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誰有關於中國近現代史的電影的觀影感悟 求原創的,自己寫的!!!急急!!!
wk_ad_begin({pid : 21});wk_ad_after(21, function(){$('.ad-hidden').hide();}, function(){$('.ad-hidden').show();});
革命先行者孫中山
4
作為政治綱領。在同盟會機關刊物《民報》發刊詞中,孫中山第一次正式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
此後革命蓬勃發展,孫中山還在日本通黃興、宋教仁等制定了《革命方略》,並在1905年到1911年先後領導和發動了九次武裝起義。伴隨著革命黨人的一連串武裝起義,全國各地群眾自發的反抗斗爭如火如荼,清王朝以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孫中山敏銳的覺察到全國革命高潮即將到來。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的槍聲劃破夜空,革命黨人很快佔領武昌,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全國先後有14個省宣布獨立,建立資產階級政權迫在眉睫。12月25日,孫中山從海外歸來,眾望所歸,1911年12月29日孫中山當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次年1月1日正式宣誓就職。1月3日,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宣告誕生。同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孫中山讓位於袁世凱,表示自己可以在野的身份,專門從事社會實業活動,可是沒等孫中山的「實業救國」活動展開,袁世凱已急不可待的暗殺國民黨人宋教仁,向英法俄日德五大銀行團進行「善後大借款」、罷免李列均、胡漢民、柏文蔚的都督職務。為了維護辛亥革命的果實,孫中山重新舉起民主革命的旗幟。1913年,發動了討伐袁世凱的「二次革命」,終因力量太弱而失敗,孫中山再度逃亡海外。1914年2月,在日本成立中華革命黨,開始新的斗爭歷程。
1916年5月,袁世凱悍然帝制自為,在全國反袁護國斗爭的形式下,孫中山回到上海,發表《第二次討袁宣言》,組織領導斗爭。
革命先行者孫中山
5
袁世凱死後,北京政權落到了段祺瑞手裡,他對外投降日本帝國主義,對內承襲了袁世凱的反動衣缽,拒接恢復《臨時約法》拒絕召開國會。1917年孫中山借同部分國會議員到達廣州,聯合西南軍閥進行第一次護法西南軍閥只是想藉助孫中山的聲望擴大自己的勢力同北洋軍閥對抗。1918年護法運動失敗,孫中山憤然回到上海。正當他一籌莫展之時,國際國內形勢發展,1919年五四運動的爆發,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這使孫中山又看到了中國革命的希望,他決定重整旗鼓。他改中華革命黨為中國國民黨,1921年4月在廣州重組中華民國政府,就任非常大總統,並於同年5月再次揭起護法大旗。但由於陳炯明叛變,孫中山的這次護法運動又失敗了。正當孫中山陷於絕望之時,蘇俄和中國共產黨向他伸出援助之手,他重新振作,開始了他以生中最偉大的轉變。1923年1月1日,孫中山發表《中國國民黨宣言》,在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改組了國民黨。1924年1月,在廣州召開國民黨一大。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民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並創辦黃埔軍校,兼任軍校總理。 20年代,軍閥混戰,社會黑暗,孫中山決定北伐。在工農群眾和共產黨的幫助下平定了商團叛亂。1924年,不顧病魔纏身、路途艱辛應馮玉祥的邀請,毅然北上商討國事。到達北京後,他不顧旅途勞累和病痛的折磨,仍然在病床上擬定召開國民會議的草案,發表了書面講話和入京宣言。1925年3月12日,因病去世,臨終前留下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遺言。
影響與意義:孫中山是近代倡導共和革命,成功組織成分復雜
革命先行者孫中山
6
的各種反滿勢力,並注入西方現代政治理論與憲政思想成分的領導人。孫中山與歷代反抗封建王朝的農民起義英雄和同代資產階級改良派代表人物之顯著不同之處在於:一是通過其他方式獨到的認真學習和深入思考,將歐美資本主義制度之精華與中國落後封建專制制度之國情相結合,從「以民為本」 的宗旨出發,不僅提出了「三民主義」基礎學說,同時還就改造落後舊中國的偉大目標,從國體、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諸方面作出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綱領、設想和規劃,形成了系統化的革命理論;二是他自發動和組織革命伊始,終其一生,在領導整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歷程中,始終不渝地堅持徹底的反封建立場和堅定的革命方向,面對滿清朝廷的通揖、反動軍閥的圍攻、帝國列強的威逼、維新保皇派的論戰、陣營內部的叛亂、同黨戰友的分歧,在極其艱難充滿風險的環境中,幾番組織和改造革命政黨,多次發動武裝起義,「愈挫愈奮,再接再厲」,不屈不撓,戰斗不息;三是他始終堅守「一心為公」 的崇高精神境界,從建立興中會、同盟會,發動廣州、惠州、黃花崗等十次武裝起義,到領導辛亥革命、建立臨時政府、舉行二次革命,到組織和改造國民黨、組建黃埔軍校、實施國共合作,直至積勞成疾英年早逝,拋卻個人名利,彰顯博大胸懷,大公無私,一生操勞,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孫中山的理論學說、立場信念和品德情操,可說是獨秀一枝前無古人 ,也正是由於孫中山的堅持不懈的努力與革命理論的宣揚,才使得廣大中國民眾擺脫封建思想的束縛,走出對民主共和的「反動」政治思想認識誤區,有力的促進了中國民主革命運動的發展,擴大了民主革命運
革命先行者孫中山
7
動的影響,使得民主共和深入人心。即便是後來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運動」也是在孫中山工作的基礎上才得以發展。孫中山是近代中國偉大的民主主義革命活動領導人。特別是在學醫行醫期間結識了不少國際友人華人華僑等為以後革命奠定了基礎與支持。孫中山是最早提倡以革命推翻滿清統治,建立民國政府的革命家之一。由於孫中山早年即接受西方教育,認識西方世界較深,通曉外語,有醫生學歷,在中國內外都享有知名度;是故被多數外國人視為革命領袖。而在國內,多數革命者也認為他的聲望與能力足以成為革命組織的代表人物,也因此孫中山在武昌起義後順利被選為臨時大總統。 孫中山是中國政治經濟現代化之重要階段性人物。他較全面地整合了近代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重要成分,包括憲政民主,人民主權(選舉、罷免、創制、復決),權力分立制衡,與社會主義等等。另加上其個人認為有必要保留的中國傳統制度機構——監察權與考試權,形成五權憲法學說。對西方重要思想在中國的普及,具有推動者的作用,促成西化民主派和共產主義派對中國未來建設的深入探索。而孫中山在其中採取某種折衷立場,卻堅持共和民主之憲政體制,至今仍有其價值。 我的看法:我認為電影《辛亥革命》把孫中山描繪的足可讓我們領略孫中山的偉大,孫中山為中國所做的努力,讓我真心佩服,我認為孫中山把自己的一生無私的獻給祖國,他順應潮流,百折不撓,不斷地探索前進,開創中國民主革命的先河,應當為中國最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革命,奪權不為掌權,掌權不為弄權。所以,孫中山前無古人,到今天還是後無來者。應該說(也是老生常說的是),
革命先行者孫中山
8
新中國能有今天孫中山還是有巨大的貢獻的。當然啦!只要是人總會有這樣那樣的不完美,但總的來說,孫中山挺讓我佩服。我最欣賞的是孫中山先生的高尚人格,他毫無私心更無機心,以大局為重,為了成就共和,他讓位大總統於袁世凱,之後袁請他北上,表面上袁是說想向孫請教有關共和的思想,實際是做給別人看的,在此期間孫中山表示退出政壇,致力於築路,決心在 10 年內為中國建築 20 萬里鐵路。深諳官場規則的袁世凱知道這只是孫的美夢,不可能在那麼短的時間內修那麼長的路,但袁還是授予孫築路總辦。相比之下,可見袁城府之深。孫中山最大的錯誤就在於對袁世凱、段琪瑞、陳炯明一類新舊軍閥乃至自己的部屬蔣介石、汪精衛等的兩面派面目有失洞察。我非常欽佩孫先生的是: 他真的是毫無私心,為了中國的民族,民主,民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用今天的話來說:他的覺悟比絕大多數共產黨員要高! 在他的領導下,同盟會和國民黨舉行了十多次起義,非推翻滿清政權不可!不達目的決不罷休!他制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在他的領導下,國民黨和共產黨坐到了一起,開創了國共雙方合作的濫觴!他的《建國方略》為建立一個偉大強盛的中國指明了方向!可惜啊可惜!中華民族的偉大人物孫中山死的太早了!否則,中華民族的苦難歷史早就結束了啊!中國也就沒有什麼內戰啊,黨爭啊!更不會有什麼今天的統一問題!
