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大運河歷史

中國大運河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24 05:12:01

❶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的歷史

中國大運河(The Grand Canal of China)是世界文化遺產,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中國東部平原上創造的一項偉大的水利工程,是世界上最長的運河 ,也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運河。

❷ 大運河的歷史起源

大運河始鑿於春秋末期。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為了爭霸中原,利用長江三角洲的天然河湖港汊,疏通了由今蘇州經無錫至常州北入長江到揚州的「古故水道」,並開鑿邗溝(自揚州到江水,東北通過射陽湖,再向西北至淮安入淮河)。後來秦、漢、魏、晉和南北朝繼續施工延伸河道。

唐、宋兩代對大運河繼續進行疏浚整修。唐時浚河培堤築岸,以利漕運纖挽。將自晉以來在運河上興建的通航堰埭,相繼改建為既能調節運河通航水深,又能使漕船往返通過的單插板門船閘。

宋時將運河土岸改建為石駁岸纖道,並改單插板門船閘為有上下閘門的復式插板門船閘(現代船閘的雛形),使船舶能安全過閘。運河的通過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元代1282年動工挖濟州河,自今濟寧引洸、汶、泗水為源,向北開河150里接濟水(相當於後來的大清河位置,1855年黃河奪大清河入海)。濟州河開通後,漕船可由江淮溯黃河、泗水和濟州河直達安山下濟水。

明清兩代明、清兩均建都北京,對元朝大運河進行了擴建。明代整通惠河閘壩,恢復通航;1411年擴建改造會通河,引汶水人南旺湖,利用南旺湖地勢主的有利地形,修建南旺水櫃,十分之七的水北流,十分之三的水南流,解決了會通河水源問題,並增建船閘至51座。

(2)中國大運河歷史擴展閱讀:

大運河北起北京,南達杭州,流經北京、河北、天津、山東、江蘇、浙江六個省市,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794公里。從公元前486年始鑿,至公元1293年全線通航,前後共持續了1779年。在漫長的歲月里,主要經歷三次較大的興修過程。

京杭大運可是由人工河道和部分河流、湖泊共同組成的,全程可分為七段:(1)通惠河;(2)北運河;(3)南運河;(4)魯運河;(5)中運河;(6)里運河;(7)江南運河。京杭大運可作為南北的交通大動脈,歷史上曾起過巨大作用。運河的通航,促進了沿岸城市的迅速發展。

清朝末年,自京漢、津浦等鐵路修建以後,清朝政府不關心運河的命運,任其荒廢。運河河道越來越窄,最窄處不足10米,運輸能力大減,不少河段不能通航。山東境內的部分河段已淤成平地;即使水量較大,通航條件較好的江蘇省內河段,也只能通行小木帆船。

新中國成立後,制定了改造大運河的計劃,對運河很多區段進行了疏浚、擴展,沿河建設了不少航閘,兩岸改建和新建了許多現代化碼頭。

❸ 大運河的歷史簡介

京杭大運河始建於春秋時期,是歷經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與長城、坎兒井並稱為中國古代的三項偉大工程,並且使用至今,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中國文化地位的象徵之一。——《網路》
大運河可以說是世界上最長的內陸運河,而大運河的歷史也是十分悠久的。大運河歷經了2000多年風雨,可以說是中華變遷的見證者,同樣的也見證了許多朝代的誕生,還有許多朝代的衰亡。我們如今所指的大運河是在乾隆年間疏通的河道,其實最開始的時候大運河是從隋朝開始建立,當時是隋煬帝組織了大運河的修建。在當時大運河雖然說耗費了許多的人力物力財力,但是確實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僅便利了三角洲的經濟通商,而且也加強了朝廷對於江南地區的管控。
在當時大運河的出現可以說是縮短了很長的距離,也便利了人們的生活,大運河在當時是南北的交通大動脈,天下一半的財物都從這一條運河上通過,促進了沿岸城市的發展。不過之後隨著歷史的發展再加上科技的進步,大運河在如今已經沒有了以前那麼大的影響力。
但是大運河卻極其具有歷史意義,還被納入了南水北調的工程中,更是成為了中國的歷史文化遺產。大運河有著這么悠久的歷史,並且將政治和經濟結合在了一起,維系了無數個王朝的生命,非常具有保護意義。

