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歷史哲學的介紹
歷史哲學就復是人們關於制歷史的,更新的真理認識。人類的存在,在時間中的展開,即為歷史。從最初的歷史意識到成熟的歷史觀以及系統的歷史哲學,人們一直關注著自己的歷史命運。對歷史和歷史學的哲學思考,歸根到底是對人的存在的思考。
② 中國大學有沒有歷史哲學專業以後讀研想讀歷史哲學,請大家告知一下
應該這樣想問題?
思路:有什麼可讀的?--了解加拿大大學的專業
我的版條件能讀什麼?權--篩選專業:如歷史類,文學類,社會學,圖書館,教育類。實際上很多你不能讀的。
在能讀的中,讀完後干什麼? 你喜歡這些工作嗎? 你准備在中國還是加拿大發展?
有很多專業要求你學習部分本科課程,意味著時間和錢更多,你的時間和錢夠嗎?
非常復雜的問題,有很多因素。
③ 什麼是歷史哲學
人類的存在,在時間中的展開,即為歷史。從最初的歷史意識到成熟的歷史觀以及系統的歷史內哲學,人們一直關容注著自己的歷史命運。對歷史和歷史學的哲學思考,歸根到底是對人的存在的思考。本書是對歷史哲學這門比較特殊的交叉學科的介紹與研究。緒論和第一章,著重分析了歷史哲學的學科性質、特點和地位,概述了歷史哲學的發展過程———包括西方歷史哲學和中國古代歷史哲學思想的演變。第三章至第七章,分別就歷史主體、歷史單位、歷史進步和歷史分期、歷史過程的必然性和規律性、歷史過程的統一性和多樣性,以及歷史認識等問題,作了深入的探討和分析,敘述和評價了歷史哲學重要思想家的相關看法,並且試圖給出唯物史觀在這些問題上的觀點或研究思路。全書的最後,對歷史哲學的當代意義進行了討論,指出了它對於思考人類命運、歷史前景的重大意義。
④ 歷史哲學怎麼樣
首先,我不得不說,這確實是一本很晦澀難懂的書,尤其是我在閱讀陳樂民老先生的《歐洲文明十五講》時,看到老先生直截了當地指出:黑格爾的書,他翻譯成什麼文都不好懂。這讓我啞然失笑,並愈發覺得自己是在不自量力,但是,我還是決心寫下我對此書的評論與分析。 本書無疑是一本堅持西方中心論或者日耳曼中心論的書籍,這也難免,畢竟黑格爾本人就是德國人。我在網上瀏覽了一些對本書的評價,往往是完全沒讀懂後對本書中只言片語的謾罵,令人倍感失望。 大概是由於自小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我從一開始就感到黑格爾所抱持的「唯心主義歷史觀」與我格格不入,這是先入為主的可怕現象,也是我一直極力避免的「被洗腦」,但仍舊無法反抗地發生了。黑格爾認為:世界歷史是精神的產物,也就是說,精神在自身的發展和實現的過程中產生了世俗生活中的種種,從而產生了歷史。而精神這一看似抽象的命題中包括著理性、自由和個體對這兩者的熱情。 仔細想來,確有一定道理。精神產生於自然環境,卻並不完全受制於自然,而是在自然之上盡情發揮,引領著人類前行,開拓,發展。 本書最為人詬病的觀點並不是唯心主義,而是西方中心論,黑格爾認為中國與印度是完全獨立於世界歷史之外的部分,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產生,並且循環往復地經歷千年不變,自始至終沒有發展。我仔細地閱讀全書後發現,黑格爾同大多數西方學者一樣,對於東方文化幾乎一無所知,而且似乎沒有繼續了解下去的打算。黑格爾對中國的看法雖然有一些片面,但也確是一定程度上的事實,犯不上被惱羞成怒的網友咒罵。在黑格爾眼中,中國是一個缺少主觀精神的國家,人們被嚴密地約束在他所處的一個個社會角色中,任何違背都會導致他生活資格的喪失,一個人能做的只有服從、順從、聽從任何上級。法律不是為了維護一個階級的自身利益,而是維護上下級等關系的不受動搖與破壞,說白了,法律不是為了維護個人利益而是為了維護統治秩序。我覺得這沒有什麼錯,甚至說得非常直截了當並且一語中的,並且有助於今天的一些從事法律的人好好思考。但是,接下來的就不太對勁了。黑格爾非常含混地表示了自己對於儒家典籍的無知,他說這些典籍非常難以理解,還認定道家所提出的觀點只是「有神秘成分」,然後將中國哲學一筆帶過。而中國宗教在他眼中則是依賴於各種自然現象、崇敬物質的上天並且將其與皇帝本人緊密聯系,用巫術解釋現實的一種缺乏獨立主觀精神性的原始宗教。 這也是事實,起碼是一部分事實,但似乎與我們平常的認知不符。原因大概如此,我一直認為中國文化是上下分層的,同是宗教,精英分子就會浮於天地之間,思考作為獨立個體的人與廣博自然之間的關系,渺小個人與川流不息的時間之間的關系,而平民只會將宗教作為一種實用的信仰,用黑格爾眼中的巫術求得保佑與內心安寧而已。