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世界歷史新東方

世界歷史新東方

發布時間:2021-02-04 10:44:33

1. 新東方吳曉飛:如何做一個優秀的高中生

第一要確定高遠目標。研究表明,目標明確的人取得的成就要遠遠高於沒有目標或目標模糊的人。沒有目標或目標模糊的人往往碌碌無為,虛度一生。正如人們常說:「沒有目標,一切行為都沒有價值。」目標是我們學習中的一盞明燈,始終指引著我們的方向,也正是因為目標明確,我們才能一直堅持下去。
第二要相信自己。正確地認識自信、自律、自強是成功的關鍵。步入高中意味著我們需要並且必須以一名高中生的標准來要求自己。我們應該相信自己能夠適應新的環境,不應該對新環境產生畏懼感。其次,我們要相信自己的能力,世界上沒有什麼天才,所謂天才是指對知識入迷,對學習忘我的人。面對高中生活,我們更應該對自己說一聲:「Yes,I can!」
第三要珍惜時間、勤於總結。縱觀歷史,每一位成功人士都是珍惜時間,不斷總結反思的人。高中的學習內容遠遠多於初中,所以我們需要分分必爭,秒秒必奪。魯迅說過:「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擠,總會有的。」高中的學習非常緊張,我們一定要抓住時間,為每天的學習做好規劃,及時總結得失。一個人成熟的標志就是是否善於總結自己的得失,只有不斷總結,不斷反思,才會不斷進步。
第四要有滴水石穿的精神。滴水石穿,繩鋸木斷。語文課上,孫老師告訴我們要想學好語文,必須養成聽、說、讀、寫、背的語文習慣,而習慣的養成貴在堅持。所以,我們必須要求自己每天都牢記目標,不斷努力,毫不鬆懈。
最後,成為一名優秀的高中生,還要有一顆平常心。高中生活競爭激烈,全縣各初中的優秀畢業生都聚集在這里,如果過分看重成績,會使人產生偏激的心理,我們要牢記周校長的話「不比基礎比發展」。在新的班集體中,我們要用一顆平常心來對待每一位新同學,盡快適應新環境,融入新集體。

2. 當今世界政治和經濟領域呈現的最主要趨勢分別是什麼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國際舞台上各種力量(主要是主權國家和國家集團)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在一定歷史時期形成的一種結構、態勢。它是一定歷史時期內國際關系的比較集中而概括的表現形式。戰後初期以雅爾塔體制為基礎而形成的美蘇為首的兩大陣營相對抗的兩極格局,經過40多年的發展演變,到20世紀90年代初最終瓦解,世界政治格局向著多極化方向發展。
(一)雅爾塔體制
雅爾塔體制是指美、蘇、英三大國首腦主要通過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波茨坦會議所確定的戰後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藍圖。美、蘇、英三大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為了各自的利益,就如何結束戰爭,處理戰爭遺留問題以及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等問題,在以雅爾塔會議為代表的一系列國際會議上達成了諒解和協議。其實質是由美蘇兩個大國安排戰後世界,劃分勢力范圍。雅爾塔體制的確立,反映了二戰期間形成的國際力量對比的狀況,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和平與民主原則;對加速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維護戰後世界和平,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實現了不同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國家和平共處;聯合國的建立也是雅爾塔體制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各國合作的一個重要標志。但它具有美、蘇、英三大國根據各自實力和利益爭奪勝利果實的性質,具有明顯的強權政治色彩,損害了一些主權國家的主權和利益。雅爾塔體制為戰後世界政治的兩極格局奠定了基礎,結束了歐洲在世界政治的中心地位,也為後來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爭奪世界霸權開了先河。
(二)兩極政治格局
二戰後,美國一躍成為世界頭號強國,美國為代替由歐洲列強主宰世界的局面,獨霸世界,對社會主義國家採取了「冷戰」政策,以遏制社會主義的發展。1947年美國先後拋出「杜魯門主義」和「馬歇爾計劃」,1949年5月策劃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以及其他一些組織,形成對社會主義國家的包圍圈。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立,標志著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陣營的形成。面對美國和西方其他國家政治上的孤立和敵視、意識形態上的攻擊與誣蔑、經濟上的制裁與封鎖、軍事上的包圍和威脅,蘇聯和人民民主國家不得不奮起自衛。1947年9月成立歐洲9國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1949年1月,蘇聯、東歐6國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以對抗「馬歇爾計劃」,1950年2月《中蘇友好互助同盟條約》的簽訂,標志著社會主義陣營的形成。1955年5月建立華沙條約組織,與「北大西洋公約」對抗,這樣歐洲便形成了兩大軍事集團對抗的局面,並形成冷戰局面。所謂「冷戰」,是指除了公開的戰爭手段以外的一切敵對行動。諸如實行經濟封鎖和制裁,推行政治孤立政策,粗暴干涉他國內政,甚至進行顛覆活動,煽動戰爭,進行原子戰爭訛詐和軍事威脅等等。它是戰後國際關系中一種激烈對抗的形式,是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對峙的一種重要形式。1947年杜魯門主義的出籠,標志著美國對蘇聯實行遏制戰略和冷戰政策的開始。兩大陣營在歐洲冷戰對抗的突出表現是1948年爆發的柏林危機;在亞洲則表現為「熱戰交鋒」,突出表現為1950年到1953年的朝鮮戰爭。從戰後初期到50年代中期,形成了帝國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對峙的世界政治格局。兩極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由於西方國家害怕、敵視並千方百計扼殺社會主義國家和蓬勃興起的世界革命運動,而美國又藉此機會謀求世界霸權。這一格局的特點集中表現在:政治上兩面旗幟的斗爭;經濟上封鎖與反封鎖的斗爭;軍事上「冷戰」和局部的侵略與反侵略的斗爭;意識形態上和平演變和反和平演變的斗爭。
(三)美蘇爭奪世界霸權
1。美蘇爭奪世界霸權的斗爭
上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兩極格局主要表現為帝國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的冷戰對抗,其中雖然也含有美蘇爭霸的成分,但還不是主要的抗爭因素。從60年代後期開始,蘇聯逐步走上了霸權主義道路,開始同美國爭奪世界霸權,而且越演越烈。如果說,美蘇爭霸態勢在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還是美攻蘇守,那麼到70年代就變為蘇攻美守。直至80年代,里根上台後提出「擴軍抗蘇」和「重振國威」的口號,美國又扭轉了不利局面,加上蘇聯國力的下降,蘇聯的擴張勢頭得到了遏制。從80年代中期開始,美蘇開始從對抗走向對話,就一系列國際問題達成協議,使困擾世界的緊張局勢出現了緩和局面。1989年12月,美蘇兩國首腦的馬爾他會晤被認為是冷戰結束的標志。
2。國際力量的分化與改組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世界政治在兩極格局的大框架下,開始出現動盪、分化和改組,兩極格局發生動搖。這主要是因為:
(1)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和第三世界的崛起
戰後民族獨立運動的興起和發展摧毀了帝國主義的殖民體系,是世界歷史進程中的一個巨大進步,為第三世界的崛起奠定了基礎,改變了聯合國的性質和作用,現在的聯合國已成為世界人民特別是第三世界反霸斗爭、爭取建立國際新秩序斗爭的有利場所和共同參與的國際組織。從1955年的萬隆會議,經過60年代的不結盟運動和77國集團的建立和發展,這些標志著第三世界的崛起。到70年代上半期,第三世界作為一支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國際舞台,大大沖擊了兩大陣營對峙的兩極格局。
(2)社會主義國家陣營的矛盾沖突和解體
由於蘇聯推行大國主義、大黨主義和霸權主義政策,從而在社會主義陣營中造成了一系列的矛盾和沖突,最後導致社會主義陣營解體。社會主義國家陣營的矛盾最早在1948年的蘇南沖突中暴露出來,1956年爆發的波蘭事件和匈牙利事件,是蘇聯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矛盾沖突又一次激化的表現。1968年,蘇聯侵捷事件是蘇聯大國主義發展到霸權主義的突出表現。中蘇兩黨和兩國關系的惡化是社會主義陣營矛盾激化和解體最重要的表現。
(3)帝國主義陣營的分化
從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帝國主義陣營的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美國霸權地位開始衰退,戰後初期受到美國控制的西歐、日本,隨著經濟力量的壯大,在政治上出現了獨立自主的傾向,從而導致了帝國主義陣營的分化。1958年歐洲經濟共同體成立,尋求經濟政治的聯合自主。1958年戴高樂再次出任法國總統,提出「戴高樂主義」,在對外政策方面改變了一直依附美國的做法,堅持恢復法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大國地位和獨立自主的方針。1969年,聯邦德國勃蘭特政府積極推行「新東方政策」,奉行更符合本國利益的外交政策。1972年田中內閣上台,提出以「對美協調為主軸」,以恢復日中邦交為「首要課題」的「多邊自主外交政策」,謀求「國際國家」地位。60年代末70年代初,科技革命的發展導致全球范圍內的產業結構調整導致一些國家的興衰,從而使世界政治格局發生變化。70年代初至9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開始從兩極向多極化發展,原因是:①西歐實力增強,進一步走向聯合。②日本經濟實力迅速增強,提出「多邊自主外交」,謀求「國際國家」地位。③中國堅持獨立自主路線,70年代末又開始改革開放,國家力量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④戰後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和第三世界的崛起,使發展中國家成為國際政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四)兩極格局的終結,世界進入格局轉換的新時期
1。兩極格局終結的標志。1989年東歐劇變,1990年兩德統一,1991年華約解散,同年12月蘇聯解體,導致雅爾塔體制的解體、兩極格局的終結。當前世界仍處於舊格局已經瓦解,新格局尚未形成的過渡時期。
2。新舊格局轉換的原因。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根本的是戰後世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平衡,打破了舊的力量的對比。
3。新舊格局轉換的特點。
(1)舊格局的解體沒有經過大規模戰爭,它是在和平條件下進行的。
(2)新舊格局轉換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在一段時期內,多極化與「單極世界」之間存在著斗爭,有時甚至是激烈的斗爭。
(3)新格局的形成將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3. 高中生如何考取國外大學