B. 誰看過《百年中國影視的歷史影像》有何感想
以前的作品是很好的,有內涵的導演和演員都是很認真演戲的。不知道從何時起亂七八糟的人都去當導演做演員了
C. 中國電影發展的歷史特點有哪些方面
一、中國電影的發展歷程
中國電影經歷了萌芽時期、成長成熟時期、新中國電影時期。
萌芽時期。1905年,譚鑫培先生主演了中國第一部戲曲片電影《定軍山》。1913年,亞細亞影戲公司拍攝第一部故事片《難夫難妻》。1922年明星影片公司成立,之後,成為當時規模最大、出片最多、歷史最長的製片機構。
三四十年代是中國電影的成長成熟時期。電影藝術從娛樂性轉變到反映生活、現實文化中。此時電影主要內容題材更多反映民族存亡,同時反映抗日戰爭、生活的黑暗、對封建文化的批判、社會人生的思考等,從而承擔起啟蒙教化、推動社會變革的使命。這個時期的代表作品有:《小城之春》、《一江春水向東流》、《漁光曲》等。
新中國電影。這個時期的中國電影大致分為六代導演。第一代導演:鄭正秋、洪深等。中國第二代導演:費穆、鄭君里、史東山等。
第三代導演:成蔭、崔嵬、凌子鳳等。此時的經典作品有:《劉三姐》、《紅色娘子軍》、《甲午風雲》、《洪湖赤衛隊》、《小兵張嘎》、《英雄兒女》、《烈火中永生》等。
第四代導演:稱之為「學院派」。這個時期的導演有堅實的專業基礎。代表導演:吳貽弓、張暖忻等。經典作品:《城南舊事》、《小花》、《良家婦女》等。
第五代導演創作主體是北京電影學院1978級學生,八十年代初走上影壇,以飽滿的情緒力量、冷峻深刻的文化反思、高度個人化風格、富於挑戰性突破性的電影語言開創了「中國新電影」。代表人物:陳凱歌、張藝謀、田壯壯、黃建新等。
第六代導演也稱新生代,指60-70年代出生,80年代在北京電影學院、中央戲劇學院學習,90年代嶄露頭角的電影人。更具先鋒性、前衛性、青春性的創作群體。主要導演有張元、王小帥、賈璋柯等。
二、發展中的中國電影
當代的中國觀眾的主體是年輕的一代,他們觀影更多的是尋求精神上的寬松和舒適,體驗一種無拘無束的感覺,而不想在看電影的時候背負著一種好似必須要承擔的責任感,只有符合大眾口味的電影、一種平民化的電影,一種蘊含的「壓力」很少的電影,才更易被今天年輕一代觀眾所接受。
近期,中國國產電影出現了收視上的春天,收視達到了13億,影片的奇跡就是徐錚的新作《人在囧途之泰囧》,這部影片符合了大眾的口味,更能反應百姓的需求,從生活的角度出發,切入現實,讓浮躁的人們在繁雜的生活中,不僅知道事業的重要性,同時也知道更重要的是親情和友情,影片中戲劇成分沿襲了第一部《人在囧途》的風格,在追逐夢想的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囧事,影片讓人們看到在奮斗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艱難險阻,並以喜劇的形式展現,讓人們既能產生笑感,又能激發深思。
中國電影需要科技的支撐。從技術角度上講,中國電影特技與好萊塢大片中的特技相差甚遠,當人們回味《阿凡達》影片中的虛擬技術時,人們或許會思考中國電影在技術上所存在的不足和未來的發展方向,中國電影需要藉助先進的技術條件,並且融入中國電影優秀的元素,以便發揮自身的優勢。
中國電影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著,雖然我們與國外的電影還具有不小的差距,但是自李安的《卧虎藏龍》,陳凱歌的《霸王別姬》,張藝謀的《紅高粱》等優秀影片之後,已經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的電影業一定能獲得更大的發展。
D. 看5部關於歷史電影,寫一篇1000字的觀後感
《火燒圓明園》
1860年10月18日——我們應該銘記於心的日子,因為在歷史的篇章上,這是帝國主義火燒圓明園的日子。圓明園的毀滅,即見證了帝國主義的傷天害理,令人發指的罪證,也證明了那時清朝的腐敗和「落後就要挨打」的道理。
看了學校的《火燒圓明園》的記錄片後,我感受頗受。
閉上眼睛,我好似看到了近160年前那火燒圓明園的場面,也看到了法國和英國這兩個強盜在肆無忌憚的犯著罪惡。我可以聽到他們在驕傲的笑著,笑著他們的勝利,笑著他們的偉大,笑著中國的腐敗。
其實,這段歷史是我最不願意麵對的歷史,因為它是中國歷史上的屈辱,也是作為每個中國人心底最疼的地方。我想,是個中國人。就一定仇恨妄自尊大,毫無避諱的燒殺搶掠的帝國主義吧!這不是我在誇大其詞,而是他們的做法真的不能不讓中國人氣憤,不能不讓全世界所苟同.
對於圓明園,我是心存驕傲的。不管它曾經是否被帝國摧毀,也不管它現在是如何的面目!但是可以說,它集我國幾千年優秀造園藝術之大成,把我國古典園林推向一個新的高度。當年,凡目睹過其盛況的人,都說它確實是好。一些西方人,對中國園林刮目相看,也正是從圓明園開始的。總之,圓明園為我們這個文明古國贏得過榮譽,曾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
在搶劫圓明園的時候,隨軍的神職人員在圓明園被焚毀前居然大言不慚地說:「都拿走吧,再過半小時,所有的東西都將被燒掉。這是拯救,而不是搶劫。」這是令中國人所憤怒的,我不知道他們為什麼可以做到這么的自圓其說。
我想,圓明園的毀滅。不僅是令中國所有人民所羞辱的,也是令全世界,令全人類所嘆息的,也是歷史上的一大遺憾。我想,現在的英國和法國應該抱有抱歉之心了吧!畢竟他們的做法實在太過分,太可惡了!可是,網上的一條消息,徹底把我震撼了:對於圓明園一事,帝國中有的沒有記載,有的甚至是慶祝勝利之類言語。他們這般的自我吹噓,我真的被震撼了。他們難道不該覺得在圓明園一事上,他們的做法可恥之極嗎?沒有記載,這不是小人的做法嗎!敢做不敢當,這不是和當年日本對於二戰時的殘暴行為不以承認的可恥做法一樣嗎!
法國著名歷史學家伯納·布立賽曾說過:圓明園劫難是中國歷史,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次巨大災難。他一直堅持自己的態度:對於歷史上所犯的錯誤和罪行,可以原諒,但不能忘記。
是呀!那畢竟已是歷史,是不可改變的。現在我們應該做的就是不要再讓這篇歷史在以後重演。我們要把這篇羞辱的歷史銘記於心。成為我們加油的指引標。歷史是不可改變的,它將永遠記錄在每一代的人心中。但是,它可以改變以後,改變將來我們的生活。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有責任為了以後中國美好的將來奮斗。從現在努力,為了新中國,為了歷史不再記錄像火燒圓明園這樣的屈辱史!我們應該有奮斗的決心。來!為了中國的以後,我們努力奮進吧!
