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1911年到1925年的中國歷史事件
1、武昌起義
武昌起義是指1911年10月10日(農歷辛亥年八月十九)在湖北武昌發生的一場旨在推翻清朝統治的兵變,也是辛亥革命的開端。
黃花崗起義失敗後,以文學社和共進會為主的革命黨人決定把目標轉向長江流域,准備在以武漢為中心的兩湖地區發動一次新的武裝起義。
通過革命黨人的努力,終於在1911年(清宣統三年)10月10日成功地發動了具有劃時代意義武昌起義。
起義的勝利,逐步使清朝走向滅亡,並建立起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是亞洲和中國走向民主共和的開端,在中國歷史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2、袁世凱稱帝
1915年春,袁世凱在英、日帝國主義支持下,積極准備改行帝制。8月由總統府美國顧問出面發表文章宣稱共和憲政不符合中國國情,鼓吹君主制。
之後由袁世凱的黨羽作請願團要求改變國體,10月組成袁記國民代表大會,投票表決國體。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宣布接受帝位 ,推翻共和,復辟帝制,改中華民國為「中華帝國」,並下令廢除民國紀元,改民國五年(1916)為洪憲元年,史稱洪憲帝制。
3、府院之爭
府院之爭指民國五年至民國六年(1916年至1917年), 以黎元洪為首的總統府集團與以段祺瑞為首的國務院集團之間爭權奪利的斗爭。
1916年6月袁世凱死後,原第一任副總統黎元洪依法繼任大總統,段祺瑞任國務總理,段以北洋正統派首領自居,依附日本軍閥,掌握軍政大權,與黎元洪分庭抗禮。
先是在國務院秘書長人選問題上,黎元洪和段祺瑞發生了爭執,最後由徐世昌出面了結。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要不要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對德國宣戰這個問題上,雙方斗爭更加激烈。
為了達到主戰的目的,段祺瑞將其手下的十幾個督軍叫到北京,組成「督軍團」,對黎元洪施加壓力,但未獲成功。
後來段祺瑞又叫人寫了對德宣戰書要總統蓋印,黎元洪為了平息風波,勉強在文件上蓋了章。即使這樣,段祺瑞仍不滿足,在國會開會討論時,又大肆干涉,終於觸動了眾怒。
恰在這時,段祺瑞私自向日本借款一事被揭露。1917年5月21日,黎元洪瞅准時機在這時下令撤銷了他的總理職務,段祺瑞憤然離京去津,並且根據臨時約法,總統無權撤銷總理職務,不承認黎的免職令。
因一方為總統府,一方為國務院,所以它們間的爭斗被稱為「府院之爭」。
之後黎元洪請督軍團團長張勛於6月14日入京調解。張勛入京後,擁立宣統復辟。事件為段祺瑞所鎮壓,黎元洪於事後辭去總統職,總統改由馮國璋擔任。府院之爭告一段落。
4、五四運動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列強無暇東顧,日本乘機加強對中國的侵略,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中國人民的反日情緒日漸增長。
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引發了偉大的五四運動。
1919年5月4日發生在北京的一場以青年學生為主,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階層共同參與的。
通過示威遊行、請願、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種形式進行的愛國運動,是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又稱「五四風雷」。
從1918年11月的「公理戰勝強權」慶典,到次年1月的巴黎會議,短短兩個月時間,當時的中國充分詮釋了「自古弱國無外交」的定律,所謂的「公理戰勝強權」不過是一個美麗的童話。
面對這樣屈辱的局面,從5月4日開始,北京的學生紛紛罷課,組織演講、宣傳,隨後天津、上海、廣州、南京、杭州、武漢、濟南的學生、工人也給予支持。
五四運動直接影響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和發展,中國共產黨黨史一般將其定義為「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注意這里的「封建」一詞是泛化的封建觀),並以此運動作為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分水嶺。
5、直奉戰爭