參加相關外抄語培訓。不用移民。襲

通過各種途徑了解學校資料信息,填寫申請表。高中生出國留學根據個人財力狀況,決定是讀公立學校還是私立學校。也可根據城市資源的分布來決定學校,如讀商科的學生,考慮到就業等諸多因素,可傾向於選擇大都市的院校,而學影視傳媒等專業的學生,選學校可能要選傳媒業較發達的地區。

拓展資料:

按學校要求,准備要提供的各項成績。包括語言成績,如托福、雅思等;申請本科的考生要附中英文高中成績單以及成績公證書。成績單上要有修讀課程名稱、學分、成績等信息。剛有出國留學想法的考生一定要注意平時成績(GPA),因為平均成績是美國大學考核申請者的重要指標,也是成功申請美國大學的重要競爭力。國內學生不重視平均成績,在申請學校時不乏受到影響。

4. 免費的英語學習網站有哪些

學習英語除了好的學習英語方法之外,還需要自己尋找搜集有關學習英語的網站,當然了不少人認為一些免費英語學習網站,也會有很多提供優質的英語學習資源和內容。但是苦於自己總是找不到合適自己學習英語的免費網站,畢竟目前國內的很多英語學習網站都是需要付費的,然而付費的英語學習網站不一定會有保證自己英語水平有大幅度提高。相對來說免費英語學習網站有更高的性價比,現在小編本人就推薦一些免費英語學習網站,大家趕緊拿個小本本記下來。

一、免費英語學習網站有哪些

1、阿卡索英語學習網站支持在觀看精彩美劇影片的同時,錄音模仿影片里的對白來練習口語,擁有海量的熱門美劇影片提供觀看練習,具備智能的語音打分系統可以在錄音後給出練習分數和糾正發音錯誤,幫助您更快的提高口語水平。

2、精選多部美劇影片片段特製成易學易讀的視頻教程,保證讓你在邊看美劇時情不自禁開口說英語。阿卡索在線英語學習英習網站自帶學習軟體,同時具備:視頻通話,文本注釋,課程錄制,語音通話等多種功能,視頻通話質量超過QQ和SKYPE等IM工具。網路英語教學平台,主要通過網路視頻進行教學,阿卡索的外教均來自歐美美、澳大利亞紐西蘭、菲律賓等官方語言為英語的國家。 二、免費英語的學習網站推薦

1、阿卡索外教網挺多家長認可的,阿卡索外教網在2011年就成立了,是較早進入在線英語培訓行業的機構,阿卡索一直致力於打造最高效最優秀的外教平台,讓國內的英語學習者可以直接與一線外籍教師無縫接觸,學習原汁原味的地道英語,打破中國人教中國人和聽錄音看錄像的傳統英語學習模式,讓學習者擺脫「啞巴英語」和「洋涇浜口音」,做到學以致用,直接開口與外國人交流。服務理念先進,在打造地道的英語培訓的同時也致力於為足夠多的人給予服務,降低價格標准。

2、阿卡索外教網是有免費試聽課程的,有興趣可以點擊文章中的鏈接領取試聽,感受一下他們外教上課的魅力,同時也要注意外教講課的方式自家孩子是否能夠很好的理解接受,如果孩子喜歡這種教學方式才報名培訓。

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免費英語學習網站的內容,可以點擊文章中的鏈接進行閱讀。其實我們大陸可以利用的免費英語學習網站非常多,以上是經過本人自薦長期使用之後確定英語教學資源有效的,並且都是效果好的才推薦給大家的,有需要可以去試聽一下免費課程。

5. 求歷史上冷戰時代上,和二戰時代的歷史資料.謝謝各位了

第一節 東西方關系的形成及其特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社會主義制度超越了一國范圍,歐洲的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和民主德國,亞洲的越南、朝鮮、中國先後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蘇聯和個人民民主國家通過簽訂友好條約結成同盟,形成了社會主義陣營。美國和其他資本帝國主義國家也結成同盟。國際政治舞台上出現了兩大對立的陣營,他們進行著針鋒相對的斗爭,形成了戰後東西方關系。
東西方關系既是一個政治概念,也是一個地理概念,但主要是政治概念。它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至1991年底這段時間內的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關系,特別是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關系,其中主要是美蘇關系,以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為主要角色,以它們之間的合作、沖突和爭霸為主要內容,由有關國家參與而構成的一系列活動關系。
東西方關系是當代世界兩種根本對立的社會制度並存的產物。由於東西方關系是消滅了剝削制度的社會主義國家與人類社會最後一種剝削制度--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關系,因此它不可避免地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復雜性和尖銳性。第二次世界大戰打破了近代國際關系史上的多極均勢,形成了美蘇兩強以絕對優勢壓倒其他國家的兩極局面。
戰後40多年,東西關系包含兩個基本方面,即社會主義國家同壟斷資本主義國家的對抗和蘇聯同美國爭奪世界霸權的斗爭。在40-50年代,東西方關系已兩個陣營的對立為基本特徵。作為帝國主義陣營霸主的美國,憑借其在戰爭中極度膨脹起來的經濟、軍事實力,為了謀求世界霸權,到處建立軍事基地,拼湊軍事集團,發動侵略戰爭,嚴重威脅世界和平和人類的安全。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則執行和平外交政策,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戰爭政策,打敗了侵略者發動的戰爭,努力維護世界和平。60年代後期,蘇聯走上了同美國爭奪世界霸權的道路,東西方關系發生了實質性變化。這時,社會主義陣營不復存在,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爭奪世界霸權成為東西方關系的核心,原來東西方關系中兩種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對立則退居次要地位。美蘇爭霸所涉及的最根本的問題是與人類命運和前途息息相關的戰爭與和平問題,兩個超級大國的爭奪使世界和平面臨嚴重威脅,在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的斗爭中,各國人民往往超越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差異,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
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走上霸權主義道路,這是戰後國際關系中出現的重大事件,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課題。
總體上看,戰後東西方關系的發展經歷了3個階段:從大戰結束到60年代後半期的"冷戰";從60年代末到70年代的緩和;從80年代由僵硬對抗到出現新的緩和。

