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日本著中國歷史

日本著中國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23 03:20:14

『壹』 日本的中國歷史題材漫畫有哪些

《龍》來 村上紀香的漫畫自。反應偽滿州時期的中國的故事。
《彩虹歌手》大和和紀。描寫偽滿州時期有關一個女歌手的故事。裡面有川島芳子。
最著名的還是我初中時代的 《龍狼傳》 講三國時期的事的。屬於最近幾年的中國內地穿越小說的鼻祖雖然人家是漫畫。
龍狼傳
漫畫作者:山原義人
《龍狼傳》無疑又是一部來自日本的優秀漫畫(不過屬於比較早期的作品),主角是高中生天地誌狼(對中國的三國極有興趣)和他的女友泉真澄。在一次畢業旅行的途中,與青梅竹馬的泉真澄莫名其妙地超越時空(乘座的飛機突然遭到「巨龍」的襲擊使得二人從飛機上消失,再出現時則來到了中國戰火不斷的三國時代!),這是巧合,還是上天刻意安排?熟知三國史的志狼,會對歷史產生甚麼影響?《龍狼傳》集歷史、武鬥、幻想等元素於一身,天馬行空,引人入勝,刺激精彩,誠為不可多得的長篇漫畫,在日本、香港及台灣等地均大受歡迎,絕對不容錯過!龍狼傳的劇情大體以三國時期的歷史發展順序而展開,三國時期的眾多知名人士均穿插其中,並不乏豐富的奇幻劇情,加上一流的畫風(特別是兩軍對峙的場面頗為壯觀,處理的很好)實在是一部不可不看的經典大作。

另外橫山光輝的<三國志>也不錯的。

『貳』 中國的歷史,日本的光榮

..暈~ 說實話~
是不需要的

因為國人的版權意識太差,,,
說個最簡單的例子..

你知道回為什麼國內以西答游記為背景的游戲
都叫什麼 夢幻西遊 大話西遊.. 之類的嗎?
為什麼不直接叫西遊記?

因為~ 日本人在國人早8輩子之前 就注冊了商標 版權了...

國人如果用的話 ..就是侵權.,...暈

像什麼 三國志之類的 都是日本的.
可是三國志可是三國演義前身啊....

郁悶~

國人版權意識差...無話可說~

祝你開心~

『叄』 在日本的歷史教科書上有中國歷史嗎

我覺復得多少都可能有點
1.日本制的文化是受唐朝影響的,日本人很敬重他們的文化,同時日本人都很正義的
2.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可能會被篡改,在世界上,日本國是著名的,怕影響形象
3.中國同時是21世紀的新新發展起來的國家,不可能不介紹
4.日本曾在侵華戰爭失敗後與中國有過節,被中國打敗的日本自然也會介紹中國,他們善於學習新的東西,例明治維新等,但怕被比下去,把歷史篡改

『肆』 關於日本歷史的小說

司馬遼太來郎著《功名が辻》源說的是山內一豐這樣一個小人物如果用正直勇敢和愛在許多如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等大人物間如何建功立業,終成為擁有土佐二十四萬石的大名的故事,告訴人們,就算世道再黑暗,在混亂,道德再淪喪,正直,勇敢,和愛,依然是不可逾越的。就像再無盡的黑暗也遮不住一隻蠟燭的光亮。

