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近代史的變遷(食物)
、中國食物發展的三個歷史時期
自從人類誕生以來,尋求食物的足跡,就成為人類歷史的進程。A.H.恩斯明格說過,食物不但影響了人口增長、城市建設、資源開發、居民遷移,而且還極大地影響著政治、經濟、軍事。食物發展早已存在,從人類最早的狩獵起步,到打制石器、加工食物,從用火熟食到釀造酒液,從鋤禾耕種到設施農業,都表明了食物的發展。按照食物生產的方式和能力,可將我國食物發展劃分為三個時期,即原始食物發展時期、傳統食物發展時期、現代食物發展時期。[1]
(一)原始食物發展時期
時期:1萬年之前一新石器時代。原始食物發展階段中,食物生產由原始農業方式進行,食物獲得能力極低,獲得數量也極不穩定,人類從事勞動的活動主要為採集野果和狩獵,人們在生產活動中逐步學會了種植作物和馴養動物。種植的「五穀」有稻、黍、稷、麥、豆,馴養的「六畜」有豬、雞、馬、牛、羊、犬等。原始食物發展階段,是人類應用遠古生物進化給人類帶來資源享用的最先階段,是人類食物發展的一次飛躍。在這一階段,由於人類勞動工具的限制,獲取動物性食物的能力要大大低於獲取植物性食物的能力。人類主要依靠獵取野生動植物為生,食物的種類極少,結構也十分單一。這一時期時間長、食物變化模式少,這是人們形成並一直至今仍在保持的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膳食習慣的主要原因。
(二)傳統食物發展時期
時期:從夏商周時期(公元前2l世紀)一19世紀。這一時期經過了三四千年時間,獲取食物的能力比原始時期有很大提高,生產工具已由石器過渡到金屬時代。為了種植水稻、灌溉農田,開始興修水利,農耕技術有進步,壟作、中耕選種、治蟲等農業生產技術相繼發明,獲取食物是社會主導任務,但此時食物生產工具簡單,產品單一,食物生產能力低下,抵禦自然災害能力弱,獲取食物的數量不穩定,仍以獲取天然食物為主,基本沒有食品加工產品。在這一階段的中期,即春秋至兩宋時期,長江以南地區的食物生產逐漸發展起來,國家經濟重心轉移到南方,南方的水田耕作技術漸趨成熟。與此相適應的食物生產結構發生變化,水稻生產大力發展,成為糧食作物中總產第一的作物,小麥超過粟而位居第二位。在這一階段的中後期,大約在公元13世紀之後,由於擴大食物生產資源的需要,食物生產區域逐步向邊遠地區發展,食物生產的區間和空間增大,向西南、西北、東北等周邊地區移民開發,向內陸地區的丘陵、山地、草地擴展。並引進了玉米、番薯、馬鈴薯、花生等高產作物,使食物種類豐富。特別是這一時期的經濟逐步發展,物品交換逐步活躍,食物流通加強,食物生產區域也逐步形成。
(三)現代食物發展時期
時期:從20世紀開始——現在。現代食物發展是以現代工業化和現代社會經濟為基礎和動力的,是以現代食物生產體系、現代食品工業體系和現代食物營養體系為主要構架特徵的食物發展階段。上一階段的18世紀初,西方國家開始了食物生產技術變革,為現代食物階段發展打下了基礎。1850年,開始應用蒸汽機,1920年以後,以汽油內燃機替代了蒸汽機,食物生產走向現代時期,1908年我國出現了最早的機械製糖廠(黑龍江阿城糖廠)。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類食物種類逐步向著廣譜性發展。現代的食物既包括植物性的各種糧食、蔬菜和果品,也包括動物性的肉類、奶類、蛋類和各種水產品等等。人們通過食用上述多種多樣食物,從中吸取必要的熱量、蛋白質、脂肪、各種維生素和各種微量元素,以維持人體正常生理功能。
