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歷史論文範文

中國歷史論文範文

發布時間:2021-02-23 12:27:42

⑴ 誰能給我一篇近代史的歷史論文範文嗎

(浙江省蘭溪市教委教研室 屠洪興)
高中世界近代現代史涉及的內容範圍廣、事件多、頭緒雜。學生學習世界史比學中國史更難,加上近年來 在高考命題中世界史部分的要求又在不斷提高,「大跨度、高概括」的試題連連出現,學生對世界史的學習更 是望而生畏。而過去那種「一輪章節知識,二輪歸類知識,三輪查漏補缺」的復習模式,已無力解決學生的「 難與怕」的矛盾。
如何來解決學習世界史中的「難與怕」的矛盾,使學生學得既新有趣、又能適應目前高考的要求?這是廣 大歷史教師都在共同苦苦探求的問題。筆者當然也不例外。在苦苦探求的道路上,得益於專家們的啟示,我逐 漸形成了整體知識結構復習的方法。這是一種先整體、再分章,而分章又始終不離整體的一種教學方法。幾年 的教學實踐我感到用整體知識結構復習法來作世界史第一輪的復習,既省時,又有效,它受到了學生的歡迎。 學生都說:「這種復習方法,整體性強,脈絡清楚,既有利於提高能力,又有利於牢固記憶知識,符合高考的 要求。
如何運用整體知識結構復習法呢?我的具體做法是:先設計出整體知識結構圖表,把它交給學生、然後以 「結構」為提綱,進行有序的復習。
根據劉宗緒先生的「生產力發展」標准,我把世界近代史十七章內容納入一個整體知識結構中,並以兩次 工業革命作為分期標志,分成三個有著不同特徵的階段。具體圖示如下:
世界近代史整體知識結構圖示
(附圖 {圖})
(附圖 {圖})
(附圖 {圖})
把某一階段的歷史組成整體知識結構,是符合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的。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指出:「 當我們深思熟慮地考察自然界或人類歷史或我們的精神活動的時候,首先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由種種聯系 和相互作用無窮無盡地交織起來的畫面。」這是我們用整體法理解歷史的依據、也是我們用整體法復習歷史應 遵循的原則。怎樣才能使學生真正領會整體知識結構?怎樣才能使學生真正體會整體知識結構?怎樣才能使學 生真正體會到歷史的涓涓細流匯集成歷史的巨流?怎樣才能使學生真正認識到歷史是「奔騰不息的長河」這一 含義?這些是我們在運用整體知識結構復習法時必須達到的目的。為此,我們在使用整體知識結構復習方法時 ,必須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要堅持整體觀。這是該復習方法的最基本的特徵。整體法十分強調對歷史的整體理解。在復習某一 階段或某一部分的內容時,應首先向學生指出主要內容有哪些,使他們對該部分歷史有一個總體的認識。例如 在復習世界近代史時,應首先指出主要是講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史,並由此派生出無產階級斗爭史和民族運 動史。又如在復習近代第一階段的歷史時,則應指出本階段的主要內容是三次早期的資產階級革命,另外還有 殖民爭霸斗爭和殖民地人民的獨立革命。
堅持整體觀,還要強調歷史現象、歷史事件發生的大背景。只有把一個時期中的歷史現象和歷史事件納入 一個歷史的大背景之中,才會形成整體印象。因此,在復習近代第一階段的內容時,有必要把新航路開辟後殖 民掠奪開始這一背景突出出來,這才能把早期的革命、爭霸、獨立斗爭三方面內容統一起來。正是殖民掠奪, 加速了資本的原始積累,才使資本主義迅速發展,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呼喚出一次次反對封建專制統治的急 風暴雨;也正是殖民擴張,才出現西歐殖民者在世界舞台上演出的一幕幕爭奪殖民霸權的斗爭;也由於殖民掠 奪導致廣大殖民地的貧窮和落後,才燃燒起反殖斗爭的憤怒烈火。
在復習近代第二階段的歷史時,也必須牢牢抓住「工業革命」這一歷史大背景進行分析。是工業革命使資 本主義得到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尤其是工業資產階級力量不斷壯大,才出現為鏟除各種不利於資本主義發展 障礙為目的的革命和改革。19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一股革命與改革潮流就這樣出現了。正是工業革命,導致 社會關系的變化,形成了無產階級,才會有不斷發展的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也由於資本主義力量的增強 ,導致了西方資本主義對廣大的亞非地區的進一步掠奪,並把這些地區卷進了殖民體系之中,從而引發了19 世紀中期的「亞洲革命風暴」。回顧近幾年的高考試題:1993年的「三股潮流」題,1994年的「恩格 斯論斷」題,1996年的「法國兩次革命的比較」題,無不以「工業革命」作為問題的切入點來進行命題的 。