直奉戰爭指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直系軍閥和奉系軍閥在中國北方進行的兩次戰爭。第一次直系獲勝。第二次奉系獲勝,直系慘敗,從此直系勢力一蹶不振。北洋政府落入奉系軍閥手中。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奉系失敗後,於東北圖謀再起。1924年9月3日浙江軍閥發生戰爭,張作霖於4日發出響應浙江軍閥盧永祥,責備曹錕、吳佩孚的通電,向山海關、熱河一帶增兵。
奉軍編為6個軍,張自任總司令,並於15日致電曹錕發出挑戰。17日,曹錕發布討伐張作霖令,任命吳佩孚為討逆軍總司令。
此次戰事,直系有25萬兵力,奉系有17萬兵力,雙方均有海、空軍參戰。開戰後,奉軍先後攻佔朝陽、建平、赤峰、隆化等地。
10月7日,奉軍發動總攻擊,佔領九門天險,於九門口、石門寨、三道關等地激戰,雙方傷亡各10000餘人。
奉軍佔領山海關後,17日進長城,長驅直入,至灤州張宗昌部,圍殲榆關一帶的直軍。11月3日,奉軍進逼天津,吳佩孚率殘部自塘沽出海南下。戰爭以直系失敗告結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大事年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府院之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直奉戰爭
㈡ 1911年到1937年中國歷史大事。
上海:民國時期:上海工人大罷工,蔣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也在上海,廣州起義。
抗戰:1919的五四運動後期的中心在上海,1927年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以配合北伐戰爭,並取得了第三武裝起義的勝利,上海得以解放。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1932年一月二十八日,日軍在上海發動侵略事變,史稱「一二八事變」。1937年八月十三日,日軍在上海發動侵略事變,史稱「八一三事變」此事變加快了國共兩黨實現第二次合作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的步伐。從1937年八月到十一月,國民黨軍隊在上海進行了抗戰中的第一次對日軍正面大會戰,即淞滬會戰.
廣州:1917年7月,孫中山在廣州成立護法軍政府,1921年4月,國會非常會議在廣州召開,成立中華民國政府,1921.5,孫中山就任非常大總統,設總統府與廣州,1923年6月,中共三大在廣州舉行,1924年4月,國民黨一大在廣州召開,1925.5,中華全國總工會在廣州成立,5月30,發生了省港大罷工,1925.7,廣州國民政府成立,1927。4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中共組織廣州起義。
北京:1、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發了五四愛國運動。2、1937年7月7日,在北平西南的盧溝橋上,日軍發動了「七七」事變,標志著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和全國性抗日戰爭的爆發。3、1949年,在平津戰役中,北平和平解放
㈢ 1911年中國發生了什麼大事
1911年中國發生的大事:廣州起義,保路運動,武昌起義等。
1、廣州起義。
通過革命黨人的努力,終於在1911年(清宣統三年)10月10日成功地發動了具有劃時代意義武昌起義。起義的勝利,逐步使清朝走向滅亡,並建立起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是亞洲和中國走向民主共和的開端,在中國歷史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㈣ 1911年的中國社會狀況是怎麼樣的
正值多事之秋,先後繁盛了廣州起義,保路運動,武昌起義等。
1、廣州起義。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時30分,黃興率敢死隊130餘人直接到粵粵兩省督察廳,發動了中國共青團廣州起義的第十次武裝起義。行刑隊入總督之手,總督張明奇逃走後,起義軍燒了監察長,城外東元門和海軍司令李准派人聯手鎮壓起義的北洋軍。叛軍進行了一場血腥的戰斗,但因寡不敵眾而慘敗。
2、保路運動
1911年5月9日,為了向一群四家銀行借錢鎮壓革命,清政府,盛宣懷的鼓動下,郵政和通信部長宣布「鐵路國有」和國有化的政策Sichuan-Han和廣東漢鐵路已經在商業管理。四川鐵路建設的股東不僅有紳士、商人、地主,而且還有農民,他們購買了大部分股份。