第二節 "冷戰"時期的東西方關系
一、"冷戰"的爆發
所謂"冷戰",就是指戰後兩大陣營之間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意識形態等方面進行緊張激烈的對抗而又沒有爆發直接的武裝沖突,簡單地講就是不用槍炮的戰爭。
冷戰的產生是復雜的,但也是必然的。戰後美蘇冷戰局面來源於戰爭結束時的形式,觸發點是戰後西方對東歐的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東歐國家相繼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建立社會主義制度,西方(特別是美國)對此事不能容忍的,它們妄圖在這個地區重建親西方的政權,恢復資本主義制度,遭到前蘇聯和東歐國家人民的反對,於是東西方形成對峙之勢,終於爆發了冷戰,它是美國稱霸世界的全球政策的產物。
二戰結束後,美國無論是經濟實力、軍事力量還是政治影響都是舉世無雙的。美國還控制著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泛美同盟等國際組織。雄厚的實力使美國領導人的政治野心大大膨脹,認為實現"美國治下的和平"的美國世紀已經到來,聲稱決心擔當起領導世界的責任。二戰後蘇聯作為政治、軍事強國在歐洲的崛起使歐洲國際形勢發生了根本不同於戰前的重大變化。這對於妄想稱霸世界的美國來說無疑是一個嚴重障礙。對此,美國自然不會善罷甘休。杜魯門上台後,加緊推行稱霸全球的計劃,他擯棄了羅斯福大國合作的和平緩進戰略,利用其戰爭中膨脹起來的經濟、軍事實力和對核武器的壟斷地位,企圖把介於美蘇之間的廣大中間地帶控制在自己手裡,於是杜魯門政府制定了遏制蘇聯的冷戰政策。
為了遏制蘇聯,美國統治集團有意識地製造了蘇聯利用共產主義進行擴張的輿論。1946年2月22日,美國駐蘇代辦喬治.凱南向美國國務院發去一份長達8000字的電報,對戰後蘇聯的"理論、意圖、政策和做法"以及美國應採取的對策,提出了全面的分析和建議。凱南斷言,蘇聯無視"理智的邏輯",卻對"武力的邏輯"十分敏感,如果美國擁有足夠的實力,並且表明准備隨時動用的話,那麼用不著真的動武便可遏制住蘇聯,甚至迫使蘇聯退卻。不久,凱南在長電報的基礎上又寫了一篇分析蘇聯主權以及美國應採取的政策的文章,並以《蘇聯行為的根源》為題發表。這篇文章進一步分析了凱南8000字電報中的觀點,指出美國必須"把蘇聯看作是對手,而不是夥伴",必須"靈活而警惕地運用對抗力量加以遏制",最終導致"蘇維埃政權的瓦解或逐步趨於軟化"。這樣,凱南為杜魯門政府提供了一整套所謂"遏制"蘇聯的戰略,這套戰略很快就成為美國對蘇政策的指導方針。1946年3月5日,英國前首相丘吉爾在美國密蘇里州的富爾頓發表了著名的"鐵幕"演說,攻擊蘇聯奉行擴張政策,威脅歐洲和世界和平。他危言聳聽地指出:"從波羅的海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的的里亞斯特,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他呼籲英美結成聯盟,是雙方的軍事力量、道義力量和其他物質力量聯合起來,有效地遏制鐵幕後面蘇聯的擴張。丘吉爾的演說是美國准備發動對蘇冷戰的信號。與此同時,美國內部也加緊研究對付蘇聯的長遠方案。1946年9月24日,杜魯門的白宮主力克里福德提出了長達50頁的《美國對蘇聯關系》的報告。這時美國政府內部全面分析美蘇關系,確定對蘇方針的重要文件。報告提出的對蘇方針的著眼點,實際上是在反對蘇聯擴張的旗號下控制處於美蘇之間的廣大中間地帶。
經過一年多的思想和輿論准備,杜魯門政府認為公開發動對蘇冷戰的實際已成熟。1947年2月,英國因經濟困難和鎮壓希臘革命的失敗,決定3月底從希臘撤軍,停止向希臘、土耳其提供經濟、軍事援助。英國政府照會美國,強調這兩個國家軍事上和戰略上的重要性,希望美國挑起這副擔子。美國利用這個機會大力渲染希、土危機的嚴重性,乘機拋出了醞釀已久的遏制蘇聯、稱霸世界的綱領。1947年3月12日,杜魯門在美國國會兩院聯席會議上宣讀了一篇咨文,聲稱希、土危機表明"自由世界"受到"極權主義"擴展的威脅,美國的安全也受到危害,要求國會授權向希、土提供4億美元的援助,並派文職和軍職人員前往希、土參與"重建"。這一咨文在國內外引起巨大震動,被稱為"杜魯門主義"。杜魯門主義是處於頂峰時期的美國遏制蘇聯、獨霸世界的全球擴張主義,他把美國政府內部醞釀已久的遏制戰略作為基本國策公諸於眾。這時美國公開推行對蘇冷戰的重要步驟,它用援助盟友、遏制蘇聯代替了大國合作和集體安全,從而使美蘇關系發生了根本變化,即由盟友變成了敵人。它是美蘇戰時同盟正式破裂、美蘇冷戰全面展開的重要標志。此後,美蘇之間和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陣營之間的對抗和較量進一步發展,對戰後國際關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二、歐洲兩大軍事集團的嚴重對峙
冷戰從歐洲爆發,以歐洲為主要戰場。在美國的全球戰略中,歐洲處於與其他地區無可比擬的首要地位,是美國竭盡全力要加以控制的戰略重點。歐洲是美蘇爭奪和東西方矛盾的焦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西歐已不存在這種、經濟、軍事上力量雄厚、影響巨大的強國。同時,美蘇兩個強國的軍事政治力量在中歐相遇,形成對峙局面,昔日的歐洲列強,如今成了"別人的棋賽中的小卒子"。西歐的這種局勢為美國控制西歐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戰爭結束後,美國加緊制定控制西歐的政策和計劃。1946年冬至1947年春,美國逐步形成了對西歐的總政策,即大西洋聯盟政策,其重要步驟和具體表現是馬歇爾計劃的提出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建立。
1947年6月5日,美國國務卿馬歇爾在哈佛大學發表演說,提出了一個"歐洲復興"計劃。他在演說中首先強調,歐洲已是一片廢墟,唯一的補救辦法就是美國給予援助,否則將發生非常嚴重的經濟、社會和政治危機。對於蘇聯准備參與該計劃的表示,美國提出,在美國給予蘇聯援助之前蘇聯必須做出根本立場上的轉變,並堅持要制定歐洲統一經濟計劃,並要各受援國提供本國的經濟情報。蘇聯在弄清了馬歇爾計劃的意圖後,宣布不參加該計劃。在一片"反對蘇聯威脅"的鼓雜訊中,美國國會於1948年4月2日通過了"1948年對外援助法",經總統簽署後馬歇爾計劃開始正式付諸實施。杜魯門主義是美國遏制蘇聯的全球性戰略宣言,馬歇爾計劃則是杜魯門主義的延伸。杜魯門主義提出了一個反共反蘇綱領,而馬歇爾計劃則是為實現這個綱領而提出的具體方案。兩者的精神和所要達到的目標是完全一致的,只是策略上有所不同,前者著重軍事和政治對抗,後者則側重經濟手段。
杜魯門認為,西歐光有經濟復興是不夠的,更為重要的是在"經濟合作運動"之後搞一個"共同自衛運動"。在美國的支持下,1948年3月17日英、法、比、盧、荷五國在布魯塞爾簽署了為期50年的多邊軍事政治條約,它的公開目的是防止"德國侵略政策復活",但真實意圖顯然是為了對抗和遏制蘇聯。西歐國家對沒有美國的加入始終懷有疑慮,希望美國加入,承擔保衛西歐的義務。許多美國政界人士也認為,現有的布魯塞爾條約還不足以對付蘇聯,美國的直接參與是必不可少的。1948年3月,美、英、加三國代表在華盛頓舉行會談,通過了美國一手包辦的"五角大樓文件",提出了擬定北大西洋區域集體防務協議的初步設想。6月,美國參議院通過了范登堡提出的關於建立北大西洋區域組織的決議案。這一決議的通過,解決了美國可以在和平時期與別國締結軍事同盟的問題,為美國政府締結北約開了綠燈。1948年9月,美、加與布魯塞爾條約組織成員國經過談判一直通過了"華盛頓文件",對北約的性質、范圍、締約國的責任義務及其與其他組織的關系等作了具體與明確的規定。1949年4月4日,美、加、英、法、荷、比、盧、丹、挪、冰島、葡、意等12國在華盛頓正式簽署了北大西洋公約。北約的建立使美國既達到在軍事上把西歐同美國拴在一起,共同遏制蘇聯的目的,又保留了由美國國會按照"憲法程序"決定提供什麼援助和怎樣提供援助的行動自由。它是美國推行遏制蘇聯、稱霸世界計劃中的一個重要步驟。
馬歇爾計劃的實施和北約組織的建立使杜魯門主義所包含的控制歐洲、遏制蘇聯、稱霸世界的戰略逐步具體化,它是美蘇關系和整個東西方關系籠罩了一層濃重的陰影,導致冷戰在歐洲不斷加劇。
美國推行對蘇全面冷戰政策嚴重威脅了蘇聯的安全。斯大林認為,在目前形勢下已無法繼續實施大國合作的方針,美蘇對抗在所難免。1946年11月,斯大林在慶祝十月革命29周年的演說中提出世界存在兩大陣營的對抗。1947年9月,蘇聯駐聯合國代表維辛斯基指出:"(馬歇爾計劃)在英法幫助下正在把歐洲分裂成兩大陣營,從而最終完成西歐國家集團形成的任務,達到威脅東歐民主國家特別是蘇聯的目的。"面對美國在歐洲咄咄逼人的攻勢,為了穩定東歐,使東歐各國進一步團結在蘇聯周圍,保障蘇聯的安全利益,蘇聯也相繼採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1947年9月,蘇、波、南、羅、匈、保、捷、法、意9國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在波蘭舉行會議,決定成立情報局。會議通過的《關於國際形勢的宣言》指出,世界已分裂為兩大對立的陣營,一個是帝國主義反民主陣營,另一個是反帝國主義的民主陣營,宣言揭露了美國作為帝國主義的主導力量和全世界反民主的反動勢力的堡壘,為了建立世界霸權,在軍事、經濟和思想各方面進行的具有特殊侵略性的活動,指出杜魯門主義與馬歇爾計劃是美國全球開展總計劃的一個組成部分。
為了反擊馬歇爾計劃,進一步鞏固東歐陣地,蘇聯採取相應措施進一步加強了東歐各國的經濟合作關系。1947年7-8月,蘇聯與東歐各國簽訂了一系列雙邊經濟貿易協定,初步形成了以蘇聯為首的東歐經濟圈。1949年1月,蘇、保、匈、波、羅、捷等國代表在莫斯科舉行會議,討論進一步加強經濟合作的問題,決定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隨後不久阿爾巴尼亞和民主德國相繼加入。
冷戰爆發後,蘇聯為了鞏固東歐這一安全地帶,保障國家安全,在軍事上也採取了一系列措施與美國抗衡。蘇聯加強了與東歐的軍事合作,締結雙邊同盟條約,形成了以雙邊條約為形式的蘇聯東歐同盟體系。1954年11月,針對美國重新武裝西德並加緊遏制蘇聯的舉動,蘇聯與東歐七國(保、匈、羅、波、捷、阿、東德)在莫斯科召開了保障歐洲和平與安全的會議。1955年5月,蘇聯與東歐七國在華沙召開第二次保障歐洲和平與安全會議,簽訂了友好合作互助條約,通稱華沙條約。同時簽署了關於成立武裝部隊聯合司令部的決議。根據條約,成立了華沙條約組織。
華沙條約組織是與北約組織相抗衡的歐洲兩大軍事集團之一,它的成立是蘇聯對西德加入北約組織公開做出的反應,它標志著戰後歐洲正式出現了敵對的軍事同盟體系。
三、圍繞德國問題的反復較量
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德國以其特殊敏感的戰略地位牽動著歐洲局勢的第一根神經,成為東西方政治斗爭的焦點和軍事對壘的關鍵地區。圍繞德國問題特別是柏林問題的斗爭成了反映東西方關系和國際局勢變化的晴雨表。美國在戰後德國問題的決策是同與蘇聯對抗的戰略方針密切聯系在一起的,是對蘇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德國問題的實質在於,戰後德國被蘇、美、英、法分區佔領,因而形成幾個不同的經濟、政治實體,由於各佔領國都想把對的問題的處理納入本國的戰略軌道,盟國管制委員會性同虛設,在非軍國主義化、非納粹化、非卡特爾化等問題上,美蘇各自提出不同的主張,並在各自佔領區內實行不同的政策措施,形成了德國事實上的分裂。
在1947年11月至12月的倫敦外長會議上,美蘇在德國問題上最後公開決裂,這是冷戰全面爆發的必然結果。1948年2-6月,美、英、法、荷、比、盧六國舉行會議,決定建立西德政府。不久,美、英、法佔領當局於6月18日宣布在西佔區實行"幣制改革",發行所謂"B"記馬克,在西佔區流通。這是正式分裂德國的第一個重大實際步驟。針對美國分裂德國的計劃,蘇聯採取一系列針鋒相對的措施進行反擊。1948年4月1日,蘇聯佔領軍當局對西佔區和柏林之間的陸路交通實行限制措施,並從6月24日起全面切斷了西佔區與西柏林之間的水陸交通和貨運,並宣布在蘇占區與大柏林實行"幣制改革",發行所謂的"D"記馬克。西方只好派大批飛機向西柏林空運,在西佔區和西柏林之間架起了"空中橋梁"。同時,美英法也對蘇占區實行反封鎖,東西方嚴重對峙,氣氛非常緊張。這就是所謂柏林危機,它形成了戰後美蘇冷戰的第一個高潮。經過美蘇之間的斗爭和妥協,1949年5月5日雙方達成協議。從5月12日起,雙方取消封鎖。
柏林危機結束後,美國加快了分裂德國的步伐。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1948年9月20日的意志聯邦共和國正式成立。同時,蘇占區也積極籌建東德國家。1949年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成立。至此,德國正式分裂為兩個國家。不久,聯邦德國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民主德國加入華沙條約組織,東西歐之間的分野也於此最後完成。德國的分裂是美蘇冷戰的產物,它在德意志民族的歷史中佔有十分重要的一頁。由於德國位於歐洲中心,具有十分敏感的戰略地位,所以它的分裂不僅關系著德意志民族的命運,而且牽動著整個歐洲局勢的發展。
斯大林逝世後,東西方關系開始松動。1955年7月,蘇、美、英、法四國首腦在日內瓦舉行會議,討論德國統一和歐洲安全問題。西方堅持德國在不搞中立化、不搞非武裝化、不退出北約的條件下,"經過自由選舉"實現統一,企圖把德國完全納入西方聯盟。蘇聯則主張承認兩個德國存在的事實,分兩個階段建立歐洲集體安全體系,先讓東西德以平等國家身份分別加入兩個集團,各國承擔和平解決一切爭端,保證不使用武力的義務。然後取消兩大集團,代之以包括美國在內的歐洲集體安全體系。這個建議遭到西方國家的拒絕。
1957年,蘇聯首先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此後又以西方憂心忡忡的"導彈差距"來恐嚇歐洲,結果反被美國用作將核武器引進西德的借口。1958年3月,聯邦德國議院通過了以原子彈武裝西德軍隊的決議。蘇聯認為,一個經濟上取得重大成就而又有原子武裝的聯邦德國對蘇聯和東歐是一個嚴重威脅。11月27日,蘇聯政府照會美、英、法政府,要求它們在6個月內撤走在西柏林的駐軍,是西柏林成為一個在聯合國監督下的非軍事化的"自由城市"。否則,蘇聯將單獨和民主德國簽訂和約並把進入西柏林的通道交民主德國管理。此後,盡管在柏林問題上美蘇之間的緊張關系有所緩和,但雙方的分歧依舊。
其間,出現了東德人逃往西德的高潮,1961年7月每周約達一萬人。據西方統計,從戰後初期到1961年夏天,約有350萬人離開東德,其中不少是技術人員和專家。這不僅是嚴重的政治問題,在經濟上和國防上也給民主德國帶來嚴重的問題。1961年8月,華約成員國首腦會議支持民主德國提出的保衛首都和國家安全的措施--在西柏林周圍的民主德國國境修築一道牆。8月13日,蘇聯和民主德國在這一地區築起一道高達13英尺的"柏林牆"。西方對此提出抗議,美國表示要不惜動用武力保衛西柏林。美蘇雙方出動坦克部隊在柏林牆兩邊對峙,接著兩國競相恢復核試驗,持續三年之久的第二次柏林危機達到高潮。
柏林牆鞏固了德國的分裂,它再次說明,柏林是一個神經脆弱的地方,它發生的事情總要牽動整個歐洲的神經。
冷戰期間,東西方關系有幾個特點:一、帶有濃厚的意識形態色彩,在西方就是反共色彩,並把反共和反蘇結合起來。二、德國問題是東西方關系的焦點。兩次柏林危機幾乎使東西方迎頭相撞,隨著東西德分別加入兩大軍事集團,終於使德國的分裂局面合法化和固定化。三、集團間的對峙是東西方斗爭的重要形式。四、東西方關系有時緊張到了極點,甚至爆發了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但美蘇兩國間沒有發展成為"熱戰"。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使美蘇兩國幾乎到了"短兵相接"的程度,只要一勾動扳機就會發生戰爭,兩國搞的都是戰爭"邊緣政策",都是以訛詐對訛詐,但最後危機並沒有釀成戰禍,雙方都避免爆發東西方直接沖突的全球性戰爭。

