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麻織歷史

中國麻織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23 14:28:47

A. 麻有哪些種植歷史

麻是古代麻類作物的總稱。麻是我國原產農作物,栽培歷史至少已有5000年。

麻在古時種植范圍很廣,回呈現出答從北方向南方發展的趨勢。並在長期的推廣和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了適宜南北方的栽培技術。

在我國古代,麻是最早用於織物的天然纖維,有「國紡源頭,萬年衣祖」的美譽。

麻做繩是它的主要用途。麻起源於我國,從考古發現和文字記載上看,我國麻栽培已有悠久歷史。

先秦時期,麻主要分布在黃河中下游地區。秦漢至隋唐時期,麻種植有很大發展,已經呈現從北向南發展的趨勢。

宋元時期麻在黃河流域仍很普遍,但在南方卻明顯縮減。明清時期,麻生產曾有一些發展,南方蘇、浙、皖、贛、川等不少地方還保留著較多的麻生產。

在古代,隨著麻種植面積的推廣,其栽培技術也得到了相應的發展。較突出的栽培技術有輪作、間作、套種,浸種催芽和冬播,多次追肥,提高灌溉水溫等。此外,在對麻的利用方面,也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經驗。

麻製品

B. 麻紡織的麻紡織歷史

我國最早採用的紡織原料是麻、葛纖維,這一歷史可追溯到遠古時代。在古文獻中稱做「布版」的並不是指現在的權棉織品,而主要是指麻、薴、葛等植物纖維織品。《小爾雅》記:「麻紵葛曰布。」1972 年江蘇吳縣草鞋山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出土了三塊珍貴的葛布殘片,浙江吳興錢山漾出土了幾塊薴麻布殘片。經分析可看到四五千年前我國葛麻紡織技術已有了相當水平。戰國時期精細的薴麻布已和絲綢比美,貴族常用它作為互相饋贈的貴重禮品。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精細麻布,已接近今天的白府綢。由於葛對氣候和土質的要求較高,種植范圍又只限於一些山區。薴麻的加工比較麻煩,細麻與絲綢價格昂貴,只有貴族享用,平民穿不起,因此在很長時期內,大麻粗衣一直成為我國廣大人民,特別是勞動大眾的主要衣著。宋元以來,隨著棉花的廣泛種植和利用,逐步取代了麻纖維作為大宗衣料的地位。但清光緒年間(1875 年)美國還專門從我國浙江移植大麻到肯塔基州,成為麻紡織工業原料之一。而薴麻作為紡織原料,至今仍舊馳名中外,用它織成的夏布也遠銷世界各地。

C. 麻曾是中國古人重要的紡織原料,很多成語都提到了麻

麻曾是中國古人重要的紡織原料,很多成語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內刀斬亂麻、皂絲麻線容和心亂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間麻的種植量大大減少,其主要原因是()

A.更加舒適廉價的棉紡織品的沖擊

B.來自西方工業化生產的沖擊

C.官營手工業對民間手工業的沖擊

D.絲織業快速發展帶來的沖擊

A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調用所學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明代棉布逐漸成為民眾的主要衣料,從而使麻的地位下降,故A項正確;B項與明代的時間不符,排除;明代,民營手工業發展迅速,超過了官營手工業,故C項錯誤;D項不符合史實,排除。

D. 關於紡織的歷史

中國紡織歷史: 中國紡織歷史起於何時,今無定論。從考古實物看,早在距今6000-7000年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了紡輪一類的紡織工具。在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遺址和甘肅永靖商代遺址出土的麻布實物,其細密均勻的程度,完全可與現代細麻布相比。由此可知,那時的紡造技術以處於成熟階段。我國最早的紡織品所採用的原料主要是麻(指大麻和薴麻)、葛纖維。大麻和薴麻都是優良的紡織原料,我國是大麻和薴麻的原產地,所以國際上又將大麻稱為「漢麻」,將薴麻稱為「中國草」,其中用薴麻織成的夏布,潔白清爽,清涼吸汗,很受人們的歡迎和喜愛。
大約在春秋戰國之前,以出現多綜提花技術,能夠織造出幾何花紋紡織物。湖南長沙戰國墓出土的一塊平紡織物,每厘米經緯紗分別為28根和24根,其細密程度甚至超過了現在的細布。秦、漢時期,古人在紡織實踐中不斷創新,將提綜改為腳踏,利用多根踏桿提沉多片綜框,這種能織出復雜花紋的織機,被稱為「多綜多躡花機」。湖北江陵馬山楚墓、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紋樣精美,組織復雜,色彩豐富的絲織物,大多出自這種織機。
唐、宋之後,有關織造工藝的文獻傳世很多,這些著作不僅對織機的構造、操作程序紀錄得十分詳盡,而且多附有圖示,為我們了解那個時代的紡織情況提供了詳細依據。元代的黃道婆被稱為我國紡織業的革新家。元貞年間,她把崖州(今海南島)的紡織技術進行改革,製成一套扦、彈、紡、織工具(如攪車、椎弓、三錠腳踏紡車等),提高了紡紗效率。在紡造方面,她用錯紗、配色、綜線、花工藝技術,織制出有名的烏泥涇被,推動了松江一帶棉紡織技術和棉紡織業的發展。

