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文化地理題庫及答案
中國地理
(一)疆域和行政區劃
1.位置
我國的海陸位置:亞洲東部、太平洋的西岸。
我國的經緯度位置:我國領土南北跨越的緯度近50度,大部分在溫帶,小部分在熱帶,沒有寒帶。我國東西跨越經度60度多,最東端的烏蘇里江畔和最西端的帕米爾高原高原時差4小時多。
2.遼闊的疆域
我國領土遼闊廣大,總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第四位為美國。差不多同整個歐洲面積相等。我國領土的四端為:最東端在黑龍江和烏蘇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線的相交處(135ºE多),最西端在帕米爾高原附近(73ºE),東西跨經度60多度,東西相距約5000千米,最南端在曾母暗沙(4ºN)、最北端在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的中心線上(53ºN)多,南北跨緯度約50度,南北相距約5500千米。
3.疆界和鄰國
我國陸上疆界兩萬多千米與我國相鄰的國家有14個。東鄰朝鮮,北面是俄羅斯、蒙古,西北和西南面同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接界。南接越南、寮國、緬甸。
我國大陸海岸線長達18000多千米,自北向南瀕臨的近海有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我國的領海,是指從海岸基線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域。渤海和瓊州海峽為我國內海。沿海分布有台灣島、海南島、舟山群島、南海諸島等5000多個大大小小的島嶼。同我國隔海相望的鄰國有:韓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汶萊和印度尼西亞六個國家。
4.行政區劃
我國現在行政區基本劃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縣(自治縣)和鄉(鎮)三級,省級行政單位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在歷史上全國劃分東北區、華北區、華東區、中南區、西南區和西北區6個大區。香港、九龍、澳門是我國領土的一部分。中英兩國政府於1984年12月簽署有關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我國政府於1997年7月1 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在香港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一國兩制」。
我國同葡萄牙政府於1987年4月在北京共同簽署了關於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聲明重申,澳門是中國領上。我國政府已於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在我國行使主權下的澳門實行「一國兩制」。
[編輯本段](二)人口和民族
1.我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
我國約有13億人口,約佔世界人口總數的21%,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我國人口的分布是東南多,西北少。從城鄉分布來看,2004年末全國城鎮人口達到54283萬人,占總人口的41.76%,鄉村人口為75705萬人,佔58.24%。
2.華僑與華人
我國的有3000多萬華僑和華人分布世界各地。僑胞原籍以廣東、福建兩省最多,這兩省許多地方一向以僑鄉著稱。
3.控制人口增長速度,提高人口素質
我國人口的突出特點是人口基數大,人口增長快。因此,推行計劃生育仍然是我國一項基本國策。控制人口增長速度,提高人口素質,仍然是加速實現四化的當務之急。現階段我國的人口增長由於政府宏觀調控力度大,已基本完成了從傳統模式向現代模式的轉變,人口增長特點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但由於我國人口基數大,我國每年增長的人口依然很多。因此我國仍要把推行計劃生育當成一項基本國策。
4.多民族的社會主義國家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社會主義國家。全國共有56個民族。漢族人口最多,約佔全國人口的92%。其他55個民族人口較少,統稱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壯族,有1500多萬。人口在400萬以上的還有滿、回、苗、維吾爾、彝、土家、蒙古、藏族等。漢族分布遍及全國,主要集中在東部和中部;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東北等邊疆地區。總之各民族的分布特點是大雜居,小聚居。
[編輯本段](三)地形
1、我國的地形特徵
我國地形復雜多樣,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種地形齊備,山區面積廣大,約佔全國面積的2/3;地勢西高東低,大致呈三階梯狀分布。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為第一階梯。大興安嶺一太行山一巫山一雲貴高原東一線以西與第一階梯之間為第二級階梯,海拔在1000米一2000米之間,主要為高原和盆地。第二階梯以東,海平面以上的陸面為第三級階梯,海拔多在500米以下,主要為丘陵和平原。
復雜多樣的地形,形成了復雜多樣的氣候;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的特點,有利於濕潤空氣深入內陸,供給大量水汽;使大河滾滾東流,溝通東西交通;大河由高一級階梯流人低一級階梯的地段,水流湍急,產生巨大的水能。
2.主要山脈分布
東西走向的三列:由北而南為天山一陰山一燕山;昆侖山一秦嶺;南嶺。東北一西南走向的三列:從西而東為大興安嶺一太行山一巫山一雪峰山;長白山一武夷山;台灣山脈。
南北走向的2條:賀蘭山;橫斷山。西北一東南走向的有2條:阿爾泰山、祁連山。在我國和尼泊爾交界處的喜馬拉雅山脈主峰一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最高峰。
3.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
四大高原的特點和分布:青藏高原位於我國西南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國最大、世界最高的大高原。其特點是高峻多山,雪山連綿,冰川廣布,湖泊眾多,草原遼闊,水源充足。內蒙古高原在我國北部,包括內蒙古大部和甘、寧、冀的一部分,海拔1000米左右,是我國第二大高原。其特點:地面開闊平坦,地勢起伏不大;多草原和沙漠。黃土高原海拔為1000米一2000米,地面覆蓋著疏鬆的黃土層,是世界上黃士分布最廣闊、最深厚的地區;水土流失嚴重;千溝萬壑。雲貴高原岩溶地形廣布;山嶺起伏;崎嶇不平。
四大盆地的分布及特點:四川盆地位於四川東部,因廣布紫色砂頁岩,有『紅色盆地」和「紫色盆地」之稱,是我國地勢最低的大盆地:塔里木盆地位於新疆南部,呈環狀分布,中部的塔克拉瑪干沙漠是我國最大的沙漠,是我國最大的內陸盆地。柴達木盆地位於青海省西北部,大部分為戈壁、沙漠,東部多沼澤、鹽湖,是我國地勢最高的典型的內陸高原盆。准噶爾盆地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北部,是中國第二大盆地,東西長1120千米,南北最寬處約800千米。面積約38萬平方千米,海拔500~1000米。
三大平原的分布和特點:東北平原,地表以肥沃的黑土著稱,海拔多在200米以下,是我國面積最大的平原。華北平原地勢低平,千里沃野,是我國第二大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位於長江中下游沿岸,地勢低平,河網密布,湖泊眾多。
主要丘陵:遼東丘陵、山東丘陵、東南丘陵等。
4.主要地震帶和火山分布區
我國是多地震的國家之一,主要分布地區:①東南部的台灣和福建沿海;②華北太行沿線和京津唐地區;③西南青藏高原和它邊緣的四川雲南兩省西部;④西北的新疆、甘肅、寧夏。
[編輯本段](四)氣候
l.氣溫和溫度帶
我國屬季風性氣候區,冬夏氣溫分布差異很大。氣溫分布特點為:冬季氣溫普遍偏低,南熱北冷,南北溫差大,溫差近50℃。主要原因在於:冬季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獲得太陽能量少;緯度影響:冬季盛行冬季風。夏季全國大部分地區普遍高溫(除青藏高原外),南北溫差不大。主要原因在於:夏季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獲得熱量多;夏季盛行夏季風,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上升到最高值;夏季太陽高度大,緯度越高,白晝時間越長,減緩了南北接受太陽光熱的差異。冬季最冷的地方是漠河鎮,夏季最熱地地方是吐魯番。重慶、武漢、南京號稱我國「三大火爐」。
無霜期和生長期:我國各地的無霜期,一般來說,由南向北、由沿海向內地逐漸縮短。
無霜期長則作物的生長期也長。反之則短。
2.降水和干濕地區
年降水量的分布特點及其成因 我國年降水量的空間分布具有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特點。
成因:我國東南臨海,西北深入到亞歐大陸內部,使得我國的水分循環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減弱。另一方面,能帶來大量降水的夏季風,受重重山嶺的阻擋和路途越來越遠的制約,影響程度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減小。
降水的季節變化 我國各地降水量季節分配很不均勻,全國大多數地方降水量集中在五月到十月。這個時期的降水量一般要佔全年的80%。就南北不同地區來看,南方雨季開始早而結束晚,北方雨季開始晚而結束早。
成因:我國降水量的這種時間變化特徵,是與季風因鋒面移動產生的雨帶推移現象分不開的。五月份,北上的暖濕氣流與南下的冷空氣在南嶺一帶相遇,雨帶在此徘徊,華南雨季開始;六月份,雨帶隨鋒面推移到長江流域,並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大約擺動一個月左,陰雨連綿,此時正值梅子黃熟時節,稱為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梅雨季節;七、八月份,雨帶隨鋒面推進到華北、東北等地,我國北方降水量顯著增加;九月份,北方冷空氣勢力增大,雨帶隨鋒面迅速撤回到長江以南,加上有台風雨配合,此時華南雨水仍較多。
降水量的地區分布:分布極不均勻,總趨勢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我國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台灣的火燒寮,最少的地方則是吐魯番盆地中的托克遜。
我國干濕地區的劃分;根據降水量與蒸發量的關系,我國從東南沿海到西北內陸可劃分為四類干濕地區:概況如下表:
濕潤區 半濕潤區 半乾旱區 乾旱區
乾燥度 小於1 1.00-1.49 1.50-4.0 大於4.0
地理區域 秦嶺-淮河以南,川西山地以東的廣大地區,東北山地,青藏高原東南部 東北平原,華北平原,渭河平原 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天山山地 西北部的塔里木,准格爾,柴達木,阿爾善等地
植被 森林為主 森林草原或灌木草原 草原 荒漠草原和荒漠
農田 水田 旱田,少部分水田 旱地 畜牧業
[編輯本段](五)河流與湖泊
1.外流區和內流區
直接或間接流人海洋的河流叫外流河。外流河的流域稱為外流區。不流人海洋,流人內陸湖泊或中途消失的河流叫內流河。內流河的流域稱為內流區。
外流河及其水文特徵:以秦嶺一淮河一線為界,南、北方外流河水文特徵差別明顯:南方外流河流量大,水位季節變化較小,汛期較長,含沙量小,無結冰期;北方除黑龍江等少數河流外,河水的流量小,水位季節變化規汛期較短,含沙量大。其原因是南方降水量大;雨季長,植物較茂盛,河流的泥沙含量少,冬季氣溫在0℃以上。北方正好相反。
主要內流河及其水文特徵:我國內流河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塔里木河是我國最長的內流河。高山冰雪融水是內流河的主要水源,因而河流的水文特徵與季節密切相關。
2.長江
