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歷史學家錢穆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國史新論》的序言里有一段話:「余幼孤失學,本不知所以治史。增知識,開見解,內首賴容報章雜志。適當『新文化運動』驟起,如言自秦以下為帝皇專制政治,為封建社會等;余每循此求之往籍,而頗見其不然。故余之所論每若守舊,而余持論之出發點則實求維新。亦可謂為余治史之發蹤指示者,則皆當前維新派之意見」。
這一段關鍵在「求之往籍,而頗見其不然」。先生是認為當時流行的維新派和革命者的歷史觀點,多是對傳統的批評和否定,這些批評是有些過頭了的,需要糾偏。這是先生治史重要的出發點,了解了這個事實再去讀先生的著作,更容易理解其文章背後的一番精神。
認定中國自秦以下皆為封建社會、帝王專制的觀點,在大陸至今仍是主流,讀先生的文章就更見其珍貴處。
㈡ 羅馬帝國與漢晉帝國衰亡史對中國歷史的分期主張是
羅馬帝國(前27年—395年),正式名稱為元老院與羅馬人民(拉丁語:Senātus Populusque Rōmānus,縮寫SPQR),中國史書稱為大秦、拂菻,是古羅馬文明的一個階段。羅馬的擴張使羅馬超出了一個城邦的概念,成為一個帝國,圖拉真統治的全盛時期控制了大約59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君主制國家之一。
羅馬曾經有數百年的共和制歷史,但自從斯巴達克起義以後,羅馬進入了軍人執掌政權的時代。公元前27年,屋大維被元老院封為「奧古斯都」,建立元首制,羅馬共和國事實上被羅馬帝國所取代。帝國前期經朱里亞·克勞狄王朝、弗拉維王朝,至安敦尼王朝達到全盛,國家穩定、社會繁榮,被稱之為羅馬的黃金時期。三世紀危機後帝國在內憂外患中逐漸衰落,外加北方蠻族入侵和戴克里先實行的四帝共治政策,最終導致公元395年帝國的東西分裂。公元410年8月,羅馬城被西哥特人攻陷,西羅馬帝國皇帝淪為禁衛軍的傀儡。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被西哥特人滅亡。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直到1453年5月29日才為奧斯曼帝國的穆罕默德二世所滅。
羅馬帝國是古羅馬文明由原本共和時代進入帝國時代之後的一個階段,理論上是仍維持元老院主持的共和制,實際上是大權移交給皇帝獨攬的政體。雖然最初幾位皇帝都並沒有正式稱帝,但是實際上已經具備帝制的特點,所以整個政府可以說是由皇帝領導而運作。
㈢ 我國史學家對中國古代史的分期為什麼會有
長期以來,我國史學抄家對中國古代史襲的分期問題,存在著明顯的分歧,一般有三種觀點,一種認為我國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分期應從春秋戰國算起,其中又分為春秋說和戰國說.現在大多數學者主張戰國時期我國開始進入封建社會,具體年代為公元前475年.這一種觀點是前輩史學家郭沫若等的觀點.目前多採取這一觀點.第二種是西周封建說,即認為我國自西周開始已進入封建社會,這一觀點的代表人物有範文瀾、翦伯贊、呂振羽等.第三種為魏晉封建說,認為遲至三國兩晉我國才進入封建社會,持這一觀點的有著名學者尚鉞、王仲犖、何茲全等.
㈣ 根據材料一錢穆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分析作者主張漢制的理由有哪些如何看待
唐代初期,沿襲隋制,高祖武德三年(公元六二○),改納言為侍中,改內書省曰中書省,內史令曰中書令,以左、右僕射為尚書省長官,與侍中、中書令並為宰相. 中書掌定旨出命,門下掌審議封駁,尚書主執行政令,權責分明,然中書門下既一主出命、一主審議,不免時有各持已見之事發生太宗乃設「政事堂」,以為議政之所,由是政事堂乃成為實際決策的中樞所在於是中書令和門下侍中為真宰相,代政事堂議事,而尚書左右僕射要兼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或「同中書門下三品」等職亦即獲真宰相身份,於政事堂會議.唐代除三省長官為當然宰相外,凡加「同三品」,「同平章事」,皆為宰相,並無軒輊.唐代宰相制度三省六部制其實是皇權逐漸增強的產物:眾多宰相集體議事,分工明確的三省互相牽制,使個別宰相難以擅權專斷.
