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簡述中國首飾發展史,沒一時期最主要特點請指出
北齊金飾
中國金銀器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階段。每一時期的金銀器都具有其特定的歷史文化內涵。讓我們追溯那古老的歲月,去大致了解一下它的發展軌跡吧。
商周金銀器:小巧簡約
中國迄今在考古發掘中發現最早的黃金製品是商代的,距今已有3000餘年的歷史。商代金器的分布范圍主要是以商文化為中心的中原地區,以及商王朝北部、西北部和偏西南的少數民族地區。在今天的河南、河北、山東、內蒙古、甘肅、青海及四川等地,都曾發現過這一時期的金器。一般地講,這個時期的金器,形制工藝比較簡單,器形小巧,紋飾少見,大多為裝飾品。
如果將商王朝統治區與周邊地區出土的金器進行對照,就會發現,它們似乎是分別在幾條互不幹擾的並行線上發展起來的。在形制和偶有發現的紋飾上,地區文化的特點十分鮮明。商王朝統治區的黃金製品,大多為金箔、金葉和金片,主要用於器物裝飾。在商王朝北部和西北部地區的金飾品,主要是人身佩戴的黃金首飾。這個時期所發現的金器中,最令人矚目的是四川廣漢三星堆早期蜀文化遺址出土的一批金器。不僅數量多,而且形制別具一格。其中頗為獨特的金面罩、金杖和各種金飾件,也都是商文化及其它地區文化所未見的。金銀器早期的發展情況,也反映出中國早期文明發展的多元性和不平衡性。這是由於中國幅員廣大和自然條件復雜所決定的。
商周時期青銅工藝的繁榮和發展,為金銀器的發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和技術基礎,同時青銅、玉雕、漆器等工藝的發展,也促進了金銀工藝的發展;並使金銀器得以在更廣闊的領域中,以更多樣的形式發揮其審美功能。早期的金銀製品大多為裝飾品,而最常見的金箔,多是用於其它器物上的飾件,或者說,是以和其它器物相結合的形式來增強器物的美感。最遲在西周時期,金銀平脫工藝就出現了。
戰國,公元1972年內蒙古自治區杭錦旗阿魯柴登匈奴墓出土,冠高7.3厘米,冠帶長30厘米,周長60厘米,共重1394克。冠頂呈半球形,上面飾有四狼噬四羊的浮雕圖案。頂部傲立一隻雄鷹,呈展翅向下俯視狀。其身與尾部系用薄金片打製成型,體內空。身上壓印有羽狀紋,喙部突出,呈鉤狀。頭和頸部鑲嵌有綠松石,頭頸及尾部皆以金絲與鷹體相連,可搖擺活動。金冠帶由三條半圓形金帶組成。冠帶前部有兩條上下相接,未端用榫鉚相連。帶的中段均作辮紋,兩端或作卧虎形,或作盤角羊形,或為馬形。此金冠頂和金冠帶為戰國時期匈奴王的遺物,彌足珍貴。其構思獨特,製作精美,造型生動。具有北方草原民族所特有的文化特徵,同時代表了當時匈奴地區貴金屬工藝的最高水平。現藏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
春秋戰國金銀器:清新活潑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變革帶來了生產、生活領域中的重大變化。大量錯金銀器的出現,幾乎成為這個時期工藝水平高度發展的一個標志。
出土地點看,這一時期的金銀器分布區域明顯擴大,在南、北方都有發現。金銀器的形制種類增多。其中金銀器皿的出現,及相當一部分銀器的出現,十分引人注目。從金銀器藝術特色和製作工藝看,南北方差異較大,風格迥異。北方匈奴墓出土的大量金銀器及其金細工藝的高度發展,尤令人瞠目。
這個時期,在中原地區的墓葬遺址中,以陜西寶雞益門村2號秦國墓葬、河南洛陽金村古墓、河南輝縣固圍村魏國墓地、河北平山縣中山王墓出土的金銀器最有代表性。此時南方地區出土的金銀器雖然數量不多,但卻十分引人注目。最為重要的發現,當屬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一批金器。中原和南方地區的金銀器,大體看來,與北方匈奴少數民族地區金銀器的形制風格截然不同,多為器皿、帶鉤等,或是與銅、鐵、漆、玉等相結合的製品,其製作技法仍大多來自青銅工藝。
漢代 發簪
秦漢金銀器:繁榮發展
秦代金銀器迄今為止極為少見。曾在山東淄博窩托村西漢齊王劉襄陪葬器物中,發現一件秦始皇三十三年造的鎏金刻花銀盤。製作精細,裝飾講究。這種在銀器花紋處鎏金的作法,唐代以後十分盛行,金花銀盤亦為唐代金銀器中很有特色的主要品種。
根據對這些金銀配件的研究已能證明,秦朝的金銀器製作已綜合使用了鑄造、焊接、掐絲、嵌鑄法、銼磨、拋光、多種機械連接及膠粘等工藝技術,而且達到很高的水平。
東漢,公元1969年河北省定縣北陵頭村43號東漢墓出土。殘長42厘米。龍首細長,吻部似鱷魚,用掐絲法製成。上面焊有掐絲製成的口、鼻、眼,額部用粗金絲焊作龍角,角上又纏以細金絲。龍體以金片卷作圓筒狀,嵌於龍頸下,鏤空作鱗紋,並焊綴有細小的金珠。但下部已殘缺。此金飾作工極為精巧。加之紅、綠等色料石的鑲嵌與配色,更顯華美富麗。它反映了東漢時期金銀鈿工所具有的高超技藝。現藏河北省定縣博物館。
漢王朝是充滿蓬勃朝氣的大一統封建帝國,國力十分強盛。在漢代墓葬中出土的金銀器,無論是數量,還是品種,抑或是製作工藝,都遠遠超過了先秦時代。總體上說,金銀器中最為常見的仍是飾品,金銀器皿不多,金質容器更少見,可能因為這個時期鎏金的作法盛行,遂以鎏金器充代之故。迄今考古發掘中所見漢代金銀器皿,大多為銀制,銀質的碗、盤、壺、匜盒等,在各地均有發現。一般器形較簡潔,多為素麵。
漢代金銀製品,除繼續用包、鑲、鍍、錯等方法用於裝飾銅器和鐵器外,還將金銀製成金箔或泥屑,用於漆器和絲織物上,以增強富麗感,最為重要的是,漢代金細工藝本身逐漸發展成熟,最終脫離青銅工藝的傳統技術,走向獨立發展的道路。漢代金鈿工藝的成熟,使金銀的形制,紋飾以及色彩更加精巧玲瓏,富麗多姿,並為以後金銀器的發展繁榮奠定了基礎。
漢代金銀器在河北、河南、山東、江蘇、安徽、湖南、廣西、廣東、陜西、甘肅、吉林、內蒙古、新疆、雲南等地均有發現。除大量金銀飾品外,主要還有車馬器、帶鉤、器皿、金印和金銀醫針等,涉及面較為廣泛。在吉林省通榆的北方鮮卑族墓葬、西北新疆烏孫墓葬、車師國故地、焉耆古城等遺址,以及雲南晉寧石寨山滇族墓地也發現了金銀器,大多為金銀飾品,如牌飾、金花、首飾、帶扣等,具有較濃厚的民族色彩。