司馬遼太郎著《國盜り物語》。說的是蝮之齊藤道三,和織田信長的故事。

井上靖著《風林火山》。說的是武田信玄的故事。

海音寺潮五郎著《天與地》,以上杉家老直江續兼的一生為主線講述戰國龍虎上杉謙信和武田信玄的爭斗

47260926

『伍』 中國正史中關於日本有哪些記載

現存於國內外的中國家(族)譜超過4萬多種〔1〕,上海圖書館的收藏據說在萬種以上,海外的一些機構,如美國猶太譜牒學會的收藏量也十分可觀。近年來,家譜作為一種重要的歷史文獻,已經受到有關學術界的高度重視,但總的來說,家譜的文獻價值還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特別是從已有的成果看,普遍存在著一些片面性,反映出一些學者對家譜的局限性缺乏足夠的認識,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注意。茲擇要論說。
1
家譜與移民史研究
每一種家譜一般都詳細地記載了先輩在何時由何地遷到了何地,比較完整地反映了該家族遷移的歷史。對於一些自發的、小規模的、分散的移民,有關的家譜可能已是唯一的文字記載來源了。因為普通的一家一姓的遷移,對社會固然不會有什麼大的影響,自然不可能有載諸史籍的價值;但對於該家族的後裔來說,卻是一件極其重大的事情。即使對於那些大規模的、官方安置的、集中的移民,正史和其他史料的記載也往往失之粗略,缺乏具體而詳確的敘述,更沒有定量分析。究竟有多少人?從哪裡遷到哪裡?遷移的路線有哪些?多少人定居了?多少人又返回或遷走了?移民的成份有哪些?等等,大多是找不到答案的。盡管一二部、一二十部家譜也不一定找得到完整的答案,但如果能集中若干種有關同一次遷移的家譜,就有可能作出比較具體的分析。在這類資料積累到一定數量時,再運用科學的計算方法,就會獲得相當可靠的結果。
家譜的局限性也是明顯的。一般的家譜都要找出一位煊赫的祖宗,不是帝王、聖賢,就是高官、名人,甚至要追溯到三皇五帝。由於這些上古貴人基本都出在北方的黃河流域,要使本家族特別是不在黃河流域的家族與這些祖先聯系起來,就只能編造出一段遷移的歷史。
一部分家族的確是有過遷移的,但為了把他們祖先的遷移史附會於歷史上確實存在的大移民,如永嘉之亂、安史之亂、靖康之亂後的北人南遷,所以具體的遷移時間、地點就不一定正確。由於這些移民都是歷史事實,所以人們往往會對這些家族的來源深信不疑。但因為這些家族的祖先實際上並不是那些移民運動中的遷移對象,所以如果輕信了這些家譜中的記載,就會影響我們對移民歷史的正確復原。例如,不少客家人的家譜中都有本族的始祖是東漢末年或永嘉之亂後從北方遷至今閩南、贛南或粵北的,國內外的客家研究學者大多都以此為根據肯定這是客家人的第一次大遷移。但如果我們對公元2世紀末至4世紀的北人南遷作一個比較全面的考察,就不難發現當時南遷浪潮所及還離閩南、贛南很遠。即使有一些零星移民遷至這一帶,也不足於形成一個能使自己長期不被周圍土著居民融合的獨立群體。事實是,客家人的南遷並形成一個不同於土著居民的群體並沒有那麼早,客家家族譜中關於始遷祖的記載並沒有可靠的史實依據,而是出於後人的附會。〔2〕
另一些家譜中所載始祖的遷移時間並沒有錯,但地點和原因卻不一定對。這是由於有些家族始遷到某地的祖先當時既沒有社會、經濟地位,更沒有文化,有的甚至還是罪犯的身份被強制遷去的。到了有條件修譜時,一個家族一般都已支派繁衍,人丁興旺,並有了相當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實力,有的還成了書香門第、官宦人家,子孫們即使對祖先的來歷弄不清楚,也不能在譜上出現空白;或者知道祖先是如何遷來的,卻不願意留下不大光彩的記錄。常用的辦法,一是根據當地最主要的移民來源將本族的祖先當作其中的一員,一是將遷入時的目的或身份改得盡可能地體面。例如,蘇北地區不少家譜都說祖先是明初由蘇州或蘇州閶門遷來的,其中大部分就不一定是事實,有的可以肯定不是來自蘇州,而是遷自江南其他地方。主要原因是當時朱元璋的確曾從蘇州遷過一批富戶到蘇北,這批人雖然被迫遷移,但畢竟有經濟實力,文化水平也較高,自然成為蘇北地區移民中的上層和主流階層。遷自其他地方的零星或貧窮移民,當時既沒有必要也不敢冒稱來自蘇州,但到他們的子孫發達後修家譜時,無論是弄不清祖先從哪裡來,還是故意迴避,寫上祖先由蘇州遷來都是順理成章的事了。又如一些家譜稱始遷祖是在明初「奉旨分丁」、「奉旨安插」,或者是來某地當官、駐防的,實際上可能朱元璋根本就沒有下過這樣具體的聖旨,這些始遷者也不是什麼官員或將軍,所謂「奉旨」無非是流亡到此開荒定居後得到了官府承認被納入編戶,或者就是被綁著雙手押送來的。這種情況在遷入四川、湖廣(今湖北、湖南)、安徽和華北各地的移民家族所修家譜中都很普遍。〔3〕
