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朝代著名事件以及人物
夏 禹 傳啟 家天下
商 甲骨文 漢字
西周 武王伐紂 封神榜
東周 分為 春秋 孔子 儒家 戰國 井田專制 鐵器 逐漸進入屬封建社會
秦 贏政 始皇帝
西漢 漢武帝 伐匈奴
東漢 蔡倫 造紙術 達摩 佛教入中土 張騫 絲綢之路 華佗 張仲景 醫術
西晉 五胡亂華
東晉 民族融合
南北朝 主要是科技:祖沖之 酈道元 和文化:孔雀東南飛 木蘭辭
隋朝 楊廣 京杭大運河
唐朝 李白杜甫等 唐詩 文成公主 吐蕃
五代十國 李煜 花間詞
宋朝 蘇辛 豪放詞 李清照 婉約詞 王安石 王安石變法 岳飛 抗金英雄
明朝 於謙 北京城保衛戰 王陽明 心學
清朝 康熙乾隆 康乾盛世 雍正 軍機處 洪秀全 太平天國 曾國藩 湘兵 林則徐 看眼看世界
㈡ 中國歷史中各階段的人物和代表事件是
盤古說:我開;
女媧說:我補;
共工說:我撞;
神農說:我嘗;
精衛說:我填;
誇父說:我追;
後羿說:我射;
嫦娥說:沒射著!
黃帝說:我們做什麼;
堯說:我讓;
舜說:我也讓;
禹說:咱爺們怎麼辦?
啟說:才不讓呢!
桀說:好玩;
湯說:造反有理了;
夏亡了……
紂說:痛快;
武王說:我也反了;
商亡了……
幽王說:點火;
褒姒說:刺激;
周也亡了……
干將說:我鑄;
專諸說:我舞;
荊柯說:我刺;
贏政一躲:沒刺著……
始皇說:我修;
姜女說:我哭;
陳勝說:有種;
項羽說:我舉;
劉邦說:我斬;
秦亡了……
孔子說:我仁;
孟子說:我義;
老子說:我無為;
莊子說:我逍遙;
韓非子說:把他們全抓了。
張良說:我出謀劃策;
韓信說:我統帥三軍;
蕭何說:吾運籌帷幄;
高祖說:老婆,怎麼辦;
呂後說:全喀嚓了。
文景說:我治;
武帝說:我興;
光武說:我中興;
獻帝說:我說了不算。
張騫說:我通;
班超說:我也通;
蘇武說:通個屁!
衛青說:我打;
霍去病說:我也打;
李廣說:我還打;
昭君嫣然暈笑,遂天下太平。
董卓說:我勢大;
呂布說:我人帥;
貂嬋說:你們倆誰厲害。
董卓完蛋了。
曹草說:快幫我脫鞋迎老許;
劉備說:快給我牽驢來訪諸葛;
孫權說:周郎自有妙計安天下;
周瑜說:加油,燒死老曹;
諸葛說:天下三分,人人有份;
司馬昭說:向劉備同志學習;
晉開始了。
司馬遷說:要想成功,不怕被宮;
班固說:我要出書;
司馬相如說:一首賦稿費一千;
曹操說:抄傢伙我要賦詩;
曹植說:命題作文有何難;
孔明說:我要寫道動員令;
陶潛說你們累不累呀。
遂卷鋪蓋回家了。
朱溫說:我同花順;
蕭道成說:我一條順;
陳霸先說:重新洗牌……
楊廣說:去揚州觀花;
李淵說:消來公費旅遊;
李世民說:魏徵,你的意思;
李治說:老婆,你的意思;
武則天說:那還不如我說了算;
薛剛說:反了你了!
駱賓王說:鵝肥;
王勃說:情深;
李白說:酒美;
王維說:景幽;
孟浩然說:風流;
杜甫說:屋漏;
白居易說:抱想琵琶唱OK;
李商隱:我沒話說了。
柴榮說:三武廢費有我一份;
趙匡胤說:今年流行黃袍子
寇準說:帶上瓶醋談判去;
李剛說:保家衛國;
徽宗說:沒保成;
欽宗說:我想回家;
金兀朱說:沒門……
趙構說:把姓岳的抓了;
岳飛說:我有何罪?
秦檜說:也許有……
陸游說:我要死了;
文天祥說:死得好,我為你喝彩!
完顏說:金大;
耶律說:遼大;
成吉思汗說:大你個球!