E. 紡織歷史

紡織業的歷史

世界各個地區開始紡織生產的時間遲早不一,大約公元前5000年,世界各文明發祥地區都已就地取材開始了紡織生產。

如北非尼羅河流域居民利用亞麻紡織。

中國黃河長江流域居民利用葛、麻紡織,這個時期的原始紡紗工具紡專和原始織機零件已在中國河北、浙江等地區出現。中國西南部少數民族還保存了倚膝立地豎式紡織紡紗的古代工藝。

南亞印度河流域居民和南美印加帝國人民均已利用棉花紡織;小亞細亞地區已有羊毛紡織。

希臘保存的公元前550年的紡織品上,有用吊式紡專紡羊毛的古代手紡圖像,

南美安第斯地區則把卧式紡專放在腿上紡紗。原始織機有懸掛式和平鋪式兩種,平鋪式織機的兩根軸用四根木樁固定於地面上,稱地織機。

埃及出土公元前4000年的陶碟上繪有這種地織機的圖像。還有一種織工用雙腳抵經軸的平鋪式織機,而把織軸縛於腰間者,是原始腰機。

秘魯出土公元前200年的陶碗上繪有古老的原始腰機圖像。懸掛式織機的經軸掛在上面,經紗靠自身重量或懸吊小錘自然下垂,依次織入緯紗。

北美奧傑布韋部落曾用這種織機編織麻袋,稱豎織機。另有一種狹幅的織帶機用方形或多邊形綜板開口,稱綜板織機。在埃及公元前900年、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地區公元前200年的遺物中都曾發現這種織機。

原始織機最初是直接用手指分開經線,後來改用棍子開口兼打緯。這種棍子逐漸演化,在形狀、粗細和功能上有了區別,即有了綜竿(或綜桿)、分經棍和打緯刀的分工。綜竿也由一根發展到數根或十數根,以適應織花紋的需要。

位置也從兩組經紗之間移到經紗平面上方,繞於竿上的綜環則下垂而逐一套在一組經紗的每一根上,形成吊綜竿。這種吊綜竿加上外框就是後來廣泛使用的綜框。

墨西哥格雷羅和北美洲西南普韋布洛地區的傳統豎織機上還保存著這種早期樣式的綜框。

人類在舊石器時代已使用礦物顏料著色,如中國山頂洞人和歐洲克羅馬農人。世界很多地方都發現了古代著過色的織物。

印度在公元前2500年使用茜草和靛藍;埃及在公元前2000年使用菘藍和紅花;秘魯地區居民很早就掌握製取蟲紅染料的方法。

新石器時代的紡織產品主要是各種短纖維織物。如北非尼羅河流域的亞麻織物;南亞恆河、印度河流域的棉織物;南美華加普利安特地區的棉、

毛交織布和瑪雅人織制的棉、劍麻交織布;裏海、愛琴海沿岸和西亞兩河流域的毛織物;中國黃河、長江流域的絲織物。

在這些織物上,有的用手繪花紋,有的用織紋構成簡單圖案,有的用刺綉。有人認為高加索地區的古代居民甚至已有了原始印花。

紡織業的現狀

伴隨國際市場的需求不斷萎縮,給許多紡織企業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2008年,中國紡織業正遭受著近十年來最艱難的一年。

受美國次貸危機、人民幣升值、出口退稅下調、貨幣政策從緊、加工貿易政策調整、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多種因素影響,紡織行業行業面臨著巨大的困難和挑戰。

