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和竹子有關的歷史故事和人物
北宋畫家文同胸有成竹的故事:
北宋時期,有一個著名的畫家,名叫文與可,是當時畫竹子的高手。
文與可為了畫好竹子,不管春夏秋冬,還是刮風下雨,他都常年不斷地在竹林里鑽來鑽去。三伏天,太陽像一團火,烤得地面發燙。可是文與可照樣跑到竹林對著太陽的那一面,站在炙熱的陽光下,全神貫注地觀察竹子的變化。他一會兒用手指頭量一量竹子的節有多長,一會兒又記一記竹葉有多密。汗水濕透了他的衣衫,可是他就跟沒事兒似的。
有一回,天空颳起了一陣狂風,接著,電閃雷鳴,眼看著一場暴風雨就要來臨。人們都紛紛往家裡跑。可就在這時候,坐在家裡的文與可急忙抓過一頂草帽,往頭上一扣,就往山上的竹林飛奔而去。他剛走出大門,就下起了傾盆大雨。
文與可一心想要觀察風雨中的竹子,根本顧不上雨急路滑!他拽起褲腿,爬上山坡,奔向竹林。盡管渾身都濕透了,他依然站立在雨中仔細地觀察竹子,用心地把竹子的姿態記在心頭。由於文與可長年累月地對竹子進行細微地觀察,所以他畫起竹子來,根本用不著畫草圖。當時有個名叫晁補之的人,稱贊他說:「與可畫竹時,胸有成竹。」
(1)竹子與中國歷史擴展閱讀:
成語「胸有成竹」解析:
1、讀音:xiōng yǒu chéng zhú
2、表達意思:原意是畫竹子以前,心裡已經有了竹子的形象。後用以比喻辦事以前,已經有全面的設想和安排。
3、出處:出自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篇散文《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故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
翻譯:所以說畫竹,一定要心裡有完整的竹子。
4、例句:他對答如流的態度是那麼的胸有成竹,那十拿九穩的神情,真是讓我無地自容,暗暗發窘。
5、結構:主謂式。
㈡ 有關竹子的歷史故事一定要是歷史故事,還是中國的
胸有成竹
北宋畫家文同,字與可。他畫的竹子遠近聞名,每天總有不少人版登門求畫。文同畫竹的權妙訣在哪裡呢?原來,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後種上各種樣的竹子,無論春夏秋冬,陰睛風雨,他經常去竹林觀察竹子的生長變化情況,琢磨竹枝的長短粗細,葉子的形態、顏色,每當有新的感受就回到書房,鋪紙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畫在紙上。目積月累,竹子在不同季節、不同天氣、不同時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筆,在畫紙前一站,平日觀察到的各種形態的竹子立刻浮現在眼前。所以每次畫竹,他都顯得非常從容自信,畫出的竹子,無不逼真傳神。
當人們誇獎他的畫時,他總是謙虛地說:「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畫下來罷了。」
有位青年想學畫竹,得知詩人晁補之對文同的畫很有研究,前往求教。晃補之寫了一首詩送給他,其中有兩句:「與可畫竹,胸中有成竹。」
故事出自北宋蘇軾《文與可yún dāng谷偃竹記》。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備,對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著。
㈢ 竹子對中國古代社會的影響
蘇軾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㈣ 中國「竹文化」知多少
中國悠久的文化與竹復結下制不解之緣,形成了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中國竹文化,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實踐和文化活動中,把竹子形態特徵總結成了一種做人的精神風貌,如虛心、氣節等,其內涵已形成華中民族品格、稟賦和精神象徵。
看到竹子,人們自然想到它不畏逆境,不懼艱辛,中通外直,寧折不屈的品格,這是一種取之不盡的精神財富,也正是竹子特殊的審美價值。
竹為高大、生長迅速的禾草類植物,莖為木質。分布於熱帶、亞熱帶至暖溫帶地區,東亞、東南亞和印度洋及太平洋島嶼上分布最集中,種類也最多。
竹枝桿挺拔,修長,四季青翠,凌霜傲雨,倍受中國人民喜愛,有「梅蘭竹菊」四君子之一,「梅松竹」歲寒三友之一等美稱。中國古今文人墨客,嗜竹詠竹者眾多。
(4)竹子與中國歷史擴展閱讀:
中國是世界上竹類資源最為豐富、竹林面積最大、開發利用竹資源最早的國家之一,素有「竹子王國」之稱。竹子因青翠挺拔、奇姿出眾,凌霜傲雪,四時長茂受到了人們的稱頌。人們賦予它心虛節堅、堅忍不拔、風度瀟灑的「君子」美譽。
在悠悠幾千年的歷史發展長河中,竹子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中國悠久的文化與竹結下了不解之緣,形成了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中國竹文化。
㈤ 竹與中國文人
算是一種文化積淀吧, 從王羲之的兒子最先開始,得到升華, 後來的鄭板橋,齊白石等, 極大的賦予了竹子的內涵和人格化修為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竹子生長快,適應性強,同時又具有廣泛的用途。竹子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竹子的利用涉及衣、食、住、行、用各方面,竹子用於建築的歷史久遠,在遠古時代,人類從巢居和穴居向地面房居演進的過程,竹子就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江蘇吳縣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草鞋山遺址發現有用竹作建築的材料,漢代的甘泉宮竹宮、宋代的黃岡竹樓,皆是取竹建造並負有盛名。
從服飾方面看,竹對中國人的衣飾起源和發展起著重要作用。秦漢時期就出現用竹製布,取竹製冠,用竹做防雨用品的竹鞋、竹斗笠、竹傘,一直沿用至今。竹布在唐代曾是嶺南地區一些州縣的重要貢品之一,竹還是古代人裝飾的材料,說明竹對人類服飾文化的貢獻。
從食用方面看,竹筍和竹蓀是極受人們喜愛的美味山珍,竹實是歷代救荒的重要作物原料。先秦文獻中記載,3000多年前的竹筍就是席上珍饌。竹筍的食用方法多種多樣,可烹飪數千種美味佳食。竹還具有特別的醫用價值,在中國最早的醫書典籍中,就有用竹治病的歷史記載。竹的全身都是寶,葉、實、根及莖稈加工製成的竹茹、竹瀝,都是療疾效果顯著的葯用材料,竹黃、竹蓀也是治病的良葯。