❹ 歷史的奇跡-中國大運河,你怎麼看呢

在世界上所有的人工運河中,中國大運河開鑿較早、規模最大、線路最長、延續使用時間最久,而且目前仍在使用,是人類歷史上超大規模水利水運工程的傑作,被《國際運河古跡名錄》列為世界上「具有重大科技價值的運河」。大運河始建於公元前486年,包括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和浙東運河三部分,地跨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浙江8個省市,是世界上開鑿時間較早、規模最大、線路最長、延續時間最久且如今仍在使用的人工運河。至今大運河歷史延續已2500餘年。

❺ 京杭大運河起始地點以及歷史

京杭大運河,北起通州,南至杭州。

全長1794千米,是中國唯一一條南北走向的長河,也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運河,它是蘇伊士運河的16倍,巴拿馬運河的33倍,它和長城一樣被人們視為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兩大工程奇跡。

歷史:

春秋吳國為伐齊國而開鑿,隋朝大幅度擴修並貫通至都城洛陽且連涿郡,元朝翻修時棄洛陽而取直至北京。開鑿到現在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

2002年,大運河被納入了「南水北調」東線工程。2014年6月22日,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宣布,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

(5)中國大運河歷史擴展閱讀:

京杭大運河始建於春秋時期。春秋戰國時期開鑿運河基本都是為了征服他國的軍事行動服務的。例如吳王夫差命人開鑿邗溝的直接目的是為了運送軍隊北伐齊國,公元前360年魏惠王開鑿的鴻溝,基本都是為了征服他國的軍事行動服務的。

隋王朝在天下統一後即做出了貫通南北運河的決定,其動機已超越了服務軍事行動的目的,因為此時天下已統一。隋開運河有經濟方面的動機。中國古代很長時期內,經濟重心一直在黃河流域,北方的經濟比南方進步。

但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發生了深刻變化。400多年的混亂使北方經濟受到嚴重的沖擊,與此相比,南方經濟獲得迅猛發展,成為全國經濟重心。隋統一全國後,格外重視這個地區,但隋定都長安,其政治中心不能伴隨經濟重心的發展變化南移。

因此,國家需要加強對南方的管理,長安需要與富庶經濟區聯系,需要南方糧食物資供應北方,不論是中央朝廷還是官僚貴族或是北方邊境。同時,長時期的分裂阻斷社會南北經濟的交流,而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經濟的發展到這一時期已迫切要求南北經濟加強聯系。

