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文字的發展歷程
-- 中國文字發展史 文字是人類傳達感情、表達思想、記錄語言的圖形符號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除了中國文字外,還有蘇美人、巴比倫人的楔行文字、埃及人的聖書文字和中美洲的瑪雅文字,這些文字造就了古文明的歷史成就。如今楔形文字、聖書文字、瑪雅文字已銷聲匿跡不再使用,且該地區現行之文字和這些古文字也沒有淵源關系,故中國文字應該算是現存最古老的文字。中國文字的主要發展歷史,包括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草書、行書、楷書。 . 甲骨文 甲骨文的發現是在一百多年前的清光緒,國子堅王懿榮得了大病,四處求醫找葯,無意中發現葯材中有一種刻了文字的龜甲,認為是很有價值的古物,於是便派人此處搜購,原來這些龜甲是河南安陽一帶農民拾獲後賣給中葯店的,後來經研究發現龜甲上的紋路應該就是古老的文字,這個發現轟動了學術界和文化界,從此,甲骨文受到許多學者、古董商和收藏家的重視。 甲骨文是我們目前所發現最早的中國文字,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或獸骨上面的文字,這些文字主要是用來卜斷吉凶的,占卜的過程先利用火燒灼龜甲,龜甲上便會出現裂痕,商代的人們便根據這裂痕卜斷吉凶,並將卜問的事情和結果記錄刻在龜甲上,而這些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便稱為「甲骨文」。 例如: 口米龜雨耳 . 金文 在青銅器上鑄銘文的風氣,從商代後期開始流行,到周代達到高峰。先秦稱銅為金,所以後人把古代銅器上的文字也叫做金文,由於鍾和鼎在周代各種有銘文的銅器里佔有比較重要的地位,所以也稱金文為「鍾鼎文」。金文應用的年代,上至商代的早期,下至秦滅六國,約一千二百多年。 和現代的鑄鐵產品一樣,青銅器的鑄造一般也要使用泥制模型,叫做「陶范」,金文是預先雕刻在陶范上再鑄出來的,也有少數則是銅器鑄好後直接刻上的,因為陶范質地松軟,雕刻比龜甲、獸骨更為容易,所以早期金文比甲骨文的繪圖性質更強,更為接近原始文字。 例如: 口米龜雨耳 . 小篆 「篆」本是小篆、大篆的合稱,因為習慣上把籀文稱為大篆,故後人常把「篆文」專指小篆。小篆又稱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變而來的一種字體,產生於戰國後期的秦國,通行於秦代和西漢前期。戰國時代,列國割據,各國文字沒有統一,字體相當復雜,於是秦始皇便以秦國的文字篆體,施行「書同文」來統一天下的文字,廢除六國文字中各種和秦國文字不同的形體,並將秦國固有的篆文形體進行省略刪改,同時吸收民間文字中一些簡體、俗字體,加以規范,就成一種新的字體—小篆。 中國文字發展到小篆階段,逐漸開始定型〈輪廓、筆劃、結構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號化,減少了書寫和人讀方面的混淆和困難,這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運用行政手段大規模地規範文字的產物。秦王朝使用經過整理的小篆統一全國文字,不但基本上消滅了各地文字異行的現象,也使古文字體異眾多的情況有了很大的改變,在中國文字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角色。 除了小篆,包含甲骨文、金文,被統稱為中國字的古文字;古文字學的發展,對於促進中國古代歷史、哲學、經濟、法律、文化、科學技術的研究,都具有相當重要的影響。 例如: 口米龜雨耳 .隸書 小篆雖然是較整齊的長方形,結構由均勻圓轉的線條組成,但是書寫起來相當不方便,且字形繁復,由於種種缺點,故在民間很快地出現了一種新字體,將小篆的端莊工整、圓轉彎曲的線條寫成帶方折的,這種字體據說當時在下層小官吏、工匠、奴隸中較為流行,所以稱為「隸書」。到了漢代,隸書取代小篆成為主要字體,中國文字發展歷史就脫離古文字階段進入隸楷階段,漢代以後,小篆成為主要用來刻印章、銘金文的古字體。 隸書的形成使文字從隨物體形狀描書的字元,變成由一些平直筆劃所組成的簡單字元,這種改變大大地提高了書寫的速度。中國文字由小篆轉變為隸書,叫做「隸變」,隸變是中國文字發展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結束了古文字的階段,使中國文字進入更為定型的階段,隸變之後的文字,接近現在所使用的文字,也比古文字更容易辨識了。 .草書 草書,就是寫得草率、快速的字體。草書是輔助隸書的一種簡便字體,主要用於起草文稿和通信,在草書形成的過程中,因為官府的佐、史經常需要使用起草文書,因而影響了草書的流傳。進入東漢後,經過文人、書法家的加工,草書就有了比較規整、嚴格的形體,可以用在一些官方場合,稱之為「章草」,帶有一點隸書的味道,保留了隸書的撥挑和捺筆。