交通工具和設施的產生與發展,是中國文明的標志之一,竹在交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古代交通運行工具和設施的起源與發展,均與竹子有極密切的關系,古代人取竹製造竹車、竹筏和船以及橋梁工程,創造了世界交通史上許多第一例,對世界交通工具和設施的發展,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考古資料證明,舊石器時代晚期和新石器時代早期,古代先民們就已開始用竹製造竹器。屬於仰韶文化的西安半坡遺址發掘的陶器底部有竹編織物的印痕,南方良渚文化遺址發掘了大量的竹器紋飾的印紋陶器,浙江吳興錢山漾遺址發掘有200餘件的竹器實物。隨著社會和文化的不斷發展和進步,竹器的種類也日益增多。到春秋戰國時代,竹器製作已成為當時社會的一個重要生產部門--竹器手工業,竹器製品已在當時廣大民眾生活中,成為"養生送死"不可缺少的物品。漢代有竹器生活物品60餘種,晉代有100多種,唐宋時近200種,到明清時期達250餘種。例如炊具的簞、籩、簋、碗、箸、勺、盤、厄、蒸籠等,盛放物品的筐、籃、笥、箱,傢具有床、榻、席、椅、枕、幾、屏風、桌、櫥、櫃,算具有算籌、算盤,量具有竹尺、竹筒,照明用具有燈籠、燭炬,衛生用具有帚、熏籠,裝飾用具有簾、花瓶,把玩用具有扇子、手杖,賭博用具有籌、葬用具有竹棺材,均是用竹為材料製成的。
從人類的生活環境看,竹子也發揮了其特殊的作用,古代先民很早就發現了竹子的特殊防護作用,注重發揮竹子的防護城池和居宅安全的屏障作用,歷代取竹子做圍籬牆垣,防禦盜寇,保護城池和居宅安全。竹林因具有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減弱噪音、凈化空氣、防止風害的作用,備受人們的青睞,古今人們都不得取之以保護和美化人類的生活環境。
由上可見,竹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領域中作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展示了竹文明的風采。因此,竹與人類生活的關系,正如蘇東坡所述:「食者竹筍,居者竹瓦,載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書者竹紙,履者竹鞋,真可謂不可一日無此君也。」
㈥ 中國竹文化的竹的歷史文化
中國悠久的文化與竹結下不解之緣,形成了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中國竹文化,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實踐和文化活動中,把竹子形態特徵總結成了一種做人的精神風貌,如虛心、氣節等,其內涵已形成華中民族品格、稟賦和精神象徵。看到竹子,人們自然想到它不畏逆境,不懼艱辛,中通外直,寧折不屈的品格,這是一種取之不盡的精神財富,也正是竹子特殊的審美價值。竹為高大、生長迅速的禾草類植物,莖為木質。分布於熱帶、亞熱帶至暖溫帶地區,東亞、東南亞和印度洋及太平洋島嶼上分布最集中,種類也最多。竹枝桿挺拔,修長,四季青翠,凌霜傲雨,倍受中國人民喜愛,有「梅蘭竹菊」四君子之一,「梅松竹」歲寒三友之一等美稱。中國古今文人墨客,嗜竹詠竹者眾多。
中國是世界上竹類資源最為豐富、竹林面積最大、開發利用竹資源最早的國家之一,素有「竹子王國」之稱。竹子因青翠挺拔、奇姿出眾,凌霜傲雪,四時長茂受到了人們的稱頌。人們賦予它心虛節堅、堅忍不拔、風度瀟灑的「君子」美譽。在悠悠幾千年的歷史發展長河中,竹子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中國悠久的文化與竹結下了不解之緣,形成了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中國竹文化。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五千多年悠久文化歷史的民族,是一個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民族,因而也是一個熱愛森林、創造森林文化的民族。森林是人類文明的源泉,文明在森林中誕生和發展,歷史上的文明古國都誕生於森林中,在森林中得以發展而輝煌於世。森林對人類文化與文明的發展起著不可磨滅的作用,而且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我國的森林文化建立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之上,建立在中國獨特風土基礎之上。悠久的森林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竹文化是森林文化中獨樹一幟的一個重要分支。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宋代著名文學家蘇東坡的一句名言,揭示了中華文明史中一個特殊的現象:竹作為一種特殊的質體,已滲透到中華民族物質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竹子是物質文明建設的重要資源,並滲透和凝聚於精神文化之中,構成了中國文化的獨特色彩,從而形成了別具一格的中國竹文明,積淀成為源遠流長的中國竹文化。 英國著名學者,研究東亞文明的權威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指出東亞過去被稱為「竹子」文明,中國則被稱為「竹子文明的國度」。
甲骨文中竹子符號的出現到竹部文字的創造和發展,從一個重要側面反映了中國竹子文明的歷史演進。著名竹子專家熊文愈教授詳細統計了甲骨文?殷商?、金文?周?、《說文解字》?東漢?、《玉篇》?梁?、《字匯》?明?、《康熙字典》?清?等各代重要字典中竹部文字的數量。根據出土文物和有關典籍記載,論述了竹子與中國古代工農業生產、交通運輸、軍事武器、文化藝術、音樂以及人們日常生活諸方面的密切關系。中華文化浸透了竹子的痕跡,悠悠五千年,中華民族的成長、壯大、繁榮,也是一部竹子文化繁衍和發展的詩篇,由此可見,中國被稱為「竹子文明的國度」是名不虛傳的。
正如蘇東坡所述:「食者竹筍,庇者竹瓦,載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書者竹紙,履者竹鞋,真可謂不可一日無此君也。」就拿「書者竹紙」來說,從殷商時期出現在竹簡上的刻字,到六朝時期發明的竹紙,竹作為中國文化傳播積累的載體,在文化發展中始終佔有重要地位,對保存人類知識、形成中華民族源遠流長、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起到了直接和間接的作用。