3、武昌起義
在革命黨的努力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武昌起義於1911年10月10日(清宣統三年)成功發動。起義的勝利逐漸導致清王朝滅亡,建立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這是亞洲和中國向民主共和主義過渡的開端,是中國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
(4)中國1911年的歷史含義6擴展閱讀:
民國時期的中國社會形態是半封建、半資本主義的,而從與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的關繫上看,是半獨立、半殖民地的國家。
也就是說,中國處於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的半封建半資本主義時期。與清末相比,民國的主要生產關系少了封建性質,多了資本主義性質,這體現了民國與清末帝國的歷史特徵的不同。
從1912年到1949年,中國資本主義經濟有了比較明顯的發展,但從總體上看,社會生產力的性質並沒有發生重大變化,對社會形態的變化作用不大。但是,從事歷史活動的人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無產階級開始走上政治舞台,領導了尚未完成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決定了中國社會開始從半封建、半資本主義社會向新民主主義社會發展。因此,這一時期主要政治團體的權力興衰成為觀察中國社會形態發展趨勢的重要參考因素。
㈤ 1911年的里程碑是什麼有何歷史意思
1911年的里程碑是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專命。它在政屬治上、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爭,以辛亥革命為新的起點,更加深入、更加大規模地開展起來。不過,由於共和民主並沒有在辛亥革命後得到廣泛的、真正的實施,辛亥革命實際上是「既成功,又失敗了 」。
㈥ 1911年中國和世界發生了哪些大事件
1月7日,勞斯第一個發現癌病毒。
中旬,英兵2000人進犯雲南西部的片馬地區。
1月18日,美國飛行員尤金·伊利駕駛「蔻蒂斯」雙翼機在「賓夕法尼亞」號重巡洋艦上降落,宣告了海軍航空兵的誕生。
1月23日,武漢各界數萬人集會,抗議漢口英租界巡捕房槍殺人力車工人。
1月25日,中國第一部專門刑法典頒布。
1月30日,湖北革命黨人在武昌成立文學社。
1月31日,哈爾濱一帶疫死者已達二千六百餘人,雙城、長春、新城、賓州、阿城、 呼蘭、綏化等地亦死去一千幾百人以上。
2月6日,美國第40任總統羅納德·威爾遜·里根(Ronald Wilson Reagan)出生。
2月11日,黃玉階等在台灣發起第一次斷發大會。
2月16日,俄要求擴大在華權益。
2月22日,無錫縣立初等工業學堂(無錫市第一中學前身)創辦。
佛山市順德市第一中學創建,原名「順德中學堂」
3月4日,慈禧太後的總管大太監李蓮英病逝。
3月8日,第一個婦女節
3月12日,上海商界成立武裝商團。
4月8日,溫生才擊斃廣州將軍孚琦後被捕。
4月27日,廣州起義,72名烈士葬身於黃花崗。
4月26日,清華學堂成立。
4月29日,全國教育聯合會在上海召開。
5月8日,清廷成立責任內閣,被譏為「皇族內閣」。
5月9日,清廷宣布鐵路干線收歸國有,激起全國怒潮。
5月14日,長沙萬人集會掀起保路運動。
6月1日,江亢虎首次明確打出「社會主義」的旗號。清政府路款雙奪,四川省成立保路同志會。
6月6日,廣東鐵路股東反對鐵路國有,力爭商辦。
6月17日,為抵制清政府出賣已集股興工的粵漢、川漢鐵路權利,川漢鐵路股東代表在成都開會,成立四川保路同志會。
6月18日,孫中山抵舊金山,命同盟會員均加入致公堂。
下旬,中國在上海建立最早電影檢查制度。
7月5日,清廷嚴飭各省議員,不得干預朝政。
7月6日,四川士紳電盛宣懷,反對借款喪權。
7月31日,宋教仁在上海成立同盟會中部總會。
8月1日,四川保路同志劉聲元等入京廷哭無門。
8月2日,趙爾豐任成都總督。
8月5日,上海晉昌等四絲廠女工2000餘人罷工。
8月17日,湖廣總督下令查封《大江報》,逮捕主筆。
8月29日,江蘇圩堤潰決成災,浙江杭、嘉、湖、紹四府亦一片汪洋。
8月30日,直隸東安永定河漫口。濟南等處發水災。
9月7日,趙爾豐大開殺戒,激起民憤,各路同志軍猛撲成都,四處開花。
9月25日,榮縣獨立,為全川及全國的獨立先導。
10月10日,武昌打響第一槍,辛亥革命爆發,10日成為中華民國的國慶節。
