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泰國在古代叫什麼名字
泰國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和文化,原名暹羅。公元1238年建立了素可泰王朝,開始形成較為統一的國家。先後經歷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
泰國北部的素可泰,是泰國歷史上第一個獨立王朝——素可泰王朝(公元1238年到1356年)的都城,素可泰在泰語中意為「幸福的黎明」,原來只是柬埔寨吳哥王朝下轄的一個城市;後來當地泰族人起義,奪城掠地,在這里創建起泰國的開國王朝。
歷史記載,素可泰王朝時期的泰國繁榮昌盛,疆域遠遠超過現版圖,尤其是蘭甘杏大帝在位時首創泰國文字和暹羅最早的宋加洛陶瓷業,開創了泰國歷史的新紀元。南宋末年,宰相陳宜中兵敗走占城,以後又轉避暹邏,終老暹地。
第二次世界大戰暹羅傾向日本,1941年被日本佔領,宣布加入軸心國。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日本和暹羅簽訂《日泰攻守同盟條約》。1942年1月25日泰國宣布向英美宣戰,日本曾將部分在緬甸和馬來亞半島北部佔領地割讓給暹羅。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暹羅隨即在翌日宣布「暹羅1942年1月25日對英美宣戰宣言無效」,暹羅的「宣戰無效」宣言被同盟國承認。1949年改名泰國。泰國的意思是「自由之地」,在其歷史中,泰國可以引以為自豪的是它是東南亞唯一的一個沒有淪為殖民地的國家。
『貳』 古代泰國被中國稱為什麼
暹羅(Siam,漢語拼音xiān luó),現今東南亞國家泰國的古稱。其部分先民是原居於中版國雲南一帶,元時為權逃避蒙古入侵而南下遷居中南半島的古代中國人。暹羅在文化上受到了中國文化和印度文化的雙重影響,尤其是自印度西傳而來的佛教文化對其影響至深,至今都還是一個全民信奉佛教的宗教國家。暹羅國號於1949年更名為「泰國」,意為「自由之國」。
『叄』 有關泰國的歷史
泰國目前之地方,於幾千年前即有人居住,但並不是泰族。據一般的了解,泰族是發源於中國的南部,而於公元第十一與十二世紀才移居到目前的泰國。考古學家在泰國東北部的曼清發現許多古老的遺跡,證明泰國的文化起源於大約五千年前的青銅文化期。史前正確的資料至目前仍然不明,因為泰國的風俗和殘存的文化一直在變動,而且很少記載下來,尤其在第十八世紀,由於受到外族的侵略而毀了不少早期的文物。
公元第十三世紀末,泰國史上的第一位最英明的國王——孟萊大帝,就在目前泰國北部的清萊與清邁一帶建立了一個繁榮的社會,當時所興建的廟宇顯示受到佛教很大的影響。一般而言,泰國除了受到印度佛教的影響外,孟族、高棉族對泰國的影響也不少。
泰國最大的民族是泰族,這些住在北部的民族,早期己夠自給自足,但他們的軍事力量卻相當薄弱,在公元十三世紀初,終被鄰國吳哥王朝的高棉族所征服,不過,這段入侵時間並不長,泰族在1238年打了一次勝仗,從高棉人手中奪回素可泰城,並建立起泰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定都素可泰。
素可泰在巴利文里的意思是「幸福的黎明」。當時,泰國還沒有統一的文字,因此用「素可泰」作為第一個王朝的年號,以表明新時期的開始。
