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歷史論述題中國近代社會轉型

歷史論述題中國近代社會轉型

發布時間:2021-02-23 16:15:21

⑴ 歷史論述題 求解必採納 中國近現代史哦!

1945年,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標志著中國人民完成了反對侵略的斗爭

⑵ 關於中國近代史的一道論述題

維新變法運動:戊戌變法在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加劇,資本主義初步發展的歷史條件下,主要由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維新派發動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他們企圖採取不留些的和平手段自上而下進行改革,通過君主立憲的道路,把中國變成資本主義國家。運動遭到慈禧太後為首的封建頑固勢力的鎮壓。戊戌變法的失敗,說明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是走不通的。
2,辛亥革命:這是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進行的一場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他們有全國性的同一政黨,有綱領,有民主共和的口號,他們武裝反清,先後發動多次武裝起義,如萍瀏醴起義,黃花崗起義等。武昌起義的成功,中華民國的建立,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最終結束。但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竊取,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沒有完成,中國社會性質沒有改變。
3,以孫中華為首的資產階級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如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等等,都失敗了
4,新文化運動:以陳獨秀,魯迅,李大釗等為領導,以科學,民主為兩大旗幟,反對舊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市一次資產階級性質的思想文化運動,掀起了影響很大很深的思想解放潮流。後期宣傳馬克思主義,為共產黨作了思想上和幹部上的准備。
5,五四運動使社會主義思潮逐漸代替資產階級思潮而成為運動的主流,並在思想上和幹部上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作了准備。五四運動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中國革命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6愛國知識分子詹天佑:京張鐵路。中國自主建設的第一條鐵路。聶耳:創作出大量的進步歌曲。其中《義勇軍進行曲》建國後被定為國歌。
大致就這么多,語言自己組織下

⑶ 急求中國近代史論述題答案

  1. ①(牢記國恥)

    ②(帝國主義即壟斷資本主義,是資本主義的壟斷階段,也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最高階級和最後階段.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社會化程度的提高,資本關系的社會化隨之發展,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發生新的變化,壟斷組織的統治成為經濟生活的基礎,資本主義就從自由競爭階段進入壟斷階段.列寧指出,帝國主義是一個體系,即「極少數『先進』國對世界上大多數居民施行殖民壓迫和金融扼制的體系.」同時,對帝國主義的歷史地位作了科學分析,指出了它被社會主義制度代替的必然性.帝國主義的實質和最深厚的基礎是壟斷.)

2.主要從抗戰勝利的意義來說1)抗戰勝利,是中國人民近百年來第一次取得反對帝國主義的完全勝利,是中華民族由危亡走向振興的歷史轉折點。

(2)抗戰勝利,大大增強了全國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供了一個弱國戰勝帝國主義強國侵略的經驗和範例,也促進了民族覺醒和喚起了民族團結的巨大力量。中國共產黨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採用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在打敗日本侵略者的同時,使黨和人民得到巨大發展。這一切都為民主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堅持抗戰,牽制和削弱了日本大部分軍隊,使其不能北攻蘇聯,又大大減輕了日軍在太平洋地區對英美的壓力,在戰略上有力地配合和援助了世界各國人民的世界反法西斯。

