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移民歷史

中國移民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04 11:57:58

1. 中國人民移民美國歷史

噢。根據來美國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的研究報告自指出,最早的中國人到美國的時間是在1785年,有三個人到了美國的馬里蘭州。然後美國政府記錄的是,最早的中國人移民到美國在1820年左右吧,然後從1820年到1840年算是一個移民小潮。再往後是,在1850年後,那時候因為鴉片戰爭,很多中國的台山人廣州人就來美國開始修建鐵路了,就建立了chinatown,有很多都是在美國和當地的人通婚,然後就留了下來,例如駱家輝的祖父也是如此。
再後來是美國在18世紀末出現了經濟的低迷,然後同時也退出了一個排華法案,移民就停止了。直到1950年吧然後廢紙了這個法案,就又開始了大量的移民,集中在1952年和1965年。自1965年起,美國移民局也開始了對中國人的移民配額。70和80年代中國人移民多數是留學生。再後來就是婚姻,親屬等等。大概是這樣的歷史。

2. 中國歷史上有哪三種移民方式

中國歷史上的移復民大致有這幾制種(前三種是國內移民,後一種是移居海外):
一是時局動盪,避戰移民。這種情況比較多,遠有衣冠南渡,近有明末的湖北、四川的大遷徙,我家就是明末從湖北麻城遷移到重慶的一個偏遠山村的(結果搖搖晃晃,跑了一千多里,光想著往山裡逃,又到了四川,四川真大啊!)。
二是當權者在立國後的移民。比如朱元璋在洪武三年發起的大移民。史載元末以來,山東、河南、河北一帶多是無人之地,於是朱元璋下令蘇、松、嘉、湖、杭一帶的人口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遷移至人口匱乏的中原一帶。
三是晉商和陝北居民的走西口(走西口電視劇值得推薦)。走西口大概從明代的中期開始,截止到清朝末年。走西口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就是由於山西當時人口比較多,所以生活比較困難;另一部分是晉商們到口外去發展商業,發展貿易。所以走西口這個現象,實際上就是中國移民的一個部分。
四是粵、閩等沿海居民及前朝貴族下南洋。這是個長期性的移民,主要是中國歷代不堪戰亂的普通百姓和權力失落的前朝貴族為避免殺身之禍移居海外。(不是有傳聞說虯髯客和建文皇帝就是逃到海外的嘛,而且傳說虯髯客還在海外以一個島立了一個國…)

3. 中國歷史上的大規模移民!!

一)華夏—漢民族的形成與先秦時期的民族融合中華民族的孕育時代,也就是歷史上第一次民族大遷徙、大融合的時代。據傳說和考古發掘,炎黃時代至堯、舜、禹時期,黃河中游的炎、黃兩大部落,不斷地碰撞融合,結成聯盟向東推進,戰勝了以泰山為中心的太昊、少昊集團,建立起號令黃河流域各部落的大聯盟,並擊敗江漢流域的苗蠻集團,成為可追溯的中國早期民族融合的核心。所以,我們說,黃河中下游是華夏文明的搖籃和發祥地,是華夏族肇興的腹地。

華夏族是漢民族的前身。「華夏」一詞常被用以區別中原地區的民族與其周邊的民族(即蠻夷戎狄),然而,華夏族實際上也並非全為中原之旅。它融夏、商、周三族初具雛形之後,就像滔滔東注的長江,涵化萬水,匯合百川,最後形成一個龐大的民族集團。大體在周代,在這個族體中,既有涵蓋了共同尊奉黃帝為始祖的夏、商、周三族的「華人」,又有華夏化了的戎人、氏人和夷人。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民族融合進一步發展。當時,中原地區「華夷」逐漸走向一體,內遷異族已被華夏吸收、融合。中原四周,齊、魯吞並諸夷,秦霸西戎,楚征服統一諸蠻,邊疆地區民族融合、兼並的速度也在加快。而華夏諸侯經過激烈的兼並、分化、吸收、統一,到戰國時期只剩下齊、燕、韓、趙、魏等幾個大國和在它們夾縫中的幾個小國了。即使是原來被稱為「蠻夷」的秦、楚已同被稱為「諸夏」或「中國」,與周邊各族出現了進一步融合的趨勢。地區性的局部統一,為華夏一統奠定了基礎,也為以華夏族為核心的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舞台。