素可泰王朝的君主為蘭甘杏大帝,他被泰國人尊稱為「泰國之父」。其最大的貢獻,是將國內通行的真臘(即高棉)文字,改創成泰國自己的文字,約在1283年,泰文開始在全國流行。
蘭甘杏大帝受人尊重的另一個原因,是他團結各族,以平等方式對待泰族以外的少數民族如高棉、馬來人和華人。他本身亦崇尚佛教,並派信徒至錫蘭(今斯里蘭卡)學習佛經,讓他們回國後宣揚小乘佛教教義。
素可泰王朝建立後,國泰民安,其勢力開始向湄南河盆地流域擴展。到公元十四世紀初期,素可泰王朝的勢力,己經影響整個馬來半島和寮國(即寮國)一帶。
蘭甘杏去世後,強盛一時的王朝逐漸衰弱下去。此時,泰國東部的一股泰族勢力,正在日益壯大,很快蔓延到中部地區。1347年,一名太守的女婿拉瑪鐵菩提,結集兵力在湄南河和巴塞河的匯合地方,建立了一座新城,取名阿育他(華人稱之為大城),並立號為王,這就是後來的大城王朝。
拉瑪鐵菩提稱王後,立即展開外交和軍事攻勢,有意佔領整個湄南河流域,包括北部的素可泰王朝。他的精明思想和治國才能,為大城王朝的基業奠定了基礎,且取代了素可泰王朝的地位。
大城王朝維持了四百多年,經歷三十三位君主。十五世紀末,繞非洲好望角至東方之航線開辟後,歐洲人開始前往泰國通商。首先到來的是葡萄牙人,他們佔領了馬六甲一帶後,於1512年抵達大城,從此,荷蘭人、英國人和法國人亦相繼而來,企圖在泰國這塊富饒土地上獲得利益。
此外,泰國與鄰國緬甸在這一時期經常發生沖突,持續了一段很長時間。
1767年,緬軍再次攻入大城,城內的王宮、佛寺、民房和藝術寶藏均被摧毀。昔日的輝煌殿閣,如今只存殘垣斷壁,荒草遍地,僅供遊人憑吊而己。
大城王朝的京城在1767年陷落後,緬軍仍留下士兵駐守,以鎮壓泰國人的反抗。但在泰國東南沿海一帶,卻崛起了一支抗緬部隊,這支部隊的主將原是大城王朝的將領鄭信(在中國史書稱鄭昭)。鄭信是華人後裔,其父鄭鏞原籍廣東澄海,由於家貧才往泰國謀生,並與一泰族女子結婚,於1743年誕下鄭信。
鄭信當日在大城被侵時,率領隨從逃出大城,於泰國東南的羅勇府建立基地,組織力量,半年後部隊分乘戰船,沿湄南河而上,首先攻破了西岸吞武里,繼而乘勝追擊,到大城與緬軍展開血戰,最後絡於收復淪陷的大城。
鄭信進城,目睹昔日首都大城只留下一片焦土,故決定遷都湄南河西岸的吞武里,建立起泰國的第三個王朝——吞武里王朝,並削減了據地稱雄的其勢力,收復失地,統一泰國。
然而,宮廷內部的爭權奪利,很快又再次出現。鄭信在政後期傳說因妃嬪爭寵而精神錯亂,並於1782年一次倒戈事件中被殺。另一說稱鄭信被亂黨困於宮中,後死在囚中,時為四十八歲,吞武里王朝就此覆滅,為時只有十五年。
後人為紀念鄭王的豐功偉績,特在吞武里區域內建立鄭王廟,並在大羅斗圈廣場中央為鄭信塑造了一座紀念碑,碑上聳立著鄭信的騎馬戎裝銅像,策馬揮劍,極之英武。每年12月28日即鄭王加冕之日,循例在銅像地區舉行鄭王朝祭大典,並封鎖附近公路,舉行兩晝夜的文娛活動。
鄭信的王朝被推翻後,其手下部將昭披耶節基登上王位,他就是拉瑪一世王(拉瑪是取自泰族民間傳說的一位英雄人物),也就是目前泰國的王朝,即當今皇上蒲英蓬大帝(拉瑪九世王)之先祖。
由於地方太小,加上國防上的理由,拉瑪一世王把國都從吞武里移到昭拍耶河東岸,於是曼谷就成了泰國史上的第四個國都。至此泰國開始得到安定,曼谷王朝或稱節基王朝或拉瑪王朝至今仍然是曼谷。
拉瑪二世王,1809年登基,在位十五年,曾遺使卦北京二次,時為清朝道光及嘉慶年間。