這一時期的主要特徵,一是食物供給能力顯著增強,糧食總產與單產成倍增長,畜牧生產率提高,主要食物生產數量增長遠快於人口增長速度;二是食品工業體系逐步建立,逐步形成了由食品製造、食品加工、釀造、飲料等組成的食品工業生產分類體系;三是使用現代化的生產工具,即運用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工具和能源,大大提高了食物生產效率;四是科學技術不斷進步,充分運用了現代社會經濟帶來的先進科學技術,並將科學技術滲透到食物生產的各個領域,顯著提高了食物生產中的勞動生產率;五是現代食物生產與社會需求及營養結構緊密結合,關系越來越顯現,由食物生產決定消費,消費影響營養的目標鏈式逐漸向營養引導消費,消費帶動生產的現代食物目標鏈式方向發展。
B. 中國飲食文化的發展過程
中國飲食發展歷史
1.最早的是有巢氏(舊石器時代):當時人們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飲食狀況是茹毛飲血,不屬於飲食文化。 2.燧人氏:鑽木取火,從此熟食,進入石烹時代。主要烹調方法:①炮,即鑽火使果肉而燔之; ②煲:用泥裹後燒; ③用石臼盛水、食,用燒紅的石子燙熟食物; ④焙炒:把石片燒熱,再把植物種子放在上面炒。 3.伏羲氏:在飲食上,結網罟以教佃漁,養犧牲以充庖廚。 4.神農氏:"耕而陶",是中國農業的開創者,嘗白草,開創古醫葯學,發明耒耜,教民稼穡。陶具使人們第一次擁有了炊具和容器,為製作發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如酒、醢、醯(醋)、酪、酢、醴等。 鼎是最早的炊具之一,有爪兒因為當時沒灶,還有鬲,其爪是空心的,鬶用來煮酒的。 5.黃帝:中華民族的飲食狀況又有了改善,皇帝作灶,始為灶神,集中火力節省燃料,使食物速熟,而廣泛使用在秦漢時期,當時是釜,高腳灶具逐步退出歷史舞台,"蒸谷為飲,烹谷為粥"首次因烹調方法區別食品,蒸鍋發明了,叫甑。蒸鹽業是黃帝臣子宿沙氏發明,從此不僅懂得了烹還懂得調,有益人的健康。 6.周秦時期:是中國飲食文化的成形時期,以穀物蔬菜為主食。春秋戰國時期,自產的穀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結構與現在不同,當時早田作業主要是:稷,(最重要)是小米,又稱穀子,長時期佔主導地位,為五穀之長,好的稷叫梁之精品又叫黃梁。黍,是大黃粘米僅次於稷,又稱粟,是脫粒的黍。麥,大麥。菽,是豆類,當時主要是黃豆,黑豆。麻,即麻子。菽和麻都是百姓窮人吃的,麻又叫苴。南方還有稻,古代稻是糯米,普通稻叫粳秫,周以後中原才開始引種稻子,屬細糧,較珍貴。菰米, 是一種水生植物茭白的種子,黑色,叫雕胡飯,特別香滑,和碎瓷片一起放在皮袋裡揉來脫粒。 7.漢代:中國飲食文化的豐富時期,歸功於漢代中西(西域)飲食文化的交流,引進石榴、芝麻、葡萄、胡桃(即核桃)、西瓜、甜瓜、黃瓜、菠菜、胡蘿卜、茴香、芹菜、胡豆、扁豆、苜蓿(主要用於馬糧),萵筍、大蔥、大蒜,還傳入一些烹調方法,如炸油餅,胡餅即芝麻燒餅也叫爐橈。淮南王劉安發明豆腐,使豆類的營養得到消化,物美價廉,可做出許多種菜餚,1960年河南密縣發現的漢墓中的大畫像石上就有豆腐作坊的石刻。東漢還發明了植物油。在此以前都用動物油,叫脂膏,帶角的動物油叫脂,無角的如犬,叫膏。脂較硬,膏較稀軟,植物油有杏仁油,奈實油,麻油,但很稀少,南北朝以後植物油的品種增加,價格也便宜。 8.唐宋:飲食文化的高峰,過分講究。「素蒸聲音部、罔川圖小樣」,最具代表性的是燒尾宴。 9.明清:飲食文化是又一高峰,是唐宋食俗的繼續和發展,同時又混入滿蒙的特點,飲食結構有了很大變化,主食:菰米已被徹底淘汰,麻子退出主食行列改用榨油,豆料也不再作主食,成為菜餚,北方黃河流域小麥的比例大輻度增加,面成為宋以後北方的主食,明代又一次大規模引進,馬鈴薯,甘薯,蔬菜的種植達到較高水準,成為主要菜餚。肉類:人工畜養的畜禽成為肉食主要來源。滿漢全席代表了清代飲食文化的最高水平。
C. 求一張中國歷史人物的長圖(和微博里經常見到的長長的信息圖表類似)
D. 中國飲食歷史