在這種情況下,眾多紡織行業生產企業陷入了生產經營困難的窘境,掙扎在虧損的邊緣,企業紛紛倒閉,停產、半停產的更多。這些,已給紡織行業構成嚴峻挑戰。

盡管紡織的出口退稅率有所提高,但國家淘汰低層次產品和企業的決心沒有改變。自主創新、節約成本,才是紡織行業走出困境的良方。

(5)中國麻織歷史擴展閱讀:

紡織業將面臨的問題:

環保政策常態化行業洗牌加速自2017年環保要求全面收嚴,2018年各類環保政策法規密集落地,2019年環保高壓仍將持續,新一輪中央環保督查全面啟動,環保常態化成為必然趨勢。

2019年1月1日,我國首部土壤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正式實施。同日,號稱為「史上最嚴」,

在治理防治污染方面做出了諸多「令人乍舌」的嚴格規定的《山西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修訂)》也開始施行。環保政策壓力下,「散亂污」企業將進一步淘汰。

近些年,東南亞(其中尤以越南和孟加拉)紡織服裝業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歐美客商的青睞,部分來自歐美市場的訂單轉向東南亞。

在產能過剩和國內環保政策的壓力下,中國部分紡織企業紛紛轉戰東南亞一帶。但於此同時,東南亞國家當地工人文化低、紀律散、工作效率低下,員工技術培訓成本高,

工資薪資漲幅過快,政府營商環境不佳,行業開放水平還有待提高等問題不少,且對紡織企業來說,東南亞轉移成本也是不小的負擔,同樣的還有東南亞局勢安全問題。

中西部地區的企業發展迅速,給當地的就業人員提供了很多崗位,工人們可以就近在家鄉就業,在很大程度上也減少了江浙地區的勞動力資源。

工人的觀念由工資多少轉向了是否有休息時間,以前在工廠都會為了討個好彩頭,初八復工。可是如今工人復工時間越來越晚,正常生產一般都要到正月十五左右了。

對於很多紡織老闆來說,2019年用工或將是一個大難問題。另一方面,面對紡織行業人力成本攀升,是年輕人不願意從事紡織行業的窘境。

F. 麻面料的歷史,麻料的優勢、缺點,還有什麼麻料

常見的有薴麻、亞麻、黃麻、洋麻、大麻、苘麻,
優點:透氣,有獨特涼爽感,出汗不粘身版; 色澤鮮艷,有較好的權天然光澤,不易褪色,不易縮水;導熱、吸濕比棉織物大,對酸鹼反應不敏感,抗黴菌,不易受潮發霉;抗蛀,抗黴菌較好
缺點:手感粗糙,穿著不滑爽舒適,易起皺,懸垂性差;麻纖維鋼硬,抱合力差。
歷史:麻纖維是人類最早用來做衣著的紡織原料。埃及人利用亞麻纖維已有8000年的歷史,墓穴中的埃及木乃伊的裹屍布長達900多米。亞麻從埃及逐步傳入歐洲,使歐洲成為亞麻布的重要產地。 中國早在公元前4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已知採用薴麻作為紡織原料。浙江省吳興錢出漾出土文物中發現的薴麻織物殘片是公元前2700年前的遺物。湖南省長沙馬王堆漢墓中也有精細的薴麻布。在薴麻織物之前,中國更早就用葛和大麻織制服用布。《詩經》中就有「東門之池,可以漚薴」的詩句。用薴麻績織的夏布是中國傳統的優良布料。

