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回族的歷史名稱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也有稱作「回民」的。「回回」這一名稱的由來與回族的族源是兩回事。
「回回」一詞最早見於宋代沈括的《夢溪筆談》中,指的是「回鶻」,即維吾爾族。元代的漢文史書中,便把信奉伊斯蘭教的維吾爾族、西亞、中亞的各族穆斯林均統稱為「回回」。這時「回回」的涵義是西亞、中亞和新疆的穆斯林了。歷史上,蒙古文史料中的Sartqul一詞,常用來指中亞一帶的穆斯林商人,即指「回回」。明代《回回館雜字》(漢語、波斯語分類詞彙),《高昌館雜字》(漢語維吾爾語分類詞彙)中,「回回」一詞都被寫作musulman(穆斯林)。迄今,在不同的地區,各民族語中對回族還有各自不同的稱呼。如藏族稱回族為kace,據說是因西藏的回族中有一部分來自克什米爾而得名。在有的蒙古族地區,蒙古族把回族稱作為Hotun,據說那裡的部分回族來自新疆和田(Hotan),Hotan在蒙古口語中因母音和諧的關系讀成Hotun了。新疆的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等族把回族稱作 Tung'gan-Tung'gen,有人解釋為由於新疆的回族來自潼關或「東甘」(甘肅東部)而得名,有的解釋為Tung'gan來自turupqalgan(留住下來的)。四川涼山的彝族多稱回族為Maja(馬家),因回族中馬姓多而得名。 雲南佤、 傣等少數民族稱回族為 Basi, Basi 來自parsi、Farsi(波斯),是因為雲南回族中有一部分來自波斯。各民族對回族的不同稱呼,多少也反映出了回族的族源、職業及遷徙等情況。
寧夏回族歷史淵源流長,最早可上溯唐末。「絲綢之路」從西漢初辟始,就一直是連接歐亞陸路交往的交通大動脈,寧夏正處在這條商路的必經地區。唐代盛世使絲路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活躍,而當時同樣強大且與唐接壤的大食國民、包括當地波斯人及已經改信伊斯蘭的中亞各族穆斯林,在這支異常活躍的絲路商業大軍中占很大的比重。他們從西域經河西走廊,入涼州(今甘肅武威)、景泰,之後過黃河到靖遠,越干鹽池、西安州到今海原縣城,穿莧麻河到黑城、三營固原城,而後過開城、瓦亭、三關口出寧夏境,又經甘肅東部進入陝西,最後到達唐京長安。其中也有部分人在寧境長期逗留,成為這里最先的一批回族先民。
元朝是西域回回人大量進入中國的時期,也是寧夏有大量回回進入的發軔期。1227年蒙古軍滅夏,簽發大批「回回軍」進駐其地,屯墾牧養,以資守御。
明代對回族所採取的懷柔政策,使回回民族族體穩定發展,人口迅速繁衍。明初,不斷有大批「西域回回」歸附,被安插到靈州及固原等州縣,在原有的基礎上形成了許多比較大的回族聚居點。到明代中後期,史書中已有了回族族體的正式記載。
B. 港澳回回祖國的意義和一國兩制的歷史意義有什麼區別
首先,劃時代的意義。如今中國恢復行使主權,洗雪了中華民族恥辱的一頁,不專僅意味著西方在中國的殖民主屬義的結束,而且最終結束了白人在亞洲統治的歷史。這足以說明現在中國的強大。
其次,奠定了國與國關系發展的新基礎。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另外,澳門回歸祖國證明了「一國兩制」方針的正確性。「一國兩制」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同中國國家統一的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用辯證 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在客觀地分析了台灣、香港和澳門的歷史和現實之後得出的正確結論。香港問題、澳門問題的圓滿解決,充分顯示了按照「一個國家、兩種制度」實現中國統一大業指導思想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所以,「一國兩制」方針將能推進祖國的和平統一事業,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和民族的全面振興。一國兩制的本意是台灣,但是的港澳回祖國使的和平解決