「華夏竹文化,上下五千年,衣食住行用,處處竹相連」。竹子四季常青、姿態優雅、鞭根發達,不但有很高的經濟價值,而且有很好的生態、旅遊、觀賞價值,在綠化環境中具有獨特的作用,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竹文化的發展,不僅在物質層面上滿足了人們的需要,更在精神層面上熏陶了人們的情操,成為品格的象徵。
中國竹文化的內涵與外延。 中國竹文化就是以竹為載體的中國文化,就其內容來說可以分為竹文化景觀和竹文化符號。竹筍、竹製書寫工具、工藝品、樂器、舞蹈道具、日用器物、生產工具、建築、交通工具等是構成器物的物質材料,文化內涵的顯示不是竹本身而是竹所構成的器物及其使用規范,它能顯示出文化性的人化了的自然,或者說是中華民族為了特定的實踐需要而有意識地用竹所創造的景象,此為竹文化景觀。而宗教、文學繪畫、倫理規范中的「竹」本身即直接表現與象徵著人的情感、思維、觀念、價值、理想等精神世界,此為竹文化符號。 竹文化景觀是指人化了的竹所顯示出來的中華文化性質,或者說是中華民族為了滿足生活需要、生產需要、書寫需要、審美需要等有意識地用竹創造的景象。竹文化景觀既表現出中華民族的心理傾向和特點,又反映了中華民族文化進化的程度。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竹密切聯系著人們的衣、食、住、行、用。
衣——竹服飾是中國竹文化景觀之一。從服飾方面看,秦漢時期就出現用竹製布、取竹製冠、用竹做防雨的竹鞋、竹斗笠,並沿用至今。古代人使用的竹簪、竹蓖箕、竹箍等,都是用竹製成的容飾器,震驚中外的馬王堆出土文物,發髻上就插有竹笄、角笄、玳瑁各一件,體現了他們對美的追求。
食——竹飲食是中國竹文化景觀之二。從飲食方面看,根據《詩經》、《禹貢》等文獻記載,竹筍在西周時期已成為餐上佳餚,此後相沿不衰,直至今日竹筍仍不失為中華民族的桌上名菜。竹不僅可以充飢果腹,滿足口舌之好,而且被賦予濃厚的文化內涵,傾注了生長於農耕文化的中華民族對於植物格外厚愛的感情。
住——竹建築是中國竹文化景觀之三。從住宅方面看,竹被中華民族用作房屋各個部分的建築材料,甚至到了「不瓦而蓋,蓋以竹;不磚而牆,牆以竹;不板而門,門以竹。其餘若椽、若楞、若窗牖、若承壁,莫非竹者」的地步。中國竹建築體現了中華民族以農立國的生活觀念、尚儉歸朴的生活情趣、優美和諧和空靈飄逸的審美理想。
行——竹交通工具是中國竹文化景觀之四。從交通運輸方面看,竹是一種重要的營造材料,人們用竹來開路架橋、制舟做車。在需要與條件制約之下發明創造的交通設施和運輸工具,在特定的環境之中代代承傳,成為一個突出的文化質點。竹製交通設施和運輸工具一方面顯示出中華民族堅忍不拔的生活意志和極富想像力的創造精神,另一方面也表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禁嚴的等級觀念和追求平等的文化心態。
用——竹生產生活用具是中國竹文化景觀之五。竹製生活器物。竹材被中華民族大量用來製作成各種各樣的日常生活器物,如:炊飲器具、消暑用具、傢具等。竹製日常生活器物的製作工藝、形制、大小及使用制度,構成一副別致的中華民族生活風俗圖和中華文化景觀,顯示出中華文化的強烈理性特徵,體現了中華民族生活藝術化的情趣。
竹製生產工具。農業、手工業、畜牧業和漁業等中國傳統社會的主要產業都有竹製生產工具。在中國古代生產中,無論是簡單工具還是復雜工具,竹都是生產工具的一種重要製作材料。竹製生產工具一方面反映了中國傳統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緩慢性和地區之間經濟水平的不平衡性,另一方面又表現出中華民族認識自然與利用自然的智慧、勇氣和理想,顯示著中華文化對待自然因地制宜、輕視永恆、肯定已然的現實精神。
竹製書寫用具。中國的書寫工具別具一格,書寫材料亦頗有特色並富創造性,而竹在其中起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竹筆是中華民族最早的書寫工具,作為創作書法藝術和繪畫藝術的工具,歷久不衰,宣筆、湖筆、湘筆等名筆的筆桿均由竹製成。早在中華文化的發軔時期商朝末年周朝初年,竹即開始成為中華民族的書寫材料——竹簡。至春秋時期,竹簡成為中華民族的主要書寫材料。直至南朝時期,流行了約兩千年的中華民族的主要書寫才被紙所完全取代。然而,竹與書寫材料的密切聯系並未由此中斷,竹不再作為直接的書寫材料,但至遲在唐朝中葉卻作為書寫材料之上品竹紙的加工原料而成為書寫材料的重要因素。竹製書寫工具和書寫材料,尤其是竹製書寫工具是使漢字的書寫藝術化而形成書法藝術,以及形成中國畫畫法的一個重要動因。竹製書寫工具和書寫材料滲透著中華文化的審美趣味和文化觀念。
娛——竹娛樂品是中國竹文化景觀之六。工藝品是器物由實用走向審美、人類精神需求增加的結果,兼具實用與審美兩種功能,既是物質生產技能的集中體現,又顯現出文化性格與審美追求。這兩方面的表現均需藉助於其構成物質材料的形狀、色彩、造型的變化,因而體悟與分析工藝品的文化性格和審美追求不能忽視其構造材料。在蔚為大觀的中國藝術品中,竹製工藝品是頗具特色且種類繁多的一類,它表現了中華民族娟秀細膩、清新淡雅、柔和婉約的審美趣味。
竹製樂器。竹是中華民族樂器的重要製作材料。被列為中國古代的音樂分類「八音」之一,甚至常用「竹」代表管樂,用「絲竹」代稱音樂。竹製樂器體現了中華民族對待自然的「天人合一」或「天人協調」的態度,亦顯示了中國傳統音樂簡明、靈活的特徵。
竹生活環境。從人類的生活環境看,竹子也發揮了其特殊的作用。竹子獨特的生物學和生態學特性決定其具有廣泛的生態效益: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調節氣候、凈化空氣減少噪音和為其它生物資源提供生存環境,備受人們的青睞,古今人們都用其保護和美化人類的生活環境。 文化符號是指一定的社會環境用於較穩固地象徵某種特定意義的事象。竹被中華文化賦予象徵宗教觀念和理想人格、表現審美情感和審美理想的功能,中華民族的內在情感、觀念常借竹而得以象徵與表現,因而竹成為中華文化的一種重要符號。
竹宗教符號是中國竹文化符號之一。中華文化在戰國時期開始把竹神聖化和非凡化,對之加以崇拜。天師道把竹視為具有送子和延壽神秘力量的「靈草」,人們常崇拜竹以祈求得子或求子健康成長,以驅病延壽。彝族、傣族、景頗族等少數民族視竹為本民族源出的植物或搭救其祖先性命之物,作為本民族的祖先和保護神進行祭祀,竹成為一種圖騰。竹宗教符號象徵著中華民族虔誠的宗教情感、對現實的態度及對未來的熱望。
