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香山經歷了怎樣的歷史過程
香山擁有千年歷史。東晉時仙人葛稚川就在此煉丹,有「丹井」於香山,唐代出現了寺院景觀,《宛署雜記》記載:
香山永安寺創自李唐,沿於遼金,興廢莫詳,而遺址僅存……妙高堂在香山寺右,唐以來有之,即今東方丈處。
遼金時期,帝王投資進一步建置香山皇家園林,1186年,金世宗完顏雍看中了北京西北郊的香山,並建造了香山寺,《帝京景物略》道:
山多名跡,葛稚川井也。金章宗之台、之松、之泉也,曰祭星台、曰護駕松、曰夢感泉。
元代香山以景取勝,有香山八景和碧雲十景。明代宦官擅權禪林逐勝,興修了洪光寺、玉華寺,擴修了香山寺、碧雲寺等,出現了「西山佛寺累百」的禪林盛況。清朝康乾盛世,西山開發進入顛峰,形成著名的「三山五園」和西山大園林區。
幾經建設,香山已成為集不同朝代之風格、禪林與自然山林景觀完美結合的風景區,為日後香山靜宜園的形成和西山園林開發建設奠定了基礎。
可以說,北京西北郊的香山,是一座以山地為基址而建成的行宮御苑。香山丘壑起伏,林木繁茂,為北京西山山系的一部分。主峰香爐峰,俗稱「鬼見愁」,海拔557米,南、北側嶺的山勢自西向東延伸遞減成環抱之勢,景界開闊,可以俯瞰東面的廣大平原。
香山寺位於香山南麓,原名永安寺,又稱甘露寺,乾隆時改稱香山寺。寺門東向,前有牌坊和古松掩映,有「聽法松」的景緻。
山門內有婆羅樹,南北設鍾樓和鼓樓,上為戒台壇,內正殿七開間,殿後廳堂名眼界寬,後有六會樓三層,後山上有樓宇上下各六楹。寺院依山勢而建,層層而上,正中百步石級串聯著五座大殿,很有氣勢。
以香山寺為中心,周邊有陸陸續續建造了很多建築,香山寺北為觀音閣,後為海棠院,院東為來青軒,西為妙高堂。北有無量殿。來青軒西南為歡喜園,東西各有坊楔。香山寺北稍西六方亭為唳霜皋。
香山寺西北,由盤道上為洪光寺,山門東北向,內建毗盧圓殿,正殿五楹,左為太虛室,又左為香岩室。
清康熙年間,就香山寺及其附近建成「香山行宮」。1745年,建龍皇帝在行宮的基礎上加以擴建,翌成竣工,改名「靜宜園」。園內的大小建築群共50餘處,經乾隆皇帝命名題署的有「二十八景」。
靜宜園是清代的一座以山地為基址而建成的行宮御苑,分為三部分,即內垣、外垣、別垣。
內垣在東南部接近山麓,為園內主要建築薈萃之地,各種類型的建築物如宮殿、梵剎、廳堂、軒榭、園林庭院等,都能依山就勢,成為天然風景的點綴。
外垣佔地最廣,是靜宜園的高山區,建築物很少,以山林景觀為主調。這里地勢開闊而高峻,可對園內外的景色一覽無遺。外垣的「西山晴雪」,為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
別垣是在靜宜園北部,包括有見心齋、昭廟兩組建築。園中之園見心齋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庭院內以曲廊環抱半圓形水池,池西有三開間的軒榭,即見心齋。齋後山石嶙峋,廳堂依山而建,松柏交翠,環境幽雅。
昭廟是一所大型佛寺,全名「宗鏡大昭之廟」。
碧雲寺是香山的一部分,與香山寺、昭廟等同屬佛教道場。故有「西山蒼蒼,上於雲霄,重岡疊翠,平朝皇闕,中有道場四香山」的說法。
碧雲寺的創建可以追溯到元朝,原名為碧雲庵,後來,太監於徑在寺後建生墳,並重修寺院,更名為碧雲寺。1748年,增建羅漢堂和金剛寶座塔。
碧雲寺寺前設有城關,入關百步達山門,寺坐西朝東,依山勢而建,共六層院落,層層殿堂依山疊起,松柏參天,濃蔭蔽日。乾隆游碧雲寺時,稱這里是:
試參山水秀,果占畫圖全。
衣履如沾潤,林巒益逞妍。
一弘天半澈,百道潤邊懸。
寺院布局充分利用地形,空間大小不一。最後一進院落,空間著意擴大,立白石牌坊。百步之外,是金剛寶座塔。塔座上有兩座小型喇嘛塔和五座方形十三層密檐式塔。整個金剛寶塔滿布精緻浮雕,有大小佛像、天王、力士、龍風獅象和雲紋等。
南跨院內有仿杭州凈慈寺的羅漢堂,堂內有貼金羅漢五百尊,還有神像七尊和濟公的造像。堂北為普明覺妙殿