拉瑪三世王(在位公元18424年至1851年)開始又對西洋各國開放,甚至當時美國也派了首任官員出使泰國,接著美國的傳教士也來了,他們同時也帶來了印刷術,經過改良後使泰國開始有了泰文的印刷,另西歐醫學、造船學也傳入了泰國。
拉瑪四世王蒙庫是節基王朝的英明國王之一,是泰國歷史上第一位接受西方學術思想的國君,精佛學,重科學,知識廣博。他通曉許多語言,如拉丁文、英文等。他是第一個准許平民可以親近的國王。為了抵抗西方國家的侵入,他與鄰國化干戈為玉帛,又與西方國家建立外交關系。他曾寫信給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的林肯總統,聲明以物質支持他。
王位傳到拉瑪五世王,也就是泰國史上最著名的朱拉隆功大帝,他從事大力的改革和積極的建設。他廢除奴隸制度,興建學校、博物館、國立圖書館,並在國內修建了第一條鐵路,發展道路系統,創辦郵電局和其它現代化的開端。他是引導泰國現代化的英明國王,在位直到公元1910年。
朱拉隆功於1910年逝世,後人為紀念他的功績,在曼谷國會大廈前的廣場擺放他的銅像。每年110月23日他的祭辰之日,此廣場都有紀念活動舉行。
朱拉隆功去世之後,英、法便在泰國各自劃分勢力范圍。
由於拉瑪六世王曾在英國劍橋求學,同時也曾服役於英軍,所以第產次世界大戰時,泰國就派兵到法國支持同盟國。大戰結束後,暹羅也就加入了國際聯盟。
第一次大以前,泰國人是只有名字而沒有姓氏的。大戰後拉瑪六世王就宣布每個人可有姓,因此至今泰國人雖然有姓但很少用,而通常只叫名字。
隨著世界潮流之趨勢,皇族的權力漸漸被憲法所限制,拉瑪七世王執政,結束了長逵七百多年的君主專制,在1932年12月10日開始實行君主立憲,頒布憲法,於是泰國成了君主立憲的國家,由國會組織政府處理國家事務,一直至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0年泰國為了保持國土的完整,勉強與日本簽訂友好條約,次年日本軍隊就進入泰國。泰國軍民感到對日本抵抗並非上策,遂加入軸心國。戰爭結束,雖然軸心國(日本、德國等)失敗,但泰國乃「非原始發戰國且沒有出兵」而仍被邀加入聯合國,目前泰國國內駐有聯合國的分支機構。
拉瑪八世王,是五世王王子公摩鑾宋卡王子之長公子。1934年繼承王位,時因第二次世界大戰起,隨王太後駐蹕瑞士,1945年回泰准備舉行登基大典,不幸翌年6月9日中槍駕崩。年廿,在位12年。
當今王上拉瑪九世王今年聖壽六秩晉九,1927年12月5日在美國麻省康畢城蒙奧本醫院誕生,本生稱蒲美蓬.亞倫耶益德親王。
1934年,拉瑪七世王駐蹕倫敦宣布遜位,因無所出,宮庭按譜立嗣君,請王兄繼承大統,號稱頌綠巴拉民他拉瑪哈南他瑪希隆陛下,簡稱拉瑪八世王。1935年,當今王上以王上御弟身份封昭華蒲美蓬亞倫耶益德王弟。
1946年月9日,拉瑪八世王突告駕崩,當今王上以先王無嗣,按王族繼承法規定宣布登基繼承大統,號稱拍昭裕華蒲美蓬.亞倫耶益德陛下,簡稱拉瑪九世王。
1950,王上自國外回泰京都,三月欽命舉行先王火葬御禮,同年四月廿八日賜定於十八涌宮殿舉行大婚慶典,敕令封詩麗吉.吉滴耶功女親王為王後,號稱頌綠緣拍拉棲尼詩麗吉王後。
1951年4月5日王後在瑞士洛桑之蒙瑞司醫院臨盆,誕生第一位公主,稱號昭華烏汶樂叻查干.詩麗越他那攀哇哩公主。
1952年7月28日白儲太子誕生,1955年4月6日拍貼公主誕生。1957年7月4日朱拉蓬公主誕生。
1956年10月22日王上剃度出度家,皈依佛門,為期十五日,守戒於玉佛寺,政務方面敕令王後代為主政。還俗之後,鑒於王後秉政期間諸事有不紊,循依古例敕封王後為正王後之位。