竹民俗符號是中國竹文化符號之二。竹子在民俗文化中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竹文化聯系著口承文藝、游樂活動和民間習俗;祭祀、婚喪、交際、節日、朝規等社群文化構成了民間竹文化的重要元素。
竹詩歌符號是中國竹文化符號之三。早在遠古時期,竹就被當作原始歌謠的描繪內容,其後《詩經》、《楚辭》、《漢樂府》、《古詩十九首》等先秦兩漢的文學作品對竹和竹製器物均有大量描繪,但竹或竹製器物僅只是意境的一個構成要件,尚未成為中心意象。至南朝時期,伴隨著山水詩的出現,以竹為中心意象的詠竹文學誕生了,其代表就是謝跳的《秋竹曲》和《詠竹》。此後,歷代文人墨客對竹吟詠不斷,創造出大量詠竹文學作品。竹之挺拔、常青不凋之色以及竹的搖曳之聲和清疏之影,盡入詩懷,並藉以象徵與表現虛心、高潔、耿直、堅貞、思念等情志和思想,構成情志依附於竹意象、情志貫注於竹意象、情志超越於竹意象幾種文學符號類型,顯示出清新淡雅、幽靜柔美的審美特徵。
竹書畫符號是中國竹文化符號之四。中國繪畫畫竹始於唐朝,至五代十國時期中國畫的重要一科——墨竹畫已問世,北宋文同、蘇軾等人開始大量畫竹,完善了畫竹藝術。清朝涌現出傾畢生精力於竹的畫家——鄭燮,他不僅留給我們大量寫竹畫,而且在畫竹藝術上多有創新、理論上頗多總結。從正直、高潔、孤傲、堅貞、抗爭到直爽達觀、體恤民情等,畫家們都借畫竹得以象徵與表現,並構成別具一格的簡淡逸遠的繪畫風格。
竹造景符號是中國竹文化符號之五。竹子是中國古典園林中重要的植物材料,從上林苑、輞川別業到壽山艮岳,都有竹子景觀的記載。現存的江南古典園林中有不少竹子造景的範例,如網師園的「竹外一枝軒」、滄浪亭的「翠玲瓏」、留園的「碧梧棲鳳」、個園的「春山」等等。竹子造景可通過題詠、匾額、楹聯、名人故居、雕塑以及竹韻景石等藝術手法渲染竹文化,使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完美結合,營造出充滿詩情畫意的園林意境。
竹人格符號是中國竹文化符號之六。竹在中華文化中被人格化,成為象徵中華民族的人格評價、人格理想和人格目標的一種重要的人格符號。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幹——儒家和道家設計出兩種迥然相異的人生道路和人格理想:建功立德與遁跡山林、剛正奮進與淡泊自適。這迥然相反的二元人格標准構成了中國傳統理想人格系統,竹人格符號以其特有的包容性,意指著中國傳統人格的整個結構和系統。 竹文化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實踐和文化活動中,把竹子形態特徵總結成一種做人的精神風貌,如虛心、氣節等,其內涵已形成華中民族品格、稟賦和精神象徵。看到竹子,人們自然想到它不畏逆境,不懼艱辛,中通外直,寧折不屈的品格,這是一種取之不盡的精神財富,也正是竹子特殊的審美價值。竹為高大、生長迅速的禾草類植物,莖為木質。分布於熱帶、亞熱帶至暖溫帶地區,東亞、東南亞和印度洋及太平洋島嶼上分布最集中,種類也最多。竹枝桿挺拔,修長,四季青翠,凌霜傲雨,倍受中國人民喜愛,有「梅蘭竹菊」四君子之一,「梅松竹」歲寒三友之一等美稱。
中國竹文化的核心, 白居易在《養竹記》中總結竹的品性「本固」、「性直」、「心空」、「節貞」,將之比作賢人君子。劉岩夫在《植竹記》中賦予竹子「剛」、「柔」、「忠」、「義」、「謙」、「賢」、「德」等品格。在生活中,人們往往容易把竹的特性擬人化,如人們極易由竹的不畏嚴寒聯想到人的堅貞不屈的人格品質,由竹的清風瘦骨聯想到一種「超然脫俗」的人生境界。這種竹的自然屬性同人的人格特點發生契合是中國竹文化的核心所在。
鄭燮的「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等詩句都是借竹來表達自己的情懷或表現自己的人格理想。而湘妃的斑竹淚更是使竹成為女子對於愛情堅貞不渝的寫照。享有詩佛之譽的王維最擅長以竹來傳達自己的禪悟體驗:「獨坐幽徨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由生產生活的資料到具有自然觀賞價值的景物再到表現人類精神追求的審美載體,竹在人們的生活中發生了質的變化。從自然到「人化的自然」再到「自然的人化」,實用性向審美性的轉變標示出人們對同自己息息相關的自然的終極關照。
中國竹文化的特徵, 竹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與其他類型的文化相比,竹文化具有濃重的文學和美學、宗教和民俗、生活和鄉土氣息特點。它既有道德人格的比附意義,又有理想愛情的象徵意義,同時又是禪宗禪趣的載體。
中國竹文化具有突出的倫理主義特徵。竹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個結叢,折射出中華文化的整體光彩,竹文化的倫理性特徵正是中華文化倫理性的反映。竹文化滲透的領域之所以如此廣泛、所凝聚的民族精神之所以如此深厚,是因為竹的某些特徵與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異質同構性」,竹文化兼收並蓄地融合了中國古代諸家的思想。中國傳統文化的強烈倫理精神對竹提出了文化的需要並賦予它豐富的內涵,「天人合一」的類比思維則使竹與人及其文化相結合。
竹文化是中華文化區別於其他文化的重要標識。無論是竹文化的構築材料、形制特徵還是它所體現出的文化氛圍,無論是竹文化的能指還是它所象徵與表現的意指,均能非常鮮明而突出地顯示出中華文化的特色,透露出深厚的中華內涵。一雙竹筷,一座竹樓,一架竹橋,一根竹笛,一把竹絲扇,一隻竹管毛筆,一首詠竹詩,一副墨竹畫,一句「無竹令人俗」的人生格言……無不彌漫著迥異於歐洲文化、非洲文化、拉美文化的中華文化的濃郁氣息:竹筷是中餐別於西餐的標記,筒車是中國古人獨有的運輸工具,竹絲扇是中國能工巧匠的傑作,竹管毛筆是古老中華文化的象徵,竹笛是中國特有的樂器,詠竹詩是中國詠物詩的一類,墨竹畫代表著中國畫,借竹喻人格只為中國哲人所道出……不必詮釋,無需標簽,人們自會睹物思人,見景生情。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徵正是通過竹及其他文化事象得以顯現,從而與其他文化判然相別。 詠竹五
明代作者;
憨山德凊
詠竹五首[五言絕句
【其一】
寒飛千尺玉,清灑一林霜。縱是塵心重,相看亦頓忘。
【其二】
矯矯凌雲姿,風生龍夜吼。霜雪不知年,真吾歲寒友。
【其三】
霜干寒如玉,風枝響似琴。瀟湘一夜雨,滴碎客中心。
【其四】
葉落根偏固,心虛節更高。一林寒吹發,清夜伴松濤。
【其五】