北跨院為水泉院,清泉從山石流出,匯集池中。因水得景,開辟水泉院園林。園林西倚硝壁,東臨山谷,古木華蓋,十分幽靜,由台座、疊石和古樹劃分空間。
香山碧雲寺牌坊
Ⅱ 香山有著什麼樣的歷史
香山擁有千年歷史。東晉時仙人葛稚川就在此煉丹,有丹井於香山,唐代出現了寺院景觀,專《宛署雜記》記載:香屬山永安寺創自李唐,沿於遼金,興廢莫詳,而遺址僅存,妙高堂在香山寺右,唐以來有之,即今東方丈處。
遼金時期,帝王投資進一步建置香山皇家園林,1186年,金世宗完顏雍看中了北京西北郊的香山,並建造了香山寺,《帝京景物略》道:山多名跡,葛稚川井也。金章宗之台、之松、之泉也,曰祭星台、曰護駕松、曰夢感泉。
元代香山以景取勝,有香山八景和碧雲十景。明代宦官擅權禪林逐勝,興修了洪光寺、玉華寺,擴修了香山寺、碧雲寺等,出現了西山佛寺累百的禪林盛況。清朝康乾盛世,西山開發進入顛峰,形成著名的三山五園和西山大園林區。
幾經建設,香山已成為集不同朝代之風格、禪林與自然山林景觀完美結合的風景區,為日後香山靜宜園的形成和西山園林開發建設奠定了基礎。
Ⅲ 香山的歷史文化
香山秀麗的自然風光讓人流連忘返,香山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更叫人嘆為觀止。
山上原有天齊、爐姑、麥姑等廟宇,規模宏偉。民國初年,土匪盤踞,此後,廟宇被附近農民焚毀。銅鑄天齊神像遷於鄭母,現收藏於青州市博物館。董思恭所書「海岱中峙」廟匾流落香山山南的大十畝田村。
讓我們沿著時間的軸線,向前慢溯。
伯益在香山寫作《山海經》:
相傳,大禹治水的功臣伯益曾經在香山寫作《山海經》。大禹治水,將天下分為九州,即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冀州、兗州、雍州、梁州。青州是九州之首,東夷文化於此濫觴。大禹治水的最大功臣是益,又稱伯益,益是青州的最高行政長官州長。公元前2070年益就在青州建都,稱為益都。
禹原定傳位於益,無奈,大禹的兒子啟篡了位,國天下成了家天下。益沒辦法,回到青州箕山(即香山)作《山海經》。《史記?夏本紀》載:「禹以天下授益,三年喪畢,益讓帝禹之子啟,而避居箕山之陽」。箕山,即香山。
許由拒位洗耳:
香山西側有條河,叫洗耳河。司馬遷《史記·許由傳》記載:
堯讓天下於許由,許由不受而逃去,於是遁耕於箕山之下,……堯又召為九州長,由不欲聞之,以河水洗耳。
是說,堯讓天下於許由,許由便逃到香山的腳下耕種隱居。許由不為利祿所動,怕臟了自己的耳朵,用河水洗耳朵。
「士不見於世」,巢父、許由以及伯夷、叔齊等人,以獨有的風骨和個性魅力,被歷代雅士賢達高山仰止,以至於在後來的中國歷史上其流風余韻歷代不絕,這種獨特的隱逸現象成為文化史上的一道獨到景觀,成為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中特有的文化氣韻。
一條重要的古驛道:
香山北側,隋唐時期,有一條古老的驛道,東西走向,向東貫穿濰州(濰坊)、登州至大海,向西貫穿淄博、濟南至長安。這條驛道「通□浦,導九河,遠接□津」。浦,指入海口。九河,泛指黃河。津,指長安附近的要津渡口。
2009年,香山北側建成「花都大道」。東接濰坊,延伸可至登州,以至於大海。西接青州,延伸可至泰山,以至於西安古長安,暗合了古驛道,亦是古絲綢之路。聰明的今人和睿智的古人,於此暗合。
這條古驛道,向西穿越青州,經過淄川,一直向西延伸。想當年,在淄川這條古老的驛道旁邊,清泉旁邊,綠柳之下,蒲公松齡輕搖蒲扇,香茶待遠客,坐聽奇異事,讓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
從現存的唐朝中外主要交通圖上,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這條唐朝的官道,西起長安,經過洛陽,從登州直抵大海。在山東境內,它沿雲門山、香山、孤山、浮煙山等以北的平坦地帶,從青州經過濰州、密州、萊州等地,一直通往登州,是當時山東省境內橫貫東西的唯一一條最重要的交通要道。