《鴉片戰爭》
我一直都忘不了那一組鏡頭:虎門炮台的守將關天培在開戰之前,先拔下自己的一顆牙齒,讓手下人帶回祖墳,然後散盡全部家產,以鼓勵戰士們死戰。無奈夜郎自大、腐敗不堪的大清王朝太落後了大炮根本無法擊沉敵人的艦船。將士們只堅持了五個時辰,炮台便失守了。士兵們全部戰死沙場。渾身是血的關天培面對敵寇,微微一笑,毅然點燃炸葯,英勇就義。
朋友,面對此情此景,你有何感想?是否被關天培的愛國精神所感染?是否會在腦海中產生「捨生忘死、精忠報國」等字眼?然而除此之外你是否也感覺到了關天培面對敵人堅船利炮的無奈與悲哀?是否知道「落後就要挨打」?
是的,落後就要挨打,面對橫沖直撞的英國戰艦,手握大刀長矛的中國士兵盡管神勇無比,卻仍然改變不了被動挨打的局面據歷史記載,在160多年前的那場鴉片戰爭中,關天培、葛雲飛、陳化成等愛國將士英勇抗敵,以身殉國。定海守軍4000人在城中軍糧匱乏,士兵每天每人只有極少口糧(約200克)的情況下,仍然浴血奮戰五晝夜,給敵人以重大殺傷,但在英國的現代工業面前,我們畢竟太落後了。
然而、比物質落後更可怕的則是精神的落後。
當時清朝那此熟讀經書、善作八股的官僚十大夫們的御敵之策讓人看了都不禁噴飯,他們認為洋人的腿直不能打彎,紛紛提出用木棍 「掃堂腿」就能讓英軍倒地不起。多數人還主張「火攻」,援引的依據竟是周瑜、諸葛亮火燒赤壁。這些荒誕落伍而不堪一試的奇談,只能說明他們的軍事思想與社會制度樣停留在古代。在廣州指揮防禦的湖南提督楊芳,見英艦炮火猛烈准確就認為是妖術,便照民間污穢物可以避邪的傳說,在全城收集豬羊血、婦人便桶擺在城牆上。慘敗之後,昏聵的統治者則走向另一個極端,畏敵如虎,視其長技如神物。這種洋奴思想,一直延續到現代。
中岡近代的歷史充滿了恥辱,鴉片戰爭是中國人民心中永遠的痛,它不但記在歷史中,更應永遠銘記在每一個炎黃子孫的心中---- 「落後就要挨打」!
《劉胡蘭》
這部電影給我們講述的是一位偉大的地下工作者、年輕的革命女英雄——劉胡蘭。在她犧牲之前,劉胡蘭的事跡就在全國傳開。人們都知道、劉胡蘭反對日本的特務、漢奸和日本軍,慢慢地,劉胡蘭組織成了一支兒童軍,來反抗日本軍。緊接著,給特務做了保姆,得知了對方的情報,並秘密地把情報告訴了八路軍,把敵人打了個落花流水,然後,又設計把壞蛋的一個重要職務人員給引了出來,打死了,最後日本軍被我們國的軍隊給打
跑了,蔣介石又率領國民黨打起內戰,劉胡蘭被國民黨抓住了,英勇犧牲。
看完電影,我的腦海里浮現出許許多多感人的畫面.劉胡蘭姐姐生前說過的一句話:「不向困難低頭!」 那時,劉胡蘭姐姐明知前面的路要冒著生命的危險,可她還是毫不猶豫。相比之下,我從小就嬌生慣養,整天生活在父母的呵護之下,一旦遇到了麻煩,就束手無策,不能勇敢地去面對,很容易就放棄,將來如何面對社會啊!我想,以後當我遇到困難的時候,不是說一聲「不會」就過去了,也不是一聲不吭就隨之而去,而是要動一動腦子把它解決,一定要堅持到最後!劉胡蘭姐姐還說過「怕死就不是共產黨員」,如果沒有許許多多像劉胡蘭這樣的烈士,就沒有我們的今天,是他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十一歲對於我們來說正是無憂無慮盡情享受生活的年齡,正是一個兒童最美好的階段!但劉胡蘭為了做一個真正的共產黨員,她犧牲了自己的生命!與她相比,我真的感到無比羞愧.
今天,老師讓我們寫觀後感時,我的眼前又出現了劉胡蘭姐姐那雙純潔堅毅的眼睛。雖然她沒有看到現在的美好生活,但是她的精神卻永遠的留在了我們的心中。當我們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幸福地學習時,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好好的學習呢?今後,我一定要勇敢地面對困難,努力學習,長大為祖國做出貢獻。
《南京!南京!》
最近我觀看了愛國主義優秀電影作品——《南京!南京!》。我深有感觸。雖然只有整整130分鍾時間,但是我深感壓抑。搖晃的鏡頭晃得我想吐,很長時間都沒有過這種窒息的感受了。
剛開場的時候,被槍聲、炮聲嚇怕了。慘不忍睹的殺戮,血流成河,生靈塗炭。南京城成了一個死城,這個,深深震撼了我。但是,身為一個女性,更令我震撼的是……
我想改編莎士比亞的名句:舉手,還是不舉手?這是個問題。這里說的舉手,不是指對南京侵略者日本人的投降,而是在這部歷史災難大片《南京!南京!》里上百名婦女舉手自願犧牲自己做慰安婦,為安全區的民眾換取過冬的物資那個震撼人心的場面。每一隻上揚的手,都像一支灼灼撲動的火炬,放射出民族尊嚴的光輝。每一個舉手的婦女,燃燒自我,救助他人,令70多年後的我們動容、驚心、淚流滿面。她們的犧牲與毅然走入刑場、高喊「中國不會亡」的中國士兵的犧牲一般高貴而沉重,像兩記重錘捶打在歷史的鼓面,動人心魄,迴音盪盪。教堂婦女舉手一幕是《南京!南京!》繼中國軍人江邊就義後的第二個高潮。令這部災難電影,回腸盪氣,漸入佳境。
很多人跟我有同樣的質疑:姜淑雲居然沒有舉手?盡管她聲音顫抖,淚落雙頰,但是如果她也能舉手,是不是能和妓女小江一起攜手走進那片神聖的光輝里去?是不是能給角色一個更加完美的收場?舉手,還是不舉手?犧牲,還是苟活?電影繼續在進行。我的問題也終於有了答案。在教堂百名婦女舉手時,姜淑雲已經做出了選擇。在我們的文化里,更容易被犧牲的壯烈感染,而對「理性的拯救」感到陌生。在教堂小江等婦女選擇「犧牲拯救」時,姜淑雲選擇的是另一種「拯救」,盡管她最後的犧牲同樣令人黯然神傷。我們應該感謝電影《南京!南京!》,她讓我們對歷史的解讀了一種可能。
我不會再去看第二次,不是不想,而是不忍。《南京!南京!》里透露死亡訊息的場景之多,尤其黑白畫面的處理更讓每一種形式的死亡都讓人身臨其境,這種真實的氛圍已經讓你覺得內心超出了對殘酷的負荷,因為每個中國人都曾看過那些觸目驚心的老照片。但最可怕的還是那些沒有直觀畫面的死亡訊息。女兒被日本鬼子從窗口扔下去,觀眾看到的只有唐先生奔去窗口的崩潰呼喊,還有一車車從軍營運出去的女子裸體。日本士兵殺人時的表情,走向死亡的人群的眼神,在黑白不見血的銀幕上,你只能讀到兩個字,絕望——這是地獄最底層的絕望。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個穿長褂戴瓜帽的男人被推到土坑活埋的那一刻,他緊緊閉著眼睛,沒有反抗,也沒有歇斯底里。如果看過那些老照片,你會相信這就是真實的地獄。
唐先生一句:「我老婆懷孕了!我老婆又懷孕了!」之後,英勇就義了。這句話,透露了生命的氣息,還讓那些侵略者知道「中國人殺不盡!中過國人的生命是頑強的!」我深深感動了!