忽必烈說:亞歐大陸我說了算……
朱元璋說:高築牆;
建文帝說:孫承祖業;
朱棣說:我找我爹;
嚴嵩說:清史留字;
崇禎說:袁崇煥,你的良心大大地壞了……
李自成說:歇會,找個小姐來;
吳三桂說:敢泡我老婆;
皇太極說:三桂是個好同志。
順治說:愛江山更愛美人;
康熙說:江山好管兒子難教;
雍正說:說我狠,我就狠給你們看;
乾隆說:我爹是誰;
嘉慶說:和坤是我爹留給我的遺產……
施耐庵說:天罡蓋地煞;
羅貫中說:曹劉震河腰;
吳承恩說:全盤西化;
曹雪芹說;讀書人的事能算淫么;
蒲松齡說:我是另類我怕誰?
林則徐說:我銷;
洪秀全說:我反;
康有為說:我變;
孫中山說:看我的。
慈禧說:木偶戲你當好演呀;
李連英說:有奴才伺候;
李鴻章說:九億白銀,小意思;
袁世凱說:竊國者為諸候?
蔣介石說:何以家為
毛澤東說:成立了
㈢ 中國歷史15個人物,人物重要事件
首稱皇帝
春秋戰國,各國諸侯都被稱為「君」或「王」。戰國後期,秦國與齊國曾一度稱「帝」,不過這一稱號在當時並不同行。已經一統天下的秦王政,以為過去的這些稱號都不足以顯示自己的尊崇,「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他下令左右大臣們議稱號。 經過一番商議,丞相王綰、御史大夫馮劫、廷尉李斯等人認為,秦王政「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功績「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他們援引傳統的尊稱,說「古有天皇,有地皇,有人皇,人皇最貴」,建議秦王政採用「泰皇」頭銜。然而,秦始皇對此並不滿意。他只採用一個「皇」字,因有「三皇五帝」而在其下加一「帝」字,創造出「皇帝」這個新頭銜授予自己。從此以後,「皇帝」就成為中國國家最高統治者的稱謂。 「皇帝」稱謂的出現,不僅僅是簡單的名號變更,還反映了一種新的統治觀念的產生。在古代,「皇」有「大」的意思,人們對祖先神和其他一些神明,有時就稱「皇」。「帝」是上古人們想像中的主宰萬物的最高天神。秦始皇將「皇」和「帝」兩個字結合起來,第一,說明了他想表示其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權威,是上天給予的,即「君權神授」;第二,反映了他覺得僅僅是做人間的統治者還不滿足,還要當神。可見,「皇帝」的稱號,乃是秦王政神化君權的一個產物。 秦王政做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自稱「始皇帝」。他又規定:自己死後皇位傳給子孫時,後繼者沿稱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萬世。秦始皇夢想皇位永遠由他一家繼承下去,「傳之無窮」(《史記·秦始皇本紀》)。為了使皇帝的地位神聖化,秦始皇又採取了一系列「尊君」的措施: 取消謚法。謚法起於周初,是在君王死後,依其生平事跡,給予帶有評價性質的稱號。但秦始皇認為,像這樣「子議父,臣議君」,太不像話,更沒意義。他宣布廢除謚法,不準後代臣子評價自己。 天子自稱曰「朕」。「朕」字的意義與「我」相同,以前一般人均可使用,但秦始皇限定只有皇帝才能自稱為「朕」。皇帝的命令叫作「制」或「詔」(命曰制,令曰詔,蓋二者效令不同也)。 文字中不準提及皇帝的名字,要避諱。文件上逢「皇帝」「始皇帝」等字句時,都要另起一行頂格書寫。 只限皇帝使用的、以玉質雕刻的大印才能稱為「璽」。 以上這些規定,目的在於突出天子的特殊地位,強調皇帝與眾不同,強化皇權在人們心目中的神秘感。秦始皇幻想藉助這些措施,使他的皇位千秋萬代地在其子孫後代中傳續下去。
常遇春
(1330~1369) 字伯仁,號燕衡,元末紅巾軍傑出將領、
民族英雄,安徽省懷遠縣常家墳鎮永平崗人,明朝開國名將。宋朝南渡時常氏遷來懷遠,到常遇春已經是第七世。其父常六六,母高氏。其妻藍氏生有三子三女。常遇春字伯仁,生於公元1330年(元朝至順元年)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貌奇體偉,勇力過人,猿臂善射。23歲時,適值元末,朝政日非,天下大亂,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各地農民紛紛起義。常遇春適此嘯聚綠林草澤中,後在和陽歸順了明太祖朱元璋。
相傳,常遇春率軍隊進駐九華山時,適逢天旱無雨,士兵飲水困難。於是,他親自帶領將士在九華山下尋水,忽然在五溪橋南邊挖出了六股泉水,解決了部隊飲水的困難。這六股泉水泉水是否為常遇春所發現,無從查考。但是常遇春結寨六泉口,大戰九華山卻是千真萬確的。後人有詩可證:偏仄旁山行,溪流咽不嗚。何年留古砦,猶復說開平。