⑷ 歷史論述題

帝國主義列強未能把中國變為殖民地的原因:
一、近代中國革命的發生和新舊民主革命的轉變
(一)近代中國社會的性質、特點和基本矛盾
1、近代中國社會的性質
近代中國社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前的中國是一個獨立的封建大國,鴉片戰爭後,由於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中國社會性質開始發生重大變化,逐漸演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一方面,外國資本主義的侵入,使本來領土完整、主權獨立的中國,淪為表面上獨立、實際上受帝國主義列強共同支配的半殖民地國家;另一方面,外國資本主義的侵入對中國原有的延續了幾千年的封建經濟結構起了很大的解體作用,資本主義在中國有了初步的發展,中國由一個完全的封建社會變為有了一定程度資本主義成分的半封建社會。
2、近代中國社會的特點
近代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態、是一個特殊的過渡性的社會形態。其主要特點是:
第一、帝國主義侵略勢力侵犯了中國的主權,控制了中國的財政經濟命脈,操縱著中國的政治和軍事力量、使中國在實質上喪失了從前完整的主權國和獨立國的地位,但在表面上,它仍然保持著獨立國的形式。
第二、封建時代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基礎被破壞了,但封建剝削制度的根基--地主階級對於農民的剝削,不但依舊保持著,而且同買辦資本和高利貸資本的剝削結合在一起,在中國社會經濟生活中,占著顯著的優勢。
第三、民族資本主義有了某些發展,並在中國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頗大的作用;但是,它沒有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的主要形式,它的力量是很軟弱的,它的大部分同外國帝國主義和國內封建主義都有或多或少的聯系。
第四、由於中國是在許多帝國主義國家的統治或半統治之下 ,由於中國實際上處於長期的不統一狀態,又由於中國的地域廣大,中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發展,表現出極端的不平衡。
第五、由於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中國的廣大人民,尤其是農民,日益貧困化以至大批地破產,他們過著飢寒交迫和毫無政治權利的生活。
3、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是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而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種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這些矛盾的存在和激化,就不能不造成日益發展的革命運動,這就是中國革命的深刻的社會根源。
(二)近代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的發生近代中國革命發生的原因,近代中國為什麼會發生革命,且發生如此廣泛而深刻的革命呢?從根本上說,並不是基於人們的主觀願望,而是近代中國社會基本矛盾的必然產物,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主要矛盾斗爭及其尖銳化的結果。
4、近代中國革命的對象、任務和性質中國近代社會的性質和主要矛盾、不僅成為中國革命發生和發展的根本原因,同時也決定了近代中國革命的對象、任務和性質。那就是對外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對內推翻封建主義的統治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民主,這兩大任務決定了近代中國革命既是反帝的民族革命,又是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是民族民主革命的統一。
5、近代中國革命發生發展的歷史進程帝國主義和中國封建主義相結合,把中國變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過程,也就是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過程,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的八十餘年中國人民與外國侵略者及其走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太平天國農民運動、戊戍維新運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但是,多次奮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樣全國規模的運動,都失敗了。歷史表明,農民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由於歷史的局限性和階級的局限性決定了它們擔負不了領導中國民主革命取得勝利的任務,改變不了中國的命運。中國革命需要新的階級政黨來領導,需要新的思想指導,需要尋找新的出路,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變也就成為必然。
(三)中國革命由舊民主主義向新民主主義的轉變
1、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變是歷史的必然中國革命由舊民主主義轉變為新民主主義,是中國近代社會基本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中國革命運動發展的必然結果,辛亥革命及後來多次斗爭的失敗,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和北洋軍閥對內獨裁專制,賣國對外投降造成的嚴重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預示著新的革命的發生和新的革命高潮的到來,是不可避免的。中國新的生產力的發展,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新文化運動的思想啟蒙和十月革命勝利的影響而喚起的中國人民及其先進分子的新覺醒、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隊伍的形成,又使得中國革命實現從舊民主主義到新民主主義的轉變成為可能。
2、中國革命由舊民主主義向新民主主義轉變的實現
中國革命從舊民主主義向新民主主義轉變的實現是通過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創立而完成的。
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使中國民主革命的進程發生了在本質上有別於過去八十餘年的一切革命運動的歷史性飛躍:中國工人階級在五四運動中發揮了主力軍的作用,開始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一批受十月革命影響的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先進分子,始終站在斗爭的前列,成為運動的指導力量,五四運動因而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開端。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近代中國社會經濟、政治發展的必然結果,自從有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中國革命進入了無產階級及其政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二、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
1、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的內容
1948年4月1日,毛澤東在晉綏幹部會議上的講話中,對新民主義革命總路線作了完整的概括: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這就是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這就是中國共產黨在當前歷史階段的總路線和總的政策,這條總路線,正確地解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對象、任務、動力和領導權等一系列基本問題。
2、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