總之,這一時期,中原大地及其周邊各族,不斷地凝聚、兼並、擴張,融合成一個新的民族——華夏族。華夏族自誕生之日起,又以遷徙、聚合、民族戰爭等諸多方式,頻頻與周邊各民族碰撞、交流,不斷吸收新鮮血液,像滾雪球一樣不斷地融入眾多非華夏族的氏族和部落。這樣,以華夏族為核心,在中國的腹心地區進行的民族融合,是為這一時期民族融合的重要特點。

(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融合自東漢末年,由於政治的日益腐敗,統一的多民族大帝國分崩離析。之後,歷三國和西晉的短暫統一,又出現了東晉十六國並立和南北朝對峙的局面。在這政權分裂、戰亂頻仍的三百多年中,中國社會處於一個巨大動盪的旋渦之中。與此同時,由於民族大遷徙和民族大雜居,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二次空前的民族大融合。

這一時期,與漢族及其前身華夏族有著密切聯系的各族,他們出現在中原政治舞台上以後,驟然間加快了民族融合的過程,紛紛離散聚合。建立過政權的許多民族都紛紛與漢族融合。不論南方還是北方,民族之間雙向或多向的遷徙、對流,是這一時期民族融合的特點。即一部分漢族往周邊去,周邊的少數民族往內地來。

在北方,史稱「五胡」的匈奴、鮮卑、羯、氏、羌等塞外民族紛至沓來,在黃河流域建立了許多政權。這些民族政權,一般不管哪個民族居統治地位,大都與漢族世族階級相聯合;同時,在政權的組合上又往往採取多種形式的聯合。北方民族徙居中原,紛紛建立政權,一個最為直接的後果是:在中原地區形成了胡漢雜居的局面,為各民族的融合提供了先決條件。這些民族在與漢族的長期雜居相處與通婚中,互相依存、互相吸收,建立了千絲萬縷的聯系。漸漸地,他們與漢族在經濟、文化、語言、服飾、姓氏、習俗乃至宗教信仰上的差異逐漸縮小,與漢族逐漸融為一體。如至北魏後期,匈奴、羯、氏、羌等少數民族已不見於史乘,柔然、吐谷渾、敕勒等也與漢族逐漸融合。到隋朝統一黃河流域,從北方遷入中原的少數民族差不多都被漢族融合了,連鮮卑族也最終完成了漢化。當然,在這一時期的民族融合大背景下,必須要提的重要事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建立北魏政權後,為了鞏固統治,發展經濟,增強國力,他順應民族融合的發展趨勢,模仿漢政權建立了封建政治制度,實行了三長制、均田制,改胡姓為漢姓,改胡服為漢服,提倡胡漢聯姻。其中均田制的推行,使北方經濟逐漸恢復和發展,有利於少數民族由游牧生活向農耕生活的轉化,對民族融合產生了有力的促進作用。遷都洛陽,更可以直接地接受漢族先進文化,這大大加速了胡漢民族融合。

在南方,自秦漢以來,就有不少華夏或漢族大批進入蠻族區、西南夷及嶺南地區。進入魏晉南北朝時期,漢族為了逃避戰亂和苛重的稅役,或遷往河西隴右,或隨晉室南遷而偏居江左,甚至在傳統的蠻、俚、僚、爨等族聚居區,也能看到他們的蹤跡。與此同時,豫州蠻、荊、雍州蠻向北推移,爨人被征調內地,成為南朝的編戶齊民。通過這種雙向的、對流式的遷徙雜居,以及不間斷的武力征伐、聯姻結盟和左郡左縣的設置等多種渠道,南方地區漢族的夷化和夷族的漢化現象也日漸普遍。

