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的環境污染問題有哪些
1、在農業方面:以糧為綱促使毀林墾荒、毀牧開墾、圍湖造田、填海種植,導致森林和草原等植被破壞,加劇了水土流失,濕地減少,土壤退化和沙化、荒漠化、鹽鹼化;濫用化肥農葯,導致土地功能衰退,植物無法生存。
2、在工業方面:廢水、廢氣、廢渣不經有效達標治理的大量排放,破壞了整體環境的自然形態.在城市建設方面:布局混亂,工業區與居民區、商業區混雜,人為破壞了區劃功能。
3、在資源產業方面:礦業盲目開采,森林亂采濫伐,加之滅絕性地捕殺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破壞了生物鏈,導致生物多樣性無法得到保護,使我國生態環境問題達到了危機的程度,成為制約經濟發展、影響社會穩定的一個重要因素。
環境污染
由於人們對工業高度發達的負面影響預料不夠,預防不利,導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機: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環境污染指自然的或人為的破壞,向環境中添加某種物質而超過環境的自凈能力而產生危害的行為。(或由於人為的因素,環境受到有害物質的污染,使生物的生長繁殖和人類的正常生活受到有害影響。)由於人為因素使環境的構成或狀態發生變化,環境素質下降,從而擾亂和破壞了生態系統和人類的正常生產和生活條件的現象。
針對環境污染刑事案件辦理中的取證難、鑒定難、認定難等問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司法解釋《關於辦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對有關環境污染犯罪的定罪量刑標准作出了新的規定,以從嚴懲治和防範環境污染。根據《解釋》,致使一人以上重傷或者三人以上輕傷即構成「嚴重污染環境」,將被以污染環境罪追究刑事責任。
B. 歷史上最嚴重的污染事件是什麼
紅色警報 > 人禍 > 被污染的海洋 >
被污染的海洋
歐洲發生環境史上最嚴重的海洋污染
就在人們為即將到來的新世紀興奮歡呼的時候,1999年12月12日,滿載2000噸重油的「埃里卡號」油船在布列斯特港以南70公里處海域沉沒,造成大量石油泄漏,嚴重污染了附近海域及沿岸一帶。使法國西海岸,至少大約有20萬只以上的海鳥已成為「埃里卡號」油船泄漏污染海洋的犧牲品,顯然,這場事故已經成為歐洲歷史上最嚴重的海洋石油污染事件。
歷史上最大一次海洋污染事件
歷史上最大一次海洋污染事件發生在1978年3月16日 夜,美國標准石油公司的超級油輪艾莫科.凱迪斯船舵失去控 制,隨之在法國布列塔尼海岸擱淺,這是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一 次油輪溢油,也是損失最大的一次海岸擱淺航海污染事件。
價值1500萬美元的艾莫科油輪和2400萬美元的中東原油損失 在冰冷的海水中,溢出的原油形成一條寬18海里、長80海里 的海上油河,污染了130海里風景如畫的海岸。
6000名志願人員在法國軍隊配合下,從岸邊和港口海面 收集起25000噸原油。死於溢油污染的各種鳥類達10000隻。 還不得不把5000噸被原油嚴重沾污的牡蠣處理掉。法國政府 花費了9500萬美元補償溢油污染所造成了損失和清理溢油 所需的開支。布列塔尼地區居民的損失達3000萬美元。這次 海洋污染事件直接經濟損失達1億多美元。
世界上最嚴重的一次核污染事件
1986年4月26日,原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第四號反 應堆發生爆炸,起火,大量放射性物質外泄,成為有史以來最 嚴重的一次核污染。造成31人死亡,233人受到嚴重的放射 性損傷,附近13萬居民緊急疏散,損失慘重。據蘇聯官方公布 的數字,損失達35億美元,事故造成的潛在損失和間接損失 還難以計算,預計將有數千人受輻射致癌,事故產生的放射性 塵埃,隨風飄散,使歐洲許多國家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這一 重大事故不僅在歐洲,而且在整個世界引起強烈震動。事件發 生至今其後遺症並沒有消除。德國、瑞典、土耳其、南斯拉夫, 把不斷出現的畸形胎兒仍然歸罪於那場災難。有人認為,空氣 受到污染是產生怪嬰的主要原因,環境污染已經危及後代,這 是確信無疑的。如何防止有害有毒物質對人體健康和後代的 危害,這正是科學界面臨的一個大課題。
