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經濟危機
以下是幾種解釋
1949~1957 過渡時期 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1958~1962 大躍進時期 任務是實現15年之內趕上英美。
1963~1965 調整時期 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
1966~1976 文革時期 全面內亂
1976~2000 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 實行改革開放,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1949-1957年是國民經濟的恢復發展時期,也是社會主義改造時期。1949-1954這一時期,由於新中國剛剛成立,共產黨從國民黨手中接過的是一個爛攤子,國民經濟正待恢復。這一時期我國經濟明顯發展,到1954年底國民經濟根本好轉。1953-1957年是社會主義改造時期,也是在探索中發展的時期。這一時期,我國經濟都明顯的向社會主義過渡,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建立了國家工業化的初步基礎。
1958-1962年是在探索中發展時期。這一時期,從中共八大開始,中共進行了一系列探索,有成功,也有像大躍進,人民公社化等失誤。直到中共七千人大會上提出了「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中共才初步認識到經濟發展中的錯誤。
1963-1965年是曲折中的三年,也是建國以來我國經濟最困難的三年。這一時期,左傾錯誤在黨內泛濫,加著蘇聯的背信棄義,自然災害嚴重,我國經濟出現嚴重困難。
1966-1976年是文革十年。這一時期階級斗爭嚴重,黨內的左傾錯誤泛濫,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社會動盪,但在廣大幹部群眾的努力下,國民經濟也有所發展。
1976-2000年是社會主義發展的新時期。這一時期,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過中國,計劃經濟體制變為市場經濟體制,我國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社會主義蓬勃發展。
其實,在史學界還有一種分法:1949-1954年是國民經濟的恢復發展時期;1953-1956是社會主義改造時期;1957-1966是探索中前進的時期;1966-1976是文革十年;1976-今天是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新時期。
來自搜搜問問 望採納
B. 中國歷史上有幾次經濟中心的轉移
主要有三次:
1.西晉永嘉之亂後五胡亂華,統治者衣冠南渡,中國歷史進入南北朝時期。這是第一次比較重大的南移事件。
2.唐朝中後期的安史之亂後,北方的胡族攻入中原,唐朝進入戰亂和藩鎮割據時代,以及之後更為混亂的五代十國時期。大量中原人向南方遷移。南方地區與北方中原的差距開始縮小
3.北宋末年,金人攻入汴京,史稱靖康之亂,統治者衣冠南渡,在杭州建立南宋。中原漢族大量向南方遷移。之後蒙元又佔領中原,中原地區破壞很嚴重。南方的江南地區作為南宋的統治中心區域取代中原成為了新的經濟中心。
經過這三次主要的大規模南移,經濟中心最終從中原地區轉移到了江南地區。
華夏中國(中華)的核心以前一直是中原地區,差不多從中華文明誕生一直到北宋的大部分時間里中原地區都是經濟的中心。歷史上中國外部的威脅一直比較多且大,主要威脅來自於長城以外的很多游牧民族,比如羌人,匈奴,突厥,蒙古等等,他們大多還都處在落後的原始或半原始狀態,以游牧為生沒有固定的住所,異常野蠻,到處搶掠。修建長城主要就是為了抵禦野蠻的游牧部落,就像要用籬笆來阻擋野獸的道理是一樣的。當我們軍事強大的時候,就能夠征服他們,讓他們臣服和歸順,成為中華的藩屬。當我們國力衰弱,甚至分裂內戰的時候,他們就會乘機南侵,中國的統治者抵禦不了,便只得南渡,依靠長江天險抵禦。這個時候中心就會南移。
C. 中國歷史上經濟搞得最好的是哪個朝代
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最為發達的朝代是宋朝。
宋朝人口首次突破1億的階梯,是當時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北宋的首都汴梁人口超過150萬,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經濟總量居當時世界第一位。經濟強盛的另一個表現是商品經濟的快速發展,最直觀的例子是《清明上河圖》里所展現出的超越以前任何朝代的商業繁榮。
據英國經濟史學家麥迪森的《世界經濟千年史》,趙匡胤建立宋朝的公元960年時,年人均GDP已達到600美元,經濟總量佔全球的21%,「人均收入上就已經是世界經濟中的領先國家」;宋朝財政收入峰值達到1.6億貫,按照「1貫=1000枚制錢=1兩白銀」的公式作個簡單推算,宋朝年財政收入的最高值達1.6億兩白銀,是當時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
宋朝年財政收入最高曾達到16000萬貫,北宋中後期一般年份也可達8000—9000萬貫,即使是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南宋,財政收入也達10000萬貫。
明隆慶5年(1571)歲入白銀250萬兩。參照黃仁宇先生的估算,明朝正常的歲入最多也只有1500萬兩,緊急時期達到2500萬兩。以銀錢的一般兌換率為1兩白銀=1貫銅錢,那麼明朝的正常財政收入僅僅是北宋的不到1/10,南宋的不到1/6。