❻ 京杭大運河有多少年的歷史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最早、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運河。北起北京(涿郡),南到杭州(餘杭),經北京、天津兩市及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四省,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約1794公里,開鑿到現在已有785年的歷史。京杭運河對中國南北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與交流,特別是對沿線地區工農業經濟的發展和城鎮的興起均起了巨大作用。 京杭大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它和萬里長城並稱為我國古代的兩項偉大工程,聞名於全世界。 京杭大運河的開鑿與演變大致分為3期: ①第1期運河。運河的萌芽時期。春秋吳王夫差十年(公元前486)在揚州開鑿邗溝,以通江淮。至戰國時代又先後開鑿了大溝(從今河南省原陽縣北引黃河南下,注入今鄭州市以東的圃田澤)和鴻溝,從而把江、淮、河、濟四水溝通起來。 ②第2期運河。主要指隋代的運河系統。以東部洛陽為中心,於大業元年(605)開鑿通濟渠,直接溝通黃河與淮河的交通。並改造邗溝和江南運河。三年又開鑿永濟渠,北通涿郡。連同公元584年開鑿的廣通渠,形成多枝形運河系統。 到隋煬帝(楊廣)時,據說煬帝為了到揚州看揚州市市花——瓊花,也為了南糧北運,開鑿京淮段至長江以南的運河,全長2000多公里。到元朝時,元定都大都(今北京),必須開鑿運河把糧食從南方運到北方。為此先後開鑿了三段河道,把原來以洛陽為中心的隋代橫向運河,修築成以大都為中心,南下直達杭州的縱向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按地理位置分為七段:北京到通州區稱通惠河,長82公里;通州區到天津稱北運河,長186公里;天津到臨清稱南運河,長400公里;臨清到台兒庄稱魯運河,長約500公里;台兒庄到淮陰稱中運河,長186公里;淮陰到瓜洲稱里運河,長約180公里;鎮江到杭州稱江南運河,長約330公里。揚州是里運河的名邑,隋煬帝時在城內開鑿運河,從此揚州便成為南北交通樞紐,藉漕運之利,富甲江南,為中國最繁榮的地區之一。 隋朝時分為四段: (1)永濟渠 (2)通濟渠 (3)邗溝 (4)江南河 ③第3期運河。主要指元、明、清階段。元代開鑿的重點段一是山東境內泗水至衛河段,一是大都至通州段。公元十八年(1281)開濟州河,從任城(濟寧市)至須城(東平縣)安山,長75公里;公元二十六年(1289)開會通河,從安山西南開渠,由壽張西北至臨清,長125公里;公元二十九年(1292)開通惠河,引京西昌平諸水入大都城,東出至通州入白河,長25公里;至元三十年(1293)元代大運河全線通航,漕船可由杭州直達大都,成為今京杭運河的前身。 元朝時全程可分為七段: (1)通惠河;(2)北運河;(3)南運河;(4)魯運河;(5)中運河;(6)里運河;(7)江南運河。 明、清兩代維持元運河的基礎,明時重新疏浚元末已淤廢的山東境內河段,從明中葉到清前期,在山東微山湖的夏鎮(今微山縣)至清江浦(今淮陰)間,進行了黃運分離的開泇口運河、通濟新河、中河等運河工程,並在江淮之間開挖月河,進行了湖漕分離的工程。 京杭大運河作為南北的交通大動脈,歷史上曾起過巨大作用。運河的通航,促進了沿岸城市的迅速發展。 目前,京杭運河的通航里程為1442千米,其中全年通航里程為877千米,主要分布在黃河以南的山東、江蘇和浙江三省。 杭州大運河同上京杭大運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流經北京、河北、天津、山東、江蘇和浙江六省市,全長一千七百六十四公里,比蘇伊士運河長十倍,比巴拿馬運河長二十倍,是世界上最長的一條人工開鑿的運河. 終點,入錢塘江。 京杭大運河流經北京市通州區,天津市武清區,河北省滄州市、衡水地區、邢台地區,山東省德州市、泰安市、聊城市、濟寧市、棗庄市,江蘇省徐州市、宿遷市、淮安市、揚州市、鎮江市、常州市、無錫市、蘇州市,浙江省嘉興市、杭州市18個市區。 通州古詩雲:一支塔影認通州。燃燈塔矗立在大運河的北端,是京門通州的標志性建築。天津北運河和南運河在天津會師,又在這里被海河一齊送入渤海。據記載,漕運發達時期,從天津到通州的北運河上每年要承載2萬艘運糧的漕船,官兵12萬人次,連同商船共3萬艘。水道的開通使小小的直沽寨很快發展成了遠近聞名的「天津衛」。 鎮江、揚州長江和京杭大運河的交匯處。聊城湖、河水面積占城區的1/3,被稱為「中國北方威尼斯」,在北方城市裡非常少見,這其中就有京杭大運河的功勞。 蘇州 「蘇湖熟,天下足」。運河的開通,使蘇州水多糧豐。目前京杭大運河蘇杭段有客運航線往返。 淮安大運河的入淮口,運河東岸古鎮碼頭下便是《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的故居。

