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姓是什麼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姓是——風。
1、風織女,是第一個叫風姓的人,是華夏(漢)族最早的女首領。
弇茲朝:君主織女氏風織女,立都天墉城(昆侖氏築城),約1萬5000年前-公元前7724年,紀元為女帝元年,以鳳為圖騰,弇茲朝為燧明朝分裂後燧人氏與弇茲氏合婚後建立的中古文明時代第一朝。弇茲朝分弇茲氏朝和弇茲帝朝,弇茲氏朝時間約1萬5000年前-約公元前8000年,弇茲帝朝時間約公元前8000年-公元前7724年。織女氏自立姓氏為「風」,共分風姓十部。弇茲朝約距今一萬五千年至一萬三千年時把北極星命名為織女星(全稱太乙織女星)。弇茲朝與燧明朝一起研創了十大發明,弇茲朝第一次誕生了以薴麻為材料製作的原始華服。弇茲朝的婚姻制度禁止人與獸通婚,始建「人道」的血緣婚姻制度。有文字元號記載始於弇茲朝末期,距今約九千年的文字文明記載由此開始。此朝人類可以稱為新人類。
2、風伏羲,是最有名的一個叫風姓的人,是華夏(漢)族的首領。
鳳女媧,本來姓鳳,隨夫也姓風,故又叫風女媧,在風伏羲死後是華夏(漢)族的女首領。
伏羲女媧朝:第一任君主青帝風伏羲,立都陳倉城,公元前7724年-公元前5008年,紀元為羅奉元年。第二任君主鳳女媧,紀元為女皇元年,以青龍和白蛇為圖騰,立朝78位帝王。女皇二年(丙申,公元前7705),共工氏不肯聽命於女媧,欲自立為帝,女媧怒而命火正祝融率南方部族北伐擊敗共工氏,此戰中女媧被尊稱為聖母。女皇十年(甲辰,公元前7697),女媧宣布廢除舊的群婚制度,施行以女人為主體的對偶婚姻,首創一夫一妻婚姻,開婚姻法之先,以獸皮為婚姻信物,開婚禮之先。
『貳』 中國人最早的姓氏是什麼
歐美各國的姓氏大多源於中世紀,極少數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和羅馬帝國時代。中國人的姓氏起源於上萬年前對風、雲、雷等的崇拜。女媧、伏羲為風姓,神農之後為雷姓,黃帝以雲為官,有雲姓。由於後世眾多姓氏都是最早的祖姓依不同地域和事跡的分化衍生而成,萬姓歸宗,可以說中國人的姓氏都出於華胥氏之後,同屬炎、黃子孫。
秦朝以前,姓和氏有不同的含義。姓字的古字是由「人」和「生」組成的,意即為人所生,因生而成姓。氏的本意為木本,即植物之根。
商周以前,姓用以區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說。氏用以區別貴賤,貴者有氏,而貧賤者有名無氏。同姓不可通婚,同氏而不同姓者,可通婚姻。
西漢時期,姓和氏的區別已趨於湮沒。司馬遷所作《史記》正式把姓氏連用而不再加以區分。
中國最早的姓都帶有「女」字,如姬、姜、媯、姒等,可以由此推斷姓形成於母系氏族時期。西周銅器銘文中可以確定的姓不到30個,大多數都從「女」旁。在「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時代,流傳下許多「聖人無父,感天而生」的故事。如女媧感受絢爛虹光生下顓頊,華胥履人足跡而孕伏羲……。夏、商、周的始祖也是其先母吃下車前子(大禹)、燕子蛋(契)或履踐熊跡(後稷)得來的神胎。在我們得知黃帝軒轅氏、姬姓,炎帝列山氏、姜姓的時候,實際上我們已同時被告知,姓是依據母系血緣在更早確立下來的譜系,而父系社會的成形,則是以氏所標出的血緣譜系越來越盛大為標志的。