近代第三階段中的各國政治、經濟的發展不平衡,又無不根植於第二次工業革命(當然,在分析歐洲舞台 上錯綜復雜的斗爭時,也不能忘記普法戰爭對法、德兩國的影響)。
第二,要注重聯系性。僅僅注意歷史的大背景,這還不夠,還必須揭示整個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因果關系, 才能將分散的歷史連綴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唯物辯證法認為,整個物質世界都處在普遍聯系之中,孤立的事物 是沒有的。在事物之間的各種聯系中,因果聯系又是一種最普遍最本質的聯系。它既然是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 ,就當然應該成為我們用整體法復習世界史的一個必須遵循的原則。
英、法、美三國是怎樣由轟轟烈烈的政治革命演變為熱火朝天的產業革命的?經過分析我們看到,政治革 命是產業革命的政治前提,那麼又是為什麼產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呢?這是因為它在18世紀中期成為世界 上最大的殖民國家,擁有廣闊的世界市場,這就直接刺激了生產方式的變革。另外,它還有勞動力、資金、資 源、科技等獨具的優越條件,而法、美則是望塵莫及的。因此,法、美只能在英國工業革命的成果不斷擴大的 情況下被帶動起來。一場偉大的產業革命的成功,又推動了資產階級的政治革命。19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資 產階級革命,就是這種反映(這在前面已分析了)。這些資產階級政治革命的成功,又使資本主義制度在全世 界確立。資產階級在全球的勝利,推動了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它又為新的一次科技革命提供了政治保證。資本 主義國家對亞非地區的殖民掠奪的進一步加劇,導致了許多亞非國家捲入殖民體系,促使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 形成;而分裂國家的走上統一,又提供了統一的國內市場。政治上的保證、國內外市場的擴大,又催生了第二 次工業革命。從「一戰」到「二戰」,為什麼只有二十年的休戰?在歷史發展的鏈條上,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 ,英、法、美對德問題上有著這樣的變化過程:巴黎和會上的「嚴厲制裁」到賠款與簽約問題上的「扶植」, 再到三十年代的「縱容」,而德國則起了與之相應的變化:「受制裁」——「得扶植」——「遭危機」——「 形成戰爭策源地」。這些變化,又完全根植於「爭奪」、「反蘇」「自保」。正是由於大國的中立自保和對法 西斯侵略的縱容姑息,加上反法斯力量未及時聯合、又導致了三十年代的法西斯局部侵略戰爭演變為全面大戰 。
整體復習法中,不僅要揭示教材中的顯性聯系,還要揭示教材中未提及的隱性聯系。比如拿破崙入侵西班 牙、葡萄牙和拿破崙被「反法同盟」戰敗兩件事給拉丁美洲獨立革命帶來的影響。
第三,要堅持比較法。比較是認識事物的最好方法。只有運用比較,才能抓住事物的特點,認識事物的本 質特徵,認識事物間的共性與個性。整體法將歷史現象、歷史事件放在一個整體之中,這給我們運用比較法帶 來了便利。
復習中,我們可以有以下一些比較的內容:早期英、法、美資產階級革命比較;19世紀五、六十年代資 產階級革命的改革比較;早期革命與19世紀五、六十年代革命比較;兩次工業革命的比較;工業革命前後殖 民掠奪不同特點的比較以及工業革命前後工人運動特點的比較等等。通過比較,使學生認識資產階級革命的共 同規律和革命模式的多樣性,認識兩次工業革命的不同特點以及在歷史上造成的不同影響。
整體歷史知識結構把大量分散的、相對孤立的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按知識的內在聯系和規律加以歸納和整 理,不僅能培養學生多角度、多層次的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而且還起到簡化頭緒、理清思路的作用,有利 於加強記憶。因為記憶時把需要記憶的知識加以整理,把它納入普遍聯系之中,比起孤立地背誦,效果要好得 多。倘我們能按整體法扎扎實實搞好第一輪復習,又能配以按國按類的第二輪復習,那麼一張縝密而又完整的 知識之網就編織成了。用這樣的「網」捕「魚」,恐怕就不會顧此失彼,出現漏「網」之「魚」了。
整體知識結構復習法,對我來說僅僅還是嘗試,還有許多不夠成熟甚至不夠科學的地方,一切都有待於改 進和完善。但我相信,它具有生命力,一定會發展起來,被廣大師生接受