第三節 緩和時期的東西方關系
一、 緩和局面出現的根本原因
70年代,國際關系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東西方關系進入了新的階段,緩和代替了"冷戰"。
緩和時期東西方關系的基本特點是:政治氣氛比較和緩,東西方各國領導人特別是美蘇首腦頻繁接觸,達成許多協議,簽訂了一系列條約;經濟關系普遍得到發展,貿易往來有了很大增長,簽訂了各種長期貿易協定和科技合作協定,出現了許多新的經濟合作形式;軍事方面舉行了一系列軍備控制談判,美蘇之間達成了限制戰略核武器協定。
緩和局面之所以出現,首先是由於美國霸權地位的衰落和美蘇實力對比的變化。侵越戰爭的失敗使美國遭到傷筋動骨的削弱。盡管美國在越南戰爭中耗資3000多億美元,傷亡幾十萬官兵,使用了除原子彈以外的一切武器,但得到的結果卻是侵越戰爭從失敗走向更大的失敗。這從根本上削弱了美國來一維持侵略戰爭的基礎。從1967年起美國全國的反戰運動風起雲涌,此起彼伏,連美國統治階層也不能不承認侵越戰爭的失敗。由於巨額軍費開支,美國的經濟日趨惡化,財政赤字扶搖直上,通貨膨脹日趨嚴重,國際收支逆差越來越大,美國國際金融霸主的地位也被徹底動搖。相反,蘇聯則利用美國深陷越南戰爭之機,加緊發展自己的經濟、軍事實力,成為與美國並駕齊驅的超級大國。經濟上,美蘇兩國的差距大大縮短。軍事上,古巴導彈危機後蘇聯全力發展軍事實力,全面擴展軍備,實力增長很快。60年代末70年代初,蘇聯的軍事實力已趕上(在某些領域甚至超過)了美國。蘇聯還利用美國陷入越戰之機加緊在世界各地滲透,美蘇戰略態勢發生了重大變化。這是東西方緩和的基礎。
其次,西歐、日本崛起,它們已不再是美國俯首帖耳的小夥伴,而成為美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戴高樂首先向"美國治下的和平"發起了挑戰。聯邦德國也提出了"新東方政策"。西歐在許多問題上為維護自身利益而不願屈從美國,它們或批評美國的越南和中東政策,或微波美國意願與蘇聯、東歐打交道。日本則在經濟上同美國發生激烈的摩擦。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地位動搖了。
再次,第三世界的興起。它們加強團結,聯合行動,堅持反帝反霸斗爭,使美國顧此失彼,陷於被動挨打的困境。社會主義中國的國際地位日益提高,成為國際政治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
總之,到60年代末,國際政治力量經過激烈的分化組合,國際戰略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為了適應形勢發展的變化,東西方國家都在戰略上和政策上作了新的調整。
尼克松上台後,提出了五大力量中心論,指出對抗的時代已經過去,談判的時代已經來臨。美國對其全球戰略部署作了一系列重大調整,把以前的擴張戰略轉為收縮戰略,將戰略攻勢變為戰略守勢,從亞洲收縮,從越南脫身。尼克松主義外交戰略的主要特點是推行均勢政策,而"實力"加"談判"是維持均勢,特別是美蘇均勢的主要手段。
同樣,勃列日涅夫也把"緩和戰略"作為蘇聯對外政策的"長期戰略方針"。他在蘇共24大上提出了以緩和為中心的六點和平綱領。這樣,東西方關系逐漸走上了緩和的道路。而聯邦德國的"新東方政策"則揭開了東西方緩和的序幕。
二、 美蘇關系的緩和
美蘇關系的緩和是東西方緩和的重要體現。這種上,雙方首腦進行了平凡的互訪和接觸,簽訂了一系列條約和協定;軍事上,雙方簽訂了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限制戰略核武器協定;兩國經濟關系也得到較大發展,簽訂了許多經濟技術協定。
三、 歐安會和中歐裁軍談判
早在1954年,蘇聯就提出召開歐洲安全和合作會議,但遭到西方國家的拒絕。到60年代末,蘇聯和華沙條約組織又一再提出召開歐安會的建議。西歐國家對蘇聯的建議做出了積極的響應。美國起初反對召開歐安會,但在歐洲出現要求改善東西歐關系的強大潮流面前被迫改變態度,以免被置於全歐會議之外。從1973年7月至1975年8月,歐安會分三個階段舉行。會議經過激烈的討價還價通過了赫爾辛基最後文件。文件包括10項原則、7項條款和3項有關後續措施的規定。最後文件主要反映了東西方在蘇聯一貫堅持的歐洲各國邊界"不可侵犯性"和西方歷來鼓吹的"尊重人權"、"人員和文化交流"兩個問題上的斗爭和妥協。
歐安會是東西方化和的高潮,從東西方關系發展的態勢來看,可以說是20年來歐洲形勢發展的一個總結。
歐安會召開期間,1973年10月,除法國、冰島以外的北約成員國和華約成員國舉行了中歐裁軍會議。由於雙方都想使自己處於有利的地位,保持或爭取優勢,因而沒有取得任何實質性的結果,但它反映了東西歐要求相互接觸,關心歐洲地區安全的趨向,也可以作為東西方緩和的一種體現。
總的來說,在70年代,無論是美蘇關系還是整個東西方關系,與冷戰時期的封鎖、隔絕、激烈對抗形成鮮明對比,東西方緩和對國際局勢的改善和東西方關系的發展是有益的,它加強了世界走向多極化的趨勢,因而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歡迎。