銘記國恥很重要,比銘記國恥更重要地是認識你自己。最後我還想說,它就是一部電影,因為只有電影才會以那樣的方式結尾,留一點陽光與希望,並且濃妝重彩地將小豆子的照片放那麼大,題注下他還活著。這靜止的畫面遠比那句中國不會亡來得更有力量。
作為中國人,我們要自立更生,勇往直前,不忘國恥,以史為鑒,面向未來!
《建國大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電影《建國大業》在毛主席的庄嚴宣告中結束了,那一幕幕令人振奮的場景,在腦海里久久回盪,揮之不去。
影片以抗戰勝利至建國前夕為背景,正面再現共和國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從誕生到確立這一重大歷史事件。重慶談判、雙十協定、校場口事件、遼沈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定都北平、政治協商會議、開國大典等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事件在影片中依次展現,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彭德懷等老一輩革命家,宋慶齡、張瀾、李濟深、沈鈞儒、何香凝等民主愛國人士紛紛登場,彷彿把我們帶到那個艱難而又催人振奮的歲月中,去追憶那段歷史,緬懷遠去的革命先輩。
電影以毛澤東、周恩來赴重慶談判的飛機上拉開序幕。抗日戰爭結束之後,各階級、各黨派、廣大人民群眾反戰情緒高漲。於是,在民主愛國人士張瀾等人的斡旋下,毛澤東代表的共產黨與蔣介石代表的國民黨拉開了重慶談判的序幕。為了表示誠意,中國共產黨主動放棄了部分佔領的解放區,然而,國民黨卻絲毫沒有建立民主政府的意思,反而驅趕民主黨派,逐漸走向了軍政府獨裁統治的滅亡之路。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展開了白色恐怖下的血腥屠殺,一大批愛國民主人士遭到殺害。此舉遭到了以共產黨為首的各黨派的強烈反對。著名愛國將領馮玉祥將軍的一幕戲中,馮將軍大白天手持白燈籠闖入蔣介石的府第,要求見蔣介石,被拒絕後。馮將軍義憤填膺的說:「這個世道太黑了,我怕看不見。」足以看出當時的時局是多麼的恐怖,而馮將軍也遭到國民黨特務的殺害。
以毛澤東為首的共產黨人通過建立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獲得了全中國人民群眾的支持,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奠定了扎實的基礎。李公朴、聞一多為代表的革命人士為了政協會議的召開,奉獻了一切,奉獻了自己的生命。他們用鮮血換來了新中國的誕生。
最讓人難忘的鏡頭是,影片中淮海戰役結束後,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朱德等革命元首,聽到戰役結束我軍大獲全勝的消息,毛主席說,長江以北,再無大戰。於是,四個改變了中國歷史的男人,四個改變了中國命運的男人,一起喝酒,喝醉了一起唱歌的那一番情景,讓人十分的感動。那一刻,他們幾十年經歷的苦難,一幕幕的回想,把心中的感情迸發。五次圍剿,突破封鎖線,茫茫大雪山,漫漫草地,無數人的生命,換來了這革命轉折的這一刻。讓他們再也剋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唱起來,喝起來,哭起來,笑起來,跳起來……觀眾的眼睛似乎也在這一刻濕潤了,多麼艱難的歷程啊。
解放上海,解放軍戰士打仗累了,沒有占民宅,集體整齊的睡在馬路上。宋慶齡看到了,看到了為什麼中國共產黨會勝利。這就是我們最親愛的人--中國人民解放軍。
毛主席站在天安門城樓上,庄嚴的說,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中國人民從此翻身做主人,一個嶄新的國家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台灣那邊,落寞的是蔣介石那悲情的身影……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現如今,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成立六十周年了,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我們回憶那段歷史,追憶那段歷程,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並由衷地祝福偉大的祖國繁榮昌盛,人們幸福安康。
E. 求一篇中國電影史的論文。
百年簡史
自1905年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的誕生到2005年,中國的電影已走過了
第一部中國電影《定軍山》
整整一百年的歷程。在這百年的中國電影歷史長河中,中國電影的發展史離不開中國武術的熔入。
中國電影從無聲、單機、黑白影片到高科技、大投入、環繞立體聲巨幕電影,乃至全球最有影響力的電影節,以武術及以尚武崇德的俠義思想為主題的電影占據了中國電影的重要地位。因此,可以說,中國武術促進了中國電影的發展;中國電影推廣和宣傳了中國武術。
中國電影史上的三次產業發展時期:
第一個產業時期
中國電影第一個產業時期是1922年—1937年。在世界電影誕生的第二年,1896年電影現身於上海開始,中國本土的電影業便從商業放映起步了。在經過蹣跚學步的萌芽期之後,到上世紀20年代,已經開始向私營化的產業發展,當時社會的資本環境與行業內的准備日漸成熟,民族工商業獲得了空前的機遇得以迅猛發展,個人/社會資本,更准確地說是「游資」的逐漸充盈,使得很多資本家們投資的目標開始瞄準電影這一新興行業。在這個行業里,人才和技術上的儲備正在豐滿,張石川、鄭正秋、羅明佑、黎民偉和後來的邵氏兄弟等一批電影人都是從搖籃期走過來的先驅者,他們各自不同程度地涉獵了電影行當中創作、製片甚至發行、放映幾個方面,所積攢下來的經驗使之成為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電影中堅。在技術上,初期設備使用和攝制過程都要依靠外國技術人員,但有了像羅永祥、董克毅、吳蔚雲等最早的一批技術人才的加盟,這一局面很快就被打破。具備了上述條件,以1922年明星公司成立為標志,電影公司迅速增長,到1924—1926年達到了高峰,據統計中國共開設有175家電影公司,僅上海一地就有141家。
在這個大浪淘沙過程中,「明星」、「聯華」、「天一」三大公司浮出水面構成了三足鼎立。老字型大小的「明星」在上海的成立是電影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始終當仁不讓占據著第一把交椅,將個人資本的運營方式發揮到了極致;1930年成立的「聯華」擁有院線的先天條件,形成「影院業與製片業之最初的聯合陣線」。羅明佑率先在一家私營公司里實現了制—發—放一條龍,他的經營思想在現在看來都是先進的,他試圖結束中國電影的個人資本經營時代,進入壟斷金融資本的高級階段。然而當這一超前的理念遇到戰爭炮火和尚在襁褓中的金融體系時,只能是被描繪在紙上的美好前景,羅明佑成了一位悲劇的人物;1925年成立的「天一」公司,以數量取勝的作風固然可圈可點,但它成功地開發了東南亞市場,發展到現如今的「邵氏」,其生命線之長足以獨立支撐起一部私營公司發展脈絡的活歷史。與此同時,三大公司不同的製片策略也為中國電影奉獻了不同的藝術形態,「明星」是「長篇正劇」的鼻祖、「聯華」是「文藝片」的源頭,而「天一」則把「稗史、神怪片」一脈發揮得淋漓盡致,這些影片的類型直至今日仍在延續。
三大公司是電影產業鏈中上游製片業的代表,而與之同步發展的中、下游發行放映業也不甘示弱。在上海,最初的影院放映是由西方人經營的,西班牙人雷瑪斯的青蓮閣是第一個電影固定放映點,隨後建起了屬於自己的一條「院線」。到1926年雷瑪斯離滬回國時,他的動產與不動產相加總計不下百萬,足以號稱「電影大王」。雷瑪斯告老還鄉時,張石川和百代公司的經理張長福終於等到時機,立即於1926年3月份承租了雷氏的五家電影院,組成中央影戲公司,以原有中央大戲院為領銜戲院,又吸收了「中華」、「平安」,中央影戲公司直轄7家影院。這條國片院線的形成是製片商涉足放映業的標志,同時中國電影的院線開始了新的劃分。在北方,1918年開始經營北京真光電影公司的羅明佑將其屬下3家影院,於1927年與經營西片的發行業務的英籍華人、平安電影有限公司董事長盧根屬下的3家電影院合營,定名為華北電影公司。1929年華北電影公司進入全盛時期。羅明佑除掌控以上影院的首輪、二輪中外影片上映外,還以平津為中心,在石家莊、太原、鄭州、濟南、青島,乃至沈陽、哈爾濱擁有直接或間接管轄的院線,同時開展國內外影片的代理發行的業務,短短幾年時間控制了北方地區的電影發行放映,經營的影院達二十多家,把曾壟斷經營影院的洋商一概排除在外,成為影院業名副其實的「華北王」。
面對中國龐大的市場和豐厚的回報,好萊塢八大公司紛至沓來,在上海和華北地區分別設有辦事機構。關於當時電影的放映數量,有數字顯示,美國電影以每年占進口影片數量平均80%以上的絕對優勢控制著中國電影的放映市場,甚至決定著影院業的生計。盡管國產片的總生產量只是進口影片輸入量的1/3或1/4,但是就中國的放映率和受眾人群來說,國產片的影響力並不遜色於以美國片為主的外國電影。
第二個產業時期
1937年後,上海電影業因時局波動而變化,以「明星」消亡、「聯華」解體、「天一」南遷為標志,老影業逐步消亡。中國電影史上的一個黃金歲月和
F. 看晚清至新中國電影寫讀後感(800字)
愛國電影《鐵血》觀後感
偉大的中華大地,養育了億萬兒女,圓明園的火光,列強的入侵,喚起一代青年致力共和.蘆溝橋的槍聲,日本浪人的狂笑,激發又一代青年拍案而起,捨生忘死,挽救民族危難.翻開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冊,每一頁都閃耀著愛國主義的燦爛光輝.