以上兩種情況盡管在具體情節上有出入,該家族是移民後裔倒是事實,所以只要認真分析,再結合其他史料,還是可以大致弄清歷史真相的。但第三種情況就根本不存在遷移的事實,家譜中的記載千萬不可輕信。這主要發生在南方或邊疆地區的少數民族中。隨著漢族移民的增加和經濟文化的進步,當地一部分少數民族家族也發達起來,但在封建社會民族歧視政策的影響下,要取得與漢族同樣的社會地位還是相當困難的。所以有了一定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實力的少數民族家族,就通過修家譜將自己的祖先說成是來自中原的漢族,如謫居的官員、從征的將士、流落的文人等。由於這也滿足了漢族官員和士人的民族優越感,所以很容易得到他們的認可。如從唐朝後期起世居貴州的楊保族,到明初就編出了是北宋楊家將之後的譜系;不少廣西的壯族家族都說祖先是宋朝隨狄青征蠻而遷來的;清朝貴州獨山學者莫與儔、莫友芝父子明明是布依族,卻要說是遷自江寧。這一假象如果不識破,我們就會編造出根本不存在的移民史來。〔4〕
2
家譜與歷史人口研究
人口學或人口統計學研究的基礎是人口統計數據,但在現代人口普查或抽樣調查之前,任何國家和地區都不存在這樣的數據。中國現在的自公元初以來的歷代戶口統計數在大多數情況下並沒有包括全部人口,只有在少數階段與實際人口比較接近,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西方國家對歷史人口的研究,主要依靠一些教區的受洗、墓葬登記和一些家族的世系記錄;日本使用收藏於寺廟中的「宗門改帳」(當地居民每年向寺廟登記全部人口,表明沒有改信西洋「邪教」),主要原因是在於這些資料基本上能包括統計區的全部人口。而在中國,舍家譜以外,至今還沒有發現有其他類型的史料。
一部典型的、完整的家譜應該登錄該家族的全部成員的姓名、生卒年月日、婚姻狀況(婚齡、配偶)、子女(其中男性也同樣應有完整的記載,女性一般登記到出嫁時間及其配偶姓名)等。因此可以據此整理出該家族人口的生命表,計算出這些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出生率、死亡率、性別比、有偶率、初婚年齡、生育率等等現代人口統計學所必須的基本數據。
當然,這樣完整而典型的家譜在總數中的比例大概是很低的,一般的家譜都會缺少一些項目,如女性人口不全、婚姻狀態中不記載初婚年齡或無配偶年齡,只登記子而不登記女,漏載夭折兒童等。但就是這樣一些並不十分完整、典型的家譜也是相當珍貴的,因為與官方的戶口資料相比,它們至少有完整、真實的優點。因為修譜的目的本來就為了顯示本族的興旺發達、源遠流長,以此告慰祖宗,昭示後代,所以對本族人口絕不會故意遺漏,也不可能隨便虛報。個別特殊情況,如因犯了謀反大逆一類罪行或有礙門風而開除出族,對不在本地的族人登記不全等,會產生一些誤差,但一般不至於有什麼大的影響。對生卒、婚配的時間和子女數量等數字,由於大多是根據經常性的記錄或本族、本支的申報,加上有族規、輩份等因素的約束,一般也是確實的。家譜中的數據總的來說都比官方的登記數准確,而迄今為止還沒有發現有哪一種史料中會有這樣多、這樣詳細的人口統計數據。
早在1931年,袁貽瑾就利用廣東中山縣李氏家譜,對該家族自1365至1849年間的3748名男性和3752名女性作了分析,計算出這些人在不同時期20歲時的預期壽命〔5〕。 台灣學者劉翠溶《明清時期家族人口與社會經濟變遷》(台灣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1992年)一書使用的資料包括50個家族中的147956名男性和113464名女性,重組了42785個核心家庭,是迄今為止利用家譜人口資料一項規模最大的成果。
但家譜中的人口資料也有其局限,特別是時間、空間和人口覆蓋面上的空白。傳世的家譜大多是清代和民國時期修的,明代的已經不多,此前的基本沒有,所以家譜資料一般只能用於研究16世紀以後,少數可上溯到13—14世紀,極個別才能推算得更早。家譜中也會有不少明清以前的內容,有的甚至可以從三皇五帝的世系排起,但這些並不可信,不具有人口史資料的價值。現存的家譜在地域上、民族上也是不平衡的,近代經濟文化發達的地區、外來人口較多或宗族觀念較強的地區家譜很多,反之則很少,大多數少數民族沒有家譜。即使是在家譜修得很多又保存得很完整的地區,家譜也不會覆蓋全部人口,因為家譜一般不會包括本族中流亡在外又窮困潦倒的分支,家族過於分散的移民不可能各自修譜,而同家族人口較多的移民也要等到在遷入地站穩腳跟並有了一定的經濟實力後才會修譜。