(三)遼宋夏金元時期自五代十國以後,歷史又進入一個大分裂、大混亂之後的大統一的遼宋夏金元時期。這一時期民族融合有兩個主要的特點:一是民族融合先在各民族政權統治區域內進行,亦即主要在邊疆進行。二是在北宋——遼——西夏、南宋——金——西夏對峙、紛爭、沖突與逐步走向統一的過程中,由於民族大遷徙而再次改變民族分別格局,從而促進了一次新的民族大融合,為元的空前統一奠定了基礎。

在宋的北部,遼夏金北族王朝的建立,促進了這一地區的民族融合。

建立遼的契丹源於鮮卑。它是在東滅渤海,頻繁征伐回鶻、新羅、吐蕃、黨項、室韋、沙陀、烏古等民族和不斷向南擴張而逐漸發展起來的。隨著向南發展,遼治下的漢人日益增多,在與中原的沖突和交融之中,縮小了差距,民族融合的最後結果是形成了以漢文化為核心又帶有契丹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的遼文化。

西夏為黨項族所建,而黨項族又是以黨項羌為主體,吸收氐、羌、吐蕃以及西北地區其他民族成分而形成的重要民族,其發展曾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民族融合過程。西夏建國後,勢力迅速擴大,相繼與北宋、遼、金、南宋形成鼎立局面,盛時轄今寧夏、陝北、甘肅西部和內蒙古的一部分,為我國西北部的開發、統一與西北民族融合作出了貢獻。

源於黑水靺鞨,崛起於東北的女真,滅遼亡宋建立了金。金滅遼,承繼了遼文化,直接與漢文化相碰撞。尤其是在南下的過程中,金把大批俘獲的漢人遷往東北,又把大批的女真人遷出故地,散居契丹、漢人地區。這種民族間的遷徙、雜處,促進了民族融合與文化交流。

在宋的南部,吐蕃統治下的青藏高原諸部族,大理國統治下的烏蠻、白蠻等民族,南僚蠻諸族,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彼此間的融合以及與宋的交融。

這一時期,各大政治實體之間,在沖突與紛爭的同時,還通過遣使、朝貢、互市、聯姻等方式進行頻繁交往,進行更為廣泛的經濟文化交流。其結果不僅有大量的少數民族融於漢族,還有不少的漢族融合於少數民族。具體如契丹人在南宋時大批進入中原,至元代中葉已被元朝政府視同於漢人。陶宗儀在《南村輟耕錄》中所列漢人8種就有契丹人,元代後期「契丹」之名便逐漸消失了。女真人的內遷從金太宗至金末,一直沒有停止,特別是金宣宗因受蒙古人的壓迫遷都汴京,內遷的女真人更多,約占女真人總數的一半。他們與漢人錯雜而居,互為婚姻,改用漢姓,提倡儒學,女真人的民族特色已逐漸喪失。元代統治者將女真人、漢人、契丹人同列為第三等級,政治待遇相同,這在客觀上消除了女真人與漢人的民族畛域,促使女真人更加漢化。迨至元末,中原地區的女真人已完全融入漢族中了。

(四)清代民族融合清代是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的一個重要時期。較之前代,這時的民族融合、民族交往波瀾壯闊,高潮迭起,並且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

首先,實現了滿族與漢族和其他民族之間大融合。早在清軍入關,滿漢之間已經有了接觸。清軍入關後,隨之滿族大批遷入關內,客觀上打破了滿漢之間的地域界線,形成了交錯雜居的局面。同時,為了鞏固統治,滿清統治者還主動尋求與漢族地主階級以及其他少數民族上層的聯合。這樣,在多民族長期的雜居相處中,滿族因融入漢族和其他民族成分而日漸壯大。同時,也有部分成員分離出去,融入其他民族。這種血緣的交流,既有利於滿漢之間的融合,又密切了各兄弟民族間的關系。