⑵ 中國古代史論文怎麼寫

馬君武(廣西桂林恭城人):德國柏林大學治金工程學博士,20年代民國廣西省省長,30年代廣西大學校長
雷沛鴻(廣西南寧人) : 美國哈佛大學教育學博士學位,20/30年代民國廣西省教育廳長,40年代廣西大學校長
蘇希洵(廣西南寧武鳴人):法國巴黎大學法學院法學博士學位, 民國廣西海關督查
蘇誠(廣西南寧人): 美國斯坦福大學經濟學碩士,公路局局長
雷殷(廣西南寧人)::日本軍政大學,水利巡查督導
邱昌渭(湖南芷江人):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經濟學博士,民國廣西省政府民政廳長
盤珠祁(廣西玉林人):美國威斯康星大學農學院碩士學位,20年代民國廣西建設廳廳長,30年代廣西大學農業學院院長
馬保之(廣西桂林恭城人): 美國康乃爾大學農業學博士學位,民國廣西糧食增產副總督導
戈紹龍: (江蘇常熟人) 日本東京帝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20年代民國廣西衛生委員會主任,/30年代廣西醫科大學校長
程思遠(廣西南寧賓陽人): 義大利羅馬大學政治經濟學博士學位,民國廣西省政府秘書

軍職將領

民國前期

陸榮廷----兩廣巡閱使,兩廣總督,陸軍元帥,南寧武鳴人

譚浩明---廣西督軍,柳州人

陳炳昆--廣東督軍,柳州人

莫榮新—,貴港桂平人

沈鴻英---玉林容縣人

民國中後期

李宗仁---陸軍上將,桂林臨桂人

李濟深----陸軍上將,梧州蒼梧人

黃紹竑-----陸軍上將,玉林容縣人

白崇禧-----陸軍上將,桂林臨桂縣人

黃旭初----陸軍上將,玉林容縣

陳樞銘----陸軍上將,北海人

陳濟棠----陸軍上將,防城港

馬曉軍----玉林容縣

俞作柏---玉林北流人

俞作豫--玉林北流人

李明瑞---玉林北流人

廖磊----玉林陸川人

夏威----玉林容縣

李品仙---梧州蒼梧

雷經天---南寧人

張淦-----桂林人

徐啟明---柳州鹿寨

韋雲淞---玉林容縣

蘇祖馨---玉林容縣

周祖晃---廣西臨桂

張雲逸---海南文昌人

⑶ 800字的歷史論文怎麼寫

論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的確是強了秦國,但並不是說他的法就真個有多好.在這里,不得不說,商君之法有一定的局限性,縱觀商君之法,從頭到尾就是兩個字.」耕戰」.在商君的眼裡,老百姓不要想,不要管,什麼都不要他們操心,他們只要做兩件事,一是種田,一是打仗.這種行為在開始回復秦國的國力是正確的,但卻是過於偏頗了.而且,變法是一回事,變而不修,新法成舊法,還是不行,這也是商君的一個局限.還有一點,秦國的強大,不僅在於商君的努力,在發展壯大中,呂不韋是出了很大的力的,在秦國一統天下之前,呂不韋正在努力在秦國進行第三次改革,革者,把農業秦國變成商業大國,只有這樣,秦國才能支撐起後來的一系列大戰,而在秦始皇時,他無視了呂不韋的努力,讓秦國回到過去,變法不修法,新法成舊法,這是秦國不穩的最重要原因.同時,由於商君的變法,百姓心中無想,也就沒有了國家之念,他們麻木了,在過去孝公時,秦人不是這樣,但到了始皇帝後,秦人真正的麻木了,這也是明明一個大國,卻給反叛軍打敗亡國了的原因,不然的話,以秦國的實力積蘊,就算打不贏叛軍,據涵谷關自守也是可以的,哪裡會到亡國之地步.秦人本身的麻木,也是秦國亡國的一個重要原因.這就是將軍高官可能愛國,他們有一定的學識,但大多數百姓不知道,他們在秦法之下只知道兩件事,種田打仗,人如木頭一樣,國民不行了,強國也完蛋了.所以,一個國家想要強大,最好的辦法就是強種,人種強了,國自然也就會強了.由此可見,秦國走得也不是真正的大道,只是一條土路的直道,天氣好走走還可以,又快又好,但天氣一壞,地就泥濘起來了,一切也就完了 論秦始皇 當今社會人們對秦始皇評價不一--說其英明、昏庸、成功、失敗、殘暴、偉大的都各有甚者。鄙人不才,也斗膽在此對這位千古風雲人物評論一番。 眾所周知,從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秦皇贏政統領大軍陸續滅掉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封建國家--秦國,這對後世作出了深遠而重要的影響。 秦始皇上任帝王後,統一了全國的度、量、衡和道路的寬度,車輪的大小等,這對國家的經濟等方面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他又把全國文字統一為小篆,以後又推廣隸書,促進了全國各地經濟文化交流,這些都是很有用的改革措施。在軍事方面,秦始皇修築長城,用於抵禦匈奴,這在當明,是一項非常了不起、偉大的工程。 但反觀之,他為了加強思想控制,把當時一些重要書籍全部燒毀,不準人們批評及議論當時朝政的不當之處,還把一些提批評意見的儒生活埋,這就是歷史上著明的悲劇,"焚書坑儒"。 究竟秦始皇是功大於過,還是功過各半,又或過大於功?我想必然是前者。我一直認為,秦始皇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是一位偉大的君主。 為何?就因為秦始皇在當時打破了七國混戰的局面,統一了六國。試想,若七國混戰長此下去,將會怎樣呢?……必定是民不聊生,生靈塗炭,經濟、生活、軍事等方面,都會每況愈下,漸漸地,七國都會走向滅亡!正是秦始皇合並七國這一舉動,才為當時國家的發展和穩定打下基礎,才使後人有發展、進步可言。我們中國能有今天的繁榮穩定和高度文明,一切都取決於歷史,正是秦始皇合並七國這一舉動,改變了以往的歷史,使國家邁向繁榮,社會走向文明。 至於有人說秦皇暴政,這當中是有一定理由的,可能因為?quot;焚書坑儒",隨便殺害無辜百姓。但本人覺得:這在當時,是一種必要的政治手段,是一項了不起的措施。如果秦皇不採取這樣的強硬手段,老百姓們豈不會無視朝政,無視國法,無視律規?這種手段起了殺一儆百的作用,能夠警示百姓。秦始皇能使出這此措施,在當時來說,是非常了不起了,雖然他在"焚書坑儒"事件中令國家損失了許多文化財產和喪失許多知者、儒士,可這在政治目的上是無可非議的,儒士們只能算是朝代的犧牲品,是他們的不幸,也是歷史進步的代價。 總而言之,秦始皇的功勞可以把他的過錯全部履蓋住,秦始皇--一個無可非議的歷史大功臣,大偉人!
求採納