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正源是沱沱河,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東西南側,全長6300千米,流經青、川、渝、藏、滇、鄂、湘、贛、皖、蘇、滬等門個省、市、自治區,注入東海。從格拉丹東雪峰至湖北宜昌為長江上游,峽谷多、水流急、落差大、水力資源豐富是其水文特徵,聞名的長江三峽(雷塘峽、巫峽、西陵峽)就位於長江上游;從宜昌到江西湖口為中游,這一段長江河道彎曲,湖泊多,支流多;從湖口以下到長江口為下游,這一段支流少,江闊水深,河段受海潮的影響,水位定時漲落。長江自古以來就是我國東西航運大動脈,長江航線具有運量大。投資省、成本低等優點,長江水能資源蘊藏量佔全國的三分之一。葛洲壩水利樞紐是長江上第一個大型水利樞紐,是目前我國發電能力最大的水電站;舉世注目的三峽水利工程,1994年12月14日正式開工,到2009年建成將安裝70萬千瓦的發電機26台,年發電量846億千瓦時,比當前世界上最大的巴西伊泰普水電站還大40%。將原來只能通航到重慶的船隻從1000噸提高到5000噸。使素有「黃金水道」之稱的長江,在我國經濟建設中更加發揮其重要作用。
3.黃河
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發源於青海省巴顏喀拉山北麓,流經青、川、甘、寧、內蒙古、晉、陝、豫、魯等9個省、自治區,注入渤海,從巴顏喀拉山的北麓至內蒙古河口鎮為上游,上源的青海段,河水清澈,水流緩慢;青海省東部的甘肅段,峽谷多,水變渾,水量增大;青銅峽以東的定蒙段,水流平穩,水量變少。從河口鎮到河南孟津為中游,先後接納了汾、渭等數十條支流,水深流急,含沙量大;孟津以下為下游,流經平原,河寬水緩,泥沙沉積成為「地上河」。 黃河的上游和下游常有冰壩阻塞水流的凌汛現象,解放前幾乎年年因凌汛決堤而泛濫成災。治黃的關鍵是泥沙問題。
4. 額爾齊斯河
額爾齊斯河是我國唯一流入北冰洋的河。
5.湖泊
我國的湖泊眾多,天然湖泊有2000多個,主要的淡水湖有:江西的鄱陽湖、湖南的洞庭湖、江蘇的太湖和洪澤湖、安徽的巢湖。位於青海省的青海湖是我國面積最大的湖泊,也是最大的鹹水湖。位於西藏中部的納木錯是我國第二大鹹水湖,也是我國最高的湖泊。
[編輯本段](六)海洋的利用
1.鄰近我國大陸的海洋
我國近海有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以及台灣東側的太平洋海區。其中,渤海是我國的內海。
2.豐富的海洋資源
大陸架:又稱「陸棚」或「大陸淺灘」,是大陸向海洋延伸的淺海地帶。大陸架淺海是海洋資源最富饒的部分,蘊藏著豐富的石油、煤、鐵等礦藏,也是海洋生物資源極其豐富的地方。
我國近海漁場很多。東海素有天然魚倉之稱。舟山漁場是全國性的大漁場,北方的渤海海灣漁場以盛產對蝦著稱。
我國的海鹽產量居世界首位。主要鹽場有長蘆鹽場,鶯歌海鹽場,布袋鹽場。
海底石油資源:我國海洋中礦產資源很豐富,石油、天然氣是重要的海洋礦產。蘊藏量以東海大陸架最佳,南海和渤海次之。
[編輯本段](七)交通運輸和旅遊業
1.主要鐵路干線
現在我國除西藏外,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鐵路。南北干線主要有:京哈一京/京滬線、焦枝一枝柳線、寶成一成昆線,和1996年9月1日通車的京九線C。東西干線有京秦一京包一京蘭線,隴海一蘭新線,滬杭一浙贛一湘黔一貴昆線,正在建設中的南疆鐵路將使隴海——蘭新線延長到我國最西部邊疆城市喀什市,是我國通往中亞的重要通道。
2.主要海洋航線和港口
我國已有100多個萬噸級的深水碼頭泊位。北方有大連、秦皇島、天津、青島、煙台、連雲港等。南方有上海、深圳、廣州、廈門等。
香港是世界著名海港,台灣省的基隆和高雄都是我國的重要港口。
3.主要內河航線
長江航線、珠江航線、京杭運河航線、松花江航線等。
4.主要航空線
全國各大城市都有航班在來,民航可通往亞洲、歐洲、北美洲,大洋洲許多國家的重要城市。
5.主要公路線
全國縣一級地區已全部通了汽車。其中高速公路已建成的有:北京一天津一唐沽線、廣州一深圳線、沈陽一大連線、廈門一福州線、上海一南京線、成都一重慶線、濟南一青島線等。
6.主要管道運輸
管道運輸主要用來輸送石油和天然氣。已建成和正建設中主要管道運輸線有:大慶—大連、大連一秦皇島一北京、任丘一北京、勝利油田一青島等,全長400多千米。從陝北向北京和從新疆到上海輸氣的管道也正在加緊建設中。
7.我國主要的旅遊資源
1 自然風光:我國的自然旅遊資源,以名山秀水、山水風光最為重要。如五嶽名山(東岳泰山、西嶽華山、北嶽恆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四大佛教名山(五台山、九華山、普陀山、峨眉山)和景色奇絕的黃山、廬山、石林等;桂林山水、長江三峽等;杭州西湖美景、無錫太湖風光、海南三亞的天涯海角、雲南的大理、麗江、西雙版納和台灣日月潭湖光山色等,都是聞名的旅遊勝地。
2.人文旅遊景觀
(l)古代文化藝術寶藏:有六大古都(西安、洛陽、南京、開封、杭州、北京)、幾十個歷史文化名城;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北京的故宮和皇家陵園,西安的秦始皇兵馬俑,南京明考陵、中山陵,蘇州的園林建築,承德的避暑山莊,洛陽的龍門石窟,敦煌石窟的壁畫等,都舉世聞名。
(2)革命紀念地:著名革命紀念地有延安、遵義、井岡山等。
(3)民族風情和地方風俗:我國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形成了風采各異、各有特色的風情習俗和民間節日。如漢族的春節、元宵節和端午節,傣族的潑水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彝族的火把節等。
此外,我國著名的現代工程建築,豐富多彩的地方土特產、工業品,神奇的中醫和養生之道,名揚世界的中國菜等,對中外遊客都具有巨大的吸引
❷ (中國歷史閉卷復習題)近現代史部分的答案。題目百度文庫里有
1:黑,白,黃。2:西亞,中國,中美洲。3:生產資料公有制,洞穴壁畫。版4:尼羅河,權法老,金字塔。5:古巴比倫,猶太教,聖經,基督教。6:象形,字母,象形。7,8不知道。9:羅馬半島,侵略。10不知道。11:476,封建社會,羅馬帝國,法蘭西,義大利,德意志。12:1054,天主教,東正教。13:拜占庭,查士丁尼,拜占庭。14不知道。15:大化改革,不知道。16:穆罕穆德,阿拉伯,古蘭經。17:成吉思汗,蒙古,蒙古。18:達·伽馬,哥倫布,麥哲倫,分界線,奴隸制。19:義大利,文藝復興,但丁、薄伽丘,彼特拉克,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宗教改革。20:1640,資產階級革命,克倫威爾,光榮革命,權利法案。這是前20題
❸ 中國歷史知識復習資料
你去看看簡略的《中國通史簡編》,書店都有賣的!
歷史溯源
「歷史」一詞的由來
在古代,歷史只稱「史」。記載史的人稱史官,當時的史官,除記錄統治者辦的事外,對於大文、地理、人事、災禍也加以記錄。可見,古代的「史」的范因比現在更為廣泛。 「歷史」這一名稱出現於近代。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在學堂里最初開設「史學」課,第二年即改名為「歷史」。有人考證說「歷史」是外來詞,來自日文,因為日本人早稱「史」為「歷史」了。
古代、近代、現代
古代:世界古代史,一般認為是從地球上出現「完全形成的人」到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前。中國古代史止於1840年鴉片戰爭。
近代:世界近代史,始於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640年),終於1917年10月社會主義革命。中國近代史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
現代:世界現代史,始於1917年10月社會主義革命。中國現代史始於1919年「五四」運動。
「中國」一詞的由來
「中國」一詞的最早出現;是在《詩經》中。如《大雅·民芳》「惠此中國」。但《詩經》中的此類「中國」實為「國中」之例,畢竟還算不得是真正指稱國家的「中國」的出現。作為指稱國家的「中國」一詞,在戰國諸子書中已屢見不鮮了。如:《孟子·滕文公上》雲:「陳良、楚產地,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又「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莊子·田子方》:「中國之君子,明乎禮義而陋於知人心」;……這些都說明:上古之所謂「中國」者,即指後世之「中原」也。但又有不同於「中原」的地方,即地域不及後世中原之廣,而相當於今山西、山東、河南、河北一帶。
為什麼我們的古人把這一帶地區稱作「中國」呢?
這一帶地區的四周分布著夷、翟、戎、蠻諸族及其所建國,而將這一帶包圍在中間,故稱這一帶地區及所建國家為「中國」。
「中華」小考
古代的中國亦稱華夏,又稱中原。華夏,是我國古代人民對祖國的美稱。是說我國疆土廣大、中華民族是有文化、講文明的禮儀之邦。據《左傳》記載:『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裝之美謂之華』。「中」是指中土、中心。西周初年周公營建洛邑,以它為天下中心,故稱為「中土」,「夏」。是大的意想,由「華夏」、「中夏」二辭又衍出生「中華」一辭。這個辭開始見於《三國志·蜀志》中「游步中華」一語。
「支那」的原意是什麼?
「支那」本來是外國人對中國人的稱呼,中國人一般不用。由於近代日本稱中國為支那,人們便感到是一種蔑稱。其實它的本源是英文china的音譯。china又一譯意為瓷器,有人便以為是以瓷器(china)作為中國的代稱。據英文《韋氏大辭典》詮釋,瓷器(china)一詞來源於支那(chi—na)。由此可見,在西方先有中國之名,後有瓷器之稱。
「文那」
「文那」一詞,最早見於印度古詩《摩河婆羅》中,是古代印度人加給中國的一種尊稱,包含著對中國和中國人民的一種友好感情。
為什麼稱中華民族是「炎黃子孫」?
「炎黃」分別指中國原始社會中兩位不同民族的首領。炎帝姓姜,是炎帝族的首領。他們自西方游牧進人中原,與以雖尤為首領的九黎族發生長期的部落間沖突,最後被迫逃避到涿鹿,得黃帝族援助,攻殺雖尤。黃帝姓姬,號軒轅氏。後來炎黃兩族在阪泉(據說,阪泉在河北懷來縣),發生了三次大沖突。黃帝族打敗炎帝族,由西北進人了中原地區。
黃帝族與炎帝族,又與居住在東方的夷族,南方的黎族、苗族的一部分逐漸融合,形成了春秋時期的華族,漢以後稱為漢族。炎黃二帝被人們稱為中華民族的始祖。因而,人們往往稱中華民族是「炎黃子孫」或黃帝子孫。
「王位世襲」始於何時?
在中國歷史上,王位世襲相傳最早發生在古代的夏啟,商周因之,日益使之完善。周文王的祖父古公宜父是周族的第一個首領,他有三個兒子,在率領族人遷居山下的周(今陝西岐山北)時,大兒子泰伯和二兒子虞仲沒跟隨遷徒,古公檀父臨死時,把其首領地位傳給了他的幼子季歷,即周文王的父親。
季歷是個很能乾的首領,使周族的社會地位起了很大變化,從過去受壓迫的地位一下躍入顯赫的奴隸主貴族大家庭的行列。伐戎的勝利,對當時商朝的安全是有利的,因此季歷被封為商朝的「牧師」(一種職司畜牧的官)。但是,隨著周族統治者力量日益強大,加劇了周族和商朝的矛盾,商王文丁便把季歷殺掉了。
季歷被殺後,其子昌世襲了王位,即歷史上有名的周文王。文王在位五十年,由其子發繼位,即周武王,武王率諸侯東征滅掉商,建立了西周王朝。王位的世襲制度,就這樣延續了下來。
「春秋」、「戰國」
從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到周敬王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這三百多年間諸侯的力量逐漸強大,周天子已經徒有虛名,無力控制各諸侯了。這一完整的歷史時期恰好與我國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公元前722年一前481年)所記載的歷史大致吻合,所以,歷史上就把這段歷史時期稱之為「春秋」時期」。
春秋後期,各諸侯兼並吞食的結果,只剩下秦、齊、楚、燕、韓、趙、魏七個大諸侯國。此後,七國間的兼並征伐更加劇烈、頻繁,直至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而最後統一,戰爭才逐漸停止。因此,後人就把這段歷史時期稱為「戰國」時期。
《史記》並非司馬遷定名
在先秦兩漢時代,許多書是沒有書名的,《史記》也是這樣。司馬遷在這部巨著完成後,曾給當時的大學者東方朔看過。東方朔看後非常欽佩司馬遷所取得的成就,就在書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馬遷的官職,「公」是美稱。這也僅僅表明是誰的著作而已。我國最早的圖書目錄(東漢班固寫的《漢書·藝文志》)在著錄這部書時,也只寫《太史公百三十篇》,這就是此書在兩漢時期正式流行的名稱。一些學者在引用這部著作時常嫌《太史公百三十篇》這個書名過於繁復,經常省成「太史公記」、「太史公書」、「太史公傳」這樣的字樣。「史記」二字是從「太史公記」這四個字里省略出來的,漢末以後才稱為《史記》。
百家姓、千家姓、萬家姓
《百家姓》是我國漢族姓氏的總集,相傳是宋初錢塘一位老儒所編,共取姓氏四百六十八個,遠沒有包括中國人的全部姓氏。據宋人鄭樵統計,宋代姓氏一千七百四十三個,比《百家姓》多三倍。到了明初,有個叫吳沈的人,編了一部《千家姓》,共收姓氏一千九百六十八個。但這部《千家姓》仍然沒把中國人的姓氏都包括進去。於是萬曆年間又有人編了一本《萬家姓》——《古今萬姓統譜》。然而,中國人的姓氏畢竟不到一萬,所謂「萬姓」,無非是言其多而已。
那麼,中國人到底有多少姓氏呢?據統計,見於文獻的姓氏(包括少數民族和元清時代蒙滿兩族譯改的姓氏)就有六千三百六十二個,其中單姓三千七百三十個,雙字姓二千四百九十八個,三字姓一百二十七個,四字姓二個,五字姓五個。
《百家姓》為何以「趙錢孫李」開頭?