其次,邊疆地區各民族的融合較前代有所加強。清初,今天我國境內的55個少數民族已基本上形成,他們主要分別在邊疆地區,呈大雜居、小聚居、普遍散居的狀態。清朝定鼎北京後,先後平定了准噶爾部的分裂活動和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亂,冊封了西藏宗教首領和派駐藏大臣,加強對邊疆地區的控制與管理。這在客觀上,既加強了邊疆與內地的聯系,又有利於邊疆各民族間的融合。如清代在對北部邊疆的經營與管理中,先是把散布在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的赫哲、達斡爾、鄂倫春、鄂溫克等族遷入東北腹地。接著,又經過多年的征戰,控制了蒙古高原及迤西地區,推行「盟旗制度」,以統治歸附的蒙古各部。同時,內地漢族人民因戰亂、災荒、飢饉等諸多原因,亦大量流入北部邊疆,與他族雜居。這種不同民族成分之間的輾轉流動與交錯雜居,在北方廣闊的地區,掀起了以漢、滿、蒙古的融合為核心,維吾爾、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等族也紛紛捲入的民族融合高潮。

第三,各族人民在共同的反清統治和抗擊列強入侵中,增強了彼此間的凝聚、交往和融合。滿族貴族在入關之初,曾推行過圈地、投充、剃發等一系列擾民政策,在南下剪除南明政權、平定「三藩」戰爭中,八旗軍也曾擾害漢民。這些政策,曾一度激起階級對立和各族反抗,客觀上使各民族人民在共同反抗清統治中加強了聯系。清後期,統治日益腐朽,列強紛紛染指中國,狼煙四起,邊患頻仍,民族危機加深。在內憂外患交相逼迫的情況下,在患難與共的斗爭中,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與聯合,加強了各民族的凝聚與融合。

4. 中國歷史上共有幾次大移民

除了lyh408 所說的,我認為明朝初期由山西洪桐遷大量人民到經戰亂農業破壞嚴重的河南等地,此次移民規模也是很大。

5. 中國海外移民歷史

應該是移民到南洋最早
具體的不太記得,但是肯定是造船和航海技術發展才可能有移民啊

海外移民來中國好像是宋朝就有吧

6. 中國歷史上的大規模移民

中國歷史上的幾次大規模移民
葛劍雄 文
中國歷史上曾出現過幾次大規模的移民。漢武帝時從元朔二年間(前127年)到元封元年(前110年)的20多年的時間里,完全由政府實施的移民不下120萬。絕大部分移民從遷移到定居的費用完全由官方負擔,沿途有大批官吏和士卒監護。移民遷移的距離最遠的有二三千公里。當時漢朝的總人口大約是3600萬,移民占總人口的三十分之一。
明朝初年實施大規模移民,一部分是通過行政手段強制實行,或通過軍事駐防的方式安置,大部分是通過官方給予優惠政策的方式引導實行的。如:將江南的富戶和無地農民遷至今安徽鳳陽一帶;通過設立衛、所的方式將軍人及家屬遷往全國各地駐防;將從塞外投降或被俘的蒙古軍民安置到北方各地等。軍民移民總數達1100萬,約占總人口的16%。
清初康熙、雍正、乾隆年間制訂優惠政策,鼓勵移民遷入四川,至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由湖南、湖北、廣東等地遷入四川的移民及其後裔達到600多萬,占當地總人口60%以上。1860年起清朝開放東北的「封禁地」,以後又採取鼓勵政策,山東、河北及北方各地的移民大批遷入東北,至清末,移民累計超過1000萬。(《文匯報》2002.6.1)稿件來源:文摘報