淇澳春雲碧,瀟湘夜雨寒。虛窗人靜聽,颯颯響琅玕。 中國竹文化的源流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長河中,竹子與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竹文化的形成是歷史的必然,體現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諸多方面。考古和歷史文獻資料證實,原始時期中國竹林的分布,西起甘肅祁連山,北到黃河流域北部,東至台灣,南及海南島。中華文化發源的兩大中心——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正是在竹林生態區域之內。我們祖先創造的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正是在這種竹生態環境下產生和演進的。竹子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的文字、生產、文學、藝術、宗教、風俗以及日常生活,其影響的深度和廣度毫不遜於石器、金屬,以致於積淀成為源遠流長、內涵豐富多彩的中國竹文化。
竹子的使用確切記載源於仰韶文化。1954年在西安半坡村發掘了距今約六千年左右的仰韶文化遺址,其中出土的陶器上可辨認出「竹」字元號,說明在此之前,竹子已為人們所研究和利用,也即是我國人民研究和利用竹子的歷史可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新時器時代。漢字起源於原始社會崩潰的仰韶文化,而「竹」字的原始符號則應在此之前就已出現了。研究表明,我國商代就已知道竹子的各種用途,其中之一是用作竹簡,即把字寫在竹片上,再把它們用繩子串在一起就成了「書」,漢字「冊」即由此而來。竹簡為我們保存了東漢以前的大批珍貴文獻,如《尚書》、《禮記》和《論語》等都是寫在竹簡和木簡上的。殷商時代用竹簡寫的書叫「竹書」,用竹簡寫的信叫「竹報」。竹筆的發明在文化史上也具有開拓性的一頁,在殷代文化遺跡出土的甲骨、玉片和陶器上都可以看出毛筆書寫的朱墨字跡。湖北曾侯乙墓和汀鄂出土的春秋戰國墓的文物中也有佐證。
早在九世紀我國已開始用竹造紙,比歐洲約早一千年。關於用竹造紙,明代《天工開物》中作了詳細記載,並附有竹紙製造圖。用竹造紙,標志著我國古代造紙技術的巨大發展和成就,促進了中國文化的繁榮。隨著時代的發展,竹在生活中更是大展身手,與人們的聯系也更加密切。
中國竹文化的發展現狀
中國是世界上竹類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度,豐富的竹資源為我國古代用竹、種竹文化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物質資源,是中國竹文化產生的物質基礎。中國對竹子的培育和利用已有六千多年歷史。隨著人類環保意識的加強,竹子的優良特性和開發價值得到重新認識,且已被逐步推上生態環境建設和山區經濟建設的歷史舞台。
竹子具有其他一般樹木無法比擬的多重特點和優勢,發展竹資源、開發竹產業能把生態建設和產業開發有機結合起來,在推進生態建設的同時推進產業建設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典型的竹子公園有北京紫竹院公園、上海萬竹園、南京菊花台公園、成都望江樓公園及廣州曉港公園等;以竹景為主的「園中園」主要有北京植物園的「集秀園」、杭州黃龍洞圓緣民俗園的「方竹園」、馬鞍山採石磯公園的「萬竹塢」等。位於安吉縣竹種園內的中國竹子博物館,是我國目前展館面積最大、展品最豐富、設施最先進的竹子專題博物館。
中國竹業的盛典——1997年開始每兩年一屆的中國竹文化節的成功舉辦和首屆十大「中國竹子之鄉」的評選,為我國竹文化又增添了濃重的一筆。1997年11月,總部設在北京的第一個政府間國際組織——國際竹藤組織的正式成立,更是世界竹業的一大盛事。
對竹文化進行研究的組織機構、科研成果、專著論文等也如雨後春筍,蓬勃發展。
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神奇朴實的中國竹文化,歷經數千年的歷史發展,在中華民族精神長河中留下了深長的歷史投影。它正以倔強的生命力隨著文化傳統對生產和生活的實踐,實現同現代文化的綜合,以形成中華民族與時俱進的文化意識和品格 。
㈦ 竹子的歷史
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已經反映出竹子的使用,確切記載源於仰韶文化。1954年在西安半坡村發掘了距今約6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遺址,其中出土的陶器上可辨認出"竹"字元號,說明在此之前,竹子已為人們所研究和利用,也即是中國人民研究和利用竹子的歷史可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新時器時代。
漢字起源於原始社會崩潰的仰韶文化,而"竹"字的原始符號則應在此之前就已出現了。在7000年前的浙江餘姚縣河姆渡原始社會遺址內也發現了竹子的實物,可見在原始社會時期竹子和人們的生活有了密切關系。因為只有竹子已為人所用,才須為其創造一種文字元號來表示。
(7)竹子與中國歷史擴展閱讀
竹文化詩文
竹文化是中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實踐和文化活動中,把竹子形態特徵總結成了一種做人的精神風貌,如虛心、氣節等,其內涵已形成中華民族品格、稟賦和精神象徵.也正是竹子特殊的審美價值。竹為高大、生長迅速的禾草類植物,莖為木質。
分布於熱帶、亞熱帶至暖溫帶地區,東亞、東南亞和印度洋及太平洋島嶼上分布最集中,種類也最多。竹枝桿挺拔,修長,四季青翠,凌霜傲雨,倍受中國人民喜愛,有「梅蘭竹菊」四君子之一,「梅松竹」歲寒三友之一等美稱。
中國傳統的繪畫藝術自古就重視畫竹,這不是偶然的,竹子高尚的精神風貌和特殊的審美價值,不但激發藝術家的創作靈感,而且也成為藝術家推崇的楷模。
畫竹藝術在中國傳統繪畫藝術中具有相當的地位,中唐時期,竹已形成專門的繪畫題材;北宋文同開創了"湖州竹派",被後世人尊為墨竹繪畫的鼻祖;元代的柯九思、高克恭、倪瓚,明代的王紱、夏昶、徐謂,清代的石濤、鄭板橋、蒲華、吳昌碩,都是樹一代畫竹新風的畫竹大量,促進了畫竹藝術的發展,對畫竹技法和理論的發展以及完善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時至今日,中國的畫竹藝術仍保持長盛不衰的勢頭,當是中國特有的文化現象。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竹文化
㈧ 有關竹子的歷史故事
1、胸有成竹
北宋畫家文同,字與可。他畫的竹子遠近聞名,每天總有不少人登門求畫。文同畫竹的妙訣在哪裡呢?