相對於更早的母系而言,因地域分化(從賜封地地名、國號得氏,如趙、鄭)、職業分化(因長於某種技業得氏,如陶、張、巫、卜)、官位分化(因官位得氏,如司徒、史等)、或其它種種世俗業績的分化而表現出來的「氏」,起初也許不過是在標明獨特的地域、獨特的職官或技能,標明某個獲得氏稱的個人不同凡響的事績、經歷、聲望和地位,與「姓」的共同血緣並不相干。但貴而有氏的這些英雄們的後代則可能從此找到與祖姓有所不同的一脈血緣的一個新的命名,繼而以氏命姓,以氏代姓。
原始的以母系的生殖為標志的血緣譜系向父系以英雄業績及其發生地為標志的血緣譜系的轉化(炎、黃二帝),是姓分化為氏,氏歷久而成姓這一歷史循環的第一個轉折點。如果說最初的姓總是在標示出某種母系或父系的更古老血緣,那麼「氏」,則是此一血緣(姓)中的傑出人物以自身的某種世所公認的事跡或歷史因緣(避諱、賜姓等等)從此分別出血緣支系,讓子孫在此一支系內單獨標出其血緣譜系的一個個歷史事件。所謂以氏來區別貴賤,貴者有氏,貧賤者有名無氏,不過是在說,大多數在歷史上擁有過共同血緣的人都因為有名無氏而無聲無息地消失,只有其中最傑出的人物會因為世俗的業績或與之有關的值得紀念的歷史事件而得到一個「氏」號,從而得以在同姓的血緣之流中通過標記出自己獨特的子孫而成為一個新的姓氏。
在先秦因復雜的努力而得到區分的「姓」與「氏」,到司馬遷的《史記》里合而為一,實際上是姓以氏分,氏終成姓這一歷史循環的一個自然結局。中國人姓氏由極少到極多的世代演進,正是身處在滾滾血緣洪流中倖免於沉淪的血緣英雄們不斷累積的一個成果。
可以說,一個姓氏就是一部英雄史詩。中國人總是會在一個獨立的姓氏里,讀到遙遠而神聖的安身立命之據,讀到某種不死的信念和值得記住的事績。不管千里萬里、何年何月,身在別處的炎黃子孫總是會以自己的姓氏為據回到與這個姓氏血脈相通的地方去認祖歸宗。
從黃帝「胙土命氏」開始,母系的生殖已不再是命氏的根據。後世姓氏的起源可大致歸類如下:
1.以居住地地名、方位、封國命氏。如趙、西門、鄭、蘇等。
2.以古姓命氏。如任、風、子等。
3.以先人名或字命氏。如皇甫、高、刁、公、施等。
4.以兄弟行次順序為氏。如伯、仲、叔、季等。
5.以職官名稱命氏。如史、倉、庫、司徒、司寇、太史等。
6.以職業技藝命氏。如張、巫、屠、優、卜、陶等。
7.以祖上謚號為氏。如戴、召等。
8.古代少數民族借用漢字單字為氏。如拓跋氏改為元、叱盧氏改為祝、關爾佳氏改為關、鈕祜祿氏改為鈕等。
9.因賜姓、避諱改姓氏。如唐王胡賜功臣以李姓、朱明王朝賜朱姓。漢文帝名劉恆,恆性避諱改為常氏。晉帝祖上有司馬師,師姓遂缺筆改為帥氏。
10.因避仇殺改姓。如端木子貢後代避仇改沐姓,牛姓避仇改牢姓等。
姓氏起源的形式多樣,同姓異源或異姓同源的情況不在少數。隨著時間的推移,時下流行的取父母雙方單姓合成復姓的種種情況,也可能成為新的命姓方式。
對古今姓氏數量,文獻所載有較大出入。一個較為概括的統計是,古、今姓氏總量在1萬左右,其中許多是今天已經沒有人使用的姓氏。而中國人現在仍在使用的姓氏,其數量也遠在1000以上。
最早記述姓氏的專書是寫成於春秋戰國時代的《世本》。《世本》也是世界上首部姓氏學專書。其後歷朝歷代有關姓氏源流的著述可謂汗牛充棟。
東漢時的《鄧氏官譜》是中國第一部單一姓氏的族譜。至唐代貞觀、開元之世,考敘姓氏源流的譜學漸成顯學,到北宋形成前所未有的民間修譜高潮。至今影響甚廣的《百家姓》即是北宋初年杭州一書生編成的蒙學讀物。《百家姓》經增補後共收單姓414個,復姓60個。自北宋以降,民間私修譜牒成為中國古今著述史上的一大奇觀。至民國年間,幾乎每姓每族必有一譜,人人以入譜為終身大事。
