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現代中國的歷史政治時候的

現代中國的歷史政治時候的

發布時間:2021-02-23 14:53:08

A. 求一本有關中國近代、現代政治歷史的書

B.脂肪的鑒定試驗中需用顯微鏡才能看到被染成橘黃色的脂肪滴

B. 請分別列舉五個中國近代和現代的政治方面的歷史現象

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國共合作斗軍閥,聯合抗日,集體所有制經濟

C. 現代中國的民主政治發展歷程(制度)

一、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

1.人民代表大會制度: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大會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它是新中國的第一部憲法,規定了國家的性質、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權利和義務,體現了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兩大原則。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標志著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正式建立。

2.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和政治協商制度:在反對國民黨專制獨裁統治,爭取民主的斗爭中,民主黨派支持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與中國共產黨之間形成了親密合作的關系,並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共同創建了新民主主義的新中國。1949年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建立了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和政治協商制度。此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團結各階級、階層力量,鞏固人民民主政權,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等方面,承擔了大量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

3.民族區域自治制度:1954年憲法將民族區域自治確立為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我國省級民族自治區有1947年建立的內蒙古自治區,1955年建立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1958年建立的廣西壯族自治區和寧夏回族自治區,1965年建立的西藏自治區。新中國建立後,在民族聚居地區廣泛建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二、新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發展歷程

與我國社會主義的經濟、文化建設一樣,民主政治建設歷經曲折,走過了不平坦的道路,步入了健康發展的光輝大道。回顧半個多世紀我國民主政治的發展之路,基本可劃分為5個階段:

第一階段:初創時期:(1949年—1954年)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已經推翻了國民黨在全國的獨裁專制,建立起新生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權,到1952年9月,全國普遍召開了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建立了各級人民政府。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以領導生產建設為中心,對國家開展的各項工作,普遍進行了認真的組織和領導,發揮了人民群眾對政府工作和幹部的支持、監督作用,也培養了一批幹部。這說明,我們國家最基本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在全國范圍內已經成為人民行使管理國家權力的一個有效的基本組織形式,人民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建立和完善新民主主義的政治制度的任務已勝利完成。同時在廣泛協商的基礎上,確立了具有我國社會主義特色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制度。

第二階段:創建時期:(1954年—1966年)經過5年的實踐和1953年各地的普選,1954年9月召開了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新中國的第一部憲法,明確規定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人民民主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從而標志著作為我國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正式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以立法的形式保證中國沿著社會主義方向發展,為建立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和法制制度奠定了初步基礎。它是一部真正反映人民意志、代表人民利益的憲法,是中國人民為建設社會主義強國而奮斗的綱領,開創了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新紀元。

第三階段:重創時期:(1966年—1976年)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開始以後,付出艱辛努力所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一系列基本原則和制度遭受嚴重破壞。主要表現在:第一,紅衛兵運動對公民基本權利的踐踏和民主法制的初步破壞。「文化大革命」初期興起的紅衛兵運動導致社會秩序受到嚴重沖擊和破壞,公民的民主政治權利及至人身權利遭到嚴重踐踏。在這種背景下出現的劉少奇冤案,典型地反映了憲法尊嚴所遭受的踐踏,人民所遭受的嚴重人身迫害。第二,造反派「全面奪權」對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法律制度的空前踐踏及對社會發展造成的嚴重危害。1967年從上海開始的奪權風暴,造成黨政機關陷於癱瘓,整個社會處於無政府狀態;在此期間,各造反派組織間的激烈斗爭更加劇了社會秩序的混亂狀況,人民的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得不到基本的保證,社會發展遭到嚴重挫折;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無法正常召開,實際上剝奪了人民當家作主管理國家的政治權利。

第四階段:重建時期:(1976年—1978年)粉碎「四人幫」之後,國家的社會政治生活重新回到了正確的軌道,社會主義民主制度逐步恢復。1978年2月召開了五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制定並頒布了新的憲法,重新確立了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基本原則和制度。