草書由於字形太過於簡單,彼此容易混淆,所以無法像隸書取代小篆那樣,取代隸書成為主要的字體。 在楷書產生後,草書在楷書的基礎下進一步發展,不但筆劃之間可以勾連,上下之間也可以連寫,隸書筆劃的某些特徵也消失了,形成了另一種類型的草書,稱之為「今草」。 .行書 行書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不像楷書那麼工整,也不像草書那麼奔放;如果楷書像人的坐,草書人的跑,那麼行書就是人的行走,因為行書比楷書隨便些,可以寫得快,又不像草書潦草的讓人看不懂,所以最受到人們的喜愛。 行書大概在魏晉時代就開始在民間流行了,被稱為「書聖」的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創作了大量的行書作品,長期以來價倍受人們的喜愛。行書沒有嚴格的書寫規則,寫得規矩一點、接近楷書的,稱為真行或行楷;寫得放縱一點、草書味道比較濃厚的,稱為行草,行書寫起來比楷書快,又不像草書那樣難以辨人,因此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 楷書 楷書在字體結構方面,與隸書差不多,但楷書將隸書筆劃的寫法改變了,且由扁形的隸書改為基本上呈現方形的楷書,即所謂的「方塊字」。楷書也稱為正書、真書,說明了楷書是提供人學習和運用的正規書體。最早的楷書書法家是東漢末年的鍾繇,從其流傳下來的作品中,還多少殘留著隸書的筆意。楷書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又經歷了不少變化,到了隋唐之後才基本定型,定型後的楷書,筆劃、結構都相當精緻、嚴謹,如唐朝著名書法家歐陽詢的作品就是範本之一。 中國文字進入楷書階段後,字形還再繼續簡化,但字體就沒有太大的變化了,做為我國四大發明術之一的印刷術,就是以楷書做為印書的主要字體,在宋朝刻印的書籍中,楷書被美術化,寫得更加規矩而漂亮,稱為「宋體字」,後來還有模仿宋體字而加以變化的,叫做「仿宋體」。我們今天閱讀的書籍、報刊上所用的字體,大致上是這一種風格的楷書變體
採納哦
2. 中國的文字歷史
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
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范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後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並把線條化和規范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成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體。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點,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
至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隸書之後又演變為章草,而後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於筆端表現的狂草。隨後,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一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體。
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雕版印刷被廣泛使用,漢字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產生了一種新型書體——宋體印刷字體。印刷術發明後,刻字用的雕刻刀對漢字的形體發生了深刻的影響,產生了一種橫細豎粗、醒目易讀的印刷字體,後世稱為宋體。當時所刻的字體有肥瘦兩種,肥的仿顏體、柳體,瘦的仿歐體、虞體。其中顏體和柳體的筆頓高聳,已經略具橫細豎粗的一些特徵。到了明代隆慶、萬曆年間,又從宋體演變為筆畫橫細豎粗、字形方正的明體。原來那時民間流行一種橫劃很細而豎劃特別粗壯、字形扁扁的洪武體,像職官的銜牌、燈籠、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採用這種字體。以後,一些刻書工人在模仿洪武體刻書的過程中創造出一種非顏非歐的膚廓體。特別是由於這種字體的筆形橫平豎直,雕刻起來的確感到容易,它與篆、隸、真、草四體有所不同,別創一格,讀起來清新悅目,因此被日益廣泛地使用,成為16世紀以來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體,仍稱宋體,也叫鉛字體。