中國的飲食力九歷史是非常悠久的,我覺得中國的飲食注重的不僅是口味,而且還非常注重火候
E. 中國100 年來人民食物的變化(最好能列表出來)
七十年代:吃的像個人樣
「飲食方面,我明顯是打小沒吃過飽飯的。從來不挑食,胃口出奇的好,白菜、蘿卜、黃瓜、茄子,沒有我不喜歡的。酸甜苦辣咸沒有我吃不下的,我可以第一個開始吃,一直吃到最後一個離席。只要有我在,家裡永遠都不會有剩飯剩菜。吃完飯,媽媽向我徵求反饋意見,我一律是一個答案:『正好』。當時的消費,我一向節儉。但是一旦有些閑錢,又忍不住像『暴發戶』一樣到餐桌上『揮霍』一氣」。一個把童年記憶牢牢刻在七十年代的孩子,長大後在自己的博客里這么寫道。 糖票、油票、肉票、糧票……在當時的孩子眼裡,那些紙票「全都能吃」。在這個物質匱乏的年代,蘿卜、大白菜一度成為老百姓餐桌上的主菜,並代替了糧食。家家戶戶都在腌制鹹菜,似乎只有逢年過節時才會「幾近無限量」地包頓餃子。偶爾有重要的客人,也會安排殺雞殺鴨招待。一般的家庭中,女性仍然沒有習慣上桌同客人一道吃飯。尤其是中小型城市,餐桌上只有家裡的長輩和男人們。
八十年代:小康——黎明前的曙光
這個時代,從溫飽走向小康的中國人,餐桌上「逐漸」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豐盛。「現在,誰會在乎半個燒餅啊」。過去限量供應的大白菜,已經讓位於芥蘭、木耳菜、絲瓜、西紅柿、鮮蘑和荷蘭豆。尤其到了中後期,在城市居民的菜籃子中,一年四季都可以裝滿各種各樣時令蔬菜水果。 從初期的糧油、副食品敞開供應開始,所有的票證都被逐出歷史舞台時,也預示著一個新「飲食」時代的到來:以往逢年過節才端上餐桌的紅燒肉,已經慢慢開始增多。過去聞所未聞的三文魚和鱸魚,也成為人們餐桌上的佳餚。每個人都有一個明顯的感覺:生活水平正從溫飽型向小康型轉化。 但雖然如此,能夠明顯提高身體素質的牛奶,依然還是沒有在這個時代中普及。直到中期,全國實施了菜籃子工程,把禽、蛋、奶、水果、蔬菜等等包括在菜籃子工程里統籌解決。經過近十年的努力,才徹底解決了副食供應緊張的局面。 九十年代:饕餮時代的來臨
從這個時代初期開始,富裕起來的中國人吃風大長,一年在餐桌上甚至能吃掉上千億元人民幣。鮑魚、海參、翅肚開始出現在人們面前。菜餚的品類和檔次也開始步入歷史頂峰期。 在這個時代的餐桌上,尤以鮑魚為吸引眼球。自古以來,這道菜就是尊貴生活的象徵。在各個朝代,吃鮑魚往往是豪門貴族、帝王將相才能擁有的幸福享受。盡管它的營養成分並不是最齊全的,但它給人的心理滿足卻非同一般。就在這個「追逐心理滿足」的時代,有位美食家對鮑魚在中國內地受到熱烈歡迎的程度,一針見血地指出:「美食與營養是有一定距離的,在餐桌上,最主要的是口感而不是營養;雞蛋有營養價值,但它不能代替人們對美食的感受。另外還有一種文化的追求在內。」 已經消失的粗糧意外地受到食客青睞,再次回到餐桌,重新成為中國人飯桌上的新寵。與此同時,國人把牛奶從特種營養品的位置擺上了普通的餐桌,中國乳業於是開始高歌猛進,進入一個超常發展時期。 隨著生活的富裕,中國菜已經難以滿足人們的口味。俄羅斯西餐、法國大菜、義大利比薩、日本料理、韓國燒烤、美國麥當勞等紛紛進軍中國,中國人不出國門便能吃遍世界。這個時代的你無論走到何方,大街小巷各種檔次和風味的餐廳與酒肆都隨處可見——隨之而來的健康惡果是:不良的飲食習慣導致心血管、腫瘤、糖尿病、肥胖症持續攀升,已成為死亡率較高的疾病。 於是,人們開始大規模地減肥。
二十一世紀:吃並選擇著