由於家譜所登錄的是同一家族的人口,所以盡管內部也會有嫡庶、尊卑、貧富、強弱的差別,但總是有比較共同的或相近的經濟基礎、社會地位、文化背景和生活習慣,只能代表當時、當地人口中的某些階層或其中的一部分。僅僅根據某些家族的統計數據就得出普遍性的結論,難免失之偏頗。
3
家譜與社會史研究
家族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家族研究當然是社會史研究的基礎,家譜無疑是社會史研究的重要史料。家譜的資料,如經濟方面,記錄了該家族的集體田產數量、分布、收益以及該家族經濟上的盛衰,有時還是具體的數字和契約文書;文化方面,記錄了該家族的家庭教育、科舉、人才、技藝以及有關的著作、詩文;制度方面,記錄了該家族的組織系統、族規、婚喪禮儀制度、管理方法等;其具體、詳細的程度是其它來源的史料所無法比擬的。近年來的一些社會史、區域史、家族史研究,充分發掘了有關家族中的資料,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
但是,必須看到,家譜所記載的內容,從本質上說都屬於觀念層面、制度層面或家族上層,與實際情況往往有很大的差距,更難於代表家族的底層、內部的實際。一般的家譜無不揚善隱惡,誇大溢美,甚至移花接木,假冒附會,如果不了解當時當地的歷史背景,一味相信家譜的記載,就不可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例如,很多家譜都有名人所作序跋,但仔細分析,其中相當大一部分都是假託偽造的,有的完全是從其他家譜中抄來的,只是將主語改變了一下。對先人的爵秩功績往往誇大其事,將虛銜寫成實職,把捐納當作功名。所列著作,大多是毫無學術價值又基本沒有流傳到社會的家刻本,甚至只是誰也不能證實的稿本。而且,無論忠奸賢愚、士農工商,一入譜傳,無不尊師重教,文風蔚然,詩禮傳家。有的家族明明是做生意發了財,然後花錢捐了功名,到了一些研究人員的筆下,卻成了富於人文精神的「儒商」,根據就是他們家譜中的資料。連一些靠括地皮致富的貪官,記入家譜的往往也是詩酒風流、樂善好施的嘉言懿行,這類材料要是不加起碼的辨析,能寫出真實的歷史嗎?
近年來,一些人熱衷於收羅某些大家族的家譜中此類資料,宣揚「××第一家」、「×代同堂」的那種雍雍穆穆、長幼有序、族規森嚴,以此證明儒學思想整合中國社會的功能和儒家倫理的作用,卻根本沒有了解這些家族的實際情況,更沒有深入研究其內部的矛盾。試想,要是賈政和高老太爺修家譜,能把《紅樓夢》和《家、春、秋》中的內容寫進去嗎?但如果真正要研究榮國府和高公館的歷史,能只看這些家譜嗎?
由於家譜的收藏極其分散,家譜的復本也不多,至今還沒有一份可資查考的、比較完整的目錄。國內的一些收藏單位查閱不便,反不如美國猶太譜牒學會那樣方便。多數家譜無用的成分很大,但由於沒有人做前期整理工作,研究人員不得不一一重頭做起,重復勞動量極大。不少家譜是孤本,有的已損毀殆盡,亟待搶救。如何通力合作,利用高新技術,建立中國家譜信息庫,使這份珍貴遺產和重要史料能充分發揮作用,是學術界同人的一項緊迫任務。
注釋:
〔1〕據武新立《中國的家譜及其學術價值》(《歷史研究》1988年第4期)統計,國內外收藏的中國家譜有42993種,其中部分是重復的。但據我們所知,散在民間又未經著錄或收藏的也還不少,如江西、湖南、福建、山東等省散藏於民間的遠比見於著錄的為多。
〔2〕參見拙著《中國移民史》第二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年;《福建早期移民史實辨正》,《復旦學報》1995年第3期,第165—171頁。
〔3〕參見拙文《蘇北的蘇州移民》,載《尋根》1977年第3期;《麻城孝感鄉——中國歷史上的移民發源地之一》,《尋根》1997年第1期。
〔4〕參見譚其驤《播州楊保考》及後記,載《長水集》下冊, 人民出版社,1987年。
〔5〕袁貽瑾《1365—1849年間一個華南家族的生命表》,載《人類生物學》1931年5月號(I.C.Yuan: LifeTableforaSouthernChines Family From 1365 to 1849, Human Biology, May 1931)。