溯自1946,王上秉政以來,愛國愛民之聖懷,為國為民之聖包羅萬象,幾乎日無稍懈,宣慰四方,視察民瘼,垂詢當地官府軍警詳情,賜問各地民教衛生情況及生活實況。
節基王朝第九世王蒲密蓬.阿倫耶勒陛下次1946年月9日登基以,至今己五十,他是泰國有史以來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盛世明君。幾十年來,王上以他超人的智能,聖躬不屈不撓的毅力,為泰國的民主自由和繁榮進步建立了不朽的功績。
王上以堅定的決心,高度的熱誠和德澤廣被的視和力,把全國經濟地位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種族背景不同的各民族人民團結成一體,朝向經濟和社會建設的總目標。
1996年6月9日是王上登基滿五十周年之日,泰國全體臣民都以歡欣鼓舞的心情,熱烈舉行況空前的崇慶活動,以頌揚王上登基五十周年的愛民若赤、聖澤廣被和偉大仁政,表逵全國萬民感戴王恩浩盪的赤誠
『肆』 泰國歷史簡介
簡介:泰國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和文化,原名暹羅。公元1238年建立了素可泰王朝,開始形成較為統一的國家。先後經歷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
泰國北部的素可泰,是泰國歷史上第一個獨立王朝——素可泰王朝(公元1238年到1356年)的都城,素可泰在泰語中意為「幸福的黎明」,原來只是柬埔寨吳哥王朝下轄的一個城市;後來當地泰族人起義,奪城掠地,在這里創建起泰國的開國王朝。
泰國是亞洲重要的旅遊國家之一,迷人的熱帶風情以及獨具特色的佛教文化是吸引遊客的重要因素。泰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佛教國家,這個被稱為「白象王國」的美麗國度,擁有獨特的文化傳統和民族風俗,如豐富多彩的各種節日,水上人家的清新生話,聞名於世的古典舞和民族舞。
泰王國(泰語:ราชอาณาจักรไทย,英語:Kingdom of Thailand),簡稱「泰國」(Thailand)。是一個位於東南亞的君主立憲制國家。泰國位於中南半島中部,其西部與北部和緬甸、安達曼海接壤,東北邊是寮國,東南是柬埔寨,南邊狹長的半島與馬來西亞相連。
泰國位於亞洲中南半島中南部,與柬埔寨、寮國、緬甸、馬來西亞接壤,東南臨泰國灣(太平洋),西南瀕安達曼海(印度洋),西和西北與緬甸接壤,東北與寮國交界,東南與柬埔寨為鄰,疆域沿克拉地峽向南延伸至馬來半島,與馬來西亞相接,其狹窄部分居印度洋與太平洋之間。
泰國氣候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全年分為熱、雨、旱三季。年均氣溫24~30℃。常年溫度不下18℃,平均年降水量約1000毫米。
『伍』 中國歷史上佔領過泰國嗎
沒有,中國在歷史上倒是跟緬甸干過架,也沒有佔領緬甸,跟不可能跳過緬甸佔領泰國了。