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大氣污染
由於海灣戰爭,造成科威特200口油井燃起的黑煙遮天 蔽日,燃燒的大火持續時間之長令世人罕見,致使海灣及其周 邊地區環境污染十分嚴重。據報導,科威特下午兩點上街開車 要打亮前燈,居民出門得靠手電筒尋路,人們飽含著有害的二氧 化硫及碳氫化合物的污染。
據有關人士說,科威特油井燃燒3 個月到半年就能產生150萬噸煙塵,形成半個美國那麼大的 煙雲,使阿富汗、印度等國深受其害,濃煙蔽日,天空變暗,大 量煙塵將使印度大陸的氣溫下降好幾度。並且使該地區在雨 季到來之時不再下雨,從而對該地區幾個國家已經十分緊張 的糧食供應造成直接威脅,使到達地面的太陽能減少20%, 從而使該地區的氣溫下降4℃。並預言,油井燃燒所產生的煙 塵將使北半球一半地區的氣候受到破壞。美國威爾士的化學 工程師約翰·考克斯所作的估計更為悲觀,他說,濃重的煙雲 可能使海灣地區的白晝氣溫下降20℃之多。可見海灣戰爭所 造成的大氣污染在世界歷史上是最嚴重的。
據有關資料記載,1952年12月5-9日,倫敦發生了歷史上最嚴重的煙霧事件,造成的死亡人數達4000人
C. 中國有哪些環境污染事件
現列出一些有名的污染事件:
1 2005年底松花江水污染事件
2005年11月13日,位於吉林省吉林市的中國石油吉林石化公司雙苯廠一車間發生連續爆炸。在這之後,監測發現苯類污染物流入該車間附近的第二松花江(即松花江的上游),造成水質污染。14日10時,吉化公司東10號線入江口水樣有強烈的苦杏仁氣味,苯、苯胺、硝基苯、二甲苯等主要污染物指標均超過國家規定標准。松花江九站斷面5項指標全部檢出,以苯、硝基苯為主。隨著污染物逐漸向下游移動,這次污染事件的嚴重後果開始顯現。特別是黑龍江省省會、北方名城哈爾濱市,飲用水多年以來直接取自松花江,為避免污染的江水被市民飲用、造成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市政府決定自2005年11月23日起在全市停止供應自來水,這在該市的歷史上從未發生過。停水之後,蘇家屯斷面(哈爾濱市飲用水源取水口上游16公里處)硝基苯濃度24日18時為0.4417毫克/升,超標25;19時為0.5177毫克/升,超標29.45倍;25日零時為0.5805毫克/升,超標33.15倍,達到最大值,隨後濃度開始下降。在松花江水各項指標符合國家標准之後,該市於11月27日恢復供水。
松花江污染事件的嚴重後果,通過媒體的報道,在全國乃至國際上引起了高度關注。由於該河最終注入國際河流黑龍江(俄羅斯稱阿穆爾河),這一事件還使我國與相鄰國家的關系受到了考驗。幸而,我國政府及時做了表態並向對方提供了多項援助,還積極地向國際組織通報了事件進程及我方的處理結果。而且我國政府在事故發生後,已經盡了最大努力,通過水庫放水稀釋污染物、築壩攔截污染物等措施將損害限制在本國管轄范圍內,履行了國際環境法上的損害預防義務。這些措施使得這次污染事件沒有造成太大的國際關系後果
D. 中國環境污染問題嚴重的原因及案例分析
最佳答案臭氧因為氯和溴而被破壞,人為消耗臭氧層的物質主要是:廣泛用於冰箱和空調製冷、泡沫塑料發泡、電子器件清洗的氯氟烷烴(CFCs)以及用於特殊場合滅火的溴氟烷烴(Halons哈龍)等化學物質。臭氧層被破壞首先,它會影響人類的健康。
臭氧層被破壞後,其吸收紫外線的能力大大降低,使得人類接受過量紫外線輻射的機會大大增加了。一方面,過量的紫外線輻射會破壞人的免疫系統,使人的自身免疫系統出現障礙,患呼吸道系統傳染性疾病的人數大量增加;另一方面,過量的紫外線輻射會增加皮膚癌的發病率。據統計,全世界范圍內每年大約有10萬人死於皮膚癌,大多數病例與過量紫外線輻射有關。臭氧層的臭氧每損耗1%,皮膚癌的發病率就會增加 2%。另外,過量紫外線輻射還會誘發各種眼科疾病,如白內障、角膜腫瘤等。
其次,它會影響農作物的生產。
實驗表明,過量的紫外線輻射會使植物葉片變小,減少了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面積,從而影響作物的產量同時,過量紫外線輻射還會影響到部分農作物種子的質量,使農作物更易受雜草和病蟲害的損害。一項對大豆的初步研究表明,臭氧層厚度減少25%,大豆將會減產20%-25%。