G. 薴麻的起源於我國嗎

各國學者均認為薴麻起源於中國。瓦維洛夫(1951)及R.H.Kirby(1975)更明確指出,薴麻起源於中國的中、西部地區,這一研究結果得到學者們的認同。我國薴麻品種繁多,類型豐富,種植地區廣闊,栽培和加工利用歷史悠久,為研究起源與演化提供了依據。在出土文物方面:1975年在浙江省餘姚縣河姆渡發掘一處6000年前的新石器文化遺址中,出土了薴麻繩索。1958年浙江省吳興縣錢山漾距今4700多年前的新石器文化遺址中,發掘出三塊經緯分明細致的薴麻織物。1980年在江西省貴溪縣崖墓中出土的兩塊薴麻印花布是我國出土文物中發現最早的雙面印花薴麻織物,距今已有2700多年歷史。1972年在湖南省長沙市出土的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細薴麻布,其精細程度可與今日府綢相媲美,經、緯密度為32~38×36~54根/cm2。發掘出的文物足以證明我國古代利用薴麻歷史的悠久,麻紡工藝水平的不斷完善與提高。古籍有關薴麻的記述有:公元前6世紀的《詩經·陳風》的「東門之池可以漚紵」,《禮記》篇的「紵麻之有縻」(牽牛的韁繩)。周代已設立「典枲」的官員,專司薴麻等生產及徵收薴、繭等紡織品,故《周禮·天官冢宰下》記有「典枲掌布、緦、縷、是薴麻織物的精品。我國薴麻從採集野生纖維到栽培種植,面積從北方向南方不斷擴展,又從國內栽培逐漸被國外引種,這一歷程經歷了五六千年的歷史演變。據1604年《正字通》記載,野生薴麻又叫山麻、野薴。隨著需求量的增加,這種用之不盡、取之不竭的野薴麻漸感不足,於是開始了薴麻的栽培。人為栽培約始於商周時代,秦漢以來,黃河流域種植薴麻已很普遍,如在《漢書·地理志》記載薴麻在河南、陝西種植較多,而長江流域種植遠較北方少。公元3世紀,陸璣在《毛詩·草森鳥獸蟲魚疏》中有薴麻擴展至「荊揚之間一歲三收」的記述。公元488年南北朝《宋書》記載有:「凡諸州郡,皆令盡勤地利,勸導播殖蠶桑麻,各盡其方」。使薴麻種植面積在江南各省不斷擴大。隋唐時期,薴麻生產進一步發展,《新唐書》中所記貢賦薴麻的五道二十九州絕大部分是長江以南地區,栽培地域已東至福建、浙江等省,南至嶺南廣州府,西至四川省。元朝以來,中原地區因棉花比之蠶桑,無采養之勞,有必收之效,可謂不麻而布,不繭而絮,致使黃河流域薴麻面積逐年減少,而植棉之風甚盛。有關薴麻栽培技術的古籍記述更是豐富,有生長與氣候、選地與整地、輪作與連作、選種與繁殖、施肥與管理、病害與蟲害的防治、收獲與加工等。隨著薴麻栽培技術的不斷發展,紡織工藝有了很大改進和提高,從漢代薴麻紡織的壓光整理,到宋、元之後,各地逐漸形成的織物品種,其中著名的有浙江諸暨的「皺布」,桂林的「薴布」,邕州的「布」和薴麻與棉紗交織的「假羅」,以及湖南、江西兩省的「夏布」,均享譽國內外。於是薴麻的栽培種植、生產、加工更為世人所矚目。1733年作為觀賞植物首先被荷蘭引入,1737年植物分類學家林奈從中國得到薴麻植株標本並描述其植物學特徵。1844年法國勝利號軍艦從中國帶回麻蔸而引入法國,1851年英國康寧享到中國游歷帶去種子而傳入英國,後於1857年傳入美國,再由美國傳入巴西和哥倫比亞。韓國和日本種植薴麻較早,日本有600多年歷史,也是由我國引入。由上可見,世界各地的薴麻均是由我國直接或間接引入栽培,故外人稱之為「中國草」或「南京麻」。