『陸』 泰國古代和中國古代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泰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距今約13000年至7000年間,便有人生活在泰國河流附近的岩溶洞穴里,以狩獵和採集為生。公元6世紀,孟人在湄南河下游建立了墮羅缽底國,此時,商業、佛教、文化已較發達。10世紀時,高棉人的吳哥王國崛起,墮羅缽底國被吳哥征服,成為吳哥王國的屬地。13世紀,泰國地區的泰族開始強盛。公元1238年泰族首領坤.邦克郎刀聯合另一泰族首領,打敗了吳哥王國的軍隊,,並以素可泰為中心,建立了素可泰王國。這是泰國歷史上信史可考的第一個王朝。素可泰王國建立後,不斷向四周擴張,至
坤蘭甘亨國王統治時期,其控制范圍不但包括今日泰國中部的大部分,而且西至今日緬甸丹那沙林地區,南抵馬來半島北部。坤蘭國王注重發展生產,使素可泰的農業、漁業和商業都有很大發展,呈現出一片興旺景象。國王還倡導佛教,廣建寺廟。為維護國家的統一,他還創造了統一的文字,為今日的泰文奠定了基礎。由於坤蘭甘亨國王的豐功偉績,泰國人民尊稱其為「蘭甘亨大帝」。14世紀中葉,湄南河下游的素攀太守烏通在周圍擴張勢力,不久宣布脫離素可泰,建立阿瑜陀耶王國,即大城王朝。1378年,素可泰被阿瑜陀耶王國降服。到17世紀時,阿瑜陀耶已控制了現今泰國的大部分領土,柬埔寨為其附屬國,其勢力南達馬來半島南端的馬六甲,成為中南半島上的強國。阿瑜陀耶王朝時期,泰國經濟進一步發展,海外交流遠及歐洲各國。18世紀後,阿瑜陀耶統治集團內訌加劇,國力日衰,1767年都城被緬軍攻破,歷經417年的阿瑜陀耶王朝滅亡。
阿瑜陀耶淪亡後,全國陷於四分五裂狀態,人民掀起了驅緬復國的斗爭。達府軍政長官鄭信(祖籍廣東澄海)起兵抗緬,力量不斷壯大。1767年10月,鄭信的軍隊殲滅了阿瑜陀耶的緬甸守軍。同年12月,鄭信登基為王,建都吞武里,史稱吞武里五朝。經過幾年征戰,
1770年重新統一了國家。由於連年征戰和對內政策失誤,1782年,故都阿瑜陀耶城發生了聲勢浩大的反對封建主斗爭,在柬埔寨前線的將士披耶卻克里趁勢趕回吞武里,處死了鄭王。歷時15年的吞武里王朝就此消亡。除此之外,泰國先後遭受葡萄、荷蘭、英國、法國等殖民主義者的入侵。19世紀末,曼谷王朝五世王吸收西方經驗進行社會改革。1896年泰國與英、法簽訂條約,成為英屬緬甸和法屬印度支那之間的緩沖國,是東南亞唯一沒有淪為殖民地的國家。
1932年以前,泰國是一個君主專制國家,國王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1932年,人民黨發動政變,扒翻君主制,國王作為君主立憲的象徵被保留下來,國家權力轉到國會、內閣、法院方面。1932年革命後,憲法規定國王是國家元首,並且擔任武裝部隊統帥,又是宗教的最高護衛者。今天的泰國國王普密蓬.阿杜德是這個王朝的第九位國王,號稱拉瑪九世。
『柒』 中國古代為什麼沒有攻佔泰國
中南半島包括緬甸泰國地區,之所以中原王朝難以平定,一方面是因為中原王朝以農耕文明為主,對向外擴張缺乏內生動力;另一方面是因為中南半島山高林密,根本就難以征服。
中南半島和我國的雲貴高原相接壤,山水相連,我國境內的橫斷山脈向南延伸到整個中南半島,使中南半島地形崎嶇。再加上這里的緯度基本都在北緯30度以南,所以屬於熱帶雨林氣候,在中南半島生長著茂密的森林,這使得中南半島呈現出山高林密的特點。
宋朝流放犯人的地方,不是寧古塔,而是海南島,相比於北國的冰封,南國的瘴癘更能要人命!
而中南半島,和海南島的緯度差不多,所以瘴癘只能比這里更嚴重,中原大軍南下征討,瘴癘造成的非戰斗減員更加嚴重!
抗日戰爭期間的第一次遠征軍作戰,在遠征軍穿過野人山回國途中,緬甸的原始森林給這些抗日英雄造成了巨大的傷亡!