http://jinze.net/user2/15352/25/106576.shtml

7. 中國歷史上三大移民地是哪三處

其實三大移民地?中國移民歷史上太多了,300年3000萬移民闖關東、還有"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1371年(洪武三年)至1417年(永樂十五年),明朝政府在洪洞大槐樹下設局駐員,在約50年間,大規模遷民18次,總數達百萬之眾,遷民遍布京、冀、豫、魯、蘇、鄂等18個省市,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歷時最長、范圍最廣的官方移民。
等等
轉帖:
三大移民發生在三個時期:
1,南北朝時期
2,唐,安史之亂後期
3 宋,金對峙時期
具體:
一、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大移民——永嘉南遷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大移民,從晉懷帝永嘉年間到南朝宋元嘉年間(307—453年),南遷移民的高潮有四次,移民總數有700萬。
第一次:永嘉初,今河北(以下提到的省名均系今名)、山東、山西、河南以及江蘇、安徽二省淮北部分的流民相繼渡淮河、長江南遷。東晉元帝太興三年(320年)在建康設置了第一個僑縣——懷德縣,以安置流民。以後.又陸續設置了徐、兗、幽、冀、青、並、司諸僑州郡縣於長江南北。
第二次:東晉成帝初(326年後),江淮間大亂.淮南居民以及原來僑居在淮南的北方人紛紛渡長江南遷。
第三次:東晉成帝末(362——365年)及以後一二十年間,中原戰亂不斷,關中所遭破壞尤其嚴重,今陝西、甘肅境內的人口南遷漢水流域,一部分進入四川盆地。
第四次: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間(424—453年)和明帝泰始年間(465—471年),一度由宋武帝收復的中原地區重新失陷,淮北各州也由北魏佔領,大量人口渡淮南遷,因而在淮南新設了司、兗、徐、青等僑州及其他一些僑郡縣。氐人的戰亂還迫使關隴流民南遷漢水流域和四川北部。
這幾次移民高潮歷時100多年,移民南遷的路線主要有東西二線:
東線:以循邗溝和淮河流域東南向的支流為主,向東南方向遷移,因此處於邗溝南端的今江蘇揚州及其長江對岸的今鎮江、常州一帶成為山東及蘇北移民的集合地,河南人也大多向東南遷入安徽,而不是向正南進入湖北。
西線:水路是循漢水南下,所以沿漢水的南鄭(今陝西漢中)和襄陽成為移民重要的集散地。陸路則取金牛道(南棧道)進入四川。
按今地劃分,接受移民最多的是江蘇省,在今南京、鎮江、常州一帶最為集中,蘇北地區則以揚州、淮陰等地為主。移民的來源,山東佔了一半以上,其次是河北、河南、山西、陝西,本省和安徽的淮北部分也是移民來源之一。
第二位是安徽。其境內的移民來自北方,以河南為最大部分,其次為河北、山東、山西。本省淮北的移民也占相當大的比例,少部分來自江蘇北部。僑郡縣大多散處於江淮之間,江南僅在今蕪湖附近。
湖北境內長江上游今江陵、松滋一帶的移民主要來自山西、陝西、河南,少量來自安徽和江蘇的淮河流域。長江下游今武昌、黃梅一帶的移民大多來自河南,也有一些安徽淮北的移民。但湖北接受移民的主要地區還是漢水流域,上自今鄖西、竹溪,下至今宜城、鍾祥,而以襄陽為中心。來自陝西的移民數量最多,其次是河南、甘肅,再次為河北、山西、安徽、四川。
江西、湖南二省距中原已遠,移民到達的較少,僅在北部一小部分設置了幾個僑縣。
河南南部淮河流域也設有若干僑縣,主要安置本省北部流民,其中也有少數來自陝西、甘肅及本省南部鄰區。
陝西秦嶺以南的漢中地區安置的移民幾乎都是來自甘肅、四川和本省北部。
山東今黃河以東南地區因一度為南朝宋所有,所以也曾設置僑州郡縣,接納的移民以河北的為主,其餘為河南北部及山西移民。

