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三國歷史中郭嘉是怎麼樣的人物
這里就給樓主說一下演義中的郭嘉與正史中的郭嘉的不同之處、
1.投奔曹操的時間不同
小說中稱郭嘉是由程昱介紹到曹營的。
實際上郭嘉最早在袁紹手下,在不滿袁紹作風的情況下才投奔曹操。
2.在曹操軍中開始並未受到重用
小說寫郭嘉與程昱等人一開始就是平起平坐的。
實際上荀彧進入權力中樞後繼承人是荀攸和戲志才,直到戲志才死後郭嘉才擔任軍師祭酒(荀攸的副手)。
3.人品問題
小說中並沒有提及郭嘉的私人問題。
在《三國志·魏書·郭嘉傳》寫到陳群曾經彈劾郭嘉行為不檢點,可見郭嘉並非一個完人。
4.地位問題
小說給了他和荀攸一個奇怪的官職——行軍教授。
實際上他到死都只是軍師祭酒(相當於軍副參謀長),地位不高。
既然地位不高為什麼曹操會特別器重他呢?
其實不僅是郭嘉有能力,我們可以分析一下曹操手下的重要謀士。
二.曹操器重郭嘉的原因
咱們挨個看:
荀彧.是資格最老的,而且是政治、軍事的多面手,家族聲望也大。但他太重要了,曹操迎獻帝以後他擔任了尚書令,實際上是曹操在中央的代表,所以此後他就不能離開許都隨軍參謀了。
荀攸.是曹操軍的第一參謀,這一點不容置疑。但有一個問題,他年齡與曹操差不多,託付後事就不太可靠了。
程昱.這個人挺有軍事能力,但沒有政治眼光,而且為人傲慢刻薄。曹操一度把他從軍中調入幕府任職,但剛一上任就鬧出與公親爭車的事件,曹操只好又把他調出幕府,他雖然有能力但是不適合搞政治。
劉曄.劉曄本來很有希望成為曹操的心腹的,他既有能力又有修養。但有一個大問題,他是漢光武帝劉秀的嫡孫子弟,這可了不得,曹操不能不考慮他在劉氏家族的地位。
滿寵.這個人太重要了,蒯越死後他擔任東南地區的第一軍政長官,與曹仁一起對付孫權。他先後三次打敗陸遜的軍隊,東南戰線離不開他,曹操父子一直沒把他調離。
毛玠.更重要,擔任東曹掾表面是小官,實際卻主管朝廷後備人才的選拔,非曹操鐵桿人物當不了,他是替曹操招攬後備力量的自然動不了。
董昭.雖然很賣力氣但資歷太淺,不過後來資歷夠了確實位列三公,但那是曹睿時代的事了。
郗慮.他名聲不好,曹操雖然給他朝中二號人物的高官(御史大夫)但只是處理特殊事件。他只做了三件是:殺孔融、罷伏後、請封曹操魏公,三件事做完,他就回家享福不參與政治了。
華歆、王朗、鍾繇.這三個名聲太高、能力也強。曹操的做法是把他們藏起來,留好了別讓他們出事好給兒子用。
賈詡.這個性質太不一樣了!曹操視他為張良、陳平,明顯想讓他做高官輔佐後世,但他在平定西涼後就身居簡出,遠離政治了。他十分小心,生怕樹大招蜂、遷出當年侵犯長安的久事來,連幕府請他他都不參與,曹操沒辦法只好由他去。但賈詡太重要,他不去爭,別人也會找上門,最終他也不得不為曹丕謀劃。
好了,都看過來再看看郭嘉有多重要。
1.曹操早期能擔當軍事和政治兩方面的人才
2.多年從軍可以入幕府的首選
3.資歷老又年輕可以輔佐曹操後世的唯一人選
曹操在失去他以後所選擇的官職繼任者是司馬懿!!!
現在明白郭嘉的死對曹操是多大損失了吧!
