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和伊朗的關系
中國和伊朗的關系是中伊全面戰略夥伴關系。2016年1月23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回德黑蘭薩德阿巴答德王宮同伊朗總統魯哈尼舉行會談。
雙方回顧中伊友好關系發展歷程,就雙邊各領域合作及共同關心的國際和地區問題深入交換意見,一致同意建立中伊全面戰略夥伴關系,推動雙邊關系邁上新台階,更好造福兩國人民。中國與伊朗在政治、經貿等領域的友好合作關系平穩發展。兩國高層保持接觸。
(1)中國和伊朗能源貿易歷史淵源擴展閱讀:
中國和伊朗關系的相關介紹:
2000年6月,伊朗總統哈塔米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2012年6月,艾哈邁迪-內賈德總統出席在北京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二次會議並訪問中國。9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對伊朗進行正式友好訪問。
2013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組織比什凱克峰會期間與伊朗總統魯哈尼會晤。2014年5月伊朗總統魯哈尼訪華並出席亞信第四次峰會。2015年4月,習近平主席在印尼雅加達出席亞非領導人會議期間會見伊朗總統魯哈尼。2016年1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將對伊朗進行國事訪問。
Ⅱ 伊朗與中國關系如何
歷經變革
從1971年中伊建交起,到1995年筆者結束在伊朗的外交使命,筆者從事的外交工作幾乎都與伊朗有關,參與了兩國關系中的所有重大事件。筆者曾親歷伊朗***革命,擔任駐伊朗大使期間曾有幸兩次陪同伊朗總統訪華,兩次在伊朗接待我國領導人訪問。兩個迥然相異的文化和意識形態能夠和平共處友好合作數十年,堪稱中國奉行獨立自主與和平外交政策的範例。
中伊建交38年。在這38年中,伊朗由王國變為***共和國,由親美變為反美,經歷了兩伊戰爭和外交孤立。國際風雲變幻,中國也經歷了文化大革命、改革開放,國力和國際地位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是,始終不變的是雙邊的友好關系。這是中伊兩國均應引以為豪的。
不知是歷史的巧合還是命運的安排,1978年中國的改革開放與1979年伊朗的***革命幾乎同時發生。當時,筆者正在德黑蘭工作,從北京不斷傳來的消息是關於實踐是檢驗真理標準的討論,中國黨和政府的工作中心從革命轉向經濟建設,中國的大門開了。而伊朗當時正在發生一場改朝換代的革命,筆者曾親眼目睹1979年1月26日巴列維國王被迫出走和2月1日***革命領袖霍梅尼從巴黎返回德黑蘭時,那萬人空巷、數百萬群眾在街頭載歌載舞的慶祝場面。從此,伊朗由一個親美的君主制國家變為一個反美的政教合一的國家,革命稻宗教高於一切。
中國的改革開放與伊朗的***革命性質和內涵完全不同,甚至還多少有點逆向,但卻同時成為上個世紀70年代末改變世界地緣政治的兩件大事,對日後的中伊關系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逐步發展
伊朗新政權建立之初,中伊關系開局並不順利。1978年8月,當時的中國領導人結束對羅馬尼亞和南斯拉夫的訪問,回國途中順訪了伊朗,受到當時在國內已經四面楚歌的巴列維國王的隆重接待。事過不到半年,巴列維政權垮台,***共和國誕生。此次訪問被解讀為「中國對巴列維的支持」,伊朗新政權的領導人和公眾對中國頗多怨詞,雙邊關系在一段時間里相當冷淡。
1980年,薩達姆乘伊朗新政權立足未穩大舉入侵,兩伊戰爭爆發。當時的國際輿論受美國和西方的引導並不同情伊朗,伊朗成了「國際孤兒」。而此時的中國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沒有冷落伊朗,成為當時世界上少有的幾個對兩伊持中立立場的國家。為此伊朗感激中國至今。
1984年,時任中國外長的吳學謙正式訪問伊朗,徹底掃清了籠罩在中伊關繫上空的陰霾,為兩國關系掀開了新的一頁。
1985年,時任伊朗議長的拉夫桑賈尼訪華,開啟了兩國領導人之間的高層接觸。伊朗在人權、台灣等問題上給中國以寶貴的支持,中國也尊重伊朗人民的選擇,在伊朗遭遇國際孤立時,中國與伊朗保持了正常的友好交往。兩國的政治關系完全走上了正軌。