觀看愛國電影《鐵血》後,我的感觸很深.
影片講述了一個感人肺腑的故事.影片中的中華兒女,不畏強權壓迫,不畏虎豹豺狼,為了人民的幸福,為了民族的自由,為了國家的獨立和昌盛,譜寫了一曲曲響徹雲霄的愛國主義壯歌.
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而推出的戰爭巨片《鐵血》,9月1日起開始國內公映.這部影片真實再現了國民黨正面戰場昆侖關戰役的悲壯場面.
8月31日,在北京新世紀影院舉行的《鐵血》首映式上,劇組主創人員出席了與北京各媒體的見面會.民革中央、黃埔軍校同學會、抗戰將士的後代等近300人觀看了這部電影.影片放映結束後,觀眾席上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鐵血》反映的是抗戰期間中國軍隊正面戰場的著名戰役昆侖關戰役.1939年冬,侵華日軍派出號稱「鋼軍」的精銳部隊第五師團與第十八師團,在華南北部灣沿海欽州一帶突襲登陸,攻佔南寧,妄圖切斷當時中國大後方唯一暢通的國際交通線.中國軍事史上第一支機械化部隊陸軍第五軍,在杜聿明的指揮下與日軍王牌機械化部隊激戰近月,終於奪回地處西南國際交通線咽喉地帶的昆侖關.
在這場激烈的攻堅戰中,中國軍隊全殲了日軍精銳的21旅團,擊斃日少將中村正雄並基本消滅了該旅團的全部指揮官;中國軍隊亦付出了1萬人以上的傷亡.
電影《鐵血》在描摹這段壯懷激烈的歷史時,既著力刻畫了杜聿明、戴安瀾、鄭洞國等國民黨將領的內心波瀾,也真實再現了下層官兵和普通百姓的喜怒哀樂,從而將戰爭宏觀與戰壕微觀緊密結合起來,全景式地展現了中國軍民同仇敵愾的愛國精神.
據影片製片人兼出品人陳敦德介紹,昆侖關戰役是8年抗戰中,中國從防禦階段轉為相持階段的轉折點.這場戰役之後修建了昆侖關戰役抗戰烈士陵園,戰役中陣亡官兵的姓名都刻在大理石墓碑上,蔚為壯觀.雖經60年風雨,陵園至今仍舊保存完好,悼念群眾絡繹不絕.
我記得片中的日本將士說了一句話:「打敗一個陣地並不難,但要打垮人民愛國反抗的精神是非常之難!」當中華人民開始反抗時,日本帝國傻了.他們萬萬沒想到中華人民為了國家赴湯蹈火,出生入死,能為國捐軀.
《鐵血》這部片子里正包含著偉大的愛國之心.其中,最令我感動的是:五連長接到命令,不惜一切代價把阻止部隊前進的碉堡炸掉.五連長說:「如果我不把這顆該死的虎牙拔掉,你就拿我人頭!」他指揮部隊拚命地往前沖,手裡拿著一個粗棒子,上面捆著五顆手榴彈或是幾個炸葯包.革命戰士個個往前沖,為了祖國,為了鄉親父老,為了死去的同胞們報仇!但他們畢竟是血肉之軀,沖到近處,就快成功時,被敵人的機槍掃中,倒在了死去戰友的身旁.接著,又是一批士兵沖上去,又是一批士兵倒在血泊中.連長看著平時的戰友一個個離開了人世,對世界撒手而去,心如刀割.看到只剩下最後幾個人了,一把奪去戰友手中的一挺自動步槍,對著僅剩的戰友喉到:「為了中華民族,沖啊!」一個戰友攔住他說:「連長!這又是何苦呢?」連長還沒聽完,已沖了上去.結果還沒跑到一半,他抽出手榴彈,拉了弦.就在這時,他深中數彈,艱難地拋出手榴彈後倒在地上,成為了一名烈士.
此時的我已是熱淚盈眶,這種感受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
是啊,愛國主義的力量不可戰勝,歷史已經證明了這條真理.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我們的祖國開始了新的歷程.我們現在的任務不是當年趕走侵略者、消滅反動派的血火戰斗,我們應用我們青春的熱血、青春的信念、青春的力量建設一個更加繁榮富強的祖國.
沒有烈士們,就沒有我們的今天,他們的壯舉激勵著我們努力學習,發奮學習.我們中華民族,「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斷滌盪自身,戰勝艱難險阻,積累著日月精華,奔向那更加光輝燦爛的前程.這正是我們每個今天的中國人所驕傲的.當然,作為炎黃了孫,我們在繼承發揚民族優秀傳統的時候,要大膽吸收人類一切文明成果,不斷熔鑄和培植更加符合時代潮流的民族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在這部電影中,我領會到什麼是真正的「將有必死之心,士無貪生之意」.我們把握生命並敬畏生命,可生命對他們而言卻是不畏犧牲.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朱德在太行山上面對無數個鐵血戰士宣布戰役勝利後,他們不約而同舉起手由衷的發出「中華民族不可戰勝」的強烈激昂的吶喊.朱德的演講是那麼的振奮人心,簡短而又鏗鏘有力,戰士們的呼聲更是響徹山崗,這種怎樣的一種豪情壯志,有著這樣的熱血兒女,日寇的罪惡念頭想都不要想,有著這種鋼鐵脊樑,任何妄圖入侵的敵人都會受到正義的懲罰.在這發自肺腑的聲音里我感受到一種強大的民族精神.我確確實實被感動了,同時也激發了自身的愛國主義情懷.作為一名基層團幹部,更感覺自己肩負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在重溫那段歷史的過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革命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為中國的和平解放不惜犧牲一切的抗戰精神.作為生處和平年代的青年人,我們不能忘記那段腥風血雨的歲月,應該永遠緬懷那些千千萬萬不留姓名卻前赴後繼為民族解放事業獻身捐軀的革命先輩.那段抗戰史是中華民族的豐碑,是共產黨人的精神之魂.