❷ 三國時期郭嘉
郭嘉(170----207),字奉孝,穎川陽翟(今河南禹縣)人。
我喜歡郭嘉基於兩點:
一,郭嘉實際專上是曹操的屬第一謀士,本人認為他也是三國中的第一謀士,某些方面比諸葛亮還強,可惜的是他死的早,兩人不能進行比較了。如果他不是死的太早,三國歷史怕要重寫。
二,郭嘉的為人好。就是說他的人品好。史書上說他「因他智慮變遠,通達事理,忠貞善良智高德美,體通性達」又說他:性格開朗,豪放,甚至不拘小節,乃性情中人。
看看郭嘉的一生,可以說是非常厲害的。郭嘉自幼身懷大志,見識深遠。在天下開始大亂的時候,他便長期閉門苦讀,終於掌握了廣博的政治、軍事和歷史知識,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政治見解。20歲左右時,正是東漢末天下大亂開始之時,他仍隱匿名跡,尚未顯露鋒芒。但暗中,他平時不與俗人應酬往來,卻很注意結交英雄豪傑,所以,當時一般人都還不知道他的才能,只有那些和他相識而又志趣相投的英俊之士,對他的才華十分看重。比如荀彧他的這個同鄉和程昱這個曹操帳中的第二謀士。就是他們向曹操推薦了郭嘉。
❸ 三國時期的郭嘉是個怎樣的人
郭嘉是三國時期的一個著名人物,是曹操的重要謀臣,才識超群,足智多謀,長期追隨左右,出謀劃策,供給卓著,曹操常常問計與他,郭嘉三十八歲時病死,令曹操十分痛惜。
可惜中年夭折,曹操大哭。
郭嘉胸懷遠量,匿跡修行,不與常人交往,所以當時並不知名,只是有見識的人賞識他,智謀之士是不是多謀,能不能得到君主的賞識信賴,君主是不是善任,能不能禮賢下士,知人善用,這是中國兵法關注的重要問題。
中國兵法認為,國無智謀之士不強,君無智謀之士不立,事無智謀之士不成,兵無智謀之士不勝,「有國家這,未有不任智謀而成王業也」然而君主對智謀之士的信賴,智謀之士對君主的認知需要一個過程。
智謀之士要多謀,謀劃國家安危大計,遇見事態發展大勢,消除隱患於未發之際,匡正君主之過失,解決疑難問題,輔主正確決策,君主要善任,以至誠之心待智謀之士,隆禮重義,勿施以欺詐,君無禮遇則智謀之士不至,君不誠摯則智謀之策不出,君主能否得到智謀之士,能否得到智謀之策全在於君主對治世大道的追求。
郭嘉是歷史罕見的智慧之星,是值得學問家深入研究,藝術家大書特書的人物。
當初他北上晉見袁紹,袁紹不能用,又投奔了曹操。
曹操評價郭嘉忠誠善良,智慧淵深,品性美好,通達事理,過絕於人。有人曾經非議郭嘉「不治行檢」,郭嘉泰然自若,曹操見其有大丈夫意氣,愈發的敬重於他。
郭嘉十餘年為曹操出謀劃策,動無遺失,過絕於人,赤壁戰敗,曹操又想起了郭嘉,嘆息到:假如郭嘉健在,我不至於落得這等地步!更加領悟到了智謀之士的重要作用,郭嘉的十聖論幾乎涉及了中國兵法思想的各個方面,切中要害,言簡意明,博大精深,古今罕成。
❹ 三國郭嘉歷程及簡介
慧眼識主
郭嘉出生於潁川,少年時已有遠見,見漢末天下將會大亂,於弱冠(二十歲)後便隱居,秘密結交英傑,不與世俗交往,所以不是太多人知道他。