魏晉南北朝金銀器:獨具異域風采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亂,朝代更替頻繁,社會經濟亦遭受破壞。然而另一方面,各民族在長期共存的生活中,逐漸相互融合,對外交流進一步擴大,加之佛教及其藝術的傳播,使這個時期的文化藝術空前發展。這些在金銀器的形制紋樣發展中,都曾打上了明顯的烙印。
從考古發掘的情況看,這個時期的金銀器數量較多。金銀器的社會功能進一步擴大,製作技術更加嫻熟,器形、圖案也不斷創新。較為常見的金銀器仍為飾品。
在這個時期的墓葬中,常可以看到民族間相互影響和融合的跡象。遼寧北票馮素弗墓中出土了「范陽公章」龜紐金印、金冠飾、人物紋山形金飾,鏤空山形金飾片等,這些金銀器既有漢族傳統文化的特色,又有北方游牧民族的風格特點。
這個時期的金銀器皿仍不多見,且所見大都帶有外來色彩。如山西大同小站村封和突墓中出土的鎏金銀盤,銀高足杯和銀耳杯等,除耳杯外,鎏金銀盤和銀高足杯均為波斯薩珊朝製品。
同時,隨著佛教及其藝術的傳播,這個時期金銀器的製作和功能亦頗受影響。江蘇鎮江東晉墓出土一件金佛像牌,呈長方形,正面線刻有裸體全身佛像,頭頂靈光,面帶稚氣,應為釋迦出土童像。這種用於佛教奉獻的金銀製品在唐宋以後極為常見。
藍色水晶墜飾——唐代
長4、寬2.6、厚1.2cm。寧夏回族自治區原州區南郊鄉羊坊村史索岩夫婦合葬墓出土,固原博物館藏。形狀不規則,上嵌水晶。水晶泛藍,表面鼓起,上有幾處凹痕。水晶之下為一鎏金底托,下部稍翹,上有一短柄,柄環已殘
唐代金銀器:絢麗多彩
唐石榴花紋玉簪飾——長10、寬2.8、厚0.1-0.15厘米。白玉,青白色,薄片狀,兩面花紋相同,雕一束繁茂的枝葉,三朵盛開的海棠,頂部雕出石榴,花束枝莖上有細鏤孔,下端枝莖上鑽一細孔,在很薄的玉片上要雕琢不同層次的花卉枝葉,需要高超的技巧。
唐代,金銀器製作有了重大發展。近幾十年來的幾次大宗發現,金光閃閃,銀光熠熠的金銀器,又成了顯示唐王朝富麗堂皇、燦爛奪目的標志之一。不是嗎?當你看到那數量眾多,類別豐富、造型別致,紋飾精美的金銀器時,一定會聯想到唐文化藝術的雄健、華美和自然秀穎。
可以說:中國古代金銀器皿是在唐代及其以後興盛起來而金銀器皿是在唐代及其以後興盛起來而金銀器皿又代表了金屬工藝的最高水平。唐代金銀器從器物種類來說,可以分為食器、飲器、容器、葯具、日用雜器、裝飾品
宋代金銀器是在唐代基礎上不斷創新,形成了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嶄新風貌。雖不及唐代金銀器那樣豐滿富麗,然而卻具有典雅秀美的獨特風格。這種風格與宋代藝術的總體風格是一致的。有人認為,宋代藝術沒有唐代的宏放魄力,但是其民族風格卻更為完美。與唐代相比,宋代金銀器的造型玲瓏奇巧,新穎雅緻,多姿多彩。相比之下,唐代金銀器皿顯得氣勢博大,而宋代則以輕薄精巧而別具一格。宋代金銀器在造型上極為講究,可謂花式繁多。
五花頭鳳鳥紋金簪(宋代出品)
重60.5g,在江陰夏港出土。這支簪子在《奢華之色——宋元明金銀器研究》一書中也有介紹:正面看來,簪樑上一溜兒五枚造型略如展開之摺疊扇的花頭。裝飾了穿花的鳳和凰,還有牡丹和菊花。
宋代金銀器的紋飾總的說來,以清素典雅為特色。雖沒有唐代紋飾那樣細膩華美,然而其洗煉精純亦非唐所及。素麵者,講究造型,光澤悅目;紋飾者則以花鳥為大宗,並使豐富多採的裝飾紋樣,與變化多姿的器物造型巧妙結合,達到合諧統一。比之唐代,宋代紋飾的題材來源於社會生活,其表現內容更為廣闊,亦更為世俗化,具有很強的寫實性和濃郁的生活氣息。
從宋代金銀器的製作工藝看,自秦以來流行的掐絲鑲嵌、焊綴金珠的技法幾乎無見。而較多運用錘鍱、鏨刻、鏤雕、鑄造、焊接等技法。具有厚重藝術效果的夾層技法,為宋代以前金銀器製作中所未見。鏤雕工藝在唐代基礎上進一步精進。最有特色的是,宋代金銀器採用了立雕裝飾和浮雕型凸花工藝。
宋代金銀器在其本身的縱向發展中,還出現了大量橫向結合的作品。金銀與漆、木等其它材料合壁,金銀用於服飾、書畫等。
兩宋時期的遼、西夏、金、大理等國的金銀器也有較多發現。大體上看,其作工和形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唐宋金銀器製作的影響,同時又具有濃厚的地方民族特色。從而使這一時期的金銀器展現出異彩紛呈的景象。
福祿壽三星銀果盒(元代出品)
重430g。1980年江陰申港張家店元墓出土。
元代金銀器在宋代的基礎上,其形制、品種都有進一步的發展,並形成了比較明顯的時代風格。與宋代和明代相比,迄今為止見到的元代金銀器為數不甚多。然而從文獻材料上看,當時的金銀器飾並不稀見。
從總體上看,元代金銀器與宋代相近似。銀器數量多。金銀器品種除日用器皿和飾品外,陳設品增多,如瓶、盒、樽、奩、架等。元代大多數金銀器均刻有銘款,這對研究元代金銀器的發展具有重要價值。從造型紋飾看,元代金銀器仍講究造型,素麵者較多,紋飾者大多比較洗練,或只於局部點綴裝飾。然而,元代某些金銀器亦表現出一種紋飾華麗繁復的趨向。這種趨向對明以後金銀器風格的轉變,顯然有著重要的影響。
左圖:明《唐白雲夫人像》中的金絲狄髻與頭面(首飾),安徽博物院藏;右圖:明成化嵌寶石寶相花金簪,重76.8克,北京右安門外明墓出土,首都博物館藏
孝全成皇後《璇宮春靄圖》局部(故宮博物院藏) 《玉粹軒通景畫》(局部,故宮博物院藏) 如意卷雲紋金鎖(北京市海淀區大柳樹地區出土)
明神宗定陵出土四頂鳳冠,兩頂為皇後禮服(翟衣)冠,兩頂為皇後燕居(常服)冠,分屬孝端顯皇後與孝靖皇後(禮服冠、燕居冠各一)。其中九龍九鳳冠、十二龍九鳳冠為禮服冠,六龍三鳳冠、三龍二鳳冠為燕居冠。兩種冠明顯的區別是:燕居冠兩側有金龍所銜兩串珍珠挑牌,禮服冠沒有
明清金銀器:華麗繁縟
明萬曆鎏金累絲嵌玉石人物紋銀簪
北京昌平區十三陵定陵地宮出土。長12.8厘米,寬3厘米,重13.7克。銀簪扁錐形,頂部為仙人騎鳳,鳳昂首展翅,翅上嵌紅寶石一塊。尾羽高高翅起,形成背托。仙人騎在鳳背上,兩頰微鼓,笑容可掬,雙手持如意。