在這樣的條件下,即使中原王朝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征服了這里,也難以立足。因為對於農耕文明為主的中原王朝而言,這里並不適合直接發展農業生產。
我們知道:隨著氣溫的升高,分子會更加活躍,加上多雨的氣候條件,土壤中的養分流失嚴重,土壤會呈現出酸性的特點。中南半島因為熱帶雨林氣候,氣溫高且多雨,所以土壤水分流失嚴重,土壤呈強酸性,顏色為磚紅。
這樣的土地,除了種茶樹,並不能直接發展農業生產,所以征服這里,需要對土地進行艱難的改造,將土壤中和成適合種植水稻的水稻土。
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也是一個勞民傷財的過程!對於中原王朝而言,這些工作就是得不償失的!
『捌』 泰國歷史
國名
泰王國
泰國風光集萃(20張)(Kingdom of Thailand),簡稱泰國(Thailand,Thai)是東南亞的一個國家,民族特色中較奇怪的為長頸族。東臨寮國和柬埔寨,南面是泰國灣和馬來西亞,西接緬甸和安達曼海。在1949年5月11日以前,泰國的名稱是暹羅。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由紅、白、藍三色的五個橫長方形平行排列構成。上下方為紅色,藍色居中,藍色上下方為白色。藍色寬度相等於兩個紅色或兩個白色長方形的寬度。紅色代表民族和象徵各族人民的力量與獻身精神;泰國以佛教為國教,白色代表宗教,象徵宗教的純潔;泰國是君主立憲政體國家,國王是至高無上的,藍色代錶王室,藍色居中象徵王室在各族人民和純潔的宗教之中。
國家簡史
泰國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和文化,原名暹羅。公元1238年建立了素可泰王朝,開始形成較為統一的國家。先後經歷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從16世紀起,先後遭到葡萄牙、荷蘭、英國和法國等殖民主義者的入侵。19世紀末,曼谷王朝五世王大量吸收西方經驗進行社會改革。1896年,英、法簽訂條約,規定暹羅為英屬緬甸和法屬印度支那之間的緩沖國,從而使暹羅成為東南亞唯一沒有淪為殖民地的國家。1932年6月,人民黨發動政變,建立君主立憲政體。1938年,鑾披汶執政,1939年6月更名為泰國,意為「自由之地」。1941年被日本佔領,泰國宣布加入軸心國。1945年恢復暹羅國名。1949年5月又改稱泰國。
節日
國慶國王誕辰日12月5日(1927年,國王普密蓬·阿杜德誕辰) 宋干節(公歷四月十三日至十五日);水燈節(泰歷十二月十五日)。
泰國國徽
國徽
泰國國徽是一個極富宗教神秘色彩的圖騰圖案。深紅色的大鵬是泰國民間傳說中鷹身人面的神靈。
語言
泰語(Thai)是泰國的官方語言,屬壯侗語系侗台語族。泰語是一種分析型語言,不同的聲調有區分詞彙和語法的作用。
宗教
佛教為國教,其信徒佔95%,其次伊斯蘭教佔3.8%,基督教佔0.5%,其他0.7%。泰國南部的陶公府、北大年府和惹拉府以回教徒為主。另外亦有信奉天主教教和印度教的信徒。
泰國風景
民族
全國共有30多個民族,泰族為主要民族,占人口總數的40%,其餘為寮國族,華族,馬來族,高棉族,和苗、瑤、桂、汶、克倫、撣、塞芒、沙蓋等山地民族。泰語為國語。95%的居民信仰佛教,馬來族信奉伊斯蘭教,還有少數信奉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和錫克教。華人是泰國的一個重要族群,約有7,300,000(2003年)人,占總人口的12%.主要信仰漢傳佛教、道教、儒教。