麻辣小龍蝦、香辣蟹、水煮魚,都是這個時代的餐桌文化。但在世紀初突如其來的一場SARS,以及層出不窮的諸多「黑幕」曝光,讓很多都市人群的腹中饞蟲都被殺死。人們開始呼應健康主題,對回歸自然的「水果蔬菜」重新重視。調查顯示,當今一半以上的都市人都把水果納入每日健康必備品。大批商家針對市場,及時推出各種「自然綠色系列食品」,理由是清新健康,當然最重要的是,卡路里含量夠低。 牛奶的發展進入顛峰時期,純牛奶、脫脂牛奶、加鈣牛奶應有盡有,數不勝數。 過去的人們喜歡買冷凍室大的電冰箱儲存雞鴨魚肉,現在也開始講究食用富於營養的鮮活食品。蔬菜要吃新鮮的,糧食要吃該年的,雞鴨要吃一秒種之前的,魚肉要吃歡蹦亂跳的。帶著露水的嫩黃瓜,空運來的鮮荔枝,放在餐桌上還在甩尾的活蝦,葉子翠綠的鮮桃,人們在市場上挑剔的目光,越來越多地落在鮮貨上,而不是價格上。 什麼食品有營養,什麼食品能防衰老,什麼食品搭配能夠保持身體的酸鹼度平衡,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中國人的健康觀念在二十一世紀的初期,「清醒而及時地」邁上了一個嶄新的台階。但從科學的眼光來看,似乎做得還是不夠。
F. 中國近代史的變遷(食物)是什麼
中國近代史的變遷(食物)
在中國社會掀起了一場大的變革,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變革顯得尤為突出。中國向現代化社會趨進的過程,呈現出既追新慕異、去土存洋,又新舊並存、中西合璧的特徵。
由封閉走向開放
近現代長江流域的飲食文化是率先由封閉走向開放,不斷適應時代潮流的地域飲食文化,從而帶動了中國飲食文化的近代化的進程。例如,西方的麵粉加工及其製品的傳入,對中國近代食品工業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自19世紀末期機器制面的方法行於中國後,進口麵粉越來越多,麵包和各種西式糕點也日益盛行。
當時的上海是中國麵粉工業最發達的地區。此外,西方的食品工業產品,如罐頭、餅干、蛋製品,也在20世紀初長江流域各大城市中有了可觀的銷路,中外商人在上海、漢口、南京等通商口岸建立了罐頭、蛋品、啤酒等食品製造廠。西方飲食及其有關工業的建立,豐富了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內容,也促進了長江流域食品工業的發展。
在西方現代食品工業技術傳入中國的同時,作為西方飲食文化綜合載體的西式餐館也在長江流域的各大城市中相繼出現,正如《清稗類鈔》所雲:「我國之設肆售西餐者,始於上海福州路之一品香,其價每人大餐一元,坐茶七角,小食五角。外加堂彩、煙酒之費。當時人鮮過問,其後漸有趨之者,於是有海天春、一家春、江南春、萬丈春、吉祥春等繼起,且分堂設坐焉。」
這些西餐廳中出售的啤酒、汽水、蛋糕以及各種西式快餐,也漸漸受到人們的歡迎,同時也加快了國人的生活節奏。另外,西餐中做、中餐西做,中西合璧也為人們所接受,可以說,近現代長江流域飲食文化的發展,就是在西方飲食文化的沖擊下,不斷變革圖存的過程。
輻射效應
近現代長江流域飲食文化的發展變化是以長江中下游的對外通商口岸為中心,逐漸向周圍地區影響和輻射的。
由於近代西方物質文化明顯領先於中國,因此在這種大背景下,中國人普遍產生了一種崇洋慕外的文化心態,對西方飲食也懷有一種新奇感,總想開開「洋葷」,這就使上海成了近代中國西方的食品的集中地。然而由於洋菜館的奢侈和西式食品的昂貴,開洋葷便成為一種中上階層的排場了。
為了適應中國人不同的消費水平,西餐館既有高貴的大酒店,亦有簡陋的小餐館,這些小餐館雖然小,但總有幾分洋味,「桌上總有雪白的檯布,再擺上亮晶晶的刀叉,菜牌子上還要寫兩個外國字,所以知識分子、公務員之類的人是常客。」
應該看到,這種崇洋風氣,在近代社會早期,有一定積極、合理的因素。從近代文明輸入與傳播的歷史軌跡來看,常常是構成近代文明的具體事物顯示出自身的優越性之後,便引起越來越多的人們對它由感到新奇到追求、享用、崇拜和仿造,於是便形成了近代文明的派生物——崇洋風氣。