經過香山的這條古驛道,「都道題臻,眾途輻湊,車馬如水,冠蓋若雲」,是說這條官道接都城長安和其它省會城市,通達眾多的道路,車水馬龍,熙熙攘攘,繁華喧鬧。
傳說清代劉墉一次回諸城老家,便是走的這條驛道,並曾在此住宿。
這條官道在今天,它有的路段還在使用著。
Ⅳ 香山的香山縣歷史
香山一詞按宋朝《太平寰宇志》記載,因一座名為五桂山的地方,山中多產奇異花卉,香溢數十里,故名香山。直至唐朝至德二年(757年)後,因為盛產海鹽,官府開始在今珠海市山場村設立了名為香山鎮的軍事營鎮。古代香山是孤懸於珠江口外伶仃洋上的島嶼,境域為現今的五桂山和鳳凰山(今為珠海市)及周圍的山地和丘陵地,即石岐至澳門一帶的陸地。自唐朝開始,由於珠江水流挾帶大量泥沙在這一帶不斷沉積,逐漸形成廣闊的沖積平原,經過宋、元兩代,由大海變為沖積平原的土地約占原陸地面積的三分之二,人們把它稱為西海十八沙,即今小欖、東升、坦背、橫欄等鎮區。至明朝,沖積平原繼續擴大,此時形成的陸地被稱為東海十六沙,即今東鳳、南頭、黃圃、阜沙、三角、浪網、民眾、港口等鎮區。至清朝,形成了今港口以南、磨刀門水道以東的板芙、神灣、三鄉、坦洲一帶的西南部平原。滄海桑田的變化,使石岐以北與順德和番禺大陸連成一體,成為珠江三角洲沖積平原的一部分 。北宋元豐五年(1082年),設立香山寨,仍屬東莞縣。直至南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由於香山寨的發展,升級為香山縣,並將南海、番禺、東莞、新會四縣沿海的地方劃歸香山縣管轄。此時的香山縣隸屬於廣州府。南宋末年,宋端宗在元軍的追殺下,曾逃往香山躲避,南宋滅亡後,大批南宋皇族和官員的後裔流落定居於香山。明朝,香山北部地區開始淤積成陸,此時才與大陸相連。清朝,珠江三角洲一帶開始逐步修築防洪防潮的河道堤圍,香山縣圍墾的田地在不斷增加,農業產量也在提高。在清朝嘉慶年間,由於農業的發展,香山由原來的下等縣改成與南海、番禺、東莞等縣同列的大縣。
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位於珠江口西岸的香山是戰場之一。1839年,林則徐來廣東主持禁煙,8月16日駐兵香山縣城,令澳葡當局驅逐英商義律等人。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之後,英國戰船駛至澳門關閘,強行登陸,香山的清朝駐軍曾作勉強抵抗。澳門原本屬於香山縣。明朝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葡萄牙人借機在澳門半島定居。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後,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葡萄牙女王宣布澳門為「自由港」。1849年葡萄牙人趕走香山駐望廈村的縣丞,將澳門侵佔。
1911年11月6—7日, 在武昌起義推動下,由中國同盟會南方統籌部澳門總支部直接領導的香山縣革命武裝從隆都、良都、前山分三路進軍縣城,佔領縣衙,成立香山縣臨時軍政府,此即為辛亥香山起義時期。及至龍濟光禍粵時期,香山縣革命黨人任鶴年、林警魂等於1916年發動隆都起義,在石岐海、馬山、西河路諸要隘發生多次戰役,給龍濟光及其在香山的代理人以極大打擊,後人立有石岐西山碑以紀念此事 。