在中國文字中,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著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徵。如篆書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富有裝飾性,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且風格多樣,個性各異。
漢字的演變是從象形的圖畫到線條的符號和適應毛筆書寫的筆畫以及便於雕刻的印刷字體,它的演進歷史為我們進行中文字體設計提供了豐富的靈感。在文字設計中,如能充分發揮漢字各種字體的特點及風采,運用巧妙,構思獨到,定能設計出精美的作品來。
3. 中國從古至今的文字歷史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殷商)(周)
(秦)(漢)(魏晉)漢字的演變過程,可以簡略歸納為五個階段:聲、形、象、數、理。
4. 中國文字的發展歷程
漢唐時期,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儒釋道思想以及文字、繪畫、建築、雕刻等等,傳入了日本、朝鮮等國,譬如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在日本的傳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學、陽明學。
唐鑒真東渡,中國的佛教文化以及雕塑等傳到日本,大量日本遣唐使如吉備真備、高僧空海、阿倍仲麻呂等到中國研習中國的文化,如此,使日本的文字、建築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在明清之際,通過西方耶穌會士,通過東學西漸,還傳播到了歐洲一些國家。中國的四大發明(造紙術、印刷術、火葯、指南針、)先後傳入西方後,對於促進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4)中國文字的歷史700字擴展閱讀:
中國文化的精髓: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禮儀之邦,「禮」乃中國文化的精髓。古代的「禮射」不僅貫穿與融合了華夏數千年璀璨的歷史文明,而且深度影響了世界,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為維系和發展優良的社會秩序與生態和諧而共同遵守的道德規范;是人類文明與智慧的結晶。「禮」和「射」分別為中國古代六藝之一,包括「禮、樂、射、御、書、數」。
古代中國的《禮記·射義》思想傳入江戶時代的日本,孕育了日本江戶時期射箭中的「文射」儀禮。日本現代的弓道正是將《禮記·射義》和江戶時代的《射法訓》一道兒奉為國之經典的。
《禮記·射義》中對射禮的性質、目的、做法之規定,就是以文射為指導思想的。
網路-中國文化
5. 漢字的歷史資料800作文怎麼寫主要介紹它的歷史.
文字是人類傳達感情、表達思想、記錄語言的圖形符號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除了中國文字外,還有蘇美人、巴比倫人的楔行文字、埃及人的聖書文字和中美洲的瑪雅文字,這些文字造就了古文明的歷史成就。如今楔形文字、聖書文字、瑪雅文字已銷聲匿叟不再使用,且該地區現行之文字和這些古文字也?有淵源關系,故中國文字應該算是現存最古老的文字。中國文字的主要發展歷史,包括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草書、行書、楷書。
. 甲骨文
甲骨文的發現是在一百多年前的清光緒,國子堅王懿榮得了大病,四處求醫找葯,無意中發現葯材中有一種刻了文字的龜甲,認為是很有價值的古物,於是便派人此處搜購,原來這些龜甲是河南安陽一?農民拾獲後賣給中葯店的,後來經研究發現龜甲上的紋路應該就是古老的文字,這個發現轟動了學術界和文化界,從此,甲骨文受到許多學者、古董商和收藏家的重視。
甲骨文是我們目前所發現最早的中國文字,是殷商?代刻在龜甲或獸骨上面的文字,這些文字主要是用來卜斷吉凶的,占卜的過程先利用火燒灼龜甲,龜甲上便會出現裂痕,商代的人們便根據這裂痕卜斷吉凶,並?卜問的事情和結果記錄刻在龜甲上,而這些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便稱為「甲骨文」。
例如:
口 米 龜 雨 耳
. 金文
在青銅器上鑄銘文的風氣,從商代後期開始流行,到周代哌到高峰。先秦稱銅為金,所以後人把古代銅器上的文字也叫做金文,由於鍾和鼎在周代各種有銘文的銅器彥佔有比較重要的地位,所以也稱金文為「鍾鼎文」。金文應用的年代,上至商代的早期,下至秦滅六國,儉一千二百多年。
和?代的鑄鐵產品一樣,青銅器的鑄造一般也要使用泥氧模型,叫做「陶范」,金文是盍先雕刻在陶范上再鑄出來的,也有少數?是銅器鑄好後直接刻上的,因為陶范冱地??,雕刻比龜甲、獸骨更為容易,所以早期金文比甲骨文的撈?性冱更?,更為接近原始文字。