『叄』 中國人最早期的姓氏是什麼
中國人的姓氏起源於上萬年前對風、雲、雷等的崇拜。女媧、伏羲為風姓,神農之後為雷姓,黃帝以雲為官,有雲姓。由於後世眾多姓氏都是最早的祖姓依不同地域和事跡的分化衍生而成,萬姓歸宗,可以說中國人的姓氏都出於華胥氏之後,同屬炎、黃子孫。
秦朝以前,姓和氏有不同的含義。姓字的古字是由「人」和「生」組成的,意即為人所生,因生而成姓。氏的本意為木本,即植物之根。
商周以前,姓用以區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說。氏用以區別貴賤,貴者有氏,而貧賤者有名無氏。同姓不可通婚,同氏而不同姓者,可通婚姻。
西漢時期,姓和氏的區別已趨於湮沒。司馬遷所作《史記》正式把姓氏連用而不再加以區分。
中國最早的姓都帶有「女」字,如姬、姜、媯、姒等,可以由此推斷姓形成於母系氏族時期。西周銅器銘文中可以確定的姓不到30個,大多數都從「女」旁。在「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時代,流傳下許多「聖人無父,感天而生」的故事。如女媧感受絢爛虹光生下顓頊,華胥履人足跡而孕伏羲……。夏、商、周的始祖也是其先母吃下車前子(大禹)、燕子蛋(契)或履踐熊跡(後稷)得來的神胎。在我們得知黃帝軒轅氏、姬姓,炎帝列山氏、姜姓的時候,實際上我們已同時被告知,姓是依據母系血緣在更早確立下來的譜系,而父系社會的成形,則是以氏所標出的血緣譜系越來越盛大為標志的。
相對於更早的母系而言,因地域分化(從賜封地地名、國號得氏,如趙、鄭)、職業分化(因長於某種技業得氏,如陶、張、巫、卜)、官位分化(因官位得氏,如司徒、史等)、或其它種種世俗業績的分化而表現出來的「氏」,起初也許不過是在標明獨特的地域、獨特的職官或技能,標明某個獲得氏稱的個人不同凡響的事績、經歷、聲望和地位,與「姓」的共同血緣並不相干。但貴而有氏的這些英雄們的後代則可能從此找到與祖姓有所不同的一脈血緣的一個新的命名,繼而以氏命姓,以氏代姓。
原始的以母系的生殖為標志的血緣譜系向父系以英雄業績及其發生地為標志的血緣譜系的轉化(炎、黃二帝),是姓分化為氏,氏歷久而成姓這一歷史循環的第一個轉折點。如果說最初的姓總是在標示出某種母系或父系的更古老血緣,那麼「氏」,則是此一血緣(姓)中的傑出人物以自身的某種世所公認的事跡或歷史因緣(避諱、賜姓等等)從此分別出血緣支系,讓子孫在此一支系內單獨標出其血緣譜系的一個個歷史事件。所謂以氏來區別貴賤,貴者有氏,貧賤者有名無氏,不過是在說,大多數在歷史上擁有過共同血緣的人都因為有名無氏而無聲無息地消失,只有其中最傑出的人物會因為世俗的業績或與之有關的值得紀念的歷史事件而得到一個「氏」號,從而得以在同姓的血緣之流中通過標記出自己獨特的子孫而成為一個新的姓氏。
在先秦因復雜的努力而得到區分的「姓」與「氏」,到司馬遷的《史記》里合而為一,實際上是姓以氏分,氏終成姓這一歷史循環的一個自然結局。中國人姓氏由極少到極多的世代演進,正是身處在滾滾血緣洪流中倖免於沉淪的血緣英雄們不斷累積的一個成果。
可以說,一個姓氏就是一部英雄史詩。中國人總是會在一個獨立的姓氏里,讀到遙遠而神聖的安身立命之據,讀到某種不死的信念和值得記住的事績。不管千里萬里、何年何月,身在別處的炎黃子孫總是會以自己的姓氏為據回到與這個姓氏血脈相通的地方去認祖歸宗。
從黃帝「胙土命氏」開始,母系的生殖已不再是命氏的根據。後世姓氏的起源可大致歸類如下:
1.以居住地地名、方位、封國命氏。如趙、西門、鄭、蘇等。