定陵地宮出土,為孝靖皇後之物。通長5.8厘米,兔高2.4厘米,圓形金耳環下,系一嵌紅寶石的玉兔耳墜,玉色青白細潤。兔豎耳、紅睛、直立,抱杵
萬曆孝靖後嵌珠寶點翠鳳冠
圖片所示為頂九龍九鳳鳳冠,是專屬於孝靖皇後王氏的鳳冠,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該鳳冠高27厘米,口徑23.7厘米,重2320克(大約4斤6兩),全冠共鑲大小紅藍寶石100多粒,珍珠5000餘粒,樣式上基本承襲了宋代皇後用金銀鑲嵌珠寶的鳳冠制度。
明清兩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後期,文化發展的總勢趨於保守。其金銀器製作一改唐宋以來或豐滿富麗、生機勃勃;或清秀典雅,意趣恬淡風格,而越來越趨於華麗、濃艷,宮廷氣息愈來愈濃厚。如果你從中國金銀器的歷史長廊中瀏覽而過,那麼當你信步走到這里時,便會產生一種截然不同的感覺。那器形的雍容華貴,寶石鑲嵌的色彩斑斕,特別是那滿目皆是的龍鳳圖案,象徵著不可企及的高貴與權勢。這一切都和明清兩代整個宮廷裝飾藝術的總體風格相和諧一致,但是卻和貼進世俗生活的宋元金銀器迥然有別。然而,明清兩代的金銀器,其發展軌跡可謂明晰可見,但其分野之界亦是如此鮮明。大體上說,明代金銀器仍未脫盡生動古樸,而清代金銀器卻極為工整華麗。在工藝技巧上,清代金銀器那種細膩精工,也是明代所不可及的。
嵌藍寶石金戒指——明正統四年(1439年),直徑1.9、寬0.6cm,南京中華門外將軍山沐晟墓出土。戒指為金質,圓形,戒面突起橢圓形金托,內嵌藍寶石。四周飾連珠紋,兩側鏨刻如意雲紋。(來源:擷芳殿灑掃)
在明代金銀器的紋飾中,龍鳳形象或圖案佔有極為重要的位置。這一變化到了清代,更加推向極致。與宋元相比,明代金銀器中素麵者少見,大多紋飾結構趨向繁密,花紋組織通常布滿器物周身,除細線鏨刻外,亦有不少浮雕型裝飾,對以後清代的金銀器有著不可忽略的影響。
【鑲珠寶玉花蝶金簪】
明神宗定陵出土,插戴於孝端顯皇後「棕帽」(屬狄髻類)上,一對,其中一件通長15.6、簪首長7、寬2.7厘米,重28克,簪體上部鏤刻古錢形花紋,正面中部淺刻流雲紋,簪首綴白玉花卉、綠玉蝴蝶、紅玉花,並嵌有紅藍寶石及珍珠。
明萬曆鑲寶玉花金釵
定陵地宮出土,它的下部呈雙叉形,上部為花絲編制的葉形金托,中心鑲白玉花,玉花的四周有金葉形飾,下部及兩側各有一隻金制的小蜜蜂,在花心及葉子上鑲嵌著紅、黃、藍寶石,金釵裝飾華麗,製作精細,是難得的佳品。
明萬曆 珠石網墜白玉環花卧龍點翠金簪
定陵地宮出土,是同類首飾中的精品.簪身呈半圓弧錐形,頂部有一直立花朵和金托相連,金托上又置亞腰形白玉鏤空纏枝牡丹花托,周圍系有珍珠,寶石編綴成菱形格網狀的網墜,玉托上裝飾分上、下兩層,下層以白玉牡丹花嵌寶石,其間插置有花絲製作的花卉、翠雲等,共同組成底座。上層置一蹲龍,昂首翹尾,上系寶石滴,額部及二目嵌貓睛石及紅寶石,龍的旁邊置一綠玉描金火珠,火珠中心繫一珍珠,整個簪頂組成優美的龍戲珠立體造型,全簪共嵌寶石八十一塊,珍珠一百零七顆,簪造型獨特,裝飾富麗。
(孝靖皇後棺內出土)
清代金銀器保留下來的極多,大部分為傳世品。從風格上看,清代金銀器既有傳統風格的繼承,也有其它藝術、宗教及外來文化的影響。正是在這種繼承吸收古今中外多重文化營養因素的基礎上,清代金銀器工藝獲得了空前的發展,從而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洋洋大觀和多姿多彩。
清代金銀器的器型和紋飾也變化很大,已全無古樸之意,同時反映了宮廷金銀藝術品所特有的一味追求富麗華貴的傾向。其造型隨著器物功能的多樣化而更加絢麗多彩,紋飾則以繁密瑰麗為特徵。或格調高雅,或富麗堂皇,再加上加工精緻的各色寶石的點綴搭配,整個器物更是色彩繽紛、金碧輝煌。清代金銀器的加工特點,可以用精、細二字概括。在器物的造型、紋飾、色彩調配上,均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
繼宋、元、明以來,清代的復合工藝亦很發達。金銀器與琺琅、珠玉、寶石等結合,相映成輝,更增添了器物的高貴與華美。
清代傳世品中,亦保留了不少各少數民族的金銀器。這些金銀器反映了當時各少數民族的傳統風俗與愛好,具有明顯的地方色彩和濃郁的民族風格。
金鑲寶石蜻蜓簪
碧璽珠翠手串
銀鍍金嵌珠寶蝴蝶簪
翠鑲金里扳指
祖母綠戒指
銅鍍金累絲點翠嵌珠石鳳鈿
金鑲珠石點翠簪
點翠鈿子
金鑲青金石領約
金鑲青金石金約
碧璽雕松鼠葡萄佩
翠嵌珠寶蜂紋耳環
金鑲珠寶二龍戲珠鈿口
金嵌珠寶圓花
金累絲九鳳鈿口
白玉嵌蓮荷紋扁方
總之,清代的金銀器豐富多采,技藝精湛。其製作工藝包括了范鑄、錘鍱、炸珠、焊接、鐫鏤、掐絲、鑲嵌、點翠等,並綜合了起突、隱起、陰線、陽線、鏤空等各種手法。應該說,清代金銀工藝的繁榮,不僅繼承了中國傳統工藝技法而又有所發展,並且為今天金銀工藝的發展創新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結語
縱觀金銀器的發展,我們可以從中了解到,每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藝術風格,這種風格既是那個時代審美意識的反映,亦能展示出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從歷史長河的縱向發展看,金銀器的發展有其歷史傳承性,而在同一時代中,金銀器的發展也會受到來自其它文化藝術領域的橫向滲透和影響。金銀器是在中國豐富多採的文化土壤上產生並發展的,它從其它文化藝術領域中汲取營養,並形成了自身獨具的藝術風格,成為中國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如果說,中國文化是一條浩盪壯闊的大江,而每一支匯入其中的細流,都使她更加博大而輝煌,都使她得以更加色彩斑斕、儀態萬方的面貌呈現;那麼,具有神奇瑰麗色彩的金銀器,不也是為中國文化這一巨大實體注入活力和風採的一支涓涓細流嗎?