但是,兩國的經貿關系卻嚴重滯後。伊朗遭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制裁,需從中國進口大量商品,而中國在上個世紀80年代還是石油出口國,從伊朗進口的少量原油也都轉口到第三國。當時的伊朗正處在兩伊戰爭之中,外匯嚴重短缺,雙邊貿易額長期徘徊在一兩億美元之間。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後,中國經濟高速發展,首次遭遇能源短缺。自1993年起,中國由石油出口國轉變為石油純進口國。伊朗願以原油代替現匯支付從中國進口的商品。這本是兩國經濟互補雙贏的最佳出路。但是,一個技術問題卻成了中國進口伊朗原油的障礙。當時中國的絕大多數煉油廠只能煉制中國自產的低硫油,吃不了伊朗的高硫由,要解決這個問題。中國的煉油廠必須增建脫硫裝置,需要大量投資,更需要時間。筆者在伊朗任職的最後兩年,幾乎將全部精力投入折沖於兩國的石油公司之間,但畢竟遠水解不了近渴,直至1995年筆者離任,雙邊貿易額為超過4億美元。這可以說是筆者任駐伊朗大使期間的一大遺憾。
令人欣慰的是,1997年之後,中國國內帶脫硫裝置的煉油廠如雨後春筍般建起,伊朗的原油滾滾流入中國市場。如今,伊朗每年向中國出口原油2700萬噸,成為中國第三大能源供應國。中國的機電產品和成套設備源源不斷輸入伊朗,中國在伊朗建造的德黑蘭地鐵、發電廠、有色金屬冶煉廠、石油化工廠像一座座豐碑記載著兩國的友好合作。
前景廣闊
中伊關系今非昔比,當筆者近幾年重訪伊朗時,也由衷地感到對兩國關系的未來充滿希望。中伊兩國的友好關系給兩國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也必將造福於兩國的子孫後代。
30多年來,中伊關系之所以能經受國際風雲變幻的考驗而發展到今天的規模,關鍵是有牢固的政治基礎。兩國同屬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問題相似;兩國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不同,但都尊重對方的選擇,不幹涉對方內政,而且都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都不願受其它大國擺布。伊朗豐富的能源支援了中國的經濟高速發展,中國的技術和商品也幫助了伊朗的經濟發展。這正是典型的互利共贏的關系。因此,中伊關系的前景也必將更加廣闊。
Ⅲ 伊朗中國關系
伊朗中國關系
伊朗和中國是關系非常友好國家。
和中國歷史淵源很深。
據中國「史書」記載,紀元前二世紀漢武帝時,張騫派其副使訪問安息(即波斯),安息王令兩萬騎兵迎候,禮儀極為隆重。東漢末年,安息王的太子、佛教高僧安世高也曾來漢訪問,並在中國呆了多年。在中國南北朝時代,波斯派使節到中國北魏王朝友好聘問達十多次。隨著雙方友好往來,漢文化傳至西域,西域文化傳來中國,中國、伊朗等國的「絲綢之路」也全面暢通,為兩國的經濟及文化交流開辟了新的紀元。中國的絲綢、瓷器以及打井、煉鐵、制漆、繅絲等工藝源源傳入伊朗等西亞諸國,伊朗的物產如蠶豆、苜蓿、葡萄、胡桃、石榴等也源源傳入中國。到了唐代,兩國往來曾達到鼎盛時期。後來,波斯遭外來侵略,波斯王親自到唐帝國訪問並請援,唐高宗封他為都督,遣將派兵護送他回國,但回國未成死於長安。其子尼列斯謀策復國未成,於唐中宗景龍年間返華也死於長安。當時,尼列斯率領數千波斯人,其中有些在唐朝當上了將軍、外交官、天文學家、醫學家和學者。在戰亂的宋朝,陸上的「絲綢之路」幾度中斷。這時,造船業開始發達,羅盤針相繼使用,許多波斯人經由海路來到中國廣州、揚州和泉州等地經商,有的還在那裡安家落戶。這就是後人稱之為的海上「陶瓷之路」。據記載,中國發行鈔票的方法在元朝傳到了波斯,後來,波斯鈔票上的圖案還保留了中國文字。當時,兩國的史學家還合編史書「史集」。波斯等國的西域樂舞也盛行於長安。在明代,明成祖和中亞的沙哈魯王子曾先後互派300人和500人的大型代表團互訪;鄭和七次航海訪問亞非各國時,其中3次訪問了波斯灣的忽魯謨斯(即今霍爾木茲)。當時,隨同鄭和訪問的費信曾寫紀行詩句描寫當地的風俗及特產。1516年,波斯旅行家阿里·阿克巴爾撰寫的《中國紀行》一書,後來,成為中、伊友好交往的珍貴史料和重要見證。據考證,多年來,兩國植物的傳播和移植就達幾十種。波斯的拜火教和摩尼教還曾在中國流行。