清朝的財政狀況要好一些,國家初定的順治7年(1650)歲入1485萬兩。咸豐年間(1850前後),歲入約為4000萬兩,仍然遠小於600年前的宋朝,而此時中國的人口已經超過3億,估計為宋朝人口的2—3倍。直到清朝末年,國家歲入才達到了宋朝的水平。
(3)中國歷史上的經濟往來擴展閱讀:
宋朝在對外貿易方面,強盛的經濟一方面來自外貿的增長,另一方面又為對外貿易注入了活力,加上造船技術的進步和指南針導航的應用,使中國商船的遠航能力大大增強,除了周邊的朝鮮、日本、越南等傳統貿易夥伴,宋朝的貿易對象還包括了其它亞洲國家以及一部分非洲、歐洲國家。
宋朝已經可以建造300噸的大船,用指南針導航,而數百年後哥倫布的航船才120噸。英國學者巴茲爾·戴維遜在《古老非洲的再發現》一書中認為:「十二世紀前後,中國造船就技術上來講,已經能夠航行到任何船隻所能到達的地方。」
瓷器、絲綢等是宋朝海外貿易的「拳手產品」,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宋代「五大名窯」出產的瓷器享譽海外,根據史料的記載和考古發現,當時進出口商品多達300多種,印刷術、火葯、指南針等中國的發明也隨著海外貿易走向越來越多的國家。
D.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對外貿易或對外交往事件
太多了,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瓷器之路),鑒真東渡,像唐對阿拉伯的爭斗這專類就不說了光說和平屬事件就N多,還有玄奘取西經,張騫通西域,班固經營西域,明朝抗日援朝,唐朝參與朝鮮三過紛爭,曹魏封邪馬台女王卑彌呼派為「親魏倭王」,中國絲綢流入歐洲,其價值超過黃金,王室中的貴族才能消費,瓷器更絕:泥巴+技術=黃金,所以兄弟們啊,看來小平哥說「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真是沒錯啊(扯遠了),還有傳造紙、印刷、火葯、指南針到西方。
順便去倭國封個王,去朝鮮把個政,還有悲愴的去蒙古高原嫁女人。。。可以說中國最主要的對外交往就是唐、漢、元、宋、明(按交往熱度排),路線主要是西域,南海,東海。。。
唐朝是為了交流和貿易,漢朝是為了尋找打擊匈奴的盟友,元朝是由廣大的疆域和發達的海漕運輸促使的,宋是因為經濟和科技發達,明是為了揚威收小弟。
E. 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簡史
夏商西周時期
當黃河流域出現夏、商和西周三代文明古國之際,代表新的生產力的文字、青銅器和城市已經在北方的遼河流域、長江以南地區紛紛出現,從而使中國大陸的奴隸制王朝得以鞏固和發展,成為東方世界的經濟發展中心。
春秋戰國時期
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發展迅速,判斷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在於生產什麼,而在於怎樣生產,用什麼勞動資料生產」。這里所說的勞動資料主要指生產工具而言。由於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出現了先進的生鐵冶鑄技術,即出現了鑄鐵,促進了鐵器的普遍使用,並由此推動了農業、手工業的發展,使中國在經濟發展上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秦漢時期
由於中國早在公元前3 世紀就建立了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迫使封建統治集團對古代社會的自然經濟狀態進行干預,以使社會經濟朝著有利於鞏固封建統一的軌道運行,於是形成了封建經濟的自然發展與封建國家經濟制度的矛盾,也就是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
魏晉南北朝
這一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專制集權較弱,政治上相對寬松的時代。因而對經濟活動的控制也相對寬松,經濟活動也比較活躍。這在南朝表現得尤為明顯。
隋唐五代時期
唐的經濟進一步發展主要表現在:
(一)南北經濟均有發展,更主要的是南方經濟已逐漸成為中國中央政權的主要支柱,成為經濟中心。
(二)生產力有了巨大發展,新的技術給生產帶來突破性變化。如造船、建築、農田水利、造紙印刷術、瓷器、絲織都有創造性發明並向海外流傳。
(三)與外國經濟交流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與非洲、西歐、中亞、西亞、東南亞、日本、朝鮮等國,都有貿易往來,陸上、海上絲綢之路暢通無阻。
五代十國時間很短,實際是唐代的繼續,經濟雖因戰亂而受影響,但仍然有很大進步,正因為經濟的發展才有全國統一的迫切要求,分裂很快被宋統一起來了。
宋遼夏金時期
其主要標志是,以農業為主、以手工操作為基礎的社會生產體系及其相應的制度保證體系已經趨於完善;從對資源開發的深度和廣度而言,已經接近甚至幾乎達到了古代的技術條件所能允許的最高水平。
元朝時期
元代經濟歷史提供的經驗和教訓在中華民族經濟管理歷史上佔有極重要的地位。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卓越的軍事、經濟管理謀略運籌思維,忽必烈多元一體化的國民經濟管理思想模式,元代長期影響後世的經鞏固、各族人民的團結交往、封建社會後期經濟的進步性發展都有重要的、深遠的影響。
明清時期
明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有聲有色的時代。明代經濟是中國古代經濟發展史上處於變革的重要時期,有諸多新現象、新特點,值得認真總結,深刻分析、取其精華,以資借鑒。
封建末期
甲午戰爭後的中國,不僅遠遠落後於西方先進工業國家,而且被歷史拋在了東方的日本後面。
(5)中國歷史上的經濟往來擴展閱讀