《百家姓》是我國漢族姓氏總集,載有四百多個姓氏。四百多個姓,為什麼偏要把「趙錢孫李」放在前面呢?原來,《百家姓是宋朝初年錢塘一個老儒編的。宋朝的皇帝姓趙,趙便為國姓。錢塘屬浙江,當時占據江浙一帶的是口吳王錢似,孫是他正紀的姓。李是南唐李後主的姓。於是「趙錢孫李」便為頭一句。
「皇帝」一詞的由來
君主稱為「皇帝」是從秦始皇開始的。在此之前,中國的最高統治者稱「王」、或單稱「皇」和「帝」。如周文王、周武王,三皇、五帝等。春秋戰國時代,王室衰微,一些國力強大的諸侯國的國君也自稱為王,如秦王、楚王、齊王等。
秦王贏政一統天下後,自認為這是自古未有的功業,甚至連三皇五帝也比不上他。如果不改變「王」的稱號,「無以稱成功,傳後世」。於是讓李斯等人議改稱號。李斯等人和眾博士商議後報告秦王說,上古有天皇、地皇、秦皇,秦皇最貴,可改「王」為「秦皇」。秦王反復考慮,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高五帝」,決定兼采「帝」號,稱為「皇帝」。並自號始皇帝。從此,「皇帝」的稱號為歷代君主所襲用。
「太上皇」的由來
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登上金龍寶座後。萬事皆吉祥如意。卻有一事,使得他犯了愁腸,這就是怎樣對待自己的父親劉太公。事情的由來是:有一天,他和前幾次一樣,又去參拜太公,尋思太公此時當端坐堂前,等待著兒子。誰知剛到門前,只見太公著舊襖,執行帚,畢恭畢敬地迎接他。這突然之舉,使他大吃i驚,急問因何事競至如此。太公說:「您貴為天子,誰敢不敬?我雖是您父親,也不過一個平頭百姓。平頭百姓不敬皇帝,可是要殺頭的啊!」劉邦好說歹說,太公只是不聽。
事後,有人講到秦始皇曾尊死父為太上皇,建議封太公為「太上皇」。劉邦聽了求之不得,馬上舉行大典,將太公扶上太上皇位。
皇帝拾趣
中國歷史上最早稱皇帝的是秦始皇,他姓贏名政,在位時間是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10年。
最後的一個皇帝是清朝的宣統,即愛新覺羅·博儀,他在位的時間是1909年至1911年。
在位時間最長的的皇帝是清朝的康熙,名玄燁,從公元1662年至1722年,共做了六十一年皇帝。
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是漢朝的劉賀,他只當了二十七天皇帝,就被廢除了。
即位年齡最大的皇帝是唐朝的武則天,她即位時已六十一歲,她又是壽命最長的皇帝,終年八十一歲,她也是中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即位年齡最小的皇帝是漢朝的殤帝,名劉隆,生下來一百多天就當了皇帝。他又是壽命最短的皇帝,死時不足一周歲。
十歲以下的小娃娃就當了皇帝的,在中國歷史上共有二十九個。
慈僖太後雖然沒有稱帝,但權力比皇帝還大。她當政四十八年,為所欲為,皇帝成了傀儡。
古代君主的稱謂
古代的諸侯和封建帝王常常自稱「孤」、「寡人」、「不穀』。「孤」,謂自己不能得眾;「寡人」即「寡(少)德之人」;「不穀」:谷,可以養人,為善物,不穀即不善。這些都是君主的謙稱。《老子》中說:「貴必以賤為本,高必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顯然在「自謙」的背後,隱藏著籠絡人心,以求鞏固一己統治的目的。
「朕」,在古代為大家通用的第一人稱代詞,相當「我」。如愛國詩人屈原在《離騷》首句中雲:「帝高陽之苗裔今,朕皇考日伯庸」。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遂成為帝王自稱的專用詞,別人是不準再用的。
古代人們對帝王的稱呼更顯示出高高在上的統治者的淫威。
或呼帝王為「天子」,「天子」即「天之驕子」,他擁有的權力是上天所賦予的,因此,「天子」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
稱國君為「萬歲」,約始於秦漢。「萬歲」一詞本是人們於喜慶時的歡呼語。如《戰國策·齊策》記馮援替孟嘗君燒掉債卷,「民稱萬歲」。秦漢以後,臣子朝見國君,拜恩慶賀,以呼「萬歲」為常,遂成為帝王之代稱。
或對「陛下」稱呼國君。「陛下」本指待衛在宮殿台階下的國君近臣或侍衛人員。群臣與天子言,不敢直呼天子,
恐有瀆聖顏,故呼其身旁侍衛之人以轉達。「陛下」遂成為國君的尊稱。至今人們仍用這些詞彙來尊稱外國國家首腦,但只限於外交場合了。
古代縣官為何稱「知縣」?
知,就是管理、主持的意思。知縣就是管縣,管理、主持一縣的政事。
知,解為管理、主持,古詩文中常常遇到。《左傳》「子產其將知政矣」,就是說子產將要主持政事了。宋朝魏了翁《讀書雜鈔》指出:後世官職上加「知」字,就是從這里開始。韓愈《師說》:「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就是說,我(向他)學習的是道理,何必管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宋史·蘇拭傳》說蘇拭「知徐州」、「知湖州」、「知杭州」,就是說派蘇拭去主持徐州,湖州,杭州的政事,即任這些州的知州。唐宋以後的知府、知州、知縣、知事(知縣又稱縣知事),都是這種意思。古詩詞中,知也解為管。杜甫「翠襟渾短盡,紅嘴漫多知」。多知即多管,意謂鸚鵡能學人語,多管閑事。王維「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忽值人。」不知即不管,是說為看紅樹而不管路遠。
「唐人銜」的由來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強盛時代。國外的華僑往往被人稱為「唐人」,華僑聚居的地方被稱為「唐人街」。「唐人街」,按英文的字義是「中國城」的意思。
美國「唐人街」是當年開發美國西海岸的一些城市的中國人——華工和華商創立和建設起來的。開始,他們在舊金山、紐約市等地的某些街道,開設中國式的小茶館、小飯鋪、豆腐坊等,逐漸形成了華人生活區(也稱中國鎮)。後來,商店目益增多,除飲食業外,刺綉、中國古玩等,也都在那裡享有。
如今,「唐人街」成了繁華的街道。那裡有華僑學校、同鄉會、俱樂部、影劇院等。每逢新春佳節,在唐人街上耍龍燈、舞獅子、放爆竹……保留著中國傳統的辭舊迎新的風俗。
何謂「尚方寶劍「?
「尚方寶劍」(或稱「尚方劍」),就是「尚方」鑄的寶劍,「尚方」是掌管供應製造帝王所用刀劍等器物的一個部門。秦朝始設置。
「尚方寶劍」是指皇帝所用的劍,是一種最高權利的象徵。它究竟有沒有「先斬後奏」之權呢?從歷史的記載來看,皇帝是不大把這樣大的權交給別人的。
「使節」釋源
在古代,使節並不是對人的稱謂,而是一種官職憑證。卿大夫聘於諸侯時,國君要授給任職憑證,這種憑證就叫使節,又叫符信;使臣受命出國時。國君也要給予他出使憑證,這種憑證也叫使節、符節。那種叫做符信的使節大多用銅鑄成,並根據任職地區的不同,分別鑄成不同的動物圖像。在山區任職的,授給他虎節;在平原任職的,授給他人節;在湖澤地任職的,授給他龍節。出使憑證一般都是用竹子為柄,上面綴些耗牛尾等裝飾品,亦稱旄節。張騫、蘇武等出使匈奴時,持的就是這種使節。
現在,「使節」的含義有了變化,指一國常駐他國的外交官,或派駐他國臨時辦理事務的代表。
古代皇帝用的「金牌」
抗金英雄岳飛在宋高宗紹興十年,准備「直搗黃龍府」之時,被秦檜在一日之內連下十二道金牌召回,並秘密處死。這一故事已家喻戶曉,但「金牌」究竟是何物,卻眾說紛壇。許多人都說是黃金鑄成,其源皆出於清朝俞正燮所著的《癸已存稿》中所說「截金為牌」
《夢溪筆談》談到古時郵遞是這樣說的:「驛傳舊有三等。日步遞、馬遞、急腳遞。」「熙寧中又有金字牌急腳遞,如古之羽檄也。以木牌朱漆黃金字,光明眩目,如過飛電,望之者無不避路,日至五百餘里」。可見金牌是皇帝處理緊急、機密軍事事務時所用的一種朱漆黃金字木牌,並非如上所說的黃金所鑄。
「娘子軍」的由來
隋朝末年,李世民推動他的父親李淵起兵反隋。李淵的三女兒李氏回到陝西雩縣故鄉,散發家產,招募了大批士l兵,又聯絡了當地農民武裝,合並了幾支零散的起義軍,兵力擴充到七萬。公元617年,李氏率領著這支隊伍和李世民在渭北會師,宣布了隋王朝的末日。李淵稱帝後,李氏被封為平陽公主。這以後,李氏統領的軍隊號稱「娘子軍」。
至於女子為基本成員,又有嚴密組織的娘子軍,則是從太平天國的女軍開始的。太平天國的女軍是在男女平等的政治綱領指導下成立的,以前、後、左、中、右和數字一至八來編排番號,共四十軍,每軍二干五百人,總計十萬之眾。
何謂「哨棒」?