21歲時,郭嘉北行去見袁紹,對袁紹的謀臣辛評、郭圖說:「」明智的人能審慎周到地衡量他的主人,所以凡有舉措都很周全,從而可以立功揚名。袁公只想要仿效周公的禮賢下士,卻不很知道使用人才的道理。思慮多端而缺乏要領,喜歡謀劃而沒有決斷,想和他共同拯救國家危難,建稱王稱霸的大業,實在很難啊!於是從此離開了袁紹。就這樣,郭嘉一直賦閑了六年。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頗為器重的一位謀士戲志才去世。傷心之餘,曹操寫信給荀彧,讓他給推薦一位可以接替戲志才的謀士。於是,荀彧就將好友郭嘉推薦給了曹操。曹操召見郭嘉,共論天下大事,討論完後,曹操說:「能幫助我成就大業的人,就是他了!」郭嘉離開營帳後,也大喜過望地說:「這才是我真正的主人啊!」
從此,郭嘉便當上了曹操的軍事參謀—軍師祭酒,為曹操的四方征戰出謀獻策,忠心效力。
個人作品
《十勝十敗》
第一是「道勝」:袁紹作為世族軍閥,禮儀繁多而雜亂,為其形式所羈;曹操「體任自然」,因時因事而制宜,「道」高一籌。
第二是「義勝」:曹操「奉順以率天下」,順應歷史潮流,合乎道義。
第三是「治勝」:郭嘉以深刻的眼光分析歷史和現實,認為漢末大亂是統治者「政失於寬」,而袁紹以寬濟寬,所以無以御下;曹操「糾之以猛而上下知制」,寬猛相濟的治理措施是切合時要的。
第四是「度勝」:袁紹外表寬厚而內心多猜忌,任人唯親戚子弟;曹操則「用人無疑,唯才所宜,不問遠近」,在氣度胸襟上勝過袁紹。
第五是「謀勝」:袁紹臨事無策,優柔寡斷;曹操機警果敢,「應變無窮」。
第六是「德勝」:袁紹沽名釣譽,喜受吹捧,「士之好言飾外者多歸之」;曹操以誠待士;「不為虛美」,講究實用,刑賞必諾,「與有功者無所吝」,那些忠正而有遠見的並且務實的士人「皆願為用」。
第七是「仁勝」:袁紹懷婦人之仁,見人飢餓,恤念之情形之於表,而對於自己見不到的,則「慮所不及」。這不是政治家的胸懷。曹操對於眼前小事或有疏失,而對於天下大事則「慮之所周,無不濟也」,恩德施乎四海。
第八是「明勝」:袁紹惑於讒言,而曹操則明辨是非,「御下以道,浸潤不行」。
第九是「文勝」:袁紹是非不分,曹操對於正確的「進之以禮」,不正確的則「正之以法」。
第十是「武勝」:袁紹用兵「好為虛勢,不知兵要」,曹操則用兵如神,士卒有所恃,敵人聞而畏。
用現在的觀點來看,郭嘉所指出的這十個方面,包括了政治措施、政策法令、組織路線及各人的思想修養、心胸氣量、性格、文韜武略等多種因素,這都是關涉事業成敗興衰的關鍵。
郭嘉為曹操總結這「十勝」,也可能是初來乍到之際對曹操的誇贊,也可能是對曹操的鼓勵、要求,希望他能保有這「十勝」,完成統一天下之偉業,自己也便有出頭之日……任何推測都意義不大。無論如何,郭嘉能說出這「十勝」,說明他不僅僅是一個臨事獻策的謀士,而且還有成套的理論。
❺ 歷史的三國 評價下郭嘉
郭嘉:三國裡面的人,我最喜歡的就是他.少敏捷,才幹過人,曹操前半期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有他的輔佐.曹操自己也說,若奉孝(郭嘉的字)還在,斷不會至此(赤壁之敗,天下三分),可見他的才幹.他算無遺策,往往料敵先機.
但是他早死,他死的那年諸葛亮才正式出山,為劉備定下三分天下的策略.若是郭嘉仍在,或許能和諸葛亮一爭長短,當時的天下可能會有另外的一番局勢.