⑷ 求一篇歷史論文範文

中國近代史綱要論文
一 應當重視中國近代政治史的研究
中國近代政治史的研究,在一段時間里,相對而言,顯得有些被冷落。20世紀80年代以來,先是中國近代文化史研究的興起,並成為熱點。當時回顧過去中國近代史的研究,著重在革命史、政治史,覺得有拓寬領域的必要,於是文化領域受到人們的關注。但是在「文化熱」中,又出現貶政治史的現象,有的研究者認為政治史的研究是淺層次的、表像的,只有文化的研究才進入到歷史的深層,才是中心。隨後,中國近代社會史也引起學者們的興趣,對它的研究方興未艾。但是,也出現與「文化熱」中類似的說法,貶抑政治史的研究,甚至有主張用社會史取代歷史的。這些說法是否確切,是值得推敲的。我雖是研究中國近代文化史,但並不認為文化是歷史的中心。在同白壽彝教授的一次談話中,曾經談到什麼是歷史的中心的問題。白先生認為:歷史主要是寫政治,政治是歷史的脊樑,經濟雖是基礎,但要受政治的制約,文化更要受政治的制約,文化不能作為歷史的中心。話雖不多,卻很精闢。
美國著名學者塞繆爾·亨廷頓在前幾年曾發表《文明的沖突》一文,引起了國際上強烈的反應。這篇文章認為未來國際沖突不是經濟的、意識形態的沖突,而是西方文化和儒學文化、伊斯蘭文化的沖突。顯然,這是把文化作為社會的中心,是起決定作用的。不論是歷史上還是現實社會中,文化無疑有其應有的作用,但它不居於中心地位,不起決定作用。就現實國際社會而言,首要的是經濟、政治利益,美國向他國推銷其價值觀、文化,也是為了實現其經濟、政治利益。海灣戰爭,其根本因素也不是所謂伊斯蘭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沖突。亨廷頓在《文明的沖突》這篇文章的基礎上撰成《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書,對他在「文章中提出的問題提供一個充分的、深刻的和更詳盡論證的解答」。盡管他在書中仍然力圖說明根本因素是伊斯蘭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沖突,但也不能不承認「海灣戰爭是冷戰後文明間發生的第一次資源戰爭」。他說:「最關鍵的問題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儲備,將由依靠西方軍事力量保護其安全的沙特政府和酋長國政府控制,還是由有能力並有可能利用石油武器反對西方的獨立的反西方政權的控制?西方未能推翻薩達姆·海珊,卻獲得了某種使海灣國家在安全上依賴西方的勝利。戰爭之前,伊朗、伊拉克、海灣合作委員會和美國曾為獲取對海灣地區的影響展開了競爭。戰爭之後,波斯灣變成了美國的內湖。」[1]這里認為這場戰爭的關鍵是爭奪對「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儲備」的控制權,「戰爭之後,波斯灣變成了美國的內湖」,都說到了實質所在。同是伊斯蘭文化的國家,為了石油、戰略地位等經濟的、政治的利益,彼此之間可以打起仗來,也可以支持、參與美國組織的對伊拉克的戰爭。這正說明,海灣戰爭的根本因素不是由於伊斯蘭文化和西方文化兩種「文明間」的戰爭,而是經濟、政治利益的沖突。
貶抑中國近代政治史研究的一個緣由,是有些研究者認為以往中國近代史寫的政治史,是階級斗爭史,有的人甚至指責為「階級斗爭為綱」。恩格斯在1888年為《共產黨宣言》英文版所寫的序言中指出:「(從原始土地公有制解體以來)全部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是「構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2]。列寧也說:「階級關系——這是一種根本的和主要的東西,沒有它,就沒有馬克思主義[3]。如果堅持馬克思主義對歷史研究的指導,那就離不開階級分析和階級斗爭學說。至於將階級斗爭等同於「以階級斗爭為綱」,那是對不同性質問題的混淆。
對於中國近代政治史研究的弱化,還因為以往史學界著重於從鴉片戰爭到解放戰爭這些重大事件的研究,成果頗多,再做研究起點較高,向前推進難度較大,要下更大的功夫。然而這些大事件也不是沒有可以繼續研究的,還有不少問題沒有完全弄清楚,有些問題也有待深入。即如孫中山,近些年又陸續發現一批有關的資料,還沒有很好地加以運用研究;關於他的思想等方面的評論,研究者的見解也頗有分歧;何況迄今尚未有一部學術價值高的、有份量的傳記。
重大事件自是中國近代政治史的重要內容,但不等於中國近代政治史,不是它的全部內容,中國近代政治史的內容是很豐富的,不應當忽視。中國近代文化史、社會史的研究,擴展了中國近代史的領域,無疑是有意義的。但不宜揚此抑彼,政治、經濟、文化乃至軍事、外交等都同樣需要研究,都有研究的必要和價值。
二 注重微觀研究,也要重視綜合研究
近些年來中國近代史的研究趨向細化,具體問題的研究受到重視,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具體的、微觀的研究很有必要,這是綜合研究的基礎,但是過分細化就會流於「碎化」。近代中國一百多年的歷史,時間不短,人、事繁多,對全部細節或微小問題逐一加以研究,既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即使研究了,也說明不了什麼問題。細化的研究需要斟酌所擇取的題目有沒有研究價值,而有研究價值的題目也不應只是就事論事,敘事清楚,還要將它置於大背景中來考察,以小見大,說明問題。
在具體的微觀研究的基礎上,要注意開展綜合的研究。長期以來,中國近代史分門別類的研究,專題的研究,已經做了不少,有條件做綜合的研究。
在我們的研究工作中,分科、分專業,文學、史學、哲學等等各自屬於不同的學科門類。在歷史學中,又有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世界史以及各種專門史之分。而研究中國近代史的人,又有專攻某一重大歷史事件之別。這種分工過於狹窄,過於專門,不利於歷史學科的發展,不利於人才培養,不利於出精品,也難以做綜合的研究。中國歷史上的人物不少都是通曉經、史、子、文學、佛學等,對他們的研究不能僅限於一個方面,應當是全面的。例如魏源,在中國近代史、思想史學著作中,主要是寫他的經世思想,尤注重於《海國圖志》及其名言「師夷長技以制夷」。魏源的經世思想,他的具有代表性的名著《海國圖志》,無疑要著重論析。然而魏源博學多聞,年輕時究心陽明心學,好讀史書,後隨父至京師,從胡承珙問漢儒家法,問宋學於姚學shuǎng@①,學《公羊》於劉逢祿,晚年又修禪禮佛。他一生著述甚多,除《海國圖志》外,如《曾子章句》、《大學古本》、《庸易通義》、《說文擬雅》、《小學古經》、《兩漢經師今古文家法考》、《老子本義》、《孫子集注》、《董子春秋發微》、《詩古微》、《書古微》、《聖武紀》、《元史新編》、《古微堂內外集》等,涉及經、史、子、佛學、詩文,僅經學又及今古文、漢宋學。要對魏源有精深的研究,不能只談論某些方面,需要綜合的研究。這關乎研究者的知識結構問題,應「通識」的要求。一個學科也有上下通、左右通的問題,力求改變過於專門、相互割裂的狀態。