㈤ 我國史學家對中國古代史的分期為什麼會有3種觀點,依據是什麼
關鍵是與西方歷史發展的對比中看出門道來,戰國封建說談的是生產力,鐵器的運用是經回濟形態發生了答變化,奴隸制經濟瓦解了,這個封建對應的經濟形態是地主農民經濟。西周封建說談的是政治制度,則個封建是馬克布洛赫講的feudal,詞根是feud,領地之意,封邦建國,周天子將土地逐級分封,與西歐中世紀封建主逐級分封於下類似。而魏晉封建說談的是民族大遷徙,社會大動亂之後,國家的重建。西方羅馬帝國是典型的奴隸制經濟,即使之後隸農制的出現也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經濟形態。經歷了蠻族入侵,如哥特人、倫巴第人、阿蘭人、日耳曼人的入侵,統一的羅馬崩潰了,在原有的土地上,蠻族首領藉助基督教及羅馬帝國殘存的制度構建出新的王國,西歐社會的封建化開始。這與魏晉南北朝時五胡亂華,十六國紛紛建立,之後又有南北朝、隋朝重新大一統相似。
㈥ 梁作檊對中國歷史的分期主張是什麼
東晉封建論
㈦ 評材料中錢穆關於中國古代漢唐用人制度的觀點
第一步注意提問、材料中的重點句詞判斷出考察內容回憶相關所學知識概括提煉材料的觀點 1、 注意提問中的關鍵點漢唐用人制度。由此可以判斷出考察內容是漢朝的察舉制和唐朝的科舉制。迅速回憶所學的相關內容。 2、 注意材料中的關鍵句子自此以往入仕得官遂有一公開客觀之標准。「王室」與政府逐步分離「民眾」與「政府」則逐步接近。政權逐步解放而國家疆域亦逐步擴大社會文化亦逐步普及。。。。「考試」與 「銓選」遂為維持中國歷代政府綱紀之兩大骨幹。由此提煉出材料觀點錢穆對漢唐科舉制度持肯定態度。 3、 注意他是從選官標准、選官方式、影響三個方面來說明的。我們在論證時也要從這三個方面加以論證。 第一步答案 材料觀點材料中錢穆肯定了漢朝察舉制和唐朝的科舉制他認為這兩種選官制度客觀公開使王室與政府逐漸分離、民眾與政府逐漸接近。 注意在表達時開頭一般用詞「材料中某某的觀點是。。。。」或「材料中某某。。。」先概括其觀點後依據材料說明他持這一觀點的理由。 第二步表明自己的觀點一般表達方式如下我同意或我反對。。。我認為這一觀點是對的或錯誤的或不全面或片面的。注意若是選擇反對或是片面等後面幾種觀點還要將自己的觀點表達出來。 第三步論證自己觀點時要論證充分注意選擇論證的角度、史實時一定要選擇能證明自己觀點正確的要史論相結合。比如說這題是從選官標准、方式、影響三個方面論證時也從這三個方面展開。如同意材料觀點答出這三個方面的表現如反對材料中的觀點要找其觀點、理由的錯誤點加以反駁以論證自己觀點正確。 第二、三步答案1我同意錢穆這一觀點。西漢的察舉制以才能和品德為選官標准自上而下地推薦人才為官。唐朝科舉制將考試與做官結合起來以考試成績為選官標准。這相對以前依據門第血緣為標準的選官制度而言公開客觀。這兩種選官制度的實行有利選拔一些地方或民間的優秀的人才為官打破了世家大族對政權的壟斷從而推動了王室與政府相分離、民眾與政府逐步接近。所以我認為這一觀點是正確的。 第二、三步答案2我不同意錢穆這一觀點。漢唐察舉制和科舉制的公開客觀只是相對的並沒有使王室與政府相分離也沒有使民眾與政府逐步接近。 察舉制是一種自下而上的選官制度選官的標準是才德。科舉制是以科舉考試來選官。這兩種選官制度都只是相對於依據血緣世襲選官制度而言是相對公開客觀的並不是絕對的客觀公開因為實行這兩種選官制度後選官的權力仍然掌握在貴族地主手中。 漢唐政府實行這兩種選官制度雖然有利於一些有才德的民間優秀人才入仕為官但其根本目的仍在於鞏固封建統治其實質仍是加強封建專制統治的一種手段。所以並沒有使王室與政府逐步分離也沒有使民眾與政府逐步接近。 錢穆這一觀點錯在於只看到察舉制和科舉制的選官方式和標准而忽視了其根本目的和實質。所以我不同意他這一觀點。
㈧ 錢穆的歷史觀問題
建議去了解下來新史學源和舊史學的爭鳴,錢穆作為舊史學的代表人物,其史觀受到宋學的影響比較深,尤其是在民族問題(比如蒙元,滿清)上可能跟現今史學界的主流觀點有所沖突。
不過錢穆依舊是我敬仰的大師,他的很多觀點對我研究歷史產生了很深的影響。至於他的某些不僅合理的觀點,知道就好,瑕不掩瑜。
㈨ 錢穆指出了中國古代政治發展的哪一趨勢
錢穆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有良好觀感,認為中國傳統政治非但不是君主專制,實為「一種自適國情之民主政治」。張君勱《中國專制君主政制之評議——錢著〈中國傳統政治〉商榷》,以三十萬言,對《中國傳統政治》一書逐條批駁。徐復觀《良知的迷惘——錢穆先生的史學》,批判錢氏「所發掘的是二千年的專制並不是專制,因而我們應當安住於歷史傳統政制之中,不必妄想什麼民主」。錢穆的徒弟余英時稱他「一生為故國招魂」。錢穆也常有些即興的發揮。他認為西方人寫歷史,重事不重人,猶如《尚書》的體裁:「西洋史學還停留在我們周公《西周書》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