特別喜歡郭嘉,個人認為他「站錯了隊」,如果他在蜀漢這方,必將會被後人大肆贊美,而且,我認為他的才能勝過諸葛亮,諸葛亮有才,但更多的是吹捧出來的,比如後出師表就是後人偽造的,不是諸葛亮寫的,諸葛亮五次北伐五次敗北,讓蜀漢最後滅亡,諸葛亮罪大了。但是,後人卻贊美其「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儒教是最討厭人的。
赤壁之戰,戰敗的根本原因是血吸蟲病在曹操軍中流行,而火燒戰船是曹操自己燒的,撤退前燒的,三國演義完全是小說藝術創造,為了神化諸葛亮。
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潁川陽翟人(今河南禹州市),本屬於東漢末年群雄袁紹麾下,後成為曹操麾下重要謀士,任司空軍祭酒,封洧陽亭侯,死後謚為貞侯。
弱冠隱居
郭嘉少年時已有遠見,見漢末天下將會大亂,於弱冠(二十歲)後便隱居,秘密結交英傑,不與世俗交往,所以不是太多人知道他。197年,郭嘉二十七歲時,被辟為司徒府,投於袁紹帳下,但認為袁紹沒有決斷力及用人之才,難成大事,便離開袁紹。後郭嘉得曹操謀士荀彧的推薦,代替早逝的戲志才,曹操與郭嘉討論天下大事後說:「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令我成就大業的人,必定是這個人。)」而郭嘉出門後,亦高興的說:「真吾主也。(真是我的君主。)」便被表為司空軍祭酒。
出謀獻策
劉備被呂布襲擊,依附於曹操。謀士程昱向曹操建議殺死劉備,以絕後患,曹操便問郭嘉有何意見,郭嘉認為:「有是。然公提劍起義兵,為百姓除暴,推誠仗信以招俊傑,猶懼其未也。今備有英雄名,以窮歸己而害之,是以害賢為名,則智士將自疑,回心擇主,公誰與定天下?夫除一人之患,以沮四海之望,安危之機,不可不察!(的確。但曹公舉劍起義兵,為百姓除暴,推出誠信用以招攬英雄俊傑,但仍未做到。現今劉備有英雄名聲,他在窮途末路時投靠我們而我們將他殺害,這是殺害賢士的惡名,那智者、將士都會自疑,再次想選擇誰作主人,那曹公要和誰平定天下?所以除掉一人之患,而危害到四海的聲望,安危的選擇,不可以不察覺!)」曹操亦有感於此,便不殺劉備。
不過,郭嘉亦認為劉備有萬人敵關羽、張飛跟隨,而劉備得人心,不會為人之下。所以向曹操上諫「古人有言:『一日縱敵,數世之患。』,宜早為之所。(古人有說:『一日放縱敵人,便成數世的禍患。』,宜早些建立恰當的位置。)」意思就是要軟禁劉備,但曹操卻不接納軟禁劉備的計謀,為了使他心服於自己,反而對劉備更親近。196年,曹操東征呂布,呂布固守城池,曹軍疲乏,曹操有意退兵,但郭嘉與荀攸都認為呂布必敗,建議用水計強攻,果然攻克呂布。不久,劉備藉攻打袁術而離開曹操,程昱、郭嘉曾再勸阻曹操:「放備,變作矣!(放走劉備,會生變數了!)」但當時劉備已走,而且果然奪了下邳,對抗曹操,曹操大嘆不應放走劉備,便決定與袁紹開戰前,先東征劉備,眾將領都擔心袁紹會南下,但曹操不認同,郭嘉亦認為先東征較為務實。最後曹軍遂大破劉備,解決了東邊的問題。
算盡袁家
官渡之戰前,曹操擔心勢力不及袁紹,郭嘉與荀彧便分析出曹袁間的十勝十敗,令曹操信心大增。開戰後,兩軍於官渡對峙,江東之主孫策有意北上,攻擊曹操根據地許都,曹營眾人皆感恐懼,但郭嘉研判孫策喜歡輕騎單出,必為刺客所害。果然,孫策在一次狩獵中被仇敵許貢的食客所殺。
200年,曹操大敗袁紹。不久袁紹死去,曹操出兵討伐袁紹兒子袁譚、袁熙、袁尚,節節勝利,眾人都認為應該乘勝追擊,唯獨郭嘉則認為應退兵,令其自相殘殺,曹操從計,南擊劉備。袁譚、袁尚果因爭奪冀州而開戰。可是袁譚為袁尚所敗,出走平原,並派遣辛毗向曹操求降。曹操便進攻鄴城,將袁尚趕向北走。不久曹軍又擊敗袁譚,平定冀州。郭嘉被封為洧陽亭侯。