10月11日,革命黨人宣布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武昌全城光復。黎元洪出任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發《致全國父老書》。
10月22日,長沙獨立,成立湖南軍政府。陝西新軍攻佔西安。
10月23日,江西九江、南昌光復。毛澤東投入湖南新軍二十五混成協五十標第一營左隊當列兵。
10月25日,李沛基炸死新任廣州將軍鳳山。
10月27日,清廷授袁世凱為欽差大臣。
10月28日,黃興偕宋教仁抵武昌,指揮漢口保衛戰。
10月29日,山西獨立,閻錫山任軍政府都督。
10月30日,蔡鍔等於昆明起義成功。
10月31日,湖南共進會領導人焦達峰、陳作新被立憲派謀殺。
11月1日,清廷宣布解散皇族內閣,任命袁世凱為總理內閣大臣。
11月3日,上海光復,陳其美任滬軍總督。
11月4日,貴州獨立,浙江獨立。
11月5日,江蘇獨立。清廷詔命迅訂議院法、選舉法。清廷准革命黨人按照法律,改組政黨。
11月7日,廣西獨立。
11月8日,安徽獨立。
11月9日,廣東獨立。
12月1日,在沙俄政府策動下,外蒙古宣布獨立。
12月3日,各省醞釀北伐,廣東發兵抵滬。
12月5日,漢口各省代表討論和議大綱:推倒滿清政府,主張共和政體。
12月7日,清廷以袁世凱為全權大臣,委託代表馳赴南方,討論大局。
12月13日,雲南都督蔡鍔主張迅速組織中央政府,定國名為「中華民國。
12月14日,阿蒙森的探險隊順利抵達南極極點,並平安返回捕鯨船。
12月20日,清廷與沙俄簽定不平等條約——《滿洲里界約》。
12月22日,趙爾豐被斬首,全川局勢大定。
12月26日,袁世凱命汪精衛赴上海斡旋南北議和。
12月29日,孫中山歸國,17省代表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
諾貝爾獎:
物理:威廉·維恩
化學:瑪麗·居里
生理和醫學:阿爾瓦·古爾斯全德
文學:莫里斯·梅特林克
和平:托比絲·阿賽爾和阿爾弗雷德·赫爾曼
㈦ 1911年中國歷史上發生什麼事啊
最主要的就是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統治
㈧ 1911年的歷史事件
1911年可能最大的歷史事件就是辛和革命,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
㈨ 全球通史「1911年革命」指的是那一歷史事件
指的是1911年辛亥革命,1911年是辛亥年,它是以5月四川保路運動為導火索,10月10日熊秉坤內、金兆龍發動容的武昌起義、11月3日陳其美發動上海起義、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遇刺、7月發動二次革命結束。他結束了自秦帝國以來兩千年的皇帝制度,是民主共和深入民心,改變風俗習慣。
㈩ 中國1911年——2002年歷史事件
1911年 黃花崗起義、保路運動、武昌起義
1912年 中華民國建立
1913年 二次革命
1915年 新文化運動、護國運動開始
1916年 袁世凱恢復帝制失敗
1919年 五四運動爆發
1921年 中國共產黨成立
1923年 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
1925年 五卅慘案、五卅反帝運動爆發
1926年 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
1927年 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南昌起義
1928年 井岡山會師
1931年 九·一八事變
1934年 紅軍長征開始
1936年 西安事變
1937年 盧溝橋事變,日軍南京大屠殺
1940年 百團大戰
1941年 皖南事變
1947年 發動「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的愛國運動
五、 現代史
194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50年 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 徹底廢除封建剝削制度
1953年 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
1954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誕生
1966年 文化大革命開始
1976年 四五運動,文化大革命結束
1978年 改革開放
1992年 鄧小平講話,加快改革開放
1997年 香港回歸
1999年 澳門回歸
2001年 成功加入世貿組織
2002年 申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