二、中國歷史上的第二次大移民——安史亂後中原漢族的南遷
李白《永王東巡歌》詩雲:「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安史亂後中原漢族的南遷歷時一個半世紀,直到北宋初年,南遷路線主要有東、中、西二路。人數不可考,但完成了中國經濟文化中心的南移。
東路:自華北平原進人淮南、江南,爾後主要經皖南、浙西金衢盆地進入江西。再分二支,一支南下嶺南;一支翻越武夷山進入福建。東路以當時全國交通命脈大運河為主幹,兼用汴河、泗水等河流,構成一條寬闊的西北—東南向的水運交通帶,將華北平原與淮南、江南連接起來,並向南延伸到江西、福建等地。
中路:自關中和華北平原西部進入今南陽、襄陽一帶,爾後南下,穿過湖北南部和湖南全境,進入嶺南。此路北面分別連接首部長安和東都洛陽。從洛陽沿伏牛山東麓南行,道路較為平坦,到南陽或襄陽後,即可乘船沿漢水南下。從長安到荊襄,先走陸路,越過商山後即可順流南下襄陽。
西路:自關中越秦嶺進入漢中地區和四川盆地,需經褒斜道、子午道等棧道。這些道路崎嶇難行,但因與長安近在咫尺,一旦都城危急,統治者仍不得不率領文武百官、平民百姓踏上艱難的旅途。

三、中國歷史上的第三次大移民——靖康亂後的南遷
中國歷史上的第三次大移民,持續—個半世紀,其中規模較大、人數較集中的遷移大致有七個階段。
第一階段,靖康元年至紹興十一年(1126—1141年)。靖康以後北方人民南遷以本階段人數最多,短短十餘年,「江、浙、湖、湘、閩、廣,西北流寓之人遍滿」。紹興十一年,宋金和約達成,和約規定南宋不得接收金朝「逃亡之人」,南遷的浪潮始告消退。
第二階段,紹興三十一年至隆興二年(1161—1164年)。金主完顏亮破壞宋金和約,大舉南侵。
第三階段,開禧二年至嘉定元年(1206一1208年)。
第四階段,嘉定十年至十七年(1217一1224年)。
嘉定七年(金貞佑二年),因受蒙古軍隊威脅,金朝自中都(今北京)遷都南京(今河南開封市),並於十年大舉攻宋。南宋則發檄招喻金朝軍民。嘉定十七年,金向宋求和,派官至光州聲明更不南下。
第五階段,紹定四年至端平元年(1231一1234年)。
第六階段,端平二年至景定元年(1235—1260年)。
第七階段,德佑二年至宋亡(1276——1279年)。
此次南遷路線與安史亂後中原漢族的南遷路線相同,南遷大約500萬。
南宋內部的移民:(一)是江西路、兩浙路福建路遷入淮南東、西路。(二)是福建外遷潮州、梅州,廣東西部沿海、海南島沿海、廣西沿海,以及澎湖和溫州。(三)是江西西移湖南,其次北移湖北鄂東山區和江漢平原邊緣及安徽宿松。(四)是江西東南及福建西南汀州客家南遷廣東東部梅州。

8. 中國移民到美國的歷史

在1840年鴉片戰爭之前,有少量中國人因貿易原因前往美國,用瓷器、絲綢等運抵美國換取墨西哥白銀。
■1849年美國西部發現「金山」後,始有大量的中國人僑居舊金山淘金。其後,美國開發西部修築中央太平洋鐵路,華工又成為築路的主力,許多人在艱險繁重的勞動中犧牲了寶貴的生命。到19世紀七八十年代時,全美已有華僑10萬之眾,其中絕大多數來自廣東。
■1882年,美國國會首次通過內容包括停止華工入境、不準華僑入籍等15條條款的排華法案(該法案在1904年成為永久法案)。獲准移居美國的中國人為數極少。
■珍珠港事件後美國參加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上萬旅美華僑入伍作戰,華僑婦女也進入工廠工作。鑒於華僑的傑出表現以及戰時中美關系的重要性,羅斯福總統任上廢除了排華法案,並象徵性地允許每年全世界華人有105名移民美國的名額。
■1965年以後美國頒布新的移民政策,給予各國包括中國每年2萬個移民配額。至1979年中美建交後及1997年香港回歸前,美國華僑華人數量大增,至2002年時已達到250萬,其中70%以上為第一代。文化知識結構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觀。據統計,美國約300萬華僑華人中,擁有大專以上學歷者目前已佔三分之一強。在有些地區,華僑華人中具有高學歷者的比例甚至已經超過了其他族裔。

閱讀全文

與中國移民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