2.以古姓命氏。如任、風、子等。
3.以先人名或字命氏。如皇甫、高、刁、公、施等。
4.以兄弟行次順序為氏。如伯、仲、叔、季等。
5.以職官名稱命氏。如史、倉、庫、司徒、司寇、太史等。
6.以職業技藝命氏。如張、巫、屠、優、卜、陶等。
7.以祖上謚號為氏。如戴、召等。
8.古代少數民族借用漢字單字為氏。如拓跋氏改為元、叱盧氏改為祝、關爾佳氏改為關、鈕祜祿氏改為鈕等。
9.因賜姓、避諱改姓氏。如唐王胡賜功臣以李姓、朱明王朝賜朱姓。漢文帝名劉恆,恆性避諱改為常氏。晉帝祖上有司馬師,師姓遂缺筆改為帥氏。
10.因避仇殺改姓。如端木子貢後代避仇改沐姓,牛姓避仇改牢姓等。
姓氏起源的形式多樣,同姓異源或異姓同源的情況不在少數。隨著時間的推移,時下流行的取父母雙方單姓合成復姓的種種情況,也可能成為新的命姓方式。
對古今姓氏數量,文獻所載有較大出入。一個較為概括的統計是,古、今姓氏總量在1萬左右,其中許多是今天已經沒有人使用的姓氏。而中國人現在仍在使用的姓氏,其數量也遠在1000以上。
最早記述姓氏的專書是寫成於春秋戰國時代的《世本》。《世本》也是世界上首部姓氏學專書。其後歷朝歷代有關姓氏源流的著述可謂汗牛充棟。
東漢時的《鄧氏官譜》是中國第一部單一姓氏的族譜。至唐代貞觀、開元之世,考敘姓氏源流的譜學漸成顯學,到北宋形成前所未有的民間修譜高潮。至今影響甚廣的《百家姓》即是北宋初年杭州一書生編成的蒙學讀物。《百家姓》經增補後共收單姓414個,復姓60個。自北宋以降,民間私修譜牒成為中國古今著述史上的一大奇觀。至民國年間,幾乎每姓每族必有一譜,人人以入譜為終身大事。
『肆』 中國人最早的姓氏是什麼
姓善"人之初,性本善."
『伍』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姓氏是什麼
中華姓氏的起源,可直溯到距今大約5000多年的伏羲氏時期。據《楚辭〉〉回記載「伏羲,古答代傳說中的部落酋長,即太昊,風姓」相傳他始畫八卦,教人捕畜牧,以充庖廚。
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開始有姓的人,而且自伏羲氏開始「正姓氏,別婚姻」伏羲以前,發明鑽木取火的「燧人氏」和構木為巢的「有巢氏」還是族號,尚未有姓。
以龍為圖騰與以鳥為圖騰的原始氏族部落,不一定屬於同一個氏族淵源。
「風」的古體字為「颺」,後簡筆為「風」,代表的是龍蛇圖騰,「風」是有角的、人格化的龍蛇之王;雄龍為龍,雌龍為蛟。
「鳳」的古體字為「鴌、籶」,後統一為「鳳」,代表的是禽鳥圖騰,「鳳」是有冠的、人格化的禽鳥之王;雄鳳為鳳,雌鳳為凰。
風、鳳二字的共通之處,就在於都有「凢」字偏旁,而「凢」字的含義就是天下、人世間。
『陸』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姓氏是哪個
據古文獻記載來,傳說在伏羲自氏時期已經確立了姓氏的定義,姓的本義是表示血統,但傳遞方式明確為父系,由男子繼承。文獻中第一個姓是風姓,而不是帶女字邊的姓,姬、姜等姓均晚於風姓。在伏羲氏時期之前,沒有發現一個能表明母系傳遞的姓的任何記載和傳說。
可以這樣認為,至目前所看到的古文獻證明,我們所知道的全部中國人姓氏都是父系傳遞的,中國人姓氏歷史至少有五千年之久。至於有關中國姓氏起源於母系社會的說法,目前僅僅停留在理論推理上,還缺乏明證實據。
『柒』 中國古代出現的第一個姓氏是哪個