第四節 80年代的東西方關系
80年代東西方關系分兩個階段,上半期美蘇進行僵硬的對抗,下半期雙方則出現了大緩和的局面。
一、里根的新遏制戰略
1979年底蘇聯大舉入侵阿富汗標志著70年代蘇聯全球攻勢戰略達到頂峰。它遭到了世界各國的強烈譴責。西方國家大為震驚,紛紛做出強烈反映,美國政府提出所謂"卡特主義",聲稱美國將使用一切必要的手段以對付蘇聯咄咄逼人的進攻。美國政府宣布對蘇聯實行"經濟制裁",凍結了對蘇聯價值1.55億美元的高技術出口項目,拒絕批准向蘇聯出口計算機等高技術許可證。
1981年1月里根入主白宮後,進一步強化了對蘇強硬政策,實行新遏制政策,提出"以實力求和平"的口號,採取以"現實主義、實力加談判"為主要內容的對蘇戰略總方針,從維護和加強美國在全球的利益出發,把遏制蘇聯作為其對外政策的中心環節,力圖改變美國在70年代同蘇聯進行全球爭奪中的不利局面,努力恢復美國在西方及整個世界的霸主地位,並把盟國納入自己同蘇聯爭奪的軌道,謀求建立對付蘇聯的"戰略一致"。因此,里根上台後即大幅度增加軍費,大規模擴充軍備。里根政府還制定了"兩個戰爭"新戰略,以取代70年代的"一個半戰爭"戰略。特別是1983年3月里根提出了"戰略防禦計劃"(星球大戰計劃),謀求對蘇聯的太空軍事優勢;在經濟關系方面,美國不再以"利益之網"誘使蘇聯發生演變,而是著眼於以軍備競賽和經濟制裁將蘇聯拖垮、壓垮;在政治方面,里根政府不再滿足於把蘇聯圈在它現有的勢力范圍之內。里根政府明確放棄了70年代那套通過緩和來鉗制蘇聯的政策,而是採取全面施加壓力促使蘇聯讓步的政策。
里根政府的對蘇強硬政策具有杜魯門時期遏制政策的種種特徵,但並不是以往冷戰的再版。里根的新遏制戰略具有80年代國內外形勢變化所帶來的新特點,在言論上表現出強烈的進攻性、冒險性,在手段上比較靈活,行動上比較謹慎;它始終堅持遏制蘇聯,奪取霸權的戰略目標,既著眼於當前打亂蘇聯的戰略部署,力爭在軍備競賽和地區爭奪上取得優

6. 求幫助!!!歷史實在是爛的一塌糊塗 都快高考了真的很著急!!!有沒有誰有好的提分方法

沒有提分方法,但是歷史類答題有泛用技巧,尤其是針對辨析,問答和材料分析題
一般來說,歷史考試題型基本是固定的:選擇題,辨析題,材料分析題
近年來,直接出問答題的概率較小,從中高考層面來看,直接拋出一個沒頭沒腦的問答題的可能性不大
其一:考歷史選擇題,大致可以分為幾類:第一是時間題,這個沒有太大技巧,主要靠背,不過可以針對主要歷史事件來確定。第二是判斷類,主要是對於某個歷史事件的分析中那個是對的或者錯誤的,這個主要要審題干;第三類是分析類,有點類似於材料分析,給你個歷史事件或話語,結合特定的歷史時間點來判斷分析;第四是排序類,包括時間排序或事件因果排序等,需要熟練記得。

其二:辨析題
一般來說,就是給你個歷史事件,然後針對性提出觀點,答案只有三類:觀點正確(很少),片面(最多),錯誤(一般)
對於觀點,出現正確觀點的最少,因為答題反而比較難,如果要說明觀點是正確的,需要以歷史教材中的觀點予以證明
片面觀點出現的概率是最大的,答題也是比較好答的--作為片面觀點,必然是一部分正確一部分錯誤,對於正確的方面,需要拎出來,而錯誤的部分則需要以歷史書觀點予以辯駁
錯誤觀點出現率一般,高於正確低於片面,對於錯誤觀點,就是存在一個否定態度,以材料中對應的歷史觀點來辯駁題目的觀點
關於辨析題的答題技巧:核心還是牢記歷史教科書材料,做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之後,對於觀點的分析,第一是確定主基調--該觀點的核心是什麼
舉個例子:給了一段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材料,然後提出觀點: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落後就要挨打。
這個觀點就是個典型的片面觀點:正確的部分是這個觀點意識到科學技術的作用,也認識到落後就要挨打;但這個觀點如果結合材料,其只看到當時中國科技落後導致戰敗挨打,卻忽略了當時清廷內部的問題,包括其他許多方面等
針對片面的觀點,在答題時,先擺出你自己的觀點:這個觀點是片面的
然後,第一是挑出正確的部分,加以肯定,順帶可以輔佐一些歷史材料(兩句話)
之後,重點是針對錯誤的部分加以辯駁,這個是最重要的,可以說是考題的核心,無論是針對片面觀點還是錯誤觀點,辯駁部分需要逐條來分析,比如上面的例題,則可以從世界層面,制度層面,國內問題等方面綜合來回答
答題技巧:這種答題,最大的技巧在於分層答題。尤其是考試時,閱卷老師批改大量試卷,不可能認真去看,只要看到了和正確答案對應的觀點就給分,而不會去細細看你的論述。
那麼,答題最大的技巧是:每一個節點另起段落,直接擺出觀點,兩句話印證一下即可
例如:1,從世界層面來看,,,,,,
2,從國家制度來看......
3,從國內情況來看......
等等,一二三四羅列觀點,後面論述不要太長,抓住要點即可,廢話多了不但浪費時間,而且還會擾亂思緒,另外,能想到的或能關聯的要點都可以寫上去,如正確答案只有四條,你寫了六條,那麼閱卷老師找到了四個正確的,就會給你全部分數,多餘的不看,這是一種投機的辦法,由於條目寫得多,更需要節約時間,那麼,論述部分就要精簡

其三:材料分析題
這是傳說中的大題!一般來說,100分的卷子,這樣的題大概是2-3題,但分值卻至少是30分,多的甚至可以到40分,可以說是重頭戲
首先,材料分析有兩類:一類是統一題給你幾段關聯材料,分別以材料1,材料2,材料3等來區分;第二類則是給你一個大的材料
前者的提問部分也基本是對材料有針對性的:如要你說出材料一的主要觀點,結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談談你對某某歷史事件的看法等
答這類題的技巧:首先,答題緊扣材料,看分值,比如讓你說材料一主要觀點,2分,那麼記住,這道題就一個答案,就是最符合材料一題乾的一個觀點,答多無益
其次,就是論述不要太多,和上面辨析題一樣,分層回答,閱卷老師也是看觀點給分數,注意論述時要回歸材料,但不要直接引用原話
而針對一段大材料然後分析的壓軸題,根據分值大概可以判斷出答案有多少
例如2006年江蘇高考的歷史卷,最後一題就是自秦朝起到新中國,中國的政治經濟等變化。
這道題拿到後,首先,你要清楚,這一段歷史,是中國從封建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的轉變,中間經歷了哪些朝代,哪些可以歸納在一起,哪些是開端,哪些是承上啟下,哪些是終結
那麼,列舉朝代:秦,西漢,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宋,元,明,清,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然後,把幾個制度開創的單獨列舉:秦,民國,共和國
之後,兩漢制度,三國兩晉制度,南北朝制度,隋唐制度,五代十國到宋制度,元制度,明清制度,是可以合並的,以此來加以論述
這樣通過分層次論述,這樣至少可以獲得一半以上的分數,之後就是論述觀點,再拿一半