再次,它會影響水生生態系統。
研究結果表明,紫外線輻射的增加會直接引起浮游植物、浮游動物、幼體魚類以及整個水生食物鏈的破壞。可見,紫外線輻射的增加,對水生生態系統有較大的影響。
臭氧層被破壞後,吸收紫外輻射的能力減弱,將給人體健康帶來很多不利影響。紫外輻射增強將使患呼吸系統傳染病的人增加,還會增加皮膚癌和白內障的發病率,促使皮膚老化和病變。
臭氧層破壞對植物產生難以確定的影響,如植物的葉片變小,植物更易受雜草和病蟲害的損害。紫外線的增強還會使城市內的煙霧加劇,使橡膠、塑料等有機材料加速老化,使油漆褪色等,在高溫和陽光充足的熱帶地區,這種破壞作用更為嚴重。
我們現在的解決方法唯有減少或不使用這些含氯和溴的化學物質
E. 分析中國古代生態環境破壞的原因和影響
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開始大興土木,毀伐森林。為修建阿房宮,砍光整個蜀地山嶺上的樹木,故有「蜀山兀,阿房出「之說。人們對環境的破壞及過度開發,導致黃河多次泛濫。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經濟結構有所調整,農耕規模縮小,畜牧業擴大,使兩漢時環境的破壞狀況緩解。隋唐時期,由於人口的增加,江南土地資源進一步開發,出現了放火燒山,向山要田和圍湖造田等現象。圍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對生態平衡有所影響。
由於明清時期人口進一步增加,清朝開墾的荒地面積大量增加。圍湖造田的現象口益增多,人地矛盾愈發突出。此外,從明清兩代開始頒布山川弛禁制度,在一定范圍內開放山林,以解決百姓的生活問題。這從長遠來看,又造成了山區因長期被開發和掠奪而產生的環境惡化局面,以致現代山區脆弱的生態系統已不能承受嚴重的環境污染,山區環境問題也越來越嚴重。
F. 中國環境污染問題的分析
1社會的發展人口的增多2了防治環境污染,我國相繼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法律。1983年,我國政府宣布把環境保護列為一項基本國策,提出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相統一的戰略方針。1994年,我國政府制定了今後中國環境保護工作的行動指南——《中國21世紀議程》,指出「通過高消耗追求經濟數量增長和『先污染後治理』的傳統發展模式已不再適應當今和未來發展的要求,而必須努力尋求一條人口、經濟、社會、環境和資源相互協調的、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對滿足後代人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可持續發展的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在防治環境污染方面做了許多方面的工作,諸如:成立環境保護部;頒布實施政策法規;制定科技標准;控制、治理污染;保護自然生態;進行環境評價;開展宣傳教育;發展國際合作;進行環境監察等等。政府有關部門在防治環境污染方面也做了許多方面的工作,象財政部、化工部、國家海洋局、國務院辦公廳、最高人民法院、環境保護部等部門都頒發過相關法規和規章。例如:2006年6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391次會議通過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對有關環境污染犯罪行為,規定了
