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影響中國的100次歷史事件
影響中國的100次事件
主編:張秀平 王曉明
--------------------------------------------------------------------------------
前言 序
1 大禹治水 2 商湯滅夏 3 封疆建國以藩屏周
4 諸侯爭霸 5 三家分晉 6 百家爭鳴
7 七國稱雄 8 商鞅變法 9 秦始皇統一中國
10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 11 焚書坑儒 12 修築萬里長城
13 陳勝、吳廣起義 14 楚漢之爭 15 漢初和親
16 文景之治 17 平定吳楚七國之亂 18 漢武帝抗擊匈奴
19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20 「絲綢之路」的開辟 21 鹽鐵之議
22 王莽改制 23 赤眉綠林起義 24 白虎觀會議
25 東漢外戚宦官專政 26 東漢黨錮之禍 27 黃巾起義
28 三國鼎立 29 三分歸晉 30 八王之亂
31 五胡十六國的分裂 32 北魏統一北方 33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34 北魏各族人民大起義 35 周武帝滅佛 36 南朝「神不滅」與「神滅論」大論戰
37 隋文帝統一南北 38 隋文帝改革 39 大運河的開鑿
40 隋末農民起義 41 貞觀之治 42 開元之治
43 安史之亂 44 藩鎮割據 45 永貞革新
46 會昌滅佛 47 黃巢起義 48 五代十國的分裂
49 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 50 陳橋兵變與北宋統一 51 杯酒釋兵權
52 楊家將抗遼 53 宋遼和戰與澶淵之盟 54 王小波、李順起義
55 慶歷新政與慶歷黨爭 56 王安石變法 57 女真族建立金政權
58 方臘起義 59 靖康之變 60 岳飛抗金
61 鍾相、楊么起義 62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 63 紅巾軍起義
64 張居正改革 65 鄭和下西洋 66 戚繼光抗倭
67 鄭成功收復台灣 68 明末農民起義 69 南明政權的抗清斗爭
70 平定三藩之亂 71 康熙帝抗擊沙俄 72 《中俄尼布楚條約》的簽訂
73 平定準噶爾叛亂 74 清代各族人民起義 75 禁煙運動與虎門銷煙
76 三元里抗英斗爭 77 《南京條約》的簽訂 78 火燒圓明園
79 太平天國運動 80 捻軍起義 81 辛酉政變
82 洋務運動 83 邊疆危機 84 《馬關條約》的簽訂
85 戊戌變法 86 義和團運動 87 八國聯軍侵略中國
88 《辛丑條約》的簽訂 89 清末新政 90 中國同盟會的成立
91 保路運動 92 辛亥革命 93 中華民國成立
94 清帝遜位 95 二次革命 96 袁世凱復辟帝制
97 護國運動 98 護法運動 99 新文化運動
100 五四運動
後記
② 中國歷史典故100條
1、孟母三遷
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死去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
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豬羊的事。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
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夏歷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一一都學習記住。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2、坐觀成敗
漢武帝晚年,對佞臣江充非常寵愛。江充非常歹毒,總想鏟除異己,被他殺戮的無辜之人竟多達數萬。