同理,平民用不上哲學,自然不會思考道,普通道士也只顧斬妖除魔、作法,只有道學家才會思考哲學。在顧城文集中,有一句話讓我十分受用,他說:西方哲學通過思考解決問題,而中國哲學通過思考消除問題,萬物同一,沒有矛盾也沒有差異,談何問題。 中國文化在精英與平民間的巨大斷層使得西方人無比茫然,精英的無法理解,平民的過於淺陋,而平民數量的巨大則使精英的光芒在西方人眼前被遮蔽了,他們不了解,也了解不了,看到的,只是無窮無盡的混沌的無知的平民而已。 中國人自始至終將自己,即人類看得無比渺小,這一句話黑格爾倒是說對了,老子有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中國人是明白的,自早就看透了自然的冷酷與不可戰勝的,當然,也是不可探究的,天地的謎團亘古不破,哪裡是小小的人類能看穿的呢。這是一種消極的智慧。但黑格爾的確說的沒錯,哪怕是最有智慧的精英知識分子,也缺少他所說的精神性,也就是對個體生存意義的思考,對自由,理性的熱情。在黑格爾眼中,這樣的生活是沒有詩意的,毫無想像的「理智」。 黑格爾同樣批判了印度,另一個歷史悠久,循環往復,不思進取的大國。與中國相反,印度人跳脫出了社會身份框架對個體的重重束縛,獲得了個體自由,但是他們千辛萬苦獲得的自由陷入了純粹的自然狀態,即純粹的自我超越,表現為自殺與自我傷害,而另一方面又表現為肆意放縱、無拘無束,宗教超越了道德的限度,一切陷入不可知的泥潭中不能自拔,現實在被認識之前就被扭曲。印度在黑格爾眼中呈現出一派嗑葯後般的狂熱與迷亂。 而波斯在黑格爾眼中則好得多,作為一個靠近歐洲的帝國,與中印不同的是它一直在發展,波斯人具備渴望從自然束縛中跳脫出來的沖動與仍舊被束縛著的精神,它在歐洲人看來還是有精神層面的親切感。但是對我們來講,一個同樣落後甚至更甚的發展中歷史古國沒什麼好研究的,這是教科書的意思,我們主要研究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中國歷史自然是指自己,而這世界歷史就指西方歷史,在文明分類這一點上,竟與黑格爾不謀而合。 本書終於進行到了希臘,令黑格爾激動不已的精神家園。令人發笑的一點是,英譯者在序中說,覺得講中國的一部分過於龐雜,所以刪去不少。看來這確實是西方人的通病:黑格爾聲稱中國人自大,毫不屑於向歐洲人學習,但可笑的是他們不僅不屑於向東方學習,連了解都懶得了解,這才是真的自大。 接著講希臘,在作者看來,希臘精神是富有獨立性,關注自身,面對自然時思索而不是被迷信束縛,這是我可以理解的范疇,理解不能的也就不在本總結內。精神與感官、自然密切聯系卻又超脫於它們之上,人們渴望著精神而不是感官的愉悅,從而產生了豐饒美麗的藝術。希臘文化實際上有一部分來自於波斯,但在自己的精神觀念上生長。希臘精神雖然標榜自由理性,但實際上希臘人仍沒有具備真正意義上的精神主觀性,他們仍然堅信著命運、神諭,並且在奴隸制下,只有一部分人有獨立性、自由、理性和思考的資格。這確實是個麻煩。在我看來,希臘走向衰落的原因與蘇格拉底的觀點相似,過度的獨立性,渴望自由與理性與實際中個人能力的沖突,個人主義走向極端化,公民的意願更多地在於保衛自己的權利而不是更多人的未來。蘇格拉底認為,一個人在發現、認識自身時應當挖掘出的是善,而現實不是這樣。普通人還是愛自己更多一點,完全直接的民主制沒能很好地抑制個人的惡,希臘從而在連綿不斷的城邦戰爭中逐漸衰落。 在談到羅馬時,黑格爾的語氣沒有那麼興奮和敬仰了,他似乎有點看不起羅馬。羅馬人生活在嚴密的帝國統治下,產生了有限的自我意識,「始終保持非感情、非精神的單一,只在抽象普遍性中認識到統一」。似乎晦澀難懂,我對此理解是:羅馬人普遍缺乏個體自我意識,只有當他們作為這個國家的集體時,才有著強烈的自我意識。在黑格爾看來,羅馬人雖然有著健全的法律道德體系,卻將自我意識完全犧牲給了理智。而羅馬宗教在他眼裡更是不值一提,羅馬人建立神祇與廟宇,只是為了需要和利益,他們冷靜而膚淺地崇拜著希臘人的神,與希臘全然不同。希臘人滿懷對美與神的愛意而修建廟宇,創作了深刻而豐富的精神內容。羅馬人將宗教化為一種謀求私利的工具,毫無神聖可言。 在黑格爾深刻地批判了羅馬精神後,進入到了篇幅最大的部分,日耳曼世界。日耳曼民族象徵著新世界的精神,與前幾個部分不同,自由是每個人的自由。但是,讀到這里我感到了迷惑,本書更像是一本分析不同民族精神性的書而不是一本論證精神在歷史發展中起決定作用的書。 