花絲鑲嵌工藝產品是珠寶奢侈品的一種,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在古代,算是為皇室貴族所喜愛的珠寶首飾工藝品所進行的「高級定製」。
㈡ 歷史上真正意義上的黃金什麼時候出現的
是西漢時期神仙方術思想盛行的開始,期望成仙、羽化升天是這個時期上至帝版王將相,下至平權民百姓都極為渴求的事。公元前133年,煉金士李少君對漢武帝說,他能從丹砂中煉出金子,而用這樣煉成的金子製成杯盤,注以水漿,飲之者即可永遠不老不死,又提出使用金銀器可以延年益壽的理論,使得金器的製作和使用廣為盛行。 從此黃金與長壽結下了不解之緣。在漢代的金器上,到處都是神仙羽人,奇禽異獸,還有直接表達願望的銘文,如「千秋萬歲」,「壽如金石西王母(俗稱王母娘娘,傳說中的神靈)」。這種渴望成仙的思潮,一直延續到魏(220—265年)晉(265~420年)。在出土的許多金器上都得到了印 黃金藝術品
證,如西安沙坡村的煉丹金灶,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的金鏤玉衣及金針,以及一些葯盒,都反映出當時各地王侯對享樂生活及生命的留戀。多件金鏤玉衣的出土,更是表達出他們即使已死仍然幻想有朝一日起死回生的強烈渴望。唐代盛行服食金丹,這與秦漢求仙問葯一脈相承,到了唐代這一風氣更加濃厚,煉丹用的器具,一般煉丹家用陶瓷,帝王貴族則多用奢華的金用具,如西安何安村出土的金器中就發現有金葯鐺,為煉制丹葯的煮暖用具。當鋪搶金潮
㈢ 中國黃金的發展歷史
()首先是毛澤東時代是中國科技發展的黃金時期
2004年4月,中國化學學會年會在長沙召開。科技部副部長,中科院院士,南開大學教授程津培在開幕式上講話。在講話中,他提到了一個叫做「R&G/GDP」的指標,也就是科技開發的投入佔GDP的百分比,用來衡量一個國家的科技水平。以下是摘錄的部分數據:
國家 年份 R&G/GDP (%)
中國 1950-1979 1.28(平均) 2.32(最高年份)
1980-1993 0.64
1994-2003 緩慢的恢復性增長,各年數據略。直到2003年才緩慢恢復到毛澤東時代的平均水平.
歐美 經濟黃金時期 各國最高年份的R&G/GDP在1.5至2.6之間。
這一比例最高的芬蘭例外,芬蘭 2000年前後 3.1(主要靠Nokia手機帶動)
這些數據說明:
1. 在據說是「最不重視知識」的毛澤東時代,對科技是相當重視的,科技投入相當多。其佔GDP的比例,遠遠超過世界平均水平,最高的年份與西方經濟黃金時期相比都不遜色。毛主席是個干大事的人。如果毛澤東能活到現在,我相信我們的科技投入絕不會比芬蘭差。
2. 80年代所謂的「科學的春天」在哪?我看不到。至於那個「輝煌的十三年」,如果看科技的投入,跟毛澤東時代也沒法比。
(2)然後19世紀末,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的原因及其影響
探究影響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因素
探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條件下,民族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帝國主義的侵略是阻礙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最根本的因素;自強不息的愛國精神是民族工業發展的不竭動力
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
國民政府統治前十年,民族工業發展顯著,抗日戰爭時期遭受沉重打擊
民族工業的萎縮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簽訂;官僚資本的壟斷;通貨膨脹
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是阻礙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三大政治障礙
㈣ 中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黃金的
中國自商代開始就有黃金了。
從目前出土的文物看,出現黃金最早的年代是商代早期。如河南鄭州商代早期墓葬中出土了珥形金飾,河南輝縣殷代墓葬和河南安陽小屯殷墟出土了金塊、金箔、金葉。
㈤ 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的金銀器都有什麼特點
明清時期抄 明清金銀器——華麗濃艷 明清金銀器趨於華麗濃艷,宮廷氣息濃厚.器形的雍容華貴,寶石鑲嵌和龍鳳圖案的色彩斑斕,象徵著高貴與權勢.明代金銀器生動古樸,紋飾結構趨向繁密.清代金銀器既有傳統風格,也有其他藝術的影響.清代金銀器可用精、細二字概括.復合工藝發達,金銀器與琺琅、珠玉寶石等結合,增添了器物的高貴與華美
㈥ 中國金銀器工藝在哪個朝代達到頂峰
唐代金銀器是我金銀器最高峰,不僅是唐代是我國歷史上最為發達的頂峰,而且吸收回了當時世界最優秀的答金銀器創作藝術,能夠擁有一件唐代典型的金銀器,尤其是金器,是世界各國知人士的夢昧以求的,但唐代金器在都在博物館,私人手中極少,而且典型器皿價格大都在幾百萬,到幾千萬以上,能夠擁有唐代金器,將會無比榮耀,相信在今後的拍賣市場將有驚人之舉,人們將以無比的熱情,參與唐代金器收藏。
㈦ 誰知道中國的黃金歷史與現狀是什麼樣的