「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人身傷亡的嚴重後果」或者「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處罰。再如:2008年2月6日國家環境保護部向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環境保護局(廳),副省級城市環境保護局,計劃單列市環境保護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環境保護局,解放軍環境保護局頒發了:《國家環境保護總局關於加強防範應對雨雪冰凍災害次生環境污染事故的緊急通知》;2008年5月13日環境保護部向各有關地區省環境保護(廳)局頒發了:《關於防範和應對地震災害次生環境污染事件的通知》。為了做好環境污染的防治工作,我們每一個公民必須努力增強環境意識:一方面要清醒地認識到人類在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的過程中,往往對生態環境造成污染和破壞;另一方面要把這種認識轉變為自己的實際行動,以「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態度積極參加各項環境保護活動,自覺培養保護環境的道德風尚。防治環境污染的措施很多,其中與生物科學密切相關的有利用生物凈化來消除環境污染和發展綠色食品等。
G. 中國環境污染的現狀是怎樣的
伴隨著中國粗放式製造業擴張達到極限,中國的世界工廠地位奠定。然而,在人均GDP達到5000美金這一中等發達水平的時候,中國同時也進入了環境壓力高峰。
如果說四萬億之前的環境污染還只是個別局部現象,而今就是全國性的普遍現象了。2012年入冬以來的全國性霧霾天氣,再清楚不過地揭露了中國環境污染的嚴重程度和生態的極端脆弱性。
當清新的空氣、潔凈的水源、藍色的天空都成為民眾的奢望之時,我國環境污染問題之嚴重就可想而知了。
1、污染范圍廣
地域廣:從環境污染的地域來看,已經從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和南部地區向中西部地區和北部地區迅速蔓延至全國。最近三四年,中西部地區加大了開發力度,低端產業向中西部轉移,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環境污染問題也凸顯出來。昔日清澈見底的一條條小溪變成臭水溝,已不再是東部發達地區的個別現象。
空間廣:從環境污染的空間分布看,從天空到海洋,從陸地到河流,從地表到地下,無論是空氣、水源還是土壤,都廣泛地被嚴重污染。
2、污染程度高
水源:我國人均水資源只佔世界平均水平的1/4,水資源本就匱乏。中國水資源總量的1/3是地下水,然而據新華網報道,對118個城市連續監測數據顯示,約64%的城市地下水遭受嚴重污染,33%的地下水受到輕度污染,基本清潔的地下水只有3%。近兩年,我國水源惡性環境污染事件時有發生:去年春節期間廣西一家企業將污水直接排入地下溶洞導致龍江河鎘污染;今年1月,山西長治苯胺泄漏事故引發的河流污染,波及山西、河北、河南三省。
在水資源總量2/3的地表水中,污染問題同樣嚴重。據2006年國家地表水監測斷面中,IV-V類和劣V類水質佔比達到32%和28%;根據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評價成果,84個湖泊中常年呈現富營養化狀態的湖泊有48個,佔比達到52.4%;根據2000年評價的633個水庫中,62%為中營養水庫,38%為富營養水庫,貧營養水庫還不及1%。
土壤:目前全國耕種土地面積的10%以上已受重金屬污染,共約1.5億畝;此外,因污水灌溉而污染的耕地有3250萬畝;因固體廢棄物堆存而佔地和毀田的約有200萬畝,其中多數集中在經濟較發達地區。由此,我國「每年因重金屬污染的糧食高達1200萬噸,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億元。
空氣:目前全球性大氣污染問題主要表現在溫室效應、酸雨和臭氧層遭到破壞三個方面。中國大氣污染狀況十分嚴重,主要呈現為城市大氣環境中總懸浮顆粒物濃度普遍超標;二氧化硫污染保持在較高水平;機動車尾氣污染物排放總量迅速增加;氮氧化物污染呈加重趨勢;全國形成華中、西南、華東、華南多個酸雨區,以華中酸雨區為重。
據亞洲開發銀行和清華大學最新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環境分析》報告,中國500個大型城市中,只有不到1%達到世界衛生組織空氣質量標准。
3、污染程度堪比史上最嚴重
工業發展帶來的污染災難在歷史上並非罕見,然而,中國當前的環境污染問題堪比史上最嚴重。比如,臭名昭著的倫敦大霧與今日的北京霧霾當屬同一級別。