《水滸全傳》第二十三回寫武松打虎:「武松雙手掄起哨棒,一棒劈不著大蟲(老虎),原來打急了,正打在枯樹上,把那條哨捧折做兩截。人們不禁要問,為什麼哨棒這樣不濟事呢?原來,哨捧不是打虎用的,是為了驅狼的。過去,山東道上狼群極多,過往客商習慣帶一根哨棒。哨棒的一頭是空心的,可以吹,吹起來真有點龍吟虎嘯的勁頭,狼群聽了,以為是什麼猛獸來了,驚慌逃竄,附近的百姓聽到哨聲也會出來幫助追趕。
武松從滄州回家探望哥哥,想不到有虎,也沒有想到要打虎,所以他隨便帶了一根哨棒。另外,哨捧也可用作登山的拄杖,也可用來挑起小件行李,是有多種用途的。
單於、可汗、天可汗
在古代,我國境內的許多少數民族,對他們的首領有不同的專用稱呼。如戰國至秦漢時期的匈奴族,稱首領為「單於」;北朝時期的柔然族,唐朝時期的回汔族、突厥族和宋元時期的蒙古族,稱首領為「可汗」。回汔、突厥族為了表示服從唐朝中央政權的統一領導,還稱唐太宗為「天可汗」。
這些稱呼都有特殊含義。像「單於」一詞,本是「撐梨孤塗單於」的簡稱。在匈奴語中,「撐梨」是「天」,「孤塗」是「子」,「單於」含有「廣大」的意思。
我國古代的博士、碩士、學士
「博士」、「碩士」、「學士」這些名稱,我國古代早已有之。不過和現在的含義不完全相同。
博士,源於戰國時代。《史記·循吏列傳》:「公儀休者,魯博士也,以高弟為魯相。」《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博士,秦官,掌通古今」。就說明,博士在那時是一種官職,又是一些博古通今、知識淵博的人。
碩土,我國五代時期就有。《五代史》記載:「前後左右者日益親,則忠臣碩士日益疏。」宋代著名散文家曾鞏在《與杜相公書》中說:「當今內自京師,外至岩野,宿師碩土,傑立相望。」可見,碩士在古代通常指那些品節高尚、博學多識的人。
學士,最早出於周代。《周禮·春官》:「詔及徹,帥學士而歌徹。」《史記·儒林傳序》:「天下之學士靡然鄉風矣。」這說明,學士最早是指那些在學讀書的人,後來逐漸變成文入學者。
「廟號」與「謚號」
廟號是皇帝死後,在太廟里立室祭祀時由大臣們商議定的名號。一般地說,都是把當朝的第一個皇帝稱為高祖、世祖或太祖;把第二個皇帝稱為某宗。唐朝之前的皇帝,不全都有廟號。唐朝至清朝的皇帝多數都有廟號。
溢號是皇帝、王或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死了後,朝廷或後人按其生前的功績,評定褒貶給予的稱號。謚號起於周朝末年東漢、宋朝較為盛行,惟有秦朝不許後人用褒貶的字眼來議論先皇的善惡。所以,秦始皇、秦二世這樣的稱呼在歷史上是獨一無二的。
明清兩代六部的職能
古代的六部是國家管理各方面事物的機構。六部初建於隋朝,正式定製於唐初。下面是明清兩代六部的職能:
吏部:主管全國文職官吏的挑選、考查、任免、升降、調動、封勛,大體相當於現代的組織部的職能。
戶部:主管國家戶籍、田畝、貨幣、各種賦稅、官員俸祿,大體相當於現代的農業部、財政部。
禮部:主管朝廷重要典禮(如祭天地、祭祖先等)、科舉考試、接待外國來賓,類似於現代的教育部和外交部禮賓司。
兵部:主管全國武職官員、練兵、武器、彈站,相當於現代的國防部。
刑部:主管國家司法、行政,大體相當於現代的司法部。
工部:主管興修水利、主要的土木建築工程,大體相當於現代的水利部和建設部。
各部的最高長官是「尚書」,相當於現代的部長;副長官稱「侍郎」,相當於副部長。
「垂簾聽政」始於何時?
在封建社會里,皇帝親臨寶座,處理政務大事。但是,由於特殊的情況,皇帝不能上朝親政了。這時,由皇後或太後臨朝聽政,此類事在東漢便不乏其例,至於太後在大殿皇帝御座後面,用簾子遮擋的方式聽政,則是從唐代武則天開始的。
《舊唐書·高宗紀下》記載:「時帝(唐高宗)風疹,不能聽朝,政事皆決於天後(武則天)……上每視朝,天後垂簾於御座後,政事大小,皆預聞之,內外稱為『二聖』。
巡撫、總督
總督、巡撫是明清時期地方軍政首長。總督的地位聲望約高於巡撫。但就其設置而言,卻是先有巡撫,後有總督。
巡撫之名,始於明太祖令太子朱標「巡撫」陝西。後來每年都要派中央官員巡撫地方。這一時期,巡撫性質問於「欽差」,本身不是官號,沒有品級,可兼中央監察、組織部門的都御史和吏部尚書、傳郎等官銜,以便主掌地方官吏考察和軍民安撫。因為屬中央官,所以有事派出,事畢返京。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以後,由於地方動亂,開始常設巡撫,並開始了以省為管轄單位的巡撫制。巡撫職權不斷擴大,不僅掌政,而且掌軍,實際上已成為地方軍政首長,但其中央官性質未變,還必須經常上京匯報地方軍政事務。清代康熙(1662—1722年)以後,全國除直隸、四川外,每省都設一員巡撫,規定了巡撫品級。至此,巡撫才正式成為地方官。但仍遵行舊的兼銜制。
戰亂時期,各地巡撫互不統屬,往往貽誤軍機。為統一調度,就設立了專管軍事的總督。總督性質同於前期的巡撫,兼銜一樣,也不常置。自明憲宗成化五年(1469年)常設兩廣總督以後,才開始了正規的跨省總督制。從此,總督職權日益擴大,兼掌民政,實際上也成為地方軍政首長。但其獲得品級,正式成為地方官,也是清康熙以後的事。其時全國共設直隸、四川、兩江、湖廣、閩浙、兩廣、雲貴、陝甘八員總督。
我國封建官制的發展有一個特點,即中央監察官容易演變為地方軍政首長。這是因為,歷代封建王朝為強化中央集權,經常派出中央監察官巡視地方,這些官代表皇帝,挾制地方,逐漸奪取地方軍政大權。如漢刺史、魏晉都督、唐節度假都是由中央監察官演變為地方軍政首長的。巡撫、總督由中央監察官演變為地方軍政首長,則是這一特點在明清官制中的反映。
何謂「凌遲」?
凌遲,又叫「陵遲」,是封建社會一種最殘酷的死刑,始於五代。行刑時執刑人把犯人身上的肉用刀一塊一塊地割光,十分野蠻。
在封建社會里,有兩種人常處以凌遲,一種是反對朝廷的所謂謀反大逆的人;另一種是「罪在十惡」的人。
「凌遲」在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正式被廢除。
何謂「刺配」?
「刺配」這種刑罰,始於五代的後晉,後晉以前的流配,限於遠徒,而不刺面。據有關史料記載:「(後)晉天福(高祖石敬瑭年號)中始創刺面之法」,到了宋代,還把刺面與脊杖、流配等刑罰並施於「罪犯」一身,並美其名曰「打金印」。《水濟傳》第八回即有「犯人徒流遷徒的,都臉上刺字」的描寫。
刺在犯人臉上的字,有大小之別,當時負責審判的官員認為罪情嚴重或「性情凶惡」者,則刺上大體字;次之,則刺上小體字。所刺的字,除了「迭配某州(府)牢城」外,有些也把犯罪情由、服役種類刺在臉上。如「配某州(府)屯駐軍重役」等,南宋時規定犯強盜罪免死流配者,「額上刺強盜二字,余字分刺兩臉」。對罪犯人身污辱更加殘酷。
受刺配刑罰的人被押送邊疆從事名目繁多的勞役或充l軍,重者終身不釋。
「簽字畫押」的由來
在文書、字畫、契約上署名或作私記,占時謂之作「押」,今則稱「簽名」、「簽字」,這在王國時就有了。
唐初,由於唐太宗曾下令不許群臣在奏摺上以草書署名,而其他文書上多有草書的。草書形體花哨,謂之「花押」。到了宋代,人們在進呈公文或與人書牘時,文末多不署名,僅書本人的字,謂之「押字」或曰「草字」。
簽名或押字對目不識丁的人,是個難題,於是人們便以畫圓圈代之,這就是「畫押」,或曰「畫花押」。畫押的創始人,應推宋代的王安石。王安石署名的習慣只書「石」字,而且寫了一橫一撇之後,於撇中腰畫一圓圈,由於他性急,「作圈多不圓,往往窩扁,又多帶過」,因而聽到有入私下議論,說他所署實力「反」字,他於是便「加意作圈」,後人效以為式而廢去橫撇,這就是畫押的由來。
清代七大藏書閣
北京的文淵閣和文源閣、承德避暑山莊的文津閣、沈陽的文溯閣、鎮匯金山寺內的文宗閣、揚州的文匯閣和杭州的文測司為清代七大藏書閻,是珍藏《四庫全書》的書庫。
七大藏書閣,皆以文為首,第二個字多從水旁,象徵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二百多年來,七大藏書閣在帝國主義的躁躪下,有的已遭厄運。文源閣於1900年隨著中外罕見的園林傑作——圓明園被八國聯軍搶掠一空之後,被付之一炬。文宗閣和文匯閣在19世紀中葉毀於火。
「考勤」始於何時?
我國的考勤制度起源甚早,但當時所謂考勤,主要是對國家官吏而言。至於考勤表的使用,根據文獻記載,當不早於清代。清初,國家官吏實行坐班制,每日辦公皆在衙署。至乾隆中,此制漸弛。清人昭漣《嘯亭雜錄·卷十》記載,軍機大臣和砷擅權時,曾經自立私寓,「不與諸大臣同堂辦事,而命諸司員傳語其間」。後來,有許多官吏也呆在家裡辦公,不坐班。清人震鈞在《天咫偶聞·卷七》中寫道:「自乾隆以後,重臣兼職者多,遂不恆入署。而閱折判牘,移於私宅」。為此,清政府在國家機構中設置「畫到簿」專司考勤。畫到簿為官吏考勤的重要憑據之一,與紅本一起存入內閣大庫,以備查驗。但由於它反映不出遲到、早退等情況,所以沒有多大約束力。
咸豐年間,成立了總理衙門,為了防止畫到溜號的弊端,提高辦事效率,就規定對其官吏「核其勤惰」,分別給予「請獎」或者「參劫」,這便是歷史上考勤與獎懲相結合的開始。
古代的假日
我國的假日制度始於距今兩千多年前的西漢,當時官員休息那天,都要沐浴更衣,所以稱假日為「休沐」。漢代規」定了朝官每五日返家休沐,故稱之為「五日休」。唐朝改為「旬休」,官員每十日可休息一天。
古代除定期的休息日外,還有節假日,唐代中秋節給假三日,寒食清明四日。明代冬至放假三日,元宵十日。為鼓勵臣下盡心國事,晉代定有「急假」,官吏用以處置緊急家事一年以六十日為限。後晉時,家居外地的官吏探親時還給路程假。清政府對有功的文武大臣
❹ 近幾年高考關於中國地理的題
2太陽系概況 l) 太陽系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 l )八大行星的運動有什麼特徵:同向性、共面性、近圓性4. 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普通的行星 l 球的運動特徵和其它行星無多大的差別,質量、體積等物理特徵和類地行星無多大差別,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圓性。 l 球是太陽系中唯一適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特殊的行星l 地球上生物生存必需的條件是適宜的溫度條件、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氮、氧)和生命活動必需的液態水。l 球內部放射性元素衰變和原始地球重力收縮、地球內部的物質運動等,水結晶-汽化-逸出-降水形成生命活動必需的液態水。l 地球距太陽的距離適中,適宜的溫度條件;l 地球的體積和質量適中,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氮、氧);5. 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l 太陽輻射維持著地表的溫度,是促進地球上水、大氣運動和生物運動的主要動力(地理環境改選的動力);l 太陽直接為地球提供光熱資源,地球生物生長發育離不開太陽(生物生長發育的源泉);l 煤、石油是地質歷史時期生物固定積累的太陽能(礦物燃料形成的基礎);l 太陽輻射能是我們日常生活和生產的主要能量來源(生產生活的能量來源)。6. 太陽活動及其對地球的影響1) 黑子、耀斑增多,其發射的電磁波進入地球電離層,擾動地球電離層,影響地球無線電短波通訊,甚至中斷。2) 太陽大氣拋出的帶電粒子擾亂地球磁場,產生「磁暴」現象,使羅盤指針失靈不能正確指示方向,無線短波通訊中斷。3)太陽大氣拋出的帶電粒子高速沖進兩極地區高層大氣,與那裡稀薄的大氣碰撞,產生極光。7. 地球自轉的方向、周期和速度l 按自西向東方向運動(N逆時針,S順時針);l 地球自轉周期計算有恆星日和太陽日兩種,23小時56分4秒為一個恆星日;24小時為一個太陽日。l 地球自轉的速度可用線速度和角速度兩種描述,線速度自赤道向南北兩極遞減,兩極為0。全球除南北兩極外角速度相等。8. 地球公轉周期、速度l 周期:一個回歸年,365日5時48分46秒。l 速度:近日點(較快30.3km/s)和遠日點(較慢29.3km/s)9. 黃赤交角的地理意義l 地球公轉有兩個重要特點:一是地軸與公轉軌道面(黃道面)保持66 34ˊ的交角;二是地軸的空間指向基本不變,北極延長線指向北極星。因此,地球自轉形成的赤道平面和公轉形成的黃道平面構成23 26ˊ的交角,稱為黃赤交角。l 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導致地球在公轉軌道的不同位置,太陽直射點位置發生有規律的變化。10. 地球自轉、公轉的地理意義l 自轉的地理意義: 晝夜更替、地方時產生、地轉偏向力對地表物體水平運動方向的影響l 公轉的地理意義: 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晝夜長短及正午太陽高度角緯度變化、四季的形成11. 地球的圈層結構及各圈層的主要特點l 目前對地球的內部研究主要依據是地震發生時岩石受到沖擊產生的彈性波,其分為縱波(P波)和橫波(S波),縱波傳播速度快,可以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橫波傳播速度慢,只能在固體中傳播。l 地震波速度發生明顯變化的面叫地球內部的不連續面;地球內部有莫霍面(33千米)和古登堡面(2900千米)兩個不連續面;在莫霍面P波、S波都明顯加速,在古登堡面P波減速、S波消失。l 以兩個不連續面為界地球內部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層;地殼由岩石組成的堅硬外殼厚薄不一,平均厚度為17千米(大陸為33千米);地幔平均厚度為2800千米,分成上、下地幔二層,上地幔的上部的軟流層被認為是岩漿的發源地;地核平均厚度為3400千米,溫度高、密度壓力大,分內核外核二層。