1925年為紀念中國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香山縣改名為中山縣。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軍繼而在1938年2月侵佔了中山縣七區三灶島(今屬珠海市),中山進入國共聯合抗日時期,並在軍民共同抗戰下,相繼取得了1939年橫門之戰以及橫門、張家邊之戰等戰役的勝利。1940年中山淪陷後,中山縣人民在中共南番中順中心縣委及中共珠江特委的領導下,以五桂山為根據地,組建了中山抗擊游擊大隊,積極展開敵後抗日武裝斗爭,又取得了三鄉之戰、淇澳島之戰、五桂山區保衛戰等戰役的勝利。據統計,在整個抗日戰爭時期,中山的抗日游擊隊先後在廣東南番中順游擊區指揮部和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珠江縱隊的直接指揮下,同日軍進行了140多次的戰斗,其領導者林鏘雲、梁嘉、羅章有等人為中山解放所做出的貢獻,一直為後人傳頌不已。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不顧全國人民要求和平民主的願望,發動大規模內戰,中共中山特派室為此做了大量宣傳工作。1949年下半年中共中山縣的黨組織和中山縣的人民武裝組織迅速擴大,如9月中旬在中山縣長江鄉成立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中山獨立團(簡稱「中山獨立團」)等,為中山縣的解放做好了充足准備 。
1949年10月30日,中山的地方人民武裝和五桂山根據地支前群眾與中國人民解放軍兩廣縱隊先頭部隊在石岐勝利會師,是為中山解放日。1950年8月4日,中山全境解放 。
1950年4月,即被廣東省民政廳列為特等縣。此後,中山雖被逐漸分出珠海縣、斗門縣(大部分)和劃出部分地方歸番禺、順德、新會等縣,但主要經濟指標仍處於全省100多個縣的前列。
1982年,中山縣被國家農牧漁業部列為全國富縣之一;1983年12月22日,撤銷中山縣,設立中山市(縣級),以中山縣的行政區域為中山市的行政區域。,1988年1月升格為地級市,步入了城市經濟發展進程,並取得顯著成就,
1988年1月7日,縣級中山市升格為地級中山市,由廣東省人民政府管轄。中山市是全國唯一以偉人名字命名的地級城市。
1989年被國家統計局列為我國第一批發部6個跨入小康水平的城市之一 ,位於 中南部。
Ⅳ 誰知道關於香山的簡介或者資料急
香山公園位於京郊西山東麓,在北京市區的西北,區市中心28公里。總面積160公頃,是一座歷史悠久、富有自然情趣 的山林公園。
山中有乳峰石, 時時噴出雲霧,與廬山的香爐峰相似。又因山上有巨石,很像香爐,香山因此得名。香山的最高峰是香 爐峰(俗稱「鬼見愁」)海拔557米。
香山公園山勢陡峭,佳木蔥籠,清泉深深,景色清幽。自金代起幾個朝代的帝王,均在此營建避暑離宮別苑。清乾隆十年 (1745年)動用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在林隙崖間,增置了殿台亭閣,修建了宮門朝房,加築一道周長10餘里的外垣, 形成規程宏大的皇家范囿,並賜名「靜宜國"當時園牆分為內外垣, 共有28景。內垣20景有:勤政殿、麗矚樓、來青軒、香山寺、翠微亭、雨香館等。外垣8景有:陽阿(朝陽洞)、玉華岫、森工 笏、香霧窟(靜室)等。外垣之北,另有別垣,當時園中建築、勝點數不勝數。1860年和1900年,野蠻的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焚燒了圓明園、頤和園之後,香山名勝也沒放過,多處古跡也被燒毀。現在留存的名勝古跡和觀光景點有:見心需、昭廟、森玉笏、琉璃塔、西山晴雪、玉華山莊、半山亭、雙清別墅和眼鏡湖、香爐峰等。勤政殿、香山寺、香霧窟等只能參觀遺址。
香山公園,美麗的自然景色,特別是香山紅葉最是聞名。每逢霜秋,遍山黃櫨,如火如荼,瑰麗無比。此時遊人倍增,遊客坐在登山纜車里,眺望遍山紅葉,是一種難得的享受。 現將文物古跡和重要景點簡介如下:
東宮門公園的正門,乾隆皇帝擴建靜宜園時所建,現仍保存了原有形制。 勤政殿原為皇帝召見公卿百僚的聽政之所,現僅存基址。進東門即可看到。香山寺遺址在公園的南部,原殿為五層,地勢高聳,建築壯麗,是國內28景之一,現只有遺址。乾隆皇帝御筆石碑現仍矗立於此。雙清別墅在香山寺南,建於1931年。 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由河北省平山縣遷至北平,暫駐香山,毛澤東下榻在雙清別墅,8月23日遷人中南海。毛主席曾在此成功地指揮了渡江戰役、國共談判,寫下《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等著名詩篇。蟾蜍峰亦稱蝦蟆石,在香山寺西山腰上,巨石突兀,若蟾蜍昂首東望。半山亭在香山寺北側,是過去香山寺觀音閣的舊址矗立於南部山腰當中是觀賞風景的佳處。現在的半山亭為後建景點。絢秋林自半山亭沿山路西上即可到達,此帶樹木叢集,秋季遍布紅葉,是香山著名紅葉區。玉華山莊在香山寺遺址迤西,是山腰中部的一個庭院型風景點,幽雅別致,可供遊人小憩。此景點為原玉岫的遺址上的新建築。
森玉笏在玉華山莊西南,有一巨大的峭壁,上題「森玉笏」三個大字,為乾隆御筆,是28景之一,刻字仍清晰可見。 朝陽洞位於森玉笏西北,乾隆帝曾游此同,題名「陽阿」,為清乾隆時28 景之一,現該洞尚存,洞口西有乾隆詩詞刻字。 香霧窟遺址朝陽洞北上方有一平台,原為園內殿宇建築中最高一處,清乾隆時28景之一,現建築已無。棲月山莊香霧窟遺址稍東,原是28景之一的棲月崖的舊址,後遭毀,民國年間在此建別墅,稱「棲月山莊」。西山晴雪在香霧窟迤北山腰處,是雪後放晴觀景的著名景地。乾隆帝題名立碑,方碑和石制護攔現保存完好。「西山晴雪」為燕京八景之一。 芙蓉館在玉華山莊以北,為近代建築,借28景之一的「芙蓉坪」取名。 昭廟在芙蓉館東側,東宮門的北邊,是國內一組藏式古 代建築,廟中部分建築遭焚毀,琉璃牌坊、白台、紅台石碑和 琉璃塔倖存。正凝堂昭廟以北,為園內古建築,近年修飾一新,堂後 山石嶙峋,松柏蒼翠。見心齋在正凝堂前,是清嘉慶年間修建的江南風格的庭院,是園中現存比較完整的一組古建築。 鬼見愁在全園的西北部,為園內最高點,因山勢陡峭, 難於攀登而得名。
Ⅵ 香山有多久歷史
香山(北京市海淀區香山)編輯[xiāng shān]
香山,建於香山的香山寺是中國最早的香山寺。「香山」之名源於佛教經典。據載,佛祖釋迦牟尼出生地迦毗羅衛國都城(即父城)近處有座香山,為大悲觀世音菩薩得道的地方。佛教傳入中國之後,香山之名也隨之傳入。所以,中國以觀音為主祀神的佛寺都名為香山寺。中國著名的香山寺有18家,諸如北京香山寺、洛陽龍門香山寺等。從建寺時間來看,北京香山寺建於大定二十六年,即公元1186年3月;洛陽龍門香山寺建於北魏熙平元年,即公元516年;寧波市香山寺始建於唐朝;陝西大香山寺建於公元351年至384年;而平頂山市香山寺建於漢靈帝光和四年,即公元181年。雖然平頂山市香山寺不出名,但平頂山市香山寺是真正的觀音證道祖庭。千手觀音的故鄉是在平頂山的香山寺,並非別處的香山,亦非南海普陀山。北京的香山又叫靜宜園,是中國四大賞楓勝地之一,位於北京海淀區西郊,距市區25公里,全園面積160公頃,頂峰香爐峰海拔575米,是北京著名的森林公園。歷史沿革編輯香山公園始建於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距今已有900多年歷史。元、明、清都在此營建離宮別院,香山寺曾為京西寺廟之冠。清乾隆十年(1745年),皇家在香山公園大興土木,殿宇廊軒,共成名噪京城的二十八景,後築圍牆,乾隆皇帝賜名「靜宜園」,名列京西「三山五園」。咸豐十年(1860年)和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香山公園先後遭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焚毀,「香山二十八景」多被破壞。1956年開辟為人民公園,經過近半個世紀的建設,現已成為中外聞名的北京十大公園之一。Ⅶ 廣東的中山以前香山縣的來歷
中山古稱「香山」,地多神仙花卉,故稱為香山。