據記載,1952年12月倫敦,在濃霧彌漫的四天時間里,死亡的人數就達4000多人,兩個月後又有8000多人陸續喪生。醫生的回憶錄表明,當時醫院人滿為患根本無法收治。有研究稱,2012年,北京、上海、廣州、西安這四座城市,因為PM2.5引發多種疾病造成的過早死的人數達到8500多人。
H. 中國的環境污染問題
近年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步伐令世界震撼。但是,生態環境也為此付出了巨大代價。德國《明鏡》周刊對中國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進行了專訪,他說這些問題將很快引起全民關注,並將產生成千上萬「環境難民」。
污染問題令人堪憂
中國經濟以9.5%的發展速度,取得令世界眩目的成就,但同時也有隱患令人擔憂——發展中消耗了太多原材料。
比如,創造1萬美元價值所需的原料,是日本的7倍,是美國的近6倍,或許更令人尷尬的結果是,比印度還多3倍。事態不能這樣發展下去。
但是,這種觀點在國內尚未形成氣候。許多因素集中到一起:原材料稀缺,沒有足夠的土地,人口持續增長。目前,中國已經有13億人口,這個數字是50年前的2倍。到2020年,中國人口將達到15億。城市化進程伴隨著沙漠化,可居住及可利用土地都是50年前的一半。
每年中國都不斷加強自己作為一個經濟神話王國的形象。但是,奇跡將很快結束,因為環境跟不上發展的步伐。1/3的中國土地上都遭遇過酸雨的襲擊,7大河中一半的水資源是完全沒用的,而另有1/4的中國人沒有純凈的飲用水。1/3的城市人口不得不呼吸被污染的空氣。城市中只有不到20%的垃圾是按照環保的方式處理。最後一點要強調的是,世界上10個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中國佔了5個。
環境問題對經濟影響很大
空氣污染成為困擾中國城市的主要問題。由於空氣和水已經被污染,中國的GDP為此損失了8%-15%。那還沒有包括健康問題的損失。人們為此付出的代價是,北京有70%-80%的癌症和環境污染有關。肺癌成了頭號殺手。
人們對這些健康問題的反應如何?
即使到現在,中國的西部,和其他有生態壓力的地區已經很難養活居住在那裡的人口了。未來,將有22個省市1.86億居民需要安家。然而,其他省市只能收納大約3300萬人。那意味著中國將有1.5億生態移民,或者叫做「環境難民」。
政府在努力控制污染。而且在一些城市已頗見成效,比如北京的空氣質量有了很大提高。此外,現在河流和湖泊的水質比過去潔凈很多。現在,不但有更多自然保護區,還建立了一些環保模範城市。其他措施包括:退耕還林,確保法律法規執行比從前更嚴格等。
有人批評政府只關注經濟增長,而不考慮發展的持續性。現在這種思想仍是主流。對他們來說,GDP是惟一衡量政府表現的標准。但是,人們都相信經濟繁榮和政治穩定是和諧發展的。這其實是最大的錯誤。如果政治改革跟不上,那麼經濟增長越快,就越快遇到政治危機。如果貧富差距擴大,中國的一些地區和整個社會將不穩定。如果民主和法律體系落後於整個經濟發展,各個民族將不能保護他們自己的利益。
人們還有個假設也是誤區:經濟增長能解決環境、原材料和人口增長的危機。事實上,沒有足夠的錢,而且時間也來不及。發達國家人均GDP是8000美元到1萬美元,可以支付起這個代價,但中國還不行。在達到人均4000美元以前,不同的危機正以各種形式沖擊著中國。總之,中國經濟上還不夠強大,解決環境問題絕非一朝一夕之事。
「綠色GDP」是一個模型,它包括經濟增長的成本,如環境污染,還有正在和德國探討的一個話題:中國官員的表現不僅通過經濟增長來衡量,而且還要通過他們是如何解決環境問題和社會問題等方面來綜合評估。
如何降低環境犯罪
許多人擔心嚴格的環境法會使經濟發展放緩。也有一些人認為中國還不能擔負起創造一個更潔凈的環境應付出的代價。
近年來,中國已經叫停30項工程,包括幾個能源站——其中有一個在三峽。法律強制關閉一些公司,原因是他們的投資項目對環境有害。不幸的是,其他的工程還在進行。他們只要支付一小筆罰金——和它們的投資相比是九牛一毛。
這就是為什麼法律法規需要改革。即使環保部門權力很小,也要制止非法工程,包括經濟利潤高的行業,如鋼鐵、水泥、鋁合金製造和造紙廠。許多違反環境保護的人通常都是手持大把現金或以其他方式要求政府官員通融。但是,人民、媒體和科學都向著正義的一方。事實上,環保的壓力正是提出「綠色GDP」的初衷。