有一次,漢武帝到甘泉視察,江充居然對太子不懷好意,想誣告東宮中埋有詛咒皇帝的木人,借機害死太子。太子實在不能忍受,率領軍隊把江充殺了。
江充的同黨急忙向漢武帝稟告,並說太子要起兵造反,把皇帝趕下台去。武帝信以為真,派丞相劉屈統領軍隊,去捉拿太子。太子見丞相帶兵來捉他,就進行抵抗。雙方打了好幾天,最後,太子吃了敗仗,逃到湖縣,終於被人殺死。
太子發兵對抗丞相時,沒有打出公然造反的旗號,用的是肅清權奸的名義,他曾親自到鎮守京城的北軍使者護軍任安的營中,給他兵符,要他發兵對抗丞相。任安拜受了兵符,卻不發動人馬相助,而是緊閉營寨不出,坐觀事態的發展。這是因為他吃不準交戰的雙方誰能獲勝。
漢武帝抱病回京,了解了任安拜受兵符一事後,覺得任安沒有發兵,只是假意接受兵符,而沒有幫助太子之意,就沒有治他的罪。
可是,任安手下有一個管理錢糧的小官,曾經遭到任安鞭打,懷恨在心,就向武帝告發任安,說任安曾說:「太子是想要我的精銳軍隊。」這一下,任安坐觀太子與皇帝成敗的態度,便昭然若揭。
漢武帝勃然大怒,說道:「任安的資歷相當老,可是他老奸巨猾,眼見戰爭發生,卻腳踏兩只船,想依附得勝的一方。這說明他懷有二心。如此姦猾之人,焉能留在朝中!」
於是,武帝傳下旨意,將任安捉住殺掉。
3、逐鹿中原
楚漢戰爭時期,漢王劉邦封部將韓信為齊王,對他非常寵信。韓信的謀士蒯通看到韓信的力量已經很大,就勸韓信背叛劉邦,帶領軍隊與劉邦、項羽共爭天下,那時天下三分之勢可以實現。可是,韓信覺得劉邦對他不錯,不忍心背叛漢王。
劉邦打敗項羽後,當上了皇帝。可是,他開始猜忌韓信了。有一次,劉邦帶兵出征後,呂後假傳聖旨,將韓信抓起來,說韓信想篡奪帝位,准備將他殺死。韓信見到劉邦、呂後這樣無情無義,後悔地說道:「我當初不聽蒯通之言,所以才有今天這個下場!」
劉邦打了勝仗回來後,聽別人講述韓信的遺言,就將蒯通抓來,要治他的罪。蒯通大喊冤枉,說自己無罪。
劉邦問他:「你當初唆使韓信反叛我,我今天准備殺了你,這不是很合理嗎?你還有什麼話可說?」
蒯通一點兒也不害怕,從容不迫地說:「狗都知道對自己的主人要忠誠,我那時是韓信手下的謀士,當然要忠於韓信,為他考慮。再者說,那時候秦朝失去了政權,全天下的人都在追逐它,誰有本事就能得到它。你的對手因為力量不夠才會失敗,你要願意殺就殺吧!反正你是勝利者。」
劉邦聽完蒯通的話後,覺得這個人就是膽子大,對自己並不構成威脅,就把他放了。
4、畫地為牢
打柴的武吉是一個孝子。一天他到西岐城來賣柴。在南門,正趕上文王車駕路過。由於市井道窄,將柴擔換肩時不知塌了一頭,翻轉扁擔時把守門的軍士王相耳門上打了一下,當即就打死了,被拿住來見文王。文王說:「武吉既打死王相,理當抵命。」
命在南門地上畫個圈做牢房,豎了根木頭做獄吏,將武吉關了起來。三天後,大夫散宜生路過南門,見武吉悲聲痛哭,問他:「殺人償命,理所當然。你為什麼要哭呢?」武吉說:「小人母親七十歲了,她只有我一個孩子,小人也沒有妻子,母老孤身,怕要被餓死了!」
散宜生入城進殿來見文王,說:「不如先放武吉回家,等他辦完贍養母親的後事,再來抵償王相之命。不知如何?」文王准了,就讓武吉回家去了。 「畫地為牢」比喻只許在指定的范圍內活動。
5、振臂一呼
西漢時,漢朝蘇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第二年秋天,漢將李陵帶領五千步兵北上。他的軍隊走了很長時間,在一處開闊的地方,與匈奴單於率領的三萬騎兵相遇。盡管敵強我弱,但李陵及其部下毫不畏懼,奮勇殺敵。匈奴單於見漢軍非常驍勇,於是向北撤退。李陵率眾追趕,殲敵兩千多人。
單於十分生氣,又調來八萬騎兵,與李陵的部隊作戰。單於發現漢軍沒有後援部隊,就打算把他們全部消滅。李陵見勢不妙,只得撤退。單於率領部隊追擊。李陵率領部將英勇反抗,殺死了很多敵軍士兵。單於覺得李陵太英勇了,恐怕自己吃敗仗,就想收兵。
可是在這個時候,漢軍中的一個小頭目投降匈奴,泄露了軍事秘密,說漢兵只剩下三千多人,而且受傷、得病的人非常多。單於覺得漢軍可以很快消滅,打消了原來的主意,下令對漢軍進行全線進攻。漢軍吃了敗仗,屍體堆滿了原野,血流成河。剩餘的漢軍已不足百人,且以傷者、病者居多。
李陵不肯服輸,揮動著手臂,高聲呼喊道:「快殺敵啊!」在李陵的號召下,眾士兵無論有傷無傷,全都舉起手中的兵器,向匈奴沖殺過去。匈奴兵見漢軍這樣英勇,驚得心驚膽戰,紛紛向後退去。
後來,這支漢軍部隊還是被匈奴消滅,李陵萬般無奈,只得投降匈奴。