所謂歷史考試技巧,怎麼說呢?投機的辦法有,只要你能背得下來主要的歷史教材,那麼,採取分層論述法,即針對材料,可以採取「斷章取義」的辦法,即某一條或某一段符合哪個歷史觀點,就可以寫出來,分層回答,多寫一點,層次分明,那麼就可以碰上很多的正確答案----通俗點說,以量取勝
注意把握時間,別在論述部分浪費太多,重點還是分層的觀點----請記住,觀點才是核心,觀點對,沒論述,一半分;觀點錯,論述寫的再多,0分。

7. 北京新東方怎麼樣

是很受家長和學生青睞的老品牌。英語起家的,但現在北京新東方不單單僅限於英語培訓,從中小學全科教育到出國留學培訓,業務范圍廣泛。

小學全科教育

3-12歲課程全面覆蓋,滿足學生從學前到小學畢業的學習需求。線下+線上同步輔助教學,常規學科到冬夏令營應有盡有。老師全程指導,跟進學習無死角。校區周邊配套齊全,校區交通便利。

學前輔導部分有泡泡寶貝全能課程,與幼兒多元智能班。

小學階段包括語文、數學、英語、素質&營地。平時可以讓學生學習同步課程,假期可以學習營地類課程。讓孩子成為把時間、言行、結果協調完美的全優智慧小標兵。

中學全科教育

專注於包括小學畢業生到高中畢業生在內的中學教育,旨在為13至18歲的學生提供學習輔導。囊括了語文、數學、英語、政治、地理、歷史、物理、化學、生物、以及聯報課程。

激發興趣:致力於為學員提供有針對性的學業幫助,力圖讓每一位學生在這里快樂學習,提高對學習的興趣。

勵志教育: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新東方的勵志教育,培養獨立的個性素質,全面激發學員對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設計未來:全面發展,從根本上為每位學員提供了好在起跑線、贏在終點線上的目標。讓學員真正成長為未來競爭的強者和社會的精英棟梁。

中小學一對一

個性化定製輔導方案,課程覆蓋從小學到高中階段的學習。

課前了解學生學習狀態以及個性化課程方案,早一步全面了解學員學科弱點,直擊薄弱環節。

個性化定製專屬教材,根據學員每一次檢測情況及時調整教學內容,更符合學習發展的動態性。

更科學、標准化的首次課流程,更快速掌握學員的學習情況,因材施教,減少師生磨合時間。

課程緊跟最新中高考改革政策,熱點事件,內容更新快,針對性時效性更強。

針對初高中學生升學規劃提供志願規劃以及一分一段排名規劃,明確目標,學習動力更足!

北美項目

包含高中留學、本科留學、研究生留學業務。始終以嚴格的教學質量、專業的師資陣容、極具時效性的教材、切合學員需求的課程贏得了國內外學員的好評和認可!至今一直致力於為幫助學員取得留學考試高分而不斷努力著。

去讀高中:SSAT課程、TOEFL Junior課程、TOEFL課程,以及一對一和北美高中精英計劃。

去讀本科:TOEFL課程、SAT I課程、SAT II課程、ACT課程、AP課程,以及一對一和北美本科精英計劃。

去讀研究生:TOEFL課程、GRE課程、GMAT課程、 LSAT課程,以及一對一和北美研究生精英計劃。

英聯邦項目

新東方4+1式雅思培訓學習方法,嚴格把關學習效果!課次多,課時長,嚴格篩選每一位老師,精益求精每一堂內容。

全民雅思課程:以提高能力為主,需要培養基本的聽說讀寫能力,未來或許有雅思考試需求的人士。

雅思25人精品班:完善的課程體系.從5.5分到7分,從詞彙到技巧,你想要的,雅思25人精品班統統給你!

另還有一對一、精英計劃課程。

8. 北京新東方烹飪學校的光輝歷程

2014年,「廚彩人生 中國夢 我的廚師夢」北京新東方烹飪學校26周年校慶隆重舉行。「憶往昔風雨兼程,歲月如歌;看今朝二十六華誕,桃李芬芳,二十六載春風秋雨,二十六載夏桑秋實」。8月8日,北京新東方烹飪學校迎來了二十六周年華誕。校園里花團錦簇,喜慶的橫幅隨處可見,全校師生笑容滿面,歡聲笑語不斷......北京新東方烹飪學校的校友,領導,師生們神采飛揚,精神抖擻,共同慶祝母校二十六周年華誕。
2014年,「清爽一夏」首屆美食吃貨狂歡節隆重啟幕。世界的美食,中國的新東方!激情如火的7月,有一群熱愛美食的人們相聚首都北京,聚集北京新東方烹飪學校「清爽一夏」首屆美食吃貨狂歡節現場。 2014年,第三屆「新東方杯」全國烹飪技能大賽隆重舉行。在本次大賽中北京新東方烹飪學校憑借《北京味道》榮獲筵席組展台特金獎、教師冷拼組特金獎、學生冷拼組特金獎、教師中餐熱菜組金獎等。
2013年, 第十四屆全國焙烤職業技能競賽 北京賽區 第一名
2013年, 第十屆中國國際烘焙展覽會(北京)中國烘焙達人賽金獎
2013年, 第三屆慈善愛心全國名廚烹飪技能大賽榮獲特金獎
2013年, 中國國際餐飲博覽會唯一參展職業院校2012年,「回響中 國」騰訊網教育年度總評榜榮耀盛典 「2012年中國最具價值職業教育品牌」
2012年,與土豆網合作拍攝「音樂美食廚房」
2012年,「第二屆O-live全國廚師新秀大賽」 三等獎
2012年,成功舉辦全國餐飲業廚政管理師培訓班
2012年,「輝煌24載.盛世華章」24周年校慶隆重舉行
2011年,成功舉辦全國餐飲業營養配餐師培訓班
2011年,榮獲2011年度烹飪行業最高獎項——「中華金廚獎」
2011年,北京師范大學與我校聯合開辦烹飪工藝與營養大專班
2011年,成功舉辦首屆「新東方」杯青年烹飪技能大賽,榮獲團體特金獎
2010年該校與北京師范大學成功合作開設大專學歷
2010年該校成功舉辦「第八十一期全國餐飲業廚政管理師崗位資格培訓」
2010年該校成功舉辦名廚首腦峰會
2010年該校與中央電視台成功合作開辦「技能+學歷」國家TC精英項目
2010年該校榮獲「鄉土菜藝術大獎」金獎
2009年該校西紅門校區正式啟動
2009年該校被授予「誠信自律培訓學校」
2009年該校被授予「高技能人才職業培訓先進單位」
2009年該校被授予」2008年度職業技能堅定標兵單位「
2009年4月 與北京市豐台區成功舉辦「中國國際美食展」
2009年4月日本旅遊衛視到北京新東方烹飪學校拍攝專題片
2009年3月 與央視四套合作成功舉辦北京新東方烹飪學校第九屆刀工爭霸賽
2008年 該校成功舉辦「第七十三屆全國餐飲業行政總廚暨廚政管理師崗位資格培 訓」
2008年 該校與義大利對外貿易委員會ICE合作舉辦「義大利廚藝培訓班」
2008年 該校成功舉行「第八屆刀工爭霸賽」
2008年 該校成功舉辦「第一期全國餐飲業廚政管理師崗位培訓」
2007年 該校舉辦了「2007盧溝橋杯豐台區迎奧運窗口行業職業技能烹飪比賽」
2007年 該校應邀至阿聯酋迪拜城參加「中國美食周」活動
2007年 該校舉辦「大喜大」中華美食烹飪技能交流大賽暨夏季人才供需見面會
2006年 該校舉行「第三屆中華美食烹飪技能交流大賽」
2006年 該校喜獲「第二屆中國國際食用菌烹飪大賽」團體賽金獎
2006年 該校獲得「民辦培訓機構示範校」榮譽稱號
2006年 該校應邀走進人民大會堂,共謀餐飲教育發展大計
2005年 該校成立新華集團新東方烹飪教育研發中心
2005年 第四十八期全國餐飲業職業經理人培訓成功舉辦
2004年 該校出版《美味葯膳》、《美味家常菜》等各種烹飪書籍
2004年韓國電視台、俄羅斯中央電視台到該校參觀學習,並拍攝專題片
2004年 該校校長被北京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評為「優秀教育工作者」
2004年 榮獲全國「先進辦學單位」榮譽稱號
2004年 豐台區職業技能大賽預賽在我校舉行
2003年 第五屆全國烹飪大賽展台銀獎
2003年 被北京市豐台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評為「免費再就業培訓定點學校」
2003年 第十二屆廚師節團體金獎及個人面點傑出獎
2002年 與中央電視台合作拍攝《華視廚藝》,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
2001年 被北京市政府定為「下崗再就業定點培訓基地」
2000年 第四屆全國烹飪大賽宴席金獎及五項個人金獎
1996年 第三屆全國烹飪大賽展台金獎

