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五千年文明歷史美名是哪些

中國五千年文明歷史美名是哪些

發布時間:2021-02-23 07:47:35

1. 我國有這五千年文化歷史,人們曾經為它起了那些美名如什麼什麼什麼等

周幽王千金難求妃子(褒姒)笑,烽火連台戲諸侯,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國都鎬京被犬戎攻破,周幽王被殺,西周滅亡。太子即位,為周平王,遷都洛邑,史稱東周。

東周在歷史上分為「春秋」「戰國」兩個時期。第一個稱霸的齊桓公,與後來的晉文公(重耳)、宋襄公、秦穆公、楚庄公一起,在歷史上被稱為「春秋五霸」。

「管鮑之交」指春秋時期,齊國齊桓公的兩位賢臣管仲和鮑子牙之交。

「秦晉之好」指秦穆公幫助流亡在秦國晉國流亡公子重耳回國做了國君,並將自己的女兒文嬴嫁給了重耳,成就了「秦晉之好」。

鼎是古代國家權力的象徵,楚庄公問鼎之輕重,有取代周室之意,「問鼎中原」源於此。

越王勾踐卧薪嘗膽,歷經22年,復仇雪恨滅吳國,成為春秋時代最後一個霸主。

范蠡,是勾踐成霸業的主要謀士,跟隨勾踐20多年,殫精竭慮。相傳范蠡獻美女西施於吳王夫差,使其沉於美色,越由此滅吳。勾踐成霸業後,尊其為上將軍。但范蠡認為:「大名之後,難以久居」,認為越王「可與同患,難與處安」,後攜西施隱退到陶邑經商,身家巨萬,人稱為「陶朱公」,被後世商人奉為保護神。

「三家分晉」:春秋時期,晉國的兵力雖然強大,但「政出多門」不能統一力量重振霸業,多年後被「韓、趙、魏」三家分割而亡。

商鞅變法:商鞅,原名公孫鞅,秦孝公期間,其通過變法使秦國變的強大,但因執法惹了太子,太子(秦惠文王)即位後用車裂之刑(五馬分屍)將其處死,可謂商鞅「作繭自縛」。

孫臏與龐涓本是同門師兄弟,但龐涓嫉妒孫臏的才能,獻讒言於魏帝,並將孫臏的髕骨挖掉,孫臏裝瘋被齊國營救,後有「圍魏救趙」的事跡,並在一次戰役中設計大敗魏軍,誅殺了龐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多行不義必自斃」就是此事給後人的啟示

2.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及重大事件

事實中華文明不止五千年,一般來說這個五千年是從大禹治水那時算起的.大禹治水的時間根據目前的考證應在公元前2200多年.也就是距今4200多時.不過五千年文明之說早已有之,以當時的學術水平自然不能考證得很清楚,因此只能大概地說五千年了為什麼說中國有5000年的歷史
最近,夏商周斷代工程己經取得突破性成就。專家己公布了《夏商周年表》,確定夏代始年約為公元前2070年。黃帝事夏一千年左右。這樣算來,從黃帶至今已有五千年的歷史。
一般講文明史,是以城、青銅和文字為標志的。考古工作者已在河南淮陽發現了一座屬於黃帝時代的古城遺址-平糧台古城遺址,在這里發現了標志文明的青銅和文字。就文字而言,通常把甲骨文看做是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估計距今三千年左右。1986年,考古工作者在陝西發現了黃帝時代的骨刻文字,專家認為這才是中國最古老的文字。科學家還發現山東大波口文化中晚期?quot;陶文"與商朝的甲骨文有一脈相承的跡象,估計 "陶文"距今約五千年。1993年5月,考古工作者在山東的一座古城遺址中又發現了一種與甲骨文差別較大的"陶文"。"陶文"是刻在陶片上的,有11個宇,分五行排列。第一行3宇,其餘各行皆2字,文字大小均勻,筆劃纖細。陶文距今也接近五千年。專家們還發現了河圖和洛書。河圖刻有一到十個自然數排列圖形,洛書刻有一到九個自然數排列圖形。這些圖形是刻在距今約五六千年的龜甲上,人稱 "河洛文化"。有人稱這是中華文化的源泉。
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城頭山遺址發現了距今六千多年的古城和祭壇。距今約七千年的河姆渡遺址的文明程度也有力地證實中國的文明史在五千年以上。
這個是最俱權威的官方網站有問題的答案: http://www.zh5000.com/ZHJW/yhsb/200403/0001.htm