C. 香港回歸歷史簡介
香港回歸歷史簡介如下:
1、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將香港島及鴨脷洲割讓給英國。
2、1860年10月清政府被迫簽訂《北京條約》,將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及昂船洲交給英國管治。
3、1898年,清政府與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深圳河以南,界限街以北的230塊大小島嶼總計975.1平方公里的土地租借給英國,並將租借地稱為「新界」,租期為99年。
4、1982年9月,英國政府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開始就香港前途問題展開談判。
5、1984年12月19日正式簽署了《中英聯合聲明》,決定從1997年7月1日起,中國在香港成立特別行政區,開始對香港島、界限街以南的九龍半島、新界等土地重新行使主權和治權。
6、1997年7月1日零點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在香港升起,經歷了百年滄桑的香港回到祖國的懷抱,中國政府開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3)中國回回的歷史擴展閱讀:
香港回歸歷史意義
一、對國內的意義:
1、有利於推進祖國的和平統一大業,促進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2、有利於促進香港地區的繁榮穩定與發展。香港回歸十餘年,在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針下,香港發展走向日益繁榮。
3、香港回歸是一國兩制偉大構想的成功實踐,通過香港回歸的實踐證明鄧小平提出這一政策是英明正確的,同時為澳門問題的解決以及澳門的回歸提供了實踐的範本,最終也為解決台灣問題實現中國完全統一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
二、對國外的意義:
香港的順利回歸不僅是給西方大國以有力的回擊,而且香港回歸的成功實踐也為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解決類似問題提供了實例,對世界政治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D. 《保衛資本論》說的「回家回中國回歷史」是什麼意思
《資本論》,是馬克思的著作,是以唯物史觀的基本思想為指導,通過深刻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規律。
但是有些人故意裝作不懂,逼問:
1、既然理論與應用彼此兼容、互相支撐。那麼「剩餘價值論」如何支撐現實中資本家的破產?破產的資本家沒得到剩餘價值?所得到的剩餘價值到哪去了?
2、何為「剩餘價值」?剩餘價值的「剩餘」從何而來?
3、馬克思的價值與價格有什麼區別?
什麼叫保衛:贊成和反對,都是保衛,保衛這種研究路線和工作作風。
馬克思《資本論》預留的工作就是「保衛」,埋下陷阱,讓試圖反對研究歷史發展規律這樣的人掉進去。這類人無力解構《資本論》,就喋喋不休來反對,就實際上背上了研究《資本論》、傳播它的「保衛者」的名聲了。
質問者——對《資本論》不懷好意的人們,下面按照上述三個問題的順序作答和反問他:
第一,《資本論》研究總資本家及其制約下的個體資本家的行動。問問質問者,破產怎樣產生的,如何進行,最後的狀態又是怎樣的。破產企業真的「破產」了嗎??
第二,剩餘價值就是剩餘價值。問問你,你為什麼要問這個問題?你是對剩餘價值的「剩餘」從何而來這個問題感興趣呢?還是對剩餘價值本身從何而來感興趣呢??