1911年清政府出賣鐵路修築權,激起全國人民的反抗,四川等地爆發保路運動.10月10日,武漢地區的革命團體文學社和共進會發動武昌起義.接著各省紛紛響應.因為1911年為舊歷辛亥年,故稱「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廣大工農群眾參加的一次「比較明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反動政府,結束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辛亥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為中國先進分子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打開了新的視野.
辛亥革命作為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雖然失敗了,但它是中國近代社會演變和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在中國歷史上豎立起一座不朽的豐碑.
從政治制度發展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埋葬了統治中國長達兩千年之久的封建專制制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
從思想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不僅是一次革命運動,而且是一場深刻的思想啟蒙運動,它開闊了人們的視野,提高了人們的政治熱情,促進了民族覺醒,這是更具歷史價值的功績.
從革命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首次把反帝反封建兩個方面結合起來,使舊民主主義革命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從經濟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動搖了封建的經濟基礎,有力推動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總而言之,辛亥革命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達到了舊民主革命的最高水平,並為後來的革命開辟了道路.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即開國大典,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了!中國的歷史從此翻開了嶄新的篇章.
下午2時,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選舉產生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在勤政殿舉行第一次會議.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副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以及周恩來等56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宣布就職.會議一致決議,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接受《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為施政方針,向各國政府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願與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建立外交關系.會議結束後,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及各位委員集體出發,乘車出中南海東門,前往天安門城樓出席開國大典.
此時,參加開國大典的北京30萬軍民齊聚天安門廣場,翹首期待著偉大歷史時刻的到來.
下午3時,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秘書長林伯渠宣布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開始.在群眾的歡呼聲中,毛澤東主席用他那帶著湖南口音的洪亮聲音,向全世界庄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頓時,廣場上歡聲雷動,群情激昂.在代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雄壯旋律中,毛澤東按動電鈕,新中國第一面五星紅旗冉冉升起.全場肅立,向國旗行注目禮.廣場上,54門禮炮齊鳴28響,象徵著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艱苦奮斗28年的光輝歷程.
隨即,毛主席向全世界宣讀中央人民政府第1號公告.接著舉行盛大閱兵式.朱德總司令在閱兵總指揮聶榮臻陪同下,乘敞篷汽車檢閱部隊.檢閱畢,朱德總司令回到主席台上宣讀《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命令》,指出:「堅決執行中央人民政府和偉大的人民領袖毛主席的一切命令,迅速肅清國民黨反動軍隊的殘余,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國土,同時肅清土匪和其他一切反革命匪徒,鎮壓他們的一切反抗和搗亂行為.」
隨後,在全場經久不息的掌聲和歡呼聲中,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受閱部隊列成方陣,邁著威武雄壯的步伐,由東向西分列式通過天安門廣場.與此同時,剛剛組建的人民解放軍空軍14架戰斗機、轟炸機,凌空掠過天安門廣場,接受檢閱.
閱兵式持續近3個小時,此時天色已晚,長安街華燈齊放,群眾遊行開始了.一隊隊遊行群眾高舉紅旗和紅燈,縱情歡呼,「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毛主席萬歲!」的口號聲響徹雲霄.天安門城樓上,毛主席探身欄桿外,不停地向廣場上的群眾揮手致意,情不自禁地在擴音機前大聲高呼:「同志們萬歲!」「人民萬歲!」廣場上,人們熱情洋溢,載歌載舞,萬眾歡騰,盡情地歡度新中國的第一個夜晚,節日的首都沉浸在幸福、喜悅和歡欣鼓舞中.這一天,在全國已經解放的各大城市,都舉行了隆重熱烈的慶祝活動.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事件,也是二十世紀世界最偉大的事件之一,它結束了少數剝削者統治廣大勞動人民和帝國主義奴役中國各族人民的歷史,中國人民從此當家作主成為國家的主人,中華民族的發展從此開啟了新的歷史紀元.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們有了如今的黃河猛,長江壯,泰山雄,昆侖莽,萬河山河浩浩盪盪以天安門前走過,走過一隊隊徐洪剛,走過一隊隊雷鋒,走過一隊隊李向群,走出中國人民最風流最風光最風情的步伐,走出中華民族最壯觀,最壯美的方陣.仰望藍天,神州飛船太空穿梭,俯瞰大地,三峽工程曠世神奇.
1997.年1999年,香港澳門相機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嫦娥奔月使我們祖先幾千年偉大的夢想,奧運會成功舉辦,圓夢百年,這一系列成功,證明了今天我們的強大實力,改革開放特大成就.
中華民族像一個巨人,屹立在世界東方.為了實現我們的光榮使命,我們必須努力學習,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和人類的燦爛文化武裝自己.學號將設祖國的本領.在明天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奉獻聰明才智.
親愛的同學們,當你喝完一杯豆漿、提著書包走向學校的時候,當你往口裡塞蘋果的時候,當你和同學們一起散步的時候,……同學們,你是否意識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你也許很驚訝地說:「這是很平常的呀!」可是,歷經磨難的人們會知道你正生活在幸福中.請你意識到這是一種幸福吧,因為只有你意識到這一點,你才能更深刻了解我們今天的生活是多麼幸福!
親愛的同學們!我想向你提一個問題:新世紀的青少年應如何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業作出應有的貢獻呢?二十一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需要成千上萬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的人才報效祖國.
那麼,作為一名中學生,我們該如何愛國呢?
愛國,這個詞聽起來離我們很遙遠,什麼是愛國?怎樣做才算是愛國呢?這一個個問題閃爍在我們的心中.愛國,顧名思義,就是熱愛祖國的意思.怎樣做才是愛國呢?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就是愛國.比如:一個老師,管好自己班上的每一名同學就是愛國;一個工人,加工好自己的每一個零件就是愛國…… 而作為初中生的我,自己該做的是什麼呢?愛同學、愛家人、愛班級就是我們應該做的.
愛同學,就是和同學分享.用片中的話說,就是:「你有快樂的心情,與同學分享,就等於快樂加倍;你有優秀的成績,與同學分享你的智慧,就又造就了一個好學生!」學會與同學分享,就要從平常的小事做起,在同學打飯排不上隊時,遞給他一個麵包;在同學不會做某事時,上前為他指點迷津…… 這都是愛同學的表現.
愛家人,就是替家人承擔.在家裡,不能當「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皇帝、小公主.要替家人承擔,幫助家長做家務,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盡量讓家長少操心,別讓他們在外工作很長時間之後,回到家裡還要忙很多家務,不得休息.
愛班級,就是為班級爭榮耀,為班級服務.該自己值日的時候,要認真、不偷懶;當班級需要自己的時候,要挺身而出,不推脫,並且努力把班級委託的事情做到最好;在平時,遵守課堂秩序,上課認真聽講,自習課不說話,不亂動,不做有損班級形象的事情.