中國社會的性質和主要矛盾,決定了中國革命的主要對象或主要的敵人,就是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帝國主義對中國人民的民族壓迫是最大的壓迫,是阻止中國社會向前發展的最主要的障礙,因而它是中國人民的第一個和最凶惡的敵人。地主階級是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主要的社會基礎,是用封建剝削制度剝制和壓迫農民的階級,是在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阻礙中國社會前進而沒有絲毫進步作用的階級,作為一個階級來說,它是革命的主要對象。官僚資產階級,直接為帝國主義豢養,並與封建統治階級相結合,壟斷了全國的經濟命脈、成為買辦的、壟斷的資本主義,並構成蔣介石反動政權的經濟基礎,嚴重阻礙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因而,官僚資產階級也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對象之一。
3、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權 新民主主義總路線的核心是"無產階級領導",就是說新民主主義是無產階級領導的,這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區別於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根本標志。
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為什麼必須由無產階級領導呢?
第一、中國革命必須由無產階級來領導,這是近代中國革命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
中國資產階級應當擔負起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的領導重任,中國資產階級也確曾為此努力過、奮斗過。但由於中國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不可能使中國實現真正的民族獨立和民主政治,歷史證明,中國資產階級沒有能力擔負中國革命的領導責任。中國革命客觀上要有新的領導階級,走新的道路,中國無產階級正是順應時代的要求,成為中國革命的領導階級。
第二、中國革命必須由無產階級來領導,這也是由中國無產階級的自身優點決定的。
中國工人階級具有強烈的反抗意識和徹底的革命性,高度集中,容易團結形成強大的戰鬥力,與農民有天然的聯系,便於與農民結成親密的聯盟三大特點,這些優點,必然使它成為近代中國一個特別能戰斗的最革命的階級,擔當起領導中國革命的重任。
第三、中國革命必須由無產階級來領導,是堅持無產階級對於民主革命的領導權這條馬克思主義原則的要求。無產階級對中國革命的領導權是通過自己的政黨來實現的,無產階級領導的實質就是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是無產階級先進分子組成的是無產階級先鋒隊,它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能了解中國社會與中國革命發展的規律,能制定正確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能夠始終站在革命運動的最前頭,把革命一步、一步引向勝利。
4、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動力
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中的"人民大眾",指的是革命動力,新民主主義革命基本的革命動力是無產階級,農民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而在一定的時期中,一定的程度上,還有民族資產階級的參加。中國無產階級是中國社會最先進、最革命的階級,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階級。農民階級是無產階級最可靠的同盟軍,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小資產階級,包括廣大的知識分子,小商人,工業者和自由職業者,他們都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大資產階級的壓迫,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是革命的動力之一,是無產階級可靠的同盟者。民族資產階級受帝國主義的壓迫,又受封建主義的束束縛、所以他們同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有矛盾,從這方面來說,他們是革命力量之一,但另一方面,由於他們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並未完全斷絕經濟上的聯系,他們又沒有徹底的反帝反對建的勇氣。中國無產階級要取得革命的勝利,就必順在各種不同的情形下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革命階級和階層。
5、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和前途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和中國革命的任務決定了中國革命的性質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而不是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
但是,它又不是舊式的、一般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革命領導權不再由資產階級來領導,而是由無產階級及其政黨來領導;革命的指導思想不是兩方資產階級民主思想,而是馬克思主義;革命的前途不是建立資產階級專政,而是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
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義革命也不相同:革命對象不是一般的資產階級,而是民族壓迫和封建壓迫;革命措施不是一般地廢除私有財產而是保護私有財產,革命的結果是既有社會主義因素的發展,另一方面又有資本主義因素的發展。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前途是社會主義,這是因為:
第一,無產階級領導著這場新式的特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第二,新民主主義革命處在社會主義向上高漲,資本主義向下低落的國際環境中,已不允許中國革命勝利後再走歐美資產階級走過的老路,不允許在中國建立資本主義社會。
第三,社會主義因素(無產階級和共產黨在全國政治勢力的比重增長;農民知識分子和城市小資產階級承認無產階級和共產黨的領導權,國營經濟和合作經濟的建立)比資本主義因素有更迅速的發展。
整個中國革命分為兩個步驟:第一步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形態,使中國成為一個獨立的新民主主義國家,第二步使中國革命向前發展,建立一個社會主義社會。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就如文章中上篇和下篇的關系,只有上篇做好,下篇才能做好,民主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准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趨勢。
三、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綱領
1、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政治綱領是建立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實行民主集中制的新民主主義國家。新民主主義共和國與舊的歐美式的資產階級專政的資本主義共和國不同,那種舊民主主義共和國不適合中國國情,帝國主義也不允許中國成為獨立的資本主義國家。新民主主義共和國與蘇聯式的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共和國也不同。新民主主義共和國是一定歷史時期的過渡形式,將來必須要過渡到社會主義共和國,但目前這是不可移易的必要形式。 2、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經濟綱領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經濟綱領是:沒收封建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沒收蔣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陳立夫為首的壟斷資本歸新民主主義國家所有,保護民族工商業。 3、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文化綱領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文化綱領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