第三,馬克思的價值與價格是一種復雜關系。請問您知質問者道它們有復雜關系嗎?你是用西經的價值和價格的關系來提問吧。那麼,兩者——馬經的價值和價格關系、西經的價值和價格關系
E. 請問姚大力「回回祖國」與回族認同的歷史變遷的頁碼
回族的歷史:
蒙古侵華並建立元朝後,一部分波斯傳教士(阿拉伯人)到中原來傳播伊斯蘭教,在傳教過程中與中原人、蒙古人等逐漸融合形成了早期回回族。
明朝時,回回族日益發展壯大,人種逐漸中原化,外觀上與中原人無異,區別在於信奉伊斯蘭教,其教義日益完善,並禁止與外族通婚。
滿州侵華時,實行大規模的血腥屠殺和剃發易服政策,中國人口從明末的2億多減少到七千萬,中國人的傳統服飾也被禁止而改穿滿族服裝。
本朝,回回族定名為回族。
信仰上開始分化,一部分嚴格遵守教義,另一部分逐漸脫離原教旨。
服飾上,從清初的被迫改穿滿服,到現在仍然有典型的滿服特徵,比如對襟排扣、立領、曲邊右衽等,但經過二百多年的發展也有了鮮明的回族特色,比如帽子、紋飾。
F. 中國歷史回顧
中國歷史自中國商朝算起約有3600年,自夏朝算起約有4000年,自黃帝時代算起則約有4700年。有歷史學者認為,在人類文明史中,「歷史時代」的定義是指從有文字發明時起算,在那之前則稱為「史前時代」;歷史中傳說伏羲做八卦,黃帝時代倉頡造文字;近代考古發現了3350多年前(前1350年)商朝的甲骨文、約3000年前至4000年前的陶文、約4000年前至5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質的龜骨契刻符號。從政治和社會形態區分中國歷史,據考古資料顯示,約在早於距今6000年前的裴李崗文化晚期或者仰韶文化早期時代,中原地區從母系氏族社會過渡到了父系氏族社會。同時,原始社會平等被打破。而據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商朝已經開始君王世襲,周朝建立完備的封建社會制度至東周逐漸解構,秦朝統一各國政治和許多民間分歧的文字和丈量制度,並建立中央集權政治。自漢朝起則以文官主治國家直至清朝。清末以降,民主政治、馬克思主義等各種政治思潮流傳,先是推翻帝製成立中華民國,三四十年後民國政府因內戰失敗而退守台灣。1949年,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大陸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G. 中國歷史上與回歸有關的歷史事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決定於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於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將香港交還給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事件。 1997年7月1日當日,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結束長達155年的英國的統治,香港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管理。絕大部份香港華裔居民自動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
英國對香港的殖民統治時間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當時清朝戰敗於1842年簽訂的《南京條約》,將香港島及鴨脷洲割讓給英國。1860年,清朝再次被英法聯軍打敗,簽訂《北京條約》將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及昂船洲交給英國管治。1898年,清朝與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新界99年,至1997年6月30日期滿。這三份條約正本由台灣當局外交部典藏於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1982年,英國政府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開始就香港前途問題談判。雖然《南京條約》與《北京條約》皆指香港島及鴨脷洲與界限街以南的九龍及昂船洲永久割予英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拒絕承認《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等所有相關不平等條約,只承認香港受英國管理,而非英國屬地,並要求英國將香港島和九龍連同新界一並交還。1997年,英國政府決定將香港的主權交給中國,但同時爭取維持英國在香港的利益。