12. 三大類岩石l 岩漿岩是岩漿沿岩石圈的薄弱地帶侵入或噴出地表,冷卻凝結而成。l 沉積岩是裸露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固結而形成。l 變質岩是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溫度和壓力下變質而成。13. 地球內部物質的循環過程l 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經河流、風的侵蝕、搬運和堆積後沉積起來,又經壓緊固結成岩作用而形成沉積岩。如果這時候發生地殼隆起、抬升,又會出露地表。但沉積岩要在高溫高壓下發生變質,就形成了變質岩。各類岩石在地殼深處或地殼以下被高溫熔化,又成為岩漿回到地球內部。從岩漿到形成各種岩石,又到新岩漿的產生,這一運動變化過程,就構成了地殼物質循環。外力作用(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岩)沉積岩 岩漿岩(噴出岩和侵入岩)14. 褶皺、斷層的特點、成因及其地表形態 背斜、向斜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成因: 背斜頂部:油、氣 背斜適合修地下隧道 向斜槽部:水 斷層 沿斷裂面兩側岩塊錯位 東非大裂谷、華山北坡大斷崖;上升岩塊:華山、廬山、泰山下降岩塊: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工程建設遇斷層加固或避開 5. 流水、風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水蝕地貌(水流使溝谷加寬加深;瀑布、峽谷、黃土高原表面溝壑縱橫)水積地貌(山麓沖積扇、河流中下游沖積平原及河口三角洲)風蝕地貌(風蝕溝谷、風蝕蘑菇、戈壁)風積地貌(沙丘、黃土高原)16. 大氣受熱過程l 地球大氣受熱要經過太陽輻射、地面吸收、地面輻射、大氣吸收、大氣逆輻射等環節大氣才增溫。l 太陽輻射是短波輻射,是地球大氣最重要的能量來源;地面輻射是長波輻射,是近地面大氣主要直接熱源。l 大氣吸收地面輻射後以逆輻射的方式把能量返回地面,從而起到保溫作用。17. 大氣保溫作用的基本原理l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強烈地吸收了地面長波輻射,大氣又將能量以大氣逆輻射的形式傳遞給了地面。傍晚太陽西落後,保存下來的這部分能量使地表氣溫平穩地下降,起到了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18. 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及移動規律①原因:太陽直射點隨季節變化南北移動。②移動方向: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③移動范圍:5~10個緯度。④移動影響:使同一地區在不同季節出現完全不同的天氣、氣候狀況;熱帶季風氣候、熱帶草原氣候及地中海氣候的形成均與此有關。19. 全球氣候地中海氣候:南北緯30-40之間大陸西岸;冬受西風控制,暖濕;夏受副高控制,乾熱熱帶草原氣候:南北緯10-20度之間;全年高溫,雨季受赤道低壓控制,乾季受信風控制溫帶海洋性氣候:南北緯40-60之間大陸西岸;全年受西風控制,氣候暖濕熱帶雨林氣候:赤道附近;全年濕熱,終年受赤道低壓控制20. 季風環流季風的成因:海陸熱力差(可解釋東亞的冬夏季風;南亞的冬季風)南亞夏季風的成因--南半球東南信風北移過赤道右偏成西南風(或概括說: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季風的影響:季風的共性特點:雨熱同期;降水量季節變化大,易有旱澇災21. 鋒面、低壓、高壓等天氣系統1)冷鋒 過境前天氣 過境時天氣 降水位置2)暖鋒 過境前 過境後 降水位置3)氣旋 低 北逆南順 向上 陰雨 亞洲低壓 沿槽線形成鋒面4)反氣旋 高 南順北逆 向下 晴 亞洲高壓22. 自然界水循環的地理意義⑴使各種水體處在不斷更新狀態 ⑵維持了全球水的動態平衡。⑶促使自然界的物質運動 ⑷是海陸聯系的紐帶 ⑸塑造地表形態。23. 洋流及其分布規律l 暖流是從水溫高的海區流向水溫低的海區的洋流。(從低緯流向高緯)l 寒流是從水溫低的海區流向水溫高的海區的洋流。(從高緯流向低緯)分布規律:l 以副熱帶為中心北半球:順時針環流l 以副熱帶為中心南半球:逆時針環流l 北半球中高緯度海區:逆時針環流l 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順時針,冬季逆時針24. 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暖流:增溫增濕,如同一緯度地區,暖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和溫度比較高,西歐地區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就直接得意於北大西洋暖流有關,氣候 如果沒有北大西洋暖流,英國和挪威的海港將有半年以上的冰期,俄羅斯的摩爾曼斯克海港終年不凍與北大西洋暖流有關寒流:降溫減濕,如同一緯度地區,寒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和溫度比較低,沿岸寒流對澳大利亞西海岸、秘魯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環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寒暖流交匯處漁場的形成:日本的北海道漁場、加拿大的紐芬蘭漁場、英國的北海漁場上升流的影響:秘魯漁場的形成、東南大西洋漁場海洋環境污染:加快凈化的速度,有利於污染物的擴散,但是別的海域也可能受到污染,所以也擴大了污染的范圍航海事業:順風順流,例如,北半球的冬季,從波斯灣到紅海的油輪經過阿拉伯海時是順風順流,從大西洋到地中海經過直布羅陀海峽時是順風順流25. 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要素l 自然地理環境是由大氣、水、生物、岩石和土壤等要素組成的。l 這些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通過水循環、生物循環和岩石圈物質循環進行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形成地理環境整體性。26.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 生物對自然地理環境的作用,歸根結底是由於綠色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通過葉綠素,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及無機鹽合成貯藏能量的有機物(主要是糖類),並且釋放出氧的過程。植物和動物的有機殘體被微生物分解後,又以無機物的形式歸還到周圍環境中,這種有機質的合成與分解過程,稱為生物循環。生物循環促使自然界物質和化學元素不斷地遷移運動,能量不斷地流動、轉化,從而把自然地理環境中的有機界和無機界聯系起來。27. 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的相互作用:陸地環境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表現 各要素作為整體的一部分發展變化著 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個環境狀態的改變28.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及其對人類活動的意義l 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及整個地理環境狀態的改變。l 陸地環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由地貌、氣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要素組成,它們通過大氣循環、水循環、生物循環和地質循環等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發生著密切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從而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陸地環境各要素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作為一個整體,在景觀上它們總是力求保持協調一致,與環境的總體特徵相統一。還表現在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個環境狀態的改變。所以人類在利用自然、改造環境中應充分重視這一因素。 陸地表面的森林植被,特別是熱帶雨林具有平衡大氣成分的作用,它一旦遭到破壞將會引起全球氣候的變化,並導致整個生態環境的功能失調。l工湖修建水庫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是:⑴形成人泊,導致土壤草甸化或鹽漬化、地下水增加、陸地生物減少和水生生物增加、誘發地震、調節地方氣候。⑵改變下遊河流流速流量,可以調控水資源時空分布、導致泥沙沉積增多、洪水災害減少。29. 地域分異規律l 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差異沿著緯度方向變化由赤道到兩極的更替。在低緯的熱帶雨林帶、高緯的苔原帶和針葉林帶橫穿整個大陸地帶,在中緯的一定范圍內的各自然帶形成東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地帶l 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布規律的形成原因是降水由沿海向內陸遞減,自然帶從沿海向內陸分異。形成基礎是水分變化。這種變化在中緯謀區表現較為明顯,自然景觀呈現出溫帶森林帶、溫帶草原帶和溫帶荒漠帶的有規律變化。l 山地垂直地域分布規律的形成原因是海撥差異從山麓到山頂的水熱遞變,自然帶從山麓到山頂分異。分異的基礎是水熱狀況。l 分異規律與緯度、高度等因素有關。緯度越低垂直分異明顯,高度越高垂直分異明顯30. 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及其對人類活動的意義:由於各地氣溫和降水量多少不一樣,便出現了不同類型的植被、土壤,從而呈現出不同類型的景觀和自然帶。不同的區域有著明顯的地域差異。31.高原 深切河谷兩岸狹窄的河漫灘平原上 狹長的帶狀 河谷地勢低、氣候溫暖河漫灘平原土壤肥沃水資源豐富山區 洪積扇、沖積扇河漫灘平原上 明顯的條帶狀 分布地地勢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資源豐富有肥沃的土壤平原 沿河聚落帶、沿海聚落帶 分布密集 土壤肥沃、水資源豐富、河網密布、內河海運便捷32.山嶽對交通運輸的方式選擇、線路分布和延伸方向影響較大。山區因修建成本和難度原因一般以公路為主;沿地勢和緩的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分布;為減小坡度,向居民點迂迴前進。33. 地表形態對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 聚落分布及交通線路選線應考慮地形、氣候、水源等自然因素。34. 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及其影響l 全球氣候變化的特點是:冷暖干濕相互交替,變化的周期長短不一。地質時期的氣候變化——出現過三次大冰期;歷史時期的氣候變化——我國出現過4次溫暖期和4次寒冷期;近代氣候變化——全球氣溫呈波動上升現象。l 由於冰川的融化、海水的熱膨脹,導致海平面上升,後果是海拔較低的沿海地區將面臨被淹沒的凶險;l 農業變化有利方面是氣候變暖,積溫增加,生長期延長,提高產量,不利方面是溫度升高、乾旱加重、供水不足、作物減產,低緯度國家作物減產(發展中國家問題嚴重),高緯度國家有可能增產;l 降水異常:氣候變暖、蒸發量增大、水旱災害發生頻率增加,徑流量減少、水資源緊缺。35. 自然災害的含義自然災害是指由於純自然的原因而給人類社會造成巨大經濟損失或嚴重人員傷亡的一類自然現象。36. 自然災害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台風 強風、特大暴雨、風暴潮,給沿海地區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加強台風的監測和預報,是減災的重要措施;主要利用氣象衛星進行探測暴雨洪澇 暴雨會造成嚴重的洪澇災害 利用氣象衛星對暴雨、洪水進行監測和預報,可以有效減災,防洪需工程措施(築堤、整治河道、修水庫等)和非工程措施(建立洪水預警系統、居民應急撤離對策、防洪保險等)相結合進行乾旱 糧食減產、人畜飲水困難,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 因地制宜進行農林牧相結合的農業結構;改善乾旱區農業生態環境;選種耐旱作物;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防護林建設等 寒潮 伴有大風、雨雪、凍害等現象,危害農作物;大風能翻船、倒屋、破壞牧場;雪災凍雨造成通信輸電線路中斷、交通受阻其影響范圍大,並多災並發。 