③ 影響中國歷史的100個事件
9.18 事變
七七事變
四.一三事變
④ 影響中國100次歷史事件
大禹治水 2 商湯滅夏 3 封疆建國以藩屏周
4 諸侯爭霸 5 三家分晉 6 百家爭鳴
7 七國稱雄 8 商鞅變法 9 秦始皇統一中國
10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 11 焚書坑儒 12 修築萬里長城
13 陳勝、吳廣起義 14 楚漢之爭 15 漢初和親
16 文景之治 17 平定吳楚七國之亂 18 漢武帝抗擊匈奴
19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20 「絲綢之路」的開辟 21 鹽鐵之議
22 王莽改制 23 赤眉綠林起義 24 白虎觀會議
25 東漢外戚宦官專政 26 東漢黨錮之禍 27 黃巾起義
28 三國鼎立 29 三分歸晉 30 八王之亂
31 五胡十六國的分裂 32 北魏統一北方 33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34 北魏各族人民大起義 35 周武帝滅佛 36 南朝「神不滅」與「神滅論」大論戰
37 隋文帝統一南北 38 隋文帝改革 39 大運河的開鑿
40 隋末農民起義 41 貞觀之治 42 開元之治
43 安史之亂 44 藩鎮割據 45 永貞革新
46 會昌滅佛 47 黃巢起義 48 五代十國的分裂
49 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 50 陳橋兵變與北宋統一 51 杯酒釋兵權
52 楊家將抗遼 53 宋遼和戰與澶淵之盟 54 王小波、李順起義
55 慶歷新政與慶歷黨爭 56 王安石變法 57 女真族建立金政權
58 方臘起義 59 靖康之變 60 岳飛抗金
61 鍾相、楊么起義 62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 63 紅巾軍起義
64 張居正改革 65 鄭和下西洋 66 戚繼光抗倭
67 鄭成功收復台灣 68 明末農民起義 69 南明政權的抗清斗爭
70 平定三藩之亂 71 康熙帝抗擊沙俄 72 《中俄尼布楚條約》的簽訂
73 平定準噶爾叛亂 74 清代各族人民起義 75 禁煙運動與虎門銷煙
76 三元里抗英斗爭 77 《南京條約》的簽訂 78 火燒圓明園
79 太平天國運動 80 捻軍起義 81 辛酉政變
82 洋務運動 83 邊疆危機 84 《馬關條約》的簽訂
85 戊戌變法 86 義和團運動 87 八國聯軍侵略中國
88 《辛丑條約》的簽訂 89 清末新政 90 中國同盟會的成立
91 保路運動 92 辛亥革命 93 中華民國成立
94 清帝遜位 95 二次革命 96 袁世凱復辟帝制
97 護國運動 98 護法運動 99 新文化運動
100 五四運動
回答者: zxl9093 - 門吏 二級 2-24 21:24
⑤ 暑假的社會作業,看《中國通史》,提出100個問題
別找答案了,我是你老師,開學後再找你好好談談這100個問題。
⑥ 100字介紹中國歷史
約公元前2070年,中國最早的國家夏朝出現。東周推進了生產力發展和社會變革,思想上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帝國—秦朝,西漢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的局面。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中國陷入分裂割據局面,五胡亂華期間,異族融於中國趨勢加強,諸多民族在分立政權的沖突中逐漸匯聚。
隋唐時期,中央與邊疆少數民族聯系更為密切,經濟繁榮、科技文化高度發展。宋元時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經濟、科技發展到新的高度。明朝鼎盛時期,社會經濟高度發展,明末在江南地區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19世紀中期,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確立了共和政體。袁世凱死後,中國進入軍閥割據混亂時期。後經國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終於在1949年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