三 現實與歷史不能混同
今天的中國由歷史的中國發展而來,現象和歷史不能割斷。歷史的研究者都是生活在現實社會的,現實社會中的問題無疑會引發研究者去思考歷史。但是,現實和歷史不能等同,二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這是無須贅述的常識,似乎是很明白的。然而在實際研究中,二者的界限卻時常被混淆。例如,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改革開放,引進外資等等,於是有的研究者就以此去反思歷史,闡釋歷史,認為近代中國一百多年裡,西方列強在中國傾銷商品、投資建廠、開礦築路、掠取原料農業品……,是幫助中國實現現代化,應當歡迎他們進來,不應該反抗,當年如果不把帝國主義趕出中國,現在可能就現代化了。
出現這種說法,原因不止一端,但其中有一點,就是將歷史與現實混淆起來,將現實中進行的現代化建設、對外開放與近代史上的外國入侵混為一談。近代史上的所謂「開放」,外國人在中國的投資設廠等等,與現在改革開放、引進外資不能混為一談,必須歷史地去看待它。中國近代社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西方列強通過對中國進行的侵略戰爭,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取得了在華政治、軍事、經濟、外交、文化等方面的許多特權,把持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命脈,操縱著中國的政治和軍事力量。而現在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對外開放、引進外資等,其歷史背景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建立了新中國,並進行數十年社會主義改造與建設。中國今天的對外開放、引進外資等是獨立自主的,不允許外國附加任何條件,外國人在中國從事經商投資等活動,必須遵守中國的法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與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國相比,其社會性質根本不同,不能以現在的情況和觀念硬往歷史上套,將歷史與現實同等看待。
又如我們現在說和平和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國內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強調穩定、安定團結,於是有些研究者就以之去闡釋歷史,認定中國古代社會為什麼發展緩慢,不能走向現代化,就是因為農民戰爭破壞了穩定,破壞了經濟;近代中國沒有實現現代化,是革命的結果,革命革糟了,只有改良才能使中國現代化。歷史上為什麼會發生農民起義、革命,它們是否只是破壞,這些問題不用多說,如果不存偏見,並不難公正地回答。拿現實去規范歷史,用現代人的思想去要求歷史人物,這不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研究歷史需要用歷史觀點來觀察問題,「在分析任何一個社會問題時,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絕對要求,就是要把問題提到一定的歷史范圍之內」[4]。
四 要重視歷史教育
歷史教育包括學校的歷史教育和學校以外的廣大人民群眾和幹部的教育,它對提高全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質是不可缺少的。鄧小平同志強調:「我們要用歷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5]。
歷史學要在提高民族思想、文化素質上發揮作用,就不能局限於專門學術研究方面。歷史研究對於提高學科學術水平、發展歷史科學當然很重要,但只做提高方面的工作是不夠的,還要重視歷史教育,做普及方面的工作。史學工作既要提高又要普及,是兩手問題,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現在的問題是提高方面比較硬,史學工作者注重撰寫學術專著,發表學術論文;而這與評職稱、提高自身地位等等都有關系。普及工作得不到重視,認為是小兒科,不算學問,評職稱也不算數,這種思想觀念和實際問題影響了史學工作者對普及的重視,削弱了歷史教育。
在知識普及方面,科技工作者做得比較好,出版了許多科普書籍和影視片,實際效果也很好。相形之下,歷史工作者就做得不夠。從學科要求上說,歷史工作者對歷史普及、歷史教育也要重視,學問不能只停留在專家圈子裡。我們的歷史著作不用說一般青少年不看,就連幹部也沒有多少接觸。因為這些書籍、論文太專門,難懂,人們讀不下去,引不起興趣。一個學科、一門學問如果離開群眾,離開社會,恐怕是很難生存的。
事實上,廣大群眾和幹部並不是不喜歡歷史,不需要歷史,而是缺少適合他們喜歡的讀物或影視片。史學工作者忽視的歷史普及工作,影視工作者都很重視。他們編了許多歷史題材的影視劇,有正劇,有「戲說」,吸引了眾多的觀眾。但是,這些歷史題材的影視劇,存在著隨意編造歷史的嚴重問題,不僅給觀眾以歪曲了的歷史知識,而更重要的是給予觀眾錯誤的歷史觀、價值觀,危害很大,應當受到史學工作者的關注。
值得關注的是青年中歷史知識薄弱。據2001年2月在北京、上海、武漢、深圳四個城市對14~28歲1065名青少年的調查中,歷史試題25道,每道4分,以百分計算,平均分為27.69,及格率只有1.5%。其中有一道題是「誰在1860年燒毀中國的圓明園」,只有31.8%的人答是英法聯軍,大部分人的回答是八國聯軍。而在中學的歷史教學中,有的教學大綱存在著明顯的科學性問題,如不寫太平天國,卻將太平軍打洋槍隊歸之於反侵略斗爭;近代化的開端有洋務運動,但沒有民族資本企業,等等。歷史教育的薄弱,甚至誤導,其後果堪憂,史學工作者有責任加強歷史普和教育的工作。

中國近代是一個世界多種政治體制的實驗田,現在是「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正在進行經濟改革,政治改革還沒開始呢。文化上已經90%的西化了,看看我們的衣食住行,幾乎都是西方的,數理化,都是西方的。現在試圖振興國學,但我認為沒必要。

⑸ 求一篇3000字,中國近代史論文

你的論文准備往什麼方向寫,選題老師審核通過了沒,有沒有列個大綱讓老師看一下寫作方向?
老師有沒有和你說論文往哪個方向寫比較好?寫論文之前,一定要寫個大綱,這樣老師,好確定了框架,避免以後論文修改過程中出現大改的情況!!
學校的格式要求、寫作規范要注意,否則很可能發回來重新改,你要還有什麼不明白或不懂可以問我,希望你能夠順利畢業,邁向新的人生。
1、論文題目:要求准確、簡練、醒目、新穎。
2、目錄:目錄是論文中主要段落的簡表。(短篇論文不必列目錄)
3、提要:是文章主要內容的摘錄,要求短、精、完整。字數少可幾十字,多不超過三百字為宜。
4、關鍵詞或主題詞:關鍵詞是從論文的題名、提要和正文中選取出來的,是對表述論文的中心內容有實質意義的詞彙。關鍵詞是用作機系統標引論文內容特徵的詞語,便於信息系統匯集,以供讀者檢索。每篇論文一般選取3-8個詞彙作為關鍵詞,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題詞是經過規范化的詞,在確定主題詞時,要對論文進行主題,依照標引和組配規則轉換成主題詞表中的規范詞語。
5、論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稱前言、序言和導言,用在論文的開頭。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寫出作者意圖,說明選題的目的和意義,
並指出論文寫作的范圍。引言要短小精悍、緊扣主題。〈2)論文正文:正文是論文的主體,正文應包括論點、論據、
論證過程和結論。主體部分包括以下內容:a.提出-論點;b.分析問題-論據和論證;c.解決問題-論證與步驟;d.結論。
6、一篇論文的參考文獻是將論文在和寫作中可參考或引證的主要文獻資料,列於論文的末尾。參考文獻應另起一頁,標注方式按《GB7714-87文後參考文獻著錄規則》進行。中文:標題--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標題--出版物信息所列參考文獻的要求是:(1)所列參考文獻應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讀者考證。(2)所列舉的參考文獻要標明序號、著作或文章的標題、作者、出版物信息。

⑹ 歷史論文怎麼寫

:…………建議考察一下英國、法國國王還有神羅皇帝和下級封建主之間的關系。
2:說到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如何從封建制度下萌生的問題,特別需要注意一點。
西方的分封制相對於中國的帝國官僚制,封建主的權力受到很大的限制,農民的私人財產受到較大的保障,(例如英國就有有農奴在庄園法庭告倒庄園主的事情。又例如私人住宅「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因此才能出現較多擁有一定資產農民,是資本主義萌芽的基本前提。
3:這個我說不好,歐洲封建封建是分封制(文藝復興和民族國家建立開始才出現中央集權)、中國封建社會主要是帝國官僚制(奴隸社會才是分封制)。
大致上是那麼幾點:教權壓制封建權力(特別是壓制皇帝和國王等上層封建主)、歐洲封建制的單層負責體系(「吾主之主並非吾主,吾臣之臣並非吾臣」)、破碎的地理、民族構成、普世主義傳統等等。
總體而言,在歐洲的民族國家出現(威斯特伐利亞合約(?)簽訂)之前,歐洲人普遍只認同直接領主的領地而對「國家」的認同有限。德國人統一之前所抱怨的「德意志在哪裡」的問題,在中世紀實際上是常理。