編輯本段地理
歷史地理
泰國位於中南半島中南部。與柬埔寨、寮國、緬甸接壤,東南臨泰國灣(太平洋),西南瀕安達曼海(印度洋)。熱帶季風氣候,全年分為熱、雨、涼三季,年均氣溫24~30℃。
1238年開始形成較為統一的國家。先後經歷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原名暹羅,1652年(順治九年)暹羅派遣使節到清朝進行朝貢,開始了兩國的友好往來。1767年,緬甸軍隊入侵暹羅,攻破了暹羅的國都大城。大城王朝的達府太守披耶·達信組織暹羅人民擊退了入侵的緬軍,重新統一了暹羅,被擁立為王。1768年,達信派遣使節到清朝,請求清廷封他為暹羅國王,但清政府認為他是乘機篡位,予以拒絕。
曼谷奢華
然而,達信繼續向清政府表示友好,清政府終於在1777年承認了達信建立的王朝,准許暹羅使節到清廷朝貢。在1823年(道光三年),清政府向暹羅國王拉瑪二世贈送了「永奠海邦」的匾額。19世紀,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等殖民主義者先後入侵。1855年,英國代表、香港總督鮑林強迫暹羅簽訂了《英暹通商條約》(《鮑林條約》),此後法美國、德國、義大利等國也紛紛效法英國,強迫暹羅簽訂了類似的條約。暹羅淪為了西方殖民國家的半殖民地,1896年英法簽訂條約,規定暹羅為英屬緬甸和法屬印度支那間的緩沖國,與清朝的宗藩關系也漸告結束。19世紀末,拉瑪四世王開始實行對外開放。拉瑪五世王借鑒西方經驗進行社會改革。1932年6月,拉瑪七世王時期,民黨發動政變,改君主專制制為君主立憲制。1939年更名泰國,後經幾次更改,1949年正式定名泰國。
泰國的意思是「自由之地」,在其800年的歷史中,泰國可以引以為自豪的是它是東南亞唯一的一個沒有淪為殖民地的國家。泰國的歷史分為五個主要的時期:
南朝時期
(公元650-1250)
泰族人在中國南部,即現在的雲南、廣西和廣東,建立了他們的國家。許多人向南移居到湄南河盆地,並在高棉帝國統治下的中央平原定居了下來,並可能接受了高棉帝國的文化。泰族人在約公元1238年時建立了獨立的國家素可泰,標志著素可泰王朝的開端。
素可泰時期
(公元1238-1378)
13世紀時泰族人開始成為這個地區的統治力量,並逐漸宣布從當時存在的高棉和孟王國獨立出來。統治者稱之為「幸福的黎明」,這也常常被認為是泰國歷史的黃金時期,這是理想的泰國,物產豐富,君主像父親般慈善,其中最著名國王的是蘭甘杏大帝。然而在1350年,更加強大的大城對素可泰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大城時期
(1350-1767)
大城的君主從一開始就接受了高棉文化的影響。他們不再是素可泰王朝時父親般慈善、平易近人的君主,而是專制帝王,並採用devaraja(神王)的頭銜。在這個時期的早期,大城的統治向鄰近的泰公國擴張,並與其鄰國發生沖突。17世紀時,暹羅開始同西方國家建立外交和商業關系。
1767年,緬甸入侵成功攻陷了大城。盡管緬甸人取得了勝利,但是他們對暹羅的統治並沒有維持多長時間。年輕的Phya Taksin將軍和他的隨從突破了緬甸人的重圍,逃到了尖竹汶(Chantaburi)。大城淪陷七個月後,他和他的軍隊乘船返回到都城,趕走了緬甸駐軍,收復了大城。
吞武里時期
(1767-1772)
著名的Taksin將軍決定將都城從大城遷移到靠近海的地點,這樣有利於對外貿易,保證武器的采購,並且萬一緬甸重新進犯,便於防守和撤退。他在湄南河西岸的吞武里建立了新都城。Taksin的統治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大城淪陷後缺少中央權威導致王朝迅速瓦解,Taksin統一各府的統治覆滅了。