從五千年的中國歷史來看,中國一直是一個黃金貧乏的國家。雖然與世界其他民族一樣,黃金在我國歷史上也是財富的計量單位和擁有財富象徵,黃金在人類社會中的地位非同一般。但事實上由於中國黃金總量上的缺乏,使得黃金很難成為財富流通中介的主角。在中國近代歷史上承擔流通貨幣功能主角的是白銀。中國「貧金」的現實一直延續到21世紀的今天。而產生「中國貧金」現象的原因有以下幾點原因:
(1)歷史原因:
據考古發現,在漢代以前中國社會商品流通領域中並不缺乏黃金,整個社會中黃金流通總量也並不缺乏,這可以從漢代以前的墓葬考古中發現了大量的黃金飾物可見一斑,從各種歷史文獻中也可以看到當時黃金的重要地位。據當時的歷史文獻記載,皇帝對有功的大臣戰將等往往就動輒賞賜幾百斤的黃金。
但在漢朝以後中國社會中的黃金總量就突然減少了,對於中國歷史上的黃金總量的突然減少直到現在還是一個謎,還需要中國考古學界來繼續研究破解這個謎團。其中有一個說法,從漢代以後,中國朝代更替頻繁,農民起義層出不窮,各種戰爭一直綿延不斷,而當時的黃金事實上是儲備在中國社會的王公貴族和地主階層里,這些王公貴族和地主階層恰恰是各種戰爭與農民革命的掠奪對象,為了保存這些財富,這些王公貴族和地主階層必然要藏匿類似黃金這樣的高價值財富。社會動盪各種綿延不斷的戰爭過程中這些王公貴族和地主階層中的很大一部分被革命浪潮所消滅,這些被藏匿的黃金財富就成了無主的、消失了的財富。由於從漢朝以來,各種戰爭革命頻繁爆發延續了幾百年時間,大量的諸如黃金這樣的高價值財富就被埋在了華夏大地的各個角落中,「一人藏匿百人難尋」,大量黃金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消失了的財富。也許這真是中國「貧金」的一個歷史解釋。
(2)近現代的戰亂因素:
除了上面的歷史疑案外,在近代中國歷史上的諸多事件,進一步造成了中國大陸上貧金的現實。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遭受西方列強的近100年的鴉片貿易巧取和武裝搶奪與盤剝,大量的白銀和黃金被當作鴉片貨款和戰爭賠款流出中國,進一步造成了中國黃金與白銀等貴金屬硬通貨的嚴重匱乏。自此以後中國境內的連年內戰和日本侵略中國,更是造成了我國黃金與白銀的大量外流,一部分黃金與白銀用作了軍械物資的購買,另一部分被大量達官顯貴外逃攜帶出國。至今中國民間依然有這樣的國際黃金疑案未了結。
(3)國民黨內戰時期的「金圓券」事件
抗戰勝利後,國共內戰時期國民黨政府炮製的「金圓券」事件就是另一個有代表性的黃金外流事件。國民黨政府財政連年出現巨額赤字,為了彌補赤字,就大量發行法幣,法幣猛增,物價隨之飛漲。為了挽救經濟崩潰,1948年8月19日,國民黨政府實行所謂的「幣制改革」和「限價政策」。其中國民黨政府頒發的《金圓券發行辦法》規定金圓券每元含黃金0.22217克,發行額以20億為限。按1金圓券摺合法幣300萬元的比率收兌法幣。同時規定黃金1兩等於金圓券200元。白銀1兩等於金圓券3元。美元1元等於金圓券4元。
當時國民黨政府使用高壓和誘騙等手段強制推行這個法令,命令國統區的人民必須在1948年9月30日前將所持黃金和白銀全部兌換成金圓券,過期不交者,一律強制沒收。不到兩個月,就從人民手中榨取金銀外幣總值達2億美元。
1948年10月初,由上海開始的搶購風潮波及國民黨統治區各大城市,物價更進一步飛漲。11月10日,國民黨政府被迫宣布取消限價政策。12日又公布《修正金圓券發行辦法》法令,規定1金圓券的含金量減為0.044434克。公開宣布金圓券貶價4/5,撤銷金圓券發行20億元的限額。之後金圓券無限量發行,至1949年5月,金圓券發行額為六十七萬多億元,金圓券也像法幣一樣成為廢紙。
這些用「金圓券」兌換來的黃金、白銀,以及國民黨政府中央銀行歷年的黃金、白銀儲備等,在1949年由軍艦押送至台灣。1949年1月10日,大公子蔣經國拿出一封蔣介石的「手諭」,上面明令俞鴻鈞盡快將全部庫存的黃金、白銀和美鈔運往台灣。當時,國民黨經過所謂的「幣制改革」,發行金圓券,強行將民間的幾乎所有黃金和美元收歸國庫。關於這筆款的數目,說法不一。國民黨的文人陳孝威說是「黃金50萬兩」;也有的說是美金8000萬元,黃金92.4萬余兩, 銀元3000萬元; 而李宗仁的秘書梁升俊說南京失守時,「國庫尚有黃金280萬兩,美鈔5000餘萬元,經合署的棉花紗布出售總值不下美元1500萬元,還有價值巨大的有價證券」。 總之,在當時這是一筆相當可觀的數字,在蔣介石的直接指揮下,這筆巨額財富用海軍軍艦全部搶運到台灣。
(4)當代中國仍然「黃金匱乏」
1949年中國共產黨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是在這樣一個幾乎「無金」的中國大陸上開始經濟建設和金融體系建設。中國政府只能從新生產黃金中獲得增加,而沒有歷史存留的積累。在1949年建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我國在黃金問題上一直是嚴格管制階段,黃金開采企業必須將所生產出來的黃金交售給中國人民銀行,而後由中國人民銀行將黃金配售給用金單位。那時新生產出來的黃金主要用於我國緊急國際支付和國家儲備。到1982年社會大眾才重新開始有權力擁有黃金,擁有黃金的渠道還只是通過商場可以購買到黃金首飾而已。
綜上所述,中國大陸當前的「黃金匱乏」的歷史原因就非常清楚了,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和地域大國里,從1949年到1982年我們國家整個社會存在一個「黃金斷層」,這個「黃金斷層」持續時間長達30年,整整影響了兩代人。在兩代人的時間里,中國人民與黃金無緣,只是很樸素的知道黃金很值錢,黃金很貴重,但無法接觸到黃金,缺乏對黃金的各種知識的了解與認識,對於黃金的重要作用和金融功能了解甚少。這個黃金斷層實際上導致了整個社會對黃金的普遍性無知和漠視。