⑸ 論述題轉型時期中國社會的社會化問題主要有哪些

我國計劃經濟時代,高度集權的行政體制,加上領導層急於求成、過分依賴政治動員的治國思專想,使政治社會化長期屬處在行政推動之中;社會由傳統向現代轉型,客觀上給人們的價值觀帶來震盪,導致思想政治工作的困惑;改革以來,伴隨政治文化內容更新,政治社會化逐步顯示出教育與交流統一、引導輔以規范和教育融於文化等適應時代發展的特點;社會轉型期政治社會化,應該在傳統與現代結合、政治社會化制度建設、擴大公民參與以及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等方面形成總體建構.伴隨政治文化內容更新,政治社會化逐步顯示出教育與交流統一、引導輔以規范和教育融於文化等適應時代發展的特點;社會轉型期政治社會化,應該在傳統與現代結合、政治社會化制度建設、擴大公民參與以及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等方面形成總體建構.

⑹ 大學中國近代史論述題

開明地主階級:洋務運動、戊戌變法運動(開明地主階級有參加)
農民階級:太平天國運動回、義答和團運動
資產階級維新派:戊戌變法運動
資產階級革命派:辛亥革命、建立中華民國、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北伐戰爭
激進的資產階級:新文化運動(運動後期也宣傳了馬克思主義)
無產階級: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成立、北伐戰爭、八一南昌起義、井岡山革命道路的探索、土地革命、民族抗日、解放戰爭、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
http://..com/question/61133328.html?fr=ala0之前有人回答過了!

⑺ 高二歷史指出促進中國近代社會轉型的指導思想有哪些

1、就陳旭麓所言,洋務運動主觀意願上是維護封建制度的,但客觀事實上去促進了資內本主義容的發展,這里包括幾個部分------經濟近代化(近代民族工業的產生)、軍事近代化(近代新式陸軍和海軍、北洋南洋福建水師)教育近代化(近代學校產生、翻譯、技術學校等)。現在回到題中「包含著溢出舊軌的趨勢」,他也是在說明洋務運動的實施者們,即洋務派的階級性質為封建地主階級,他們的目的是維護其統治,即便利用近代工具技術。
2、第二方面,維新派屬於資產階級,雖然也有包含維護封建統治的因素,但從其階級性質,我們需認識到,這是一條改良的道路政治上走君主立憲道路,這不是一種傾向,而是其目的所在,是主動地,主觀意願驅使,這就不是包含著逸出舊軌的趨勢,而是在去新的道路途中,為順利改良而放棄部分目標,減弱阻力。