同學們,我們都是中學生了,做任何事情都要理性一些.可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卻看到了這樣一幕幕我們本不想看到的情景:為了一點小事,大打出手,卻不懂得與同學和睦相處;一味的模仿歌星的發型,服飾,卻不明白人的美不光在外表,更重要的在心靈;下了晚自習半天不進寢室,搞什麼男女生約會,以為這就是愛情,卻不知道真正的愛情是高尚的,馬克思和珍妮的愛情是純潔、偉大的;口出臟言,口出狂言,以為別人畏懼就以為自己是老大,就了不起,殊不知香港是個文明的地方,拍的電影只是為了好看,現實卻並非如此.我們中的有些人,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其實,周傑倫,人們最佩服的是他的才華,他的外表正如他自己所說的那樣,並不好看.據我所知,社會上的壞人最終都沒有什麼好結果,不要看他現在挺風光的,到時候總是要吃花生米的.我們往往看到,販毒的是從來不吸毒的,叫人打架的從來都不會親自動手的.這是為什麼,因為他們比那些半罐子小青年要狡猾得多,他們知道害人是犯法,他們就慫恿那些所謂的天不怕、地不怕的小青年幫他做替死鬼!所以我奉勸我們中的一些同學,不要以為你們很了不起,說白了,你們如果替人做壞事,其實不過就是別人手中的一個玩偶罷了!我也奉勸一些女同學,一點讀書的樣子都沒有,整天只知道打扮,你的目的是什麼呢?就像萬綠叢中一點紅,引人注目,可是越這樣做,越使自己受外界的干擾越大.有時,我看到有些不自愛的女生,我就覺得她們是那麼的無知啊!等到自己吃虧了後悔也就遲了.
親愛的同學們!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中寫道:「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
用現在的話講,這句話是說:「今天的責任,不在於他人,全在我們年輕人的肩上,年輕人聰明智慧,國家就聰明智慧;年輕人富有,國家就富有;年輕人強盛,國家就強盛;年輕人獨立,國家就獨立;年輕人自由,國家就自由;年輕人進步,國家就進步;年輕人勝過歐洲人,國家就勝過歐洲;年輕人在世界上稱雄,國家就在世界上稱雄.美好啊,我們年輕的中國,跟青天一樣不會衰老!壯麗啊,我們年輕的中國,同國土一樣萬壽無疆!」.
因此,我們必須先立足當前,展望未來,把強烈的愛國熱情化為實際行動,扎扎實實地上好每一堂課,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為將來報效祖國奠定堅實的基礎,讓我們進一步發揚光大中華民族的崇高的愛國主義傳統吧!用我們的雙肩擔當起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重任吧!我堅信,在我們不懈的努力下,祖國的明天,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經濟更繁榮,人們更幸福,國力更強盛,祖國的明天更美好,繼往開來的中華民族會更加輝煌!
G. 求中國近代史的電影的感想
其實我們應該先明白一個問題,所謂中國近代史是從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到新中國成立(1949)為止,這樣一來時間跨度就比就大了,樓上兩位仁兄主要說的是鴉片戰爭時的,我認為不夠全面。希望樓主說明具體是想要那一時間段電影的感想,我會繼續為你回答
活著比死更艱難,珍惜生活,把握人生
——觀《南京,南京》有感
這是一部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電影,有人唾罵也有人贊賞,,有人為此落淚也有人無動於衷。而我看過後第一反應是我必須問問老師,為什麼要帶我們看這樣的電影,為什麼讓我的心一直揪著,眼淚一直流,一直難過……過後冷靜想想,這或許就是老師想要的結果,因為我們覺悟了。
「南京,南京」,反應的是1937年日本進駐中國南京進行大屠殺的真實寫照,慘絕人寰,或許電影對真實還有所保留,但是這已足夠了,足夠讓我們了解歷史,讓我們體驗當時處於戰爭悲慘的生活,戰爭的本質說到底是精神的折磨,它是一種文化在你的廢墟上舞蹈。
當時的南京是我們的首都,我們的戰爭裝備足於讓日本人瞠目結舌!大量的德械裝備,所配屬的坦克在質量上遠遠勝於日本的鐵皮坦克,還有數不清的彈葯軍械!可是影片的開頭出現了這樣的一幕:日軍枕戈待旦,全身凝住,而城裡是到處逃跑的百姓,挹江門下是僅剩不多的戰士們在堵住城門,陸劍雄帶著弟兄們對著沖過來的散兵游勇大聲疾呼:「不準逃跑!不準棄城!」但是得到的回應是:「當官的都跑了!」於是膽小而無知的士兵向英勇正義的戰士撲去,踩踏了他們的脊樑,蹂躪了他們的心臟!南京的街道上一個日軍小隊,5個人左右,小心翼翼的挪動著,路兩旁是被綁縛或是弔死的人,赤裸裸的女性屍體,還有觸目驚心的人頭群。。。在一個破教堂也就是所謂的避難場所,成百上千的中國人面對幾個手持武器的日本兵的反應竟然是選擇投降!想像不到當時人的對戰爭是怎樣的心態!教堂里是越來越多的舉起了雙手,當坐在父親肩頭的小女孩在看到他周圍的同胞,他的親人,他的叔叔阿姨都舉起手來時,她做了人生第一個選擇,慢慢的舉起雙手,高過頭頂!這就是他先輩們教會他的!這就是他學到的第一堂課!沒有抵抗,當敵人來臨時,放棄抵抗,放棄掙扎,舉起雙手!是的,等待著的是,更多的屠殺與嘲笑!與對待牲畜般的行為!或許這也就是為什麼日本十幾個人就能控制幾千人的原因了吧!但是想想我們現在呢?在面對困難和危險的時候表現出來的又是什麼呢?冷靜!鎮定!不是!更多的是逃避,放棄……要是我們處於當時的情景又會怎麼樣呢?會不會自殺?
在戰爭時期,人的求生慾望顯得更加的明顯,但是總有那麼一些人為了中華民族,為了人民用自己的生命在搏鬥著:
陸劍雄--國民黨軍官,典型的中國軍人本色,視死如歸,面對南京失守後帶著剩餘的士兵與日本鬼子對抗,最後還是英勇犧牲。
姜淑雲--一個勇敢的中國女性形象,和拉貝先生在一起,與日本軍作抗爭,她盡全力去保護難民營的人,當她知道日本人要選一百名女人做慰安婦的時候,她的心比誰都還要痛,為了救更多的人她只有親眼看著小江被拉走。在最後為了多救一個中國人,被日本士兵抓走,她知道她將失去尊嚴--被強奸,她對著角川說:殺了我。士可殺不可辱,寧願犧牲也不能沒有尊嚴。
江香君--小江,本來為了女人的形象,就算是被日本人認出來也無所謂的角色。後來被日軍強奸,知道身為女人之痛,當姜淑雲講出日軍需要一百名慰安婦的時候,她是第一個站出來的,她的恿氣是為了能夠讓所有人換取更多的食物,帶來生命,最後回眸的瞬間有可能知道一去不復返了。她是一個很悲慘的角色,不堪凌辱,最後赤裸裸地死去。
小豆子----很有小紅軍的感覺,從頭到尾,只有他奇跡的生還,從陸劍雄出現,江淑雲帶著,到和老趙一齊,他是被角川放走的。最後笑到燦爛的小豆子讓人感覺那麼美好。
唐天祥--拉貝的秘書,懂一點點日語。成為拉貝秘書後算是替德國做事,可另一方面卻是保護著家人;原來幫助著可憐的人民,可是後來為了生存下來卻背叛了人民。到最後,出賣了人民並沒有換來全家人過新生活,相反女兒死了,小姨子被逼做慰安婦也死了,唯有能保住的就是妻子和妻子肚子里的孩子,結果他放棄了跟拉貝先生走,而是以死來贖罪,是一個血肉鮮明的人物。最後臨死的時候拒絕蒙住眼睛。直視死亡。仍微笑著告訴日本人:我老婆說她又懷孕了。
唐周氏--作為唐先生的太太,多多少少生活與感情有了很大的落差,本來是不愁衣食,最後卻只有她能逃出死亡,人生是多麼的悲哀,不過幸好肚子里還有一個存活的小生命,使她一定要有活下來的勇氣。
角川--過去類似的影片,日本人全都是被人扔雞蛋的角色,可是他卻不一樣,導演通過他來描述南京大屠殺,使我們認為有那樣一個日本人並不十分可恨,這也是人性的表現。他作為日本軍人不能不殺人,而面對自己殺過人,使他內心充滿不安,從他的眼神里有時會看出作為士兵的茫然。他喜歡百合子,明知她是為了滿足日本人需要而來到了中國,可他並沒有嫌棄她,相反,從她那裡還得到了些許的安慰。他看著小江被凌辱最後死去,他的內心可能更加掙扎。明明看到了姜淑雲多救了中國人他卻裝作不知;當姜淑雲被拉走時,望著他的眼神,叫他去殺死她時,他果然一槍殺死了,使她能有尊嚴地死去。最後他放走了小豆子和老趙,並對著同伴說了一句:活著比死更艱難吧!在他心裡,看到的事實,不能承受,作為一個人不能沒有了良知,看著這樣的一切,心裡的沖激比海水還多,比海還大,活著真的比死更難受,所以他一槍斃了自己。
整部影片都圍繞著幾個重要的人物來體現,「南京,南京」,血淋淋的披露了當時舊中國人民悲慘寂寥的生活。生命,人格,尊嚴,親人……連生存的空間都沒有更談不上這些「奢侈」的東西了。一大片一大片的中國人在槍彈雨林中倒下,一群一群的中國人被埋在堆填坑,善良美麗的中國女性被強奸被欺辱致死……在那個年代,活著真的比死更艱難!這樣的場面或許是歷史上最悲慘的局面了,這樣的場面怎麼能叫人不動容,怎麼叫人不傷心,但是傷心的同時我們又在做些什麼……浪費時間,每天上網,抱怨上天的不公平,抱怨生活的困難,自殺,離家出走……好多好多的不滿。或許真的該好好反思一下,好好的給自己的人生定個目標!