香山縣名來源於香山鎮,該鎮地處五桂山分支鳳凰山山麓。史志記載,五桂山盛產「異花神仙茶」,此茶是一種野生茶葉,「異花」乃指「王者之香」的蘭花,香聞十里,人們稱它「隔山香」,所以五桂山也叫「香山」,香山鎮由此而名。
香山場(今珠海市山場村),為香山鎮前身,是當時香山地區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南宋1152年,香山鎮提升為香山縣,縣址仍在今珠海山場村。到南宋1154年,香山縣縣址搬遷至石岐(今中山市石岐區)。
1925年,為了紀念逝世的孫中山,從而將「香山縣」更名為「中山縣」。 1849年,葡萄牙侵略香山縣澳門地區作為殖民地,直到1999年12月20日,澳門作為特別行政區回歸中國。1952年和1965年,從「中山縣」劃分出去的部分成為現今的珠海市,剩下的地區(除了澳門外),就是現在的中山市。
(7)中國共產黨在香山的歷史擴展閱讀:
香山縣著名景點:中山故居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孫中山故居位於南朗鎮翠亨村,坐東向西,佔地面積500平方米,建築面積340平平方米,是孫中山長兄孫眉於1892年從檀香山匯款回來由孫中山主持建成的。它是一幢磚木結構、中西結合的兩層樓房,並設有一道圍牆環繞著庭院。外表仿照西方建築。
樓房上層各有七個赭紅色裝飾性的拱門。屋檐正中飾有光環,環下雕繪一隻口銜錢環的飛鷹。樓房內部設計用中國傳統的建築形式,中間是正廳,左右分兩個耳房,四壁磚牆呈磚灰色勾出白色間線,窗戶在正梁下對開。居屋內前後左右均有門通向街外,左旋右轉,均可回到原來的起步點。
Ⅷ 香山的歷史記載
酈道元在《水經注》中稱香山為山其山。山其山之前,還被稱為箕山版。後又因山上香火興盛,更名權為香山。在香山的西北麓,有紀季墓,亦稱紀侯冢,在《元和志》中有記載,《青州市志》中也有記載。明朝嘉靖年間的《青州府志》卷六中寫道:「(青州)城東四十五里為香山,《齊乘》所謂山其山是也。郡境諸山,多在西南,東郊平原百餘里有香山者,童然孤峙,康浪發其南,堯水經其東,古之山其山也。」
就是說,作為古九州之一的青州,境內的山巒多在西南山區,只有香山這唯一的山峰,矗立在東部百里的平原之間,童然孤峙,巍為壯觀。童然,就是光禿之意。康浪、堯水均為河名,現今猶在,仍然河水浩盪,綠意盎然。
Ⅸ 香山的來歷
香山的來歷:
1、其名來自佛教經典。據《佛教文化便覽》記載: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出生地迦毗羅衛國都城(佛經中稱父城),附近有山名香山,釋迦牟尼在世時其...
2、得名自最高峰的鍾乳石,其形似香爐,稱為香爐山,簡稱香山。
3、得名自古時香山的杏花,花開時其香味使得此山成為名副其實的「香山」。
關於香山寺的記載可追溯到唐代,據明代成書的《宛署雜記》:「妙高堂,在宛平縣西四十里香山寺右,唐以來有之。
元世祖忽必烈曾到永安寺游覽,到了元仁宗在位時,將永安寺更名為「甘露寺」。文宗至順二年,耶律楚材的後裔耶律阿勒彌創建碧雲庵。
清乾隆十年,香山的園林營建工程正式展開,而香山寺的擴建工程也在同一時期進行。經過擴建後的香山寺與其周邊的宗鏡大昭之廟、碧雲寺、卧佛寺共同構成了清代西山一帶的佛教寺廟建築群。而香山寺也形成了「前街、中寺、後苑」的格局 。
香山與東面平原上的玉泉山、萬壽山、昆明湖約略在一條東西軸線之上。香山、玉泉山兩山布之湖上,卓錫、丹泉吐之山坳,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古跡甚多,近在幾席。
香山公園位於北京西北郊西山東麓,距京城約20千米,全園佔地面積為160餘公頃。園內香山地處西山東坡之腹心,也是西山山樑東端的樞紐,其峰巒層疊,澗壑交錯 。
Ⅹ 『香山』在哪,有沒有什麼歷史