無有效的防禦手段,提前發布准確的寒潮警報可減少一定損失37. 不同人口增長模式的主要特點及地區分布 原始型:高-高-低 傳統型:高-低-高 現代型:低-低-低38. 影響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l 一是自然環境(自然災害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戰爭、宗教、社會變革、國家政策)的變化,大多為被迫性遷移。l 二是個人對生活或職業需求的變化(改善物質條件、就業、增加收入等),大多為自發性遷移。39. 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的區別l 環境對人口的容量可用環境承載力來表示,指標的具體含義是環境能持續供養的人口的數量。l 人口的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不妨礙未來人口生活質量,即一個國家或地區適宜的人口數量40. 城市空間結構及形成原因l 同心圓模式:平原地形,城市各功能區經過不斷侵入和遷移,呈同心圓狀自核心向外擴展而成。l 扇形模式:交通(各功能區沿交通線延伸)l 多核心模式:隨著城市不斷向外擴展,原有市中心地價高、交通和居住擁擠等原因,在遠離市中心的郊區出現新核心,同時也受河流、地形等因素影響。41. 不同規模城市服務功能差異l 等級高、數量少、距離遠;等級低、數量多、距離近。l 高等級城市周圍分布多個低等級城市,高等級城市服務范圍包含多個低等級城市的服務范圍。42. 城市化的特點l 城市化43. 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城市是人類對環境影響最深刻、最集中的區域,也是環境污染最嚴重的區域;城市環境污染,使城市環境質量日趨下降;交通擁擠,居住條件差;增加就業困難,失業人數增多。44. 地域文化對人口或城市的影響。地域文化對城市影響的廣泛性,地域文化(佛教)影響到其城市建築、居民心理、交通工具、飲食等各個方面。 地域文化對城市建築的影響:(1)建築布局(2)建築結構(3)建築風格(4)地域文化對建築的影響的長期性。45. 影響農業區位的區位因素:氣候、地形土壤、水源、交通運輸、市場、勞動力、機械、政策等。46. 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的特點及形成條件一、水稻種植農業l 形成條件:季風水田農業主要分布亞洲季風區,其主要區位因素有:氣候(熱帶、亞熱帶、溫帶季風氣候,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有利於水稻生長)、地形(平原地形,地勢平坦、適宜水稻種植)、勞動力(人口眾多,勞動力資源豐富;人口眾多,對糧食需求量大)特點:(1) 小農經營:家庭經營,人均耕地少,生產規模小。(2) 單位面積產量高,但商品率低:精耕細作,產量高;規模小,總產量不高,受傳統觀念及經濟水平制約,商品率低。(3) 機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較低:從事手工勞動,在逐步提高:電力灌溉、脫粒、化肥、農葯。(4) 水利工程量大:灌溉是基礎,季風區的自然災害大,小農經營無力建設水利,主要是政府投入。二、商品穀物農業 l 商品穀物農業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亞、俄羅斯、烏克蘭。l 形成條件:自然條件優越(氣候溫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交通運輸便利、市場廣闊、地廣人稀、機械化程度高、農業科技先進特點是:面向市場、種植小麥和玉米為主、生產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三、大牧場放牧業:l 大牧場放牧業主要分布在美國、阿根廷、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l 形成條件:氣候溫暖,草類茂盛、地廣人稀,地價低、距離海港近,交通便利l 大牧場放牧業的特點:面積市場、生產規模大,專業化程度高。四、乳畜業l 形成條件:氣候溫涼、潮濕,適合多汁牧草的生長城市化水平高,生活習慣影響,對乳畜產品需求量大。l 特點是:面向城市市場的商品化、集約化畜牧業;種類是奶牛;分布特徵是緊鄰消費市場(市郊);典型地區是北美五大湖周圍、西歐、中歐、澳大利亞、紐西蘭。l 西歐乳畜業形成的因素。自然因素是:西歐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廣闊平坦的平原,多汁牧草生長。市場因素是:西歐城市密集、人口眾多,具有廣闊的消費市場。47. 影響工業區位的因素l 主要因素:原料、動力(燃料)、勞動力、市場、交通運輸、土地、水源、政府l 主導因素影響工業的區位選擇原料導向型工業 運輸原料成本較高(原料到產品重量大大減輕)原料不便於長距離運動(易變質等) 甜菜、甘蔗製糖等水果、水產品加工市場導向型工業 運輸產品成本較高(體積減少不多或有增加)產品不便於長距離運輸(易變質、破碎等) 傢具、印刷、啤酒部分食品動力導向型工業 消耗大量電能的工業煉鋁廠、冶金及化工等重工業廉價勞動力導向型工業 需要投入大量勞動力應接近具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地區,普通服裝、電子裝配、包帶、製鞋等技術導向型工業 技術要求高,應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地區集成電路、衛星、飛機、精密儀表48. 工業地域形成條件與發展特點。l 從成因看有自發工業地域和規劃工業地域,以生產工序聯系為基礎、以降低生產成本為目的形成自發工業地域,規劃工業用地建成基礎設施吸引投資建廠,形成規劃工業地域。l 從發展程度看有高級工業地域和低級工業地域兩種類型,鋼鐵石化汽車地域大企業多規模大,形成高級工業地域;食品工業聯系簡單規模小工廠少,形成低級工業地域。49. 生產活動中地域聯系的重要性。人類已進入21世紀,隨著交通運輸、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的交往非常方便,對外面的世界也了解得非常及時、清楚。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各地區的開放性和對外依賴性增強,貨物交流或商品交流增加,地域聯系的重要性也越來越大。並呈現出①網路化②高速化③專業化大型化的特點。 50. 生產活動中地域聯系的主要方式 方 式鐵路運輸 運量大、速度快、運費較低、受自然影響較小、連續性較好 造價高、佔地大、短途運輸成高公路運輸 機動靈活、周轉速度快、裝卸方便、對各種自然條件適應性強 運量小、耗能多、成本高水路運輸 運量大、投資少、成本低 速度慢,靈活性和連續性差、受自然條件影響大航空運輸 速度快、運輸效率高 運量小、能耗大、運費高、技術要求嚴格管道運輸 氣體不揮發、液體不外漏、損耗小、連續性強、運量大、安全 要鋪設專門管道、設備投資大、靈活性差51. 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的影響(1)交通干線對聚落空間形態影響(2)交通運輸布局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的影響浙江嘉興城市沿水路和陸路運輸的發展而變化,說明交通線的發展變化會帶動聚落空間形態的變化。京杭運河沿河城市(因運河淤塞、海運、鐵路運輸的發展而發展緩慢),說明交通線的衰落會影響聚落空間形態的演變。52. 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商業網點布局的影響 主要體現在分布密度和分布位置。山區的商業網點密度小,平原的商業網點密度大。商業網點要求便捷的交通即交通優先原則,市區環路邊緣或市區高速公路沿線形成商業區。53. 人類所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目前人類面臨的是資源短缺和生態破壞;環境污染加重。54. 環境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l 第一、由於人類向環境索取過度,目前人類面臨的是資源短缺(水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能源)和生態破壞(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物種減少)。l 第二、環境污染加重:人類向環境排放廢棄物過量,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主要有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雜訊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55. 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l 可持續發展的內涵:生態持續發展,發展的基礎;經濟持續發展,發展條件;社會持續發展,發展目的。l 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公平性原則——代內、代際、人與物、國家與地區之間;持續性原則——經濟活動保持在資源環境承載力之內;共同性原則——地球是一個整體。56. 協調人地關系的主要途徑:走可持續發展道路。57. 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人類的必然選擇 龐大的人口基數:我國的人口佔世界的士22%,人口素質總體不高。人均資源不足:我國主要資源的人均量不到世界的1/3,利用率不高。 環境污染嚴重:城市環境污染嚴重(大氣、水體、固體、雜訊);農村生態破壞加劇(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草原破壞、生物減少)。58. 區域的含義l 區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它是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l 一般性特徵:(1)區域具有一定的區位特徵:不同的區域,自然環境有差異,人類活動也有差異。同一區域,區域內部的特定性質相對一致,如濕潤區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2)具有一定的面積、形狀和邊界:①有的區域的邊界是明確的,如行政區;②有的區域的邊界具有過渡性質,如干濕地區。(3)既是上一級區域的組成部分,又可進一步劃分為下一級區域。59. 不同區域自然環境及人類活動的差異 長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共性①都是平原地區,②都位於我國東部季風區,雨熱同期近幾年高考關於中國地理的題
❺ 我是一名文科生、我需要完整的政治歷史地理復習資料。
我今年才參加了高考,我也是文科生。不過政治和歷史我都很一內般,地理還不錯。容我用過地理的53,就是「五年高考三年模擬」,這本資料還不錯。要高三總復習的那個版本,書挺厚的。裡面的列題和知識歸納都很經典,但題有點難。不過真的耐心去做會有很大的收獲。但是如果你的基礎不是很好的話,那裡面的難題可以放棄一部分。特別是地球部分,那確實很難。我個人覺得那裡面的知識歸納真的很不錯,還有每一頁下面的知識補充也很有趣,有一次我做一道題就用到了裡面的知識。另外我建議你不要做太多的資料,資料書特別是文科,貴在精,不在多。最為重要的是總結,看錯題。而地理最為關鍵的是基礎,一定要把地圖記死,在腦海里形成一張清晰地地圖。這個其實不難,每天看一小會兒,把題目中出現過的地方在地圖冊上找出來。還有一個方法就是根據相對位置來記憶。
地球和氣候還有區位分析是必考的。
其實沒有人可以說出具體的考點,只要把基礎打牢,靈活思考,善於知識的遷移,就可以取得好成績。
❻ 求地理歷史政治萬能答題素材。眾所周知文科有很多材料題其實圍繞都是那幾個回答點。
第一版塊 基礎概覽 一、 農業小專題: ⑴ 茶葉生長的有利條件: ① 氣候濕潤多雨; ② 排水良好的坡地。 ⑵ 青藏高原生產青稞的自然條件: 地勢高, 氣溫低,
溫差大, 降水少, 光照充足. ⑶ 尼羅河三角洲(南疆) 盛產長絨棉的原因: 夏季光照充足, 降水稀少, 土壤肥沃, 有便利的灌溉條件. ⑷
澳大利亞畜牧業發展的有利條件: ①有大面積乾旱半乾旱區域, 草原優良; ② 自流井多, 可供牲畜飲水; ③無大型野生肉食動物. ⑸ 西歐(美國東北部)
發展乳畜業的有利條件: ①緯度高, 氣溫低, 雲量大, 雨天多, 光照弱, 土壤貧瘠, 不適宜發展種植 業, 適宜多汁牧草的生長. (自然條件) ② 人口、
城市密集, 市場需求量大, 交通便利, 經濟發達. (社會經濟條件) ⑹ 季風氣候對農業發展的影響: 利: 雨熱同期, 利於農作物生長. 弊: 旱澇災害頻繁.
