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的長城歷史

中國的長城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23 18:13:59

① 中國的長城大概有多少年的歷史

長城始建於公元前五世紀春秋戰國時代,公元前三世紀秦始皇統一中內國,派遣蒙恬率領容三十萬大軍北逐匈奴後,把原來分段修築的長城連接起來,並且繼續修建。其後歷代不斷維修擴建,到公元十七世紀中葉明代未年,前後修築了二千多年。
從開始修到現在應該有2500多年了···

② 中國長城歷史背景

長城是我國社會物質文明發展中重要產物,具有重要的文學、教育、科學以及社專會等價值,是漢文明「對立」屬思維方式的物化載體。 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首都鎬京(今陝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於此。 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築的長度都比較短。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明朝是最後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築。 兩千多年來中國各時期長城的修築基本上都有記載,但各朝各代在修築長城和記載長城時,所使用的名稱多有不同,這些不同的名稱,有的在同一歷史時期互相通用,有的僅在某個歷史時期或某個地域用過。 來源:藝術大觀

③ 中國的長城最早出現於什麼時間

最早的長城出現在西周的晉國,可能是在唐叔虞時期開始,嚴格的講,在三家分晉以回前;答
因為現在發掘出來的晉長城,只有幾十米的夯土牆,
時間的流逝,氣候環境的分化,已經不能夠判斷,其精確的年代,只能夠通過文獻,地理位置,夯土的形制,判斷大概的時間段;
為什麼這么講,因為唐叔虞,亦稱叔虞、太叔,姬姓,名虞,因封在唐國,史稱唐叔虞。唐叔虞為周武王姬發之子,周成王姬誦同母弟弟 ,哥哥周成王封他在唐這個地方(唐國)~~~《桐葉封弟》的典故,而唐國的位置,在周朝首都的西北方,其周邊是秦人,楚國,還有眾多分封的小國,北面主要居住著戎狄部落和游牧部落,經常發生騷擾事件;從歷史角度看,周成王把弟弟叔虞封在唐地,是為了讓親弟弟幫助自己把守好,西北方的門戶;唐叔虞死後,他的兒子把唐國,改為晉國;在此期間唐叔虞和他的兒子姬燮(晉侯燮)及後世的晉侯,都可能在北方修築長城,以抵禦游牧部落的攻擊,這就是最早的長城~
所以,只能夠說,是西周早期到晚期(前1046-前771年),這個時間段~