❼ 簡要指出大運河的歷史變遷

世界上最長的運河,中國古代偉大的水利工程,又名京杭大運河、南北大運河。大運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經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等省市,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794公里。大運河自開鑿至今,經歷了2400餘年的歷史。運河路線隨著歷代京都的改變和黃河的改道,曾幾經變遷。隋朝以後,大運河是中國東部溝通內河、聯系海港的南北水運交通干線,而且還兼有灌溉、防洪、排澇之利,對歷代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發展曾起了重要作用。 從周至隋 大運河始鑿於春秋末期。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為了爭霸中原,利用長江三角洲的天然河湖港汊,疏通了由今蘇州經無錫至常州北入長江到揚州的「古故水道」,並開鑿邗溝(自揚州到江水,東北通過射陽湖,再向西北至淮安入淮河)。後來秦、漢、魏、晉和南北朝繼續施工延伸河道。公元587年,隋為興兵伐陳,從今淮安到揚州,開山陽瀆,後又整治取直,中間不再繞道射陽湖。煬帝即位後,都城由長安遷至洛陽,經濟要依靠江淮。605年,他下令開通濟渠。工程西段自今洛陽西郊引谷、洛二水入黃河;工程東段自榮陽縣汜水鎮東北引黃河水,循汴水(原淮河支流),經商丘、宿縣、泗縣入淮通濟渠又名汴渠,是漕運的幹道。公元608年又開永濟渠,引黃河支流沁水入今衛河至天津,繼溯永定河通今北京。610年繼開江南運河,由今鎮江引江水經無錫、蘇州、嘉興至杭州通錢塘江。至此,建成以洛陽為中心,由永濟渠、通濟渠、山陽瀆和江南運河連接而成,南通杭州,北通北京,全長2700餘公里的大運河。 唐宋兩代 唐、宋兩代對大運河繼續進行疏浚整修。唐時浚河培堤築岸,以利漕運纖挽。將自晉以來在運河上興建的通航堰埭,相繼改建為既能調節運河通航水深,又能使漕船往返通過的單插板門船閘。宋時將運河土岸改建為石駁岸纖道,並改單插板門船閘為有上下閘門的復式插板門船閘(現代船閘的雛形),使船舶能安全過閘。運河的通過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北宋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為解決汴河(通濟渠)引黃河水所引起的淤積問題,進行了清汴工程,開渠50里,直接引伊洛水入汴河,不再與黃河相連。這一工程兼有引水、蓄水、排泄、治理等多方面的作用。在運輸組織方面,唐、宋都專設有轉運使和發運使,統管全國運河和漕運。隨著運河通航條件的改善和運輸管理的加強,運河每年的漕運量由唐初的20萬石,逐漸增大到400萬石,最高達700萬石(約合今11.62億公斤)。由於航運的發展和商業的繁榮,運河沿岸逐漸形成名稱蘇州和杭州,造船工業基地鎮江和無錫,對外貿易港口揚州等重要城市。 元代 1194年,黃河在今河南武陽決口,灌封丘南下,奪泗水,從今淮陰奪淮入海。元朝建都大都(今北京)。初期漕運路線,是由江淮溯黃河向西北至封丘(開封北)縣中礫鎮,轉陸運180里至新鄉入衛河,水運經天津至今通縣,再陸運至大都。這條運輸路線不僅繞道過遠,且要水陸轉運。1282年動工挖濟州河,自今濟寧引洸、汶、泗水為源,向北開河150里接濟水(相當於後來的大清河位置,1855年黃河奪大清河入海)。濟州河開通後,漕船可由江淮溯黃河、泗水和濟州河直達安山下濟水。從濟水向北至天津的路線有二,一是由濟水入海,經渤海灣至天津;一是由東阿旱站(東平北)向北陸運200里至臨清入今衛河。沿前一路線,漕船常遭海濤風浪之險,沿後一路線每遇夏秋霖潦,糧車跋涉艱難。於是在1289年,自濟州河向北經壽張、聊城至臨清開會通河,長250里,接通衛河。因為會通河位於海河和淮河之間的分水脊上,所以在會通河上修建了插板門船閘26座,並在濟寧設水櫃,南北分流,以調節航運用水,控制運河水位。會通河建成後,漕船可由濟州河、會通河、衛河,在溯白河至通縣。1291年——1293年,元朝從僅通縣到大都開通惠河,建閘20座。從此,漕船可由通縣入通惠河,直達今北京城內的積水潭。至此,今天的大運河的路線走向才告初步形成。大運河建成後,元朝專設都漕司正、副二使,總管運河和漕運事宜。但因會通河航道窄淺,水源不足,年漕運量不到10萬石。 明清兩代 明、清兩均建都北京,對元朝大運河進行了擴建。明代整通惠河閘壩,恢復通航;1411年擴建改造會通河,引汶水人南旺湖,利用南旺湖地勢主的有利地形,修建南旺水櫃,十分之七的水北流,十分之三的水南流,解決了會通河水源問題,並增建船閘至51座。

❽ 關於大運河的來歷及故事 詳細

春秋末期,吳國開鑿了胥溪、邗溝、黃溝三條運河。自胥溪開鑿完成後,吳人可東自太湖,沿胥溪西上,直到今蕪湖附近後轉入長江,再渡過長江往北沿柵水到巢湖一帶北入淮水。夫差是春秋時期吳國的最後一位國王,他運河開挖起了開創作用。他是大運河「第一鍬」的開挖者。