原來,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後種上各種樣的竹子,無論春夏秋冬,陰睛風雨,他經常去竹林觀察竹子的生長變化情況,琢磨竹枝的長短粗細,葉子的形態、顏色,每當有新的感受就回到書房,鋪紙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畫在紙上。
目積月累,竹子在不同季節、不同天氣、不同時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筆,在畫紙前一站,平日觀察到的各種形態的竹子立刻浮現在眼前。所以每次畫竹,他都顯得非常從容自信,畫出的竹子,無不逼真傳神。
當人們誇獎他的畫時,他總是謙虛地說:「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畫下來罷了。」
有位青年想學畫竹,得知詩人晁補之對文同的畫很有研究,前往求教。晃補之寫了一首詩送給他,其中有兩句:「與可畫竹,胸中有成竹。」
2、竹子的來歷
相傳,古時凡間沒有竹子的,竹子只生長在王母娘娘的御花園中。竹子受仙霖甘露澆灌,長得俊秀挺拔。神仙們都十分喜愛仙竹,特別是王母娘娘,更是寵愛有加。
她命侍女朝霞仙子照料仙竹,朝霞對仙竹也喜歡萬分,每天都悉心呵護。仙竹彷彿也懂她的心思,只要朝霞從旁經過,便招展身姿,向她致意問好。
天上雖好,可朝霞卻嚮往人間有死有生,有淚有笑的生活。當她和女友們談起人們生活的時候,總說:「要是能在人間活一天,我連神仙也不要做了!」可女友們都笑她痴人說夢,仙女下凡是犯天規的。
說到夢,還真的來了。王母娘娘在蟠桃會上乘興多喝了幾杯百花仙子釀的百花露,醉了。這百花露喝上一杯,神仙也得醉三天,更何況多喝了好幾杯呢?朝霞明白這一醉少也要十天半個月,真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要下凡,只有乘此機會了。便悄悄地帶了一些仙竹從南天門溜到了人間。從此,人間就有了挺拔俊俏的竹子。
3、四方竹
西樵山上多異竹,尤以四方竹負盛名。四方竹株型矮小,色墨綠,葉細長,莖枝圓中略方,用手捏它,有明顯的方型感,橫截面成正方形。由於疏密有致,形態飄逸,適宜盆栽,是觀賞的珍品。傳說這種竹最初是由一個堅心的男子培植起來的,不堅心的人很難把它栽活。
很久以前,山上有一對青年男女在熱戀著,他倆對歌傳情,密訂終身。可是女子很勢利,嫌棄男子靠打柴過日。當男子到女家求婚時,女子的娘竟擋住門口唱道:
不是花靴莫行街,不是利斧莫砍柴。
除非山上天地變,竹子成方送女來。
男子是個堅心的人,他聽了下決心要叫竹子變方。他在自己的草棚下栽了一棵竹子,早晚用力在竹竿上捏一會兒。捏呀捏的,捏了一年,竹竿的下截變方了,但上截還是圓的。捏呀捏的,捏了兩年,竹竿的上截變方了,但下截又恢復了圓形。
竹未捏方,女子的娘把女兒許給了一個官家。在花轎過門的途中,那女子在轎里長嘆一聲自盡了。
男子非常悲憤,把棚下的竹株拔了起來,帶著它進佛寺當和尚去了。
這個年青的和尚天天到禪堂里念經,天天捏著檐下新移的那棵竹子。經書念了十回、百回、千回,竹子捏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
終於,一棵方形的竹子在香煙繚繞中出現了,葉形細長,竿色墨綠。後來從旁長出來的新竹也是方的。和尚穿上整齊的袈裟,虔誠地把方竹子從禪房前移栽在女子的墳上。
方竹子在墳地里繁殖開來了,長滿了坡坡嶺嶺。山裡人把它看作是堅貞的象徵。從此,山裡有這么一個習慣:男子向女子求婚,得在女方家門前栽一株四方竹,表示自己的堅貞。
4、絕代竹
在遠古的時候,彝族結婚的傳統習慣都是安排在十月的後半月,此時的夜晚月亮出得很晚。有一年的十月,有兩家人相隔居住七天路程的人家,在那年十月里的一天,有兒子的那個家,派人到另一個有姑娘的那個家提親,通過兩家親人的同意,選好吉日,准備結婚。
於是姑娘家在結婚吉日前的第七天,舉辦了女兒結婚儀式。並高高興興的安排送親客,把女兒送走。在這天早上,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從家裡出發了,一同前去的送親客共有三十餘人。
在路上一天又一天的在行走,到了行路的第三天,送請客們要路過一片竹林,這片竹林很大,竹子也很粗。在竹林里還長有很多的雜草。這天在這片竹林里,走啊走,一直走到了晚上。
天早已黑盡,新娘和送親客們都走得很累,天黑路也難走,於是那一夜就露宿在這片竹林里,准備第二天再走。經過幾天的長途跋涉,大家都走得很累,於是也都睡得很熟。
當第二天黎明到來的時候,醒來的送親客們發現,部分送親客和新娘一起不見了,於是大家一起到處找人,找了好久可是渺無蹤影,只在新娘睡的那個周圍發現了一些橫七豎八的人骨頭。
可是頭天晚上露宿之前因為天黑,沒有看到任何骨頭的存在,無法說明這些骨頭到底是什麼。最後有人發現在新娘露宿旁的一株竹子縫隙里,夾著一絲新娘的裙子,他們就把這株竹子砍掉,花開竹子一看,原來竹子裡面都是人骨頭,裡面還剩有新娘的著裝。
此時,人們才發覺這個竹林里的竹子和植物都會吃人。從此以後,彝族就留下了不種竹子的習慣,視竹子為斷子絕孫的植物,這種風俗一直延續到今天。
5、竹神公
很久以前,浮流國(即現永安)出了位叫「衍公」的奇人,他生性愛竹,終日徜徉在竹林,以竹為伴。一年,天降大旱,河流乾涸,萬物枯焦,百業凋敝。衍公看在眼裡,急在心頭,決心為百姓做點好事。
他拔起一根竹子,運起法力,驅趕巨石,准備在燕江上築起一座石壁,蓄水抗旱。此事被天神得知,大為震怒,認為這是對抗天庭,犯上作亂。於是便降落凡間,把即將築好的石壁破壞。衍公功虧一簣,飲恨燕江。
衍公不向天公低頭,決意教訓一下傲慢的天帝。一日清晨,衍公用竹做了支弓箭,張臂挽弓,射向天庭。竹箭挾風攜電,徑直射向玉皇大帝的金鑾殿。這天玉皇大帝恰好貪睡,尚未上早朝,竹箭直射在玉帝的龍椅背上。