(6)100個中國歷史問題擴展閱讀:
中國先後經歷了夏朝、商朝、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西漢、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十六國、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國、宋遼夏金、元朝、明朝和清朝等歷史時期。 歷代統治者,以其各自的政績在歷史舞台上演出了內容不同的劇目,或名垂青史,或遺臭萬年。
其中在夏、商、西周和春秋時代,經歷了奴隸社會發展的全部過程。從戰國開始,封建社會孕育形成,秦朝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封建帝國。
此後,兩漢王朝是封建社會迅速成長的階段,唐、宋時期經歷了封建社會最輝煌的時代,至明、清兩代,封建社會盛極而衰,並最終開始步入了多災多難的近代社會。
在數千年的古代歷史上,中華民族以不屈不撓的頑強意志和勇於探索的聰明才智,譜寫了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創造了同期世界歷史上極其燦爛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
萬里長城、大運河、明清故宮以及多姿多彩的各種出土文物,無不反映出大膽、高超的生產技術;同時在思想文化、科學技術領域產生了無數傑出的人物,創造出無比博大、深厚的業績;而包括指南針、造紙術、火葯和印刷術這四大發明在內的無數科技成就,更使全人類受益匪淺。
歷史王朝簡記: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吳,兩晉前後延。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後,王朝就此完。
⑦ 中國歷史問題
黨錮列傳序(節錄)
孔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1]言嗜惡之本同,而遷染之塗[2]異也。夫刻意則行不肆,牽物則其志流[3]。是以聖人導人理性,裁抑宕佚[4];慎其所與,節其所偏;雖情品萬區,質文異數[5],至於陶物振俗[6],其道一也。
【注釋】
[1]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語出《論語·陽貨》。意謂:人的本性是相近的,但各人的習氣卻相差很遠。
[2]遷染之塗:指為世俗所浸染的習氣。
[3]刻意則行不肆,牽物則其志流:刻意,剋制己意,即嚴格要求自己。肆,放縱。牽物,為外物所牽制和誘惑。流,流宕忘返。意謂:嚴格要求自己,則行為就不會放縱;為外物所誘惑,則志氣就會流宕變壞。
[4]裁抑宕佚:裁抑,削除和抑制。宕佚,放盪淫逸。
[5]情品萬區,質文異數:情品,情趣。萬區,萬種。質文,本指內容和形式,這里引申為行為表現。異數,不同、各種各樣。
[6]陶物振俗:陶冶性情,整頓風俗。
叔末澆訛,王道陵缺[1],而猶假仁以效己,憑義以濟功。舉中於理,則強梁褫氣[2];片言違正,則廝台解情[3]。蓋前哲之遺塵有足求者。
霸德既衰[4],狙詐萌起,強者以決勝為雄,弱者以詐劣受屈。至有畫半策而綰萬金,開一說而錫琛瑞[5]。或起徒步而仕執珪,解草衣以升卿相[6]。士之飾巧馳辯,以要能釣利者,不期而景從[7]矣。自是愛尚相奪,與時回變;其風不可留,其敝不能反[8]。
【注釋】
[1]叔末澆訛,王道陵缺:叔末,本為長幼次序,這里借喻為叔世、末期,指王室衰微、諸侯爭霸的春秋時期。澆訛,指社會風氣淺薄偽劣。王道,古代儒家主張的仁義之道。陵缺,衰敗。
[2]強梁褫氣:強梁,強暴之人。褫,奪;褫氣,奪氣、喪氣。
[3]廝台解情:廝台,指從事賤役的奴僕。解情,放棄對某人的支持和同情。
[4]霸德既衰:指春秋爭霸結束之後的戰國時代。