中國缺乏一次全民的環境運動。到目前為止,一般公民很少有機會站出來反對有爭議的工程。法院有時甚至不接受人們的環保訴訟。
政治上的共同決議應該是任何社會民主的一部分。然而,當下並不是要上演一出外人看來民主的鬧劇,而是需要一個法律制度能為公眾撐腰,特別是在處理環境問題的項目時。如果這樣做是可行的,那麼各方都會從中受益。
I. 近幾年中國最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
中國環境嚴重問題是指大氣污染問題、 水環境污染問題、 垃圾處理問題、 土地荒漠化和沙災問題、 水土流失問題、 旱災和水災問題、 生物多樣性破壞問題、 WTO與環境問題、 三峽庫區的環境問題、 持久性有機物污染問題。
大氣污染
中國大氣環境面臨的形勢非常嚴峻,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居高不下。2011年中國二氧化硫年排放量高達1857萬噸,煙塵1159萬噸,工業粉塵1175萬噸,大氣污染仍然十分嚴重。中國大多數城市的大氣環境質量超過中國規定的標准。中國47個重點城市中,約70%以上的城市大氣環境質量達不到中國規定的二級標准;參加環境統計的338個城市中,137個城市空氣環境質量超過中國三級標准,占統計城市的40%,屬於嚴重污染型城市。大氣污染是中國第一大環境污染問題。
水污染
中國是一個乾旱缺水嚴重的國家。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立方米,佔全球水資源的6%,僅次於巴西、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然而,人們在科學進步的同時,依然在浪費水資源。
中國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遼河、海河、淮河、黃河、松花江、珠江、長江,其中42%的水質超過3類標准(不能做飲用水源),中國有36%的城市河段為劣5類水質,喪失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庫)和城市湖泊水質普遍較差,黃河多次出現斷流現象,75%以上的湖泊富營養化加劇,主要由氮、磷污染引起。
垃圾處理
中國工業固體廢物年產生量達8.2億噸,綜合利用率約46%。中國城市生活垃圾年產生量為1.4億噸,達到無害化處理要求的不到10%。塑料包裝物和農膜導致的白色污染已蔓延中國各地。
土地沙化
中國國土上的荒漠化土地已佔國土陸地總面積的27.3%,而且,荒漠化面積還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長。中國每年遭受的強沙塵暴天氣由50年代的5次增加到了90年代的23次。土地沙化造成了內蒙古一些地區的居民被迫遷移他鄉。[1] 近些年來,生態環境相對脆弱的西北地區大規模濫挖發菜、乾草和麻黃等野生中葯材的事件時有發生。據國家環保局自然保護司96年11月至97年3月調查,近幾年,每年進入內蒙古摟發菜的農民有20萬人次,1987年以來,有關省、區進入內蒙古摟發菜人員累計高達190萬人次。「摟發菜」大軍涉足的草場面積約為2.2億畝,遍布內蒙古中西部烏蘭察布市、錫林郭勒盟等五個盟市。1.9億畝的草場面積遭到嚴重破壞,約占內蒙古全部草原面積的18%,有相當部分正處於沙漠化的過程中。其中約0.6億畝的草場面積被完全破壞且已沙化。由於1.9億畝草地遭到嚴重破壞而不能放牧,被迫到其它草場超載放牧的草地要遠遠大於1.9億畝,草原負擔
過重,加速了荒漠化的擴展。
水土流失
中國每年流失的土壤總量達50多億噸,每年流失的土壤養分為4000萬噸標准化肥(相當於中國一年的化肥使用量)。自1949年以來,中國水土流失毀掉的耕地總量達4000萬畝,這對中國的農業是極大損失。
旱災水災
20世紀50年代中國年均受旱災的農田為1.2億畝,90年代上升為3.8億畝。1972年黃河發生第一次斷流,1985年後年年斷流,1997年斷流天數達227天。有關專家經調查推測:未來15年內中國將持續乾旱,而長江流域的水災發生頻率卻明顯增加,500多年來,長江流域共發生的大洪水為53次,但近50年來,每三年就出現一次大澇,1998年的大洪水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生物破壞