中國社會大眾需要對黃金理念與投資意識的大補課,迫切需要彌補中國社會與大眾在黃金意識層面的大斷層,中國需要一個重新喚醒民眾真切認識黃金的過程,這個過程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5)中國央行黃金儲備
截止2005年12月底,中國中央銀行公布的黃金儲備為1929萬盎司,摺合約為600噸。(實際情況可能要超過1000噸以上)
按150元/克的市場價格計算,600噸黃金的價值約為900億人民幣。按580美元/盎司的價格計算,1929萬盎司黃金價值約111.88億美元。截止2005年12月,中國的外匯儲備約8000億美元,黃金儲備約占外匯儲備1.3%左右
(6)中國黃金生產狀況與礦藏儲備
2003年我國的黃金產量名列世界第三,黃金年產量約180噸,摺合到當時的黃金價格約為200億人民幣,而且最近6年來的產量波動不大。
以2004年1-5月份的我國黃金生產情況來分析,全國5月份生產黃金(成品金)16.837噸。1-5月累計完成79.065噸。與去年同期相比,黃金產量增加7.341噸,同比增長10.24%。2004年1-5月,黃金礦山企業礦產金(成品金+含量金)累計完成64.263噸,比去年同期增長10.80%;冶煉企業(有色、黃金冶煉企業)累計完成成品金32.680噸,比去年同期增長9.22%。
2004年我國黃金產量達到212.348噸,與上年同比增長5.86%。產金量較大的省有山東、河南、福建、陝西、遼寧、河北等省,山東仍為我國最大產金省,全年產金64.509噸,佔全國產量的30.38%。
2005年,中國黃金行業總體經濟運行情況良好。中國黃金協會的《全國黃金統計月報》顯示,2005年全國黃金產量達224.050噸,中國黃金產業的「十五」規劃,要求在2006年達到約240噸的黃金年產量,可見,我國要迅速大幅提高黃金產量的空間已經不大。
中國國內的黃金探明儲量為4000至5000噸,約佔世界探明儲量的10%,以現有開采速度還可維持22至28年。
(7)民間儲金量較低黃金投資意識匱乏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政府對黃金產業一直實行嚴格管制,黃金生產企業須將開采和冶煉的黃金,全部售給中國人民銀行,再由中國人民銀行經過審批環節配售給各用金單位。
1982年,在國內恢復出售黃金飾品,以中國人民銀行開始發行熊貓金幣為標志,中國開放金銀市場邁出第一步,1999年11月,中國放開白銀市場,封閉了半個世紀的白銀自由交易開禁,上海華通有色金屬現貨中心批發市場成為我國唯一的白銀現貨交易市場。白銀的放開視為黃金市場開放的「預演」。2001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戴相龍宣布取消黃金「統購統配」的計劃管理體制,在上海組建黃金交易所。同年6月,中央銀行啟動黃金價格周報價制度,根據國際市場價格變動兌國內金價進行調整。隨後足金飾品、金精礦、金塊礦和金銀產品價格全部放開。
2002年10月30日以上海黃金交易所正式開業為標志,中國黃金市場走向全面開放,黃金投資逐步走進社會大眾,黃金投資在中國迎來了全新開端。
目前,中國國內的黃金總存量約為4000-5000噸。這包括中央銀行的黃金儲備和民間大眾擁有的黃金製品。
中國國內的黃金需求一直是以首飾性消費需求為主,每年中國市場銷售的黃金絕大部分都成為了黃金飾品,工業、醫療、科研等行業占消費需求的比重較小,而黃金的金融投資需求目前還只是剛剛起步,所佔的比重更是小的可憐。中國民眾對黃金的理解和認識更多停留在首飾品的認識上,對黃金的金融投資功能知之甚少,黃金金融投資的參與度極低。
是種種歷史原因和金融體制的原因,造成中國大陸人均黃金製品只有3.5克左右的現狀。目前,中國大陸人均黃金年消費量只有0.2克,消費數量集中在黃金飾品上,與港、台地區和西方國家的水平差距懸殊(阿聯酋人均年消費黃金最多,達30克),離印度人均約1克的水平也有很大距離。預計今後幾年中國的黃金消費將從以往每年200噸左右增加到400噸至500噸,這對國際黃金市場的價格將會產生非常重大的影響。 綜觀中國國內現狀,國家缺乏長遠的黃金儲備規劃,普通民眾對黃金的投資意識、保值增值應對金融危機、通貨膨脹的功能遠未了解。但目前國內大眾投資黃金的意識正在被喚醒,從投資需求來看,中國黃金市場在徹底開放之後,將令世界再度吃驚,中國民眾在黃金金融市場上的投資能力不可低估。
㈧ 中國古代金銀器的資料
今中外金銀器一直是收藏領域中的一個重要門類。
中國甘肅玉門夏代古墓中出土的金耳環雖然鑄造粗糙,但卻是我國發現的最早的金飾器實物。商代的金器以裝飾品佔主導地位,器物類相對較少。河南安陽殷墟遺址出土的眼部貼金的虎形飾及金片、金葉、金箔等裝飾,四川廣漢三星堆商代祭祀坑中發現的金面罩和金杖等祭祀用的金器說明,金器在商代已經得到社會上層廣泛使用。銀的使用歷史較晚,目前所見的春秋時期銀錯銅兵器,是最早用銀的實例。
春秋戰國和兩漢時期的金銀器的設計製作工藝已經非常高超。唐代金銀器的製作和應用達到了歷史的巔峰,除了飾件還開始生產餐具、茶具、佛教法器等生活器物,而且品種大為增多。
兩宋時期的金銀器製造業更為商品化。皇親貴戚、王公大臣、富商巨賈,都享有著大量的金銀器,上層庶民和酒肆妓館的飾品及飲食器皿也都使用金銀器。隨著金銀器的社會化,宋代金銀器無論在造型上或紋飾上一反唐代的富麗之風,而變為素雅和富有生活氣息。
明代的金銀器製造工藝高超,明定陵出土的金冠、金盆等是代表作。造型莊重,裝飾華麗,雕鏤精細。器物用打胎法製成胎型,主體紋樣採用錘成凸紋法,細部採用鏨刻法,結合花絲工藝,組成精美圖案,有的器物鑲嵌珍珠寶石,五光十色。金銀上鑿刻壓印「官作」或「行作」或工匠名及成色。
清代金銀器的工藝多趨於繁富華麗、精細瑣碎。色彩追求艷麗妍美,樣式崇尚變奇化異。