中英雙方最終在1984年12月19日簽訂了《中英聯合聲明》,決定了1997年7月1日起,中國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開始對香港島、界限街以南的九龍半島、新界等土地行使主權和治權。
H. 回教的歷史演變是怎樣的
公元7世紀中葉,伊斯蘭教開始自西亞傳入中國,經長期傳播、發展和演變,已專形成具有民屬族特色和地域特點的伊斯蘭信仰體系。唐、宋、元三代是伊斯蘭教在中國傳播的主要時期。迄今已有回、維吾爾、哈薩克、烏孜別克、柯爾克孜、塔吉克、塔塔爾、東鄉、撒拉、保安等10個少數民族信奉伊斯蘭教。
據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中國大陸穆斯林人口約2000萬人。遍布全國各省(區)的大多數城鄉,主要聚居於新疆、寧夏,甘肅、青海、陝西、河南、河北、雲南、山東、山西、安徽、北京、天津等地區。台灣、港澳地區亦有穆斯林分布,以大分散小集中為特徵。穆斯林聚居區均建有規模不等的清真寺,形成以清真寺為中心的穆斯林社區網路。
2發展歷程。
I. 請問中國歷史上回回軍隊好,還是蒙古軍隊好。
論戰鬥力還是蒙古騎兵強一些。
J. 回族在中國的歷史有多久
隋唐時期的胡人、蕃客、胡商,實際主要是指來自波斯和中亞地區的人群回族老人(可參見《太平廣記》等唐代的記載),這些胡人有僑居也有定居,定居所住的地方叫「蕃坊」,這就是回族習慣把聚居地稱為「回坊」的來由。僑居的則來往於絲綢之路和香料之路從事商業活動,從事經商的胡人蕃客,會選擇寒冷季節到來前趕回去,氣候轉暖時再回來。回族民間有說法認為,這是被漢語人群稱做「回」或「回回」的原因。國內史學界則多認為是「回回」是「回紇」、「回鶻」的異寫或音轉。唐代的在華胡人中,還有波斯和中亞小國的一些王族和平民,他們是為躲避阿拉伯人的侵略,逃亡而來。《四夷館考》中說到:「回回在西域,地與天方國鄰」。
元代之前,「回紇」、「回鶻」和「回回」,這三個詞在的漢語文獻中沒有明確的界限,幾乎是同義詞,在不同作者的漢文史籍中通常是交替混用,所指囊括了西域、漠北胡人直至中亞和波斯一帶人群,用回回一詞稱呼來自回鶻地帶還往西的人則顯得更多一些。宋元時期,分布在中東部的回回(粟特、猶太、波斯等胡商成分較多)以及部分回紇、回鶻被稱為回回人;而分布在漠北一帶的部分回鶻、回紇或回回,則聯合當地一些民族西遷後形成畏兀兒,還有的發展成為塔吉克、烏茲別克等西域民族。此際,胡人、回鶻、回紇這類稱謂,在史書記載中基本消失。「回回」一詞明朗起來,在官方的詔諭和漢文記載中凡涉及到民族的一般為「蒙古、畏兀兒、回回、也里可溫、河西、契丹、女真、漢人」這類字樣。
元代「回回」在官方或漢語史籍中除了指已經定居在中國境內的回回人外,通常也指的是比「畏吾兒」更西的人群,也就是「蔥嶺以西、黑海以東」——阿富汗、烏茲別克、塔吉克、伊朗、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亞塞拜然以及哈薩克、伊拉克、土耳其和高加索部分地區。宋元以至明清期間,除了明代的撒拉等族外,凡是從這一地區入華的商人、工匠、軍士、學者等幾乎都自然的歸入回回人里。歷史長河中,這一地帶分分合合,時而統一為一個國家,時而分裂為諸多小國,雖然不同國家不同族群在語言和文化的細部上存有差異,但整個文化面貌和人種上則大體一致,也都有禁食豬肉等古老的西域民族傳統。
明代,「回回」和「色目人」在漢文記載中並用,如《大明律》有關律條正文下面的纂注中,通常有「色目即回回」的釋文。但也有使用「回輝」的現象,如呼和浩特清真寺清真寺內存有「洪武皇帝御制回輝教百字」碑。「杭郡重修禮拜寺記」也有「回輝氏」一語。明萬曆四十一年的北京牛街禮拜寺「敕賜禮拜寺記」碑中,回族自稱為「回回」,這是目前為止回族人以回回自稱的最早證據。實際回回做為自稱的年代比這早得多,只是由於相關歷史文物、記載被毀壞和篡改掉了,也和各代封建統治者的文字獄有直接的關系。
回族一詞做為民族稱謂,目前有據可查的是出現在清乾隆時代。乾隆《重修肅州新志》卷三十「西陲紀略」敘述哈密人口向肅州地方的遷徙時寫道:「哈密夷人於故明時徙居肅州衛東關鄉居住者三族。曰維吾兒族,其人與漢俗微同;曰哈喇布族,其人與夷同;曰白面回回,則回族也。今皆男耕女織,為邊氓矣。士商營伍,咸有其人」。再往後的年代,「回族」做為民族稱謂使用越來越普遍,僅在官方記載中的例子就不勝牧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