[5]畫半策而綰萬金,開一說而錫琛瑞:綰,系,引申為獲得。錫,音cì,同「賜」。琛瑞,寶玉。意謂:戰國時代的策士們只要貢獻小小一點策略或主張,就能獲得國君極厚的賞賜。
[6]起徒步而仕執珪,解草衣以升卿相:執珪,楚爵名,因楚國功臣賜珪,故稱。意謂:戰國策士可由平民一下子就升任高官。
[7]景從:景,音yǐng,通「影」;景從,如影隨形,比喻紛紛響應和追隨。
[8]其風不可留,其敝不能反:留,遏止、阻止。敝,通「弊」,弊端、弊病。反,通「返」,扭轉。
及漢祖仗劍,武夫勃興,憲令寬賒[1],文禮簡闊。緒餘四豪之烈,人懷陵上之心[2]。輕死重氣,怨惠必讎[3];令行私庭,權移匹庶。任俠之方,成其俗矣。自武帝以後,崇尚儒學,懷經協術,所在霧會[4]。至有石渠分爭之論[5],黨同伐異[6]之說。守文之徒,盛於時矣。至王莽專偽,終於篡國。忠義之流,恥見纓紼[7],遂乃榮華丘壑,甘足枯槁[8]。雖中興在運,漢德重開,而保身懷方,彌相慕襲,去就之節[9],重於時矣。
【注釋】
[1]憲令寬賒:謂法令寬緩。
[2]緒餘四豪之烈,人懷陵上之心:緒余,殘留。四豪,指戰國四公子,即魏信陵君魏無忌、趙平原君趙勝、楚春申君黃歇、齊孟嘗君田文。烈,余業、遺風。陵,侵犯、欺凌。上,指天子。
[3]怨惠必讎:怨,怨仇;惠,恩惠;讎,報。謂恩怨必報。
[4]懷經協術,所在霧會:協,通「挾」,挾藏。所在,到處。霧會,像霧氣一樣會集。意謂:士人紛紛懷藏儒家經典和學術,到處游學問義,會集論經。
[5]石渠分爭之論:石渠,指石渠閣,漢未央殿北藏書的地方。按漢宣帝甘露三年(前51),會集諸儒於石渠閣,講論五經異同,由名儒、太子太傅蕭望之等評議,然後奏上宣帝親自裁決。
[6]黨同伐異:謂同己者朋黨之,異己者攻伐之。
[7]恥見纓紼:紼,通「紱」;纓紼,冠帶和印綬,借指官職。意謂不願入仕做官。
[8]榮華丘壑,甘足枯槁:榮華丘壑,謂以居處丘壑為榮華,即隱居的意思。甘足,甘心滿足;枯槁,指貧窮憔悴的生活。
[9]去就之節:去,指棄官離去;就,就任官職。謂棄官的氣節和做官的原則。
逮桓、靈之間[1],主荒政謬;國命委於閹寺[2],士子羞與為伍。故匹夫抗憤,處士橫議。遂乃激揚名聲,互相題拂[3];品核公卿,裁量執政。婞直[4]之風,於斯行矣。夫上好則下必甚,矯枉故直必過[5],其理然矣。若范滂[6]、張儉[7]之徒,清心忌惡,終陷黨議,不其然乎!
【注釋】
[1]逮桓、靈之間:逮,到。桓,指漢桓帝劉志,147—167年在位。靈,指漢靈帝劉宏,168—189年在位。按東漢桓、靈時期,政治腐敗,黃巾起義,漢室已接近衰亡。
[2]閹寺:指宦官。
[3]題拂:題,品評。拂,音bì,通「弼」,輔助、扶持。
[4]婞直:倔強而剛直。
[5]矯枉故直必過:語源《漢書·諸侯王表》「可謂撟枉而過其正矣」。撟同矯。後約為成語「矯枉過正」。
[6]范滂:字孟博,東漢汝南征羌(今河南郾城東南)人。曾任汝南太守宗資的屬吏,壓抑豪強,疾惡如仇;並與太學生結交,反對宦官。漢桓帝延熹九年(166)第一次「黨錮之禍」中,與李膺同時被捕。次年,釋放還鄉,路過南陽,當地士大夫前來迎接的達數千人。漢靈帝建寧二年(169)第二次「黨錮之禍」中,他再度被捕,死於獄中。
[7]張儉:字元節,東漢山陽高平(今山東微山西北)人。曾任山陽東部督郵,奏劾同郡宦官侯覽,沒收其資財,為太學生所敬仰。漢靈帝建寧二年,宦官大捕反對他們的黨人,張儉逃亡出塞,沿途人們爭相隱匿。漢獻帝初,他出任衛尉,不久死。
初,桓帝為蠡吾侯,受學於甘陵周福;及即帝位,擢福為尚書。時同郡河南尹房植,有名當朝,鄉人為之謠曰:「天下規矩房伯武,因師獲印周仲進。」二家賓客互相譏揣[1],遂各樹朋徒,漸成尤隙[2],由是甘陵有南北部。黨人之議,自此始矣。
[1]譏揣:譏,諷刺。揣,音zhuī,通「椎」,攻擊。
[2]尤隙:尤,怨恨;隙,裂痕;尤隙,即指仇敵、仇人。
後汝南太守宗資任功曹范滂,南陽太守成瑨亦委功曹岑晊[1],二郡又為謠曰:「汝南太守范孟博,南陽宗資主畫諾[2];南陽太守岑公孝,弘農成瑨但坐嘯[3]。」因此流言轉入太學,諸生三萬餘人,郭林宗[4]、賈偉節[5]為其冠,並與李膺[6]、陳蕃[7]、王暢[8]更相褒重。學中語曰:「天下模楷李元禮,不畏強御陳仲舉,天下俊秀王叔茂。」又渤海公族進階、扶風魏齊卿,並危言深論,不隱豪強,自公卿以下,莫不畏其貶議,屣履到門。
【注釋】