參考資料:我只是憑印象說說……

以下是參考論文:

黑暗的西歐中世紀
歐洲自公元500年至公元1500年的一千年間被稱為中世紀,這個時期歷來被認為是歐洲最為黑暗的時期。由於蠻族的入侵和定居引起了羅馬帝國的崩潰,幾乎造成當時歐洲文化的完全毀滅。西歐的封建制度便是在這一背景下,由日爾曼、羅馬和基督教三種因素互相融合,從羅馬滅亡後的廢墟上產生、發展起來的。騎士制度同樣也產生於中世紀的歐洲,是歐洲在封建化的過程中逐步產生、確立起來的封建附庸制度。中世紀的歐洲國家是一種鬆懈的領土集合體。在一個國家裡,以皇帝、國王、公爵等為最高領主,其他大貴族則以向其宣誓效忠來換取封地——「采邑」,從而成為最高領主的附庸。這些附庸各自又可以擁有從屬於自己的附庸,直到擁有少量土地或無地的騎士們,如此便構成了西歐完整的封建等級體系。
西歐中世紀一般被認為是一個文化衰落的時期,甚至「黑暗」的時期,並且把造成這種「黑暗」和「文化倒退」的原因完全歸咎於基督教會.事實上,在西歐中世紀早期(公元5—11世紀),教會的活動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為西歐文化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基督教是古典文化的主要繼承者,它在客觀上促進了中世紀早期西歐文化的復興,奠定了中世紀西歐教育的基礎,促進了西歐各民族文化的交流.
近代歐洲成為世界進步的火車頭,從近代歐洲誕生的近代文明以其巨大的影響左右了世界近代歷史的走向。人權、民主、法制、共和、科學等觀念,今天已為世人廣泛接受;地理大發現使得世界的聯系愈加緊密,東西方世界從此愈加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而近代歐洲文明是從中世紀歐洲的土壤中成長起來的。歐洲中世紀是一個獨特的歷史時期,從羅馬帝國的廢墟中成長起來的日爾曼人諸王國逐漸把日爾曼與羅馬因素結合起來,形成了獨特的包含於西歐封建制度之下的一系列制度。

一、西歐封建制度的形成
公元476年最後一位羅馬皇帝被日爾曼人廢除,西羅馬帝國終於在蠻族的入侵下滅亡了,在原西羅馬帝國的土地上相繼建立起許多日爾曼人國家,西歐的封建制度正是在這一背景之下發展起來。
法蘭克人進入高盧地區後,就沒收了羅馬皇室和部分奴隸主的土地,用以分給法蘭克人的馬爾克公社。也有很多被墨洛溫王朝的國王和他的親兵們所佔有,他們成為了新興的封建地主階級。隨著法蘭克人不斷征服新的地區,國王們便把新征服的土地及其上的人民贈送給他的部下、主教和修道院長,即所謂的「贈地」。這樣無限制贈地的結果便是地方大貴族的實力不斷增加,最終大大削弱了王權,使墨洛溫王朝的繼任國王們逐漸成為一個只具有象徵意義的「共主」。到加洛林家族的查理"馬特擔任宮相時期,為了法蘭克國家的長治久安,也為了鞏固他自己的實力,他開始實行采邑制。查理"馬特將沒收的叛亂貴族和教會的土地作為采邑,分封給貴族和教會。采邑的領受者必須為賜予者服騎兵役,並向其宣誓效忠;采邑的賜予者有義務保護領受者,使其不受他人的傷害。采邑分封,只限終身,不得世襲。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西歐封建制度是在這一時期由法蘭克人發展起來的,「采邑」制更是起到了根本的決定意義。
「采邑」制到查理曼時期有了很大發展。在這一時期里,除國王舊有的教俗封臣外,過去屬於國家官吏的伯爵、馬克伯爵和公爵等也都變成國王的封臣,從國王處領受采邑。並且此時的采邑逐漸的變為世襲的了。國王的封臣們也可以吸收自己的封臣,並把部分土地作為采邑分賜給他們,從而又成為他們的封君。9世紀後,「封土」一詞逐漸代替「采邑」;以後則全用封土稱呼。國王是最高封建領主,其下有公爵、伯爵、主教等大封建主,再下是中小封建主,至此形成西歐完整的封建等級制度。
中世紀的國家是一個鬆弛的封土集合體,並沒有明確的國界概念。「它的財產權和主權到處相互轉化」[1]
歐洲的封建制度是一種政治、經濟合一的制度。封建領主在其封土內首先明確擁有的是土地的所有權,進而在王權衰落後,又逐步取得了王權在地方的權力並將其轉化為同封土一並世襲的私人權力,其中包括行政、司法、稅收、鑄幣等權力。追究歐洲封建制度的產生根源,則包括了三個主要的因素:羅馬文明、日爾曼傳統以及基督教的影響。