H. 中國紡織史分為哪幾個階段

原始手工紡織:從遠古到公元前22世紀
手工機器紡織:從公元前21世紀到公元1870年
大工業化紡織:1871年以後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生產紡織品的國家之一。早在原始社會,人們已經採集野生的葛、麻、蠶絲等,並且利用獵獲的鳥獸毛羽,搓、績、編、織成為粗陋的衣服,以取代蔽體的草葉和獸皮。原始社會後期,隨著農、牧業的發展,逐步學會了種麻索縷、養羊取毛和育蠶抽絲等人工生產紡織原料的方法,並且利用了較多的工具。有的工具已是由若干零件組成,有的則是一個零件有幾種用途,使勞動生產率有了較大的提高。那時的紡織品已出現花紋,並施以色彩。但是,所有的工具都由人手直接賦予動作,因此稱作原始手工紡織。
夏代以後直到春秋戰國,紡織生產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有很大的發展。原料培育質量進一步提高;紡織組合工具經過長期改進演變成原始的繅車、紡車、織機等手工紡織機器。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有一部分紡織品生產者逐漸專業化,因此,手藝日益精湛,繅、紡、織、染工藝逐步配套。紡織品則大量成為交易物品,有時甚至成為交換的媒介,起貨幣的作用。產品規格也逐步有了從粗陋到細致的標准。商、周兩代,絲織技術突出發展。到春秋戰國,絲織物已經十分精美。多樣化的織紋加上豐富的色彩,使絲織物成為遠近聞名的高貴衣料。這是手工機器紡織從萌芽到形成的階段。
秦漢到清末,蠶絲一直作為中國的特產聞名於世。大宗紡織原料幾經更迭:從漢到唐,葛逐步為麻所取代;宋至明,麻又為棉所取代。這個時期里,手工紡織機器逐步發展提高,出現了多種形式:如繅車、紡車由手搖單錠式發展到多種復錠(每台3~5錠)腳踏式;織機形成了素機和花機兩大類。花機又發展出多綜多躡(踏板)和束綜(經線個別牽吊)兩種型式。宋代以後紡車出現適應集體化作坊生產的多錠式。在部分地區,還出現利用自然動力的「水轉大紡車」。紡、織、染、整工藝日趨成熟。織品花色繁多,現在所知的主要織物組織(平紋、斜紋和緞紋)到宋代已經全部出現。絲織物不但一直保持高檔品的地位,而且還不斷出現以供觀賞為主的工藝美術織品。元、明兩代,棉紡織技術發展迅速,人民日常衣著由麻布逐步改用棉布。這是手工機器紡織的發展階段。
18世紀後半葉,西歐在手工紡織的基礎上發展了動力機器紡織,逐步形成了集體化大生產的紡織工廠體系,並且推廣到了其他行業,使社會生產力有很大的提高。西歐國家把機器生產的「洋紗」、「洋布」大量傾銷到中國來,猛烈地沖擊了中國手工紡織業。中國在鴉片戰爭失敗後,從1870年開始引進歐洲紡織技術,開辦近代大型紡織工廠,從此形成了少數大城市集中性紡織大生產和廣大農村中分散性手工機器紡織生產長期並存的局面。但是工廠化紡織生產發展緩慢,截至1949年,佔主導地位的棉紡織生產規模還只有 500萬錠左右。這是大工業化紡織的形成階段。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紡織生產迅速發展。棉紡織規模迅速擴大,毛、麻、絲紡織也有相應的發展。紡織技術也有提高,已能製造全套紡織染整機器設備。化學纖維生產也迅速發展起來。但是人均水平,就數量最大的棉紡織生產能力來說,還不到世界平均數的一半,遠遠低於工業發達的國家。

I. 世界上最早用麻織布的是哪個區域,用棉花織布的是哪個區域

「布衣」是什麼布做的?古代說的「布」,是今日的麻布!古時中國盛產各種麻類,用麻織布歷史悠久,棉花產量曾經甚少。古代衣料的優劣次序是綢緞為首,棉布上乘,麻布是最為普通之物。
中國麻紡織的歷史比絲綢更為悠久,古人最早使用的紡織品就是麻繩和麻布,大麻布和薴麻布一直作為大宗衣料,從宋到明才逐漸為棉布所替代。
黃麻布和亞麻布自宋代開始生產。在麻紡織技術形成之前,人類用石器敲打,使麻類植物變軟,然後撕扯成細長的縷,用以搓繩或編結成網狀物。

中國麻紡織技術的發展,經歷了三個歷史階段:
原始手工階段(公元前21世紀以前),手工機械紡織階段(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1870年),動力機器紡織階段(1870年以後)。