例如:
口 米 龜 雨 耳
. 小篆
「篆」本是小篆、大篆的合稱,因為習慣上把籀文稱為大篆,故後人常把「篆文」?指小篆。小篆又稱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變而來的一種字體,產生於戰國後期的秦國,通行於秦代和西漢前期。戰國?代,列國割據,各國文字?有靳一,字體相當復雜,於是秦始皇便以秦國的文字篆體,施行「書同文」來靳一天下的文字,?除六國文字中各種和秦國文字不同的形體,並?秦國固有的篆文形體進行省略?改,同?吸收民間文字中一些簡體、俗字體,加以規范,就成一種新的字體─小篆。
中國文字發展到小篆肓段,逐漸開始定型〈輪廓、筆劃、結構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號化,?少了書寫和人讀方面的混淆和困難,這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噦用行政手段大規模地規範文字的產物。秦王朝使用經過整理的小篆靳一全國文字,不但基本上消滅了各地文字異行的?象,也使古文字體異?多的情?有了很大的改變,在中國文字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角色。
除了小篆,包含甲骨文、金文,被靳稱為中國字的古文字;古文字學的發展,對於促進中國古代歷史、哲學、經濟、法律、文化、科學技戌的研究,都具有相當重要的影響。
例如:
口 米 龜 雨 耳
.隸書
小篆雖然是較整齊的長方形,結構由均勻圓轉的線條組成,但是書寫起來相當不方便,且字形繁復,由於種種缺點,故在民間很快地出?了一種新字體,?小篆的端莊工整、圓轉彎曲的線條寫成?方折的,這種字體據說當?在下層小官吏、工匠、奴隸中較為流行,所以稱為「隸書」。到了漢代,隸書取代小篆成為主要字體,中國文字發展歷史就?離古文字肓段進入隸楷肓段,漢代以後,小篆成為主要用來刻印章、銘金文的古字體。
隸書的形成使文字從隨物體形?描書的字元,變成由一些平直筆劃所組成的簡單字元,這種改變大大地提高了書寫的速度。中國文字由小篆轉變為隸書,叫做「隸變」,隸變是中國文字發展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劫束了古文字的肓段,使中國文字進入更為定型的肓段,隸變之後的文字,接近?在所使用的文字,也比古文字更容易辨滓了。
.草書
草書,就是寫得草率、快速的字體。草書是輔助隸書的一種簡便字體,主要用於起草文稿和通信,在草書形成的過程中,因為官府的佐、史經常需要使用起草文書,因而影響了草書的流?。進入?漢後,經過文人、書法家的加工,草書就有了比較規整、嚴格的形體,可以用在一些官方?合,稱之為「章草」,?有一點隸書的味道,保留了隸書的撥挑和捺筆。草書由於字形太過於簡單,彼此容易混淆,所以無法像隸書取代小篆那樣,取代隸書成為主要的字體。
在楷書產生後,草書在楷書的基礎下進一步發展,不但筆劃之間可以勾連,上下之間也可以連寫,隸書筆劃的某些特徵也消失了,形成了另一種類型的草書,稱之為「今草」。
.行書
行書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不像楷書那麼工整,也不像草書那麼奔放;如果楷書像人的坐,草書人的跑,那麼行書就是人的行走,因為行書比楷書隨便些,可以寫得快,又不像草書潦草的讓人看不懂,所以最受到人們的喜愛。
行書大概在魏??代就開始在民間流行了,被稱為「書聖」的??大書法家王羲之,?作了大量的行書作品,長期以來價倍受人們的喜愛。行書?有嚴格的書寫規?,寫得規矩一點、接近楷書的,稱為真行或行楷;寫得放況一點、草書味道比較濃厚的,稱為行草,行書寫起來比楷書快,又不像草書那樣難以辨人,因此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 楷書
楷書在字體結構方面,陪隸書差不多,但楷書?隸書筆劃的寫法改變了,且由扁形的隸書改為基本上呈?方形的楷書,即所洲的「方?字」。楷書也稱為正書、真書,真明了楷書是提供人學?和噦用的正規書體。最早的楷書書法家是?漢末年的嬉繇,從其流?下來的作品中,還多少殘留著隸書的筆意。楷書在魏?南北朝?期又經歷了不少變化,到了隋唐之後才基本定型,定型後的楷書,筆劃、結構都相當精緻、嚴?,如唐朝著名書法家歐??的作品就是範本之一。
中國文字進入楷書肓段後,字形還再繼續簡化,但字體就?有太大的變化了,做為我國四大發明戌之一的印刷戌,就是以楷書做為印書的主要字體,在宋朝刻印的書籍中,楷書被美戌化,寫得更加規矩而漂亮,稱為「宋體字」,後來還有模仿宋體字而加以變化的,叫做「仿宋體」。我們今天?讀的書籍、?刊上所用的字體,大致上是這一種風格的楷書變體。</
6. 中國的文字發展史與演變