[1]岑晊:字公孝,東漢棘陽(今河南新野東北)人。曾任南陽太守成瑨的屬吏,勸瑨捕殺與宦官勾結的富商張泛,結果瑨下獄,晊逃亡齊、魯間。後被赦免,徵召皆不就。黨錮事起,又逃匿而終。
[2]汝南太守范孟博,南陽宗資主畫諾:畫諾,上級簽字同意。意謂:汝南郡的重要政務都由功曹范滂決策,他才是實際上的太守;而南陽人宗資只管簽字畫押,徒有太守之名。
[3]南陽太守岑公孝,弘農成瑨但坐嘯:坐嘯,閑坐嘯詠。意謂:南陽郡的重要政務都是功曹岑晊一手包辦,而弘農人成瑨不過是名義上的太守,只知道整天閑坐嘯詠。
[4]郭林宗:即郭泰,字林宗,東漢太原介休(今山西介休)人。他是當時太學生的首領,有名於世。黨錮事起,他閉門教授,弟子達數千人。
[5]賈偉節:即賈彪,字偉節,東漢潁川定陵(今河南郾城西北)人。他也是當時太學生的首領,初仕州郡,任新息長。黨錮事起,他勸說竇武等援救黨人,終因黨禁卒於家。
[6]李膺:字元禮,東漢潁川襄城(今河南襄城)人。桓帝時,官河南尹,與郭泰等結交,反對宦官專權。延熹九年,宦官誣告他們結黨誹謗朝廷,被捕入獄。釋放後,禁錮終身。靈帝即位後,外戚竇武執政,起用為長樂少府,與陳蕃等謀誅宦官失敗,死於獄中。
[7]陳蕃:字仲舉,東漢汝南平輿(今河南平輿北)人。桓帝時,任太尉,與李膺等結交,反對宦官專權,為太學生所敬重。靈帝即位後,任太傅,封高陽侯,與外戚竇武謀誅宦官,事泄,被殺。
[8]王暢:字叔茂,東漢高平(今山東微山西北)人。因陳蕃推薦,任南陽太守,提倡儉約,壓抑豪族。後遷司空,因水災免官。
時河內張成善說風角[1],推占當赦,遂教子殺人。李膺為河南尹,督促收捕。既而逢宥獲免,膺愈懷憤疾,竟案殺之。初,成以方伎交通宦官,帝亦頗誶[2]其占。成弟子牢修因上書誣告膺等養太學游士,交結諸郡生徒;更相驅馳,共為部黨;誹訕朝廷,疑亂風俗。於是天子震怒,班[3]下郡國,逮捕黨人,布告天下,使同忿疾,遂收執膺等。其辭所連及陳寔[4]之徒二百餘人,或有逃遁不獲,皆懸金構募。使者四齣,相望於道。明年,尚書霍諝、城門校尉竇武[5]並表為請,帝意稍解,乃皆赦歸田裡,禁錮終身,而黨人之名猶書王府[6]。
【注釋】
[1]風角:古代占卜的一種迷信,即占候四方、四隅的風向,以測吉凶。
[2]誶:音suì,問。
[3]班:通「頒」,頒布文告。
[4]陳寔:字仲弓,東漢潁川許縣(今河南許昌東)人。桓帝時,官至太丘長。黨錮事起,被牽連,不逃而自請囚禁。黨禁解,大將軍何進、司徒袁隗召辟,皆不就。
[5]竇武:字游平,東漢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西北)人。女為桓帝皇後。桓帝死,迎立靈帝,任大將軍,封聞喜侯,執掌朝政,與太學生聯結,起用李膺等人。建寧元年,與陳蕃等謀誅宦官,事泄,被殺。
[6]王府:指朝廷。
自是正直廢放,邪枉熾結。海內希風[1]之流,遂共相摽搒[2],指天下名士,為之稱號:上曰三君,次曰八俊,次曰八顧,次曰八及,次曰八廚,猶古之八元、八凱[3]也。竇武、劉淑[4]、陳蕃為三君;君者,言一世之所宗也。李膺、荀昱、杜密、王暢、劉佑、魏朗、趙典、朱寓為八俊;俊者,言人之英也。郭林宗、宗慈、巴肅、夏馥、范滂、尹勛、蔡衍、羊陟為八顧;顧者,言能以德行引人者也。張儉、岑晊、劉表、陳翔、孔昱、苑康、檀敷、翟超為八及;及者,言其能導人追宗者也。度尚、張邈、王考、劉儒、胡母班、秦周、蕃向[5]、王章為八廚;廚者,言能以財救人者也。
【注釋】
[1]希風:希,望;風,節操。希風,謂仰慕黨人的節操。
[2]摽搒:同「標榜」,互相頌揚。
[3]八元、八凱:相傳古時高辛氏有後代八人,英明誠懇,稱為八元;高陽氏有後代八人,忠厚慈和,稱為八凱。元,非常善良;凱,和善、和樂。
[4]劉淑:字仲承,東漢河間樂成(今河北獻縣東南)人。初隱居講授。桓帝時被召,對策第一,歷任侍中、虎賁中郎將,曾上書請罷宦官,言辭切直。靈帝時,宦官誣告他與竇武通謀,被捕下獄,自殺。
[5]蕃向:蕃,音pí,姓氏。
又張儉鄉人朱並,承望中常侍侯覽[1]意旨,上書告儉與同鄉二十四人,別相署號,共為部黨,圖危社稷;以儉及檀彬、褚鳳、張肅、薛蘭、馮禧、魏玄、徐乾為八俊,田林、張隱、劉表、薛郁、王訪、劉祗、宣靖、公緒恭為八顧,朱楷、田盤、疏耽、薛敦、宋布、唐龍、嬴咨、宣褒為八及,刻石立墠[2],共為部黨,而儉為之魁。靈帝詔刊章[3]捕儉等,大長秋曹節[4]因此諷有司奏捕前黨。故司空虞放、太僕杜密、長樂少府李膺、司隸校尉朱寓、潁川太守巴肅、沛相荀昱、河內太守魏朗、山陽太守翟超、任城相劉儒、太尉掾范滂等百餘人,皆死獄中。余或先歿不及,或亡命獲免。自此諸為怨隙者,因相陷害,睚眥[5]之忿,濫入黨中。又州郡承旨,或有未嘗交關[6],亦離[7]禍毒。其死徙廢禁者,六、七百人。