脫膠技術
最早的麻脫膠方法是自然漚漬法。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長江流域已用此法。商周時代又盛行於黃河流域。浙江錢山漾新石器時代遺址、河北蒿城、北京平谷商墓、陝西寶雞西周墓、江蘇六合東周墓和湖南長沙戰國楚墓出土的麻布,都可辨認出經過脫膠的痕跡。秦漢時期,人們已能准確地掌握漚麻季節,即夏至後20日漚麻,麻的柔軟達到類似蠶絲的程度。到北魏時,已比較全面地掌握了一系列脫膠的技術關鍵。如水質要清,用濁水則麻纖維色澤轉黑;水量要足,水少則麻纖維易脆;漚漬時間要適中,太短則脫膠不夠而難於剝皮,太長則脫膠過頭而損傷纖維。在山區,還有冬天用溫泉水漚漬使纖維柔和的經驗。到宋元時,人們總結出感官鑒別法,學會從漚池中水色、濃度、水溫和麻株表面的滑膩程度來判斷脫膠的程度。這一方法直到現代,農村中仍廣泛沿用。古代薴麻脫膠是將麻皮放在灰液中煮練,其歷史比漚漬法稍晚,大約在春秋時形成。
灰質分為兩種:一種是楝木灰汁,屬純鹼物質;另一種是蜃蛤殼燒成的灰加上水,即石灰水。陝西寶雞西高泉春秋墓葬出土的薴麻布,經檢驗分析,是經過煮練脫膠的,其部分纖維呈單根分離狀態。可見當時在掌握灰質比量和煮練時間上已有一定的經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精細薴麻布,經檢驗分析,纖維上殘留膠質甚少,大多數纖維幾乎呈單根分離狀態。湖北江陵西漢墓出土的大量薴麻絮,經金屬光譜分析證實是經煮練脫膠的,其纖維分離程度也十分良好。這證明秦漢時煮練脫膠技術又有了提高。
到宋元時,又出現各種麻脫膠的新工藝,主要有:
①先將麻皮績成長縷並紡成紗,再先後浸入草木灰液、石灰水中各一夜,然後放入草木灰液中煮練,沖洗曬干後織布。
②紡成紗後,先與干石灰拌和3~5天,再放在石灰水中煮練,沖洗干凈後,攤放在鋪於水面上的竹簾上半浸半曬,日曬夜收,直到麻紗潔白後織布。
③將麻皮晝曬夜露若干天,再績麻織布,然後將布放在石灰水中煮練。上述工藝中的露水漂白和半浸半曬漂白是煮練脫膠法的新發展。
到明代,半浸半曬與水洗反復交替進行,膠雜質在漂、洗的工序中被不斷清除,使纖維白凈。這種方法直到19世紀末還在中國農村中廣泛沿用。至今在盛產夏布的四川、湖南、湖北、江西等地仍在應用。
此外,中國南方有些地區還在薴麻煮練前先用硫黃熏白。19世紀,中國江西、湖北一帶還流行此法。