9. 求中國史考研精講視頻,新東方的最好,別的也可以哦,有世界史的也行……百度雲

提取碼:5961

10. 求 吳於廑、齊世榮先生的 世界史 系列書籍的 詳細目錄,具體到每章、每節。

近代史部分不是很全

世界史·古代卷

目錄
第一章 人類的史前時代
第一節 人類的起源
第二節 人類的童年
第三節 文明的產生
第四節 史前文化
第二章 早期的文明
第一節 早期埃及
第二節 兩河流域的最初文明
第三節 印度河流域文明
第四節 愛琴文明的產生
第五節 黃河流域的夏王朝
第三章 早期文明的發展
第一節 新王國時期的埃及
第二節 亞述帝國和新巴比倫王國
第三節 波斯帝國
第四節 邁錫尼文明和荷馬時代
第五節 吠陀時代的印度
第六節 商周時期的中國
第四章 印度的列國時期和孔雀帝國
第一節 列國時期
第二節 孔雀帝國時期
第五章 希臘城邦和亞歷山大帝國
第一節 希臘城邦的形成
第二節 希臘古典時代
第三節 馬其頓的興起和亞歷山大帝國的興衰
第六章 古代世界的強盛時期
第一節 羅馬的王政時代
第二節 早期共和國
第三節 羅馬的崛起
第四節 羅馬共和國的危機和覆亡
第五節 羅馬帝國的繁榮
第六節 秦漢時期的中國
第七章 古代世界的衰落
第一節 羅馬的「3世紀危機」
第二節 早期基督教
第三節 西羅馬帝國的衰亡
第四節 魏晉時期的中國
第八章 歐洲的新格局
第一節 日耳曼民族的遷徙
第二節 法蘭克王國、羅馬教皇和拜占廷
第九章 中古時代的伊斯蘭世界
第一節 伊斯蘭文明的興起
第二節 哈里發國家的統治
第三節 伊斯蘭教的發展
第四節 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的繁榮
第十章 西歐和拜占廷封建社會
第一節 庄園制、農奴制及西歐封建經濟的發展
第二節 封君封臣制度與西歐國家政治的發展
第三節 拜占廷的國家和社會
第十一章 朝鮮和日本的古代文明
第一節 朝鮮
第二節 日本:從上古到室町時代
第三節 江戶時代的政治與文化
第十二章 公元4—15世紀的印度
第一節 笈多帝國
第二節 戒日帝國及其後的地區性王國
第三節 德里蘇丹國
第四節 文學藝術
第十三章 俄羅斯和東歐文明
第一節 東歐諸國的起源和發展
第二節 基輔羅斯和莫斯科公國
第三節 俄羅斯文化的傳統形態
第十四章 中古西歐的基督教文化
第一節 12世紀的「文藝復興」
第二節 個人意識的沉淪和覺醒
第三節 近代的曙光
第十五章 中國的封建社會
第一節 中國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第二節 唐、宋時期的中國
第三節 元、明時期的中國
第四節 中古世界的中西交通和文化交流

世界史·近代卷

第一章1500年的世界(上)
第一節兩個相對孤立的早期文明
一、大洋洲及其他太平洋島嶼
二、美洲
第二節相對隔絕的撒哈拉以南非洲
一、民族流動與農業傳播
二、伊斯蘭教國家
三、社會與文化
第三節強勢帝國
一、伊斯蘭世界
二、中國明朝的對外交流
第四節?跨文化交流
第二章1500年的世界(下)
第一節西歐的早期民族國家
一、早期民族國家的基本特徵
二、主要民族國家的建立
第二節義大利文藝復興
一、義大利城市生活
二、「文藝復興」
三、人文主義
四、義大利文藝復興的文化成就
第三節向海洋進發
一、歐洲人的海上探險
二、全球聯系的建立
第三章歐洲的轉型
第一節宗教改革與宗教戰爭
一、宗教改革與新教
二、天主教改革
三、排巫運動與宗教戰爭
第二節君主國的鞏固
一、重建大帝國的企圖
二、新君主制
三、歐洲國家體系
第三節經濟、社會與生活
一、人口的增長
二、早期資本主義和原始工業化
三、社會:變遷與延續
四、教育與科學
第四節資產階級革命:荷蘭和英國
一、革命發生的背景
二、尼德蘭革命
三、英國的革命
第四章受到沖擊的美洲、大洋洲和非洲
第一節歐洲人對美洲的征服與殖民
一、「美洲的伊比利亞帝國」
二、歐洲人在北美的殖民活動
三、?洲的殖民地社會
第二節歐洲人到達大洋洲
一、「未知的南方大陸」
二、太平洋諸島嶼
第三節非洲的政治與社會
一、歐洲人對西非的影響
二、葡萄牙人對東非的控制
三、中非:剛果和安哥拉
四、荷蘭人在南非
……
第五章 東方帝國的延續
第六章 地跨歐亞的俄羅斯
第七章 啟蒙時代
第八章 大西洋革命
第九章 工業革命
第十章 歐洲:民主與民族的勝利
第十一章 北美和拉美:獨立後的不同發展道路
第十二章 亞洲:危機與改革
第十三章 帝國主義擴張
結語
後記

世界史#現代卷

目錄
第一章20世紀初的世界
第一節壟斷組織的產生和帝國主義的形成
第二節歐洲的世界優勢地位
第三節美國和日本作為世界大國的興起
一、成為世界頭號工業大國的美國
二、登上世界強國地位的日本
第四節列寧主義的誕生和俄國年革命
第五節亞洲的覺醒
一、伊朗的立憲革命
二、印度的自主自產運動
三、青年土耳其革命
四、中國的辛亥革命
第二章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節大戰的起源
一、壟斷資本主義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深厚根源
二、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
三、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
四、軍備競賽、局部沖突與要求和平的呼聲
第二節大戰的爆發和戰爭的性質
一、戰爭的爆發
二、戰爭的性質
第三節大戰的進程
一、戰爭的第一階段:1914年
二、戰爭的第二階段:1915-1916年
三、戰爭的第三階段:1917年
四、戰爭的結束
第四節大戰的結果和影響
一、列強力量的消長變化
二、殖民體系開始瓦解
三、反戰與和平運動的發展
第三章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及其影響下的歐洲革命風暴
第一節俄國十月武裝起義的勝利
第二節俄國蘇維埃政權的鞏固
第三節德國十一月革命
第四節東歐民族國家的建立和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的誕生與滅亡
第五節共產國際的建立及其初期活動
第四章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建立
第一節巴黎和會
一、主要戰勝國對戰後世界的考慮
二、巴黎和會的召開與凡爾賽和約的簽訂
三、凡爾賽體系的建立
第二節華盛頓會議
一、戰後遠東、太平洋地區的形勢
二、華盛頓會議和華盛頓體系的形成
第三節國際聯盟
一、國際聯盟的起源與成立
二、國聯盟約的主要內容及其評價
第五章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恢復與政治調整
第一節戰勝國英、法的困擾
一、盛極而衰的英國
二、重建中的法國
第二節魏瑪共和國
第三節義大利法西斯專政的建立
一、戰後初期義大利的經濟政治形勢
二、法西斯黨的建立及其奪權斗爭
三、義大利法西斯專政的建立
第四節美國的繁榮
一、經濟繁榮與社會狀況
二、繁榮下的矛盾與隱患
三、「無為而治」的企業家政府
第五節日本的政黨政治與協調外交
第六節歐洲國際關系的調整
一、德國賠款問題的解決
二、歐洲安全問題與枟洛迦諾公約枠
三、集體安全與枟非戰公約枠
第六章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第一次試驗:二三十年代的蘇聯
第一節新經濟政策的實施和國民經濟的恢復
第二節社會主義改造與建設
第三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和蘇聯的對外政策
第七章兩次世界大戰之間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運動
第一節民族民主運動的不同類型
一、各具特色的政治運動
二、地域性特徵的改革運動
三、形態各異的民族主義思潮
第二節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
一、五四運動和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
二、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和抗日戰爭
第三節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一、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二、群眾性的文明不服從運動
三、個人文明不服從運動
第四節土耳其凱末爾革命和世俗化改革
一、凱末爾革命
二、世俗化改革
第五節埃及的華夫脫運動
一、1919年3月愛國運動
二、1924-1937年的護憲運動
第六節桑地諾抗美游擊戰爭
一、游擊戰爭的序幕
二、抗美游擊戰爭的進程
三、性質和意義
第七節墨西哥的護憲運動和卡德納斯改革
一、護憲運動
二、卡德納斯改革
第八章世界經濟危機及其影響下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
第一節1929-1933年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一、危機的爆發及其主要表現
二、危機的根源
三、危機的後果
第二節歐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
一、經濟危機與納粹運動的迅速發展
二、共和國的危機與希特勒上台
三、法西斯專政的建立與擴軍備戰
第三節亞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
一、世界經濟危機下的日本內外矛盾
二、日本帝國主義的法西斯化
三、遠東戰爭策源地的形成
第四節英、法的衰落
一、走向衰落的英國
二、內部斗爭激烈的法國
第五節羅斯福「新政」
一、「新政」的提出
二、「新政」的兩個階段及其主要內容
三、「新政」的影響
第九章走向大戰
第一節義大利侵略衣索比亞的戰爭
一、義大利的戰前准備和英、法對義大利的縱容
二、義大利吞並衣索比亞
第二節日本侵華戰爭的全面爆發
第三節西班牙內戰及意、德的武裝干涉與英、法的「不幹涉」政策
一、從共和國的建立到內戰的開始
二、保衛共和國的斗爭外國的干涉與「不幹涉」
三、共和國的滅亡
第四節德國吞並奧地利和慕尼黑協定
一、德國吞並奧地利
二、慕尼黑協定
第五節大戰的迫近
第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一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面開始
第二節大戰的新階段:蘇德戰爭和太平洋戰爭
第三節戰爭的根本轉折
第四節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後勝利