第五階段:發展時期:(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至今,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穩步發展時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黨以實現和發展人民民主為己任,深刻總結了我國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民主政治建設的經驗教訓,把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確立為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民主政治建設快速發展並得到不斷的完善,從理論上看,我黨出台了關於《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這一綱領性文獻,黨的「十三大」提出了關於政治體制改革的原則和任務的決議,黨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政治體制總目標。這些重要理論是我們新時期順利推進民主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

三、民主政治具體內容的特徵

1.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基本特徵

①在我國政黨制度的基本特徵中,根本的是共產黨領導。在我國多黨合作制度中,共產黨領導是基本前提,也是各民主黨派的自覺選擇。在共產黨領導下,各民主黨派與共產黨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親密合作,為共同的目標團結奮斗,是我國政黨制度區別於西方多黨制的根本特點。

②在我國政黨制度的基本特徵中,各民主黨派是與共產黨共同致力於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親密友黨,是參政黨,而不是反對黨或在野黨。這是因為我國民主黨派與共產黨在政治目標和根本利益上具有一致性。這與西方多黨制中以謀取執政地位為目的的反對黨、在野黨具有本質的不同。

③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執政地位與各民主黨派作為親密友黨和參政黨地位,決定了我國多黨合作制度的實質是團結合作。各民主黨派與中國共產黨的關系是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摯友、諍友關系,是參政黨與執政黨在國家政治生活中親密團結、合作共事的關系,而不是多黨競爭、輪流執政、互為對手、彼此傾軋的勢不兩立關系。這與以競爭為特徵的西方多黨制政治體制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也是區別於西方多黨制的顯著特徵。

2.民族區域自治的特點

①一切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的部分。它既不是脫離祖國大家庭的「獨立自治」,也不是半獨立狀態的「自治邦」。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是我國的一級地方政府。

②我們的民族區域自治是中央統一領導下的自治;自治權利是中央統一領導,根據憲法和法律,遵循黨的方針政策的「民族主權」。一切民族自治地方都必須遵循憲法所規定的總原則,堅決、自覺地貫徹執行國家的政策、法令;依照憲法規定的許可權行使自治權。

③我們的民族區域自治,是以少數民族聚居為基礎實行的區域自治,而不是脫離一定地域的所謂「民族自治」。任何一個民族都不能脫離整個民族自治地方以及全國的經濟建設而奢談什麼「獨立自主」的「民族經濟體系」。

④我國民族狀況的特點是,少數民族人口雖少,但分布很散,絕大多數與漢族交錯聚居,少數民族之間也多半是交錯雜居或聚居。我們的民族區域自治不是單純以人口比例為依據。人口較多的民族可以自治,人口較少的民族也可以自治,而不是只有一個少數民族佔多數的地方才能實行自治。

⑤我們的民族區域自治地方往往包含幾個少數民族和漢族。搞好民族區域自治,不僅要處理好上下關系,也必須適當處理自治地方內部的民族關系;既要適當處理少數民族同漢族的關系,又要適當處理少數民族之間的關系,以利於各民族的團結和繁榮。

3.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特點

①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人民當家作主的主要制度形式。這一制度體現了國家一切權力屬於人民的原則,具有真正的人民性和廣泛的代表性。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和核心,人民有權選出自己的代表,到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去行使國家權力,參加國家管理。在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中,我國的各政黨、階級、階層、地區、民族等都有一定比例的代表,使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具有廣泛的人民基礎,保證國家權力始終掌握在人民手中。

②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實行民主集中制原則。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則組織和運行,這主要包括以下幾點:第一,全國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都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第二,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第三,中央和地方國家機構職權的劃分,遵循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充分發揮地方積極性和主動性的原則。

③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實行一院制。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從我國的國情出發,實行人民代表大會一院制,不搞「兩院制」。國家權力統一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各級國家行政、審判和檢察機關都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依法選舉產生,對其負責,受其監督。人民代表大會在國家政權體系中居於核心地位,具有全權性,其他國家機關都是它的執行機關。

④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民主制度。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是領導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核心力量。共產黨執政就是領導和支持人民掌握管理國家的權力,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保障人民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

4.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特點

1954年一屆人大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①它規定的第一個原則是人民民主原則,而國家的性質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國家;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

