大的諸侯國,就利用王室這個旗號,「挾天子以令諸侯」,積極發展自己勢力。
秦朝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始於始皇帝嬴政,終於秦二世胡亥,共2帝。秦朝是中國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制帝國,雖然時間不長,但其地位極其重要。
戰國後期,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已進入了高速發展階段,為兼並六國創造了物質條件。秦王政從即位(前247)到稱始皇帝的二十六年間,相繼消滅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建立了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國家。
秦始皇實行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一: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大臣只有參政議事權,無決策權;中央主要有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稱為三公,分掌行政、監察、軍事;地方實行郡縣制,分天下為三十六郡,統一度量衡、貨幣、文字;全國修建馳道、直道,興建水利,築靈渠;遷萬姓充屯邊地,謫判罪犯戍守邊防;在戰國諸國所建長城的基礎上修建萬里長城,以防匈奴入侵。與此同時,秦始皇又施行殘暴統治,大量征發勞役,大建宮室園林和陵墓,坑殺儒生,燒毀書籍。始皇末年,全國人民已在普遍怨恨和不滿聲中。
始皇死後,二世昏庸,在趙高的操縱下,其暴政比始皇時有過之無不及。二世元年(前209)七月,終於爆發了以戍卒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大起義。起義烽火迅速蔓延。反秦斗爭遂由六國舊貴族之後項羽與原秦下級官吏劉邦分別領導,西入關攻秦。這時趙高已殺丞相李斯,又殺二世,立始皇孫子嬰為秦王。公元前207年,項羽大破秦軍,巨鹿一戰,秦軍被殲殆盡。公元前206年劉邦入關,子嬰出城降,秦亡。歷史進入了以項羽為首的「楚王」和以劉邦為首的「漢王」的「楚漢戰爭」階段。前202年,項羽敗死,劉邦即漢朝皇帝位。
8. 中國有5000年歷史,怎麼算的
中國的五千年歷史,是從三皇五帝算起(三皇:伏羲、神農、黃帝;五帝:少昊、顓頊、帝嚳、堯、舜。也有其它的略有不同的說法)的,至今大約五千年。其起點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
公元元年即西漢平帝元年,之前西漢已經存在202年,加上秦朝,周代880年,商代600年,夏代400年,這樣就有2000年了,還有之前禪讓制時代,一直追溯炎黃以及更早的公元前5000年前的伏羲、女媧,有5000年歷史。
所謂的2009年,只是發源於歐洲基督教國家人們的常用紀年法。公元元年,就是「基督(耶穌)」降生的那一年。
這一年,不代表任何國家或者民族的文明開始。只是為了記載和敘述歷史的計算單位而已。世界上所有民族的歷史無一例外的必然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就是說文明史長度超過兩千另九年。
(8)中國5000年歷史導游講解擴展閱讀:
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是雲南的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
北京人生活的時間距今約70萬年至20萬年,最早使用天然火。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和粟的國家,6000多年前,生活在長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已栽培了水稻,5000多年前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半坡人已栽培了世界上最早的粟和蔬菜。
在數千年的古代歷史上,中華民族以不屈不撓的頑強意志和勇於探索的聰明才智,譜寫了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創造了同期世界歷史上極其燦爛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
萬里長城、大運河、明清故宮以及多姿多彩的各種出土文物,無不反映出大膽、高超的生產技術;同時在思想文化、科學技術領域產生了無數傑出的人物,創造出無比博大、深厚的業績;
而包括指南針、造紙術、火葯和印刷術這四大發明 在內的無數科技成就,更使全人類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