伊中兩國在經貿合作上, 中國是伊朗在亞洲的第一大貿易夥伴,也是世界第三大貿易夥伴。
伊中兩國在文化上,中國同伊朗成立文化聯合委員會並定期舉辦會議。
Ⅳ 伊朗與中國關系
伊朗與中國在2016年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系。聲明如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伊朗伊斯蘭共和國關於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系的聯合聲明
(2016年1月23日,德黑蘭)
應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總統哈桑·魯哈尼邀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習 近 平於2016年1月22日至23日對伊朗伊斯蘭共和國進行了國事訪問。
兩國元首在親切友好的氣氛中就雙邊各領域合作及共同關心的國際和地區問題深入交換意見,達成廣泛共識。雙方一致認為,中國和伊朗擁有2000多年的友好交往歷史,為推動古絲綢之路沿線的友好合作作出重要貢獻,促進了世界貿易的發展和便利化。兩國於1971年8月16日建交,建交45年來,雙方在政治、經濟、文化、國防等各領域合作取得了豐碩成果。
當前形勢下,國際和地區局勢正經歷深刻復雜變化。在此背景下,雙方強調應加強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合作,並將共同致力於實現地區和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發展。
基於新形勢下進一步提升中伊關系水平的現實需要,雙方同意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系,並願在此框架內積極推進以下領域合作:
一、政治領域
(一)雙方一致認為,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背景下,中伊關系越來越具有戰略意義。兩國均視對方為重要戰略合作夥伴,將發展彼此關系作為本國外交政策的優先方向。中伊關系健康穩定發展,符合兩國共同利益,有利於維護地區及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發展。
(二)為加強雙方高級別官員就共同關心的問題舉行的政治對話,深化戰略互信,雙方同意建立兩國外長年度會晤機制,加強兩國主管地區的副外長之間的政治磋商。
(三)雙方強調將擴大兩國政府交往以及地方政府、政黨、政治團體間的合作,加強各領域經驗交流和互動。
(四)雙方強調兩國立法機構為發展雙邊關系發揮的積極作用,支持兩國議會和立法機構進一步開展多層次多領域交流與合作,加強在各國議會聯盟、亞洲議會大會等國際和地區組織中的溝通和磋商。
(五)雙方繼續在涉及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等事關彼此核心利益的重大問題上相互堅定支持。伊方繼續堅定奉行一個中國政策。中方支持伊方的發展規劃,支持伊方在地區和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
二、務實合作領域
(六)考慮到雙方積極發展雙邊關系的意願、經濟互補性以及雙方在能源、基建、工業、技術等領域的合作,雙方同意就達成25年全面合作協議進行必要溝通和磋商。
(七)
伊方對中方提出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表示歡迎。雙方將依託自身優勢,以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政府關於共同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諒解備忘錄》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與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工業、礦產和貿易部關於加強產能、礦產和投資合作的諒解備忘錄》為契機,擴大在交通運輸、鐵路、港口、能源、貿易和服務業等領域的相互投資和合作。