一個民族的精神決定著他們歷史的走向,這大概是黑格爾想表達的意思。像中國和印度,兩個缺乏精神性的民族,只有極少數人或者根本沒有人具備獨立、自由、理性的精神和意志,從而導致了這兩個民族只能循環往復地維持著生活,而沒有一個遙遠的,偉大的希望得以追求、奮斗。 我腦海中恍惚間浮現出「中國夢」這幾個大字,它到底是什麼。在讀此書之前,我把它理解為個人價值的實現與民族復興理想的結合。讀畢此書,我又有了新的認知。在大多數普通人看來,個人價值的實現不過是考個好學校,找個好工作,過個小康生活,當每個人都實現了自己理想中的幸福生活後,我國也會成為一個經濟發達,人民生活富饒的強國。但是這不夠,遠遠不夠。一個普通人沒有一個高尚、偉大的目標,這個民族怎麼可能會有一個高尚、偉大的目標呢,更談何實現。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有實現獨立、自由、理性地思考和生活的目標,我們的國家就會從根本上前進一大步,包括經濟、政治、文化各個方面。長久以來,我們無視了精神在發展過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只是想著只要經濟發展起來,文化一定會跟上的。但是現狀是,文化不僅沒跟上,還落下一大截,甚至被狂熱的經濟發展攪得一團糟。 純粹的唯心主義是不對的,馬克思告訴我們,但我不知道為什麼,但是我知道的是,精神是維持一個人始終前行,一個民族不斷發展,經濟騰飛,文化令人景仰敬畏的唯一動力。物質與精神從來不是相互沖突,你死我活的。 我沒有讀過馬克思的著作,不知道他是否有這樣的觀點。人們對物質的追求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但人們對精神的追求也同樣推動了歷史的發展,非此即彼,過於絕對總是會把人帶入泥潭之中的。 我們可以倡導無神論,但我們不能沒有信仰。
⑤ 中國哲學產生的時間 條件 特點 歷史
中國哲學,最初是從原始宗教中逐漸分化出來的。早在原始社會(距今約170萬年~公元前2100年)就已經孕育著哲學的胚芽。原始人在自己的勞動中了解自然界,有了唯物論萌芽的基礎。主要體現在陰陽五行的觀念上。遠在公元前1000餘年,在農業和畜牧業發展的基礎上,人們有了現在、過去、未來的時間觀念,稱當今為「今」,過去的日子為「昔」,旬內之某日為「翌」,次旬之某日為「來」。同時為了區分土地,進行商業交通和軍事征伐,人們也有了東、西、南、北、中五方的空間觀念。在生產發展基礎上,人們除了時空觀念外,還產生了原始的陰陽五行觀念。陰陽觀念記載於《周易》。人們長期觀察天地、風雷、水火、山澤等自然現象和人類自身的生殖現象,於是概括出天與地、雷與風、水與火、山與澤的對立。再觀察鳥獸,有牝有牡;觀察草木,有雄有雌;觀察人類,有男有女。所以就把陰(一一)陽(——)的對立看作宇宙間普遍的根本的對立。五行觀念記載於《尚書•周書•洪範》。所謂五行:一日水,二日火.三日木,四日金,五日土。這些反映人們對衣食住行所必需的五種物質資料及其性能的認識,具有唯物論的因素。可以說,陰陽五行觀念,是中國原始的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的胚芽。但是,由於生產力的低下和知識的貧乏,在自然災害面前顯得無能為力,便產生了原始宗教觀念,如對天、地、日、月、風、雨、山、水、鳥、獸等的多種崇拜和對祖先神的崇拜,有了哲學思想的萌芽。然而,哲學作為對整個宇宙認識的系統化和理論化的學說,作為一種比較完整的通過文字記載的世界觀,只能產生在奴隸社會。在早期的奴隸國家——殷商(約公元前1562年),有了文字典籍《尚書》。中國史學界比較一致斷定:商(殷)代是中國歷史上的奴隸制時代,《尚書•商書•盤庚》以後各篇和殷墟小屯發掘出來的甲骨文片,是中國最早的成文史料。,《詩經•商頌》說:「帝立子生商。」商代統治者自認為是上天的子孫,是代表上天來管理臣民的。周滅商時,周統治者宣稱:「丕顯文王,受天有(佑)大命。」(《大盂鼎》)意即文王創立了滅商事業,是受天命保佑的,周天子是上天在天上的投影。《莊子•天下篇》也指出:這時期的哲學思想是「以天為宗,以德為本」。這道出了哲學同宗教、倫理的結合。但是這時的哲學思想,只是處在萌芽狀態,尚未形成哲學學派,還沒有建立真正的哲學體系,因而沒有什麼著名的哲學家。』