[編輯本段]姓氏概述 伏羲氏是我國上古時期著名的部族首領,不僅被列為三皇之首,還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史載,伏羲生於成紀(今甘肅天水),建都於陳,死後亦葬於陳。淮陽自古就稱「太昊之墟」,就是傳說中的陳都。伏羲氏貢獻頗多,但他最重要的貢獻是:「正姓氏,通媒妁,制嫁娶」。在原始社會之初,人們群居雜婚,難免近親婚育的弊端,伏羲氏認識到這種危害,制定了一套同姓不婚的嫁娶禮儀制度,從而避免了血親通婚,實現優生繁衍。姓作為「遠禽獸,別婚姻」的符號,是中華民族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記,經過數千年的分衍發展,至今中國歷史上使用過的姓氏已有2.2萬多種,這些姓氏有的已經退出了歷史舞台,但是絕大部分代代相傳,延綿不斷,成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血緣紐帶。可以說中華萬姓同根,根在伏羲氏,而羲皇故都淮陽,正是中華姓氏最初的發源之地,濫觴之地。《三墳》曰:「伏羲氏,燧人子也,因風而生,故為風姓」,因此「風」為中華第一姓。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度時期,所以中國的許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 姓是作為區分氏族的特定標志符號, 如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傳說黃帝住姬水之濱,以姬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賜姓為姒。此外,部落首領之子亦可得姓。黃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屬二姓。祝融之後,為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八姓,史稱祝融八姓。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母系氏族制度過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漸被階級社會制度所替代,賜土以命氏的治理國家的方法、手段便產生了。氏的出現是人類歷史的腳步在邁進階級社會。姓和氏,是人類進步的兩個階段,是文明的產物。夏、商時期,貴族皆有姓氏。姓的分支為氏,意思相當於家或族。夏王室為姒姓,另有霸主昆吾為己姓,己姓中有蘇、顧、溫、董、豢龍等氏。商王室為子姓,另有霸主大彭、豕韋為彭姓。商代還有條氏、徐氏、蕭氏等十三個氏。周代是中國姓氏大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姓氏制度見於記載者較多。周王為姬姓,周王所封建的各諸侯國之君和卿大夫有同姓和異姓的區別。到東周春秋時,可考的有姬、姒、子、風、嬴、己、任、祁、芊、曹、董、姜、偃、歸、曼、熊、隗、漆、允等二十二姓。雖然周代貴族有姓,但只有女子才稱姓,未婚女子如齊姜、宋子,齊、宋為國名,姜、子為姓。已出嫁女子,如江芊、欒祁,江、欒為夫家國、氏名,芊、祁為女子本人的姓。當時有同姓不婚的習俗,故稱貴族女子的姓以示與夫家之姓有所區別。周代實行宗法制,有大、小宗之別。一個氏的建立表示一個小宗從大宗(氏)分裂出來,另立門戶。建立侯國要經周王認可,卿大夫立新家要得到君主允許,稱之為「胙之土而命之氏」。