麻紡技術
古代麻紡有搓法和績法。原始的麻紡是由手搓開始的,以後才利用紡專紡紗。距今6900年的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出土了一段三股麻繩和一段兩股麻線,同時還出土了最原始的紡紗工具紡輪。大麻纖維短而弱,多用紡專加工成有統體拈度的麻紗。近代四川溫江地區大麻紡紗仍沿用此法。薴麻纖維長而強,多用績法成紗。先用手指將脫膠後的纖維粘片分劈成細長的麻絲(縷),然後逐根拈接。由於麻絲上有膠質糊狀薄層加上接頭部位的拈合力就使得接頭牢固,從而將麻絲續接成細長的麻紗。這個過程稱為績麻。這種麻紗在古文獻里稱為麻縷或麻。

~~~~~~~~~~~~~~~~~~~~~~~~~~~~~~~~~~~~~~~~~~~~~~~~~~~~~~~~~~~~~~~
植棉和棉紡織技術的起源和傳布
歷史文獻和出土的棉紡織品實物證明,中國邊疆地區各族人民對棉花的種植和利用遠較中原為早。在古代,由於交通不便,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商品生產不夠發達,邊疆地區早已發展起來的植棉和棉紡織技術向中原的傳布經歷了漫長的過程。直到漢代,中原地區的棉紡織品還比較稀奇珍貴。到了宋代,邊疆地區與內地的交往頻繁,大量棉紡織品輸入中原,棉花和棉布在內地廣為流行,植棉和棉紡織技術逐漸傳入。1979年在福建崇安武夷山岩墓的船棺中發現了距今3200多年的一塊青灰色棉布。1966年在浙江蘭溪宋墓中出土一條完整的拉絨棉毯。這兩件出土文物,為研究中國東南地區的植棉和棉紡織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線索。
根據植物區系結合史料分析,一般認為棉花是從南北兩路向中原傳布的。南路最早出現棉花的地區是海南和瀾滄江流域,之後傳到福建、廣東、四川等地區。北路始於西北地區,即古籍所謂「西域」。宋元之際,棉花從南北兩路傳布到長江和黃河流域廣大地區。到13世紀,北路棉花已傳到陝西渭水流域。元代初年設立木棉提舉司,大規模地向人民徵收棉布實物,每年多達10萬匹。雖然不久就撤銷了這一機構,但後來又把棉布作為夏稅(布、絹、絲、綿)之首,可見棉布已成為主要紡織衣料之一。棉花在中國堪稱紡織原料中的後起之秀。唐宋以來,人們越來越看出棉花作為絮襯和紡織原料的優越性。《農書》對此作了較全面的評價,說棉花是「比之桑蠶,無采養之勞,有必收之效。埒之枲薴,免績緝之功,得禦寒之益,可謂不麻而布,不繭而絮」,「又兼代氈毯之用,以補衣褐之費」。元以後的歷代統治者都極力徵收棉花棉布,出版植棉技術書籍,勸民植棉。到了明代,棉花已超過絲、麻、毛、成為主要的紡織原料,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說:「棉布寸土皆有」,「織機十室必有」,由此可知當時植棉和棉紡織業已遍布全國。
鴉片戰爭前,中國的棉花和棉布不僅自給,而且還輸出到歐洲、美洲、日本和東南亞地區。美國商人到中國來販運貨物,以土布為主,不僅銷到美國,還轉銷到中、南美洲乃至西歐。英國也曾經大量銷用中國土布。19世紀初30年間,從廣州運出的土布平均每年在100萬匹以上,最多的一年(1819年)曾經達到330多萬匹,直到30年代初才跌落下去,到1831年,中國對美國由出超轉變為入超。鴉片戰爭後,帝國主義國家開始向中國大量傾銷機制棉紗棉布,破壞了中國的手工棉紡織業,但同時也為在中國出現大機器生產的現代棉紡織工業准備了客觀條件。經過12年的籌辦,於1889年開工生產的「上海機器織布局」是中國第一家棉紡織工廠,從此開創了中國棉紡織工業發展的歷史。

發展
棉紡織行業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歷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其橫跨農業和工業兩大生產領域,涉及棉花生產、軋花、紡紗、織布、印染、成衣和終端消費等多個環節,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
據《中國棉紡織行業產銷需求預測與轉型升級戰略分析報告前瞻》部分數據顯示。近幾年來,我國棉紡織行業高速發展。截止2011年,我國環錠紡、轉杯紡和織機的數量分別達到1.2億、232萬頭和126萬台,紡紗生產能力更是達到了全球總產量的50%。全國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54786.5億元,同比增長26.8%。進一步鞏固了我國的棉紡織大國地位。雖然棉紡織行業高速發展,但是其頭頂的「三座大山」正越來越重,高速發展的棉紡織行業亟待減負。
從國內供給看,我國的棉花種植主要分布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以及新疆產區,其中新疆產區產量約佔全國總產量的45%,黃河流域產區的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25%,長江流域約佔10%。