⑻ 中國近代社會轉型的歷史邏輯

價值範式的探索:近代中國兩大社會張力語境下的多種政治文化轉型嘗試
近代中國政治文化轉型歷史邏輯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近代中國知識分子敏銳地察覺到傳統經
學已經無法緩釋晚清社會面臨的近代化轉型與世界資本主義擴張壓力。因此,他們寄希望於變法或革命等救國方式來應對中國「數千年未有之變局」。任何一個國家的近代化發展都不只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問題,而是與該國政治力量以及思想文化等因素博弈的產物。
西方國家近代化發展一般經歷了這樣一個歷史進程:最初是封建社會孕育出資本主義萌芽,然後是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壯大形成了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
新生力量的壯大促使思想文化領域產生啟蒙運動,資產階級革命在啟蒙運動中因充分掌握輿論力量而獲得成功。這樣,資產階級就可以利用新生政權去推行有利於發展資本主義的經濟、政治與文化政策,近代化轉型便會在此基礎上獲得成功。當然,由於每個國家的具體國情不同,在近代化具體細節上會有這樣那樣的差異,但近代化發展是資產階級與封建守舊勢力在政治、
軍事以及思想文化等領域斗爭較量的結果,卻是大體一致的。
盡管近代中國地主階級開明士紳與民族資產階級曾經以不同方式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發展,然
而中國近代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就「化」不下去了,這是因為延續幾千年的封建專制主義政治制度的頑固存在,像天然屏障一般堵塞著中國近代化前進道路。
歷史證明,要順利實現中國近代化發展,就要推翻封建專制主義政治制度,並以此為既有經學價值範式變革消弭社會張力。
與曲折發展的中國近代化歷史進程截然相反的是,西方國家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並走上了資本
主義工業化發展道路。資本主義機器化大生產相對於封建主義手工業生產方式來說具有較大優越性,這種情況必然會使前者對後者的生存空間形成擠壓,最終使落後的封建主義生產方式「
日益完善」。
生產力的世界化必然會產生這樣一種結果,即西方國家的先進生產機器無情地掠奪了封建落後國家無數體力勞動者的飯碗。當然,這種無情掠奪往往躲在其堅船利炮的背後。
盡管生產力的世界化能夠消滅世界各民族之間的勞動分工差異,並使得民族歷史向世界歷史方向發展,但西方國家的資本主義擴張給落後國家帶來的種種壓力卻是不容忽視的,這是因為生產力的世界化往往與交往的世界化藕合發展,並以此滿足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日益增長的原料需求與市場需求。
在此前提下,世界各國的交往活動將無限擴大,各民族的封閉模式將日益成為一種歷史狀態。
世界資本主義擴張不僅是西方列強對東方落後國家的軍事征服和政治經濟控制,而且還體現在與此目的相適應的文化滲透方面。
西方資本主義工商業文明對處於工業世界外圍的大邊緣地帶的沖擊,一方面導致了東方落後國家既有社會秩序與發展過程出現了突發性崩壞與中斷,另一方面也由此促使了東方落後國家的傳統文化在與近代西方文明不斷碰撞、交融與整合基礎上,不同程度地實現了近代化轉型。
鴉片戰爭以來的晚清政府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近代西方文明的歷史沖擊:首先,晚清政府時期飛
速發展的西方資本主義本質上要求對外擴張,不將世界變為其原料產地與商品市場決不罷休。
在擁有強大資本主義經濟實力的同時,近代西方國家還擁有著強大的軍事實力,而當時的晚清政府尚沒有足夠的力量阻擊西方國家的軍事入侵,這決定了晚清政府必然會成為世界資本主義擴張的重要目標。
其次,西方文明在科學技術、制度安排以及價值觀念等方面明顯優越於晚清政府。
文明沖突必然會發生這樣一種結果:即落後方或者被先進方同化,或者是接受先進方的文明滲透而發生變革,並最終加入到先進方行列。當晚清政府恪守的封建專制主義遭遇到西方文明沖擊之後,必然會使「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物質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
近代西方文明「由於一切生產工具的迅速改進,由於交通極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當然其最終目的是要「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
面對中國近代化發展與世界資本主義擴張的壓力,近代地主階級、農民階級、資產階級以及無產階級採取多種方式變革既有經學價值範式。
然而,地主階級發動的洋務運動與憲政改革等價值範式探索,與其說是救國,倒不如說是救朝廷更為合適;農民階級發動的太平天國起義與義和團運動等價值範式探索,由於農民領袖具有明顯的盲目性與隨意性,因此近代農民革命不是被封建政權扼殺,就是被封建政權利用;資產階級雖然能夠推翻封建專制政權,但由於自身具有軟弱性與妥協性,因此與封建勢力、西方侵略勢力之間並沒有實現徹底決裂,這種情況使得資產階級無法緩釋中國近代化轉型與世界資本主義擴張的社會壓力,因而其價值範式探索也不會獲得成功。
近代中國價值範式轉換實踐,只能依靠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中國共產黨來完成。