黑暗的西歐中世紀
公元500~1500年,就是西歐的中世紀時期。這個時期,可以說基本奠定後世的國家形勢。這個時期,整個西歐的主要政治制度就是封建制。但是,此封建非彼封建。以我來看,西歐的封建制還是更接近於我國夏商周時期的分封制。這種封建制也是國家元首賞賜土地給他想要封賞的人,但是,不同之處在於,在大宗之下的小宗,可以不聽從大宗之上的更大者的號令,簡單來說,可以用一句當時的俗語說明:「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這就清楚地說明了上下的權力關系。按照我們的看法,這無疑是不利於統治的。從後來的歷史來看,這是不錯的。
這個時代,西歐各個國家迅速發展,這是由於兩項科技的發明,一項是馬軛,它可以使牲口在被牢牢套住之餘不至於被壓住氣管而窒息。另一項則是重犁,它可以迅速的破開土壤,翻開錯綜復雜的地下根系。這段時間內,歐洲的樹林急劇減少就有它們的功勞。隨著科技的發展,人民的生產力逐漸提高,國家開始進入興盛。國家的強大使得戰爭頻發。公元六世紀開始,來自斯堪的納維亞的維京人開始入侵歐洲國家。他們有著先進的航海技術,是他們發現了格陵蘭,也有傳聞說他們在早於哥倫布的幾個世紀前就已經先達到了美洲。反正,他們倚仗先進的航海技術,對波羅的海及北海附近的國家進行侵略式的搶掠。當然,這也促成了最能代表西歐當時特色的城堡。當時的城堡,規模甚宏,在強盜入侵時,附近的農民便躲入城堡,尋求保護。領主也因為戰略原因樂於對居民提供保護,便形成了西歐的一種獨特城市格局:層層的建築或農田圍繞著城堡而建。其實,認為城堡是一種防衛工具的看法是十分片面的,事實上,城堡最初建立的目的是作為士兵及騎士的軍事基地,是用來控制附近地區的。在國王權力日漸衰退的中世紀,城堡成為了維護城鎮穩定的重要工具。
說到歐洲中世紀的代表,城堡絕對不會比騎士更具特色。騎士的興起源於法蘭克帝國的大軍閥鐵錘查理。他在與阿拉伯人的都爾一役中大敗阿拉伯人,便是得益於他的精銳騎兵部隊。隨後,騎士風靡全歐洲,各個地區的人們都以成為騎士為榮。因為騎士需要供養馬匹,自己配備武器,盔甲,非富貴人家沒有資格成為騎士。騎士經常依附於他心儀的領主,領主為其提供土地和農民,騎士在需要時期為領主作戰。因為供養騎士的費用遠比普通的士兵要高,所以有的領主是比較貧窮的。騎士被視為一種身份,後來逐漸發展成騎士精神。不過在後來,騎士們因為利益的緣故,不再重視這種規則。有一個絕對強力的歷史事實印證了這個現象:十字軍東征。十字軍的主力就是各種利慾熏心的騎士,因為幻想掠得無比的財富,組成各種軍事團來參與東征。他們參與了除了兒童十字軍外的每一次侵略戰爭。騎士不僅僅是身份的象徵,同時也成為了戰爭的象徵。
歐洲中世紀有一個大民族是不可忽視的,這就是日耳曼民族了。但,此日爾曼並非希特勒口中的日耳曼,它是萊茵河以東,維斯瓦河以西,多瑙河以北的一片大地區的民族總稱。日耳曼人的傑出代表是法蘭克人,當時的法蘭克王國可謂是強大至極。後來因為日耳曼民族的分遺產制度而分裂成3部分,分別是法國、義大利、普魯士(即德國)的前身。日耳曼語系影響了整個歐洲的語言,被匈奴人趕入歐洲的日耳曼人的入侵更直接造成了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可謂是影響力大。
在歐洲的中世紀,有一件事不可不提,就是蒙古人的入侵。當時的蒙古鐵騎,甚至達到了多瑙河東岸,讓許多歐洲人聞風色變。當時的蒙古人所到之處,攻破城鎮大部分遭到屠城厄運,幸虧為阿拉伯人所敗,不然怕會有一場大災難在歐洲發生。
總之,在公元500~1500年的西歐,即中世紀的西歐,戰爭的陰雲總是籠罩在人們頭上,可以稱之為黑暗的西歐中世紀。

⑺ 關於中國近代歷史的1500字的論文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伴隨著英國工業革命的結束,中國的屈辱歷史也隨之開始,這,便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中國的近代史,既是一部不堪回首的侵略史,同時也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抗爭史。我們應該做的,不僅僅是面對一堆悲慘的數據憤怒的大聲嚷嚷幾聲就算了,作為祖國的新一代,我們更應該冷靜的分析這段歷史,然後,從中吸取經驗教訓,為使我們的祖國繁榮昌盛作出貢獻。
中國近代史可以簡單的以1919作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即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1840-1919為中國的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眾所周知,鴉片戰爭以後,英國強迫清政府同它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甚至連關稅都要同英國商量,曾經的天朝上國此時不得不對船堅炮利的英國言聽計從。即便如此,英國,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仍是貪得無厭,它們又通過南京條約副約,虎門條約攫取了在中國的領事裁判權和片面最惠國待遇,以方便它們更好的在中國進行搜刮和侵略。美國無恥的將所謂「擴大各國權益」的功勞歸功於自己,而法國則用《黃埔條約》將傳教士的墳地都搬到了中國,更可悲的是,為他們守墓的,居然還是我們中國人。和平的日子沒過幾年,資本主義列強又開始蠢蠢欲動。英法急欲通過「修約」來擴大他們在華的侵略范圍,而不巧的是,他們的無理要求被中國的皇帝拒絕了。而他們,便以此為借口,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的損失絕不僅僅是燒毀了一座圓明園那麼簡單。天津條約使的他們的魔爪伸向中國內地,而北京條約則使大批中國人被當作「豬仔」販賣出國。與此同時,剛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不久的俄國也趁火打劫,強佔了中國15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每每想到俄國的版圖,筆者的心都不禁一顫,那是多麼巨大的數字啊!可是,那些數字,本來有很多是屬於我們中國人的!
在資本主義列強無恥侵略的同時,中國人也開始有所覺醒,雖然太平天國運動和洋務運動最終都以失敗告終,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對外國侵略者的打擊以及他們對中國歷史的促進作用仍不可磨滅!
在中國進行洋務運動的同時,我們一衣帶水的鄰國日本也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同樣是「師夷長計」,同樣是向要富國強兵。然而,日本成功的擺脫了被侵略的命運,而我們,卻反過來被曾經得到我們諸多恩惠的小小島國——日本,打的落花流水。甲午戰敗,難過的不僅是李鴻章。甲午戰敗,低頭自省的,應該是整個中華民族。時至今日,我們仍需以此為鑒,不斷革新政治,不斷發展科技。只有這樣,才能不至重蹈100多年前的覆轍,也才能真正的,雄立於世界之林!
有時候,我們不得不贊嘆前人的勇氣,在那樣一個灰暗的時代,在那樣一個連國家最高統治者都淪為別人附庸的時代,那些英雄還是堅定的走自己的道路,希望用自己的決心和勇氣來拯救他們所深愛的國家和人民。沒錯,八國聯軍侵華了,辛丑條約簽訂了,義和團失敗了,辛亥革命果實也被袁世凱這個賣國賊給竊取了。可是,可是我們更應該看到,中國的農民在抗爭,中國的知識分子在抗爭,中國人的意志並未被消磨,那些英雄,用他們的鮮血告訴我們:中國人,絕不允許「佛狸祠下,神鴉社鼓」的局面出現!
1919年,《凡爾賽合約》簽訂,中國人作為戰勝國依然擺脫不了被忽略的局面。於是,中國人民憤怒了!「外爭國權,內除國賊」「廢除21條」,一場轟轟烈烈的運動開始在全國開展起來。五四運動勝利了,清政府妥協了,合約上也終於沒有中國人的簽字了。而由無產階級領導的,學生為先鋒的,工人為主力的五四運動便順理成章的被作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而永載史冊!
五四運動以後,中國GCD登上歷史舞台,帶領中國人民反對侵略,建立新中國。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近代史到此結束。