貴族獲得氏的方式有以下幾種: ①以國名為氏。諸侯國君主以受封的國名為氏。如晉重即晉文公重耳,以國名晉為氏,重為重耳的簡稱;魯申即魯僖公申,國名魯為氏,申為名。 ②以封地為氏。卿大夫及其子孫以采邑名為氏。如晉國大夫畢萬采地為魏,後世子孫以魏為氏;曲沃桓叔之子公子萬封於韓,以韓為氏。 ③以官名為氏。貴族及其子孫以其官名為氏。晉國的林父為步兵組織三行里中行的軍帥,稱中行桓子,其子荀偃稱中行偃,以中行為氏;宋國執政卿樂喜(子罕)稱司城子罕,其孫樂祁(子梁)稱司城氏,是以司城為氏。司徒、司馬、司空、司寇也是此類。 ④以職業為氏。如巫氏、卜氏、祝氏、史氏、匠氏、陶氏等等。 ⑤以居住地為氏。魯庄公子遂住魯東門,稱東門遂(名)、東門襄仲(字),是以東門為氏;宋國樂大心為右師,居於宋桐門,稱桐門右師,是以桐門為氏。諸如東郭、西門、池等等。 ⑥以同周王或侯君主血緣關系遠近之稱為氏。周僖王之子虎稱王子虎,其孫稱王孫蘇;鄭穆公之子喜(子罕)稱公子喜,其孫舍之(子展)稱公孫舍之。 ⑦以貴族的字為氏。按照宗法制度,公族只包括各代國君的近親三代,公孫之子不屬公族而須另外立氏。這些貴子孫多以其王父(祖父)之字為其氏。鄭國公子發字子國,其孫國參(子思)即以「子國」的末字為氏;另有公子,字子駟,其孫以「駟」為氏。以祖父之字為氏最為常見,是得氏通例。 春秋以前,貴族之姓承襲自遠祖,因此百代不變,比較穩定;氏為貴族得自與自己血緣關系較親近的先人,而且還會隨著封邑、官職的改變而改變,因此會有一個人的後代有幾個氏或者父子兩代不同氏。另外,不同姓之間可能會以同樣的方式命氏,因此會出現姓不同而氏相同的現象。戰國時,宗法制度瓦解,姓氏制度也發生根本變革。這時氏開始轉變為姓,如本屬於姒姓的齊國田氏,至戰國時已以田為姓。以往貴族才有姓,平民僅有名,戰國以後,平民有姓,百姓遂成為民眾的通稱。姓氏制度的演化,反映了貴族的沒落,平民地位的上升。秦漢以來,姓氏合而為一。《通志·氏族略》載,「秦滅六國,子孫該為民庶,或以國為姓,或以姓為氏,或以氏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茲姓與氏渾為一者也。」自此以後,姓即氏,氏即姓,姓氏或氏姓成了姓或氏的一種書面用語。而在不同場合,姓和氏的使用是有區別的。例如在社會人際交往中,不相識的人碰在一起,往往會禮節性地問:「請問貴姓?」答曰:「免貴姓×。」從未聽說有:請問「貴氏」的。在家譜、族譜的題名上卻是《×氏家譜》、《×氏族譜》,也從未見過《×姓家譜》、《×姓族譜》的。為什麼會有這種區別呢?大概在口語中問「貴氏」犯忌,因「氏」與「死」同音。「氏」在遠古時代是男子的標識符號,家譜、族譜是紀錄某一姓氏男姓家族成員的血緣關系的圖冊,所以家譜、族譜的題名用某氏
『捌』 中國姓氏是誰發明的,第一個姓是什麼姓
趙姓起源有二: 一、出自嬴姓,形成於西周,其遠祖為伯益,得姓始祖是造父。 1、趙姓血緣始祖——少皞氏鳥夷族為趙姓的先祖氏族。 伯勞鳥,趙姓民族的鳥圖騰,其地望在今山西趙縣。趙是少皞氏的後裔伯益的後代。伯益在當時是一個了不起的賢人,他能調訓鳥獸,深曉火的用途,使鳥夷族的畜牧遷徙生活進入農耕定居生活,因此而繼承了少皞氏的贏姓,很得舜的欣賞,並將女兒嫁給他,禹曾想將王位禪讓於他,可惜未能遂願。伯趙就是伯勞鳥,是遠古主掌司至、通報節氣的官員《左傳·注》里說:「伯趙,伯勞也。以夏至鳴,冬至止。」《左傳·疏》里:「此鳥以夏至來鳴,冬至止去,故以名官,使之主二至也。」伯趙又名[貝鳥]或鴂,《詩經·豳風·七月》記:「七月鳴[貝鳥]」。就是說:七月到了,[貝鳥]這種鳥就鳴叫開了。 