(八) 考慮到雙方具有的經濟比較優勢,兩國將加強在化石和可再生能源領域的雙、多邊合作,保障化石能源供求和運輸安全。中方將考慮對伊朗能源產業的上、下游項目進行投資和融資,伊方將為此提供必要的便利和支持。
(九)
雙方同意加強兩國貿易和投資交往,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和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經濟事務和財政部關於加強兩國投資領域合作的諒解備忘錄》為指導,深化雙方在經濟、銀行、相互投資、金融、礦產、交通、通信、航天、製造業、港口開發、鐵路網線改造和建設、高鐵、農業、水利、環保、糧食安全、防治荒漠化、海水淡化、和平利用核能以及可再生能源等領域的務實合作,並在上述領域開展經驗和技術交流、人員培訓等合作。
(十) 中方對伊方作為創始成員國參與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建設表示贊賞。雙方願加強相關領域合作,共同推動亞洲地區的發展與振興。
三、人文領域
(十一)雙方在人文領域具有歷史共通點與巨大的合作潛力,同意繼續發揮兩國文化聯委會的引領作用,提升中伊文化合作水平。鼓勵兩國公民互訪,加強雙方在旅遊、衛生、青年、體育領域的合作。深化兩國新聞和公共外交交流,進一步擴大媒體間合作和記者團互訪。通過加強各種形式的人文交流與對話,以及擴大民間組織間的聯系,增進兩國人民相互了解及彼此友誼。雙方將積極探討互辦文化年的可行性,繼續為互設文化中心事宜提供必要便利並就此保持磋商。為加強兩國領事合作機制,雙方強調為前往對方國家的兩國公民提供支持和必要便利。
(十二)雙方將加強在高等教育、互派教授與留學生、科學合作、新技術轉移以及聯合開展項目等方面的合作。
四、司法、安全及國防領域
(十三)深化司法領域全方位合作,通過互派高級別團組、開展專業領域合作、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引渡條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伊朗伊斯蘭共和國關於刑事司法協助的條約》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伊朗伊斯蘭共和國關於民事和商事司法協助的條約》,加強有關協商與合作。
(十四)雙方認為,恐怖主義、極端主義和分裂主義對人類社會和世界和平與穩定構成威脅,強調國際社會有必要堅定信念,團結一致,共同打擊「三股勢力」。雙方願就此進行政策對話與務實合作。雙方認為,聯合國大會根據伊朗總統魯哈尼倡議,通過的《反暴力和極端主義的世界》決議為實現上述目標構建了合理的框架。
(十五)雙方將加強在打擊非法越境、商品走私、毒品及易制毒化學品走私、網路犯罪、跨國犯罪、有組織犯罪等領域的溝通與合作,用好現有合作機制,研究建立新的合作機制,加強在執法人員培訓等執法領域合作。
(十六)雙方認為,加強兩國軍隊及防務部門之間的交流將為實現穩定和安全奠定基礎,將增加互訪團組數量,增進雙方各層級溝通與協調,通過雙方在人員培訓、反恐、情報分享、裝備及技術等領域建立的合作機制,提升兩軍合作水平。
五、國際和地區事務領域
(十七)雙方強調支持世界多極化發展,願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推動建設一個和平與穩定的世界。主張切實遵循《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特別是尊重各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幹涉內政等原則。反對動輒訴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反對對他國實施不公正的制裁,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主張通過政治對話與談判妥善解決和處理國際爭端和熱點問題。
(十八)中方贊賞伊朗在打擊恐怖主義及維護地區和平與穩定方面的建設性作用。雙方一致認為,促進該地區和平與穩定符合國際社會共同利益,願就敘利亞、葉門等地區熱點問題以及建立中東無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區等重大地區問題加強溝通,推動熱點問題政治解決,支持地區國家和人民自主探索符合本國國情的政治制度和發展道路,實現地區持久穩定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支持地區國家及巴勒斯坦人民為維護自身權利所作的努力。