變式: 溫帶季風氣候(黃淮海平原) 發展棉花種植的有利條件: ①夏季高溫多雨, 雨熱同期, 利於棉花生長; ② 秋季雨水少, 天氣晴朗,
利於棉花的後期生長和收摘。 ⑺ 中亞地區農業以荒漠畜牧業和灌溉農業為主, 原因: ①中亞深居內陸, 屬溫帶大陸性氣候, 降水稀少, 植被以草原、 荒漠為主,
適宜發展荒漠畜牧業; ② 境內有額爾齊斯河、 阿姆河、 錫爾河等河流, 宜發展灌溉農業. ⑻ 熱帶經濟作物經營方式: 企業化種植園 . 生產特點: 生產規模大,
商品率高 . 主要分布: 南亞、 東南亞、 撒哈拉以南非洲、 拉丁美洲 所在國經濟結構特點: 以熱帶企業化種植園為主的單一經濟 所在國如何發展經濟: ①
繼續發揮優勢, 抓好熱帶經濟作物生產; ②狠抓糧食生產, 努力增產糧食; ③ 調整產業結構, 建立獨立的、 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④加強"南南合作";
⑤ 加強"南北對話", 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 ⑼ 非洲糧食問題突出的原因: ①人口自然增長率高; ② 自然條件惡劣; ③ 亂墾濫伐, 過度放牧,
加劇了乾旱和土地沙漠化; ⑽ 新加坡缺水、 缺糧的原因: ① 國土面積狹小, 雖地處熱帶雨林區, 但無大河, 徑流量小; ② 國土面積狹小, 耕地面積小,
糧食產量低. ⑾ 復種指數問題: ① 俄羅斯復種指數和產量低的原因: 緯度較高, 農業生產熱量不足 ② 澳大利亞復種指數問題: 緯度較低,
但復種指數較低的原因是: 與農業經濟結構有關, 其混合農業區是小麥和牧羊交替進行, 小麥復種指數低, 且有大量的休耕地. 復種指數低對土地的有利影響是:
有利於土壤肥力的恢復 ③ 中國復種指數高的原因: 緯度低, 人均耕地少 ⑿ 美國、 印度的國土面積小於中國, 但耕地面積遠遠大於中國, 其原因是:
(從氣候和地形兩方面分析) ① 美國、 印度平原占國土面積大, 乾旱區面積相對較小; ② 中國平原占國土面積小, 乾旱區所佔面積大。 ⒀ 城市郊區農業問題:
上海市郊區農業(蔬菜、 肉、 蛋、 奶及園藝業) ⒁ 商品穀物農業: 東北地區、 美國 基本特徵: 生產規模大, 機械化水平高, 農產品商品率高;
區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 ①溫帶季風氣候, 夏季高溫多雨, 雨熱同期; ② 地形平坦開闊; ③ 耕地面積廣大; ④ 土壤肥沃; ⑤ 水源充足。 社會經濟因素:
① 地廣人稀, 農產品商品率高; ② 生產規模大, 機械化水平高; ③ 交通便利; ④ 市場廣闊; ⑤工業比較發達; ⑥ 國家政策扶持。 存在不足:
①熱量不足; ② 土地沙化、 水土流失加劇; ③ 土壤肥力下降; ④ 冬季受寒潮和凍害的影響等。 與美國商品穀物農業比較異同: 相同點; ① 農業地域類型相同;
② 地廣人稀, 農產品商品率高; ③ 生產規模大, 機械化水平高; ④ 交通便利; ⑤ 市場廣闊; ⑥ 工業比較發達; ⑦ 農業生產過程的自然條件相似。
不同點: ① 經營方式不同, 美國以家庭農場主生產為主, 我國以國營農場位主; ① 科技水平存在差異; ③專業化水平不同; ④ 糧食單產不同, 美國糧食單產高
⒂ 大牧場放牧業: 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 區位因素 自然因素: 氣候溫和, 草類茂盛, 草場面積大; 社會經濟因素: ①地廣人稀, 土地租金低; ② 距離海港近;
交通條件改善, 冷藏技術的進步。 二、 洪澇小專題: ⑴ 孟加拉國澇災嚴重的原因: 自然原因: ① 西南季風強盛, 多暴雨, 降水豐沛; ② 地勢低窪,
排水不暢; ③ 恆河與布拉馬普特拉河在此交匯且同時進入汛期; 人為原因: ④人口密度大, 上游植被破壞較多, 水土流失嚴重。 ⑵ 印度旱澇災害頻繁的原因:
西南季風強盛, 或來得早, 退得晚, 易造成澇災; 反之會造成旱災。 ⑶ 亞馬孫河流量大的原因: ① 地處赤道附近, 受赤道低壓影響, 多上升氣流, 降水豐沛
② 平原地形及三面高、 向東敞開的地形地勢, 利於大西洋水汽進入 ③ 水汽進入內陸後, 受高原、 山地的抬升, 多地形雨 ④ 流域面積廣,
地表水從三面向亞馬孫河匯集. 三、 乾旱小專題: ⑴ 溫帶沙漠-----塔克拉瑪干(卡拉庫姆) 沙漠形成的原因: 深居大陸內部, 遠離海洋, 降水稀少,
蒸發旺盛; 變式: 南美洲南部巴塔哥尼亞沙漠的成因: 地處溫帶, 盛行西風, 在安第斯山脈的東側, 處於背風坡, 降水稀少。 ⑵
熱帶沙漠-----撒哈拉(維多利亞) 沙漠形成的原因: 常年受副熱帶高壓或信風控制, 終年炎熱乾燥。 變式: 南亞塔爾沙漠的成因: 西南季風不易到達,
原始植被遭到破壞, 地面缺乏植被保護。 ⑶ 智利沙漠南北狹長的原因: ① 安第斯山直逼西海岸, 使熱帶沙漠氣候難以向東擴展; ② 受秘魯寒流影響,
使熱帶沙漠氣候向北延伸; ⑷ 東非高原熱帶草原氣候形成的原因: 地勢較高, 氣溫低, 對流弱, 降水少, 不具備形成熱帶雨林氣候的條件. ⑸ 華北春旱原因:
春季氣溫回升快, 蒸發旺盛; 降水稀少。 ⑹ 東北無春旱的原因: 緯度較高, 氣溫較低, 春季有積雪融水。 ⑺ 華北地區缺水問題: 產生原因: ① 自然原因:
溫帶季風氣候, 全年降水少, 河流徑流量小; 降水變率大; 春季蒸發旺盛。 ② 人為原因: 人口稠密、 工農業發達, 需水量大; 水污染嚴重; 浪費多,
利用率低; 春季春種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 ① 南水北調; ② 修建水庫; ③ 控制人口數量, 提高素質; ④ 減少水污染;減少浪費, 提高利用率; ⑤
限制高耗水工業的發展; ⑥ 發展節水農業, 採用滴灌、 噴灌技術, 提高利用率; ⑦實行水價調節, 樹立節水意識; ⑧ 海水淡化等。 ⑻ 死(咸)
海面積縮小的原因: ① 地處熱帶沙漠氣候區(深居內陸), 降水稀少, 蒸發旺盛. (自然原因) ② 工農業引用約旦河水(棉田面積擴大, 引阿姆河、
錫爾河灌溉), 使匯入死(咸) 海的河流徑流量減少. (社會經濟原因) 四、 鹽度和洋流小專題: ⑴ 鹽度最高的是紅海, 原因: ① 地處副熱帶海區,
降水稀少, 蒸發旺盛. ② 周圍是熱帶沙漠地區, 缺少大河注入. ⑵ 鹽度最低的是波羅的海, 原因: ① 地處較高緯度, 氣溫低, 蒸發弱。
②周圍是溫帶海洋性氣候區, 有淡水注入. ⑶ 巴爾喀什湖東咸西淡的原因: ① 東部: 地處內陸, 降水稀少, 蒸發旺盛; 缺少河流注入. ② 西部:
有河流注入, 起稀釋作用. ③ 中部窄, 不利於兩邊水體交換, 造成兩側鹽度差異較大。 ⑷ 世界表層海水鹽度的水平分布規律:
從南北半球的副熱帶海區分別向兩側的低緯度和高緯度遞減。 ⑸ 判斷某洋流性質為寒(暖) 流, 判斷理由是: 溫度方面: 洋流流經海區溫度較同緯度其他海區低(高),
方向方面: 由較高(低) 緯度流向較低(高) 緯度。 五、 等高線地形圖小專題: ⑴ 水庫大壩建設選擇在 河流峽谷 處, 原因: ① 地處峽谷處, 利於築壩;
② 有盆地地形, 蓄水量大。 ⑵ 交通運輸線路(鐵路、 公路) 選擇某地的理由: 等高線稀疏, 地形坡度和緩, 建設周期短, 投資少, 施工容易。 ⑶
確定某地為盆地, 判斷理由: 河流向中部匯集, 表明地勢中間低, 四周高。 ⑷ 引水工程選擇某地, 原因: 該地地勢較高, 河水可順地勢自流。 ⑸
選擇某地為梯田, 理由: 該地地勢平緩, 坡度較小, 在此開墾梯田, 既擴大耕面積, 又利於水土保持, 達到生態、 經濟、 社會效益的統一, 實現可持續發展。
⑹ 登山選擇某線路, 原因: 該地等高線稀疏, 地形坡度較小, 爬坡容易。 六、 海洋資源小專題: ⑴ 漁業資源集中分布在 溫帶沿海大陸架海域 , 原因: ①
大陸架水域, 海水較淺, 陽光充足, 光合作用強盛; ② 寒暖流交匯或冬季冷海水上泛, 將海底營養物質帶至表層; ③ 入海河流帶來豐富營養鹽類; 浮游生物繁盛,
魚類餌料充足, 易形成大漁場。 ⑵ 海底礦產資源分布規律: ① 近岸帶的濱海砂礦: 砂、 貝殼等建築材料和金屬礦產 ② 大陸架淺海海底: 石油、 天然氣以及煤、
硫、 磷等礦產資源③海盆: 深海錳結核 (主要集中於北太平洋) 七、 河流及交通小專題: ⑴ 中國南流出境河流境內外名稱變化: 元江---------紅河
瀾滄江---------湄公河 怒江---------薩爾溫江 雅魯藏布江-----布拉馬普特拉河 ⑵ 西歐河流航運價值大的原因: 河流水量充沛, 水位穩定,
含沙量小, 無冰期, 航運價值大. ⑶ 俄羅斯鄂畢河(葉尼塞河、 勒拿河) 航運價值不大的原因: 緯度較高, 封凍期長, 有凌汛現象. ⑷
極地航路開辟的重要意義: 縮短航程, 節時節能. ⑸ 我國西南地區水能豐富, 主要原因是: ① 地處濕潤地區, 降水豐沛, 徑流量大; ②地處一、
二階梯交界處, 河流落差大。 變式: 三峽地區水能豐富, 主要原因是 ① 地處濕潤地區, 降水豐沛, 徑流量大; ②地處二、 三階梯交界處, 河流落差大。 ⑹
南昆鐵路建設的意義: 經濟意義: ① 有利於資源開發和物資輸出。 ②有利於發揮鐵路對經濟輻射的作用, 促進外向型經濟發展。 ③ 有利於開發旅遊資源,
帶動第三產業發展。 政治意義: ① 有利於鞏固民族團結。 ② 有利於加快西南區脫貧速度。 ③ 有利於社會穩定 ; 戰略意義: ① 有利於加快對外開放,
發展外向型經濟。 ② 有利於鞏固國防, 保衛邊疆。 ⑺ 俄羅斯修建西伯利亞大鐵路的重要意義: ① 加強東西部經濟聯系, 促進物資交流; ②加快資源開發,
化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 八、 地質地形小專題: ⑴ 南極發現有豐富煤炭(北極地區埋藏豐富石油), 說明: 南極(北極) 地區曾經位於溫暖濕潤地區, 森林茂密,
後經大陸漂移至此, 這是板塊構造學說的有力佐證. ⑵ 剛果盆地的形成原因: 剛果盆地原來是內陸湖, 後經地殼抬升, 河流下切, 湖水外瀉而成. ⑶
死海(貝加爾湖、 坦噶尼喀湖、 汾河谷地、 渭河谷地) 成因: 內力作用----斷裂陷落 ⑷ 北美五大淡水湖(歐洲峽灣地形、 湖泊) 成因:
外力作用----冰川作用 ⑸ 廬山(華山、 泰山) 的形成: 斷塊山地 ⑹ 七大洲地形特色: 亞 洲: ① 地形復雜多樣, 起伏很大, 高原、 山地面積廣; ②
地勢中部高, 四周低, 平原多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 非 洲: ① 地形以高原為主, 地面地伏不大; ② 東部縱貫著巨大的東非裂谷帶; ③ 地勢特點: 東南高,
西北低 歐 洲: ① 歐洲地形以 山地、 平原 為主, 平原面積廣大, 占總面積 2/3; ② 地勢低平, 為世界地勢最低一洲(300m), 地勢南北高,
中部低; ③ 冰川地形廣布 北 美洲: ① 地勢東西高, 中部低; ② 冰川地形在大陸北半部廣布 ③南北縱列三大地形區, 西部是山地, 東部是山地、 高原,
中部是平原; 南 美洲: ① 西部為南北縱貫的安第斯山脈; ② 東部為平原、 高原相間排列 大 洋洲: ① 地勢低平。 地表起伏和緩; ②
地形為南北三個縱列帶, 東部為山地, 中部為平原, 西部為高地 南 極洲: ① 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一洲(2350m); ② 大陸冰川廣布, 冰層平均厚度達