這種社會現象最先是以上海及長江沿岸通商口岸城市為中心,逐漸向周邊擴散的。它對沖擊保守思想,革除陋俗,激發人們趨新求變,主動接受西方先進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動中國社會前進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在上海的帶動影響下,長江沿岸的漢口、南京、重慶、宜昌、九江等城市的飲食生活,也先後發生了類似的變化,並對長江流域內其它地區形成了輻射,促進了整個長江流域飲食文化的革新。特別是近20年來,由於國門大開,西方飲食文化更是通過長江下游不斷進入長江流域,如麥當勞,肯德基的餐廳開遍了大江南北。
此外,長江流域內不同地區的飲食文化互相滲透、互相影響也日趨加劇。川味東下,蘇味西上,武漢成了四方風味交匯之地。不同地區、不同風味的交流與融合,都使得長江流域的飲食文化發生了較大變化,各種創新菜不斷出現。
飲食觀念的革新
伴隨著近代長江流域飲食文化的變化,人們的飲食觀念也相應發生了一些變化。眾所周知,中國傳統的烹飪方法,比較注重菜餚的整體效果,講究調和鼎鼐,把味道放在首位,很難進行定性定量的分析,以菜餚的色、香、味、型的美好、諧調為目的。而西方傳統烹飪方法多從理性角度考慮,注重營養和衛生,對味道之美反而不大講究,呈現出味道單一,營養價值一目瞭然的特點。
隨著近代長江流域中西飲食文化交流的頻繁,人們日益感覺到西方飲食注重科學營養的重要意義 ,特別是一些留洋回來的中國人,認識到「西俗於養身之道,無論貧富貴賤,皆較華人為講究。凡稍有身家者,每膳必食兼味,必有牛肉,有洋酒一二品。食畢,有水果,有咖啡,有雪茄煙。早晚必飲牛奶或牛肉湯。
雖工人仆御之流,每七日亦必食牛肉一二次,否則謂無以養生也」。這種重視營養的飲食思想傳至中國,便沖擊著中國傳統以味為主,以飽為足的飲食觀念。人們開始注意營養和衛生。知識界(主要是上海的知識界)也開始翻譯了一批西方的烹飪著作,然後又從烹飪原理和食物化學的角度來對傳統烹飪方法進行理論分析,出現了一批對食物成分和烹飪理論進行研究和分析的專著與論文。
如高丕弟夫人編的《造洋飯書》、李公耳編的《西餐烹飪秘訣》、下田歌子編的《新編家政學》、楊章父譯的《素食養生論》、張思廷編的《飲食與健康》、龔蘭真編的《實用飲食學》、吳憲編的《營養概論》等數十種,這些書籍均為上海出版。正是由於上海學術界和出版界的共同努力,西方飲食科學知識在上海及長江流域,乃至全國得到了全面系統的傳播 。
它豐富了人們在飲食文化方面的理論思維,促使人們從世界文化的角度來認識自身的文化遺產。在這種中西文化的交流當中,古老的吳越、荊楚、巴蜀的飲食文化也都逐漸以新的面貌邁入到世界飲食文化的新時代。
近現代西方飲食文化由上海登陸,並廣泛傳播,在經過了一段與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相沖突的過程後,正逐漸融合於中國飲食文化之中。由沖突走向融合的結果,是外來的許多習尚已成為中國人生活中須臾不可少的一部分,我們的飲食生活呈現出與祖、父輩許多不同的風貌。
這就使中國傳統飲食生活出現了創新,而創新中又蘊含著傳統。近代西方飲食文化的傳入,國內不同地域飲食文化的交流,使長江流域各地區的飲食文化產生了既有傳統特徵,又有外來風格,而且也不是它們簡單綜合的近現代飲食文化,在文化形態上完成了傳統向近現代的轉型,並促進了中國社會更加開放。
G. 中國飲食發展歷史(求詳細)
1.最早的是有巢氏(舊石器時代):當時人們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飲食狀況是茹毛飲血,不屬於飲食文化。
2.燧人氏:鑽木取火,從此熟食,進入石烹時代。主要烹調方法:①炮,即鑽火使果肉而燔之; ②煲:用泥裹後燒; ③用石臼盛水、食,用燒紅的石子燙熟食物; ④焙炒:把石片燒熱,再把植物種子放在上面炒。
3.伏羲氏:在飲食上,結網罟以教佃漁,養犧牲以充庖廚。