『陸』 日本的歷史和中國分不開,可以介紹幾本關於日本歷史的書籍

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評價日本歷代首相-福田和也》、《【名人傳記·日本】(世界名人傳記)田中角榮》,這三本書是主要介紹日本首相的人物傳記,如果想了解日本歷史和日本外交,我再介紹一些其他書給你。

世界上公認介紹日本人的首推《菊與刀》和《武士道》;

喜歡日本皇族史的可以看看《百代盛衰·日本皇室》、《孝謙傳》、《日本天皇列傳》(這基本都是有關日本歷史的有其是《孝謙傳》,非常具體的介紹了日本女性天皇史);

小說類的首先當然是世界上第一部長篇寫實性小說《源氏物語》,想進一步深入這部作品的人一定要讀讀渡邊淳一的《光源氏鍾愛的女人們》、《源氏物語與白氏文集》和《世界語境中的<源氏物語>》;另外還有像《平家物語》、《伊勢物語》、《竹取物語》、《羅生門》、《浮華世家》之類的小說;

LZ如果想進一步研究中國和日本交流史的可以找《漢唐文化與古代日本文化》(這本比較學術)、《櫻花與武士》(這本書比較生動,值得一看)來看;

寫侵華日軍的書太多了,僅推薦《食人魔窟》、《侵華日軍戰實錄》、《東史郎日記》、《東史郎日記圖證》、《關東大屠殺》、《侵華日軍毒氣戰事例集日軍用毒1800例》、《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證言》;

中國民間對日索賠的有《未被審判》。

『柒』 日本歷史教科書古代史是不是提及很許多中國歷史

日本歷史教科書中的古代史部分至少有一半內容涉及中國。很多部分甚至直接以中國人的視角去描寫日本。

給你貼下日本新版歷史教科書第一章第一節以及第二節

第一節 日本的黎明

文明的發生與中國的古代文明

世界新石器時代的開端 大約一萬年前,冰河時代結束後,地球漸漸回暖。隨氣候的變化,植物的分布有了改變,大型物動也減少了。於是開始栽培野生的植物並飼養家禽,這便是農耕·畜牧的開端。這時,人們也利用磨製石器(新石器)提高工具的性能,或者使用土器。這個時代便稱為「新石器時代」。

文明的發生 終於,在埃及亞洲的大河附近的農耕活動發展到需要大規模灌概的工程,除了土器及磨製石器之外,也開始使用青銅器,及稍晚才出現的鐵器。由於農耕的發展,人口增加,原本散落的小型聚落逐漸集合成數萬人居住的都市。隨著必須勞動眾人的灌溉工程中產生了指揮工程的領導者。他們也指揮戰斗及祭祀。隨著指揮地區的擴張及合並,最後成為王。人民向王納稅,為了記錄而發明了文字並僱用書記。如此國家的基本結構便大致形成。像這樣具備了金屬器、都市、文字的社會便稱作文明。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印度(恆河流域),中國各地區,在距今五千至三千五百年前開始有了文明。中國古代的文明 很早以來便有漢民族定居在中國北部的黃河流域,並且有農耕及畜牧等活動。約三千五百年前,殷王朝興起,不但使用青銅的祭器,也有了漢字的原型。殷滅亡後周起而代之,周使用鐵制的兵器及農具。周衰弱後,國內分裂,接著到來的是長年的戰國時代。這個時代,出現了許多政治的思想家。孔子便是其中一人,他的思想被稱為儒教。紀元前三世紀,秦始皇最初統一中國。秦始皇認為必須用重罰來使人民遵守秩序。在秦的時代,不但統一了文字及貨幣,也修建了防衛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萬里長城。然而,秦始皇過於嚴苛的政治,使得秦不久便被滅亡了。接著統一中國的漢朝,建立了繁榮了將近四百年大帝國。當時西方也有一個正值強盛的羅馬帝國。於是兩國間有了貿易往來之路,中國輸出絹並輸入葡萄及西方的馬。這條貿易來往之路便稱作「絲路」。印度釋迦的佛教也是從紀元前一世紀左右,經由絲路傳來中國。