【注釋】
[1]中常侍侯覽:中常侍,官名。在秦、西漢時,本為列侯至郎中的加官,從侍皇帝左右;東漢時,專用宦官充任,掌傳達詔令和處理文書,權力很大。初祿千石,後增至比二千石。侯覽,東漢山陽防東(今山東金鄉西)人,著名宦官。桓帝時,任中常侍,封高鄉侯,大受賄賂,奪人田宅,放縱仆從欺凌百姓,擁有宅第十六所,建築樓台池苑,制擬皇宮。靈帝初,被劾自殺。
[2]墠:通「壇」,古代舉行結盟等儀式時的祭神場所。
[3]刊章:刊,削除;章,文告。刊章,謂不公布文告而直接行動。
[4]大長秋曹節:大長秋,漢官名,職責是侍奉皇後,或用宦官,或用士人,秩二千石。曹節,靈帝時的著名宦官。
[5]睚眥:本意為怒目而視,後借喻小怨小憤。
[6]交關:猶言交通、交結。
[7]離:通「罹」,遭受。
熹平五年[1],永昌太守曹鸞上書,大訟[2]黨人,言甚方切。帝省奏大怒,即詔司隸、益州檻車收鸞,送槐里[3]獄掠殺之。於是又詔州郡,更考黨人門生、故吏、父子、兄弟,其在位者,免官禁錮,爰及五屬[4]。光和二年[5],上祿長和海上言:「禮:從祖兄弟[6],別居異財,恩義已輕,服屬疏末[7]。而今黨人錮及五族,既乖典訓之文[8],有謬經常之法。」帝覽而悟之,黨錮自從祖以下,皆得解釋。中平元年[9],黃巾賊起,中常侍呂強言於帝曰:「黨錮久積,人情多怨,若久不赦宥,輕與張角合謀,為變滋大,悔之無救。」帝懼其言,乃大赦黨人;誅徙之家,皆歸故郡。其後,黃巾遂盛,朝野崩離,綱紀文章盪然矣。
凡黨事始自甘陵、汝南,成於李膺、張儉,海內塗炭[10],二十餘年;諸所蔓衍,皆天下善士。三君、八俊等三十五人,其名跡存者,並載乎篇。……
【注釋】
[1]熹平五年:熹平,東漢靈帝的第二個年號。熹平五年,當公元176年。
[2]訟:上書給人伸冤。
[3]槐里:漢縣名,在今陝西興平東南。
[4]五屬:即五族、五服,指喪服制度中的五種親族,按血緣關系由近及遠,分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五等。
[5]光和二年:光和,東漢靈帝的第三個年號。光和二年,當公元179年。
[6]從祖兄弟:指同一曾祖所出的再從兄弟,在喪服制度中屬小功等級的親族。
[7]服屬疏末:服屬,指家族血緣關系。疏末,疏遠。
[8]典訓之文:典訓,指《尚書·康誥》,《左傳》昭公二十年載稱:「在《康誥》曰:『父子兄弟,罪不相及。』」按今本《尚書·康誥》中無此文,這是齊大夫苑何忌概括《康誥》文義而提出的說法,後為《左傳》所引用。
[9]中平元年:中平,東漢靈帝的第四個年號。中平元年,當公元184年。
[10]塗炭:塗,泥淖;炭,炭火;塗炭,比喻極端困苦的處境。
⑧ 中國歷史小故事100字
1、范仲淹有志於天下
范仲淹二歲的時候死了父親。母親很窮,沒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長大以後,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著眼淚告別母親,離開去應天府的南都學舍讀書。(他)白天、深夜都認真讀書。五年中,竟然沒有曾經脫去衣服上床睡覺。有時夜裡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澆在臉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讀,什麼也不吃,直到日頭偏西才吃一點東西。就這樣,他領悟了六經的主旨,後來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講道:「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原文:
范仲淹二歲而孤,母貧無靠,再適常山朱氏。既長,知其世家,感泣辭母,去之南都入學舍。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寢。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經之旨,慨然有志於天下。常自誦曰: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2、陳蕃願掃除天下
陳藩十五歲的時候,曾經獨自住在一處,庭院以及屋舍十分雜亂。他父親同城的朋友薛勤來拜訪他,對他說:「小夥子你為什麼不整理打掃房間來迎接客人?」陳藩說:「大丈夫處理事情,應當以掃除天下的壞事為己任。不能在乎一間屋子的事情。」薛勤認為他有讓世道澄清的志向,與眾不同。
原文:
藩年十五,嘗閑處一室,而庭宇蕪歲。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藩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藩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筆從戎
班超為人有遠大的志向,不計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順勤謹,過日子常常辛苦操勞,不以勞動為恥辱。他能言善辯,粗覽了許多歷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徵召做校書郎,班超和母親也隨同班罟到了洛陽。因為家庭貧窮,班超常為官府抄書掙錢來養家。他長期抄寫,勞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兒,扔了筆感嘆道:「大丈夫如果沒有更好的志向謀略,也應像昭帝時期的傅介子、武帝時期的張騫那樣,在異地他鄉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麼能長期地在筆、硯之間忙忙碌碌呢?」旁邊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說:「小子怎麼能了解壯士的志向呢!」
原文:
班超字仲升,扶風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為人有大志,不修細節。然內孝謹,居家常執勤苦,不恥勞辱。有口辯,而涉獵書傳。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詣校書郎,超與母隨至洛陽。家貧,常為官佣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壯士志哉!」
⑨ 中國歷史100
得了100分啊?很牛啊
⑩ 100字以內概括中國歷史
1840年至1949年的近代中國社會性質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的主要回矛盾是帝國主答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其中前者是最主要的矛盾。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特點和基本國情,是經濟、政治和社會發展的極端不平衡。這種不平衡給中國革命和建設帶來了巨大影響,制約著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發展道路。
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面對兩大歷史任務,一是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一是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前一個任務為後一個任務掃清障礙,創造必要的前提;後一個任務是前一個任務的最終目的與必然要求。
革命不是人為製造的,革命的發生與發展有其深刻的社會歷史根源。近代中國革命是民族危機深重和社會矛盾尖銳的必然產物,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歷史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