4.神農氏:"耕而陶",是中國農業的開創者,嘗百草,開創古醫葯學,發明耒耜,教民稼穡。陶具使人們第一次擁有了炊具和容器,為製作發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如酒、醢、醯(醋)、酪、酢、醴等。 鼎是最早的炊具之一,有爪兒因為當時沒灶,還有鬲,其爪是空心的,鬶用來煮酒的。
5.黃帝:中華民族的飲食狀況又有了改善,皇帝作灶,始為灶神,集中火力節省燃料,使食物速熟,而廣泛使用在秦漢時期,當時是釜,高腳灶具逐步退出歷史舞台,"蒸谷為飲,烹谷為粥"首次因烹調方法區別食品,蒸鍋發明了,叫甑。蒸鹽業是黃帝臣子宿沙氏發明,從此不僅懂得了烹還懂得調,有益人的健康。
6.周秦時期:是中國飲食文化的成形時期,以穀物蔬菜為主食。春秋戰國時期,自產的穀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結構與現在不同,當時早田作業主要是:稷,(最重要)是小米,又稱穀子,長時期佔主導地位,為五穀之長,好的稷叫梁之精品又叫黃梁。黍,是大黃粘米僅次於稷,又稱粟,是脫粒的黍。麥,大麥。菽,是豆類,當時主要是黃豆,黑豆。麻,即麻子。菽和麻都是百姓窮人吃的,麻又叫苴。南方還有稻,古代稻是糯米,普通稻叫粳秫,周以後中原才開始引種稻子,屬細糧,較珍貴。菰米, 是一種水生植物茭白的種子,黑色,叫雕胡飯,特別香滑,和碎瓷片一起放在皮袋裡揉來脫粒。
7.漢代:中國飲食文化的豐富時期,歸功於漢代中西(西域)飲食文化的交流,引進石榴、芝麻、葡萄、胡桃(即核桃)、西瓜、甜瓜、黃瓜、菠菜、胡蘿卜、茴香、芹菜、胡豆、扁豆、苜蓿(主要用於馬糧),萵筍、大蔥、大蒜,還傳入一些烹調方法,如炸油餅,胡餅即芝麻燒餅也叫爐橈。淮南王劉安發明豆腐,使豆類的營養得到消化,物美價廉,可做出許多種菜餚,1960年河南密縣發現的漢墓中的大畫像石上就有豆腐作坊的石刻。東漢還發明了植物油。在此以前都用動物油,叫脂膏,帶角的動物油叫脂,無角的如犬,叫膏。脂較硬,膏較稀軟,植物油有杏仁油,奈實油,麻油,但很稀少,南北朝以後植物油的品種增加,價格也便宜。
8.唐宋:飲食文化的高峰,過分講究。「素蒸聲音部、罔川圖小樣」,最具代表性的是燒尾宴。
9.明清:飲食文化是又一高峰,是唐宋食俗的繼續和發展,同時又混入滿蒙的特點,飲食結構有了很大變化,主食:菰米已被徹底淘汰,麻子退出主食行列改用榨油,豆料也不再作主食,成為菜餚,北方黃河流域小麥的比例大輻度增加,面成為宋以後北方的主食,明代又一次大規模引進,馬鈴薯,甘薯,蔬菜的種植達到較高水準,成為主要菜餚。肉類:人工畜養的畜禽成為肉食主要來源。滿漢全席代表了清代飲食文化的最高水平。
H. 中國食物歷史
中國飲食特點中國是文明之國,亦是悠久飲食文化之境地。吾存於世,吃喝二十餘年,有所心得有所感悟,現將飲食文化歸納出以下幾個特點,望大家見教:
第一,風味多樣。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各地氣候、物產、風俗習慣都存在著差異,長期以來,在飲食上也就形成了許多風味。我國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說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東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齊魯、淮揚、粵閩四大風味。
第二,四季有別。一年四季,按季節而吃,是中國烹飪又一大特徵。自古以來,我國一直按季節變化來調味、配菜,冬天味醇濃厚,夏天清淡涼爽;冬天多燉燜煨,夏天多涼拌冷凍。