3. 列舉出中華五千年文明的代表

中華五千文明,人才輩出,何止千萬。

然專而不全者眾,內外兼修者少。

在這里,先給這次「全能」的評選標准下一個籠統的定義——「內」當修身養性,學富五車;「外」當治國安邦,出將入相。

10曾國藩

號滌生,原名子城,謚文正,中興名臣,清代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理學家、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

曾國藩奉行「立言、立功、立德」。

立言,他著述、家書、日記,廣為流傳;立功,他建立湘軍,挽救了清帝國;立德,他事事以身作則。

因此,他除了「一品侯」頭銜之外,還有「中興第一名臣」、「洋務運動領袖」、「聖賢」、「近代史之父」諸等稱謂。

9王陽明

原名雲,後改名守仁,字伯安,別號陽明,世稱陽明先生,明代著名的軍事家、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和教育家。

他是明代心學泰斗,中國古代主觀唯心主義之集大成者,其學發展為姚江學派,對明代及後世儒學影響甚巨。

寧王叛亂,王陽明成功的運用自己獨特的陽明心學,然後趁敵不備先攻南昌,反客為主,使寧王陷於被動。

決戰中火攻南康,全面平息寧王之亂,前後只用了35天。

王陽明晚年奉旨南巡時,途徑大余青龍赤江古碼頭,病故於船上,後人在此建亭以示紀念。

亭中是一座大理石碑,碑西面陰刻「王陽明先生落星處」、「日本九州大學名譽教授岡田武彥手書」。每年都有大批日本及東南亞國家的學者前來憑吊。

8范仲淹

字希文,北宋名臣,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也是—位傑出的文學家、改革思想家和教育家。

公元1038-1043年,范仲淹以龍圖閣直學士身份經略西線邊防,改善軍事制度和戰略措施,號令嚴明,夷狄不敢犯,被敬稱為「龍圖老子」、「小范老子」。

公元1043年,范仲淹對當時的朝政弊病極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張建立嚴密的仕官制度,注意農桑,整頓武備,推行法制,減輕傜役。宋仁宗採納他的建議,陸續推行,史稱「慶歷新政」。後病死,卒謚文正。

范仲淹工於詩詞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內容,文辭秀美,氣度豁達;

且其為政清廉,體恤民情,剛直不阿,經他薦拔的一大批學者,為宋代學術鼎盛奠定了基礎;

他倡導的「先天下人之憂而憂,後天下人之樂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是中華文明史上閃灼異彩的精神財富。范仲淹亦被朱熹譽為是有史以來天地間第一流人物。

7李世民

即唐太宗,李淵次子,以「濟世安民」為名。

雄才大略,智勇兼備,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書法家,被譽為「千古一帝」。

李世民精於戰法,善於運用騎兵,出奇制勝。臨戰身先士卒,統軍馭將,恩威並用。

對降將和少數民族將領,能竭誠相待,委以重任,被夷狄蠻羌尊為「天可汗」。

在位期間,選賢任能,兼聽納諫,視民如子,不分華夷,海納百川,文治武功均有傑出的建樹,世譽「貞觀之治」,亦是中國歷史上最繁榮強盛的時期之一。

6周瑜

字公瑾,三國時期吳國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戰略家。「長壯有姿貌」,精音律,多謀略,人稱「美周郎」。

公元208年,曹操率大軍南下,欲並吞江東,大都督周瑜揚長避短,火燒赤壁,「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名震華夏。後圖進中原,不幸早逝,年僅36歲。

周瑜文采超群,性情寬宏,雍然大度:「與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文武雙全,雅量高致,精於音樂,時有謠諺道:「曲有誤,周郎顧」。

5諸葛亮

字孔明,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戰略家、政治家、外交家、思想家和發明家,人稱「卧龍」。

公元207年,劉備「三顧茅廬」於襄陽隆中,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足不出戶而知天下三分」。

公元223年,後主劉禪即位,諸葛亮受封武鄉侯,勤勉謹慎,事必親躬,賞罰嚴明。

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系,實行屯田,加強戰備。

公元227年,上疏《出師表》於劉禪,率軍出駐漢中,前後6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

公元234年,終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軍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諸葛亮嫻熟韜略,學識淵博,兼通天文地理,奇門遁甲。

多謀略,善巧思,曾革新「連弩」,造「木牛」、「流馬」,推演兵法,作「八陣圖」。

千百年來,諸葛亮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智慧的化身,其傳奇性的故事亦為世人所歌誦。

4曹操

字孟德,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和詩人。一名吉利,小字阿瞞,「少機警,有權數」,自幼博覽群書,武藝過人,善詩詞,通古學。