香山主要景點 重陽閣香爐峰頂的一組建築,意在九九重陽登高矚望京城。建於1983年4月,分為上、下兩層。 孫中山紀念堂這座殿堂原為普明妙覺殿。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他的靈柩曾停放在碧雲寺最高處的金剛寶座塔內,四年之後,中山先生的靈柩前往南京紫金山時,曾在此殿設靈堂,舉行了隆重的公祭和哀悼,之後,這里辟為「孫中山紀念堂」,供人們瞻仰。懸掛在門楣上的匾額是由宋慶齡親筆所書的「孫中山紀念堂」六個大字。 知松園位於南北主要游覽幹道西側。佔地2公頃,是1987年新闢建的景區。景區內一、二級古松柏100餘株。在景區之東立寬1.5米,長2.5米,高5.5米巨石一塊,正面書直徑為0.8米的「知松園」三字,石背錄陳毅詩「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欲知松高節,待到雪化時」。知松取意於《論語·子罕》「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景區內有古松同琉璃塔形成借景,命名為「瓊松塔影」。 瓔珞岩位於靜翠湖南面。始建於明代,是一處人工疊成的石山,有泉水流下,俗稱"小瀑布",淙淙水聲,悅耳動聽,上邊建有小亭匾書"清音",再後敞廳匾書康熙題名"綠筠深處"。《日下舊聞考》稱這里:"亭之勝以耳受,岩之勝以目謀,澡濯神明,斯為最矣"。 眼鏡湖為中華民國時建。由兩水池構成,形如眼鏡,故名。湖北側依山疊石砌成石洞,引卓錫之水形成水簾洞景區。湖東南有"佳日亭"一座,建於1992年,為十字重檐,蘇式彩畫。 東門:也稱東宮門,是香山公園的正門。原東宮門的歷史遺跡已經不復存在,現在所見的是新翻修的大門,清代乾隆皇帝所題的匾額「靜宜園」懸掛於門楣之上。 香山飯店:現代化設施齊全的高級旅遊飯店,由世界著名建築設計家、華裔美國人貝聿銘設計,其建築特色是積中國北方的四合院和南方的蘇州式庭院於一體,格局典雅。 香山假日商務會所:北京香山假日商務會所地處北京香山公園,北京植物園兩園之間,三面群山環抱。館內環境清幽雅逸,百年老樹華葉紛披,灰牆瓦黛古色古香。 香山寺該寺遺址即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所建之大永安寺,原為金代行宮。據記載原有五層大殿,前有石坊、山門、鍾鼓樓、城垣、紅牆碧瓦掩映在蒼松翠柏之中,為香山二十八景之一。經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二次浩劫之後,只剩下正殿前的石屏。石碑和石台階等為數不多的幾件不怕火燹的石頭製品了。石屏本身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正面中間是《金剛經》,左為《心經》,右為《觀音經》,背面是燃燈、觀音、普賢像。山門內有漢、滿、蒙、藏四種文字的石碑,內容是乾隆書的《娑羅樹歌》。娑羅樹,被視為佛門聖樹, 是一種具有特殊意義的植物,喬木,葉如手掌,為掌狀復葉,多為七瓣,每年五六月間開花,花為寶塔狀圓錐花序。據佛經記載,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涅磐於娑羅樹下,乾隆皇帝親自撰寫「娑羅樹歌」,也蘊藏深意。 山門外有幾處著名古跡:聽法松:寺門兩側,有二株遒勁挺拔,枝葉繁茂的古松,狀如聽法,故名。金雞叫:在聽法松下甬路中心的方磚上跺幾腳,可聽到錚錚之聲,猶如金雞啼鳴。知樂濠:山門前石橋下有方池,上有漢白玉雕欄,池南側有龍頭,泉水流出,名知樂濠。來青軒:該軒建在依崖疊石之上,登軒四望,青翠萬狀,故名來青。明萬曆二十八年(1596),萬曆皇帝祭陵歸來,見此軒之匾額後,嫌小,遂書徑尺'來青軒'三個大字。寺內還有護駕松、丹井等古跡。 夢感泉相傳金章宗宿香山行宮,夢見泉水湧出,天明命人掘地,果得一泉,取名夢感泉。後來寺僧想將泉擴大,結果反而枯竭。 雙清別墅香山寺東南半山坡上,有一處別致清靜的庭院,即雙清。院內二道清泉,常年流水不息,一股流向知樂濠,一股流向靜翠湖,此即"雙清"二字之緣由。院內池旁有八角亭及參天銀杏樹。 1917年河北省大水,督辦熊希齡辦香山慈幼局,在此建別墅,始稱雙清別墅。 