第三,講究美感。中國的烹飪,不僅技術精湛,而且有講究菜餚美感的傳統,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協調一致。對菜餚美感的表現是多方面的,無論是個紅蘿卜,還是一個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種造型,獨樹一幟,達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諧統一,給人以精神和物質高度統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我國烹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僅對飯菜點心的色、香、味有嚴格的要求,而且對它們的命名、品味的方式、進餐時的節奏、娛樂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國菜餚的名稱可以說出神入化、雅俗共賞。菜餚名稱既有根據主、輔、調料及烹調方法的寫實命名,也有根據歷史掌故、神話傳說、名人食趣、菜餚形象來命名的,如『全家福』、『將軍過橋』、『獅子頭』、『叫化雞』、『龍鳳呈祥』、『鴻門宴』、『東坡肉』……
第五,食醫結合。我國的烹飪技術,與醫療保健有密切的聯系,在幾千年前有『醫食同源』和『葯膳同功』的說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葯用價值,做成各種美味佳餚,達到對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I. 中國的特色美食大歷史。
中國有很多特色美食,如:四川三大炮、湖南口味蝦 、湖北熱乾麵、廣東蝦餃、北京烤鴨。
1.四川三大炮:三大炮是著名的四川地區漢族特色小吃,主要由糯米製成,由於在拋扔糯米團時,三大炮如「彈丸」一樣,發出「當、當、當」的響聲,分為「鐵炮」,「火炮」,「槍炮」,故名總稱「三大炮」。吃時配以「老鷹茶」,別有風味。三大炮有香甜可口、不膩不粘又化渣的特點,且價廉物美。
2.湖南口味蝦:口味蝦又叫長沙口味蝦、麻辣小龍蝦、香辣小龍蝦等,是湖南省著名的漢族小吃,以小龍蝦製成,口味辣鮮香,色澤紅亮,質地滑嫩,滋味香辣。20世紀末開始傳遍全國,成為人們夏夜街邊啤酒攤的經典小吃。
3.湖北熱乾麵:熱乾麵是湖北省武漢市的漢族特色小吃,原本是武漢的特色美食,在湖北很多地方都十分受歡迎。隨著湖北人在其他省市地人口增多,武漢熱乾麵也在許多地方都能見到,是諸多人喜歡的麵食之一。
4.廣東蝦餃: 蝦餃是廣東省的漢族傳統小吃,屬粵菜系,起源於廣州郊外靠近河涌集市的茶居。那些地方盛產魚蝦,茶居師傅再配上豬肉、竹筍,製成肉餡。當時蝦餃的外皮選用粘(大)米粉,皮質較厚,但由於鮮蝦味美,很快流傳開來。
5.北京烤鴨:烤鴨是具有世界聲譽的北京著名菜式,由中國漢族人研製於明朝,在當時是宮廷食品。用料為優質肉食鴨北京鴨,果木炭火烤制,色澤紅潤,肉質肥而不膩,外 脆里嫩。北京烤鴨分為兩大流派,而北京最著名的烤鴨店也即是兩派的代表。它以色澤紅艷,肉質細嫩,味道醇厚,肥而不膩的特色,被譽為「天下美味」。
J. 中國飲食歷史是怎麼發展的
煎烹炸都是周代就有了。。。炒這個在文獻記載最早的是南北朝的齊民要術。。。而內鐵鍋出現之前容用來炒的就可以是鐺。。。食用油商周時期就有記錄。。。更早的時候文字還沒有出土。。。膏脂(月冊)(月菌)都是動物油。。。最早的榨油是芝麻油。。。大約晉代開始普及。。。之前是胡麻樹榨油然後塗在衣服上有沒有人吃不知道。。。以前吃的太多了。。。最出名的菜譜是周八珍。。。牛肉一直能吃。。。只不過不能私自宰殺耕牛而已。。。而且民間對於禁牛令遵守的一直不嚴格。。。最嚴的是宋清兩代。。。但宋代一直還收牛肉稅。。。大米中國大規模種植已經超過六千年了。。。而且是五穀之一。。。飯類也是中國最早的食用方式。。。中國自己產的水果也很多桃李杏櫻桃木瓜等等。。。中國有蘋果。。。不過是面蘋果和沙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