(十九)雙方將加強在國際及地區組織框架下的協商。中國重視伊朗作為地區大國的重要影響,高度評價伊朗積極參與上海合作組織有關活動,支持伊朗申請成為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
(二十)雙方歡迎六國與伊達成《聯合全面行動計劃》,認為該計劃有利於確保伊核活動的和平屬性,同時使伊充分享有《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所規定的和平利用核能的合法權利。雙方重申,所有相關方必須真誠、全面、平衡執行《聯合全面行動計劃》與聯合國安理會第2231號決議。強調雙方致力於與其他相關方共同努力,推進阿拉克重水堆現代化改造工作。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123/c1001-28079123.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伊朗伊斯蘭共和國關於建立全面戰略夥伴..._人民網
Ⅳ 中國和伊朗關系好嗎
歷經變革
從1971年中伊建交起,到1995年筆者結束在伊朗的外交使命,筆者從事的外交工作幾乎都與伊朗有關,參與了兩國關系中的所有重大事件。筆者曾親歷伊朗***革命,擔任駐伊朗大使期間曾有幸兩次陪同伊朗總統訪華,兩次在伊朗接待我國領導人訪問。兩個迥然相異的文化和意識形態能夠和平共處友好合作數十年,堪稱中國奉行獨立自主與和平外交政策的範例。
中伊建交38年。在這38年中,伊朗由王國變為***共和國,由親美變為反美,經歷了兩伊戰爭和外交孤立。國際風雲變幻,中國也經歷了文化大革命、改革開放,國力和國際地位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是,始終不變的是雙邊的友好關系。這是中伊兩國均應引以為豪的。
不知是歷史的巧合還是命運的安排,1978年中國的改革開放與1979年伊朗的***革命幾乎同時發生。當時,筆者正在德黑蘭工作,從北京不斷傳來的消息是關於實踐是檢驗真理標準的討論,中國黨和政府的工作中心從革命轉向經濟建設,中國的大門開了。而伊朗當時正在發生一場改朝換代的革命,筆者曾親眼目睹1979年1月26日巴列維國王被迫出走和2月1日***革命領袖霍梅尼從巴黎返回德黑蘭時,那萬人空巷、數百萬群眾在街頭載歌載舞的慶祝場面。從此,伊朗由一個親美的君主制國家變為一個反美的政教合一的國家,革命稻宗教高於一切。
中國的改革開放與伊朗的***革命性質和內涵完全不同,甚至還多少有點逆向,但卻同時成為上個世紀70年代末改變世界地緣政治的兩件大事,對日後的中伊關系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逐步發展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伊朗新政權建立之初,中伊關系開局並不順利。1978年8月,當時的中國領導人結束對羅馬尼亞和南斯拉夫的訪問,回國途中順訪了伊朗,受到當時在國內已經四面楚歌的巴列維國王的隆重接待。事過不到半年,巴列維政權垮台,***共和國誕生。此次訪問被解讀為「中國對巴列維的支持」,伊朗新政權的領導人和公眾對中國頗多怨詞,雙邊關系在一段時間里相當冷淡。
1980年,薩達姆乘伊朗新政權立足未穩大舉入侵,兩伊戰爭爆發。當時的國際輿論受美國和西方的引導並不同情伊朗,伊朗成了「國際孤兒」。而此時的中國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沒有冷落伊朗,成為當時世界上少有的幾個對兩伊持中立立場的國家。為此伊朗感激中國至今。
1984年,時任中國外長的吳學謙正式訪問伊朗,徹底掃清了籠罩在中伊關繫上空的陰霾,為兩國關系掀開了新的一頁。
1985年,時任伊朗議長的拉夫桑賈尼訪華,開啟了兩國領導人之間的高層接觸。伊朗在人權、台灣等問題上給中國以寶貴的支持,中國也尊重伊朗人民的選擇,在伊朗遭遇國際孤立時,中國與伊朗保持了正常的友好交往。兩國的政治關系完全走上了正軌。
但是,兩國的經貿關系卻嚴重滯後。