伯趙有兩個含義:其一,伯趙即伯勞鳥,是一種於七月定期鳴啼,冬至時即止的候鳥。其二,伯趙是上古時主掌司至,通報節氣的官員。趙的始祖是少嗥金天氏,為中國上古時代「法度量,調氣律,行二十有八宿」的創始人,為人類天文歷法之父。《帝王世紀》說少嗥氏「有鳳鳥之瑞,以鳥紀官。,』伯趙又是一種「夏至鳴,冬至止」的候鳥,這樣,以伯趙為氏族圖騰的趙姓氏族,其首領也就擔任了主掌報「夏至、冬至」兩節氣的官員。鳥夷族除其首領少皞、皋陶、伯益三個部族,都以玄鳥而演化的鳳凰為圖騰,少皞金天氏是鳥夷族的第一位傑出的首領,也就是趙姓的血緣始祖。 少皞金天氏為中國歷史上傳說中的上古「五帝」之一。 中國的古籍之中,有關少皞金天氏的記載非常多。《史記》中的《五帝本紀》記載,少嗥金天氏是黃帝之子青陽,又名玄囂。當今著名學者何光岳研究員經考證研究後,何先生認為:少睥金天氏是鳥夷族人的始祖,而鳥夷族人以玄鳥為圖騰,並因此而轉化為鳳凰崇拜。玄鳥即是燕子。在中國的上古語言之中,嬴即是燕,燕就是嬴,嬴與燕二字是相通的。因此,說少睥金天氏是嬴姓,合乎歷史的事實。 少皞金天氏是中國歷史上傳說中的原始手工業與原始金屬製造業和金屬制器使用的創始人。除此之外,少皞金天氏還是傳說中的中國上古時代原始古樂的發明人。少眸是其名,金天氏為其號。由於少嗥是以金德居於五帝之一,故曰金天氏的名號之中有「金」。 少皞金天氏也是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第一位天文歷法的學者。據宋代羅泌《路史》中的《後紀七》所記,少皞金天氏領導下的鳥夷族,是中國上古時期最早確定星宿的部落。少皞金天氏曾「法度量,調氣律,行二十有八宿」,運用天文學的原始知識,來測定天上的星座和確定方位,並以此來記錄氣節,故而在其名號金天氏之中有「天」。 少皞金天氏的地望在北方燕山一帶。據《通典》所記:「北辰為睥宗。」意思是說北方的星辰是以嗥作眾氏族的宗主,即少皞金天氏是眾鳥夷族部落的領袖。《帝王世紀》中言:少皞金天氏「作樂曰九淵」。所說九淵又稱大淵,即為今時的渤海;因少皞金天氏所領導的鳥夷族人當時居於渤海,少嗥金天氏故而作九淵樂曲,歌頌自己的故鄉。此後,少嗥金天氏帶領鳥夷部落南遷至山東南部。據《路史》一書《注》引休子雲:「少昊 (嗥)生於稚華之野。」稚華即是今河北鹽山縣東南。後率眾鳥夷族人南遷,「邑於窮桑,以登帝位,都曲阜,故而謂之窮桑帝」。窮桑和曲阜都在今山東曲阜市。所謂登帝位,實際上是被鳥夷族人正式推舉為鳥夷族部落聯盟的首領。 2、受姓始祖——造父 鳥夷族的第三位傑出的首領伯益與玉女的長子鳥俗氏繼承部落首領之位時,夏朝還國事太平。鳥俗氏大廉的長子名叫費昌。費昌繼承部落首領之位時,正是夏桀當政之際。在夏桀當政時,朝廷大臣們幾乎都在荒淫無度、奢侈腐朽中生活。一些關心江山社稷、敢於直諫的大臣,或被莫須有的罪名治罪,或被貶官革職。廣大勞動人民遭受的剝削和壓迫越來越嚴重和殘酷,夏王朝的社會矛盾和階級斗爭日益尖銳。 面對人民群眾日益高漲的反抗情緒,費昌為夏王朝的前途十分擔憂。他再也不能緘默不語了,於是冒著被砍頭的危險,多次向夏桀進諫,勸其儉奢華、輕賦稅,減輕人民的負擔,以緩和日益尖銳的階級矛盾。荒淫無道的夏桀不但不聽其勸告,反而認為費昌是在收買人心,圖謀不軌,於是暗中下令將費昌入獄待斬。費昌事先得報,舉家逃到了正在匯集天下英雄,商討滅夏大事的商國。 夏桀統治的後期,夏朝的天下已開始分崩離析,朝廷的政令不通,各路諸侯各自為政,互相侵伐。定居在亳(今河南省商丘)地的商湯治政有方,國事興旺。