馬克思主義話語權的構建:近代中國政治文化轉型歷史邏輯的最終實現
馬克思主義話語權構建作為近代中國政治文化轉型歷史邏輯的關鍵因素之所以能夠最終實現,
與近代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有著密切關系。「世界歷史」理論的發端者首推維柯,他以
「理想的永恆的歷史」(the ideal eternal history) 概念確立了普遍歷史原則與詩性歷史綱領,並試圖將「理想的永恆的歷史」提升到哲學范疇層次,以此展現理念層面的世界歷史眼光。而真正完成這一提升工作的卻是學者黑格爾,他接續了維柯「理想的永恆的歷史」之思
維品質,並在精神哲學場域內闡發了「世界歷史」新意蘊。
黑格爾的「理想的永恆的歷史」思維品質為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理論的形成、發展與完善准備了直接而完備的理論前提,這使得馬克思能夠將生產力的世界化與交往的世界化凝練為其「世界歷史」理論的兩個重要方面。
所有這些,都是作為近代西方優秀政治文化代表的馬克思主義能夠傳播於中國,並最終成為近代中國政治文化轉型歷史邏輯終結者的前提條件。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便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對傳統經學與外來文化展開雙重探索。
在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的價值範式探索過程中,馬克思主義因為具有科學性與實踐性理論特質而獲得了對傳統文化進行矛盾性探索,以及對近代中國外來文化進行批判性探索的可能性。
馬克思主義對傳統文化的矛盾性探索主要包含統一性探索與對立性探索兩個方面:統一性探索主要源於馬克思主義與傳統經學具有世界觀、歷史觀與價值觀等層面的相融性,對立性探索則主要源於文化保守主義者與激進主義者的學術論爭;馬克思主義對近代中國外來文化的批判性探索,則主要是因為曾經盛行一時的各種西方學說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形成了排斥作用,因此馬克思主義對基爾特社會主義以及無政府主義等外來文化又展開了文化價值批判。
經過 20 世紀初期的學術論爭與思想爭鳴,馬克思主義階級斗爭與暴力革命思想突破了傳統經學的「求穩定」價值取向,集體主義價值觀思想突破了外來文化的「個人本位」價值取向,並因此給近代中國凝聚了強大的物質社會變革力量,這可謂是近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話語權構建的重要社會基礎。
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探索,雖然使部分近代知識分子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信仰,但馬克思主義卻並沒有因此而取得完全意義上的話語權,或者說還沒有凝練為近代社會變革的主流意識形態。如辛亥革命以來,隨著袁世凱與張勛復辟鬧劇的先後發生,傳統經學為適應野心家稱帝需要而被「喬裝打扮」,各種反動思想沉渣泛起。
1912年 10 月,張勛、陳煥章在上海建立了孔教會,並在全國諸多城市設立分會。
1913 年 2 月,康有為為了宣揚孔教,創辦了《不忍》雜志,斷言「欲存中國,非賴孔教不可」,「中國一切文明,皆與孔教相系相因,若孔教可棄也,則一切文明隨之而盡也,即一切種族隨之而滅也」。與此同時,袁世凱也以大總統名義頒布尊孔祭孔令,斷言:「孔子之道,如日月經天,江河行地,樹萬世之師表,亘百代而常新」。
近代復古尊孔逆流再一次說明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經過沉痛思考,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先進知識分子認為中國要進行政治革命,須「從思想革命開始」。
也就是說,近代中國要使民主共和名副其實,亟需通過思想革命來為之創造條件。為了構建馬克思主義話語權,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先進知識分子通過啟蒙刊物《新青年》與《每周評論》對傳統經學進行了意識形態批判。如「1916 年 10 月,《新青年》的第二卷第二號至第三卷第六號(1917 年 6 月),先後刊發了陳獨秀的《駁康有為致總統總理書》《憲法與孔教》《孔子之道與現代生活》《袁世凱復活》《復辟與尊孔》等一系列有影響的文章。」
上述陳獨秀的文章主要圍繞三點展開論述:一是重點闡述封建倫理道德與現代民主政治勢不兩立,尊孔必致復辟;二是尊孔並定「孔教"為國教,有悖思想自由之原則,三是從進化論角度講,封建倫理道德落後於以民主與科學為本質的現代倫理道德。又如,陳獨秀在《每周評論》
第五號上發表《除三害》文章,在舉出封建勢力症結的同時開出反對封建勢力葯方。
他認為,當時封建勢力有三害:軍人害、官僚害、政客害。要除三害,就要做到以下兩點:第一,一般國民要對三害有相當的示威運動;第二,社會中堅分子要組織依賴有政見有良心的國民為後援的政黨,以此掃盪無政見無良心的依賴特殊勢力為後援的狗黨……
僅做到這些還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延續數千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在晚清民國時期尚未得到根本
性打擊,因此中國共產黨又先後開展了武裝斗爭與土地革命,以此摧毀經學意識形態賴以生存的社會根基。
當馬克思主義啟蒙宣傳最終遭遇到武裝斗爭、土地改革等新民主主義革命實踐時,中共黨內
便出現了兩種不同形式的馬克思主義動員方式。在武裝斗爭問題上,陳獨秀等人由於過於相信蔣介石為集團而選擇了放棄武裝斗爭的馬克思主義動員方式,毛澤東等人則因為看到了強大的工農運動革命力量而選擇了堅持武裝斗爭的馬克思主義動員方式。
後來,在如何進行武裝斗爭以及如何進行土地改革兩個問題上,又出現了以王明為首的教條主
義馬克思主義動員方式,以及以毛澤東為核心的實事求是馬克思主義動員方式。
一般來說,中共領導下的馬克思主義話語權構建可以劃分為黨內馬克思主義話語權構建與國家
馬克思主義話語權構建兩個時期。
首先,延安時期局部執政條件下的中國共產黨由於具有了合法性地位以及相對穩定的社會政治環境,中共理論家範文瀾等人因此有機會運用馬克思主義對傳統經學展開意識形態批判,並進而駁斥同時期蔣介石集團發起的「新生活運動」以及陳立夫等人發起的中國本位文化建設活動。同時,新啟蒙運動所帶來的「哲學動員」,也給毛澤東等人帶來了理論學習機會,這樣毛澤東等人在兩條思想路線斗爭中便取得了主動權,黨內馬克思主義話語權構建也因此得以實現。
其次,隨著新中國成立以及三大改造順利完成,中國先後進入了新民主主義社會與社會主義社會,這為馬克思主義話語權構建提供了政治前提與制度基礎。
由於中共全面執政為國家馬克思主義話語權構建提供了政治保障,因此組織廣大黨員幹部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領導知識分子進行思想改造以及對非馬克思主義思想展開文化批判等實踐活動,便理所當然地成為了國家馬克思主義話語權構建的主體內容。
至此,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馬克思主義話語權構建基本成型。