②它的第二個原則是社會主義原則。社會主義原則集中表現為公有制原則。就社會階段而言,為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

③這部憲法代表了廣大人民的意志,是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綱領性文件,是社會主義建設的保證。

④這部憲法是我國人民一百多年來英勇斗爭的歷史經驗的總結,它鞏固了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成果以及建國後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的新勝利,反映了國家在過渡時期的根本要求和廣大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共同願望,是我國人民鞏固人民民主專政和進行社會主義改造與建設的有力武器。

D. 中國近現代史的社會政治狀況

鴉片戰爭失敗後,當時中國人中的先進分子深感國家落後,認定富國強兵必須向西方學習,首先要改良政治,在戊戌變法運動的直接推動下,廢科舉辦學堂,1903年清政府採用西方學制,頒布《學務綱要》,語文獨立成科,我國現代語文教學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逐步形成的,這是歷史的進步。但是,必須指出,否定我國傳統的語文教學改用西方的語文教學模式,只是政治思想運動的直接產物,而不是語文教育自身演變發展的結果。這一轉變沒有進行學科自身的研討,沒有認真分析總結數千年的漢語文教育的利弊得失,對語文教育的傳統採取了簡單地全盤否定、抹殺的態度。

現代語文教學一開始便存在著失誤。這是我們不能不面對、不能不認識的問題。而且百年來不斷強化向西方印歐語系,包括蘇聯的母語教育學習,導致我國語文教育背離傳統、背離漢語文特徵越來越遠,以至教學實際水平不斷下降,造成今日被人視為「誤盡蒼生」的結果。對此,我們不能不深深地反思,再反思。

我國古代語文教育有兩個基點,一是封建統治的需要,二是漢語言、文字自身習得運用規律的制約。比較一下印歐語系的古代語文教育,二者盡管都屬適應政治需要的泛語文教育,但內容極不相同。這里不談教育內容、文章內容、思維內涵的不同,而是看言語形式本身。以古希臘為代表的西方語文教育,一開始便學字母拼音,學習語法,區分名詞動詞形容詞等詞類,學習以動詞為中心主謂賓定補狀相互組合時的形態變化。而我國漢代之前早已是集中識字寫字,不分詞類詞性、主謂賓,更不管詞的形態變化;但講究六書,學習漢字的造字法。西方語文教育從學語法開始,我國古代沒有西式語法自然不學,這並不是我們落後,而是因為漢語漢字根本不同於印歐語系的語言文字。我國古代的語文教育培養了一大批文章大師和文學大師,哺育了中華民族燦爛的古代文化,滋養了中國古代高度發展的科技,這些事實就是我國古代語文教育並不落後於西方的明證。

從中西古代語文教育事實的比較中應得出一個起碼的結論:語言文字不同,語文教育的內容方法也必然有所不同。

可是,我國現代語文教育一開始便沒有冷靜分析古代語文教育的是與非,沒有顧及漢語言文字自身的特點,簡單地學習西方的分散識字,拋棄了利用韻語集中識字的傳統,歷史已表明這樣做大大降低了漢字教學的水平,從而制約了整個語文教育水平;通過誦讀典範文章以形成語感的做法,也被斥之為「死讀書」;並且開始以並不那麼合漢語規律的「語法」,作為語文教學的基本內容。這不是漢語文教育自身的演進,而是一種人為的扭曲,根本沒有對語文學科自身的規律進行研討。這樣背離民族母語教育的傳統,使我國語文教育自然發展的歷史進程出現了斷層。而這一切卻是在現代化、科學化的旗號下發生的,是在民主革命的進程中伴生的,是政治革命運動的產物, 使人們難以認識它內含的謬誤。以至這一謬誤延續至今,仍深深束縛著語文教學的改革。

新中國成立後語文教育迅速在全國范圍普及,並且正確地將「國語」「國文」課合並為「語文」,確認「口頭為語書面為文」,以培養聽說讀寫能力為學科目的,逐步明確語文的工具性。這是歷史的大進步。但是至今的五十年歷程,真是曲曲折折!