1949年3月25日,毛主席隨黨中央由河北平山縣西柏坡來平,住在此處,直到11月份才遷居中南海。在此發表了一系列重要文件。著名的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 鍾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即吟成於此處的八角亭內。 從雙清向西北,過香山寺到半山亭。再向上可到白松亭,過絢秋林(紅葉區)和雨香館和閬風亭。 閬風亭路旁一亭,亭旁一塊劍石,上刻'閬風'二字。站在亭上眺望西山,令人心曠神怡。 森玉笏:從閬風亭向西直上,可見一巨大的懸崖峭壁。乾隆皇帝看它像朝臣手中的笏版,故賜此名。森玉笏三個大字刻在石壁上。附近有許多頌揚的題字和詩句。 朝陽洞森玉笏西北有一洞,名朝陽洞。乾隆皇帝來此洞曾即興賦詩。現仍能見到石刻。 西山晴雪碑從平台北望即可見到石碑一座,上書'西山晴雪',乾隆十六年(1751)立。為燕京八景之一。相傳金明昌時,初名「西山積雪」。元時改為「西山晴雪」。明時又改稱「西山霽雪」。清乾隆時又恢復使用了元時名稱。景碑現仍立於香山公園內半山亭北、朝陽洞山道右側。 西山風景優美,唐、宋以來已成為寺院薈萃之地,金代有名的西山八院,就是在金代開辟的園林。「西山積雪」就是當時西山雪後著名景觀。據史載,早在八百多 年前,金世宗就曾在香山一帶建造大永安寺,還興建行宮。後來他的嫡孫,直接繼承他的皇位的章宗完顏璟,又在此地相繼構築了祭星台、會景樓等建築,說這里是 章宗定西山積雪的景點,似屬無可非議。可以想像,每當雪後初晴,從這里憑高臨遠,但見山巒玉列,峰嶺瓊聯,旭日照輝,一派紅裝素裹,倍極壯麗,應該說, 「晴雪」要比「積雪」更富有詩情畫意。 [元代著名書法家鮮於樞之子鮮於必仁曾有燕京八景詩,其中《西山晴雪》中描寫道:「玉嵯峨、高聳神京,峭壁排銀,疊石飛瓊。地展雄藩,天開圖畫,戶列圍屏。分曙色流雲有影,凍晴光老樹無聲。醉眼空驚,樵子歸來,蓑笠青青」。西山晴雪又改為西山霽雪。明永樂初為翰林院侍講的鄒緝《西山霽雪》詩描寫的「西山遙望起岧嶢,坐看千峰積雪消。素采分林明曉日,寒光出壑映晴霄。 斷崖稍見游麘跡,深谷仍迷野客樵。應日陽和氣回早,登臨未惜馬蹄遙」。可以想像到,大雪初霽,凝華積素,千岩萬壑,宛然圖畫的美好景色。 乾隆來到靜宜園看後寫了《西山晴雪》詩,將「西山霽雪」改為「西山晴雪」, 詩中寫道:「銀屏重疊湛虛明,朗朗峰頭對帝京。萬壑晶光迎曉日,干林瓊屑映朝晴。寒凝澗口泉猶凍,冷逼枝頭鳥不鳴。祗有山僧頗自在,竹爐茗椀伴高清。」也 許是乾隆認為自己寫得很美,或是想對燕京八景再稱頌一番。乾隆十六年(1751年)又依西山晴雪詩疊舊韻賦詩:「久曾勝跡紀春明,疊嶂嶙峋信莫京。剛喜應 時沾快雪,便數佳景入新晴。寒村煙動依林裊,古寺鍾清隔院鳴。新傍香山構精舍,好收積玉煮三清」。將詩刻在「西山晴雪」碑上,立在香山山腰半山亭北,朝陽 洞登山道右側。 玉華山莊位於香山公園的中心,是在明清古剎遺址上所建的山莊。此處是秋季觀賞紅葉的理想之處。 昭廟這是一座大型藏式喇嘛廟。乾隆四十五年(1780)為接待西藏班禪來京而建。該廟的醒目建築即琉璃塔,高30米,塔頂有黃色琉璃寶瓶和八條垂檐脊。檐間系有銅鈴56個,聞風而響。下面是八角須彌座及白玉石欄。石欄下是八面張開的瓦蓋,再下面是八面石砌塔基,每面刻佛像一尊 見心齋昭廟往北可見一道圍牆,牆內即見心齋。這里是惟一的一處保存較好的古跡。始建於明嘉靖元年(1522),清嘉慶元年(1796)重修。小院內建築布局極富江南情趣。院內東側為半圓形水池。泉水由龍頭吐入池內。上掛'見心齋'匾額。軒後有'正凝堂'五間,現為售品部。池東與軒相對者為知魚亭。院內池軒相映,迴廊臨水,是香山公園中的園中之園。 香山索道:架設於北門至香爐峰頂,全長近千米,分為上、中、下三站。 與香山臨近的著名景觀: 碧雲寺 植物園 卧佛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