隋唐大運河的開通是在地方性運河的基礎上形成的,沒有地方性運河的開鑿,要想開隋唐大運河是缺乏基礎的。分裂時期,地方政權為大都開鑿了一些地方性運河,這些運河,從客觀上講隋唐大運河做了准備。

隋文帝所開的廣通渠(又稱富民渠、永濟渠)實際上是對漢代槽渠的疏浚。開皇四年(584年),隋文帝利用漢朝開鑿留下的槽渠,命令宇文愷率水工開廣通渠(又稱富民渠、永濟渠),在渭水之南,傍南山而東,到潼關銜接黃河。開皇七年(587年),隋文帝下令所開的山陽瀆,則是吳國邗溝故道。

(8)中國大運河歷史擴展閱讀

大運河充當中國漕運的重要通道歷時1200多年。清代中葉後,山東北運河淤塞。道光五年(1825年)江南糧米便改由海運至天津,再轉北京。1911年津浦鐵路通車,大運河就逐漸湮廢。到1949年前山東境內河段和中運河已不能通航。

里運河水位不穩,時常決堤成災。1949年後對里運河進行了全面整治,興建船閘和節制閘,並開辟新河道使河湖分開。在里運河的南段開辟瓦鋪至六圩港間的入江新航道,縮短了與江南運河間的航程。中運河也經過拓浚和改建。

為便利徐州煤炭南運,沿微山湖西側辟了新航道。江南運河原由鎮江市區入江,由於河道狹窄淤淺,已改由諫壁口入江,在諫壁建有大型船閘控制水位。

京杭大運河作為南北的交通大動脈,歷史上曾起過「半天下之財賦,悉由此路而進」的巨大作用。運河的通航,促進了沿岸城市的迅速發展。

❾ 隋朝大運河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

從公元抄581年隋文帝楊堅建立襲隋朝,到618年隋煬帝楊廣被絞殺,共存在了三十七年,是個典型的短命王朝。但是隋朝的歷史地位卻是不容忽視的,因為盛唐的許多制度都是在隋朝時確立的。唐高祖和隋煬帝楊廣還有親屬關系,所以,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唐是隋的延伸,正因如此,歷史書籍常將隋、唐並稱為「隋唐」。

隋文帝的貢獻最大:一是官制,廢除北周的六官制度,建立起三省六部制。唐朝後來基本繼承,這就是日本大化改新向隋唐學習的主要內容。隋文帝還制定了新的法律,為隋唐時期封建法律的成熟化作出了貢獻。刑罰不再像南北朝時那麼殘酷。此外,科舉制度的創立又是一大功績,創新了官吏的選拔方式,比原來
推薦式更公正合理。

隋煬帝除了修造大運河有一半功勞外(另一半是為了遊玩),其他方面沒有給後人留下好印象。唐朝詩人李商隱諷刺他說:「底下若逢陳後主,豈感宜重問後庭花。」即他和隋文帝俘獲的陳後主陳叔寶一樣荒淫。隋煬帝的殘暴在歷史上也很有名,兄弟五人被他先後殺死了四個。最後殺掉父親登上了血腥的皇帝之位。由於其橫征暴斂,激起民怨沸騰,終於自食惡果被絞死於江都,隋朝宣告滅亡