在一邊倒向蘇聯學習的時代潮流下,1951年提出對語文教學來說似是而非的「語言是科學,文學是藝術」,致使中學語文分為漢語、文學兩科。雖只是從1955年秋到1958年3月短暫的實行,但影響極為深遠。

從此,語法正式被認定為第一位的語文基礎知識,認定提高語文水平必須與印歐語系一樣學習理論語法;結果語法越學越多,學生的語文水平卻越來越低。這里必須明確,我們運用母語憑的是語感,是以習慣的形態存於大腦的本體語法。印歐語是形態語,口語轉為書面語形態的變化必須規范化,漢語是邏輯意合語,口語轉為書面語不必考慮形態變化,憑語感便可以了。同時,因之理性的文章的文學分析日趨盛行,加上左的政治的影響,強化文章(文學)的內容分析,挖掘微言大義之風日盛,使重語感的傳統幾乎難見蹤影。學生在語文課上獲得的是教師講授的抽象的關於內容和寫法的結論,文章包括文學作品的語言本身被舍棄了,課堂讀書聲日漸衰弱,典範的言語無法有效化為學生的語感,學生的語言政治化口號化,日趨貧乏。

分科還有一個至今認識不清的後果:語文教學逐步背離我國古代以文章教學為主、以實用為主的優良傳統,重文學、輕文章從此成為語文教學的主流。日重一日師生偏愛文學、偏愛帶有文學性的記敘文(包括文學色彩濃厚的文言文),不喜教學議論文、說明文;不是教學生實用文章的基本寫法,而是大講學生學不到手的「寫作特點」「藝術特色」。在這種潮流下,自然不去探討如何培養學生讀寫實用文章等社會最需要的讀寫活動的一項項基本技能,以技能訓練為中心去改革教學的人成為極少數,以致直到今日「以訓練為主線」只是一句空洞的口號!缺乏系統科學的基本讀寫技能訓練,學生的語文水平怎麼提高!「淡化」語文技能訓練,還要我們這些專職的語文教師於什麼!

80年代中期以來,在改革開放的歷史潮流下,高考借鑒美國的做法推行標准化考試,語文教學又一次「學」西方。在沒有弄清標准化考試是怎麼回事的情況下,在追求升學率的驅使下,把所謂「標准化題目」即選擇題之類的定向反應性的客觀題,作為平日教學語文的練習的基本形式,使主觀對主觀的讀寫活動,變為機械瑣碎的「定向反應性」活動,極大地扭曲了以系統言語技能訓練為中心的培養語文能力的教學活動,導致社會各界批評揭發的種種現象,使語文教學陷入空前的大災難。

這便是我國百年現代語文教學歷程中,三次向西方,即向印歐語系母語教育的「學習」。造成我國現代語文教學的發展與漢語言文字的特徵不相適應,與我國古代語文教育的發展軌跡不相銜接,發生了錯位,形成了歷史的斷層,造成語文教學水平不斷下降的惡果,使我們不得不面對「誤盡蒼生」的尖銳批評。盲目學習西方,正是我國現代語文教學水平低下的「病根」。

而問題的根本,在於忽視了語文學科對象母語的不同。漢語文完全不同於印軟語文,絕對不能簡單搬用西方的教學內容和方法。背離漢語文的特徵,背離漢母語的習得規律,這便是語文教學水平低下的「本源」。

三次「學習」西方,都沒有深入研究別人的做法是否適應漢語文,是否適應漢母語習得運用的實際;沒有分析古代語文教育的經驗與教訓,沒有對漢語文教學本身的內在的規律進行研討。而問題的發生有著深刻的社會政治背景,是在向經濟科技發達、先進的國家學習,在振興中華的社會革新的潮流中發生的,有歷史的必然性、合理性。不過,歷史也是有謬誤,有漩渦,有逆流的。回顧歷史我們要冷靜思考分析。我國百年近現代史是革命史,是以政治斗爭為中心的歷史。但政治不等於一切,一切從政治出發,是一種泛政治化傾向。這種傾向是百年語文教學水平低的社會原因。語文教學和整個的教育事業一樣在相當大的程度上被政治化、國家化和行政化,語文教育自身的獨立性和主動性削弱了,語文教育自身特有的實質性問題被淡化、被融化、甚至被湮沒,變得有名無實,以至到今日連「語文姓什麼」都沒有定論。