曹操繼續北上,討伐袁尚及外族烏桓,曹營中都怕荊州的劉表會派劉備偷擊許都,但郭嘉又認為劉表與劉備實是不和,所以應盡快解決北方事宜,更建言要兵貴神速,宜留輜重,輕騎兼程,出其不意,果然大破敵軍,斬殺蹋頓,一路追殺袁尚。袁熙、袁尚前去投奔遼東太守公孫康,公孫康將他們殺死,表示歸附曹操,曹操成功統一北方。
惜哉奉孝
當曹操自柳城北還時,郭嘉得了重病,曹操非常擔心,不斷前去探望。可惜,郭嘉回天乏術,死時三十八歲。曹操到其喪禮時,大感哀痛,對荀攸等說:「諸君年皆孤輩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後事屬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各位年紀都是我的一輩,唯獨奉孝最幼少。當天下定了後,想囑托他後事,但他中年夭折,真是天命呀!)」謚郭嘉為貞侯。208年,曹操於赤壁之戰大敗,大嘆:「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而後也經常懷念起他,如「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262年,因功而受到曹奐於曹操廟庭祭祀的禮遇。
特徵
郭嘉體弱多病,行為不太檢點,就算被陳群檢舉,但仍不作改變,不過曹操愛惜郭嘉的才能而不加責備。看其弱冠後隱居,可見他喜愛不受拘束。此外他有遠見,對他人的心理與性格都能推測清楚,如劉表、劉備、孫策、袁紹、袁譚、袁尚等都被其推測過,極其准確,又能精確的表達事情,曹操也大贊他「唯奉孝為能知孤意。」評價
三國志評曰:「程昱、郭嘉、董昭、劉曄、蔣濟才策謀略,世之奇士,雖清治德業,殊於荀攸,而籌畫所料,是其倫也。」
曹操:「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唯奉孝為能知孤意。」、「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曹操表郭嘉:「臣聞褒忠寵賢,未必當身,念功惟績,恩隆後嗣。是以楚宗孫叔,顯封厥子;岑彭既沒,爵及支庶。故軍祭酒郭嘉,忠良淵淑,體通性達。每有大議,發言盈庭,執中處理,動無遺策。自在軍旅,十有餘年,行同騎乘,坐共幄席,東擒呂布,西取眭固,斬袁譚之首,平朔土之眾,逾越險塞,盪定烏桓,震威遼東,以梟袁尚。雖假天威,易為指麾,至於臨敵,發揚誓命,凶逆克殄,勛實由嘉。方將表顯,短命早終。上為朝廷悼惜良臣,下自毒恨喪失奇佐。宜追增嘉封,並前千戶,褒亡為存,厚往勸來也。」、 「軍祭酒郭嘉,自從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議,臨敵制變。臣策未決,嘉輒成之。平定天下,謀功為高。不幸短命,事業未終。追思嘉勛,實不可忘。可增邑八百戶,並前千戶。」
曹操書信給荀彧,追思郭嘉:「郭奉孝年不滿四十,相與周旋十一年,阻險艱難,皆共罹之。又以其通達,見世事無所凝滯,欲以後事屬之,何意卒爾失之,悲痛傷心。今表增其子滿千戶,然何益亡者,追念之感深。且奉孝乃知孤者也;天下人相知者少,又以此痛惜。奈何奈何!」、「追惜奉孝,不能去心。其人見時事兵事,過絕於人。又人多畏病,南方有疫,常言『吾往南方,則不生還』。然與共論計,雲當先定荊。此為不但見計之忠厚,必欲立功分,棄命定。事人心乃爾,何得使人忘之!