世界史·當代卷

目錄
第一章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與當代世界歷史的轉折
第一節世界經濟的新變化
一、第三次技術革命的興起
二、世界經濟統一性的加強
三、世界經濟多樣性的新局面
四、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中的地位
第二節世界政治的新格局
一、國際政治舞台上的五大國
二、雅爾塔體系的確立
三、聯合國活動的開始
第三節世界文化的新潮流
一、人類進步文化的勝利
二、世界文化思潮的多元化
三、國際文化交流的普遍性
第二章戰後初期國際關系與兩極格局的形成
第一節盟國在處理戰敗國問題上的合作與斗爭
一、對意、羅、匈、保、芬五國和約的締結
二、對德國問題的處理
三、美國對日本的單獨佔領
第二節冷戰的興起和德國的分裂
一、美蘇從盟友到對手的轉變
二、美、蘇冷戰政策的相繼出台
三、杜魯門主義和冷戰的全面展開
四、馬歇爾計劃與德國的分裂
第三節兩極格局的形成
一、美國主導下的大西洋聯盟的形成
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形成
第三章戰後至50年代中期的社會主義國家和人民民主國家
第一節蘇聯的恢復與發展
一、國民經濟的恢復和國家地位的加強
二、社會政治生活和意識形態領域開展的斗爭
三、聯共(布)第十九次代表大會與斯大林的逝世
四、1953年至1956年初的蘇聯
第二節東歐人民民主國家的建立和政治經濟建設
一、東歐人民民主國家的建立
二、東歐國家轉向和接受蘇聯模式
三、東歐各國的土地改革和國民經濟的恢復與發展
第三節亞洲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權鞏固和經濟建設
一、新中國鞏固政權的斗爭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二、朝鮮抗美戰爭的勝利
三、越南人民抗法戰爭的勝利
四、蒙古人民共和國的發展
第四節蘇共二十大及其在社會主義國家引起的震盪
一、蘇共二十大和1957年的「反黨集團」事件
二、1956年的波蘭、匈牙利事件
第四章戰後初期的資本主義國家
第一節日、德、意三國的民主改造與經濟發展
一、日本
二、聯邦德國
三、義大利
第二節西歐、北歐各國的政治經濟重建
一、英國
二、法國
三、北歐國家
第三節美國的新政式改革
一、杜魯門的「公平施政」
二、艾森豪威爾的現代共和黨主義
三、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社會
第五章亞非拉民族獨立國家體系的形成
第一節戰後首批民族獨立國家在亞洲誕生
一、印度與巴基斯坦的獨立
二、印度尼西亞的獨立
三、菲律賓、緬甸及馬來亞等國的獨立
四、西亞地區民族獨立運動的新成就
第二節民族獨立運動高潮從亞洲到非洲的轉移
一、埃及七月革命的勝利
二、蘇伊士運河戰爭與「中東危機」
三、北非各國的獨立與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戰爭
四、撒哈拉以南非洲民族獨立運動的興起
第三節民族獨立國家在亞非拉和大洋洲的普遍建立
一、「非洲年」與撒哈拉以南非洲諸國的紛紛獨立
二、拉美民族民主運動高潮與古巴革命的勝利
三、印度支那抗美戰爭的勝利與三國的統一和獨立
第四節摧毀世界殖民主義體系的最後階段
一、諸小島國與最後託管地的獨立
二、種族主義統治的最後堡壘被攻克
第六章兩大陣營的分化與第三世界的崛起
第一節社會主義陣營的解體和「社會主義大家庭」
一、蘇共二十大前後社會主義陣營各國關系
二、中蘇分歧和中蘇關系的惡化
三、勃列日涅夫的「社會主義大家庭」
第二節東西方關系的變動與美蘇爭霸局面的形成
一、東西方關系的調整與緩和
二、美蘇對抗與冷戰高潮迭起
三、美蘇對話、合作與爭斗
第三節西方陣營的分化
一、歐洲經濟共同體的建立與發展
二、法國的獨立外交政策與戴高樂主義
三、聯邦德國的「新東方政策」
四、日美安全條約的修訂
第四節第三世界的形成與發展
一、亞非會議的召開及其歷史意義
二、不結盟運動與第三世界的形成
三、第三世界成為國際舞台上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
第七章從經濟繁榮到低速發展的西方國家
第一節20世紀60-90年代的美國
一、肯尼迪和約翰遜時代的美國
二、尼克松時代的美國
三、里根時代的美國
四、柯林頓時代的美國
第二節20世紀60-90年代的西歐
一、英國
二、法國
三、聯邦德國
四、義大利
第三節20世紀60-90年代的日本和環太平洋國家
一、日本
二、加拿大
三、澳大利亞
第八章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和變動
第一節蘇聯的改革、停滯及其解體
一、赫魯曉夫的經濟政治改革
二、勃列日涅夫時期的蘇聯
三、從戈爾巴喬夫改革到蘇聯解體
第二節東歐各國的改革和劇變
一、南斯拉夫自治制度的發展和聯邦的分裂
二、波蘭改革的三起三落和團結工會的上台
三、匈牙利改革的成敗和反對派掌權
四、捷克斯洛伐克聯邦一分為二和德國的重新統一
五、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阿爾巴尼亞的變化
第三節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
一、十年探索和十年動亂
二、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
第四節20世紀90年代的獨聯體和中東歐各國
一、葉利欽執政時期的俄羅斯
二、獨聯體其他國家的政治和經濟
三、中東歐國家的政治發展和經濟轉軌
第九章獨立後的亞非拉發展中國家
第一節亞洲各國獨立後的政治與經濟
一、印度獨立後的政局演變和經濟發展
二、「亞洲四小龍」成為新興工業經濟體
三、東盟與東盟諸國的迅速發展
四、亞洲金融危機與東亞發展模式的整合
第二節中東政局的動盪和經濟變化
一、阿以沖突與艱難的和平進程
二、海灣國家的經濟騰飛與社會變遷
三、海灣地區的沖突和戰爭
第三節非洲國家獨立後的發展
一、非洲民族經濟的曲折發展
二、非洲政局的動盪與民主化進程
三、南非民主化進程與復興計劃
四、非洲的統一與聯合自強
第四節拉丁美洲的現代化與政局變化
一、拉丁美洲的現代化、一體化進程
二、拉丁美洲各國的新一輪經濟改革
三、拉丁美洲的政治民主化趨勢
第十章世界多極化趨勢與兩極格局的瓦解
第一節冷戰態勢的演變
一、美蘇對外戰略的調整
二、東西方關系的緩和
三、美蘇爭奪的新態勢
第二節美國、西歐和日本三足鼎立
一、西歐聯合趨勢的不斷加強
二、從經濟大國走向政治大國的日本外交
三、美元霸權地位的失落
第三節中國對外政策的新發展
一、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
二、中美外交關系的建立與發展
三、中日關系正常化
四、中國對外政策的重大調整
第四節第三世界與新的國際關系
一、南北問題的提出與南北對話的開展
二、南南合作
第五節兩極格局的瓦解與冷戰的結束
一、美蘇關系的全面緩和
二、蘇聯東歐劇變與雅爾塔體系的終結
第十一章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及其社會影響
第一節第三次技術革命的深化與高科技群的大量涌現
一、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新特點與新趨勢
二、基礎性高新技術的發展
三、綜合性高新技術的發展
四、傳統性科技的新發展
第二節科學技術成為第一生產力後的產業革命
一、第三次技術革命與社會生產力的嬗變
二、第三次技術革命與社會經濟結構變革
第三節科學技術發展與當代社會生活的演進
一、科學技術進步與人類物質生活的改變
二、高科技發展對人的觀念與行為方式的挑戰
第四節科學技術進步與人類生存環境的變化
一、科學技術發展帶來的環境生態問題
二、人類保護地球環境的努力
第十二章豐富多彩的當代世界文化
第一節人文社會科學
一、當代世界哲學
二、西方經濟學新流派
三、當代史學
第二節當代世界文學
一、西方現代主義文學新流派
二、西方現實主義文學的演進
三、戰後蘇聯文學
四、戰後亞非拉文學
第三節當代世界藝術
一、當代世界美術新流派
二、當代音樂、舞蹈新潮
三、當代世界電影
第四節當代世界文化的一些新趨勢與新特點
第十三章世紀更替、千年交接的世界
第一節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集團化
一、經濟全球化潮流浩盪
二、區域經濟集團化應運而生
第二節國際格局多極化
一、冷戰後國際格局向多極化發展
二、美國謀求領導世界的全球戰略調整
三、歐洲一體化和歐洲的新格局
四、舉足輕重的俄羅斯
五、謀求政治大國的日本
六、擴大對外交往的中國
第三節任重道遠的聯合國
一、聯合國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
二、聯合國的維和行動
三、國際裁軍與軍備控制
四、全球性經濟社會發展
五、聯合國的改革
第四節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
一、亞洲和歐洲的地區沖突
二、中東地區的戰爭與和平進程
三、人類文明發展的新階段

閱讀全文

與世界歷史新東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