以上為有關論述,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⑼ 中國近代史簡答題。

中體西用即洋務派強調以自建綱常倫理作為國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時採用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其目的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統治.
全會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拋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左」傾錯誤方針,做出把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確定今後黨和國家的工作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
內容:第一,全會實現了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第二,全會恢復了黨的民主集中制的傳統。第三,全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新決策,啟動了農村改革的新進程。第四,全會開始了系統地清理重大歷史是非的撥亂反正。 貢獻:十一屆三中全會所作出的這些在領導工作中具有重大意義的轉變,標志著中國共產黨沖破了「左」傾的觀念,端正了黨的指導思想,使廣大黨員、幹部和群眾從過去的個人崇拜和教條主義中解放出來,在思想上、政冶上、組織上全面恢復和確立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正確路線,結束了1976年10月以來黨的工作在徘徊中前進的局面,將黨領導的社會主義事業引向健康發展的道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是以英明領袖華主席為首的黨中央的重大功績!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揭開了黨和國家歷史的新篇章,是建國以來我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⑽ 中國近代史論述題

為了更好地緬懷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英勇獻身的英烈和所有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作出貢獻的人們,銘記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艱苦卓絕的斗爭,彰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重要地位,表明中國人民堅決維護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世界和平的堅定立場,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共同奮斗。

閱讀全文

與歷史論述題中國近代社會轉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