紀元前後小國分立的日本 在日本的彌生時代,中國已經是個由皇帝支配廣大土地的強國,例如秦、漢。在中國當時的歷史書中,有幾個地方記錄了日本彌生時代的情形。

有關紀元前後的日本,漢的歷史書里這樣寫「倭人(日本人)約有一百多個小國,當中有派使者來中國的」;1世紀中期,在另外一本同樣是漢的歷史書中記載者「倭的奴國王遣使漢,皇帝授金印」。這個金印後來在江戶時代的福岡縣志賀島被發現。「倭」和「奴」都有蔑視的意思。在中國的歷史書中,為了彰顯皇帝的權威,將周邊的各國都視為蠻夷之邦。邪馬台國與卑彌呼 到了3世紀,中國的漢滅亡,進入了魏·蜀·吳三國相爭的時代。在中國當時的歷史書中有名為「魏志倭人傳」的記載,描述到三世紀前半的日本情形。其中寫道:「倭國中有一個叫邪馬台國的強國,有約30個小國順服,並由女王卑彌呼治理。」據說卑彌呼祭神,會法術以奇妙的法力來治理國家。另外也寫著卑彌呼還曾遣送使者到魏的首都,皇帝賜「親魏倭王」的稱號、金印,及銅鏡一百枚等禮物。然而,倭人傳的記述中有許多不正確的地方,有關邪馬台國的位置,分成近畿說及九州說,目前還沒有定論。以中國為中心的國際關系 彌生時代日本各國的指導者,取得中國皇帝的金印與王的稱號意味著什麼?中國自漢以來,便和周邊諸國締結君主與臣下的關系。臣下之國有應中國皇帝的要求,出兵、朝貢的義務。而中國皇帝對於前來朝貢的指導者則承認並給予其王的稱號及支配權。可以想見的是在卑彌呼的時代,日本便已經進入了以中國皇帝為中心的嚴峻的東亞國際關系中。

大和朝廷與古墳的普及

在中國的歷史書中被稱為「倭國」的日本,在4世紀左右,便完全從中國的文字記錄中消失。這段期間,中國國內分裂,對外的影響力也大不如前。剛好同時,在朝鮮半島北部的高句麗,南部的百濟及新羅等國勢力抬頭,並且有朝向統一國家的趨勢。彷佛是時代的潮流,日本列島也出現了小國合並,建立統一國家的動向。主導這個動向的是以大和(奈良縣)勢力為中心的政權,稱為「大和朝廷」。同時代沒有留下有關大和朝廷初期的文字記錄。然而,由古墳的普及可以推測出大和朝廷在四世紀前半握有強大的政權。

『捌』 日本人如何寫中國歷史,到底顛覆了哪些常識

它跟國人寫的有何不同?

叢書有十位不同的日本作者,出版社非常尊重每位作者學術上的獨創性和行文風格。細讀每卷,你會發現,每卷對材料的把握、敘述的展開、史實和觀點的表達風格,都不盡相同,沒有千篇一律之感。

叢書為日本講談社百周年獻禮。又有國內一流十位學者為中文版作序推薦。

由大家寫給大家的作品,非常通俗易懂。作品大多構思巧妙,寫法輕松,觀點新穎,富於洞見,是一套可讀性與嚴肅性兼備的歷史佳作。

第一卷 《從神話到歷史:神話時代 夏王朝》

作者從一二百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東亞最早的人類、不同的石器工業傳統談起,娓娓道來。由自然環境到文化分區與譜系,再到大的時段劃分,則頗有指點江山、縱橫捭闔的大將風度。這些敘述是解讀遠古中國必不可少的輪廓性勾畫。日後一幕幕感天動地的悲喜劇,都是在這個大的自然和文化背景下上演的,它們奠定了後世中國發展的基礎。