據史料記載,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初,朱元璋令常遇春與另一名大將徐達率重兵鎮守池州防備。陳友諒統其兵眾,部署襲取池州。徐達偵悉陳友諒的行動,令常遇春率精兵萬人,設伏於六泉口。陳友諒兵至,全力猛攻池州城,徐達率領守軍開城出擊,常遇春伏兵掩其後,大破陳友諒軍,斬首萬余,擒捉三千,陳友諒敗走江州(九江)。
這次戰役不僅恢復了皖南
軍事要地太平縣,也使漢軍龜縮於武漢不敢再犯。論功行賞常遇春功勞最大。朱元璋誇贊他說:「當百萬眾,摧鋒陷堅,莫如副將軍。」
常遇春當年設伏的地方就在今天九華山的大古嶺、鳳凰嶺一帶,並在百丈潭前留有詩文:赤汗透征袍,何如孝隱高。結廬親冢側,只為報劬勞。
可惜,常遇春只活到40歲,就病死於柳河川。一生為將未曾敗北。自言能將十萬軍橫行天下,軍中有「常十萬」之稱,人美稱他為「天下奇男子」。死後,被追封為「開平王」,故六泉口又有「開平寨」之稱。當地村民為紀念常遇春智勇過人,還在大古嶺下的在百丈潭側建廟祭祀,當時稱將軍廟,廟址所在村落因此得名將軍村。該廟規模壯觀,翹檐飛角,廟內塑有常將軍全身像。抗日戰爭中廟宇為日軍焚毀,但村民仍保留「拜將軍年」的舊俗。
常遇春
傳體貌奇偉,沉毅果敢,長臂善射,豹頭環眼,燕頷虎須。元至正十五年(1355),參加農民起義軍,隨朱元璋渡長江,取太平(今安徽當塗),破集慶(今南京)等地,每戰必先,屢立戰功,升中翼大元帥。十七年,攻寧國(今屬安徽),身中流矢,裹傷再戰。此後連克寧國、池州(今安徽貴池)、婺州(今浙江金華)等城。二十三年秋,在鄱陽湖之戰中,他奮勇當先,救出被陳友諒軍圍困的朱元璋,旋即率軍封鎖湖口,會同諸將全殲號稱60萬的陳軍。二十五年十月,以副將軍與徐達率軍進攻張士誠,先取淮東,後占浙西,於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蘇州),俘獲張士誠及其將士25萬。因功升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封鄂國公。十月,又以副將軍與徐達率軍25萬北上,轉戰中原,次年八月,攻克大都(今北京),滅亡元朝。明洪武二年(1369),率軍繼續北征,攻佔元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北),俘元宗王及將士萬余。七月,回師途中,暴病而卒,追封開平王。他英勇善戰,統軍有方,自謂能以10萬眾橫行天下,軍中稱為「常十萬」。
面涅將軍——狄青
狄青,生於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卒干嘉佑二年(1057年),字漢臣,身長八尺有餘約為(1.89米),濃眉大眼,姿態雄偉,胸襟廣闊。汾州西河(山西汾陽)人,北宋大將。狄青出身貧寒,從小就胸懷大志,16歲時,因其兄與鄉人斗毆,狄青代兄受過,被「逮罪人京,竄名赤籍」,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黨項族首領李元昊在西北稱帝,建立西夏。宋廷擇京師衛士從邊,狄青入其選,任延州指揮使,當了一名低級軍官。在戰爭中,他驍勇善戰,多次充當先鋒,率領士兵奪關斬將,先後攻克金湯城,宥州等地,燒毀西夏糧草數萬,「收其帳二千三百,牲口五千七百」,並指揮士兵在戰略要地橋子谷修城,築招安、豐林、新寨、大郎諸堡,「皆扼賊要害」。他每戰披頭散發,戴銅面具,一馬當先,所向披靡,在4年時間里,參加了大小25次戰役,身中8箭,但從不畏怯。在一次攻打安遠的戰斗中,狄青身負重傷,但「聞寇至,即挺起馳赴」,沖鋒陷陣,在宋夏戰爭中,立下了累累戰功,聲名也隨之大振。
薛禮字仁貴(614-683年3月24日),山西絳州龍門修村人(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唐朝名將,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創造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愛民象州城」、「脫帽退萬敵」等諸方面在軍事,政治上的赫赫功勛。
艱苦奮斗三十載,家裡窮苦志不窮
薛禮,字仁貴,山西絳州龍門人,大業九年(614)生,是南北朝時期名將薛安都的後代,屬於河東薛氏家族,但是到他的一輩已經沒落,,父親薛軌早喪,雖自幼家貧,但是習文練武,刻苦努力,天生臂力過人.但是生於亂世之中,未有什麼發展,長大務農,娶妻柳氏,生得一副大飯量。到30歲的時候,記載中描寫他窮困不得志,希望遷移祖墳,以希望帶來好運,他的妻子說:「有本事的人,要善於抓住時機。現在當今皇帝御駕親征遼東,正是需要猛將的時候,你有這一身的本事,何不從軍立個功名?等你富貴還鄉,再改葬父母也不晚!」仁貴聽了,覺得有道理,就告別妻子,去新絳城裡找張士貴將軍,應征入伍,開始了他馳騁沙場40年的傳奇經歷。