伊朗遭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制裁,需從中國進口大量商品,而中國在上個世紀80年代還是石油出口國,從伊朗進口的少量原油也都轉口到第三國。當時的伊朗正處在兩伊戰爭之中,外匯嚴重短缺,雙邊貿易額長期徘徊在一兩億美元之間。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後,中國經濟高速發展,首次遭遇能源短缺。自1993年起,中國由石油出口國轉變為石油純進口國。伊朗願以原油代替現匯支付從中國進口的商品。這本是兩國經濟互補雙贏的最佳出路。但是,一個技術問題卻成了中國進口伊朗原油的障礙。當時中國的絕大多數煉油廠只能煉制中國自產的低硫油,吃不了伊朗的高硫由,要解決這個問題。中國的煉油廠必須增建脫硫裝置,需要大量投資,更需要時間。筆者在伊朗任職的最後兩年,幾乎將全部精力投入折沖於兩國的石油公司之間,但畢竟遠水解不了近渴,直至1995年筆者離任,雙邊貿易額為超過4億美元。這可以說是筆者任駐伊朗大使期間的一大遺憾。
令人欣慰的是,1997年之後,中國國內帶脫硫裝置的煉油廠如雨後春筍般建起,伊朗的原油滾滾流入中國市場。如今,伊朗每年向中國出口原油2700萬噸,成為中國第三大能源供應國。中國的機電產品和成套設備源源不斷輸入伊朗,中國在伊朗建造的德黑蘭地鐵、發電廠、有色金屬冶煉廠、石油化工廠像一座座豐碑記載著兩國的友好合作。
前景廣闊
中伊關系今非昔比,當筆者近幾年重訪伊朗時,也由衷地感到對兩國關系的未來充滿希望。中伊兩國的友好關系給兩國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也必將造福於兩國的子孫後代。
30多年來,中伊關系之所以能經受國際風雲變幻的考驗而發展到今天的規模,關鍵是有牢固的政治基礎。兩國同屬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問題相似;兩國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不同,但都尊重對方的選擇,不幹涉對方內政,而且都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都不願受其它大國擺布。伊朗豐富的能源支援了中國的經濟高速發展,中國的技術和商品也幫助了伊朗的經濟發展。這正是典型的互利共贏的關系。因此,中伊關系的前景也必將更加廣闊。
Ⅵ 中國與中東的貿易關系
中國抄與中東國家的關系具有戰略合作的性質,經貿合作更是成為雙方關系的突出內容,雙方在能源安全上相互依賴,在許多重大全球性問題上都具有共識。中國與中東雙方在能源安全上相互依賴,經濟關系互補性的日益提升,在許多重大全球性問題上都具有共識。
中阿合作論壇等一批對話平台的建立,提供了雙方集體協調與合作的新機制。中國對中東石油進口需求的增長、人民幣國際化的進展,以及中東國家的人口增長和經濟改革,將推動雙方經貿關系的發展。
(6)中國和伊朗能源貿易歷史淵源擴展閱讀
強區域合作,對於中國與中東國家間貿易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沙特、埃及和伊朗都是亞投行的意向創始成員國,沙特和埃及還是「一帶一路」建設合作重點國家。如今,亞投行已經開業,「一帶一路」建設開局良好,這使得中國與中東國家的外貿合作有了更好機遇。
正如商務部部長高虎城在采訪中表達的:「一帶一路」、亞投行都是中國對外開放新格局這盤棋上的重要棋子。
Ⅶ 伊朗和中國是什麼關系
中伊關系是比較簡單的,誰都能看出來的。
伊朗地質礦藏很豐厚、能源也多、地版質位置控制石權油運輸線牽制美國、在不打仗的情況下中國和伊朗主要的是能源交易,也就是伊朗的原油兌換中國的導彈,礦藏中國幫他開發,利益很大的。
所以中國不會叫伊朗出事情,但是中國不會出頭,原因有俄羅斯在,伊朗真打仗俄羅斯會去幫助他的,中國最多是在背地提供大量反艦導彈叫伊朗有效的封鎖主石油運輸線,別的事情俄羅斯就幫伊朗解決了,所以說伊朗與俄羅斯關系好與中國只是一般(但是中國的好朋友確實少,少的就一個巴基斯坦除了巴基斯坦下來別的國家基本都一樣,但巴基斯坦與伊朗關系就比較好了)
好朋友與朋友的區別:好朋友,比如巴基斯坦(美國派部隊攻打或他國部隊入侵中國會無條件供應武器與甚至出兵。都是明的)
朋友:比如巴基斯坦(美國派部隊攻打或他國部隊入侵中國會有條件提供高端防禦武器。背地裡)
Ⅷ 中國國內貿易公司可否與伊朗公司合作
首先告訴你貿易肯定是可以做
具體到車輛
伊朗管理比較嚴,有類似於歐盟配版額的限制權