金銀器可分為金銀器物和金銀飾物兩大類,它們還可分為飲食、信符璽印、容器、輿洗器、梳妝用具、陳設觀賞品、宗教祭祀器、冠服、發飾、頸飾、耳飾、手、臂飾、胸墜飾、劍飾、車馬飾、貨幣、雜器等10餘小類。
金銀器物中的飲食器有樽、杯、盤、壺、盞、碗、豆、蠱、鍋、箸、勺、匙、溫碗、盞托、茶具、羽觴、執壺、花口杯、提梁壺等。信符璽印有腰牌、符牌、金印章等。容器有盒、缸、罐、簋等。輿洗器有匜、盆、洗等。梳妝用具有梳、篦、刀、奩、鑷、鏡架、櫛背等。陳設觀賞器有薰爐、香薰、銀釧、金鍾、瓶、盤、掛屏、盆景、天球儀等。宗教祭祀器有造像,葬具、法器、祭器、如意、香案、匾牌、菩薩等。
金銀飾物中的冠服有鳳冠、冠頂、冠帶、金銀冠、步搖冠、冠花等。發飾有笄、簪、釵、梳步搖、鈿花、珠花等。頸飾有項鏈、頂圈、排圈、金銀冠墜、護頭箍、金銀角、銀馬圍帕、金銀抹額、金銀插針、金銀衣帽飾、吊飾、長命鎖等。耳飾有耳璫、耳環耳墜等。手、臂飾有釧、鐲、條脫、戒指、指環、頂針等。胸腰墜飾有壓領、腰鏈、腰帶、腰牌等,貨幣類有金貝、金條、金磚、金板、金餅、銀貝、銀餅、銀元、銀鋌、銀錠、金五銖、馬蹄金、麟趾金、金銀開元通寶等。
㈨ 金銀器的發展歷史
世界上最早的黃金製品出現於公元前五千年的古埃及,最早的銀器則出現在公元前四千年左右的美索不達米亞。隨後,希臘、羅馬、波斯、薩珊朝等都開始了對金銀器的廣泛使用。金銀文化在中國的發展歷程也足可謂之綿久而輝煌。早在距今約三千餘年前的商周時期,已經開始出現了金製品。略遲後的春秋戰國時期,則開始了對銀製品的使用。早期金銀器均為小型裝飾製品,小巧簡約、清新活潑便成為了對此時金銀器特徵最為恰當的概說。隨後,金銀器在經歷了秦漢時期的繁榮發展後,又融入了魏晉南北朝時文化交流所帶來的異域風情,最終形成了唐代絢麗多姿、成熟健康、優雅活潑的獨立風格,並成為一代盛世的標志。宋元時期的金銀器,在裝飾上引入了繪畫藝術,因而較之前代器物更多地充滿了詩情畫意,愈發清秀典雅。而華麗濃艷則是明清時期金銀器的顯著特徵。該時期內,金銀器造型與製作均講究美觀與精細,以至流之於繁瑣,褪盡了唐宋時期的勃勃生機。在金銀器上鑲嵌珍珠、寶石,金銀工藝也開始與漆藝、木藝、玉器工藝等進行了結合。在精雕細琢的高超工藝與富麗堂皇的整體效果掩映下,一系列頗具奇勝之姿的合璧產品,為金銀器的發展開辟出一條新的道路。
中國古代金銀器不僅類型多樣,范圍廣泛,而且工藝復雜精細,科技價值含量很高。從其用途劃分,不但包括了生活器皿、服飾、宗教用具、殯葬用具、醫葯保健用具、錢幣、工具等大類,另外還有少量祭祀、兵器、模型等類,幾乎遍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值得注意的是,金銀製品一開始就以具有審美價值的藝術品形式出現,而不像銅器和玉石等製品,在經歷了漫長的發展後,才逐漸從具有功利目的性的生產工具中脫離出來,進入審美對象的范疇。更為有趣的是,具有使用價值的金銀器皿直至唐以後才大量出現。「物以稀為貴」的特性,使得人們賦予了金銀器以更多遠超於實用物品本身的意義,著意於「金銀」,而失意於「器」。同時,一件精美絕倫的金銀器,從肇始至完工,又往往需要使用多種工藝,將大自然的創造與人類的智慧完美結合,從而成就其集千恩萬寵於一身的連城之價與奪目之光。
中國古代金銀器不僅工藝繁復,製作技巧高超,而且造型精巧,裝飾細密,每一件都是科學與藝術完美結合的佳作。無論是以幾何形為主的平面造型,抑或是以寫生動物、植物為主的立體造型,無不展示著製作者觀察的細膩與比例掌握的准確。大體量者往往顯得穩固、剛勁,而小體量者則纖巧、靈動,優雅大方。栩栩如生的造型,配以或金黃璀璨,或銀白莊重的底質,給人以強烈視覺效果與心理效果的暗示。而花紋圖案的裝飾,則極為注重整體效果。布局安排則凸現出兩大特點。一為講究對稱。以器物中軸線為中心,左右相向地布置同樣的紋樣,使整個器物顯示出均衡、飽滿的感覺。二為講究對比。以大小、高低、動靜、顏色的對比,形成各種變化,造成節奏感,從而突出主題,對文化內涵進行清晰、流暢的表達。而用以裝飾的題材內容,則可謂豐富多彩。有以寫實或圖案化的動植物為內容的;有以反映時代生活的人物故事為內容的;有表現流雲、飛瀑、晨曦的自然景象;也有表現菩薩、羅漢、金剛的宗教形象;還有高度抽象化、概括化的幾何紋樣圖案,呈現出各種各樣的排列方式:或對稱式,或迴旋、抱合、相背的平衡式排列,或一整二破的連續式排列。最為代表著人們亘古不變美好希冀的,便是以各種吉祥圖案與文字為內容的器物。不同的表徵,代表著人們多種多樣祈福納祥的心理渴求。如以龍象徵神聖,以鳳象徵高貴,以牡丹象徵榮華富貴,以鵲鬧枝頭象徵吉慶,以鴻雁銜勝象徵平安,以石榴、魚子象徵多子多孫。此外,還有以諧聲寓意紋樣,吉祥文字,以及將此二者相結合的主體表達方式。常見的吉祥圖案有蝙蝠、如意、磬、魚、松竹梅等。而文字則有「福」、「壽」、「吉慶萬年」、「祝延萬壽」等等。這些伴有著濃郁中國特色的象徵組合方式,與金銀器物進行結合,既滿足了人們追逐財富,渴望坐擁權勢的心理,又滿足了對種種美好寓意的寄託,真可謂合璧之作。
金銀器,以貴重金屬為材料,施以精湛巧妙之製作工藝,配以科學性與藝術性相結合之構思,將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更迭出現之不盡相同的各個時代文化內涵,展現得淋漓盡致。也將各個時代相同的追求富貴、吉祥的民族心理闡釋的暢曉明白。集裝飾性與實用性於一身的金銀器,也因其不菲的價值,獨具的特質,於普通金屬器皿之中,著意顯示出了其自身別具的人文、科學、經濟價值。耀眼悅目的金銀器,成為了綿延長久、當之無愧的傳世珍藏! 元明清時期,我國各種傳統手工業生產均達到了歷史的最高峰。官僚貴族、地主和商人已經廣泛使用金銀器及珠寶鑲嵌工藝品。元代金銀器以玲瓏俊俏的鏤雕花紋為主,顯示出了精湛的裝飾技巧。江蘇無錫南郊錢裕墓出土的一批金銀器中的鎏金花瓣式銀托、盞最具特色。此器用銀片分別錘成花形盞及托盤,花瓣之上陰刻折枝花卉紋飾,器表鎏金,為元代銀器中的精品。