待玉帝上得殿來,見椅背上插著支箭,大驚失色,忙問左右是為何。太白金星拔下箭看了後說:「這是一支竹稈箭,不在豫章(即現江西)在閩越(即現福建):金箭頭,銀箭尾,不在沙縣、在浮流。」
玉皇大帝聽後,下令天兵天將到浮流國捉拿施放冷箭之人。天兵來到浮流國,深入竹林搜捕衍公。只見竹林內有個五處美髯、須發飄飄,手持一根竹笛的人在出沒。天兵砍倒所有竹子,可就是抓不著那個留著長須的奇人,只好悻悻地返回天後命。
玉皇大帝聽罷稟報,嘆道:「這個在竹林出沒的不是凡人,只能是竹神啊!」只好下令龍玉降雨,消彌永安的旱情。雨水一降,一棵棵竹筍拔地而起,竹林又是一片鬱郁蔥蔥。
從此,永安人把衍公尊為「竹神公」,拜供奉起來,以紀念這位解永安於倒懸的奇人。
㈨ 中國歷史上竹的應用
在我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中,已經反映出竹子的使用,確切記載源於仰韶文化。1954 年在西安半坡村發掘了距今約6000 年左右的仰韶文化遺址,其中出土的陶器上可辨認出「竹」字元號,說明在此之前,竹子已為人們所研究和利用,也即是我國人民研究和利用竹子的歷史可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新時器時代。漢字起源於原始社會的仰韶文化,而「竹」字的原始符號則應在此之前就已出現了。在7000 年前的浙江餘姚縣河姆渡原始社會遺址內也發現了竹子的實物,可見在原始社會時期竹子和人們的生活有了密切關系。因為只有竹子已為人所用,才須為其創造一種文字元號來表示。
研究證明,我國商代已知道竹子的各種用途,其中之一就是用作竹簡,即把字寫在竹片(有時用木片)上,再把它們用繩子串在一起就成了「書」,漢字「冊」即由此而來。竹簡和木簡為我們保存了東漢以前的大批珍貴文獻,如《尚書》、《禮記》和《論語》等都是寫在竹簡和木簡上的。殷商時代用竹簡寫的書叫「竹書」,用竹簡寫的信叫「竹報」。竹筆的發明在文化史上也具有開拓性的一頁,在殷代文化遺跡出土的甲骨、玉片和陶器上都可以看出毛筆書寫的朱墨字跡。湖北曾侯乙墓和汀鄂出土的春秋戰國墓的文物中也有佐證。利用竹子的另一項偉大成果是造紙。早在9 世紀我國已開始用竹造紙,比歐洲約早1000 年。當然竹紙的大發展還是此以後。關於用竹造紙,明代《天工開物》中作了詳細記載,並附有竹紙製造圖。用竹造紙,標志著我國古代造紙技術的巨大發展和成就,促進了中國文化的繁榮。實際上在竹紙出現以前,制紙工具也離不開竹子。從竹簡開始到竹紙出現,竹子在文化發展史上始終佔有重要地位,對保存人類知識、形成中化民族源遠流長、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起到了直接和間接的作用。
我國古代竹子的利用還有許多方面,比如春秋戰國時期,我們的祖先已製造了利用杠桿提水的竹製工具「桔」以及用竹筒提水灌溉的「高轉筒車」。竹子在武器發展史上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從原始的竹弓射箭到春秋時期的拋石機、宋代的火葯箭和竹管火槍等都是古代竹製武器。
從漢字中竹部文字的情況來分析,也可看出中國竹子利用的古老歷史,古人把「不剛不柔,非草非木,小異空實,大同節目」的植物稱之為竹。從形態上認識開始,把竹子進行加工,製成物品,又以「竹」字衍生出竹部文字。隨著人類對竹子的認識不斷提高,竹類利用日益廣泛。而竹部文字也必然隨之增加。我國辭海(1979 年版)中共收錄竹部文字209 個,如筆、籍、簿、簡、篇、筷、籠、笛、笙等等。歷代各類字典收錄的就更為可觀。而諸如「竹報平安」、「衰絲豪竹」、「青梅竹馬」、「日上三竿」一類的成語也都包含著與竹子有關的有趣典故。這些竹部文字和成語涉及社會和生活的各個領域,一方面反映了竹子日益為人類所認識和利用,另一方面反映了竹子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在工農業生產、文化藝術、日常生活等多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㈩ 竹子與中國歷史有什麼關系
竹子是氣節的代表,中國自古以來人為華夏兒女是有著像青竹一般的高傲氣節令死也不屈服,所以竹子也是四君子之一,這是在精神上的境界。
如果是它的作用的話,嗯······我想早期竹子製成的竹片便是現在的「紙」了。
紙張發明之前,文字大多用竹簡記錄,史書也不例外。後世即以青史作為史書的代稱。
竹子表面有一層竹青,含水份,不易刻字,所以古人將竹簡放到火上炙烤。經火烤處理的竹簡刻字方便且防蟲蛀。當時人們把這火烤的程序叫做「殺青」,也叫「汗青」。所以汗青一詞亦被後世引申比喻為史書。
青青翠竹古往今來吸引了無數文人墨客,他們面對竹子有感而發,創作了數以千計的竹子神話、詩歌、書畫,形成了中國竹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其中就有大量竹詩,直接提及的有5首,出現7次;間接提及的有幾十首之多。如《詩·衛風淇奧》曰:「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歷史上對《詩經》中上述有關竹的記載有不同看法,但事實上指竹子是確鑿無疑的。《詩經》編成於春秋時期,此後各朝代各種典籍中都有竹詩畫記載。