中國是生物多樣性破壞較嚴重的國家,高等植物中瀕危或接近瀕危的物種達4000-5000種,約佔中國擁有的物種總數的15%-20%,高於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在聯合國《國際瀕危物種貿易公約》中列出的640種世界瀕危物種中,中國有156種,約占總數的1/4。中國濫捕亂殺野生動物和大量捕食野生動物的現象仍然十分嚴重,屢禁不止。
WTO(世界貿易組織)中國加入WTO將面臨兩方面新的環境問題。
一方面是國際上的"綠色貿易壁壘"。由於中國的環境標准普遍低於發達國家的標准,中國的食品、機電、紡織、皮革、陶瓷、煙草、玩具、鞋業等行業的產品將在出口貿易中受到限制。
另一方面,由於國際市場對中國的礦產、石材、葯用植物、農產品、畜牧產品的大量需求,可能會加重中國的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破壞。同時,中國可能成為國外污染密集型企業轉移的地點和大量的國外工業廢物"來料加工"的地點,這將極大地加重中國的環境問題。
三峽庫區
三峽工程是中國正在實施的巨大的水利工程,該工程定於2003年開始發電。三峽建成後對地質環境、水資源環境、生態環境(涉及庫區兩岸和整個上游地區)的影響,以及如何有效防治庫區污染是擺在三峽建設者面前的大課題,三峽工程已成為世界矚目的環境問題。
在長江,魚越來越少,還出現野生水生動物大量死亡的情況。
持久污染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難降解的持久性有機物污染開始顯現。國際簽署了《關於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其中確定的首批禁止使用的12種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在中國的環境介質中多有檢出,中國是公約的簽字國。這類有機污染物具有轉移到下一代體內,並在多年後顯現其危害的特點,也被稱為"環境激素"或"環境荷爾蒙",危害嚴重。這類有機污染物廣泛存在於工農業和城市建設等使用的化學品之中。
J. 一. 當前中國存在的主要環境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
一、我國資源開發利用和環境質量現狀
1、現階段我國礦產資源、能源和水資源 等主要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規模巨大
「十五」期間,中國能源消費總量持續快速增長,從2001年的13.5億噸標准煤增加到2005年的22.2億噸標准煤,增長了64.4%。我國水資源總量佔世界總量的6.5%,用水總量佔世界總量的15.4%,黃河流域、淮河流域和海河流域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率已分別高達70%、60%和90%。
而國際上公認的河流水資源開發利用率應低於40%,否則將危害河流健康和流域安全。過去幾年間,我國主要資源消費的增加量佔世界總增加量的比例,包括能源、煤炭、石油和鋼等均居世界第一位,資源開發利用的規模巨大。
2、我國資源開發利用的效率不高
目前我國的原材料利用效率低、浪費嚴重,單位產值的消耗強度大大高於世界平均水平,單位資源產出水平僅相當於美國的1/10、日本的1/20。
以水資源為例,我國農業灌溉用水消耗的水資源總量占水資源總消耗量的70%,但由於輸水方式、灌溉方式、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耕作制度、栽培方式等方面的原因,農業用水的利用率不高,渠道灌溉區只有30%—40%,機井灌溉區也只有60%,低於發達國家水資源利用率80%的水平。
3、污染物排放量大,生態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嚴重
我國的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單位GDP SO2和氮氧化物排放量是發達國家的8—9倍,能源消費量和CO2排放量均居世界第二位,日耗水量和日均污水排放量都居世界第一位,有機污水排放量相當於美國、日本和印度排放量的總和,單位GDP污染物排放量是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十幾倍。