2000 米, 冰層以下地形多樣 ⑺ 西南地區地質災害嚴重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 ①山區面積廣大, 岩石破碎, 風化嚴重; ② 干濕季分明、 暴雨集中; ③
地殼運動強烈、 山體中斷層發育。 人為原因: ④ 對植被的破壞 九、 氣候與自然帶小專題: ⑴ 拉丁美洲氣候濕熱的原因: 位於赤道兩側, 周圍海洋廣闊. ⑵
安第斯山南段東西兩側景觀差異原因: 受安第斯山影響, 山地東、 西兩側降水差異較大。 ⑶ 非洲缺失溫帶海洋性氣候的原因: 非洲同緯度是海洋. ⑷
南半球缺失苔原帶的原因: 南半球同緯度是海洋. ⑸ 同在北回歸線附近, 卻出現了非洲的熱帶沙漠氣候、 南亞的熱帶季風氣候、
我國東南部亞熱帶季風氣候等氣候原因是: 北非受副熱帶高壓及來自大陸內部的信風影響, 全年炎熱乾燥。 南亞受熱帶季風影響, 我國東南部受亞熱帶季風影響。 歸納:
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西岸的氣候差異及成因: --海陸位置與大氣環流形勢不同. ⑹ 我國旱澇災害主要分布於: 東部季風區原因: 副高強弱不穩定,
夏季風的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大 ⑺ 我國降水南多北少的主要原因是: 南方雨季來得早, 去的晚, 雨季時間長; 北方雨季較短。 ⑻
長江中下游地區一般每年都有的天氣是: 伏旱(最佳答案) (因有的年份有"空梅"現象, 因此梅雨不是最佳答案) ⑼
為什麼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地區熱帶山地環境與北半球其它地區相比, 向北推進了5--6 個緯度? ① 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基本上是南北走向, 北有大山阻擋, 谷口向南,
形成巨大的暖濕氣流通道; ②夏半年, 強大的西南季風從印度洋帶來大量暖濕氣流, 深入大峽谷內部, 使峽谷底部等溫線與同緯度相比明顯向北推進。 ⑽
我國冬季南北溫差大的原因有: 我國緯度跨度大, 冬季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 我國越往南正午太陽高度越大、 晝越長, 因此越往南得到的太陽輻射越多,
加之冬季風的頻頻南下,對我國北方的影響大。 ⑾ 我國夏季普遍高溫的原因有: 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 北方雖比南方正午太陽高度小一些, 但白晝時間卻比南方長,
得到的太陽光熱並不比南方少多少。 ⑿ 我國冬季比同緯度其它地區溫度低的原因是: 受強大的蒙古-西伯利亞冷高壓影響 (或受冬季風的影響)。 ⒀
印度比同緯度我國氣溫高的原因是: 高山屏障 (高大的喜馬拉雅山脈阻擋了南下的冷氣流)。 ⒁ 歐洲海洋性氣候比北美洲面積大的原因為: 歐洲缺少南北延伸的高大山系,
來自海洋的西風能深入大陸內部。 受陸地形狀及洋流勢力的影響歐洲西岸受暖流影響較大。 ⒂ 巴西東南沿海、 澳大利亞東北、 馬達加斯加島東部形成熱帶雨林氣候的原因:
主要是地形(山地) 的影響, 在東南信風的迎風坡, 其次沿岸有暖流經過。 ⒃ 氣溫的年較差緯度越高越高, 原因是: 緯度越高正午太陽高度的年變化越大,
晝夜長短的年變化越大, 因而氣溫的年較差越大; 低緯相反。 離海越遠氣溫年較差越大 , 原因是: 陸地比海洋的熱容量小, 夏季升溫快, 溫度比海洋高,
冬季降溫快, 溫度比海洋低, 因而氣溫年較差比海洋大, 沿海受海洋的影響較大, 比內陸年較差小。 ⒄ 氣溫的日較差: 緯度越高越小, 原因是:
主要是太陽高度的日變化小。 氣溫日較差與天氣的關系為: 陰天比晴天日較差小。 氣溫日較差與海陸的關系為: 內陸比沿海日較差大 , 山頂的氣溫日較差比山下平原:
小, 年較差也小。 ⒅青藏高原比我國同緯平原、 盆地比較: 氣溫年較差小 , 原因: 低緯的大高原, 夏季因其海拔高較涼; 冬季因緯度低,
且受高大地形的影響南下的寒冷氣流影響不到, 氣溫不太低; 日較差大, 原因: 海拔高大氣密度小, 大氣的保溫作用及削弱作用低, 因此白天升溫快,夜晚降溫快。 ⒆
天山南坡有無林帶無 , 原因為: 背風坡, 降水量少。 ⒇ 亞寒帶針葉林在大陸東岸南緣偏南的原因: 主要是東岸為寒流, 西岸為暖流;
其次東岸受來自大陸內部風的影響, 西岸相反。 分析區位: 自然因素: 熱量充足, 雨熱同期; 地形平坦, 土壤肥沃; 水源充足。 社會經濟因素:
①市場消費量大; ② 交通方便; ③ 發展花卉、 蔬菜等農作物單位面積的價值高, 可獲得更高的經濟利益; ④ 土地面積小, 有利於集約化生產。 發展方向:
綠色農業; 觀光農業; 生態旅遊 十、 生態環境問題小專題 ⑴ 馬爾地夫(諾魯) 面臨的環境問題: 全球變暖, 海平面上升, 有被淹沒的危險 . ⑵
火地島(紐西蘭南北二島) 面臨的環境問題: 臭氧層被破壞, 臭氧層空洞擴大, 太陽紫外線輻射增加. ⑶ 赤潮問題: 珠江口、 杭州灣、 渤海等產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 春夏溫暖李節, 風和日麗; 洋流緩慢, 水溫較高; 封閉海灣。 (這是赤潮發生的外因) 人為原因: 沿岸地區人口稠密、 經濟發達, 業廢水、
農業生產中的廢水都含有大量的有機物、 重金屬、 無機鹽; 生活污, 水未經處理流入江河、 湖泊, 匯入大海, 使近海水體中氮和磷的含量過剩, 造成海水富營養化,
(這是赤潮發生 的根本原因) 易發生赤潮的區域: 珠江口、 渤海、 杭州灣、 長江口、 南海的海口灣等。 易發生赤潮的時間: 赤潮易發生的時間段為 5-10
月。 帶來危害: ①海水富營養化, 浮游植物繁盛, 使魚類窒息、 中毒死亡, ② 危害人體健康, ③影響海洋旅遊業。 ⑷
全球變暖對全球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的影響: ① 引起海平面上升, 對沿海低地國家及地區構成直接威脅; ② 引起世界各地區降水和干濕狀況變化,
進而導致世界各國經濟結構的變化。 ⑸ 酸雨帶來的影響: ① 酸雨使河湖水酸化, 影響魚類生長繁殖, 乃至大量死亡; ②使土壤酸化, 危害森林和農作物生長; ③
腐蝕建築物和文物古跡; ④ 危及人體健康。 ⑹ 減少酸雨根本途徑: 減少人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 ⑺ 水土流失問題: 黃土高原、 南方低山丘陵地區
產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 ①季風氣候降水集中於夏季, 多暴雨; ② 地表植被稀少; ③ 黃土土質疏鬆(黃土高原)。 人為原因: 植被的破壞; 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開礦。 治理措施: ①壓縮農業用地, 建設穩產高產農田; ② 擴大林、 草種植面積; ③ 改善天然草場的植被, 適當壓縮牲畜的數量, 提高牲畜質量; ④
開礦時有計劃的存放表土, 並大力開展土地復墾工作; ⑤ 小流域綜合治理。 ⑻ 荒漠化問題: 西北地區(新疆、 青海、 內蒙等地) 產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
①全球變暖, 蒸發旺盛; ② 處於內陸地區, 降水少; ③ 鼠害, 蝗害。 人為原因: ①過度開采; ② 過度放牧; ③ 過度開墾; ④ 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
⑤ 交通線等工程建設保護不當。 採取措施: ①半乾旱農牧過渡和旱農區: 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和採取防風沙措施 相結合 ② 乾旱地帶沙漠邊緣的綠洲:
建立以綠洲為中心的防護林體系 ⑼ 土壤次生鹽鹼化: 黃淮海平原、 寧夏平原、 河套平原等 產生原因: 自然原因: 頻繁的旱澇氣候變化(黃淮海平原); 地形低窪;
人為原因: 不合理的灌溉; 治理措施: 引淡淋鹽; 井排井灌; 生物措施; 農田覆蓋; 合理的灌溉, 不能只灌不排; 採取噴灌、 滴灌技術等 ⑽ 地面下沉、
沿海地區鹽澤化: 北方廣大地區和南方城市 產生的原因: 過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 ① 控制抽取地下水; ② 實行雨季回灌 十一、 工業小專題: ⑴
日本工業集中在 太平洋沿岸及瀨戶內海沿岸 , 原因: ① 本土資源匱乏, 工業原料需大量進口; ②國內市場狹小, 工業產品要大量出口; ③ 沿海為平原,
利於建廠; ④ 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 利於原料與產品的進出口。 ⑵ 埃及的經濟支柱: 石油、 運河、 僑匯、 旅遊. ⑶ 新加坡的經濟支柱: 煉油、 造船、
電子電器、 海上鑽井平台製造. ⑷ 工業集聚: ① 傳統工業區: 集聚原因: 由於現代工業生產專業化程度高, 企業之間的協作和競爭性很強,
工業集中布置可產生集聚效應。 集聚意義: 充分利用基礎設施; 加強彼此之間的信息交流和合作; 降低運輸費用和能源消耗; 擴大總體生產能力、 降低生產成本、
獲得規模效益。 不利: 工業集聚導致企業間爭地、 爭水、 爭動力、 爭公共設施; 加劇地區的環境污染。 ② 新興工業區:
高新技術產業在地區分布上常具有較為顯著的地區集群特點的好處是:共用基礎設施; 加強信息聯系和協作。 ⑸ 義大利新興工業基地和我國鄉鎮企業(浙江溫州) 區位分析:
①大批廉價勞動力; ② 20 世紀 70 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張價; ③ 發達的銀行信貸體系; ④義大利經濟高度開放; ⑤ 政府的大力支持。 特點:
①以中小企業為主; ② 輕工業為主; ③ 生產過程分散; ④ 資本集中程度低; ⑤ 分布在小城鎮或農村。 不同點: ①企業之間相互競爭② 沒有形成機構完善、
功能齊全的生產-銷售-服務-信息網路 調整措施: ①重視專業分工, 形成機構完善、 功能齊全的生產-銷售-服務-信息網路; ② 加大產品研發投入,
實施產業升級, 提高產品技術含量; ③ 及時把握國際市場產品的需求信息, 積極開拓國際市場; ④形成規模生產; ⑤ 樹立品牌意識; ⑥ 加大培訓,
提高職工的技術素質; ⑦ 與國外大企業進行合作, 提升產品質量和管理水平。 ⑹ "矽谷": 美國矽谷、 德國慕尼黑、 日本的九州島、 英國的蘇格蘭中部地區、
印度的班加羅爾。 區位分析: 自然因素: 地理位置優越; 氣候宜人。 社會經濟因素: ①
科技發達(有高等院校); ② 便捷的交通(高速公路、 航空港); ③ 軍事定貨(美國矽谷)。 特點: 科技人才比例高; 增長速度快; 產品更新換代周期短;
研究開發費用比例高; 產品面向世界市場。 發展變化原因: 利用這些地區勞動力、 土地、 住房都便宜的優勢條件。 ⑺ 我國四個工業基地的區位劣勢:
遼中南重工業基地: 能源、 水源不足。 京津唐工業基地: 水源不足; 污染嚴重 。 滬寧杭工業基地: 能源、 資源缺乏; 土地緊張; 污染嚴重。
珠江三角洲輕工業基地: 能源、 資源不足。
❼ 2019超星爾雅中國歷史地理概況題庫在哪找
可以去當當網看一下有沒有,或者網路文庫應該會有,反正我去年就是在網路文庫那裡找到有關超星爾雅的一些題庫。希望對你有幫助,希望你可以給我個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