棉花的種植區域過於集中,給棉紡織行業產生了一定的不良影響。由於棉花的產量與質量受天氣因素影響較大,因此棉花種植過於集中,相當於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如果某年氣候條件不利,影響了棉花的產量和質量,那麼會全國棉紡織行業都會受到極大影響。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2010年前後,由於受極端天氣影響,新疆產區棉花產量受到較大影響,全國棉紡織行業頓時一片哀嚎。
雖然我國現有三大棉花產區,然而僅有新疆產區的棉花種植形成一定規模,其他產區的種植分散,缺乏統一規劃,受上年價格因素影響較大,種植面積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棉農的意願,不利於棉紡織行業的整體穩定。
在進口方面,我國棉花進口採用配額制度。根據WTO協定,我國每年配額進口89.4萬噸棉花,實施1%的優惠關稅;配額以外的進口棉花,徵收5%—40%的滑准稅。滑准稅的徵收,相當於為進口棉價設置了底限,其目的在於減少進口棉對國內棉花市場的沖擊,確保棉農收益。然而,由於中國棉產量與紡織業需求之間有近300萬噸的缺口,這就意味著無論棉價高低,都有逾200萬噸棉花剛性需求通過繳納高昂的滑准稅進口。
配額制、滑准稅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企業利用市場手段進行資源配置,造成了中國棉紡織行業成本偏高。澳洲棉花18000元/噸,印度棉花16000多元/噸,但是礙於配額制度,企業不能自主進口,而中國新棉要21400元才能買到同等質量的棉花。
分析認為,要解決棉花產量供不應求的現狀,首先應該加大內部供給,從棉花種植入手,增加國內棉花產量。我國幅員遼闊,將雞蛋放在多個籃子里,能夠有效的降低風險。尤其是長江、黃河流域兩大產區,需要盡快將棉花種植規模化、規范化,相關部門應該採取有效措施,保障棉花種植面積。

J. 棉、麻、絲在中國歷史上出現的順序

在人類漫長的進化過程中,服裝的出現歷史比較短,只有一、兩萬年的時間。當人類從蒙昧中掙脫出來,開始製作工具、捕獵勞作的同時,就有了服裝的雛形:茹毛飲血、而衣皮葦——即吃生肉喝畜血、穿獸皮遮樹葉。此時的「服裝」具有其最原始的三個功能:禦寒、護體、遮羞,而材料直接取之於大自然。後來,人們發現有些樹皮經過漚制後會留下很長的纖維,可以用來搓繩接網,還可以用它來結成片狀物圍身,這就是紡織物的前身。此時大約是神話傳說的伏羲漁獵時代,距今約一萬多年,屬於舊石器時代末期。
再後是神農的農牧時代,據傳神農氏教民種植葛麻穀物,開始有了農業和畜牧業,這是人類進化史上的一大飛躍,它使人類擺脫了直接依靠大自然的賜於,逐漸依賴自身的智慧和勞動來創造生活資源。人類最早使用的纖維是葛和麻,它們的莖皮經過剝制、漚泡,可以形成鬆散的纖維,再將這些纖維用石紡錘搓製成線和繩,編結成漁網和織物,人類進入了紡織時代,服裝也正式進入人們的生活之中。
在新石器時代的晚期,也就是傳說中的黃帝時期,開始有了養蠶、繅絲、織綢的生產。最初的人們可能只是為了吃蠶繭中的蛹充飢而認識到這種昆蟲的,後來在用嘴咀嚼的過程中發現蠶繭的外殼可以抽出很長的纖維來,用它來製成的織物,比麻、葛織物既高貴又柔軟舒適。於是,傳說黃帝的元妃嫘祖率領民眾養蠶繅絲織綢,開始了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重大發明創造:絲綢。考古發掘證明,目前發現的最早的絲織品距今已有七千多年了。與傳說中的黃帝嫘祖時期基本吻合。
此後即傳說中的堯、舜、禹時期,服裝的功能開始有了美觀、裝飾和等級、尊卑等方面的延伸意義。在此後的漫長的奴隸和封建社會中,絲綢價值昂貴,只是有地位和身份的人才有可能穿戴,老百姓只能穿麻布衣衫,稱為「布衣」。而服裝的色彩等級規定也十分嚴格,如黃色屬帝王專用,違禁則會招來犯上殺身之禍。
棉花是很晚才從印度傳入我國的,由於種植棉花比種麻方便,產量高、加工簡便,做出的服裝也比麻舒適,因而得以迅速發展,形成了纖維材料的四大家族:棉、毛、絲、麻。人們採用這四種紡織纖維作為服飾材料的局面一直延續到近代。
1900年,人類首次通過化學的方法生產出了人造纖維,這種纖維的原料仍然還是木質纖維素和棉短絨,人們只是使用了化學手段把它們溶解並加工成纖維,因此把它們稱為「再生纖維」更為確切。二次大戰期間,中日兩國的蠶絲業都遭受了重創,生產絲襪的原料嚴重不足,美國杜邦公司研製出了一種專門用於代替蠶絲生產長統絲襪的合成纖維:Nylon66(尼龍、錦綸)。這是人類第一次採用非纖維原料通過化學合成的方法得到的化學纖維。此後,聚酯纖維(滌綸)也開始閃亮登場,並且很快成為世界上產量最大的紡織纖維。除了錦、滌之外,人們又逐漸發明了維綸、氯綸、氨綸、腈綸、丙綸以及用這些原料為母體的各種改性合成纖維。
作為人類最早使用的紡織原料之一的蠶絲纖維,由於其產量有限,生產過程繁瑣,成本無法與合成纖維抗衡,已經退出了作為主導紡織纖維的地位。但是蠶絲纖維對人體的安全無毒和服用舒適性卻是各類化學纖維、甚至包括其他天然纖維都是無法於之比擬的。在科學昌明、提倡回歸大自然,舒適保健日益被重視的今天,身著貼身絲綢內衣是服裝領域理智發展的結果。

閱讀全文

與中國麻織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