貿易公司沒法直接做,最多是牽線搭橋,收一定的傭金
另外收伊朗的錢目前相當麻煩
政策變化也很頻繁
准備發貨前一定要問自己的銀行是否可以收伊朗的匯款
各地各銀行執行的尺度都不太一樣
有時銀行收到錢也不給入賬,直接退回
Ⅸ 中國與伊朗有什麼共同的國際利益
《華盛頓觀察》
「中國和伊朗接近的最大原因是石油。」美國伊朗關系理事會(American-Iranian Council)主席、新澤西州拉特格斯大學中東問題教授胡山·阿米拉馬迪(Hooshang Amirahmadi)對《華盛頓觀察》周刊說,「短期而言,中國不會挑戰美國的超級大國地位,但是20年後,中國對能源的渴求將是巨大的。那時,它將和美國角逐整個中東的主導權。簡言之,未來50年中,哪個國家能控制伊朗、伊拉克和沙特三國,它就能控制全球的石油。」
在中國為自己打造的「能源版圖」中,伊朗成為一塊備受關注的熱土。作為歐佩克第二大石油生產國,伊朗擁有佔世界12%的石油儲量和18%的天然氣儲量。而其約佔世界石油總產量的5%,和儲量相比之下,伊朗在石油生產上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於是,日益密切的中伊貿易引來兩國政治合作的聯想。
「伊朗希望將中國作為其長期的戰略夥伴,它正不惜一切機會向中國尋求這種可能。」美國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政治系訪問學者傑里·洛山德爾(Jalil Roshandel)在接受《華盛頓觀察》周刊采訪時說,「但是,中國感覺到了來自美國的壓力,因此在避免和伊朗發生某種形式的戰略關系。在其外交日程中,中美戰略關系無疑是比中伊關系重要得多。」
中國填了伊朗的貿易真空
「中國和伊朗的關系已經發展了近20年,經歷了兩個階段。」洛山德爾說,「在兩伊戰爭期間,伊朗並沒有將中國作為一個『夥伴』,而是提供武器和資源的對象。在當時的冷戰背景下,伊朗顧忌蘇聯和中國的意識形態色彩,沒有與之過多的接觸。但是兩伊戰爭結束後,伊朗面臨美國的禁運和經濟制裁,逐漸轉向東方,填補這個外交缺口。伊朗前總理穆薩維曾積極推動和亞洲國家――包括中國、印度和日本――的關系,試圖用石油貿易換取伊朗的政治、經濟利益。」
基於此,洛山德爾認為,中伊之間的兩個外交階段是有本質區別的。長遠看,第一個外交階段是臨時的、過渡性的;20世紀90年代以來,兩國才進入長期而有意義的第二個外交階段。
即將在2006年出版「中伊關系」專著的喬治亞理工學院外交學院教授高龍江(Dr. John Garver)這樣分析伊朗向中國走近的動因:「伊朗之所以選擇中國作主要貿易夥伴,是因為中國在國際上有競爭優勢。相比於法、德、英這些歐盟國家,中國的工業產品價格更加低廉;進而,中伊貿易額的擴大,為伊朗在服務行業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提供了可能。」
更重要的是,中國在國際舞台一向奉行經濟關系獨立於政治,不在貿易往來中摻雜政治問題。」高龍江在美國著名研究機構伍德羅--威爾遜國際中心(Woodrow Wilson Center) 7月14日舉行的「中伊關系」研討會上說,「美國和歐盟總是用人權、核武器擴散等政治議題『敲打』伊朗,動輒使用經濟制裁。比如,在兩伊戰爭期間,美、英、德、法等國就出於政治考慮撤出了伊朗市場,將絕好的貿易機會留給中國。戰爭結束後,雙邊的貿易額增長也相對緩慢,1991年只有2%,2003年不足8%。」
如此語境之下,中國從伊朗獲得了大量的訂單。高龍江的研究揭示:中伊之間的經濟合作項目遍布於伊朗各個重要的經濟部門,如汽車、住房、采礦、糖業、漁業等;另一邊,中國則從伊朗進口石油、原油和礦產資源,如銅、鋅、鉛、大理石等等。其中,石油進口佔到80%,礦產資源佔14%。
「相應地,中國能從與伊朗的貿易關系中得到雙重利益。」與其他學者不同,高龍江除了看到中國在伊朗能得到的能源之外,還剖析了更深層的原因:「首先,當中國對外敞開國門時,其輕工業產業積極吸引外資,但是中國幾十年建立起來的強大的重工業和一些高技術產業卻需要向外尋找市場。於是,巴基斯坦、孟加拉、緬甸、伊朗就成為其重要出口地。其次,這才是中國對石油的渴求。尤其是90年代以後,中國不僅僅是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戰略需要,如在台海問題上的軍事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