❻ 三國中的郭嘉
郭嘉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他是漢獻帝身邊的隨侍人員,並不是曹操軍事集團的謀士,只是專在曹操身邊作屬為漢獻帝的代表。盡管《三國演義》中對他的才智進行了描寫,實際上他代表了漢獻帝集團的謀略,並是他一個人的智慧。但在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戰爭中,他是起了顯著作用的!用曹操在赤壁之戰後的話是「若使奉孝在,安使吾有此敗」。就說明他的作用了。
❼ 三國演義 郭嘉的歷史形象功績行為不檢點具體指什麼
郭嘉是曹操麾下一位傑出的智謀之士,他的十勝論幾乎涉及了中國兵法思想的專各個屬方面,切中要害,言簡意賅,博大精深,古今罕成。
功績:
1、出計謀攻破呂布、劉備。呂布堅守下邳不出,曹操久攻不下,便思退軍。郭嘉勸說曹操繼續攻城,最終攻克下邳,擒殺呂布。後續劉備反曹,也是郭嘉獻計,在袁紹做出反應之前,一戰而破並「獲其妻子」,擒其大將關羽,奪會了下邳。
2、智擒二袁。郭嘉力排眾議,獨建奇策。為曹操分析了二袁兄弟之見的矛盾,如果攻之則力合,緩之則必哄。建議曹操回軍裝做南向攻擊劉表之勢,「以待其變」。果然二袁為爭奪地盤而大打出手。最終輕松大獲全勝。
3、平定北方。在追擊袁尚遠攻平烏恆戰事上,郭嘉精闢的分析了平烏恆之役的可行性和重大意義,為曹操徹底平定北方,統一整個黃河流域做出巨大貢獻。
行為不檢點這塊並沒有詳細說明,只是講到地方官吏陳群多次在朝廷檢舉郭嘉行為不檢點,不過郭嘉此人渴望名利,且曹操重用,總會為達目的做一些過分的事。
❽ 三國時期郭嘉的簡介
三國時期郭嘉的簡介:
原為袁紹部下,後轉投曹操,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立下了功勛,官至軍回師答祭酒,封洧陽亭侯。在長年征戰生涯中,曹操總是把郭嘉帶在自己身邊,以便隨時切磋,見機行事。每逢軍國大事,郭嘉的計策從無失算。
曹操更是對年輕的郭嘉寄予了無限的希望,打算在平定天下之後,把身後的治國大事託付給郭嘉。但是在曹操征伐烏丸時郭嘉病逝,年僅三十八歲。
謚曰貞侯。史書上稱他「才策謀略,世之奇士」。曹操稱贊他見識過人,是自己的「奇佐」。
❾ 歷史上三國時期郭嘉是什麼樣的
郭嘉是三國時期的一個著名人物,是曹操的重要謀臣,才識超群,足智多謀,長期追隨左右,出謀劃策,供給卓著,曹操常常問計與他,郭嘉三十八歲時病死,令曹操十分痛惜。
世上沒有先知先覺,沒有什麼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的劉伯溫,無非多謀善斷,留有餘地,郭嘉這個人初到袁紹麾下不得施展,他說袁紹
「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
就跑到曹操那裡,曹操說他
「每有大議,臨敵制變,臣策未決,嘉輒成之,平定天下,謀功為高」
可惜中年夭折,曹操大哭。
郭嘉胸懷遠量,匿跡修行,不與常人交往,所以當時並不知名,只是有見識的人賞識他,智謀之士是不是多謀,能不能得到君主的賞識信賴,君主是不是善任,能不能禮賢下士,知人善用,這是中國兵法關注的重要問題。
中國兵法認為,國無智謀之士不強,君無智謀之士不立,事無智謀之士不成,兵無智謀之士不勝,「有國家這,未有不任智謀而成王業也」然而君主對智謀之士的信賴,智謀之士對君主的認知需要一個過程。