薛岳(1896年12月27日——1998年5月3日),漢族,字伯陵,廣東韶關市樂昌縣九峰鎮小坪石村客家人。抗日名將,時有抗日「戰神」之稱,一級上將。原名薛仰岳,因生於中日甲午戰爭期間,乃父起名仰岳以求能效法岳飛成為民族英雄。薛仰岳後改名薛岳,以示不僅仰慕岳飛更將身體力行。
1906年入黃埔陸軍小學,1909年加入同盟會,之後入讀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回粵後曾任孫中山警衛團第一營營長。1922年陳炯明叛亂期間,薛岳曾保護宋慶齡脫險。北伐初期任第一師師長。
呂蒙
呂蒙(178-219)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人。東漢末年著名軍事家、將領,仕於東吳的孫權。
郭子儀(697—781),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祖籍山西汾陽。唐代著名的軍事家。武舉出身。安史之亂時任朔方節度使,在河北打敗史思明。後連回紇收復洛陽、長安兩京,功居平亂之首,晉為中書令,封汾陽郡王。代宗時,叛將仆固懷恩勾引吐蕃、回紇進犯關中地區,郭子儀正確地採取了結盟回紇,打擊吐蕃的策略,保衛了國家的安寧。郭子儀戎馬一生,屢建奇功,以84歲的高齡才告別沙場。天下因有他而獲得安寧達20多年。他「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舉國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聲譽。
蒙恬(?—前210年),秦始皇時期的著名將領,被譽為「中華第一勇士」。漢族,祖籍齊國,山東人。傳說他曾改良過毛筆,是祖國西北最早的開發者,也是古代開發寧夏第一人。
秦瓊(571~638)字叔寶,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唐朝開國將領,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與尉遲恭為傳統門神。兵器:四棱金裝鐧、虎頭鏨金槍。座駕:黃驃透骨龍。濟南五龍潭有其故居。
衛青,中國歷史人物。一為西漢軍事家衛青(?~公元前106年),字仲卿,漢族,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市)人。生年不詳,卒於公元前106年(西漢武帝元封五年).他是西漢時期能征慣戰,為漢朝北部疆域的開拓做出過重大貢獻的將領,也是中國歷史上為人熟知的常勝將軍。率軍與匈奴作戰,屢立戰功,但從不結黨干預政事。他對士卒體恤較多,威信很高。另一位衛青(?—?)字明德,松江華亭人。是明代抗倭名將。其子衛子穎。
孫臏是孫武後代。身長七尺約為161cm(周的一尺合今23.1cm)與龐涓同學兵法,後龐涓為魏惠王將軍,騙孫臏到魏,用刖刑(即砍去雙腳),被齊國使者偷偷救回齊國後,被齊威王任為軍師,馬陵之戰,身居輜車,計殺龐涓,大敗魏軍。著作有《孫臏兵法》,久已失傳。1972年山東省臨沂銀雀山出土殘簡,有一萬一千餘字。關於孫臏臏刑其實是錯誤的,在太史公自序這本書中提到「孫子臏腳,《兵法》修列」,講的是孫臏被砍掉雙腳,而不是挖掉膝蓋骨。
㈤ 求歷史人物或事件
死於安樂:
李存勖(後唐庄宗)
他稱帝後,他認為父仇已報,中原已定,不再進取,開始享樂。他自幼喜歡看戲、演戲,即位後,常常面塗粉墨,穿上戲裝,登台表演,不理朝政;並自取藝名為「李天下」。有一次上台演戲,他連喊兩聲「李天下」!一個伶人上去扇了他個耳光,周圍人都嚇得出了一身冷汗。李存勖問為什麼打他,伶人阿諛地說:「李」(理)天下的只有皇帝一人,你叫了兩聲,還有一人是誰呢?李存勖聽了不僅沒有責罰 ,反而予以賞賜。伶人受到皇帝寵幸,可以自由出入宮中和皇帝打打鬧鬧,侮辱戲弄朝臣,群臣敢怒而不敢言。有的朝官和藩鎮為了求他們在皇帝面前美言幾句,還爭著送禮巴結。李存勖還用伶人做耳目,去刺探群臣的言行,置身經百戰的將士於不顧,而去封身無寸功的伶人當刺史。此外,李存勖還下令召集在各地的原唐宮太監,把他們作為心腹,擔任官中各執事和諸鎮的監軍。將領們受到宦官的監視、侮辱,讀書人也斷了進身之路。同時,李存勖又派伶人、宦官搶民女入宮,有一次,竟搶了駐守魏州將士們的妻女1000多人,搞得眾叛親離,怨聲四起。最後伶人郭從謙趁軍隊都調到城外候命之機發動兵變,帶著叛亂的士兵亂殺亂砍,火燒興教門,趁火勢殺入宮內,在混亂中射死了前來帶領侍衛抵抗的李存勖。身死國破。
㈥ 中國近代史10個著名歷史人物以及歷史事件!!
1、林則徐 ——虎門銷煙
2、左宗棠—— 收復新疆
3、鄧世昌 ——專甲午中日戰爭
4、孫屬中山 ——辛亥革命
5、奕忻—— 洋務運動
6、梁啟超 ——戊戌變法
7、陳獨秀 ——新文化運動
8、毛澤東—— 遵義會議
9、鄧小平—— 挺進大別山
10、張學良 ——西安事變