人類杜會之初,因生產力極低,為了生存的需要,人們不得不採用原始簡陋的生產工具,同大自然斗爭。為了交流思想、傳遞信息,語言應運而生。但是,語言一瞬即逝,即不能保存,也無法傳遞到較遠的地方,而且,單靠人的大腦記憶是不行的。於是,產生了原始的記事方法"結繩記事″和"契刻記事″。 不管結繩記事是用多少根繩子橫豎交叉,那隻是一種表示、一種記錄數字或方位的一些簡單概念,屬於一種表意形式。它可看成是文字產生前的一個孕育階段,但它絕對不可能演變成文字,更不是文字的產生。 「文字的產生,本是很自然的,幾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已經有很好的繪畫,這些畫大抵是動物和人像,這是文字的前驅。」然而只有在"有了較普通、較廣泛的語言"之後,才有可能圖畫轉變成文字。也就是當有人畫了一隻虎,大家見了才會叫它為"虎"。久而久之,大家約定俗成。隨看時間的推移,這樣的圖畫越來越多,畫得也就不那麽逼真了。這樣的圖畫逐漸向文字方向移轉,變成文字元號的圖畫文字。圖畫文字進一步發展成原始的文字—象形文字。 漢字源於圖畫,由原始的圖畫演變而成。其似畫非畫,似字非字,我們稱為圖畫文字。圖畫文字經過了三千多年的逐漸演變,由象形文字→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到楷書,以至現在的電腦字體。圖畫文字已成為筆劃省簡、具規模的漢字了。 漢字是又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創造出來的。漢字在世界文字體系中有著獨特而又崇高的地位。首先,漢字是世界上通行面最廣的文字。一種文字通行面的廣瞎,是要由它通行地區的大小和其使用人數的多少來共同決定的,我國領土面積世界第三,人口也有十億多,而其中事業漢語的又佔百分之八十以上,這是 世界上任何一種文字所不能比的。 其次,漢字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歷史學家告訴我們,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有兩種,一種是楔形文字,距今5,500多年,又一是埃及的象形文字,大約距今4,100多年。而我們的漢字呢,從近年的考古資料可以看出,漢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前,而且漢字的壽命是最長的,我們至今仍在使用它。 漢字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它是獨立創造,獨立發展起來的文字。對照其他民族的拼音文字我們可以知道,它們大都是依傍著其他民族的文字改造的。而漢字則是由圖畫發展起來的象形文字,在它的發展過程中,跟埃及文走著不同的道路,埃及的象形文字最終變成了拼音字母,而發展成為一種拼音文字。漢字卻以象形文字為基礎,用一種獨創的方法把音行義結合起來,成為一種豐富多採的文字體系。 由於漢字的通行面特別廣,歷史特別長,我們民族的寶貴遺產靠它保存下來的也特別多。包括哲學的、科學的、歷史的、文學的,代表著我們民族文化的全部結晶。通過漢字我們可以看到三千多年前的狀況,聽到兩千多年前的百家爭鳴。總之,漢字對我們民族文化的傳承有著莫大的貢獻。同時,漢字是唯一可以成為藝術品的文字。漢字是由圖畫發展而來的,成為一種線條文字,而線條結構是可以表現一種構圖美的。所以,漢字除了可以記錄漢語以外,還可以成為一種高級的藝術品。歷代都出過以書法名家的人,如漢代蔡邕的八分書,晉代王羲之的行草,唐朝張旭的狂草。在我國歷史上,書法與繪畫齊名,不分軒輊。其他民族的文字雖也講究書法的工拙,卻沒有哪個民族把書法列為藝術品。 我們知道,世界上的文字可以分為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兩種。表音文字是用字母表示語言中的音位或音節,通過字母組合來表示詞的意義,英文,俄文,都屬於這種文字,語言中的音位或音節是有限的,所以字母的數目也 不多。一般的說,只要掌握了這種文字所運用的字母和拼寫規則,聽到一個字就可以拼出來,看到一個詞就可以讀出來,所以學起來比較容易。而表意文字不是用字母直接表示語音,不用字母組合表示詞的意義,而是用許多表意的符號來記錄語言中的詞或語素及其意義,從而整體的代表了詞或語素的讀音,漢字正是這種字。由於漢字表示詞或語素的意義,不是固定的表示特定語音的字母,所以很有學問的人看到生字也可能讀不出音來,聽到生詞的音也可能寫不出字來。同一個漢字,古今的讀音不同,在不同的方言和外族語言里也往往代表不同的讀音,但它所代表的意義卻相去不遠。 按照文字記錄語言的單位的標准來劃分,現行漢字一般是記錄漢語的單音節語素的,所以現代漢字可以稱為語素文字,但是漢字不是表音文字中的音節文字。一個漢字可能表示不同的音節,如「和」字有五個音節;一個音節也可以用不同的漢字來 表示,如jian (四聲)這個音節,可以用「見、件、間、鍵、賤、建、箭」等漢字表示,如果只用一個漢字來表示,就難於把古今漢語的這二十多個語素的意義表示出來。 總之,漢字是我們的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我們應該在繼承的基礎上加以發揚光大。讓漢字更加符合我國社會生活的需要,為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