4、環保投入不足,歷史欠賬大
從總體和全局上來看,我國現階段環境污染的治理緩慢,治理的速度趕不上破壞和污染的速度,重點環境治理工程成效不明顯且容易出現反復。我國環保投入雖然總量上有所增加,但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仍然偏低。
我國資深環境問題和環境管理專家、新中國第一任環保局局長,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理事長曲格平先生認為我國環境保護的階段性任務,從來就沒有實現過預期目標,他在2006年4月份參加同濟螄匯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未來領導人研修班開幕論壇上表示「25年間環保計劃中定下的指標從未完全完成過」。
環保投入不足造成歷史欠賬大,有限投入的使用效益又不高,加上環境污染的時間跨度長、地域范圍廣、污染物總量大、污染類型復雜,加劇了我國環境污染治理的難度。
二、我國資源環境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
1、政績考核過分注重經濟指標
改革開放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被放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位置,長期以來,經濟指標已成為黨政領導政績考核的主要依據,使黨政領導過分地注重GDP的增長,甚至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換得短期經濟量的增長。
由於在政績考核中缺乏資源環境保護方面的明顯約束,地方政府在資源環境保護方面的積極性不高,往往預算內的環保配套資金都難以到位,加上社會資本投入有限,使得我國環保投入長期不足。
2、粗放式經濟增長方式和不合理的能源 結構造成嚴重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
在當前的國際市場分工中,我國已成為世界加工廠,承接了國際市場上勞動密集性高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型經濟的產業轉移。多年來經濟增長走的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式發展道路,經濟總量的增長在相當程度上是建立在資源大量消耗和環境嚴重污染的基礎上。
我國是目前世界上少數能源消費以煤炭為主的國家,目前我國煤炭生產量和消費量均佔到世界總量的30%以上。據估算,全國煙塵排放量的70%、SO2排放量的90%、氮氧化物排放的67%、CO2排放量的70%都來自於煤炭燃燒,燃煤是造成我國煤煙型大氣污染和酸雨污染的重要原因。
(10)中國歷史上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擴展閱讀:
造成中國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的主因,是伴隨著急速發展而來的一次能源消耗大幅上升,而且當中基本上都是燃煤的。
就像其他東亞國家,中國是以出口帶動經濟發展的;而在注重提升工業生產力的情況下,減少污染物排放的生態保護和污染控制措拖基本上是沒有的。在生物資源方面,中國發展了生物多樣性行動計劃,以保護受威脅的物種及棲息地。
對於中國每年因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失,存在不同的統計數字:國家環保總局指出2004年污染損失達到GDP的3% ; 另有估計認為環境損失達到GDP的5-10% 每年因空氣污染死亡的人數達35.8萬人。
據報道,中國國家統計局局長謝伏瞻證實,政府不會再公布綠色GDP數據。華爾街日報稱,有關中國經濟增長環境成本估算數據,有礙地方官員的政績考核及形象,而備受爭議和過於敏感,一直受到地方政府官員的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