在敘竹詩畫時,我們不可不提到幾個動人的愛竹故事。據《太平御覽》記載,晉代大書法家王徽之(子猷)(王羲之子)曾「暫寄人空宅住,使令種竹。或問暫住何煩爾?嘯詠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無此君!」他平生愛竹,可算竹子的好知音。宋代蘇東坡對竹子的評價也很高,他在一首《於潛僧綠筠軒》中說:「可使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醫,……」。清代傑出藝術家「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特別喜愛和擅長畫竹,他題於竹畫的詩也數以百計,豐富多彩,獨領風騷。他在《竹石》圖的畫眉上題詩曰:「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難還堅挺,任爾東南西北風」,高度贊揚竹子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秉性。在中國革命史中,先輩們以竹題詩作畫也頗多,其中以方誌敏烈士最為典型,他自撰對聯掛於卧室以自勉:「心有三愛奇書駿馬佳山水,園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蘭」,甚至自己的兒女也以松、竹、梅、蘭命名,足見竹子在他心中的地位。他在革命的艱難關頭寫下了氣貫長虹的史詩:「雪壓竹頭低,低下欲沾泥。一輪紅日升,依舊與天齊。」
我國傳統的繪畫藝術自古就重視畫竹,這不是偶然的,竹子高尚的精神風貌和特殊的審美價值,不但激發藝術家的創作靈感,而且也成為藝術家推崇的楷模。
畫竹藝術在我國傳統繪畫藝術中具有相當的地位,中唐時期,竹已形成專門的繪畫題材;北宋文同開創了「湖州竹派」,被後世人尊為墨竹繪畫的鼻祖;元代的柯九思、高克恭、倪瓚,明代的王紱、夏昶、徐謂,清代的石濤、鄭板橋、蒲華、吳昌碩,都是樹一代畫竹新風的畫竹大量,促進了畫竹藝術的發展,對畫竹技法和理論的發展以及完善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時至今日,中國的畫竹藝術仍保持長盛不衰的勢頭,當是中國特有的文化現象。
唐代畫竹已經盛行,國畫中的墨竹就是唐代創始的。宋代以後畫竹更具成就。畫竹名家層出不窮。大詩人蘇東坡是畫竹的藝術大師,他的次子蘇過是畫竹名手,他的至友文與可也是畫竹的大家,在畫竹方面有高超的技藝。蘇東坡關於「胸有成竹」的繪畫理論,為千古墨竹畫家所趨尚,傳統繪畫創作所遵循,他的那幅被稱為奇作的《墨竹圖》,能得「富瀟灑之姿,逼檀欒之秀,疑風可動,不筍而成」的綽約風姿。他的著名文章《文與可畫賞笛谷偃竹記》是一篇傳頌千古的佳作,文章說:「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
在我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中,已經反映出竹子的使用,確切記載源於仰韶文化。1954年在西安半坡村發掘了距今約6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遺址,其中出土的陶器上可辨認出「竹」字元號,說明在此之前,竹子已為人們所研究和利用,也即是我國人民研究和利用竹子的歷史可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新時器時代。漢字起源於原始社會崩潰的仰韶文化,而「竹」字的原始符號則應在此之前就已出現了。在7000年前的浙江餘姚縣河姆渡原始社會遺址內也發現了竹子的實物,可見在原始社會時期竹子和人們的生活有了密切關系。因為只有竹子已為人所用,才須為其創造一種文字元號來表示。
研究證明,我國商代已知道竹子的各種用途,其中之一就是用作竹簡,即把字寫在竹片(有時用木片)上,再把它們用繩子串在一起就成了「書」,漢字「冊」即由此而來。竹簡和木簡為我們保存了東漢以前的大批珍貴文獻,如《尚書》、《禮記》和《論語》等都是寫在竹簡和木簡上的。殷商時代用竹簡寫的書叫「竹書」,用竹簡寫的信叫「竹報」。竹筆的發明在文化史上也具有開拓性的一頁,在殷代文化遺跡出土的甲骨、玉片和陶器上都可以看出毛筆書寫的朱墨字跡。湖北曾侯乙墓和汀鄂出土的春秋戰國墓的文物中也有佐證。利用竹子的另一項偉大成果是造紙。早在9世紀我國已開始用竹造紙,比歐洲約早1000年。當然竹紙的大發展還是此以後。關於用竹造紙,明代《天工開物》中作了詳細記載,並附有竹紙製造圖。用竹造紙,標志著我國古代造紙技術的巨大發展和成就,促進了中國文化的繁榮。實際上在竹紙出現以前,制紙工具也離不開竹子。從竹簡開始到竹紙出現,竹子在文化發展史上始終佔有重要地位,對保存人類知識、形成中化民族源遠流長、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起到了直接和間接的作用。
我國古代竹子的利用還有許多方面,比如春秋戰國時期,我們的祖先已製造了利用杠桿提水的竹製工具「桔」以及用竹筒提水灌溉的「高轉筒車」。竹子在武器發展史上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從原始的竹弓射箭到春秋時期的拋石機、宋代的火葯箭和竹管火槍等都是古代竹製武器。
從漢字中竹部文字的情況來分析,也可看出中國竹子利用的古老歷史,古人把「不剛不柔,非草非木,小異空實,大同節目」的植物稱之為竹。從形態上認識開始,把竹子進行加工,製成物品,又以「竹」字衍生出竹部文字。隨著人類對竹子的認識不斷提高,竹類利用日益廣泛。而竹部文字也必然隨之增加。我國辭海(1979年版)中共收錄竹部文字209個,如筆、籍、簿、簡、篇、筷、籠、笛、笙等等。歷代各類字典收錄的就更為可觀。而諸如「竹報平安」、「衰絲豪竹」、「青梅竹馬」、「日上三竿」一類的成語也都包含著與竹子有關的有趣典故。這些竹部文字和成語涉及社會和生活的各個領域,一方面反映了竹子日益為人類所認識和利用,另一方面反映了竹子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在工農業生產、文化藝術、日常生活等多方面起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