就近代的中國而言,歷史的邏輯是這樣的:西方沖擊——中國反思和變革:經濟現代化——政治民主化——思想文化和社會生活的現代化。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無論是洋務運動還是戊戌變法或清末新政,首先都是為了應付西方世界對中國的沖擊。
(6)中國歷史的典型人物或事件擴展閱讀:
中國近代史,中國社會發生大變動,無論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從國內生活到國際關系,變化的廣度和深度,都是過去所有王朝無法比擬的。這段歷史在中國歷史長河中雖然短暫,卻是中國從傳統農業社會走向現代社會的轉型時期。
從另一個意義上說,是世界走向中國、中國被迫走向世界的歷史,也是中國艱難走向現代化的歷史。
㈦ 中國歷史上著名人物有哪些
1、武則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 ),自名武曌 ,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82歲),與漢朝的呂後並稱為「呂武」。
武則天為荊州都督武士彟次女。十四歲時,進入後宮,為唐太宗才人,獲賜號「武媚」 。唐高宗時封昭儀,後為皇後,尊號「天後」,與高宗並稱「二聖」。高宗駕崩後,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後臨朝稱制。
2、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 ,秦莊襄王之子。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今邯鄲),並在此度過了少年時期。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前238年,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
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 重用李斯、尉繚,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並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3、孛兒只斤·鐵木真(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蒙古族乞顏部人。大蒙古國可汗,世界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生於漠北斡難河上游地區(今蒙古國肯特省),取名鐵木真。淳熙十一年(1184年)前後,成為蒙古乞顏部可汗,一步步統一蒙古諸部。
開禧二年(1206年),建立大蒙古國,尊號「成吉思汗」(Genghis Khan),頒布了《成吉思汗法典》。多次發動對外戰爭,征服西達中亞、東歐的黑海海濱地區。寶慶三年(1227年),興兵征伐西夏,途中去世,秘密安葬。
4、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
年號康熙。蒙古人稱他為恩赫阿木古朗汗或阿木古朗汗(蒙語「平和寧靜」之意,為漢語「康熙」的意譯)。西藏方面尊稱為「文殊皇帝」。順治帝第三子,母親為孝康章皇後佟佳氏。
康熙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執政初期,國內國際形勢非常嚴峻。面對嚴峻局勢,他堅持大規模用兵,以實現國土完整和統一。
5、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黃老列庄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㈧ 有關中國歷史人物和事件
曹操(cáo cāo)(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瞞、吉利,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專傑出的政屬治家.文學家、軍事家和詩人。在政治方面,曹操消滅了北方的眾多割據勢力,恢復了中國北方的統一,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文化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動下形成了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為代表的建安文學,史稱建安風骨,在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