看過「南京,南京」都人都會有很大的感慨,也讓我們聯想到現在的生活,想到了我們的國家,我們的執政黨—中國共產黨,領導我們走向和平繁榮,也給了我們提醒,提醒我們要好好珍惜現在的生活,好好把握自己的人生,為我們的國家民族出一份力!
H. 兩篇有關中國現代史電影的觀後感
搜索,歸來 兩篇觀後感
I. 從中國電影史的角度 談一下對類型電影歷史與現狀的認識
「重寫中國電影史」的口號在電影史學界提出來已經有一段時間了,然而激烈論辯後,仍是眾聲喧嘩,新的言說似乎仍在策論階段而無有架構;隨著社會上「電影熱」的普遍升溫,許多高校開設了電影史課程,然而得到公認的中國電影史教材,除了上世紀60年代程季華、李少白、邢祖文先生等編著的《中國電影發展史》外幾乎沒有扛鼎之作,而且,即使是權威教材,其傳統史觀也面臨著新現象、新問題、新方法的多重檢視,迫切需要自我更新。如何重寫中國電影史?新近出版的、在中國當代電影史研究領域惟一一本被列入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的《中國當代電影發展史》(文化藝術出版社)終於邁出了實質性的第一步。
史觀變遷,重新書寫成為必需
長期以來,以《中國電影發展史》為代表的傳統電影史的寫作,更偏重於站在階級的立場上對中國電影進行評價。「對某些電影的主張、電影運動、電影作品的評價存在偏頗,對某些電影導演、電影現象和電影思潮的評判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有一些該說的還有遺漏。」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影視互動研究中心主任宋家玲告訴記者。所以,長期以來,電影學界形成了內地有內地電影史,台灣有台灣電影史,香港有香港電影史的狀態。「站在國家和民族的立場上寫一部完整的中國電影史非常有必要。現在,已經具備了這個條件。」宋家玲等學者表示。同時,北京師范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周星提出,由於史觀的變遷,對史料的選擇和搜集也存在重新審視的問題。很多東西如果再不重新書寫,很有可能就消失了。所以,提供給大家一個公正的文獻,讓大家來考察和評價,也是重寫電影史的意義,更有其現實的迫切性。
過去,對於電影我們過於偏重它的教育和宣傳的功能,而現在它變成了人們娛樂、休閑的文化方式。《中國當代電影發展史》的主編之一、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院長助理賈磊磊告訴記者,他們在編著《中國當代電影發展史》的時候,把電影看成是一個產業,所以,《中國當代電影發展史》首次打破地域的局限,不再拘泥於行政區域劃分的視野,將內地、香港、台灣統而觀之,探討在相同的文化傳統中,由於不同的社會政治經濟結構所產生的相同題材、相同類型的電影藝術作品所呈現的不同的表現內容和表現方式。「我們希望,對被忽略的歷史進行重現和描述。」賈磊磊說。
直面問題,當代影史脫俗出新
目前的電影學界,很多問題還存在爭論,而撰寫相關的當代電影史註定要對這些問題做出回答。比如,「到底中國電影史應該分為哪幾個時期?還有,對中國電影類型的認識,目前只是約定俗成,從學術角度來看是否科學,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另外的難點就是,「對電影作品、電影導演的評價,對電影思潮、電影現象的評價,包括某一時期電影的觀念、思想、認識,大家分歧很多。」周星告訴記者。比如,對「十七年電影」(即1949~1966年的中國電影)的評價,直到現在電影學界還是存在不同觀點。
《中國當代電影發展史》首次提出了新中國電影史六個歷史時期的劃分,即歷史的時代、國家的時代、政治的時代、藝術的時代、市場的時代和產業的時代。周星認為,新中國電影史六個歷史時期劃分觀點的提出,在電影學研究上是一個大膽的創新,或者可以解決從前電影分期過於簡單、形式化的問題。「以一個時代電影的總體特徵作為對新中國電影不同歷史時期的分類,力圖凸顯一個時代電影形態的主要特徵,是我們十多位學者20年來對中國電影的認知。」賈磊磊說。同時,在類型的劃分上,賈磊磊告訴記者,他們並非按照預先的邏輯強加給電影史,並非完全按照類型或者完全按照題材,而是按照中國電影的具體存在方式尋找各個章節的內在邏輯,將中國當代電影分為了時政、都市、農村、軍事、戲曲、驚險、武俠、古裝'歷史'傳奇、兒童等部分。「確實具有類型電影劃分的參考價值。」宋家玲評價。
教材建設,聯合協作大勢所趨
一直以來,除了60年代出版的《中國電影發展史》外,在電影學界得到公認的權威教材幾乎是空白,其原因究竟為何呢?
「缺乏聯合的精神。」周星一言以蔽之。宋家玲告訴記者,近些年雖然也有一些中國電影史教材出版,但幾乎都特別簡單,偏重於常識性的介紹,大都局限在梳理一些電影創作的發展情況,多是相關教師為了應付各自高校的教學任務而編寫的,有的質量很成問題,暴露出中國電影史學研究還不是很系統、很成熟:「一些老的成熟的學科,比如中文、戲劇等等,在其史學學科的構建上具有系統、科學、全局性的特點,現在已出版的幾部中國文學史的教材,權威機構牽頭,相關高校研究力量聯合協作,編寫出來的東西就容易被大家認可,而且經過不斷修訂,越來越成熟。但中國電影史教材這一塊,好像就沒有統一的規劃。」學者們表示,作為教材,特別是史學一類的教材,不能各說各的,誤導學生。
同時,由於電影學科形態的特殊性,非常強調對直觀史料(主要指影片本身)的佔有。非常遺憾的是,「有些部門的史料並不是完全公開的」。周星說。顯然,如果僅僅是從紙面到紙面地研究電影,權威電影史教材是不可能產生的。
所以,「電影全史的個人寫作時代結束了,一個人要寫一本中國電影史的時代結束了。」賈磊磊告訴記者,中國藝術研究院出資調集了該院影視所的核心力量,加上國內當代電影史學的專家共十多位學者,共同參與了《中國當代電影發展史》的編寫,每個人,每幾個人,只是側重於這50年來電影的某個題材、某個類型,才可能保證新中國以來的電影,編寫者完全看過,才可能保證電影史寫作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