商湯委任賢人伊尹為相,委以國政,征服了與商為敵的部落葛(今河南省寧陵北),並先後滅掉了韋(今河南省滑縣)、顧(今河南省范縣)兩個諸侯,又滅了昆吾氏(今河南省濮陽縣),開始舉兵西向,准備與夏桀爭奪天下。費昌就是在這種形勢之下,避難逃到了正處於旭日東升之勢的商國。 費昌是當時頗有聲望的一位賢臣,伊尹早就建議商湯與其聯系,以便削弱夏桀身邊的力量,今見費昌避難本國,商湯與伊尹都無比高興,於是立即召費昌入宮,三人連夜商討滅夏桀的大事。《史記》中的《秦本紀》記曰:費昌「為湯御」。即指費昌充當了商滅夏的開路先鋒。費昌統兵伐夏,夏兵多於戰前倒戈,商兵勢如破竹,夏桀只得親自統兵迎戰。費昌「敗桀於鳴條」(今山西省運城安邑鎮),為商朝的建立立下了顯赫戰功。 從商湯開國直至商朝第九代王太戊帝,費昌之後「遂世有功,以佐殷國,故贏姓多顯,遂為諸侯」。其子孫後代,「或在中國,或在夷狄」,遍布於九州之地。費昌之子中衍,為帝大戊御。其孫名中潏,任商朝西戎(今甘肅省)守土官。中潔有子蜚廉,蜚廉善跑,惡來力大如牛,父子二人頗得商紂王的器重。紂王憑借蜚廉父子二人之力,坐穩王位後,即行暴政,舉國上下怨聲載道。蜚廉知紂王無道,必無善果,於是借口為紂王尋找神石棺而離開京城,隨後隱居於霍太山(今霍山,又名太岳山,位於山西省霍縣東南)。惡來因為是紂王的貼身護衛統領,故而未能走脫。後來周武王伐紂,惡來盡職而殉身。惡來的後代由蜚廉撫恤養大,逐漸繁衍成日後強大的秦族,仍繼承舜帝賜給遠祖伯益之姓——贏。 蜚廉退隱霍太山後,因而避免了戰爭之禍,並喜添一子,取名季勝。季勝有子名孟增,自幼聰明過人,對商朝的甲骨文造詣頗深,因而「幸於周成王」,被周成王召人宮內,當上了講學的太學士。不久,孟增就得到了周成王的嘉獎,被賜封於皋狼(今山西省與陝西省交界之處的河套地區)。孟增以地名顯貴,被周成王賜名皋狼。皋狼有子名衡父,衡父有子名造父。造父得信於周穆王,並因功受賜趙城(今山西省洪洞縣),由此而得姓為趙氏。 漢代的大學者許慎在《說文解字》一書中,是這樣解釋「趙」字的:「趨趙也,從走,肖聲。」又說:走「趨也,從夭止,夭止者屈也,凡走之屬,皆從走。」再說:肖「骨肉相似也,從肉小聲。」依據許慎的考證,「走」與「肖」二字結合為「趟」字(今簡化為趙),「趙」的含義就是親近的隨從僕人。正如許慎所言,趙姓的受姓始祖造父,正是周穆王的親近車御,並因此而受賜趙城,獲得趙姓。 造父為少嗥金天氏的十三代孫。造父因祖父孟增皋狼的功德而成為周穆王的親信隨臣。造父與周穆王歲數相近,並又有共同的喜好,都喜愛收養天下的名馬,擅長狩獵。周穆王於是封造父為御馬官,專管天子車輿。一日,造父游潼關馬市,發現了六匹毛色無雜的駿馬。其時,周天子的車乘為八匹駿馬,並且品種統一,毛色一致。造父心想,買下了這六匹駿馬,若留下自己來用,其品種優於周穆王車乘之馬,自感不妥;若送與周穆王,又還少了兩匹。若不買下這六匹駿馬,造父內心實在難以平靜。這樣,造父在馬市上轉了一天,直到得知這種駿馬在潼關東南山中的桃林地方還可以找到,就毫不遲疑地買下了這六匹駿馬,並親自深入東南山桃林去找尋同一毛色的駿馬。 據《史記》中的《趙世家》正義所雲:桃林之地,「廣闊三百里」,樹木參天,遮天蔽日,捕獲千里駿馬,談何容易。造父在三百里桃林之中,風餐露宿,人蛇蟠之川,闖虎穴之溝,終於獲得同一毛色的千里駿馬兩匹。造父將所得之八匹千里駿馬送給周穆王。周穆王萬分喜悅,立刻更換新輿,並賜造父深入桃林親自捕獲的兩匹千里駿馬名為「驊騮」、「驪耳」。從此以後,「驊騮」「驪耳」就成為贊美千里駿馬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