【同學你好,如果問題已解決,記得右上角採納哦~~~您的採納是對我的肯定~謝謝哦】

⑻ 500字的歷史小論文

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有利於選拔人才,那種機會均等,公平競爭,擇優錄用的原則,達到了「學而優則仕」的境界,有利於中國古代的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科技發達,也備受西方人推崇對歐洲文官制度的確立產生積極影響。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說:「中國只有通過嚴格考試的人才能出任官職『中國由那些及第的人治理者』,政治清明,經濟繁榮。」
科舉制產生於隋朝,唐朝時得到發展,宋代得以完善。科舉制的推行,打擊了腐朽的士族的勢力,符合庶族地主經濟發展的趨勢,適應了鞏固國家統一的需要。科舉制把讀書、考試和做官緊密聯系起來,從而提高了官員文化素質,也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於政局穩定、政治清明廉潔。同時,也推動了教育事業的發展,使唐朝學制完備,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也推動了宋代科技革新,使得宋代科技領先於世界。科舉制度對中國封建社會達到高度繁盛發達起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新航路開辟以後,來華的西方傳教士潛心研究中國的典章制度,不斷向歐洲傳遞東方的信息。16世紀中期來華傳教士克魯茲在他的游記中把中國科舉制介紹到歐洲。歐洲人了解到中國科舉制度以後,都異口同聲的稱贊。16世紀的門多薩認為,中國是世界各國中治理得最好的一個,他把原因歸於中國競爭性的科舉制度,說中國通過競爭開放一切官職,從而利用了所有中國人的聰明才智。牛津大學教授紐曼說:中國行政制度是迄今為止存在於東方的無與倫比的優秀制度。他們認為科舉制是一種出類拔萃的制度,值得效法。法國首先師承中國,在1791年進行了文職人員的考試,德國在1800年。1833年,英國確認了通過考試擇優錄用的原則,但直到1847年,英國某一駐外機構為聘任辦事員,才進行了最早的競爭性的考試。1855年,英國成立第一個文官委員會、主持普通文職人員競爭性考試。1855年,英國頒布法令,使文官的競爭性考試正常化,英國文官考試制度最終確立。英國文官考試面向公眾,定期舉行,強調入選者必須備有良好的品行和確定試用期,與中國科舉制度的形式非常相似。《大英網路全書》對英國文官制與中國科舉制的淵源關系也有公允的結論:「在歷史上,最早的考試制度出現在中國,它用考試來選拔行政官員,並對已經進入仕途的官員進行定期考核。」英國文官制吸收中國科舉制的精華,又影響了歐洲其他國家。
可見,中國科舉制對中國乃至於世界都發揮其積極作用。中國的科舉制是一種出類拔萃的制度啊!科舉制最大的功,在於給草根平民出人頭地提供了一條通道,為維護封建統治立下大功.剩下都是過了.反觀我們當今社會,平民百姓當官到底從何渠道進入?連個游戲規則都沒有了,老子當官兒子跟著當,老子種地兒子跟著種,這還不如科舉制呢!請諸位注意,我們同學們這些當官當吏的,可還是20年前高考制度的產物,那時還是科舉制的殘余,"學而優則仕"哪!

⑼ 求一篇中國近代史的論文,要2000-3000字左右

有人說,辛亥革命成功了;也有人說,辛亥革命失敗了。但我認為辛亥革命又成功,又沒有成功,是1/2成功,1/2 的失敗。
首先,辛亥革命是成功的革命。 辛亥革命是以孫中山為代表的中國民族資產階級領導的更具有完全意義的民主革命,中國人民「為了建立一個獨立的民主主義的社會」,在比較更完全的意義上開始了這場革命。
由於資產階級和同盟會的組織和領導,提出了比較完整的革命綱領,在廣大工農和其他勞動群眾多種方式反抗斗爭所匯成的革命怒潮中,趕跑了狗皇帝,推翻了清王朝的二百六十多年的專制統治,從而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這個共和國產生了一部《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憲法性質的文獻。雖然這部文獻不久被北洋軍閥廢棄,但經過這次革命,民主共和國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在政治上打擊了封建勢力,民主主義思想潮流已不可抗拒,正因為這樣,辛亥革命後,袁世凱洪憲帝制,張勛的復辟帝制,都是曇花一現,最終都以失敗而告終,辛亥革命也為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變,作了思想准備。
辛亥革命也給帝國主義沉重的一擊,雖然資產階級沒有明確提出反帝政治綱領,但正如毛澤東所說:「辛亥革命是革帝國主義的命,中國人所以要革清朝的命,是因為清朝是帝國主義的走狗」。所以列寧把辛亥革命視為「亞洲的覺醒」,但帝國主義利用反動的清政府統治來打破中國人民的美夢。自清政府垮台後,帝國主義妄圖扶植新走狗,但這些「新走狗」都是短命,一個接一個被中國人民打倒在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外反動勢力對中國人民的壓迫。
再深透點講,辛亥革命實際上也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雖然革命失敗了,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民國成立後,國內實業團體紛紛成立,開設工廠、設銀行都成為風氣,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力量在短短的幾年裡有了顯著的增大,無產階級隊伍也日益壯大。
辛亥革命還打落了亞洲第一個皇冠,具有國際意義。辛亥革命沉重了打擊了帝國主義,推翻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對於世界人民,特別是東方各國人民的民族解放運動,是個巨大的鼓舞。在中國革命影響下,如一九一三年荷屬爪哇以及其他殖民地,都廣泛掀起民主革命運動。中國人民的革命將給亞洲帶來解放,使歐洲資產階級統治遭到破壞。
總之,辛亥革命的偉大功績為中國的發展趨勢,鋪開了一條金色的道路。
但辛亥革命成功得倉促,到手的乃是不徹底的勝利。

閱讀全文

與中國歷史論文範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