智謀之士要多謀,謀劃國家安危大計,遇見事態發展大勢,消除隱患於未發之際,匡正君主之過失,解決疑難問題,輔主正確決策,君主要善任,以至誠之心待智謀之士,隆禮重義,勿施以欺詐,君無禮遇則智謀之士不至,君不誠摯則智謀之策不出,君主能否得到智謀之士,能否得到智謀之策全在於君主對治世大道的追求。
郭嘉是歷史罕見的智慧之星,是值得學問家深入研究,藝術家大書特書的人物。
當初他北上晉見袁紹,袁紹不能用,又投奔了曹操。
他向曹操進言,論斷曹操十個方面勝過袁紹
「袁紹禮儀繁多,常為形式所困,公從實際出發,體任自然,。
袁紹割據一放,逆歷史潮流而動,公順應統一大勢,奉天子以率天下。
東漢滅亡在於對待豪強過於寬縱,袁紹以寬濟寬,不能整治危局,公撥亂反正,以嚴治政,上下皆循法度。
袁紹外表寬宏大量,內心量小忌賢,所任用這唯其親戚子弟,公外表簡單嚴肅,內心機智英明,用人不問遠近,唯才是舉。
袁紹多謀少決,往往事後才能意識到應當採取的策略,公謀頂即行,應變無窮。
袁紹沽名釣譽,喜歡聽奉承話,那些能言善變外表上看得才兼備而幹不了實事的人多歸之,公以誠帶人,不務虛名,以儉率下,有功必賞,那些有真知卓識,真才實學的人都願意為公所用。
袁紹見到飢寒之人憐憫益於顏色,卻不考慮那些從未見到的貧困百姓,謀劃救國輔民的大計,公對眼前小事有忽略,對待大事從不含糊,,思慮所及不限於直接接觸的人,恩德加於四海。
袁紹不會用人,大臣之間爭奪權利,疑惑叢生,工用人得法,使人各盡其力,不能相互傾扎。
袁紹以親疏定是非,賞罰不明。工是非分明,賞罰有道。
袁紹聲眾勢強,但是不懂得兵法要領,公精通兵法,能以少勝多,用兵如神」。
十勝論為曹操戰勝袁紹平定中原奠定的思想基礎,曹操曾說「使我成大業者,必此人也!」出則同車,入則同帳。
曹操評價郭嘉忠誠善良,智慧淵深,品性美好,通達事理,過絕於人。有人曾經非議郭嘉「不治行檢」,郭嘉泰然自若,曹操見其有大丈夫意氣,愈發的敬重於他。
郭嘉十餘年為曹操出謀劃策,動無遺失,過絕於人,赤壁戰敗,曹操又想起了郭嘉,嘆息到:假如郭嘉健在,我不至於落得這等地步!更加領悟到了智謀之士的重要作用,
郭嘉的十聖論幾乎涉及了中國兵法思想的各個方面,切中要害,言簡意明,博大精深,古今罕成。望採納
❿ 三國時期的郭嘉是誰
三國時期的郭嘉是東漢末年曹操麾下的一名著名謀士。
郭嘉,東漢末年傑出的謀士。他回先在實力較強的答袁紹軍中出謀劃策,後來發現袁紹難成大業,遂轉投曹操,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立下了功勛,史書上稱他「才策謀略,世之奇士」。而曹操稱贊他見識過人,是自己的「奇佐」。
(10)三國郭嘉中國歷史擴展閱讀:
文學形象: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郭嘉生平與三國志基本相同,前期由荀彧推薦給曹操,再讓程昱加以肯定與推舉;是曹操麾下洞察力敏銳的謀士,深得信賴,自身也曾經推舉過參謀劉曄。增加遺計定遼東的劇情,成功讓公孫康斬殺二袁並降曹,使曹操不費一兵一卒兼領遼東。
郭嘉為何深得曹操喜愛:
一是不但忠心,而且「多謀」。胸有全局,腹有大計,目光炯炯,良策善謀。二是不但「多謀」,「深通有算略」,而且「達於世情」。辦事通情達理,說話溫順得體,提建議、出計謀總是溫言良語,讓人舒服,並且無論你採納與否,「從無諫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