④ 中國南方長城的歷史

專家證實,鳳凰發現的苗疆長城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1573年-1620年),全長190公里,北起湘西古丈縣的喜鵲營,南到貴州銅仁境內的黃會營,其中大部分在鳳凰縣境內貫穿而過,大致經過新鳳凰營、阿拉營、古雙營、得勝營、鎮溪營、振武營。城牆沿途建有800多座用於屯兵、防禦用的哨台、炮台、碉卡、關門,當時沿線一般駐有4000-5000人的軍隊,最多時曾增到7000人左右。
明朝,湘黔邊境的苗人被劃為生苗和熟苗,生苗是不服從朝庭政府管轄的少數民族,他們因不堪忍受政府的苛捐雜稅與民族欺壓,經常揭竿而起。為了安定邊境地區,鎮壓反抗,明朝廷撥出4萬兩白銀, 在生苗與熟苗之間修築起了長城。清朝統治者後來也對苗疆長城作了部分增補修建。也許由於南方少數民族的軍事實力不如北方少數民族強大,苗疆長城也就沒有修築得像北方長城那樣雄偉壯大,所用石塊只有北方長城的1/10到1/6大小。
明清以來,苗疆長城上的石塊不斷地被當地人拆去建房、壘坎。今天我們只能看到時斷時續的城牆和一些保存完好的城堡。苗疆長城到底還保存了多少,還沒有人沿線調查統計過。
中國的南方長城(苗疆邊牆)位於湘黔邊區,始建於明朝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全長190公里,沿途建有多座用於屯兵、防禦用的哨台、炮台、碉卡、關門,當 時沿線一般駐有4000-5000人的軍隊,最多時曾增到7000人左右。整個修建耗銀四萬多兩。 縱觀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在對於少數民族統治管理上,總是實行岐視和高壓政策,使得眾多的少數民族地區缺乏生存生活自由,過著缺衣少吃的苦難生活。在明朝,湘黔邊境的苗人被劃為生苗和熟苗,生苗是不服從朝庭ZF管轄的少數民族,據康熙《麻陽縣志·鎮竿總說》記載:「已歸王化者,謂之熟苗,與內地漢人大同小異;生苗則僻處山洞,據險為寨,語言不通,風俗迥異。」 明代統治者對於少數民族是十分岐視的,在經濟上採取封鎖,在文化上採取隔離疏遠,在軍事上採取鎮壓撻伐,使得少數民族地區更加陷入貧窮落後和愚昧的境地,這就更加深了朝庭與少數民族地區之間的矛盾。據《鳳凰廳志》和《瀘溪縣志》載:苗區人口「大經草剃,存不滿百」,「幾經絕種」。這些記載,毫無誇張之意,真實地反映了在生苗區的戰爭中,苗族人口大批遭受殺害,苗民的財產,在戰爭中損失十分慘重的現象,構畫出生苗區一幅殘破凋零,蠻荒四野的景象。
因不堪忍受ZF的苛捐雜稅與民族欺壓,苗人經常揭竿而起。據史料記載:在明朝統治的 276年時間里,湘西一帶少數民族反抗朝庭的起義和暴動發生了30多起,小型起義不算。也就是說,平均每十年或不到十年就要發生一次較大的苗民起義。明嘉靖十六年(公元1536年),在貴州銅仁地區與鳳凰接界的一大片生苗居住的土地上,發生了一次規模巨大的苗民起義,弄得明朝統治者措手不及,多次派大兵進剿,但都無功而返。這次起義前後持續了15年時間,才勉強把暴亂平息鎮壓下去。但為了平息這次暴亂,明統治者不僅調動使用了數千上萬兵力,同時也花費了白銀數萬余兩,真是弄得國庫空虛,民不聊生。
為安定邊境地區,鎮壓反抗,明朝廷撥出4萬兩白銀, 在生苗與熟苗之間修築起了這座長城。清朝統治者後來也對其作了部分增補修建。據說,在鳳凰發現的南方長城遺址也只有短短的三十幾米。
為阻止邊牆外的生苗進入到熟苗區內進行騷擾和破壞,還在沿邊牆三百八十華里的軍事分界線上,建立了各種城堡、屯堡、汛堡、營盤、碉堡、哨卡、關門、關廂等軍事設施 838個,形成了一道牢不可破的嚴密的軍事防禦體系。在這些大大小小的軍事設施里,派遣了萬余兵力進行駐守。同時,還感覺兵力缺乏,並動員組織邊牆沿線熟苗區的苗民和漢民,進行軍事訓練,參加邊牆線上的巡邏防守。這些參與邊牆巡邏和防守的人,平時從事勞動生產是農民,戰時參加防守作戰是兵士。由於有了這樣嚴密的軍事設施,又加上這樣嚴密的軍事組織和布防,真正形成了一道牢不可破的銅牆鐵壁。
在漫長的邊牆線上,邊牆就像一根黑色罪惡的弧線,深深地刻印在生苗區苗民的心上。他們痛恨明朝的統治者,仇視邊牆的存在,千方百計要把它搗毀推倒。因此,在這道嚴密封鎖的軍事線上,不斷地爆發生苗區苗民把邊牆推倒搗毀的事件。有些抗爭最激烈的地方,甚至出現了白天修起的邊牆,到了夜晚又被徹底推倒搗毀的現象,使得邊牆不能過夜。但為了對付生苗區苗民不再搗毀邊牆,統治者往往派重兵把守,在重兵的層層包圍下又修起了被搗毀的邊牆,可見抗爭之激烈。即使這樣,邊牆還是逃脫不了被搗毀的厄運。在明朝崇禎年間,就因「寇亂苗叛,土牆踏為平地。」到了清朝康熙年間,「雖有邊牆而傾頹已久,今不過僅存陳跡」。
有人奏請修復「邊牆」,終因財力、人力不濟,人心所逆,未能全面實施。沈從文先生在1931年所著的《從文自傳》一文中這樣寫道:「試將那用粗糙而堅實巨大石頭砌成的賀城(即鳳凰縣城)作為中心,向四方展開,圍繞了邊疆僻地的孤城,約有七千多座碉堡,二百左右的營汛。」「這些東西在一百八十年前,是按照一種精密的計劃,各保持相當距離,在周圍數百里內,平均分配下來,解決退守一隅常作『蠢動』的邊『叛變』的。」
苗疆邊牆不僅是軍事封鎖線,同時也是阻隔生苗區與熟苗區的一道屏障。使生苗區和熟苗區形成了兩個不同的生活世界。在熟苗區以內,先進的經濟文化科學技術不斷地介入傳播,使生產及農耕技術得到了提高,生產物質大大地增加,人民的生活不斷地得到了改善。同時也使社會的穩定和進步,推動了歷史文明的進程和發展;而在生苗區以內,卻恰恰相反,缺乏先進的經濟文化技術,原始落後的農耕生產,導致了社會的落後。人民過著缺吃少穿的貧苦生活,災難、貧困、病痛、戰亂就是生苗區社會風景的寫照。生苗區的苗民世世代代背負著愚昧落後的沉重枷鎖,與先進的文明社會背道而馳,越走越遠。造成如此反差強烈的局面,正是邊牆存在產生的惡果。
南長城作為鎮壓苗民起義、破壞民族團結的一種軍事設施,無疑都是帶血腥味,但是客觀上它又起到保障了苗地居民的安全,保持了苗民僅有的彈丸之地的安寧,保存了苗族古老文化,促進了「長城」外居民區域的繁榮,展現了苗族精湛的建築工藝,形成「長城『內』地方性區域自治」的作用。南方長城作為一道防線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今天它已成為一個頗富有邊疆特色的旅遊點而為人們所遊玩。