曹操身長七尺,細眼長須,自幼放盪不羈,但卻足智多謀,善於隨機應變。

20歲舉孝廉而入仕途,十數年間,先後擊敗呂布、袁術、袁紹等豪強集團,征服烏恆,統一北方。

曹操不僅是一位傑出的軍政領袖,還是一位慷慨的詩人和憂患的哲人。

精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書;善詩歌,《蒿里行》、《觀滄海》等篇,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韻沉雄,清峻通脫,慷慨悲涼。

3班超

字仲升,東漢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和外交家,是著名史學家班彪的幼子,其長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的史學家。

班超少有大志,不拘小節,內心孝敬恭謹,居家常親事勤苦之役,不恥勞辱。

他口齒辯給,博覽群書,能夠權衡輕重,審察事理。常欲效張騫立功異域,效命疆場,遂「投筆從戎」。

公元73年,班超出使西域,來到鄯善,國王先恭而後倨,班超推斷匈奴也派使者來了。情勢危急,班超當機立斷:「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決定先下手為強,斬殺匈奴使者百餘人。鄯善舉國震恐,隨即歸漢。

班超駐守西域32年,陸續平定了莎車等國的叛亂,擊退了大月氏王朝7萬人的進攻,保護了西域南道各國的安全及「絲綢之路」的暢通,西域大小50國全部歸屬,西域從此安定,匈奴不敢南下。

縱橫捭闔,使西域與大陸聯為一體,為大漢民族的基業立下了豐功偉績。

2范蠡

字少伯,又稱范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謀略家,被尊稱為「商祖」、「商聖」。

公元前494年,勾踐伐吳,范蠡諫阻,不聽,遂遭失敗。後獻「卑身厚賂,乞成於吳」之計,訂城下之盟,隨勾踐質吳三年,含垢忍辱,卑辭厚賂,終於使勾踐化險為夷,平安返越。及歸國,與文種鼎力輔佐越王,奮發圖強,築城立廓,發展生產,以俟時機。

范蠡倡「道」、「氣」,主「恆」、「常」,重「持盈」、「定傾」、「節事」,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變化,時勢必有盛衰,順其自然,待機而動,才能取勝。

經「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興越滅吳,完成勾踐稱霸大業。

其後,范蠡深知勾踐為人可與之共患難而難與同安樂,遂與西施一起泛舟齊國,操計然之術以治產,因成巨富,自號陶朱公,被後人奉為「文財神」。

1姜尚

名望,字子牙,或單呼牙,其先祖佐禹治水有功被封於呂,故從其封姓,也稱呂望,又作呂尚,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謀略家,被譽為「兵家始祖」、「武聖」。

相傳有一次,他垂釣於渭濱,周文王出獵相遇,兩人一見如故,話語投機,周文王聽了姜尚侃侃而談治國安邦之策,贊賞不已,遂同載而歸,說:「吾太公望子久矣。」遂尊號「太公望」,俗稱「姜太公」

。公元前1066年,武王以姜尚為國師,率部伐紂,大戰於牧野,大勝紂軍。

姜尚因輔佐武王滅商有功,被封於齊,為齊國始祖,亦稱「齊太公」。

姜子牙學問淵博,「上知天文下曉地理,五行術數奇門遁甲,無一不精無一不通。」

相傳著有不朽兵書《三略》、《六韜》,是中國歷史上被神化了的一代奇人。

4. 中國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名人名言有哪些

五千年悠悠歲月,留下了綿延不絕的歷史傳承,成就的是一首大氣天成的英雄回贊歌。一首碩強抗爭的勞動答人民的贊歌,一首慷慨激昂、懲惡揚善的浩然正氣之歌。五干年的滄桑巨變,五千年的興衰成敗,浩瀚的歷史皆濃縮於一個個盪氣回腸的故事中。

5. 中國的五千年文化歷史有哪些

這個只是傳統的說法,事實中華文明不止五千年,一般來說這個五千年是從大禹治水那時算起的.大禹治水的時間根據目前的考證應在公元前2200多年.也就是距今4200多時.不過五千年文明之說早已有之,以當時的學術水平自然不能考證得很清楚,因此只能大概地說五千年了.

6. 中國人號稱五千年文明 美國呢

怎麼啦?那些基本歷史事實地球人都知道啊?