中國現代哲學,就是指1919年「五四」運動之後,以李大釗哲學思想作為中國舊哲學的結束和新哲學開始的轉折點,逐漸發展起來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李大釗是中國近代哲學承上啟下的哲學家;魯迅和胡適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傑出的哲學家;毛澤東是毛澤東哲學思想的傑出代表,他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完成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並且開展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旗手。毛澤東哲學思想,是中國共產黨人的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國人民浴血奮斗的總結。作為中國哲學史,本書主要從春秋戰國寫至近代。對現代哲學家就集中介紹其代表人物毛澤東、李大釗、魯迅和胡適等。
⑥ 中國古代歷史的發展規律學習他的積極意義
一、在人類歷史進化的過程中,一種社會經濟制度從前一經濟制度內部產生出來的途徑,或者說生產的歷史趨勢,馬克思以資本主義為例這樣認為:資本主義生產本身由於自然變化的必然性,造成了對自身的否定。之所以將生產的歷史趨勢或新經濟制度產生的途徑作出這樣的結論,一是因為資本主義制度本身已經創造出一種新的經濟制度的因素,它同時給社會勞動生產力和一切個體生產者的全面發展以極大的推動。二是「實際上已經以一種集體生產方式為基礎的資本主義所有制只能轉變為社會所有制。」馬克思的這一論斷是對《資本論》中關於資本主義生產的那幾章的概括總結。馬克思在關於資本原始積累的章節中描述了西歐經濟制度更迭的途徑,講述了使生產者同他們的生產資料分離,從而把他們變成雇傭工人(現代意義上的無產者),而將生產資料佔有者變成資本家的歷史運動。他說:「在原始積累的歷史中,對正在形成的資本家階級起過推動作用的一切變革,都是歷史上劃時代的事情;但是首要的因素是:大量的人突然被強制地同自己的生存資料分離,被當作不受法律保護的無產者拋向勞動市場。對農業生產者即農民的土地的剝奪,形成全部過程的基礎。這種剝奪的歷史在不同的國家帶有不同的色彩,按不同的順序、在不同的歷史時代通過不同的階段。只有在英國,它才具有典型的形式,因此我們拿英國作例子。」
二、馬克思概括的生產的歷史趨勢是立基於西歐的歷史事實,其他歷史與現實條件並不相同的國家並不「註定要走這條道路。」馬克思認為,「使用一般歷史哲學理論這一把萬能鑰匙,那是永遠達不到這種目的的,這種歷史哲學理論的最大長處就在於它是超歷史的。」馬克思批評那種不顧歷史條件將他的論斷隨意普遍化的說法,他說:「他一定要把我關於西歐資本主義起源的歷史概述徹底變成一般發展道路的歷史哲學理論,一切民族,不管它們所處的歷史環境如何,都註定要走這條道路」,「但是我要請他原諒。他這樣做,會給我過多的榮譽,同時也會給我過多的侮辱。」
三、馬克思提出了歷史環境的命題,他說:「極為相似的事情發生在不同的歷史環境中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結果。」馬克思是以古代羅馬平民所遭到的命運為例作出這一論斷的。古代羅馬平民,這些人本來都是自己耕種自己小塊土地的自由農民。在羅馬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他們被剝奪了。使他們同他們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分離的運動,不僅蘊含著大地產形成的過程,而且還蘊含著大貨幣資本形成的過程。於是,有那麼一天就一方面出現了除自己的勞動力外一切都被剝奪的自由人,另一方面為了利用這種勞動,又出現了佔有所創造出的全部財富的人。但是,結果怎樣呢,完全不同於英國的境況,也不同於當時正在經歷的西歐其他國家的境況。羅馬的無產者並沒有變成雇傭工人,卻成為無所事事的遊民,他們比過去美國南部各州的《poor white》(「白種貧民」)更受人輕視,和他們同時發展起來的生產方式不是資本主義的,而是奴隸佔有制的。
⑦ 怎樣認識資本帝國主義與中國人民的歷史命運和歷史選擇