作者的許多總括性認識如他山之石,發人深省:「我們不能用以中原為中心的單一的發展規律和戰國時代以後正式成形的中華的概念或者說是中國的概念來看待其後的中國史」。「以中華文明為主幹的中國史觀不過是著眼於一方的區域歷史」,「中國的歷史並不只是農業社會的歷史」。「商周文化是南方的文化軸,北方青銅器文化是北方的文化軸」,(兩條文化軸的)「接觸地帶才是生成新的社會體系的源泉所在」。種種表述,都頗富啟發意義。

第二卷 《從城市國家到中華:殷周春秋戰國》

全書正文共十章,另有前言和附錄兩個部分。前言,重點講了本書新視角:「文化地域所擁有的歷史特性」。正文十章:第一章講「本書所涉及的時代」,強調了史料的價值問題及用法。第二至五章,是關於夏商周(西周)三代的歷史。其中,第三、四章寫法比較特別,作者的意圖是利用各國成書於戰國的史籍(作者所考定的),考察各國在戰國時代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帶著主觀性,追溯其在夏、商、周(指西周)三代的歷史淵源的內容。第六章講「春秋的史實」。第七至九章,講戰國的歷史文化。第十章,是對全書的總結。作者注意引導讀者分辨史籍中的「事實」,重視新資料的運用,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平勢先生本人及其他日本學者的一些歷史觀點。

第三卷《始皇帝的遺產:秦漢帝國》

由日本學界該研究領域內的專家鶴間和幸撰寫,中國秦漢史研究會會長王子今教授推薦,作者通過文獻辨析和實地勘察重新構建了秦漢四百年的興衰史,分析了小秦、小漢通過與其他地域集團的沖突發展、壯大,兼並其他各國,最終開創秦漢帝國的歷史過程。本書特別側重了東亞之中的中國、日本的視角。秦漢時期的日本列島社會與中國相比的話是相當落後的,這是當時的事實。但是,即便如此,作者認為以中國為中心、從中華的角度視邊境為夷狄的觀點是不可取的。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本書的記述不是以華夷思想為中心的,而是注意到地域多樣性、並且嘗試從世界古代史的角度來認識中國歷史的。

第四卷 《三國志的世界:後漢 三國時代》

將三國歷史與文學作品《三國演義》進行比較,剖析它們之間的異同和真偽;二是將三國歷史置於古今東亞世界中進行解讀,分析和比較中、日、韓相關歷史文化的相互影響、交融和異同;三是本書雖然是以文學研究家的身份撰述的普及性三國歷史,但是著者是以史學的、學術性的、嚴謹的態度進行撰寫的,可以說是一部以史籍原典和考古資料為依據而追求真實的三國歷史的嚴肅著作。

第五卷 《中華的崩潰與擴大:魏晉南北朝》

本卷作者側重探討了夾在漢、唐兩個統一帝國之間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漢民族的形成過程、中華文明的本質;當時周邊地區如日本、高句麗、百濟與「中華文明」的互動關系及其影響。與許多國內學者不同,川本芳昭打破了國別的限制,而試圖以「東亞世界」的眼光解讀這段歷史,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中華文明的傳播與接受、以及這種文明的傳播所帶來的民族間復雜的互動關系。

第六卷《絢爛的世界帝國:隋唐時代》

一般教科書對隋代的歷史總是匆匆帶過。氣賀澤先生對於隋朝的歷史,則頗為重視,有些看法頗為新穎。作者特別肯定隋朝初年在制度建設上的成就,認為高熲、蘇威幾個人合作,短短幾年時間大刀闊斧地進行了一系列制度變革,從而奠定了隋朝開皇之治的基礎。作者特別強調佛教對於鞏固隋朝統治的意義。就全書的側重點而言,作者對於貞觀之治評價不高,論述簡略;對於武則天的掌權,則與同時期日本等東亞其他地域的女主政權做出聯想。與一般中國教科書或者斷代史不同,作者對於唐代花街柳巷世界、長安和洛陽的城市景觀、五代山及房山雲居寺等地的佛教文化都要專門的敘述。在國際中國史研究中,日本學者有獨特的優勢,形成了自己學術風格和學術傳統。本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本人和當代日本隋唐歷史研究綜合性成果,體現了日本學者觀察隋唐歷史的獨特視角。