明代金銀器的生產工藝更加精湛,珍品多出在帝王陵墓之中。北京定陵出土的萬曆皇帝的金絲冠和萬曆孝靖皇後的鑲珠寶點翠鳳金冠,是明代金銀工藝的典範。皇帝金冠全部用金絲編結而成,冠頂鏨兩條金龍戲珠,形象生動,龍身以粗金絲為骨,採用掐絲、浮雕等工藝焊接成漏孔鱗紋狀,此冠是一件編織與鏨花工藝相結合的精品。皇後金冠則應用了極其復雜的掐絲鑲嵌珠寶點翠工藝,鑲嵌5000多顆珍珠、100多塊寶石,用以裝飾九龍四鳳,寶石璀璨奪目,龍飛鳳舞,製作精細,工藝高超,為明代金銀器中的稀世之寶。
清代金銀器工藝空前發展,皇家使用金銀器更是遍及典章、祭祀、冠服、生活、鞍具、陳設和佛事等各個方面。精品多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其中有一件銀絲花瓶,通體做成菊瓣形,先以銀絲分瓣制,再經焊合而成,細頸,圈足,工藝精細,華麗、莊重且玲瓏剔透,集中反映了清宮廷金銀工藝的成就。乾隆時期的金銀器,其製作工藝有范鑄、錘、焊接、點翠等,並綜合了突起、陷起、陰淺、陽淺、鏤空等各種手法,還出現了在金銀器上點燒透明琺琅、以金絲填燒琺琅的新工藝。如銀鎏金嵌琺琅硯盒,硯質為銀,蓋面鏨纏枝花卉,中間嵌一銀片,以燒蘭琺琅做出雲龍戲珠紋飾,整個硯盒富麗堂皇,代表了乾隆時期金銀器製造工藝的最高水平。 春秋戰國金銀器——清新活潑
金銀器形制種類增多,出現了金銀器皿。從金銀器藝術特色和製作工藝看,南北風格迥異。北方出土的金銀器及其金細工藝發達。南方地區金銀器則多為器皿,製法大多來自青銅工藝。 秦漢金銀器——富麗繁榮
秦朝的金銀器製作已綜合使用了鑄造、拋光等工藝技術。漢朝金銀器從為飾品,器形簡潔,多為素麵。金細工藝逐漸發展成熟,金銀的形制、紋飾、色彩更加精巧玲瓏,富麗多姿。 魏晉南北朝金銀器——異域風情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金銀器數量較多。金銀器的社會功能進一步擴大,製作技術更加嫻熟,器形、圖案也不斷創新。較為常見的金銀器仍為飾。 隋唐金銀器——富麗堂皇、五彩斑斕
中國古代金銀器皿自唐代起日漸興盛。因為受到西方金銀器傳入的影響,達到空前的種類豐富、造型多樣。不計成本的皇家氣派使得金銀器製作工藝高超、紋飾精美,體現了唐代繁榮的文化藝術和先進的科技水平。唐代金銀器可分為飾品、法器、食器、飲器、容器、雜器等。 宋元金銀器——清新素雅
宋代金銀器輕薄精巧、典雅秀美,民族風格完美。造型上極為講究,花式繁多,以清素典雅為特色。元代金銀器與宋代相似,除日用器皿和飾品外,陳設品增多。從造型紋飾看十分講究,素麵較多。然而,元代某些金銀器亦表現出紋飾華麗繁復的趨向。 明清金銀器——華麗濃艷
明清金銀器趨於華麗濃艷,宮廷氣息濃厚。器形的雍容華貴,寶石鑲嵌和龍鳳圖案的色彩斑斕,象徵著高貴與權勢。明代金銀器生動古樸,紋飾結構趨向繁密。清代金銀器既有傳統風格,也有其他藝術的影響。清代金銀器可用精、細二字概括。復合工藝發達,金銀器與琺琅、珠玉寶石等結合,增添了器物的高貴與華美。
㈩ 中國古代金銀器的發展是怎樣的
中國甘肅玉門夏代古墓中出土的金耳環雖然鑄造粗糙,但卻是我國發現的最早的金飾器實物。商代的金器以裝飾品佔主導地位,器物類相對較少。河南安陽殷墟遺址出土的眼部貼金的虎形飾及金片、金葉、金箔等裝飾,四川廣漢三星堆商代祭祀坑中發現的金面罩和金杖等祭祀用的金器說明,金器在商代已經得到社會上層廣泛使用。銀的使用歷史較晚,目前所見的春秋時期銀錯銅兵器,是最早用銀的實例。
春秋戰國和兩漢時期的金銀器的設計製作工藝已經非常高超。唐代金銀器的製作和應用達到了歷史的巔峰,除了飾件還開始生產餐具、茶具、佛教法器等生活器物,而且品種大為增多。
兩宋時期的金銀器製造業更為商品化。皇親貴戚、王公大臣、富商巨賈,都享有著大量的金銀器,上層庶民和酒肆妓館的飾品及飲食器皿也都使用金銀器。隨著金銀器的社會化,宋代金銀器無論在造型上或紋飾上一反唐代的富麗之風,而變為素雅和富有生活氣息。
明代的金銀器製造工藝高超,明定陵出土的金冠、金盆等是代表作。造型莊重,裝飾華麗,雕鏤精細。器物用打胎法製成胎型,主體紋樣採用錘成凸紋法,細部採用鏨刻法,結合花絲工藝,組成精美圖案,有的器物鑲嵌珍珠寶石,五光十色。金銀上鑿刻壓印「官作」或「行作」或工匠名及成色。
清代金銀器的工藝多趨於繁富華麗、精細瑣碎。色彩追求艷麗妍美,樣式崇尚變奇化異。
金銀器可分為金銀器物和金銀飾物兩大類,它們還可分為飲食、信符璽印、容器、輿洗器、梳妝用具、陳設觀賞品、宗教祭祀器、冠服、發飾、頸飾、耳飾、手、臂飾、胸墜飾、劍飾、車馬飾、貨幣、雜器等10餘小類。
金銀器物中的飲食器有樽、杯、盤、壺、盞、碗、豆、蠱、鍋、箸、勺、匙、溫碗、盞托、茶具、羽觴、執壺、花口杯、提梁壺等。信符璽印有腰牌、符牌、金印章等。容器有盒、缸、罐、簋等。輿洗器有匜、盆、洗等。梳妝用具有梳、篦、刀、奩、鑷、鏡架、櫛背等。陳設觀賞器有薰爐、香薰、銀釧、金鍾、瓶、盤、掛屏、盆景、天球儀等。宗教祭祀器有造像,葬具、法器、祭器、如意、香案、匾牌、菩薩等。
金銀飾物中的冠服有鳳冠、冠頂、冠帶、金銀冠、步搖冠、冠花等。發飾有笄、簪、釵、梳步搖、鈿花、珠花等。頸飾有項鏈、頂圈、排圈、金銀冠墜、護頭箍、金銀角、銀馬圍帕、金銀抹額、金銀插針、金銀衣帽飾、吊飾、長命鎖等。耳飾有耳璫、耳環耳墜等。手、臂飾有釧、鐲、條脫、戒指、指環、頂針等。胸腰墜飾有壓領、腰鏈、腰帶、腰牌等,貨幣類有金貝、金條、金磚、金板、金餅、銀貝、銀餅、銀元、銀鋌、銀錠、金五銖、馬蹄金、麟趾金、金銀開元通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