⑤ 有關於長城的歷史

可以追溯到秦代以前,但是大規模修長城是秦代統一中國後的事情,以後的每個朝代都會修長城。現存保護較好的長城是明清兩代修的長城。
萬里長城起點在山海關,終點 在嘉峪關。

⑥ 中國的萬里長城的歷史背景是什麼基本現狀是什麼,有什麼傳說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由於北方匈奴的入侵,始皇帝在原本六國長城的基礎上把它們專連成一片,用於阻擋匈屬奴騎兵。後來由於戰火的破壞加之熱武器的發明使得長城失去了它的優勢。
關於長城的傳說最著名的就是孟姜女哭長城。據說當時修建長城死了很多民夫,孟姜女的丈夫就在其中,孟姜女痛哭不止最終哭倒了長城找到了丈夫屍首。

⑦ 中國長城有多少年的歷史

為了防衛蒙古騎兵的南下騷擾,早在明太祖時候(洪武二年,1369),就修築了從山海關到居庸關的長城。明成祖時候,修築了宣化一帶的長城。遼東長城分別修築於永樂、正統、成化年間。永樂時築北鎮至開原遼河流域長城;正統七年(1442),築山海關至北鎮遼西長城;成化十五年(1479),築開原至鴨綠江遼東邊牆,這段邊牆長880多公里。15世紀後半期,韃靼佔有河套以後,明政府又大規模地修築長城。成化十年(1474),延綏巡撫餘子俊率領將士4萬人,「依山形,隨地勢,或鏟削,或壘築,或挑塹」,修築了東起清水營(陝西府谷)西至花馬池(寧夏鹽池)長885公里的長城。15世紀70年代,明朝軍民又修築了花馬池以西到黃河的長城和山西北部的一段長城。16世紀初,修築了甘肅境內黃河沿岸的一段長城(南至靖遠),修築了嘉峪關及其附近的長城。16世紀中期,修築了山西、河北境內的內外兩條長城和沿太行山南下的內三關長城,又修築了一次山海關到居庸關的長城,修築了蘭州一帶的長城。此外,小規模的修築,隨時隨地都在進行,一直沒有停止過。
明長城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全長六千多公里。是明朝北方勞動人民前後花了將近二百年的時間陸續修築起來的。明朝時候,諱稱「長城」,叫做「邊牆」。山海關以西的明長城,大都用磚石砌築,工程堅固,保存比較完好;山海關、嘉峪關東西對峙,氣魄雄偉。山海關以東的遼東長城,分別用土築、石壘、木柱、木板或利用自然地形築成,工程比較簡單,毀壞嚴重,現在僅存一些遺跡。