1、「中國」是有悠久歷史,辛亥革命前,是漫長的封建帝制,有清、明、元等朝代……但都是「農業文明」。
2、「美國」2百年,是「美利堅合眾國」的建國事段。這之前,是:弗吉尼亞第一個殖民點建立…「五月花號」跨洋……歐洲文明…羅馬…希臘…克里特島……傳承的是西方文明。

可見——
以「中國」5千年和「美國」2百年比,這是概念的混亂。常識的錯誤。扭曲的見解。

例如——
1、「五月花號」在普利茅茨登陸,十幾年後,創辦「哈佛大學」。200年前他們制定的憲法,那就是從古典希臘城邦時代直到18世紀西方政治智慧的結晶。
就像中國一些邊疆地區,開發晚,但那裡的大多數居民是中原早期開發地區的移民。
2、古代世界文明中,比中華文明早約2千年的有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埃及文明,早約1千年的有西方文明(米諾斯文明)……
考證歷史,大部分時期,西方文明的發展水平都高於中國。
米諾斯文明修建起宏偉瑰麗的宮殿和創造出美倫美奐的壁畫時,相當於我們的夏朝,但我們的夏朝到今天在研究中。
大約在西方歷史的兩個「黑暗時期」(Dark Ages),即公元前12~8世紀,公元5~10世紀,中華文明的發展水平高於西方。但這兩個時期都是有外族入侵,打斷了西方文明的正常發展進程……

小結——
1、雖然我們中國歷史悠久,但那是農業文明。
2、美國雖然是年輕的國家,但卻是從古老的西方文明走出的現代化工業文明和信息時代的文明。

7. 中國五千年的文明歷史留下的是什麼

其實中 國只有三千五百年@的文明歷史,不要聽信@教科書

8. 形容文明古老的中國的美好稱謂有哪些

1.華夏。

古代中國的別稱。也稱「夏」、「諸夏」。是中國古代周王朝的自稱,以區別與周王朝敵對的四方部落(四夷)。在甲骨文中,「華」這個字的地位非常崇高聖潔,華夏是禮儀之邦,與外族胡人相對。

在周朝時,凡遵周禮、守禮義之諸侯,稱為諸夏。古籍中將「華」、「夏」作為中原,稱四方為"夷蠻戎狄",「華夏」最初僅為一文化概念,也是周王朝的自稱,至漢代以後成為漢族的別稱,始帶有民族概念。

華夏又稱中華、中夏、中土、中國。華與夏曾相互通用,兩字同義反復,華即是夏。「中華」又稱「中夏」。如《左傳》定公十年載孔子語雲:「裔不謀夏,夷不亂華。」這里的「華」亦即「夏」。孔子視「夏」與「華」為同義詞。

在甲骨文中,夏這個字的地位非常崇高。大約從春秋時代起,我國古籍上開始將「華」與「夏」連用,合稱「華夏」。

2.中華。

指中國。

中者,即是指中原河洛地區(河,黃河。洛,洛水、洛陽)。因其在四方之中,以區別其他四方而稱為中國 (古代「中國」與「中原」同義)。後隨著歷史演化,與各民族不斷融合,因此凡屬於中華文化范疇的皆屬中國。

華者,初源於華胥氏(位於華山之西,今西安市藍田華胥鎮)。《列子·黃帝》有載,華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媧」,伏羲、女媧生子少典。《國語·晉語》載:「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黃帝、炎帝。故而,華胥正是炎黃之祖也。

3.九州。

古代中國的代稱。又名神州、十二州,最早出現先秦時期典籍《尚書·禹貢》中,是中國漢族先民自古以來的地域概念。

自戰國以來九州即成為古代中國的代稱,至遲自晉朝起成為漢族地區的代稱,又稱為「漢地九州」。九州制是當時學者對未來統一國家的一種規劃,反映了他們的一種政治理想。

4.四海。

指全國各地,指天下、全國;也可指世界各地,即(九夷、八狄、七戎、六蠻)的居住區域。古以 中國四境有海環繞,各按方位為「東海」、「南海」、「西海」和「北海」,但亦因時而異,說法不一。

5.中原。

在鄭觀應《盛世危言·議院》中泛指中國。有時又以「中國」代稱中原。又稱中土、中州,指洛陽至開封一帶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狹義上指今天的河南省。當與外族對應時,中原又泛指中國。

中原,本意為「天下至中的原野」,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是華夏民族的搖籃,被視為天下中心。

中原地區隨著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擴展而逐漸向外蔓延,擴大了以中原文化為核心的漢族和各民族之間的交流。文化比較先進的華夏民族以別於四夷而稱中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華夏

網路-中華

網路-九州

網路-四海

網路-中原

9. 怎麼形容華夏五千年文明史的美

東漢大儒孔穎達有雲:「中國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故稱夏。」華夏二字,本身就代表著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歷史源流。華夏本身就是一個瑰麗無比的形容詞。

閱讀全文

與中國五千年文明歷史美名是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