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中國,客觀上給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一定的條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但這與西方殖民主義者宣揚的「侵華有功」是截然不同的。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中國的目的,決不是要幫助中國發展資本主義,它對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的刺激作用是在客觀上發生的,正如馬克思所說,它們只是充當了歷史不自覺的工具。
隨著帝國主義列強侵略的加深,帝國主義越來越成為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的最主要障礙。鴉片戰爭後,帝國主義列強通過發動野蠻的侵略戰爭,強迫中國簽訂一系列不平等的條約,從各方面控制和操縱了中國,在政治上,帝國主義列強踐踏了中國神聖的主權,在中國割佔領土,攫取了中國的海關主權、司法主權和外交權等許多特權;在經濟上,帝國主義列強控制和掌握了中國的海關,壟斷了中國的金融、航運、進出口貿易等經濟特權,牢牢控制了中國的經濟命脈;在文化上,帝國主義列強通過在中國傳教,辦醫院,辦學校,吸引留學生等文化侵略政策,麻痹中國人民的精神,培養為他們侵略政策服務的買辦文人;另外,帝國主義列強還在侵略的過程中,殺人放火、搶劫財物,無惡不作,對中國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給中國人民帶來無法估量的精神損失和精神傷害。
帝國主義的侵略使得中國人民開始總結教訓,尋找救國的道路和御敵的方法,中國人開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識的覺醒。由於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傳統,救亡圖存成了時代的主旋律。近代以來,中國的志士仁人正是懷著強烈的危機感和民族意識,歷經千辛萬苦,不怕流血犧牲,去探索挽救中華民族危亡的道路的。甲午戰爭後的戊戌變法、辛亥革民,都是在救亡圖存、振興中華這面愛國主義的旗幟下發生的。這些斗爭和探索,使中華民族燃起了新的希望,標志著中華民族進一步的覺醒。
⑧ 中國哲學歷史階段和特點
中國歷史階段特徵整理
一、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
1、政治:諸侯爭霸,實現局部統一;分封制逐漸瓦解,封建制度逐步建立。
2、經濟:鐵器牛耕的使用,生產力提高;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建立。
3、民族:經濟文化交流和頻繁的戰爭,各民族逐步融合。
4、文化:哲學思想流派紛呈,百家爭鳴;文學藝術,百花競艷;科學技術,世界領先。
二、秦漢時期(公元前221~220年):封建社會初步發展的時期
1、政治:實現了國家的大一統;專制主義集權制度的建立鞏固時期。
2、民族:華夏民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的初創時期;在北方,漢族政權同匈奴族關系復雜;同西域各族開始發生密切關系和文化交流;對南方少數民族地區進行初步開發和管轄階段。
3、對外:中國與朝鮮、日本、西亞和歐洲的交往開始以貿易往來、使節往來和技術交流等形勢發展起來;「絲綢之路」開通後,中國同西亞和歐洲大秦開始交往。
4、文化:統一性和多樣性結合;中外文化交流頻繁;水平居世界領先;氣勢恢宏。
三、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220~589年):封建國家處於分裂狀態,北方出現了民族融合的趨勢,江南經濟有了較大發展。
1、政治:秦漢以來封建的大一統局面被打破,其間雖有西晉的短期統一,但分裂是這一時期政治的主要特點。
2、經濟:江南經濟得到開發,為經濟重心南移打下基礎。
3、民族:漢族和各少數民族的大融合。
4、文化:體現民族融合特色;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進一步發展;科技成就突出,在數學、農學、醫葯學和地理學等領域取得新成果。