⑧ 請告訴中國的長城歷史,詳細點的

人類歷史的奇跡 長城連續修築時間之長,工程量之大,施工之艱巨,歷史文化內涵之豐富,的確是世界其他古代工程所難以相比的。中國近代偉大的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評論長城時說:「中國最有名之工程者,萬里長城也。……工程之大,古無其匹,為世界獨一之奇觀。」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在參觀了長城後說:「只有一個偉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這樣一座偉大的長城。」所以說,長城作為人類歷史的奇跡,198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當之無愧。 如此浩大的工程不僅在中國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因而在幾百年前就與羅馬斗獸場、比薩斜塔等列為中古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文化寶藏,歷史 萬里長城從春秋戰國開始,伴隨著中國長達2000多年的封 建社會行進。眾所周知,一部悠久的古代中國文明史,封建社會是最豐富最輝焊的篇章,舉凡封建社會重大的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歷史事件,在長城身上都打下了烙印。金戈 鐵馬、逐鹿強場、改朝換代、民族戰爭和等在長城身上都有所反映。長城作為一座歷史的實物豐碑,將水文在中華大地。在萬里長城身上所蘊藏的中華民族2000多年光輝燦爛的文化藝術的內涵十分豐富,除了城牆、關城、鎮城、烽火台等本身的建築布局、造型、雕飾、繪畫等建築藝術之外, 還有詩詞歌賦、民間文學、戲曲說唱等。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帝王將相、戍邊士卒、騷人墨客、詩詞名家為長城留下了不朽的篇章。邊塞詩詞已成了古典文學中的重要流派。如李白 的「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王維的「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岑參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等名句,千載傳誦不絕。孟姜女送寒衣的歌詞至今還廣泛傳唱著。 愛國主義教育的場所、旅遊觀光的勝地長城以它巍巍雄姿、堅強的體魄,象徵著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的精神,克服困難的毅力。這種精神激勵我們永遠前進。旅遊觀光不僅是遊山玩水,而且還兼有強健身體、增加知識、聯系友誼以及進行經貿等活動的綜合功能。 新中國成立之後,黨和國家十分重視旅遊事業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發展旅遊事 業更是作為政府重點工作之一,優美的自然風光,豐富的文物古跡和多民族豐富多彩的 文化藝術,是有中國特色旅遊的強大支柱。萬里長城以其婉蜒曲折、奔騰起伏的身影點綴著中華大地的錦綉河山,使之更加雄奇壯麗。它既是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文化遺產,又是獨具特色的自然景觀。在旅遊開放中,萬里長城具有獨特的優勢。今天國內外遊人以「不到長城非好漢」這一詩句來表達一定要親自登上長城一覽中華悠久文明、壯麗河山的心 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英國前首相希思在參觀長城時說:「中國的過去與將來都同樣具 有魅力。……抵達長城時,我覺得比以往從照片上、刺綉上和繪畫上見到的長城,更為壯觀了」。這正表明了旅遊者要親自登上長城參觀游覽的心意。 古塞雄關存舊跡,九州形勝壯山河,巍巍萬里長城將與神州大地長存,將與世界文明永在。

閱讀全文

與中國的長城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