今年新修訂的兩個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僅是對百年教訓經驗式的回顧,對古代經驗表層的感性繼承,是「似曾相識燕歸來」,缺乏科學的理性的思考與分析;仍然沒有對語文教學自身的特點與規律進行深入系統的分析研究。其實這次修訂又是簡單地適應由政治需要而推動的「素質教育」「創造教育」和「人文教育」的需求,再次隨大流,不過是由語文教學工作者自行泛政治化,這就更可悲了。這也更證明了語文教學問題的嚴重性與普遍性,也就更顯示了深入開展語文教學世紀大討論的必要性。

我們必須吸取這一深刻的教訓。在講究科學的今天,必須著力研究我國漢母語教育的自身特點和規律,認清漢語漢字和漢語文習得運用的規律,首先為語文課准確的定位、定性、定任務、定內容,再來談方法,然後才能修訂大綱與教材。只有這樣才可能立足漢語文教育的自身,去吸取外民族特別是印歐語系的母語教育中適合我們、於我們有用的東西,才不致重犯盲目學習西方語文教學的歷史性錯誤。

E. 歷史書本中國現代史政治時間段劃分

1.1949~1956 第一階段由民主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階段
2.1956~1966 第二階段十年專探屬索十年建設時期
3.1966~1976 第三階段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
4.1976~現在 第四階段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

F. 中國現代史是什麼時候開始

中國現代來史是從1949年10月開始源的,也是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的歷史,分為新民主主義社會與社會主義社會兩大歷史階段。這一段的時期也是中國人民建立政權、鞏固政權、探索與發展中國,使中國走向富強、民主、自立的一段發展史。

中國現代史是中國人民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歷史時代,從遭受侵略奴役的弱國變為世界政治舞台上起到舉足輕重作用的強國的時代。

(6)現代中國的歷史政治時候的擴展閱讀:

1949年9月21日至9月30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體會議在北平召開。9月27日,會議通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並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都定於北平,自即日起改名北平為北京」。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採用公元,今年為一九四九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開國大典,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以後每年的10月1日就成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慶節。

G. 中國近現代政治發展史的內容提要

本書將政治學和歷史學很好地結合起來,從政治發展的角度探尋中國社會發展的規律,以期對專當前的屬社會改革有所借鑒。本書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發展理論為基礎,吸收現代西方政治發展理論的合理因素,將中華民族爭取獨立、解放和實現富強、民主、文明現代化的歷史緊密結合起來。全書共分十章,在介紹政治發展的一般理論和近現代中國國情與政治發展的關系的基礎上,分析了不同時期政治發展的特點,並通過對現實問題的研究,著重論述了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問題。最後,對21世紀中國的政治發展做了進一步的展望。本書可作為高校政治學本科教材,亦可作為各級黨政幹部的參考讀物。

H. 歷史必修一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分三個時期總結

一.新中國的民主建設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隆重舉行。①大會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暫時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能。《共同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性質。
②大會選舉產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毛澤東當選為主席。③大會決定以北京為新中國的首都,五星紅旗為國旗,《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採用公元紀年。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
1954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不再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但政協作為統一戰線組織繼續存在。
1956年,中國共產黨提出與民主黨派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發展到一個新階段。
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我國的社會主義民族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
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一根兩基」: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二.民主政治建設的曲折發展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民主法制受到嚴重踐踏。
1982年,全國人大通過了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1982年,中國共產黨確立了各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使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進一步完善。
三.祖國統一大業
1949年,國民黨敗退台灣,從此台灣與祖國大陸處於分離隔絕狀態。
20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
「一國兩制」:就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港澳、台灣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基本方針。
1997年7月1日,中國正式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人民解放軍進駐香港,香港回到了偉大祖國的懷抱。
1999年12月20日,中國正式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人民解放軍進駐澳門。澳門也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閱讀全文

與現代中國的歷史政治時候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