曼谷時期
(1782至今)
Taksin死後,查庫里將軍成為查庫里王朝的第一世國王,即拉瑪一世,從1782年統治到1809年。他即位的第一項舉措就是將王室都城從吞武里遷到河對岸的曼谷,並建造了大王宮。拉瑪二世(1809-1824)繼續修建工作。拉瑪三世Nang Klao國王(1824-1851)重新開始了同西方國家的聯系,並發展同中國的貿易。「國王與我」中的拉瑪四世Mongkut國王(1851-1868)與歐洲國家締結條約,避免淪為殖民地,並建立了現代泰國。在他統治期間,開展了許多社會和經濟改革。
拉瑪五世朱拉隆功(Chulalongkorn)國王(1869-1910)繼承父親進行改革,廢除奴隸制,改進公共福利和行政制度。拉瑪六世Vajiravudh國王(1910-1925)推行義務教育其他教育方面的改革。Prajadhipok國王(1925-1935)統治期間,泰國從君主專制政體轉變為君主立憲政體。國王於1933年退位,由他的侄子Ananda Mahidol國王繼位(1935-1946)。國家由暹羅更名為泰國,1939年起實現民主政治制度。現任國王普密蓬·阿杜德是查里庫王朝的拉瑪九世國王。
泰國古稱暹邏,南宋末年,宰相陳宜中兵敗走占城,以後又轉避暹邏,終老暹地。元代國勢強盛,銳意向外發展,東南亞各國紛紛向元廷朝貢,泰國也不例外。
依據元史記載,元代(自公元1277至1368年)暹邏巨象及萬物進貢。元帝嘉許她的歸順,獎賜中土珍品,而元廷也遣使暹邏宣慰三次,關系良好。
公元1350年,泰族一名叫拉瑪鐵菩提的酋長,在湄南昭披耶河下游的阿瑜陀耶崛起,甚至征服了北部的素可泰而建立王國,馬來西亞的大部分地區以及緬甸海岸的頓遜區均為所有。拉瑪鐵菩提王死於1369年,也就是明洪武二年。洪武十年(1377年)暹邏王子昭祿群膺,承其父命來朝,明太祖大喜,令禮部員外郎王恆,頌賜暹邏國王大印,並贈世子衣幣及路費。自此以後,阿瑜陀耶王朝始稱暹邏。洪武廿八年,昭祿群膺又遣使朝貢,並告父喪。太祖命中官前往致祭赦世子嗣繼王位,賜賞有加。
明永樂元年,成祖又贈暹邏王金銀大印,暹邏王也遣使謝恩。
鄭和南下時留暹邏者甚多
明初,中國的海外活動是非常頻仍的。明成祖為宣揚國威,曾派鄭和率領艦隊,南巡七次,走的是西洋航線。暹邏位於越南至馬來西亞的海程之中,為必經之地。當時,東南亞各地已有華人商賈,居處其間。隨鄭和南下的馬歡,著有《瀛涯暹勝覽》一書,其中記述暹邏的情形道:"國周千里,外山崎嶇,內地潮濕。土瘠少堪耕種,氣候不正,或寒或熱。其王居之屋,頗華麗整潔。民庶房地造如樓,一不通板,卻用檳榔木劈開如竹片樓,密擺用藤扎縛甚牢固。上鋪藤簟竹席,竹卧食息皆在其上。王者之扮,用白布纏頭,上不穿衣,下圍絲嵌手巾,加以錦綺壓腰。出入騎象或乘轎。一人執金柄傘,茭草葉做,甚好。王崇信釋教。國人為僧為尼姑者甚多。僧尼服色與中國頗同。亦住庵觀,持齋受戒。其俗凡事皆是婦人主掌。其國王及下民,若有謀議輕重買賣一應巨細之事,皆決於妻。
君主制
普密蓬·阿杜德國王陛下是查庫里王朝的第九世國王。他於1927年12月5日出生在美國馬薩諸塞州坎布里奇市,他的父親,宋卡的瑪依多王子在哈佛大學學習醫學,普密蓬國王於1946年繼承王位,是泰國統治時間最長的君主。作為君主立憲政體,他在危機時期保持中立。
『玖』 歷史上中國和泰國發生過戰爭嗎 – 手機愛問
泰國是附屬國,當然發生過戰爭了,以前國家概念很弱,他們都屬於中華文化圈,好多小國要加入中原王朝,但是朝廷根本就不要!
『拾』 有沒有關於泰國的歷史啊,很急!
詳細資料請點版擊權http://ke..com/view/70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