❿ 京杭大運河的歷史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最早、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運河。北起北京(涿郡),南到杭州(餘杭),經北京、天津兩市及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四省,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約1794公里,開鑿到現在已有785年的歷史。京杭運河對中國南北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與交流,特別是對沿線地區工農業經濟的發展和城鎮的興起均起了巨大作用。 京杭大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它和萬里長城並稱為我國古代的兩項偉大工程,聞名於全世界。 京杭大運河的開鑿與演變大致分為3期: ①第1期運河。運河的萌芽時期。春秋吳王夫差十年(公元前486)在揚州開鑿邗溝,以通江淮。至戰國時代又先後開鑿了大溝(從今河南省原陽縣北引黃河南下,注入今鄭州市以東的圃田澤)和鴻溝,從而把江、淮、河、濟四水溝通起來。 ②第2期運河。主要指隋代的運河系統。以東部洛陽為中心,於大業元年(605)開鑿通濟渠,直接溝通黃河與淮河的交通。並改造邗溝和江南運河。三年又開鑿永濟渠,北通涿郡。連同公元584年開鑿的廣通渠,形成多枝形運河系統。 到隋煬帝(楊廣)時,據說煬帝為了到揚州看揚州市市花——瓊花,也為了南糧北運,開鑿京淮段至長江以南的運河,全長2000多公里。到元朝時,元定都大都(今北京),必須開鑿運河把糧食從南方運到北方。為此先後開鑿了三段河道,把原來以洛陽為中心的隋代橫向運河,修築成以大都為中心,南下直達杭州的縱向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按地理位置分為七段:北京到通州區稱通惠河,長82公里;通州區到天津稱北運河,長186公里;天津到臨清稱南運河,長400公里;臨清到台兒庄稱魯運河,長約500公里;台兒庄到淮陰稱中運河,長186公里;淮陰到瓜洲稱里運河,長約180公里;鎮江到杭州稱江南運河,長約330公里。揚州是里運河的名邑,隋煬帝時在城內開鑿運河,從此揚州便成為南北交通樞紐,藉漕運之利,富甲江南,為中國最繁榮的地區之一。 隋朝時分為四段: (1)永濟渠 (2)通濟渠 (3)邗溝 (4)江南河 ③第3期運河。主要指元、明、清階段。元代開鑿的重點段一是山東境內泗水至衛河段,一是大都至通州段。公元十八年(1281)開濟州河,從任城(濟寧市)至須城(東平縣)安山,長75公里;公元二十六年(1289)開會通河,從安山西南開渠,由壽張西北至臨清,長125公里;公元二十九年(1292)開通惠河,引京西昌平諸水入大都城,東出至通州入白河,長25公里;至元三十年(1293)元代大運河全線通航,漕船可由杭州直達大都,成為今京杭運河的前身。 元朝時全程可分為七段: (1)通惠河;(2)北運河;(3)南運河;(4)魯運河;(5)中運河;(6)里運河;(7)江南運河。 明、清兩代維持元運河的基礎,明時重新疏浚元末已淤廢的山東境內河段,從明中葉到清前期,在山東微山湖的夏鎮(今微山縣)至清江浦(今淮陰)間,進行了黃運分離的開泇口運河、通濟新河、中河等運河工程,並在江淮之間開挖月河,進行了湖漕分離的工程。 京杭大運河作為南北的交通大動脈,歷史上曾起過巨大作用。運河的通航,促進了沿岸城市的迅速發展。 目前,京杭運河的通航里程為1442千米,其中全年通航里程為877千米,主要分布在黃河以南的山東、江蘇和浙江三省。 杭州大運河同上京杭大運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流經北京、河北、天津、山東、江蘇和浙江六省市,全長一千七百六十四公里,比蘇伊士運河長十倍,比巴拿馬運河長二十倍,是世界上最長的一條人工開鑿的運河. 終點,入錢塘江。 京杭大運河流經北京市通州區,天津市武清區,河北省滄州市、衡水地區、邢台地區,山東省德州市、泰安市、聊城市、濟寧市、棗庄市,江蘇省徐州市、宿遷市、淮安市、揚州市、鎮江市、常州市、無錫市、蘇州市,浙江省嘉興市、杭州市18個市區。 通州古詩雲:一支塔影認通州。燃燈塔矗立在大運河的北端,是京門通州的標志性建築。天津北運河和南運河在天津會師,又在這里被海河一齊送入渤海。據記載,漕運發達時期,從天津到通州的北運河上每年要承載2萬艘運糧的漕船,官兵12萬人次,連同商船共3萬艘。水道的開通使小小的直沽寨很快發展成了遠近聞名的「天津衛」。 鎮江、揚州長江和京杭大運河的交匯處。聊城湖、河水面積占城區的1/3,被稱為「中國北方威尼斯」,在北方城市裡非常少見,這其中就有京杭大運河的功勞。 蘇州 「蘇湖熟,天下足」。運河的開通,使蘇州水多糧豐。目前京杭大運河蘇杭段有客運航線往返。 淮安大運河的入淮口,運河東岸古鎮碼頭下便是《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的故居。

閱讀全文

與中國大運河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