四、隋唐時期(581~907年):封建社會的繁榮階段。
1、政治:封建社會第二個大一統時期;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完善時期。
2、經濟:江南經濟進一步發展,安史之亂後,經濟重心開始南移;封建經濟空前繁榮發展;賦稅制度出現重大改革。
3、民族:隋唐時期是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重要發展階段,民族政策開明,民族關系空前融洽。
4、對外:對外交通發達,海陸並舉;較為開放的對外政策;對日本、朝鮮政治制度影響深遠。
5、文化:全面繁榮;兼收並蓄;世界領先;影響深遠。
五、宋元時期(960~1368年):從分裂割據若干民族政權並立逐步走向統一,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封建生產方式逐步向邊疆地區擴展。
1、政治:從分裂割據若干民族政權並立逐步走向統一,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進一步發展階段。
2、民族:民族政權長期並存;出現了又一次民族融合;少數民族封建化;形成新的民族。
⑨ 哲學產生的歷史條件
哲學的產生需要一定的自然、社會和經濟條件,任何事物都有一個產生的階段,產生的過程也許不是明朗的,相反卻有可能是模糊不清的。這就需要去探尋事物產生的源頭,從頭開始,釐清事物發展的脈絡並且試圖預期事物的未來發展,哲學也不例外。在對西方哲學的研究中,古希臘是不能拋開的一個必經環節,古希臘哲學就是西方哲學的源頭。西方哲學起源於古希臘,並且經歷過古希臘哲學、基督教哲學、近代哲學、現代哲學等階段,在其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西方哲學所關注的哲學問題也在不斷地變化,先後出現近代哲學和現代哲學的兩次轉向,近代西方哲學所探討的問題主要集中在認識論方面,而現代西方哲學則開始向人本主義轉變(當代的哲學特徵並不明顯,以後現代命名的寬泛的文化更分布在文藝批評、人類學以及一些邊緣的問題研究,但仍然處於現代西方哲學的發展階段),盡管在古希臘之後的西方哲學發展不盡相同,但其承繼的仍然是古希臘的哲學精神——都表現為對各種現象之後的原因的關注和對確定性的追求;而中國哲學的產生,並不象西方哲學那樣可以找到明確的起點,也沒有出現類似古希臘早期的哲學家試圖截然與傳統分開或創立新的傳統。多數學者認為中國哲學是從《易經》開始甚至可以上溯到更早的陰陽五行等觀念,而此後中國哲學、科學的發展以及理論依據往往都來自於這些傳統觀念。縱觀整個中國哲學,各種學說的前後相繼性很明顯,各個學派所討論的問題雖然有所不同,但是主要都集中在政治倫理方面,即都表現為對人的關懷和規范。
⑩ 中國古代哲學經歷了哪六個歷史發展時期
中國古代哲學經歷了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朝、宋元和明清至鴉片戰爭前回期這六個歷史發答展時期。
1、先秦是中國古代歷史哲學的建立時期,提出了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范疇和命題。
《易經》是春秋時期系統反映中國歷史哲學的奠基之作,它首次系統描述了人類歷史的起源和發展,明確提出了聖人創化論。春秋戰國之際的百家爭鳴將中國歷史哲學發展推向高峰。先秦儒家創始人孔子創造性提出「仁」的范疇和「仁者愛人」的命題等。
2、兩漢魏晉到隋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由發展走向鼎盛時期,中國古代哲學得到展開和深化,特別是對天人關系、歷史之「勢」等做出了多方面的深入探討。
西漢董仲舒建立的取法於天的天本史觀,魏晉「玄學」等都為古代哲學發展做出貢獻,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頂峰,歷史唯物論得到重要發展。
3、宋元明清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轉型時期,出現了融儒釋道為一體的宋明理學,將中國哲學推向新階段,對古代哲學做出新開拓。
4、鴉片戰爭時期,龔自珍和魏源面對封建統治的內憂外患處境,吸取了金文經學的三世說和變易史觀,歲社會歷史問題做出深入系統的考察,揭開中國近代歷史哲學的序幕。