中國遠古暨三代社會經濟的發展,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歷史長河的源頭,也是光輝燦爛的中國古代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代經濟的發展是以越來越快的步伐前進的,舊石器時代經歷了上百萬年的漫長道路,新石器時代只有幾千年,進入文明時期以後,各個王朝的更替不過數百年的時間。
每一個時期的經濟發展都有一定的特點,也都遵循著中國傳統文化和農業經濟的共同規律。經濟基礎對政治、軍事、文化藝術乃至人們社會生活等各方面的影響是極其重大的,在社會發展中所起的決定性作用不言而喻。
F. 中國歷史上主要的經濟制度有哪些
中國古代社會經濟,主要包括:農業、手工業、商業三大部類。其中,農業經濟佔主導地位。
受小農經濟和觀念、意識的影響,中國古代社會經濟表現出分散式經營,封閉性強,規模小等特點。
G. 歷史 中國經濟
http://..com/question/3344676.html
上,上,下,平或偏下,上
以下是幾種解釋
1949~1957 過渡時期 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1958~1962 大躍進時期 任務是實現15年之內趕上英美。
1963~1965 調整時期 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
1966~1976 文革時期 全面內亂
1976~2000 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 實行改革開放,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1949-1957年是國民經濟的恢復發展時期,也是社會主義改造時期。1949-1954這一時期,由於新中國剛剛成立,共產黨從國民黨手中接過的是一個爛攤子,國民經濟正待恢復。這一時期我國經濟明顯發展,到1954年底國民經濟根本好轉。1953-1957年是社會主義改造時期,也是在探索中發展的時期。這一時期,我國經濟都明顯的向社會主義過渡,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建立了國家工業化的初步基礎。
1958-1962年是在探索中發展時期。這一時期,從中共八大開始,中共進行了一系列探索,有成功,也有像大躍進,人民公社化等失誤。直到中共七千人大會上提出了「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中共才初步認識到經濟發展中的錯誤。
1963-1965年是曲折中的三年,也是建國以來我國經濟最困難的三年。這一時期,左傾錯誤在黨內泛濫,加著蘇聯的背信棄義,自然災害嚴重,我國經濟出現嚴重困難。
1966-1976年是文革十年。這一時期階級斗爭嚴重,黨內的左傾錯誤泛濫,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社會動盪,但在廣大幹部群眾的努力下,國民經濟也有所發展。
1976-2000年是社會主義發展的新時期。這一時期,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過中國,計劃經濟體制變為市場經濟體制,我國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社會主義蓬勃發展。
其實,在史學界還有一種分法:1949-1954年是國民經濟的恢復發展時期;1953-1956是社會主義改造時期;1957-1966是探索中前進的時期;1966-1976是文革十年;1976-今天是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新時期。
H. 中國歷史上的三次經濟南移及其意義
1.永嘉之亂:包括五胡亂華、八王之亂、五代十六國。北方地區連年戰亂造成這期間造成大量漢人南遷,同時也使北方的漢文化和南方的少數民族融合。
2.安史之亂:藩鎮割據,地方勢力過大,造成了北方的連年征戰,北方為各少數民族政權所控制,漢人不堪忍受,又紛紛南逃,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二次人口大遷徙.這次人口大遷徙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口地里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過了北方地區,中國人口地理分區的中心首次由黃河流域移到了長江流域。
3.靖康之難:靖康二年(1127),已經取代契丹人(遼)的金攻陷卞京,徽、欽二宗被俘,北宋覆亡,這就是「靖康之變」。北方廣大淪陷區的人民不堪忍受金朝貴族的統治和民族壓迫,被迫舉族遷移,南方相對安定的社會環境和大量尚未墾種的可耕地吸引了渴望安居樂業的各地人民,大批王族、官員、士民湧向南方,是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三次人口大遷徙。
歷史就是一部漢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的沖突史,就是一部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替史,歷史上每當中原出現一個相對統一強大的政權,北方異族必然也會出現一個相對統一的政權來與之抗衡/總體上來說,基本上都是以北方異族的勝利告終.但是,因為他們在文化上處於弱勢,所以每一次軍事上的勝利最終也會被強大的漢文明融化,並被逐一漢化,最終完成民族大融合。
I. 中國古代與西方國家的經濟往來密切對後來有什麼不利影響
中國古代西方國家的經濟往來密切,對後來有什麼不利影響?因為國專家在發展,嗯屬,人民在前進,中國越來發展的越經濟越好,在這種情況下,嗯,古代的東西與現在經濟往來是不可能對比的,因為國家是越來越好,對過去的事不能忘記,現在好了也要想想過去那個時候做到那個時候的不好的生活也不能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