第七卷《中國思想與宗教的奔流:宋朝》

全書漸次展開的十章,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板塊:開端的四章,依照歷史的時序,概述了公元9世紀末到13世紀政治史的基本歷程。繼而進入本書最為核心的內容,以三章的篇幅,討論這一時段中「思想與宗教的奔流」:作者分別從思想和宗教的變遷、士大夫群體和社會精神、科學和技術革新等角度闡釋了「奔流」的意涵。接下來的兩章,介紹兩宋的文化潮流、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通過延伸性的觀察,讓人們體味到「思想與宗教」養育蘊蓄的氛圍環境與承載體。第十章則是宋代歷史的結束,也是全書概觀式的收束。

本書內容涉及到政治史、經濟史、社會史、學術史、藝術史等紛紜豐富的議題,體現著日本學界具有代表性的中堅力量對於宋代歷史的「再認識」。

第八卷《疾馳的草原征服者:遼西夏金元》

本卷由日本學界該研究領域內的專家杉山正明撰寫,復旦大學教授姚大力推薦,直接涉及的是9世紀後半期至14世紀末大約五百年間的歷史。作者沒有像中國人通常慣於接受的那樣,依照「唐—五代—兩宋—元」的歷史變遷主線來呈現公元10到14世紀的中國史;相反,被很多人想當然地看做是阻斷、破壞了本應由兩宋來實現的國家統一大業的夏、遼與金,不再僅僅是出現在音樂正劇里的幾段不和諧的變奏或插曲,而都在本書中擔當起積極和正面的主要角色,由它們來貫穿從唐到元這一時段的中國史進程,作者認為本書所涉五百年乃至六百年間歷史的整個進程,正是開啟歐亞大陸世界史和中國史邂逅、交鋒的六百年。

第九卷 《海與帝國:明清時代》

本書作者生動地展示了海洋歷史和明清時代五百年的歷史,將明清這一對跨越中世到近世直到近代急劇變化的時代進行了嚴謹而深入淺出的闡述。過往不論中外,主流的看法都是:明清時期(鴉片戰爭以前)是一個停滯的時期;明清中國都被視為一個「閉關自守」的時期,一個與海洋無緣的時期。在最近二三十年,國際學界對以上說法進行了猛烈的批判,提出明清中國經濟有很大發展,社會、文化等也經歷著深刻的變化,中國和外界的聯系遠比以前加強,從而在國際貿易中扮演著非常重要角色。本書在這些重大問題上,採納了國際學界的新見解,因此就史觀而言,很有新意。

第十卷《末代王朝與近代中國:清末 中華民國》

本卷作者將19世紀中葉到1936年為止作為一個時代進行敘述,把此階段的歷史歸結為「復興中華的嘗試」。作者指出,中國存在地方文化的差異與聯系,嘗試「以南方邊地吹來的新時代之風的視角」來重新認識這一時代。他認為,洪秀全、孫中山以及後繼者蔣介石等本書中的出場人物,皆以南方邊地為出發點,後來北伐作戰。從南方農村根據地興起的毛澤東的邊區革命也是朝著黃土高原的延安一路撒下了新時代的種子。雖然全書基本上還是以政治史的敘述為主要線索,但作者仍注意到對文化予以特別的關注,用較多的筆墨描寫了中日之間的文化交流,為我們理解中國近代史提供了一個新的讀本。

『玖』 為什麼要讀日本講談社的《中國的歷史》

這套書是日本講談社建社一百周年的獻禮之作,是日本歷史學家的系列作品,每卷都是由這個歷史時段最具代表性的學者撰寫。這套書的十位作者均為日本中國史學界的一流學者:九州大學教授宮本一夫、東京大學教授平勢隆郎、學習院大學教授鶴間和幸、京都大學教授金文京、九州大學教授川本芳昭、明治大學教授氣賀澤保規、東京大學教授小島毅、京都大學教授杉山正明、立教大學教授上田信、國際基督教大學教授菊池秀明。在日本有大學者為大眾著書的傳統,所以這套書既是一套大眾讀本,又兼具現有知識邊界的學術前沿性,是一套嚴謹、專業、可讀性很強的歷史讀本,可謂老少皆宜。

閱讀全文

與日本著中國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